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4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随着行业体制的不断变革,目前烟草商业企业已转变为专业分工、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即省级商业公司已逐步退出两烟经营,市级烟草公司逐步成为经营的主体,县级烟草公司法人资格被取消。市级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在其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责任。县级公司作为市公司下属分公司,由最低一级的决策层转变为执行主体。烟草企业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不仅要靠市级公司的科学决策和正确经营,也离不开县级公司的贯彻执行,此种形势下,我们就如何开展县级烟草专卖局的经济责任审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探讨。
一、对旗县烟草专卖局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烟草企业自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执行以来,在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维护财经法纪,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市局(公司)内审工作中,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切入点,建立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在改进和创新审计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经过实践,不断进行总结、提炼,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该程序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审计手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二、对旗县烟草专卖局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内部“免疫系统”,筑牢内部监管防线,对市局(公司)所属的各旗县烟草专卖局负责人任期内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审计内容包括专卖管理情况、财务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卷烟营销情况等。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可使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目前烟草企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主要为:一是审前准备。审计部门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编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组成经济责任审计小组,下达审计通知书,进行审计立项。二是进入审计实施阶段,根据审计方案,开始实施项目审计,进行审计取证,整理归纳审计记录,整理审计材料,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三是审计终结阶段,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做出审计评价,征求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人意见,撰写审计报告,下发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工作总结并进行审计资料归档。
三、对旗县烟草专卖局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坚持科学的审计理念,改进和创新审计工作方法。目前,烟草商业企业对旗县级烟草专卖局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仅局限于查看原始记录、实地盘点核对等方式进行。除运用审阅、核对、分析等方法审计外,还应采用观察、座谈、访谈、询问、函凋等方法掌握有关实际情况,必要时可运用外部第三方调查或者延伸到审计相关单位等审计程序。
(二)应不断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任期经济责任的评标体系包括两类,一类是定性指标,一类是定量指标。定量指标中,目前烟草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指标评价体系,未来可根据行业发展或实际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如可在现有的指标体系中,增加社会贡献率指标的核算。烟草商业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义务,还要承担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的义务。社会责任的指标主要表现在环境保护、社会道德、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社区义务、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社会形象、社会评价等方面。但是,目前为止,烟草行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并未在本指标体系中体现。
(三)审计评价。目前烟草商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仅仅将审计结果简单罗列,并未进行深入分析。高质量的审计结果可以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直击其要害。但如果并未针对审计问题,结合企业内、外部因素及各种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对企业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的进行评价,就不能达到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此外,对各个旗县的审计结果及评价进行综合排名,以期各个旗县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四)审计成果未被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与日常审计、年度审计、内部审计等工作相结合,并及时、充分利用上述审计成果,避免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益。同时,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列入领导干部本人的干部考核(廉政)档案,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和职务任免的参考依据。
(五)审计结果的公开。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不仅能起到警示作用,同事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廉政意识和经济管理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经济决策水平,有利于督促企业合法经营,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与完整。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规定,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给予表彰和鼓励,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规定,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浪费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
民营企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式,应该履行受托责任。在民营企业集团内,集团公司并不对各控股参股公司直接进行经营管理,也存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因此,也存在经营管理者对所有者、下级经营管理者对上级经营管理者的多重受托经济责任。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正是在这种受托经济责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设立的专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法规和单位内部的有关规定,对单位内部财务收支、经营管理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以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民营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已成为集团公司,有的还是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生产性质多样化,有的是高的IT行业,有的只是生产低值产品的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方面,没有统一的格式。
