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职业指导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意义重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就业是大学生最大的实际,也是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必须紧紧抓住大学生就业这个中心问题,将“以就业为主导”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以“职业指导”为载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深入。
一、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职业指导之需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时期突出不同的内容,内容确定的依据就是大学生的需要。当大学生面临就业诸多问题的时候,思想之中工作的责任就在于要帮助大学生分析、解决如何对待职业选择、职业准备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初,我们在高职大学生中抽样1200个,就大学生在“职业认识”方面与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必要的占44.5%,认为收获一般的占80.7%;喜欢自己所选专业的占53.6%,愿意从事自己所选专业工作的占46.4%,职业方面的困惑通过教师解决的占17.2%,通过家长解决的13%,学生自己解决的占49.7%,进入大学后走访过就业指导部门的学生占5.4%。分析以上结果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得到大多数大学生认可的,遗憾的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得到的各方面的收获还不能令人满意。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50%的学生不喜欢学习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事实。不少的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选择,他们不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不清楚将来会从事哪些岗位的工作,缺乏明确奋斗目标,没有长远的打算,缺少学习的源动力,处于迷茫中的大学生需要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这正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确立 “以就业为主线,以专业认知为导向,以职业设计为核心,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体验为保障”的工作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方面,融化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走进学生心里,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树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才能够起到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熟的作用。
二、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职业指导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多样,针对性强,抛开对象的实际情况,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入空洞、枯燥的境地。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最需要的职业指导之中,既满足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也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强化就业意识,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高职大学生除了明确要参加专接本考试者外,大部分人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进入大学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失去了清晰的奋斗目标,缺乏长远考虑,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锻炼提高自我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 如果说中学生追求的目标是升学,那么,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就业问题就应该清晰地刻印在学生的头脑中,新的奋斗目标产生学习动力,也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在于将就业意识不间断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并逐渐地进行强化,使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成为就业的准备过程。
2.明确就业方向,培育爱岗敬业精神。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融入专业认知活动之中。专业认知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认知活动,首先,会让学生对思想教育产生亲切感。第二,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指导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很好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在专业认知中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确定自我发展方向。
针对有些学生选择专业时对专业缺乏了解的现实问题,要通过多种活动,培养、挖掘学生的潜在的兴趣和能力,对明显不感兴趣的和不适合所选专业的学生应及早予以调整,否则,浪费的不止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时间浪费的代价更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确定就业方向,明确将来就业的岗位要求,提高职业素养,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任务,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摆正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做职业规划既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明确奋斗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大学生应该职业指导人员的帮助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自己(包括性格、兴趣、职业价值观、能力特征等),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进行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了解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了解人才供需发展趋势与社会进步对各类人才的要求。调整自己,扬长避短,人尽其才,达到人与职业的优化匹配。这项普及性的工作,只靠少数职业指导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应该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加入,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和人缘优势。
4.加强职业能力训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岗位基本任职能力,例如: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优秀的职业者应该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些品质在就业前短短的时间是无法成就的,因此,高职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注重修炼内功,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融入职业指导之中的 思想政治教育也会焕发无穷的活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职业指导之力
1.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职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造成求职障碍的普遍的问题是思想问题,是职业价值观问题,由此在职业指导中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这是这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职业指导之力,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加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也可收到借力发功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综合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大学生是高校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共同客体,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就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将就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的统一和融合,对于不断完善就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更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 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利实施就业教育的必要途径
目前,就业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拓宽就业途径尤为重要。首先,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只有不断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和强烈的内在动力,就业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当中,需要培养自己艰苦奋斗、不怕苦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除此之外,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疏导非常有必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就业心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成为就业教育的必要途径,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完全可以实现融合和统一。
(二)就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简单纯粹的理论灌输现象,它忽略了对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较低,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欠缺;从课程体系上看,以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毫无疑问这是必要的。[1](P.107)但是,一方面,高校作为国家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教育本身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时代性的特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就业精神和就业意识方面的内容,不但可以不断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而且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做到一举双得。
二、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就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校对就业教育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重灌输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大学生本身也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就业课程只是停留在表面。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对挖掘学生潜在的就业创造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培养,无法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就业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二)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教育课程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而是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课程设置,被严重边缘化。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教育方面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必要联系,使专业课教学无法发挥优势。
(三)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效果不显著
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二者之间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调查后发现,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较好地内在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在激发学生就业信心、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也没有有效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好地融合,更没有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优势。尤为重要的是,部分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放在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上,使得这两种教育活动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自为营。[2](P.80-82)
三、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一)更新就业理念
