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政治哲学总结

高二政治哲学总结

时间:2023-07-17 17:2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政治哲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政治哲学总结

第1篇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怎样提高高二政治学习效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提高高二政治学习效率预习

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够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可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搞好预习首先“要做好笔记”。预习时应该在书上做出眉批,在笔记本上列出提纲和写出听课要注意的问题,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其次要其次要“规定一些常用符号”(如、、-、等)来提示自己,以达到在学习和复习中提醒自己注意,便于向老师提问或者避免遗漏知识和犯同样的错误;再次,要“勤思善想”,也就是发现问题。预习的关键要善于“想”,即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新旧课之间有什么关系”、“和过去的什么知识类似”“能阐释哪些热点问题”等等,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最后,要“持之以恒”。搞好预习还必须有决心、恒心、自信心。要把“课前预习”这个起始阶段搞得深入、扎实,使之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当然,学习不是一蹙而就的,还需要坚持一定时期才能见到效果。

上课

上好课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提高成绩和培养能力的瓶颈。上课的关键是“专心”。“心”专在哪里?一般来说专在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与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将你预习时确定的听课重点与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

“看、听、参与”等形式有所不同,但共同的东西就是都必须动脑,这是贯穿整个上课全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也是衡量专心不专心的唯一标志。主动思考要求①注意知识的积累②增加感性材料的储备③学会一些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具体化等)④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

复习

学习具有实践性、个体性、反复性的特点,反复性以及爱宾浩斯遗忘曲线要求学习过程应该及时复习。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特别是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复习包括:及时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

读:读书、读笔记并同回忆进行对照,这样就不仅加深了记忆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思:把新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小系统,让知识各就各位。然后纳入到所学知识的大系统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或知识坐标。复习的这几个环节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学习中要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不可孤立的强调一个方面,否则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当然要想学好高中思想政治课,除了掌握上述一般方法以外,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果你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就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国哲学家艾蒙斯说:“习惯要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可见习惯有好有坏之分,好习惯会使人获得成功和幸福,坏习惯会导致人生的失败与不幸。因为好的习惯是成功的捷径,坏的习惯却将人带入迷途。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按照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般方法和培养成良好的学习政治课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从这种好习惯上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精神财富,在好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在学海中起航到达成功的彼岸!

高二学霸学习政治的建议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另外,在学习当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自行作出调整。

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课前一定要预习,将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标上记号。老师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并且要做好课堂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后还要将所学的内容及时整理消化。平时训练和检测时也要养成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条理清晰等好习惯。

定期总结,查漏补缺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一般地,每个星期应找个适当的时间进行一次周总结、每个月进行一次月总结、期中考试后进行期中总结、期末考试后进行学期总结。一方面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将相关或相近以及容易混淆的内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高二政治如何提高成绩第一步,划分层次,明了题意。从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形式看,其多以背景材料形式出现,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审读材料。在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材料较长,想一下切要害,把握主旨非常困难,如果我们采取划分层次、明了题意的方法,应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良策。

材料虽长,但有层次,审读材料要读出它的层次,化整为零,使问题简洁明了。背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解题的向导和信息源,读懂材料,明了题意,应是我们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步,审清设问,明确任务。题目的设问是指示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设问搞不清楚,模棱两可,就会使我们作答出现不到位或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题目的设问,在审设问的内容时,一要审清设问指示我们要解决问题是什么,二要审清投问我们用什么理论来解答问题。

第三步,分析判断,确定应用的理论。在明了题意与设问内容后,我们就要让背景材料与设问有机结合,并在材料与设问的启示下,科学判断,确实应用的理论。

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意识;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68-01

在目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探究意识较为淡薄,学习活动中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且思维的角度单一,思考的范围狭隘,在诠释问题上常常缺乏思想性和独立见解,思维的表达也欠流畅与完整。面对这样的现状,政治课教学如何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的深广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的发展,成为政治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高二的政治课教学中,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引跑人”,把课堂作为主阵地,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

