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时间:2023-07-17 17:2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第1篇

关键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前言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管理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对领导干部是否发挥作用,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利于对医院领导干部腐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医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对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工作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可能由于审计程序设计不合理、审计方法存在问题,对其作出错误的审计判断。对此,在利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提升任期经济审计责任的效果和可靠性,对当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现阶段,针对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主,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下审计环境,以风险分析评估作为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内容。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进而对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在分析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过程中,以医院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并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采取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过程监督、审计报告复核的审计流程,更好地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在对其进行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审计计划制定,并对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能够对审计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符合实际发展需要[2]。

(一)审计计划阶段

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重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有效制定。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考虑到医院在当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情况,并对医院管理变化情况进行把握;其次,对医院发展战略目标进行明确,考虑其日后发展的选择情况,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变化情况进行明确;再者,对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考虑,对出现的人动情况进行分析,保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符合现阶段变化情况;最后,考虑到之前年度审计结果,对组织内部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进行解决。一般来说,审计计划要考虑到医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受托性,保证组织人事部门能够在审计过程中,考虑到这些问题,将相关审计信息传递给审计决策者,保证审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

(二)审计实施阶段

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对问题进行考虑:

1.注重构建审计小组

审计小组的构建,主要是根据医院内部任期经济责任设计计划,配置审计组成员,能够对审计任务进行有效完成。在审计小组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小组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性,能够对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可由医院内部人员进行参与,保证审计工作具有更高的真实性。

2.加强审计调查

在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对审计单位进行调查。审计调查主要涉及到医院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医院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并对被审计人员在任期间的经济贡献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可采取资料查阅、座谈会、汇报工作等形式对信息进行获取。

3.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审计小组在进行调查后,对被审计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有效了解,这样一来,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要考虑到审计涉及的重点内容,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4.注重实质性审计的应用

实质性审计主要是对审计目标、范围、内容进行明确,并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应用,从而获得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对任期领导进行经济责任评估的关键指标,在审计过程中,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4]。

(三)审计报告阶段

针对于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地审计调查和审计评估,根据相关数据信息,生成审计报告。在审计报告生成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审计报告质量,需要经过多次复核。在这一过程中,由审计小组的组长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后,才可以将审计结果进行存储,形成最终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涉及到了审计面临的多种风险问题,要对风险提出相应的管理意见和解决办法,保证审计符合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过程中,本文主要以医院行业为主,探究了医院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何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有效应用,更好地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估。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采取多次复核的方式,提升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实现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和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海英.国有企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4-25.

[2]王华.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7:64-66.

第2篇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所在单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对其经济责任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以确认经营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是一种实施对干部监督考核、推进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机制。企业日常审计中,具体涉及到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对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时的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有效地对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及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作为集团或上级部门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依据。近几年来,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已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做为基层内审部门,我们不断接受集团对矿行政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开展对下属单位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中,企业资产、负债的核实和确认是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基础,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状况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射,是基于财务信息能够得到的结果,是评价单位行为的依据。其他内容是对个人行为结果的认定,虽然性质重要,但如果不能获得一些非财务信息,很难得出客观完整的审计结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也更加困难。因此,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我们把基于财务信息的审计内容作为审计的重点,把责任评价和风险防范作为难点,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

一、基于对资产负债项目的审计,确认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无论是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是在企业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内容都包括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企业经营绩效变动情况的检查和核实。只是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包括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企业和个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落实,通过综合客观评价,为上级部门对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提供依据。而企业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更注重对异常事项的调查分析或债权债务的核实。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真实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因此,两种情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都应结合历史审计情况,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完整性为重点。具体包括以下审计内容:

(一)流动资产

1.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时,通过现金盘点,核对银行存款对账单和其他货币资金余额等方式,确认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并对现金流转进行过程跟踪,通过账簿等记录,检查是否存在违反规定使用货币资金的行为。

2.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是企业生产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环。审计时,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盘点表进行抽查盘点,抽点放在大宗材料及贵重物资上。另外,还包括对代储物资秀盘点和已领未耗、已耗未领材料物资及异地存货的确认和统计。通过审计检查该环节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管理漏洞,最后根据账实核对结果确认是否影响任期内损益的真实性或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3.债权的确认

债权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其真实性和可收回率是企业发展和接任领导后续经营的资金基础,债权包括企业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的审计主要是对任期内形成呆坏账的确认和存在真实性的确认,做为内审部门,对应收账款真实性的确认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只要销售记录没有问题,则确认依据只有函证资料。呆坏账的确认根据经济业务发生年限、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客商信息等坏账的确认标准,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形成的呆坏账,明确经济责任。其他应收款情况比较复杂,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的一些借款,比较容易清理,要求限期内清理回收完毕就可以,但其他挂账一般是经济事项已发生,但因手续不完善等原因,当时无法入账的一些特殊情况,如果任期内不清理完毕,很容易形成账面坏账,所以,审计时,尽量落实清楚发生的时间和原因,要求当事人及时清理,避免集体财产流失。

4.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实践中,有些单位领导只追求个人利益,对项目投资缺乏可行性论证,投入后没有回报,而接任者又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或者对投资项目不过问,久而久之,便形成投资损失。所以对外投资也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主要审查对外投资是否真实存在,投资合同、协议是否符合要求,存不存在对企业不公平的条款,有无收益及损失, 预期经济效益如何,特别注意如有损失要查找原因。通过审计,在确认经济责任的同时,有效避免或减少无形资产的转移和流失。

