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竞技体育投资产权的基本特征
1.竞技体育投资产权中的所有权是分散的
在对竞技体育投资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是最为重要的被投资对象。从运动员和教练员被投资的那一刻起,运动员和教练员自身综合素质、技术能力、道德修养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人力资本汇入总体投资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在这种活动中以生产者和投资者双重身份存在。
2.竞技体育投资产权中剩余价值索取权的分解性
如果将竞技体育看作一种“生产活动”,那么其产品就是竞技比赛。这种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一个观众欣赏到了高超的技术表演,不会让另一位观众少欣赏这种表演,这就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不像甲吃了这个苹果后乙就吃不到这个苹果,不要人为地设置排他装置如修场地、收门票、设立加密转播装置等,一场体育比赛人人都可以观看,这就是消费的非排他性。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单靠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必将导致供给数量的不足,所以这种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同时,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如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等。即便是由私人部门来提供“竞技体育”这种产品,为弥补这种外部性,国家也应该有所投入。这就导致在竞技体育投资中剩余价值索取权内涵的分解;即经济价值的剩余索取和社会价值剩余索取。作为私人投资者,其对剩余价值的索取理解为对经济价值的索取,而国家的理解为对社会价值的索取。
对竞技体育投资产权基本内涵的认识有助于界定产权,即对产权结构中各类权利在不同人群中分配的边界的界定。当然,即使产权边界清晰,但是产权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也将导致产权不清。产权不清必将导致经济效率低下。
二、竞技体育投资制度中的产权问题
1.国家拥有绝对的产权
国家代表整个民族,国家的财产权利大于其他一切权利。国家是政权主体,可以通过政治程序来创设财产权。这就意味着国家在法律上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财产权主体。以此为杠杆,国家事实上几乎控制了社会绝大部分体育资源。在具体的项目投资上,即使是足球、篮球这样职业化较早的项目,国家仍有很大的权利。对竞技体育进行投资往往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投资者的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就导致国家实质上拥有绝对的产权。同时也使得现有产权体系边界模糊,形成产权不清的局面。
2.投资主体不明确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其中,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可以理解为无形资产,但仅仅限于以上列举几种方式。人力资本到底能否作价出资,并没有明确说明。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能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可以理解为对人力资本出资的一种默许。但毕竟国家以人力资本出资作为投资主体并不名正言顺。即便国家作为投资主体,也存在名义投资主体和实际投资主体的脱离。如一些国有体育资产的者――各级的体育局和体育机构的官员成为实际上的国有体育资产的所有者。
公司法还规定,无形资产投资不能超过公司资本总和的20%,高新技术企业不得超过30%。事实上,在职业体育俱乐部这样的竞技体育投资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恰恰是最主要的资本。在现行竞技体育的投资中,运动员和教练员不是投资的主体,而是将其技能算做国有资本。以上导致了在对竞技体育投资中投资主体不分、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不明的现象。
3.个人投资的产权得不到很好保护
在现行竞技体育投资体制中,没有立法对个人财产权内容、性质和地位做出明确规定。在实际投资活动中,个人投资者并不实际拥有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支配转让的权利。因而,个人投资的产权权利往往变得无效。
三、建立竞技体育投资产权制度的设想
1.对比赛场地的投资
比赛场馆有选择与比赛配套设施如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纯私人投资比赛场馆,其经营效果要视本地经济环境、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理性的经纪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投资比赛场馆。那么,最理想的提供者应该是政府。政府提供的比赛场馆在管理和使用上是低效率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比较好的办法是将使用权让渡给其它投资者,即租赁经营。但是租赁者有短期行为倾向,会过度使用场地。为保证租赁者从长远目标出发,以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重,就必须赋予租赁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2.对竞争体育比赛项目的投资
对竞争体育比赛项目的投资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对职业俱乐部的的投资。它涉及到三种不同的投资主体。即国家、企业法人、运动员和教练员。企业法人以实物进行投资;国家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力资本作为投资;运动员和教练员也以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因为,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包含着个人的投入,国家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然而如何核算国家投资和个人投资的比例却不是易事。这是导致产权边界不清的原因之一。
竞技体育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当具有正外部性产品由私人提供时,政府通行做法是给予补贴。而对于职业俱乐部,国家不仅没有补贴,反而要求按比例分成,我认为这是导致产权关系不清的另一原因。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其目的并非为了盈利、增加GDP,而是为了获得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民族威望的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政府不应该是投资主体,其对运动员和教练员培养的花费应以补贴方式留归俱乐部。
3.对竞技体育赛事承办的投资
竞技体育赛事承办与管理应该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经纪业务,提供完美的策划和优质的服务是其主要产品,这些产品并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或者具有外部效应。所以体育赛事承办与管理属于第三产业中的一个行业,完全可以市场化操作,对竞技体育赛事承办的投资权利体系完全可以依据公司法来配置。
参考文献:
[1]科斯阿尔奇安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
[2]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关键词:休闲体育 体育产业 经济价值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日益融入现代文明社会,其卓越的价值功能正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而休闲体育众多的价值功能中,其显著的经济价值使之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力水平和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如何认识休闲体育
纵观休闲体育的起源及发展,中西方对休闲体育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绝大多数学者都将休闲体育定义为体育文化的重要元素,例如著名学者卢元镇在《中国体育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余暇时间是创造体育文化的重要条件,“余暇时间是人们直接参加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任海在《国外大众体育》一书中认为: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寻求身心放松、获得愉快情感体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以体育手段为主要内容的健身活动就是休闲体育。而且这种观点认为, 休闲体育是一般不计任何报酬的非功利性活动。它追求的是运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 这种乐趣可以是一个人独享的, 也可是某个体育群体所共享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社会中,休闲的思想观念和展现方式不尽相同。而在中西方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链条上,休闲文化不仅各自展现出五彩纷呈的绚丽景观,而且,各自勾画出勃兴、起伏、发展和回归的曲折路径;中西方不仅休闲概念、内涵和载体等不尽相同,而且特征、外延和方式等也不尽一致。在西方语境中“休闲”一词最早出现在雅典城邦,希腊哲学家们总是将休闲与学问联系在一起;近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休闲和工作的分离、有闲阶级的出现等,促使休闲出现娱乐化趋势, 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娱乐对体力、情感恢复和再创造的正向功能。休闲(leisure)是人类社会构建出的特殊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随。考证休闲一词的英文词义,“leisure”的核心是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在中国汉字中,“休”有“吉庆、欢乐”的意思,“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宁静的意思。从词义的组合上,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预示着物质生活逐渐还有精神活动的存在。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对休闲体育内涵的界定如下―所谓休闲体育是在可以自由地支配的时间内, 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休闲”在能消除体力疲劳、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作用被肯定的同时,其在人们精神释放与心灵慰藉上所起的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接受。休闲体育的特点:一是活动的身心两元性特点。休闲体育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力与智力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二是非功利性特点。休闲体育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放松与愉悦情怀,主要体现为休闲过程中的娱乐性和游戏性。三是休闲过程中活动的身体参与性特点。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条件,自主选择休闲运动项目,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达到精神和体力的恢复。
休闲体育唤醒了人类对自身进行改造的发展意识,休闲体育的这种客观存在,本质上乃是人们为娱乐享受和促进身心健康而创造的,以自觉意识支配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并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它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所以休闲体育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表现出人类完善自身、发展自我、提高和改善生命质量与生活品质的发展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在工作之余投入到休闲体育的生活方式之中,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需求,更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使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升华和提高。休闲体育不仅蕴含巨大的人文价值,还是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休闲体育将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
休闲体育是经济、体育一体化的产物,表现在经济发展与闲暇时间的增多,一方面,经济参与“买来”休闲体育,它是回报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休闲体育可以被用来娱乐、消费、健身、交往,来支持有效的经济参与。正是这种消费的“再创造”性,使得休闲体育合理化。
首先,休闲体育是体育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和休闲法制化的实行,国民从物质追求开始转向精神追求,这也就为休闲体育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国民余暇时间的重要消费态势,休闲体育毋容置疑成为体育经济的有机构成主体。目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休闲体育运动蔚然成风,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根据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在沿海发达城市经营性休闲体育场所有4000家以上,并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其次,休闲体育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发展迅猛。随着国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体育活动需求,休闲体育巨大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显著。国民经济的增长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有闲时代已向我们走来,休闲体育作为健康、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给现代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也给休闲业与体育界以及政府带来更多新的思考与探索。我国已形成了总投资额已超过二千亿元的相当规模的体育专业市场,国内现有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达2万多家,年营业额超过六百亿元,其发展速度十分可观。高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将可以让人们生活中的50%时间用于休闲。在世界上主要经济发达的国家,体育休闲产业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还是总体经济规模方面都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2000年体育娱乐总营业额高达四千亿美元,超过房地产业与国防开支,极大地刺激了相关产业的销售。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介绍,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四千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仅以北京的上百家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中心为例,它们的年创收目前就高达上亿元。
第三,休闲体育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体育活动对人们的身心复原作用和促进个体发展作用,能对生产效率产生无形的推动影响,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更新,休闲体育已经从竞技体育的附属品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于对第三产业的辐射作用。休闲体育产业带动传媒业、旅游业和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还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休闲体育这种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使得休闲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体育发展前景展望
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正在逐渐被人认识,体育经济作为公认的“阳光产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展休闲体育就成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措施。展望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实现多元化发展休闲体育具有积极意义。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休闲体育消费意识的不断加强,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体育休闲消费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这为体育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
