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

时间:2023-07-17 17:2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施农业市场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设施农业市场研究

第1篇

研究人士表示,农批市场与城市居民生活和“三农”发展密切相关,推动公益性农批市场建设,需要靠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引导,也需要农批市场不断升级,在竞争中增强生命力。

农批市场须重公益性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鲜活农产品市场“公益性”概念。去年,商务部会同13个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2015~2020年)》征求意见稿。

沈丹阳透露,在意见稿之后,商务部、财政部在全国选择了10个地方开展公益性农批市场建设试点,着力在投资保障、运营管理、政府监管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增强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异常波动时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选择6个地方开展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农批市场的经营内容与民生密切相关,是便利城市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举措,也是稳定农业基础、推动“三农”发展、扶持中小微企业必不可少的举措。“农批市场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沈丹阳表示,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应加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入和介入力度。

构建公益性农批市场体系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公益性农批市场建设还存在过度追求规模和占地面积,而在功能、服务质量、品牌、管理等方面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公益性农批市场的效率和功能发挥。

据商务部调查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476家,市场总摊位数246.8万个,同比增长11.7%。“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洪涛表示,公益性批发市场的建设需要通过试点的方式推进,既不能搞一刀切,又不能完全由政府操办。

王微表示,在农批市场建设中,政府应注重政策规划,引导市场完善商业设施,规范市场秩序。至于农批市场建设的具体形式则应发挥市场的力量,让农批市场在市场压力下不断升级,增强生命力。

第2篇

一、现状

如东县地处江苏沿海地区,人口一百余万人,140万亩耕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

1.高效农业建设得以加快

在种植业生产上,一是形成以瓜果蔬菜、栽桑养蚕两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五大特色生产板块。分别为15万亩“四青”作物和出口蔬菜生产区;15万亩西瓜、冬瓜生产区;1万亩水生蔬菜、特色蔬菜生产区;2.5万亩果品生产区和6万亩蚕桑生产区。二是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取得进展。2009年新增高效规模设施种植项目17个,新建标准钢架大棚2370亩,总投入达4460万元,其中新增连片面积200亩以上标准钢架大棚设施种植园区7个,总面积2185亩。三是高效农业总体水平有了提升。2009年新增亩收益2000元高效农田面积5.6万亩,全县高效农田总面积达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

2.质量农业水平得到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一是以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持续上升,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由2003年85.6%上升到2008年的99.8%;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全县已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市级3个、县级30个,覆盖种植面积41.5万亩,畜禽近800万头(羽)。品牌农产品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3.项目农业建设取得成就

项目农业建设一直是农林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争取资金数量取得突破。近五年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2000万元。二是争取项目层次得到提升。数量上从2007年的不足20项到2011年超过40项。

4.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加快

一是围绕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加快推进绿化造林工程。2010年,全县林木面积达46.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6.38%。二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到2008年底,全县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985户、建设规模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项目26处。同时,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并实施秸秆发电项目,基本消除室外焚烧秸秆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围绕实施“三清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县创建。

二、问题

1.现代农业建设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

由于体制原因,一方面乡镇技术人员编制不足,高效种植业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人员紧张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非专业技术人员挤占编制,专业技术人员调着它用,专业人员比例下降;其次因费用等因素制约,镇级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长期得不到更新提高,无法担当结构调整的重任,加之新生技术力量难以进编,农技服务后备乏力,村级农技员几乎名存实亡,实用技术到位率、入户率低。

2.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数量减少素质低下

年龄较青、文化较高的能转移的基本都已转移,留下来的基本是年龄大、能力差、素质低,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根本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80%的农户一户3-5人,2个劳动力,基本上都以出去打长工或在家附近打短工为主,真正在农村种田的大多年龄老化,且劳动力素质严重下降,很难适应新技术的推广。

3.土地流转已成现代农业发展制约瓶颈

目前,我县户均承包耕地4亩左右。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仅15%左右,应该说,土地收益对农民影响很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依存度也很低。但是土地流转却不理想,原因主要有在三个方面,一是保守意识浓。长期以来,土地作为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把能否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看得很重,多数在其它产业就业的农民即是完全请人耕种也不愿将田地交给别人去经营。二是嫉富心理重。相当部分农民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对别人在田地经营上获得成效心理上难以平衡,行动上也很少给予任何支持,即便是流转收益超过自己经营田地的收益也不愿将田地转让给种养大户去经营。三是法律知识少。大部分农民由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了解不透彻,不肯轻易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怕一旦转让出去很难再收回。导致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比颁布实施前流转规模反而减少的局面。因此,土地流转难已成为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4.环境改善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当务之急

