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7:2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重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Seminar教学法 儿科教学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4 文献标识码:A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级临床儿科专业班学生142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班级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68名学生选择传统讲授教学法,实验组74名学生选择Seminar教学法;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68名学生选择传统讲授教学法,实验组74例学生选择Seminar教学法。
(1)分组准备。首先,将实验组74名学生分为7组,10人组有5组,12人组有2组,每组选1名组长,儿科学教师为Seminar授课的主负责人。其次,在讲课前1周,教师根据儿科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将需要讨论的题目整理好并告诉学生,使每组组长引导组下学生自学教材,通过查阅、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料,尝试着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针对教学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提取素材,形成本组的发言报告。待每次讲课时,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发言,向教师报告本组总结出来的观点。
(2)讨论授课。①在儿科学教学时,教师先简要介绍本次课所讲的重要内容,强调问题,为学生讨论打好基础。②在教师引导下,让每组学生分别进行发言,表达其在准备阶段形成的观点、看法与问题。教师还可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对陈述组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质疑,并要求解答,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往正确的观点演进,并合理控制课堂节奏,使教学能够规律、有序进行。③通过激烈的讨论,使学生对本节课重点有全面认识后,教师再总结本次课堂的主要内容,并补充说明相关问题,对各组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教师需注意,对各组进行评价时,意见要中肯,多表扬、鼓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后评分。每节课完毕后,教师需指导每组将准备的及讨论的总结资料上交,根据各组的总结报告、课堂记录,对每组学生进行Seminar课堂评分,课堂评分需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30%。
(4)问卷调查。学期结束后,由教师向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匿名调查,调查问卷共包括7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问卷各项目进行打分。
1.3评定标准
对两组的期末考试成绩、问卷调查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并展开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来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期末成绩比较,对照组考试平均分(8236)分,及格率92.65%(63/68);实验组考试平均分(8994)分,及格率100.00%(74/74);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儿科学教学调查问卷评分比较
两组学生在教学进度、重点突出等方面进行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在教学民主、双向互动、启发激励、课堂氛围、专注教学等项目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实验组学生在儿科学教学中应用Seminar教学法,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素质,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且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在临床专业儿科学教学中应用Seminar教学法,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讲授式”转变为“研究讨论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包括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表达[1]。过去,因为统计知识的匮乏,导致统计步骤中某一环节的缺陷或错误,致使诸多先进的甚至非常前沿的医学研究以失败告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认识生物医学实验、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项目等的进展过程中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将来从事这些工作的研究者都需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基础,从而奠定了卫生统计学在整个医学和公共卫生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卫生统计学》作为诸多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因其概念抽象、逻辑推理强、计算公式繁琐、运算量大,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难学。对教师来说,给医学生讲解卫生统计学也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且效果甚微的任务[2]。为了解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及学习难点,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四川大学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2013卫生统计学春季班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设置调查表,其中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和学习难点及对教学的评价。调查中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员发放并讲解调查目的与要求,然后每位学生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结束时调查员认真核查验收调查问卷。
1.3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7份(99.00%),293份有效(98.65%)。其中男104名(34.39%),女189名(64.51%);平均年龄(21.12±1.72)岁,年龄最大26岁,最小18岁。
2.2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本研究中对于学习态度的调查主要针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该课程的有用性及学习动机等方面,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卫生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的学生认为卫生统计学知识有用,详细调查结果见表1。
2.3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现状调查及对成绩的期望
卫生统计学课上81.79%的学生能理解一半及以上的内容;69.1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课时安排基本合理;认为此课程的理论课和实习课的课程比例基本合理的占70.79%。学习卫生统计学时,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18.4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不知老师所云,16.97%的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24.55%的上课学懂了,但做作业时不知所措,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
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的章节依次为卡方检验(29.62%)、秩和检验(26.83%)、方差分析(23.69%)、t检验(21.25%)、直线回归与相关(17.42%)、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7.32%)、总体均数的估计(6.62%)、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6.62%)。
73.04%的学生希望期末考试成绩>85分,18.43%的学生希望成绩在70~85分,4.44%的认为及格就行,剩下4.10%的学生顺其自然。
表1 293名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态度调查 名(%)
条目 选项 人数
你认为统计课的开设
是否有必要? 没有必要 15(5.12)
有必要 162(55.29)
非常必要 116(39.59)
你认为现在的统计学
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
做准备? 完全不赞成 10(3.41)
不太赞成 21(7.17)
一般 54(18.43)
比较赞成 122(41.64)
非常赞成 86(29.35)
你觉得学习统计学
知识有用处吗? 完全没用 4(1.37)
不太有用 13(4.44)
一般 46(15.70)
比较有用 133(45.39)
非常有用 97(33.11)
你喜欢上统计课吗? 不喜欢 39(13.31)
一般 185(63.14)
喜欢 69(23.55)
你学习统计知识的
动机是? 教学要求 141(48.12)
自己感兴趣 23(7.85)
满足工作需求 129(44.03)
2.4 医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方式研究
75.09%的学生选择“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73.79%的学生觉得课上内容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来学习;40.07%的学生觉得课堂讨论时间可有可无,该有1/4讨论时间的占36.64%。
52.43%的学生上课能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习,66.32%的学生认为“先预习—再上课—然后课后复习”能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仅27.83%的学生会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90.72%的学生会在课后复习,仅38.06%的学生会在课后总结归纳所学的统计方法。
学习遇到难题时,30.55%选择利用网络,54.55%选择会请教老师和同学,5.45%会选择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查找,3.27%的同学想不出来就算了,放着以后处理的占6.18%。
2.5 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评价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总体内容的满意度调查:10.31%的学生很满意,56.36%的学生满意,27.84的学生认为一般,5.15%的学生不满意,0.34%的学生很不满意。
学生对卫生统计学教学内容的评价:丰富且新颖(25.09%)、平淡且重复多(21.65%)、陈旧且乏味(12.71%)、没什么看法(40.55%)。
3 讨论
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扮演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种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3],因此,对于现在的医学生即将来的临床医生及医学研究者来说,学好卫生统计学是尤为重要的。
诸多研究发现医学工作者对统计学的知识了解的甚少,Best等[4]2009年对美国口腔颌面外科的住院医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49% 的住院医生曾修过生物统计课,能够正确的解读无临床意义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的占46%,另外,现已发表的文献也存在大量的统计问题[5-9]。故有必要了解医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态度、学习现状以及学习难点,查看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针对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相对应的措施。
