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7:2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01-03
现代农业诞生于20世纪初,相对于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其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又称为“石油农业”,主要是用高能耗、高投入换取高产出,表现在用机械替代人畜劳动力,普及良种栽培,利用高效水利设施、使用大量化工产品来改造自然环境等。现代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与土地附加值,在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保证了农产品的丰收增产,解决了世界人口的生活问题。但是,伴随着这种高能耗、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逐渐产生,直接威胁到农业稳定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1]。空气混浊、土地退化、水质污染,这些不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代价。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认真反思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与措施,努力探索一种高效、低碳、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知识化的生态社会,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舒适、便捷的基础设施,自主、高效的农业环境,稳定、和谐的社区氛围,我国的生态农业正是以此为宗旨构建的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地处大别山区的黄冈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业产值比重大。近年来在生态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研究将对其进行探讨,寻找发展对策,以期为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奥伯特(W. Albreche)于1971年提出,其含义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生态经济学规律为准则,构建的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教授将其最基本的原理概括为“整体、协调、循环与可再生”[2]。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 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
2.1 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 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黄冈市生态农业着眼于全面发展“大农业”,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原则来规划、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结构,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林、牧、副、渔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各类农业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汇聚合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其中省级47家,国家级1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构建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桑蚕、中药材、生猪、家禽、乳业、渔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2.3 重视构建立体化的农业结构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农业。一是优化种植业生态布局。黄冈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扩大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种植,重点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湖、还湿地。目前黄冈市正在开展生态湿地工程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湿地。二是理顺畜禽养殖业区域布局。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农业。通过集聚生物反应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端产业,减轻农业环境压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扶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注重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基地建设。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有效使用“三品”企业238家,品牌总数达57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71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8个。通过合理的作业搭配和适宜的产业规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追求功能多样化和合理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3 黄冈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资源浪费严重,忽视生态效益
一是耕地面积逐渐减小。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面积1.74万km2,总人口730万。虽然地广,但是地处山区,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为0.053 h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面积还将持续减小。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于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严重滞后,差距明显。
由于长期受 “以粮为纲”的农业指导方针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许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不重视水土保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过度放牧、捕捞及乱伐森林等违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3.2 生态农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
当前黄冈市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生态农业,采用以生物群落组合原理或“食物链”原理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3]。此外,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认识不到位,仅将生态农业视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措施,缺乏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
3.3 农业技术服务滞后,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
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实践中,黄冈市开发了许多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但遗憾的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之又少。如在良种选育、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方面,只强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但没有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4];在水土植被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
3.4 对生态农业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黄冈市用于建设生态农业的资金来源于群众自筹、金融融资以及政府投资等。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对生态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引资体制还很欠缺,资金来源单一。由于很多基础科研实践项目需要前期大量投入,仅依靠群众自筹很难解决。此外,摒弃传统的农业模式,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与财政支持。
4 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规模化、定量化、集约化与可持续”。针对黄冈市的实际情况,只有结合区域性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消费水平,通过定量化的优化组合,做好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5]。总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 面向市场建设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要面向消费市场,灵活调整经营模式,积极制定促进农业良性运行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走高效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做到理性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指导,着眼长远利益制定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建设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原理,才能提升生态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6]。
4.2 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首先,政府要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引导与协调工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干预,增强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功能化与合理化,保障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效益。其次,政府要提供发展生态农业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环境监管与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大力扶持生态环境建设,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快恢复。最后,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市(县)的建设,深入宣传生态农业知识,摒弃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 加快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实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黄冈市的实用农业技术应用率还远低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户还在沿用千年不变的农作方式,不改变这种现状,就无从谈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当前与生态农业建设密切相关、值得大力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此类实用技术的推广与转化[7]。
4.4 加强生态农业基础理论的研究
当前黄冈市生态农业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生态农业的现实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黄冈市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众多,概括、总结的难度很大;同时受生态工程自身的性质影响,研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通过定性分析提炼出定量化、规范化的操作方案。解决上述难题的途径是: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进行横向研究,同时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化的生态工程类型、模式,持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从中找寻规律、提炼经验。
5 结语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生态农业建设[8]。为此,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发展主旨,加强政府引导,深化思想认识,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装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探索适合黄冈市市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最终提升黄冈市生态农业的整体水平,实现黄冈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鲍宏礼.论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生态农业[J].求实,2005(5):86-88.
[2] 马世骏,李松华.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WANG J J, LIU G B.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of northern Shannxi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2005(2):93-94.
