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策略

农业发展策略

时间:2023-07-17 17:2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策略

第1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模式;特点;发展策略

序言

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我国的各大产业结构都开始发生变化。不光是工业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大刀阔斧进行着。这其中一项就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即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第一产业配合第三产业的模式,有机地将农业生产转化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度假休闲的一种新型产业。总的来说,这依然是第三产业的新型发展。我国土地广袤,民族繁荣,农业生产形态多种多样,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硬性条件,各地不同的农村生活文化各具特色,足以形成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这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根据现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休闲农业必将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1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的产生远早于“休闲农业”这个词的诞生,这是一项在农业资源、农村风貌、农家文化基础上自发自主开发而来的新型产业。最早的休闲农业脱胎于各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作为天然的旅游资源,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往,基于天然的景观资源,各地的旅游业相关部门在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了休闲度假模式的旅游活动。从一开始大规模建设招待所、旅游景区,到依托于当地人民建立新的旅游模式,这期间又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变化。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其中旅游业更是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渐兴盛。游客们不再满足于拍照留念或是大型游乐项目的旅游方式,开始需求更加多元化、层次丰富的体验,这也就促成了农业旅游的形成。这种体验式的农业旅游产品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农家乐”的形式。游客们在这种新兴旅游模式中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农家乐”提品的收集采摘活动,农活的体验活动如垂钓、耕种等项目,以及吃住皆在当地农户的农村民俗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的项目。“农家乐”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的观光体验,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家庭旅馆的出现,带动了当地GDP的提升。但在当时,这种模式同样具有一定弊端,家庭旅馆质量层次不齐、大量非法“农家乐”出现,当地部门疏于管理导致不可控的后果,尤其是在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健康的前提下,这种只重经济利益的“农家乐”模式最终不利于管理和产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相关部门同样开始重视“农家乐”模式的弊端,逐步介入管控,一种新的休闲农业模式出现,即“农村示范区”模式。这种“示范区”更符合管控要求,更绿色环保、更具科技含量,由个体经营转为企业合作的经营模式也让这种休闲农业更具有发展的硬性经济基础。“示范区”的新型农业旅游模式将成为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休闲农业的特点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准密切相关。休闲农业其实映射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从单纯的观光式体验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吧交通、住宿、当地特产、民俗文化等结合起来的系统性的农业生态旅游,其功能也从观光转化为休闲娱乐。在现代的休闲农业体验中,游客可以体验田园生活,观感现代农业生产,同样还可以参观当地自然生态资源、感受当地人文景观,比起传统的旅游模式,新型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更具综合性、也更有生命力。

3休闲农业未来的发展策略

尽管现代休闲农业的旅游业发展较之前的“农家乐”模式、纯观光模式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缺憾的。企业合作模式的引入,必将引起资本追逐、资源和利益争夺。资本的过度竞争、规划的不足很容易就会导致市场混乱,从而影响到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城市化进展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生态自然环境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来进行规划,突出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促进休闲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当地经济水平可以进一步增长。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需求对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休闲农业模式的创建时,则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创立不同的休闲农业品牌,以此更好的符合当前市场要求。最后,就是休闲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构建,对于当前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有着极大的帮助,丰富农村中的产业结构,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帮助农村居民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调节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需要注意的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建设,除了要个体意识的重视以外,考虑到其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资源,因此可以结合相关旅游协会或者社会力量来共同建设休闲农业产业,这样可以对休闲农业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品牌,加深休闲农业的开发深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帮助,可以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以此来促进当地休闲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为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和建设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当地经济水平的增长,为农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扶蓉.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2)

[2]孙向军,高纲领.休闲农业的模式、特点分析和发展策略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22-22

[3]舒锡慧,颜毓.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及经营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1):90-92

第2篇

2003年,杭州市委提出了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农业功能拓展,高产、高效、优质得到体现。

1.1形成都市农业布局

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圈层”基本形成。在城市农业圈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园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平原农业圈中,接受城市农业圈产业的转移,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农业圈中,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桑、果、林、中药材、畜禽、蔬菜等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

1.2建成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50条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支持,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品、水果、干果、蚕茧、药材、蜂业等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蔬菜、花卉苗木、畜牧、蚕茧、茶叶、淡水产品、竹业产量产值已在全省名列前茅。2010年,全市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219.5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9.4%,在农业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1.3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成都市农业专业村1000个、主导产业状元镇(乡)20个、省级高新农业示范园区2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个、特色优势产业强县14个、产业强镇(乡)18个,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89家,出现了“南有传化、北有森禾”的农业示范企业。在全国率先启动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完成项目183个,实施叶菜应急储备基地建设计划,建成叶菜基地5000亩,粮食、蔬菜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1.4提升农业生产基础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4.39万亩。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新增农机具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和大棚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1.5发展物流会展产业

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发展农业会展业,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提升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与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两大农产品交易平台,每年举办迎新春农展会,参加京、沪、粤、港、台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杭产农产品品牌。

2统筹发展难点分析

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虽然杭州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2.1结构分析

2.1.1产销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笔者对余杭区的种养销大户调查发现,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占50%以上,而农产品经营和加工比例都在20%以下;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调查,从事种植业的接近80%,从事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在20%以下,从事农机、植保在10%以下。这说明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分析、市场预测、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1.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加速形成。如杭州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22.3∶59.6∶18.1、2000年的7.5∶51.3∶41.2逐步变成2010年的3.5∶47.8∶48.7,农业经济比重迅速变小。在“三二一”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政府如何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农业城市绿肺的作用、有效保障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统筹城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2.1.3就业结构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笔者对余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250位从业人员调查,年龄在39岁以下的有41人,40~49岁的120人,50~59岁的77人,60岁以上12人;研究生9人,本科17人,大专53人,中专21人,高中72人,初中66人,初中以下12人。资料显示,在种养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比例占40%以上。

2.1.4技能结构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水平总体较低,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被调查的250位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为18人,中级70人,初级45人,无职称117人。资料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对于先进科技的掌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瓶颈分析

2.2.1资源禀赋不足杭州市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597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3强,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14。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资源禀赋下,仍然存在冬夏两季农田抛荒多、夏秋茶利用率低、土著鱼种急剧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威胁。

2.2.2发展空间有限杭州自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农业用地面积有限,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被蚕食,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发展“落地难”现象存在,并趋加剧的态势。

2.2.3基础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与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上,对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则是杯水车薪。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设施连正常状况都很难维持,更难抵御旱涝灾害。再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的大项目和线形工程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排灌系统雪上加霜,农民仍在“靠天吃饭”。

3统筹发展对策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自觉”,强化政府责任;需要“民本自发”,尊重农民意愿;需要社会共谋,把握统筹的重点和力度,注重实效、量力而行。

3.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坚决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统筹用地规划。抓住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其他村镇规划修编、新编之机,设定发展规模,明确中心镇、中心村位置,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空间发展农业。要统筹产业规划,在认同三二一产业比重演变规律的前提下,仍要以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守住230万亩粮田,建设100万亩吨粮田、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

3.2强化农业功能区建设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生产功能区,以明确的土地功能来达到稳定农业产业。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向优质特色区域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3.3培育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县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乡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着力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条件。加强县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优先”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农机(技)推广、种子种苗、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绿色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涉农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增强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按照“省市合力,共同分担”原则建立财政支农机制,推动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3.5积极创建区域品牌

引导杭州农业产业集聚性建设,打响杭州农产品品牌。要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严格按产业标准进行生产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和高标准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聚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让居民了解杭州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双赢”。

3.6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

农业作为城市的绿肺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要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环保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资源化利用途径,促使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3篇

(一)WTO框架下我国农业的宏观调控空间

1•市场准入的调控空间首先,加入WTO后,我国将失去所有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国内市场仅剩关税这一唯一的保护措施。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主要采用非关税措施进行调控,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均实行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管理,非关税政策手段的丧失,对我国对市场准入的宏观调控是不利的。其次,我国还不具有将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合法地转化为关税的机会。按WTO规则,关税成为唯一的贸易保护手段后,各国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应转化为相应的关税值,并纳入关税体系-并实行减让约束。关税化的方法是:某种农产品的关税等值(使用了非关税)=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平均价格-该产品或相近产品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由于减让基期即1986-1988年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为负值,因此,我国将无法使用贸易规则规定的关税化手段。非关税措施关税化手段的丧失,同样不利于对我国农业的贸易保护。再次,在不能将原有的非关税措施合法地转化成关税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上限约束的办法自主提出约束关税,但上限约束关税必须通过与缔约方谈判才能确定。我国提出的重点保护农产品的上限约束关税为80%左右,底线为65%(粮食65%,棉花40%,糖50%),但以美国为首的农产品出口国,不会轻易放弃其对农产品关税的高要价,将对关税谈判施加压力。因此,上限约束关税要保持在65%的底线仍十分困难。相比而言,一些国家由于在关税化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其所获得的最终关税约束水平相对较高,如加拿大是小麦出口国,其小麦的最终关税约束水平是76•5%;泰国是大米出口国,其大米的最终关税约束水平也达52%;韩国大部分农产品的约束关税水平都在100%以上;欧共体采用从量税,按现行的国际价格换算,其关税水平大部分也都在100%以上。如果考虑到我国还是农产品进口国的事实,我国在主要农产品关税约束方面的确是很不利的。最后,即使我国自主提出的上线约束关税目标能够达到,根据规则的要求,我国关税减让的总体辐度也要达到24%。关税的逐步降低,对我国农业的贸易保护同样是不利的。