畜禽规模养殖的无序发展、布局不合理和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给环境保护增添新的压力。近年来,由于生猪价格高,养猪业出现暴利时代,办一个猪场只需一年多时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的范例比比皆是,从而吸引了许多跨行业的“老板”投资于养猪业。随着上海和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其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力度也随之加大,上海近郊、苏南太湖沿岸已清除畜禽养殖场,远郊严禁新建畜禽养殖场。介于上述原因,上海及苏南的养殖企业把南通作为首选发展空间。这给南通发展畜禽规模生产带来机遇,但处理不当,也会给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县生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只占30%,而家禽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处于空白。同时,新上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原有工业企业“三废”没有得到遏制,新增工业企业又未按“三到位”及时上马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环境雪上加霜。在农业内部,由于秋季治虫和养蚕季节重叠,再加上治虫方法由手工喷雾器变成机动弥雾机,蚕儿中毒事件也是防不胜防。高效规模生产难得一方净土。

三、对策

1.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积极開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努力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农业特色强镇、强村,促进农业结构良性循环。二要发展品牌农业。以农产品质量为中心,借鉴工业质量标准理念,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培育若干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三要拓展农业功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丰富生活的功能、涵养生态的功能、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2.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一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土地等资源向大户、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努力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二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扶大扶新,扶优扶强,引导企业从生产经营、产业经营逐步向资本经营转变。重视国内外市场的研究,引导企业从重生产向重市场研究和開发转变,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进入流通领域,以市场经济的方式组织生产,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開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四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3.着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涉农企业開展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着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内在动力。二要明确农业科技发展目标,逐步实现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大力发展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种植模式,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提升种子种苗业,加快农业机械化,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三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生产过程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4.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农民

一要鼓励农民回乡创业。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有志青年立足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干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二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開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等进农村活动,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激发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加强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教育资源,加强对专业农户、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经营者的培训。重视对农业后备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努力培养新一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创业者,通过培训,推动农业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推进农民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促进农民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四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积极開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培训。积极引导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開展岗位培训等活动,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实用人才。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第3篇

1.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1.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1.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1.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现阶段,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创新

2.1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2.2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组合(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掘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还要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3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

创知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王凯.品牌营销模型研究[J].市场周刊,2004(10):22224.

[2]吴兴安.关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思考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5(12):2162217.

[3]李晓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名牌战略[J].农业技术经济,1999(3):8211.

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8JA790123)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进程

(一)发展阶段。20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生态旅游观念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一些地区开始兴起,并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目前,“农家乐”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我国“农家乐”旅游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一些城市郊区的村镇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传统的林木、花卉养植优势,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各地将这种旅游形式正式命名为“农家乐”,确立了“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第三阶段为规范阶段,许多地区先后开始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打造品牌。

(二)产品结构与类型

1、住宿与餐饮。目前,我国“农家乐”旅游住宿产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在都市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二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各地均把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家常菜作为餐饮产品的主要卖点,对来自都市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观光与游览。“农家乐”的“游”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所在乡村内的游览,乡村内有一些可供旅游者游览的地方,如各种农艺园、旧式作坊等;另一方面是指在乡村周围景区的游览。开发“农家乐”旅游的乡村周边往往有一些景点可供游客游玩,包括自然风景区、历史古迹等。

3、购物与娱乐。“农家乐”旅游者的主要购物对象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农村手工艺品。娱乐对于“农家乐”旅游来讲尤显重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体验乡村的生活、乡村的文化、乡村的悠闲,追求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休闲性质。目前,国内“农家乐”旅游的娱乐活动主要有采摘、篝火晚会、各种节庆活动等。

(三)市场推广与规制。国内“农家乐”旅游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推广。独立的农户无力从事市场推广工作,即使农户个体有能力进行推广,对于旅游者来讲,信息的可靠性也值得商榷。因此,政府力量的推动对于发展初期的“农家乐”旅游业是非常必要的。

各地政府往往采取先扶持后规制的方式:前期,把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在手续、资金、税费、宣传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等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出台标准逐步进行规范管理。

