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7 17:22: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第1篇

>>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端国产奶粉如何突围 国产汽车防腐现状及对策 “奶粉进药店”行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京国内休闲旅游高端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体育中考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建筑现状及对策分析 环境审计现状及对策分析 种苗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酒店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产业机构调整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国产ERP软件在外资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我国产品工业设计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技术输送与合同类型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交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及障碍分析 国产动画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研究 国产品牌奶粉目前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护患关系现状分析现状及护理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和讯财经.洋奶粉何以偏爱“专供中国”[EB/OL]..

[11]新华网财经.国产婴儿奶粉新推6款高端品中乳协称不存“国家队”[EB/OL]..

[14]刘玉良.炫耀性消费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15]李时华.炫耀性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140.

[16]刘建湖,紫石.关于奢侈品经济概念的研究[J].商业时代,2009,(24).

[17]张莉侠,俞美莲.我国乳制品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绩效分析[J].软科学,22,(4):107-108.

[18]郭碧銮.对中国乳业发展的分析-基于市场集中度的视角[J].台湾农业探索,2009,(4):19-23.

[19]高太国.中国奶粉行业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0]湛文倩.我国乳制品企业的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第2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国内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体育教育面对的三个问题,即: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地位不高;师生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改善;体育教师教学热情及体育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然后又据此提出了:不断完善小学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指导工作。端正校方思想,加大领导力度,加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师质量和数量的稳定性,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合谐的师生关系,四项应对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高效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小学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体育课不但能够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可以有效的调节繁重的学习压力,对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均有极大的帮助。然而,虽然体育课有着诸多的优点与好处,但大多数地区和学校都缺少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因此,本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对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一、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行,现在的小学体育教育与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对小学体育教育中现存的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地位不高

小学体育教育肩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稳定发表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其本应是教育体系和目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但在传统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和其余学科相比,体育课程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够,以致于在制定学校教学计划时,始终将体育教学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体育课被挤掉的问题也经常出现,以致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高,影响了小学体育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师生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师生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甚至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部分体育教学工作者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所以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传统教育所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端,例如,老师神情严肃,作风专横,动不动就对学生加以训斥和讽刺挖苦,学生担心会因为出错而被老师责难,弄的个个紧张,这样一来必定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紧张,沉闷的情况,而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就难以实现,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体育教师教学热情及体育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教学热情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节体育课上的是否成功,学生是否喜欢,是否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能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均与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息息相关。

然而,目前部分任课教师会不自觉的将情绪带入课堂教学,教学态度也不是很认真。但自己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追根究底,还是因为教师只把教学活动作为必须要做的工作,教学热情不高,在教学中不自觉沿袭了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发号施令,学生言听计从的方法,从而导致课堂氛围太过呆板与单一。

另外,体育课程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高,校方不够重视,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够,体育教师的待遇福利等明显低于其它科目的老师,体育教师的付出往往被最小化甚至被忽略等一系列的情况还导致了小学教师人员流动大,队伍不够稳定的问题。

二、有关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不断完善小学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的指导工作

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大力支持,加强管理,的力量方针,把学校体育教育也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范围,可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专业的管理人员,在深入调查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完善和制定学校体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和规划,努力做好对体育教育的管理工作。

(二)端正校方思想,加大领导力度

首先应端正校方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让学校体育教育回归其应有的位置,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科学管理,开创小学学校体育教育的新局面,为实现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教育部门应提高校方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领导力度,规范管理,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对教学文件的执行情况,以不断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三)保证教师质量和数量的稳定性

校方应加大体育教学投入,体育教师福利待遇方面要和其它科目的老师享受同等权利。积极引进体育专业人才,改变和弥补体育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足的现实问题。校方要为长远发展考虑,把稳定体育教师队伍,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体育老师的各项权利。以保证教师质量和数量的稳定。

(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合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优秀的教师都是懂得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的,如果老师总是以严厉的形象出现,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即使一些有体育天赋的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而被埋没。因此,要保证小学体育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体育任课教师首先应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通过鼓励,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次,体育任课教师还要有意识的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交流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促进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孟祥云.农村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7(02).

第3篇

1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实用价值

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目标,其实质在于增进国民的社会幸福感,确保其享受健康、幸福的生活。体育作为人们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以及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基于新常态视角下的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发展理念上能够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势达成有机的一致性,同时,在构建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推动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1)该研究迎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势,以“增进健康、促进和谐、提升幸福感”为主线,以新常态发展理论为导向,对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对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这对于引领与开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新局面,尤其是推动农村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2)该研究在改善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提高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程度,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体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丰富广大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引导、规范、督促与保障作用。(3)该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性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促进城乡公共体育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来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体育文化氛围,用以激发广大城乡居民对于体育健身运动的自主参与意识,满足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创建健康和谐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环境。

2新常态下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建途径

新常态理论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着协调、均衡以及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作为经济基础保障下的社会活动方式,在经济发展迎来全新布局的发展背景下,其发展取向也应随之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辽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发展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省份。相对于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而言,在新常态背景下,其构建途径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选择。

2.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保评价体系的监督、促进与修正作用的持久发挥

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工程,其发展形态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乡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的提升而不断调整与创新。因此,对于该发展体系的评价,既不能循规蹈矩,有不可出现阶段性的“冷”与“热”的交替现象。应始终保持一个平稳、持久以及不断更新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于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来讲,必须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与评价手段,来实现对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内部结构因子的不断刺激,用以保持发展模式的活跃程度,确保评价体系的监督、促进、规范、引导以及修正等重要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为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保障。

2.2调整发展布局,将发展的关注点置于对乡村体育的激活与推动

长期以来,辽宁省的竞技运动水平始终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但是,从体育发展的整体性效果来讲,群众性体育运动所呈现出的发展弱势,是其最为显现的软肋。尤其是农村的群众性体育运动,更是其整体发展构架中“短板”。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对体育发展战略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与竞技体育并重的发展目标。在此发展背景下,结合辽宁省整体性体育发展的现状,应对发展布局做出必要的调整,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实现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扶持与推动。为了确保这一战略调整的实际效果,构建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来实现对调整发展进程的全程检验与监督。这就要求应从基础设施建设评价、群体活动组织体系评价、活动效果评价、保障措施评价、可持续发展条件评价等方面为基点,构建起凸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用以实现对农村体育的全面激活与推动。