3.1 加强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次调查结果发现94.8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卫生统计学,89.42%的学生赞成现在的统计学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94.20% 的学生认为统计学知识有用,这与West等[10]于2005年的一次对医学生、内科医师及内科医师教师的调查结果相近,调查得出87.3% (262/300)的人认为学好生物统计将有益于他们将来的事业,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已认识到卫生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视卫生统计学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意识到将来工作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依然是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次调查仅有7.85%的学生学习《卫生统计学》是自己对其感兴趣,44.03%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工作需求,教师授课时可以举些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卫生统计学在实际研究中的用途,提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3.2 淡化公式推导,加强统计思维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医学知识的形象化,卫生统计学知识较为抽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基础差,公式难以理解,对老师授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其实,学习《卫生统计学》的目的是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11],学习的重点不在理论公式的推导和学习,而是在于统计知识的应用。因此,建议教师淡化公式的推导、记忆与计算,而强调各种资料应如何分析以及结果的阅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但是不同专业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如预防医学本科生和卫生统计学研究生,《卫生统计学》是基础课程,老师可适当引入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推导。
3.3 根据学习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
医学生基础课程较多,课业繁重,用来学习本课程的时间较少,本次调查显示40.07%的学生想花时间学习,但因课程多,没时间预习复习及上机。如果整本书全面讲解的话,可能效果不太好,建议教师应根据章节难点和章节重点针对性地讲解,统计描述、假设检验等均是基础,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为后面统计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实际应用较多,教师应重点介绍。
3.4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此次调查75.09%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但是由于课时较少、学生较多、上课内容较抽象,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可能会受限,但是教师可对逻辑推理不太强的章节将学生分组试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接近一半的学生觉得上课应有1/4及以上的讨论时间,建议老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准备相应的案例分析,让同学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将课堂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索。
实际研究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仅用上课的知识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调查显示仅有17.6%(53/301)的人觉得他们在统计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10],因此,教学中可给学生指明进一步学习的相关参考文献与资源等。
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医学生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提出疑问,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听讲,课后总结归纳及时复习,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课题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质量。
第一,注重统计意识与心理学理念的结合。心理统计学关注的是对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这个解决过程会随着个体专业素养的积累而不断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上,而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尤其要避免机械记忆解题步骤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统计学的大背景是心理学,这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要求:如何高效地实现对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渗透?有研究者提出“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大层次:注重统计思维层次和注重统计思维和心理学理念融合层次”,而后者才是心理统计学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教学内容和体例的新探索。计算机软件的普及运用使得大众更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因此有些教材开始将一般线性模型和多元统计分析纳入其中,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这不仅进一步表明了培养统计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教师的理论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难以通过纸笔计算助力概念理解,如何将新内容新体例表达得直观形象?第三,基于各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探索。近年来,随着统计学重要性的突显,人们开始关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PBL教学等。实际上,选择哪种教学法除了教师在理念上的差异,也受具体的班级情况和授课内容的影响。而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学有所得。
二、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3个方面对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为“一减一增一结合”。
1.一减在保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将重点放在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实用性。“……降低解题的难度,降低运算技巧的运用,简化证明过程,但必须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简单线性回归一章,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占了一定篇幅,而实际上学生只要了解确定a和b的两个计算式以及这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即可。类似这种涉及公式推导的内容,只要不影响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学中均进行了删减。
2.一增增补了统计检验力、效果量、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并强调其与原有知识点的贯通,力求“将知识转化为认知结构”。关于多元统计分析等内容涉及的相关课程(如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衔接问题,笔者将“心理统计学”分为初阶和进阶两部分。初阶部分主要讲述“心理统计学”的基础内容,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中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方法,在低年级开设,其中涉及多元分析的部分,只是简要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基本用途即可。进阶部分则主要具体讲述多元分析方法,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此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晚于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如此既满足了学习实验和测量的统计学要求,又解决了学习较高级统计方法要求代入实际情境的问题。
3.一结合将SPSS软件应用与理论教学结合,即在理论课课堂上,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基于真实研究的数据向学生演示相关知识点的SPSS实现过程,并简要分析输出结果。尤其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等难以纸笔计算的内容而言,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总之,借助直观、迅速的软件,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同时也为实验课的开展做了良好铺垫。
(二)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使用姓名桌签。请学生用卡纸制作一个桌签,姓名是必选项,也可呈现其他可以表明自己身份的内容,上课时将桌签立在课桌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消除了学生的匿名感,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第二,较多采用案例教学。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某道题目如果出现在相应的知识点中,学生可以解出;一旦将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处,有些学生就难以选择恰当的解题办法,甚至会做出削足适履的荒谬之举。也就是说,学生在没有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情况下,就急于选择了某个模型开始解决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即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同时关注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引入案例教学后,心理统计学课堂基本可以分为4个阶段:案例导入与分析、学生讨论、教师评估指导、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来源于实际的鲜活案例生动形象地例证了数据和分析的意义,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也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法对统计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第三,充分发挥讨论的价值。心理统计学课堂上经常涉及讨论环节,不同的问题对讨论时间和讨论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小组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对于有些问题,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传播学生的观点,使之成为一个全面深入的大讨论。对于这类讨论,通常会采用如下流程: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小组内讨论—大组间讨论。以32人的班级为例,平均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平均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依次编号为01、02、03、04。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在每个大组内部,编号相同的人汇到一处,将各小组的观点进行交流———此为小组间讨论。小组间讨论结束后,4人返回各自小组,再次进行小组内讨论。之后每个大组内部各选派一名主要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成员都投入其中,彼此互通有无,而且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也有利于知识的澄清与巩固。第四,改革实验课的上课形式。除了惯常的SPSS操作课,心理统计学实验课还增加了习题讨论课的形式。心理统计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一定数量的习题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与理论课上呈现的例题不同,实验课中的习题多为源于现实的非典型实例,更考查学生对现实情境的统计化概括能力以及对各种统计方法的综合与变通。第五,加强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心理学实践中发展统计学的思维与能力,这也契合心理统计学的本质。有学者提出的自主学习任务,这些自主学习内容一般通过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顺序考察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程和结果可能存在各种缺憾,但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方法改革