二、海南“农家乐”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一)海南“农家乐”旅游开发经营概况。从1997年开始,省内部分城市近郊的农户就开始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成片的林木花卉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在全省各地市快速兴起,成为了休闲旅游的新亮点。纵观海南全省“农家乐”旅游,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农家特色比较突出。“农家乐”旅游以农村、农业、农事为主要发展载体,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有的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有的兴建手工磨坊、油坊、酒坊等旧式作坊,不断丰富乡土风情、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内涵,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2、经营效益较为明显。由于适应市场需求,许多“农家乐”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2008年“十一”期间,海口市约30%的市民到环城游憩带旅游,金鹭鸵鸟园、丰乐农庄的接待旅客都在8万人次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另外,“农家乐”旅游在节假日特别是黄金周期间分流游客,减轻了热点旅游景区的压力。

3、市场管理初步规范。一些地市已开始尝试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如海口市秀英区出台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秀英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农家乐”进行星级评定,从经营场地、服务设施、环保安全、服务项目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提高了其规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模式。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海南“农家乐”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以解决或完善。

1、规划和管理不完善。就海南整体而言,“农家乐”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一些地市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开发“农家乐”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破坏了环境资源。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景区在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旅游线路的难度较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在管理方面,虽然省会海口市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但绝大多数地市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可以在全省推广的经验。

2、服务项目单一。大部分“农家乐”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经营项目类同,特色不鲜明。多以饮食、玩扑克、打麻将为主,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和民俗的挖掘,对文化休闲项目和参与性健身项目开发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农家乐”旅游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生命力将会受到严峻挑战。

3、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在一些地市,“农家乐”项目主要由农户经营,经营者数量众多,组织松散,大多缺乏长远眼光和品牌意识。目前已有人开始在糖果、调味品等多个领域里抢注“农家乐”商标,如果“农家乐”经营者不加以警惕,在塑造品牌形象、保护品牌资源上下功夫,服务类“农家乐”商标也有被别人抢注的可能。

4、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农家乐”旅游的开办者和服务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农家乐”从业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对当地文化内涵和民俗一知半解,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一些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加之不懂服务常识和规范,经常慢待游客,导致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三、海南“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政府的促进政策与管理行为

1、鼓励发展,适度扶持。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一些促进措施。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政府的依赖要更大一些。一方面国内旅游协会还比较弱小;另一方面我国的乡村旅游还担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任。在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的海南省发展“农家乐”旅游,政府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都必须有所作为。譬如,对中低收入农户经营“农家乐”项目实施一定程度的税费优惠;组织“农家乐”经营农户到重点地区学习考察,指导、培训其增设服务项目等。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城郊道路交通建设,完善通讯设施,增容电力设备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2、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农家乐”旅游门槛低、竞争激烈,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应把“农家乐”旅游放在一二三产业这个大范畴中来整体考虑,使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农家乐”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各地市应借鉴海口和省外一些城市的经验,尽快出台、实施“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等规程制度,组织旅游、工商、卫生等部门阶段性地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以及卫生设施、客房、娱乐场所安全是否达标等。

(二)自然资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农家乐”旅游是在满足都市休闲群体回归自然、向往田园风光、体验田园生活等物质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兴起的,它应当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相互交融、内涵深厚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可以选择省内发展相对成熟、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率先尝试走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三结合的道路,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产品生命周期长的项目,使海南“农家乐”旅游真正朝着高起点、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三)品牌化和差异化发展道路。今后一段时间内,海南“农家乐”旅游应将重点放在追求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特色化上。“农家乐”旅游经营者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塑造起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在具体策略方面,应尽可能采取错位竞争。“农家乐”旅游开发不能盲目地模仿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模式,必须紧紧围绕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主题需求,提供游客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机会,延长其停留时间。譬如,推出“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等专题旅游。用“农家乐”周围的农田做假日农业生产基地,租给市民,平常代为管理,假期供他们耕种、体验生活。