第一,从休闲体育的发展形势看,休闲体育经济可以改善竞技体育经济井喷式的发展模式,从而调和后竞技体育经济时代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体育经济的和谐发展。休闲体育已悄然成为产业,直接或间接地拉动消费,形成休闲体育产业效益。作为新兴产业,有利于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带动产业结构更新换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增长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休闲体育行列,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休闲体育的就业形势看,加快休闲体育经济往往伴随的是修建更多的体育娱乐设施,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失业人群,构建和谐社会。注重休闲体育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继续提供一系列的劳动岗位,分流社会富裕的劳动力,缓解社会压力,增加社会财富,稳定社会秩序。
第三,从休闲体育的发展结果看,休闲消费比重上升,拉动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及余暇时间的增多是参加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现阶段,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消费开始由量的满足过渡到质的提高,家庭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这样不仅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居民有能力选择休闲、旅游观光度假,那些收入水平还不很高的居民也有时间选择休闲。
第四,从休闲体育的参加主体看,以健康愉快的状态投入经济活动,有助于减少社会道德沦丧和异化以及它们带给社会的经济成本,对经济发展有更高的贡献率。参加休闲体育使劳动者消除身心疲劳、恢复体力、激发潜能,从量和质方面增加了工人劳动生产率,并且减少怠工现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
诚然,体育休闲产业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休闲体育在我国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体育投资较低,体育基建投资不足,群众休闲体育意识薄弱,体育项目活动单一枯燥,场地不足,体育产业结构单一,门槛过高的问题,价格过高让一些消费人群有心无力的问题;再如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还非常欠缺等问题。鉴于我国体育经济尚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需注重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和刺激消费,让社会主义市场与国际接轨,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局面。
结论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人类休闲时间渐增,全民健身设施发展迅速,群众体育蓬勃开展,融健身、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具有体育特色的产业已悄然兴起,成为大众消费的新时尚,体育休闲开始成为民众的时尚消费,休闲体育正以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迅速走进人类的生活当中,休闲体育彰显了生命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同时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稳定和推进的作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提高国民余暇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必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余暇时间的利用和休闲活动的开展,从事休闲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增进国民健康、丰富国民余暇生活的需要,这是我国发展休闲体育的内驱力。而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加、消费水平的增长以及体育消费理念的改变,成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同时,广大体育消费人群不断攀升的休闲体育消费需求,为休闲体育产业的振兴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和氛围,也为我国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著,成素梅,马慧娣,季斌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2008.2
5.王红,刘江山.试析我国休闲体育的现状、成因及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7,29
6.朱树豪.体育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J].体育学刊,2004
7.陈玉忠.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
8.魏薇.休闲体育与生活质量[J].浙江体育科学,1997
【关键词】武术;时代价值;价值变迁
引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融合了哲学、教育学、文学、医学、艺术学、兵学、养生学、美学以及民族宗法制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等,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并很好的延传到现在,与其自身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探讨武术价值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武术的价值是指武术本身的用途或积极作用,这种影响和效果是在武术和人或事物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并满足了人或事物的各种需要。武术必须具备相应的结构与功能,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价值是武术在当今社会得以存在、继承、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些隐性价值变为显性价值,主要价值变为次要价值。另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当今人们的需求,武术自身结构应该优化、升级和完善,其价值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1武术的时代价值
1.1攻防格斗价值
武术是以攻防格斗为主要内容的,技击性作为传统武术技法的个性特征,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也是武术的基本功能〔1〕。攻防格斗方法,是人类从原始狩猎和军事战争中总结的一种无限制的拼杀手段,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 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传统武术历来秉承着“即学艺,必试敌”的理念,武术的攻防格斗之功效,武术的一招一式,极具杀伤性和破坏力。在原始社会,无限制的搏杀技击性是武术的主要功能,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自我保护和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氏族部落之间为利益发生军事冲突时的战争需要。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文明程度、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且犯罪手段、对抗方式今非昔比,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对社会的价值将越来越小,甚至成为次要价值或隐性价值。但是,在没有完全实现高度文明、法制健全的社会里,邪恶不会完全消失,防人之心不可无,武术的搏杀技法,在应急、突袭的情况下,可为军队、公安、防身之人所用。另外,作为植根于民间土壤的武术,其攻防格斗的价值是其生存的必要空间,将长期存在。
1.2健身、养生价值
当今时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同时社会压力也在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参加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的体质开始下降,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当今,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身心健康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迫切需求。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得以凸显,成为民间武术的主要价值,也是民间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健身武术作用尤为重要。
传统养生讲究注重性命双修,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先哲们融合了古代的养生导引之术,将调身、调气、调心三者合而为一,使武术的健身价值逐渐增强,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正如庄子所说:“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又如,清代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非常明确地说:“祥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拳功一体的武术注重内“修”和外“练”,功成艺就,可以内养精神,外强体魄,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强壮筋骨、延年益寿。
1.3表演、娱乐价值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审美价值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武术的艺术美是在现实技术美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它的审美表现在于武术的结构美、姿态美、劲力美、节奏美、风格美、神韵美、意蕴美。例如:武术中长拳的“十二型”,象形取义,颇具艺术审美性。具体的“十二型”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在古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击术,还是供人们观看、欣赏的一种技艺。例如:唐代草圣张旭在邺县时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公孙大娘技艺高超,独具特色,把剑术的审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正如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所说:“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又如,庄子在《说剑》中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武术具有较高的艺术表演价值。武术是常常依附于结社组织、宗教团体而存在的。在春节、庙会和节庆时,这些组织进行一些表演活动,或自娱自乐,或满足观众的观赏和精神需要。这些表演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民俗,是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1.4竞技、育人价值
《晏子・春秋》记载“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曰“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两句话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性。武术作为一种竞技体育项目,激烈的竞争性使得参加者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身体潜能、聪明才智去战胜对手。在这个过程中,竞技选手们追求梦想永无止境,每个技术动作的创新,都是奋斗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生动写照。竞技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展现的竞争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
除了武术技法的竞争性外,武术还是一种做人的文化,注重礼仪,追求和谐。所谓“师不正不投,徒不诚不收;为师者以严为明,教徒必成,为徒者敬师如父,学艺必成。”传统武术讲究“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学礼”。这些武德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根深蒂固。有些武术拳种为此还定了门规戒律,心意门留言“四不传:忤逆不孝者不传,逞霸欺人者不传,贪财如命者不传,酒色之徒者不传。”少林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这些武德思想和门规戒律比较多,对练习者起到了教育的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是一种融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内容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现代社会,学习武术可以获得许多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基本精神。
1.5文化、旅游价值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精神,它蕴含着哲学、教育学、文学、医学、艺术学、兵学、养生学、美学以及民族宗法制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等中国特色的遗产基因。武术注重德艺兼备、性命双修,讲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尚和谐之美(武术的和谐之美是和谐真、和谐善和和谐美的统一体;武术的“和谐真”是习武之人崇尚的与自然的和谐,武术的“和谐善”是习武之人追求的与人、社会的和谐,武术的“和谐美”是在“和谐真”和“和谐善”的基础上构建的武术姿态美、劲力美、节奏美、风格美、意蕴美等)〔2〕。做到点到为止、止戈为武。武术技法的变易思想(五行相生、包容会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等)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而这一点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需的精神实质。另外,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进行国际化传播时,可以使世界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1.6政治、经济价值
政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民间武术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促进或阻碍民间武术的发展。但是,民间武术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力量,任何一种政治不可能任意左右民间武术的发展,成为政治的附庸。
现代社会中武术的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上,有助于促进世界人们之间的友好往来,和谐相处。另外,中国大陆和台湾在武术上是血脉相连的,互相交流有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第二,军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机器,武术的技击价值应用于军事训练之中,可以磨练战士的意志力,提高士兵的胆量和战斗力,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第三,武术中的道德修养能够使社会得到有效控制,武术广泛的社会适应可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第四,一个民族没有自强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武术表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由此,国家机构可以以武术等诸多武术拳种的精神内涵为依托,对青少年、成年人或老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政治的作用。
武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以往的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或传播中,民间武术更注重的是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很少挖掘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和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得。随着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体育与经济也越来越密切的相互介入、渗透、结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体育产业市场已不再是外国的优势,中国传统武术如不走向市场,也必然是穷途末路〔3〕。
2小结
武术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攻防格斗价值、健身养生价值、竞技育人价值、表演娱乐价值、文化旅游价值和政治经济价值。攻防格斗的价值是武术的之本。健身养生的价值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显性价值,这是武术柔性的一面。攻防格斗的价值和健身养生的价值是武术的基本价值,将长期存在,相伴而行。竞技育人的价值、表演娱乐的价值、文化旅游的价值和政治经济的价值是武术应时代所需而产生和发展的,是自身价值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适应。这样做为其自身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也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学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14-15.