[4]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
[5] 侯文英.阳泉市郊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4):78-80.
[6] 袁久和.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20-23.
【摘要】近几年,“三农”问题--农业发展、农民创收、农村建设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泉。面对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形式的转变、农村企业的崛起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建议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很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划分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城市和农村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体系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农村金融机构又以县级银行以下的村镇银行为核心。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中小企业等的金融需求。如表1,2010年至2016年村镇银行总数,资产总额在不断增加,不仅表明金融供给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强烈。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审批流程复杂
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公办金融机构为主流,农户筹集资金时,经历的审批程序比城市贷款更为严格,审批流程更为复杂,付出了更长的审批时间,更大
的资金成本。审批流程的高复杂性,严重削减了农民借助农村金融来获取资金从事创业开发的积极性,也使得以公办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无法完全融入广阔的农村资本市场,从而难以l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二)惠农信息传递失效
近几年,惠农金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接收。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而且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又由于部分农户没有很强的金融知识,没有专业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惠农政策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农户吸取资金,取得贷款,获取金融优惠服务存在盲区,创新创业、经济发展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信用体制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仍未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严重缺失。正式金融机构放贷需抵押,且多数限于实物资产。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贷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其次,农村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不广,缺乏对民间金融进行支持的信用系统。近几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由于缺乏金融信用体系支持,农村金融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农村贷款比以前的难度更高。
三、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一方面便利农村发展,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便利农户融资、筹资的渠道。例如,创立专项的农户创业贷款资金、专项的农业规模经营贷款资金等,化解贷款难的错误认识,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同时,简化审批手续,使农户、农村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避免繁琐的手续和不必要的资金成本,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降低信贷面临的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一,政府需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第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用信用做名片,对于信誉良好的借贷人可以适当地放大对其借款的数额,或者在还款时间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能鼓励其他借贷农户。
(三)保证资金供应连续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防止资金问题的产生,实现供应的可持续性。第一,对于农村金融,建立资金回流制度,将银行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之中,而非只顾城市;第二,增加资金来源,允许其他资金进入。例如国外的公司、机构以及一些民办金融机构,以增加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并且贷款公司也可以考虑与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获得资金,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针对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政府需要在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并加强对民办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和监管,以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通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逐渐突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的特点,协同作用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2]刘娇然.试论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系,金融保险,2016.
[3]王宇鹏.关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6,(11).
摘要 通过对龙泉市毛竹产业的调查,毛竹生长周期短,管理简单,大力发展竹产业,是促进龙泉农民增收的一个经济亮点、是提高农
>> 龙泉市休闲林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建瓯市玉山镇上房村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黄山市竹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刍议 澜沧县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临沂市兰山区桂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龙泉市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香榧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淮北市玉米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济南市葡萄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阜阳市颍东区肉牛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 浅析文山州肉牛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连城县红衣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六盘水市钟山区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田阳县石山区竹产业经营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临沂市兰山区粮田养分现状及粮食生产对策 土家族竹铃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思南县竹鼠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柳州市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迭部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陈有全,金爱武,吕德木.浙江省龙泉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EB/OL].(2008-07-25)[2014-05-06].http:///link?url=cMxZMXzjMdlranpWCcLasUbLxmrTbCFEkA1B_i_NMaL333YGmEucG发bzKJlTf36l2TRMFbsHAdvcJdH-Nqkrn41G_hzfaj8Ld8W8FVxgc287.
[3] 吴炳生.竹类资源利用与发展趋势[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9(5):351-356.
[4] 阳昌明.广西兴安县毛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10(3):171-172.
[5] 余盛宽.龙泉市毛竹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6] 储琴.青阳县竹产业化建设成效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47-248.
[7] 周红敏,瞿虹,周善森,等.浙江省龙泉市竹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2(1):46-48.
摘要 指出康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目标及采取的措施,并提出鼓励蚕桑规划区土地合理流转、保护桑树资源、建立蚕桑发展专项资金、实
>> 宜宾市蚕桑产业发展探讨 蚕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讨 更戛乡蚕桑产业发展研究 吴江市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对泾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蚕桑产业发展经营的研究 广西蚕桑产业链发展初探 镇康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绩溪县蚕桑业发展探讨 浅析发展河乡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对西部山区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大姚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探析 海盐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规划 重庆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探析 对阜南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实施桑园复套种稳定蚕桑产业发展 泾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澜沧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西部蚕桑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路径探析 颍上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小红,李强,蒲建忠.对康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4):327.