2•国内支持的调控空间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关系政策,国家宏观政策是向工业和农产品消费者倾斜,因此,WTO规则的基期1986-1988年,我国对农产品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施的水平为负值,即国家不仅没有给农民以价格上的支持,反而通过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国家定价,拿走了一部分属于农民的利益,而对农民损失的补偿,大部分都给予了中间环节,农民没有直接得到应有的好处。负的AMS,固然决定了我国不需要承担国内支持的减让义务,但同时也决定了我国今后对农业的支持水平不能超过1986-1988年平均农业生产总值的10%,即约485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仅57亿美元,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水平就更低,如美国在减让基期国内支持水平有着高达238亿美元的基数,其中大部分直接给予农民,即使其按照贸易规则削减20%,今后仍可以使用191亿美元的各类支持措施;欧共体削减后国内支持水平仍可达769亿美元;日本削减后也还有283亿美元。只要在其承诺的水平内,这些国家今后仍可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保持其农产品的竞争力。相比之下,我国所能使用的农业国内支持措施的空间就小得多了。今后即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备了大规模反哺农业的能力,485亿元人民币的支持基数留给我国的空间的确是过小了。

3•出口竞争的调控空间

尽管我国提交的出口减让表中的基期金额高达45亿元人民币,与美国的直接出口补贴水平相当,但美国认为,在1986-1990年,我国的农产品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出口应具有竞争力,这些出口补贴可能包括出口公司本身的经营不善,因而对这些补贴是否属于贸易规则意义下的补贴提出异议,并且强调中方在许多场合宣称已取消出口补贴,因此,缔约方要求我国将出口补贴约束在0水平。如果我国的出口补贴最终果真约束在0水平,这将对今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不利的。与发达国家即使是削减36%的出口补贴水平相比,我国的处境仍然十分不利。

总之,WTO框架留给我国的农业宏观调控空间是不乐观的。我们只有及时调整政策,在WTO框架下开辟新的政策调控空间,才能使我国农业发展免受因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削弱而形成的不利影响。

(二)WTO框架下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格局

在WTO框架下,当关税被削减和非关税措施被取消之后,我国农业与国外农业的竞争就只能依靠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农业的比较优势格局是在WTO框架下设计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和对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化,也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所受影响的具体表现。在WTO框架下,从理论上讲,当具有贸易扭曲效应的政府支持政策被取消、常规关税被削减以后,农业的比较优势就主要表现为价格优势。一国农产品的价格水平越低,该国农产品就越具有竞争优势。而支持价格优势的又是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即是说,一国农业的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则该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就越强,农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就越强。从价格优势分析,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呈现出以下格局:

1•粮食已经丧失了贸易竞争优势。90年代以前,从总体上讲,我国粮食的国内价格水平低于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在价格上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但是,由于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上升速度很快,1986-1995年,国内小麦价格由537•2元/吨上升到1662元/吨,玉米价格由450元/吨上升到1556元/吨,大米由778•4元/吨涨至2859元/吨,分别上涨了209%、246%和267%。1995年我国小麦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8•8%,玉米高71•1%,大米高17•8%,其他粮食的价格水平如大豆、高梁、大麦等也都高于国际市场。因此,我国粮食的价格竞争优势已经完全消失,粮食作物已不再具备比较优势。

2•棉花也将丧失贸易竞争优势。按减让基期平均价格计算,我国的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但随着近年来国内价格的上涨,目前二者已基本持平。现行的流通管理体制,是国家对棉花产量的90%以上实行定价收购,如果考虑种棉比种粮投入多的因素,一旦价格放开,棉花价格会大幅度上涨。因此,在WTO框架下,我国棉花生产也是不具备贸易竞争优势的。

3•油料生产具有贸易竞争优势,但受到植物油生产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严重制约。我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长年种植面积近1•7亿亩,主要油料品种在世界油料生产中都名列前茅。目前油料的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如果考虑到我国油料生产条件落后、单产低、品质差,油料生产在品种改良和提高单产方面潜力较大和世界市场油料价格将会上扬的事实,我国油料生产本身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油料生产是我国农业的一个优势领域。但是,由于我国油料加工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出油率低,成本高,成品油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在主要通过许可证控制的情况下,植物油进口冲击国内生产的现象都时有发生,取消许可证管理后冲击会更大。国外植物油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必然使国内油料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不出来。因此,在WTO框架下,发挥我国油料生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高国内榨油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没有榨油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也就不能实现我国油料生产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4•糖料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但受到食糖生产不具备竞争优势和糖料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所占比例很小的制约。我国可种植甘蔗、甜菜的面积较多,具有发展甘蔗、甜菜生产的自然和经济优势。但是食糖加工业生产工艺落后,出糖率低,成本高,品质差,食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高,加之糖料贸易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直接制约了我国糖料生产优势的发挥。所以,与油料一样,在WTO框架下,发挥我国糖料生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高国内制糖业的生产经营水平。

5•水果生产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我国水果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对水果实行了价格放开、多渠道经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果树的积极性,使我国果品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从价格上看,目前国内主要水果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按统一口径计算,苹果比国际市场低41%,鸭梨低79%,柑桔低47%。因此,在WTO框架下,我国水果会保持一定的价格优势。国内市场开放后,适度引进国际竞争,将有利于我国加快提高水果产品质量,为我国水果扩大国际市场提供有利机会。水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的一个优势产业。

6•羊毛不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我国的羊毛生产在现行进口管理体制和税率上,还遇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如1984年和1988年两次由于进口羊毛过多,导致国产羊毛积压2-3年,尤其是1988年的冲击,严重影响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的提高,1989-1991年内蒙古牧民的年均收入比正常年份减少了201元。如再大幅度降低关税和取消许可证管理,羊毛生产会受到更大冲击。因此,在WTO框架下,我国羊毛生产已明显地不具有比较优势。

7•奶业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奶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由于奶牛单产低,饲养成本高,在现有奶牛中,产奶量在5吨或5吨以下的中低产奶牛占68%;加工企业规模效益差,加工成本高,在全国760家乳品加工厂中,有57%日处理鲜奶能力在20吨以下,加工能力超过100吨的仅占3%,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且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单一,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致使国产奶制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奶业缺乏贸易竞争优势。虽然目前进口奶粉零售价格比国产奶粉高1-2倍,但由于其先进的配方和良好的质量,销路依然很好,若进入WTO框架,国产奶制品的竞争力会进一步降低。

8•水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渔业大国,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特别是水产养殖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从总体上讲,进入WTO框架后,有利于我国水产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水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扩大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市场,改变出口布局,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但关税的下调也会使我国水产业的竞争优势受到影响,比如,对虾在我国水产品出口中的份额达50%左右,全国直接或间接从事对虾生产的劳动力约100万人,近年来因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目前已与东南亚对虾生产国成本接近或略高,关税下调显然会削弱对虾的贸易竞争力。总之,我国水产业成本和价格低的优势目前已不是十分明显。

9•肉类生产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总体来讲,进入WTO框架后,我国畜牧业的比较优势要强于种植业。在畜牧业中,肉类的竞争优势又十分明显。我国是世界上肉类生产大国,生产优势突出;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我国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按减让基期平均水平计算,我国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7%,牛肉低84%,羊肉低54%,价格优势明显;在市场方面,除港澳地区外,与我国相邻的日本、独联体国家、印尼、以及中东地区国家都有较大的出口市场。所以WTO规则能为我国肉类生产发展和贸易提供有利条件,肉类生产将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优势领域。

(三)WTO框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所受到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1•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WTO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主张利用市场手段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国际贸易组织。这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当前,我们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加入WTO,意味着向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制度靠拢,这样使我国的经贸体制融合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大框架中,将有利于加快引进国外市场经济机制,推动农业和农村深层次改革,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管理体制,实现我国农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2)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入WTO后,通过加强国内生产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结合,可以广泛引入竞争机制,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外部压力,从而促进国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3)有利于为我国创造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通过利用WTO的多边谈判机制,联合有关发展中国家,提出我们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立场、观点,反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扩大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4)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目前我国的出口市场还没有做到多元化,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出口市场单一化的后果是很危险的。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真正回到一个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可以享受无条件的100多个缔约国的多边最惠国待遇,经过努力还可以得到主要发达国家所给予的普惠制待遇,这为我国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改变目前我国出口对某些国家市场依赖过大的局面。

