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

时间:2022-08-29 04:2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群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业群建设

第1篇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意义。目前,全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呼唤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某种层面而言,加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经济的繁荣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打造出具有示范效果的商务英语重点特色专业群,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对于促进人才的综合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二,学校改革方面的意义。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能够为学校打造出一批品牌专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帮养性的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亮点。此外,实施这一改革措施还能够对学校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革,突出教学重点,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个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而言,建设商务英语特色专业群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都十分的模糊。每种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实际上,商务英语专业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将学生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商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可见,商务英语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是非常强的,既重视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如果只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必然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英语专业的理论性和研究性非常强,如果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中忽视了“职业性”,那么必然会严重制约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商务营销部门的工作性质在与外界的交往和商务往来上,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国际商务课程,但是其教学活动仅仅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实践性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出这门专业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第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式还是就业方式上,并无显著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其层级是存在差异的。本科院校中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管理与其他的商务活动,后者则是培养实践性强,能够直接从事商务工作的人员,前者是后者的提升。但是,目前的院校并未将此明确的区分开来,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都相差无几,高校毕业生无法与高职和中职毕业生拉开差距。

第四,在教学模式上,未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开展,缺乏社会灵敏度,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体系的构建上,都需要进行调整。此外,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设置上依然在参考本科英语专业,设置的职业训练与实践环节,占比并大,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联系度也不高。此外,商务英语本身属于一门新兴课程,缺乏系统的大纲指导,致使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种种的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五,从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发展历史类分析,在以往,其在专业学科的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众多高等院校都存在扩张速度快的弊端,对于师资队伍的扩充稍显乏力,这种不成熟的师资必然会严重影响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水平。在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情况来看,其教师队伍大多是英语专业出身,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非常的扎实,但是对于商务技能却并不够了解,即便是通过了考试获取了资格证书,也难以弥补其在实践方面的缺失。

第六,长久以来,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规划中,都是由教育部门来决定,但是,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这门学科而言,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应该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密切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是人才的最终启用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他们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方面的知识,此外,企业还拥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有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大多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活动来看,企业的参与度严重不足,企业也无具体的政策性支持,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主动性不足,致使专业课程的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学生缺乏岗位适应能力与新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

第一,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思路分析。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以行业龙头为指导,政府财政部门需要予以适当的补贴,注重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紧密围绕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重点开展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群的建设,优化人才模式的改革和课程设置工作,建立起专业性的双师队伍,建立起针对性的实习以及实训基地。第二,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建设内容分析。在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重点立足区域地区经济的发展,辐射至全省优势行业,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中引入名师带头人、外籍教师、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专家,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为现代化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同时,还要在学校内部成立起专业的商务英语资源中心,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商务英语语料库以及开放式公共平台,结合商务英语重点专业的教学需求做好“商务英语”、“综合商务”、“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等各个核心内容的建设工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项目导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善现阶段的实习环境,建立起先进的实训中心,对现有的语言实验室进行升级。

在建立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商务英语的相似就业岗位、共同学习环境需求,建立起共享性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将应用英语、经济管理、中文、英文系联系起来,注重商务英语与其他专业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教材设定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的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具体的建设步骤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其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时,需要注重相关专业的建设,加强与当地大型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参与,实现循环式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其二,做好相关产业的课程建设,商务英语需要加强与市场开发、应用英语、文秘专业的联系,共同努力确定好核心课程,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精品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三,编写针对性的教材。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性的商务英语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教学需求编制出针对性强的教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认证,共同来完成专业群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四,建立起重点实训基地。商务英语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需要注重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教学活动提供实训基地,注重实践资源的共享。在社会服务方面,需要将商务专业的影响力充分利用起来,注重开拓专业群的各个方面,带动与之相关的产学研究项目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为相关项目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62-05

当前,教育正值转型之际,为更好地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构建专业群已成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手段。江苏省专业群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之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校专业群内涵概述

(一)高职校专业群概念

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1]高职校在发展过程中,就充分应用了“专业群”的思想。高职专业群并不是将高职校的各个专业进行简单拼接组合,而是将一些拥有相同社会资源、需要相同工程技术的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共享资源、共享技术的实用全面的共赢效果。其中这些专业群的设定可以是相同学科体系下的不同专业,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下的具有共通之处的专业。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印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根据“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公布了高职专I目录的分类,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2],这里所提及的二级类体系便可称之为专业群。

(二)高职专业群特征

1.集成性。在系统工程学中,集成是指利用优秀的技术与资源,将分离的子系统有机组合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整体,让这些子系统在整体中团结合作,发挥出共赢的效果,使得整个系统达到性能最优化。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集成性,首先将各个子专业提取优秀因子,然后进行有机整合,将这些优秀因子进行群内共享,最后构成完整有效的专业群,在共享这些优秀资源与技术的同时实现各专业的自我优化与整个群组的整体优化。

2.集群性。集群原本在自然界是指同种生物中的不同个体通过聚集生活在一起,完成一系列生活、繁殖、发展的活动,这种聚集有利于生物的内部发展与抗御外敌,产生集群效应。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具有集群性的特点,通过将一定数量的专业集群而形成,这些专业通过集群可以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将自己的优秀环节贡献给整体进行优势互补。值得关注的是,专业群的子专业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太多会难以管理,降低效率。

3.集约性。一方面是指要集合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利条件来统一管理完成所要做的事,另一方面是指在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节约、约取为原则,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所集中的核心力量,达到相应目的,关键点在“集中管理”“高效运行”“节约使用”。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就是集约化建设的过程,秉持节约的原则,通过对各专业优秀因子,即专业群构成要素进行集中投资,将专业内优秀力量集中管理,实现专业群的高效、节约、集中的建设与管理。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地建设高职校专业群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在建设过程中应秉持以下原则:

1.结合区域产业链构建高职校专业群。脱离高校所在区域进行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不具有现实价值。高职校在建设自我专业群时不仅要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办学条件与校园文化,还要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因此,高校要与政府进行有效合作,统筹规划建设。

2.围绕专业群发展所需专业人才构建高职校专业群。具有岗位需求专业能力的人才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关注人才的职业操作能力与综合业务能力。

3.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校应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在组合各个专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当前的办学实力,更要看到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围绕热门专业进行建群的过程中,也要给发展前景光明、办学实力欠缺的优秀专业以提高的空间。

4.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效益。高职校建设专业群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师资力量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有着积极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积极影响。

(四)高职校专业群质量监督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失去监督都会失去发展方向,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一定原则进行质量监督。

1.导向性。通过合理的评价内容设计,客观科学地引导高职校树立新的职业观、质量观、课程观,充满热情与理性地为专业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诊断性。通过即时评价,检测专业群建设进度与发展状况,针对不合理之处,及时处置并改正,在关键环节处要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

3.可操作性。专业群建设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者应做到尺度适中、评判客观公正,尽量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评价不公,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准确科学。

4.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专业群建设成果不仅要从工作量角度评判,更要有工作质量的评价,在不同的环节侧重不同的评判角度。