[3] 李金春,李元春.甘肃康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设想[J].北京农业,2012(21):246.
[4] 赵如林,张东城,王文生,等.临沧市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2012(增刊2):62-64.
[5] 边剑锋.千阳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 赵世英.千阳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J].北方蚕业,2009(1):52-53.
[7] 杨琼臻,杨大舜,王加辉,等.浅谈推进祥云县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09(增刊1):28-30.
[8] 吕英飞.关于着力推进来榜镇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2):94.
在欠发达地区,主要存在的是传统农业经济的模式。传统型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技术发展缓慢、粗放式发展、效率低下、人口问题突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于欠发达地区,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对劳动力的依赖,拉动人口的膨胀式增加,而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了对新增劳动力的抑制作用,这种恶性循环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农业资源的不足,致使欠发达地区的人们为了生存,会形成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围垦湖泊等行为,以扩大土地面積,这无疑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现代工业式农业,即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以机械和农业化学品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的严重破坏。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像化肥、农药、农膜等残留物污染和破坏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正常循环;二是规模化经营的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产品加工产的废弃物以及农业生产消耗遗留的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业环境;三是地下水、化肥和农业机械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地盐碱化、板结问题突出,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四是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同时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的伤害也无法避免;五是人类对农业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以上种种问题是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相违背的。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展科技型的特色高效农业。一是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关,要在特色高效农业综合开发技术和高产优质配套生产技术等领域进行突破。二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健全机制,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政府要加快机制创新,培养和留住农技人才,出台一些激励政策,用机制引进人才,用待遇留人才,让更多农技人才安心为农民服务。
政府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一是政府要加强对特色高效农业的认识,强化树立农产品的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高效意识。要把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精致高档农作物加工技术作为特色高效农业推广的重点。政府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点,加大宣传,组织农民考察学习,让农民看到特色农业的效益,增强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信心。政府要制定实施一些鼓励性政策,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各界补充的全方位农业投入机制。下大力气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条件。政府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搞好农业发展的服务工作,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三是政府要发挥金融财税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加大对特色农业补贴,鼓励农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根据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要对特色农产品经营农户和企业给予贷款和税收优惠,从资金、技术和生产保险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一是加强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确保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充实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要坚定不移的地推行义务教育,尽最大努力减少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二是针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可以采取印发技术手册、播放电视教育片、农技人员技术演示、驻点联系等方法,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让广大农民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推广农业栽培技术,让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落到实处。三是政府要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缩小城乡差距,要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来留住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定素质的农民留在农村务农,政府要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劳务市场管理,防范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失而造成农业经营粗放和荒芜田地等不良现象。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纽带。政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贵州现有资源为基础,选准特色,培育一批有优势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相关制度来明确企业和农户的责权利,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双方的利益。鼓励农户以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求生存,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检监督认证体系,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四是要从农业产业的内部挖掘产业增率和增收潜力,努力从传统的注重产品数量转向到在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强调树立质量意识,既要下大力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又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出一批具有贵州省特色的、高效的、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农业产业。
三、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高效农业是指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所特有的资源、地理、产品、气候、产业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和未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是搞好区域经济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难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
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生活日益富足,对食物的需求更加注重绿色、健康元素的摄取。在一些经济发展快,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农产品消费市场已呈现出对绿色、优质、健康的农产品需求扩大趋势。另外,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稻米质量及其安全性之间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本文拟对八五七农场绿色水稻种植进行深入剖析,以求证出绿色水稻能够对抗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八五七农场绿色水稻发展现状