1.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首先,通过在相关领域的锻炼培养自己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才能;其次,伴随着社会上新行业和多学校交叉行业的出现,迫切需要高校为社会输送大批复合型人才。“一岗定终身”的传统观念早已不复存在,大学生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大学毕业生不断要培养自己专业特长,还要考虑自己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不要刻意追求不现实的东西;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要分析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实际,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何具体要求等综合因素。同时,要主动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确立正确就业目标。
3.要正确对待挫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人们保持进取的勇气,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保持自身内心达到一种均衡,吸取经验教训,去争取新的机会。
4.要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相信自己在某项职业中具备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当然,自信一定要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前提。就是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当前就业形势,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就业目标。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学习好学业,不断发挥好自己的特长,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所有招聘单位才可能够信心十足。
5.要做好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的心理准备。大学生找工作时具备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可避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通病,使自己的求职目标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从根本上排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所以,大学生要懂得从小处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大学生在毕业之季,面对自己的就业选择,多数学生不能准确地做出决定,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解决问题。但在大学期间所养成的各种想法会在这时形成他们的就业观念,这是不可能通过几次次就业指导就能改变的事实。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阶段,形成较为完备的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体系。比如,在大学一年级,重点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进行教育,明确了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面对的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归属领域的具体素质要求;大学二年级,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断在此过程中完善自己,包括建立合理的专业识体系,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大学三年级,依据学生在素质能力培养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进一步修正,逐渐明确并最终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目标、为实现就业目标应该努力的方向;大学四年级,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方针的宣传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就业教育
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着重注意对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体系,使思政课教师逐渐意识到它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计划,将就业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完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德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2.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系统的就业教育体系。首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容性强的特点,可将就业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整合起来。比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扩大教学本身的内容含量,运用交叉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为学生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其次,在实践教学中,适当安排师生互动、专题讨论等形式,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实践性,在创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地融入到就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功能。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中融入就业教育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3年达到699万。这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育人的作用。
1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人们的行为才有计划性,才能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国家一直贯彻的主导思想,因为只有把个人的思想与社会、国家融合在一起,才能号准社会前进的脉搏,走在时展的前列,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战略相结合,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大学生要想实现成功就业,必须在学校期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等,而不是只抓就业环节,这样才能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现在很多高校从进入大学开始的第一天就有针对性地开展“始业教育”,从基础抓起,培养大学生们良好的基本素养,到大二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引导大学生们确立目标,为一定的目标而努力,如刻苦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等,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每一个环节,它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设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内容,采取各种形式,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教育,并且结合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2.1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必须要学好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人才知识结构的构成主干,大学生们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掌握这一领域的精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靠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汇总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教育,还要帮学生们拓展专业的知识框架、就业方向、岗位特质等,引导他们明确就业方向。专业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熟悉岗位规范、掌握职业技能、了解职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等,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树立就业忧患意识,增加压力感,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来来充实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做到“宽口径,厚基础”,努力学习、了解、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加强积累,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增加就业的成功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的大学生就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专业素质、自身实际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与不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怯懦,在别人面前害羞,不能充分的表现自己,甚至有自卑感;而有的学生又是盲目自信,夸大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一旦理想和现实不符,易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这就可以通过“三生教育”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信心,如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使学生树立自信,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平等一员,战胜自卑情结。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现实社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一个合理准确的定位,调整好择业心态,理性地确定就业期望值,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理。
2.3培养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
【关键词】艺术类 专业社团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下简称"三育人")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良好开展的基础。学生是整个大学的主体,一切高校运营机制以及各机关部门管理体系的职能职责,都是以"三育人"工作为核心而开展的。而学生种类的不同,包括性别的差异,参差的性格,思维方式的转变,乃至理工类学生与文科类学生间的比较,都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然而,在这些难度背后,所隐藏的却是差异化教育,分类指导的新思考,这不仅仅可以体现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的实际意义。
通过艺术类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通常都能成为综合类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有着自己张扬的个性,独特的性格等等。这些也造就了他们在艺术创作,创意设计中的特别优势。同样,随着创意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优秀的设计师们在企业中所占据的主导优势日趋体现。Designer,这个原先只负责产品外观美化,而不考虑实际生产成本,经济效益的职业在企业产品的整个开发流水线上具有了重要的发言权。而设计师们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但是特立独行的工作方法,常常遭遇同在工作流水线上的其他部门的协同工作者误解,这也就给企业的管理层提出了在管理这些"异类"上的难题和思考。而对于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高校来说,一方面不能扼制住学生单纯的丰富的想像力外,一方面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在他们的叛逆性格中,发散的思维模式里,约制住他们不适宜的行为和思想。综上,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管好,但不能管死。
企业提升设计师们在产品开发中的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意在希望产品的设计者们运用他们独特的的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方法去洞悉产品受众的需求,这其中包括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者的需求,市场的需求等等。而这样设计出的产品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了外观美化的层面上,而更多的建立起了产品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沟通性,赋予了产品新的生命。因此,了解客户的需求是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整个产品的核心。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从了解到理解学生的需求,作为生产开发商的高校来说,是完善提高整个产品质量的根本。所谓针对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以标治本,也正体现于此。简而言之,标,即是读懂学生,理解他们想要什么;治,在这里意味提供;而本,就是学生,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品德。尤其针对艺术类学生来说,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狭义的去定义为说教,更多地是需要结合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兴趣,也就是他们的专业所学,投其所好的来对他们开展教育。
