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7 17:2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农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

近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伴随着人们的是与日俱增的生存压力以及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在周末及节假日便有了休闲放松身心的需求。与城市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勾心斗角的纠葛相比,乡村地区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淳朴的民风却给人以闲适的感觉,在这里,人们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因此,到乡村休闲日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指的是以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当地居民为经营主体,发展起来的提高乡村人们经济收入的一种旅游形式。但是,乡村旅游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没有稳定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现有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完整,相应的旅游设施和设备不够完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不够专业和规范,导致盈利不太明显,虽然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专业团队的打造和宣传,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旅游品牌。由于没有自己特有的旅游商品导致旅游收入渠道单调,乡村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其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没有到达各个邻近区域旅游资源系统开发、整合利用、统一打造旅游形象的程度。相邻村落之间缺少相互交流与合作,没有实现优势互补,反而形成了恶性竞争,这对于旅游效益的提高非常不利。这种区域之间自立门户、自顾自的发展模式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此外,由于部分乡村地区比较偏僻,交通还不是特别便利,很难吸引大量游客。

二、乡村旅游给休闲农业景观开发的启示

休闲农业指的是利用乡村地区当地的农业资源和农作物的生产条件,为游客提供观光、动手采摘、体验农作、享受乡土情趣的新型农业形态。这样不仅可以给游客提供有趣的难忘的经历,还可以带动乡村地区农业的发展,提高乡村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人们选择去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四点,一是大部分人们在城市居住久了以后厌倦了城市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有了想要回归大自然寻求宁静和放松的冲动。二是不少人一出生就在大城市,对于那些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以及动植物资源,他们只有在书上或是电视上才能看到,因此,他们有了想去乡村地区一探究竟的欲望。三是部分中老年人可能小时候在乡村地区长大,如今年纪大了退休以后就经常会有怀念故乡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故地重游的念头。四是一些人就是为了在节假日的时候找一个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安静舒适的地方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联络感情。人们的这些需求都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综合考虑人们的这些需求可以发现,人们选择乡村旅游更大的原因是为了给休闲娱乐选择一个场所。如果能够将乡村旅游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农事活动结合起来,甚至将乡村旅游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等直接在休闲农业景观开发中加以应用,无疑将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在休闲农业景观的开发中还该考虑人们的消费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使旅游和农业相得益彰。

三、休闲农业景观的开发

1.开发观光农园,乡村地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醇厚朴实又不失特色的民族风情。开发农业休闲景观的时候可以将农园的观光作为一个开发部分。当地居民可以带游客观光农园里的果子、蔬菜以及其他农作物,让游客体会采摘的快乐和满足感。

2.打造市民农场。即在乡村地区规划部分土地,这些土地可以作为临时的农场短期租给来旅游的市民,让他们自己在农园内种植果树或是蔬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体会劳作的乐趣。

3.打造农业公园或避暑乘凉、修身养性的度假区。例如建造葡萄公园,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美味的葡萄,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葡萄美酒,更可以和朋友恋人一起品尝葡萄美酒。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参加关于美食美酒的主题活动。

4.打造教育r园。由于大部分游客来自大城市,他们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十分陌生,甚至不知道很多农作物的种类。因此,可以打造集田园观赏、农业生态体验、生态知识的讲说教育农园。在这里,一些稀有的农作物及农业园艺可供游客参观。安排专业人士讲解,让游客在休闲放松身心的同时,还可以丰富游客的知识,加深游客对农园的兴趣。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现状;特点;问题;对策;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10-0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形态,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色、生产内容、传统耕作习惯和乡土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娱乐、购物、了解农事和体验生活等场所。观光休闲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彰武县新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彰武县对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制定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重点围绕展示现代农业,弘扬倡导绿色消费,深化生态理念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注重品牌,营造特色,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双赢的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抓紧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观光休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加快观光项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包装一些高档次的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精品项目,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 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观赏娱乐性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

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用明显[1-2]。

2.2 游客参与性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以绿色、生态、高效、环保为出发点,注重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在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2.3 客源市场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观光休闲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克服了土地要素的制约。

2.4 文化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和素质的提升

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以及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城市乡村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 观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现有观光休闲农业基本上处于乡村和工商业主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模式单一,缺少各自的独特创意。二是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现有的观光休闲农业品位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偏小,项目内容单调,赋予特色的为数不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管理服务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较低。四是优惠政策少。政府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发挥自然优势

从彰武县实际来看,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以特色蔬菜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湖光水色等自然资源,实现第一、三产业相结合,农民既出租了土地,得到了租金,又就地就近就业得到了工资。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在保持农业生产和原生态地貌的基础上,展示了彰武县农耕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农村乡风文明。这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4.2 加强合作

虽然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政策上,还缺乏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等政策方面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开发上,也缺乏必要的规划,许多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全县尚未形成点、线、面的串联整合;在资金投入上,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设施简陋,影响力不足;在管理上,由于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应该加强必要的职业培训,对发展中涉及的安全、卫生、税收等问题仍待有关部门加以规范。

4.3 发挥特色优势

要克服资源困难,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彰武县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农业优势、水乡田园优势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郊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增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全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引导、市场引导等方式,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鼓励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3-4]。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通过宣传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从而促使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5 参考文献

[1] 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1.