1.区位优势。八五七农场北临穆棱河、东临穆兴水路、南有红领巾水库和小兴凯湖,区域内与周边由人工林和生态林,水系与林地调节了农场特有的小气候。辖区内没有大型污染企业和污染单位,大气环境和自然条件良好。农场环境质量达标,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下水环境没有被污染,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炉渣、医疗垃圾处理率100%。
2.绿色水稻种植概况。利用良好的自然优势,八五七农场大力开发绿色水稻种植,2007年,批准建成规模是15万亩的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建设情况第六管理区2.5万亩,第七管理区3.0万亩,第九管理区2.1万亩,第十管理区3.7万亩,第十一管理区3.7万亩。在近几年建设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生产措施,促进了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基地水稻平均单产624.5公斤/亩。
二、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1.食品安全价值。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粮食安全稳定,是维持国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保护国家安定,维持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稻米的环境受到工业“三废”的污染。不光如此,很多种植户为了粮食高产,仅凭借着种植经验喷洒的农药、化肥,最终导致存留在水稻上的硫、磷、铜、汞、镉等重金属严重超标。然而,绿色稻米的安全、健康、营养的原因就在于它从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到消费的全过程都执行严格规范标准和监控,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需求。
2.社会经济价值。使用绿色稻米加工出来的产品与普通的产品相比在营养成分、健康因素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备受消费者追捧。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工业已相当于种植业产值的3-5倍。绿色食品在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它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农场粮食加工企业达到日处理稻米200余吨,年生产能力6万余吨的规模,销售网络遍及长沙、昆明、深圳、成都、西安、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有效地带动了绿色水稻种植的稳健发展。加工产业的崛起,带动整个稻米加工产业链的经济发展,同时,为农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有重要意义,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3.生态环境价值。
(1)种植绿色水稻提高土地利用率,低洼地改造,低产田变成丰产良田。为了使洼塘地变成良田农场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增强种植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至2010年十年之间先后完成了朝阳渠首橡胶坝工程、湖水北调工程、朝阳灌区干渠工程治理、小兴凯湖北灌区田间配套工程治理、新改水田配套、低产田改造工程,兴凯湖灌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工程。在水田开发中,农场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通过实施“湖水北调”工程,改地下水灌溉为地表水灌溉,尽量减少地下水开发。新改水田9333公顷,提高土地利用率,变废弃土地为良田。彻底改变了低洼地不打粮的状况,实现了以稻治涝,以稻致富。
(2)农业生产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经过实践调查得知,普通水稻生产中存在人为破坏水稻质量的问题,导致水稻品质不高。化肥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以产量目标为主的农业生产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水稻的种植与开发着重强调以资源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来逐步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保护环境,夯实农业基础,建设了集农业观光、绿色大通道及各作物示范区、高产创建区、科技观摩区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展区。建设了6站、8站等高标准展示观光台2个,对展示八五七现代化大农业取得的成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设小科技示范园区及高产创建核心区7个,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展示效果。展区的建设使绿色水稻的生长全过程“曝光”在消费者的视线之内,这样消费者才能买着舒心,吃着放心。
三、绿色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对策
1.存在的突出矛盾。
(1)农业生产物资的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绿色水稻种植过程中必须远离环境污染,才能保障稻米的健康品质。农药、化肥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农业物资,在用量和用法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没有技术人员指导自行使用农药化肥可能会导致土壤资源污染,使土地环境遭到破坏。喷施农药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粮食的损失达到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如何能挽回大量的浪费,农户们首先想到的是使用农药,它能够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生长,提高水稻亩产。如果化肥、农药的使用不适当则会对水稻原生态生长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因此农化物资使用不当同提高产量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使用农药灭草、灭虫只是短效的遏制住它们对稻田的危害,如果长期使用同种农药会使虫、草产生抗药性,反而更加难以控制病虫害。再次,灭草、灭虫时,往往也会将一些有益的昆虫、植物杀灭,或者是农药的毒害性破坏了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水稻田中物种的减少,不利于水稻的生长,更不利于人们的健康。
(2)生产绿色水稻的形势需求同种植户观念落后之间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水稻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绿色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实际意义。绿色水稻从种子培育到成熟收获,要经过若干耕作环节,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细化管理作业,这样种植出来的稻米才能符合绿色水稻生产的要求。然而一些种植户观念守旧,不愿意种植经济前景好,效益高,品质佳的健康绿色水稻。他们并不是没有先进的农机设备而是认为种植绿色水稻费时费力投入大,虽然价格好但是成本高,所以一些种植户并不看好植绿色水稻的经济效益。然而这种观念阻碍其自身发展,观念落后同当前生产绿色稻米的需求之间构成矛盾。应当对广大种植户加强标准化业务知识的培训,普及绿色水稻种植知识,以科技入户为依托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通过这种宣传引导方式更新观念,引领种植户以可持续发展为举措化解矛盾冲突。当前我们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是15万亩,基地水稻平均单产624.5公斤/亩。然而我场水稻总面积近54万亩,占总耕种面积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如果扩大种植规模,基地面积达总耕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使更多的农户增产增收,农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解决对策。经过综合分析,以上矛盾的出现存在两点原因。首先,种植绿色水稻成本较高与效益不成正比,投入大产出少,回报率低。其次,种植户整体环保意识不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再次,种植户对绿色水稻认知较少,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支撑,缺乏维护生态完整性和生产绿色安全食品的科学理念。具体措施如下:
(1)广泛推行新的农业技术,以科技带动绿色水稻增产增收。保守的生产方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业物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解决灾害问题。与种植普通稻种和保守的种植方式相比,绿色水稻的种植优势在于严格控制农业物资的使用量,精细化管理,密集型的种植方式会将原本粗放型种植方式的风险降到最低。农场选出科技意识强、种地水平比较高的种植户为科技示范户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能认真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特别是带头试验、示范新技术。实施政策优抚,对他们重点扶持、服务,如最低价格提供新农药,化肥,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地号进行技术指导,培养出标准的样板户,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场推广。另外在科技园区加大新技术试验、示范力度,以示范园区、带动示范带,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全面发展的示范目的。