(四)培训与建设并重的发展道路。鉴于海南省内“农家乐”景点中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低、设施简陋、环境不理想的弊端,应坚持人员培训和设施环境建设相结合,边建设、边培训的策略。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定期举办旅游业务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从业人员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以及食宿设施改建的力度。同时,还应注意“农家乐”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也不能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忽视了舒适和卫生要求。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2.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小猛,李,牛家丛,崇明.“农家乐”现行旅游运营模式弊端及创新研究.旅游学刊,2006.5.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解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执行,以及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继1998年“中国城乡游”之后,在国外已盛行几十年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推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探寻根治问题的“秘方”。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成果的分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规划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认为,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是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建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

(5)人才与管理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6)产品与效益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2.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与促销问题缺乏关注;二是未能厘清这些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发生的脉络。

(1)利益分配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等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协调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安徽省宏村在古村旅游开发中,村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利益分配,在对产权极不尊重、分配极不公平的情况下,宏村全体村民于2000年、2002年两次分别向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名提讼,控告黟县人民政府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宏村旅游办得越红火,宏村村民与政府、企业的矛盾越尖锐的现状。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多有发生,如华夏第一苗寨――德夯苗寨村民曾封堵景区游道、凤凰县黄毛坪村村民分占凤凰苗王府景区停车场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因而,利益分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政府、社会以及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市场营销问题: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 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因而,目标市场与宣传促销方式也较为单一。例如,黄山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总是定位在游玩黄山景区之后意犹未尽的游客身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或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3)问题的关联性:一切事物总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但未能就所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仅把它们作为各个单一问题与现象加以分析;未能从问题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没有找出引发乡村旅游问题的根源和厘清问题的发展脉络,只停留在乡村旅游问题的一般性描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难于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系统论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系统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关联要素含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体制要素、政府要素、农业结构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利益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市场要素等。因而当系统运动发展时,其中某一子系统或要素发生改变,必然带动其他部分与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系统运动发展时,某一子系统、环节以及构成要素未能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产生,即运动发展所造成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只要找出根本问题,也即问题产生的根源,厘清问题的发生脉络,加以分析、解决,其他看似复杂的问题便随之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标本兼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步骤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关联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所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发展的脉络。思想认识问题处于问题关系链中的起因位置,是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引发相关问题的根源,是产生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思想认识是行为决策的基础,政府、开发商、村民等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在对乡村旅游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但因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致使行为决策出现偏差与不当,从而产生了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资金与人才匮乏等影响旅游产品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核心,笔者概称之为生产过程问题。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旅游产品问题与效益问题的相继发生,也随之产生了利益分配问题。

笔者依据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发生脉络,提出根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4个基本步骤:

1.提高认识,根除“病源”

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农村村民、旅游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规避问题的发生,又可使各相关开发主体对问题的产生有心理准备,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对乡村旅游开发丧失信心的现象。总之,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必须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消除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合理分配利益,消除问题恶化的隐患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公,则会出现诸如宏村、德夯苗寨等地的乡村旅游愈是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激化的现象,致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虽然只有当乡村旅游发展产生效益时,才发生利益分配,但是,此时只是利益分配的结果体现。实际上,利益的分配思想与方式在确定开发主体与发展模式时就已形成。为此,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首先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明确各个相关单位与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依据各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与途径,并保持应有的透明度。

3.全盘运作,突破生产难题

生产过程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已是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与对策。生产过程问题看似繁复,但只要顺利解决思想认识与利益分配问题,各相关开发主体就能明确目的、统一认识,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生产过程问题也能得以有序解决。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一环节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旅游产品生产而展开的,规划、资金、人才、设施、经营管理等问题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为此,要顺利解决生产过程问题,必须全盘运作,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1)制定整体规划,铸造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问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与管理、人才开发、市场开发等问题,均需有科学的规划。由此可见,规划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统率作用,是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因而,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投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 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能够破解生产难题的人才。乡村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

(4)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5)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关系,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再好的旅游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市场是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保证。乡村旅游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必须研究市场动态,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消费趋向,再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同时,还需主动出击,把产品投入市场,充分运用各种促销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总之,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4.消除问题,实现协调发展

生产过程问题的顺利解决,产品与效益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首先,立足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状况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与特色,有效地消除产品雷同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开发资金筹措到位,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都为开发高质量、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在广泛研究市场动态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与消费行为前提下,设计和开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同时,随着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提高。

其实,产品与效益问题的解决是上述各环节问题顺利解决的结果,是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成功体现。此时,人们所要进行的应是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思考如何加以完善,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功能优势,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6篇