以标治本是理念,了解学生需求是基础,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何种渠道去实践,对于不同学科的艺术类学生有着不同的抓手。对于时装设计艺术类学生来说,笔者本着结合学生专业的教育角度出发,从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选择考虑,以学院自身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基础,"艺术,设计,市场"三者相结合,以及学院各学科专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求设计,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本,开拓了学生"专业社团"组织管理工作。作为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高地的新探索,"专业社团"的开展意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工作开展:
1. 深入理解学生需求,以就业方向为导向,开设专业社团
时尚设计类学生的职业定位,以及就业方向相当广泛。在各行各业中几乎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而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方向,通常集中在服装行业,市场销售,品牌推广等职位上。而这些也同时体现在了专业教学的课程建设中。综上,给专业社团的门类开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一些社团的开展。另外一方面,以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导向,有目的的开展一些专业社团,培养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同时,对于高校专业活动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助益作用。
2. 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结合企业人才输送需求,开展专业社团工作
学生参加专业社团的目的一方面是兴趣所向,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社团得到自身在专业实践能力上的提升,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经验,以及专业能力上的培养,就不仅仅只能依靠高校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需要高校专业教师的介入。专业教师提供的是市场资源,企业专业项目的资源。当企业的资源介入到了专业社团的工作开展后,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一些学生进行人才定制的培养,同时,向学生提供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资源,对于学院来说,教学工作的提升,学科建设的发展,是一个互相效力的双赢局面。
3. 结合多元化学科发展需求,艺术设计门类广义优势,开展专业社团工作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大学生
一、当前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1.择业观存在偏差。(1)过于看重薪酬待遇。部分毕业生把薪酬、福利视为找工作的第一要务,增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对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认识不足,职业价值观缺失,就业价值评价体系混乱,就业行为盲目。(2)过于看重社会关系。部分同学过于看重“社会关系”,导致个别同学对有家庭背景的同学有嫉妒现象,对自己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及没有“社会关系”产生抱怨,而不知现在虽人才机制尚不健全,但应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时忽略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积极心态。相反,有家庭背景的同学则觉得毕业后靠“社会关系”很容易就可找到工作,于是学习不主动。(3)过于看重专业对口。很多同学认为毕业后一定要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才觉得不白费这四年大学,还有同学因所学专业是冷门专业,担心以后找不到工作,心存抵触,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2.就业心理存在落差。(1)求职受挫引发心理困惑。因专业、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困惑包括:对踏入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对社会充满不安感,面对竞争压力紧张、烦躁、情绪低落、失眠。在面试没有下文的情况下产生自信心大跌的现象等。(2)求职技巧欠缺,缺乏心理准备和自信心。大学生在求职时由于缺乏经验和信心,容易出现诸如对用人单位情况了解不足、求职时情绪过于紧张、语言表达不得体从而错失良机的现象;有些学生求职时盲目自大、好高骛远,择业时拈轻怕重、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有些学生却过分自卑、胆怯、局促不安,让用人单位失去信心。
3.职业道德存在缺失。在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善的情况下,社会道德规范还有待提升,毕业生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与民企、外企之间的违约更为严重。如何规范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如何保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严格履行就业协议,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
(二)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1.对做好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就业率成为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部分高校只是满足于将学生送出去,对送出什么样的学生缺乏思考,这就片面地造成了对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忽视。
2.对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在低年级开设,在高年级除了一些形势政策与就业指导教育外,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这就造成了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使得毕业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甚明显。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集中指导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益。现实生活中,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选择不同,需求也就不同;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个好不同,需要帮助的问题也会有差异。实际工作中应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避免简单化、一刀切。(1)对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的学生强化相关服务。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及人才市场的发展,使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社会回报率显著增长,所以大学生希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获取更高学位的愿望日益高涨,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时“惟学历论”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毕业生对更高学历的追求。近几年,全国考研、出国及公务员不断迭起,大批毕业生选择了考研、出国或公务员。急他们所急,先他们“之忧而忧”,将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举办相关的经验交流会及讲座,定期召开座谈会,指导学生做出理性的报考选择,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自身专业优势、正确选定专业用书和专业参考,帮助学生了解竞争态势及往年录取情况,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料,协助联系调剂单位,积极填写推荐信等。(2)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加强择业指导。根据学生大三时所填写的“准毕业生信息表”进行分析汇总,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类是自身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学,他们需要的不是给他推荐岗位,应是帮他们分析哪份工作对自己更有发展空间。第二类是缺乏一定自信心但对工作有一定要求的同学,这就要重点做思想工作,劝其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告知他们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性。第三类是性格较内向,不擅言谈、不擅与人沟通的;还有家住郊区,生活较贫困及单亲家庭,这些学生就业难度相对较大,给予重点帮助、关注,包括推荐单位、联系单位、指导面试,直到落实单位。
2.探索建立一套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家长要发挥好基础性作用,帮助子女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好就业准备。(2)社会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给予毕业生一定的包容。(3)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直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也涉及专业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要实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化推进。
3.探索建立一套贯穿大一到大四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模式。在专业教学、假期实践的各个环节渗透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第一阶段:就业启蒙教育阶段(大一年级第一学期)。除了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三观”教育,帮助其实现角色转换外,更要帮助学生了解校史校情、专业课程设置,介绍本专业社会地位、历年就业情况、职业前景等,使学生得到就业启蒙,激发就业意识。第二阶段:就业定向教育阶段(大一年级第二学期)。通过开设《职业发展》课,请一些成功就业或创业的校友开设讲座,配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测试等手段,尽早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职业体验教育阶段(大二年级)。由于学生缺乏对就业的直观理解,职业规划不切实际。这一阶段可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开展多项与提升职业能力如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职业特点和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第四阶段:职业反思教育阶段(大三年级)。注重鼓励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鼓励其培养职业能力。做好考研、考级、考证、出国留学、考公务员等群体的引导工作,以满足学生各类成长的需求。鼓励大三学生多参加各种模拟人才招聘会,多到企业实习,引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五阶段:择业与岗前教育阶段(大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政策解读、制作简历、面试技巧、劳动法规、谈判签约等就业技能培训,进行岗前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对于特群毕业生,要给予重点关注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文锦枢.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大众文艺
[2]章冬斌.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杨金荣.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4]杨东.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关键词] 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1-0095-0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师生配置比例、学科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结构、学历层次结构、职称职务结构、工作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 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都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使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现代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等方面的趋势和要求,也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必须走专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在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探索和完善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凸现专职辅导员知识存量不足,社会信息化,急切要求专职辅导员不断追加教育,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凸现专职辅导员现有知识的局限性[1]。专业化辅导员团队的成立是高校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志,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辅导员知识资源,应对工作中的知识匮乏,从而实现整合力量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以辅导员分类发展为载体,以建设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为目标,对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进行探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辅导员分类发展的有效模式,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是提升辅导员工作实务能力的有效载体。实施辅导员分类发展,组建专业化辅导员团队是新时期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和辅导员自身发展要求、将工作要求与个人兴趣发展相结合的积极尝试,是辅导员以团队形式开展专业化的学术研究的有效载体,是进行辅导员工作实务交流的有利平台,更是从学科发展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进行交叉领域研究的创新探索。