(2)强化正确的环保观念,充分认识农业环境的破坏对我们的危害。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良性循环有效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和谐统一,这一观点应该落实在水稻生产的每一环节,绿色稻米的生产更多的是需要多方努力配合,共同建设纯净无污染的水稻生产加工线,才可将稻米食用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与普通稻米相比,绿色稻米强调其产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优良的生产环境和无污染的加工方式使得绿色稻米的自身营养、健康价值更加丰富。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种植环境是否健康是根源。为了不追本逐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多更广的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继续倡导秸秆还田提高稻田生长力。还要研究低毒、无毒、低残留的农药或者使用生物农药来抵抗病虫害,从而保障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以及水稻生长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
(3)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品牌战略,多重举措推广绿色稻米。绿色稻米的种植生产工序使它的品质与其价格成正比,价格偏高,使普通消费者望价止步。目前,绿色稻米并没有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但以其自身优越品质能够引领绿色消费潮流。在区域范围内培育有实力的企业做足商品质量做大商品规模,生产出能够获得更多普通消费认可与支持的稻米,树立起叫得响的绿色稻米品牌,增加商品附加值提高种植户收入,缩小消费者与绿色稻米之间的距离。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出台更多明确的、可实施的政策以及资金扶持项目,对开发绿色食品实行补贴,对税收、开发绿色通道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绿色食品的发展起指导、示范作用,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
综上所述,八五七农场在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占据先天优势,同样也存在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如何深刻理解内涵,并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途径,明确落实可持续战略部署的相关机制将成为解决矛盾症结的关键所在。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就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我们将“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一组词划分开,绿色水稻,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而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水稻种植的必要途径和方针;两者相互统一,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三元,张俊国,金京德.绿色优质水稻
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
2006年第03期:13-16.
[2]董鹏,陈志华.我国绿色食品战略选择
及对策建议[J]. 四川农业科技, 2013年
第04期:11-14.
[3]邵颖.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J].
吉林农业:2011年第11期:23-25.
[4]梁志超.国内外绿色食品发展的历程、
现状及趋势 [J] . 世界农业, 2002年第
01期:10-12.
[5]刘炳友,景国臣,赵桂芬.黑龙江省绿色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第2期:
20-21.
[6]田奉俊,赵世龙,朴燕,吴用男,胡刚, 薛
凤华, 吴用郁. 对我水稻可持续发展与
对策的理性思考[J].中国作物学会2005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5年第3期 :
86-90.
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区域性,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正确的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正确评价能制定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方法。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向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应的农业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保证自然环境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不仅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1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发展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不仅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新技术。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的发展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垦殖比较严重,部分植被已经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质量变差;东部地区的森林损失率较高,生态功能正在退化;中部地区的农业长期得不到耕作,土壤的肥力正在下降;同时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2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可持续发展农业和传统农业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合理应用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2.1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整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其是农业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在经济上的盈利,可以更好地投资到农业生产中,促使投资有更好的产出,在农业技术的选择方面应该实现自我的维持和积累。
2.2资源减量投入
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资源减量投入,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需要在自然界获取对应的耕地等生产资料,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减量投入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的减量投入实际上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资源循环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从最大限度上对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保证资源得到最佳的优化配置,杜绝浪费资源,对于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保证资源最大化。
2.4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主要目的是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促使农业生产区域的大气、土壤、地表以及地下水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的分析,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需要做到协调统一。
3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各个方面可以达到协调和统一。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和目标,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积极探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大力?l展乡镇企业,对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分流,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是加强污染的治理力度,引进高新技术对传统企业和产业进行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节省资源、降低能耗,不断改善环境。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对耕地加强保护,增强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促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五是做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规划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在相互协调和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发展规划。依照吉林省的人口规模、环境状况、资源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等,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春辉