5.发展性。评价旨在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二、高职校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一)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校通过建设专业群,通过专业的集群、集成、集约化发展,依托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将资源、技术的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带动发展,给就业前景高、办学水平高的专业更坚实的条件支持,给拥有就业市场、但办学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的专业以有力的基础支持、缺陷弥补。各个资源相同、技术相仿的专业通过集群发展、集约管理、集成进步,有效地发挥其群体优势,有利于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各专业的共同进步、合力发展。

(二)提升教师素质,发挥团队优势

专业群建设在将专业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将教师有机整合在一起,精简装备,集约调配。原本各专业泾渭分明的教师职责现在通过团结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对于同一个教学难点所拥有的师资力量将成倍增加,形成数量优势;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上实现互助互补,形成结构优势。高职校可以通过统筹调配、灵活调用教师参与到专业群建设当中去,这不仅是对教师素质的大提升,更是对教师团队优势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学生发展,推动人才培养

高职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说到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求。因此,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才最为关键。专业群的建设恰恰是结合区域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约式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专业实用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高职校未来发展不懈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四)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办学效益

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一直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形成品牌特色,有优质的教学水平,高职校才能在教育转型的巨大挑战下实现适者生存。高职校专业群建设正是对优势专业的扩大化与着重化。专业群建设是围绕院校主打优势专业展开的,通过专业群建设,以优势专业发展带动相关弱势专业蓬勃发展,是其独有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会让学校原有的优势专业得以加强,从而形成品牌优势,成为高职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三、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高职校构建专业群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苏省高职校专业群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在摸索探寻之中,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更多的是面临困难重重。表1是江苏省3所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

通过探索上述高职校专业群建设现状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运行不恰当

由于专业群建设的概念刚刚兴起,高职校虽已将其化为建设重点,但建设过程中难免有失偏颇,对专业群建设的理解也有些狭隘,局限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失去了“群”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也没有伴随专业的建设,而变革人事组织的安排、教职工待遇薪酬等问题,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专业群发展还很不匹配。

(二)评价机制不完善

专业群只是一味地强调建设与发展,而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尺度来监督管理,是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高职校欠缺的恰恰是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至于如何建立科学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评价体系还尚无定论,目前也没有成熟的C制可供借鉴,一切还需要每个高职校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交流。

(三)专业划分不合理

当前,高职校的专业群多以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若干个专业为原则组建[3]。我国高职校专业群在划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学校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一个专业群中导致技术脱节,而大多数学校还是难以摆脱现有学系的限制实现跨系合作。

(四)创新还有待加强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校在面临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提出的教育提升新思路,是我省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创新性尝试,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在建设过程中对学校、院系、师生都提出新要求,需要有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地提高创新,高职校的专业群建设才能有发展的广阔前景。显然,江苏省高职校目前还难做到真正的创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吸取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四、高职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高职校应该深入理解专业群建设的内涵,打破思维局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是通过集群、集成、集约的方式实现学科专业的重新打造,优化学校教学结构,提升办学效益,从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结合实际,统筹兼顾

高职校在建立自己的专业群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背景、办学能力等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区域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综合因素。要进行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形成与地方区域经济等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专业群。

(三)提升特色,增强竞争

专业群建设就是围绕高校优势专业组建相关专业群组以带动更多专业的发展,以及为优势专业提供坚实后盾。高职校应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优势带动弱势,对专业群构成因素进行特色提炼,专业凝聚。办学好坏不在广而在深,只有不断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学校优势品牌,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基建

为了给专业群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高职校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首先从数量上增加专业训练基地的建设,然后从质量上满足专业群建设需要设施的水平。此外,还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等汇集到一起,专业群内可合理调用,实现资源共享。

(五)培养师资,引进人才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

2014年6月23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6年国家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出要重点进行专业群建设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对专业群建设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盲目建设、缺乏特色、管理运行不畅等问题。为了在国家新一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占据高位,高职院校应加快专业群建设步伐,进一步发挥专业群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本文以长沙市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为例,探讨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内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专业群建设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

专业群,一般认为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工作需要拥有多学科、多专业知识技能背景的人才能胜任。然而,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一般都以单一专业为主,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也较为狭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专业群建设应运而生,打破了这种供求矛盾的局面。专业群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或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来构建的,其群内专业相关度较高,具有专业丰富、师资、实训等综合资源优势,能够培养具有多专业知识技能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加能够适应社会要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是以服务湘菜产业发展而建设的。湘菜既是烹饪菜系品牌,又是现代服务业品牌,更是基础民生产业品牌。2007年9月湖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湘菜产业的意见》明确表示,要不断完善湘菜人才培养机制;2010年11月湖南省出台《支持湘菜发展的若干财税政策措施》,湖南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湘菜产业发展。目前湘菜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湘菜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纵观湖南省内对接湘菜产业的人才培养,仅有十所左右的专业学校,高职类院校仅一所,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因此,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湘菜学院,建立了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发展湘菜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湘菜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建设,是对接湘菜产业、服务湘菜产业、壮大湘菜产业的需要,是人才培养与湘菜产业的深度融合。

2.专业群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1服务需求原则

在进行专业群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社会总体需求出发,根据所在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来选择专业群所要对接的产业,确定重点发展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围绕产业或行业企业发展所面对的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确定群内的其他专业。同时,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预测市场需求的规模,掌握同一区域内同类或类似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具体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盲目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

2.2特色发展原则

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专业群建设必须坚持特色发展的原则。一是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二是要体现学院自身的特色。根据学院自身的师资、实训、财力等实际情况,注重学院长期办学以来所形成的的传统优势专业,尤其是办学前景广阔、产学研结合紧密、师资力量强、具有地方特色、在社会上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专业,形成特色专业群。

2.3产学研结合原则

产学研结合是专业群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首先,产学研结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综合资源,实现教育、产业、科研实践等的有机融合,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只有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其次,产学研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校办学设施、经费及学生就业、师资培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3.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湘菜产业最新发展对专业群人才需求格局和岗位的变化,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以深度对接湘菜产业发展为宗旨,构建以专业群各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互融通,行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三层递进,产、学、研、训、赛五位一体的“1235”的工学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提升学生的湘菜理论运用能力、生产实践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实习实训能力和团队竞赛协作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采取学业中和毕业后的多方多元质量评价模式。根据湘菜产业专业群职业岗位要求,建立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考核和评价实行“考教分离”等制度,形成学校、家长和学生实践过的行业、企业的三方联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考核和评价的科学性。

图1 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图

3.2课程体系建设

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可提升性,因此造成学生就业面过于狭窄、适应性不强,后续职业生涯难以提升等问题。湘菜产业特色专业群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尤其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从就业岗位群出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构建学生培养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此基础上分析岗位的工作过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即对群内各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模块”是根据群内各专业的特色而设置,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

