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施工项目论文

施工项目论文

时间:2022-06-16 18:2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施工项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施工项目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鲍扎图房;设计工作室;研究性实践;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3文献标识码:A

Enlightenment of Ecole des Beaux-Arts: Designing Studio and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Study

WEI Dong-feng

(College of Design, Nanjing Arts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3)

一、问题的缘起

中国的艺术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设的环境艺术专业,但全国几乎所有的相关院校都没有固定的教材与教学模式。当初的课程主要是以表现技能教学为教学主线的。专业课主要是空间的技法表现、立体构成、制图以及实践性的专题设计组成。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到画一幅漂亮的空间表现图和制作一组形式感极强的空间构成。它强调基本的表现能力的训练,重视渲染技术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重视纯粹的构成模式。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显著变化,特点是引进了建筑学科以及景观学科的专业人才。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大系统下,教学模式与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入了建筑学有关教学模式。如空间设计的教学模式,课程中是否将观念、原则、方法作为空间设计教学的核心,它涉及到观念的教育、设计意识的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造型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各种实用的设计技术的学习。环境艺术专业教学只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部分,从艺术设计教学总体的来说,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缺项:①重视单一的显性课程教学(公共课与专门课),缺乏对隐性课程教学(如行业设计竞赛、专业考级考证、项目参观等)的开发;②从渲染模式到构成模式,再到空间设计教育模式,“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③研究造型技术的多,市场问题、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研究少。[1](p.21)

设计实践教学的困惑:①现在校园的规模尺度变大了变气派漂亮了,然而人的尺度却远了。有统一的大教室,却没有了个性化的设计室,失去了讨论与切磋的学习氛围;②教学与设计实践设备的自动化强了,手的训练却没了;似乎“再也不会弄脏双手了”,几乎完全放弃了“做”也找不到可以动手实践“工作室”;③唯一能够做的实践:电脑效果图,不去看市场、不去图书馆、不读书、不做研究;④工作室教学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生产型实践”与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精英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产生的主要渠道。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推进精英教育和培养精英人才,是中国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的一件大事。然而,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自身素质及教与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问题:①符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多,一些导师自己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鲜有研究课题;②导师对什么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特性不清楚,无法实施针对有效专门教学;③指导研究生深入的学习缺少较具体的思考想法,不能给学生出题,或出题范围过大,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有价值的课题成果;④存在重复本科生教学内容“五年级现象”;⑤学生多了,个别指导少,大班课多。[1](p.22)

硕士研究生的问题:①缺少个人规划,学习盲目,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不少应届本科生考研目的不明确,对今后就业与职业认识茫然无知,东一榔头西一棒,浪费了不少时间;②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不及本科生作品,研究与实践能力退化现象,或者说,研究与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有效培养与训练;③学生研究能力欠缺,不懂得如何更有效的系列读书、采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提问、处理与平衡读书与实践关系;一些来自于工作岗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往届生,似乎有些专业实践经验,但不会写文章,不会做研究总结。④实践能力欠缺,不懂得如何处理实践项目中的组织管理、进度管理、成果落实、人际关系;本硕直升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工程设计实践,走向社会工作后,还得重新实践学习,距离成为“精英人才”差距明显;⑤研究生的阶段研究和学位论文低水平重复。课题综述和课程论文写作质量不高,选题少,影响到学位论文的选题创新、选题意义和学术价值。

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像上述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缺项、设计实践教学的困惑、研究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尽快加以完善改变,那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就不会迅速地成熟起来。

二、鲍扎的建筑教学

巴黎美术学院(The Ecole Bes Bealux-Arts)简称“鲍扎”,是国内建筑学界对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南岸波拿帕特大街(Rue Bonaparte)14号的美术学院及其学术思想的混称。雏形是l648年成立的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2](p.124) 鲍扎是法国1960年前建筑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球建筑教育最主要的发源地。

1、“研究会”与“鲍扎”