(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 河北省 068450)
摘要: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需求与自然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把社会、生态环境目标,融于经济目标之中,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目标的协调,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断寻求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林业产业国际化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国际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现行林业政策体系不健全,面临着人口压力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形式严峻的现实。我国的自然资源结构、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林业产业的国际化,使之既符合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1、从现行自然资源思考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自然资源表现出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总量庞大而相对量较低的特点,致使我国国土的生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我国森林资源结构和质量呈现出不均衡发展态势,我国占有世界61%的森林覆盖率,但是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还不足0.13公顷,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而且我国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没有实现树木的高效、合理利用。因此林业主力发展目标要定位于森林资源的均衡性发展和完善,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护,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提高树木利用率。
2、由我国经济社会思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主导产业,我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时期,经济活动不断丰富,加工制造能力迅速提高。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一些大规模的木材加工、造纸、家具制造等行业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许多企业引进外资从事木材相关产业经营,将自主生产产品出口到国外,供应海外市场,随着市场对木质产品的迫切需求,必将消耗大量木材资源,毁林开荒、过度采伐行为屡禁不止,给我国林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严峻的考验。
3、由经济全球化思考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活动飞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行为频繁,世界资源的国际化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交流和依赖不断增强,跨国的商品流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因此需要从全球范围内实施林业的全面再生产,开展对外开放的全面管理,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国际化背景下,发展林业生产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4、从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探索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人们不惜以自然资源为成本,大量的毁林开荒,过度采伐林木资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自然资源面临严峻的危机,森林资源严重被破坏,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虽然我国由国外市场进口大量原木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可以缓解我国林木资源紧缺的现状,但是国际范围内的资源趋势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首先,全球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拉美、非洲东部、北美、欧洲北部
林业资源丰富,而亚洲中部和西部、非洲北部林业资源紧缺,而且全球人口分布失衡,因此国际间资源的互通有无是满足各国社会经济生活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世界林业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要求我国林业向国际化迈进;第二,发展林业经济需要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结合,林业的生产、培育和管理技术、生产力能力、资本等同样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可进树种培育、植树造林,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管护,控制树木的过度采伐,林业发展所需的经济与技术需要国际间的相互合作;第三,由于上述两类的不均衡,各国间的互通合作是促进各国林业发展的有效有段。我国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木材资源,为了生产需要,需从国外进口木材原料,有些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需要从国外进口半成品木材,而发达国家在我国进行木材产品的加工制造,再将产品返销母国或者转销别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将资源出口到别国,可以获取一定的外汇收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林业产品的国际化必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以林业产业国际化全面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借鉴国家现代化的技术经验培育我国自主林业资源
紧跟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促进我国林业第一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展开多边的国际化交流,进行多项目合作,引进国际性的先进治理资源,利用国际资本来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强化我国林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完善进出口,合理保障林业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国际化贸易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充分调动国际化市场和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和广泛的产业规模优势,解决我国林业资源紧缺的现状。此外,要科学赚取外汇,全面促进我国林业和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走出去”战略,降低我国林业发展负担
全面、准确掌握国际森林自然资源信息,大力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可重点开发与投资的目标国家,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原则,在“引进来”的同时,合理实施林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降低我国产能过剩等负担,使我国林业产业走向国际。
4、不断加强国际组织合作、履行国际义务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合作,遵守国际组织的相关公约及协定,同时履行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主动承担起有害气体的减排义务,科学实施碳购买策略,将温室气体减排与植树造林结合起来,为子孙后代构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林业环境。
结束语
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促进社会生态资源平衡,丰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有效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晖.中国林业生态工程管理问题探讨[J].绿色中国,2004,(4):36~40.
