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乡建设的概念

城乡建设的概念

时间:2023-07-16 08:5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乡建设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乡建设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数码虚拟艺术;城乡建设规划设计;数码艺术表现

引言

无论在哪个时代,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依托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码虚拟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数码艺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兴起,给传统的艺术形式带来巨大冲击,产生新的艺术审美形式,对艺术界、建筑界和设计界等行业的影响尤为深远,为这些行业带来新的艺术革命。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了解数码虚拟艺术应用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建筑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1 关于数码虚拟艺术

1.1 数码艺术的概述

数码虚拟艺术从广义上来讲是利用计算机和数字技术来参与或者部分参与创作过程的一门艺术。电脑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为艺术设计界开创了全新的创作模式。数码艺术设计通常是指数码化的设计作品,一般服务于以下几种行业:建筑、广告、影视、动画、漫画和游戏业等,内容包括纯艺术创作、广告设计、实用型仿真设计,可以是二维、三维、四维空间的静止或动画表现形式。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统称为CG,由CG和虚拟真实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都可以归于CG范畴,CG行业已经形成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规模可观的视觉艺术创意型经济产业。

1.2 数码艺术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在全球兴起,表明数码艺术的价值已获得认可。中国艺术在经历了电子影像、行为、装置、录影等新媒体艺术的洗礼之后,随着国内艺术家的努力及国际交流的深入,中国数码艺术日益成为内涵丰富、种类繁多的大众化艺术种类,而现代数字科技的进步使中国数码艺术获得更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媒体艺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数字媒体艺术所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艺术载体也越来越丰富,展示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场景的渲染,而是注重人与媒体的互动。数字媒体艺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传感技术、现代科技等功能,人工合成一个三维虚拟的环境,让置身其中的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与环境实时互动,最终目标是让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新的艺术表现,这代表着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2 数码虚拟艺术的应用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城乡建设存在、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的数字媒体表现,首先要树立自己的服务理念:一切以人为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观众立场为观众考虑问题。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数字媒体设计师来说,意味着充分运用空间环境,包括室内空间环境、户外空间环境、网络虚拟环境,在观众和场景之间营造出一种互动关系,有助于打造更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2.2 确立效果原则

分析技术的应用是用数字媒体展示的设计过程的重点。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往往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直接的感觉,也是最直观的数字虚拟艺术的表现形式。项目空间的表现内容要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能够充分体现设计师的艺术文化修养。数字虚拟艺术不仅可以提高展示的效果,激发观众的参与兴趣,从而逐步建立项目的自主品牌形象,推动衍生产品的发展。

2.3 技术上的创新原则

数码虚拟艺术的创新是基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在展示设计中,作为全新的体验模式,不仅可让众群体更贴近设计理念和事物本身,而且能使参展者融入到项目当中,也能使项目展示更具多变性和惊喜感。展示项目设计的多元化转变,增加项目本身的亲民性和趣味性,从而大大提升了艺术体现。

3 城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用数码虚拟艺术的表现方式

在城乡建设设计中,数码虚拟艺术能够形象地表达设计理念,在方案构思阶段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应用数码相机拍摄项目现场,然后将照片导入电脑,用Photoshop直接进行设计,在此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手写板绘制草图,导入所需要的图文或以及相关资料等。Photoshop绘制的草图可以直观地表现空间、形态、颜色、材质等设计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随时进行方案调整和改变,直到绘制出自己满意的构想方案,为制作概念设计草案提供较好的图纸依据。3DSMAX或者Sketchup建筑草图大师能够快速绘制概念草图,这些制图软件提供多种建模方式,各有优点和适用范围,在概念设计草图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软件的辅助作用,运用最快捷的建模方式和各自优点组合,来绘制自己理想的方案草图。在景观设计中空间感受很重要,而3DSMAX和Sketchup可以迅速解决虚拟空间的问题,通过对图片进行修改或简单对模型进行调整,都可以快速地建立相对适合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就可用摄像机直观地感受场景空间。适当地运用通道和导入不同角度的图片,并在Photoshop中修改色彩、贴入材质、贴入植被等,并将其分好图层、分好通道、汇合成组,选择出一个简便快捷的方法为后续编辑做好准备。

在城乡建设设计中,数码虚拟艺术能够真实地表达设计思想。3DSMAX和Sketchup可通过设置和编辑参数来建立任意形体。当需建的模型完成后,就可以编辑材质,通过材质球可赋予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材质,还可编辑材质球的尺寸、调节材质球的色彩、设置材质球的肌理效果等,从而真实完美地呈现物体。通过3DSMAX的动画制作虚拟漫游,让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的场景完全真实地展现在数码艺术场景当中。

数码虚拟艺术在城乡建设设计中的应用现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计算机和软件还存在较多弊端,仍需大力发展与完善。虽然数码艺术设计在城乡建设设计中的应用还没有普及,但数码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则有目共睹。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数码艺术给设计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传统手工设计得到延伸和升华。数码艺术的运用为设计师提供更生动、更形象的创意思路,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设计手段,它可贯穿设计的整体脉络,使艺术作品发挥最大的价值和魅力。有鉴于此,城乡建设设计也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加大数码艺术的运用广度和深度。

4 城乡建设规划设计中数码虚拟艺术应用的个案研究

深圳前海金融贸易区城乡规划设计的数码技术虚拟表现:

分析深圳前海地区的现状条件和发展制约等因素,借鉴国外金融贸易区建设的成功案例经验,结合深圳特区的文化与风貌保护,提出在维护和利用深圳前海特区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提升地区竞争力的规划设计对策。

数码虚拟艺术与三维视景仿真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是利用虚拟现实与三维视景仿真技术模拟城市景观,作为进行城市区域重要地段或重点地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辅助手段。深圳前海金融贸易区的城乡规划设计的数码技术虚拟表现运用了虚拟现实和三维仿真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

5 结束语

数码虚拟技术与我们息息相关,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数码虚拟艺术未来也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数码艺术作为媒体,为我们带来丰富而便快捷的艺术体验,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力。在复杂多变的城乡建设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数码虚拟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目前,国内的数码媒体艺术起步较晚,技术方面比西方国家落后,数码技术还需不断更新与完善,更强大的数码技术等待我们去研发和完善。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城乡建设蓬勃壮大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媒体领域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强调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以数码技术为媒介与观众互动,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蒋丹.数字设计与工程应用――UGNX5软件教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英)斯蒂尔.当代建筑与计算机――数字设计革命中的互动[M].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选址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针对出现的城乡建设用地矛盾问题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宏观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能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节奏,同时有利于实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目标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概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进行城乡建设的时候用地的增加和农村居民用地的减少他们之间的一种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定,即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规定,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个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共同组成一个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土地进行新建和整理复垦,在确保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达到平衡的状态,最终能够使得耕地有效面积得到很大的增加,从而使得耕地的质量得到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更好的实现城乡用地布局合理。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原则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指导基础是科学的发展观,从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使得农村、农民的生产以及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将用地结构进行优化以及对布局进行调整作为重点。那么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合理规划和统筹相关工作,合理优化城乡用地,优化布局,最大程度上实现土地节约化,同时促进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②建新拆旧规模主要的目标是以挂钩周转指标安排项目区作为建设,对实施进度进行相应的调控,对计划目标进行考核。

③项目区实施是整个部分的重点,实行行政辖区和项目区建新拆旧双层审批、考核和管理,保证项目能够进入正常实施后,逐渐的使耕地有效面积得到增加,从而使得耕地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要保证建设用地总量没有突破原有规模。

④因地制宜,对其进行统筹的安排。

⑤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坚持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道路。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的问题