教学评价方面,尝试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除了期终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形成性评价最终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与终结性评价发生在教学结束之后不同,它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就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过程而言,反馈可以从随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而且从统计学课程实际操作的角度,务必要保证反馈的具体性,例如当学生反应出错的时候,避免只给予一个判断式的反馈(“错了”),而是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理解的误区(“能否讲一下你这样做的依据”)。此外,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例如,以作业的形式请学生就某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以实现自我反思和改进。
三、教改效果
【关键词】急诊;抢救;危重病;死亡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316(2015)29-0015-02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29.011
急诊抢救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研究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早期的防治,对提高成功抢救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1]。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500例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500例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8±4.5)岁,其中男性患者257例,女性患者243例,65岁以下患者355例,65岁以上患者145例,具有既往慢性疾病史者295例,不具有既往慢性疾病史者205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分析所选患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年龄,性别,既往慢性疾病史等临床资料与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以及急诊抢救的原发病分布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资料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原发疾病与死亡的相关性
本组500例患者经过急诊抢救,其中13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27.0%,患者的原发疾病与死亡的相关性如下所述:原发疾病为消化系统者115例,死亡率为34.8%(40/115),神经系统者105例,死亡率为39.0%(41/105),呼吸系统者88例,死亡率为25.0%(22/88),循环系统者67例,死亡率为22.4%(15/67),内分泌系统者50例,死亡率为18.0%(9/50),泌尿系统者40例,死亡率为12.5%(5/40),其他者35例,死亡率为8.6%(3/35),患者的原发病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
2.2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7例,死亡者69例,死亡率为26.8%,女性患者243,女性患者66例,死亡率为27.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中65岁以下患者355例,死亡者75例,死亡率为21.1%,65岁以上患者145例,死亡者60例,死亡率为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既往慢性疾病史者295例,死亡者100例,死亡率为33.9%,不具有既往慢性疾病史者205例,死亡者35例,死亡率为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抢救过程复杂,危重病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临床特点,因此常常会出现预后不良的情况,严重者会出现死亡,随着我国的医疗科技水平和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急诊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总体的死亡率仍然较高,因此,总结危重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分析导致急诊抢救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危重病患者的重点监测以及更有效的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意义重大[2-3]。本组500例患者中,13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27.0%,患者的原发病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四个系统,回顾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可知,年龄因素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组年龄超过65岁患者死亡率达44.4%,高于年龄低于65岁者,另外,患者具有既往慢性疾病史者死亡率高于不具有既往慢性疾病史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为年龄,且存在慢性病史者的死亡率更高,患者的原发病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王瑞烈,吴思翼,黄发贵,等.急诊抢救老年危重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和预防[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8):2088-2089.
[2]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
【关键词】大学时期 统计学 教学模式
一、大学统计学教学的重要性
自从进入21世纪到现在,我国的市场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由此一来,在社会方面,其对于新知识理念的需求量也开始越来越紧迫,不管是国民经济体系,还是私有企业的运行和经营,都离不开对数量分析和研究,这样的分析和研究也正是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就现金而言,统计学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战略措施制定的根本,无论从企业管理方面还是企业的市场竞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发现统计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育部把统计学作为重点学科,并将其归为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大学生能够对统计学课程有着系统的学习,进而增加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储备,保证社会统计学人才的输送,以此来保证社会的良好经济发展,这样的教育形式以及发展态势,也从另一个方向说明了,大学统计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原有的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统计学教学需要,其所带来的教学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在一些大学的统计学教学课堂当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改,然而由于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过于老旧,其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因此,统计学教学的课堂当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心理,所以,就对统计学的学习失去了一定的积极性,对统计学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创新教学理念不够明晰
在一些大学统计学的教师当中,很多教师存在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教学的进度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的错误理念,这样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创新教学理念的实施,无法真正的将创新统计学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如此一来,统计学教学模式就没有得到相应的改革和应用,进而对于大学生的统计学教学质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作用。
3、教师教学风格过于硬性
所谓的教师教学风格过于硬性实际上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统计学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大学生的本体意愿,这样的现象在大学的统计学教学过程当中屡见不鲜,一旦教师的教学风格过于硬性,所导致的教学问题也比较明显,甚至一些大学生出现逃课、翘课的情况,不仅直接的降低了统计学教学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
三、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学模式的革新
面对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所带来的危害,更需要做的是对大学生统计学教学过程当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引进先进的统计学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相应的教研活动,对统计学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一定的优化措施。同时,对于大学教务管理部门来说,其需要进行定期的教师委派,将统计学教师委派到其他先进教学单位,对这些教学单位中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经验进行记录,然后根据这些统计学的教学经验对自己本学校内的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所带来的危害,提升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理念的强化
在教学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师的教学意识,统计学教学也不例外,作为学校,需要对统计学教师的教学认识进行与提升,展开统计学教师的培训活动,强化统计学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令其正视创新教学的重要性,避免其出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教学的进度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的错误思想,同时,对先进的统计学创新理念和内容进行传达,完成统计学教师的系统化培训,进而为统计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打下前提基础。
3、教师教学风格的转换
对于大学统计学教师教学风格过于硬性的问题,需要做的就是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转换,这样的转换过程其实比较困难,但是作为统计学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要角色,对统计学教师风格进行转换,却是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革新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统计学教师明白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并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统计学教学方案的制定,只有如此,制定出来的统计学教学方案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进而达到提升统计学教学效果的目的,为社会上的统计学人才输送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统计学在社会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需要更多的统计学人才,所以对于大学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下的重点研究内容,只有不断的在大学统计学教学过程都当中,发现统计学教学模式的一些问题,并加以良好的解决,才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统计学人才,增加社会的统计学人才储备,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谷冠鹏,孔旭红,王玉成.基于研究过程的统计学教学模式――在旅游类本科教学中加强研究方法论与研究方法教育的探索[J].旅游学刊,2006(S1).