[2] 王亚芝,文化,胡艳霞,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5(4):1-4.

第3篇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

第4篇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真正涵义是在保证发展劳动力转移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面对永州劳动力转移地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关于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的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机制的完善 劳动力流动下的农村社会变迁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与最优化配置 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研究 产业报酬差异、农业劳动力流动与粮食生产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村基本人力资源供给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劳动力迁移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与转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1?Id=99508,2013-1-27.

[2]张永丽,王宝文.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J].调研世界,2012(3).

[3]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EB/OL].http:///sxfx/yzfx/200909/t20090901_68904.htm-2009-9-1.

[4]何国才,张宁,龙华.对永州市宁远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J].金融经济,2008(22).

第5篇

关键词: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1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成效显著,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围绕这一系列目标,田阳县也进一步实施农业强县的战略。

1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田阳,素有“天然大温室”和“天然大棚”之称,常年无霜,四季可耕,大自然赋予了她发展亚热带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田阳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以芒果、番茄为主要品牌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粮食总产量12.2万t,蔬菜总产量105万t;水果种植总面积25466.67 hm2,总产量20.6万t,其中新种芒果3586.67 hm2,柑橘、香蕉等水果2086.67 hm2。田阳县农业产业逐渐向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1.2 科技入户显成效

邀请农业院校等各路专家深入指导种植户按照标准化规程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培训和宣传力度,大力推行蔬菜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番茄嫁接栽培和芒果高接换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引进果蔬种植新技术,以番茄、芒果标准园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在继续坚持普及常规技术的基础上,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 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1.3.1 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制定《田阳县绿色食品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田阳县绿色食品番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其中田阳县编制的《樱桃番茄(圣女果)生产技术规程》成为自治区级标准。田阳县加大建设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投资力度,投入1.24亿元,建成右江河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成为首批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1.3.2 实施品牌战略

全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涌现出“田阳香芒”、“田阳圣女果”、“壮乡红”等全国知名品牌。全县有3种农产品取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4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7373hm2蔬菜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基地认证。特色农产品芒果、番茄、香蕉、火龙果、红肉蜜柚、百香果等产业带也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引进壮乡一品公司进驻现代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333.33hm2,发展以种植火龙果、大青枣等特色水果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引进聚之乐休闲农业有限公司、壮乡河谷公司等企业在拓展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1.3.3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对全县范围内农药化肥经营场所,实行严格管理,确保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严抓基地监管,着眼市场,强化抽检与督查,确保全县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4 产业化经营纵深推进

1.4.1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规模

田阳县目前拥有20666.67hm2芒果、16166.67 hm2番茄等较大生产规模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拥有田阳县农产品批发市场、百色壮乡河谷公司等2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老韦物流、果香园等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91家,家庭农场21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

1.4.2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目前,田阳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农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尽管如此,田阳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分别为22℃、1100mm、1191h,全年352d无霜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全县农业人口28.41万人,农村劳动力16.7万人,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拥有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田阳番茄和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具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广大农民群众、干部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优越。位于广西西部的田阳县,百色巴马机场坐落境内,云桂高铁、广昆高速公路、右江黄金水道等穿越县境,拥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建立旅游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2 田阳县发展现代农业工作重点

2.1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企业承包经营,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果蔬增产提质增效。突出抓好番茄、芒果“两大”优势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种植蜜柚、火龙果、香蕉和百香果等特色水果,着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形成产业化规模,创建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同时加强休闲旅游开发、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农增效增收。

2.2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程。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而种地难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2.3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创建“三品一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创建自治区级出口农产品(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重点开发芒果、番茄、蜜柚等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原产地品牌、生态品牌和特色品牌,提升田阳农业品牌效益。

2.4 着力提升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充分利用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平台,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台湾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田阳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3 田阳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

改革创新是新常态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费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主体素质和效益,解决因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等实际问题。

3.2 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业生产

加强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高科技基地交流合作,以重点龙头企业为平台开展农业科学新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基地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研究新成果应用推广和转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招商引资、金融贷款等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新品种引进推广和示范等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强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速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

3.3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

建设芒果文化展示馆,不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条延伸。以企业为主体,不断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流通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争取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商务部西部电商项目进驻田阳,推动“京东白条”在乡镇试点,大力发展邮乐购乡村加盟店,鼓励企业、种养合作社、农户积极开展电商业务,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完善县城区城镇化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步伐,把南、北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到县城区或河谷乡镇,从事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等二、三产业,为河谷地带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农业提供保障。同时出台优惠政策,让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3.5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好条件

落实农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产业化农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市场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贴息贷款、补助、奖励等形式给于重点扶持,同时进一步健全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6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发展有机农业,提高田阳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田阳农业产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生态化等“四化”目标,推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农业梦”助推“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崔长彬,张金杰,孙宇.加快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68-69.