(三)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视角。目前,国内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模式的研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也缺少权威性的认识。学界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认识趋于一致,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对于通过辅导员分类发展、组建辅导员团队模式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研究还较少。关于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的理论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二、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的理论基础
理论依据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层面,可以提炼出辅导员分类发展的依据,以此为指导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实践模式,弥补学界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理论缺陷和路径空白,辅导员分类发展模式遵循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团队意识等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很多显著特点。
(一)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是哲学上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辅导员个体的分类发展实现辅导员团队的全面发展,从促进辅导员个人发展乃至学生个人发展,始终把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重中之重,必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是哲学上“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以人为本思想最早起源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西周便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之后儒家的“仁”政、墨家“兼爱、非攻”都含此义。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是“全才”与“通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现实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很多辅导员往往力不从心,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中,表现在针对每个辅导员各自的特点,人性化地设计分类发展方向,给予其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是管理学中的学习型组织理念的体现。
管理学专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指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学习,个体价值得到实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2]在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中,通过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实现团队的共同进步,达到团队学习成效的最大化。
(四)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是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和工作坊的体现。
通过不断加强对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根据团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开发培训课程,定期组织团队举办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和工作实践,切实形成有序学习、研讨、实践模式,有效引导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切实推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三、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的机制构建
辅导员分类管理,其实质是根据辅导员不同的职系特点、成长规律,科学划分类别,并施予基本原则相同但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改变对象庞杂、方式单一的管理现状,在传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及时推出了辅导员分类发展方案,成立辅导员团队,着力通过专业化团队建设,加大专业化培养力度,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升辅导员团队的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增强辅导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和鼓励辅导员将工作当作职业去从事、当作专业去发展、当作事业去追求,最终使辅导员顺利走向专业化、专家化道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一)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的划分标准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指在一定的专业理论包括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学科和理论支撑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活动,其理论依据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管理学学习型组织创建、心理学团队辅导、教育学的自我教育等学科。以此为指导,高校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辅导员成长发展需求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实践模式,建立不同专业领域内的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从工作和个人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与教学、学业指导与科技创新等五个领域为指向,促进辅导员朝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该模式较好地弥补了学界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理论缺陷和路径空白,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特点。
1.“学生党建与思政”方向旨在进一步推进学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整合对党建工作有兴趣、有党建理论与实践基础的辅导员,形成合作学习团队,依托团队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团队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党建为依托,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探索理论和实践创新为目标,为学生党建工作的推进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方向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建设水平,将职业生涯规划方向的辅导员力量整合在一起,推进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此团队以社会需求为指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以学业和职业规划为线索,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辅导员学业和职业指导水平,从而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提供更全面、更科学和更系统的指导。
3.“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事务管理”方向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生管理服务标准和质量,提高学校育人工作全员化、专业化建设水平,推进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工作实务指导,增强辅导员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提升育人实效。
4.“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与教学”方向以辅导员工作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导向,通过研发和开设学生第二课堂发展辅导课程,深入探索研究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有效形式,促进辅导员工作理论素养和技能提升,为科学管理、人和全面育人提供人力保障。
5.“学业指导与科技创新”方向旨在紧密围绕大学生学风建设、学业规划指导、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术活动相关主题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此团队以学生学业和学习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关键,以学业规划为途径,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辅助手段,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以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为导向,通过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学生全面发展提出有益的思考。
结合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要求,按照专业化分类、专家化指导、团队化建设与科学化管理的基本工作构想,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要坚持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相结合、个人个性特点和专业特色与辅导员职业特点相结合、理论建设与实务水平提升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划分和合理安排。
(二)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1.院校联动,双重管理,加强对各分类发展方向辅导员的专业化指导
在科学定位各分类发展团队的基础上,统筹院校两级力量,加强对各分类发展方向辅导员的指导。各辅导员团队在培养和指导模式上实行双重管理制度,即由学校学工、团委、资助、就业等归口管理的部门负责人与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思政学科专家联合指导,各部门高度重视,有效运作,制定全面科学的分类发展培养计划,将培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切实提升对各分类发展方向辅导员培训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2.有的放矢,形式多样,注重对各分类发展方向辅导员的团队化建设
注重发挥团队效应,根据每个团队实际情况和方向特点,配备专业化指导老师和顾问,设置相关课程,开展精品工作和特色立项,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团队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定期举办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形成有序的学习、研讨、实践模式,组织团队引导每位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成为学生工作某一领域的专家能手。辅导员在分类发展的进程中,根据自身特点,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共同学习和分享交流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形成较为体统的研究成果,推动实践工作。
3.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实施对各分类发展方向辅导员的科学化管理
学校积极创新机制,通过将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与辅导员年度工作考核、职务评聘和晋升、奖励评优等有效结合,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鼓励辅导员积极投身到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来,借助分类发展的有利平台,有效参与,认真学习,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模式以切实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为出发点,以专业化、专家化为方向,以制度、机制建设为保障,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待遇吸引人,以政策发展人,以制度保障人。高校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化建设是专业化背景下,高校建设专业化、专家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效模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前言
根据教育部对中央所属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内高校纷纷进行了深化高等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积极克服其中的困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贯彻落实党的各次全会精神,学习、领会的系列讲话精神,因校制宜,统筹兼顾,注重绩效以及示范引领,推动高等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使创业教育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创业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完善,以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和创业意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完善创业理念,创业带动就业