1.1“框架”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框架式”教学设计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框架一词是由闵斯基提出的,他的看法是“在一般情形下,当一个人遇到新情况时,会从他脑海中的记忆结构里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在这里所说的这个记忆结构就是“框架”,是一种架构,而“框架”即是代表典型情况的资料结构。为了更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框架式教学法授课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把握,不在教学内容的“细节”上纠缠,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机会。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调控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分散,以降低课程难度。
1.2“框架式”教学法的优势
知识框架的建立,使学生对医学免疫学有了初步的整体概念,而且知识框架的建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讨论医学免疫学知识有系统的指导作用。并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北北方学院2010级两个医学本科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3名学生,分为实验班(43名)和对照班(40名)。
2.2研究方法
2.2.1教学方法
学前对两个班进行免疫学基础知识问卷调查。实验班采取框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按传统教学方式授课。两个班理论授课内容和学时数相同,授课过程中进行两次理论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内容、方式、时间均相同。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2.2.2“框架式”教学法的应用
首先对教学内容划分模块、重视教材中“免疫学简介”章节的教学,引入框架式教学理念。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针对所有医学免疫学内容搭建如图1的基本框架,使学生从整体上领会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及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对具体章节搭建框架。教学中针对本章节的主题,确定教学目的,按照从总到分的原则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为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空间。比如对“抗原”这一章:先要求学生掌握好抗原的概念及特异性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举例日常哪些物质可以成为抗原,这些物质又具有怎样的共同特性,最后总结出抗原的概念及具备哪些特性就可以成为良好的抗原。再次,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在基本框架搭建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学习以充实自身的框架,比如可以向学生提问抗原是怎样被机体识别的?其特异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提供相关书籍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搜索、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充实框架。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惜删掉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对于体液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等过程中的细节之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讨论,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易于理解和掌握,便于加强记忆。
2.3统计学处理
学生成绩以x±s表示,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学前免疫学基础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平均成绩与对照班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之前,具有同等水平的基础知识。
3.2对照班和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最后考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对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考试分数均呈正态分布、考试的可信度较高。两个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见表1。经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期中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两个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经统计分析,实验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对教学满意程度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而激发学习兴趣实验班也高于对照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它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等相互渗透、互相推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但是其理论内容深奥、抽象,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并且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把握。高等医学院校免疫学授课还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并且不断更新,学生班容积大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台上“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为此本文对框架式教学法进行了探讨。框架式教学法是系统理论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它强调知识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脉络,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对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框架式教学法就要求:授课要精选精讲而不是面面俱到;对整门课建立内容的框架结构同时强调其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课后学生要自己丰富、充实框架所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随机选取的两个班级学生免疫学基础知识水平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实验班采用框架式教学法授课,对照班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经过处理,获得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说明框架式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同时框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从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中省去了大量细节知识的讲授,节省了课时,适应了免疫学学时少的情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框架式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构建本学科的新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独到之处,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5结论
关键词:统计学 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
当前,统计学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但是随着近年《统计学》内容的丰富和深化,课程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大大增加。
对于中职财经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的数学或数理统计的基础比较薄弱,对于《统计学》的课程中出现各种抽象的概念、公式、术语和数据难以接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从课时安排上,《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量开设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时段,分配到《统计学》的课时明显不足,以我校为例,每周四学时的课时量,无法满足《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经济与管理问题,需要我们授课教师进行认真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在《统计学》过程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统计理论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及创造空间,提高学生统计实践的能力,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近几年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尝试案例教学,现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统计学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统计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统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反馈中反映较好,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通过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统计学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现实经济问题或统计问题,一方面,增强对社会经济实际问题的了解,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增强从总体上把握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2.双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传授知识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统计案例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只起指导作用,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地位。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并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随时对学生加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讨论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员之间互相交流。这种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沟通交流能力
现代社会注重团体协作精神,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在合作共事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通过讨论及提交调查分析报告,能够集思广益,开阔思路,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内容
1.统计案例教学的准备
(1)要确定案例课题。只有确定恰当的案例课题,才能以此为中心搜集合适的案例素材。统计案例的课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提出来的课题,二是统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
(2)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需要精心选择、编写案例,案例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描述客观,构成严谨,难度适中,具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教师应精心安排组织好每次案例教学活动,并根据案例的内容进行讨论或进行讲解等。
(3)案例教学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也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认真阅读案例资料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应用所学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分析。
2.统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根据选择的案例教学形式,教师具体组织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