第6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陕西千阳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15-02

千阳历史文化积淀丰富,自然风景优美,地域特点突出,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示范县的生态资源优势,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山水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业,休闲旅游业已成为千阳的新亮点。

1 千阳休闲旅游资源的特色

1.1 水域景观丰富,景色秀丽怡人

千河横贯东西,其支流草碧河、冯坊河及涧口河等共同组成了美丽的景观。千湖湿地是宝鸡市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独特的湿地风光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水面17.8 km2,85%的水面在千阳县境内,现已建成3A级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波光粼粼的水面一望无垠,水汽弥漫,湖光山色,在密密匝匝的芦苇丛中,成群的朱q、水鸟、野鸭上下翻飞,肆意嬉戏,形成如诗如画的美景。

1.2 历史文化渊远,文化底蕴深厚

千阳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素有“三贤”(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燕 、西汉丞相司直郭钦、唐忠烈将军段秀实)故里之美誉。燕惩鲁台2003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寺、青崖洞、金明观等人文景观展现了儒、佛、道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商周时的“安夷关道”,秦代的“回中道”,汉代以后的“丝绸之路”,都通过千水谷地。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千阳棍、千阳民间刺绣等。

1.3 自然生态多样,农业特色鲜明

千阳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山水环绕、川塬相依、植被茂密、生态良好。唐代诗人将其生态环境咏为“千水悠悠去视l,远山如花翠眉横”。这些自然环境条件使千阳蕴涵了山岳型、河谷型、山林型、珍稀动植物等旅游资源型。翠柏长青的天台山,晚景迷人的石鱼沟,险峡奇妙的卧虎山青崖洞,还有历史上曾为皇家狩猎,现今的陕西休闲狩猎地――陕西莲花山狩猎场。全国规模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独特的农业资源也成为具有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之一。

1.4 民俗文化浓郁,底蕴淳朴厚实

皮影、剪纸、刺绣、布制品等工艺品久负盛名,南寨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千阳荞面、搅团、麦饭、凉粉、羊肉泡、大肉泡等地方小吃独具风味,失传的麋墨、桃花米曾是皇家贡品;蚕丝保健品、透心胡萝卜等土特产已成为响当当的名牌绿色旅游商品。

2 千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千阳县政府把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村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燕惩鲁台、莲花山狩猎场“四大休闲生态旅游名片”。

2.1 休闲名片:乡村旅游

2.1.1 农家乐项目。黄里、曹家塬、段家湾、新兴等民俗村建起了接待用房,配备了设施,栽植了风景树木,美化了环境,推出了、搅团、羊肉泡馍等多个特色风味小吃和高崖玉米、千川透心红胡萝卜等土特产,开发了皮影、剪纸、刺绣、脸谱等特色工艺品。

2.1.2 世景园度假村项目建设。投资1 320万元建设占地逾20 hm2的具有四川民俗风格的度假村,现已建成三星级宾馆1 550 m2,垂钓宾馆790 m2,餐饮中心1 100 m2,配套建设了书画院、荷塘、锦湖、采摘园等特色景观,成为宝鸡地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型度假村。

2.1.3 大沟生态园项目建设。大沟垂钓乐园共投资50多万元,改建维修房屋、窑洞42间,共620 m2,新建鱼池2座,栽植风景树木2 000棵,沙石化道路1 km,完善了住宿、垂钓、餐饮等服务设施,日接待能力160多人。

2.2 生态名片:千湖国家湿地公园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573.2 hm2,区内有高等植物57种,湿地植被16个群系,淡水鱼类10多种,国家野生珍稀水禽和迁徙鸟类71种。按照《千湖湿地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目前已投入资金7 700多万元,建成了湿地公园门户区、湿地水生植物园、千湖珍禽观赏区、秦风民俗园、清水湾景区、百花园景区,国宝朱q安家千湖。根据景区规划建起了千湖橡胶坝、世景园休闲度假村,在湿地两岸的安坡、段家湾等村发展湿地观光和生态旅游“农家乐”接待户30多户。

2.3 人文名片:燕惩鲁台

燕惩鲁台为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贤徒燕乘筑,距今2 400余年,被世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是千阳县唯一的一处人文景点,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千阳县把景区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来抓,深入挖掘千阳民间文化,已累计投资2 000多万元,实施了燕呈樵赫修工程、山门修建工程、燕踌糇靶薰こ獭⑼鲁台整修工程、景区道路硬化绿化工程等。燕惩鲁台景观独特,是旅游休闲、陶冶情操、激励后辈、育化学子的文化休闲场所和德育教育基地。

2.4 观光名片:莲花山狩猎场

莲花山狩猎场位于千河、泾河支流达溪河的分水岭,海拔970~1 450 m之间,狩猎场总面积3 500 hm2。是经省公安厅批准的西北地区唯一拥有枪支的标准化狩猎场,现已建成国家2A级旅游景区。区内野生动物如野猪、野兔、野鸡、金钱豹、草鹿等时有出没,是一处集旅游、休闲、狩猎、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好去处。近年来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仿欧式小木屋别墅10座,共600 m2,修建电子跳兔围猎场2座,相继开设了狩猎、骑马、射箭、篝火、野味烧烤等游乐服务项目。

3 千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建议

在抓好“四大旅游名片”后续建设的同时,以体验“农”的氛围,参与“农”的生活,享受“农”的风情,感受“农”的文化,接受“农”的教育为内涵,突出特色,增加亮点,大胆突破,用特色项目的启动带动千阳休闲旅游业发展,重点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结合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逐步推出“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等彰显乡村新风尚的休闲农业项目。