(5)有利于我国分享WTO的经济贸易信息资料,从而有利于我国制定符合国际经济格局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政策。

(6)有利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发展我国农业。WTO已不限于对商品进出口贸易的调节,而开始着手于其他无形贸易的调节,如在知识产权、投资等方面制定的一些规则。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对农业加大投资。为此,除了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鼓励农业内部的自我积累和投资外,还要利用外资,尽量争取更多的贷款,尤其是条件比较优惠的贷款。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潜力仍然很大。进入WTO框架后,随着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可以排除许多限制壁垒,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发展我国农业的步伐。

2•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虽然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有许多有利因素,但WTO规则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利益的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了不利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产量都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许多农产品的价格,均高于或接近国际市场价格,因而农业缺乏竞争优势。进入WTO框架后,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外质量好、价格优的农产品肯定会对国内生产形成一定冲击,有些产品所受到的冲击甚至可能是巨大的,面对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国农业生产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如何巧妙地使用WTO规则,在不违背WTO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我国农业所受到的冲击,是我国农业宏观决策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选择

进入WTO框架后,农业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核心,就是适应WTO规则的要求,设计和运行一套富有效率的农业发展政策,用政策推动我国农业在WTO框架下的健康顺利发展。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宏观政策的选择应突出以下方面:

(一)要把粮食作为贸易保护的重点

如前所述,我国粮食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当粮食生产不再具备价格优势之后,我国应该放弃粮食生产。确实,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学者曾建议甚至鼓励中国政府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的确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使政府节省大量的补贴,并将有限的土地、资金和技术等稀缺资源投向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之中。但是,如果我国放弃了粮食生产,将会带来两个极难解决的问题:一是中国的粮食供给从何而来,谁能为现在是12亿人、未来是16亿人长期稳定地提供粮食。设想一下,即使我国放弃50%的粮食生产,那么目前就需要从世界市场进口2•4亿吨粮食,未来将进口3亿吨以上。世界粮食贸易能力根本不可能满足这么大的进口需求。

一旦粮食短缺,吃饭问题解决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鉴于粮食在居民生活、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方面的特殊重要性,我国绝不可能将自己的粮食安全建立在没有可靠供给的基础之上。二是放弃粮食生产后,农村将会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失业,谁能为他们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当几亿农民处于失业状态时,农村的稳定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的稳定也就是一句空话。看来很明显,现实将迫使我国不能放弃粮食生产,非但如此,我国还要加强粮食生产。因此,在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宏观政策选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对粮食生产进行保护。对粮食生产进行重点保护,并不是要完全封闭国内市场。完全封闭市场,不仅不符合WTO规则,而且对我国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也不利。如前所述,我国粮食供求存在缺口是一个长期趋势,仅仅依靠国内生产资源,无法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必须从国际市场进口一部分粮食,以进行品种调剂和缺口弥补。因此,我国粮食生产保护的目标是有限目标,即近期内保持95%的粮食自给率,未来的粮食自给率不能低于92%。在既不封闭国内市场又不使外国粮食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冲击的政策目标下,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就要巧妙地使用WTO框架内的贸易保护手段。

首先,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粮食保留较高的关税水平,这一点应该成为我国加入WTO谈判的一个重要策略和原则。如果粮食关税要价太低,国内生产的粮食无法与国外粮食竞争,稳定国内粮食生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主动地调整农产品进口关税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产品关税体系。目前我国农产品关税税率设置很不合理,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很大,但关税很低,而许多小商品进口数量较少,关税设置却很高。因而虽然农产品关税的平均税率高达46•1%,但加权平均税率仅为15%左右。在进入WTO的谈判中,在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转换时,我们应采取“放小保大”原则,即主动地大幅度降低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的小商品的税率,换取粮食等大宗重要商品的高税率。这也应该成为我国进入WTO谈判的一个基本策略和原则。第三,采用关税配额政策,对配额内的粮食进口征收低关税基至零关税,对超过配额的粮食进口征收高关税。

(二)要把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除粮食外,其他不具备价格优势的产品,不可能都对其全部进行保护,也没有必要都对其全部进行保护。在WTO框架下,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除粮食外,其他农产品原则上都应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即适当让出部分产品的国内市场,把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水准,同时将用于这些产品生产的资源转向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上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扩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实现国内有限资源的最佳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WTO框架下我国农业宏观政策选择的另一个重点。依照前述的比较优势状况,除粮食外,今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点是:

1•牛、羊、猪、禽肉等肉类产品。这类产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而且具有较大的出口市场。因此,在宏观政策安排方面,应把肉类生产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产业。为了不使肉类产品生产对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形成太大的压力,肉类生产可采取“两头在外”的方针,即通过适当进口一部分饲料,在国内转化成肉产品后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转换。肉类生产还应注意保证产品卫生、质量和供货期,提高贸易信誉度。出口市场除继续巩固港澳地区市场外,应扩大与我国相邻的日本、独联体国家、印尼及中东地区国家的出口,同时积极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2•苹果、梨等水果类产品。这类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我国水果类产品的出口水平还很低,鲜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且售价很低,柑桔售价为其他国家的一半左右,苹果在香港市场的售价不及美国的1/2和日本的1/4,梨在香港市场的售价仅为澳洲啤梨的一半。市场份额也呈下降态势,60年代我国果品占香港市场份额在40%以上,现在则不到20%。造成我国果品类产品出口萎缩的主要原因是质量问题,具体表现:一是许多传统的出口水果品种退化,二是栽培管理粗放,三是产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运手段落后,四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五是不能保证全年供应和均衡上市。因此,加快我国果品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质量。只要质量提高了,产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运手段跟上了,价格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才能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

3•花生、芝麻等油料类产品。我国油料生产在品种改良和提高单产方面潜力较大,价格上也较有竞争优势。因此,我国油料生产本身是有竞争力的。但植物油加工业不具有竞争优势,进入WTO框架后,榨油业如不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提高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将面临被冲垮的危险,并进而影响到油料生产。所以,把花生、芝麻等油料类产品作为优势产业发展,必须在宏观政策上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进一步提高油料生产本身的竞争力,具体措施是:加快建设商品油料生产基地,改善油料生产条件;扩大油料生产规模,实行区域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油料生产;适当调整油料品种结构,多发展价格较高、效益较好、出口前景好的花生、芝麻生产。二是下大力气改造榨油业,通过引进国际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改进食用油生产加工工艺,提高榨油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水平。在WTO框架下,榨油业不能再继续成为我国油料生产优势产业发展的制约。

4•甜菜、甘蔗等糖料类产品。我国尽管目前人均食糖消费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但由于人口多,食糖消费总量很大,多年来一直依靠大量进口平衡国内供求,因而成为世界食糖进口大国。国内市场为我国发展糖料生产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我国糖料生产的自然和经济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应该把糖料生产作为我国农业的一个优势领域来发展。然而,糖料生产优势的发挥同样受到国内制糖业的制约。由于国内制糖业技术水平低,加工出来的食糖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因此,在WTO框架下,国外食糖会冲击国内制糖业而直接影响国内糖料生产的发展。所以,发展我国糖料生产的关键,同样是一方面继续提高糖料生产本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改造制糖业,使制糖业具备竞争力。

5•水产品。我国水产品具有一定竞争优势。近年来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很快,以沿海地区为重点、以出口创汇为发展方向的外向型渔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名特优新水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对国际市场已有较高的依附性。水产品生产作为优势领域发展的重点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包装及营销手段水平。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

尽管WTO规则对农业生产的国内补贴支持作出了明确约束,但在WTO框架内,我国尚有485亿元人民币的活动空间。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虽然这485亿元人民币的支持额度不是很多,但与我国的实际支持水平相比,这个额度还是很可观的。按减让基期1986-1988年的平均水平计算,我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储备、贫困地区的扶持、自然灾害救济、生产资料的补贴等,3年平均投入水平仅276亿元人民币。485亿元与276亿元相比,空间扩大了75%,况且276亿元的投入中尚有不少内容属于不受WTO规则约束的“绿盒”政策。因此,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空间仍然具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仍大有文章可做。农业宏观政策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并利用好这一空间。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参考国际经验,今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应建立以农产品价格支持尤其是以粮食价格支持为核心的政策体系。这一支持体系的重点是:

1•支持目标:由短期化转向长期化

目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短缺,农产品的生产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人口和资源的压力又是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我国农业补贴支持政策的基本目标,就应该是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中心,同时兼顾农民的收入。即通过农业补贴,调动农民增加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方面转化,营造一个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农业补贴支持的所有操作,都要围绕着这个基本目标来进行。