(1)通常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案例教学的方式。比如,向学生说明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等。提前将案例背景资料和有关数据发给学生,要求大家认真准备,做好案例讨论的准备。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说明,然后可采用分组形式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在案例讨论分析中,教师应作为一位交流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是案例分析的主持人,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偏离时及时引导;当学生讨论发生严重分歧和争论时因势利导,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挖掘出独特新颖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讨论过程进行简单评价和总结,或者和学生一起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3.案例教学的评价与考核
从一个完整的统计学案例教学流程来说,教学评价可以被看成教学实施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对案例教学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参与的评价和对案例分析的评价。
由于统计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理解与应用及决策等综合能力,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各方面表现的综合评价与考核,应侧重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案的合理性、论据的充分性、决策过程、语言表达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着重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过程,论据是否充分,观点是否新颖,以及解决问题和适时应变的能力,因此有时可能并没有一个所谓正确答案或者最优答案。
4.案例教学反思和总结
统计案例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统计案例资料的质量只有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到检验。教师应在每一次教学过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案例教学过程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内容,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总之,统计案例教学是对统计课堂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只有多种方法并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嘉牧.案例教学法在统计探究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关键词: 《社会统计学》 课程定位 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一、导言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专业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即用“统计学”为“社会学”服务的一门应用性课程。《社会统计学》可以为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课题调查和研究提供基础和有效的手段和工具,可以为学生学好SPSS等统计软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培养合格的统计人才,扩大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总之,在当今社会,社会统计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但是,在我国,作为社会学方法课程的《社会统计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课程体系也不甚完善,因此,《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整体性的改革,但作为其理论基础,教学实施的主导思想尤为重要,只有将主导思想进一步明确,才能够以此为基础,指导教学内容、手段等具体方面的改革。我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调查、研究,尝试性地完成这项研究,以期为我国的《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当今《社会统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社会统计学》教育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理论内容“大而全”,不论是各高校的课程大纲还是教材都显示出:《社会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普遍偏多、偏难、主次不分。文科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若要求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大量庞杂、深奥的统计原理,学习会过于吃力,从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学生说:作为文科生,潜意识中没有“理科自信心”,在学习上,稍微碰上一点难度较高的统计知识,积极性马上就没了,这门课的目标也成了“考试混及格就成”。翻翻几本常用的社会统计学教材也会发现,内容非常全面,无论是社会学学生能用到的还是不能用到的内容都有涉及,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理论如微积分、概率的运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占了一定的比重。教材的针对性还不甚清晰,这在我国的统计教育中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国外已经比较重视这一问题,北大袁卫教授曾经在论文中说过,“我们翻译的15本国外优秀著作和教材中,绝大多数是为统计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编的。而刚刚影印的7本英文原版教材中,也都注明了教材的使用对象。为不同的对象编好不同的教材,是我们教材编写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1]。
三、课程定位与教学理念的探讨
不论是授课内容的选择,还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和实践的开展,其偏离社会及学生自身都需要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真正认清《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性质,其学科定位、理念、目的是什么?只有弄明白这一基础性的问题,课程实施具体环节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以下我主要将主导思想分解为学科定位、教学理念与教学目三个理论方面来具体分析。
1.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即其所属的上级学科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它决定了本课程是属于什么专业、为什么专业范围服务及学科的倾向性如何。从《社会统计学》课程来看,它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用统计学的方法”即以统计作为工具、手段或者辅方法,而目的是“研究社会现象”,即社会学范畴内的问题。归根到底,这门课程是为社会学服务的,其主要授课对象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其学习目的是社会学研究,因此,课程应定位于社会学范围内。我们选择教授内容应本着“能为社会学研究服务的统计方法我们纳入课程体系;与社会学研究毫无关联,或者基本不会用到的统计学内容则予以剔除”。这就区分了《社会统计学》与《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其他统计相关课程的不同。与其说《社会统计学》是统计学的下属课程,不如说它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这才符合它的学科定位、适用对象及开设目的。因此,我们对这门课程内容与方法的安排、设计都要根植于社会学的需要。教学改革的方向也要强调其对“社会学”的服务性和课程本身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目标,以“简明实用”为其根本原则。此外,《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这决定了我们应千方百计体现其应用性,尤其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教学更好地发挥其应用性作用。
2.教学目的
我将《社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分为长远目的与直接目的。从长远看,《社会统计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及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调查和统计工作打下基础,成为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扩大就业范围和就业选择,增强择业优势。具体目的为《社会统计学》可作为即将要学习的SPSS、STATA等统计软件的理论基础。当今时代,做统计分析几乎都用SPSS等统计软件,使用计算机软件可以节省大量笔算的程序和计算,只要操作正确,可使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变得更加快速、简便、准确,是人算所无法比拟的。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各种统计学的人必须掌握至少一种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们都要开设统计软件使用的课程,让学生适应学科的发展趋势。但是,单纯的软件操作只能传授我们如何操作和如何输入、输出数据,而对于目标变量的性质、意义,操作方法的比较和选择,数据分析的原理,输出结果的解释,以及如何用其解释社会问题等,如果没有统计学的理论基础,计算机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如果不知道以上这些内容,即使输出结果,也是无意义的,甚至会使操作失去方向和目的性。而这些内容都是《社会统计学》的原理部分,是需要从《社会统计学》课程中学到的,只有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统计软件的操作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才能创造实际价值。因此,《社会统计学》最直接的目的即作为统计软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软件的使用。
3.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教学理念是教学开展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体现,它决定了课程开展的方向和具体实施。只有树立正确科学的理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专业学习分为应用导向型学习和知识导向型学习,前者重在应用并解决现实问题,在此类课程的开展中要偏重应用部分,理论为应用服务;而后者则强调理论思辨和思考能力,目的是丰富相关方面的理论,解决理论问题,在此类课程的教学中应偏重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对于统计学,姬海丽指出:“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应用导向型学习;统计专业的统计学习为知识导向型学习。”[2]社会统计学是非统计专业的学习,因此它应向应用导向型发展。“社会学为体,统计学为用”,这就是《社会统计学》的教学理念。我们开展《社会统计学》要遵求“简明实用”的原则,内容简化,重点突出,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充分发挥统计学的工具作用和辅助作用。这一教学理念不但要让教师铭记于心,而且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学习,有的放矢地安排时间与侧重点,知道为什么学、怎么学、什么需要了解、什么需要记住,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深知教学理念,互相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将“简明实用”的教学理念具体应用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即解决《社会统计学》课程内容中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的问题。《社会统计学》应按照“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重在应用”[3]这一原则进行安排和整合。统计学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解题能力,而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统计课程,不应过于数学化,也无需搞题海战术”,不能将它当作“思维体操”来学。诚然,《社会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理论须控制在社会学范围所需要的界限内,能足够指导社会学实践就足矣。因此,对于《社会统计学》这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类课程要特别强调统计思想、应用和案例教学,着重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社会统计学》应强调其对“社会学”的服务性和课程本身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目标;以“简明实用”为根本原则。高度重视统计思想的培养,统计思想为学生指出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思路,沿着正确的学习思路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建议任课老师在具体授课前就将总的统计思想介绍给学生,包括学习《社会统计学》的目的、意义、重点、难点,强调其为社会研究服务的本质,提醒学生不要以学数学类课程的方式接受这门课程,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搞题海战术,要特别注重其应用性,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入学习,并使他们知道在学习结束时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其次,教师应在讲解每章具体内容之前,详细说明本章内容所贯穿的统计思想。例如,在教授假设检验时,首先告知学生只有在概率分布上有显著的偏离,才能否定原假设,而在概率上不是显著小的,即使样本统计值与假设值表面上区别很大,也不能否定假设。假设检验是以概率为基础的粗略估计,不同于数学上的精确计算,如某均值的假设值为400,而用于检验假设的样本值为350,如果显著度上不明显,不属于小概率事件,我们仍认为原假设是正确的,即证实了原假设的命题。类似这类情况都要先做一定的解释,以免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
参考文献:
[1]袁卫,刘畅,张云.我国统计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统计研究,2004,6:55.