应对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贯彻落实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理应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深入工作,着力培养新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同时,响应党的十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四众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注重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并行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保障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完善新型创业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贯穿到整个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避免出现过度利益化的倾向,避免在创业过程中迷失正确方向。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创业方向,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创业和就业的问题。在创业教育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育,同时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化学生开放、创新、共享的思维理念,实现从岗位求职者到岗位创造者的理念转变。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的倍增效益,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培养回馈意识,实现社会价值
许多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学习了丰富知识,但其面临就业时,往往将个人利益放首位,这就出现了大量学生涌入繁荣都市,而一些偏远地区则无人问津的现象。这反映出感恩与回馈意识的培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缺失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历练,缺乏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社会经验,从而难以形成感恩与回馈的思想意识。可以通过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创业实践的体验,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足。让学生考虑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认识到集体、环境对个人的保障和支持,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做到尊重和维护社会集体利益[1]。因此,思想教育的扶正,有助于学生在创业教育中找到社会、国家以及个人这三者利益的结合点,在利益相冲突时,学会正确取舍,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创业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理论指引作用。其与创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目标,寻找正确的创业方向。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提升学生在相应领域中发展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创业质量的提升带来积极效益。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将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社会调研、模拟实训、学习讨论、交流分享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回馈意识真正内化,从而不断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妥善处理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通过利益平衡,在提高创业的效益和质量的同时,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二、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在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积极地接受批评和不同意见。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国家提出要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创业成为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各大高校都有大量的在校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活动中。但是,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却少有高校能够对创业大学生进行专业、有效的指导,在这一领域更是缺乏先进完善的教学理念和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所以,现实中不少创业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创业梦想受到较大冲击,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大学生在创业路上举步维艰。因此,高等学校迫切需要加快转变教育观念,将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创业环境和学生创业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先进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创业、高效创业。
(二)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偏差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创新与创业教育在本质上都属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践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在创业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典型的方式就是创办公司,让学生亲身感受创业的过程。不可否认,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初涉创业领域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指导,然后再结合创业活动引导创业实践的进行[2]。因此,相关的指导教师不应当将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开设公司,它仅仅是创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一种形式,并不能涵盖整个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经验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创业教育中真正获得创业能力,掌握更多实战经验和实用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风险意识和抗压能力等,都是创业教育十分重要的方面。高校与教师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做好创业的充分准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不当
创业教育在传统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新兴学科,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虽然,国家和社会都在大力推动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但由于其出现时间短,各大高校设置和配备相关的教学设施和教学人才的经验不足,使得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不完善等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本应在该领域达到比较完备的状态,但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存在单向性、低效性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引作用。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考虑到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机械地将二者拼凑,以致出现“1+1<2”的尴尬局面。甚至有的学校还出现了将创业教育完全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创业教育课程完全沦为教师向学生灌输应用技巧以及创业案例的课堂教学,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意识、理念和素质的培养,导致创业理论教育中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二者的不当结合,导致不少学生创业精神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完全处于被动就业状态,即使真正创业,他们也难以承受创业过程中的风险考验,无法真正提高创业质量和效益。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积极转变工作理念
首先,贯彻、落实、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意见,把推进学生创业教育的改革作为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树立和完善新型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积极推进高校修订人才培养的方案[3]。把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理论基础和创业实践能力列入高等人才的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学生创业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其次,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引入谈论式、启发式以及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参与创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开放性的教学中获得良好的锻炼。最后,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需要积极地探求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改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
(二)完善教育理念,推进专业融合
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上达到融合统一。创业教育是响应当下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号召,以高校为基础,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应当以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为导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为基本原则,它强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应当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在发展和完善创业教育理念时,要融入思想政治理念,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引和保证的作用,使创业教育始终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前进。此外,要利用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在全面接触和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做到将社会的科学认识转化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运用,将创业效益真正导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实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在融合。
(三)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育人机制
首先,高校需要积极地探索专业设置方案,了解学生的创业需求,建设一个跨院系交叉型技术的创业架构。通过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经管、人文以及信息技术等专业学科中交叉掌握不同的知识[4]。其次,加大对学生创业素质以及能力培养的力度。高校可以在“互联网+”的模式中找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较好地协调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当前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和把握,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念。最后,积极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创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在创业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积极作用,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还需要突破局限,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寻找育人的实践基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地付诸实践、指导实践[5]。
(四)以信息技术推动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一步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例如,借助网络技术,积极研发在线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免费优质的创业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构建新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将信息技术加以应用于其中。通过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从而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6]。此外,还需要建立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系,通过开展教育研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探索良好的机制,推动二者实现科学融合。在高等教育中,将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创业教育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这是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创立和构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借鉴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内在素养和外在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韦小双,关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11.