(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经济责任审计时,固定资产的清查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好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盲目购建;资本性支出挤占生产成本;账外资产、已到报废年限仍在用或未到报废年限却无实物;账、卡、物不对照等现象比较常见,如果离任时不清理,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时间越长越理不清,责任更不容易划分。所以,经济责任审计也是一次“清家底”的机会。要求被审计单位出具“固定资产盘点明细表”,详细反映所盘点的固定资产实有数,并与固定产账面数核对,做到账务、实物和固定资产卡片核对一致。若有盘盈或盘亏,需把存在的问题完整反映出来,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并对台账和卡片进行更新,明确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让接任者轻装上阵。

无形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宝贵资源。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围绕经营期间相关无形资产增减变动的处理是否存在人为低估或高估价值的现象;现有无形资产取得依据是否充分,决策过程是否科学、规范,会计处理及相关信息是否合法、真实、完整,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问题进行审计。

(三)负债的确认

负债的确认主要审计核实任期内和离任时所在部门、单位债务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查清各项债务形成原因、用途及增减变化情况,测试其偿债能力;通过函证和采购刻录等信息,确认对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真实性,附以应付职工工资、税金是否拖欠,有无预进工资、多提少提工资附加费等影响当期损益的情况。此外, 审计中还应对利用负债类科目进行出租、出借单位银行账户的问题进行审计。

二、基于内控制度测评,明确负责人管理职能履行状况

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对单位经济运行重要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测评和财务管理的审计, 检查负责人管理职能履行状况。主要审计内容包括: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财政法规和财经纪律,单位内部监督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有效; 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重大经济活动决策是否经过集体讨论,重要项目投资、引资是否经过可行性分析及专家论证,有无未经集体讨论,擅自决策造成损失浪费、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重大经济问题, 明确负责人任期内管理职能履行状况,划分经济责任。

三、以责任评价及风险防范为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把对“人”的监督和对“事”的审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责任更大。不仅要力求全面,还要确保结论客观准确。因此,审计评价客观全面、归责到位,有效防范审计风险难度较大,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就是责任评价,但其评价依据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的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使用和处理,其社会影响大,审计风险可容忍度低,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相比风险更大。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全面直接关系到审计所承担的风险。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包括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检查和认定,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最大的差别是: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是有具体的载体记录,如会计记录、会议记录等,比较容易查实。可以直接依据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是否到位等审计结果进行客观评价;而涉及到个人经济行为的事项则依赖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定性困难。因此,审计评价既要综合考虑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又要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难度,评价到位比较困难。

第3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审计定位的双重性

经济责任审计复合了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是一种“对事又对人”的独特审计模式,其双重性特征在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上体现充分。在审计对象上,承载了对经济事项或活动的审计检查,对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任期履职情况的审计评价。在审计目的上,既体现了对干部的监管,又促进了干部提高效能,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了监督经济、考核干部之功效。

2.审计职能的综合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宽、风险责任大,兼容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国资监管和财政监督等职能的综合监督形式。为有效开展审计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均已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求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在重要的工作环节或处理重大问题上形成合力,相互支持,协调配合,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3.实施启动的法定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启动有清晰的时间界定,领导干部、主要负责人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也可在任期内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4.审计程序的特定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相比在程序上相应增加了一些特殊规定。例如在审计立项方面,按干部管理权限和审计管辖范围,经干部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托、授权后,由审计部门列入审计项目计划组织实施,是一种“受托”、“被动”的审计行为。

5.结果用途的多样性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果多用”,是各级政府、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国资监管和财政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对干部考核、奖惩、任免及做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决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可谓源自一脉,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才能切实发挥各自在经济监督中的作用。

1.审计依据

《审计法》修改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五部委的要求,按中办、国办文件精神和审计法规的规定进行的审计活动;修改后,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类型,与财政财务审计同属依法开展的常规审计项目。而管理审计则是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目前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缺乏系统规划和方法体系,开展工作随意性较大。

2.审计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客观、公正评价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依据,旨在加强干部监管。财务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查错防弊,以维护资产安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管理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深入剖析经济管理行为,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防范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三类审计目的各不相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人事、经济监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着眼于明确责任、监督过程、评价结果;财务审计是对会计资料及经济活动的纠偏查证,强调真实、合法;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活动由表及里的评判,突出效率和效益。

3.审计内容

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例,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经济活动应履行的职责义务”,审计内容有:(1)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2)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有效情况;(3)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机制的建立与执行,以及决策程序和决策效果情况;(4)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5)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情况;(6)任期运营业绩状况以及相关的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7)对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8)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等。财务审计以财务记录为范围,审计内容有:(1)预算执行和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2)各类收入、支出、结余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3)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真实、合法、有效情况。管理审计以某项业务或某一职能为范围,深入剖析评价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济(经营)活动的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适当、合法、有效情况。从审计内容看,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为基础,以组织目标、运营业绩、管理效能及守法尽责为主线,对责任人权利运行过程及其效果做出责任界定和评价的一种特殊审计形式,蕴含了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相关内容。