一、利用经典诗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培养探究意识的基础

在新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诗词短文,这些都是编者围绕教材主题精心设置的。利用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感受文化真谛,领悟做人道理,延伸思维触角,培养思维品质。其中,笔者重点利用了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诗词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高二《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有许多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如“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塞翁失马”、“刻舟求剑”、“郑人买履”、“邯郸学步”、“拔苗助长”等,这些故事都包含着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哲学道理。教师可以把这些故事作为“探究路径”,请同学“讲一讲”“议一议”:这些故事中包含哪些哲学道理?这些哲理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沉浸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深切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实践证明,经常采用这种办法,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生将会更美好、更精彩。

二、办好“时事小论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培养探究意识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对于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善于表达。我在每节课教学开始之初,设计了“时事小论坛”活动。此活动要求学生于课前搜集好近期发生的时事要闻,在课堂上向师生汇报,同时对时事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一活动在促进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关心社会问题,拓展视野的同时,更多地能促使学生必须敢于开口评说,善于交流与表达,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卓有成效的。

三、紧密联系现实,发展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探究意识的核心

教学情景体验活动的创设是多样性的,可以有识图辨析,有真实的案例分析,也可以有辩论活动或虚拟的情境分析等,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用学科思想去观察、感知、思辨呈现的各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全面、更严谨、更有穿透力。例如,在理解“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一内容时,我们把近期发生在身边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来”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思辨,学生对此现实问题的产生倍感困惑,思想激烈碰撞,全班分成两派,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正方观点: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扶老人天经地义。

反方观点:那些老人把好心当做驴肝肺,不该扶。

有了争论和自我判断,他们纷纷以已知的法律知识和现有的道德标准进行分析与判断,教师适时点拨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

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当然要扶,但是也要讲究方法,懂得一定的医疗知识。卫生部专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见到老人摔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果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这也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这种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学生的思维紧密结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当然,这种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做到事与理、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结合,这样教学的内在逻辑性就得到了保证,否则,其德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四、引导学生探究,提升思维的创造性,是培养探究意识的深化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讲坛;过程;意义

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昌河中学首届“学生讲坛”活动最终顺利地结束了。在这个二十天的活动中,笔者再一次感受到学生展示自己的欲望和他们无限的潜力。

一、设想

昌河中学是景德镇市新教改示范校之一,学校非常鼓励年轻教师大胆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各种尝试。所以这一届学生刚开始进高一的时候,笔者就在他所教的两个班级开展了《新闻播报》活动,让学生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对当时的时事新闻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笔者则把他们整个过程用相机录下来,整理之后发给他们,这个活动坚持了高一整个学年。这个活动对他们关注新闻、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非常有益,学生也很乐于参加。高二时上《哲学生活》(高中政治必修4),为提高学生兴趣,笔者策划了《哲学故事》栏目,也是利用课前5分钟,全程录像,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高。这些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学生和笔者以及政治这门学科的距离,他们的知识面、表达能力以及出场表现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这个学期学校把政治组的大课堂任务交给了笔者,以前的大课堂大部分是教师讲学生听,结果却是是教师累了一个月,学生也鲜有收获。想必大部分教师都看过《百家讲坛》,其实学生中很多学生也经常看这类节目,甚至非常感兴趣。为了给大课堂创新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所收获,笔者想到了在高一和高二开展《学生讲坛》这种活动,让学生对时事政治、历史事件、人物、小说、军事等某一方面进行深度评析,阐述自己的见解。于是笔者就把这个想法跟政史地组长周老师进行了沟通,他非常赞同,并马上请示刘校长,刘校长也批准了这种活动,于是《学生讲坛》就正式开始筹备了。

二、过程

《学生讲坛》的筹备过程事情很多,包括整个活动的要求,预、决赛时间安排,宣传、评委,以及活动后的资料整理等等,活动具体过程:

1.5月3日在班级和校园内张贴活动广告,并发动班主任在同学中广泛宣传,吸引同学积极报名参加“学生讲坛”活动。经过各位教师的努力,最后有43位学生报名参加了活动。

2. 5月10日前在班级初选,筛选那些准备相对充分、有思想深度、见解独到的课题作为讲坛内容。班级初选后有25人进入预赛。

3. 5月13日,进行预赛,政史地教师做评委,最后选出14名学生进入决赛,督促他们再进一步润色并制作课件。

4.5月18日正式进入讲坛决赛。

5月18日下午,在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了“素质教育月”首届“学生讲坛”活动的决赛。决赛前,昌河中学校长刘光明向活动致辞,刘校长说,昌河中学首届“学生讲坛”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省教育厅“素质教育月”活动的精神,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次尝试;参加“学生讲坛”初赛阶段的同学共有43位,共有14名高中学生参加了决赛,精彩的演讲不时赢得台下阵阵掌声。通过刘光明等学校领导和部分政史地教师组成的评委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观摩当天“学生讲坛”的有市教育局领导和兄弟学校的领导观,还有300多名本校高一高二的师生。

5.后期做好获奖学生宣传海报,刻录光碟,整个活动圆满结束。

三、积极意义

1.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活动题材丰富,有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如《抢盐事件之我见》、《当慈善遭遇“网络推手”无良策划》、《从药家鑫案看当下社会价值观》等;有国际热点问题,如《利比亚战争的原因》、《本拉登之死带给我们的思考》等;有历史问题的思索,如《说曹操的用人之道》、《希特勒的一生及其影响》等;还有文学问题的研究,如《从王熙凤谈当代职场》。这种形式的活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与自己的同学分享读书心得、展现自我,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们要讲好自己那一讲,必须阅读很多相关的知识,做大量的积累和准备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再来选择讲坛的角度,组织具体内容。因此,这也极大地丰富了选手的知识面。 转贴于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自己选题,自己撰写和制作幻灯片,题材广泛;通过这样的活动必将对学生的探究热情产生较大影响。同学们演讲时都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分析问题能多角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与敏锐。可以说,同学们为这一个讲座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心血,但是他得到的却更多:综合阅读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在大舞台上面对众多听众侃侃而谈的体验;备增的自信心和洋溢的自豪感……虽然学生的讲座或许还稍显稚嫩,但这一次经历会深深珍藏在他们的记忆中。

3.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场所,更应是学生精神乐园、文化沃土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课堂,为孩子提供展翅的天空应该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讲坛》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激发兴趣、开拓视野、思想碰撞、展示才华的平台,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而这正体现了新教材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知识传授为特征,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使教、学、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笔者想在高中学生中开展类似于学生讲坛这种形式的活动无疑也是新教材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四、经验和教训

1.人手不足。因为之前把活动估计得太简单,没有看到一次完整活动的复杂性,所以就一个人全权负责,有点筋疲力尽,所以以后可以让政史地组各出一个人,分工负责,这样活动会更圆满些。

2.学生讲演素材应多加筛选,要与时事政治、历史相符,而且应该有思想深度,更突出强调学生自己的见解。

3.初赛和决赛时间应该可以更长些,以便选手能有更长的时间准备。

4.如果可以的话,请评委进行现场点评。

以上就是这次《学生讲坛》活动的总结,相信在这次活动的基础上,下一届《学生讲坛》活动会更加有声有色。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愿望,都有取得成功的潜能,做教师的职责就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只有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来,全面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实践体验中积累经验与教训,在经验积累中发展与提升,这也正是新教材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第4篇

沙长市第六中学政治组由(9人)组成,是一个精干、成熟的队伍,也是一个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和谐集体,每个教师都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政治组9人(4个班主任,2个行政,8个中老教师)完成了学校42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学期来,全组教师在学校领导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回顾一学期来教研组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1、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一学期来,组内老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自觉加强业务学习,通过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不断补充新知识,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组内教师积极参加业务进修和培训,比如参与第四期信息技术培训,参与微课的制作学习,积极参加公开课、示范课听、评课活动,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全组老师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得到了提高。