3.1、对挂钩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

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存在着偏差,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将增减挂钩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只认为其是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一种方式方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统筹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或者是对于周转指标的关注度过高,期望值过大,就存在只是片面的进行周转指标的争取。而另外一个方面是工作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造成了各地村镇建设规划滞后,从而使得增减挂钩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镇建设规划存在很多的问题,衔接不够。进行试点工作的时候,对于当地农民就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建设新农村的工作的相应工作都没有做好,不能更好的推进整体的发展。

3.2、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利益偏向城市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主要内容是将城市建新区与农村拆旧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总的项目区,项目区内的耕地不发生变化作为前提,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可以大幅度的增加。从我国城乡发展状况看,我国的政策倾向主要存在着偏向城市。从而使得进行项目实施的时候,地方政府更注重城市利益的保护,违背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的初衷,加上对农村利益的侵犯,因此很难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并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4、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选址方案

4.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供给区域时序分析

农村建设用地级差指数分析土地的肥沃程度对农业用地的影响较大,但对于建设用地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忽略土地肥沃程度对于建设用地级差地租的影响,但是好的区位条件能够为经济建设带来较大的贡献,所以应该将区位条件定为影响建设用地级差地租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级差地租高的区域,其区位条件较好,如区位条件好的区域主要用于能够获得较高经济收益的商业、区位条件差的主要用于农业用地。因而,级差地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表征已经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的经济条件和区位条件。因此可以从区位条件、经济条件、农户意愿以及社会环境等四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计算农村建设用地级差地租指数。其中选取到县城中心的距离、交通通达度以及邻近斑块数以表征农村建设用地的区位条件,选取投资强度、财政收入、城市化率以及人均收入作为表征农村建设用地经济状况的指标,选取愿意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户比例作为代表农户意愿的指标,选取教育水平和刑事案件发案率作为表征社会环境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继而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乡镇农村建设用地级差地租指数。

4.2、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区域时序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必须是质和量的同时提高,即在投入中要避免盲目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而应该将资本、人力、土地等投入资源按恰当比例投入以获得合理的预期产出,走理性的发展道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区域的时空排序一定是在研究区域中土地利用效率较高、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需求旺盛的区域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可以将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形成的指标优先使用到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且城镇建设用地效率较高的区域,以理性扩大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

4.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选址方案确定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区域和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区域的时序安排,本着统筹规划、优化配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施城乡建设用地要本着使成本最小化,让项目区内的群众能够享有更方便和舒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基本原则,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所开展的区域内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阶段进行规划。对于拆旧供给区域的近期规划乡镇,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结果拟选取具有较大的整理潜力,并且具有方便开展拆旧整理复垦条件、农户拆旧的意愿较为强烈的地区,具有特色农业优势、存在较大整理潜力、耗费工程量和工程成本较低、投资强度较弱的区域选定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近期拆旧区,主要用将空心村和危房进行改造的模式开展拆旧整理。选取几个乡镇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中期拆旧区域,因为这些乡镇是全县所有乡镇中以农业用地为主,并且经济基础较好、能够释放较大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的乡镇,在这些乡镇中,可采用片区化的整理模式,把空心村改造、迁村并点作为整理的重点在规划中期进行。最后选择几个重要的城镇作为规划远期的乡镇,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走访调查了解这些乡镇的农户的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划的意愿,并且根据居民点的具体状况紧张整改,即使不能在规划近期和中期将这些乡镇作为拆旧区域,也应该考虑在远期将其纳入规划中。

5、政策措施

5.1、行政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3)分类指导,完善政策;4)注重环保,保护传统;

5.2、经济措施

1)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2)试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股份机制;3)激励农村居民的搬迁意愿

5.3、技术措施

1)监督规划的贯彻实施;2)合理估算农村建设用地价格;3)推行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结束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推行,有利于满足我国建设用地的需要,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现有耕地。

参考文献

第3篇

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尤为重要。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美观、城市居民舒适度、健康等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城市与乡村的整体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舒适性与合理性的问题,还需要关注生态,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建设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态势。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环保观念,构筑绿色生态建筑,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实际上,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最佳效果,是市政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概念。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使得人与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与机械的带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生态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2.1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指相关建设部门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发展进行安排和规划,对有限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布置和利用,从而改善城乡现有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必须立足全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统筹,使得其均能够为城乡整体发展的大局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事实上,城乡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规划建设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更新理念,从全局层面做好各项工作。

2.2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筑的规划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自然环境的协调、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绿色生态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运用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层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而想要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观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构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融入的城乡整体规划中,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可以结合城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现代建筑中融入生态理念和人文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效益的良好发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确保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学习,结合城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相对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城乡规划,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过多种设计思路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2)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应该将当前的建筑建设放在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结合专业的生态建筑知识以及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致,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主要关系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涉及建筑以及环境所能够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给人更加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强化对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

(4)绿色建材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类绿色环保建材不断涌现,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乡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环境和人三个方面出发,寻求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将生态建筑设计合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中,更好的完成现代城乡的建设规划。

作者:张娟 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赵兵.花桥新城生态单元制图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第4篇

一、“强”规划,突出城乡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和总纲,决定着城乡建设的空间和时序。搞好城乡建设,首先必须规划到位。总体要求是,以“三化”建设为总遵循,一切规划设计都要与“三化”建设相适应,与我市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既定的城市发展定位相一致

一要注重统筹协调,做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既要管当前,更要管长远;既要管重点,更要管全局;既要考虑城市宜居,更要考虑群众就业;既要注重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更要注重规划向区域城镇体系延伸。今年,要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比较分析年”活动,全面启动“三化”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做好至2030年市域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整镇整村居民点布局规划编制,为推进“三化”建设提供规划引领和保障。要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编制和申报工作,力争年内申报成功。

二要注重科学完备,做细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既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又要体现自身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优先做好交通规划,科学制定“三供两治”、城区照明、电网建设规划,增强城镇功能。要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一城三线”规划编制,着重在建设品位、建筑特色和改造风格上再斟酌、再细化、再完善。

三要注重风格特色,做精景观规划设计。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生态、滨水等重要元素,着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充分彰显我市厚重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城市特征和开阔疏朗的城市特色。今年中心城区要重点完成天际线控制规划、六个出城口规划设计、十个重点地段规划概念设计以及环境景观雕塑小品规划设计工作,全面塑造老城新风貌。各县(市)区要借鉴泰来县规划建设滨水城镇的做法,打造城镇新亮点。

四要注重规划实施,确保执行到位。强化“规划即法”意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真正让规划成为城乡建设的向导和刚性要求。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立法和规划展示馆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规划、尊重规划、执行规划的浓厚氛围。

二、“重”建设,切实把城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城乡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乎城乡长远发展布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要动员一切力量,打好城乡建设提速攻坚战

