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行业可视化

医疗行业可视化

时间:2023-07-16 08:5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行业可视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行业可视化

第1篇

——施耐德电气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全国经理何晓柯

5月21日,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粮工科)与施耐德电气在上海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中粮工科在其总包项目中将选用施耐德电气全系列配电及工业自动化方案,中粮工科和施耐德电气将共同开发推广粮油加工、粮食仓储物流信息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以帮助中粮工科增强自身实力及品牌影响力,同时助力中粮集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全产业链战略落地,为中国食品饮料工业升级转型树立典范。

施耐德电气一直以来是以全球能效管理专家的形象被大家所熟悉,而在食品饮料行业,施耐德电气作为配电及自动化领域的领导者,能够提供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与全球各大食品饮料巨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施耐德电气具体可以为食品饮料行业提供哪些服务?食品行业是如何实现价值链可视化管理的?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施耐德电气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全国经理何晓柯先生。何晓柯先生自2005年加入施耐德电气以来,担任了多个管理职位,现在致力于为食品饮料企业提供可视化的全价值链管理工具,帮助客户实现食品安全,卓越运营,精益能效及可持续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施耐德电气的业务涉及石油天然气、海事、医疗等众多领域,并且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贵公司也都有参与,请您介绍下施耐德电气可以为食品饮料行业提供哪些服务?

何晓柯:食品饮料行业是施耐德电气全球十大重点投资行业之一。在食品饮料行业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打造可视化的运营管理平台,从优化生产运营,提高能源效率到配电、过程自动化、机器自动化、楼宇监控及数据中心的各个环节。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到生产过程及最后的分销运输我们可以提供全程的管理及监控方案。

比如在食品饮料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线上配备的自动化控制与生产监控系统将保障生产流程符合食品安全法规,相应的门禁安全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则将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杜绝人为因素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干扰。

若把食品通路看成完整的价值链,从源头的原材料到终端的销售,整个流程都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来支撑食品安全,施耐德电气拥有的管理平台可以提供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价值链可追溯,与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TM能效管理平台结合,使消费者能够了解自己所购买产品的原料及生产细节,以实现整条价值链的可视化监管。

记者:您刚才介绍到价值链的可视化管理,那么可视化管理指的是什么?目前在中国企业中应用状况如何?

何晓柯:可视化管理能够让管理者有效掌握企业各类信息,基于大量的信息和辅助分析做出最优决策,实现管理上的透明化、精细化与可视化,这样的管理效果可以渗透到企业生产运营、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等各个环节。

在中国,很多食品企业是采购一条链,生产一条链,下游的分销运输及ERP系统也是一条链,人事财务又是在其他部门。对管理者来说都是单独的板块,而没有建立内在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食品饮料巨头目前都提出产业链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把物理层面的工厂、生产线放在一起相对容易,但是要让这些分立的系统产生协同效应却很难。在管理上缺乏可视化工具,造成了企业60%的时间在“灭火”,而在考虑长治久安问题上花费的时间却很少。国外成熟的业务模式仅花费20%时间“灭火”,将60%的时间用在持续改进,剩下的20%则用在长期战略规划上,这正是当前我国食品饮料工业在管理理念上需要改进的。

记者:针对食品饮料行业价值链的可视化管理方式,施耐德电气有什么具体的技术方案?

何晓柯:我们在食品饮料行业重点打造的管理平台是EcoStruxureTM,该平台全面整合了施耐德电气在电力、工业、建筑楼宇、数据中心及安防五大领域的专业经验,为食品饮料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从物理层面上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上层的管理平台,一个是下层的子系统。子系统包括生产过程的控制、电力的分配、安全的监控、楼宇的控制以及数据中心的运营。子系统可在上层的管理平台统一调度下结合为有机的整体,满足客户的可视化需要。借助EcoStruxureTM能效管理平台开放、灵活的优势,施耐德电气可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完整价值链解决方案,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可持续发展决策工具,打造可视化、透明化、一体化的信息流和管理平台,帮助食品饮料企业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获得不断降低的能耗指数及持续改进的生产效率。

记者:价值链的可视化管理方式确实是整个食品行业所缺乏的。但中国的食品饮料企业也面临着困境,一方面是食品安全要求提升,另一方面是企业成本的提高,而且还要应对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何晓柯:的确,当前企业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一方面是产品销售越来越困难,竞争越来越厉害,消费者口味越来越多样,还有渠道通路对厂商的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是原材料价格当前持续上涨,造成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所以有效持续提高企业利润的办法必然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生产成本。施耐德电气正是致力于降低客户的能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此提高客户的整体利润率。我们提供给客户一个全局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单独关注于某一块。从流程设计上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规划上来考虑,而这恰恰是中国食品饮料工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同时,中国食品饮料企业在危机面前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以最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为例,如果企业有丰富的数据支撑将避免很多问题,也将得到公众的信任。人可能会造假,系统产生的数据置信度却非常高,如果企业的决定或结论都是可以用数字来证明,则不仅能帮助企业做出决策,在企业社会形象上也会带来巨大的益处。

第2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0-0000-01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Bian Ruihai

(Henan University,Minsheng College,Kaifeng475001,China)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age,a lot of information in easy to bring also bring a host of problems:the first is information overload,it is difficult to digest;second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rue and false;the third is difficult to ensure information security;the fourth form of information is inconsistent,it is difficult centrally.The face of"data rich and useful information poor"phenomenon,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techniques have emerged,and shows great vitality.

Keywords:Data mining;Technology;Application

“数据挖掘”这个名词来源于它有点类似于在山脉中挖掘有价值的矿藏。数据挖掘技术是人们长期对数据库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结果。数据挖掘使数据库技术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它不仅能对过去的数据进行查询和遍历,并且能够找出过去数据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促进信息的传递。

一、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由于商业领域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业务,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也不再是单纯为了研究的需要,更主要是为商业决策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要从海量数据中获得有利于商业运作、提高竞争力的信息,就像从矿石中淘金一样,数据挖掘也因此而得名。

二、数据挖掘方法

数据挖掘方法是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方法发展而来,结合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以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形成的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分为六大类。

归纳学习方法是目前重点研究的方向,研究成果较多。信息论方法是利用信息论的原理建立决策树。由于该方法最后获得的知识表示形式是决策树,故一般文献中称它为决策树方法。该类方法的实用效果好,影响较大。集合论方法是开展较早的方法。近年来,由于初级理论的发展使集合论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遗传算法是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算法。它由基本算子组成。

三、数据挖掘的应用领域

目前,数据挖掘应用最集中的领域包括金融、医疗保健、市场、零售业、制造业、司法、工程与科学等。但每个领域又有其特定的应用问题和应用背景。

(一)金融

对金融事务数据的开采,能够发现某个客户、消费群体或组织的金融和商业兴趣,并可以观察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

(二)医疗保健

医疗保健行业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这个行业中数据挖掘最关键的任务是进行数据清理。系统可以从大型时变数据库中发现并理,预测医疗保健费用。由实验室开发的解释保健数据,在定量范围内解释偏差,生成报表。

(三)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建设中的数据整合系统,是通过对不同的数据库资源进行连接,根据需要获取不同的数据库资源的数据内容,组合形成所需要的数据资源,支持分析决策。在这种机制下,即实现了数据集市的建立,又解决了与城市信息化建设中业已建成的各种信息系统运行上独立,数据上统一的问题。

(四)司法

数据挖掘技术可应用在案件调查、诈骗监测、洗钱认证、犯罪组织分析等工作中,这将给司法工作带来巨大的收益,例如:美国财政部开发的系统,对各类金融事务进行监测,识别洗钱、诈骗等。

(五)制造业

制造业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零部件故障诊断、资源优化、生产过程分析等。例如进行彩色扫描仪的生产过程分析。他们基于大约公司个参数建立了一个自动数据收集系统,产生了难以手工处理的大量数据,通过使用,工程师们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最重要的参数进行认定。

四、利用WEKA编写算法

WEKA是由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开发的开源项目。WEKA是由JAVA编写的,并且限制在GNU通用公众证书的条件下,可以运行在所有的操作系统中。WEKA工作平台包含能处理所有标准数据挖掘问题的方法:回归、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挖掘以及属性选择。作为数据挖掘爱好者自然要对WEKA的源代码进行分析并积极改进,努力写出自己的数据挖掘算法。我一直觉得对于机器学习算法来说,WEKA是很有特色的工具,算法非常多。而且还有诸如clementine之类的数据流处理工具。相比之下,clementine的算法就会失色很多。但是WEKA的可视化做的不好。这是它的缺点。如果在WEKA的基础上再做些二次开发,加强可视化的应用应该很不错。最近看到一本书叫《可视化数据》,作者竟然包装了java的图形库,自己创作出了个processing语言来做数据可视化,似乎效果不错,而且也是开源的。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做些研发应该会不错的。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商业利益的强大驱动力将会不停地促进它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模型问世,人们对它的研究正日益广泛和深入。随着多媒体数据库的迅速发展,面向多媒体数据库的挖掘技术和软件亦将成为今后研究开发的难点和热点。

第3篇

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即在移动设备上将虚拟物体与真实场景进行叠加,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简单来说就是将镜头对准某个物体,即可呈现其3D立体画面,使得数据信息更直观地呈现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增强现实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虚实结合,也就是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信息,但真实世界的活动不会受到影响。与虚拟现实技术(VR)不同的是,AR可以将虚拟的内容融入到周围的世界里,它不会让用户完全沉浸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