2.3发挥体育大省的资源优势,推动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辽宁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省份,作为传统的体育大省,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在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充分运用体育大省所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优化、整合与重组,为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必要的保障,就成为当前辽宁省体育发展布局的调整与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为了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与公正性,应建立起相关的评价体系,针对农村体育发展资源匮乏的现状,本着优先发展的原则,实现对农村体育发展资源调配。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修正传统评价行为的程式化弊端,坚持评价行为的常态化,确保检验效果的真实性,进而实现对现存问题的及时发现与有效解决,为推动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托与保障。

作者:闫旭 刘灵志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部 盘锦市高级中学

第4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实证分析;均衡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教育经费上实现均衡发展。在教学设备上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平衡,最终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衡的教育机会以及教育条件;在师资力量上追求教师的相对平衡,城乡的教师配备也该均匀;在经费上应相应的增加农村学校,因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差太远,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下面将选择江苏省为个案,随机抽取180所公办初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100所高校的校长以及教师进行访谈以及研究,问卷数据采用的是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研究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1.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资源水平亟待提高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农村义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城镇的整体办学条件优于农村办学条件,在农村义务办学中,又发现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在这中间,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学校已经加紧修建办公教学楼以及宿舍。如表1所示:

表1 江苏省2011―2013年学校建设统计总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最近两年小学学校在扩建,比中学学校多20所。城区学校的生均面积要比农村的生均面积小,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的面积比较广,同时人数比较少,进行征地修建学校比城区要方便得多,看一个学校的办学条件不仅要看学校的建设面积,更应该看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以及图书馆设置等,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在很多的学校计算机教师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或者在一部分农村学校的计算机不能够正常使用或者是使用次数比较少。

2.城乡教师力量差距比较大

长期以来,江苏省对农村的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了很多措施,仅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城乡教师力量的差距还是比较大,影响了农村教学。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表2所示:

表2 江苏省2011年―2013年教师年龄以及职务结构分析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年龄上来看,差距最大的就是40-55,56-60岁这两个年龄段,因此,农村教师老龄化的趋势比较严重,应该对农村教师的格局进行调整。

3.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差距有所减少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价值理念,因此,在学校的教育经费上得到了很大地体现,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对于城乡学校的像美术室、音乐室以及心理辅导室之类的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对农村学校大多设有相应的室内体育馆以及篮球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普通小学的城乡差距在发展上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初中的差距还是有待进一步缩小。

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表明,江苏省的城乡义务教育上还存在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尽早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采取以下针对性的措施:

1.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增强师资力量

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实现师资力量的平衡,通过上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教师出现严重的老龄化,同时年轻教师慢慢流失,年轻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由于城镇的教师工资高于农村的工资。在农村,教师的自身利益得不到重视、居住条件也比较简陋、福利待遇没有城镇学校的待遇好,因此,更多的年轻教师愿意留在城市,不愿意回到农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村的教师队伍缺少生机,应该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只有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收入保障,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来到农村教学,打破当前农村教师老龄化的格局,从而留住优秀的年轻骨干教师,为农村学生提供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因为年轻教师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观念比较新潮,对现代的新型教学设备比较熟悉,能够熟练使用教学设施。最终才能提高农村的教学质量,避免出现农村学生流失现象。同时应该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在闲余时间送教师到国内教学比较好的学校进修,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投资

针对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城市相比差距比较大,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补贴,要构建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从而规范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通过借鉴英国的经验,可以设立农村学校的最低预算标准以及预算最低保证标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政府统筹安排。其次,应该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广泛地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可以采取集中资助、定点资助以及按时资助等,开展多样的捐助活动。最后,对农村的资金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主要是实行好“收”和“支”这两条管理,最大限度地做到专户专存以及分账结算等。

3.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要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奠定物质基础,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最终实现义务教育的平衡。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首先,政府、学校、教师等应该共同努力,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其次,农村学校应该加强学校管理,积极培养优秀教师,引进年轻骨干教师;最后,教师应该不断自身能力加强,主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在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适应农村教学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莉,万春.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及其收敛:基于江西省的数据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12).

[2]彭青.从教育经费视角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沈卫华.兼顾公平与效率:英国基础教育拨款政策的调整[J].教育科学,2007(9).

[4]贾晓静.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07(2).

第5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兰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研究

1前言

体育指导体系是只由指导体育公共活动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体育指导体系主要包括健身娱乐理论研究、健身娱乐方法研究与推广、运动技术指导等子系统。为了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和组织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规定,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甘肃省体育局2009年6月15日局务会议通过《甘肃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暂行办法》,用于规范甘肃省行政区域内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社会体育技能传授、体育锻炼指导、体育组织管理工作,标志着甘肃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揭开了崭新一页。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兰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部分著名搜索引擎,并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和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查阅国内外体育产业、体育场馆管理、体操理论相关的政策法规性文件、统计年鉴等资料。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通过研读文献资料,基本掌握了全国和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熟悉了国家有关高校场馆的政策法规,了解了相关研究的状况,为本研究搜集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2.2实地调查法

对兰州市"三县五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校、社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的体育负责人、健身者、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老板等人员进行访谈,并结合实地情况,考察了兰州市群众体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信息。

2.2.3问卷调查法

共发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0份,回收率是98%,有效率达到97.5%,回收率与有效率达到本研究需要。

2.2.4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与计算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

4结论与建议

4.1深化改革

要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体制改革,适应兰州市城乡居民日益强烈的体育健身需求,开展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形成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市场调节运作的工作新格局,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4.2加强领导

兰州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落实责任制,加大财政投入,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列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保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4.3加大资金投入

调查显示,兰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普遍感觉不理想,因此兰州市各级政府与体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创新与拓展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机制,确定适度比例,可以设立兰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提升工程和专项发展基金,并在培训机制和经费上制定出相对刚性的政策和相关规定。