3.3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产学研合作、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湘菜学院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途径,打造“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一是强化专业带头人团队的培养,群内各专业分别选拔一名具有副高职称和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通过出国考察学习、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研讨等多种措施,使其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课程开发技术、实践技能与管理能力,成为专业带头人;二是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通过大师工作室、下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使专业群专业课教师全部达到“双师”教师标准;三是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行业、企业聘请了29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校外大师、行业经理担任兼职教师,为兼职教师提供同等的培训机会,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四是强化师德建设,努力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3.4实训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建立实训教学体系。按照“共享性、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拓展性”的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实践实习实训新模式,形成以提高学生岗位主要专业技能和素质为中心,包含课堂教学的实验实习环节、实训室条件下单项仿真摸拟实训环节、实训室仿真或企业真实环境下的综合实习实训环节、企业真实环境下的顶岗实习环节和毕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共五个环节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二是配合该体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尽可能使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相适应,注重实训基地的仿真性、开放性与功能性。三是立足生产实际,模拟甚至直接置身于生产环境之中,不断创新实训项目,让学生在高真实性的环境中增强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4.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4.1专业群的管理与运行

专业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打破了传统的按照专业来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模式。在对专业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与之适应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在平衡群内各专业的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在人事安排、薪酬待遇等方面要综合考虑,科学设置岗位和岗位职责,确保专业群建设科学有序地开展。

4.2群内专业的共同发展问题

专业群往往是以一至两个核心专业为重点建设对象,其他专业协调发展。因此,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核心专业的地位较高,容易获得支持和重视,享受更多的优势资源。而其他专业的发展相比而言则可能较缓甚至还不如以前的发展,出现专业群内发展失衡的问题。虽然群内专业地位与功能本来就不是等同的,但核心专业如何充分发挥支撑、带动、辐射、聚合作用,真正形成群优势,实现群内专业共同发展,共同提升,是专业群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4.3专业群建设的评价和激励问题

目前对于专业群建设的评价还未形成科学的标准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等问题,不能很好的体现专业群建设的实效,不能正确指导专业群的发展。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指导性的评价体系,将评价与合理激励有机融合,从而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水平,发挥专业群建设的最大效益,是目前专业群建设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4.4动态性和灵活性

专业群建设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结果,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优化,专业群的结构也要不断地调整。一些旧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需要缩减或者改造,一些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需要开发或者拓展延伸。因此专业群建设要注意把握发展中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问题,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保持专业群建设的活力和持久力。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

[2]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3]丁宗圣.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逻辑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02)

[4]曹兴,王栋娜,张伟.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其绩效分析[J].科学决策,2014(12)

第4篇

【摘 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通过多年的建设,分析问题,深入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专业建设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开创了属于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建设 问题 措施 发展方向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现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核心专业)、皮具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艺术设计4个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精品专业、特色专业(优秀等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优秀”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省级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学生获得2016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经编设计大赛金奖、第八届NAFA杯中国国际青年裘皮服装设计大赛铜奖等多项大赛奖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代表学校参加了“2016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举办了毕业生作品专场会,获得了“人才培养质量奖”“尚坤塬・最具商业潜力大奖”,得到了院校同行的赞誉及包括中国新闻网、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专业知名度与美誉度迅速提升。

回顾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近年的专业建设之路,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专业建设目前有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措施与办法去解决它呢?我们通过分析问题,深入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大胆进行了改革实践,在专业群建设上面取得了突破。

一、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问题一:行业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使专业设置跟不上步伐

每年我们都进行调研,调整专业设置。但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经营模式和职业岗位时刻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由于专业培养的周期性,专业设置的调整步伐有点滞后于经济新常态的快速变化,预测市场,引领行业,紧贴职业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还做得不够。

(二)问题二:师资队伍结构需完善,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不明显

经过国家骨干校等项目建设,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师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及专业结构有待完善。教师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无法领先行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导致校企合作项目的质量达不到企业标准,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而目前教学、项目建设任务繁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使得进一步提升教师技术水平还存在困难。

(三)问题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水平、运用实效有待提升

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以空间课程、省级项目如服装设计专业MOOC、名师课堂等为主,多数教师信息化资源研发制作能力不高,不会制作FLASH动画、视频剪辑等,受技术能力限制,原创资源的质量与水平有待更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资源审核机制、教学应用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资源应用不常态化,有资源封存现象。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还没有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总认为改变固有的教学习惯不适应,太麻烦,信息化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

(四)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创新不够,教学效果提升幅度不大

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精神和自我认识,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尽管部分教师在不断尝试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但是由于没有整体规划,系统研究,推广使用,使创新力度不够,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五)问题五: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育人体制机制有待加强

虽然校企合作的工作做了很多年,但是校企合作还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深度不够。如学生顶岗实习多以流水线为主,教师下企业也难以在核心技术岗位工作,校企共建基地,双岗交替育人,互聘互培,合作研发,订单培养等深度合作难以为继,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有待加强。

二、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建设的措施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调研,深入思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了改革实践,进一步提升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建设水平。

(一)问题一的解决办法

1.组成团队,密切关注行业发展,预测市场变化,深入研究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前瞻性,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培养方向。以人物形象设计为例,经^对2015届人物形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该专业学生的身材条件以及颜值对入行很有帮助,因此计划将原本设置在时装设计专业下的时装设计与表演(时装设计、表演、营销),今年调换到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下,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与表演专业方向(人物形象设计、表演、时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与表演、时装设计与表演隔年招生,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与表演、时装设计与表演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看哪个专业方向的就业更好,更受市场欢迎。

2.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及建设课程。比如针对“互联网+”,可增设服装设计与电子商务专业方向,侧重于网络运营的原创品牌设计师培养;针对“中国制造2025”,在时装设计与制版专业方向中增设服装生产智能化、自动化课程;针对全民创新创业,改革“服装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以创业计划书为主线任务,将市场营销知识融入其中。

(二)问题二的解决办法

1.教师顶岗实践,主要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应由学校统筹联系龙头企业,到核心技术岗位、关键岗位顶岗锻炼。也可以在学校成立技术研究机构,聘请高水平专家,组织教师进行技术研发,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

2.近年来,通过狠抓毕业设计作品质量,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还不明显。学生作品纵向比较,有所提升,但是与知名院校横向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既是学生的差距,也是教师的差距。以服装专业为例,我们通过参加中国大学生时装周、湖南省高校毕业设计校际联展等重大活动及项目,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如我校作为唯一高职院校参演湖南省高校毕业设计校际联展,来自浏阳花炮、石雕的非遗创意系列作品获得了服装行业以及院校同行的高度评价。

3.有计划地引进、招聘、完善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通过“老带新”“新老交替”,保证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来进行技术研发和教学研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采用年薪制或商业合同制,从行业企业聘请高水平能工巧匠、技g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带领教师团队完成规定的技术研发项目。

5.教师职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我院曾选派管理干部、工学部主任、专业带头人、一线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海外培养,加强了专业技术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培训。

(三)问题三的解决办法

1.强化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动画制作、视频编辑的能力。可设立院级信息化项目,根据专业分布情况,整体规划,合理分配项目名额,跨系跨专业组建团队,建设微课、MOOC等直观生动、学生易学爱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完善信息化应用管理机制,严抓过程监控。由立项的项目组实施运行,展示推广。对取得突破性的应用成果设立激励机制,通过“领头羊”效应,整体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