2、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抓好集体备课活动,强化集体协作。政治组分高中备课组与初中中备课组,每周星期四上午8点至11点为本教研组教研活动时间,在此时间加强了对备课、导学案编写、上课、复习、考试、考查、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的研究。在导学案编写上,先由备课组长胡国香讲总体设计,其他教师针对此设计题建议。z老师做记录与整合,然后把整合建议反馈给老师们,再讨论,积极发挥集体的智慧,尽量优化导学案编写,努力实现资源共享。高中组已完善了必修1至必修4的导学案与配套课件,由z老师负责完成了哲学课的校本课程编写。高三老师认真探究高三第一、二轮复习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初中备课组认真探究初三开卷考试教学模式。为了迎接学校的开放日,全组老师认真研课上课,得到了来校听课的兄弟学校的好评。龚育华与朱球的录像课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3、发挥政治教师特长,积极参与学校德育工作。本组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党委、政教处的工作,有四位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本学期,他们出色的班级管理工作,赢得了师生的好评。邓琳、毛绍金、龚育华分别获校优秀班主任、优秀骨干教师荣誉。

4、积极开展教改教研。全组老师积极参与沙长市专家组织的各项高三、高二研讨活动与优质课的听课活动,z参与名师工作室活动,在名师的带领下认真工作。由z、z、z带头参与了省级课题《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已结题。认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z撰写了两扁论文送去参评。

5、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把握新课程教学的特点,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注意联系实际,回归生活,贴近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教研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时政社团活动,由学生主播新闻等活动。

6、认真做好了本组网站《政治园地》的维护和完善工作,做到网站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讲求实效。高中备课组老师完成了每个月一个优质教案与一堂听课笔记的上传。还完成了一堂微课课件的上传。

7、重点抓好了初三、高三毕业班的政治教学工作,抓好高二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工作。积极收集和研究中考、高考、水平考信息,精心制订复习计划,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即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意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逐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教学成绩显着。2015年高二水平考试100%合格率,2015中考成绩显着:中考合格率超过市平均线。2015年高三文科成绩显着。

总之,一学期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政治组老师少了两个老师,教研工作落实还有待改进,导学案有待完善,教研内容有待更新,结对子工作有待加强等等。在下一学期,我组教研工作重点将转向校本研究和集体备课。如能得到学校的支持,我们争取有机会到先进学校学习取经。

第5篇

对物理基础弱的同学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良好机会.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三学生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是弥补以前学习中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中的不足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学生复习计划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一

第一轮是全面撒网式的复习。把高中课本按顺序过一遍(语文除外)。该背的东西在这一轮复习要基本搞定,数学要把不同的章节中的基础知识巩固一遍,能把内容跨度较小的题目基本解决(如果你的要求比较高的话),英语要把高一到高三的知识点重过一遍,这个过程应该有一套比较好的题量比较大的资料。文综跟着老师的复习过程走就可以,重点还是要把基础知识巩固背熟。语文要多注意积累,字音、字形等方面需要注意,该背的古文等要背熟。这一时期大概从高二暑假到高三上学期结束(不同的地方在具体时间安排上可能不同),文科生应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语数外上。

第二阶段是属于专题性质的复习。这一阶段在跟着老师的步骤走之外,自己再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专题性质的资料。语文除了前面的基础知识之外,要对阅读题和作文加以适当注意。具体方法是多做一些试卷。可以是历年的考题综合,也可以是最新的高考快递题目等。数学要集中力量解决后面的综合型题目和一些难题,对于要运用的原理不要有疏漏。英语应该保持大量做题,碰到新的题目要注意总结,要注意听力和阅读。文综应该市场上有很多专题复习的资料,可以选择一些。比如说政治需要看一些时事材料,可以对这些材料中可能牵涉的问题加以总结。历史可以分成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复习。地理主要是把书上易考的重点当专题来复习,还要注意三科结合的题目。这一段时间大概要到高考前一两个月,重点是多做题,多总结。要适当加强对文综科目的重视。

第三阶段是冲刺阶段。主要是做综合试卷和模拟题。虽然不一定在高考中能碰到,但做一些综合试卷是对高考的一种模拟。无论从内容还是心理上。记住做完卷子之后要注意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在做卷子之余可以把以前背过的文综基础知识翻一翻,熟悉熟悉。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二

