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外投资的方式

海外投资的方式

时间:2023-07-17 17:2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外投资的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海外投资的方式

第1篇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率也在逐渐加强,在这种发展局势下,国际间的资本流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而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很多企业的投资目光都向海外聚集,促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虽然能增加企业海外市场利益的获取,但受国际市场环境复杂性的影响,会导致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多风险,严重影响着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和长远发展。此时,要想有效地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还需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认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予以规避。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风险特点

(一)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它的表现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投资区域较为集中。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这不仅是因为两个地区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比较突出,还因为两个地区和中国的政治关系比较密切,资源互补性较高,而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因中国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的缺乏、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的差异,投资风险较高,投资力度并不大。[1]第二,投资行业比较狭窄。在海外投资的项目中,中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附加较低的商务服务和批发零售业中,针对技术获取型、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的投资比例不是很高。第三,投资动机规划不够。自改革开放之后,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种粗放式的模式,国内自然资源明显短缺,资源需求矛盾导致海外自然资源的投资力度得以增强,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国内海外投资力度逐渐加强,但还存在战略动机不够明显的问题,传统优势逐渐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第四,面临多重投资风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是跨国企业的关注焦点,而和国内投资市场相比,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更多、更复杂,风险种类较多。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分析,它主要表现在客观性、不确定性、项目投资风险可变性、投资风险多层次性四个方面:第一,客观性。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发生是由各种决定风险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每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内,这种风险都处于一种无处不在的状态,只要企业存在海外投资行为,风险就不能避免。第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特征,虽然投资风险的存在可以确定,但风险的发生却是不能确定的,而它的不确定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呈现什么状态、产生什么结果等方面。[2]第三,海外项目投资风险的可变性。海外投资风险的可变性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中,它的存在会导致各种风险的质与量随着项目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在这一发展变化中,有些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风险也会在项目的发展中产生新的变化。第四,海外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性。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导致风险发生的数量也比较多而杂,所存在的风险发生因素也比较多,而在这种状态下,各个风险因素和外界的交叉影响就导致风险的发生呈现出一种多层次性。

三、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

(一)生产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受东道国政治环境、生产原料、器械设备、技术人员、生产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均会导致产品在生产环节无法按照规定完成生产计划。但是,产品的生产作为企业海外经营活动开展的第一环节,它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海外投资企业来讲,企业的预期收益往往是依靠生产资料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转化成产品来决定的。企业海外投资生产中,因对当地生产环境认识程度的不足,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生产的完成度,而产品生产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企业的经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在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风险的规避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企业海外投资中都会面临的一种风险类型。[3]

(二)销售风险

销售风险就是企业产品海外销售中所产生的一种风险类型,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产品生产过剩、海外销售市场认识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通所导致的。首先,企业产品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导致生产量大于需求量,产生产品滞销,但因海外投资企业所在国和投资国环境差异的存在,销售风险是不能避免的,还需企业在产品生产前就对市场做好准确、客观的分析,这样才能减少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销售压力。其次,因每个国家和消费者所需产品的样式、品质和价格都存在差异,若产品无法被海外投资国所认可,这就存在着产品滞销的风险,而要想减少这种风险的存在,还需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丰富产品的种类,提升产品的质量,合理调整产品的价格。最后,销售渠道作为提升产品销售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外投资企业在进入到新市场后,需要积极打开销售渠道,提升销售量,降低销售风险。

(三)投资决策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中,其存在的投资决策风险主要存在于投资区位选择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三个方面。在投资区位选择风险上,企业海外投资区域的选择会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差异、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企业对亚洲地区的投资偏爱,正是因国家地理位置较近、文化差异较小的影响,和其他地区相比风险较低,稳定性较高。在投资项目选择风险上,因不同国家间消费动态不同,企业若在投资中没有对他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实时掌握全球市场的动态信息,不仅会导致风险隐患决策的出现,还会导致经济收益受到损失,导致整个投资活动的失利。在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上,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式都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这主要是投资企业在财力、资源、实力比较雄厚和充足的情况下,跨国并购具有降低成本风险、双方资源共享、收益获取较高的优势。因此,企业跨国投资的方式还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战略目标合理选择。

(四)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它作为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风险因素,是指公司内部不合理的财务构成、筹集资金不当所导致企业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4]目前,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不仅有实体性的投资,还有很多金融性质的投资,这种投资环境的存在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杂,而资金的运用、管理和各国财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而在此基础上,不仅各国之间财会制度的差异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企业资本构成状况的不合理以及利率的波动均会引发各种财务风险,给企业的收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加强海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面对各种风险要想有效规避,还需加强对这类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首先,政府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投资信息,在投资形式和方式上给予政策性的指导,以帮助企业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并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咨询机构的培训,形成一个系统的海外企业风险诊断制度。当然,风险的诊断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企业自身还需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展开针对性的咨询,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的效率。其次,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审批放权不足的问题,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手续,适当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给予竞争力较强和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一定的投资自主权,以增强企业海外投资管理的灵活性,提升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再次,针对海外投资项目和投资行业的管理问题,采取投资申请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将海外投资分为鼓励性和限制性两种投资项目,按照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对外投资产业方向展开合理规划。[5]最后,加强海外投资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力度,让企业能够在这一平台中准确掌握当期或之前海外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变化情况,全面掌握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和行业区域分布情况,以及发展现状,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盲目性。

(二)主动防范海外投资中的商业经营风险

和国内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比较,海外经营中的风险不仅较大,还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更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的商业经营风险,跨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给予防范:第一,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产权结构的清晰程度,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中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转。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诊断制度,加强对企业日常风险诊断程序化的分析和处理,这不仅降低风险的处理成本,还能有效预防突发性风险的发生。第三,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项目向优势较高的产业和产品聚集,通过合资开发和战略合作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技术,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以提升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及风险的抵抗力。第四,明确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决策的权限和责任,在管理上既不过严,以保证其经营活动中的灵活性,也不能过松,以防止海外企业投资自行决策中投资失误和失控行为的发生。

(三)充分利用海外投资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

在现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其涉及的功能有损伤补偿、市场开拓、融资便利、信用提升、风险管理五个方面,在运用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它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合适的投资保险模式,目前,国际上的海外投资保险模式主要有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双边保证制度,以德国模式为主的单边保证制度,两组制度各有利弊,选择不同的投资保险制度,所关系到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和补偿内容也有差距,而当前比较流行方式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灵活使用。第二,选择合适的海外投资保险保单产品,就目前海外投资中所存在的股权保单、债权保单、租赁保单等形式而言,股权保证以承保投资者投资的资本和收益为主,适用于股本投资;债权保单以承保债权融资的本金和利息为主,适用于银行带环和其他债权性的融资;租赁保单以承保租金收益为主,适用于租赁。海外投资保险产品的选择中,若选择合适,能有效防范海外投资中的经营风险。[6]

(四)建立海外投资安全监控的会计管理体系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海外资金的安全性和财务审查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也是保证企业财务得以动态监测,有效规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上,可根据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信息优势,以会计监督为核心的投资风险管控体系。[7]在这个体系中,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以有效解决企业与海外投资风险相关的财务预警、决策、预测等方面的问题;建立海外投资运营即会计信息联动平台,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生产角度问题、会计核算规制的设计问题、投资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和会计规范的适应问题;建立海外投资的绩效监督体系,以负责海外投资企业的资本投出安全监控、审计和绩效评价为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上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第2篇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赶超战略,进行有效的海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根据Dunnling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借鉴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转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迅猛,部分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已经具备海外输出资本的基本条件。

中国海直接投资目前具有如下新特点:

从投资主体看,所有制类型日益多元化,国有企业比重有所下降。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及联营企业等类型。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地位日益突出。

从投资行业看,涉足领域不断扩大。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已从过去以贸易领域为主,逐步拓宽到资源开发、工业生产、农业及农产品开发、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研发中心等行业在内的更广泛的产业领域。2005年我国海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和采矿业都占了2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占了26%,海外承包工程涉及的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通讯和电力工业都在快速地发展。

从地域流向看,海外投资对象国逐步增多,亚洲地区仍是重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从起步时先进入香港地区,到目前已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90%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欧洲有80%;,非洲有79%。

从投资方式来看,跨国并购趋势加强,成为当前海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中海油、联想、海尔等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涉足跨国并购领域,2005年,我们跨国并购占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57%,2005年甚至被称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年”。中国企业集群式投资显现。国内企业也开始尝试集群式“走出去”路线。为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今年我国启动了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工作。目前已确定首批八个合作区项目,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根据近几年的发展状况预测,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将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

投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大。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已步入海外投资快速增长时期。海外直接投资将由传统制造业逐步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拓展,跨国并购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得到巩固。有学者预计2006至2010年五年问,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累计6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2%。