4.经济业绩评价指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评价应围绕审计目标、范围和内容,结合行业特征、责任人的职责范围确立,并仅限于经济责任。医疗卫生行业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有:(1)反映预算管理指标,包括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等;(2)反映增值能力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和任期年均净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率等;(3)反映资产营运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4)反映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5)反映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和任期年均总资产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任期年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收入增长率和任期年均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净值率等;(6)反映社会贡献状况指标,包括工资总额增长率和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增长率、次均门急诊费用、每出院人次平均费用等。管理审计涉及经营业绩评价定量指标,主要有:(1)反映财务效益状况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经费自给率等;(2)反映资产营运能力指标,即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3)反映偿债能力指标,即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4)成本管理指标,即每门诊人次支出及门诊收入成本率、每出院人次支出及住院收入成本率、万元业务收入能耗支出、万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支出等;(5)收支结构指标,即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管理费用率、药品和卫生材料支出率、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等;(6)反映成长能力指标,即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及其三年平均增长率等。此外,还有反映资产效率、人力效率及经济规模效益等指标。财务审计一般不需运用经济技术指标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但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经审计鉴证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通常为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审计的评价提供有效支撑。从上述量化指标看,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经济评价指标有着本质的联系,都包含效益水平、营运管理、债务风险和发展能力等方面,但是各有侧重,经济责任审计从国有资金绩效评价的角度,突出评价资产的安全、质量及保值增值情况,对任期各个年度的业绩状况均有所反映;而管理审计则对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管理能力进行相应的比对,强调实现效益最大化和组织发展目标。

第4篇

我区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环境。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审计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人员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这项工作,制定了《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股,有专人负责。尽管如此我们感到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滞后,审计成果运用不尽理想

由于干部人事制度的特殊性和审计机关权限的限制,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被审计单位的领导离职后,才受组织部门委托进行审计的问题。被审计人员往往在已任新的领导职位后,组织部门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在原单位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造成了“先离后审”的局面。基本上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再加上被审计人员对审计认识不全面,不重视,也导致审计定位存在较大偏差,影响了审计质量。这样做的结果容易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和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廉政问题及个人经济问题也很难查清。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协调较少,各成员单位之间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行反馈机制。

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审计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的审计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法律法规及制度滞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致使审计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以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来评判。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工作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而且由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往往都跨度长,审计期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变化也较快,这也为审计机关选择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价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尽快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评价体系。

3、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随着近年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审计机关的年度计划工作量在逐年递增。正常情况下,我局对国家审计署、省审计厅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必须优先完成外,有时还要抽调人员配合纪检(监察)、组织等有关部门开展办案调查、检查等临时性的工作,而组织部门交办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又都比较集中,一批下来往往是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人员紧张问题成了困绕审计机关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

4、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提高单位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经济责任审计《两个暂行规定》之后,有关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成为法定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件氛围,促使各级领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正常的工作制度,是保护、爱护干部的必要措施。领导的重视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是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法律保障。审计的本质是监督,而监督的效能取决于领导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实践证明,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中,最有力、最有效、最权威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只有加强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适应性较强的法律保障。第三要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审计规范的要求办事。因此,审计队伍自身建设是当务之急,要把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重视政策法规的学习和研究,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廉洁自律,积极推动审计工作向前发展。

5、经济责任审计几点设想

一是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把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有效结合起来,我们打算逐步扩大领导干部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就是在年初安排全年审计工作计划时,逐步加大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比例,以备将来在这些领导同志离任时,审计部门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就会有很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今年我们就安排了5个任中审计的项目。从组织、纪检部门来说,我们建议在维护中央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实行“先审计,后离任”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灵活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调任、转任、转岗等情况,重点采取“先审计后离任”方式开展审计工作;对免职、辞退、退休的领导干部,可实行“先离任,后审计”的方式推动审计工作。在遵循“逢离必审”的基础上,加大对在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第5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实效性不强。

“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般来讲,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在领导干部换届换岗的时候进行的,往往都是“先离任后审计”,即组织部门在考核任用干部时,没有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用人与审计脱节。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审计报告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作用也无从发挥。特别是对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给追究责任带来了困难。

2、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不足。

⑴、财务收支是桥梁,责任到人是结果。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审计法人、评价自然人”的活动,它的着眼点是人,由事及人,单位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只是作为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桥梁和中介。因此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除按照财务收支的有关内容及规定程序操作外,还必须将财务收支的结果进行提炼和升华,要把审计中发现的有关内容和问题落实到领导干部个人头上,也就是李金华审计长所说的: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结果的人格化。

⑵经济责任和资金活动的关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围绕“经济责任”这条主线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是以“资金活动”为着眼点的,经济责任涵盖财务收支,因而二者不能等同。目前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各项经济指标还处于摸索阶段,只陷于对单位的收支审计,而对领导干部的宏观经济目标、决策、管理等内容涉及较少。有限的审计资源难以应付工作量日渐增大的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政策难以落实,审计工作思路和具体的审计技术方法面临新挑战。

3、审计力量不充沛。

石化街道财务审计科是“2块牌子1套班子”,审计人员又是财务人员,在完成日常财务工作以后,再把精力投入到内部审计工作。由于时间和自身建设的限制,可能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三、建议和意见

1、加大日常工作的协调力度。

⑴作为负责牵头的组织部门,平时多与纪检、审计等部门了解、沟通,并督办工作进展的情况;各事业单位、部门也要及时、准确地将掌握的问题、工作进展情况向组织部门报告,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更突出、对问题的监督更及时,形成对审计对象进行动态监督的效果。

⑵加大推行任期内审计的力度。积极推行任中审计,有利于实现监督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将监督关口前移。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遵循两点:一是通过任期内的审计积累相关资料,在干部调任时尽快拿出审计意见,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二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根据部门和领导干部任职情况,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年度审计档案,储存、利用常规审计成果,使经济责任审计由“离任算账”变为年度考核。