3.1 推出千阳绿色农家饭体验

农家饭要突出体现“绿色农家饭”,满足旅游者长寿健康和养生之道的需求,产品上以特色主食、特色菜肴、特色野菜及土特产(野味)等为主。如今比较受欢迎的餐饮品种主要有千阳荞面、千阳大肉泡、千阳羊肉泡馍、高崖玉米,千川透心红胡萝卜、千阳面皮、千阳浆水面、千阳甑糕等等。今后的特色餐饮产品开发上要充分利用本地原产天然绿色食品原料,发展新产品,如绿色食物、野菜、黑色食物、森林美食、田园素食等[1-2]。

3.2 黄里村升级版农家乐游

黄里村地处千湖湿地公园,要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集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科普宣传、垂钓游乐、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3.2.1 感受魅力民居――四合院。依此为门楼、东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内部配置农家土炕、榨油机、豆腐坊、挂面坊等手工作坊的关中民居。

3.2.2 体验田园劳作。让人们亲自参与耕作、收获、摘葡萄、栽树、喂牛等,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及工具,如牛拉犁、驮水等,使游客享受劳动乐趣,体验淳朴厚道的关中民风民情。

3.2.3 生态特色产品。黄里村已开发出有民俗特色的蚕沙保健枕、蚕丝被、桑叶茶等,并与民间布衣工艺品结合,制作出老虎枕、绣花枕等保健枕,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佳品。

3.3 举办采摘(刺绣)节

深挖千阳的生态农业优势,迎合都市人的放松体验心情,采摘旅游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和农业资源为依托,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使人们领略到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

3.3.1 时令鲜果采摘节。充分挖掘“一村一品”农业资源优势,以苹果、樱桃、草莓等采摘为项目支撑,形成融科学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采摘示范区,形成最质朴、最特色的采摘品牌。

3.3.2 西部蚕桑采摘节。依托鲁桑源水泉村万亩优质果桑茶桑“一村一品”示范基地,搜集各个时期蚕桑劳动工具进行展示,挖掘民间蚕丝文化。让游客参与采摘桑叶,亲自喂蚕。可用漂亮的小盒子装上蚕宝宝,再配上一定量的桑叶出售给游客,也可以制作蚕儿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出售,丝茧也可做成工艺品出售,以吸引游客,打造千阳特色蚕桑品牌。

3.3.3 千阳刺绣艺术节。剪纸、刺绣、布制品曾多次作为国家级旅游纪念品赴京展出,并被收入《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南寨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依托闫家村“一村一品”工艺品示范村,通过举办刺绣节,进一步提高千阳刺绣知名度。

3.4 开发民俗体验项目

开发上应突出“俗”文化,将原汁原味的民俗产品提供给游客,让游客参与“家人”表演,开发具有特色民俗风格,集观赏性、参与性、休闲性于一体的综合民俗活动。目前千阳民俗活动在宝鸡市郊区主要的民俗节庆产品中颇有名气,今后最主要的是要加大民俗文化挖掘力度,注重产品包装,重点推出,同类带动。如现场表演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制作过程,并加强其他如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灯盏头碗碗腔”、社火“棍”等民俗产品的挖掘与演出,让游客参与其中,于衣食住行、生活点滴处亲近千年文明,延续弘扬民间文化艺术。

3.5 打造丝路苹果蚕桑旅游品牌

千阳的苹果、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将苹果、蚕桑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既可提升千阳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又可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传播和传承苹果、蚕桑文化。

3.5.1 以中哈苹果友谊园为核心,建设一批集生产、采摘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苹果观光休闲园区,种植红、黄、绿不同颜色或早、中、晚熟不同品种的苹果,发展艺术苹果、保健苹果、特型苹果等特色苹果产业,将苹果产业与剪纸艺术、民俗文化等结合,研究开发工艺苹果、祝寿果、情侣果等。开拓果业休闲、果业美食、果业娱乐和果业文化等多功能的苹果文化旅游活动,实现科技与休闲,果业与观光的综合强势发展。

3.5.2 在县城西新区分别规划建设以苹果、蚕桑产业文化为主题的街道。行道树栽植具有观赏性的风景矮化自根砧盆栽苹果和桑树(如龙桑)。街面布置以苹果、桑蚕为主题,例如历代文人咏诵苹果、蚕桑诗词以及苹果、蚕桑科普知识。商店销售与苹果、蚕丝有关的商品和民间工艺品等[3-4]。

3.5.3 邀请省市旅行社的负责人到千阳踩线路,整合出一条集栽果、赏花、摄影、采摘、养蚕、收烘、缫丝、科普等活动为一体的旅游线路,打造千阳“苹果蚕桑旅游精品线”。

3.5.4 依托《千阳湖畔苹果红》这部科教故事电影,以千阳苹果丝绸文化为主线,加大宣传,形成“陕西果乡”“丝绸之路”主题形象。

3.5.5 用于接待的宾馆房间卧具用蚕丝被、蚕沙枕;餐厅菜谱有苹果、蚕桑特色食品,让来宾充分体验“果桑之乡”的文化氛围。

4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44-148.

[2]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5.