3.建设达标的微课、MOOC项目,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学术委员会验收,可以与学院选修课、学分制改革联系起来,将优质信息化资源真正用起来。

(四)问题四的解决办法

1.组建团队,全面调研“互联网+”时代特征和95后、00后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应学情变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大胆尝试,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

2.侧重工作方法能力、设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注重考核标准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保证学生个性化成长。比如我们的时装设计与营销、时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均有差别。

(五)问题五的解决办法

1.校企合作难以深度展开,体制机制改革很重要。要通过利益捆绑让企业成为办学的一分子,充分发挥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本身的生存压力较大,导致企业与院校合作更注重实效,有时难免显得急功近利。因此,校企合作首先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应首先确保企业的利,这样企业的积极性才会高。

2.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专精化程度普遍落后于企业。如果教师不能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核心技术问题的话,企业的兴趣不高,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水平,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引领行业企业发展,有利于引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3.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以服装为例,湖南的服装行业不景气,知名企业微乎其微,无法给予我们专业建设以更大的支持力度。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我们只有放眼全国,向知名院校学习,将专业的特色发展放在首位,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促进湖南服装产业发展。

三、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建设发展方向及进一步做法

1.依托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适应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群定位与产业群需求相结合。

2.对接最新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及岗位规范,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能力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融合非遗传承创新,建设专业群共享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类课程群,通过空间课程、微课和MOOC建设,集成专业群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库。

3.将企业项目、行业大赛、侗锦与侗族服饰研发等引入教学中,加强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充分运用任务驱动、研究探讨等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产品展销会、大赛、毕业设计展示开放周等平台,构建“社会评价、市场评价、企业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以“专业+项目+工作室+市场”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以师德师风、教研能力、专业能力建设为内容,打造跨界合作教师团队,通过互动教学、非遗创新、课题研究等形式,将团队打造成具有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开放、包容、分享、责任意识的一支队伍。

5.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全面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建设“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制,开展校企之间、中高职之间的学分累积与认定,通过毕业设计展示开放周、设计大赛、作品展销,构建以“社会、市场、企业”第三方为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第5篇

建设思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深化复合式“三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作为“岗位人、职业人和创业人”的专业核心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国际商务业务能力和商务服务与管理能力,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吻合,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以5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心,打造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3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教、学、做”一体化为导向,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函电与单证》、《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的“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情景模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商务英语专业资源库;引入行业标准,改革考核模式。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内外衔接、三级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工学结合实训环节,构建包括国际商务体验、单课程实训、校外内外短期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内外衔接”的实训教学体系,实现仿真模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级递进”;建设融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基地”,涵盖国际贸易和商务管理两大技能训练,辐射商务英语专业群,服务企业和社会;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规模,保障学生的半年顶岗实习达到100%。依托现有校企合作企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广州本荣贸易有限公司、广州米泰贸易有限公司签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协议,开展网络平台销售实训和生产性国际电子贸易实训,以企业实体经营为运营模式,安排商务英语等专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实训和顶岗实习;与国际货代联合会和广州桥集拉德国际货代有限公司开设定向培养的“桥集拉德班”;与企业共建外语培训服务机构。

(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完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设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特色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赴美带薪实习项目、就业指导等内容与形式,培养人格健全、爱岗敬业、职业道德与素质良好的人才;大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专业技术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利用麦可思数据,逐步实现毕业生毕业后三年的跟踪调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育团队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创新管理体系,落实“专任教师企业经历实践工程”;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拟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从企业行家聘用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6-7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聘请6名国际贸易和商务领域的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实现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构建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比例达90%以上的教育团队。

(六)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加强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利用专业师资,开放教学资源,加强服务团队建设,在商务活动、资料翻译、语言培训、考证辅导、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积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每年服务社会达500人次以上。

(七)以商务英语专业为重点,带动其他语言类专业群建设

发挥本专业的示范作用,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实现资源共享,为商务日语、应用法语等专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发展。

第6篇

关键词: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42-02

近年来,高校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趋势也由单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扩展到精品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群是同一学科内服务于不同专业的系列课程的集合,改变了过去课程建设中单兵作战的习惯,可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优势,推动教学资源的全面优化整合,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简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践中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利用此联系可以比较科学地构建成“电气信息专业基础课程群”这一新的课程体系,达到以电路分析为基础、以分析设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为目的的目标。“电路分析”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学科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路模型、基本电路元件、电路的结构及等效变换;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动态电路中微分方程的建立,时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能够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放大器进行分析和设计。“数字电子技术”也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电路组成单元,熟悉各种典型的电路,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电气信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标志是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在其基础上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与整合,对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进行压缩,对关联性强的内容进行优化,实现大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工、电子、电路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群内容体系的整合

课程群中的三门课程,内容上有重复的部分,因此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应根据整合后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例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第二章逻辑门电路中重点介绍了二极管三极管的特性,而此部分内容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因此也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对于某些知识点,由于各门课程关注角度侧重点不同,需要进行分别讲解,例如RLC串并联谐振电路,电路分析课程重点关注其工作原理,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重点关注它在整个电路中的应用。在教学资源方面,尤其与实验相关的资源,三门课程相互紧密联系,可以共用一套实验设备,其中其本仪器的使用是在电路分析课程实验中重点介绍,在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可以节省至少3课时的时间用于其他实验。整体上来说,要从社会以及课程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大程度地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首先重视电路基本工作原理的讲解,在此基础之上重点介绍所学内容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概念理解、定性分析为主,尽可能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需要跟踪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发展成果,给学生介绍新技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定期开展课程群的建设和教学研讨活动,沟通信息,共享有关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案。积极参加国内著名高校或相关机构组织的课程研讨会,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及时修订培养方案。

2.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老教师的传帮代作用,通过听课讨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博士或者进修的方式继续深造,提高科研水平。三年内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或到国内外进修的教师2~3人。

4.实行教师企业挂职制度,采用“双师型”方法,每年安排1~2名教师到企业实习。

四、实践环节或实验课建设

1.验证型和设计型及综合型实验相结合。①验证型实验要注重观察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排除故障的能力。②设计型实验中,实验的内容由教师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学生可由多种方法达到实验结果。③开设综合型的实验或者进行课程设计,根据教师拟定的题目,学生自己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接线,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已学内容的理解。

2.在实验课程中引进计算机仿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改革

1.增强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纲领,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接受。

2.合理安排习题讨论课,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首先进行组内讨论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互相点评。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3.应用CAI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当代EDA的仿真技术推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电路结构直接移植到仿真软件中,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电路结构特点及作用。

六、学生考核办法改革

考核办法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基本原则是:不仅考察课堂上讲过的知识点,还要结合能力素质测试。做到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全面化。

1.考试形式方面: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了传统的笔试(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口试、实验(实践)操作、电子设计等考查形式,尤其是将两种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考试内容方面: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减少繁琐公式的推导与计算,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重点放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从电气信息类专业中几门与电路相关的课程特点出发,构建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群,通过对课程群内容的融合和分解、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与学生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朝会.浅谈课程群建设,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17-18.