1.多看积累知识

高考前的中词复习计划及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看一些平常积累的知识点。在平日里,老师在讲解了一些知识后,还有自己平日里积累的知识点都是可以作为高考时候冲刺复习的方法,所以进入高中之后就要对所有科目的知识点进行累积,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死角,要相信,平时的一个小小知识点都可能是在高考中被作为一盒考点,成为一个分数提高的方面。这对与高考的人来说很有帮助。

2.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都说人生不打无胜的仗,对于在高考冲刺复习计划及方法的制定,那么既要制定详细而且非常周全的复习计划。每日计划或者每周计划,再或者是每月计划等都需要很好详细的做好计划,而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在很多人看来,根据计划有计划的进行,对于高考来说才能顺利的进行。假如自己的每天的生活过得很混乱,那么也不要想着能够在高考中考出很好的成绩,因此计划很重要。所以高三网小编建议有一个周全的高考冲刺复习,是一件不可缺的事情,希望大家认真对待高考这件事。

3.攻弱点强化难点

高考冲刺复习计划及方法中,还有一件事情千万不能忘记,那就是把自己你的弱点给攻下来,什么为高考弱点?那就是在自己的弱势题型上做好功课准备,让自己的弱势题型进一步的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对于难点则更需要加强强化,而不是把难点放在一边不管,这样的做法很明显是不正确的。在高考中需要全方面的了解自己现有的状态,而不是只看到小小的一面而已。

学霸:高考中,文综相当能拉分,尤其对于比较拔尖的同学,此时提高成绩文综是突破口,即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的综合复习很关键。

历史:想拿高分就一个窍门:背课本(仅从高考应试的角度来说)。另外对重要的知识点要准确记忆,比如欧洲启蒙运动中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应该老老实实尊重课本去记去背。

在看历史书时要细心,时间地点人物要记准确,书上的小字部分也不应该放过。

政治:政治想拿高分,还是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选择题,做题不要钻牛角尖,一般的技巧是先排除两个,剩下两个后,再看看哪个更扣题,哪个更显而易见,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哲学部分,复习时,可以拿出完整一天的时间,把两本书认真看一遍,边看边把书上提及的原理和方-摘抄下来。其实,两本厚厚的书也就是6面A4的纸,复习哲学时只要看这些笔记,会发现条理很清晰,记得牢,答题时很好调动思路。

政治出题比较依赖热点,所以后期复习至少要选一份比较完整的热点资料来看。好好研究一下它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些热点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时政术语的表达。

地理:要想拿高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定位,一个是牢记地理规律和区域特点。

准确定位就要求非常熟悉地图,可通过画图来加深记忆。还有就是区域特点,以世界地理为例,13个分区,每个区把它分成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自然部分再分面积、气候、植被、水文、矿产等,人文部分还可分成人口、语言、区域文化、旅游、工业、农业等等。这样经过整理的知识点会比较清晰,方便记忆复习。

高考学生复习计划三

夯实基础

高三学生将原来的物理基础知识结构、基本概念规律强化温习、理顺成纲.原来在高一和高二期间的学习是对零碎知识的堆积,现在是把头脑中零碎的堆积转化为图书馆藏书式的条目结构,即第一轮复习要达到的目的.一轮复习要对教材进一步地熟悉,对基本内容进一步加深认识,只有熟记于心,才能熟能生巧.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对物理基础好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加强和加深的过程,对物理基础弱的同学则是一个迎头赶上的良好机会.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三学生的黄金时段,这一阶段是弥补以前学习中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中的不足的机会.

注意养成良好、有效的思维习惯

有意识地培养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在新高考重点考查的五项能力中,理解能力是首要的.理解能力是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和联系点的突破,再横向联系比较,将其与典型现象、基本物理模型和实验相结合,通过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加强易混知识的比较,辨析易犯的典型错误,建立易混知识档案.