4.4点面结合

在推动兰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加大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审批工作,优先培训与审批长期活跃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健身站点的骨干分子。

4.5扩宽培养渠道

兰州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具有出勤次数多、指导时间长的工作特征,而城乡居民常常感觉到体育指导服务"供不应求",这就要求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上要进一步拓宽渠道。积极探索发展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创新机制,广泛吸纳和培训省内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加入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来,促进兰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州市体育局局长龙富国:打造丝路健身长廊》[N].中国体育报

[2]《兰州副市长戈银生:体育让古丝绸重镇焕发生机》

[3]《关于印发2012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的通知》[EB],中国大众体育门户网站

[4]田海滨.兰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建设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

[5]戴艳花.兰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

第6篇

关键词:襄阳市;瑜伽健身;市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51-03

“瑜伽”来源于印度梵语,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古老而易于掌握,能提高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近年来,瑜伽运动风靡全球,它不仅仅是一项流行或时髦的健身运动这么简单,而富有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这才是瑜伽健身运动经久不衰、趋势蒸蒸日上的真正原因。随着我国后奥运时期体育工作重心的转移,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襄阳市,群众体育事业日新月异!瑜伽健身运动近几年也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然而,过快的泡沫式增长却凸现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襄阳市辖区内瑜伽健身会馆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俱乐部数量分布、项目设置、运营模式,会员人数及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为襄阳市体育管理部门规范健身市场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设性意见。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借助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及专业书籍等工具,查阅大量关于统计与分析瑜伽运动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襄阳市瑜伽健身市场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2)问卷调查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多家健身俱乐部填写会员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95.8%。会员包括学生、教师、白领、商人、公务员、工人等,年龄分布在10~60岁且以30岁为中线近似正太分布。调查问卷发放前,我小组成员及老师对问卷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效度检查,确认符合要求。

(3)走访调查法。咨询襄阳市体育局、文化局及行业专家,了解职能部门的管理机制与水平、行业准入制度与标准、执业师资的资格认证等情况;走访部分健身房和瑜伽会馆的老板和教练,了解俱乐部运营方式与现状,同时与健身会员面对面交流,掌握会员的参与动机与目的,为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瑜伽运动。瑜伽运动老少皆宜,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健身性和艺术性。瑜伽是生理的动态运动及心灵的练习,其终极目标就是控制自己,驾驭身体感官,驯服内心。不但对人体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也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适当参加瑜伽练习,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协调机体功能,增加身体活力。还能和谐心灵、稳定情感,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保持身体协调平衡,增进健康。

2.襄阳市瑜伽运动现状。近年来,襄阳市成立了“瑜·美人”等多家专业瑜伽会馆,参与瑜伽练习的居民人数逐年递增;市区较大规模的俱乐部(铁伊人健身俱乐部、炫动时刻健身中心、飞扬健身俱乐部等)瑜伽开课率高,发展势头良好,会员人数每年以11.2%增长;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瑜伽健身运动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着众多的中青年女性和大学生。如:企业健身活动月的瑜伽班、高等院校的瑜伽选修课等。(1)特征。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兴起,瑜伽健身运动在襄阳市异军突起,成为居民健身的主打项目,并持续健康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①市场繁荣。近几年来,瑜伽会馆在襄阳市大有雨后春笋之势,数量不断增加,包括所辖县市在内近200家健身俱乐部中70%设置了瑜伽项目,并配备专职的瑜伽教练,加之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类健身场所、丰富多彩的健身项目,为襄阳人带来了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②项目多元。瑜伽项目种类繁多,呈多元化趋势。按练习环境分为:高温瑜伽、户外瑜伽、家庭瑜伽、水中瑜伽等;按健身功能分为:纤体瑜伽、力量瑜伽、减压瑜伽、美容瑜伽、康复瑜伽等;按练习主体分为:孕妇瑜伽、男子瑜伽、儿童瑜伽、老年瑜伽、双人瑜伽、亲子瑜伽等。丰富多彩的项目门类和环境条件为襄阳瑜伽爱好者提供了便利,满足她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目的选择。③会员广泛。瑜伽运动老少皆宜,在襄阳市有较广泛的会员渠道,无论年龄、性别、工作性质,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瑜伽练习种类,尤其是广大女性对瑜伽健身情有独钟,成为瑜伽运动不可动摇的会员基础。④行业规范。瑜伽运动进入我国时间短,发展仍不成熟,至今为止未被列入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对瑜伽项目还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入制度和标准。目前,对于瑜伽俱乐部经营管理和教练资质认证等问题仍处于行业公约阶段,市场运行良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体育主管部门会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以保证我国瑜伽健身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2)存在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①会馆分布地域差异。同其他健身俱乐部一样,瑜伽会馆的分布大都集聚于商业区、高等院校、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区、大中型企业等人口密集地区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出现会馆分布的地域差异。②会员层次不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瑜伽会馆的经营运作都摆脱不了其商业目的,市民普遍反应瑜伽运动成本太高,主要表现为俱乐部收费太高。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从事瑜伽运动的多为有稳定收入,且收入较高的人群,而低收入瑜伽参与者仅占2%,另外城市居民参与较多而农村居民参与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说瑜伽运动在我市还处于奢侈消费层面,对瑜伽运动的推广产生了极大的阻力。故而从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会员结构层次的不均衡性,同时产生了价值观、消费观、健康意识、生活习性与质量的明显差异。经济因素是其原因之一,在健身市场还存在另外一个现象:在高收入城市居民群体中从事瑜伽健身活动的中青年女性比率远远高于男性、老年人和小孩,究其原因应该与女性健康相关。这是襄阳市瑜伽健身运动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③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现阶段,国内仍未形成完善的行业规范,从体育总局到各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对瑜伽项目还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入制度和标准,对于瑜伽俱乐部经营管理和教练资质认证等问题仍处于行业公约阶段。襄阳市瑜伽健身会馆因物质资金和人力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经营与管理水平各异,参差不齐。会员反映,部分俱乐部教练并非专业瑜伽教师,只是兴趣爱好者经过短期的业务培训而已,没有足够的授课能力,对于会员的问题无法给出科学答案。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政府管理机制。国家对运营机构的规范要求是我国商业性机构合理管理的关键因素,也是现如今纷繁冗杂的瑜伽市场最有效、最显著的控制手段。我国瑜伽会馆和俱乐部遍布全国,其发展和规范程度不一,良莠不齐。要想改善这种现状,权威机构的规范和调控为决定性因素。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建立行业准入制度与标准、执业师资的资格认证与水平评价标准等。规范市场秩序,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保证瑜伽健身运动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多维度扶持符合标准的俱乐部,鼓励其扩大经营规模,活跃健身市场。