在法国“参与建筑教育的方面众多。有国家的也有民间的:国王本人对此情有独钟,常常亲自或委派大臣过问办学事宜,督促有关部门颁令立章,“皇家建筑研究会”或是后来的“美术研究会”,则是官方的建筑教育代言人”;[2](p.123)法国皇家(国家)的相关诸研究会与鲍扎建筑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始至终都在事实上牢牢控制着鲍扎的整体运作。研究会既是全法建筑学界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以其权威性理论指导了全法国建筑学科的整体学术方向;同时很大程度上又是国家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建筑教育组织与管理上的代言人,事实上左右着皇家 (国家)有关建筑教育的方针、政策的决定、颁布与实施。总之,“该会控制着建筑师、学生、承包商、皇家建筑、各省、各城市,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有力机构,”[2](p.125)研究会在对于罗马大奖赛的作用上是直接的指导,牢牢控制着整体运作,研究会还以其在国家和职能部门的学术权威影响学院等人事任命。此外,研究会会员作为著名的建筑学者,他们中有为数较多的人在鲍扎的学生时期获得罗马大奖,并参与鲍扎的建筑教学。

2、“鲍扎”与“图房”

“鲍扎”体系俗称为学院派(Academic Approach)。施行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其设计教学,是师徒制。师徒制是中世纪延续下来的、在行会中广泛采用的培训新手的方法。它的意义恰恰与学院派相反,代表了非正规、经验的和松散的手工艺训练。[3](p.20) 这个相互矛盾的特征充分体现在“美术学院”和“图房”这两个教学机构的设置上。学院与图房的联动是鲍扎的教学特色。学院与画室的联动最终目标体现在“罗马大奖赛”。学院出题,图房做设计,由学院评审阶段竞赛得主晋级,最终优胜者获“罗马大奖赛”由政府资助赴罗马深造。二者在运作上相互隔离,通过设计竞赛制度结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

3、美术学院教学

在整个鲍扎建筑教育中,“美术学院”除设计课以外的所有课程的设置、实施以及学籍管理、竞赛的具体教学相关活动,学院无疑是建筑教育的主体,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学院”不开设计课,将绘图、做方案的动手实践交给“图房”去完成,这是一大特色教学模式,学院开设的主要课程,建筑理论、建筑史、营造法、透视、数学等。理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功课。这类似现今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在一年级课程安排中设计史理论、专业理论、论文写作等占了大部分教学时间,读书是研究生的重要任务。

“美术学院”入学条件:年龄限在30岁以前,报考者得先选好图房及导师以学习建筑知识,进入图房接受集数学、绘画、设计教学培训,并取得图房导师的推荐。一般需三年备考,入学考试竞争也很激烈。学生在入学经过了绘画造型基础训练、文化课学习、专业设计培训,完成了类似现今大学本科生的文化与专业培训,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学员进入“美术学院”继续深造。这种入学前的建筑画室培训,有别于现今的美术高考补习,因为后者只是单一的绘画造型与图案基础训练,而建筑画室培训是要大量接触建筑专业基础与创作设计,在不断的学习、模仿与创作设计中,积累了建筑知识、创作经验,并且大多数学员直接从图房走向职业建筑事务所。

“美术学院”对图房教学影响很大,控制了除“罗马大奖赛”以外的其他竞赛及会考的出题与评审。学院通过为竞赛出题目和评审竞赛作品,这些虚拟设计题目由图房作图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学院真正能够控制的部分是竞赛的开始与结束,图房处于中间过程,是能够给予学生专业帮助唯一教学场所。在这里,可以理性传授的建筑知识和不可以理性传授的设计技能之间的矛盾,通过学院与图房所构成的整体而得以解决。相比现今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由于理论教学与设计工作室教学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与合作,或者根本就没有设计工作室教学,使得实践类的研究生无处动手做设计,也缺少有价值的虚拟题目供研究,设计技能和研究能力都不能得到提高,因此常出现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和课程作业质量不及本科生作品,研究与实践能力退化现象。

4、图房教学

鲍扎的图房是一个设计的专用教室、建筑画室。私人性质占主导地位的松散型建筑设计专修之处,进行以建筑设计为主的训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学院制约着图房的教学。图房学生需通过“学院”所设的各类设计会考竞赛才能在学业上顺利晋升直至参加大奖赛。罗马大奖赛对其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要求,夺得大奖是图房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美术学院”不开设计课,学生自由选择图房学习绘画、建筑设计,并依据“学院”所设的各类设计会考竞赛题作图,经过三年以上的学习及通过设计会考晋级。图房紧紧围绕学院的出题教学,是不在学院“编制”的设计教室。