第6篇

论文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第7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意境;创设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第一,导入妙趣横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第二,讲授生动形象

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第三,结尾引人深思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8篇

视觉化更容易获得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这句话本身也很抽象,如果让别人更好理解,作为老师,应该去联想一些例子试图去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例如:香烟上写的“抽烟有害健康”,尽管明眼人都能看到,但吸烟者熟视无睹,因为它太抽象,该写抽烟会导致肺癌;美的空调的广告“每晚只用一度电”,而没有用“更省电”的字样,那么“一度电”就是视觉化的“更省”,只是“更省”太抽象了,把它形象化为“一度电”更好些;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说的“站在出风口,猪都会飞”曾一时间风靡全国,这句话在视觉化之前的意思是“只要抓住机会,即便能力不高,也能成功”,但已被人们说透了,好像也没有口口相传。此外,许多成语、谚语、歇后语都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也是视觉化了的,“掩耳盗铃好过自欺欺人”“枪打出头鸟好过不要出风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学生之间起绰号,尽管不被提倡,但是多年后回想起的竟是他的外号,而忘了他的真名。

通过实例,抛砖引玉,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哲学课堂上,就是让理论化的哲学形象进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中,让学生真正学懂,并且会用,从而更好地生活。

哲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要建立哲学知识与具体生活之间的联系,尽量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拿某一框题来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先要学生理解什么是哲学上的联系即联系的含义,讲解的设计应该做到浅显易懂,例如问:看到学生会想到什么?学生肯定会积极回应,问题不难,切合生活,脑海里会产生视觉化的具体事物。再去讲解抽象的概念即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迎刃而解了。每个知识点至少联系5个例子,老师从中指导。

例如:刚开始介绍哲学这门课程的时候,哲学在探讨什么,人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从何而来,会发现其实没有一种文化是不关心的,那要怎么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我们可以借鉴《苏菲的世界》里哲学家给小女孩的魔术讲解,“人们都喜欢魔术表演,从帽子里拉出来一个小白兔,惊奇的同时我们会探讨他用了什么方法。但如果切换一下,整个世界就是个魔术,但我们人类可惜不是魔术师,事实上,我们是那只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克服懒惰思维

许多学生满足于既定的任务,不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因此,要克服学生的懒惰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能不能用以前学到的知识点去解释。问为什么的时候,好多以前的知识有没有掌握就显现出来,例如:在讲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时,学生会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尽管高一有涉及并加以补充过,可见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消化掉,所以要多花点时间讲解清楚。再有讲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为什么会有价值观,它和以前学到的价值有什么关系,和世界观呢,人生观呢?人生观不同会有什么影响吗?”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来时,大脑已经在运转了,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讲解,思路渐渐清晰,比教师滔滔不绝效果要好得多,知识也得到了强化。

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

任何知识的建立最终是要学以致用,哲学也不例外。小到用哲学知识分析一个成语大道解读时政材料,在高中必修的科目里,对学生而言,哲学最难。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学生,她们很勤奋,知识点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题就手足无措,简单一点的如:“和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反映的思想一致的是以下哪一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各美其美,美美于共。”我们先抛开学生们的语文基础,假设他们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当然用语文的思路解对题,也不失为一种方法。现在用哲学的思维让说出每个成语或俗语对应的哲学原理,明明矛盾的原理能说的头头是道,可面对题目时却勉为其难。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很“心疼”,他们很努力,笔记、总结样样出彩,成绩却平平,就是提高不上去。难一点的像主观题类型的,更是无从下手,索性把知道的全写上去,却答非所问。这种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期望通过训练能有所提高。

第9篇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如哲学部份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辨证法以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总之,以上三方面——凤头,猎肚,豹尾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如果能较好的融入意境,达到意境完美、情景交融、心与物的交汇。那不仅能扣人心弦,深化教育内容,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哲学思考 哲学素养 知行合一

步入高二,同学们将要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它设置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运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寻找富有哲理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总结、反思,从中感悟哲学道理,提升哲学素养,启迪自己的人生。

典型案例一:对水土流失的哲学思考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使用,破坏了土地资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损失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我主要是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来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环境污染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政府工作人员的角色,让他们学会处理污染事件,并从中谈感想。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反思,培养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学习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培养他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哲学素养,这对于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典型案例二:对“扶与不扶”的哲学思考

自从“南京彭宇案” 之后,“扶与不扶”的讨论在舆论媒体中屡见不鲜。有人从法律角度分析断案是否科学,有人从社会角度分析此事的社会影响,同学们也是众说纷纭。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所学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思考,让学生在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再纠结于“扶与不扶”呢?