3.规范技术培训,加强技术交流。职能部门应组织发展一批具备足够水平和能力的瑜伽培训机构,提升培训机构人员的文化素养;严格瑜伽教练资格审批制度,并完善行业执行、监督机制。规范教材,开设特色课程,努力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瑜伽精英教师;组织技术人员参与国内外瑜伽文化交流,吸取和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以提高本地区瑜伽健身行业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推进瑜伽行业的发展。

4.大力宣传,合理营销。任何新生事物的被认可和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加强宣传力度不失为缩短这一过程的有效方法之一,襄阳市的瑜伽健身运动同样需要宣传和推销。襄阳市城区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瑜伽项目的开展时间不长,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瑜伽练习中来,宣传是关键的一步: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瑜伽、认识瑜伽;举行瑜伽比赛、表演等推广活动,设立专业奖项,提高瑜伽运动项目的知名度;大力拓展社区和大学校园市场,制作瑜伽健康宣传板,开设各类瑜伽讲座和课程,使更多的人认识瑜伽并参与其中。

5.加强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职能部门批准成立专门的瑜伽协会,鼓励健身俱乐部与高等体育院校合作,让瑜伽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场地器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学区体育,倡导资源共享,服务瑜伽健身市场。

6.优化运营,科学创新。襄阳市现有几所正规的瑜伽俱乐部,要共同商讨合理高效的运营方案,明确各自的经营范围和方式,因地制宜,统一制定区域价格,避免恶性竞争,让市场更规范,营业模式更健康高效。

襄阳市的瑜伽健身行业要发展,就要勇于创新。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对现行瑜伽教材的继承上,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科技的发展,了解瑜伽最新情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襄阳市的区域优势,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瑜伽项目和瑜伽器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努力打造襄阳市自己的瑜伽品牌,为全民健身做出襄阳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红尘.印度瑜伽圣地密码[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 木球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木球运动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台湾地区,被誉为“平民高尔夫”。它集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在东南亚一带尤为盛行。1995年传入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于2001年将其列为正式推广的项目。国内对木球理论的研究,对学校木球运动的开展情况研究很少,分析所查资料,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木球运动的起源、发展,技术的理论分析、以及运动价值方面。

一、师资状况和课时设置的分析

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专业的差异及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来安排木球课的上课时数。在我校开设木球普修课的专业有篮球表演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最近我校将要把木球做为一项专业副选课在我院广泛开设,受到我院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支持。

教师作为课堂中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融入度至关重要。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由于木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对木球的理解以及对木球技术的掌握的人数相对缺乏,我校只有一位男性木球教师,这对于教学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学校培养和增加2到3位木球教师,共同分担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要在专业技能上教授学生,而且要把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指数、生理健康指数、运动医学知识、社会学指数、教材教法融会贯通到木球的课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身心特点,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满足程度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会存在着差异性。通过对我校木球教师的访谈得知,该教师对基本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高度重视;选择木球游戏、教学比赛和木球规则、裁判法等分别占有 5%、20%、10%和 10%;相对来说,选择组合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较少为 5%。由此可以看出,在我校木球教学中,以基本技术为教学的重点。再加之木球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之前学生对其没有接触。因此我校木球教学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培养学生对木球了解掌握,形成兴趣爱好为目的,提高学生技战术能力并不是重点,因此较为复杂的战术和组合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占据的比重较低。

三、教学场地器材的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依靠场地器材的支持,一个学校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充足的场地器材可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需要,而场地器材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安全问题。

木球场地时进行木球课教学和学生课余木球活动的主要地方,场地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组织安排、学生的练习效果以及教学比赛的进行。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的场地为室外场地,遇到下雨、大风等不良天气时,场地都无法保证教学和课余活动的开展。并且场地面积较小,场地容量为15人左右,而且我校木球课的开展以班级为组织形式,人数较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性的问题。

木球的器材设施包括了木球杆、木球门、球道线、和木球等。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我校木球球具拥有数量庞大,其中球杆数量为50根,球门15个,球道线15条木球60个,角旗40支,这样给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学校的木球杆、木球门、球道线、和木球在体育教学和课余活动中丢失和破损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疏于对器材设备进行日常的保养和维护造成的。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析

传统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按班级授课,这是我国过去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传统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组织要求。在木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木球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因此,木球课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木球课的特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传统的组织教学一般以班级授课为主,这一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提高学生对木球课的兴趣,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模式创新的组织课堂教学,从教与学的客观实际出发,变教学过程的被动灌溉为主动学习,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木球运动的特点与功能以及在我校开展与教学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等,阐明了木球运动在我校教学现状以及从事木球运动对大学生塑造人格起到的促进作用,并针对木球在我校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木球运动进一步开展推广的有效建议。本文说明我国高校开展木球运动的优势和不足。木球运动的发展, 不仅对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的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学生塑造身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校木球教学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我校拥有的木球器材设施的以及体育教师的水平足以证明,我们有将木球教学推向新时期的条件和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有重要意义。体育文化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是成熟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4000亿美元以上,并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在美国,体育产业的年利润在数千亿美元以上;在日本,体育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 河北省的体育文化在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应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河北省体育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状况