国外的增强现实技术起源于20世界60年代,这种技术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世界上一些有名的研究机构,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实验室,都投入到对这种技术的研究工作中来,其研究重心多在人机的交互方应用、软硬件基础平台的研发构建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逐步从实验室理论转入行业应用阶段,相关应用早期可以追溯到波音公司在设计辅助布线系统时,戴着特殊头盔的工程师可以叠加到在实际视野上的布线路径和文字提示,从而大大降低拆卸的复杂程度。随着微软、谷歌、Facebook、SONY等科技巨头纷纷大举进入到增强现实的研究领域中,很多公司已经能够提供成熟的基于PC或移动设备的增强现实技术解决方案,不仅加快了增强现实技术软硬件及相关应用的开发进程,也拓展了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领域。

国内对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虽与国外技术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不过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我国的研究机构最初以高校为主,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AR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北京理东大学研发的“数字圆明园”,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圆明园废墟与当年未被破坏前的场景结合,实现了让梦想照亮现实。从目前国内的市场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AR技术应用非常丰富,拿汽车领域来说,将汽车通过终端虚实结合让消费者看到车型的具体形态和特征更有利于促进汽车销售。这些对增强现实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开始在游戏、营销、军事、文化、教育、建筑、医疗、工程、设计、影视、娱乐等领域应用。无论是农夫山泉上的"星空",蔚来汽车的EP9超跑多人AR竞赛,还是网易云音乐禅音中的"心灯"祈福,都足以看见AR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可以预见其未来不可或缺的发展趋势。

在医疗医学领域,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与现代医疗医学技术融合,将科技设备中的高精密AR设备应用于医疗医学。将AR技术应用在医疗医学中有非常多的好处:首先AR设备可以帮助医生将患者的各个部分分离观察,比如骨骼、内脏、肌肉等分离开来,相互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仔细的观察,非常的方便;其次通过AR设备,医生还可立体直观的观察患者的内部结构,可以找到患者的病源仔细观察,模拟出解决的办法,大大的提高医生的诊断效率;AR设备还可以帮助医生直接可视,就如同透视眼一般,再也不用让患者先去拍取CT、X光片等复杂流程了,可以直观的直接的直视患者病源,快速准确地给出结论;医生可以通过AR虚拟3D建模,模拟整个治疗过程,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每个阶段,每个疗程的治疗结果,通过AR3D虚拟进行事先演练,设计出多个医疗模式,然后再从多个医疗模式中选出效果最好的那个来对患者进行治疗。

如同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社交方式一样,增强现实技术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增强现实技术依靠其具有一定的沉浸性、直观交互性、虚实结合、和三维立体等诸多优势。能够为公众提供移动化、个性化的观看体验,并能将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转化成具象模型,使专业的知识通俗易懂。增强现实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生活中的必需品。

(二)课题意义

本课题以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现代医疗医学技术模型为可视化对象,结合了增强现实技术,一方面能给用户直观、真实的体验,帮助人们了解医学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医疗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帮助医生更好的诊疗患者。这不仅深化了本次课题的研究意义,还培养和提高了我们开发增强现实应用的能力,帮助我们认识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前景。

二、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及实现途径

本课题任务是基于安卓移动设备,使用Unity3D引擎,采用软件工程方法,研究并完成一款增强现实医疗医学APP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重点研究内容在于探寻增强现实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的融合。本课题实现途径包括:了解系统开发背景和相关技术,研究并学习AR应用的开发过程,学习Unity3D引擎及发展,最终实现一款增强现实医疗医学APP。

第4篇

河南独树数字技术研究院(简称独树研究院),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以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开发及产业应用为主攻方向,致力于智能医疗的研发。为智能医疗产业的创新与应用升级提供多方位技术服务与支持。

独树研究院成立伊始就以欧洲技术质量标准,高起点起步,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方案,重金打造完备的技术消化、研发团队。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独树研究院以下肢康复机器人突破口,首先形成完整的“行走”系列解决方案,中远期产品规划将覆盖全身肢体康复、智能假肢等,形成完整的康复机器人产品线。

目前已经研发成功的产品有下肢康复机器人三款、儿童专用康复机器人一款,在研的产品有床旁训练机器人一款、辅助上下床系统一款、智能多功能轮椅床一款,下肢康复机器人和儿童专用康复机器人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及注册申报流程。

独树研究院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动作意图识别技术,实现了生物控制下的人机交互训练,对患者神经传导的康复训练具有革命性的临床效果。训练期间可对病患的神经、肌肉的机能进行量化评估,对动作意图的神经反馈和肌肉反应进行数据化采集处理,实现数据和训练的可视化。该产品所采用的基于生物信号采集识别的人机交互技术,是目前外骨骼机器人行业的突破性技术,是世界领先的最尖端科技。

独树研究院秉持安全、可靠、真实、有效的原则,以敬畏、求真、合作、进步为价值观,以用科技创新呵护人类健康为愿景,以帮助有行走障碍的人迈开脚步,让行走不再是障碍!

第5篇

这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第一句话,用它来形容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再适合不过了。

互联网时代,颠覆者随时可能出现,原本还是俯视姿态的行业翘楚分分钟就会被压到喘不过气来。移动浪潮下,甚至连互联网企业都已成为传统企业;数字化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已经开始从消费服务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当传统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可能引爆的创新空间将难以估量。

可以预见,数字化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那么,企业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来构建新的行业竞争力?当下的移动化浪潮中,企业如何挖掘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红利?哪些又是可以预见的数字化转型趋势?

笔者历时3个月,走访北京、上海多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业务咨询和解决方案实施的企业,并收集大量数字化成功转型的真实案例,力争为读者从不同维度呈现互联网+时代,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困惑与感悟。

2015年,“互联网+”火了,一个“+”让想象空间没有了界限。

制造业、零售业、金融、教育、电信、传媒、医疗、餐饮、外贸,甚至农业,一旦与互联网相“+”,就会大幅提高企业效率、营销能力、产品与服务质量,并促进创新。

硅谷精神教父、科技商业预言家凯文・凯利在中国广州做的一次题为《未来20年商业趋势与中国机遇》的演讲中提到:“你看那边是互联网+,我们知道要走到那边去,但是要摆脱我们现在的模式,要走到另一座山峰上去,这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虽然看起来很近,但不应该被误以为是短的距离。”

的确。

企业在这边,互联网+在那边,它们之间的路径正是数字化转型。如蒸汽机根本性地改变人类发展的历程,数字化正在塑造新的未来。

数字化转型凶猛

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在中国,一场气势汹涌的数字化转型大潮已经袭来。

埃森哲最近的一项对全球1000名企业高管的调查发现,55%的中国企业意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显然,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了飞速发展的数字创新,并希望积极利用技术推动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企业虽然也开始利用数字技术管理企业,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这项工作还仅仅只触及表面,尚未充分挖掘出数字技术的潜力。

来自埃森哲2015年的《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密度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居荷兰、美国和瑞典之后(见图1)。 图1:十七大领先经济体的数字化密度数据来源: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

埃森哲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共同测评的“数字化密度”,揭示了中国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对于“数字化密度”,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可持续性业务董事总经理李广海解释道:“一言以蔽之,就是数字技术,以及数字业务、数字应用在经济体里的渗透率,或者覆盖率。”

埃森哲战略咨询数字战略董事总经理布鲁诺・贝尔森(Bruno Berthon)指出:“随着企业日益依赖数字技术,数字化密度应当同自然资源的多寡、运输系统的优劣和人才技能的高低一样,成为全球化企业布局的标准之一。而构建数字化竞争力意味着,要将各种新技术应用于一系列的绩效领域,从招募员工、流程自动化,一直延伸到产品与服务创新。仅靠几项意图良好但范围有限的举措无法实现数字化。”

具体来看,中国不同行业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差别较大。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为代表的网络企业,拥有卓越的用户基础,并且在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电信和银行业等被大型国企统治的主要行业,基于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丰富的资源,也积极支持应用数字技术,虽然其等级结构和避险倾向不利于其提高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个行业则处于落后地位,不仅承受能力有限,而且其自身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基础的低利润业务特性也导致其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紧迫感。此外,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华为、联想和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供应商。但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却鲜有领先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IT开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软件和服务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见图2) 图2:相比国际样本,中国的数字化密度表现数据来源: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

在经济各个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这种转变已经积蓄了巨大势能,促使数字化即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埃森哲预计,到2020年,全球十大经济体可凭借数字技术新增产值 1.36万亿美元,而中国则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增加值。这意味着,数字化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超过4000亿美元的红利,增量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位。(见图3) 图3: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凭借数字技术新增产值数据来源: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

李广海强调:“数字化指数是一个指标或要素,但不跟新增产值有必然关联;数字化不是简单的网络化,不同于自动化或帮助企业做优化与提升的IT技术化。数字化带给企业开放的创新、业务模式的创新、新市场覆盖等一系列效应,这些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之不谋而合,对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财经作家吴晓波指出,互联网+不是一次简单的营销革命,而是一次生态革命。如何完成企业整个生态的转换,如何完成从产品到客户,从客户到用户,从资源输出价值到提供独特价值的转型,这些简单的逻辑背后,需要的是企业清晰的战略智慧。

+全方位用户体验

有人认为,传统行业在当今面临的危险,都是马云“惹的祸”,他们说:“如果没有淘宝,也就……”也有人认为,转型没什么了不起,把店搬到网上去就可以了。

其实,互联网对传统企业造成的冲击,不仅是渠道转移这一环,它是根本性的、观念性的,以及系统性的。而最直观的影响便是“用户”的体验与感受。

来自埃森哲的《2015年技术展望》的数据显示,受访中国企业中75%将打造个性化消费者体验列为自身的三大优先任务之一;69%表示自身企业有望通过个性化技术投资取得回报。

产品体验贯穿在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每一个细节,做得好就成为产品制胜的关键。体验经济时代,人们购买的不仅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更重要的是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包括产品购买过程的体验和产品使用过程的体验。