[2]王越.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如何融合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J].才智,2014(23):159.
[3]沈鑫泉.高校“青马工程”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的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75-78.
[4]林婧烨,焦信敏.“微时代”下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68-72.
[5]鲍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内在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71-7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作用;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压力不减。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结构性矛盾、地域发展差异、就业政策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等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和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等主观方面的因素。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预期、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合理消减就业压力,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奉献意识弱化,择业功利化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时出现了原有理想信念的模糊、原有高尚价值观的扭曲,进而出现比较功利化的倾向。这部分学生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过于看重个人发展、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不愿到西部、到基层等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去锻炼自己。2014年对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回答“择业时,您考虑的主要因素”的问题时,结果统计显示:排在第一位的考虑因素是薪酬与福利,超过四分之三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这一选项,占总人数的79.28%;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有76.6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这一因素;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工作地点,超过半数(61.0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这一因素。学生的期望月薪虽然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实际月薪。通过此次调查并计算得出,苏州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期望的平均工资为4260元左右,2013年智联招聘对全国28个重点城市的应届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称,苏州地区应届生岗位平均薪酬为3121元。可见,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于实际情况。
(二)缺乏诚信意识、敬业精神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信用危机,部分大学生为了谋求理想职位,迎合用人单位需求而在应聘材料中弄虚作假。一些学生常常把已签约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更好的机会就毁约、辞职,影响了用人单位正常的工作、生产秩序,挫伤了用人单位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更有少数学生不惜以种种借口欺骗学校老师获得多份就业协议书,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造成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误解与矛盾。
(三)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差
性格、气质、能力、需求和动机等学生个性因素对其择业观、成才观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当前,许多“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积极的心理准备,面对过大的就业压力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自卑、急躁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乃至顺利就业。
(四)就业主动性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大学生存在就业主动性差的问题,部分学生不是去主动求职,而是过分依赖父母、亲属,希望通过社会关系就业,更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在家里当“啃老族”。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差,对就业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不愿意主动寻找工作单位,怕被用人单位拒绝。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高校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更应适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帮助大学生分析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努力克服就业恐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
(一)导向作用――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性质与方向
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内在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教育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做出符合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择业行为。同时,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外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其社会功能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传递给大学生,既可以激发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潜在能量,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因素,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就业工作方向。
(二)德育作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不仅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坚持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规范教育,使他们明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逐步提高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
(三)协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于关注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端正就业态度,明确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四)调节作用――调试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和适应能力
通过心理辅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树立信心;此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促进大学生抗压能力的培养,促使大学生能够以良好心态走上社会、适应社会。
(五)激励作用――帮助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激励作用主要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和调动教育主导者和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教育的主导者来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增强大学生对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调动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于教育主体――大学生而言,通过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和不进则退的道理,唤醒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重拾勤奋刻苦、积极上进的优良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事件分析处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养、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等。为自己更好、更全面地发展继续不懈努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不断增强就业的能力和实力,才能在就业中寻求自身的位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方式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生存发展。近年来,苏州大学积极探索,努力推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方案,即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配套学术型、应用型、国际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方案。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的推进下,学校不断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试点学院改革、试点书院改革,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卓越人才计划,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学校通过设立政基金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 S-UIPP带薪实习项目等,持续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二)强化专业化理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越来越得以体现,那么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必须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以班主任、辅导员、高年级导师三位
一体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资助他们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深造,鼓励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从而快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还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待遇、职称等现实问题,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条件。
(三)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构筑主体式、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入脑”,防止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现象,这就需要唤起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入心”、“入行”。同时,还要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三者有效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通过以上课程,要有目的性地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定位,要开展职业观、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诚信意识。
(四)利用“自媒体”等网络方式,开拓就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近年来,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自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提供详实的就业信息,以及了解大学生就业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更能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开拓大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空间。
(五)朋辈教育给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朋辈教育的“亲民性”有利于拉近与被指导者的距离,引导其从心理上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朋辈教育的“便利性”有利于展开贴近生活的指导,使被指导者从周边实例获得灵感,逐步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朋辈教育的“个性化”有利于针对性进行创就业辅导,引导被指导者通过大学生活寻找自己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朋辈教育的“科学化”指导模式和引领方式,有利于挖掘被指导者的职业潜能,使其通过完备科学的生涯规划,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具有发展意义的职业。高校应借助思政辅导员、毕业班学生、在校研究生等与学生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具有朋辈工作经验的人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运用朋辈教育理念,便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引导毕业生走进企业、走上社会
社会实践、实习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的重要方式。高校应为大学生搭建多渠道、全方位的课内外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毕业实习等活动。苏州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行改革性尝试,开发“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该项目作为省教育厅教改重点立项研究项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为主旨,借鉴国外带薪实习生的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对人才素质、专业、技能等的标准要求,组织大四本科生与三年级研究生进入“培训中心”或企业,采用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培训方式,有机融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修养和企业文化,全方位培养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职场达人。该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融合,强化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自2010年以来,苏州大学带薪实习项目历经试点、探索和创新,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现已有近1300名大学生参与此项目,经过职业素养课程培训和生产实践的锻炼,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经跟踪调查,98%以上的学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韩嫣.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张志华,赵波.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2).