第7篇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宝鸡

1休闲农业概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旅游休闲已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是一种结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农业新模式[1],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新产业[2]。发展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就业[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的同时,可以开发农业资源,修复农业环境,还可以促进城乡信息、科技等多领域的交流。以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生态园的规划为例,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既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有规划设计的实践。

2宝鸡市新育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

2.1新育生态园概况

新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隶属宝鸡新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成立,计划共投资28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67hm2,目前是省级生态园区,有新打机井2眼,1台变压器。生态园主要提供园林绿化,农业种植,家畜禽、淡水鱼养殖,农产品销售,垂钓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现在,园区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将生态园的种养殖基地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并聘请山东寿光资深技术员全程全面指导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园区品位。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500万元,正在建设家禽饲养基地,日光温室、垂钓、种植、养殖已出具规模。游人可自行采摘、喂养、垂钓、健身和娱乐等,是集有机食品和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以观赏农村风光、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家生活、进行农业教育、品尝农家餐饮为主要内容,将自然景观与农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是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的有效平台。新育庄园向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机会,游客通过交流沟通、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等亲身感受融入到农村中去[4]。

2.2生态园的发展目标和宗旨

生态园区建设追求生态、绿色、环保,以无公害有机蔬菜、绿色生态果园、生态循环养殖为目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兴农、富农、健民、强民”为宗旨,依托北坡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和运粮寺的人气优势,努力建设集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陈仓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后花园”的定位,拟建设提供设施种养殖、农家山庄、垂钓休闲、自由采摘、QQ农场体验、苗林观光等服务项目。

2.3休闲产业规划布局

2.3.1农业种植区建有QQ体验农场,提供100多块免费地块,并为游客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农耕工具。

2.3.2生态养殖区建设猪舍7座,羊舍1座,占地6.7hm2存栏生猪1100头,为关中黑猪,主要喂草料和玉米,55kg左右出栏。羊180只,有山羊和绵羊等。

2.3.3绿色采摘园在生态园北部建成高标准蔬菜日光温室26座,采用一面坡冬暖式下挖式温室大棚,后墙和侧墙均为土墙,保温效果好。种植黄瓜、小乳瓜、西红柿、茄子、豇豆、小礼品西瓜等8个品种,大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在生态园南部建成占地11hm2的樱桃、葡萄、沙桃、猕猴桃、黑巨李等优质果品基地。

2.3.4休闲娱乐区建设8000m2的接待建设中心1处,餐饮部的所有食材从养殖、种植、采集加工到销售均为自主经营生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保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绿色食品。黑猪肉是纯粮食喂养,富含多种营养,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胆固脂、改善续页循环等普通猪肉没有的营养价值;羊肉品类齐全,绿色环境无污染,营养价值高,食疗药疗效果明显;地下深水井养的特色鱼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羊肉泡、四季烤肉、农家菜等地方特色小吃开辟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建有标准运动体育场、台球桌、篮球场等,配套有星级宾馆住宿,冬季取暖采用原始火墙。

2.3.5自然风光引进合欢、国槐、油松、雪松、樱花等名贵树种建造8hm2景观林区,蔬菜、水果无农药、化肥污染残留。建成面积0.7hm2的垂钓池1座,让游客在宁静、清新的大自然环境中低消费、高享受。

2.3.6有机肥料利用采用了在沤粪池发酵有机肥。在宝鸡市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建成50m3沼气池。动物粪便通过管道排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浇地种菜、养鱼,实现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养殖厂的猪粪、鸡粪,在沤粪池里沤发一段时间后,用作有机肥,沼渣肥浇地,达到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化学肥料相比,这些肥料具有营养全、肥效高等特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2.4休闲旅游与农民就业

示范园建成后,长期雇佣村组80余名农民入园务工,使周边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既能辐射带动当地就业[5],增加国家税收,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老百姓菜篮子市场长期稳定,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3生态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羊舍空间较小,换气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排气不顺利。计划投资扩建羊舍,更新换气设备。(2)沼渣、沼液主要用做肥料,但沼气利用不理想。因生态园离住宅区远、资金不足等原因,沼气利用存在困难。希望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提高沼气利用率。

4今后发展的方向

将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玉米)面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经济消费产品。新育生态园的休闲农业发展不但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园内部合理安排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料的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输出,达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提高。

作者:刘紫垠 梁宏卫 刘景辉 徐乃林 张雪玲 王敏 单位: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邱佳,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3):214~317.

[2]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3]许艺娜.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5):104-107.

第8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探讨;石门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旅游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石门县地处武陵山片区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湘西北门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并已初具规模。

1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基础条件好

石门县境内资源种类丰富,品质优良,许多资源还具有唯一性的特征,非常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从自然资源来看,高山、平湖、漂流、温泉、峡谷、瀑布、溶洞、奇泉、鸟岛、桔岗、茶山等一应俱全。县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纵横全境的河流沟溪有236条,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1、6%,已发现的矿种35种,年平均气温17、8℃。从农业资源来看,石门是“中国柑橘之乡”,南部有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橘生产与出口基地、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秀坪园艺场;石门是湖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是“中国禅茶之乡”。从旅游资源来看,南部有夹山寺,是国家4A景区、茶禅文化源头、闯王李自成禅隐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部有仙阳湖,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分布有龙王洞、热水溪温泉、国家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白云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皂市商周遗址等;北部有壶瓶山,是“湖南屋脊”、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东山峰是南方冰都、茶山花海、避暑胜地。寺—湖—山形成轴线,体量庞大,观光和休闲资源并存互补。