一要以“一城三线”为重点,着力抓好中心城区建设。“一城三线”是市委确定的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是快速提升城市品位的根本所在,必须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在新城建设上,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推进,尽快使新城形成规模。今年重点建设项目28个,启动城市综合体、居然之家、五金建材城二期、花园洋房、公寓等中汇城建设项目,推进市公安指挥中心、法院审判中心、一重研发中心、公路客运枢纽、高铁新站、“两纵六横”道路、华能热源、红星垃圾填埋场等公建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加快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中恒生物制药、清华同方齐齐哈尔信息港、中微光电子LED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形成全方位、大规模新城开发建设新局面。在劳动湖“通航滨水线”建设上,完成景观桥梁、引水明渠等重点工程,力争年内通水通航。同步搞好劳动湖北部畅通工程、胡家泡子旅游区建设项目,着力打造集生态、居住、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带。在中华路“迎宾门户线”建设上,科学设计并加快实施中华路门户空间、地道桥装饰、楔形绿地、西虹桥改造等景观节点建设,继续推进沿街建筑外立面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条展现历史、呈现文化、横贯全城的主要迎宾路。在齐扎公路“品牌旅游线”建设上,推进扎龙温泉小镇、飞鹤乳业生态观光牧场、北大仓酒文化产业园等齐扎公路文化旅游节点,规划建设野生动物园、飞碟射击靶场和旅游房车营地,打造5A级扎龙景区,不断提高我市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着力抓好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三化”建设,重点要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和人口聚集功能。要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进一步搞好县城建设,特别要在新城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上有大动作,为农村居民向县城流动创造条件。继续推进24个省市试点镇和5个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吸纳人口能力。要以讷河、泰来、碾子山、昂昂溪等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名镇。要以依安丰林村为代表的政府推动型、以兴十四镇为代表的产业推动型、以扎龙温泉小镇为代表的旅游拉动型、以就业和服务为依托的优质资源吸纳型等一批特色小城镇为牵动,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今年每个县要抓1个整镇推进典型,每个乡镇要抓1个整村推进典型。

三要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出发点,着力抓好住房建设。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可谓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坚持总量控制、有序开发,统筹搞好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优化房屋供应结构,以满足各层面住房需求。新建小区要科学规划,连片开发,留足绿地空间,充分考虑公益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停车位、人行道等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设施建设,致力打造精品小区、宜居小区。今年市区开发建设商品房260万平方米,新开发万达广场、北方新天地、欣豪尚品、恒大翡翠华庭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中心城区棚改建设项目20个,建设回迁房2.4万户,力争1.3万户迁入新居。市本级建设廉租房200套、1万平方米,公租房200套、1.2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30万平方米、低温楼改造105栋50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4万户。按照“区改、市补、共建单位投入”的原则,对老旧散小区实施试点改造,利用3至5年时间,使市区老旧散小区达到实施物业管理条件。今年中心城区每个区要完成2个老旧散小区整体试点改造任务。同时要加强房产产权产籍市场管理、商品房预售市场管理、保障性住房动态管理和房屋安全管理,推进房产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四要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为突破口,着力抓好“三供两治”工程和道路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是“硬环境”,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以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年”为契机,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加大改造力度,推进城区“三供两治”等“生命线”工程建设,全力解决污水排放、城区内涝、水质污染、热源不足等问题。中心城区要重点建设污水管网一期工程,结束铁东地区无污水管网历史;建设站前大街雨水管网工程,解决桥洞子西侧城市内涝问题;改造排入劳动湖的8处污雨水合流管线,改善劳动湖水质;启动浏园水厂二期工程和中汇新城、建北片区供水管网建设;市场化运作建北、造纸厂两大热源建设,确保区域内居民和项目用热需要;加快崔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要搞好城乡道路建设,加密城区路网,加快主次干道和巷道改造,加速断头路、卡脖路建设和路灯提档升级,减少无灯路,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出行。今年中心城区要续建滨江国际、鹤乡新城等4条配套道路,打通景新北大街等“卡脖路”,修复站前大街及8处污雨水管网建设破损路。

五要以建筑美学观点推进城乡建设,着力打造建筑精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座城市的建设品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取决于建筑的品质。因此,我们要从塑造城市的整体风格着眼,从美化建筑的造型和立面等方面入手,加快打造一批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对于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处于重要节点的标志性工程,更要从项目论证、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力争多出精品、少留遗憾。鼓励支持国内有信誉、有实力的大型开发企业进驻,融入外来新文化、新观念、新工艺,快速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三、“严”管理,努力打造整洁优美、自然亲和、生态文明、和谐有序的城市风格。我们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才能让城市更加整洁优美,让环境更加宜居宜业,让社区更加文明和谐,让城市的风格特色更加彰显

第5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选择;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63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出现雨季内涝的情况频频发生,由此引发了关于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的热烈讨论。海绵城市逐步成为我国相关行业内的前沿思想和热门话题。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到了“海绵城市”,他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工作中提出了海绵型城市设想。201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在讲话中涉及到会议精神,证实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以及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1]。

2 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众所周知,海绵有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借助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来形容城市的某种功能,就出现了海绵城市一词。海绵城市强调建立一个完善的“海绵体”城市,使水在城市中的运动和迁移实现“自然化”,以便有效缓解雨季城市内涝的压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化水平、减弱河流污染、调节城市微气候以及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等,最终实现城市水循环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国外对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澳大利亚,用来比喻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以及城市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3,4]。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一书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做了如下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有需要时又可以释水,从而具有良好的“弹性”来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5]。

海绵城市也有着深层的意义:①具有弹性的海绵城市有着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在面对干旱或洪涝时,能够发挥其韧度来适应各种水环境危机;②海绵城市的开发中,前后的水文特征要求保持不变,这主要是通过降低影响的开发思想和技术来实现的;③海绵城市对雨水资源以及水环境有着综合管理的可持续思想,要求城市储存雨水,在急需的时候加以利用,从而保护水生态环境[1]。

3 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编制

3.1 要收集材料做相关分析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当地区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形、流域、水文、水质、地质等基础情况,结合土壤、降水、蒸发量等规划建设数据,来综合分析当地年降雨量与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关系。

3.2 确定建设目标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设需求,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经济条件等因素入手,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建设的难易程度做长期规划。

3.3 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方案

从当地水流域治理入手,调整优化水系,利用水利工程综合治理小流域,最终实现整体流域的控制。在对海绵城市进行分区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植被、河流分布、土壤等情况进行重点问题突破性解决,对每个分区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指引方案,综合利用多种措施来建设海绵城市的道路、绿地以及水系。

3.4 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案进行优化

科学合理的对海绵城市进行指标评价,考虑经济、科学、量化原则,及时调整方案,计算水文、水力时要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总之,绝不能死搬硬套发达国家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条件进行综合规划建设[6]。

4 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规划设计中,主要朝着削减径流污染、缓解雨洪压力、提高雨水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目标进行。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很可能对水质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控制降雨的径流可以适当提高水质改善污染状况。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按照海绵城市规划理论来建设,可以提高防洪要求,提升防洪能力,降低建设成本,简化管理难度。

景观设计与低影响开发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在公园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景观生态结构布局。具体包括土壤、水质、河流等基本状况,保护现有生物物种,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适当进行当地河道采砂、农田开发等,力求生态环境保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运用“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结构分析方法,来对整个园林设计进行生态学层次上的把握,将公园生态与城市生态一体化建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2]。

5 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选择

海绵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生态基础建设。具体来讲,典型的下凹式绿地生态设计模式、绿地植物的生态选择、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选择、降低空气粉尘的生态选择、透水硬化地面的生态选择都是必须详细考虑到位的理论建设基础[7]。

对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绿地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做到分散性,也就是要分布在不同区域进行雨水接收,避免生态系统受损。绿地植物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因此在选择物种过程中,要考虑尽量选取耐盐碱、耐干旱、耐淹耐湿的种类,并因地制宜的考虑当地土壤、气候、水文以及管理等综合条件,提高绿地的集雨时间和能力,从而提升生态空间的利用度。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适当选择,为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土壤是一个拥有巨大空隙的海绵体,具有强大的吸附和渗透能力,土壤较好的持水能力可以保证植物充分的吸收水分,最终做到调节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进一步做到净化水源、改善空气以及改善环境等重要作用。土壤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活动场所,为分解者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有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还发挥着巨大的杀菌、拮抗等作用,这些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作用。透水硬化面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铺装,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地的建设中,尤其吸水性较好的透水砖,可以较快吸收雨水,方便市民出行,但过量应用,会减少自然土地,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危险。因此要做到适量发展,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6 结语

海绵城市的应用仍处在发展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与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8]。要从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到结合园林设计、引入碳排放测算、分区进行测评奖罚制度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化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加快推动海绵城市理论体系的整体化发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 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2]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绿色人居,2016(2):30~31.