[2]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10,(1):45-48.

第7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group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deep fusion with the enterprise, can improve the school running quality, better service area economy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aking Centre South Industrial School demonstrative specialty group: the construc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oup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s the example, describe the basic, the idea, the highlight of the specialty group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which has a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ve specialty group in Hunan occupation universities, an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and social awareness of Hunan occupatio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关键词: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群;石油化工;社会服务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ty group;petrochemical industry;social servic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00-03

0 引言

为加快构建与湖南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示范性职业院校的示范性作用和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各个示范性高职院校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特色专业群建设,岳阳市组织中南工业学校申报建设石油化学行业化工建设专业群,中南工业学校是一所立足于石油化工,服务石油化工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职业学校;有40多年的建校历史,开设有焊接、安装、仪表等十二个专业,现有在籍学生5000余人。学校是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石油和化学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了以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协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构建服务于石油化工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的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

1 专业群简介

1.1 专业群建设基础

石油化学行业化工建设专业群由核心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及机电设备安

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共三个专业组成,其中焊接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湖南省“十一五”精品专业、“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十二五”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压力容器制造、化工管道安装等化工建设中掌握多种焊接工艺的焊工技能人才。该专业拥有2个省级精品课程,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设有湖南省焊接技能大师室,现有在校生742人,四十年来为石化行业输送6千余人焊接优秀人才。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化工设备、化工管道制造、安装、维护、检修等化工建设所需的管工、铆工、钳工等多个工种技术技能人才。是湖南省“十一五”精品专业、“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十二五”生产性实训基地。该专业现有在校生1096人,2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门省级精品课程。历届毕业生参加了国家多项化学工程项目建设。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专业1998年设置,2012年确认为湖南省特色专业。面向化工行业培养化工仪表安装、维修、调试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校学生186人,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为化工行业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推广培养了大量人才。

这三个专业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和办学优势,为化工装备的制造、安装、维护、检修、监测等多个岗位形成配套服务,为全国特别是湖南石化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技术人才。

1.2 专业群的优势和特色

学校前身隶属中国第四化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为全国十六家化学建设公司培养焊工、管工、铆工、钳工、仪表工等多个化工建设岗位人才,教师60%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高。通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近年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本专业群形成了下列明显优势和特色:

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技能、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突出“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构建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实践条件建设――基本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校企共用的实践教学场地;

学生培养――形成了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注重职业素养养成的培养氛围;

社会服务――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服务体系。

2 专业群建设思路

按岳阳市《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规划》,结合湖南省石化产业向岳阳转移的发展趋势,中南工业学校以拳头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构建由焊接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三个专业组成面向岳阳区域石化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的化工建设专业群重点建设,以带动本区域其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2.1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根据岳阳市《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规划》,确定以市局领导、行业专家、学校三方组成“化工建设专业群指导委员会”,对岳阳区域石化行业深入调研,制定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计划;建立以焊接技术应用专业为核心,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为基础的化工建设专业群,面向岳阳区域石化行业化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岗位培养高技术高素养人才;带动岳阳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与产业对接紧密,对其他专业群起引领示范作用。

2.2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立足本区域石油化工行业,建立以“项目+现场”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为主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的现场焊工、铆工、管工、钳工、仪表工等施工项目,开发出不同的项目课程,充实岗位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整合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化工建设专业群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现有焊接实训室、无损检测实训室、管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修实训车间、化工仪表安装实训室及化工仪表调校实训室进行改、扩建,增添能体现当前化工建设先进水平的教学设备;共同建立专业群内综合技能训练现场教室三个。与东方仿真公司合作,共同新建一个仿真实训室。

2.4 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制度,着力把焊接专业带头人培养成熟悉石化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专业群带头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按照“双师型”教师要求进行培养;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2.5 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师资培训、顶岗实习、课程改革、质量评价等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重点,发挥核心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3 主要突破点

3.1 对接石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3.1.1 “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立足本区域石油化工行业,与企业合作完善“项目+现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的现场焊工、铆工、管工、钳工、仪表工等施工项目,开发出不同的项目课程,充实岗位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1.2 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机制,实施双证书制度

立足石化行业,将专业与企业岗位群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瞄准化工行业相关岗位的职业发展动向,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机制;根据职业任职要求,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本专业毕业双证书获取率达100%。

3.2 整体设计,构建基础相通、核心融合、专业特色突出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3.2.1 根据职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构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与企业共同分析行业企业对专业群专业人才要求,系统构建专业基础相通、主干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独立,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由公共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组成。确保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2 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

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实施理实一体和工学一体的一体化专业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重在组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的实训场地如学校铆焊生产车间、化工管道安装模拟工段等设施进行现场教学,将企业文化、现场案例、工作场景、行业动态真实及时地融入课堂。

3.2.3 共建共享,引进开发并举,建立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

学校统一构建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职教新干线),专业群的三个专业都建有专业资源空间,我们力求建设具有中南特色的专业资源空间群,构建专业课程资源的立交桥,如核心专业焊接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资源空间――中南焊接:焊接博物馆,焊接核心课程集合平台与交互使用的立交桥,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专业成果、优秀学子的展示平台等。以核心专业为头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慕课(MOOC)课程的建设。全校师生均建有功能齐全的个人空间。

3.2.4 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化工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与一线企业专业一道对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从易到难,比单一到综合设置实践教学项目课题,每个项目课题又含有几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教学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教学层次进行积木式的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对职业岗位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随时添加新的模块。

3.3 对接化工建设产业、建立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

紧紧抓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条主线,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地方石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推进培养方案实施着手,对校内原有实训基地进行改建,成立了集教学、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现代化实训中心,形成了真正的“校中厂”,实现了引企入教,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化工建设专业群品牌。

3.3.1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单项技能实训室建设:

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校内焊接实训室、无损检测实训室、管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修实训车间、化工仪表安装实训室及化工仪表调校实训室进行改、扩建,增添能体现当前化工建设先进水平的教学设备,对省内化工建设起到提升作用。

综合技能现场教室建设:

与中化四公司合作,对“现代化工模拟工段”精心设计,通过投资或捐赠,新增浮头式换热器、反应釜等静设备及管道附件,再现当前化工建设施工真实场景,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技能现场教室。

生产性教学车间建设:

与湖南吉祥石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安装实训车间”通过投资或捐赠,新增焊接机器人、埋弧自动焊等设备,可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及承接生产加工任务,实现产学互动、校企双赢。

3.3.2 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

与优质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投资新建8个校外实训基地,成立“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为企业培训、顶岗实习及技术改造等提供服务,实现双方共赢、资源共享。

4 结语

通过建设好化工建设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充分发挥其服务石油化工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与岳阳区域职业院校资源整合,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对接岳阳化工园区及石化企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并引领岳阳区域或全省石油化工产业建设。

在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群”观念不强,还需探讨加强几个专业之间如何互动和资源共享等问题;二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三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如何建立适应本专业群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升湖南省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梅.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第8篇