⑶要狠抓落实,实行责任追究;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的制度。对审计对象限期整改,对久拖不办或拒不办理的,要依照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6篇

一、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目标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各项财政财务指标。财政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专项资金(基金)支出率、财经(计划)目标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率等。

2.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情况。主要审计:执行政府财政预算和国家财政法规情况;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真实、合法、完整性;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财政资金领拨和缴纳情况;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执行情况等。

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改组、改制、出台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

4.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是:

(1)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2)预算(或财务计划)执行情况;

(3)预算外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

(4)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6)债权债务情况;

(7)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

(8)重大经济决策、实施和效益情况;

(9)领导干部个人廉洁从政情况。

通过以上事项的审计,分析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主要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分清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全面、客观地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法

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主要是通过对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性和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及遵守廉政规定情况进行审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事物的内在联系,根据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公正地评价考核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

1.关于任期经济责任目标及经济指标的审计方法。

通过对实际指标同计划预算指标比较,本期实际指标和上期的实际指标比较,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指标和本行业先进水平指标比较,在更大范围内客观、全面地评价审计责任人。运用指标进行分析对比时,应注意把握好指标的适应性。一般情况下,选用指标以国家规定的或社会公认的资产经营、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等指标为主,以分项的具体经济活动指标为辅。通过指标的正确选用,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营决策、管理决策等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和综合分析比较,以便客观评价经济责任。考核指标时,因有的指标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而收集的,具有权威性,选用时则只须注明资料来源即可,审计可以不再进行核实。

2.关于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事项的审计方法。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各经济事项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以查证财务资料为主,一般运用以下方法:

(1)行政经费领拨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比较、复算、分析等方法;

(2)经费支出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比较、复算、分析等方法,若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工作比较混乱,应采用详查法进行审计;

(3)货币资金及银行账号的审计,主要采用突击盘存、调节、核对、审阅、函证及账户分析等方法;

(4)预算外资金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复算、函证及账户分析等方法;

(5)固定资产审计,主要采用盘存、核对、审阅及分析等方法;

(6)债权及债务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函证及账龄分析法;

(7)专项资金(基金)审计,主要采用审阅、核对、函证分析、复算等方法;

(8)各项经济指标(责任目标)完成结果审计,应在审计以上内容基础上,主要采用核对、复算等方法。

3.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审计方法。

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审计,采用跟踪法、重点法、公示法等。对经济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过程民主,决策结果科学。对任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事项进行重点抽查,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开始,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或调查。另外对一些特殊的经济决策事项可通过向社会公示的方法进行取证。对决策审计还可查阅相关会议纪要原件及相关记录。

4.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审计方法。

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审计:一是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遵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财政法规、廉政规定的情况审计。具体审计主要采用前面所讲的方法进行,但涉及个人的廉政问题,要特别慎重,审计底稿也应注意特别对待,经济事项的经办、主管、审批等相关证据的收集要更加全面而稳妥。二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廉政问题审计。这方面可通过一定范围的公告、座谈会、个别交流、审计查账和调查等形式收集资料,然后进行核实。但对领导干部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对财政财务资料的审计,从账面上收集证据。

第7篇

【关键词】 受托责任;评价;控制

2011年8月我国内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五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指南》,这部指南的颁布突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内审实务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领导干部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审计,其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内审本身的职责范畴。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

现代企业制度下联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是受托责任,本文从受托责任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受托责任是指委托人将资产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受托责任可以分为受托管理责任和受托经济责任两个部分,因此对受托人的审计就分为财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两个部分(王光远,2004)。英国审计学家戴维·费林特(Flint,1988)认为,“作为一种几乎普遍的真理,凡存在审计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一方关系人对另一方或其他关系人负有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义务这样一种关系,此种责任义务关系的存在是审计的重要前提,可能还是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他还认为,“审计是一种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是一种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落实的控制机制。”另一位英国的审计学家汤姆·李(Lee,1988)认为,“要求人们的行为对他人负责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正是这一特征构成从古至今审计功能之基础。在此意义上,审计正是作为强化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之手段而被运用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蔡春认为“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经济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的存在乃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受托人即单位负责人对经济活动的合规、绩效和控制等方面的实现情况。

在受托责任观看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通过对“事”的审计来达到对“人”的控制。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在任期内的内部控制情况、经营绩效和决策的有效性、合理性等方面的审计来实现对其受托责任的考察。这点不同于原来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合规审计,原因在于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只对事的审计,而是通过对事的审计来实现对人的控制,其审计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可以使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采用诸如谈话、举报、对群众进行调查等方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应当明确为对受托责任人的特定经济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为了反映单位负责人的受托责任,需要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来度量。从上述的受托管理责任和受托经济责任的视角出发,对受托责任人的评价体系相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控制评价;另一个是财务绩效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反映责任人的管理水平,而财务绩效主要是定量地反映负责人任期内的成绩,两者缺一不可。

(一)评价指标

1.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是对受托责任人在任期内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效性和执行情况来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按照COSO对内部控制五个因素的角度来对其评价:

(1)内部环境。审查被审单位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合理,部门设置与权责分配是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能够在日常经营、重大事项等方面发挥作用等。

(2)风险评估。审查被审单位是否能够及时识别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是否能够及时采用定性与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等。

(3)控制活动。审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全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以及能否运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各种业务和项目的风险有效规避或者是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审查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否及时、顺畅和准确,发生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错误或是舞弊是否及时反映并及时更正。