制造业海外投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很大,国际竞争力较强,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行业已产能过剩,对外贸易摩擦增多。今后,出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拓展市场的需要,也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制造业企业将加快海外投资,逐步实现市场、外贸方式和原产地的多元化。

民营企业成为生力军,大型企业龙头作用继续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发展的环境得到法律保障,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已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并将以其明晰的产权、灵活的机制,以及快速反应能力成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在中小技术产品、差异产品、服务行业的竞争力将得以发挥。中国大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日渐丰富,国际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龙头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中国跨国公司也将更具规模。

投资战略模式转变。海外投资企业从最初的单纯获取资源和市场,转变为通过海外投资实施全球战略,开始从生产要素、市场、多种资源总优化配置角度实施全球化,利用投资整合海外资源,获得技术,得到营销网络,增强竞争能力。

进一步促进海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当前,阻碍中国海外投资迅猛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还不成熟。我国目前还缺乏一整套促进和管理企业海外投资的法规和制度,也没形成一套健全的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服务的社会服务机制。二是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管理也不成熟。企业缺乏海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存在短视行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制度、财务混乱;从事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还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促进和优化海外直接投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营造良好海外投资环境

加快海外投资立法,逐步完善促进体系。推动海外投资立法进程,保证企业海外投资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在财政、金融、税收、外汇、保险、出入境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促进政策,积极构建境外投资担保制度,鼓励企业境外投资办厂,提高企业海外投资的积极性。

加强指导和信息服务能力。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能力和愿望的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府提供权威性的海外投资市场导向信息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完善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信息服务,明确中国境外投资的鼓励重点、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提供以及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等情况,促进企业充分了解东道国情况,减少盲目性和投资风险,提高海外投资的成功率。

增强协调保障能力。利用多双边磋商机制,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交流,及时协调解决我国驻外中资企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依法保护中国投资者和境外资产的合法权益。加快签署双边投资促进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海外直接投资。商务部推动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选择牵头实施单位和实施方案。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将有力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为密切中国与东道国的经贸合作做出贡献。

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提升竞争力

稳步推进,制定积极稳妥的海外投资战略。中国企业大多没有海外直接投资经验,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整体布局性就较差,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初期竞争中缺乏后劲。且有的企业在投资前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匆匆决策,往往也导致投资后经营效益不佳。

要加强设计研发,提升高端价值,提高本土化生产水平。本土化生产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成功的根本标志。如何在设计研发上使产品不断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要则是竞争当地市场的关键,也是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能否获得高额回报的关键。

第3篇

高端奢侈品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街小巷,看着那些每天穿梭其间的人流,他们身穿怀揣各式各样的奢侈品,但却从不大声宣扬,我们不禁暗自感叹,原来低调的有钱人这么多。那么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有钱人呢?根据《福布斯》亚洲版最新出炉的2011中国富豪排行榜显示,中国个人或家族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亿万富豪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46人,比2010年增加18人。同时,今年上榜的400位大陆富豪的财富达到4590亿美元,比上年的4232亿美元增长8%。这仅仅是10亿美元以上的亿万富翁,全国的千万富翁就更多得难以计数了。仅就山东来看,根据《2011胡润山东亿万富翁排行榜》公布的结果显示,资产在1000万以上的山东富豪包括阳光富豪与隐形富豪在内共约3万3千人,这也着实证明了山东人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众多的富豪来讲,财富管理,投资生财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房地产投资历来都是高净值人士热衷的主要投资领域,但当前低迷的国内房地产市场,让广大高净值人士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而且高净值人士的投资方式也日趋理性,他们开始将眼光放得越来越广,越来越长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搜罗低风险高附加值的投资方式。《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调查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中拥有海外资产的已经达到13。海外资产在可投资总资产中的平均占比为19%。投资标的以房地产为主。在目前没有海外资产的高净值人群中,也有将近30%的人在未来三年有进行海外投资的计划。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了当下富豪投资的潮流趋势。

在海外投资中,“海外购房团”这一词汇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中国的海外购房团纷纷奔赴全球各大楼盘销售地,一时之间,中国富豪成为了世界房产销售中心的心头爱,在海外房产亦不景气的今天,只要看到了中国富豪,就仿佛看到了希望。由此可见,海外投资最主要的方式仍以房地产为主,这也契合了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国富豪在全球掀起了买房狂潮,以加拿大为例,据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投资者在加拿大温哥华购房比例持续增加,已达到29%,较去年25%的比例上升4个百分点。中国富豪的巨大经济影响力也波及到了海外房产价格,报告称,在去年,由于中国人的大量置业将温哥华的房价推高了12%。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富豪在海外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力量。

除国内房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以外,人民币升值、海外房产信息透明化也是海外购房投资热的有力助推器。人民币兑美元5年内累计升值了22%,海外购买力也不断增强,海外贷款的还款压力也持续降低,这让众多的富豪人士看到了投资新希望。而且在次贷危机之后,国外房价大幅下跌,去国外买房的性价比高要远远高于国内,在国外的一些城市,无论是出租回报还是升值空间都相对比较合适。而且很多国家也实施了有吸引力的购房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买家。因此,海外投资无疑成为了高净值人士当下的明智之选。

当海外投资成为一种趋势,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原因让如此众多的国内高净值人士选择将资产投向海外?

根据《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得知,子女教育成为海外投资的最主要目的,一半的高净值人群因为子女教育而进行海外投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家长的最大心愿,富豪人士尤为甚之。国内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海外教育与国内教育体制之间的差距仍然是不言而喻的。欧美等国一流的教育水平,科学的课程设置,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都成为了富豪人士为子女搭建美好未来的理想地。

而且,像我们刚才提到的海外购房,这也是很多家长为子女接受海外教育而做出的附加选择。“以房养学”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是留学生中比较流行的生活方式。家长为孩子在国外购买房产,留学生读书期间可以住,留学结束以后则交房屋托管公司继续赚租金,这也成为了一些人的投资方式。

《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的调查还显示,13海外投资是为了移民。14%的高净值人群目前已移民或者在申请中,还有46%的高净值人群考虑移民。

通过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下席卷而来的移民大潮有多么汹涌,移民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山东澳加美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介绍说,曾经以劳务输出及技术移民为主体的移民构成,现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投资移民成为了主流。“从山东市场来看,在2000年的时候,每年选择移民的人数大约在一二百人,但最近两年每年选择移民的人数已经上升到了一千多人,其中,投资移民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澳加美联资深顾问李先生介绍说。当前富豪所选择的主要移民国家是美同、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各国国家的投资移民都对资产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但这些国家优越的生活环境,完善的高福利体系,一流的教育水平,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都成为了吸引众多高净值人士的蜂拥而至的因素。作为高净值人群,他们都拥有足够的物质财富,他们更渴望拥有高品质的生活,移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富豪人士追求更好生活的选择。

第4篇

【关键词】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多边投资协定 海外投资保险

一、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是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之间所签订的.旨在鼓励、保护、保证及促进国际私人直接投资的双边条约。目前来看,我国订立的双边投资协定数量猛增。联合国贸发会议曾在厦门公布了《国际投资协定近期发展动向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已经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仅次于德国。可见,其在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利益保护方面作用重大。但是,这一保护方法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投资条约虽然为数不少,但仍有相当多的国家之间没有此种条约安排。我国作为世界上缔结双边投资保护条约数目仅次于德国的国家,现有此类条约110余件。但以联合国192个会员国为参照.仍有约80个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并未与我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条约。那么在双边投资协定在其未覆盖的国家的海外投资保护方面就处于空白状态。

第二,双边投资协定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在保护我国海外投资方面的预期.是建立在该协定完全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之下的。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双边投资协定成功订立,但由于对相关事项、条款,尤其是争端解决问题约定的不明,以及之后出现了诸多协定未预见到的情势(如战争、革命、内乱或因资本输入国经济陷入困境导致外汇短缺.继而限制或停止外汇交易等情况,从而使得已订立的双边投资协定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二、多变投资保护协定

综观国际社会关于投资领域的多边立法.主要有:1985年世界银行通过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1992世界银行通过的《外国直接投资待遇指南》、WTO框架下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可供利用的WTO争端解决机制;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关于自然资源之永久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义务》、1965年世界银行通过的《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投资争端公约》。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区域性多边投资立法,此处不一一列举。这一保护方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一性的多边投资协定尚未达成。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了一次多边投资立法努力.试图制定一个全球性、综合性多变投资协定。经合组织成员国经过三年艰苦谈判,最终也只是产生了一个多边投资协定草案。未能在国际投资领域形成一个有力的多边投资协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发达国家在投资利益上存在巨大矛盾,其在条约的例外事项、确立和维持例外的方法、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诸多事项上难以达成一致。二是该协定所设定的相关标准大大超出了发展中国家所能接受的范围.这就使得该协定在客观上不会成为为各国广泛接受的多边投资协定。总之,构建一个统一的多边投资公约可谓困难重重。