[3]Neil Argent,Fran Rolley,Jim Walmsley.The Sponge City Hypothesis:does it hold water[J].Australian Geograhper,2008,39(2):109~130.

[4]T Budge.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 economic partnership[C]∥M.Rogers,D.R.Jones.The 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Victorian Universities Regional R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38~52.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与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

[6]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等.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32(2):1~4.

第6篇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地块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近两年来,经济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致使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各行各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大,另一方面是要保护耕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是探索解决“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缺动力、新农村建设缺资金、城乡统筹缺抓手”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施这项工程中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各项目区处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笔者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和处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1 相关概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农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村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包括建新区和拆旧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拆旧地块必须是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已确定的建设用地,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工矿企事业单位破产、关闭搬迁后的废弃地等。建新地块包括用于拆旧农民安置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挂钩周转指标主要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耕地面积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数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它不同于农转用指标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它是对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规模控制。

2 外业踏勘时要收集到的资料

2.1 项目区基本情况。前期外业踏勘主要是要了解项目区所涉及行政村的基本情况,例如人口、户数、面积,每个拆旧地块所涉及的拆迁人口、拆迁户数、每一户农户的房屋结构、拆迁农户对拆迁补偿的意见。

2.2 项目区群众意愿。前期的外业踏勘必须要当地的乡镇、村、组干部参与,只有当地的基层干部才最了解当地农民的意愿及积极性。

2.3 项目地块坐标。前期外业踏勘时要随身携带GPS,其精度不要求很高但是每个地块必须测量最少一个坐标点,其目的是给项目地块做标记,有利于后期在最新变更图纸上快速找出拆旧建新地块,同时也避免人为的在图纸上的误判。

2.4 影像资料。前期外业踏勘时要携带照相机,每个地块最少三张清晰可见的全局影像资料,同时要对项目区内明显的地类现状,如贯穿整个地块的道路、沟渠等影像资料进行收集。

3 外业踏勘的主要任务

(1)外业踏勘对项目区大概地形进行了解,同时在最新变更库中确定项目区地形坡度及现状,作为评判该地块是否可行的因素之一。

(2)外业踏勘可以征求项目区拆迁农民意见,充分了解农民参与本次增减挂钩项目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与村委干部协商,可以要求农民以村委为单位上报农民拆迁意愿书。

(3)外业踏勘时及时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沟通,具体了解是否对本次增减挂钩项目单独补偿,补偿标准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政府补偿资金是否能按时到位。

(4)外业踏勘时要充分了解项目区的主要交通情况,充分考虑下一步增减挂钩复垦时能否机械化操作,大型机器能否进场。

(5)针对江西省往年增减挂钩经验,今年新的拆旧地块审查增加了拆旧地块是否属于开天窗这一评判标准。这就要求外业踏勘时要及时和当地的村委干部沟通,同时也要结合最新变更库资料,必须保证本次的每一个拆旧地块既是农民拆迁积极性较高的地块,也是不属于开天窗范畴的地块,必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4 测量的主要任务

(1)要与项目申报单位及时沟通,必须保证本次增减挂钩项目勘测定界所采用的是以最新的土地利用变更图为工作底图。

(2)项目地块的用地界址点坐标必须套合最新的土地利用变更图。拆旧地块必须是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已确定的建设用地,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工矿企事业单位破产、关闭搬迁后的废弃地等。江西省根据往年经验确定今年增减挂钩的拆旧点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建设用地,同时实际现状上本地块绝不能是受污染的、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涉及本地块的必须要求出具相关方面的证明,相关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盖公章。建新地块包括用于拆旧农民安置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

(3)测量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地籍测绘规范1:1000的最小出图要求出图,勘测定界测量仪器采用RTK,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投影带3 度带,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4)施工前要进行测量放样,以确定实施范围;施工中再次进行测量放样以核对该项目区施工是否在立项范围内,是否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竣工测量时,将施工单位所实施的项目范围及工程量测量认定并做出竣工图以便业主、财政、审计等部门计量、核查、验收。

5 外业踏勘及测量几点体会、建议

5.1 外业踏勘及测量的安全性

测量作为野外工种之一,要预防在测量工作中出现安全问题。一是作业前准备。出外测量之前必须观察作业环境,对工作时间长、天气变化快的季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作业时注意事项。测量仪器贵重,各种附件与锤子等测量工具接触机会比较多,测量仪器谨记摔砸,作业者对测量仪器要视为私人财产一样保护。

5.2 测量学知识的实践重要性

既然是要测量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对测量学知识的最好检验。只凭在课堂上的听课,是掌握不了很多具体知识,尤其是对仪器的使用更是需要多实践操作。而要想提高效率和测量精度,也必须经常实际操作,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5.3 实际测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项目测量主要是进行实地勘测定界确定地类和面积量算等工作,在进行项目区实际测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拐点界址。在外业进行权属定界时,有些拐弯的地方在实地因用肉眼无法看出来而出现遗漏测量,成图时就出现界址线切割房屋、围墙等情况,这时需经与项目建设单位协商在内业编辑时于拐弯处增加某个界址点。

二是用好GPS。外出踏勘前可将初步选定的居民点(建设用地)范围线输入GPS内,到实地放样以便确定项目区具体范围。

三是具体地物要精确绘制。项目区内的现状地物,如沟、渠、路、晒谷场、水井等要细测精准,以便规划设计及拆迁补偿的准确测算。特别是要对初选项目区内农村、祠堂、新建房屋等进行特别标注,以便供业主、设计单位立项设计时综合参考取舍、剔除不可实施区域。

参考文献:

[1] 杨庆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77—2379

[2] 林建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探讨——以江西省定南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 王君.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农村经济,2007(8)

第7篇

关键词:控规编制重要意义相关建议

中国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3)03-0001-02

Abstract: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is based on overall urban planning or partition plan, determine the construction area of the land use intensity of use, control index, road and pipeline project controlling position and the planning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 recent years experience engaged in the work of planning, discusses some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the control rules establish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regulatory significance related suggestions

1、前言

无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就是一个城市进行规划管理的规矩。城乡规划的编制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包括三个层次,即区域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包括分区规划)以及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详细规划的第一个层面,介于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的,是对总体规划的细化,对修规的控制指导。在较大的范围内准确合理地完成一项控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许多城市的控规是分片区进行编制的。

2、控规对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依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以此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经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律依据,对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强调规划的系统性。承前是细化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启后是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控规是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各项内容能否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控规以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为基础,性质上衔接其大的用地布局与功能定位,容量上衔接其开发引导与相关指标的控制要求[1]。

2.2规划部门的管理依据,土地开发的指导依据。控规也是政府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土地的地级差效应在控规中有明显的体现。控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确定规划地块的使用性质及规模,规定了绿化规划要求,维护了生态的平衡。

2.3对城市空间形成具有指导作用。控规比较准确地把握规划地区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系和特色,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道路绿化系统,再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2]。

奎屯市在控规编制方面的一些经验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灵魂,更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手段。[3]