关键词:中国休闲体育 文化价值 发展方式和前景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09-01
在现今经济社会,任何一项受到社会关注,并广为普及的事业,都会与经济挂钩,成为社会经济链条的一部分。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休闲体育虽然开展较晚,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增高,人们对素质体育要求加大,休闲体育在大众中流行也越来越广,已经成为体育经济中的朝阳产业。
1 休闲体育业形成的原因
休闲体育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项新兴体育事业,其运动强度不高,任何人都能够参与开展,从中获得身心愉悦。在休闲体育发展的同时,其经济价值也被社会所认可,并迅速产生产业化规模,成为拉动社会经济的动力之一。休闲体育能够在近代产生发展,是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是当今人对社会变革与价值观念改变的必然结果。休闲体育产生是由以下几方面促成的。一方面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更加快速,信息流通和更新也更加频繁。人们正逐步摆脱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高度自动化等科研成果,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已经完全更改。人们在从分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技术成果的同时,劳动时间减少,工作效率提高,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文化娱乐。为此各种新颖的体育项目和器械不断出现,以满足人们消费娱乐的需求。科学的进步也使得休闲体育的出现创造了宽松的物质条件。
休闲体育出现的另一个环境因素是城市化的大规模发展。在社区逐渐增多,人口集中之时,城市也在以最大吞吐能力容纳更多人的加入。在空间越来越被人所占据之时,人们的运动空间变得更加狭小,休闲体育在人们日常锻炼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第三方面是消费群体的形成。现今社会的发展,已经由制造为主逐渐转变到以消费服务为主的社会。此时商品已经严重同质化,只是存在品牌的不同,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们更加注重产品价格和服务,更加追求根据自身特点并适合自己的消费体验。这就为休闲体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休闲体育也因其参与难度低,而成为一种消遣娱乐的生活方式。
2 休闲体育的文化价值
休闲体育的文化价值,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得到体现。休闲体育毕竟是个人运动项目,而非竞技运动。它不是以成绩来衡量其价值,而是通过参与,达到身心愉悦效果。这种休闲体育即达到了健身目的,又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重在参与精神。休闲体育重在自娱自乐、自我服务、达到身心合一的锻炼效果。在现今社会高强度的生活中,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体验休闲体育中,领悟其内涵价值,并将活动中的痛苦与成败、竞技与协作等各方面经验加以相通,才能够真正战胜自我,挑战和顺应自然规律,并能够将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感转化成人生哲理,从而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休闲体育在社会上的文化体现表现在,这种体育运动是对竞技运动的有效补充,能够参与竞技运动的人数范围毕竟有限,多数人还是被排除在这些运动之外,而休闲体育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使得想参与体育又自身条件受限的人都有了运动的机会。休闲体育的开展,不但参与者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由个人带动集体,使得整个社会群体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升。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由体育带动相关文化而形成了良性社会氛围,这也是休闲体育所回馈社会的良好方式。
3 体育经济下的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方式
体育经济可分为场馆经济、体育表演经济、体育旅游经济、体育名人效应经济、体育文化产业经济。这些与体育紧密相关的市场经济都是发展休闲体育的基础。在对体育经济利用上,我国在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经济开发上与西方国家相距甚远。同时,我国体育产业还不能满足国人对体育的需求。在体育基础设施普及律还很低的中国,开展休闲体育就成为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形式。休闲体育对运动场地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够组织到位,任何场地都可以带来很好的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休闲体育项目中,广场舞是现在正在流行的社区休闲体育项目之一,这种体育舞蹈形式,容健身、视觉、内心愉悦为一体,使得参与之人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即锻炼了自身,又使得社区人文环境得到提高,同时也带动了积极参与者对广场舞的经济需求。一些发达地区能根据当地体育影响,进行体育旅游,或以当地体育名人效应进行各种休闲体育经济开发,不但使参观者能够在旅途中得到快乐,而且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完全可以和相关的经济进行衔接,以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方式向人民提供鲜活的休闲体育资源和相关产品的需求。
休闲体育的蓬勃开展,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体育休闲服饰、相关休闲体育器材、随着休闲体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人的不断增多,与其相关的消费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都日渐丰富,在吸引人们关注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在休闲体育用品上的消费。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好的体育用品设计就显得对体育商品的市场销路尤为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消耗型产品的功能和设计更加看中。体育用品也紧跟市场走向,在商品设计上体现人与自然、运动与文化衔接、生命与健康等设计元素被广泛使用,使得休闲体育用品不论商品质量过关,而且更能体现人文素质文化,即满足了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也影响推动了休闲体育的发展,可谓双赢效果。
4 结语
中国的休闲体育事业,是随着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开展起来。虽然因国家体育基础建设还不完备,休闲体育项目数量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异,但我们国家人口多,中等收入人口基数大,使得参与休闲体育人口也多,事业前景广阔,这些有利条件都会带动相关体育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休闲体育事业前景广阔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姜奇平.体验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胡小明.小康社会体育休闲娱乐理论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0):8-12.
[3] 刘娜.我国休闲体育发展问题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94.
[4] 张永科.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23-26.
摘要:根据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发展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析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化的机理,提出了以市场为机制配备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思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市场机制;体育市场;后备人才
1以市场配备体育人才的机理
我国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向产业化,体育后备人才也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中,将体育产业明确定义为第三产业,这就说明体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可以划分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体育或者说体育的某项内容是一个产业,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不同于实物产品的服务,具有产业性质,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体育机构在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如人、财、物后,将生产出一种“满足个人某种想象的或实际的需要”的服务产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体育行业进行职业化、产业化的改革在不断深入。例如,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如果在一个管理混乱、硬件设施简陋、待遇低下的俱乐部,可能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相反,如果一个教练员在管理有序、硬件设施优越、运营高效的培养机构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促进该培养机构的高效率、创造更大的利润,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以市场为机制配备体育后备人才的机理。
体育市场化是推进体育产业由幼稚走向成熟和强盛的一种有效的经济运行方式,体育产业化是推进体育产业走向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在自由的市场化体系中,培养机构不再是国家行政机构,而是一种企业机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贡献大和能力强的人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工作报酬。实行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化,更有利于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体系中,各个单位的效益是与该单位各部门人才的工作效率有直接关系的。通过市场机制配备人才,打破了平均主义,从而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而且,市场机制给迫使主体参与竞争,外部压力使各个培养机构实现优胜劣汰。在竞争中为了不被淘汰,就必须努力劳动和经营,最终的结果是提高了整体的效率和企业的效益。将市场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依据,将体育人才培养市场化,形成体育后备人才相关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微观管理减弱,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强,最终形成体育培养主体按照市场机制独立经营。
2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化的运作思路
2.1建立体育人才的市场竞争平台
在开放的市场上,质量是商品的根本,利益是市场竞争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自由的市场化体系中,培养机构不再是国家的行政设置机构,完全是一种企业性质的机构。这时的市场竞争在市场平台上进行,由市场选择市场行为。如体育俱乐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追求自己俱乐部的效益最大化,运动员的技术就是运动队成绩的基础,也是利润的基础。为了自己队伍的成绩和俱乐部的效益,俱乐部自然会选择技术好,适合自己俱乐部队伍的队员。后备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将面临同等的机会,谁的能力强谁的技术好谁就更能满足俱乐部的需要,谁就能得到更多俱乐部的青睐,就能得到更好的合同;相反,不能达到俱乐部要求的人员自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个平台还有利于促进培养效率的提高和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培养机构在竞争机制的促动下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如果培养机构的效率不高,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培养机构就会失去巨大的经济利润。培养效率低下是很多培养机构当前面临的共同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主管部门不够重视,动力与压力不足,或者只重视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体育人才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有了市场平台,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培养机构必然会雇用高水平的教练员,提高自己的培养效率,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大效益。
2.2形成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培养机制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有偿训练、有偿转让、有偿输送。有偿训练是指根据训练时间和次数,以及组织训练机构的具体情况,如硬件设施、教练员水平、训练质量等方面,向培养组织方缴纳一定费用的训练方式。有偿训练将培养机构自身的价值与经济相连,也是实现利润的一种方式。对于体育后备人才实行有偿培训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在于,对于体育人才自身来说,与其他形式的培训一样,体育后备人才有偿培养属于一种对自我的投资方式,换来的是自己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力资本的增加。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偿培训在我国的某些初级培训队伍中已经有过试验,并且为社会性质的培训机构创造了较好的收入,这种自我人才资本投资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本主要就是竞技体育人才的运动技术能力,是后天努力和投资所形成的一种服务于竞技体育的能力。由于运动员和运动员的比赛是可以出售并获取经济利润的,运动员的人力资本可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实施有偿培养可以拓宽培养机构的经费来源渠道,提高教练员的收入水平,起到提高教练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可以提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的热情,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当运动员进行的人力、财力、物力、身心等方面的投资,获得的技战术能力就是运动员的价值体现,这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或效益,此时的运动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经济价值。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市场中,各个队伍之间的交流该遵循市场规律,人才自身的价值和预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转会的价格来衡量。我国体育总局出台的文件中也指出,教练员和后备人才要进入人才市场,实施有偿转让。另外,在市场化体系中,培养机构的投资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人才的输送应该是有偿的。
2.3政府加强体育人才市场的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下,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部资金几乎都来源于国家的行政拨款,没有独立的面对市场,也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当我国体育走上了市场化道路,有了市场发展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产业,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是体育产业中投资的过程。作为体育产业的上游产业,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在这种模式下,既解决训练费用不足的难题,又为国家节省了财政开支,国家财政就不用再对后备人才投入培养资金,节省财政开支,还可以收一部分税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实施市场化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律。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化的前提是要让培养机构独立面对市场,自主经营,成为独立的法人。这就需要政府让培养机构自主经营,又要加强对体育人才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管理部门要让面向市场的主体实现自主性、赢利性和风险性。在市场化体系中,市场规律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价格机制主要在宏观调控上发挥积极作用,使市场提供准确的信号,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调节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激励培养机构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一)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内环境因素
影响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内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竞技篮球发展战略思想,竞技篮球运动发展内环境的方向和目标就是竞技篮球发展战略思想,为竞技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竞技篮球发展战略思想决定了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依据我国篮球运动的实际情况,以快制高、以小打大、攻守平衡全面准确成为了我国篮球竞技运动的指导思想。第二,竞技篮球管理体制,竞技篮球运动的制度保障因素就是竞技篮球呢运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制度和性质。竞技篮球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就是要依靠良好的管理体制,这不仅能优化竞技篮球运动的内环境,也有利于竞技篮球运动适当的变化和调整。第三,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人力资源是竞技篮球运动内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竞价篮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因此在队伍建设中要不断吸纳优秀的篮球运动人才。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提升他们的运动技能,更要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之成为高技术、高知识的全能型人才。第四,篮球教练员的水平,教练员是竞技篮球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一个球队不可或缺的力量。教练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提升他们的技能和水平,为运动员明确训练目标。所以,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未来发展。
(二)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外环境因素