2•支持方式:由投入补贴转向产出补贴

投入补贴方式和产出补贴方式相比,产出补贴方式要优于投入补贴方式。这是因为:

第一,投入补贴往往是与农产品的低价格相联系的。政府从农民手中购买农产品所用的低价格,一方面使农产品价格出现扭曲,并进而使整个产品价格体系都处于扭曲,从而产品市场出现扭曲;另一方面,低价格必然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不愿意以较低的价格把产品卖给政府,这样,政府的农产品采购就必然伴随着行政控制,必然具有强制性。因此,与投入补贴相联系的农产品低价格使生产系统缺乏效率。

第二,投入补贴本身也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出现扭曲,从而使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处于扭曲。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不能反映供求关系,不能反映价格规律,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农业生产资料的交易实际上只是政府的行政配置。一方面,低价销售农业生产资料,必然会生成一些寻租行为,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分配效率;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低价销售还使农用工业企业不能根据经济法则进行自身的经济活动,不能根据效率原则有效组织生产,不能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自我积累和发展,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因而农用工业生产系统也缺乏效率。

第三,与产出相比,投入的种类多、环节多,因此,投入补贴操作的难度相对较大,补贴政策运行的自身成本相对较高。正是基于投入补贴方式的这些不足,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的成功实践中,都采用产出补贴方式,而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分配与销售,一般都把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不给予补贴,同时采取措施防止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环节形成价格垄断。由于投入补贴方式所固有的不足,我国农业补贴支持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农业补贴方式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由投入补贴支持逐渐转向产出补贴支持,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完全放开农资产品价格,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农资产品市场形成价格垄断;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支持集中于农产品上,以农产品的保护价格为手段,全面实施对农业的补贴支持,最终确立以产出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支持方式。

3•支持运行:由随意性转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即使确立了有效的补贴方式,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做保证,农业补贴支持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补贴支持政策,对于充分发挥农业补贴支持的作用十分重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业补贴支持政策的设计,一定要把补贴支持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通过制度调整,建立基本的规章制度,使农业补贴支持形成一个基本制度,加强管理,杜绝随意性,提高农业补贴支持的运行效率。

(四)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盒”政策措施

WTO规则对政府支持农业政策的限制,仅限于能引起贸易扭曲的“黄色”政策(AmberPolicies)。而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称“绿色”政策或称“绿盒”政策,则不在被限制之列。WTO规则内的“绿盒”政策措施具体包括:(1)政府的一般,如科学研究,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市场促销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等;(2)为食品安全而建立的公共储备;(3)国内食品援助;(4)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收入支持;(5)作物保险与收入安全计划;(6)自然灾害救济;(7)结构调整援助,如生产者退休计划,资源休作项目及投资援助等;(8)环境计划;(9)不利地区的援助计划。“绿盒”政策的存在,实际上为政府支持农业生产开了一个大口子。因此,我国的农业宏观政策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机会,用足用够“绿盒”政策,把“绿盒”政策作为实现我国粮食自给率目标的重要手段,把“绿盒”政策做为WTO框架下我国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反哺农业的能力会不断增强。由于对农业直接的价格支持和投入补贴受到WTO规则的限制,而“绿盒”政策则不受限制,因此,从策略上讲,我们就可以把用于价格和投入直接补贴的财力转移到“绿盒”政策的合法名目之下,把增加的财力通过“绿盒”政策合法地注入到农业生产中。按照这一策略,今后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应突出以下重点:

1•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通过科技活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邮电通讯、能源、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间接减少农民用于生产农产品的成本支出,减缓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

3•增强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业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控制工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五)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市场反应能力差,自然风险大,为了增强农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和维护农民的利益,需要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受到广泛重视,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如美国,政府为所有参加保险的作物提供30%的保险费补贴,投保的农民当年作物收成减产25%以上时,可以取得联邦作物保险公司的最高赔偿金额;日本政府对主要农作物保险给予15%的补贴,遇到灾害时给予正常年景10-30%的保险费;加拿大的作物保险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农产品,农民要以自愿参加作物保险,联邦及各省政府支持50%的保险负担。作物保险升格成为农民收益保险,取代灾害救济及价格补贴,已是WTO框架下世界农业政策的新走向之一,且这一支持措施并不违背WTO规则,值得我国借鉴。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保险水平还很低,农业保险运行远远不能适应WTO框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宏观政策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问题,把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农业宏观政策的议事日程,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4篇

(一)

我国在保护农业生态、控制污染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人多地少,土地负载沉重,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较为严重,年均工业排污300多亿吨,废气4亿多立方米,废渣5亿吨,80%的废水未经处理就进入农田生态环境。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约1亿亩,受劣质化肥污染的农田面积约2.5亿亩。许多粮食产区已成为农药污染田的高量区。据抽样调查表明:农药使用量由1998年平均每亩0.31公斤上升到2004年的每亩l.058公斤,增长了3倍左右,平均年递增41.8%,污染已经造成农副产品品质的严重下降。据资料记载,福建、广东等省出口到马来西亚的茶叶,曾被发现农药含量高,只得暂停供货合同。据卫生防疫部门调查统计,市售蔬菜农药污染率高达50-80%,其中绝大部分为甲胺磷,化肥的使用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其有效利用率也仅50%左右。化肥随之流入江河湖海,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

化肥产生的二氧化氮、氨气、亚硝酸及有害杂质(如镉)对人体健康皆有毒害作用。过多的氮磷进入水体引起藻类过量繁殖,导致鱼类缺氧而死。化肥使用过多,还会使土壤酸化、板结、耕作层变浅,甚至对植物根系直接造成伤害。农田生态系是动态系统,本身也有一定的自净和抗干扰能力,它需要一定的投入来达到最高产出,只是这种外界干扰要有一定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必然会使平衡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受到阻碍,导致系统生物量减少,生产力衰退。农药、化肥的污染是完全有可能控制的。之所以在使用过程出现一系列问题,决不能单单归咎于农药、化肥本身,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它们。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促使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的绿色意识,人们愈来愈关心食品中的有害物残留,农药残留已成为食品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指标。1993年举行的23届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决定撤消DDT在蔬菜、水果上的法典最高残留限量,另有36种农药也取消了最高残留限量和日允许摄入量。东欧、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制定一系列有关农药残留的指标,这就加大了我国出口农副产品的压力。

综上所述,从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利益出发,都必须发展无公害农业,就是在保障丰收的同时,把化肥、农药对农田生态系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维护生态平衡,生产出安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控制农药污染方面还比较落后,在政府管理与农民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管理真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的外在体现。

其表现是:①是“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企不分的干扰,使得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长远环境利益和局部经济利益的关系。在衡量管理干部政绩时,就很少体现环境效益的指标。农业生态破坏有一定的渐进性,一旦牵涉到经济利益,便容易把生态效益抛在脑后,从政府部门到普通农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短视行为。②是我国在保护农业生态,控制污染方面的管理体制仍不健全,虽然各地区都制定了相关规定和管理措施,但这些都不具备法律的约束力,食品上市缺乏监测机制,现有检测手段因其成本高、操作难度大,不适合市场经济的需求。③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推广机制缺乏内在活力,难以适应改革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许多农民因为缺乏农药使用的基本知识,滥用农药的现象十分严重。④是新农药的开发仍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污染、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十分缺乏,即使研制出来,也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体系而难以推广。

(二)

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牵涉到农业技术系统,同时也牵涉到社会管理、市场流通等诸多方面,因而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第一,宣传对策。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宣传滥用农药、化肥对农田生态系和人畜健康的危害。同时,普及综合防治技术,国家要增加对农民的智力投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培训、讲习和辅导班,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可以要求农药厂商和农药进口商承担一定的培训费用。

第二,管理对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法制法规的管理和经济管理。生态意识对大多数国民仍属超前意识,因此迫切需要国家职能部门以立法的形式来加以约束。必须使管理制度连续化、配套化。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仍不健全,所以农药进入市场前的管理十分重要,一方面要防止粗制滥造的伪劣农药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保证供应符合质量水准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建立农药购买登记制度,控制菜农、茶农、果农购买使用剧毒、高残毒的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三氯杀螨醇)。现在我国食品上市缺乏规范管理,农药残留监测手段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议采用对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价值高的)在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抽检,抓住典型事例,无情曝光,对农药残留特别严重的,予以当众销毁,并处以罚款,让生产者切实体会到法律的约束力。市场管理部门应定期开展普查,以掌握情况,便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此同时,大力宣传推广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并在价格、销售、投资、税收、技术等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和倾斜政策;环保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生态系的检测,对使用量大、污染明显的农药优先监测,并做出科学评价,为新农药的开发和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要改变农药、化肥销售的混乱状态,对非法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分子,要严加惩治,绳之以法。