第二,现有的多边投资保护协定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对于WTO体制,其在所涵盖的投资领域的范围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其把对国际投资的调整对象仅仅限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与国民待遇等几个有限的方面。同时,ICSID体制在实践中由于组成人员来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裁决有偏向发达国家利益的倾向:其案件仲裁的时间长、费用高,裁决撤销制度常有滥用的危险;其管辖权常被扩大,使得东道国对争议的处理机会减少;其执行在国家援引豁免原则时常有不能被执行的危险。这些缺陷使ICSID未能发挥出快速、便捷地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作用。

三、海外投资担保制度

我国自2002年开始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中国政府全资拥有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能为海外投资提供投资保险的保险公司。其业务主要是为出口提供短期信用保险和中长期信用保险,为海外投资提供投资保险。尽管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初步展开海外投资保险业务,但我国尚未出台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5篇

1我国石油海外投资的现状

目前,由于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世界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石油资源的消费量逐年递增。为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我国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加我国石油的储备量,满足我国石油能源的需求量。三大石油公司更是积极地进行海外扩张,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

我国的海外石油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苏丹、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印尼、澳大利亚等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而东北亚、北美等地分布极少。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东北亚、北美地区拥有相对较为便利的开采条件,所以吸引了我国的石油海外投资。

2我国海外石油投资存在的问题

21不稳定的国际形势

海外石油投资关系着我国能源安全,是确保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国际大环境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目前已紧随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占全球石油消费比重 10%以上,新增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新增能源消费 37%。[1]面对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对于石油等能源类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大上升,而面对国内石油开采量下降,对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将会更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源署(IEA)预计 2030 年我国能源消费中会有79%要依赖进口。[1]由此可见,只有稳定的国际形势才能带来相对和平的投资环境,而不稳定的国际形势将加大我国石油海外投资的风险。

22政府制度存在缺陷

投资政策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现行政策我国只针对投资的审批,投资促进政策也主要针对新建企业,而没有明确支持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在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大漏洞。这不仅使政府的支持鼓励政策失去了其应有的效用,也使企业在海外发生的投资纠纷无法可依,正当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另外,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缺乏政府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支撑海外竞争的强大压力。

23海外投资缺乏整体、长远的策略,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

在我国海外投资的管理经营方面,我国缺少长远的策略。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亏损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与石油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相关,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走出去”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

24可行性评估过于粗放

海外投资自始至终伴随着各种风险,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的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估时,企业会倾向于往乐观的方向进行财务、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评估。除此之外,企业由于对海外环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在进行评估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误差,最终使项目决策性的失误,更甚者导致投资亏损。

25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

海外投资中的主要业务,中石油集中在上游,而下游投资比较少;中石化的优势在于下游炼油加工,所有我国的石油公司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的比重明显不足在这种投资结构下,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增加了投资成本、提高了投资风险。

3解决我国海外石油投资问题的对策分析

31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举措

311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

中国石油海外投资在对外石油安全战略中,除了确保稳定的石油供应外,还需要有相当储量的石油储备作为石油价格波动的稳定和缓冲机制,以防天灾人祸对国民经济正常的石油需求带来巨大冲击。除了维持相当的石油储备外,在中国进口石油的交通渠道和运输方式上,也应当遵循多元发展的思维,利用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推进与周边邻国能源合作,确保石油供应和安全。[2]

312推进跨国石油供应渠道的多元化

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由于全球石油市场投机和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操纵带来的巨大波动,中国的石油进口始终在全球石油市场和供应体系外进行,采取政府外交手段、经济援助、出资参股、勘探、开采、管道铺设生产提供等多种方式与产油国双边合作进行联系,争取富油国对华出口石油;可以说,国家资本主义导向的双边战略作为中国稳定石油供应的基本战略是成功的,在未来应当继续推进并寻求完善。

32提高和改善政府的服务制度

321强化和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

一是要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环节。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信息资源和管理优势,通过创建海外投资经营信息网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海外投资环境、海外投资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三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本。

322完善国家的管理机制

要改革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置,按照“政监分离”原则,采取两级架构建立综合性的能源管理机构(能源部)和专业性的能源管制机构。统一的能源监管机构不但可以使国家已制定的有关石油政策、法律和法规真正得到落实,还可提高未来政策的可操作性,从而协调我国的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强国内石油公司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合理利用国家政治、外交、经贸和市场资源,推动海外勘探开发有序展开,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性的能源管制机构则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的阻碍。

33我国石油海外投资内在问题解决策略

331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坚持战略先行

三大石油公司各有其业务上的优势,世界几大产油区的投资环境也各有不同,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分析各个地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确定在海外投资的战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及投资重点。向国外的大型石油公司学习,自觉地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有5年计划,还要有10年的长远战略规划,从而使企业的海外投资有较好的前瞻性,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开拓海外市场。

332转变观念,以质取胜;政府介入,减少内耗

以报价低取胜、明知亏本也要拿下项目,这是进行海外投资的初期为了“走出去”开拓市场的权宜之计。在经过10多年的摸索之后,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成功的模板时,就要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了,树立品牌,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三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的,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3]

333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

海外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得多,风险也大得多,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外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应当摒弃项目评估是为领导的项目立项决策找论据、做文章的做法。

334优化投资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

第6篇

我们推出“海外投资税务”专题,旨在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所牵涉的海外税收、税负问题和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帮助中国企业在行动之前做好税务上的功课。

――编者

外国的税务制度、税收征管制度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海外投资的税务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2007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同时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000多亿美元。

在中国经济势头强劲的大环境下,许多中国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仅2008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便高达193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0%。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目的地,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8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海外投资领域也从以贸易为主,逐步拓宽到以采矿、制造、批发零售、商务服务四大行业为主,并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以及金融业。

中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时,税务的风险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外国的税务制度、税收征管制度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海外投资的税务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避免海外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先做好税务上的功课,已是刻不容缓。

从规避外国税务风险方面看,中国企业应在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时,对投资目的国的税收制度及税收征管制度作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投资的税收成本及纳税的具体操作性规定。

在投资阶段,如果涉及海外并购,应对被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税务状况作详细深入的了解,避免在收购后负担预算外的税收成本。企业在实际的运营阶段,应聘请熟悉当地税法的财务人员或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帮助企业进行日常的纳税申报,并由国内母公司对海外公司的纳税情况实施监督管理,以尽量减低海外公司的纳税风险。

另外,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投资战略,通常会重点关注被投资企业的规模、交易金额、投资回收期等因素,而往往较少考虑到具体经营模式、盈利之后的利润汇回以及退出战略。而后者的妥善安排,往往牵涉到企业从中国税法、外国税法及国际税法角度出发作出的全面的税务筹划。

从税务角度来看,海外投资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最终被投资国的税制,例如对当地投资项目的营业利润是如何征税的,对当地企业向中国股东支付股息、利息等征收多少预提所得税,未来中国企业转让当地企业(也就是退出的时候)获得的资本利得又是否征税等等。如果股息利息的预提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比较高,那么中国企业可以考虑设立一定的海外投资架构,通过跟最终投资国签订税收协定的某些低税率国家或地区的中间持股公司进行投资并参与运营,从而降低整体税负。

比如,目前香港的利得税税率是16.5%,低于中国大陆的25%所得税税率,同时也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且香港不对股息征税,也没有资本利得税,因此很多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利用香港公司进行投资,取得股息和资本利得可以暂时免税,同时香港公司还可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国际贸易等运营活动,获得的那部分利润只要不汇回中国,就不需要缴纳中国所得税。

另外,最终被投资国可能会为鼓励、吸引海外投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某些行业的外商投资项目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非洲多个国家对采矿、农业等行业提供了减征、免征所得税的优惠,苏丹对某些特定地区的战略性投资项目甚至给予10年到1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时候,如果能成功申请到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资回报率。当然,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的税收饶让制度,以免国外减免了税款,在中国还要补征所得税。

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中国税法也会对投资架构与运营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中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 “居民企业”和“受控外国公司制度”的规定,使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很多壳公司所产生的利润,都有可能需要缴纳中国的企业所得税。

另外,中国企业海外间接投资取得的股息所负担的境外所得税,能否全额抵免中国税(即通常所说的“海外税收抵免制度”)目前还不明确,也会对海外投资的整体税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最后,海外投资过程中相关国家的转让定价制度,也是国际税收筹划的重要考虑因素。企业应对交易模式及转让定价进行分析,事先安排好风险与职能分摊、利润分配等事宜,以降低相应的税务风险。

从经验上看,海外投资通常会对以下两方面进行具体筹划:

一、海外投资架构及方式:中国企业在当地设立子公司,还是设立分公司?如果要设立子公司,是直接投资设立,还是通过中间持股公司间接投资设立?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税务角度仔细衡量得失。