关键词:专业群;教师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71-03

专业群是由基础相关、职业岗位相近、内在联系较紧密的若干个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以一个或多个实力较强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在课程内容上有共同的理论、技术和基础。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的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训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只有各个子系统相辅相成,才能发挥“群”的优势力量,其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对专业群教师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一、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及师资现状

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能够形成群体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拓展新专业,增强市场适应性。二是通过师资共享改善师资结构、提升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竞争力。三是能够较好地聚集优势专业,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降低实训条件成本,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四是能够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群建设为例。学院共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等9个专业群,专业群内教师资源的配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师资结构不均衡,个别专业实力弱;(2)专业带头人实力不强,骨干教师缺乏;(3)校外兼职教师稳定性较差;(4)专业群内各教学团队之间师资共享程度低。因此,走群内专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之路,合理配置和整合优化师资力量,对实现师资力量集中化、师资队伍共享最大化具有重大帮助,同时又能在社会环境发展变动之时实现专业群内骨干专业的动态转换,这对学院和教师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它的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专业群的规划与建设。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现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1.对教师个体的要求。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为此,教师应增强时刻学习的意识,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融入日常教学和实际工作中。同时要求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多的外部资源整合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能力,将工作过程中的技术应用转化为可传承的知识和技能。

2.对专业群团队的要求。专业群团队的发展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还要打造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引领、“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校企互聘的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群团队应该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构成。其中专业群负责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负责组织专业群的规划、课程开发、资源配置以及各专业间的协调与联系。因而专业群负责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在专业和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并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和判断发展趋势,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相当的领导力;专业带头人是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主要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严谨正派的学风外,还要有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能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和专业群之间的协作中起到统领、表率作用;骨干教师是专业群团队的中坚力量,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突出的教学能力和优秀的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能对其他教师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3.对专业群所在教学部门的要求。作为专业群的直接管理部门,应在有效的组织管理下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实现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创新,协同合作完成生产项目更新设计和技术开发任务,提高整体团队的科研能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环境和方向。

三、专业群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教师团队的核心,其水平直接影响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一方面,对学院年轻教师提出知识结构改进和学历层次提升的硬性要求,重点培养一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骨干访学深造或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学院应通过组织联合协作攻关,让教师群体在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寻求新的生长点,在尊重和依靠专业带头人的良性氛围中,鼓励竞争,推进发展,使专业群成为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成长的沃土。

2.搭建平台,推动知识共享。专业群的师资整合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尤其是教学知识、科研知识的共享,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虽然教师对于知识共享理念的接受方面不会存在太多障碍,但是受制于分散的工作时间和独立的研究领域的约束,难以找到合适的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的模式与方法。这需要学院组织人力去考察和论证适宜专业群内各教学团队沟通与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知识共享平台,使教师获得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开放化的环境,实现不同专业、课程组以及专兼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和资源分享;从而促进教学团队成员的协作、互动。另外,还要建立知识共享的鼓励机制和学习型团队建设制度。调整和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加大专业交叉使用的深度和广度。

3.以科研项目实施为依托,提高队伍科研水平。科学研究平台是汇聚研究人员的纽带,更是科研教学人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科学研究项目是整合专业力量、促进专业交叉、培育学科带头人、锻炼学科团队的重要的渠道。项目的研究实施,是每一个参与者知识的进一步融会贯通、理性的升华的过程。在这个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加深理解专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和水平。而科学研究具有的多专业协同攻关的特征,客观上要求它必须建立在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专业群有了很好的形成发展条件,同时,多学科协作的科研项目又为培养和就造人才提供了条件。

4.共享企业资源,提高凝聚力。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近性、技术领域和服务面向的一致性,同样对学院合作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项目以技术专家等资源的共享提出了要求。在与同类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获取同类企业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所需的共性场地及技术支持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现场专家的指导与教学支持,同时还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团队或管理团队,实现“双赢”。

5.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专兼职共存的双师结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互聘、共培、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建立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对一”互帮制度,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提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整体提升专业群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在满足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的同时,满足来自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需要;充分利用产业链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和学校师资培训,实现师资共享。

6.建立相关激励机制,确保教师可持续性成长。院校应正确把握教师的发展对学院教学条件、文化氛围的需求,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和知识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学院氛围,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薪酬分配和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在校内资源配置中,向一线的专任教师倾斜,突出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引导方向,对企业参与紧密的课程开发设计,贴近实际生产过程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服务生产的专业间合作运行开发研究项目予以重点的支持。通过评价和奖励,为教师在专业群中的教学、科研方面的定位提供明确的导向,保证其长期、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方向。

7.转变师资培训理念,倡导终身学习。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未雨绸缪、不断进取,做到“与时俱进”。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中职后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不断学习与研究、提高与更新知识的机会,使高职院校教师认识到只有以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终身发展。经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专业水平、拓展专业内涵,增强知识更新能力,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使专业技能不断走向成熟的境界。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以专业群为主线建设师资队伍,实现师资队伍共享最大化,有利于降低师资人力资源成本,节约办学经费,同时实现专业群内骨干专业动态转换,实现师资队伍动态开放管理,对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内涵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强伟纲.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7).

[2]周劲松.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及其资源要素结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3]李照清等.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要素分析及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2,(2).

[4]张肃.以专业群为主线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4)

[5]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6]梁俊.基于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背景下的资源优化与整合[J].教育理论研究,2011,(10).

第9篇

[关键词]产业链;专业群;岗位群;个性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78

[中图分类号]TP311.5-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近几年,IT人才市场存在需求旺盛与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矛盾,从中可以反映出IT类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1 IT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或专业方向过多导致发展主线不明

IT类传统专业有计算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三大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游戏设计、物联网等新行业、新技术。某些高职院校出于招生的考虑,盲目新增专业从而导致专业发展过散,教师自身定位不明,既不利于专业形成特色,又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培养。

1.2 专业培养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据了解,大多数IT类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比较重视应聘人员的项目经验。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已认识到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将实际项目完整迁移到教学并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并不多。

1.3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导致专业建设成果不明显

专业建设等一系列建设改革成果最终都要通过学生学习情况来反映。由于众多的IT类专业高职学生自律性和主动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等,导致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成效不明显。

基于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笔者提出基于IT产业链市场需求、现有资源和学生个性化三导向下的IT类专业群建设。

2 多重导向下的高职IT类专业群建设

2.1 IT产业链市场需求导向下IT类专业群及群内专业设置

按如下几个步骤完成。

(1)结合自身情况,确定面向服务的IT产业链环节。IT产业由IT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及信息服务业3部分构成,硬件设备、软件及服务是IT产业链的3个主要环节。按目前大多数高职IT类专业开办情况,面向服务的产业链环节应定位在软件和服务两个环节,设置软件设计专业群和IT服务类专业群。

(2)对要面向服务的IT产业链环节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找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群。如果把企业人才队伍用金字塔来形容,那么高职学生IT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在IT人才金字塔的底端,为走向金字塔的中层和顶端进行前瞻性教育。因此,软件专业群面向的岗位群可以定位在程序员、软件维护人员及软件测试员等岗位,IT服务类专业群面向的岗位群可以定位在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页美工等岗位。