我采用的是单刀直入的教学模式。

情景设置:

(一)当我们认为“人定胜天”时(价值判断),我们的选择是“征服自然”(价值选择)。

(二)当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价值判断),就会尊重客观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选择)。

问题:当我们认识到扶一个不幸倒下的老人是有意义时(价值判断),你会怎么做?

学生甲: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以后是否会不小心摔倒在路边。所以我选择扶。

学生乙:这是一个良心问题,我会扶,但是怎么扶是个技巧问题,比如我会拍下证据或找证人。

学生丙: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通过讨论,部分同学还是有些担心,但大多数同学的思想境界还是很阳光的。这让我很欣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就一气呵成,跟学生讲了以下的概念和观点――价值、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学们也领悟到:“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教学,我和同学们都深深感到在新形势下传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的重要性。

典型案例三:在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寻找人生的支点

邰丽华是位聋哑姑娘,却靠不懈的拼搏和奋斗,逐渐成长为舞坛上的一名新秀。她勤奋敬业、勇于攀登、乐于奉献,让我们见证了残疾人敢于超越常人的人生奋斗轨迹。

而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考试舞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行我素,大声喧哗;大扫除时能躲则躲;跑操时也常缺席等等。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就想着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走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呢?

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时,我就适时选取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作为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邰丽华的成功轨迹,发现她的闪光点,并结合同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找出差距。

通过引导,同学们从邰丽华身上能感受到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也是幸福的。只有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总之,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奉献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教好哲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思想政治4(必修).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第11篇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分,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沟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串连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如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了主客体的融汇。

还有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才能达到。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号召式结束,可用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如哲学部分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辩证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要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转贴于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93-01

叶圣陶曾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教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就是适时点拨。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是一种教学方法与艺术,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在关键处给学生以启发;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而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复习――导入――讲疑――小结――作业”,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理念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力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堂要注重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动”起来。点拨的一个根本点,就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通过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中注重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在讲“实践决定认识”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采用“画家画牛”的典故来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官员们都称赞不已,可是他的画被一位放牛娃看到时,这位放牛娃却哈哈大笑,放牛娃说,两牛相斗时,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尾巴永远是夹着的,绝不会像画上画的牛尾巴一样高高地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面红耳赤,不敢出声。画家为什么会闹出这样一个笑话呢?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这样的导入生动幽默,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并产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二、通过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

点拨有时是概括强调,有时是追问补充,有时是价值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点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解经济常识“影响消费的因素”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平常穿什么价格的衣服,总结出一点结论虽有差别,但都很普通、价格便宜;其次,又问学生那些明星“大腕”们都穿什么价格的衣服,得出一点认识,就是他们穿的都是些名牌衣服,价格昂贵;接着再问学生二者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学生纷纷回答:“他们收入高,钱多,而我们家收入低,钱少,买不起。”紧接着笔者又追问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收入影响消费,商品的价格也影响消费,由此得出收入与物价水平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这样的点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点,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经济活动思考课本的知识点,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通过点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情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在讲解“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这一重要知识点后,笔者随即给学生出了一道探究题: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假如你经营一个公司,你要怎样做才能确保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自由发言,笔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启发、引导、总结。这样既巩固了这一重要知识点,又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有优胜劣汰,应时刻告诫自己要拼搏和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在情感上教育了学生。又如,笔者在上高二《生活与哲学》的探究课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虫子在墙壁上慢慢地往上爬,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但它还是没有放弃,这时旁边的一个人说:“可怜的虫子,它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向就可以上去了。”另外一个人说:“它的精神真让我佩服,做什么事就要像它一样坚持不懈。”随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得相当好,笔者也说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通过点拨使学生意识到看待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角度和观点都有可能不同,因此明白了人生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