二、海外融资方式和交易模式:是全部股权投资,还是一部分作为股东借款进行投资?如果涉及国际经营,是由中国公司直接参与,还是由海外低税率国家或地区的关联公司参与?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中国公司、被投资企业以及其他关联企业在项目运营过程中缴纳的税款,最终影响到投资项目的业绩。

第7篇

关键词:投资模式;份额油;石油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34-02

一、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的特点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是石油企业进入资源国市场、参与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资源贸易及其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仅具有一般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1)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具有多样性。如绿地模式、并购模式、租赁模式等。丰富多样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给投资主体提供了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并搭配投资模式的机会。(2)具有可进入性。切实可行的投资模式必须具有进入资源国的可能性。(3)具有灵活性。投资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相互转换。为更好的适应资源国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石油投资主体应该灵活变更投资模式,以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4)资金来源具有集中性。由于石油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我国现有私人资本难以独自承担,因此,海外石油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金融机构贷款或通过发行股票向公众筹集资金。(5)投资地点较为集中。由于世界石油主产区集中在中东、非洲、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地,因此,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也集中在这几个地区。皇家荷兰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前苏联实行开放政策的欧佩克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6)投资收益包括货币与实物两种形态。其中实物形态的收益体现为份额油。份额油的获取增强了国内石油供给的主动权,是实现能源安全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影响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指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诸多企业外部环境的总称。它对投资安全和收益情况影响巨大,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投资安全,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风险,有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风险等。(2)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能否获得有效保障的根本依据,在外部因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资源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情况,有关的税法、海关法等法律是否健全及对外国投资者的利弊,投资国及被投资国对盈利汇回本国的限制和外汇管理规定,审批制度等都影响到海外投资的安全。(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国际投资活动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四个方面。(4)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外活动中的国际信誉都处于良好状态,将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任感和积极性。(5)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实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尤其对于石油等资源性投资项目。

2.内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来自于石油企业投资主体内部,包括融资能力、管理能力等。(1)石油企业的融资能力。油气勘探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一口井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美元,一项海外石油投资少则几亿、十几亿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如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2006年1月9日中海油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这些海外收购案,表面上看是一个石油企业的商业行为,但实际上反映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石油企业持续融资的能力。(2)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素质的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不仅是开展海外石油投资的基础,也是进行国外石油交流的保证。这就需要具有技术、外语和管理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石油人才。

三、我国石油企业可选择的海外投资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1)绿地投资模式。一般是在油气田较集中的中东、非洲等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等资源,实施本土化经营。这种模式有利于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因此,被称做绿地投资。不足之处是短期内财务业绩不佳,投资回收期长。(2)海外并购模式。跨国并购是海外扩张的快速通道,产权交易是跨国并购的通行手段。创建新企业固然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条路子,但所耗时间过长,如果通过兼并、收购资源国企业或其部分股权,对原有的基础条件加以改造,可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目标国家的市场。根据合同标的物的不同,海外并购模式又可细分为海外控股股权并购模式,海外有形资产并购模式和海外无形资产并购模式。1)海外控股股权并购模式是通过收购跨国石油公司正在开发油田的股份,从开发阶段介入,规避勘探风险,并实现对项目进行控制的投资行为。通过控股股权并购,一方面投资方可以以部分出资取得海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迅速实现石油企业的海外扩张,减小海外投资的政策性阻力;另一方面实现了投资方海外间接上市的目标,即买壳或借壳上市。例如,BP公司通过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眼2?演,率先于各大石油公司迅速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2)海外有形资产并购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目标石油公司因债务不清等问题,向投资方转嫁原有债务及或有负债。但该模式的实施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由于多以现金方式进行收购,故需要投资方投入较多运营资本;二是由于在完成并购后要对目标石油企业进行整合,因而投资方应拥有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整合人才。3)无形资产并购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买壳上市,快速进入资源国市场;借助被收购品牌的影响力及原有销售渠道,可以省去海外品牌塑造和推广的时间与费用。

2.间接投资模式。(1)参股投资模式。投资方购买外国石油公司股份,但不控股,不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只收取红利或从股票买卖差价中获取利润。这种模式下投资方所持产权的安全性较高,不会被当地政府或民族主义者当作攻击的对象。(2)债券投资模式。投资方通过债券投资,每年收取固定现金回报。该模式下,投资方不持有股份,但有固定份额收益,财务安全比直接持股高,但收益额较小,无法实现国家能源安全。(3)金融衍生品投资模式。石油现货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期货价格,因此,可以借助金融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在寻求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期货手段,海外并购并非唯一选择。

3.其他投资模式。(1)融资租赁模式。投资方承租人通过向另一国出租人交纳租金,取得设备等物品使用权,从而在资源国进行投资的形式。当资源国有一定政治风险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设备风险转嫁到出租方,减少投资风险。在签订合同时最好使用服务性租赁,以接受保险、维修等服务。(2)国际承包。投资方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投标、议标、询价和接受委托等多种方式,单方或同拥有资金的公司签订合同共同取得实施工程项目的权力,然后根据合同要求组织设计施工,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工程任务的整套过程。具体包括:1)回购模式。在该模式中,投资方将带资在资源国进行勘探开发,项目投产后对方以产出原油或其销售款逐年返还项目投资,并给予投资方合同中约定的资金报酬,以此方式对项目进行回购?眼3?演。以回购模式进行投资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不受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风险较小。但缺陷在于投资方在资源国一般只能实行返销协议合同,也就是购回协议。开发一个油田后,必须悉数卖给资源国石油公司,没有分成,也不拥有该油田股份,不利于投资方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获得稳定的份额油;2)产品分成合同模式。是投资方公司承担勘探作业及费用,并可能提供工程技术与管理帮助,在区块产油之后按照规定比例分配产量?眼4?演。这样可确保投资方拿到的是实物,规避了石油产品的未来价格风险。由于该模式下投资方不持有所开发油田的股份,故不存在财产安全问题;3)矿税协议合同模式。该模式在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普遍,是投资方可以获得目标油田的经营权,开采权以及油气产品支配权,只需向资源国交纳矿业资源费和所得税;4)风险服务合同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在南美及拉美地区,即投资方承担勘探开发风险及费用,最终获得以石油产品体现的相应的服务报酬,产出油气全部归资源国所有;5)提高采收率合同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单口井的修复增产,投资方按照合同约定比例获得增产部分的产量。分配比例采取的是类似递进税率的浮动比例,所不同的是,增产部分的产量越高,投资方所获得的分成比例越小。该模式有利于投资方进行科技研发。如果投资方在海外的综合实力有限,则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油源。(3)股权捆绑油源的集合投资模式。该模式是针对民营石油企业的一种“引进附带油源”合资战略,即让拥有油源的外国企业或油矿主,带着投资方应得的份额油与资金,与投资方共建中小型油码头、石油运输系统、仓储或炼油厂及终端销售网点等,以满足投资方的份额油需求及保证供给。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海外寻找石油区块具有相对较小的政治敏感性,获取油源时人为干扰因素较少,获得区块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 姜学峰.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发展战略新动向[J].国际石油经济,2004,(9):13-19.

[2] 刘炳义,等.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及其演变趋势[J].石油科技论坛,2007,(1):4-14.

第8篇

一、各国扶持企业海外投资的财税政策

1.美国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财税政策。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海外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4.美国企业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据独特地位,虽然与美国企业本身有的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有很大关系,但与美国政府一直奉行的鼓励和促进海外投资政策有密切联系,尤其与美国一直重视对海外投资的财税政策支持极为相关。美国除与许多国家签订双边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并对在签有双边税收协定国家投资的本国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的优惠同时,还不再征收抵补税。另外,在其它一些方面也给予税收优惠,如美国公司国外投资收入的税率一般要比国内投资收入的税率低15%~20%.除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外,美国还通过设立政府性基金来扶持企业的海外投资。如美国的“tda基金”作为政府资助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资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定向考察、特许培训、商业研讨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技术辅助等,增强美国公司的对外竞争力,帮助美国公司获得海外商机。其中,资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费用约占美国贸易发展署整个预算的77%.在2000年财政年度,tda投入5170万美元,资助美国公司开拓非洲、中东、亚太、中东欧、拉美及加勒比等市场,获得了巨大商机。