图房运作方式独特,既不同于旧式的作坊,也不同于事务所。图房并不实际做工程设计,导师会另外开设事务所。图房完全按照学院的定期出题准备参赛,进行构图练习、快图练习和设计渲染练习,图房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学院公布的设计类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准备,研究设计任务书,研究建筑平面的生成和细部设计,如装饰物的选择、柱式细节、构建比例等。图房的学生不实际做工程设计,只做学院出题的虚拟设计,这表明图房学习目的单一性与内容的研究性和非就业性学习。在图房中学生充分掌握了建筑表现技法,完成了“图面的建筑”学习,为了就业而入职业建筑师的事务所做真实工程设计。

图房导师:由于“美术学院”只设建筑理论课,对建筑成果的希冀必须靠图房导师的具体教学指导才能实现。图房学生集资聘请的导师,有学院教授和有名的职业建筑师,图房导师们以自身的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参赛经验与学生沟通、讨论,对学员专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与学生面对面地就学生的设计,通过大量作方案和评图,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传播建筑理论。在评图中往往一个节点、结构设计的修改就可以引出一个大话题,将教授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而图房导师间学术差异明显,并影响到美术学院设计教学早、中期学术上的多姿多彩。“学生全围绕在他周围,他开始指出疑惑与危险所在,他常常并不理会作者,而是面向全组,从建筑的小局部联系到世界范围的建筑进程。他并不急于为学生的草图定案,他常常既让我们愉快地确信我们的草图不需要烦恼,也让人们看到了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艺术前景,激励我们夜以继日完成图纸。他具有非凡的力量去接纳其学生的想法,并帮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展下去。”[2](p.137)

图房的魅力除了优秀的导师外,还有一重要之处即“群体精神”。图房的学习氛围值得羡慕,现今设计院校已难寻这样的工作室空间:大房间中摆满了大画案、大绘图板,不同年级的同学集于一室,相互观摩影响与交流学习,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集体的荣誉。不同年龄、资历的学员在朝夕相处漫长的学习中,积累了相当的学识与经验,在导师不在时,有经验的学员通过设计点评,非正式但经常性地与初学者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图房的空间尺度有限,人的尺度更是亲和密切。学识共享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知识接受与提高能力的途径。

三、鲍扎图房的启示

1、鲍扎建筑教育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1919的包豪斯宣言如是说:“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完整的建筑”。建筑是艺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有太多的共通之处。建筑是距离艺术设计最近的学科。学习研究鲍扎的建筑教育,从一个侧面了解建筑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对改进现今的设计教育教学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鲍扎的建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鲍扎历史上贯穿始终的最大特点是“研究会”与“学院”关系紧密。一方面学院始终在学术上受制于研究会会员们的意志。另一方面,又正是因为这种学术上的关联,官方的管理被转化为学术范围的专业指导,针对性与可行性都得到改进,并且建筑教育几乎是直接得到国家上层领导的关注,其在地位上所受到的尊崇令人羡慕。

其次,通过学院与图房的分工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鲍扎的建筑教育从一开始就确立学院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定位,学院负责开设理论课程,设计竞赛的出题与评审,图房导师指导学生按照竞赛题目及设计任务书做阶段性的不同类型建筑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结构到装饰。理性传授知识与快图、渲染训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上得到提高。学院通过控制竞赛与会考出题及设计成果评审而控制整个教育与教学方向,使图房的设计培训始终不会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艺术设计教育与鲍扎的建筑教育在理论教学与专业设计动手能力训练方面要求是相同的,但我们至今依然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要么是只读书不动手,反之,只是“作图”而研究性不够。

其三,图房教育很有成果,优秀学员获奖,大多数学生获得了扎实设计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虚拟题目的准备、练习与参赛过程中学习,始终在进行研究性设计实践,从基本建筑表现技法入手,在模仿中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在改良设计中学会创新;相比而言,我们有不少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管理上还不健全,缺少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教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或者根本就不关心行业设计竞赛、专业考级考证、项目参观等隐性课程,许多研究生在三年中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没有实践也不知道如何做研究性实践。正是由于缺少“教授出题与评图”,研究生不作图,不调研,对本专业没有感情,对专业研究创新点没有认识、找不到专业话题、没有设计体验和感触,写不出研究综述,课程论文质量不高是较普遍的问题。

其四,图房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的评图讨论和图房学生间相互学习影响,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应该被视为值得借鉴的工作室教育模式。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需要学习这个好传统,目前现状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疏远,大多导师只是过问研究生的读书与资料采集情况,很少去督促学生做虚拟选题的设计研究,更谈不上为学生的设计改图、评图。研究生大多是与导师保持单线学术联系,研究生之间缺少实质性学术交往。不同指导老师的学生之间,由于导师观点差异来往更少。此时,摆满画台的大“图房”学习氛围成了奢望,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