好的用户体验,必须能够为用户感知。达索系统公司在2011年,正式提出了3DExperience,即三维体验的愿景,而且在实践中通过自主研发和不断并购,正在将三维体验从理念变为现实。这种三维体验,不仅使消费者可以在产品真正制造和交付市场之前就可以虚拟地体验产品的性能,还可以使产品的架构师建立更合理的系统架构,使设计师开发出消费者更钟爱的产品,使制造工程师将设计成果更快地变成现实,并确保产品的质量,使市场推广人员能够在产品还没有真正开发出来时,就通过逼真的体验效果让客户感知。

在做手术前,医生可以通过3D模拟以验证手术方案的可行性,对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准备预案;鞋类生产商在投产前通过3D模型看到鞋实际生产出来后的情况,进而根据需求等进行改进;能源企业可以根据3D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设备的部署和灾备措施防护。正如达索系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纳德查尔斯(Bernard Charles)所言:“世界不是平的,世界是三维的。”

所谓体验是指每一个消费者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某个事件,使其情绪、体力、智力和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体验策划者不仅提供商品或服务,还要提供最终的体验,充满感性的力量,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愉悦记忆。

农产品是可以加工的,商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则是难忘的。同样是咖啡豆,在农业经济时代的价值只有一两个美分,而到了当今的体验经济时代,去星巴克喝咖啡,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价格当然也升值了数百倍。在当今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体验产品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非常强调产品的易用性、移动应用,并通过云计算模式来使软件的应用与维护更加便捷。

ERP解决方案提供商IFS(艾菲诗软件)联合IDC开展的一项调研发现,25%的参与受访者表示,他们很期待将移动应用融入到CRM解决方案中。

Gartner近期的报告也显示,通过移动设备检索工作信息的情况日益增加:预计2015年,至少有60%的信息用户将通过移动设备与内容应用程序互动。一切都说明移动ERP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

一直将移动作为重点业务的IFS认为,在新技术环境下,移动ERP更应关注用户体验;甄别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充分挖掘移动ERP的价值;同时,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同的屏幕尺寸、触碰体验、操作系统、配置以及呈现技术,会导致信息以非最佳方式、五花八门地显示出来。比如,移动设备屏幕上冗长的菜单,会让系统可用性大为降低,用户体验自然不会愉悦。

同时,工作方式和使用场景也对移动设备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平板电脑拥有较大的触摸屏,分辨率较高,与智能手机相比,更适合与某些ERP功能互动;此外还能提供业务分析数据或图像等丰富的可视选项。而智能手机在屏幕空间和输入方面用户体验有所损失,但在访问网络时,它们能够保持永久在线,具有超强的便携性和适应性。通过点复选框方式授权采购订单、批准费用及其他流程,智能手机为用户简便地完成任务提供了绝佳方式。

面对“用户”、“粉丝”,简单把他们归结为“消费者”的工业化时代思维已经过时,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必须保持开放性,倾听用户的声音,发动用户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发现用户需求,并快速满足,创造出用户价值。 基于大数据分析,GE可以为东航的飞机做远程体检和预测性维护

+高效灵活的业务流程

埃森哲《2015年技术展望》中指出,领先企业也在组织内部推动变革,着力使所有员工、流程、产品和服务均实现数字化。这些努力将使企业逐渐联入到一种数字化肌体之中,可以接触到业务、客户关系、合作伙伴及周边世界的方方面面。受访的中国企业里,有90%相信软件将很快能够自主学习,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基于学习的经验进行决策;72%表示在考虑应用软件自动和认知计算强化其员工队伍的能力。

烟台莱佛士船厂是中国北方的一家造船厂和海上制造商,通过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的设计、工程和施工集成到统一的协作环境中,实现了从概念到施工,再到操作与维护的产品开发流程再造。

在一个 80% 的项目都曾经历过近乎灾难性的成本超支及延迟的行业中,绝对不能容忍由于数据传输或者系统和流程不兼容等造成的错误或者延误。

采用达索系统提供的CATIA、ENOVIA VPLM 和 DELMIA虚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烟台莱佛士可以与负责设计工作的挪威工程公司同步合作。在进行正式的资金投入和进度确立之前,确保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进行性能、可建设性、运营和可维护性等方面的优化。

运用功能丰富的 3D 技术和一体化的开发环境,设计时间可以缩短大约 70%,且客户的学习曲线得到大幅度改善。烟台莱佛士现在可以和其客户及合作伙伴展开密切合作,确保每个项目的如期、按预算交付,并可强化关系与竞争地位。

“包括造船和能源的全球各个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而像航空航天和造船等一些行业,正率先使用 3D 和 PLM 来转变业务开展方式。从大型制造商到中小型企业的其他行业,在当今全球性协作的大环境下必须采用这种业务范例,否则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PLM 可以模拟操作环境,因而能够提高质量、降低生命周期运营成本。”烟台莱佛士船厂首席执行官曹溶辰表示。

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1亿,尤其中国、印度和拉美国家将出现快速城市化。为了促进这一快速发展的趋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支预计将达到9万亿美元。随着对快速低成本交付不断增长的高要求,许多项目都备受应用碎片化、人工手动设计流程和协作不佳的困扰。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CHIDI”)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主要承担电力、水利、建筑、市政、海洋等21个行业的建设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和相关技术与管理服务。

CHIDI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加强内部设计和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及和客户之间的协作,改变水电工程行业传统的工作理念及模式,实现向国际化工程公司的转型。

当前的水电工程行业,传统的业务模式对工程图及工程数据管理的要求并非建立在以3D体验平台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然而,在水电工程领域,设计和工程的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国际标准,这也是CHIDI选择全球领先3D体验解决方案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达索系统的3D体验平台为整个工作进度的管理带来了全面的提升,包括设计进度、工程实施进度;其次通过工程设计和工程结果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减少了工程差错,给客户提供更直观的设计,将非常有益于工程效率的提升和成本控制。”CHIDI信息化技术和专业业务负责人王劲夫说。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地铁的运输量大、便捷、快速等特点无疑使其成为城市交通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然而城市化进程也为大城市的地铁交通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上海地铁目前在运线路14条,有331个车站、 579列车辆配置数,总运营线路达538公里。对网络化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确保全时段优化运营成为上海地铁的首要任务。由于所有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活动都只能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间进行, 因此缜密的时间和计划安排对上海地铁来说非常重要。

上海地铁的业务特点要求它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资产管理 (EAM) 解决方案,该方案既要满足他们的业务需求,又要为公司的资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新方案必须包含丰富的维护和其他功能,对包括车辆信息管理(VIM)、项目管理等核心流程进行支持。另外,上海地铁要求新系统能够基于一个统一的中央数据库,实现所有流程信息透明化。

“通过使用IFS应用系统加强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跟踪维护,上海地铁列车实现了高利用率,保障每日800多万乘客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信息改善部主管薛蓓依说。

IFS应用系统可以根据资产的具体运营使用时间,进行基于日历的排程并执行预防性维护,这为上海地铁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地铁公司通过主动管理并延长资产生命周期,确保列车的高利用率。

“现在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设备是什么时候安装的,以及它已经随列车运营了多长时间。我们能够执行常规的维护工作,延长资产生命周期,并提前规划好什么时候购买或替换备件。” 现在员工们可以高效地管理和跟踪备件,并优化对公司设施的管理能力。“当故障被登记后,如果设备还在保修期内,我们可以根据保修政策向供应商索取替换备件,这为我们节约了很多成本。” 薛蓓依说,“更理想的是,当列车门控系统发生故障时,我们只需要提交一个工单,而不像过去那样需要提交120个,这无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通过预防性维护计划,上海地铁现在可以合理调配资源、高效地组织生产、逐步提高维修能力,维修模式也从预防性维修向状态维修迈进。 青岛第二粮库实现三维可视化管理

IFS应用系统帮助上海地铁优化了员工排程,并提高了实时决策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在正确的时间派遣正确的人员和材料,一键获取及时信息并执行工单,”薛蓓依说,“时间对于派遣维护、清理、网络维修等来讲非常重要,是确保运营的关键,IFS应用系统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准确地报告运营绩效、监管和质量保障等信息。”

中国企业使用ERP系统的热情很高,而他们确实也需要这样一套系统来解决问题。但ERP实施成功不仅需要有好的软件,还要良好的管理基础和人员素质,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把它做好。

“要想进行一些改善的话,可以参考国外制定ERP的标准和守则设定标准。”IFS大中华区总经理林时东表示,“目前,中国的ERP市场如果想真正发展起来,需要有一些专业人才、专业的协会来引领市场。让那些真正懂ERP的专家站在顶尖的位置来布局整个ERP的环境,培养更多人才。”正如布鲁诺・贝尔森所说:“提高数字竞争力需要政府和企业建立一套覆盖广泛、相互关联的行动方案。”

+智慧化产品与服务

泛智能化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显著趋势。移动互联网开启了智慧链条,打开了人类社会广泛使用、人人都能享用智能设备之门。

智慧化至少会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设备的泛化,除了手机、手环、眼镜、手表,未来会有更多智能可穿戴设备,还有智能家居,智慧汽车,智能环境。

最让人期待的是智慧城市,这其中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工作园区、智慧医疗、智能教育、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和智能销售服务。

人民网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迈入公共服务“发展起步期”,出行、医疗、教育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分领域应用纷纷涌现,多元化生活服务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O2O成为趋势。移动互联网正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希望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增强政府和民众的互动,打通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实现移动应用与大数据的大联动,最终建设智慧的公共城市环境。”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通”)数据融合中心总经理李晓钢表示。