随着奎屯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规划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对同一个地块先后组织编制不同层面的规划,以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来讲,我们在编制控规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衔接协调各类规划,重点是对其进行定性衔接、定量衔接与定位衔接,即在遵循上位规划总体安排的基础上,控规编制留有适当的弹性,可增强其操作实施性,控规对于已基本明确的用地尽可能划分到小类,且用地边界应明确,对难以确定的用地建议划分到中类甚至大类为宜。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奎屯市以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为目标的指导下,我们规划局按照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和“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超前指导和综合调控作用,科学编制城乡规划,高起点搞好城市设计,依法加强规划管理,有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城乡面貌的改善,实现了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规划编制委托方面,邀请资深的规划设计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完成城市东区、中心区、西区、北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实现建成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规全覆盖。同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精心编制、审查和实施了一大批位于中心区、西区等重要地块、重点路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改、拆、绿、整、饰”等方式,开展了多条主要街道沿街地段的城市设计,创造人性化的居住、商业、餐饮和旅游空间,使城市整体形象、品味、空间结构等方面得到优化,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提高,城市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日益彰显。

4、结语

未来的城市发展将更加注重城乡规划,以科学、先进的理念编制规划,以超前眼光研究谋划事关奎屯市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引领作用;又要立足当前,根据发展重点提出近期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建设时序,为市委、市政府安排重点建设项目当好参谋。要突出重点,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修编,统筹安排好城乡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空间布局等,引领和调控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要实施“阳光规划”,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规划透明度,增强规划科学性;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决不因任何个人意志而随意变更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民主规划、依法规划。要加强规划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把我市的规划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月胜.浅析空间形态研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08(8):47

第8篇

关键字:康居乡村 苏州 特色规划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城乡长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不协调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传统文化的丢失等等。近年来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江苏省乡村整治的主要内容中——“六整治”、“六提升”之中首次明确了康居乡村以“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为目标,组织开展省级康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康居乡村建设。

1.2 研究方法和目的

在上述背景下,该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的“康居乡村”规划为对象,通过查阅文献、田野调查法、历史性与共时性研究方法来探讨从苏州乡村演化的历史路劲出发,归纳总结苏州康居乡村建设的特点;最终达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传承农村社会文明、焕发农村社会活力的目的。

2.1康村乡居的概念

从字面意思理解:康即安乐,安定 ,民康乐。――《礼记·乐记》,居即居住,顾名思义康居乡村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幸福安定适宜居住的乡村,即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绿化美化,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村庄管理水平高的宜居乡村。

2.2苏州乡村历史演化的特征

时代 农耕时代 苏南模式 新苏南模式 城乡统筹

特征 生产力低下

村落聚集 分散布局 优势地区集中 集聚发展

3 苏州乡村要素提炼

苏州传统乡村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以及人文要素。自然要素主要有河流、湖泊、山体、田地、植被等,是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人工要素主要有街巷、建筑、桥、广场等。人文要素则是指乡村的历史及风俗等。

3.1自然要素

3.1.1 水

苏州地处太湖流域,整个地域内河湖水网密布,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这是苏州乡村形象的景观基底。苏州乡村或靠山或临水或得二者之厚,“天人合一”的理念尽显其中。在此之中尤以水对苏州乡村的影响最为深远。水不仅成就了“鱼米之乡”,还影响着苏州人居住、出行、衣着等生活的基本层面。民居一般沿水而建,沿长河发展,形成各式各样的前街后河的民居形式,乡村就是零星散落在稠密的河网水系节点上的居住聚落,同时乡村与河网的依存关系也决定了乡村发展形 态取决于河流走向的形制特征——或“村包水”或“水围村”。

3.1.2山体

苏州乡村大都在山脚或者树林的边缘坐落,与风水学说相通,在中心考虑的士、风向、 太阳等方位的基础上进行选址。这就是作为同时具备给予平静感的“眺望”与“围合”机能 的场所,塑造了理想的居住空间。如今保存较好的苏州山村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背山(面水)型;另一是山环内聚型的,再有是长条带状的。

3.2 人工要素

乡村肌理要素

a.线性肌理

苏州传统村落的村巷和院落,不仅是村落的交通组织载体和景观组织的重要依托,也是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乡村内部形态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主要肌理为线形肌理和围合肌理,而院落的肌理为开放型。线性肌理——村巷按其线形可以划分为直线形、折线形和曲线形,传统村落中村巷以折线型最为普通,村巷经过一次或多次折线,有利于村巷景观和空间导向,减少了过长村道的单调性,有很强的空间趣味性。

b.围合肌理

围合肌理——村巷按其所在的位置和建筑的围合程度可以分为临河村道和围合村道两种。水乡城镇的巷道空间功能是复合的,巷道两旁的民居和店铺,空间使用功能并不明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街道与民居空间几乎是渗透的 。街道通过这种模糊空间建立起来的不仅是邻里关系,还通过商店、茶馆、河埠联结起一个社会网络,形成了居住、生产、购物、休憩等复合功能的有机系列。

3.3人文要素

3.3.1 风水理念“风水”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村寨乃至城镇选址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它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本质上就是一种择吉处而居的活动。风水术指导下的村落布局是地理环境选择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体现。基于风水观念的影响,乡村立足于太湖平原的山水形势,村落的选址布局大多“枕山、环水、面屏”, 形成临山偎水、山环水抱或枕山环水的格局。如苏州东西山的乡村大多依山就势占尽“风水”之精华。除此之外,乡村内部建筑朝向、形制格局大都遵从古代“堪舆”相宅的理论.

3.3.2 水文化 苏州的水既是自然形态的存在形式,同时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与水有关的品格。可以说,苏州水乡特色是基于水文化的有形与无形、形式与内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精神与物质的辨证统一。水文化是苏州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并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水而生的价值观念更多体现在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如渔稻文化下的饮食习俗、乡村民居建筑的外表装饰、人生礼仪、文体娱乐、岁时节令、民间信仰等,或多或少有着与水相关的情结和内容。水之宁静、膨湃、蜿转、变通的特性也赋予了苏州人以艺术创作的灵感,反映在乡村古代社会灿烂的诗、画情趣和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上。

3.3.3民俗文化 苏州乡村民风纯朴,现存的民风民俗可细分为生产习俗、信仰习俗、生活习俗、文化习俗等层面。生产习俗是古人在陆地稻作或太湖打渔形成的习惯。根植于发达的稻作农耕基础上的耕作习俗、饮食习俗、节令民俗与诞生于打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渔帮、渔号、渔规、渔讳等都堪称特色。二者共同形成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习惯,成为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产生的基础。缘于水乡泽国的环境,夹杂迷信的诸多信仰也构成了当地错综复杂的信仰体系。农村的生活习俗更是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如以水乡渔民的包裤、头巾,鱼的食法与忌讳,以船为住、行工具的禁忌与习俗等等。此外,长期劳作还形成了渔歌、庙会等文化习俗。

3.3.4茶文化 吴地(以苏州为中心)茶文化渊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唐代陆羽著《茶经》曾在吴中居住生活二十年,现苏州虎丘存有陆羽井。吴地现存茶书今凡28种,

已近现存主要茶书58种之半。吴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图2——75)。吴茶三绝之一的碧螺春又名“水月茶”,清末震钧《茶说》谓:“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次则龙井,岕茶稍粗……” 。吴地不仅拥有名茶,并深谙茶道,吴地的茶俗、茶艺、茶道堪称一枝独秀,成为吴文化重要组成。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也均出自吴地茶文化的传播并受之影响。

4结论和讨论

4.1对乡村特色的认识和研究,整体性是前提和基础,这种整体性体现在乡村对象本身,也体现在其演化过程上。通过对苏州乡村要素的提炼使规划者更了解其地域特质,为以后的规划设计康村乡居时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康居乡村“建设发展,使更多的人关注到乡村景观,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传承乡村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田建文等.村庄改造、整治与保护[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1