影响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外环境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的篮球竞技运动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强队之间的实力也在逐渐缩小,总体来说就是队伍扩大化、球员技术全面化、比赛竞争激烈化。我国竞技篮球运动要想顺应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就要不断的学习国外竞技篮球运动的战略战术、训练技巧和管理经验,在结合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篮球运动。第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实力水平。像奥运会这样的高水准的国际赛事,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国的竞技篮球运动要优化训练方式,促进运动员水平的提升,彰显我国竞技体育的高水准。第三,大众和媒体的关注,竞技篮球运动顺利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发面就是大众的关心媒体的关注,广泛的关注和群众基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到竞技篮球运动中。通过媒体的宣传,电视台对于一些国际级和国家级顶级赛事的播放,在给球迷带来精彩的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普及、发展与提高。第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体育事业也不例外。我国竞技篮球运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就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思路的模式,为构建未来的竞技篮球运动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我国竞技篮球管理体制研究
(一)竞技篮球管理体制现状
我国竞技篮球管理规章制度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统一制定,并对竞技篮球的发展进行统一的调整和规划。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既承担了提高全国篮球水平的任务,又要负责各种等级的比赛,例如,全国篮球职业联赛、全运会等大型比赛。篮球运动协会不仅要培养篮球运动员,更要负责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和比赛,普及篮球运动,拉动群众积极参与篮球运动。篮球运动协会可以说是一个责、权、利统一的机构。俱乐部是独立社团组织或独立法人和各级运动训练组织开展的训练竞赛活动,这些训练竞赛活动是在协会组织的管理监督下进行的。
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运行机制是由财政和市场双重作用下推动进行的,正处于发展阶段,各个层次的权利、职责分工不够明确,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资金缺乏、竞技篮球的社会参与度不高等现象仍然是竞技篮球管理体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竞技篮球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
目前,竞技篮球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问题严重制约了管理体制的顺畅运行。这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被名义化的篮球协会,篮球运动项目的管理工作本应该由篮球协会负责,但是却被篮球中心一手承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篮球协会的实体化进程,也阻碍了篮球职业化和社会化的进程。第二,资金体系尚待健全,社会化程度较低。竞技篮球的经费是由国家统一发放,社会经费仅占很少的比例,要想实现转型就要提高竞技篮球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打破市场经济固有观念,从而改善资金短缺,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第三,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篮球协会的日常工作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有些协会负责人是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安置的,他们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因此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相对较低。
(三)竞技篮球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竞技体育的传统管理制度需要改革和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使体育组织之间层次清楚,分工明确。所以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改变是促进竞技篮球管理体制发展的前提,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篮球协会等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要做到相互配合,将竞技篮球管理体制切实过渡到篮球管理协会下,实现篮球协会的实质性工作意义。开展宏观控制的管理模式,对于竞赛制度的规定、运动员年龄划分、参赛资格等事宜都要制度相关政策,通过政策的方式间接实现宏观管理。旧的管理思想瓶颈需要被突破,与国际通用的现代竞技管理制度接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竞赛市场道路,以体育市场为基础,式篮球管理协会成为竞技篮球管理的主体,发挥市场经济价值效率,使体育竞赛得到更多经济上的支持,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
三、我国竞技篮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竞技篮球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就要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的方针政策,转变机制,开发篮球市场,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大篮球运动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群众对篮球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通过更多人的参与开发篮球项目的无形资产,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我国篮球事业。注重团队建设,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实际情况系统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竞赛的形式促进团队水平的提高,以科学的管理、训练、经营方式提高我国竞技篮球综合水平,促进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国武术的价值功能
1.健身,养生价值功能。武术有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和仿生学的诸多精华,注重“内外兼修”。强调意识与肢体动作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最受人欢迎的健身项目。随着科技的发展,武术军事功能削弱,人们习武多出于养生健身,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武术中内功心法是古代的养生功法,至今长盛不衰,公园里早上全是练太极拳、木兰拳和气功等的人们。由此可见一斑。
2.教育价值功能。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部分。武术教育可以培养见义勇为,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武术教育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养成习武者与人为善,纯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
3.武术防身价值功能。练武防身是个传统观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及社会政治结构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的祖先利用格斗方法保护自己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防卫意识。在当代社会中,新增了许多不安定因素,人们渴望学几下擒拿、格斗、危难时刻能保护自己生命财产的安全。
4.竞技观赏价值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增添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希望。2000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举行,散打运动员去掉护具,增设围绳,开放技法,每位运动员都有响亮的绰号。场上生龙活虎,快如闪电的打斗场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经济价值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就以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为一体,由此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河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神州大地武术学校和培训班层出不穷,为举办者带来丰厚的利润,为社会带来极大的商机。
6.社会交往价值功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在国际交往中有特殊的政治功能。随着武术的国际化,国外爱好者与中国交流越来越多,各种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武术社会交往价值功能日益突出。
二、经济全球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经济都是一个站主导地位切不可忽视的社会基础与因素。武术这棵千年老树,正是换发青春而走向世界好时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很有必要去探求武术的价值及发展趋势:
1.利用全民的健康意识,紧抓其健康意识,普及武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把健康视之为生命之重。而武术与生俱来便拥有很好的健身价值。它可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尤其是武术之一的太极拳,深受广大健身者的青睐。
2.利用“国粹”的感召力,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走向世界舞台。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蕴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营养。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中的“先胜而后求战”、“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的思想原则;儒家学说的“仁义”思想,“致中和”的精神;道家学说中的“无为无不为”的精神。“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畏”的武德精神,向来被世人瞩目与欣赏。在现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下,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三、对经济全球化下武术的发展趋势及战略的探析
除上述谈到的普及武术,使武术走向世界市场,开辟企业计划以外。我认为还应该制定可实施性的武术发展战略,引领经济的消费行业。
1.制定中国武术对外发展的总体规划。随着中国武术的普及,对外推广工作的扩大和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大和建立国际武术组织;制定国际武术竞赛规则;强化对武术工作的科学管理和武术自身的科学化建设;加大教委和各级组织对武术的重视和奖励制度。
2.广泛扩大宣传。除了全国各地大、中、小型武校,中、小学武术课程的普及。要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应该充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争取做好全面渗透、广为宣传,来扩大推广武术的影响力。
3.加强武术的科学化水平。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表演娱乐的功能、有防身自卫的功能、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自由选择功能、传承文明的功能。如果能进一步从科学的角度揭示挖掘武术的各种功能,势必将武术推向奥运,推入世界的进程大大减缩。
论文摘要:阐述我国竟技体育职业化、院校化发展的动因,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促使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使得竟技体育自身价值进一步提高,竟技体育又逐渐渗透到国家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中,得到蓬勃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管理主体,改变了过去由政府部门单一管理主体的模式,出现了职业化、院校化等共同发展的竟技体育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体育体制,尤其是竞技体育体制由原有政府型逐步向“政府一社会”型发展,最终将转变为完全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多种不同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及相应的多元管理主体。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以此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社会学依据。
1、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1.1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我国加人wto,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表现为由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由局部的开放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由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开放走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的产业开放。体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属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范畴,那么在这种改革趋势中,对我国体育体制中原有的一些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就必定也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具体到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而言,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并将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我国的体育事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型”体制,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体育系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严格地说,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方面,改革的力度、深度还未能触及竞技体育体制的根本。从长远看,为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尽快地走出改革带来的负面震荡,作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就应尽早地让竞技者事业的相关资源进人市场,只有这些资源在市场的运动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实现均衡、合理的配置;而体育主管部门则需为这种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制定规则,并为之服务。
1.2商品经济体制下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的大交流。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单一的奥运会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单项体育项目逐渐向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足球世界杯赛、国际汽车一级方程式大赛都已成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运动。国家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府导向作用、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使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体育就是竞技的单一观念,将竞技与休闲、娱乐、健身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去,将体育的竞技、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时尚。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竞技体育队伍的职业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竞赛组织运营的市场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社会现实。
1.3人们体育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前2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主流目标,已进人了迅速提升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产活动方式的变革将使体育的功能、形式和内容都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性质发生改变,各国都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休闲运动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始了5天工作制,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都有利地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收人的迅速增长,使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摆脱了以生存资料为目的的生活理念,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增长率随家庭收人、个人收人的增长呈总体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开发集聚了经济能量和社会消费的基础。
1.4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逐步开发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随着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市场的主客体出现,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用品等体育市场应运而生,其中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技体育的巨大市场和经济价值正在被开发和利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通过市场开发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政府之外的发展资金,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断开发亦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职业俱乐部管理主体的发展。
2、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的动因
2.1“院校化”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结合有着历史渊源,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纵观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同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素质(包括体质)等相关因素的普遍发展相协调。竞技体育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竞技体育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基础,走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道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立在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普及为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竞技体育“院校化”。