东方通是国内中间件领域的开拓者,是一家可全面提供基础软件、云计算等一站式软件基础设施及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创新应用的综合性厂商。李晓钢认为,中国本土环境下,理论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必须符合中国本土的需求。

但由于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同,国内智慧城市的推动工作乱象丛生且比较缓慢。李晓钢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对运行路径的设计没有做好。“现在IT行业到了大融合和大整合的阶段,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并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要用突出社会价值的方式参与其中。”他进一步解释,不同的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不一样,有的关心经济运行,有的关心民生服务,有的关心城市管理,东方通把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利用起来为政府提供共享信息的按需服务,做一些逻辑和框架上的实践。

多年智慧城市的项目实践经验,东方通已非常熟悉政府相关部门的业务职能、业务系统和数据状态,从数据管理制度的制定、标准规范的设计,以及信息整合工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成熟的“智慧城市大数据融合”模式方法论。

在互联网+背景下,东方通从2014年下半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品牌北京同德一心、移动应用平台产品与解决方案厂商数字天堂、网络优化应用产品厂商惠捷朗,东方通实现了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领域的资源整合,同时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

过去,企业通过中间件等产品推动IT基础建设,但现在用户更关注如何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来升级他们现有的业务,怎样获得新一代的互联网架构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客户的需求变了,除了管理业务之外,他们更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它的核心业务,因为只有核心业务才能带来价值。”数字天堂总经理高经梁表示。

早在2003年,数字天堂就提出移动中间件的概念,满足企业将互联网端的服务移植到移动端的需求。2005年,数字天堂MKey无线中间件产品。“借助MKey,企业可以统一移动应用技术路线、简化移动开发过程、无缝对接多个业务系统、快速管理和分发企业移动应用。”高经粱表示。

智能化的另一个方向是智能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在人机互动方面,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很快会获得突破,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等,都会有长足进步,像微软的小冰、小娜这样的“虚拟秘书”会走向实用。

IDC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时,70%有客服需求的企业都在使用电话客服作为自己客户服务的方式,在线客服的使用比例仅为20%。2015年,企业客服方式早已发生转变,电话客服比例从70%降到30%,而在线客服比例从20%增长到70%。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客服需求。传统的人工客服耗费了大量人力成本,客户等待时间过长导致客服体验不佳。同时,客服渠道越来越繁,接入方式越来越多,Web、微信、微博、APP等多渠道对客服人员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此之外,客服知识更新快,客服人员回答参差不齐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北京智齿博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齿科技”)CEO徐懿表示:“在客服领域,企业客服的痛点是如何正确并且快速地解决用户问题,‘伶牙俐齿’对于企业客服来讲尤为重要。”

智齿科技推出智齿客服,便是在传统客服中加入了更加“智慧”的产品设计理念,将大数据分析、机器人功能更多地融入到客服领域。

智齿科技在国内首创了“人工在线客服+机器人客服”客服产品模式,智齿客服率先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机器学习引入客服产品,实现精准理解用户问题并匹配最佳答案,准确率高达98%。机器人模式、辅助人工模式自由切换,可解决约80%同质化重复问题并自动组织标准答案,帮助客服人员大幅提升回复质量和效率。

PP租车客服总监王旭表示:“PP租车是亚洲最大的P2P租车平台,日常业务访问量非常大,智齿客服帮助我们解决了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在做从400到线上的客服牵引,在这个过程里,智齿客服帮我们解决了80%的重复咨询问题,接待能力提升了5~8倍。”

+跨界与创新的商业模式

决定商业模式的要素有两个:企业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企业如何创造自身价值。

马云的诺言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就阿里整个来讲,它正在围绕着电商的核心业务重构传统产业的生态圈。阿里通过B2B践行了中国对制造业行业的改造,通过C2C、B2C践行了中国对零售行业的改造,又通过O2O饯行了对服务业行业的改造。阿里围绕着云服务、大数据基本层的服务,到支付和物流层的服务等。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新兴和传统是不断融合的,也是一种彼此的重构和颠覆,不能说互联网重构和颠覆传统产业,也不能说传统产业重构和颠覆互联网。

来自埃森哲的数据显示,87 % 的中国企业高管欲在未来5年通过行业跨界寻求新的市场契机;63 % 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 社交网络、 移动计算、数据分析等数字能力是实现跨行业发展的成功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报告中提出要积极促进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

在GE中国研发中心的《The Next List 未来技术蓝图》中提到,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智能机器以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率。

“工业互联网是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结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发展潜力最大的行业是航空、发电和水处理以及医疗。”GE中国软件及分析卓越中心总经理胡晓表示。

据了解,GE 在中国建立了软件和分析卓越中心,目的是针对中国客户需求,发展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支持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以帮助医疗、航空、能源、水处理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客户提升生产率和运营效率。

胡晓说:“GE 航空集团在上海建立了全球四大航空客户支援中心之一,提供‘7 天 24 小时’不间断服务,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为航空公司提供发动机运转的实时信息,对于任何出现的故障信息进行预测性维护。”

东方航空公司在1994年订购了5架空客A340飞机,自此,GE成为了东方航空的发动机供应商。从2000年开始,GE开始为民航客户提供应急响应服务。当发动机出现问题,比如某一项参数突破警戒值时,才会被GE和航空公司发现。“尽管这些小问题并不会直接导致安全事故,但这套略显陈旧的解决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航空公司的业务需求。”胡晓说。

工业互联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2014年初,GE在中国推出了基于预测模型分析的远程诊断平台。

基于GE记录并保留的飞机起降时大部分的发动机远程诊断数据,每个发动机都收集了与其叶片损伤相关联的数百个参数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维修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因引擎问题造成的延误。这是对航空公司和乘客最直观的影响。”胡晓补充道,“依靠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

有了可靠的数据,GE可以针对不同的发动机向航空公司提出定制化的检修建议。“我们会告诉航空公司,基于我们的预测模型,这一台发动机应该以怎样的时间间隔检查叶片损伤。”这不同于以往维修手册上的单纯按执飞里程的“一刀切”式检查策略。

此外,基于预测模型的分析结果,航空公司还可以调整航线安排,降低叶片损伤和报废率,从而降低机队的维护成本。比如由于经常执飞污染程度较高地区的航线,一架客机所配置的发动机叶片损伤程度会更高,GE就会提出建议,让其改飞低污染地区的航线。

不只是GE这样的传统大型工业企业正在进行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转型,在这个“万众创业”时代,还出现了一批通过新型手段改造传统行业的创业公司。

“3D可视化数据中心管理软件平台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一次尝试,‘模模搭’是优锘科技从‘让IT可视’走向‘万物可视’的重要一步。”优锘科技创始人、公司CEO陈傲寒表示。 优锘是一家数据中心可视化方案的软件公司,目前为国内很多银行、通讯公司提供企业级物联网数据中心可视化解决方案。而模模搭是优锘推出第一个互联网产品,实质上是一个物联网可视化PaaS云平台。它可以帮助数据中心的管理人员快速在线创建机房3D模型,也可以帮助粮仓提供基于3D模型的可视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甚至在消防救援中大显神通。

在物联网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可以将3D场景与物联网管理系统结合,提供3D可视化的互动管理界面。通过优锘科技提供的物联网管理API,实现3D场景与物联网管理系统的数据互动,在3D界面上动态展现被管对象的状态、数据、事件和告警,甚至提供反向的控制操作能力,让用户可以直观地掌控和管理物联网世界,为智慧建筑、智慧园区乃至智慧城市提供高效的可视化管理手段。

第6篇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50-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空间信息技术是指采用现代探测与传感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空间目标与环境参数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存储、传输、显示、应用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2]。

近年来,在物联网概念及其应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信息技术迎来了应用与发展的新机遇,并逐渐显示出了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与应用,对于促进多方的技术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显现。

1 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概况

1.1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

空间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获取并处理大区域地球空间及其动态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单项技术还是在综合集成上,都得以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均纷纷出台相关的发展策略与长远规划。目前,在空间信息获取上,全球对地观测能力不断增强,人类逐步进入一个多源、多时相、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在空间定位技术上,则以GPS、GLONASS、伽利略和北斗星系统为代表,在静态动态定位精度、运行可靠性以及实时数据上都得以改善与提高;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上,GIS作为集地理、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综合性学科快速发展,其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组织和管理,更关键的是GIS提供了对信息的认识表达、综合分析、理解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和模型,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信息分析功能,业已成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内涵与技术手段,是空间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核心,并向系统结构化、集成化、网络化、三维化以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应用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一系列研究。目前的应用已走出军事、测绘等传统领域,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工程建设、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电信、商业、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以及大众服务行业,并形成了规模强大的空间信息产业[3]。

1.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 [4]。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了“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明确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 [5]。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2008年,欧盟智慧系统整合科技联盟(EPOSS)发表《2020的物联网:未来蓝图》的报告。2009年,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关注。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了其物联网战略。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 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韩国政府自199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我国也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将物联网的核心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并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也把物联网发展作为国家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与基础性研究同步,物联网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仓储物流、假冒产品的防范、智能楼宇、路灯管理、智能电表、城市自来水网等基础设施、医疗护理、精准农业传感技术的精确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领域体现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并将发挥巨大的潜在作用。

2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2.1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认知的基准与标准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计算与通信技术构成的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存的空间中。在这个对偶空间中,既有存在从物理空间中获取信息形成信息空间的组成过程,也有从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提供信息的反馈过程[6]。物联网系统需要认知物理空间,并促进两个空间的深度融合,而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与基准问题则应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等内容,这些也恰是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空间信息技术在确定空间信息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上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间接上奠定了物联网系统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基准。另一方面,标准化是任何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物联网系统由于其自身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而伴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空间信息标准,包括括数据的格式、精度、质量以及信息的分类编码、安全保密、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直接被物联网系统标准化所借鉴,至少在空间数据与信息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成果。