(2)对于民营企业集团来说,审计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协调性,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企业集团各成员联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整体协作、分工的优势,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此,企业集团在投资政策、人事安排、核算、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内部控制和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都相对集中,以使集团各单位协调一致,顺利实现既定目标。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对此应予以充分关注。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服务内向性和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和控制,巩固内部经济联系,提高经济效益。执行内部审计的审计机构也是作为民营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同时,审计机构与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相互独立,以保证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可信。
(4)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的广泛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又包括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其审计工作既可是防护性的,又可是建设性的。总之,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可延伸至企业所能控制和的所有方面。
(5)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的一个部门,可以针对企业内随时出现的情况和进行审计,及时了解情况,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从而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整体目标。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现代企业组织的一种形式,已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规范它们的经营行为显得尤其重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确定其审计的内容,以便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有效的服务。
1、经营审计
经营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活动为具体的审计对象,评价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利用程度,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是构成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对企业的环境保护、产品质量保证等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推动了以环保标准和质量论证体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效益审计的实施。经营审计的发展深化了内部审计的内容。
2、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生产力要素的更好配合,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审计。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和方法,大体可分为两大途径:一是向生产力各要素要效益,二是向管理要效益。当代审计的目标不再是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为社会提供公证,而是向管理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这也是管理审计的目标,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熟悉和掌握一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一旦确定有问题,应该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来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清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类似的具体问题,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3、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承担经济责任的责任人,对其履行责任期间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一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西方中是一项重要的内部审计。它主要围绕企业设置的成本、费用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评价各责任人在一定时期的各项经营业绩。在我国,最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是国有企业,对承包经营者、厂长、经理等在任职期限内的经济活动成果,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企业对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可在国有企业推行,还可在民营企业推行。
4、经济合同审计
经济合同审计是指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的合规性、效益性及风险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种审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合同条款的合规和合同的有效执行。经济合同审计是事前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合同的审查对合同的内容、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价,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具体在审计时应注意:审查和评价经济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和正确;参与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有无签约资格;合同对方有无履行诚意和经济担保;合同的履行是否正常;违约责任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等等。
5、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效率性(Efficiency)指用一定的资源是否取得更大成果,或使用较少的资源是否达到一定的成果;效果性(Effectiveness)指是否实现预定目标和达到预期效果;经济性(Economy)指投入的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绩效评价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原因,指出其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奋斗的方向,对企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基础
(一)制度学派与凯恩斯主义
制度学派强调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弊端和缺陷。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研究国家干预或宏观调控等政府主导方案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认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过程运转得较缓慢。
制度学派、凯恩斯主义以及其后期的发展理论认为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市场经济无法自发的调整为最优情况,因此不能任其自由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引导市场,发挥国家制度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而其中政府主导作用的重要性为分析企业并购重组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指的是在委托关系中,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而委托人追求自身财富最大化,因此委托人和人的效用函数不同,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当研究我国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理论基础时,委托理论揭示了契约设计过程中人与所有者利益的冲突,为解释央企并购重组过程中的特点及整合所遇到的困难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保卫战”与问题
首先,作为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中央重组企业和国家政府存在人冲突问题,可以看作是委托理论中的关系,因为政府注重公益性和国家利益,论文格式属于公共部门,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盈利组织。
其次,人于委托人之间的目标冲突日益成为我国央企重组的阻碍。因为我国具有相对复杂的企业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管理层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任都有可能是国有产权的人,即重组双方都是“人”.