河北省体育文化丰富多彩, 是十多个武术门派的发祥地。沧州武术门派众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六合、查滑、 功力、 太祖等53个拳种, 占全国129个武术门派拳种的40.3%;吴桥的杂技也享誉海内外;永年县是我国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也是太极拳圣地之一,在这里诞生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派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保定徐水的舞狮、雄县鹰爪翻子拳等也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河北省的西北部地区以民间传统秧歌为主,西部的井陉拉花、北部的昌黎地秧歌、承德满族二贵摔跤(又称“二鬼摔跤”)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而且这些民间体育文化多与节日风情紧紧相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若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我国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杂技艺术节,自1987年创办以来,到2009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其中,通过2009年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节目全国第一次巡演,共演出17场,演出收入近百万元。多年来,吴桥杂技节一直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进行积极探索, 此次全国巡演是一次完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扩大了吴桥杂技节在全国的知名度,宣传了河北形象,使更多的全国其他城市的人民通过杂技节这张名片了解了河北。同时延伸了吴桥杂技节的产业链条, 降低了主会场的演出成本,使吴桥杂技节更富有魅力和吸引力,从而保证了有更多高质量、高水平国际一流的节目来参加杂技节。另外,“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已升格为国家级体育节庆活动;中国邯郸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在第十二届参加人员达2200多人, 太极拳品牌化在彰显城市魅力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向国际友人宣传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崇礼国际滑雪节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廊坊名鸽展,吸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参展,30000人观摩,成交额近2000万元。2006年以来,河北省以推进“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为依托,大力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唐山市在建的国内首个“国家体育休闲示范区”,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投资10亿元。全省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以四大支柱领域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经济量比重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体育用品和服装、 鞋帽销售”、“体育用品和服装、鞋帽制造”、“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四大领域共实现增加值27.6亿元, 占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96.5%,拥有从业人数51494人, 占全省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83.4%,占据着河北省体育产业的主导地位,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目前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我国发达省份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也反映出体育产业各部门人员比例关系不协调。各级政府投入总量不足,体育经费短缺,体育事业分布不合理,重点偏向体育竞赛表演业。从体育场地分布来看,存在地域上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达城市拥有场馆的数量高于经济欠发达城市,城镇体育场地在数量上、质量上高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总体不足,体育场地种类构成不合理。对体育竞赛表演业投入较多,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的却很少;参与性的体育服务产品少,没有形成规模。

二、河北省体育文化产业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文化建设离不开培育它的土地,离不开传承它数千年的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保持体育的地方特色和本土文化, 适度融入一些现代文明的元素,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体育文化产业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所包孕的精神文明建设内涵,诸如其历史源流、竞技审美价值、娱乐功能、健身意义、产业化新思维等对调动整个河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文化价值新取向,应成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切入点及重点。

应将河北省民间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互动关系摆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总体坐标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 应广泛运用体育人类学、产业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研究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及其与河北省文明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以期为河北省民间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其推动该地区文明进程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方法论原则和实际操作的体系,从而探索出河北省的民间传统体育产业发展与本地区文明进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

为推进河北省的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当前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 加快民间传统体育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民间体育活动场地的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当地人民参与到民间体育活动中来,对其传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人员基础。(2)加强相关政策的扶植力度,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民间体育文化产业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也需要各级政府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强引导,这不仅要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也需要政策的保护。(3)加强对外交流,努力扩大开放。政府应为河北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相关市场化与运作的专职人员选派等,将河北省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为宣传河北文化、提高河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持。

第9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 负荷强度 意识 对策

一、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

1.经常参加体育的人数状况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我国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结果中的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中十六岁以上的有34.34%的人参加了一次体育活动,达到体育人口的为15.50%,2000年调查报告中显示,无论是参与体育运动总体人数还是体育人口的比例,都明显比1996年有所提升,尤其是体育人口提高的幅度极为明显,可见这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就。

2.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状况

众所周知,每一项体育运动的开展,它的必备的条件就是体育场馆和设施。因为场馆和设施是体育运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然而,体育场馆和设施也是全民健身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综观我国的历史,虽然经历多年的努力,政府在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上都有很大的投入,但距离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场馆建设速度极为缓慢,数量严重不足,人均占有场地量仍然很低。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在这些大都市里,即使建起了各类不同的体育场馆,但这些场馆的归属权和经营权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大部分被私人承包经营,许多场馆、器材不能向大众公共开放。这样公共型场馆的数量在不断减小,从而导致参与运动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3.大众体育的消费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把目标放到了生活质量方面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消费已成为大众消费领域所读到的新话题。“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时体育已从福利向消费过度,从而走向市场化。通过文献资料表明,即便体育走向市场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城乡差距严重,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这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相符。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人还是把精力投入到工作方面去,为生活而奔波,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就更谈不上体育结构的消费水平了。

4.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一些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起步较晚,至从1994年6月10日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上迅速增多,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根据《中国群众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体育导员数量的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到目前为止,根据我国人口数量和参与体育人口的比例来看,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将会有一支60-65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基本上接近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千分之五的比例。这样才能有助于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所具有的社会指导员数量与之距有一定的差额,不仅如此,在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总体数量缺乏,各级别之间的数量比例不协调;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大,表1显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41-50岁的占31.43%,31-40岁的占27.18%,50岁以上的占26.1%,其中9.23%是61岁以上的,30岁以下的仅占15.27%。从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但他们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并不长,其中5年以内的占据29.38%,10年以上的占32.30%;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优化。

文化层次方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层次较低,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从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3%,高中占45.6%,初中占39.4%,初中以下占7.7%,在文化层次上至少有50%的社会指导员学历偏低或缺乏体育专业基础知识。

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WT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心理、生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促进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公民参与体育锻炼是显示综合国力的的重要方面,尤其是青壮更是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是社会推进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因此,要增强他们的全民健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积极健康的全民健身意识。