[3]宋晓会,张海龙.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
[4]邓雪妍.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J].黑龙江教育,2011(10).
专业思想教育就是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精神教育,专业能力培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全面认识专业,探索并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就其目标价值来说,就是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学业、指导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顺利就业,将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一起,实现学生和社会的利益最大化。[1]
二、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应坚持是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尊重学生兴趣,以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为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具体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专业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环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专业思想教育直接负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突出思想性;在思想教育中渗透专业教育,体现科学性。[2]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提升其对分管学生所学专业的系统认知,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学生、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优势,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突破口,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在其教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专业实际、自身经历等,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全程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思想教育的全程性就是要把专业教育体现在大学阶段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上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把握好全程专业思想教育,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思考专业思想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全过程统筹规划。专业思想教育的阶段性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进校直至毕业,将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内容顺序安排在一至四年级,分阶段进行。大一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认知实习等解决学生专业认知问题,告诉学生这个专业“是什么”;大二和大三,因为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围绕学生职业规划,用专业发展前景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懂得“学什么”和“怎么学”;第四年,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开展学生能力自我测评,让学生明白自己“能什么”,“差什么”。集体宣讲与个体辅导相结合:集体宣讲侧重于专业(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一般安排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通过集体宣讲可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形势,以及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3]个体辅导就是利用差异化的科学方法,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爱好和兴趣,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确定基本的专业方向,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所有青年教师骨干、大部分博士、教授都主动承担了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什么,怎么学。以专业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风。
三、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职业规划行动方案并实施
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融合,就会造成自身发展迷失与内在动力的不足。专业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4]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那么,他的学习目标就会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需要不强烈,因而,就会缺乏学习成就感的激励和推动,失去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实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自觉性,提高学习主体意识性,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和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经过培养,往往就会形成习惯。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自身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事业成功的基础。这里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的含义。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可能从事的专业工作有充分认知和高度认同,并着力培养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钻研创新、终生学习等职业素养。
四、专业思想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潮流,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实际和新的变化规律,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进而解决其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并以此来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专业思想教育从普通学生最关心的职业前景入手,分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具备专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每一个阶段既与学生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容易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又潜移默化地将现实的利己主义者逐渐引导成为具有专业理想的高素质劳动者,从专业思想教育辐射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专业思想教育寓于教书育人和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政工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的事,专业课教师平时参与的很少。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教育的意识,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丰富课堂内容,生动讲授,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用自己的专业认知、专业思想、专业态度去影响、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和个性化的专业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认同所学专业,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重视人的能动性,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其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目的就是要塑造大学生具有科学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5]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入学教育、专业课教学、就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良好促进。
(二)专业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内动力
学生是学风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是学风建设的内在因素。大学期间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学习,学生自愿学习、自主学习是构建大学优良学风的首要条件。专业思想教育,在学生接触专业的初期,通过专业基础理论体系解析、丰富生动的认知教学等,引发并保持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进入系统专业学习后,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实习、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特点和才能,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后,通过就业指导、学术讲座、实践实训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看到专业发展前景,建立学习自信、专业自信。优质的专业思想教育能够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互动氛围。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间进行情感交流,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促进,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能更及时、更全面掌握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思想上的热点问题,关心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参与专业讨论、研究。
(三)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大学生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中都有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通过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等途径加以实现。为探索本科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立足专业技能创业训练,创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提升信息工程类学生竞争力,我校于2012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训练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电子制作、学科竞赛、软件开发实训(JAVA、嵌入式、C++、Android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项目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近两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竞赛”、“计算机程序竞赛”、“ACM国际程序竞赛”等学科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等8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亚洲区银牌1个、铜牌2个;2013年两篇学生论文被EI收录,学生申请专利一项,大学生挑战杯湖南省三等奖三项。
(四)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和途径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较多共通之处,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意识、兴趣取向等方面发挥着不同层次的作用和效果。就业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弥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是提升研究生的职业技能和从业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缓解疏导就业压力,促使学生能很快找到一个适宜性职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帮助题目深入了解当前的时代特点、社会需要,促进其积极开展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等。
二、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并轨模式的构建
就业指导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为主线、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师范类院校学生生活和教育实际,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分为三个阶段。
(一)职业定位期。作为政治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其职业定位观念。
(二)就业指导评估期。此阶段主要的责任是学院。在侧重使大学生在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研究方向基础上,根据职业匹配原则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具体为: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设定就业信息指导、制定职业实践期。
三、全程教育模式的实践途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蕴涵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具体途径为:
(一)引导、发挥就业职能部门的核心作用。
(二)重视校友资源的利用和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三)要充分调动学院、辅导员、学生的主动性。
(四)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注重校内有关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发挥学校与专业招聘机构(网站)互动的作用。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中针对师范类大学生单独建立就业信息平、就业政策通告、学生个人展示,使研究生更及时、全面了解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同时用人单位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就业信息网认识、了解研究生。