2.1.1“院校化”是实施“科技兴体”的一项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出于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科学技术与体育运动实践难以紧密结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充分发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和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有效解决优秀运动队科学训练的集约化管理问题;体育技术市场培育问题;重点训练基地和优秀运动队的科技建设问题;高水平、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开发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问题;以及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问题。因此,竞技体育向“院校化”的战略转移,将会极大地调动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的科研力量投人到竞技体育战场,并会给高等院校各学科教师带来更多的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机会,切实解决和突破一些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1.2院校运动员已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的生力军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国家为探索一条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路,加速奥运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解决在役和退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问题,决定在原国家体委直属的6所体育院校创办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实施“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随后经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科学论证,将运动训练学专业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式专业,实行全国招生。各体育院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迅速组建了竞技体校和运动训练学系,将竞技体校的专项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专业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与衔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初中、高中、本科一条龙的“亦读亦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后的20多年,各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学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群,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体育大学的田径、重竞技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的摔跤、拳击、武术、击剑等项目,武汉体育学院的水上、武术项目,沈阳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冰雪项目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57所高等院校内试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队以来,到1990年已正式成立了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5个单项体育协会。cuba联赛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已形成巨大的影响,近一两年来,大学生足球联赛也在迅速推进,其它项目如跳水、艺术体操、拳击、健美操等也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发展前景广阔。另外,一直以来作为奥运金牌榜上金牌大户的中国跳水队同清华大学的联姻,成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代表。
2.1.3“院校化”可为运动员“二次就业”打下择业基拙
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省、市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数由劳动部门分配到企事业单位,从事非体育性质的工作。随着我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批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成为运动队在编制、资金、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包袱。面对已走到尽头的统分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专业运动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尽管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但在人数众多的运动员队伍中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竞技体育向“院校化”战略转移,也可为广大现役运动员获得学历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了机会,使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同时接受较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退役后可在较宽范围内就业,不仅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改善优秀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2.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推动高校管理主体的发展
2.2.1高校进入高水平竞技体育行列的主客观条件
由于国家的长期投资,高校积累了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所需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和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体育教师两种资源要素,使高校承担一部分竞技体育训练任务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外交流的层面趋于丰富,国际间的交流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返奥运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更广泛参与到国际竞技大舞台上。然而,繁重的竞技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压力,使得体育部门单独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任务的困难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国际高校竞技体育交流的需要,这种形势也促使了教育部门应尽快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参与国际竞争。
从1986年4月一1987年,原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法规文件,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把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组队参与国际竞赛和体育交流,提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规划》颁布后,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明确针对奥运争光战略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2年3月教育部又给6所大学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均给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的保证和宽松的环境。
2.2.2高水平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竞技体育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精神,通过开展竞技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比赛当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而竞技体育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正确地引导体育文化活动,以使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一种手段。竞技体育管理走向多元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府积极支持、鼓励普通高等院校以自身实力建立相应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通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得到充分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在此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所承办的cuba联赛、大学生女足联赛、清华大学跳水队等竞技体育得到社会媒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众多商家对cuba联赛的赞助也充分体现了其商业价值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无疑是对竞技体育的又一管理主体—高校加大体育工作力度注人了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之间也产生了从生源到就业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各高校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广泛宣传自身的办学理念,提高社会知名度,因此,竞技体育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媒介和一个充分展示、宣传自己的舞台。
2.3体育院校的管理主体多元角色地位
2.3.1办学职能的逐步转变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为主要办学职能的教育机构。体育院校调整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一系科院校,1980年全国体工会提出“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后,原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先后成立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体系相结合的试验田和三结合基地的试点。各体育院校积极探索“亦读亦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环境下,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体制改革,对原属体育院校只保留1所,其他院校下放到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各体育院校为适应不同阶段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特色,服务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导思想。
2.3.2发展竞技体育是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直属体育院校进行体制改革,已下放的原直属体育院校面临着全国体育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又要面临国际体育教育机构进军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我国体育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的原因,过去更多地强调和突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行业专业性特点重视不够,而与师范类院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力量相比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体育院校要跨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把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自己在体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体育院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突出以体为本、办出竞技体育特色,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需求。
2.3.3发展竞技体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院校仅有北京体育大学是部属院校,而其它院校均为地方所管辖或以地方为主的共建院校。因此,体育院校面临着既要承担国家奥运任务又要为地方体育事业服务的要求。从体育院校竞技项目设置目标重要性的调查可以看出,体育院校运动队项目的设置,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最高目标制定和实施全运会及大运会目标。
在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强劲发展形势面前,体育院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从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体育院校应十分强化其竞技体育功能,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所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实力作出贡献。以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体育院校办学的支持,同时瞄准奥运会这一最高目标,强化造就“国字号”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力度,进人国际竞技舞台和竞技市场,提高国家投人比重,在认真履行既为地方服务又为国家作贡献双重职能的作用下,充分体现体育院校的办学性质与特色,促进体育院校整个事业的发展。
3、结论
关键词: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前言
素质教育,是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活动。即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4]。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在贵州高校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操作系统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应对策,为深化贵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功能
(一)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由于它的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适应性等特点,注重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造就了它对各民族的相互认同与社会和谐的价值,是各民族人民喜爱的社会文化形式,传统节日的民族体育文化的盛会,是各民族相互切磋、思想交流、增进友谊、团结进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能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道德教育
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最本质的功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教育族人为了生存,必须具备
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启发族人要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尊师重教、武林正气。培养族人要勇挑民族兴旺重任,品德高尚、诚实做人等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5]。
(三)经济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外客人观光旅游,带动体育消费群体,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挥的社会市场,通过体育塔台、经济唱戏能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四)健身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求人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如抢花炮、扳手劲、抱花腰、赛龙舟、划竹排、斗牛、赛马、登山、射弩、射箭、传统武术等都要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完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人民在体能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健身价值,不仅让人们从参与的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而且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5]。
(五)娱乐价值
自娱自乐、闲暇消遣、沟通情感、美化生活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娱乐的表现形式。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民族独特的山地文化,致使民族人民在特殊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中通过田间地头的扭扁担、随地而战的抱花腰、男女青年打情骂俏的对歌、丰收狂欢的铜鼓舞、传统节庆的舞龙耍狮等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感,得到身心的快乐。
(六)竞技价值
超越自我,向人类极限挑战是每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抱花腰、抢花炮、扳手劲、赛龙舟、划竹排、斗牛、赛马、登山、射弩、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竞技价值功能。特别是赛龙舟的激烈竞争、抱花腰的精湛技术、抢花炮强烈对抗、赛马的斗智斗勇将激励民族后代形成努力奋进、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2、高校是培养人材的主要载体,高校体育教育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贵州高校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针对学校地域性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民族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对扩大素质教育的范围与作用能产生更深远的效应,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3、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高原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穷省办教育现状严重突出。在贵州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
4、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有许多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打秋千、丢花包、抢花炮等活动热闹有趣能愉悦身心;打陀螺、踢毽子、跳绳等活动能培养身体的协调性;骑颈马、斗鸡、扳手腕等活动能培养竞争能力;高脚竞速、板腰、扭扁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板鞋、拔河、舞龙耍狮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民族武术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建立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操作系统