第三,技术对策。研究和推广综合防治的技术和经验,尤其要研究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后出现的新问题,农业技术部门应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包括病虫测报、防治咨询、农药导购及使用技术。目前,有些地方基层植保站把开方卖药作为主要工作,变服务为单一农药推销,这种倾向应予以纠正;积极研制推广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研究农药管理和使用的科学,要尽快改变十大落后的施药方式。研究农药轮换、混用、增效、防止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

国家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要大力从经济上扶持、政策上倾斜;积极研究推广简便、高效的农药监测仪器,并逐步充实到各大商场和批发市场;由农业科技部门牵头、选取有代表性的基地,如农产品出口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基地作为无公害农业的示范,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应提倡农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推广测报施肥和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一方面,国家要对农业增加财政和技术的投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业必须找到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发展创汇农业即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第5篇

1济南市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优势条件

1.1.1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济南市位于北纬36。4O,东经ll7。00,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为14.8℃,年均降水量为693.4mm.年日照时数为2088.4ho从自然环境条件可以看出,济南市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较高,降水较丰富,较适宜建设农村沼气,发展沼气循环农业。

1.1.2丰富的沼气发酵原料。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都是很好的沼气池发酵原料。目前,济南市各类畜禽存养量达5865万头(只),饲养专业户达5.8万户,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1885处.年粪污排放量达4700万t以上;秸秆种类以小麦、玉米和水稻秸秆为主,年产作物干秸秆400万t左右。

1.1.3政府的扶持力度大。“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将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富民行动”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并制定了扶持方案,市级财政投入达1.2亿元。“十二五”期间济南市实施的统筹城乡“七大工程”,其中“乡村文明创建工程”把农村沼气建设列为重点.每年保持3000万~4000万元的资金投入。政府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视和扶持为济南市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1.1.4基地和园区建设成效突出。近年来,济南市按照“近郊抓园区、远郊抓基地”的思路,把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省会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在做精产品、做响品牌、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和做活机制上做文章、下功夫,打造了特色产业鲜明、促农增收效果强、体现省会现代农业建设亮点的特色品牌基地50处.都市农业示范园区80处。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为济南市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提供良好发展载体。

1.2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和节本增效两大重点,通过培育和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沼气循环农业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生态环境好、综合效益高的示范园区和基地,促进全市农业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发展模式

1.3.1在微观层面上。发展以农户庭院为载体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是以家庭为单元,发展庭院经济,把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有机结合.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51。典型模式包括庭院“一池三改”模式、“四位一体”模式、“畜一沼一果(菜、渔、菌)”模式等。

1.3.2在中观层面上,发展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以农业园区和基地为载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凭借地方优势产业发展,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种养加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潜力,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l5q。典型模式包括设施蔬菜规模化的“一棚一池”模式、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复合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模式等。

1.3.3在宏观层面上,发展区域型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以区域为整体单元,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依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理顺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链条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及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构建区域循环农业闭合圈,实现区域内不同产业系统的物流与价值流的共生耦合及相互依存,最大化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目。目前,典型模式有生态农业与新能源示范县(市)区建设模式、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模式等。

1.4发展成效

截至目前,济南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18万户,其中“一池三改”或“一池两改”模式达l5.8万户,发展“畜一沼一果(菜、渔、菌)”模式示范户2.8万户,“四位一体”模式示范户6000户;打造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园区(基地)56处,园区(基地)内建成中小型沼气工程36处,建造沼渣沼液储存池125处。建成“一棚一池”日光温室5800座,安装沼液滴喷灌系统等沼肥利用设施设备2500套;2个县(市)区列入省级生态农业与新能源示范县,30个镇、村列入市级生态文明村镇项目建设。“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万hmZo全市循环农业发展的雏形已经初步确立。

2制约因素

2.1发展循环农业的观念滞后

目前,多数农户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有条件的束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认识,发展循环农业的观念淡薄。大多按照传统形式进行农事活动,往往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忽视市场的需求,盲目生产。因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循环农业的发展21。同时,由于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环境意识淡薄、文化层次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16,1。

2.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没有技术创新带来农业生产的低成本,就会导致发展循环农业的成本过高,导致发展循环农业的可行性受阻[15,19】。目前,在农村户用沼气池越冬、秸秆沼气发酵、微生物菌剂开发、大中型沼气工程装备以及“三沼”综合利用等与沼气循环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关键技术上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与发展设施农业紧密结合的“三沼”利用技术及循环农业模式建设上没有技术标准和规范可循,导致多数循环农业模式缺乏可控性与精准性,产业链条短,产出效益不高,影响了沼气循环农业的发展。

2.3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分离.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农技推广方式单一,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许多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和推广功能形同虚设[2Ol。目前,济南市农村能源技术推广体系中,县级农村能源部门技术人员少,多从事管理工作,乡镇技术推广机构中专职人员少,且学历层次低:某些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中,非技术人员不断增加,致使当前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各项沼气循环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

2.4服务保障能力不强

当前,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在政策激励、资金投入、风险防范、法律法规支持等方面所采取的服务和保障措施力度不够:加之存在发展循环农业“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差”的认识误区,导致农民投身循环农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1,18.-191。此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制约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手段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沼气循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和“县一乡镇一村一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和发挥作用。

3发展对策

3.1科学制定规划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要根据自身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深入研究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领域,在科学分析和全面调研基础上,总结适宜不同类型地区的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配套技术,制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划q。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选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发展模式,把重点放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生态文明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l】。

3.2加强宣传引导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推动力

通过发放政策宣传手册、公告栏、农村有线广播、报纸等方式,加大对发展循环农业在增收降耗和改善环境等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力度:同时注重循环农业模式经济效益的宣传,以可观的经济效益来刺激农民自觉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道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口q;结合农民“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加强循环农业技术使用方面的培训,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大相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搞好典型示范的推介。扩大影响,消除顾虑,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涉农企业等发展循环农业。使其尽早从中受益,为循环农业更快发展奠定基础同。

3.3健全技术体系是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本市沼气产业人才优势,加强与大学和农业科研部门的联合攻关,建立相对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污染综合防治等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15,18,201。当前重点应针对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和相关配套技术的标准化开展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标准的制订。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建立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提高技术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以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带动循环农业不断向前发展_驯。

第6篇

作者:郭鸿剑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往往通过区域品牌效应来带动,但是目前七台河地区的农副产品未能形成国内知名品牌,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现代农业人才缺乏七台河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在法律意识、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进行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民数量有限,与七台河地区现代大农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距离。农技推广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高技能人员缺乏,而且人员年龄、智能、知识、性别结构仍不合理,对七台河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供需失衡七台河地区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供需失衡首先表现在供给总量不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七台河地区已经在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与现代大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总量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来水工程、通村公路、电信网络、燃气、通讯等还没有实现100%的农村需求。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子女教育、卫生环境、福利设施等方面仍滞后。农村医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医疗卫生资金投入远低于GDP10%的增长速度。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土治理、生态保护、能源改造等设施建设都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供需结构失衡。在七台河现展扶持政策的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效果,但由于历史欠账问题,以及七台河所辖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七台河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供需仍未均衡,特别在供需结构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内部组成结构不合理。多数地区以交通、水利、供电等农业基础设施为建设重心,忽视子女教育、卫生环保、燃气等农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管理人员倾向于见效快、政绩突出的设施建设,如可以量化的通村公路设施等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建设,而对关系到整体农业长远性战略性的农业设施的建设,却一拖再拖。如涉及到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农村义务教育设施,经常以经费等借口不予建设。结合阶段性的发展思路,有目的地重点发展某些农业设施是可以的,但不能损害了农民的核心利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协调好远期与近期的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有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但因为基层政府官员过多地关注其政绩,加之干部任期的制约,经济增长指标的要求,使得部分官员一味强调GDP增长,忽略了产业结构优化、社会效益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产生短期行为,重视见效快的基础设施建设,避开长远的见效慢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地区忽视农民急需的现代农业发展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技推广、教育培训、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完善相应的农业政策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转换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服务机制。进行农机管理站的机制改革,科学划分公益性的农机服务、运营性的农机技术服务以及农机执法,转变其管理职能,将原来的部分职能合入基层政府的农业综合管理机构。根据辖区农业机械保有数量、耕地数量、农业从业人口数等条件,合理设置辖区农机管理点,调整了结构,优化了资源,增强了技术服务能力。完善了服务体系,转变了职能。另一方面,完善对种粮农民的各项粮食补贴政策。要适当提高粮食直接补贴的水平,将农民从事粮食种植所得增加到社会各不同行业所得的均值水平。通过粮食直补促进七台河地区粮食生产的总体目标实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施农业科技进农户活动。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进农户的典型县,示范村,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示范农户,发挥帮带扶作用,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进行专业农民培训活动,结合七台河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分阶段的选择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技术能力的种植农户进行专业农民培训,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技能,进而发挥其带动其他农民增强科技技能的作用。对掌握专业技术的农民给予考核证书,引导其成为地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能农民。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必须结合国家总体的法制要求以及七台河市的地方法规,不能脱离这一基本前提。需要提高对农民的法制解读的力度,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