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M2M技术理念得以进一步实现,通过在机器内部嵌入无线通信模块,以无线通信等为接入手段,为用户提供综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满足用户在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和远程调度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到2014年底,全球M2M的连接数将从2013年的1.95亿增加至2.5亿。中国是这一市场的排头兵,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M2M市场,连接数量达到5000万,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市场预测前景广阔

从近日全球移动通讯运营商沃达丰(Vodafone)的M2M Adoption Barometer 2014报告中了解到,现在M2M技术的部署对比同期竟然上升了80%,而有超过五分一的公司已成功部署了支持M2M技术的设备。

尽管各种市场预测对M2M 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William Webb认为实现机器联网还缺失了重要一环――具备低成本(2美元的硬件费,2美元/年的联网费)、长达十年的电池寿命以及全方位覆盖三大特征的广域无线解决方案。

William表示,成本、电池寿命和覆盖面的问题仍然存在。只是在某些应用中,这些问题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自动售货机等。“我们将看到在这个细分市场中的一些增长,但这仅代表着M2M总体市场中最多10%的份额,甚至可能更少。”

截至2013年全世界M2M连接总数达到1.89亿,其中亚洲市场占比40%,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区M2M市场。2010年至2013年,亚洲新增了5500万M2M连接数,而中国加了近3900万的M2M连接数,成为全球新增市场的主力。

而在国家政策导向、关键技术研发、相关标准推动和产业化推广等方面M2M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政策方面,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在后续产业发展进程中,要继续推动M2M终端、通信模块、网关等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动基于M2M等运营服务业发展。

技术方面,现阶段对于M2M关键技术的研发已经从多层面同步展开。首先,针对M2M整体架构的研究普遍基于物联网架构进行改进和完善,为M2M整体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针对M2M终端设备的研究主要包括设备抽象描述、功能拓展、通信模块优化和设备标识识别等工作,目的是使M2M终端设备能够更好地独立运行并完成数据交互,为M2M应用提供底层支撑;再次,针对接入网络的研究基于通信技术、传感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致力于为M2M设备提供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最后针对M2M环境中存在的泛在异构性(异构设备、异构网络、异构应用),中间件的研发能够提供不同协议之间的转换接口,实现异构体系之间的兼容和互联互通。

标准方面,CCSA早在2009年完成了M2M的业务研究报告,2012年,工信部了《M2M业务总体技术要求》系列标准,规定了在提供M2M业务时,对通信网的业务功能要求、系统功能架构、系统逻辑功能模块、计费要求、接口要求、业务安全等技术要求。

行业应用呈现差异化

对于中国政府对M2M的大力支持,William认为每个国家的M2M会因为具体情况和需求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一些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比较严重,那么交通管理就会相对重要。在某些重视农业的国家里,辅助农民的应用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在美国,医疗保健的成本非常昂贵,因此能够降低医疗保健成本的M2M解决方案就应该更早在美国出现。

而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恰恰智慧城市应用是M2M有明显发展趋势的应用。

William介绍说,智慧城市是共用无线基础设施的数以千万计的不同应用的集合。“哪些应用将会是最重要的目前还不清楚,而且这个可能因不同城市而异。但目前一些早期的应用已经出现了,包括智能停车、智能垃圾桶、智能路灯、智能交通等。”

智能停车是指在每一个泊车位都配有一个传感器,它可以探测车位是否空着并把司机直接引导到空的泊车位。智能垃圾桶能够在垃圾桶即将装满的时候自动发送信息,优化垃圾收集的时间,达到节约开支的效果,并确保垃圾不会外溢。智能道路照明能自动监测路灯的开关操作,优化它们开启或关闭的时间以达到节电效果。智能交通能够随着车流的改变自动调整红绿灯的切换时间,可以应用在例如体育赛事结束后大量人流离开体育场时的自动响应。

“现在谈论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可能还太早了。在最开始的时候,M2M只是让它运行得更好,但随着时间推移,基础设施本身可能会逐步形成并反映出设施之间的连通性。” William说。

第7篇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现状与对策

1.研究区概况与样本特征

高陵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关中盆地中部,地处泾河、渭河两岸,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适合农业耕作。截至2017年高陵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10.8万亩,辖86个行政村。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300.24亿元。高陵区作为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区的原因有:经济发展较快、交通条件较好、非农业人口占比较重等。在作为试点的两年时间里,高陵区探索了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全国的宅基地入市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个别交谈等形式,对高陵区曹家村、灰堆坡村和大夫雷村农民进行了调查,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基层切实状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知。发放调查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84份,有效率为93.3%。