2.法国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财税政策。法国是世界主要境外投资国,法国境外投资的发展轨迹与全球投资走势基本一致。受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及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法国境外投资经历了连续六年大幅增长。2000年法国境外投资高达1872亿欧元(约合1730亿美元)。截至2000年底,法国境外投资存量居全球第三位,达10900亿欧元。法国境外投资的特点比较明显。首先,从地区分布看,法国境外投资集中在欧盟和北美。截至2000年,对欧盟投资占法国境外投资总量的52%,对北美地区投资占法国境外投资总量的34%,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投资规模很少,对中国投资仅占0.4%.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占法国境外投资总量60%.法国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长期奉行保护和扶持政策,运用的主要财税政策支持手段为税收优惠。主要包括: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开办前4年有亏损时,可在应税收入中免税提取准备金,在10年内再把准备金按比例逐年纳入应税收入;财务合并制,跨国公司可将其全球投资损益合并计入财务报表;延期纳税,所有企业经批准,可分别按照其境外股本投资总额的50%和100%,5年内减少其母公司在国内纳税的税基,从第6年开始逐年增加,向国家补税。除提供税收优惠外,还提供多种财政支持,如对中小企业平均每个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得到8千到1万欧元国际市场开拓支持,这种支持是资的,无须偿还。对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中央政府提供政府资助和政府贷款,支持其对最贫穷国家开展非官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3.德国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德国也是当今世界主要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1/10,投资遍布全球各地。德国对海外投资的促进和保护政策对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国际间的良好关系,创造有利的国际投资环境。二是采用政府补贴扶持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补贴是一项重要的鼓励措施,德国历来支持企业参加展览会,把它视为开拓市场、寻求伙伴、创造机遇捷径。如德国的下萨州,只要是到德国以外的国家参加手工业和科技为主题的展览,均有可能获得补贴,对参加非严格意义上的展览会如研讨会、洽谈会等也可能得到补贴。石荷州每年有115万马克作为促进对外经济活动的预算用于中小企业,其中80%用于资助企业赴海外参展。另外,为帮助企业改善海外经营人才缺乏这一束缚企业海外拓展的问题,德国政府在全国各地建立有众多的培训中心,免费为企业海外经营管理人员和工人提供多种培训,仅1994年办培训班6.5万个,为企业培训员工达几十万人。同时,为鼓励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项目的研究和革新,对企业的这类技术开发提供资助,1995年以来,这项资助费已达12.1亿马克。

4、新兴发展中国家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除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一些财税政策用以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外,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采用这一方法。如韩国、新加坡等。如为支持对国外资源的开发,韩国制定专门优惠措施,从国库补助金和海外资源开发基金中拨出援助金为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提供初始投资和流动资金,并提供税收优惠,具体包括亏损提留、国外收入所得税信贷和资源开发项目东道国红利所得税减让甚至完全免税等政策。1993年规定企业在海外发展业务可享受10年免交所得税的优惠,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可享受双重减税优惠,为国外投资收入汇回提供便利,同时韩国还负责向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的各种咨询服务,协助企业获得iso等国际认证。而新加坡的做法有:1988年最早提供的税收优惠包括海外投资亏损注销和免除某些海外投资收入、红利和管理金收益的税收;1987~1993年间,为对外投资提供的财政优惠总额为3.26亿美元。1993年采取的财政措施包括:海外企业在海外发展业务可享受10年免交所得税的优惠;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可享受双重减税优惠;为国外投资收入汇回提供便利等。

二、各国扶持企业海外投资的财税政策经验借鉴

通过对各国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分析,可发现其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双管其下,既重视税收政策的运用,也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各国在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企业海外投资时,一方面运用诸多税收优惠手段加以扶持,如对境外投资收入实施低税率计征,或直接对境外投资企业实施免税待遇,对实物、技术投资或投资利润返回予以税收减免等。另一方面也积极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如设立海外投资基金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运用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参与拓展海外市场等。

2.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多样,既有直接优惠,又有间接优惠。在运用税收政策时,采用了诸多优惠措施,既包括直接优惠手段,如韩国在1993年规定企业在海外发展业务可享受10年免交所得税优惠,美国也规定公司国外投资收入的税率一般要比国内投资收入的税率低15%-20%等,又包括大量的间接优惠措施,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海外亏损提留等,除美、法、德等国外,澳大利亚、比利时、瑞典、加拿大、芬兰、日本、荷兰、英国等都对在签有双边税收协议国家投资的本国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的财政优惠,母国也不再征收抵补税。各国通过这些针对性强、方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了扶持力度,也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集中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不同产业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各国在实行财税政策用以支持海外投资时,是根据项目对本国利益的大小,对不同产业实行差别的财税支持政策。如韩国重点扶持向国内保障供应的矿物资源投资;美国侧重获得战略物资和市场;新加坡侧重资源的获得。另外,各国在具体扶持的产业中,都高度重视扶持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提供了诸多的税收优惠与财政支持,如美国的“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要求年研究开发经费在1亿美元以上的,联邦政府机构要按一定比例拨出专款用于资助企业的创新研究,研究开发经费在2000万—1亿美元之间的,联邦政府机构每年要为企业确定科研项目和目标。而法国建立了“研究开发投资税收优惠”制度,规定凡是增加研发投资的企业,都可享受减税优惠,并对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可补贴其投资的25%.

4.重视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运用财税支持政策来对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以提高企业的人员素质水平,为企业进行海外发展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包括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具体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开发与启动、人员培训等方向的技术服务援助。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部分援助,一般情况下,政府提供50%的经费资助,一些国家还特别为中小型企业的境外投资者提供启动支持,包括帮助筹措项目资金,准备法律文件,根据东道国具体条件调整技术,培训有关人员等。如法国为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把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由政府提供部分津贴,对企业创办者进行为期1-3年的系统培训;二是对企业执行带薪培训人才方面的资金投入,即对企业参加培训的员工,雇主在其培训期间只支付50%的工资,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三是政府与银行、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联合制定专门用于企业海外拓展方面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5.通过立法来规范各项优惠政策。各国大都通过立法来规定政府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扶持,将政策提高到法律层次上,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

6.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初期优惠力度较大。各国对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初期往往提供的优惠较多,力度较大,因为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初期面临的风险较大,实力又较弱,赢利能力较差,若得不到税收的支持,容易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 田贵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激励政策竞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 [美]默里·l·韦登鲍姆。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许丹松。“走出去”: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2,(4)。

第9篇

2001年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为响应号召而走出去,但是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海尔能抓住机遇成为全球性的大企业。我认为原因在于海尔顺应形势,在此时期实施了它的国际化化战略。接下来,我将用企业战略管理中国际化战略的相关知识解读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具体说来,海尔集团起初实施的是公司层国际化战略中的多国化战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并通过这些单元向所在国市场提品;后来海尔开始实施跨国化战略,针对本土市场将产品本土化,比如说针对美国市场上留学生等单人居住较多的情况研发小容量冰箱以满足其需求。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海尔是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的。

1.出口:与大多数企业一样,海尔最初进入国际市场也是通过将产品和服务出口到其他国家。然而不同的是,其他企业出口创汇,而海尔是出口创牌,海尔坚持“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国际化原则,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发展目标。在1986年青岛电冰箱总厂第一次出口产品并达到出口销售收入300万美元的业绩,此后海尔集团的家电出口额逐年增加。1990年海尔通过了美国UL认证,标志着开始实施国家化战略;1990年秉持“先难后易”原则的海尔进入了德国市场,出口的产品达到欧洲最高产品质量标准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产品质量差的坏印象;1992年,海尔公司开始向印度尼西亚大量出口电冰箱;1993年海尔家电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1995年开始向美国出口产品;此后,海尔冰箱和空调相继出口到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产品出口品种逐渐增多,出口量也快速增长。

2.战略联盟:在海外市场条件发展日益成熟之后,海尔集团从1995年起开始准备实施海外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的资源。1996年2月,海尔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建立了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这是海尔的首次跨国经营,它标志着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又跨越了一大步;1997年11月,海尔与南斯拉夫工业联盟总公司合资在贝尔格莱德建立空调生产厂,以生产变频系列空调产品为主;1999年9月,海尔与伊朗赛彼得公司联合成立海尔赛彼得有限公司;2002年1月三洋海尔株式会社成立,海尔与三洋建立新型竞合关系,在网络经济时代互换市场以创造更大的市场;2002年2月海尔与台湾最大的家电集团声宝集团建立竞合关系,双方协商共同利用各自的销售渠道,互相并销售对方的产品。此外,双方还将在家电产品、IT资讯电子产品与通讯产品、电子零件与技术等领域开展优势互补合作,并结成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投资,以实现共赢。

3.收购:2001年6月19日海尔集团并购了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的一家冰箱厂,这不仅是海尔的首次并购,也是中国家电企业的首次跨国并购。2007年6月,海尔与日本三洋公司签署协议,收购三洋在泰国开设的工厂,通过此举海尔开始大规模进军东南亚市场。2009年海尔收购新西兰最大家电制造商裴雪派克20%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希望借助斐雪派克高水平的技术研发能力、人力资源以及对本土市场的熟悉度,推动海尔实现更深层次的本土化研发,并在2012年9月将其全资收购。