[2]刘梦琴.村庄终结 城中村及其改造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05

第9篇

关键词:地票、农村土地、复垦

一、地票的概念

地票是指将闲置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1]成符合农作物种植要求的耕地,并化为等面积的建设用地指标[2]凭证,这个凭证就称为地票。地票的创设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确保耕地安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渠道。

二、地票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2007年作为“大城市带大农村”格局的重庆被国家批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市提出了2020年前城镇化率达到70%的综改目标。但摆在重庆面前的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需要大量建设用地;另一方面是重庆对国家承诺的3256万亩耕地红线不突破。为此, 2008年年初,熙来书记对农村建设用地闲置浪费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设立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将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课题。按照指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努力,于 2008年12月4日成立重庆市土地交易所,其业务是开展农村土地实物、指标交易,其中指标交易重庆政府创意为“地票”交易,至此中国的地票交易制度诞生,地票成为重庆率先探索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工具。其实质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3]”的一种,但这一指标与传统意义上的增减挂钩指标有四大区别:一是实行的是“先补后占”的挂钩模式;二是实行的是全市范围内的大挂钩、大流转[4];三是实行了价格统一化[5];四是实行票据化挂钩[6]。

三、地票的运行

地票的运行有四个环节,即复垦验收交易使用,具体如下:

(一)复垦

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规划的前提下,按照“二前提,三制度”的要求,将依法取得的利用效益不高或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或可转为耕地的园地及其他农用地。

(二)验收

通过内业资料审查与外业工程抽核相结合的方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推行三级验收制度,即承担单位初验县级验收市级验收确认,每一级验收都遵照严格、真实、高标准的验收要求。

(三)交易

地票交易的出让主体为区县国土地房管部门作为机构申让指标;受让主体为一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自然人。交易首先由国土房管局提出交易申请,然后由市局耕保处审查、签署同意意见,再转重庆市土地交易所审查,待审查合格后纳入待交易指标信息库,最后农村土地交易所以挂牌拍卖和定向出让方式[7]向社会挂牌公布,用地单位在重庆市竞购指标,交易方式为交易。交易特点是,1、计划交易:根据重庆市年度用地计划和经营性用地需求情况,对年度地票交易总量进行控制,大概是用地量的10%左右;2、价格指导:在制定地票基准交易价格时,要综合考虑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因素上制定;3、优先权保障:一是交易价格低于基准价格时,土地所有者有优先回购权;二是交易前,指标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

(四)使用。

“地票”在城市落地使用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办理征地转用手续,完成对农民的补偿交易,征为国有土地后通过“招拍挂”等决定程序取得城市固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使用流程首先是择地(勾地),用地单位买到地票后,并不意味就拿到了土地使用权,他还需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内寻找尚未被国农征收,又符合开发需求的进进出出块,看准地块后,向政府提出征地建议;其次是拍地,政府按程序对该地征用后,拿到地票的用地单位会和其他企业平等竞拍该地的使用权;最后是落地,公开竞购成功该地块后,地票才能最终使用。

四、地票的意义

(一)有利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农村土地,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存在大量闲置浪费。但我国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作了诸多限制,致使农村土地资源被固化,多年来难以激活利用。地票的创建使农村多余的建设用地,通过复垦形成指标,进入土地交易所交易,实现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大流转。

(二)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而“地票”正是向着这一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它带动了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促进农村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市场建设。

(三)有利于耕地保护

与现有“先占后补”的挂钩模式相比,地票交易是“先补后占”,是先把农村建设用地转化成耕地之后,才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更大、保护效果更好。

(四)有利于城市反哺农村

通过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的置换,地票交易提升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土地价值,切实增加了复垦农户收入,同时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渠道[8],从而达到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的目的。

(五)有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此前建设征用土地,只能依靠国家下达的有限指标,“寅吃卯粮”,实际的用地经常超过国家下达的计划。地票交易的出现,摆脱了则让现实的用地制度多出了一条市场化的渠道。一方面,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依法有序退出,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有比例有节奏增加,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但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不会增加、耕地总量不会减少。

(六)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地票增加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业投入资金,提高进城镇后的生活保障和发展能力[8]。

注:

[1]:土地的分类:《国土管理法》大的分为三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标准的土地利用分类分一、二级,其中一级十二类,二级五十六类,上述为一级十二类中的土地类别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256号令)第十三条规定,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土地利用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其中国家、省、市每年都要下达年度用地计划指标,指标中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即是建设用地指标

[3]所谓“城乡增减挂钩”是指把农村宅基地等作为“拆旧区” ,与拟增加建设用地的“建新区”组成项目区,通过把拆旧区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耕地,然后在建新区划出相应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

[4] :传统意义上的增减挂钩是在其行政区域内封闭运行

[5] :将不同区域的挂钩指标打包进行拍卖,然后按面积分配收益,地票价格的高低与项目区无关,与级差地租无关,只与拍卖价格有关,实现指标价格的统一

[6] :通过“地票”形式,土地以空间上不可转移的实物形态资产转化为可交换的票据,固化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流动资产

第10篇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省先后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城乡建设和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规划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调控和布局作用。但是,城乡规划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城乡规划依然存在体制性分割问题,规划编制还适应不了城乡结构快速演变和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规划的实施和监管体系还不健全,城乡建设中违反法律法规、违反规划要求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

城乡规划是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一项基本的公共政策,其核心任务是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在新形势下,城乡规划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区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有利于转变城乡建设和发展模式,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空间及其他稀缺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城乡规划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化、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健全城乡规划决策机制,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治制度,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战略导向、统筹协调和空间资源配置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一)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切实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城乡统筹。统筹安排城市和村镇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努力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三)坚持集约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力争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有余地。

(四)坚持依法管治。依法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监管,确保城乡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争取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充分体现主体功能区划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相协调,城乡全覆盖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形成层级明确、管治有效的城乡规划决策、实施和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城乡规划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

三、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一)以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群规划为指导,强化城乡规划的跨行政区协调。要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抓紧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发挥其对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作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着重协调好大中城市、城市群以及城镇密集地区的城乡空间发展布局,协调好城镇建设、产业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明确城镇规模、区域性生态绿地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环杭州湾等城市群规划对跨行政区城乡规划的协调整合作用,落实好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控制用地、线性基础设施廊道、区域性生态绿地等。

(二)加强和改进设区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根据人口、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性质。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城市辐射功能,提高服务农村的水平。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及城市周边地区的污染控制,严防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要高度重视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体现城市特色,改善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条件。要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把防范和抵御各种灾害的措施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设区市政府要加强对所辖县市城乡规划编制及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重点衔接协调好事关整个区域建设和发展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资源环境保护布局等重大问题。

(三)全面推行县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整个县市行政区域作为规划区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这是打破规划城乡分割的根本途径。我省人多地少,城镇分布密集,相互关联度大,加快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对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这项工作。今后,县市都要按照这一要求,将城市规划区扩展到整个行政区,将城市总体规划拓展为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以后,可以不再单独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统筹布局城乡居民点、产业发展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农田保护空间和区域基础设施廊道,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城乡规划在县市域范围内的全覆盖。要在规划中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把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重视建制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布局和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联接城乡中的节点作用。县市域总体规划或者按照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79号)规定,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四)认真做好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县市要以县市域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深化完善乡镇和村庄规划。积极改革乡镇规划编制方式,逐步建立县市直接编制县市域分区规划的体制。编制县市域分区规划后,除中心镇外,一般乡镇原则上不再编制乡镇总体规划。要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中心村和保留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乡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要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突出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严格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