1、2发展势头好

石门县休闲农业发展至今虽不足10年,但已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到2017年底,石门县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48家,其中农家乐31家,三星级以上休闲观光庄园17家,全年共接待游客51、4万人次,营业收入12544万元,同比增长20%。罗坪长梯隘村被评为2017年度“常德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园)”,罗坪长梯隘银杏客栈、千柳庄、璞谷生态文化公园、维新镇仙阳楼酒店等4家星级农庄入选“湖南省休闲农庄电子地图”。

1、3带动作用好

石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石门县罗坪长梯隘银杏客栈为例,银杏客栈所在的长梯隘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338户1068人,其中贫困户131户397人,占总人口的37、17%。据统计,自2014年,长梯隘村贫困户中有60余户以各种形式从该客栈的旅游开发中受益,累计收入约160万元,其中旅游工程及劳务收入约40万元,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约35万元,餐饮住宿收入约15万元,林地流转收入约70万元。2015年,银杏客栈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2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发展规划欠缺

石门县休闲农业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发展为主,无论是从县政府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都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全县休闲农业存在布局不够合理、经营模式粗放、功能不够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全县还没有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庄,已有的农庄小而散,内容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2扶持措施缺乏

虽然常德市制定了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奖扶政策,但是力度远远不够。如,2017年常德市共认定休闲农业示范园4个,示范点10个(石门县1个),给予每个示范园5万元、每个示范点3万元的奖扶资金。目前,石门县还没有制定有关奖励政策,而且,县级农业部门只提供较少的项目申报服务工作,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没有给予业务指导和政策争取,产业引导乏力。此外,要经营好一个休闲农庄,所需的资金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目前投资休闲农业的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和农民,资金实力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向银行融资存在困难,制约了石门县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石门县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基本上是家族式经营,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在经营决策上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另外,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手段,在市场推广上基本依靠游客口口相传。服务水平不高、特色不够鲜明的休闲农庄,游客不会有第二次消费,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有的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缺乏行业自律意识,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形象,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2、4道路建设滞后

石门县是常德市唯一没有高速和国道的县,从县城到壶瓶山的路况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虽然石门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乏交通支撑,直接导致可进入性差,总是处于人流不大、人气不旺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休闲农业发展。

3石门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休闲农业大有可为,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休闲农业工作机构,理顺机制,搭建平台,协调农业、旅游、经管等部门职责,明确重点,改变目前对休闲农业重视不够、服务不够、协调不够等现状。

3、2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和完善休闲农业支持政策,从项目、信息建设、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监管,严禁出现对休闲农业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在项目扶持方面,一是设立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减少经营主体后顾之忧。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减少发展休闲农业的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三是大力支持经营主体申报休闲农业示范园(点),使其既可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又可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用地政策方面,一是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户土地,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强化服务管理,对流转的土地给予保护。二是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建设方面,一是建设休闲农业“互联网+”,实行线下+线上一体化运营,拓宽营销渠道。二是发展可视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消费者看得见、放心吃、放心玩。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借鉴外地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大力培养本地人才,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3、3注重规划引领,促进合理布局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县政府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石门县休闲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结合、与资源优势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同时,遵循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做到城乡同步发展,总体推进。根据石门县实际,引导休闲农业投资重点投向夹山寺、蒙泉湖、龙王洞、仙阳湖、壶瓶山、长梯隘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实现以点带面,逐步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要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选择最合适的经营模式,要与当地乡村风格相协调,结合当地主导产业、人文自然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在建筑风格、作物种植、活动设计等方面突出特色,体现出和谐、朴素、自然的风格,避免明显仿效、雷同浮夸的现象发生。同时,坚决禁止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名脱离农民主业、改变耕地用途等行为发生,保障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9篇

百花湖乡的传统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全乡现有国土面积109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9万亩,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19公顷,总产量1.5万吨。近几年,百花湖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主抓农业园区建设,2014年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樱桃、梨子、葡萄、李子等水果种植900余亩,蔬菜种植500亩。我乡生态农业发展潜力明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特色性、生态性不高,商品率很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无优质品牌和特色产品,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随着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污染呈蔓延趋势,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增多;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落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不强。

二、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4年9月30日,百花湖乡荣获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成为今年贵州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生态乡镇之一。我乡应积极利用好这张生态名片,打好这张生态牌,深化生态建设,抓好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庭院经济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针对百花湖库区农村能源现状,加大农村改厕工程和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构建以“畜禽—沼气—蔬果”等为主经营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成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积极培植旅游业反哺农业

积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沿百花湖美丽乡村示范带,以九里箐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为基础,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业和农业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形成田园经济、农庄度假和生态农业相互发展的格局。