[2]贾利.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
王雷雷,男,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助教。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的农村人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稳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非常重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信贷投入的大力支持。本文从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出发,指出了现在农村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分析了农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农村可持续发展;信贷投入;经济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除了城市地区日新月异之外,农村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地区人均收入的逐渐增加,经济结构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先的以种植业为主逐步发展到现在多种产业共同发展,尤其是在近几年农村信贷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经济逐渐繁荣。
1.我国农村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开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企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一时期纷纷扩大生产,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农村地区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农村地区机械化,规模的化的种植,使得农村有的许多剩余劳动力,农民纷纷涌入城市。
但是,近年来现代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产量连年递增,产品也逐渐丰富,改变了以往农产品稀缺的状态,农产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进一步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增产难以增收的问题日益困扰农业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和农业也逐渐产生着变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时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小工厂小作坊的出现不但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而且科技含量低,不利于农民收入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加上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录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而发展,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金融支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有8亿农民,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异常重要。
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农村金融机制以及结算手段等金融功能比较落后,不少农村地区只能发放额度比较小的贷款或者不给普通农民发放贷款。而且手续繁琐,导致农村地区资金流动性差,不能集中大额资金进行投资,形不成规模化效应。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温饱和小康。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偏低,主要依靠粮食作物种植业,少量规模较小的小型乡镇企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非常低。农民收入开始出现停滞,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科技进步在农村地区的贡献比较低,农产品质量不高。
除此之外,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大力引进外资,境外一些基础制造业开始向我国转移,尤其是东南沿海等南方地区,引进了大量诸如制衣,加工,组装等加工制造业,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虽然给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相关收入,提供了就业。但是,,环境污染相伴而来,大部分地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竭泽而渔的倾向,造成生存和发展空间缩小。此外,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盲目发展,我国土壤、水源、空气被大面积污染,耕地、湖泊的面积不断减少,生态遭到较严重的破坏。除了环境问题之外,这种产业的不可持续性也逐渐显现,出口企业业绩下滑,工人失业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农民收入,更加应该重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从全社会的长远利益来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三十几年的发展证明,在金融经济时代,金融系统已经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核心和中心。综观我国改革开放多年对农村的金融支持状况,农村信贷主要以壮大和完善农村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农村经济的特征主要是支持种养业和走依靠自然资源完成原始积累的方式。后来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民生产的商品率,支持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一个突出的表现过去农村信贷支持了一批小采掘业和污染环境的小水泥、小造纸厂等行业,这些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农村的发展,为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农村地区需要新型的发展模式。
在现阶段我国农村的金融体制中,虽然有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及各地农村信用社。但事实上,近年来农业银行支持农村地区的地位有所降低,邮储银行过去资金发放功能有一定限制,所以真正立足农村支持农村发展只有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其本身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其发展带来了相关之约。在支持农村发展的过程中毕竟其规模尚小,资金量有限。所以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支持力度有限。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增长与发展这样一个难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保证农民收人不断增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一项强制性措施。而这过程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需要农村地区信贷部门的大力配合。
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当中,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金融部门对农村的支持已经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制约因素较多,尤其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于其他产业。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降低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必须规模化,专业化,不但可以降低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化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金融部门应在农村地区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在现阶段,我国农民依然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附加值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地区经济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是我国当前乃至长时期内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前期调研,准备,建设符合农村地区的相关产业,提升农村地区各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统筹,更重要的是需要信贷部门的资金支持。农村信贷的投入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厅,课题编号SZ0230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
关键词水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意义
1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1]。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 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 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 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 t,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2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水稻种植面积233.33万hm2(2007年),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60%左右,比北方14省市水稻面积的2/5还多,位居全国第九,总产量为1 650万t,商品率高达952万t/a。鹤岗市下辖2县1区,区域内耕地面积47.2万hm2(包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水稻种植面积15.67万hm2,其中宝泉岭管局11.67万hm2,县区4.00万hm2。水稻平均产量为7.0~7.5 t/hm2,稻谷产量115万t,其中县区27.5万t。
从生态环境上看,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该地区空气清洁,自然环境优越,稻田灌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较轻,本田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黑龙江省生产的粳稻深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田有机肥施用少,耕地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从5%下降到2%。同时,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出现品质下降而出现卖难的现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促进耕地养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鹤岗市水稻生产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水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沟渠不畅,农药化肥的盲目大量使用,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3-4]。因此,通过加强水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稻生产条件,运用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种稻水平,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发展该区域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参考文献
[1] 刘京希.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江海学刊,2001(4):64-69.