(一)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应注重:一是要把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动作内容丰富、规则简单易行、教育功能强、健身价值高的如传统武术、棋类运动、陀螺、板鞋、丢沙包、踢鸡毛毽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直接引入体育课堂。二是对所选择的项目如押加、珍珠球、拔河、斗鸡等在规则上对参加人数、场地的大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教学化处理。三是选择的内容要以安全为前提。对竞技性强和趣味性高、危险系数大的项目如打秋千、高脚竞速、抢花炮等项目要进行改造,降低其动作难度,减少器械高度,淡化竞技性,以确保教学安全的需要。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材内容的合理分配
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教育原则要求的并进行过教学化处理的项目编入教学大纲,引入课堂教学。其中传统武术、高脚竞速、板鞋、陀螺、珍珠球、棋类运动、拔河、舞龙耍狮、踢鸡毛毽等可以作为基本教材;而押加、斗鸡、扳手腕、等可作为身体素质练习;太极拳、棋类运动、丢花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游戏可成为残疾学生锻炼身体的内容和形式,要培养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喜爱。 (三)建立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评价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是以健身性的游戏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在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必考项目,在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能、技能的难易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行动表现等因素,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的结果。
五、建议与思考
(一)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以民族体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构建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学校领导应切实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监管力度,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1],突出素质教育,确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以体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课程内容目标,站在发展的高度,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行动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实现“运动参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2],构建和谐校园。
(二)建立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运转的资金体系
贵州是多民族的贫困省份,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作为政府有关教育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如实说明贵州穷省教育的客观现实,披露现状,引起关注,力争形成社会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争取得到多方支持,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基金”,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行政管理力度,为贵州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三)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要针对目前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缺乏和教学内容单一等客观现实,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资金投入小、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单易学, 具有较高教育、娱乐 、技击、健身价值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通过教材化处理,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充分反应出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色,这样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这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及实践价值。
(四)加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育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引导教师开展对贵州高校如何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注重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项技术和理论水平[5]。要造就大批的训练有素的适合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贵州高校体育评估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量化考核制度标准,对高校体育工作具有督促和检查作用,使“弹性体育教育”变为“硬性”指标,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向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和办学特色多样化方向发展。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滞缓,是典型的穷省办教育,其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现状更令人担忧。因此,要结合当前课改的需要,主动寻求符合自身条件的有效发展方式是改革的重要关键。建议省教育厅职能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到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根据国家课程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设置切实可行、易于开展和更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贵州高校体育评估标准[5]。
六、结论
1、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2、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高原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穷省办教育现状严重突出。在贵州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59.
[2]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化;法制保障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18-03
The Socialization of Athletics from the Aspect of Law
CHANG Li-fei
(Marxism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33, Jilin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ost Olympic time,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tasks is to deepen the socialistic refor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becoming a sport power. The socialization of athletics must to be don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law, but also shall be secured by law. However, at present, the law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athletics is very weak in China, and there are still alot of problems in this field. However, the research relating to this field isrelatively few. By the research, the paper proposes its viewpoint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ng the law system of socialization of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athletics; socialization; legislative guarantee
投稿日期:2009-11-13
基金项目:2007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399号。
作者简介:常立飞,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法。
1 法治是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必然
1.1 法治是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先进理念 北京奥运会作为国际性赛事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和可借鉴的东西,如西方体育强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模式和经验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领悟其中之道,以他山之石,完善自己,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之路。所谓竞技体育社会化学术界认为是竞技体育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社会力量融合,使其自身得到发展的过程。笔者从法律的角度将其界定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将其享有的社会资源与竞技体育有机融合,推动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并从中创造和获得经济效益的路径和方式。可见,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实质是调动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让社会力量成为竞技体育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形成多元力量办竞技体育的格局。竞技体育社会化是西方国家率先探索并成功实施的,应该说是西方走向体育强国的重要路径,然而这条路径是法治之路。他们在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一手抓社会化,一手抓法制化,两手一起抓,建立起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法律成为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最高“统治者”,一切依法进行,保障了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众化的项目推向了社会,其余项目仍由国家包办,所以,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程度相对不高。已经社会化了的项目,由于改革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观念和习惯之中,法制建设相对薄弱,管理方式和手段滞后现实,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但是,竞技体育社会化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总趋势,受其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将会有更多的项目走进社会化的行列,这是必然的。法治是现代社会管理的最高价值追求,它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的治体方略。法治与人治是相对的,法治薄弱,人治就强,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依据和导向,那就只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治难免带来人祸。事实告诉我们,竞技体育社会化必须与法制建设同行,保障竞技体育社会化顺利有效地进行,取得实在的效果。
1.2 法制建设对竞技体育社会化的价值体现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竞技体育如果缺乏雄厚资金支持不但难以发展,还会逐渐萎缩。竞技体育要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逐步加大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努力拓宽社会投入渠道,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新格局。”以保障竞技体育的必要物质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国家要逐步加大对竞技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吸引众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这也是西方体育强国的成功经验。社会力量之所以自主投资竞技体育,关键之处是竞技体育本身具有可利用和开发的经济价值,是有利可图的事业。所以,无论是自然人、法人还是其他组织可以通过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形成体育产业,而且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竞技体育社会化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存在竞技体育社会化的问题。竞技体育社会化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通过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合理配置资源,使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达到最佳状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准则,它要求社会投资主体必须在法律的规范和指导下进行经济活动。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现状,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建立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竞赛体制以及与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使竞技体育社会化具有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建立统一、开放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能够使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打破条条块块的分割、封锁和垄断,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竞争会导致垄断,有正当竞争就会有不正当竞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会约束市场功能的实现,妨碍资源配置的优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而市场本身又无力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竞技体育市场主体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有效地反对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市场功能。否则,竞技体育社会化就难以有效、有序的进行,法制为竞技体育社会化保驾护航。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存在的法制问题
2.1 重行政法律,轻民商法律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有碍竞技体育社会化的进程。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尚处于探索阶段,特别需要法律的引领和规范。总体上来说,我国已制定并实施的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性文件绝大多数都属于行政规章,都是从行政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反映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如1995年制定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就属于行政法部门。竞技体育社会化不仅涉及行政法,而且还涉及到民商法,在一定程度上民商法应占主导地位。竞技体育社会化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它更多的属于民商事活动,所反映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商事关系。与此相符,应将竞技体育社会化作为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由民商法来调整,保障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在民商事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由于我国竞技体育是“举国体制”,立法机构还没有将竞技体育提升到市场经济这一层面,其意识中还坚守着已有的观念,其现实是一旦发生涉及平等主体间的纠纷案件只能比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来处理,很难做到准确、及时、科学、合理。更何况竞技体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有些现象是竞技体育自己独有的,没有参照物,法律在这些方面是空白,造成相关争议的解决无法可依,而且耗费大量的人财物。
2.2 竞技体育市场主体不规范 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规定,竞技体育市场存在着主体资格法律认定不清、主体地位不平等、权利义务不明确、主体行为失范等现象。其核心的问题是没有将作为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投资主体授予独立的法律人格,即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独立的法律主体。我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仍然控制着相当重要的竞技体育市场资源,如运动员人力资源、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单项协会、体育院校、各级运动训练机构等。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双重身份违反了市场最基本原则,即公平竞争原则,弱化了体育中介组织的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影响了竞技体育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社会化的积极性。
2.3 法律规范之间相互矛盾 现行的各种竞技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或规章与现行法律存在冲突,而现行法律对竞技体育社会化调整存在空白。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市场管理法规文件多数是上个世纪九十年布的,但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等的颁布和实施,一些原有的规范性文件与现行有效的法律存在冲突。虽然,国务院法制局受国务院的委托近年来清理和废止了一大批与市场经济法治相背离的规范性文件,但新的大量的以竞技体育社会化为内容的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还没有制定出来,致使大量的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既存在着法律规范的冲突性,也存在着法律依据的空白。
3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法制保障之路径