(三)实现园区建设纵向延伸,积极培育主导生态农业产业

认真落实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提升百花湖乡温水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云归阿郎哨果业产业园、谷腊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园、三堡农业观光园、云归桃子冲食用菌产业园、三屯农业观光园等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土地流转面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培育以樱桃、李子和特色蔬菜为主导产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四)加强农村农业专业化程度建设,积极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截止2014年底,我乡有农业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都是各自为阵,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未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乡应积极引导,落实相关政策,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方式,培育并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规模生产中提升科学化种植水平,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积极培植优质农业项目

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策划精包装项目3个以上,介绍引进5个以上生态型项目、农业观光型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生态型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落户百花湖乡,加大建设百花湖乡中心小城镇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方式,积极推动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做好山体特别是灌木林区和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的林相质量提升。

三、结论与讨论

第10篇

    浙江省奉化市地处长三角南翼的东海之滨,是隶属于宁波的副中心城市,陆域面积1277km2,海域面积91km2,人口48.5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0.23亿元。奉化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特产众多,已形成水蜜桃、芋艿、竹笋、草莓、花卉苗木、海水养殖等六大主导农产品,先后获得“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芋艿头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和“中国草莓之乡”等称号。近些年来,奉化市依托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着力开发“一镇一景”、“一村一特”、“一户一品”等特色产品,努力把农产品基地建设成为休闲观光园区,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每年举办“中国奉化桃花节”“水蜜桃旅游文化节”、“中国尚田草莓节”等农业节庆活动。目前,已建成7个国家、省级农(林)业观光示范园区,32个万亩种养基地,5个村和7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点)。2011年奉化市荣获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称号。

    研究方法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根据本文建立的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评判标准,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8.47,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层评价值分别为9.46、8.06和7.34。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6个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依次为9.55、9.34、7.68、8.36、6.74和7.95。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发达阶段”,说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名副其实。结果分析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的子系统层指标指数来看,经济发展子系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另外2个子系统。虽然该系统的权重相对较大,但是奉化市在此指标上分值很高,说明了其在该指标上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产业规模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9.46分的评价结果充分说明了奉化市休闲农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奉化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在经济规模上有优势以外,还具有多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奉化市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相当丰富,约有近300只注册商标,其中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就有4只,它们分别是水蜜桃、芋艿头、曲毫茶叶和千层饼。旅游资源数量也非常丰富,单体旅游资源数量在500个左右,其中4级以上的就有22个,而且奉化市休闲农业本身就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溪口和滕头景区具有相当大的旅游影响力。还有奉化市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近年来各种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奉化市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支撑因素。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6%,以连续9年有超过350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气。奉化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卫生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浙江省生态市”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先后实施了“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村村植绿”等工程,重点打造了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城区经滕头至溪口观光线、西坞至莼湖花木长廊等3条精品线。此外,奉化市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奉化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奉化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奉化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奉化市河道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本文认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还未达到高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结合实地勘察发现问题如下:第一,休闲农业用地问题。浙江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资源小省。奉化市仅有36.5万亩的耕地面积,而发展休闲农业很可能涉农业用地问题,导致经营者有所顾虑,发展的信心不足,阻碍了奉化市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休闲农业管理问题。尽管奉化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较多,但是管理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景点雇佣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的农村村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上岗,导致服务质量较差。另外还有经营者本身多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营销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三,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较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各项目多以垂钓,采摘,烧烤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使得各休闲农业景点风格类似,游客选择性较小。第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奉化休闲农业多以农村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投资金额有限,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结论与对策本研究

    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从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两两比较法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基于线性加权模型对浙江省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合理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该评价体系基本可以反映研究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同时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该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值为8.47,处于发达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水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合作开发,规模化经营。奉化休闲农业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加强休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集中各方资源,适当的扩大规模,着力建设精品休闲农业。比如鼓励农村居民合作经营,使得原来的个体经营变成合作经营的方式,提高休闲农业的抗风险力和抗风险能力。还可成立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组织奉化市内的所有休闲农业经营者一起交流经营经验技巧,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导研究,参观考察休闲农业发达地区等。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保证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布局的合理性,做到休闲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奉化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越来越多,如果一个景点没有自己的特色,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要充分地了解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和客源市场等因素,从而找到自己的特色。3)提高休闲农业管理水平。首先,农村居民需要尽力的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为休闲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经营者要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学习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最后,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例如请有经营的景区酒店管理专家对服务人员进行礼仪,服务等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4)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旅馆、旅游交通以及其他文化娱乐等物质设备。休闲农业发展除了抓好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完善旅游解说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对策;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73-01

绥阳县第十二届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绥阳县今后5年的发展以实施“四化驱动”战略,实现“加速进位争先、打造百亿强县”的奋斗目标,建设“开放绥阳、效率绥阳、魅力绥阳、幸福绥阳”。为促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调研,明确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1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方法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产业化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单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户为基础,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2]。

2 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绥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绥阳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以现代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格局。

2.1 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逐年发展壮大

截至2011年末,全县引导和扶持发展了以风华镇农鑫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6家;有遵义市实心人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惠乐公司养有限公司2家省级龙头企业,有祥兴食品公司、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等7家市级龙头企业,有绥阳县贵辣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县级龙头企业。