4.新建全资子公司:随着产品出口的增加、海外需求的增长和海外业务的发展,海尔确定了三个1/3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即最终实现国内生产、国内销售占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占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占1/3,决定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实现规模出口。为更好地满足欧洲消费者的需求,1994年海尔在巴黎设立了海尔贸易公司;1995年7月,海尔在香港成立贸易公司,开始了海尔全球营销网络的构建。1997年8月,海尔在马来西亚成立马来西亚海尔工业有限公司,以生产海尔洗衣机等综合性高科技家电产品为主,海尔获取了马来西亚家电市场17%的市场份额;1999年2月,海尔在阿联酋的迪拜成立海尔中东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了海尔在在伊朗及中东地区的市场份额;1999年4月30日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厂。2001年4月10日海尔在巴基斯坦建立了全球第二个海外工业园,同年在孟加拉投资兴建工厂。2001年5月在非洲,成立海尔尼日利亚合资工厂,通过输入海尔的成套家电生产技术工艺,实现了全系列家电在当地的生产。1997年6月,在菲律宾成立菲律宾海尔LKG电器有限公司。

二、海尔国际化战略实施的特点

1.灵活进入海外市场一般来说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渐进模式即“先易后难”,一种是全球启动模式即“先难后易”。海尔在国际化市场上注重了这两种方式的灵活运用。(1)在争夺国际市场方面海尔运用“先难后易”的模式。海尔出口的目标不是“创汇”,而是“创牌”,比如海尔选择从打开最难进入的市场——德国着手,进而培育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2)在建海外工厂和选择产品方面海尔选择“先易后难”的模式。比如海外投资建厂的区位选择是从地缘近的、文化习俗差异较小的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到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差别较大的中东、北美地区。在出口产品的选择上海尔也是根据具体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选择消费者最容易接受的产品,逐渐辐射到其他产品。比如在欧洲市场最先出口的是空调,在美国市场最先出口的是冰箱,在日本市场最先出口的是洗衣机。

2.海外投资方式多样化海尔的对外投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不同以及所在国市场情况不断地调整。在海外投资的初期,海尔一直以投资建厂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验的积累,海尔海外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新建全资公司、跨国并购与建立战略联盟相结合灵活运用。

3.灵活组建战略联盟海尔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与不同的国外,企业建立不同的战略联盟,进而增强自己的海外竞争力。比如海尔与德国迈兹、荷兰飞利浦、日本松下分别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变频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联盟关系,增强了海尔在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优势;海尔与日本家电巨头三洋公司合作,互相利用各自完善的销售渠道网络进入对方所在国市场;海尔与NBA结成联盟,利用NBA在美国的受欢迎度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进而促进产品销售的增长。

4.大力推行本土化战略海尔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注重融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传统,进而使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不同地区建立的研发中心、销售公司等,都特别注重雇佣东道国的人,因为他们对本国消费者的需求更了解。

三、海尔国际化战略面临的风险

1.政治风险实施国家化战略面临着国外政府的不稳定、政治的动荡以及法律法规带来的不确定等风险。海尔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都兴建了许多工厂,这些地区政局的动荡都给海尔的海外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此外在国外的发展使海尔丧失了在国内有来自政府的庇护等优势,相反可能面临着国外政府的打压政策等风险。

2.经济风险企业实施国家化战略往往也承担者很大的经济风险。比如海尔在海外投资建厂使其失去国内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政治风险的存在也容易加剧经济风险。一旦投资所在国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将严重影响海尔的投资收益。

3.管理问题跨国家、跨地区的海外业务发展使海尔面临不同国家的文化、法律、制度差异以及人才不足等问题,比如据海尔的一位海外工作人员说在国外通过技术认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坚持的“先难后易”原则更是加剧了技术壁垒等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在了海尔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管理难度。

4.财务风险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海尔在欧洲、拉美、东南亚和非洲的许多地区都建立了独资子公司或合资公司,不仅这些海外投资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且这种地区上的分散增加了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

四、建议

1.实施差异化管理不论在海外投资成立的公司、建造的工厂还是收购的企业,海尔都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差异性。结合海尔的企业文化和东道国独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相结合制定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地方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使海尔在各个地区的投资都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2.要谨慎选择海外投资方式2005年在收购美国家电企业美泰克的过程中招致美国第二大家电巨头惠而浦参与竞购,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竞购的失败必定会对海尔企业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有一定影响。除了并购目标选择有风险外,并购后的整合也是对企业管理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比如TCL在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过程中由于前期调研和分析不足导致后来连续几个月的巨额亏损。再加上过多的海外投资会对企业财务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海尔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一定要谨慎选择海外投资方式、规模等。

第10篇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注:Bergsten.C.F.,ThomasHorst&Theodore.H.M.:"AmericanMultinationalsandAmericanInterests",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e(1978).)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注:Lipsey.R.E.&Weiss.M.Y.:"ForeignProductionandExportsinManufacturingIndustries",pp488-494,Vol.63.No.141,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81).)。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注: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张金杰:《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编《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注:参见杜玲博士论文:《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2002年5月。)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注:参见Lee,Honggue:"Globalizati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CompetitiveStrategiesofKoreanElectronicsCompanies",inNomuraResearchInstitute&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Studies(ed.),TheNewWav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Asia,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Studies(1995).)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注:此海外投资的区域数字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为准。)。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参见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一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

2.就中国政府的初衷来讲,进行海外投资是为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为了带动出口的增长。从目前看,只要是具有贸易创造效应的海外投资,政府都应该而且也会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3.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外直接投资决不仅仅只与对外贸易有关,而以往政府有关海外投资政策的制定大多以扩大出口为基点,所以是与海外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而非与贸易有关的海外投资政策。跳出我们思考的圈子,再一次强调海外投资的重要性——不仅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对建立中国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都意义重大。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装配:将产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装配:将产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注: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

四、结论

1.综合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中的发展,以及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

第11篇

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的周期性回落,矿业投资进入寒冬时期。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成败与其发展历程和投资模式紧密相关。本文研究了中国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主要模式,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一些具备中国特色的矿产资源投资模式将难以为继,而并购将成为下一个矿产资源投资周期的主要投资模式。中国政府有必要加大海外投资的立法保护与支持,中国企业也必须加强海外投资业务能力和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

关键词

海外投资;矿产资源投资模式;并购

由于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天然禀赋,中国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是世界矿产品最大消费国,各种矿产品对外依存度极高。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如下:铁矿石为35%、铜为27.4%、铝土矿为27.1%、铅为33.7%、锌为38.2%、金为8.1%。直接投资相对于国际贸易获取各种矿产资源,对于增强一国长期能源和资源安全性,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来看,对国际战略性能源和资源的进口依赖还将进一步增强。因此,中国企业有必要对过去的海外矿产资源投资进行总结,分析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模式,在下一个投资周期中选择最佳的投资模式。

一、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模式

中国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按资金、技术、管理可划分为以资金为主的合资开发、购买产能和股权并购模式;以技术为主的风险勘探模式;以管理为主的租赁经营和工程换资源模式;资金、技术和管理“三位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因企业的战略定位、核心竞争能力、资金实力、知识人才储备、技术实力、对外投资经验和偏好等方面不同,其选择的项目种类、目标国、投资额大小等会有所不同。企业的主业不同,对外矿业投资的能力也各有擅长,企业一般会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和目标国家的矿业政策选择适合自身的投资模式。五矿、中钢等矿产外贸型央企因主营业务在海外从事矿产贸易,精通商务,投资起步较早,采用收购、并购和购买产能投资模式比较多。因缺乏懂生产技术的管理人才,一般不参与生产运营管理,获得的海外矿产资源销售国内。中冶、中国有色等矿山基建型央企因业务的相关拓展,逐渐参与到海外矿业投资。早期采用工程换资源模式,获得基础承包工程。后因矿产资源投资利润的吸引,也将矿业投资生产运营作为主体。鞍钢、武钢、宝钢、中铝等生产型央企因生产成本受制于资源价格控制,急需国外矿产资源用于生产,降低成本,到铁矿、铜矿资源丰富国家投资,以期获得稳定的资源保障。中铁、中水等基建工程承包型央企,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又有将企业经营业务拓展到矿产资源开发的欲望,在工程垫资过程中采用了工程换矿产资源和项目换矿产资源的投资模式。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中国的政策性银行,有雄厚的资金以及中国政府的支持,采用贷款换矿产资源模式发放贷款,通过抵押资源降低风险和回收贷款资金,不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只管控资金。地方国有企业如华东有色地勘局等在长期对外地质勘探服务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和人才技术,具有了海外矿业投资的能力。采用风险勘探模式在国外申请矿权,取得矿权后转卖,参与投资建设生产运营少。兖矿、金川集团等生产经营企业因国内资源消耗过快,发展受限,需要国外资源弥补,采用股权并购、合资开发等模式获取矿产资源后自己生产运营。紫金矿业等上市企业融到大量资金,在投资海外矿产资源模式上采用了股权并购、风险勘探等模式。紫金矿业从做地勘起家,后来生产与运营金铜矿,具备了资金、技术和生产管理能力。民营企业因资本小,融资比较困难,生产经营决策比较灵活,往往成为对外矿业投资的先锋,以小博大,在获取矿权和项目方面有优势。但缺乏资金,习惯将项目转手。国有企业因资产庞大,有国家信誉和资金支持,偏好重大投资,采用股权资产并购较多。以基金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单独或联合参与到海外矿产资源投资中,投资模式以并购为主,获得一定股权,谋求投资收益,不以控制资源和企业经营为目的。中国企业开展海外资源投资主要是为了保证资源的稳定供应,由于我国矿业领域的骨干企业主要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因此它们成为海外资源投资的主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实现混合经营,既从事生产也从事贸易,或以工程建设为主业、矿业为辅业,多种经营。同时跨行业企业取代矿山企业成为对外矿业投资主力。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矿业,实质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需要具备资金、技术、生产管理的实力,才能在海外矿业投资中获得成功。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根据投资项目具体情况和目标国国情选择合适的投资模式。