四、结语
关键词:班主任;入学教育;优势;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37-01
入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起点,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可以使新生熟悉学校环境、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角色、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成功转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班主任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优势。我国高校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由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政工干部来完成的。在这种体制下,一个政工干部可能要面对几百个学生,完成几百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班主任只针对本班几十个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比较细致、及时、全面地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班主任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优势。班主任有责任引导新生较快较好地完成角色转变。班主任具有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服务三个重要的职能,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班主任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工作,可以给新生科学的学习、生活指导,使新生尽快适应、熟悉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如何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如何有效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养成良好的校园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新生班主任需要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班主任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1、角色转换教育。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角色的改变导致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同学可以很快适应这些转变,而有些同学则不能。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摸底工作,筛查出适应性较差的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做好新生的角色转换教育,一方面,要组织好新生参加学校和院系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举办的有关“新生角色转换”或“新生入学适应”等讲座。另一方面,还要以班级为单位联欢、座谈,开展角色转换教育。2、行为规范及安全教育。(1)校规校纪教育。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是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遵守校规校纪,首先要了解校规校纪,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做好校规校纪教育。首先,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院系举办的校纪校规相关讲座,通过参加讲座,初步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召开班会向学生讲解(也可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相关章节,使学生了解学院的学籍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懂得各项规范要求,形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创建优良的校风学风。(2)安全教育。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安全教育是事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班主任要在进校伊始即向新生介绍校区情况、校园周边的交通线路、治安情况和生活设施。同时还要提醒新生外出要结伴而行,注意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从而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组织新生参加学校和院系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或安全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新生开展简单易行的安全防范演练、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自护自救能力。3、校史校情和专业思想教育。班主任可以通过介绍我校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规划,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自身特色,使学生对学校有一个宏观、系统的认识,初步树立爱校思想。其次,要向学生介绍院系的发展、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成、本专业目前的发展前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要求掌握的专业技能、社会需求情况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等,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思想。第三,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专业方向,热爱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就业观念、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就业观念、就业形势教育。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建功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重视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所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人在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一个人工作的质量就决定了他生活的质量。所以,班主任要适时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新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大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抓好大学教育的每一步对于培养优良学风、形成优良班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工作虽然平凡,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班主任更应该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改进工作方法,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作者简介:高淼(1981.07― ),女,籍贯陕西米脂,陕西中医学院学生工作部教育管理科教师,讲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张小嵩,男,陕西中医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医学类专科生入学教育的对策探讨》.管祥兵,李华琼.《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学生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意义
1、帮助职业院校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
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正确理解当前就业政策,把握当前就业形势,面对现实,认识自我,及时调整就业目标,确保顺利就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就业形势和政策的教育。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认清国家当前的就业政策和方针,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自觉接受方针政策的约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顺利就业;引导达学生正确对待就业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对就业认识中的疑问和困惑,在正确的择业观念指导下进行正确合理的就业。
2、引导职业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根本途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理念。择业理念是他们对以后职业的追求和向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职校学生明确各自的职业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可以帮助职校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就业的期望值,并为其实现创造条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他们认识到: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职校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他们明白,一个人不管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好好工作,都会在对社会的服务中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当前就业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进取心、自信心和对环境适应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就业过程中能发挥自己的智慧,挖掘自身的潜力,综合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以便找到能够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的平台[1]。
二、如何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就业时的心理素质
高质量优秀人才的特征是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良好的心里素质也是验证职业院校学生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保持心理的健康是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健康成长以及尽早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职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所遇到的挫折和问题,帮助他们寻找、分析导致挫折和遇到问题的原因,使其能够客观正确的认知自我,消除不良心理,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理想与实际所存在的差距,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竞争力,以良好正确的心态和乐观积极的情绪进入社会,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以便顺利就业。
2、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诚信意识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平时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在平时的教育中更要重视引导,可以通过一系列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使高职院校学生体会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职业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积极组织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体会到诚信在市场经济就业条件下的重要性,认识到“诚实守信”是新时期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
3、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形势的教育,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要对当前形势下的就业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既要了解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也要看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所存在的各种机遇。这是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可的步骤。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时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了解社会上对自己专业的实际需求状况,同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兴趣、实际能力、性格气质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不盲目攀比跟风,追求高薪岗位,也不要只着眼于大城市,要以自己的专长来选择自己的所需。同时要实时调整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值,当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不相符,就业目标不可能时,就要及时调整自己以便重新定位,使就业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2]。
4、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相吻合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让正确的就业理念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的强劲动力。通过开设就业辅导课、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积极宣传新形势下国家的就业和创业政策,为职业院校学生讲授相关的就业政策,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挑战的思想准备,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通过多种渠道向大学生宣传自主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高职院校还可通过创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创业的兴趣和信心,培养高职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