[2]罗晓娟.从社会统计需求看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统计与咨询,2008,4:56-57.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财经大学早在2000年起即在部分院系实施双语教学,几年来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现有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状况基本良好,但也存在着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些突出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1.1课堂教学方式简单,方法落后为数不少的课程虽引进了外文教材,却没有引进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些任课老师,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的接收学习、机械训练,不能开展师生互动,启发和引导学生讨论,讲课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楚.教师引着学生朝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不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学生不善于向教师、教材就有争议的问题展开挑战,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2专业教师英语口语的熟练程度不够能够熟练而流利地用英语讲专业课的教师不多.多数教师讲课时只是照本宣科,或者对屏幕显示的英文标题、教材提纲、提要用英语读,用汉语讲.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课的翻译教学.这样的教学无法对学生的英语听力提高和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带来帮助.统计学双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文表达能力.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大量统计学英文专业词汇,而且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句给学生讲解,以便于学生听、吸收理解.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哑巴英语”教学模式,所以当前大学生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英语学习,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日常教学用语结合专业术语进行专业讲解,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书面语言.另外,还要结合统计学学科特点,总结提炼一些常用语,会对教学英文表达有很大帮助.比如以下几个统计学双语教学中常用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短语:beroundedto(近似取整到),bescaledontheverticalaxis(被度量标注在纵坐标上),theassumptioncannotbeme(t这个假设不能被满足),多提炼总结一些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常用的词汇、短语,并熟练地加以运用,能够弥补教师口语表达上的不足,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在课堂教学环节用英语讲解时英文表达方面的困难.
1.3部分双语教学课程的专业教学水准降低与用母语教学的专业课相比,双语教学课程的专业教学水准偏低.很多教师也认为双语教学对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和课程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双语教学是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开设双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好专业———用外语来学习好专业、为专业教学服务”这一初衷有所差距.这说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同时兼顾双语课程的特点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4部分学生对统计学双语学习的畏难情绪较高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数学水平相对较低,在课程初始就有较高的畏难情绪.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等,是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握的重点.由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重阅读写作、轻口语听力、重应试能力、轻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当前大学生运用英语交流沟通能力普遍不高.突出表现在口语、听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大学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对于那些在课堂教学环节难以听懂教师英文讲解的学生而言,其学习效果显然要大打折扣,往往出现部分学生因为难以听懂教师英文讲解,逐步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甚至出现学生干脆找中文教材自学的状况.因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听力理解程度,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是决定双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问题之一.
2提高双语统计学教学质量的思路与举措
笔者曾经从事统计专业课程《概率论》、《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预测和决策》及《应用随机过程》等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三次对本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本科生开展统计学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学的不断探索实践以及与中文统计类课程的参照对比中,获得了很多实践经验和深切的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1采用渐进过渡式教学方式考虑到国内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读过统计学英文专业文章,而且其英文听力以及阅读能力不高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早期强调各种词汇、术语与惯用表达方式.随着学生的熟悉,逐渐扩大英语口语量.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渐进过渡的方式符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外语水平,也符合大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规律.笔者在课程进行的早期,就注意反复强调与灌输population,sample,parameter等基本词汇以及用英文准确表述每章节中的基本思想与重要结论.在同学们逐渐适应的基础上再加大同学的阅读量和速度,并训练他们用英文完成所有习题和案例分析,这样比较明显地削弱了他们的畏难情绪,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由浅入深.提高教学效率是双语教学过程中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一个问题,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语言精练、简明扼要又能由浅入深而不繁琐过细.注重质量,精选习题和例题是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方式.外版教材普遍习题量大,为了不过分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从中选择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完成.从逻辑性来考虑,要能够在教学中把握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途径,注重教学内容前后的逻辑性联系.对于有些在原理上相同的内容,仅指出其实质而不再重复讲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例如,笔者在讲解完抽样分布理论的基础上,详尽推导了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之后让学生仿照推导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结果表明学生们完全有能力、有兴趣完成举一反三的过程.
2.2把握好统计学与数学的联系,提倡质疑问难科学研究要将实证和规范研究方法相结合,尽量寻找很多经济现象背后的量与量之间的联系,在假设条件下,形成一定的数学模型.然后用实际的数据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学模型方法在经济类、金融类、管理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扎实的基本知识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的创新能力.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是众所周知的,统计学双语教学也要忠于这个基本原则.如在讲解命题的证明时,一定要让同学了解证明方法是如何想到的,并在一步一步的推导中强调内在的逻辑,使同学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统计思想,慢慢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在教学中要提倡质疑问难,它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法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要针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而且更要勇于对定论进行质疑.笔者曾在遇到“一题多解”问题时,引导学生充分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解法,最终将这些解法进行分析比较,并证明了三种解法在数学上是等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留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由于学生们积极参与,也能启发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中有想、学后有思,学得扎实.