2.2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空间信息

人们接触的信息中约80%和地理位置相关,物联网系统中空间信息更是占据重要地位,空间信息技术则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空间信息。随着3S技术(RS、GPS、GIS)的进步以及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现已实现对于目标的实时与非实时分类识别、跟踪定位和监测监管。一方面,随着制图学与空间数据库相关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业已形成多层次标准化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物联网系统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并直接影响到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7]。另一方面,RS和GPS也是物联网系统获取相关空间信息的途径之一。其中,RS作为宏观观测地球的手段,其数据的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传输与处理的实时性显著增强,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形成空间影像动态数据库;GPS的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也不断提升,且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到广域,从事后处理到实时定位,足以为物联网提供高精度的实时定位信息,另外,GPS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息。

2.3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集成管理与数据挖掘

物联网本意是要将物体与物体通过传感器、网络等联合为有机整体,要将物体的特征特性转换为数据进行信息传输交流,这些数据具有异构、分散、多源、海量和时空动态等相关特性,这给系统的数据处理与管理带来了挑战。物联网系统必须将繁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聚合与分析处理,才能保证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作为空间信息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技术则是空间信息的存储、处理、分析、管理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在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业已形成先进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成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GIS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尤其在空间分析能力上更是其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显著标志。

空间分析是为获取和传输空间信息而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及形态特征的分析与建模的系列技术,物联网系统的特征要求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以达到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挖掘、推理,并达到智能决策与服务的目的。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在数据管理与处理上已从传统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转变[8]。为适应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空间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还将向泛空间信息分析、协同实时处理、智能推理、面向公众服务等方向转变[9]。

2.4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可视化技术

人占据物联网系统中人与物的信息交互的主导地位。有研究表明,人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约有80%来自视觉,相对于其它途径和方式,图形图像信息最易被人们直接识别,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解释为直观的图形,从而简化、便捷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

物联网系统中涉及复杂的多源、多维空间数据,空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其可视化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机、人/物的信息交互效率。此外,GIS的发展已从传统的2维地图发展至2.5维与真3维空间信息系统,其基于空间数据库构建的虚拟环境与情景模拟技术日趋成熟,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系统建设也已在应用方向逐渐普及,这些都将在新时代物联网的建设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人的思维科学将进一步融合,人也会成为物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其大前提则是需要借助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来保证人与物、人与虚拟环境、人与空间信息的交互。

2.5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其他相关技术支撑

空间信息技术除了在空间数据的管理、处理、可视化等领域以外,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很多其他相关技术支撑。例如,在物联网中人与物的物理空间是连续的,而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大多为点数据,在获取连续的空间数据上则需要空间信息相关技术的支撑。遥感就是获取大范围数据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物联网系统中,借助其与相关点数据的关联反演也是当前通过点源数据获取大范围连续数据的技术方法。

另外,早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前,空间信息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应用基础平台与相关支撑技术,例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平台与技术、移动GIS平台与技术等。在这些平台之上又成功地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如导航、智能购物等公众LBS服务,又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大区域范围的应用。在这样一些应用上,已经出现了物联网概念的雏形,这些已建成以及正在发展的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平台与技术基础,很多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可以基于上述平台,添加物联网的传感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系统功能,例如冷链物流管理系统等[10]。

3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

有学者指出物联网的概念脱胎于应用,其相关技术与应用雏形早已出现,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平安家居和医疗健康等等,而这些领域中很多都是空间信息技术传统与新兴的应用领域。在即将来临的物联网新时代中,空间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应用案例和知识积累也将为物联网应用与建设奠定基础。

3.1 空间定位技术应用

空间定位技术自诞生以来,逐渐由军方转向民用,已形成巨大的应用市场,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有导航、物流以及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物联网系统中,空间定位技术提供了人、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物联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例如,人和物的跟踪定位,在安全、物流、远程医疗、LBS服务等相关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空间定位技术势必被这些领域物联网的建设所应用。

3.2 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是空间信息技术中最具历史的技术,在地质、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等调查监测、分析预测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作为一种传感技术,遥感将在这些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应用中成为系统信息源之一,也必将因其具有低代价大范围连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大有作为,尤其是在当前物联网传感器以点信息源为主的情况下,遥感获取的信息恰是物联网建设应用中有待发掘的蓝海领域。

3.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涵盖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空间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挖掘和GIS 应用建模等诸多方面[11],因此,在各领域的物联网建设中,GIS不仅可以提供功能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交换、分析、管理和应用,还可以提供对空间与非空间信息的认识、分析与数据挖掘、表达和决策的技术和模型。随着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出现了物联网与GIS的集成应用[12],一些物联网的建设也直接基于GIS而设计开发,因此GIS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

4 结 语

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理念与科技创新不断出现,但有学者指出物联网还缺乏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传感、网络、计算机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技术的支撑。徐冠华院士曾在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提到,空间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产业化和实用化方面还有相当距离,而物联网概念的诞生及其在各领域的发展恰为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因此,清醒地认识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集成结合对于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物联网研究报告[R].北京,2009.

[2] 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2006,31(1):9-15.

[3] 李清泉.关于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地理信息世界, 2004,2(4):5-8.

[4] GATES B, MYHRVOLD N, RINEARSON P. 未来之路 [M]. 辜正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Tunis, Tunisia:ITU telecom World, 2005.

[6] 徐光祐,陶霖密,张大鹏,等.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对偶关系[J].科学通报,2006,51(5):610-616.

[7] 史照良,龚越新,曹敏,等.测绘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应用[J].现代测绘,2010,33(3):3-5.

[8] 刘耀林.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1):1050- 1055.

[9] 刘耀林.新地理信息时代空间分析技术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1(4):21-24.

[10] 李清泉,李必军.物联网应用在GIS中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地理信息世界,2010(5):7-11.

第7篇

而在复杂重特大公共安全的应对中,事故往往表现出高度破坏性、衍生性、快速扩散性和不研究性等特征,每一次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决策者而言,很可能都是类型全新、特征全新、危害全新的灾难,如何快速且有效应对这类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是该文的研究重点。 

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1.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及多部门、多行业与一体的复杂体系,事故处理过程中通常汇集了公安、交通、安监、环保、卫生、气象等多个部门,以及消防抢险、疏散搜救、环境监测、医疗救护、工程抢修等多支救援队伍。总而言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主要指:公共安全部门对城市公众活动和社会运行实施影响、控制、协调,以实现公共安全目标的过程[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城市公共安全类事件的应急角色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公共安全类事件大多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往往使应急救援人员不知所措,很可能導致错误决策或者错过最佳应对时间。因此,如何采取应急决策,对于决策者能够在应对各种灾害和安全事件突发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件的严重程度、减小损失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文中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应急决策过程,该决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是指在突发事件突然发生时,应急决策主体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约束的压力下,搜集、处理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通过全局性考量而明确问题与目标,依据决策经验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分析评价各种预案并选择适用的方案,组织实施应急方案,跟踪检验并不断调整方案直至行动更趋于合理化并且事件得到控制为止的一个动态决策过程。

    1.2 基于事件复杂特征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基于事件复杂特征的应急决策和指挥系统,是采用定性研究辅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对重大安全突发事件的复杂系统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继而综合应用复杂系统、优化理论、系统建模、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案例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视频技术、三维技术,提供包括电子地图、多维报表、三维影像、视频图像等不同层面的图形化展现形式,为应急指挥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2-3](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对各种空间的复杂结构进行处理、表示和分析。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数据唯一空间的分析功能和决策[4],GIS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GIS主要基于2维平面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动态性和可见性并没有达到要求。应急技术支撑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是复杂的应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将应急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并借助真实的地理三维场景、遥感影像、DEM等数据手段,再现事故现场周边环境情况,对应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基于事件复杂特性采用了可视化救援地理信息系统(V-RGIS)辅助决策者做出更优、更准确的决策。 

除了原始的地理信息之外,V-RGIS还包括了多个信息层的结合,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信息平台:包括与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具有空间信息的矢量数据和专题图件栅格数据,以及遥感动态系统采集的具有空间信息的遥感影像数据、属性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等。 

(2)公共数据接口层:整个系统各个子系统实现继承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通过连接管理数据,并能为下一层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 

(3)专业应用分析层:此层在不考虑应用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通用的功能,为下一层提供的功能模块、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分析、涂层叠置分析、行动标绘、方案预演等应用。 

2 基于事件特征和V-RGIS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涉及领域广,技术层次深,系统的构架也是比较复杂[5],其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文中基于上节分析,在决策平台结构基础上主要围绕可视化救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信息平台、公共数据接口层、专业应用分析层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事件特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该系统涉及主要技术包括V-RGIS技术、应急决策的推理技术和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6]。 

2.2 可视化应急救援地理信息(V-RGIS)技术 

采用多层次的方式建立如图5所示的数字地图,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结合:(1)以电子地图的方式真实模拟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貌、设施、道路、桥梁等信息;(2)以数据连接的方式把不直观的报表数据直观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3)利用GPS定位对重点的人员、车辆、物资的实施运送情况和路线进行了解。 