二、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模式的比较

(一)工程换资源模式

工程换资源模式即通过EPC模式承建工程,以工程款换取矿产资源股权比例,并获得后期生产经营权与产品包销权,从而获得矿产资源稳定供应与良好经济效益。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与蒙古国合作开发的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就是中国企业采取“工程换资源”模式开展境外资源合作的成功案例。1998年,中色股份与蒙方合资成立鑫都矿业公司,并获得了蒙古图木尔廷敖包锌矿的开发权。2005年,图木尔廷敖包锌矿正式投产,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其中2亿元优惠贷款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其余1.5亿元由中色股份出资,锌矿股份比例为还贷期间中色股份占51%,蒙方占49%,贷款还清后各占50%,图木尔廷敖包锌矿运行良好,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为企业和蒙古国当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缓解了国内锌精矿供不应求的矛盾,成为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

(二)“安哥拉”模式

2004年3月,中国进出口银行抓住安哥拉石油资源丰富、战后重建发展前景良好等特点,与安哥拉财政部签署了2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将贷款全部用于中国企业在安哥拉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中国产品出口。安哥拉政府与中国石油企业签署长期石油供应协议,以对华原油出口收入作为贷款担保。是在传统的“信贷与工程”基础上,加入了“石油”担保和还款机制,是一种“石油、信贷、工程一揽子合作”的方式。中国企业推动“安哥拉模式”投资后,安哥拉一跃成为非洲增长最快的五个国家之一。中国企业也获得了石油资源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种投资模式以银行为主体,贷款给矿产资源国,以资源抵押担保还款。该模式以国家资源战略为导向,金融支持力度大、收效快,在安哥拉等多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安哥拉模式”是以制度为依托,以国家权力为保障而形成的规范性契约类合作模式,是基于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需求,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影响下,以企业行为为主体的平等互利的新型经贸合作模式。对于我国来说,“安哥拉模式”的实施加强了我国与安哥拉的经济合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中国企业竞标承包,在促使我国建筑承包企业“走出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促进了石油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方贷款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问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安哥拉来说,“安哥拉模式”加快了安哥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当地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安哥拉模式”成为中非投资合作的典范,此后“安哥拉模式”被推广到刚果(金)、几内亚等资源丰富国家。

(三)刚果(金)项目换资源模式

矿产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是中国对非洲矿业投资的最大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开创了多种对非投资合作模式,其中“资源—信贷—项目”合作模式是中国在非洲的首创。在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勘探项目中,中方出资开发,合作方以某种资源和投资权益作为担保,或将资源或项目的部分收益直接用于偿还贷款。2007年,为了解决国家基础设施重建和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并且减轻巨额外债,刚果(金)政府提出了“资源财政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即“资源换项目”政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成立合资公司华刚矿业,以“项目换资源”模式投资开发铜钴矿资源项目及建设刚果(金)基础设施项目,用基础设施换资源。刚果(金)项目由铜钴矿资源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组成,其中SICOMINES铜钴矿资源项目是刚果(金)综合发展项目的核心和基础。基础设施项目由公路、医院、学校、铁路等组成。“项目换资源”海外投资战略的背后推手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它促进了中刚双方项目合作,并为中刚的项目进行了融资。“项目换资源”战略不仅仅是中方的海外矿业投资模式,也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中方施工企业和具有丰富资源并希望改善本国基础设施国家的融资模式。刚果(金)出现的“资源换项目”或“项目换资源”被认为是“安哥拉”模式在刚果(金)的推广。“项目换资源”模式不同于“安哥拉”模式,其区别在于中刚成立了合资公司作为融资、还贷、生产运营的主体。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给中国中铁和中水,中铁和中水负责融资给合资公司华刚矿业。中国铜、钴矿产资源严重缺乏,建立我国未来二十年以上的长期稳定的铜、钴资源海外供应基地,对我国的资源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国一批大型工程建设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在国际工程承包和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刚果(金)的“资源换项目”政策为这些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企业可以开发优质、宝贵的铜、钴资源,又能以便捷的方式获得国际工程业务。

(四)并购模式

并购模式,即通过资本市场或者协议方式购买境外目标公司,实现中国企业与境外矿产资源企业合作的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迅速获得优势及互补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海外矿产资源并购主要是为了保证资源的稳定供应,并购主体多为大型国有企业,以纵向并购为主,并购手段日趋多元化,常见的并购模式有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两种方式。大部分海外资源型企业采取股权并购模式。股权并购模式尤其是参股式并购,其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较小,审批手续较简单。并购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交换、混合支付等方式。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普遍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很少采用股票交换、混合支付或其他方式。中国海外资源并购著名案例是中国铝业公司2008年投入近140.5亿美元成功购入全球矿业巨头力拓9.3%的股份,以及2009年准备以195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力拓集团部分股权,第二次并购因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使得力拓向中铝集团支付1.95亿美元违约金而宣告协议失效。中铝第一次并购力拓成功的原因是携手美铝,商业性强,并借助美铝的并购谈判公关能力,工作保密,突然袭击。中铝并购成功后被炒的沸沸扬扬。由于并购时机选择在力拓股票高价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力拓股票下挫,中铝并购出现浮亏。2009年中铝意图趁力拓股票低价位时再并购。由于中铝单独并购,中国政府的政治背景引起澳大利亚政府的猜忌,导致并购因政治因素失败。同时也暴露了中铝的并购谈判公关能力弱,195亿美元并购额的违约金仅有1%,约1.95亿美元。力拓的违约成本太小,基本无违约约束。

三、几点结论

从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投资的模式对比看,工程换资源、安哥拉模式和项目换资源模式等需要一定的历史机遇。“工程换资源”模式适合与矿业相对落后国家开展资源合作;“安哥拉模式”是战后重建缺乏资金的安哥拉政府的特殊选择;项目换资源模式也是战后重建缺乏资金的刚果(金)政府选择的特殊的以货易货模式。这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特殊的投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的复制性。但随着东道国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必然会被市场化模式所取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是随着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开展的,从上述海外投资模式来看,中国企业开始是以货易货模式或贸易模式开拓海外市场,由于投资所在国缺乏资金,需要给中方投资公司融资,银行逐渐参与进来。目前,海外投资并购业务,中国企业成功的案例不多。对于已经完成交易的并购,还有待于企业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整合能力的提高。并购只是开始,中国企业需要加强海外投资业务能力和国际化管理团队的建设,在加强主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商务公关谈判、基建、生产经营等能力,弥补海外资源投资生产经营短板。同时国内企业之间要组团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钢铁等行业在进口原材料方面要抱团出海,形成联盟。目前我国海外投资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部门的管理也在逐渐完善。随着中国海外投资规模的急速扩大,海外投资风险也日益增加,有必要从法律视角认真审视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加大立法的保护与支持。股权并购模式是跨国矿业企业实现战略扩张的主要方式。中国企业选择并购海外资源时,要选择好恰当的时机,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选择目标企业,做好风险评估,借助专业化咨询团队,选择好合作伙伴,运用良好的谈判公关技巧解决商务和公共关系,化解东道国政府和民间的敌意和刁难。今后运用并购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将越来越多,随着业务能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再面对国际化并购也将游刃有余。

主要参考文献:

裘露露、朱菲菲:资源型企业海外资源开发合作模式分类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11期。

焦小伟、袁颖:不同矿业阶段的海外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研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年第1期。

张涛:中国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思考,《现代矿业》,2013年第5期。钞鹏:日本企业防控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启示,《亚太经济》,2012年第6期。

叶萌、叶堃晖、颜哲: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哥拉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工程管理学报》,2012年第26期。