3.1 从立法方面尽快修改和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3.1.1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之后增加“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从事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的内容,使原有的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完整地表述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积极从事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这样使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法治思考从宪法层面上加以确认,为制定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民商事法律规范提供宪法依据,使发展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法律制度成为我国的一个宪法原则。
3.1.2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四十二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的捐赠和赞助。”修改为“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也可以自主从事体育产业,实行有偿经营。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对体育的捐赠和赞助。”以此为依据落实体育法的要求,国务院须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自主从事体育产业并实行有偿经营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国务院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必须废止一批限制和禁止各种市场主体准入体育行业的规范性文件,使市场主体通过依法经营竞技体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进而为竞技体育事业的社会化发展创造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3.1.3 制定法规和规章 国务院应尽快制定有利于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法规和规章,使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法律保障得以落实。国务院及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际竞技体育的普遍做法,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我国体育事业30年来的成就,及时制定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符合竞技体育发展实际的法规和规章。体育部门各行业协会及体育社会团体积极在实践中探索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为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立法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实践基础。
3.2 建立行之有效的解决竞技体育社会化纠纷的诉讼、仲裁、调解机制 竞技体育社会化既有竞技体育的职业特点,也有与其它的法律行为相一致的共性,即社会性。所以,竞技体育也同样存在着因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行为不当而引发的行政诉讼行为,或因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失衡而产生的民事诉讼行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运用法律手段并依法解决诉求离不开诉讼、仲裁、调解的基本方式路径。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纠纷的解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确认的诉求,给付的诉求,赔偿的诉求。
3.2.1 确认的诉求 一般指在体育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裁判员之间、运动员与竞赛组织者之间、运动员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因赛事活动所发生的确认事项,要求相关部门予以确认的请求。如运动员因名次、是否违规等行为与裁判员发生的纠纷就属于此类。此类纠纷的特点是行为确认,因常常发生在赛事进行之中,必须立即当场确认,迅速解决纷争,以利于体育竞赛活动的顺利完成。该纠纷解决的特点具有非常突出的时效性,所以,设立纠纷解决机制必须体现出及时、便利的特色。
3.2.2 给付的诉求 此类纠纷经常发生在运动员与赛会组织者、赛会投资者之间,通常是诉讼当事人根据契约关系而确立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失衡产生的,或因一方、或因双方应发生给付义务而拒不履行的行为产生的。此类诉讼因有经济内容且经过一段时间或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产生的,具有不易当即解决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适用于诉讼的普通程序,或适用仲裁程序,也可以选择调解的办法解决。所以,给付之诉较之确认之诉更加适用于民事诉讼等民商事诉讼程序,具有普通的民商事诉讼的共性。竞技体育社会化活动一经发生给付之诉,可以比照普通的一般类型的民商事诉讼的程序进行。
3.2.3 赔偿的诉求 竞技体育社会化所发生的赔偿之诉求,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包括侵害运动员的生命、身体、财产的违法行为。这样的侵权行为其性质可能是刑事犯罪行为,可能是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也可能是行政侵权行为。不管哪一种其损害结果一经发生,就会产生赔偿的内容;二是违反合同行为。因契约法律关系中存在着权利义务关系,因一方或双方违反,致使一方或双方产生经济损失,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其赔偿行为应与违反合同的行为而产生的赔偿义务行为是相一致的。解决赔偿诉求应以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为依托,也可以通过仲裁程序、或调解程序加以解决。
3.3 加快我国竞技体育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竞技体育社会化法律制度的建立
3.3.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各项事业要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目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缺少活力、较浓重的人治思想严重的束缚了竞技体育社会化的改革。我党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怎样发展至关重要。竞技体育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思考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问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投入机制、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打破旧框框,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归根结底受经济基础制约,它的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否则就是落后,落后就是倒退。
3.3.2 完善以国家投入和社会投入并重的机制 当今我国竞技体育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而这精神成效是倾国之力实现的。竞技体育本身具有造血功能,它完全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成效,支持自身的发展,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由于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不平衡,一些社会化程度低的项目可以继续由国家投入,其它项目要放开,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可以投资运动员的培养、教育、管理以及通过竞赛活动获得收益,也可以通过运动员或体育竞赛组织的商事人权获得收益等;举办重大赛事活动国家仍是投资的主体,但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或境外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积极投资融资,并获得收益。国家投资的部分也积极倡导有偿经营,并逐年收回投入,实现投入资本的良性循环。
3.3.3 改革现行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包办的体制 国家应适当放开管理权,管得过多、过死,使本来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竞技体育,变得死气沉沉,问题很多。制定政策,建立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联办、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利益共得、风险共担的机制,这既可以解决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投资严重不足、资金严重匮乏,制约体育发展的问题。也可以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提供一个新的投资途径,实现双赢;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也可以独立投资成立体育俱乐部,或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竞技体育产品,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依法经营;也允许境外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在我国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国际惯例融资或投资我国的竞技体育产业,通过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 杨树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 2003(5):3-5.
[2] 许宝源.对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的思考[J].体育学院学报, 2003,22(2):15-16.
[3] 张杰.论我国体育法律体系的完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2):43-44.
[4] 韩冠宙.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程序正义的缺失与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7(1):29-31.
[5] 王景波.加强体育行政部门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18-20.
[6] 张贵敏,曹继红,林勇,等.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与行政干预的若干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4-7.
关键词: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近期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扩大以及发展,文化商业化道德浪潮不断推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当下的大环境下,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更是成为了各国经济界和文化界的升级的时代重心,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软化的基本趋势不断加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其实质上是顺应了各国国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的历史潮流。山东省的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山东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本身拥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位处于黄河三角洲国家战略文化产业发展地区,成为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些给山东省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所谓的体育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体育文化之中以人类精神为核心进行开发,并且以创造有形物质需求为前提。其本身的定义,从狭义来说,本身与传统意义的体育文化产业不同,从产品开发的内涵与产品追求经济效益的渠道不同,更是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开发的运行过程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产品的文化与体育的创意与策划的不同。所以,体育文化的开发资源,主要是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创造价值,并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活动,其中活动之间有着关联的集合。
当前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体育文化的三类产业角度来阐述其现状。当前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三类型的产业结构层次,本体产业、服务产业、间接的一类、二类相关产业。一类产业之中包括体育产业的本体,体育竞赛文化产业、体育健身类文化产业;一类产业的间接产业中包括一类产业相关的服务产业,相关的传媒业、体育科技文化相关的产品、体育相关文化旅游业;三类产业是与一类和二类相关的产业,例如体育福彩业、体育相关的房地产业,基本形成以第一类产业为根本的源动力,然后稳固发展一类产业,并且同时以自身衍生的二类和三类产业为保障,使得山东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有着支撑。
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产业结构特征:
(1)体育竞赛文化业。目前山东省在职业体育赛事的表演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省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产业的运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很好的解决训练以及比赛相关的经费问题,在经济效益、宣传树立企业形象方面做出了相关的有益的尝试以及探讨,双方最终在合作之中达成了共赢的局面。(2)体育健身娱乐文化业。伴随着山东省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与城镇一体化持续推进,体育健身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山东省的体育娱乐业务的经济价值却远远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充分开发。(3)体育文化交流以及体育相关的中介服务业。山东省的体育相关文化的培训服务业,主要体现在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训;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体育师资培训。培训之中呈现出了多元化以及广泛的特点。(4)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山东省自身有着与体育相关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区域特点来看,山东省的体育文化旅游特点主要是放在了城市体育旅游、滨海体育旅游以及体育相关的生态旅游。
二、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
(一)体育的市场不够完善。山东省体育基础的设施在全国居第二位,但是其中占有着很大比例却没有开放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能够给山东体育市场带来直接的影响。山东省相关的竞技体育的市场化程度并不算高,虽然有着相关的足球以及篮球相关的体育俱乐部,但是这些与现在山东省发展比较好的俱乐部却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其中有可能存在着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够分明、政企不分、管理不合理的问题。
(二)体育相关的无形产业发展不足。体育的无形资产主要表现在了举办体育赛事方面。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的冠名权其中的开发以及发展,体育组织以及体育比赛以及所属体育的专利和特种使用权的开发。但是,应用到山东省实际的状况,其本身处于起步的阶段,经营的形式比较单一以及缺乏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缺乏相关的品牌保护。
(三)缺乏相关的稳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山东省的体育发展一直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有着很大的潜力以及发展。但是山东省具体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扶持体育事业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兴办相关的体育产业。
三、山东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区域发展趋势加强。在最新相关的政策下,县市确定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趋势加强。其中可以以主要的济南为例子,市委以及市政府在出台了新的政策建设东部新城。这项举措使得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以及相关的城市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且极大的提升了城市的品味以及相关的形象,推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潜力无限。山东省发展文化产业本身有着很大的优势,在改造提升自身已经有的传统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关的体育产业的服务业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和结构调整本身的主要出发点以及着力点。
(三)地区之间的竞争持续加剧。山东省本地在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从而吸引外来投资以及驻外的企业入驻的情况下,但是在地区内部体育文化产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山东省内部面临着相关的产业竞争加剧的情况,所依靠的黄河三角洲相关的文化产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四、总结
山东省的体育文化产业在不断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途径。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打量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得体育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有着很好的提升。体育文化产业立足于山东省体育文化的自身发展的现状,站在全国发展体育文化的制高点,加深了对山东体育文化的理论认识,并且走出了具有山东省特色的体育文化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gymnastics project gradually develops toward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overall layout is more optimistic. But reserve tal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ill has inadequacies, so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nd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deeply discuss the statu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reveal its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and establish a set of effectiv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raining system,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s talent.