2.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全民健身的持续发展

通过《全面健身计划》颁布以来,群众体育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区域是在经济上呈现一定的差距,人们在消费观念上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有部分地区开展的并不太理想,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资金做保证,这就需要政府给一定的扶持,把《全民健身计划》这项活动落实到实处。据2001年中国群众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全民健身活动各活动地点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为保证场馆的运作,除政府投入外,更多是靠自已的收入,有自办俱乐部、租赁体育场馆设施、出售会员卡等,这些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参与健身的消费者,虽然国家一些场馆管理者一致认为体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其经营是非赢利性经营。但是,体育场馆搞经营只是为了保证维持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行状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加,为确保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对体育事业方面的投资随财政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政府目前应该鼓励社会各种形式的团体,开展和支持体育事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市场的开发。从而在更大更广的程度上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3.高度重视和保障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为了发展大众体育事业,真正提高全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就必须重视体育指导员培养的目的性,如果这一最根本的保障都不能明确实现,那么不管其他方面的条件多么完善,其他各项事业取得多大的成绩,一切都将陷入本末倒置的错误之中。所以,有关部门首先应出台明确详实的体育指导员认定制度,地方政府、公共社会团体、体育协会应为体育机构、场所、社区配备体育大学毕业或参加过体育指导员培训、具有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4.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项目锻炼的负荷强度

在我们国家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从而导致肥胖,“减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最敏感话题。这时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入到健康上来,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然而,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是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效果好坏是一个人获得健康的主要因素。据芬兰科学家报道: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早死率低频56%,偶尔运动的人比久坐不运动的人死亡率低23%,可见运动对人体寿命影响是很大的。参与体育运动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可是,过高的运动负荷会损害健康,过低的运动负荷会达不到健身的目的,那么选择适宜的负荷强度也就成为进行身体练习获得健康的有力保证。

通过现代健身领域科学研究数据表明,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一般以有养运动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活动是指一般每周消耗1000卡热量的体育活动,其吸氧量达到最大吸收量的60%。而每次锻炼时保持心率100-120%次/分,应占锻炼时间2/3左右为最佳。实践证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明显减少患有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一系列“文明疾病”的可能性。对大众而言,经常参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获得健康活动的人们是足够的。但是并不意味就不能参与大强度体育锻炼了,对于不同的人群,要因时因地而宜,采取相应适宜的负荷强度,最终达到健身的目的。

三、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引导

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使居民对“全民健身工程”的认知有待提高,理解全民健身工程的伟大意义。根据现有条件和状况,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广告等媒体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居民健身意识,提高居民对健身的认识水平。

2.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构建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也是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一是体育场所要考虑“全民性”。根据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社会阶层、活动项目等特点,对体育场地规划建设,要符合实际,具有特色,人民喜爱的健身场所。二是体育场所建设要有新的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健康的基础上,向“多功能”和“场园一体化”的格局方向发展。积极开发农村和社区体育场地,为构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体系而努力。因此政府、社会和单位应高度重视中青年人的健康问题。

3.不断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1994年我国才正式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针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现状所存在的特点,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任务。通过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工作分配困难原因进行的客观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当紧缺的现状,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途径,高校体育专业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参与培养体育指导员工作,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鼓励并支持对健身锻炼的爱好者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一起参与全民健身的指导工作,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存在问题可以归结为人们的健身意识观念淡薄、场地设施资源缺乏、数量短缺、开发利用不足、经营管理不完善、法制制度不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及各级体育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鼓励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政策,克服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给全民健身运动所带来的困难,创造出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公平环境,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03.1

[2]同英,王智平.对不同年龄人群未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3]肖莲花,金育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4]李显国,刘涛,赵先卿.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3).

[5]旷怡,张翔,刘平.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8.

[6]黄国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探析[J].林区教学,2007,(6).

[7]雷厉.体育场馆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0,(4).

第10篇

[关键词]服务业 投资 经济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安徽省要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服务业的竞争中。

一、安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1.服务业迅速增长,发展势头较好。安徽省服务业总体发展状况较好。2001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290.1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4.2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15.2亿元,增长10.4%;服务业增加值1120.7亿元,增长率低于第二产业为3.3%。随后经济一直处于增长阶段,到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较2001年番一番达到8874.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18.1亿元,增长率6.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37.4亿,增长率16.4%;服务业增加值3318.7亿元,增长率进一步与第二产业接近为11%。可见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并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1-2008年安徽省产业构成单位(元)

(资料来源:2001-2008年安徽省经济统计报告)

2.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逐年上升,但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参考2001-2008年安徽省经济统计报告可知,安徽省第二产业比重最高,服务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可见安徽属于第二产业较有优势的省份。2004年全省产业发展势态较好,此时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都达到最高,即服务业为40.9%,第二产业为51.9%。具体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于2003年后有缓慢上升到2004年后趋于缓慢下降趋势,这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200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6%;服务业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与2004年达到最大比重,随后趋于缓慢下降趋势,在2008年服务业比重为37.4%;第二产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于2004年达到最大比重,随后陡降且在2005年比重与服务业逼近为41.6%,随后出现直线上升态势,2008年比重为46.6%。可见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相对于其他省份第一产业一直处于较大比重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其比重在逐年下降;服务业的发展较有后力,其比重与第二产业有逐年逼近的趋势,但服务业的发展整体不如第二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服务业中就业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从就业方面看,第一产业中从业人数比重最大,服务业位于中间,第二产业中从业人数比重较小。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快速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与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呈水平上升趋势,且服务业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逐年接近,到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40.7%,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4.6%,可见,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吸收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

4.服务业呈现出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局面。在传统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是全省最大的传统行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6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9.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是第二大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7.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5%;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同时,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也有一定发展。2008年,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83.2亿元和342.7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5%和10.3%;另外,其他服务业包括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社会服务业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等共实现增加值1448.7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3.7%。可见,安徽省已形成在传统服务业行业占优势的同时,发展多种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日益完善多样化。

5.服务业投资比例较稳定。安徽省服务业投资比例自2003年经历了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2003年服务业投资总额为690.9亿元,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46.8%,其比例大于一,二产业。随后服务业投资快速上升,2004年服务业投资1188.5亿元,占总投资比例62.1%。随后,服务业投资比例出现下降,但投资比例保持在50%左右,2008年服务业投资3646.8亿元,占总投资比例53.7%。