(5)内部监督。审查是否制定内部的监督制度以及内审机构工作是否得到其他部门的配合。

2.财务绩效评价是对受托责任人任期内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状况、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情况四个方面来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笔者采用2011年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指南中对财务绩效评价的相关规定来说明。

(1)盈利能力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在任职期间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2)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运行状态、结构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可参考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 在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中应重点对不良资产进行审计,按照受托责任人的任期职责、任期时间及不良资产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等情况来分析企业不良资产产生的责任。

(3)债务风险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可参考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等。

(4)经营增长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市场拓展、资本积累、效益增长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持续发展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年均资本增长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二)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完备程度。内部控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如果内部控制系统残缺不全,缺乏整体系统性,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将大打折扣。

(2)内部控制是否科学有效。在完备基础上,内部控制还应做到能够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风险降到最低,不仅需要分工明确,还应做到各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防止个别环节出现,从而发生有损企业利益的现象。

(3)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审。在测评内部控制完备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通过检查被审单位有关的证据、实质性测试等方法,抽样选取若干项目的若干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来发现失控点。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当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对各种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正因为这样,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测评结果,找到失控或控制不力的原因,并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改进,以提高控制效果和经营管理效率。

2.财务绩效评价标准

(1)客观性。如果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发现并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单位的审计材料不存在重要的不真实的事项,可以认为其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如果有不客观的现象,程度轻微的应给予指明并要求其改正;严重的应交给上级或其他相关部门处理。

(2)合法性。根据受托责任人任期内的经营活动和重大决策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如果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未发现受托责任人存在重要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可以认为其较好地遵守了有关财经法规;否则应当判定违规程度的严重性,如果很严重,需要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并交给相关部门或上级处理。

(3)效益性。评价效益性时,评价标准应当将受托责任人被审期间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历史、同行业指标并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时应当对有关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和具体内容作出说明。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与以往的以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相比,出发点、评价方法和最终的目的都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更倾向于达到对被审计对象的控制为目的。这是因为: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和公司控制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控制”为出发点,来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控制。公司控制是确认受托责任的关系,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检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解除。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方法上也是以实现控制为导向的,按照先对受托管理责任后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先对被审单位的内控进行调查,确定其薄弱环节从而找到审计重点,然后再对财务绩效进行审计。由此看来,经济责任审计在于能够保证单位负责人受托责任的履行以及上级对负责人的控制。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实现对受托责任人的控制。委托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信息不对称性,受托责任人在对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等方面信息的掌握要优于委托人。放到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就是上级对下级的责任履行方面不能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上级动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手段来控制下级,从而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对象解除受托责任以及从治理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被审对象的内控和财政、财务效益情况的一种特殊的审计,考察指标既包括了内部控制,也包括了各财务指标,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特殊的审计形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S].2011.

[2] 马冬梅.基于受托责任视角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1(1):100-101.

[3] 孙民.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J].财会研究,2011(1):61-63.

[4] 张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务金融,2011(5):49-51.

第8篇

南京烟草作为政企合一的中央企业,所属县级分公司的企业法人资格已经取消,财务上不再独立核算,但其仍然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国有资产保管和使用、卷烟市场营销、市场监管、行政许可、内部管理等重要职责。同时,国家局要求“要把加强对非法人实体的审计监督,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在新形势下,南京烟草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探索形成了“经济责任+绩效审计”的审计模式,较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绩效审计在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意义

(一)绩效审计是开展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需要

非法人单位一般实行预算管理下的财务报账制,而以财务收支为主线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因此,引入绩效审计理念,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符合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二)绩效审计是强化对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

在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绩效审计不仅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鉴证,还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的考查;不仅关注财务收支活动中有无违法违规问题,还关注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有无损失浪费;不仅检查决策机制的健全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还检查决策事项的效益性、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实施结果的效果性等。

三、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模式的构建

(一)拓宽审计内容,解决“审什么”的问题

1、深入评审非法人单位内部控制

主要评价内控制度在需要控制的所有主要环节是否都建立了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设置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制定的内控制度能否有效地防止违规违纪行为。

2、深入审查非法人单位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状况

审查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各年度经济责任目标的完成与否。通过对任期内逐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任职初期相比较的经济指标增减变化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非法人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

3、审查非法人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

南京烟草非法人单位实行预算管理下的非独立财务核算体系,主要审查预算编报是否及时、真实、准确,有无虚列预算项目;审查烟草专卖打假经费的分配、使用、管理的真实、合法、合规性及效益性;审查卷烟罚没收入是否纳入财政专户存储,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

4、审计非法人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行为

审查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依法履行职权过程中决策行为的合法、合规、效益性;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各种廉洁纪律和国家财经法纪的规定。

(二)转变审计方法,解决“怎么审”的问题

1、整合内外部审计资源

以审计项目为单位,以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导,合理借助中介机构人员,有效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绩效审计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充分发挥审计组的整体优势。

2、多个监督部门联动

实施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过程中,牵涉到非法人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审计部门一般与人事、监察等职能部门联动,共同参与项目,形成监督合力,以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

3、多种审计程序并举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仅采用查阅账簿、审阅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传统的审计程序,还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数量分析、技术经济论证、统计及非统计抽样等科学分析方法,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抽查范围,提高审计监督的覆盖面。

(三)完善评价体系,解决“怎样评”的问题

1、确立绩效评价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

绩效评价围绕审计的内容和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以可靠的数据和客观事实为依据。(2)客观公正原则以写实和量化的方法描述事实,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工作成绩既予以肯定,又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承担何种经济责任。(3)重要性原则着重评价与履行经济责任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一般依据经济事项的性质和数额的大小来选择评价的重点。