基于GIS建立的可视化物理环境模型,可以实现各种可能的物理破坏情形的模拟,如危机发生时,某条道路被水淹没等可能情况下如何产生有效的冗余计划;还可以分析各相关部门协作的能力评估,如协助分析消防站、救助站如何分布才能实现最佳应急救助的反应能力和效率。在演习或实际灾害发生前后的灾前准备、灾中应对、灾后重建等应急管理过程中能藉由GIS提供充分的地理环境资讯:(1)在危机发生前可藉由此系统,了解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政府机构、重要设施、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及周边可利用资源等各种城市信息;(2)危机发生时,可以根据所模拟或实际发生的情况,在第一时间提供即时的资讯,如灾害的位置、飓风路径、道路淹水情况、事件的蔓延范围、需要调用的资源位置等;(3)提供中央、地区、及地方政府正确的应急预案资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2.3 应急决策的推理技术与实现方法 

在充满变化、极具风险、难以预测的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初始,根据实时事态信息,应急决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案例库中迅速检索并提取相似度最高的案例做决策提示与对策参考;如何根据源案例进行事件推理以获取目标问题解;如何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风险分析预警技术实现应急指挥平台的智能感知。 

根据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网络节点对采集的对象收集数据时会存在很多信息的冗余或者错误,如果对这些情况不进行处理再进行传输的话,那么会加快节点能量的消耗,从而缩短网络寿命[6-7]。因此该系统增加如图6所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其中融合算法采用LEACH算法。 

2.4 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 

可视化应急救援地理信息(V-RGIS)技术为应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辅助信息,而如何将这些数据和资源提取出来并作为辅助决策的参考,并运用到决策演练当中,需要一套完备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BRMS),其中开放式规则引擎[8]是BRMS的核心部分,是代替规则嵌入到程序代码中的部分,是链接应用程序与业务规则的桥梁。主要分为接口层、适配层、核心、数据层、规则管理层,各层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规则引擎核心得到BOM之后,将该对象(LUA中的Table)传入运行的上下文环境,然后对规则进行逐條运算,最终得到运算结果的输出BOM,中间可能也得经过适配层并访问数据库填充数据成为DTO并返回给应用程序。 

该系统使用LUA脚本与C++混合使用的方法实现规则外置。使用这种方法,在执行代码中,嵌入对规则判断及处理的LUA脚本的调用,在LUA脚本中调用执行代码中的部分代码。举例来说,对于行动规则,主要是依赖应急力量的类型、行动点值(与行动时间相关)、以及地图、地形、路况等数据来进行综合判断。那么规则就可以写成如下形式(伪代码): 

Function condition_move(Object A)

    { 

If (A.type = 0) then //地面力量 

Mapgrid=GetCurrentMapGrid(A 

Barrier=GetCurrentBarrier(Mapgrid) 

A.MoveHP=A.MoveHP–Mapgrid.value– Barrier.value 

Else if (A.type == 1) then // 空中力量 

… 

Else if (A.type == 2) then // 水面力量 

… 

Endif 

在每個时间片的执行代码中,只需按照一定的筛选方法,筛选出在当前时刻所发生的事件,并调用LUA脚本中对应的事件处理函数即可。 

3 结语 

通过引入应急救援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机构联动、资源联动、信息联动,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减灾和早期预警能力。通过采用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和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LEACH算法的数据融合提高城市管理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加强城市管理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协调力度,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提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城市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运转,减少灾害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 谭庆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5):105-106. 

[2] 刘影,施式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综合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6):158-162. 

[3] 赵秀玲.城市化公共安全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4-46. 

[4] 吕志慧.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2. 

[5] 翁凯.基于GIS及专家系统的应急指挥平台在旅游行业的研究及应用[J].科技向导,2015(18):304-305. 

[6] Xiang M,Shi W R,Jiang C J,Zhang Y.Energy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maximizing life time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AE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 Communication,2010,64(4):289-298. 

第8篇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设计;技术难题;解决对策

一、BIM技术及其对未来建筑设计的促进作用

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BIM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起源于国外,其基本思想是在计算机上进行建筑设计时,不再是对线段、弧线、圆等基本图元进行操作,而是对带有属性信息的建筑构件进行操作。BIM技术的核心是基于该技术的建筑工程应用软件,典型的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应用软件有美国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软件,匈牙利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等。

目前,BIM技术已经在学术界、建筑界和软件开发商中获得共识,并在国外建筑行业进行广泛应用。BIM技术是一个提供协同设计、提高设计效率的得力工具平台,能有效提高建筑设计效率和设计品质。[1]BIM技术对未来建筑设计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方面。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BIM技术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BIM的协调作用很广泛,除了解决各专业间的碰撞问题,它还可以解决例如电梯井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及净空要求的协调,防火分区与其他设计布置的协调,地下排水布置与其他设计布置的协调等。模拟性并不是只能模拟设计出的建筑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不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物。优化和BIM也不存在实质性的必然联系,事实上整个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但在BIM的基础上可以做更好的优化、更好地做优化。可出图性方面,BIM并不是为了出大家日常多见的建筑设计院所出的建筑设计图纸及一些构件加工的图纸,而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优化以后,可以帮助业主出图纸,如综合管线图等。

二、BIM技术在我国未来建筑设计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

自Autodesk公司提出BIM概念以来,我国建筑业积极学习并使用该技术。目前国内多数大型设计院都在使用或正尝试使用BIM技术进行协同设计,但中小设计院使用BIM相对较少。综合来看,BIM技术在我国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有:

1.应用软件问题

发达国家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已经比较成熟,多数软件已经进入我国市场,但仅仅依靠它们是不够的。一方面,这些软件目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设计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我国必须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这样不仅可以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避免受制于人。目前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中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应用软件的研究课题,在产业政策中也需要体现出对发展基于BIM技术的重视,以便推动我国企业发展这方面的技术。

2.标准问题

BIM技术促使建筑设计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一次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2]目前作为BIM数据标准,IFC标准在国际上已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国提出了NBIMS标准。在美国,由于像Autodesk这样的大型软件开发商提供了成套的软件,软件之间可以直接交换数据,因而这样的标准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实际上,因为BIM数据将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全生命期,时间跨度大多均为50年以上,从长远看,依靠某一个厂商支持的数据标准是不可取的。对于我国,因为没有像Autodesk这样的大型软件开发商,所以需要鼓励更多的软件参与到基于BIM的应用软件开发中,为此颁布数据标准可以保证应用软件的数据互通。目前,在这方面我国只是引进了IFC标准的平台部分,对国外标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结合我国建筑工程的实际对标准进行拓展的工作更加缺乏。同时,业界也应该意识到,在实际过程中,不仅需要像IFC一样的技术数据标准,还需要较高层次的应用标准,例如三维建筑设计标准,才能更好地满足BIM技术的应用需求。

3.应用模式问题

应用模式问题可以再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应用模式,现实中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只是小打小闹地在建筑工程的局部环节应用BIM技术,例如只将其应用于进行碰撞检测,这样做不利于充分地利用BIM技术带来的、可以共享三维模型数据的好处;另外一个极端是,动辄求大求全,恨不得用一个软件或少数几个软件解决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甚至全生命期的所有问题。这也没有必要,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任何人均不可以包打天下。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关键是去实践,只要能够满足实际要求,即可以作为有效的技术。另一方面是实践应用模式。上述IPD模式即是一个成功的例子。IPD模式把业主、设计方、总承包商和分包商集合在一起,通过利用BIM技术,可以在建筑工程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即使在国外,也是通过摸索,最终形成了相应的合约模板,才使得IPD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在我国,这样做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还不好说。在我国,即使解决了BIM的技术问题,为推广IPD还需要完成很多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包模式、相关法规和政策与国外均不尽相同。当然,只要勇于实践和探索,通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创造出适合我国情况、更加有效的应用模式。

4.设计方的障碍

来自设计方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设计单位使用BIM技术需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来建立设计工作新流程,培养具有BIM理念和技术的设计人员,同时要加大设施费投入。二是设计方对于同一工种之间的协作设计基本都可以实现,但在不同工种之间进行协调存在一定难度。三是建筑师和工程师设计理念的转变不容易。从2D设计到3D设计,从相对独立的设计到协同设计,实现BIM技术要求设计师们完成两个转变。思维定势在短时间里改变确非易事。

5.来自BIM技术支持的障碍

BIM软件供应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对国内客户提供长期并充分的技术支持,国内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建设项目的单一性导致BIM技术推广困难。

三、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应用中技术难题的解决对策

解决以上问题,要从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背景出发,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使BIM技术与各参与方相互合作

BIM技术要与各参与方进行相互合作,构成BIM技术系统。各参与方的相互合作会促使BIM技术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功能上不断完善,通过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不断提升BIM技术的运用范围和应用领域。软件公司、设计院、科研院校以及业主承包商相互沟通,相互了解需求,实现彼此所需要的功能,最终不断推动BIM技术的发展。BIM技术一开始是指一种设计理念和工作模式。BIM技术使用的主力是设计机构,其社会认同度和发展生命力,来自设计领域的普遍应用,并不断在使用中促进其功能完善、技术更新。

2.实施BIM的不同设计阶段

建筑设计阶段实施BIM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所(下转第251页)(上接第236页)有设计师将其应用到设计全程。但在目前尚不具备全程应用条件的情况下,局部项目、局部专业、局部过程的应用将成为未来过渡期内的一种常态。因此,根据具体项目设计需求、BIM团队情况、设计周期等条件,可以选择在以下不同的设计阶段中实施BIM。比如:概念设计阶段:在前期概念设计中使用BIM,在完美表现设计创意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各种面积分析、体形系数分析、商业地产收益分析、可视度分析、日照轨迹分析等。方案设计阶段:此阶段使用BIM,特别是对复杂造型设计项目将起到重要的设计优化、方案对比(例如曲面有理化设计)和方案可行性分析作用。同时建筑性能分析、能耗分析、采光分析、日照分析、疏散分析等都将对建筑设计起到重要的设计优化作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复杂造型设计等用二维设计手段施工图无法表达的项目,BIM则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当然在目前BIM人才紧缺、施工图设计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不妨采用BIM+AutoCAD的模式,前提是基于BIM成果用AutoCAD深化设计,以尽可能保证设计质量。专业管线综合:对大型工厂设计、机场与地铁等交通枢纽、医疗体育剧院等公共项目的复杂专业管线设计,BIM是彻底、高效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可视化设计:效果图、动画、实时漫游、虚拟现实系统等项目展示手段也是BIM应用的一部分。