2.3推进案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是公认的优秀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并应用已学的知识对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大家讨论彼此所研究的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强化了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应用统计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分别在描述性统计学、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章节中通过精心选择的案例阐述统计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的大作业让学生们得到同样的锻炼.案例向学生们提供了分析大型数据集以及在分析结果基础上准备管理报告的机会,实践中学生们的兴趣大为提升,当他们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对国际大公司的案例进行讨论、考虑运用哪些统计方法以帮助公司的决策目的,他们真切地感到统计并不仅仅是加加减减,填填报表,它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数量方法.
2.4深入挖掘原版教材的思维模式,并充分拓展教材的外延优秀的教材可使教师教得轻松,同时又使学生少走弯路.笔者在教学中选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DavidR.Anderson等教授合著的《EssentialsofStatisticsforBusinessandEconomics》作为主要教材,纽约城市大学DavidM.Levine等教授合著的《BusinessStatistics》作为辅助教材.两本教材都采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法系统介绍了统计学的知识,叙述中保持了统计学体系的完整,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再辅以丰富的实例和图表,非常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原版教材对概念介绍的处理方式较为独特,它强调了每个概念引出的缘由及其发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能体会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方式.此外,笔者通过采集美国人口统计局、《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不同来源的信息和数据,向学生们真实展示了统计学在当今商业和经济中的应用.教材之外的其他图书资料(包括一些相关论题的专著、最新的论文以及网络上的材料等)可以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这些材料代表最新的学术进展,相比教材具有更加重要的教学价值,能使学生们放宽视野,增加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市场经济;统计学;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71
统计学主要应用于经济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中,主要是用来反映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可以使管理者正确掌握某一区域或者某一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方法。并且,统计学可以使企业的薪酬、人力分配更加合理。总之,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如何将其正确应用于市场经济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 统计学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在企业发展中,营销的核心问题就是分析市场需求,获得真实有效的营销策略。统计学中的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可以让管理者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划分,并且统计特性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产品需求,以及合理的产品价格定位。统计学主要以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为主,在市场营销的策划阶段,其作用不可忽视。
2 统计学应用于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核心为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所谓统计整理就是对经济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最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趋势。统计学对于这一过程的数据科学分组以及最后的准确计算都具有积极作用。使复杂且大量的数据呈现出规律性,方便应用人员对其进行对比。通过对动态数据的分析,对经济发展进行质的剖析,从而显示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经济市场的正确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统计学通过既定的指标的对照来找到数据之间的联系,对企业决策中不合理的发展进行调整。
3 统计学应用于市场互动
对于市场营销的活动策划来说,要使其具有准确性,不但要进行信息的收集,还要注重于市场的互动。统计学以其广泛的理论覆盖了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利用统计学,可以使样本的设计与调查更加精确与科学,使管理者在经济分析中能够及时正确的把握经济信息,从而实现与经济的互动采取与市场步调一致的发展策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下,经济发展处于新时期,如何用好统计学能够帮助企业走向时代的前沿,能够使管理者与决策者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动态的市场信息。另外,对于国家对于企业的约束作用也十分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多种因素是存在相互制约与共同发展转态下的,在不同的政策下,企业的税收、经济的投入方式是会发生变化的。统计学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生态发展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督促企业实施改革与转型。
统计学的理论并不复杂,并且思路清晰,只有依赖于统计学,才能使政府和企业能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调查,并且使调查结果更清晰。可见,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统计学作为数学的分支之一,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以及同一领域的不同方面,同一公式甚至可以应用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这与经济学的特点相吻合,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统计学的应用就成为一种必然。利用统计学的严谨。综合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反映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促进经济管理的高效化。其具体过程为,在经济工作中通过简单的计算方式获得清晰的统计结果。在不同的统计事务中,科根据统计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主要应用统计学的图表统计。数据统计等,主要应用于营销、顾客满意质素以及市场的基本需求上。以图表为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顾客满意度低或者是供大于求的现象,此时企业将处于销售危机。企业此时所做的统计不仅要包括市场方面,还要对其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对其经济的发展的多个影响要素的统计。例如通过统计图表,顾客不满意或供过于求时,那么企业收益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员工的满足度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减少企业在发展中的其他不利因素。
4 统计应用于审计
现代企业离不开审计,审计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加规范,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统计学应用于审计,主要体现在其样本统计上,审计具有轻重点之分,样本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程度的概率进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其抽中概率。审计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合理性,但审计相对复杂,不通过一定的手段很难直接发现企业经济数据中存在的问题。统计中的最优分层理论和最优样本容量分配理论都能够帮助审计,使审计的数据具有高准确性,从而更好的确保经济审计的进行,促进企业的发展。
5 总结
统计学是现代企业应用的重要理论之一,统计学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经济现象,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整理、分析和处理,来实现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统计学不仅影响企业市场营销,还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并且正确应用统计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腹腔镜;妇科手术;全面护理干预
现阶段,腹腔镜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而妇科手术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开展腹腔镜妇科手术过程中,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对护理方法进行总结,为此选择本院妇科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患者年龄20~5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妇科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且符合本院腹腔镜手术相关标准,对本院相关诊疗活动知情同意。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31.7±2.7)岁,子宫肌瘤切除术29例,子宫切除术5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4例,输卵管切除术2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0.4±2.8)岁,子宫肌瘤切除术30例,子宫切除术4例,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3例,输卵管切除术3例。两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严格按照科室制定的护理标准及医嘱开展护理干预服务。观察组患者接受围术期全面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妇科患者易在术前产生焦虑、紧张心理和恐惧情绪,为此护理人员要在术前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要积极开展心理护理,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的优势。同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手术治疗。