(五)切实加强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的编制。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科学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并逐年编制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切实增强城乡建设的计划性和项目安排的系统性。要加快编制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城市用地布局,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强城市交通专业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城市道路网络布局和城市停车场等静态交通系统,强化各类交通要素的动态管理,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交通功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有序地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进一步协调好地下管线的管位布局和建设时序,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运营的安全性。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编制。当前,要抓紧组织编制城乡一体的供水排水、公共交通、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专业规划。

(六)进一步加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快各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保护规划编制,进一步明确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强制性规定,对合理利用资源提出引导性和控制性要求,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保护规划要划定核心保护范围,确定保护重点,落实保护措施。保护规划未经批准的,不得进行各类项目建设。经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随意调整,不得随意缩小保护范围。

四、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

(一)加强城乡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要加强现行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查找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改进城乡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要加强与各类规划的协调和衔接,深入开展城乡规划修编前的专题研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影响和制约城乡发展的人口、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基本要素的研究。通过研究论证区域或城市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预测城乡人口发展规模,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能源消耗与各项环境指标,为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各类科研机构在城乡规划修编前期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实提高前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

(二)完善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各类城乡规划编制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要科学确定城乡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在城乡规划中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范围。要根据保护资源与环境、保障公共安全与基础设施有效运行的要求,分别划定“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资源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风景名胜管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共安全等涉及城乡发展长期保障的内容,应当确定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要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制定严格的空间管治措施。

(三)积极转变城乡规划修编方式。要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要求,积极转变城乡规划修编方式,确保城乡规划修编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城乡规划的专业要求,又体现地方特色。积极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特别是概念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应面向市场,通过招标选择规划设计单位。在规划修编的各个阶段,要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要采取新闻宣传、网上公示、模型展览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扩大公众参与。

五、依法建立科学民主的城乡规划决策机制

(一)严格执行城乡规划修编和调整程序。城乡规划由各级政府提出并组织编制,由同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实施。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当地政府应当就修编的必要性充分征求同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协的意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经原批准机关认定后方可开展。

未经认定,擅自组织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的,要追究组织单位和编制单位的责任。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的调整也必须依法进行,涉及调整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当地政府必须就调整的必要性组织专家论证,将论证结果进行公示,提出专题报告,经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后方可开展。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就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局部调整工作提出规范意见。乡镇规划、村庄规划以及各类专业规划、详细规划的修编和调整,也要进一步规范程序。

(二)完善城乡规划审批制度。进一步加强规划纲要和规划成果的审查工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必须首先制定规划纲要。要通过对规划纲要的严格审查,保证规划修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纲要审查的重点是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编制思路和方法,以及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方案等。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纲要通过审查后,方可开展规划成果的编制工作。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成果须依法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方可依法上报审批。城乡规划成果,由规划批准机关依照法定程序组织审查。充分发挥城市(乡)规划委员会以及相应的专家咨询组织在规划决策审批中的先期审查和咨询作用,提高规划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城市(乡)规划委员会的组成,要确定一定比例的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

六、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

(一)严格落实城乡规划的空间管治要求。各类专门性规划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要求,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凡是已经纳入城乡规划的“蓝线”、“绿线”、“紫线”、“黄线”管治空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依法加强控制,不得另作他用。确因重大项目实施需要进行调整的,首先必须按规定程序调整相应的规划,按照一级规划、一级事权的原则,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设立,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近期建设地段以及政府储备的土地和拟向社会供应的土地,必须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市场供应的规划管理依据。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段不得出让、转让和开发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许可管理。各类建设项目报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前,必须按项目建设程序,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项目选址意见。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和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等特殊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的选址,须经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后,依法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各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和市县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特殊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由同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未按规定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论证和评估工作,提高项目选址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的有效期为一年,需延期的应当办理延期手续。省有关部门要制定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许可管理的规范意见。

(三)加强建设项目许可后规划监管。各类建设项目必须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建设,项目竣工后的实测建筑面积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误差范围之内。合理误差范围之内的超出面积应按原出让时的楼面地价补交土地出让金,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建筑面积应按竣工时的楼面市场评估地价加倍补交土地出让金。合理误差范围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如超出面积部分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要依法予以拆除。建设工程应当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使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及时查处违反规划要求的行为。工商部门进行工商登记时,要认真核对注册场所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用途,涉及建筑物用途改变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先行办理建筑物用途变更手续。建设用地转让过程中需要进行分割和改变规划控制指标的,必须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重新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各类建设项目竣工后,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出具竣工验收规划确认书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发房屋产权证明等文件。

(四)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城乡规划工作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各市、县(市)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每年要就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同时报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要把城乡规划实施作为政府层级监督和效能监察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城乡规划执法和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城乡规划实施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实施办法由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监察部门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开展效能监察,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深入实施“阳光规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建设项目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和违法案件查处公布等制度,切实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鼓励社会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监督城乡规划的实施。

七、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行政首长是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不断提高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把这方面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要建立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分工抓落实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机制。加强各级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其人员编制要适应城乡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城乡规划经费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二)依法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事权。各级政府法定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权不得下放。各市、县(市)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城乡规划工作要实行统一管理,如确有必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在市辖区和开发区(园区)设置直属派出机构。规划行政管理权已经下放或者变相下放给市辖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的,当地政府要尽快纠正,废止有关文件,纳入统一规划管理。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积极推广一些地区在所辖行政区域内分片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三)加强城乡规划法制建设和标准规范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切实加大城乡规划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察机构建设,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和各类城乡规划落到实处。适应我省提升城市化、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省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的地方性标准规范。各市县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规定。

第11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 F552.3 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1、社区的提出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首先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 ,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状态。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2、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了原有的农户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进行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这也意味着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较大。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变化, 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显著;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 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河南省各市都在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亮点纷呈。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是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有利于产业集聚。四是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

河南在国内首创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不是将各地风格各异的民居变成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更不是“一刀切”推掉老房子。建设要注意保护传统历史风貌、传统古村落等特色古民居,并将特色传统民居的风格、传统的古典元素融入新社区设计。河南省各市采用试点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率先启动试点社区建设,给予重点扶持,集中创建,因地制宜,培育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典型。总结而来有以几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这几种发展模式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1、服务完善型——机制完善、创新实践的典范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在社区内选择

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中心,将各类公共设施向中心村集

中设置,形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以内,出行时

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农村布局既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耕作半径,又能让居民便捷的享用公共服务。政府并制定相关政策,调整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结构,控制中心村以外的村庄建设,减少村庄数量,壮大村庄规模,推动农村向社区中心集聚。社区的集聚化发展,避免了投资分散性、重复性,起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也为节省土地、减少资源浪费打下基础。

2、企业参与型 —— 企业支撑、村企共赢的样板

企业支撑、村企共赢型是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把解决企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需求结合起来。企业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社区腾出土地,支持企业发展,村企共赢,互惠互利。

在南阳市方城县赵河镇农业改革试验区,赵河大桥飞架东西,让500米河滩变通途;绿地游园、文化广场的开辟,为赵河群众提供了一个愉悦身心的良好场所——高标准、高品位打造的万华锦社区一期工程已经竣工,160户赵河农民率先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该镇万华锦社区建设由政府主导社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本地企业积极参与。通过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一部分由方城县德源农综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果蔬加工基地和养殖基地,其余复耕为基本农田。万华锦社区是我们全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初步探索。该模式适用于一些专业园区以及有大型企业的地区。