2、明确绩效评价的内容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客观描述审计事项的结果,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问题,分析列举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为企业发展所采取重大措施,并评估领导干部所采取的措施的实施结果。应依据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内容,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没有审计的不做评价。

3、制定绩效评价指标

第9篇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通过对领导所在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负有责任进行审查,评价监督领导千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随着我国近些年出现的腐败问题暴漏出我国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缺陷,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风险导向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风险导向审计就是以审计风险理论作为基础。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审计风险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与评估。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审计重点前移。以风险为出发点。在风险审计中更加侧重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重点审计项目进行审计。以此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审计证据的内涵不断扩大,证据的来源更加科学化。基于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科学的证件作为基础的。尤其是重视外部证据。这样可以避免单纯依靠内部审计结论的片面性,规避审计风险;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在新常态下领导千部违纪违法行为更加隐蔽,所以对于集体经济责任界定存在难度。尤其是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发展。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审计结论。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分析程序。并且将分析程序贯穿于整个风险评估体系中。

风险导向应用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容易出现审计主体对审计对象真实性等相关事项评价后。出现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产生的损失以及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因此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以下价值优势:

有助于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由于在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呈现多样式发展,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关系到党政建设。然而基于经济责任审计所存在的不足容易出现审计风险,例如基于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而导致审计结论与事实不符的现象可能会产生审计主体出现损失,例如领导承担主体责任的可能性。因此将风险导向应用到审计中可以清晰识别出审计风险点。从而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不合理的审计问题出现。

化资源配置。提高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审计内容比较多,根据工作经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出于“被审计”的限制,它们往往不会积极配合相关审计工作。例如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相关问询等采取故意拖延或者不理睬的方式。再加上审计人员数量的局限,使得审计工作量比较大。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则可以通过系统分析与评价实现了高效审计。首先审计人员根据审计风险进行审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以此增强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实现了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拓展经济责任审计职能。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不仅对领导任期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而且还关注相关风险的管理。根据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单位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审计关头前移,做到了主动风险规避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通过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完善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模型可以将各种风险点清晰的展现出来,以此更好的突出重点监督与管理。便于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例如将审计风险点展现出来可以让被审计单位知道自己的风险,以便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构建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三是审计终结和责任评价阶段。结合相关工作经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构建有效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基于经济新常态发生。领导千部违纪违法的行为越来越隐蔽,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要不断的创新。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准则及流程的日益规范,在经济审计中存在审计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目前的重点就是构建完善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一方面要强化对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力度。虽然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强化了对重点项目的审计。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因此作为审计部门必须要强化质量监督力度,重视证据的科学性与法治性;另一方面建立审计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基于风险防范的目标。审计机构要及时进行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做到依法审计,增强风险监督的能力。

建立完善的量化风险评价体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风险导向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如何评价风险将成为关键。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

第10篇

一、全面把脉,厘清重点

(一)有效的审前调查

1.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查看往往是审计人员最不会忘,但却是最容易忽视的。最不会忘是因为一般都会看,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概况性了解;最容易忽视的是在其中寻找有效的审计线索。不应停留在财务数据的知悉,而且应关注财务指标的异常变化,继而追溯数据产生变化的根源。

2.其他审计项目的信息。对其他审计项目信息的把握是关键,一是关注审计整改报告的内容,尤其那些落实情况描述模糊或者未得到彻底整改的项目;二是关注那些特别重大事项的整改;三是关注那些屡改屡犯的项目。

3.审计调查问卷。审计调查问卷是获取审计线索的有效手段,但很多时候调查问卷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固然有被调查人员不愿正面提及一些事项,但也有调查问卷内容设计未有针对性、忽视对方感受等原因。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应该是在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设计相关内容,尤其是可能与审计线索相关的内容,如果只是泛泛谈一些单位发展、领导廉洁等问题往往就会形同虚设。

(二)审计过程中信息的沟通

1.重要业务信息的沟通。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接触的就是财务资料,即使其他资料也是围绕着财务资料来延伸开的,却容易忽视了一些重要业务信息,特别是一些可能影响期末数据的或有事项信息,而这些被审计单位一般不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如未决诉讼事项等,而这会对期末数据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仅落脚点在财务资料上,对单位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信息也不能忽视。

2.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自身负责的内容去审视问题,与其他审计人员在审计信息上的沟通较少,但往往很多问题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发现。因此,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尤其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关联交易事项的信息沟通。

3.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往往局限于对于发现问题的意见交换,而忽视了倾听对方对于单位存在问题的看法,由于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与被审计单位是一致的,随着大家对审计认识的加深,一些被审计单位也愿意通过审计暴露出自身的问题,促进问题的整改。但是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审计线索,审计组还是应进行复核确认,不能不加复核直接采信,另外还需权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审计线索与审计目标的关联性,避免偏离审计目标。

二、针对理络,捋顺思路

审计内容的实施一般按照事先制订的审计方案进行,但关注的重点不应当偏离审计报告披露的热荩笔者从七个方面对审计内容的脉络进行梳理。

(一)主要财务指标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主要财务指标情况是对期末资产负债状况及任期内损益情况进行审计确认,但审计的落脚点不能仅仅停留在财务数据的列示上,而是应该对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收入、利润的分析应结合被审计单位具体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出数据变化的真正原因,为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其数据是被审计人经营业绩最直接的体现。由于财务决算报表中均含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表,被审计单位往往按决算报表向审计组提供,但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客观因素的剔除与财务决算报表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直接采用决算报表数据。在客观因素剔除项中除应考虑常规的资本投入、评估增值、技改增加、分红转回等因素,还应重点关注其他可能影响权益的非经营积累增加因素。