2、研究会、学院、图房的联动

鲍扎的教学是由国家、院校及社会三方联动完成的一项事业,是个远远超越学院范围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有几个要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其一,研究会会员有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权威地位,学院始终在学术上受制于研究会会员们的意志。其二,研究会的官方背景和官方的管理被转化为学术范围的专业指导,针对性与可行性都得到改进,建筑教育直接得到国家上层领导的关注,其在地位上所受到的尊崇令人羡慕。其三,研究会、学院、图房三方面为了“罗马大奖赛”选拔顶尖建筑人才,从学术指导、研究方向、竞赛出题、动手实践、设计出图、作品评审,形成统一的大联动,这其中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连贯统一,模式化的建筑教学前后进行了300年之久,为法国和美国等建筑高校、建筑事务所培养了大批优秀建筑与管理人才。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培养人才模式,对今天的中国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在“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模式上,我们存在诸多问题:其一,“研究会”与“学院”教学脱节,“研究会”不了解“学院”的教学理念的变化,二者沟通渠道不畅,在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课程与实践等方面的观点认识存在较大差异,一句话,各干各的;其二,由于中国的“研究会”多为非官方背景,研究与活动经费欠缺,很难对“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有实际上的投入,因此对“学院”教学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有限。其三,“学院”与非“学院在编”的设计事务所、设计工作室的联系更少,对“实用设计”不了解也看不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所难免。

应该看到,以上层面的问题,正在向好的方面变化,“研究会、学院、图房的联动”培养建筑与室内设计人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会”与“学院”重视。近年来由研究会和学会组织的各类学生杯设计大赛多了,“学院”也主动联系学会参与活动以提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聘请设计名师开讲座,参观工程施工项目等。同时,鼓励设计教师投入研究性实践,将设计工作室作为大学设计教师从事的一个特殊实践与教学的场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别于实际的设计任务,在类似于实验室的环境中研究设计,是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主要任务。这要求大学设计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结合,研究项目“问题”。

3、设计工作室的教与学

鲍扎的建筑教育也存在问题:强调作图与表现技法训练的“图面的建筑”[3](p.23)学习,也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问题。“图面的建筑”学习关注的是画一幅漂亮的空间表现图和制作一组形式感极强的空间构成,缺失对建构与空间设计意义的关注。“在现代建筑出现之前,作图是建筑师设计的唯一手段,建筑物在平面图上只是表现为一些连续的笔触或图形,它们代表了实体与空间的种种关系。从最开始的构思到最后完成的施工图,其间是一系列的图面上的作业。”[4](p.9) 改进修正“图面的建筑”学习的问题,很多当代的建筑师更习惯于直接用模型进行设计研究制作模型需要材料。模型作业的设计方法应该是从“包豪斯”的工作坊训练中衍生出来的。建筑师不是以作图来构思,而是通过模型来研究。这样的研究较之图形更为直观,可以打破单纯图形思维的限制。国内的艺术院校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总的表现为相似的“图面的建筑”教学,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有所变化,接受了模型设计与设计工作室实践性教学模式。然而,在研究生教学中,由于工作室制度与管理不完善,“图面的建筑”教学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缺少建构研究,即构成一个建筑物的整体的各个部分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基本规律的研究。

鲍扎图房的“图面的建筑”教学的问题引起了关于设计工作室教学的关注与思考。设计工作室是建筑院校和环境艺术设计院校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鲍扎的设计室称为图房。在这里,学生要掌握建筑学与艺术学的视觉表现方法,要学会运用建筑与艺术设计语汇,而且要学会建筑与艺术设计思维方式。观念、技能、设计思想通过教师的学生之间互动得以传递、展示和评估。设计工作室有不同的教学和模式:鲍扎图房唯一的任务就是作图和参赛;而包豪斯的工作坊,强调手工艺工匠式训练,一对一的师徒制的实际操作,将鲍扎图房训练回归中世纪的传统作坊;美国综合院校设计试验室,接受鲍扎图房教学理念和设置,但有了变化。强调以设计过程为中心的建筑教学法,把设计中的问题和设计的阶段作为教学的主要问题;卡塞尔美术学院通过设置学生与导师保持学术联系的教授工作室和不分专业学生共享的、以学习实际操作的实践场所――学习车间[5](p.50),巧妙协调了理性传授的设计知识和不可以理性传授的设计技能之间的矛盾。