3、产业带动型。

以旅游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板块为基础,规划建设核心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走“依托产业建社区,建好社区强经济”的良性发展之路。王屋愚公新社区依托“愚公移山”精神资源,在通往王屋山景区的沿线,发展“农家乐”,实现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齐头并进、互动双赢。如魏庄镇参木社区以参木产业聚集区为依托,将7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社区,节约土地2000亩,为企业入驻提供了用地保障,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4、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型,依托旧城改造,综合运用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及其他经济要素,靠市场机制推动拆迁、促进改造,探索形成了“统筹规划、功能配套,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因地制宜、成片推进”社区建设之路,有效整合了城市资源,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推进了社区建设。濮阳市长垣县先后投资9亿元,建成了长城、兴文、文苑、友谊、黉学、龙山、亿隆等10个社区,拆除各类房屋7万平方米,拆迁安置600多户,完成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社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0—15平方米提高到了25—40平方米。

5、回乡反哺型,

如佘家乡东黄找村在天津搞建筑企业的四位老板,从2009年9月份开始,无偿捐建了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在旧村基础上翻建新村,然后按成本价出售给群众,有力推动了社区建设步伐。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愿意,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居住习惯等因素,规划设计多种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先购,不搞行政强迫,不搞“一刀切”和“一窝蜂”,确保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理清思路,创新思维,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建设模式。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途径

1、科学的规划布局,积极动员群众。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将全县所有行政村撤并整合成若干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平均整合几个行政村。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期,调动各村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考察,让广大干部群众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村庄改造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大拆迁、大建设观念深入人心,使群众自觉成为村庄合并的组织者、倡导者、实施者。制定规划过程中,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在村庄道路显要位置展示规划效果图,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群众知情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2、坚持因地制宜,分期建设

进行先行先试,建立示范样板。同时,遵循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远近结合,村庄规划要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采取多元投入,聚合资金。

在资金投入方面,应积极开拓创新,采取“整合上级资金,县级奖补资金,乡镇补贴资金,民企捐助资金,协调金融贷款”等多种渠道,力求打破资金瓶颈,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制定出相应的《农村建设用地专项整治奖补实施办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在建设资金、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重点环节,为社区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4、用足用活政策,助推社区建设。

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优化整合城乡土地、文教、卫生、社保、交通等各项资源,做到设施的高效利用和政策的衔接统一,消除城乡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重点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倾斜,推进城乡公共资源整合。积极整合土地资源,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把土地“三项整治”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使用相结合,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即解决了社区用地缺乏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为城镇发展提供了用地指标,实现了多赢发展。

5、建立健全机制,政策驱动实施。

健全的机制和政策,是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的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以推进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了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社区管理、拆迁复垦、政策兑现、体制创新、创业就业、督察考核等“八项”重点工作。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审批程序。

五、结语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是一个长期而任重的道路,非一朝一夕能促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模式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建设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此外,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向更高层次演进。因此,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切不可机械仿效,或者追求超越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 试行) [S]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04.

[2]崔伟华.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 ( 1) :58-60

[3]周晨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 过渡型社区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4]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00-204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策略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和城市边缘带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上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城乡交错带。由于城市边缘带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边缘带的土地利用既受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影响,又受农业用地的制约,土地类型复杂,动态性、过渡性强,土地利用问题尖锐和集中。因而,加强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2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及特点

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边缘环境向农村环境转变的过渡地带,是城乡建设中最复杂、最富有变化的地区。可以从3个方面来解释和理解。从空间位置上来解释,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的地带,一般指城市建成区的地带,是城市与郊区交错分布的地带。从社会经济特征而言,城市边缘区可称之为城乡结合部,即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和乡村经济、乡村社会的结合部或交错地带,即所谓的二元结构交错区。从城市的扩散作用或城市的影响力而言,可以称之为城市直接影响区(阴影区)或城市化 侵入 地区,城市核心区对边缘区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3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存在供求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区与区进入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阶段。由于城市的外向延伸导致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城市建设用地的粗放型外延扩张、工业园与各类开发区占地规模失控、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农村住宅建设分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用土地被过度使用已成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重点问题。城市边缘区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土地的压力。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得农业人均拥有土地的数量急剧减少。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在边缘带形成犬牙交错的布局,用地供求矛盾突出,形成恶性循环。

3.2 土地压力过大,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城市的空间扩张形式主要表现为圈层式的无序蔓延以及沿交通路线的扇形辐射,城市的快速扩张必然引起人口的加速流动。由于城市中心地价高,从而房价也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低,无法负担起高额的房租,大量外来人员聚集在城市边缘区,人口的剧增使得城市边缘区土地压力过大;同时,由于工农业产品巨大的差价,城市边缘区居民务农的积极性不高,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开始投向非农产业,引起耕地大面积闲置,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3.3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置不合理

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实质上是城市空间实体的一种分散化、低密度的拓展方式。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城乡建设用地配置不合理,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在城市用地向外扩展的过程中,为节省资金,土地使用方在征地时往往有意避开农村居民点,造成“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又包围农村”的局面,给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造成极大困难。

4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进入中心区与区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时期,小城市的外缘建设亦在迅速起步,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异常活跃。然而,城市的快速扩张,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我们有必要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4.1工业区、开发区和大学城外迁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城市空间的限制,一些企业逐渐外迁。城市边缘区不断建成了大量的产业园、大学城。由于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对于一些中低层收入的群体来说买房非常困难。而城市边缘区空气新鲜,价格也相对较低。因此,中低收入家庭大多选择在郊区买住房。另外,由于大学的逐年扩招,大学学生的增多给学校带来了压力,学校只有建设新校区来增加容量。因此,许多大专院校选择在城市边缘区建设新校区,这无疑使城市边缘区土地被占用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4.2 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边缘区

我国城市的空间扩张形式主要表现为圈层式的无序蔓延以及沿交通线路的扇型辐射,城市的快速扩张必然带来人口的加速流动。一方面,城市内部的老城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大批城市人口动迁到城乡边缘区;另一方面,大量乡村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因城镇化的推进以及自身对城市的向往而纷纷走向城市,但是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地价昂贵,外来人口收人不高,于是在城乡边缘区聚集。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城乡边缘区成为人口增长幅度、人口流量最大的地区,造成非农业用地尤其是住宅用地需求大增,农用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4.3 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区域发展

城乡边缘区发展缓慢有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一是该区信息封闭,观念相对落后,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比较缓慢。二是土地结构不合理,农业用地比重过大。在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土地开发不能适应市场要求。三是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管理理念落后,综合服务功能不强,与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以上这些因素也是制约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

5 解决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5.1合理地利用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城市边缘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许多企业建设和扩展时竞争的首选之地,建设用地由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指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土地单位面积的投入,不断挖掘土地潜力,逐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可以合并村庄,整理空心村,复垦废弃的砖瓦厂和倒闭的企业用地。在土地空间上统筹分配,合理安排各项用地,限制对土地的过度利用。

5.2利用通信技术进行土地管理,实现土地管理的信息化

为确保城市边缘带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创新土地管理与使用制度,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精确度不高的土地管理制度,导致土地规划工作中的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可以用网络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进行管理。比如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对土地进行各阶段的调查和整理。

5.3加强土地的规划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为了防止城市盲目的粗放型扩张,就要加强土地的规划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协调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需求,确定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从而实现边缘带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更加合理。城市边缘带作为市区人口和工业的疏散地,人口和工业相对集中,工业污水和人口生活垃圾造成对土地的严重污染。可行的途径有:对城市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尽量减少白色垃圾污染。城市边缘带人口聚集,工业企业集中,人们工作生活更加需要有个好的绿化环境应,当尽快研制出净化空气的新产品,改变城市燃料的质量。

6 结论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一部分,既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地区,又是城市扩展进程的最前沿阵地。 因此,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目标应从满足城市基本功能 需要转向土地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使将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志文.城市边缘区农村的空间结构、特性与规划对策[J].城乡建设,2007(5):57-58.

[2]李艳辉.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