进行定期的农民普法培训,提高农民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履行法律的觉悟。处理好农村的各类矛盾,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民的现代文明。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实现推动与拉动的共同效应。转变政府的市场服务功能,促进现代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完善现有的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政府需要把握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实际,进一步健全市场流通体系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当结合市场环境,促进流通市场的规范化,形成宽松的发展氛围。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特征,限制垄断促进竞争,对市场运行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建立规范有序竞争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的环境,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及标准,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完善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遵循绿色生产观念,健全绿色农产品的现代流通综合市场。推进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绿色农业消费流通体系,建立农产品零售保险直营、绿色有机品专营等形式,保证流通体系的绿色标准。与此同时,在整个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对农户以及生产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要求在规模上、流通形式上、交易方式上进行审查,尽可能把整个流通环节的污染消除。对农产品的运输和包装,要科学规划,降低农产品在运输环节上出现的消耗。加强农产品包装的新型材料的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消除对环境的影响。加快新型外观设计,根据农产品的特征,增强农产品包装环节的能力,推进农产品的绿色储存,完善储存条件,遵循程序可控、货物可及原则,进行环评,杜绝对环境的污染。

第7篇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的进步。本文通过农业从业者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策略的分析,达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农业从业者;推广策略

1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就当前农业发展方向来看,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缺乏技术性的指导,这就导致农业发展速度迟缓,间接性的挫伤了广大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从业者对农业发展都是依靠自己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验,对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技术存在抵触的心理。我国大部分农业发展的地方,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比如经济、政治等。农业从业者没有完全的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贫困落后的山区,根本就没有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的意识。当然,现在的大部分农业从业者专业文化水平整体较为低下,专业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不足。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从业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原因在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能让农业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能让广大农业从业者的农作物增产增收,提高整体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

政府提高重视度,加大宣传力度,让农业从业者意识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农业从业者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基础。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政府应该着眼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宣传,给农业从业者带来好的收入,稳定第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宣传工作,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多种宣传方法和宣传途径。例如:电视主题宣传、广播主题宣传、报纸主题宣传、网络主题宣传等等。针对广大农业从业者,举办宣传活动,例如:专题宣传讲座、专题宣传指导活动等。目的就是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技术推广重视度,从而培养农业从业者自行宣传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技术推广机构,宣传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纵观农业发展史,它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改革的。农业技术也在改革过程中彰显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加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缩减农业投资的成本,提高农业的产量,实现机械化农业的发展。相关部门根据农业发展中,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联系技术推广部门,进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不仅在大城市建立农业推广体系,也要在城乡地区甚至偏远山区建立农业推广体系。针对农业从业者,在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注重对农业从业者的农业技术问题提供解答服务。政府财政部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农业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广农业技术,政府财政部门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设施和体系,激发农业从业者的劳作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在宣传技术推广和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重视农业专业推广技术人才的培养。农业发展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宣传。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宣传的力度和推广的深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度,更好的为广大农业从业者解惑。政府相关部门在推广进程中,顺应时代信息发展潮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农业从业者建立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解惑平台。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的平台建立。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完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推广力度,建立专题网站,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在线服务平台,为广大农业从业者解答农业技术方面的疑难问题。

3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它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农业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新形势下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推广过程中,从农业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注重推广的方法,达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作者:姚茂龙 单位:贵州省丹寨县雅灰乡扶贫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第8篇

摘要:为深入探究以茶文化类主题游谈休闲农业的发展,笔者从茶文化相关概念阐述入手,对以茶文化类主题游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以茶文化为媒介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休闲农业;特点;策略

1茶文化相关概念阐述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彰显,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2以茶文化类主题游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茶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可以让自己的饮茶过程体现出文化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到更绿色、更接近大自然的农村去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正是由于人们这种思想和需求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都依赖于土地,但其侧重点和服务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休闲农业是将农业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在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将观光、休闲和旅游打造成一体化休闲农业,最终组成为一种与传统农业不同的新一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传统农业过渡成为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为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当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使人们获得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处,其重心主要放在了各种观光旅游和绿色生态的农产品销售方面,而未能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这种隐型消费产品。茶文化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但是其影响力却一直延续至今。饮茶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的日常行为之一,再饮茶的过程中评价茶更是很多茶友饮茶的关键步骤之一,所以具备一定的茶文化基础并向其他茶友介绍一些茶文化的人往往更能受到别人的尊敬。饮茶往往会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也是很多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以茶文化为主题,并置身于休闲农业中更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从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休闲农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融入茶文化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后,更是深化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继续深度挖掘农业资源的发展潜力,不仅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为广大的农民群体提供更优越的农业发展环境,同时还能极大地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具有综合性质的休闲农业场所,游客不但能够进行参观、采摘、学习农作技巧,同时还可以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农民的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正是由于休闲农业的这种特点,所以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喜欢在业余时间去体验休闲农业的乐趣,到休闲农业场所住宿和度假。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生态休闲农业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很多人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而与城镇居民快速的生活节奏不同,农民的生活虽然不在像过去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其仍然生活的非常惬意,不用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很多城镇居民为了释放都市生活的压力,就希望能够像农民那样过一些简简单单的生活,远离城镇的喧嚣,亲临其境地感受一下舒适而祥和的乡村生活。至此,最早起的生态休闲农业逐渐产生并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发展起来。在一段时间以后,休闲农业为逐渐受到欧美等国家的青睐,并掀起了一阵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潮。同而对于休闲农业目前有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说法。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切合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同时也更符合休闲农业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这是因为,首先茶本身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饮品,与人工制造出的各种碳酸饮料不同,所以长期饮茶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同时还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一种非常健康而且可持续的饮品。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象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茶文化类主题谈休闲农业发展更具有象征性。而且很多游客到休闲农业观光时习惯于饮一些用纯天然、无污染的水源泡的香茶,这无疑显露出人们对茶饮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正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光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地区为加入到了休闲农业行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非常火爆,基本上属于“一票难求”的状态;而有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就显得非常的“凄凉”,即使用门可罗雀形容为不为过。事实上,决定一个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状态的因素除了地理位置以外,人文因素也可能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产物,更是应该有支撑其稳定发展的文化要素。茶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休闲农业作为人们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的重要场所,其与茶文化有很深的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茶文化作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元素,让人们在体验美好的休闲农业时光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茶文化,这不仅可以深化休闲农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为茶文化赋予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3以茶文化为媒介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很多现代人释放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国内休闲农业行业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显露出其“外强中干”发展状态,即很多休闲农业只注重发展形式而忽视发展内涵,没有将本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影响了人们对休闲农业的体验。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地将茶文化融入到休闲农业服务内容当中,深化休闲农业的服务内涵,让游客在观赏休闲农业特有的外观魅力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其中所隐藏着的特殊文化。首先,对于休闲农业负责人而言,他们必须要有夯实的茶文化知识功底,要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合理、最恰当、最有针对性的茶文化素材。为了激发游客学习茶文化兴趣,休闲农业负责人可以通过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增添休闲娱乐的趣味性,并且还要设立相应的奖项,用物质上奖励来促进游客的参与性;其次,当地居民也要善于取材,把茶文化当成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既要看清茶文化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还要加以利用,打破传统经营模式的局限性,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内涵。最后,当地政府要发挥出引领发展的作用,积极宣传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提高当地居民对茶文化的认识,让返当地居民可以在深入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给游客提供更有茶文化特点服务内容。可以说,只有确保休闲农业内在和外在特征同步发展,改革其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我们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行突破,为国内休闲农业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第9篇

摘要:目前,我国开始采用新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但是在农业技术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常态下对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也有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提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创新的一些策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策略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就是农业的发展,因为我国土地辽阔,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农产品质量高,在如今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为了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我们就要推动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让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升。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以此促进我国农业不断发展。

一、推广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一些对推动农业发展更快更好的机器,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还可以为农民增加一些进城务工的机会。但是在目前有很多农民还是执着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不太相信科技的力量,而且购置新型机器价格过高,维修费高昂,严重影响了农业创新和发展先进技术。时代的要求和进步,促使其必须使用先进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以此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创新。能够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总量大,但是人均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大机械作业相比,我国远远落后,农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不仅能提高农作物抗风险能力,也能提高农民的收益。我国大部分土地资源仍用于农业生产,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增加农民收益,让农村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农业产品质量数量达到要求的同时,减少农民的工作量,改善其生活。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创新策略