因此,这就导致重组双方都有可能因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阻挠重组方案的进行。在我国官本位的文化下,在央企重组过程中由政府主导时就会使得人丧失控制权,从而往往意味着人自身利益受到损失,这就使得人在重组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理由曲线的组织重组的实施。这种局面是在央企重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众多央企重组后业务整合举步维艰的关键因素。
三、针对央企重组并购的结论及建议
第一、进一步发挥国资委的作用。作为出资人,国资委要加强和改进监事会工作:进一步完善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体系,全面开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动企业建立不良资产管理长效机制,防止国有有资本流失;加快建立资产经营公司:积极探索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发挥资产经营公司在、推进企业改革、促进资本流动和吸引战略投资者方面的重要作用,调整国家产业结构。[论\文\网 LunWenData\Com]
第二、受前期计划经济制度和公有制产权结构的影响,形成了央企重组过程中人利益冲突导致的抵触心理和行为。按照委托理论的研究结果,可以按照契约来解决相关问题。针对我国央企重组实施过程,把人利益与公司业绩或重组实施的条款相联系。比如完成了重组阶段或者达到了相应的公司业绩目标,则赋予人相应的权利和利益。这样可以实现重组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解决了重组过程中双方不配合,出现打公司“保卫战”的问题。
第三,避免“拉郎配”的结果及行政化色彩。在央企重组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需要考虑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容易造成“拉郎配”,这就需要政府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监管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购限制关键领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保障就业。防止出现违反经济规律的现象,避免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而“甩包袱”.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审计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工作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同时,审计质量问题也愈益突出,审计活动的管理尤其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声誉,也会影响审计机关的权威和形象,影响到审计主体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审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
1.1 内部审计法规体系
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经济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主要是靠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来规范和制约。内部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健全完善不但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得以规范,而且可使内部审计人员避险有据、保护自己。至今为止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已了很多具体准则。它们的颁布与施行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完善与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重要举措。当然,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些规定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尚需在实践中紧密结合未来发展变化情况,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之不断加以总结改进和充实提高,以制定出较为健全有效的我国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反之,就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而形成审计风险。
1.2 审计工作中选用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和审计职业道德等。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需要实践的积累,但是审计经验又是有限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审计内容,审计经验也会有误断的时候。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许多内审机构和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规范的约束和指导。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内部审计人员选用审计程序和方法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的不同,采用哪些审计程序和选用哪些审计方法才恰当并不容易把握。如果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会造成审计时间延长,成本增加。也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审计内容,未能觉察重大的错弊行为,未能收集到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使审计结论与实际不符,导致审计风险。
1.3 审计内容的拓展
企业的改制、重组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内部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内部审计对象逐步发展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和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机构层次增加,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被审计单位与某些企业的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联营公司的关系。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必然涉及兼并和收购、改制和改组、联合和剥离及分拆问题,为内部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内部审计对象复杂,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内容不仅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为效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经营风险审计、投资审计等,还要预测新形势下的兼并、联合、分拆以后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评价企业是否有效益,提出是否可行的意见书供领导决策参考。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结论的难度也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2 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措施
2.1 推行审计结果运行和公告机制
在考核、考察、任用和奖惩中,要重视和发挥审计结果作用,将审计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或参考依据。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为规范,确保审计成果科学和有效的利用。对审计发现有问题的人,不应重用、提拔。组织、人事、纪检和审计部门要协调配合,审计成果才能得到充分重视和运用。用好审计结果,扩大审计影响。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保守有关秘密和遵守有关人事纪律的前提下,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告。通常的审计结果仅向委托部门、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其他部门和群众并不了解审计结果。久而久之,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和挫伤,审计质量和风险意识更加淡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这样不仅能促使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程序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而且能还能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2.2 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和考评制度
科学考核和评价审计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审计质量检查和考核指标体系,以便全面正确地考核审计质量。审计检查有事中检查、事后检查,检查审计活动是否符合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是否按照会计制度和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所执行,然后进行考核和评比。通过检查、考核和评比,可以了解审计工作的质量,总结和掌握有用的审计信息,改善和提高审计部门和人员管理和业务水平,深化审计工作,最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考核和评比审计质量的基础上,应根据考核结果对审计质量优良项目组和有关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审计质量差的项目组和有关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2.3 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岗位责任制
为保证审计质量,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分级复核制度,根据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和部门审计人员等因素,设置不同的复核等级,以确信其符合审计准则及相关审计质量的要求。对于每一位审计人员所完成的审计项目工作,应当由具有同等或较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检查,以确定已完成的工作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及及内部审计规范;是否对已完成的工作和形成的结论做了充分的审计记录;是否存在任何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否已经实现;所表达的审计结论是否与审计的结果一致。审计部门负责人为最终复核人。
2.4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才能防犯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5 加大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
审计部门要大力宣传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各级领导和部门以及人民真正给予支持、关心和爱护,只有得到他们的理解、帮助,审计工作才能胜利进行,否则审计工作就很难开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阻碍。要根据审计人员的多少,审计项目要求和内容,围绕社会和人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进行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