以鲍扎图房为模式的设计工作室在我国的建筑与艺术设计院校中为数颇多,其教学法不断受到建筑教育界内部专家的批评。在教学内容方面,鲍扎图房式的设计室脱离建筑实践,特别是普通的大量性的建造环境。设计室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控制和监督,是一种传统的至上而下,从性别结构到最后评分受制于其下的统治性的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方面,“这里没有社会生活,只是教师用来体现狭隘和过时的专业机构观念的场所,学生不可以挑战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其结果是学生变成教师的容器,装得越满,教师就越成功,学生把容器撑得越大,他的成绩就越好。”[6](p.14)

设计室工作室教学问题反映在:其一,设计室工作室的结构与运作形式是相对独立化的个体,缺少与社会现实、建筑场所环境的联系,与现实城市规划与建设要求的脱离;其二,在独立化的教学体中,教授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从设计教育方向教学计划,构思出题、任务书拟定到评图评分的整个过程,教授起决定作用。教授的学术思想与独特的设计操作手法,是所带的学生学习样板;学生在模仿中被鼓励和最终被认可。其三,在独立化的教学体中,永远处于被动接受定位的是学生,他们缺少建筑理论借鉴,更没有经验,也无法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融入设计中去。设计室工作室的教学问题,我们需要在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态度等方面加以改进。

教师角色:“裁判”转变为“教练”。鲍扎的图房及现今的设计工作室中,教授处于绝对的中心位置,是处于“裁判”的角色。评图中,对待学生的设计创意,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评判。乐于指出学生方案中的不符合规范、不符合现实条件与功能等种种问题,乐于告诉学生自己的经验和不应该怎么做。缺少对于学生自己的独特想法的深入发展的有效指导。学生是被动接受,最终设计生成符合教师希望的结果。而“教练”的教师角色则为:比较注重学生方案中积极的一面、有发展前途的一面。在辅导中,并不给学生过多详细的指示和干预,仅提一些问题和建议。教师密切注视着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不轻易地否定其发展中点点的创意,想法中只要有局部可行,就予以及时肯定,使学生有信心去发展自己的方案。这样的“教师作用很像球场外的教练,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很高的境界,看到学生的长处和缺点。”[7](p.120)

教学方法:由归纳转变为演绎。鲍扎的图房教学方法表现为一个“归纳”的过程:往往直接针对具体任务,解决具体问题。每个竞赛任务都是综合的,是虚拟任务和场景的模拟,试图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题目、重复的过程,积累经验,归纳共性、“悟”出道理。而“演绎”的教学过程:从设计的一般性的问题入手,通过把具体问题放到更大的背景上去,通过项目调研与资料采集,使学生先获得一些理性的认识,然后再把这种认识应用到具体的任务中去。这种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可视为“演绎”的过程。过程中强调项目设计与城市大环境、与项目场所基地的密切关联关系,场所特有的可识别要素,以及设计者对场所环境的调研与参观体验和场所背景问题的初步认识。

学生态度:从重“教”到重“学”。设计工作室的大量时间被用于评图、审图,实际上是不断地督促学生作图进展,落实具体项目设计任务的按照计划进度完成,学生责任心、自主性以及对专业的兴趣都存在问题。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就比较被动。辅导密度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大部分学生认为设计课就是在课上搞设计,课下很少花时间准备,只有在教师规定交图的时候才突击一下,所以每次辅导都难得看到方案的明显进展。相应地,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一些学生通常不太在乎,也不认为这是个严重问题。今天的高校学生面对的是信息科技的普及使知识的传播渠道广泛的社会,学习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对高校特定为学生准备的知识的依赖性在减少。因而,教学方式应逐渐从教师上课辅导,转向学生从不同渠道自学,并要自己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学会管理自己和遵守规律的习惯、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阶段性成果内容、格式、图纸尺寸、交图时间等,学生要有遵守规律的习惯,完成设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是关键。只有实现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原创性而非模仿力,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效果与现实意义才能够得到体现。

4、“生产型”实践与研究性实践

鲍扎图房不做“真题”和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图房培训始终不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是学习型、研究性的设计室,这一方面比现今一些设计工作室做的都要好。设计研究来自于设计实践。然而,并非所有的“实践”都可以成为“研究”,研究性界定了“实践”的不同性质。“生产型”实践是指设计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承接设计项目的实践活动且多是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层次的设计及工程施工。“我们现在的大学设计教师做设计的很多,也很忙,不过能脱离‘生产’的层次,上升到‘研究’层次的并不多。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就建筑设计教学这个建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而言,一个设计教师能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要比单纯写文章这样的学术研究强百倍。但是,我们也对设计教师从事大量‘实践’活动的消极面有深刻的体会。实践多了必然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我们所期望的‘实践’(包括研究性和普通的实践)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往往事与愿违。”[8](p.8)