[2] 隋维钧,李惠芝,梁淑华,等.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s1):79-80,86.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关键词:节水灌溉 科学发展观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S275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是农业和农村,只有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缩小城乡差别,我国社会经济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已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在我国这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节约用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发展节水灌溉在实现节约型社会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商洛节水灌溉健康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 发展节水灌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1.1发展节水灌溉是商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商洛市水资源总量57.068亿m3,居全省第三位,全市人均占有量2193m3(不包括客水在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83.4%,占全省人均的170%,水资源相对较充足。但开发利用程度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9%,低于全国15.8%、全省12%的水平。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3.34万处, 2011年全市用水总量3.7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1.9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4%。商洛市水资源从总量上看,现阶段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但商洛市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商洛市呈现明显工程型缺水状态,特别是骨干水源工程少,调节能力差,供水工程少,供水能力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将进一步加剧商洛市水资源缺水的局面。因此,将节水灌溉发展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以发展节水灌溉为重要内容的农村水利建设方向,走节水型农业的路子,将成为今后商洛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和保障。
1.2 发展节水灌溉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实现了农村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根本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农田灌溉设施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田灌溉现代化。根据现代农业的概念,农田灌溉要实现灌溉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生产管理标准化、生产手段科技化的目标。必须靠发展高效、“精准”的节水灌溉技术。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2商洛市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近年来,商洛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按照科技先导、突出重点、典型带动的原则,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在灌区节水改造、节水增效示范项目等国家重点节水工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下,因地制宜地加大“U”型渠道、渠道衬砌、喷灌、管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力度,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2.2万亩,其中渠道防渗14.6万亩,低压管道5.17万亩,喷灌1.2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52.12万亩的42.6%。
2.2商洛市节水灌溉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多年来商洛市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主要采取国家资金和地方配套,集体及农民自筹、出工出劳为主的资金筹措模式。近年来虽然中央、省级财政的投入有了一定增加,但由于商洛市经济不发达,市、县配套和群众投入落实相对困难,远不能满足发展节水灌溉的需要。
2、工程建设速度慢、标准不高
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商洛市的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相对缓慢。同时,由于农业设施化水平低、建设资金短缺、农民接受能力差、使用管理相对复杂且与一家一户土地经营模式不相适应等因素,商洛市节水灌溉工程仍以“U”型渠道和防渗渠道输水灌溉为主,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发展相对缓慢。加之由于建设资金限制,部分节水灌区仅对一级、二级灌溉渠道进行防渗,部分灌区节水工程的田间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商洛市部分节水工程建设标准还不能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工程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现行的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劳动者素质不适应节水灌溉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一小条”,由此给农业大生产、机械化带来了困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需要规模化的集约农业,地块分散,作物多样化都给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带来巨大的挑战。
发展节水灌溉,应以农民为主体,但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大部分处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维持状态,农村人员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节水灌溉发展要求。
4、管理体制不健全、浪费水现象严重
由于农业灌溉效益相对较低,加之相当部分地区群众“只浇救命水、不浇增产水”的陈旧思想存在,灌溉水费难以收取,造成节水工程建后管理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改革难度较大、农民节水意识薄弱、浪费水的现象比较普遍,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偏低等问题,并严重制约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3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洛市节水灌溉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3.1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实现农民自主管理
大力扶持和培育农民用水户协会,为农业灌溉实现民主管理奠定基础。将小型节水工程及田间节水工程交给农民用水协会管理,以提高农户(用水户)建设、维护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
3.2发挥各级财政投资的主渠道作用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节水灌溉的公益性质,把投资节水灌溉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农业的重要内容,优先支持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节水灌溉项目,以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约的国家意志。市县财政在预算中应明确用于节水灌溉的投资比例,或者从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转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节水灌溉,保证商洛市节水灌溉项目中市县配套资金足额配套到位。
3.3 以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家庭承包走向联合是趋势,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节水灌溉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其推广发展必将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几年,通过发展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商洛市已有实例。如在一些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通过企业租赁农民土地建设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建成后,返租倒包给农民进行种植管理,形成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但解决了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缺位的问题,而且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得到了效益,农民得到了实惠,节水效益得到了发挥,扩大了项目的示范作用,同时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因此,通过政策扶持和倾斜,以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农业化进程,同时,节水灌溉的推广也要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平台,在土地集约化经营区域,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加快节水灌溉建设步伐。
3.4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努力。一是要建立健全以基层水利和农业服务组织为主体,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广泛参与,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以灌溉试验为内容的节水灌溉基础研究工作,通过财政扶持,政策引导的办法,建设完善的灌溉试验体系,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
3.5 加强政策制订,激发农民、社会投资节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政府应出台节水激励政策,建立制约和激励双重机制,促进农民和社会节水积极性和自觉性。出台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为发展大规模的设施农业奠定基础。制订具有法律效率的节水灌溉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和约束本地节水灌溉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农民、社会投资节水灌溉,政府应根据工程类型、作物类型、公益效益给予补贴,对农民购买节水灌溉设备进行直接补贴,对灌溉用电电费给予优惠。对企业、社会投入节水灌溉要有相应的鼓励及优惠政策。调动农民、集体和社会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和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姜文来,罗其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B/OL].,2006-2-17/2008-5-16.
[2]高占义,刘珏,雷波。农业节水补偿机制探讨----从灌区到农户的补偿问题[J].水利发展研究,200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