1.2.2术前准备在为患者开展手术前,护理人员要配合医师做好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等。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对抗生素治疗过敏。术前1d,要为患者进行备皮准备,如腹部、汗毛,并采用碘伏对患者脐部进行相应处理。术前禁水、禁食,配合良好的阴道护理。例如,检查阴道分泌物,用10%碘伏溶液冲洗阴道,1次/d,连续3d。
1.2.3术后护理腹腔镜妇科手术需要进行麻醉处理,同时也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因此可增加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护理人员要将其作为重点,充分减少患者不适感。同时,气管插管易损伤到患者的气管及其相关组织,并增加分泌物。为此,针对术后尚未完全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为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例如,在患者床边备好急救措施必需物品。术后6h内,患者要去枕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异物倒流,减少窒息发生率。
1.2.4并发症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每隔30min测量1次血压、呼吸、脉搏。重点观察患者术后阴道流血情况,观察体温变化,避免出血引起的休克症状及高热导致的脏器损伤。同时,腹腔镜妇科手术要向体内注入气体,若术后残留气体,可导致患者出现肩背酸痛、腹胀、腹痛等症状。针对气腹现象,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向患者和家属阐明主要原因,消除患者疑虑。鼓励患者尽早自主翻身、下床活动,为术后恢复夯实基础。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治疗。观察组仅有1例(2.5%)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对照组4例气腹、5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类型,凭借自身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2,3]。但是,对于妇科疾病患者来说,其对腹腔镜手术缺乏正确认识,可合并一些不良情绪,因此在对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要将心理护理干预作为重点内容。与此同时,术后对患者开展良好的饮食护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给予高热量饮食,配合流质食物,避免进食牛奶、豆制品,避免患者术后出现胃肠胀气。效消失后,应为患者拔掉导尿管,嘱咐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防止尿路感染。正确评估患者实际病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要鼓励患者术后当天下床活动,充分减少肠道粘连。本研究中所选病例多为子宫肌瘤患者,考虑到出血症状是子宫肌瘤腹腔镜剔除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出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发现严重出血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根据出血程度、出血时间,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止血处理。与此同时,很多患者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疼痛感,主要是由腹腔镜手术切口引起的,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无需特殊治疗,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交流、谈心,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疼痛感[4]。若患者疼痛感加强,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处理。针对颈肩部位酸痛的患者,考虑主要原因可能是患者腹腔内气体未完全排出,可告知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剧烈疼痛者,要根据医嘱给予用药治疗[5]。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梁巧玲等[6]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宝贤.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宫外孕的临床护理体会.北方药学,2014,11(1):178-179.
[2]梁卫群,陈美婵.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妇科病患者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635-2636.
[3]林海云.妇科腹腔镜手术护理体会.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4):110.
[4]宋彩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探讨.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4):218.
[5]杨爱琴,郭淑芳.浅谈气腹和悬吊式腹腔镜在妇科子宫肌瘤手术配合时的护理体会.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921-922.
关键词:统计学 开滦 招标 应用
1 统计学概述
统计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一般认为其学理研究始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时代,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统计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深入到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现代化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一切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统计。因此,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招标工作中,如何利用统计学使开滦招标工作更加规范化、高效化,成为了一个非常具有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
2 统计学在开滦物资招标中的应用
开滦招标管理办公室成立于2011年1月1日,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物资招标中心。几年来,由物资招标中心到招标管理办公室,最大的变化是招标范围、领域、区域的扩大,招标工作量的巨额增加。招标管理办公室下设三个科,综合管理科、物资招标科、工程招标科,负责全集团公司所有子分公司的物资、工程、服务等项目招标业务,集“招标中介”服务与业务管理职能于一身。
招标办接收采购部门业主单位的采购计划后,即将采购内容录入数据库,内容包括物资名称、参考规格型号、计量单位、数量、预算单价、预算总额、生产制造周期、到货期、到货地点、资金来源等内容。经开滦(集团)评标委员会、招标监督小组及招标管理委员会审批后,即制定招标计划及招标方案,在河北省招标投标综合网、中国采购与招标网、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网站公告,接受投标厂家对招标文件的答疑。对所有参加招标的生产厂家建立电子档案,掌握投标人相关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潜在投标人信息及投标人诚信档案,了解和掌握投标人的产品特征、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诚信度及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统计图分析对比不同厂家对同一招标产品的报价,并绘制不同时期价格变化趋势图。评标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评标专家。建立评标专家库,并根据招标工作实际情况,在专业上进行细分并定期进行更新,重点突出现场实际管理经验;建立健全开滦(集团)公司内部评标专家库和外部评标专家信息档案,科学组建评标委员会,确保评标工作科学公正、规范有序。评标活动结束后,依据评审意见编制评标报告,经招标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向中标人下发中标通知书。为规范投标人的投标行为,使中标人更好地服务于开滦(集团)公司的建设和发展,2012年对2011年以来的中标人的诚信状况进行了统计调查,通过走访使用单位,了解使用单位对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的工程、服务项目,材料、设备的中标人,对照招投标文件要约及国家强制性标准技术规范,分析查找中标人提供的材料、设备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是否存在问题;工程、服务项目是否存在不执行合同约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严重损害招标人利益的问题;是否存在以不正当手段参与投标或骗取中标问题。对存在问题的中标人,建立了“黑名单”档案;对诚信差的中标人实行了限制投标措施,促进了中标人的服务观念、质量观念。
3 统计学应用于招标工作中时应注意的问题
将统计学应用于招标工作是一门新提出的年轻学科,因此客观来说还存在相关制度与技术手段不完善,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强,员工统计知识与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等诸多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总结需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3.1 提高相关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招标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相关水平直接决定了招标工作的效率和成果。因此,加强相关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其相关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联系开滦(集团)公司的实际招标情况更新其知识和概念,对于强化统计的职能,提高招标工作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3.2 提高统计方法与手段的科技含量
不同的统计方法与手段,不同的统计程序与软件将会对统计效率与统计结果带来不同的影响。好的统计方法应该科技含量更高,统计手段更健全,并使之程序化,这样才能确保统计工作的速度与准确性,避免统计数据滞后与手工操作误差对统计结果带来不良影响,使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总结招标工作中的统计应用我们不难发现,完备而科学的统计手段、相关科技含量的增加将会大大提高招标工作管理的自动化、快速化和招标结果的决策科学化。因此,提高统计方法与手段的科技含量对统计学在招标工作中的进一步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飞.高级统计师实务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2]林勇,杨言勇.统计数据质量改进的博弈论研究[J].统计研究,2008.
[3]童光荣,卢铁庄.在争论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统计学[J].统计研究,2010.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热点问题解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