关键词:竞技体操;格局;人才培养
Key words: artistic gymnastics;pattern;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66-03
0 引言
竞技体操项目在我国竞技项目布局中属于优势项目,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失利,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实现历史的突破,我国体操从低谷逐步走向了辉煌,从而确立了体操强国地位。为了进一步保持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国内开展此项运动的状况做以总结分析,同时通过对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基本特征分析与研究,揭示后备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与规律,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训练体制,为全面制定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06-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体操比赛的团体和单项前八名的单位和运动员、部分省、市地区从事竞技体操训练的教练员、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2 分析与讨论
2.1 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依据 团体金牌反映一个国家竞技体操的综合实力,历来是体操强国追逐的主要目标。因而,每个体操强国势必会全力以赴去争夺这枚份量最重的金牌。我国体操队继兵败雅典奥运会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中国体操队成绩斐然,男女团体高居金牌榜首位,尤其是女队自从中国体操队成立50多年以来,第一次获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对于中国女子体操队可谓意义深远,创造了中国体操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1]。因此,团体金牌的争夺也是我国不同省市争夺的重中之重。本文依据2006—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十、十一运会的比赛成绩,拟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比赛团体前八名进行赋值(按名次依次赋予8-1分),作为划分集团的依据,以期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梯队的构成进行对比(详见表1)。
据表1统计资料表明,从2006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十运会、2007年全国体操锦标赛、2008年全国体操锦标赛,2009年十一运会共有5次大的全国比赛(因2009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作为十一运会体操预选赛故未统计),共有15个省市的男女团体进入前8名,其中广东队以绝对优势获得7枚团体金牌,究其原因注重普及和梯队建设。这一阶段,不论是从获金牌单位数量还是获奖牌单位数量来看,其范围都有所扩大,从历届参赛获奖单位排名来看全国体操比赛垄断式的格局基本上是固定的: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八一、湖南一直列前八名,强者更强的竞争态势不但没有根本变化,反而呈扩大趋势。
考虑到单纯的依据团体成绩划分集团会出现集团划分的偏差,鉴于此,本文又统计了2006-2009年五次国内比赛个人全能和单项的奖牌数,对前三名依次赋予3-1分(详见表2)
全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在展现出运动员的个人技能高低的同时还标志着该国家的体操发展的程度高低,也可以说,全能金牌的价值完全能够和团体金牌的价值相当。由于各种体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省市比较注重开展体操比赛,所以全能金牌的竞争就越来越加是激烈。那些体操队伍建设的比较好的省在不断的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增强运动员的全能竞技水平,与此同时还进行了促进全能成绩提高的相关科学研究。这之中的研究侧重点就包括两个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各单项训练水平和探索寻求全能与单项及各单项之间的关联,由此来有目的性的对影响全能成绩相对较大的单项采取着重训练,进而促使另外的单项的一并提高,这样一来才能加快提高全能成绩的速度。
2.2 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结果 为了更全面准确的划分集团本文将2006-2009年国内五次重大比赛的团体前八名、个人全能、单项前三名赋值后数据处理后再排名,依据此把我国竞技体第一集团主要是广东、湖北、四川、北京、江苏、上海、八一、湖南;第二集团主要是浙操队伍划分为三大集团,以便于对我国不同省市竞技体操梯队的构成进行对比,江、贵州、河北、天津、广西、陕西、安徽、山东、广西;第三集团主要是云南、福建、河南、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
四川队近些年竞技体操实力有所增强通过2008年体操锦标赛、十一运会一跃为第一集团第三位。山东队通过在十一运会上的强劲表现跃进到第二集团,云南、江西、福建省近年来有些退步,其余各省市自治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竞技体操水平较低,在历届奥运会及国内比赛很少有奖牌贡献。
这次对我国竞技体操集团的划分,主要还是依据2006年-2009年五次国内大型比赛的情况而定,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但是真正反映实力水平的还是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它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国内水平层次最高,从十一运会比赛可以看出,首先从成绩来看,各省市都非常重视,广东、上海分获男、女团体冠军,单项四川队、上海队各获三金,北京、安徽、江西、陕西都有金牌进帐,上海队成绩更为突出,四川队紧随其后,说明各省市都重视了体操后配人才的培养,比赛竞争激烈,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2.3 我国各省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现状(表3)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资源是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对竞技体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十分丰富的人口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口资源发展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对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竞技体操训练主要分为一线、二线、三线3个层次。一线为高水平运动队,二线为体育运动学校,三线主要包括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当前的多级训练体制下,一线、二线、三线在训练人数上基本呈现“金字塔”结构,从2003年至2005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人数的规模发展未有明显变化。
从2005年我国各省、市竞技体操人才分布情况表2统计结果看,优秀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6.14%;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14.23%;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79.63%,而优秀运动员人数占的比例很少,各层级的运动员人数也偏少,这与我国竞技体操发展水平极不相适应。而且,各省、市在一线、二线、三线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各省竞技体操人才数量的排序前10位是广东、湖南、四川、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云南、广西。这主要是各省、市、自治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自然环境,基本条件等因素,发展各自的优势项目和具有潜力的项目。
3 结论与建议
3.1 通过近五年国内大赛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竞技体操发展布局不够均衡,总体来看,主要还是以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等队开展状况较好,后备人才布局较为合理,以天津、浙江、贵州等省份在体操项目布局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2 我国竞技体操优秀运动员人数占的权重比例较小,各层级的运动员人数偏少,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从我国竞技体操队伍总体的情况看,一线、二线、三线的结构特征总体呈现“金字塔”结构,但各省、市和自治区在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各层级的队伍建设与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3.3 我国竞技体操人才培养表现出区域性的差异。从各省、市竞技体操开展状况统计数据的比例来看,反映了我国竞技体操的整体布局不合理,各省、市地区竞技体操项目开展具有不均衡性,这主要以各省、市、自治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4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突破原有人才培养体制的束缚,深化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扩大竞技体操人才培养的途径,积极开拓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和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竞技体操人才结构梯队,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3.5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新周期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变化,各个省份在体操训练方向上应由单项训练逐步向全能型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向富有特长的单项型运动员倾斜。
3.6 加大体操基层基本技术的训练,应加大少儿体操基本动作技术的训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体操意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过硬的基础。
3.7 随着新一轮训练周期的开始,体操新规则的实施,建议尽早制定各省内下一轮体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少儿体操训练大纲,集思广义,按照规则,深思熟虑的规划好下一步工作目标,详细制定出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等,使其形成管理措施完善得力,责任目标明确到位,奖惩分明有章可循,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省内开展体操项目的积极性,为我国体操事业的长盛不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意.广东、湖南两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