(一)提高农民素质目前农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农民并不愿意去学习机械知识,因为机械操作比较麻烦,经过专业人员不断培训很多农民还是没办法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派一些专业人员耐心细心地去教农民使用机械操作,为他们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一些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就需要专业人员为他们耐心讲解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此来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

(二)让农民感受到科技的优点在教农民使用新科技时,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去操作,以方便农民的掌握。国家应该制定一些措施,比如将农业机械的价格降低、给农民一些补贴等,让农民能够更好地接受,使他们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要让农民知道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对于空气环境的污染也比较小,这样一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会进步,我国的经济也会不断繁荣。

三、结语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普及好,农村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实现我国的农业发展现代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业差距。

第10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理论;实践

农业发展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类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想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农民及相关人员对休闲农业的理论进行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1]。

1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

作为开展休闲农业的载体,农村的环境、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又以农业有的资源作为发展基础,依托于传统文化,以增进人们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体验和感触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发达国家,具有将服务性和生产性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已经逐渐普及,并且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也成为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由于休闲农业具有马克思休闲思想、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以及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托和支持,因此在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必然是极其广阔的[2]。

2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以农为本

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到以农为本,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才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载体是农村所独有的自然环境,因此,政府应当在重点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绝对不可占用农民耕地的同时,鼓励开展休闲农业相关产业的负责人对荒山、荒滩以及村内的废弃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2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通过对所处地区的历史、交通、资源以及区域特色等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巧妙的结合,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模式,例如农业主题公园等。而在城市的郊区以及景区的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时,应当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所依托环境的特色,进行适度的发展。只有做到结合实际情况,对休闲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才能加强农业与生态的融合,由此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价值[3]。

2.3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生态保护进程

休闲农业正是依托于农业环境所产生的,因此,企业负责人应当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加大对休闲农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逐步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服务的高效化进行推进。与此同时,要想使管理呈现规范化的状态,完善的规范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负责人还应当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将负责休闲农业的讲解员和引导员纳入培训的范围之内,并且执行持证上岗的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引进人才也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快对经营休闲农业的场所在水电、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并且通过对卫生间、停车场等辅助设施进行完善,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效果[4]。

2.4政府进行引导,创建示范区

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肩负起引导的职责,在进行规范化管理、宏观调控和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调动起有关部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将市场配置在休闲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进行最大化发挥。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特性,通过对“最美休闲村”的称号以及休闲农业的等级等进行评定,从而带动全国的休闲农业进行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对经营休闲农业的主体进行鼓励,使其通过对资本、流动要素以及品牌的高效结合,达到创造知名休闲农业品牌的目的。而诚信作为企业经营之本,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诚信经营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心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效果[5]。

2.5保护环境

作为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发和保护同行、生态和生产并重”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全新农业产业,其特点在于融合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及新兴的旅游两个功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休闲农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热点所在,并且对于推进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旭,刘德法.科学发展现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5,11(04):43-46.

[2]许玉乾.科学发展现与人本经济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6(3):38-41.

[3]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现点[J].财经论丛,2014,09(3):68-72.

[4]王冰,郝豫.快乐经济学研究进展及其公共政策内涵[J].上海经济研究,2015,13(12):20-25.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通货膨胀;博弈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39-02

1.通货膨胀与农业收益。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在通货膨胀的经济背景下,农产品的价格也会上涨或者是下跌。农产品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在一定时期内,其需求量不会随价格波动、收入波动而发生过大的变动。农产品的这一特性使其价格无弹性、收入无弹性,即销售量对价格变动和收入变动的敏感度低。

设R―农业收益,P1―农产品价格,Q―农产品销售量,则

R=P1×Q(1)

对上式取微分得:dR=P1×dQ+Q×dP1(2)

对(2)进行变形得:dR/dP1 =P1×dQ/dP1 +Q

dR/dP1 = Q×(P1/Q×dQ/dP1 +1)

dR/dP1 = Q×(dQ/Q/dP1/P1+1)

而dQ/Q/dP/P即为农产品的价格弹性,记作Ed1

dR/dP1 = Q×(1-Ed1)(3)

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无弹性,即其00,农业收益R增加,而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即dP

通货膨胀下,价格水平上涨,dP1>0,农业收益增加。通货膨胀下,农业收益会增加,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通货膨胀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因为农业发展不是决定于农业收益而是取决于其净收益,是农业净收益的函数。农业净收益是农业收益与农业投入的成本之差,通货膨胀会增大农业收益,同样也会增加农业投入的成本。

2.通货膨胀与农业成本。设农业投入的成本为C,投放数量为X,投入品价格为P2,则C=P2×X

对上式取微分,并变形整理得:

dC/dP2 = X×(1-Ed2),其中,Ed2为投入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农业投入品主要为种子、化肥等,这些投入品的可替代性较低,种子没有替代产品,化肥的替代品也很少。商品用途范围较窄,化肥一旦生产出来,也只能用于农业。另外,这些投入品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又特别重要。因此,这些农业投入品的需要价格弹性也很低,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00,即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当dP20,农业投入成本增加。

3.通货膨胀与农业净收益。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通货膨胀对农业生产的收益和成本产生相同方向的影响。而农业发展即不完全取决于农业收益,也不完全取决于农业投入,而是取决于二者的差额,即净收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高低是对农业净收益的反应,净收益越高,生产积极性就越大,反之,生产积极性会小。设L为农业净收益,则L=R-C

对上式同时微分得:dL=dR-dC= Q×(1-Ed1)dP1-X×(1-Ed2)dP2

当边际收益dL>0时,增加产量能增加农业净收益;当边际收益dL=0时,净收益已达到最大化,此时,理性的农民是保持产量不变;而当边际收益dL

因此,农业要平稳发展,需要有dL≥0。即Q×(1-Ed1) dP1≥X×(1-Ed2)dP2。由于农业产量Q是其投入的函数,其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小麦、玉米、大米这些农作物来说,其产出量大于其投入量,即有Q>X,二者间的数量关系取决于一定的技术条件。小麦、玉米、大米等粮食产品的需求弹性与种子、化肥等投入品的需求弹性相近,都是需求无弹性,它们可以看成近似相同。粮食产品的边际净收益就取决于由生产技术决定的农业生产函数Q = f(X)与粮食产品和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变动程度。在一定时期,只要生产技术没有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函数就不会变化。所以,dL≥0这一条件的实现,关键在于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对于价格的控制力上。

1.农业与上游产业的博弈。农业与上游产业就农业投入品的价格展开博弈。在农户与农业投入产品的博弈中,农户有两种策略,即购买和不购买,这两种策略下,假设农业产量分别是80和60,并用其代表农业支付;投入品生产商有两种价格策略,即价格保持不变和提高产品价格。如果农户购买,这两种策略对应的厂商支付分别是40和60;如果农户不购买,两种策略对应的厂商支付是20。这样,纳什均衡是(赎买,提价)。

2.农业与下游产业的博弈。农业与下游产业就农产品价格也会展开博弈,农户有两种策略,即卖与不卖,粮食收购商有两种策略,即提高价格与价格保持不变。在农户与粮食收购商的博弈过程中,如果农户选择卖,在农产品价格不变及提高的情况下,农户获得的支付分别是40和80;如果农户选择不卖,无论价格是否变化,农户获得的支付都是20。对于粮食收购商而言,在价格不变时,对应于农户卖与不卖的两种策略,收购商的收益分别是80和10;在价格提高时,应对于农户卖与不卖两种策略,收购商的收益分别是60和10。这一博弈中均衡为(卖、价格不变)。

从中可以看出,农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博弈过程中,对上、下游产品的价格控制力都比较弱,这样在通货膨胀发生时,其投入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有可能大于粮食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如果农业的投入产出增量不能抵消投入品价格的上涨,上、下游产业就能完全挤占通货膨胀带来的农业收益增加。

从边际收益dL= Q×(1-Ed1)dP1-X×(1-Ed2)dP2分析可知,在通货膨胀下,农产品价格P1和农业投入品价格P2都会增加,但后者上涨的幅度会超过前者,即dP2>dP1,如果农业投入产出函数Q = f(X)所决定的产出增量能抵消投入品价格上涨的程度,即当dP1>X/Q×(1-Ed2)/(1-Ed1)dP2时,农业获得通货膨胀的财富分配效应,农民净收益增加,农业发展。如果农业投入产出函数Q = f(X)所决定的产出增量不能抵消投入品价格上涨的程度,即如果dP1= X/Q×(1-Ed2)/(1-Ed1)dP2,通货膨胀的财富收益完全被上、下产业侵占完毕;如果dP1

3.农业价格控制力弱的原因分析。在农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博弈过程中,农户只有两种策略,买与不买和卖与不卖,而对于价格的影响力几乎没有,这与农业的市场结构状况有关。中国实行,农户分散经营,经营规模小,其市场结构相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市场参与者是价格的接受者,只有卖与不卖或买与不买两种策略可供选择。而其上、下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对价格的影响力较完全竞争市场高。