二、安徽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其与传统服务贸易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增加值和集群性,即服务产生了规模效应从而带来大幅度增值。2008年安徽省服务贸易中代表传统服务贸易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其比重达到40.5%;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其比重仅为15.8%。可见,安徽服务业主要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发展较慢,而现代服务业的缓慢发展又直接制约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2.人力资源流失。2007年安徽省普通高等中专学校合计188所,科研院所158家。在校研究生28098人,本科及中专生合计995748人,其中许多院校都设置了与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如保险,金融,通信等。人力资源是服务业比较优势中的关键因素,人才的储备是服务业发展不可缺失的部分,而我省面临的主要是人才流失,大量人才流向上海,江浙等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这一数量已由2002年的51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760万。

3.科研经费不足。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是指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核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动费,固定资产构建费及其他费用支出。2007年全国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位3710.2亿元,而安徽仅为71.8亿元,全国排名为第15位,占全国经费比例仅为1.9%。

4.城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总人口为611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750万人,占总人口的61.3 %;城市人口2368万人,只占总人口的38.7%,而全国城镇人口的平均比重为44.9%,超过安徽省城镇化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全省61.3%的农村人口分享着占GDP仅16.5%的增加值,直接导致农村人均收入较低,这不利于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见安徽省城市化水平过低,而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5.与国内其他省份比较有差距。与沿海省份相比有明显差距。2008年安徽生产总值8874.2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3318.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7.4%。沿海省份中以浙江与广东为代表,2008年,浙江省的生产总值为21486.9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8811.16亿元,占生产总值41%,广东省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占生产总值43%。可见,在生产总值上,安徽省与沿海城市有较大差距。在服务业发展上,安徽有一定潜力,但与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比较仍有明显劣势;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有一定差距。根据中部各省份2008年经济发展公告,在生产总值上,河南以18407.78亿元居于首位,安徽次于湖南的11156.64亿元以8874.2亿元居于第四位。在服务业的比重上,湖北以40.5%居于首位,安徽次于湖南的37.8%,以37.4%居于第三位。可见,在生产总值上,安徽在中部省份中排名较后,其总体发展欠佳。在服务业的发展上,安徽既有一定差距也有自己的优势,服务业的发展后劲较足,安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促进全省的全面发展。

三、加快安徽省服务业的对策研究

1.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实现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并举。传统服务业在安徽省服务业中占绝大部分,对服务业的稳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大力发展通讯,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不能忽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支持金融保险业发展。积极拓展各类金融服务业,鼓励和扶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增强金融企业发展实力。服务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分阶段完成,因此,当前还要发展好传统服务业,这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体服务业的发展。

2.发展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具体措施包括,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及相关教学机构的扶持;企业要采取多种途径吸引人才,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完善各种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就业市场秩序。

3.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服务业创新及科研水平。要以科研创新推动本省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科研投入。依托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三中心一实验室”的研发平台,即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政策、资金及体制的建设,加速企业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的进程。

4.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具体措施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交通、水利、电力、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建设,完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建立关于农业信息与科技服务站,引导农产品的生产。扶持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实现产供销的一体化经营;加大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规范就业市场,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便利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邹再进,谢昌浩.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2]李俊利.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王淑新,王学定,徐建卫.甘肃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内与国际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9,(10).

第11篇

【关键词】:低山丘陵 ;农业生态园 ; 生态园规划设计

【引言】:现阶段农业旅游已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体验旅游发展,使得探索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相关理论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对低山丘陵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理论探索,主要通^利用低山山丘陵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项目,对促进丘陵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协调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现状研究

1.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源于世纪上半叶,开始建设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都市农业的形式出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一部分。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市民农园法制化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发展,市民农园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转为注重体验的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态和生活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是德国休闲农业的代表之一。日本土地资源虽然十分有限,但其休闲农业相当发达且类型多样。农业特区是日本开发山地农业的特色模式,能让城市市民租用土地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并且注重其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国外发展休闲农业对我国的启示有三个主要方面:特色鲜明、政府扶持作用较强、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

1.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相比起国外对休闲农业应用性的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则注重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有关休闲农业的性质,大致分为三种主要观点,台湾学者多数认为其属于农业范畴,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有些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属于旅游业范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最主流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我国内地休闲业兴起于改革开发以后,第一阶段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第二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主要兴建了具有采摘、垂钓、野餐等各种旅游活动的休闲园区;第三阶段是休闲农业项目多将“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创设很多既新颖又具有生态性的体验项目,极大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2.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特征

2.1地形

地形构成了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骨架,也可作为重要的造景元素,利用地形的起伏和高低变化可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植被也相应的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错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空间。

2.2水文

山地丘陵地区通常降水量较大,形成的地下和地表径流若处理不当会对山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应合理规划设计丘陵山地型农业生态园的排水路径和排水方式,也可巧妙利用地表沟壑营造独特的景观环境。

2.3植被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山地丘陵地区原生植被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上表现出丰富的植物群落特色。经过后期规划,在原自然植被景观的基底上种植规划果树或茶树等品种,使人工植被镶嵌在自然之中,韵味知足。

3.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3.1结合地形优势明确规划目标、达到最优规划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基地现状分析首先应了解其高差变化,明确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最重要的是局部高差变化,为园区各分区的布局和各项设施的建设位置提供重要依据。结合丘陵走向考虑汇水方向和方式,从而得出水系规划。

3.2明确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目标是结合特殊的丘陵地形,开发休闲体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为目的,并增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事体验作为园区的核心内容布置安排,并且结合地域文化打造以休闲体验为灵魂的综合性农业休闲观光园。

3.3内外交通联动、特色突出

休闲农业园一般位于市郊,交通不是太便利,并且与周边环境相近,出入口不明显。所以,合理解决外部和内部的交通显得尤为重要。外部道路引导线规划应以便捷为主,主入口要选位得当,易于发现,设计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同时给游客留下深刻且向往的印象。内部道路规划设计应主要考虑人流量,根据接待能力的估算值来确定道路承载能力,确定道路宽度、景观设置等内容,主要分类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游步道。

5.总结

随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生态园园是休闲观光农业的载体,在全球发展迅速,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的矛盾。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将生态农业和循环理念融入到农业生态园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何斌,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D]河南农业大学,2010,1-40