(三)对外投资情况

对外投资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中之重,不仅是因为对外投资是决策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外投资也与经营结果密切相关。近年来,很多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都是与对外投资相关的。找出每一项投资相应的决策依据,关注决策权限;再次,应关注控制权的实质,很多时候审计人员容易依赖持股比例来判断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是否应纳入合并,但却忽视了实质控制的本质。

(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是对考核指标和上缴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审计对完成情况的认定不应依赖计划部门的年度考核文件和财务部门上报的决算报表数据,而是应该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客观反映。

(五)综合绩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综合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横向评价,即拿被审计单位期末指标与标杆指标进行对比反映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此部分应重点关注标杆指标选择的可比性,二是纵向评价,即对被审计单位任期内指标与任期前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此部分往往是审计的难点,因为很多时候指标的变化并非所有的都是直线上升或下降,而是呈现波动,需要对波动的原因进行说明;另外在同一能力下的评价指标,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这也需要审计人员对指标的构成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变化的具体原因。

(六)内控制度建设及决策程序履行情况

内部制度建设情况很多时候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忽视,其原因是未将其内容与审计内容结合起来,成为为了审计形式而走的过场。内控制度建设审计,并非简单地抽取一些制度去检查,而是应结合审计的具体内容检查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不应仅就事论事而是应从内控上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从根源上进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提升。

(七)年薪情况

第11篇

关键词: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一、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现实需求

2011年7月7日,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审计署决定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以及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实行“关键岗位重点盯防”。会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指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定审计对象尚未实现全面覆盖,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今后,在对各级领导干部全面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重点。审计署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项重点:一是突出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加强对经济活动复杂、资金资产量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二是突出关键岗位,加强对掌握重要经济决策权、执行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等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三是突出重点事项和重点资金,加强对管理、分配及使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部门、单位和岗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的经济工作岗位众多,其中不乏管理、分配及使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关键岗位。这些岗位在经济监督上容易被忽视,导致这几年出现了一些案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关键岗位的部门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很有意义。

二、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认识不足

某些审计人员认为只对达到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才有意义,对级别较低的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毫无意义;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只能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对免职和因其他原因离开工作岗位的部门领导干部作用不大;审计过程中只偏重于审查家底经费,查看与经费收支有关的账目,对其他的经济活动缺乏监督力度;一些人事部门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看作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考核,在部门领导干部提拔、调动、免职和因其他原因离开工作岗位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不能客观地分析运用审计结果。对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模糊,造成相关人员思想难统一,给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增加了不应有的阻力。

(二)先升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展开

一些单位在部门领导干部升任更高一级职务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种情况在现实中的普遍存在,使审计工作陷入两难的境地。不如实反映其任职中的情况和问题,将违背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该同志的升任已成事实,且担任了更高的职务,将对审计工作不利,审计结果也起不到为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作用;充其量只能起到反映情况,摸清家底的作用。

(三)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制定不健全,结果难运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提升、调动、免职三类即将离开原岗位的负有经济责任的有关干部。由于这三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审计的内容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而现行的审计制度在审计范围、程序、内容和结果运用等方面没有明确区分干部离任的不同情况,在实际操作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方法、评价标准以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各方的风险责任等方面也没有具体区分这三类情况的规定。导致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对提升的干部按规定的内容审计外,其他情况审计人员只是凭主观感觉和一些经验,导致审计内容不规范,审计结果运用效益差。

三、完善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认清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1、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正确合理考核干部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用大量的数据、详实的资料反映部门领导干部在任职期内的工作情况。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可通过审计结果,正确评价干部。一方面为合理、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正确评价免职、退职的干部提供科学依据。

2、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即将离任的部门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对违法乱纪、贪污腐化行为的抑制,可以促进发扬求真务实作风,改变某些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观念,对部门领导干部既是一种预警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能促使干部在任职期间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和廉洁自律的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地开展工作。

3、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接任人的工作顺利开展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如实地反映干部在任职期间内相关的资产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这将给接任人尽快适应工作、搞好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接任人可以通过审计资料全面了解新单位的家底及情况,总结借鉴前任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吸取出现问题和失败的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

(二)着力提高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性

1、选择合适的审计时机

采取“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办法,再决定某部门领导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相关职务,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后,由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任用。这样可以避免被审计对象利用职权进行干扰,打消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有利于掌握真实情况和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有利于审计机关作出真实准确的审计结论。

2、探索创新审计方法

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时间紧、内容多,审计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真实性,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的完成。一是与预算执行相结合,从银行账户入手进行审计。二是审计查账和审计调查相结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部门领导干部的审查离不开审计查账,同时也可以采取其它审计调查方法。三是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在被审计单位自查的基础上,要求被审计单位被所提供的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同时也要求被审计的党政领导干部作出承诺。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有效。

3、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1)审计评价应当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用实际工作业绩与预定的可考核目标对比的方法来评价被审计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被评价对象主观努力所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其工作业绩的客观因素。

(2)应进一步明确提升、调动、免职三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区别,以便审计人员在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区别对待,达到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3)改革失误和要区别对待。改革失误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政策导向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而非个人主观过失所造成。是指某些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侵害国家利益,致使国家和公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审计人员要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说明,区别两者的情况。