1.价格保护动态化。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中国实行了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各省相继推出了粮食保护价格,如河南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以2006 年生产的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白麦每市斤0.72 元,红麦、混合麦每市斤0.69 元。这种固定的价格保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收益,但他并没有保证农业净收益为正。而农业稳定发展是农业净收益的函数。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要保证农民净收益为正,就要使农产品保护价格与农业的净收益挂钩,使其动态化,以确保农民净收益不为负。

2.增强农业的农产品价格控制力。提高农产品价格控制力,一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改变农业的市场结构,实现规模化的途径很多,但任何途径都以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基础。另一方面是提高农产品的稀缺程度,商品越稀缺,商品所有者的价格控制力越强。而商品的稀缺程度与产品研发高度相关。为此要加强农产品研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中国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产品少,美国每年向市场推出的新食品种类大约在12 000―15 000种之间,如美国研发的大豆加工产品1万多个,中国不过几百多个,美国玉米开发3 000多个品种,中国仅有100多个品种。这种低的研发能力一方面使农业的投入产出率低,另一方面使中国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质量和加工品种的开发,影响农业对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力。

3.提高农产品的增殖率,强化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能力。农业生产者一般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初级提供者,他们无法参与到农产品的流通与深加工之中,无法享受到在流通及深加工中农产品价值增殖的部分。中国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率和增殖率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约为3∶1~4∶1,而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到2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0.8∶1,因此,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另外,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利润在各个流通主体之间的分配不均衡,批发商、零售商的成本利润率要农民高出许多。因此,要加强流通领域各环节的价格控制,利用政策,调节收购、运输、加工、销售等产后环节利润空间过大的问题,增强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国内市场产量充足,收购政策主导小麦价格[EB/OL].省略.

[3]什么制约了中国农业产业化[EB/OL].省略/nong/2002.

[4]杨娅玲,张丽娜.从供求两方面看农产品价格上涨[J].科技论坛,2008,(4).

第12篇

1.1日本模式

日本的都市农场务农旅游在国内外休闲农业模式中是极具代表性的,日本的休闲农业模式也是经历了从单纯的经济理念逐步转向回归自然,将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为一体,让游人体验原汁原味的农事乐趣[6]。日本观光休闲农业主要以城郊互动型的都市农业著称,以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务参与型为特色,任何人在这里都可以享受农业带来的乐趣,在农业公园里生活、生产、体验、休闲,真正的实现了体验农业,将农村、农业和农民三位一体化管理。

1.2意大利模式

意大利是世界上旅游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的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主力军,称作“绿色假期”[3]。意大利的休闲农业是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新型生态环境相结合,提供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再将多姿多彩的意大利民风民俗以及其他特色社会文化融合到休闲农业中,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综合性体验活动,对意大利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绿色假期”成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从管理到运作都非常到位,管理者们善于利用农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满足现代人对于绿色休闲生活的各种追求。

1.3美国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旅游成为美国政府发展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和重点开发目标之一[7]。美国的休闲农业主要形式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有研究数据表明,美国近2/3的成年人在过去的3年中到美国农村地区旅游过,并且有90%的人是以休闲为目的。美国人比较倾向的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3种,即乡村自然生态旅游、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以及以休闲和体验或者教育为目的的农业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是美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美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美国城市郊区化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关键,决定了休闲农业必将成为城乡交流、互动的纽带。

1.4台湾模式

中国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程度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都有差异。台湾的休闲农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自己的创意和情感不断地融入建设与经营中,彰显个性和追求[8]。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以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坚持经营与生产并重,采用丰富多彩的营销策略,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据统计,台湾大概有1102家休闲农庄,平均每年的游客人数为4.5万余人/每个农庄,休闲农业的年总收益可达40多亿新台币。由此可见,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9]。

1.5中国大陆模式

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与中国台湾不同,具有更大的主动性,主要集中在经济活跃、城市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郊区。中国大陆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迥然不同,民族众多,而每个民族的民风民俗也大不相同,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各种特色,因此,造就了种类繁多、奇异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每年上海市大约有200多万人次涌向郊区体验休闲农业[10]。新农村是中国大陆建设的亮点,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和起点,发展起来的新农村建设型休闲农业,是具有大陆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1万余个休闲农业园区,150余万个农家乐,实现收益3000多亿元[5]。

2国内外休闲农业成功经验总结

2.1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管理下,相关国家和地区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个专门的产业来管理,成立了服务组织和管理机构,政府部门在这些组织机构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11]。尤其是在欧美等一些国家,政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农业农村区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出台了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农村和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的县、州、联邦的各级政府都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美国农业部甚至还设有多项基金提供给合适项目的村庄和个人申请,政府对休闲农业的资助力度也很大。

2.2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作用

国外很多国家很早就非常重视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组织建设和行业自律,积极发展和培育乡村旅游行业协会[12]。如法国农会、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以及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订立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产品质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直到2004年才成立全国第1家观光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 ——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协会无论从自身建设还是政府的扶持与管理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2.3培育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注重文化内涵

根据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经验可知具有特色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国外许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包括国内一些区域性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非常重视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教育与民俗等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因地制宜的设立旅游项目,宣传当地民俗文化。台湾很多休闲农庄从名字就能知道农庄的特色,主题非常鲜明,如“花开了农场”种植了大量珍贵的奇花异草与树木,农庄保持持续缤纷创意,让游客能够深度体验农村乐趣,不定期的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比赛[13]。

2.4采用适宜的供给模式

国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采用了“农户+协会+政府”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农户供给模式。农户是休闲农业供给的主体,企业和各种组织开始加入到休闲农业供给的主体行列中,积极推动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成都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基地生产,企业经营;社会参与,市场带动”的各方参与模式,三圣乡“五朵金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海南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虽然海南岛气候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发展也初具雏形,但就整体而言,海南的休闲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管理欠佳,档次不高,没有鲜明的海南特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海南的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慢,依旧处于自发状态,很多项目从立项初期就未进行实质性的和有效性的规划和设计,另外,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开展较快,但是规模很小,休闲农业分布散,无度开发利用现象突出,资源浪费严重。很多地方政府也没有出台明确的管理政策,放任当地的农民和企业进行圈地运动,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3.2档次不高,特色不突出

海南虽然是旅游大省,但是休闲观光农业都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大多数为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的形式,创新不足,文化底蕴低,服务意识不强,档次也不够高,无法和其他地区休闲农庄媲美。休闲农业的发展本身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导致海南多民族、多风俗的特色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使得海南整个休闲农业不具备海南个性,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海南特色品牌的打造[14]。

3.3发展模式单一,规模小

发展模式的进步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海南休闲农业依旧处于单一的农民或企业供给模式,规模较小,活动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缺乏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协同运作,无法实现社会各界的资源共享,不能突出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魄力,发展模式的陈旧阻碍了海南休闲农业参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学习,使得海南休闲目前还处于自给自足的滞后阶段。

4国内外成功模式和经验

对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放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明确定位,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突破,不能只停留在目前的发展模式上,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地区成功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和特色模式,以此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海岛休闲农业模式。

4.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其主要的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和经营者对科学、系统规划的认识不够,既不进行勘察,也不论证,资金支持力度也不够。海南休闲农业应该充分体现政府的意志,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首先,海南省政府可以明确规定海南全省的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和规划、土地的使用、管理体制等[15],而且加大对休闲农业产业的专项资金支持,针对休闲农业产业设置专项经费,并集中在风险大、回收期长的项目,同时在政府层面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环境。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与企业、当地农民紧密联系,形成多元化的共同发展模式,扩大休闲农业发展规模。

4.2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

国内外休闲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如德国1919年制定的《市民农园法》、1992年台湾农委会制订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等。同样,海南的休闲农业要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16-17]。海南作为经济特区,很多政策法规的制定都有优惠,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针对休闲农业管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制度,从休闲农业的注册登记、总体产业规划和运行到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治安管理等都有法律依据,有章可循,进而规范和完善休闲农业的税收、贷款、用地、工商、卫生、食品等相关政策。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旅游经营、建筑、环保、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引导、监督和促进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

4.3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地区文化内涵

美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家充分利用了国家的地理特点和地区文化内涵来发展休闲农业。日本和海南一样,拥有临海的地理资源,日本利用这一点发展渔业资源,一些渔业村转变观念,将观光旅游与民宿、高品质海产品结合,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在海南,具有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因为不同民族习惯和地域生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风习俗[18],比如三亚回族文化特色区,五指山下黎、苗族文化汇聚地,文笔峰道教文化区,三亚一带民间传唱的崖州民歌、儋州调声、具有海南特色的琼剧等[19],海南的多种民俗特色文化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和创造理念,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这些特色民俗文化,结合自然景观和农业农村景观,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吸引眼球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