一个有理论认识与研究背景,有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的教师,对高校设计工作室教学很重要,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有工程设计与管理经验的教师,未必就能够上好课,未必就能教学生。教学工作与工程设计在价值观、工作方法、研究内容、表现成果等多方面差异较大。我们强调实践性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实践的理解也是多层意义的,有对实践项目的表层观摩,有对实践项目的内部管理了解,也有是参与工程设计的规划、前期、设计展开、细部设计、施工跟踪设计修改等,以及项目论证研究等细节繁多、目的不同。这里面包含了基于应用的设计实践与基于讨论研究总结性质的研究性实践。多数情况下,接受业主委托的项目设计,设计教师是没有挑选余地的接受任务。业主对所委托的设计师有资质要求,对项目设计有经验和已完成的作品。这说明一般情况下,设计教师会较长的时间里只做某一类型的设计项目,长此以往,设计项目、设计要求及细节等雷同重复,成了典型的生产型普通实践。设计教师大多不能由这类实践中总结出有价值的设计研究成果。雷同重复的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必然减少了对教学的投入,对于教学研究有负面影响。一般来说,教授所带的研究生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作为助手负责资料采集与调研报告的写作。也有更多的研究生是为导师的工程设计的干活。由于受生产型普通实践和实践项目的类型限制,研究生在学习与研究方面收获不会多。

如何有效控制减少设计教师的生产型实践,鼓励设计教师投入研究性实践,将设计工作室作为大学设计教师从事的一个特殊实践与教学的场所,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别于实际的设计任务,在类似于实验室的环境中研究设计,是设计工作室教学管理主要任务。这要求大学设计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结合,研究项目“问题”,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才是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所在。“研究性教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我认为具体有两类。一类是在对个别设计案例和建筑师的设计方法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并且能够建立一套传授这种观念和方法的有效途径。另一类“研究性教学”,即把设计工作室作为研究设计新概念、新方法和新形式的场所。建筑学的普遍规律是新的东西总是先发生在学校之外,先发生在实践中,再由发明者带到校园内,或由设计教师通过“研究”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和可以传授的方法。”[8](p.8)因此,在设计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将普通实践提升为研究性实践教学,其评价原则是必须超越设计教师个人设计经验和设计类型,最终必须对形成建筑学、设计学中心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体系独特的贡献,必须可以描述、传播和讨论。

四、结语

鲍扎的建筑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很多,研究会、学院、设计工作室的联动培养人才模式,对今天的中国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会、通过学院与图房的分工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正规、理性和严谨的建筑专业训练,学院通过控制竞赛与会考出题及设计成果评审而控制整个教育与教学方向,使图房的设计培训始终不会偏离学院设定教育目标。图房教育很有成果,学生获得了扎实设计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在虚拟题目的准备、练习与参赛过程中学习,始终在进行研究性设计实践。图房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的评图讨论和图房学生间相互学习影响,群体精神与学识共享,应该被视为值得借鉴的工作室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教育与鲍扎的建筑教育在理论教学与专业设计动手能力训练方面要求是相同的,但我们至今依然没有处理好二者关系。

研究鲍扎的建筑教育,反思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生教学,对硕士研究生教学要解决的教与学问题:导师要明确的研究方向,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特性,实施针对有效专门教学;在研究性实践方面给学生出好题,把好关;加强对研究生个别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个人规划、学习目标明确,设计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有针对性选择实践培训,有效培养与训练研究与实践能力,处理与平衡读书与实践关系。

中国社会正处在重大的变革过程之中,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设计教育?我们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建设人才?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循着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进行?这些都是我们每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回答的问题。(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何晓佑.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08,(01).

[2]单踊.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3]顾大庆.图房、工作坊和设计实验室――设计工作室制度以及设计教学法的沿革[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4]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筑师,2006,(01).

[5]季鹏.自由.自律――卡塞尔美术学院的学习车间[A].设计教育研究[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

[6]贾倍思.从“学”到“教”――由学习模式的多样性看设计教学行为和质量[J].建筑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