2.2 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体系认证逐渐完善

2005年完成《绥阳县绿色生猪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绥阳县干辣椒(法国小刀豆、大白菜等)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2011年完成《绥阳金银花地方标准》建设。2004年完成1万hm2无公害蔬菜产地的认证,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蔬菜生产合格县证书;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获农业部颁发的证书;2008年通过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回归”鸡蛋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风华镇鱼子孔养鱼场获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绥阳县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今已通过白菜、萝卜、辣椒、番茄等8个品种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品种认证。同时,开展了绥阳“金银花茶”、大路槽“林山红”生态土鸡等农产品品牌注册。

2.3 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县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 000.00 hm2、年辣椒种植面积达1.37万hm2、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6 866.67 hm2、金银花种植面积达4 066.67 hm2。有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贵辣食品有限公司、乡里乡辣椒制品有限公司、裕华魔芋加工有限公司、屿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银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多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创建品牌打下基础,为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2.4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是通过实施现代烟草建设项目,建设工厂化育苗大棚34个(8万m2),修建了烟草主产区的公路、配套水池、烘烤房的现代化改造,使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16万kW。三是正在建设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及信息系统,为绥阳县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资源调查等起到积极作用。四是保供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建设2 048 m2的蔬菜温室育苗基地、1 200 m3的冷库等基础设施。五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为全县科学配方施肥、提高生产能力奠定基础。六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正在建设完善,可实现动物从出生到餐桌的信息追溯,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正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八是招商引资,引进建设绥阳福润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贵州绥阳绿洲农产品商贸城项目,将为绥阳县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是分散的农户与广阔的大市场联接的桥梁和纽带,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较快地发展,但始终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小、利益连接机制散、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状态,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能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3]。

3.2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不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订单生产的数量少,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二是农民不能从龙头企业得到资金、技术等服务;三是加工增值的好处及流通环节的利润一般由企业所得,农户很难分享。

3.3 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效益难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贷款风险大,企业又缺乏资产抵押。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导致企业资金短缺,产品只能粗加工上市,产业链条短,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企业的效益很难得到提高[4]。

4 推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对策

4.1 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4.1.1 抓好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将现有小规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向大规模企业;二是利用民间资本,引导种养营销大户向龙头企业发展;三是创造宽松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龙头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培育发展一些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6]。

4.1.2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一是加快推进绥阳县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二是研究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四是以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抓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2 加强引导,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4.2.1 推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制订和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在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加强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4.2.2 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二是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发展订单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条件下,规范企业与农户双方的义务与权利。

4.3 强化政府的服务指导,营造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

4.3.1 加大协调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的协调指导力度,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使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4.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4.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是将产学研、农科教结合起来,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推广重大关键加工技术,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加强农民、技术工人、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三是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

4.3.4 抓好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协会的发展。按照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兴办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4.3.5 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龙头企业资格,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4.4 加大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做好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精心组织龙头企业及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提高知名度。

5 参考文献

[1] 张雯,张广胜.农民增收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2(1):11-12.

[2] 张羽芬.秀山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2,6(2):44-48.

[3] 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8-20.

[4] 胡丕富,王世琴,王吉凤.当前外资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1):36-38.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季节性;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is about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ic approach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alysis,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seas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近年来,我国的中心城市观光农业相继开发了许多观光农业项目,有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郊区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现状

城市边缘区是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土地的城市和乡村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在这一地域,城乡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城乡用地犬牙交错,乡村用地逐渐被城市线网分割,土地利用、人口和社会特征在传统村镇基础上出现城市化趋向。

以城市为依托、服务于城市,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不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关注生态性、强调生产性、突出观光性、重视生活性,这是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善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

二、科学开发城市观光农业的建议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从以下方面抓紧抓好:

(一)项目论证需要从多角度入手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点,它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综合论证,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地区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即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的可展示性。以山东寿光为例,其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处于前列的,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时也能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缺山少水就依靠自己的蔬菜种植技术做大旅游,菜博会为这个从前默默无闻的县城带来了国内国际知名度;生态观光农业使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市场定位分析。从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观光农业首先是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其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在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然、传统、休闲的场所。

(3)区位选择分析。城市边缘区农业地带应为首选,这些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明显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城市边缘区、城市近郊区,带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发展观光农业。

(二)观光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的合理性。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保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对植根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护并得到充分体现:

(1)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开发,严格控制滥用耕地。

(2)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3)避免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如在旅游景点内设立不当的建筑等。

(4)控制“农业观光园”周边的工业以及城市化等对景点的不利影响。

(三)政府要积极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理顺管理体制

(1)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对开发项目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规划和创建管理、服务体系。在旅游开发区要防止出现管理体制混乱,政出多门的现象,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建立一些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与总结,以建立农业政策信息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引资、税收优惠等。

三、都市生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新世纪的巨大工程,要想使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绝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造福的是子孙万代。

(一)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农业环保道德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农业,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农业道德体系的支撑,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并且要把农业环境道德观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认真对待,积极贯彻,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二) 转换机制,提高农业环保工作效能

第一步先建立生态农业决策系统,生态农业机构最好要有多个部门参与,而且要明确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将常规的农业生产管理改为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接下来还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态富民家园,并在开展生态镇和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累计成功的经验。最后对国家实施的各种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等要严格执行,落实农业环保各项措施。

(三)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既要抓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也要抓龙头型企业建设,按照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根据就地生产、近地加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落实我国的现状,然后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力量开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