(3)以岗位群为依据确定群内专业设置。对定位的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确定群内专业。比如:软件专业群可以开设软件设计、软件测试等专业,IT服务类专业群可以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专业。

(4)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IT技术的发展影响着IT产业结构,最终影响到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平板、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安卓开发技术火了起来;智慧地球的提出,使物联网技术以强劲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线。当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可以在现有专业群内找到技术相近的专业调整其专业方向或新设专业,这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建设比从无到有要容易得多。

2.2 现有资源导向下IT类专业群建设

(1)以现有资源为依据确定专业群的核心专业。专业群中核心发展专业不仅要以该专业对应岗位群在产业链中的就业地位来决定,还应该取决于现有师资情况、实验实训条件及能为学生提供的就业通道特点等资源。例如:学校师资队伍在软件设计与开发方面整体较强,且与之合作的企业大多数是软件公司,则应选择软件设计作为核心专业。

(2)结合现有社会资源为IT专业培养加入应用领域背景。IT技术不是孤立的,只有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后才能发挥其巨大的能量。IT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某一应用领域为依托培养学生利用IT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以环境保护为主体的院校的软件设计专业,可以通过上级协管单位了解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重点,与相关服务商取得联系,以现有环保信息化项目作为知识载体进行课程教学。有的学校甚至还可以争取一些小型环保软件项目,由教师带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发,进行“技能与经验”的共同培养。

2.3 学生个性化导向下IT类专业群建设

学生个性化导向下IT类专业群建设主要是指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或专业方向,经过一年的专业群基础模块学习后,再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这反映在专业群建设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基础模块中增设专业群导论课程。通过专业群导论课程向学生介绍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主要学习内容、当今相关技术应用及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等,同时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为第二年的专业选择做准备。

(2)成立学生专业选择指导小组指导学生选择专业。由班主任、辅导员、职业规划和专业教师组成专业选择指导小组,通过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指导性意见。

3 结 语

专业群建设是一件复杂但意义重大的工作,以市场需求、现有资源为导向进行专业群建设有助于完成国家有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任务的要求,以学生个性化为导向进行专业群建设体现了“学生主体”的高职教育理念,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10篇

同一个专业集群内的所有专业具有相同的专业技术基础、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能力要求。他们都具有相近的专业人才服务面向,这就显示出其就业主渠道相似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方面会存在较多的相似度。因此,在通识教育课程和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具有很高的相同性,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些课程属于专业集群的共性课程;各专业之间课程的主要差别则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

1 构建基础性课程体系模块

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5个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类课程、语言类课程、军事与体育、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化学类课程、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动物解剖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营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如动物科学专业的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饲料学、养殖设施与设备等;动物医学专业的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前3个课程模块内的课程在专业集群内完全相同,后两个课程模块内的课程则属于专业个性课程。    

建设专业集群共享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对于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效果能够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

2 建设共享性课程资源平台

专业集群共享性课程平台建设应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网络课程等,满足专业集群内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发挥相关学科教师的各自优势,打造一个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理论表述清晰、技术训练规范,既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又能够有利于拓展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作为在职培训应用的课程资源库。    

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提高使用效率是目前课程资源库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打造专业集群内的课程资源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    

动物生产类专业集群共享性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要重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知识性内容,使得专业集群内各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资源平台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通用的基础知识,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学生的后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保证。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则应强调专业技术、技能的内容建设,把前期的理论知识如何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作为重点。这样有利于相关专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专业实践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3 减少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属部门不同造成的管理障碍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都会有多个部门的教师承担,在口常的师生交流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与专业所属部门内的教师接触较多.与其他部门的教师接触相对较少,而且教师的口常教研活动也常常局限在本部门或教研室内部。通过加强专业集群共享课程的建设可以打破教师和学生因为所属院系的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隔阂,也为学生的选课提供了方便。

第11篇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专业走向精细化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各相关专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的重要途径。笔者以任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为例,指出专业建设的不足,调查分析企业电子商务岗位,构建“平台+方向+模块”的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的途径,力图为推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商务;岗位群;专业群;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群是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一种新理念,是专业建设的高级阶段。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通过整合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营销与推广技术、网络客户服务与管理技术、网店运营与管理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技术等资源,使各专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专业群建设是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1.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相对独立,互不依赖。电子商务专业虽定位为省重点建设专业,但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竞争力。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不具备针对性、灵活性,岗位适应性不强,造成毕业生对口就业难;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不符合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的要求;课堂教学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学生缺乏必备的岗位操作技能,造成毕业生上岗难。

二、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原则

1. 围绕企业电子商务岗位需求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笔者通过对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博商会、大朗电子商务产业中心、松山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石排电子商务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盛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近百家电子商务企业的调研和实地考察,分析、归纳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层、操作层和应用层的电子商务岗位群,参见表1。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我们构建了网络客服、网店运营、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4个专门化方向,各专门化方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 以骨干专门化方向为龙头,带动群内其他专门化方向发展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岗位人才实际需求数量和东莞市经济转型升级带给电子商务的机会,我们确立了以网络客服和网店运营为骨干专门化方向,带动和辐射群内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专门化方向的发展,在资源共享、实训实习基地共用上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3. 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灵活性和稳定性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日新月异,职业岗位越来越精细化,这些都要求专业群建设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专业群的建设必需以电子商务就业为导向,与时俱进地适应东莞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专业群建设具有灵活性的同时,还应在“平台”课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础、专业师资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途径

(一)组建以职业特质为导向的企业专班

以职业特质为导向就是寻找与学生的职业兴趣相符合的职业岗位,当一个人的职业特质与职业方向相符合时,他会对职业产生更大的兴趣,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组建以职业特质为导向的企业专班需完成两项工作:

1. 开展职业特质测评。学校和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电子商务企业共同开发职业特质测评表,在一年级结束前两周用职业特质测评表对学生进行测评,通过比较分析测评结果,初步判断一个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

2. 组建电子商务企业专班。企业专班组建于第三学期初,企业专班的组建一定是以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为前提的,每个专门化方向至少组建一个专班,并邀请一家与本专门化方向对接的岗位群相近的企业冠名。专班学生的选拔主要考虑4个要素:第一、学生本人真实意愿,权重30%;第二、职业特质测评结果,权重30%;第三、第一学年学生的学业成绩,权重20%;第四、任课教师的推荐意见,权重20%。综合上述4个要素,计算总分,按分数重新分班。

(二)构建“平台+方向+模块”的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

“平台”课程,是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应用层岗位要求所必备的公共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选定专门化方向做准备的课程。

“方向”课程,是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操作层岗位要求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应相应的专门化方向,对接操作层具体岗位。

“模块”课程,是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管理层岗位要求掌握的拓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体现专门化方向特色及岗位特定技术能力的课程,也是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融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和电子商务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内部联系,我们构建了电子商务专业群“横向层次、纵向链路”的纵横结合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设计目标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将实际工作场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实战”,即以企业实际业务为切入点,体现“上学即上班、上课即上岗”的实战教学理念。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时,也重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设计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考虑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兼顾电子商务职业技能鉴定;能力目标是理解和掌握网络客服、网店运营、网络营销、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安全意识、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