[3]程红波,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探索[D]南京林业大学,2001,5-6

[4]林文雄,吴志强.农业生态设计与评价[J]福建农业科技,1990,42-52

[5]刘小龙,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农业[J]生态经济,2001(8):30-33

[6]杨金娥,张建林.以山地景观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探[J]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56-10557

[7]刘黎山.地型观光农业园规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2,49-56

第12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73-02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他文化不具有的功能、价值和优势,但除了极少数项目——武术、舞龙舞狮、风筝、龙舟等项目有一定优势外,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处在生存夹缝中,甚至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消失。而一直以“国粹”、“优秀文化遗产”、“国术”等赋予的中华武术,今天也论落到70%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的地步。同样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空手道、柔道、泰国的泰拳等近年来在中国十分风靡,这些来自国外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和我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开始争夺市场蛋糕,并逐渐取得广大市民的认可和追捧。作为堪称世界之最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和危机。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形成了与当代西方竞技体育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加上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浓郁的民俗性、健身娱乐性等特征,早已深深地扎根在各民族之中,是任何现代体育也无法完全比拟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文化来源、得失有一个清醒的反思,需要建立从本民族的文化实际思考民族未来的宏观意识。

二、制约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因素

1.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体育人才匮乏,缺乏专业人员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复苏,民族传统体育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对其进行的研究呈现越来越兴旺的趋势。经过学者们多年的不懈努力,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体系、起源、特征、价值功能等基础理论的探索与争鸣,发展到民族传统体育应用性理论的探讨,如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应用于全民健身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经济价值的开发研究等,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和提高,并积累了一些成果,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已具备了一定的雏形,初步建立了大体的门类和框架。理论的飞速发展却忽略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所需要的体育实务人才的培养,如民族传统体育高级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以及高级民族传统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工作者。

2.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评价不够全面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悠久的文化遗存,它产生于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下,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精华与糟粕并存。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特殊的身份,许多学者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在对待其缺点时缺少批判精神,这对于后人能否全面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应及时地调整研究方向,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传统民族体育,避免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这些不符合现实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严重,保留其精华,使民族传统体育能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3.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体系尚不完善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基石,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源于中国,国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是,国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重视不够,无论在内容体系介绍还是在理论探索上,有关资料都不完善。对于传统体育学仅局限于“武术(含气功)”这样的表述,对于理论探索,则视角局限,缺少新意和宏观把握能力。尤其是我国现存的体育院校,尽管“武术”专业早有设置,但缺少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全面、权威书籍,只是片面的介绍拳击、气功、养生等知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合理,除了武术专业课外,其他课程在课时量上安排较少,这对于普及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来说极为不利,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体系亟待完善。

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科学性、系统性不强,理论框架不完整的原因在于:第一,民族传统体育缺少独立性,尚未从传统体育学科中脱离出来;第二,学术环境与氛围不浓郁,由于学术界对于传统民族体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质疑,致使其生存环境恶劣。缺少献身该学科的优秀人才,学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群体优势难以显现。因此,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快速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学科体系乃当务之急,这对于提升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水平,推动其迅速融入现代社会,走向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4.奥林匹克全球精神的介入,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

是否能够成为奥运会项目并不是评价传统体育项目是否赋有价值的唯一标准,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体育文化,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是各民族自己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东亚的许多国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已开始着手挖掘自身的传统体育项目,并热衷于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推向世界,对于是否能在国际体坛上取得奖牌,则显得不太关心,对于西方竞技项目风行的主流表现不满。但是,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全球化发展,难免严重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奥林匹克突出个体在群体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人价值,鼓励创新,赞成自由发展、勇于冒险、敢于竞争、个性张扬和开拓创新精神。而民族传统体育讲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讲求无谓的竞争,以娱乐健身为最高价值取向。与蓬勃发展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相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原先的主体地位,并且陷入了困境之中。它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一样有些被继承了,有些则慢慢消亡。

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

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不仅是个方法论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尽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之路一个世纪来未曾停止,但至今未能寻找到一条充分彰显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魅力、发挥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对此,当务之急,就是需要探究符合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多元化的路径,让它能一直传承下去,并且被世界所接受。

1.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计划”核心是增强群众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2001-2005年)实施计划中明确规定要组织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中华传统养生健身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陈出新工作,这不仅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必由之路。本人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大力度对民族传统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指导、考核;组织专家对适合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动作技术进行改编;对城市社区、公共场所以及农村基层等地区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与宣传活动,扩大人们对项目的认知度;加快转变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方式,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学术研究活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价值进行跟踪研究。

2.培育民族传统体育世界品牌项目,加快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文化品牌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树立民族体育品牌同样重要,同样决定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实力。但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严重束缚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对于体育品牌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为了培育民族体育世界品牌,加快“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首先,政府要转变其思想观念,从封闭状态向开放型转变,加紧民族体育组织的建立,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社会自主能力;其次,要建立组织、计划、目标明确的管理体制,转变民俗体育的形式,向经济、文化、体育融合的方向发展;最后,培育重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建立考评机制,为民族体育“重点突破”战略的实施做好准备。

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拓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主动输出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优秀文化。其主要手段有:一方面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大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更多的人认同其文化价值特性;另一方面打破地域的界限,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舞台,通过开展国际体育竞赛等丰富多彩的项目使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魅力在国际上绽放,使其更快地被世界所认同。

3.积极引导,增加投入,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在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结构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使资源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更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这要求在开发民族体育资源产品的过程中,首先,实行多样化与差异化战略,通过本土民族风情的展示及融入,加以实现;其次,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形成合力,以本民族的特色风格及体育文化内涵为整合重点;最后,走品牌化及规模化战略,将传统民族体育推向世界。

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其中,主要方式有:与自然、人文资源相关的项目重点考虑,并注重其资源整合;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入城市,带动体育消费;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势,向社会化、市场化接轨。

4.加快经济、体育、民族文化一体化进程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除需要政府、媒体、商家的政策、平台、资金扶助,为民族体育创造一个适宜其发展的大环境外,同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体育竞技交流,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让民族体育在民族团结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壮大。正所谓任何事物只有在生态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以和谐的方式才能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经济、体育、民族文化快速融合,走向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章莺.金一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