(三)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评价体系

1、科学确定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制定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结合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情况,以任期审计评价内容为基础,可以将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归纳为经济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两个方面。

2、建立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很难达到客观、公正之目的。应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为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应主要运用计算机处理,人工输入标准及其审查结果,靠系统测评。

3、统一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如基数指标法、绩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所依据的标准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评价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最终定位到干部任免的关键问题,评价结果要求准确、统一。为此,要统一部门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从诸多审计评价方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来作为统一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林钟高,龚明晓.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平衡计分卡;层次分析法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经费的增加,高校作为承担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职能的经济组织,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院系负责人受校长委托全面领导和主持本院系的工作,成为受托经济责任的承担者,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而建立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公正、合理的评价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提供科学评价结果,以便委托人参考。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现状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自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来,教育部虽然了多项关于加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文件,但只在相关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中对审计评价内容进行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对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和规范。审计人员在缺少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多依据主观经验作出判断,会导致经济责任定位模糊,难以全面、合理地进行量化和界定,造成审计评价系统性不足,影响了审计质量。第二,审计评价偏重于高校财政财务收支领域,对非财务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足。在审计实践中,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依据财务数据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内容也仅是对财政财务收支数据的陈述性说明和粗略分析,弱化了对院系负责人经济活动的社会及环境效益和长期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的监督,导致很难全面反映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职责的全貌,增加了评价的难度。第三,不同的审计对象评价内容相似,审计重点不明确。高校主要有教辅部门、院系和附属单位等机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职能和经济活动,教辅部门主要是为了维持高校正常运转而设立的,负责日常管理协助工作;院系主要负责培养学生,完成教学科研任务;附属单位主要为校办产业,独立经营并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不同机构负责人因为工作职能和目标的不同,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也应存在差异。但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制度的不健全,不同机构的负责人职责不明确,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评价范围和重点无法随着审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导致评价内容相似,重点不明确。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平衡计分卡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平衡计分卡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将战略分解为可衡量的指标,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进行业绩评价。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情况进行评价,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是可行的。作为一种新型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具有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能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其采用的多层面评价机制,在传统的单纯考核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了客户要素、内部流程要素、学习与成长要素等非财务指标,从而能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首先,财务指标仅能反映已发生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主要为定量指标,非财务指标则包含了定性指标。其次,财务指标只关注到结果,不能说明影响业绩的重要因素和实现途径,非财务指标则揭示了业绩的创造过程。再次,财务指标主要是对组织内部的评价分析,非财务指标则强调了组织对外部社会的贡献程度。最后,财务指标会导致组织负责人过度关注短期业绩,非财务指标则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注,避免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的倾向。平衡计分卡有机融合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达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平衡,结果与过程的平衡,内部与外部的平衡,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平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二)构建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原理,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进行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财务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所属院系具有传授知识、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等公益性职能。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预算拨付和学费收入,经费支出主要为事业支出和基建支出,虽然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但充足的经费保障、较高的资金利用率等依然是其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财务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的财务管理效率,包括预算收支情况、资产管理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2)客户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高校院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用人单位培养才人、推动社会创新的基层实体组织,面对客户主要为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该层面应关注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情况。对于学生而言,要在所在院系学习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校院系要为其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对于社会而言,高校院系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客户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对客户需求的响应程度,包括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情况等指标。(3)内部流程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内部流程层面是高校院系提高管控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院系内部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被审计人的职业操守,包括教学、科研、财务、风险等方面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所以内部流程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有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和遵守廉政法规情况等指标。(4)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指标的构建。学习与成长层面是高校院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要重点关注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教育培训机会、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高校院系负责人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与院系目标的一致。所以学习与成长层面主要评价被审计人任期内所在院系教师的科研情况、培训情况和教师素质提高情况等指标。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综合评价

(一)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将复杂问题逐级依次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从而构造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再借助专家的判断确定各层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并进行量化处理,最后确定各要素在整个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水平。对于包含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而言,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水平。其计算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成对比较矩阵。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避免同时对所有要素进行比较而出现可比性差的问题,采用了专家判断对每一层次中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若某一层次包含n个元素,则要做出n×(n-1)/2次的成对比较。成对比较后,使用数值1-9及其倒数作为比较结果的衡量,其中aij表示某一层次中要素i与要素j的重要性水平比值。(2)计算各指标权重向量。构造矩阵A后,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和与其相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w,使之满足公式AW=λmaxW。(3)一致性检验。由于在对同一层次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时,存在人为判断现象,为了避免由于主观性而可能出现的逻辑性矛盾,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4)整体层次总排序。这一步骤是确定最低层次要素对于最高层次的相对权重水平,以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为例,总目标A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包含4个要素,分别为A1,A2,A3,A4,其层次单排序后权重值分别为a1,a2,a3a4;指标层包含22个要素,分别为B11,B12,...,B46,其层次单排序后权重值分别为b11,b12,...,b46。那么指标层各要素对于总目标A的权重值为wij=aibij(i=1,2,3,4;j=1,2,...,6),然后再按照步骤(3)进行一致性检验。

(二)综合评价

在计算出指标层各指标对于总目标权重值后,审计人员对各指标按照百分制打分。

四、结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克服了指标单一的弊端,达到了更加全面评价的效果。但是由于评价指标的选取、计算和分析都有一定的主观性,且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平衡计分卡在高校院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运用还需要实践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韦小泉、王立彦:《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研究》2015年第5期。

[2]黄勇、查道林:《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大学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财会通讯理财版》2010年第6期。

[3]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审计研究》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