3.进行协同设计

专业内3D协同设计:是一种数据级的实时协同设计模式。即工作组成员在本地计算机上对同一个3D工程信息模型进行设计,每个人的设计内容都可以及时同步到文件服务器上的项目中心文件中,甚至成员间还可以互相借用属于对方的某些建筑图元进行交叉设计,从而实现成员间的实时数据共享。专业间3D协同设计:当每个专业都有了3D工程信息模型文件时,即可通过外部链接的方式,在专业模型(或系统)间进行管线综合设计。这个工作可以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个关键时间点进行,因此专业间3D协同设计和2D协同设计同样是文件级的阶段性协同设计模式。

4.进行协同作业

协同作业是设计之外的各种设计文件与办公文档管理、人员权限管理、设计校审流程、计划任务、项目状态查询统计等的与设计相关的管理功能,以及设计方与业主、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商、运营商等与项目相关各方,进行文件交互、沟通交流等的协同管理系统。它是提升全产业链各环节效率的重要手段。

5.推进BIM服务商

BIM服务商在项目设计中扮演着“辅助设计”、“协助设计”、“技术支持”3种角色。随着BIM在工程建设行业的普及应用,BIM服务将成为继效果图设计服务、模型制作服务等之后又一种新型的服务于建筑设计,且和建筑设计配合更加紧密的服务类型。

参考文献

[1]肖良丽,等.浅析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J].工程建筑与设计,2013(1):74.

第9篇

(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大数据升级为国家战略。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此次国务院印发《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将大数据行业定位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将对大数据行业产生实质性巨大推动力,标志着大数据应用拓展到向全行业。

大数据发展,打破信息孤岛是关键。《纲要》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开放共享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信用、交通、医疗等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目前,信息孤岛问题依然是阻碍大数据前行的关键要素。目前,60%的主管部门认为数据分布和共享存在难题,这源于不同部门间数据开放标准的不统一,以及在早期建设中各自独立进行和外包导致数据格式标准等的不同。因而建立数据统一平台的前提就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这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大数据行业空间将逐步释放。《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软件和硬件支撑平台等产品;并且培育10家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500家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相关内容以及时间节点表明大数据产业行业空间将逐步加速释放。2014年全球大数据产业对GDP贡献约270亿美元,行业尚处于幼稚阶段。我国2014年大数据产业市场约80亿RMB,这一数据正以接近年30%的速度增长。目前相关企业中,美国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全球大数据top15的公司全部为美企。而在目前信息安全大背景下,《纲要》的出台对国内相关产业链带来重大机遇。

投资建议:

1、云计算基础建设:鹏博士、迅游科技、网宿科技;

2、数据分析处理企业:东方国信、拓尔思、天源迪科;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政策实施不达预期。(来源:广证恒生 文/张磊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第10篇

如今,巴可把在行业内积淀的经验应用于解决困扰数百万人的会议问题。1月15日,巴可公司在中国了“可立享”(ClickShare),这款创新的产品能让多名用户同时连接到会议室的AV设备,以一键式操作方式实现演示内容的快速显示,使他们能够与其他与会者共享自己笔记本电脑上的内容,激发更多参会人员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大大提高了会议办公效率和决策制定。

巴可大中华区产品市场部副总监薛峰告诉记者,只需轻轻一点,即可连接到屏幕。不论会议室中的AV设备如何复杂,“可立享”都能应付自如。

据巴可一项最新的统计显示,每天全世界总共会进行3000万次幻灯片演示,与此同时它让IT 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平均花费23.1分钟,仅仅是对会议室设备进行维护一项,全球各地的每间会议室年花销就高达9500欧元。巴可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一商机,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客户在协作会议中的难题。

应需而生一个来自市场的“灵感”

“巴可公司所有产品的设计研发均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巴可大中华区销售及市场副总裁Karl Reynders一语道破巴可的价值观,正因如此,巴可被誉为全球视觉影像专家,专注于高端视觉显示业务,涉及专业投影、虚拟仿真、数字电影、控制室系统、医疗影像等多个业务领域。

而“可立享”的产品设计灵感正来源于其中的高端虚拟仿真业务的市场反馈。“我们在向客户提供虚拟仿真业务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客户有信息协作与共享需求,比如石油石化行业的客户,他们做重大决策时,经常会用一块大显示墙播放很多画中画,以便于信息共享。但他们使用这些时,如果没有专业的设备,会议现场需要乱七八糟的线缆、交换机、切换器等各种设备,还要有专人操作等等,这些非常麻烦甚至痛苦。”Karl Reynders收集到很多类似的抱怨。

其实,很多普通办公族对一些场景也能感同身受:会议室投影机视频线只有一条,大家做演示时只能被迫来回插拔;连接线太短,讲演者需要不停地换位置;而好多人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切换如何操作;等等,这些都让会议的效率和品质大打折扣。

“这一切给巴可很多启发,当前,会议无处不在,会议协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简单易用的会议协作工具却始终空白。”Karl Reynders表示,就是“可立享”研发的灵感和初衷。

简化即强化,可立享“一键惊奇”的使用体验获得了来自用户非常积极的反馈。在巴可的一项测试中,受访者特别赞扬了“可立享”易学易用及其卓越的协作特性。大多数用户表示无需培训便可以开始进行:63%的受访者认为只需要通过口头介绍便可快速掌握使用“可立享”;93%的受访者赞同“可立享”的一键式连接特性使其成为用户友好型解决方案。

中国“主战场”本地客户需求推动创新

据悉,可视化和网络化是未来显示设备的发展趋势。巴可现在所有产品都是基于这两项技术进行研发和创新,同时注重本土化的客户实际需求。

以巴可在 2012年推出了一款针对中小影院的一体化放映机DP2K-10Sx为例,该产品由巴可全球及中国研发团队专门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共同研发,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了中国放映商所关注的多处细节。在去年2012北京国际广播电视电影设备展览会(BIRTV)上,巴可DP2K-10Sx放映机获得“最佳产品奖”是该届评选中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同类产品。

其实“可立享”早在2012年4月份就在欧美面市,由于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大而全”的特性,总部曾收集来自中国用户的反馈,并在今年1月将产品推向中国市场。同时巴可也在不断地优化客户的反馈建议。

2013年3月,产品将优化升级,升级后将兼容最新的Windows 8和Win 8 Pro系统、支持iPad并集成音频功能,这些新功能的升级增加了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并可提高了会议室的决策效率。固件升级软件和相关配件将从2013年3月底开始提供。”薛峰表示,这些都是来自中国市场的反馈,以及巴可全球和本土员工的智慧。

“在中国市场,对会议设备需求非常大。”《2012年中国会议蓝皮书》显示,中国每年参加会议人数上亿之多,年均增长20%。这对会议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催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步道仪;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

1 数字步道仪概述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环境下的设计不再是形式地信息简单呈现,自然的人机交互和良好的用户体验逐步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信息采集技术使得人类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时数据,但是人们采集数据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数据,人们的最终目标在于数据背后的信息,在面对一堆枯燥数据的时候,人们迫切需要将数据快速转变为形象的画面,从画面中人们能一目了然地得到自己需要的结果。这个过程被称为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它是帮助人们表现数据或挖掘数据隐含信息的手段,目的是辅助人们得出某种结论性观点,要实现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利用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技术来收集分析数据,更加需要在交互过程中,将分析的数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图形化,艺术化的语言将数据展示出来。

数字步道仪系统与其他类型的动作捕捉系统,在都能达到动作的位置等基本动作信息的捕捉的同时,更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用户行走的不同部位压力大小,步频,步长,重心移动,运动趋势分析等各种数据,从用户需求出发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采集到的庞大数据,实时反应或预测人脚步的活动状态,触发图形,动画,声音等,将数据结果用这些数字媒体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声音、影视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让用户得到实时地,形象地,丰富地结果,该过程直接为不同领域的客户定制,过滤中间环节,完成数据可视化,形象化甚至是艺术化,这在动作捕捉方面是一大创新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能为各行各业提供便利的可视化数据和艺术化、形象化的创新效果。现阶段,如在医疗行业,能帮助医生从病人的步态直观地了解到其身体状况;在体育行业,能帮助教练员展示形象的图像,而不是阅读枯燥的数据来得出运动员的步伐训练情况;鞋类制造行业,能帮助研发人员从人行走的姿态得出有效信息以为研发服务;甚至在博物馆等展览都能够通过数据可视化来丰富用户体验,增强展览效果。

2 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文明的结晶,一座城市的空间结构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文脉,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 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社交活动的开放性的公共场所。它就像是“城市的起居室”,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城市居民服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征。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城市空间艺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已经逐渐上升为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它能够在无形中拉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及趣味性的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它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灵魂。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则被认为是城市公共领域形象的代表。空间可以被认为是物体与感觉它的主体――人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让人参观, 还供人使用, 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城市空间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因此我们应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所以说仅仅有广场这个空间是不够的,要使一个空间有意义,我们必须在对广场进行唯美性与物质性设计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人与空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人们在这里既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又能在广场有娱乐和交互的体验,让人们可以在百忙的工作之后放松自己的心情,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的时光。