2. 课程体系横向层次结构

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横向层次结构是指在课程设置时依据职业岗位群对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分层次递进展开。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横向层次结构分别体现在专业技术能力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中,如图1所示。

(1)专业技术能力课程

专业技术能力课程是面向职业岗位群,完成电子商务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课程的核心是专业技术能力。其结构依层次分为应用层岗位技能课程、操作层岗位技能课程和管理层岗位技能课程。专业技术能力课程参见表2。

“平台”课程是面向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应用层岗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企业低级人才范畴,如前台接待员、办公室文员等。“平台”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各专门化方向通用课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这一新型商务模式,为后续“方向”课程和“模块”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入二年级选定专门化方向提供参考。

“方向”课程是指面向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操作层岗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企业中级人才范畴,如网络客服专员、网店运营专员、网络营销专员、网站开发员等。“方向”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各专门化方向核心岗位技术课程,以专门化方向技能实训为核心,为保障电子商务企业流畅运转。

“模块”课程是指面向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中管理层岗位,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企业高级人才范畴,如网络客服主管、网店运营主管、网络营销主管、项目经理等。“模块”课程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延伸、拓展和提升的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领导职能部门发挥其在企业日常运营的重要角色。

(2)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课程

职业素养课程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之外的综合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职业素养能力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包括执行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职业素养能力从两方面获得,一是在专业技术能力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能力;二是单独开设职业素养训练课。

3. 课程体系纵向链路结构

纵向链路结构课程体系针对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中的操作层岗位技能课程,是针对职业核心岗位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集合。专门化方向群中不同专门化方向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选择相近或密切相关的若干个技术领域作为专门化方向的职业特定技术,并以链路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电子商务专业各专门化方向链路课程分为核心技能课程实训、岗前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个阶段,各阶段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知识链接为辅。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体现“做中学”;教师在学生技能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术指导,体现“做中教”。核心技能课程实训阶段强调对专门技能进行一定时间和强度的训练,一般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岗前综合实训阶段注重让学生在职业情景中对已掌握的几项技能进行综合应用,体现“实战”教学,该阶段可以在校内实战性实训室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最后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目标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衔接。“教、学、做”一体化纵向链路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或企业实战经验。我们根据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企业实践经验等将专业教师细分为“平台”教师和“专门化方向”教师。“平台”教师主要负责“平台”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教师需了解电子商务职业岗位群中各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各专门化方向课程。“专门化方向”教师主要负责本专门化方向核心技能课程和拓展技能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教师需具备较强的电子商务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电子商务技能水平。

“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请进来”主要通过聘请电子商务企业专家来校兼职授课;邀请电子商务企业主管或电子商务培训机构高级讲师进校培训专业教师;引进电子商务企业项目或业务,吸收专业教师参与项目运作,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战经验和技能水平。“送出去”主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培训机构(如淘宝大学)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选派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学习;抽调教师进入企业工作,直接参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和管理。

(四)构建共享共用的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

电子商务专业群面向的是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群,岗位群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使得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几乎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共享共用的实训基地建设就是要构建若干个设施设备完善、先进、稳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训室和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门化方向的实践教学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主要是培养网络客服类、网店运营类、网络营销类、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类岗位人才。因此,各专门化方向在培养目标的相近性,使得各专门化方向完成实训所需要的实训室有其相似性和通用性,让实训基地共享共用成为可能。

共享共用实训基地也为校企合作带来便利,形成产教结合的平台。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使产业主体和教育主体集中同一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双方需求的殊途同归;另一方面,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资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相对集中,可以保证产学项目的正常开展。

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是整合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发挥效益的有效途径。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共享共用实训基地的同时,需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实训体系和实训项目,否则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教学资源建设是专门化方向群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群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商业贸易多领域的专门化方向群。因此,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整体出发,打破学科系统性的局限和原有各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商业贸易两方面的内容建立一个共享共用的网络资源平台。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与企业电子商务岗位相匹配、灵活性强、实用性高的电子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群、课程体系和实训实习基地,对我校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专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zhaopin.com.

[2] 51job.com.

[3] docin.com/p-350293700.html.

[4] 刘方,何玉宏.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 范民.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中链路课程的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6]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实施方案(试行)[m],2012.

第12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55-03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现状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确保专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专业及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于专业课群的建设工作,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基本还处在课群中各课程分别建设的阶段,重点还放在各门课程独立建设上面,而对课群中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统筹、协调还未能高度重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随着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及社会发展成为各院校热门专业,如何建设好该专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联系密切,从而容易造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在教材建设中,由于缺乏有机联系,开设的课程不配套,不能很好揭示出该专业知识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学生的知识盲点,并且造成教学各方面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将严重影响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因此,认真进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的优化整合研究及实践,使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成为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优质专业的前提条件。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分析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应适应高科技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现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电子行业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及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为:能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电子产品设计、装调、管理、服务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进一步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分布特点,经过实践专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共同座谈、探讨,明确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是: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实践能力、PCB板设计与装调能力、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能力、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能力。从而制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的工作任务。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设计

针对目前我国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设置与企业职业设置不一一对应的现状,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转换配置出“校本化”的学习课程。综合考虑“由易到难”的教育规律和“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并排序,最终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拓展课程等。新课程体系来源于整体化的职业分析,与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相比发生颠覆性变化。

为了确保核心能力的建设,对课群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对外服务等方面分别进行研讨并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确定该专业相应的核心课程为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共5门。

其中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相当于整合了旧课程体系中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子设备装接工艺、电子CAD、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训等课程与教学环节。单片机应用技术及c编程课程相当于整合了旧课程体系中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和C编程课程与教学环节。

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教学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广泛开展对桂林科威电路板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申能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市拓华电子设备厂、南宁市捷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等调研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获取广西的电子信息主要岗位信息,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要培养的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岗位素质等,重构行动领域,建立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典型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通过电子信息企业生产线实地参观、和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座谈、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企业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进行大量调研,完成了行业、企业统计信息,拟定调研10多家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确定专业面向的典型工作岗位。

2.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子生产企业职业岗位设置与工作任务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岗位群所对应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与高职教育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对专业主要面向的典型工作岗位实施职业能力分析。

3.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组织典型电子生产企业的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采用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根据复杂程度整合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再经过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然后,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采用研讨等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4.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5.根据课程方案构建多功能教学资源库。以工作过程分解得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建设,联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整个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通过实施多位一体的课程建设,完成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电力电子技术等5门系列专业核心资源库建设,构建多级网络课程资源,承接课堂教学、企业岗前培训、社会考证培训等多样功能。

(二)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

1.项目课程的开发思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进行岗位分析和课程目标定位,结合职业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实训项目,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企业专家参与整个开发过程。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将企业的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以项目组形式运作,删减内容陈旧和重复的课程,整合内容交叉的课程,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