张炎宇:中国对安哥拉模式管理政策变化分析,《国际观察》,2012年第1期。

黄梅波、黄飞翔:中国对非矿业领域投资及其效果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1期。

第12篇

[关键词]海外投资投资基金投资风险风险规避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退休人数将超过7000万人,203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最高峰为22.06%,退休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将为47.39%。在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快的情况下,如何支付日益增加的养老金成为政府有关部门面临的难题。随着社会保障面的扩大,资金缺口会更大,作为储备基金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要满足填补缺口的需要,就必须实现保值增值。

一、海外投资的必要性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条例》,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全国社保基金管理人,对托管资产的年收益率要求不低于通货膨胀加上三个百分点,2003年、2004年、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8%、5%、1.8%,但从近年的数据看,2001、2002、2003、2004年的收益率分别为2.25%、2.75%、2.57%、2.32%,全国社保基金的营运能力并不令人满意,没有达到《暂行条例》的要求。

海外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存在巨大的差距。2003年,美国、香港股市涨幅分别为25.04%和63.68%,同期成熟市场的平均涨幅为25.54%,同年,上证综指涨幅仅为10.27%,1982-1993年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香港的社保基金组合平均收益率分别为9.6%、10.8%、7%、13%和8.6%,而全国社保基金01年至04年的平均收益率尚未超过3%,可见社保基金海外投资可以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90年代初以来,社保基金运营国际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投向海外证券市场的比例不断上升,各国也纷纷放宽社保基金投资海外证券的比例限制,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香港、爱尔兰、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瑞士、英国、美国的海外投资占本国社保基金的比例分别为16.05%、.29.53%、9.07%、5%、2.5%、60.08%、34.69%、14.01%、17.12%、34.27%、5.79%、6%、26.06%和4.33%。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社保基金海外投资的实践说明了必须进行海外投资,进行全球化投资组合管理,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证券市场的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分散风险,规避国内股市变动对全国社保基金的冲击。

二、全国社保基金海外投资方式

投资基金是一种证券信托投资方式,是一种间接金融工具和中介金融机构,以金融资产为专门经营对象,以投资为根本目的,通过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集合相同投资目标的众多投资者的资金,根据证券组合投资原理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并通过独立的托管机构对信托财产进行保管,投资者按投资比例分享其收益并承担风险。按照投资对象划分,投资基金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期权基金、认股权证基金、房地产基金和贵金属基金。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股票和债券。投资基金以其具有风险分散、专业管理、流动性强、费用低廉、服务完善、业绩良好等特点,深受各国投资者的青睐,投资于投资基金不失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方式的最佳选择。

1、从投资成本和投资决策来看全国社保基金应该选择投资基金。一方面,在国外进行投资分析时,必须取得外国的投资信息和有关资料如外国公司报告与公司经营情况,并进行横向、纵向分析,这需要投资者投入大量的信息搜集成本。美国10-KREPORTS规定美国公司于每季经营结束后两周内必须把其经营情况公诸于投资者,并保证投资者可以在网站上浏览公司历年报表,但其他国家则不然,如法国每年一次公布财务报表,且经常推迟至年终后六个月才公布,这种不经常公布财务报表的情况增加了国际投资分析的困难,自行派出人员进行投资决策很难找到准确、及时的信息;其次,根据《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新增境外股票投资5亿美元至8亿美元,新增境外债券投资1亿美元到3亿美元,这个数额只占全国社保基金总投资的很小比例,如果自设机构进行运作,需要我国派出大量的专业人员,并付出大额的信息搜集费用和人员工资费用,从人力、物力等投入成本角度考虑都是不经济的;另一方面,投资基金具有费用低廉和专家理财的特点。首先,与直接投资相比,选择投资基金更能节约投资成本,投资基金收取的费用包括:销售服务费、管理费用、交易费用、保管费用。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大额机构投资者,在佣金上可以享受优惠,当投资金额超过100万美元,且超过5年,可以得到销售服务费用的豁免。管理费用和保管费用一般一年征收一次,且数额较小,分别为投资者所持有的基金份额的0.4%-1%和0.2%;其次,投资基金具有投资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能够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而不需要投资者自己花费大量的信息搜集费用,也相应减少了投资成本的支出,全国社保基金选择投资基金更为明智。

2、社保基金的投资原则要求全国社保基金海外投资选择投资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原则是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和社会性。表1对金融投资工具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方面比较其优缺点,从中权衡得出适合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是投资基金的结论。

投资基金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分散投资、专业化管理、较低风险的间接投资工具,投资者投资于投资基金的目的以及基金广受欢迎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基金能像期货、期权、外汇、股票等高风险工具那样,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给投资者带来暴利,而是它能使投资者在不用自己少操心的情况下,通过基金经理的专门管理,去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并同时有效的抵御年复一年的通货膨胀。从风险、收益及抵御通货膨胀能力各方面看,投资基金比其他投资方式更加稳健,并可以通过对债券、股票的组合搭配,可以达到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收益,而且也有一定流动性的目标。

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为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选择提供了许多国际经验,其中以美国为典型。在美国,投资基金的主要形式是共同基金,共同基金以其固有的投资分散性、机动灵活性和高效服务等优势,成为美国一项重要的退休金投资工具。截至2000年底,美国的退休金市场规模达到了12.3万亿美元,其中2.5万亿美元的资产,也就是整个美国退休金市场的20%,都投入了共同基金,这2.5万亿美元退休金计划资产占到了整个共同基金总资产的35%,美国的退休金计划成为了共同基金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美国主要形式的退休金计划有以下几种:个人退休金计划即IRAS(INDI-VIDUALRITIREMENTACCOUNTS)、403(B)、401(K)、457、自雇者退休金计划。按保守估计,目前个人退休金计划账户中至少有25%的部分是以共同基金形式存在的,而自雇者退休金计划投向共同基金的比例更高,从目前的趋势看,将来投向共同基金的退休金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三、投资风险及其规避措施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也叫做不可转移风险或系统性风险,是由于市场周期波动而导致的投资回报不确定所造成的风险,它不仅仅作用于一种股票抑或是一个行业,而是作用于整个市场或其大部分,降低投资组合的相关系数是降低总投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的有效方法。由于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独立,造成各国的商业循环周期不一致,加上各国的工业结构不同对宏观经济因素非预期变动所造成的冲击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最终导致各国之间股票相关系数有时低于国内股票相关系数,在同一期望报酬率下,国际股票组合的风险低于国内的风险;投资于低相关度的证券才能降低组合风险。我国属于新兴股市,新兴股市与成熟股市(诸如:美、英、法)间的报酬率相关系数很低。根据国际财务公司(IFC)新兴股市资料,墨西哥与美国S&P500指数及EAFE国际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与0.47,其他新股市(包括我国)与两指数的相关系数也很低,新兴股市国家的投资者可从投资于工业国家股市获得投资风险分散的利益,全国社保基金要最大限度降低总投资风险,可以购买国际性投资基金。

2、汇率风险。外汇风险直接关系到全国社保基金的收益。对于短期债券,通常用外币远期或期货契约来规避。

3、国家风险包括政治风险与政权风险。由于有关政府政策或政府行为的变化使得投资回报发生风险。具有丰厚利润的外国债券到期年限经常是五年、十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投资前必须做好国家风险的评估工作。评荐一个国家的信用等级,应该考虑经济力量的强弱、财政赤字的大小、贸易盈余的大小、自然资源是否丰富或贫穷、工业结构,以及政治是否稳定。国内债务/GDP的高低,外债/GDP的高低与负债净额/贸易顺差的高低这三个比率越低,代表信用等级越高(背信风险越低),目前,世界银行、Euromoney和NstitutionalInvestors:三家机构对不同的国家进行风险评荐。虽然不同的评鉴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评鉴结果,但有些国家仍能得到一致好的评鉴等级,这些国家应该是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首选,这些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瑞士、德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4、世界各地资本市场在交易成本上的差异十分显著,有时可相差数倍之多,这一差异对社保基金最终投资收益势必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交易成本越少,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就越高。全国社保基金拿出一定份额投资于指数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指数基金不像其他基金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成本,只需要追踪目标指数即可,因此收取的管理费用低,通常是0.5%-1%,其他基金一般是1.44%-3%;指数基金因不需频繁的买进卖出,只是在投资者需赎回的时候才出售,在投资者投入资金时才买进,基金周转率低,典型的指数基金每年只周转2%,而一般的基金每年要周转80%,因此交易成本也低;由于指数基金的处理只是由于股东赎回才出售,所以每年的资本利得都很少,据沃顿经济学院的伊米尔.西格教授估计,税收和交易费用一般会使投资收益减少大约4.5%,而对指数基金来说,则只有1.5%。

参考文献:

[1]宋斌文.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理性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