3 数字步道仪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案例

现如今,许多城市都运用各种数字科技手段与艺术结合创新在城市公共空间建造了许多主题广场,供人们休闲娱乐,传递城市精神。尽管各式各样主题的主题广场在景观艺术和环境设计上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在交互设计和娱乐性上却略显单薄,供给人们交互性的娱乐设施少之又少。人们虽然能在赏心悦目、鸟语花香的环境里消除疲劳,但是却缺乏趣味性。

把数字步道仪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能够让人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更多的交互性,拉近人与城市空间的距离。基于数字步道仪能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根据人行走的不同部位压力大小,步频,步长,重心移动,运动趋势分析等各种数据,实时反应触发图形,动画,声音等,将数据结果用这些数字媒体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声音、影视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的特点,如果将其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上则能根据人们踩上去的重量、步频、位置、步长、重心移动等各种数据,及时反馈出预先设计编程好的丰富的交互效果,完成数据可视化,形象化甚至是艺术化,增强娱乐性,使人们感受到置身其中互动的娱乐体验,大大提升了人们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体验。

例如,青岛东部新区的音乐主题广场,整个广场贯穿音乐为主题,配以特色的绿化和建筑,可以让人感受到青岛这个海边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关怀。在广场上,到处都设置各种与音乐相关的小品与雕塑,整个广场装有背景音响30多个,使游人无论身处广场何处,均可获得音乐的享受。广场的西南部建有宽12米、长30米的观海台,独特的地面设计堪称国内首创。地面材料以高强度水磨石为主,用铜条界割为一本翻开的乐谱书,书上谱写了几十首世界名曲的音乐主旋律,乐谱之作真实完美。设计者利用数字步道仪技术将部分音符下装上按压式感应器与电脑音响相连,游人随机踩踏的步伐可以控制播放百余首不同的音乐,在互动娱乐的同时感受音乐陶冶情操。

4 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将不断地创新和普及,基于数字步道仪本身诸多优势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未来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将能创造出更多可能。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 创作者应该更主动地将互动媒体艺术这一新形式加入到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中去, 使作品具有更明晰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创作者要经常关注不断进步的互动媒体技术, 使艺术创作与技术革新同步进行,而数字步道仪技术仅仅只是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创意表现形式的技术支持,但设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的运用数字步道仪技术,不是生硬的为了应用此技术而应用,而是可以尝试多多巧妙地结合运用其他感应原理、机械原理, 诸如红外感应、声光感应等,只要运用合理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 还要多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 创作围绕特定事物或特定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最后,还要从公共艺术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 要树立正确的制度导向,加强和完善公众参与公共空间艺术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 保障参与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基于数字步道仪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如何把这些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如何更好地与其他数字技术相结合,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未来创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12篇

记者的一位朋友,从小受过专业围棋的训练,长大后又从事过很长一段时间程序员的工作,对于围棋的奥妙深有体会,因此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开始前,他曾拍着胸脯说,对战的结果一定是5∶0,人类轻松获胜。可是事情的结果呢?事与愿违。通过此事,记者的这位朋友对于人工智能(AI)有了更新的认识。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到底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多大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否将从此产生质的飞跃?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到底进入到什么样的阶段?11月1日―2日,一年一度的C&C用户论坛暨iEXPO 2016在日本东京举行。我们或许能从这次大会一窥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动向。

NEC主办的C&C用户论坛暨iEXPO大会今年已经是第20届,“Orchestrating a brighter world”(协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成了本届大会最响亮的口号。NEC希望借助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IoT)方面的诸多技术和产品创新,更好地肩负起构建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社会的责任。

改变已经发生

“人工智能市场的增长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NEC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新野隆在大会的主旨演讲中开宗明义,“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广泛而复杂的连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更充分、有效地利用ICT的创新。”

人类社会正面临一场新的数字化革命,而云计算、人工智能、可视化、大数据、安全、物联网等技术将成为支撑这一变革的技术驱动力。作为一个传统的ICT厂商,NEC将如何应对这一变革,扬长避短?NEC中国总代表兼日电(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吉田直树表示:“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以及长年服务大型企业级客户累积的经验,可以为行业用户提供全面的针对其应用需求量身订制的解决方案。”

新野隆特别强调了NEC的三大技术优势――人工智能、连接性、网络安全。NEC在这些技术领域的许多创新之作都可以在本次大会的展示区看到。据NEC的工作人员介绍,往届大会的展示区通常是按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类别来划分,而今年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助力数字化变革为核心,突破了技术间的界限,以蓝色、红色和绿色三种颜色来划分展区:蓝色代表“AI和IoT引发的数字化革命”,主要展示NEC在AI和IoT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红色代表“加快数字化变革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网络安全、SDN和云平台;绿色代表“利用AI和IoT加速构建更美好的世界”,主要展示NEC的AI和IoT在制造、流通、通信、医疗、市场营销、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成功应用。

在展区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NEC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人脸识别可以说是NEC最擅长的一项技术,不仅识别速度快,而且准确率极高,已经在机场、海关,以及涉及公共安全的很多应用场合得到了广泛部署。在人脸识别技术展台前,记者做了一次亲身体验。负责演示的技术人员现场用平板电脑给记者拍摄了一张照片,并上传到后台的数据库中,然后记者走到摄像头前,NEC的人脸识别系统几乎是瞬间就认出了记者。

其实,人脸识别在今天来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中国厂商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在人脸识别方面,我们会将其他厂商不做或做不到,但又是NEC所擅长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带入中国市场,凸显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吉田直树介绍说,“我刚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以及中国同类厂商的动态。虽然很多厂商都可以提供针对特定个体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在数百人中快速找到特定的人还是一个难题,而这正是NEC的强项。”

NEC还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网络安全领域,探测未知的网络安全威胁。NEC的自主学习型系统异常监测技术,可以在攻击发生后到产生实际危害前的这一时间段内,及时发现系统异常并报警,从而尽量避免造成实际的安全损害。NEC已经将这套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系统异常监测技术用于公司内部的16万台设备上,更好地保证了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行。

人工智能在行动

在本次大会上,记者还看到NEC将人工智能用于健康和医疗、物流,以及智能工厂等诸多领域。比如,NEC将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用于工厂的设备管理、业务流程控制,以及远程监控等,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在物流行业,即使是一个新手,他只要通过一副智能眼镜和一块智能手表,就可以根据货运单的要求,准确找到货物存放的货架,然后将货物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这同样得益于NEC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NEC就已经开始在可视化、分析、控制等领域展开了研究,尤其是在声音和图像识别、语义解析、机器学习、风险预测、控制和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多个商业场景。这为今天NEC构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可视化、分析、控制和引导三大领域,NEC拥有多项世界领先或唯一的技术创新成果。

举例来说,在人工智能方面,应用了NEC世界最高精度的面部识别技术的出入境系统、可以察觉因肉眼无法发现的微小状态变化导致故障的飞机故障预警系统、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可精确预测订货需求的零售订货系统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创造安心、安全环境的公共安全领域、大型社会基础设施的监控、强化企业营销、提升业务效率等方面。NEC希望通过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调,最终实现生活的智慧化。

就在本次大会召开前,NEC刚刚了几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解决方案。NEC the WISE NeoFace Watch Image Data Mining可以快速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据称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速、准确率最高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另外,像Auto Responses Solution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文件中上下文的意思。NEC the WISE IoT Platform提供了一个验证平台,让那些有关物联网应用方面的创意可以更快速地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新野隆介绍说,NEC还与大阪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用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低功耗智能芯片等。NEC与通用集团合作推出的IoT方案已经在某些领域付诸实施。

上文提及的NEC最新推出的产品名前面都有“NEC the WISE”的字样,其实这是NEC今年正式的人工智能技术群的统一品牌名称。在本次大会的现场,“NEC the WISE”的标志无处不在。NEC the WISE表明,NEC将协调人与AI技术,为创造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的社会做出贡献。

人工智能的核心之一是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须与大数据有机地结合一起。吉田直树表示:“收集数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地是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从技术的角度讲,人工智能的推进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基础技术研究,二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出针对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NEC在全球各地的研究院将主要精力放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方面。NEC与各国当地的合作伙伴,以及各行业的用户协作,共同开发适合不同行业需求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NEC the WISE所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是NEC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它还要与其他相关软硬件,以及行业应用需求紧密结合。未来,NEC会把物联网作为一个独立业务计算收入。

本次大会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NEC将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以大数据、物联网、安全、云计算等为核心,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支持企业的数字化变革。本次大会也可以看作是NEC全面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进军的誓师大会。它为NEC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协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差异化和本地化是关键

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所有ICT厂商共同关注的焦点。对于NEC来说,挑战在于如何做出差异化,如何在中国市场上更好地实现本地化发展。

吉田直树讲述了NEC的原则:第一,人无我有,做别人没有的技术和产品,比如在大数据方面,很多厂商都可以做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那么NEC就把重点放在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上;第二,在注重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创新,比如NEC与农业有机栽培方面的专业公司合作,利用ICT的创新改进西红柿的栽培,推而广之,就是将NEC在构建大型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与特定行业或应用领域专业公司的技术特长相结合,取长补短,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合NEC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上面的两条原则具体体现为,根据中国用户和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合作和发展模式,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寻找属于NEC的蓝海市场。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NEC将当前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安全、流通和零售,以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安全包括与政府相关的公共安全,以及企业内部的安全两个方面。NEC的策略是,积极与本地的伙伴合作,在一些自己拥有优势的细分安全领域进行投入。NEC在流通和零售行业的业务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可能是一个新的瓶颈。NEC有针对物流行业的融入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另外,在便利店的管理方面,NEC也有先进的解决方案,比如很多便利用店的POS机就是NEC的产品。POS机是信息汇聚的一个源头,以后针对POS机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也是NEC的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