2.研究区宅基地使用权入市制度现状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样本中有23.81%的农户拥有两宗及以上的宅基地,16.74%的农户宅基地面积达到200m2以上,远远超过陕西省平原地区133m2的标准。另外,在样本调查的3个村庄中,每个村庄都有至少7宗的宅基地处于多年闲置状态。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农村宅基地集约潜力较大,通过宅基地使用权入市,可将闲置宅基地转变为耕地或用于满足新增建设用地经济供给。2.1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状况目前,高陵地区已将宅基地入市的农户仅占试点样本的8.31%,占比较小。在问卷中询问关于“不愿意将宅基地入市的主要原因”时,选择“没有其他居住地”的占87.56%;在“城市相对于农村最大的优势”一问中,选择“社会保障更加完善”的占68.23%,选择“教育条件更好”的占79.81%。可见,农民对住房、社会保障、教育设施的关注程度较高,即使现阶段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但依然不具备大规模入市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想提高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宅基地流转市场和具有针对性的退出补偿机制[1]。2.2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意愿状况宅基地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农民视为“重要财产”。在调查中,农民面对是否愿意将自家宅基地入市的问题时显得相当谨慎。分析过程如下:(1)变量选取及方向假设本文的因变量是农户的宅基地入市意愿。在收集的份问卷中,选择愿意与不愿意参与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农户分别有49、35户,占有效问卷总数的58.42%、41.57%。依据受访地区选取了表1所示变量。(2)模型构建由于被调查者的流转意愿分为愿意和不愿意两类,分别用1和0表示,然后用多个因素对0和1表示的现象进行分析。模型的因变量是二分变量,所以在模型选取上,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2]。Logistic的概率函数形式为:P=exp(Z)/1+exp(Z),Z是变量X1,X2,……,Xj的线性组合:Z=α+β1X1+β2X2+……+βnXn,本文设定愿意=1,不愿意=0,因此本文logistic回归模型的具体形式为:logit(Pi)=ln[Pi/1-Pi]=α+β1X1+β2X2+……+βnXn,方程中,Pi为农户愿意宅基地入市的概率,1-Pi为农户不愿意宅基地入市的概率,i为农户的编号,Xi为自变量,β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市的宅基地仍悉数处于闲置的状态,只是宅基地使用权发生了转移。宅基地使用权人对于闲置宅基地相关行为并不积极,已收回的宅基地也并未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对策建议

根据对样本进行的分层调查发现,距离城镇越近的农民对宅基地入市意愿越强烈,其宅基地经济价值也越高,越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因此,在政策制定时要因地制宜地。本文α为常数项。(3)研究结果本文在SPSS22.0中对样本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农户宅基地入市意愿的影响因素的横截面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处理。根据HosmerandLemeshow检验模型值为0.807,说明自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因变量。通过模型分析得出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如下:①户主年龄大小与子女数量对入市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可能原因在于年龄大的人认为宅基地是相传的“祖业”,对改变目前状态有抵触心理;另外,一个家庭中孩子越多,所面临的负担越大,进入城市生活的可行性减小,宅基地一般不会被转让;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入市意愿有正向作用。原因是,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能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对城市生活的渴望越强。②家庭总收入对入市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可能原因是,农民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负担城市生活消费水平的能力随之增加,在城市买房意愿更加强烈。农业收入占比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原因是,目前绝大多数农民经济收入都来自打工,而农业收入对生活或决策的影响微不足道。③所设宅基地特征变量都成为入市意愿重要影响因素。拥有的宅基地面积越大越利于入市;宅基地距最近城镇距离作为我们主要考虑因素其显著性是明显的,离城镇近的宅基地更具有经济价值,而远郊区的农民受限于各种因素更趋向于不愿意入市;在城镇拥有住宅的农户,家庭成员多从事非农职业,家庭收入也较高,愿意宅基地入市以获得经济利益[3]。④对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宅基地入市影响与预期相反。原因可能有:a.前文涉及到的户主年龄、子女数量对其产生影响较大或者受这两个变量控制,所以偏回归系数为负。b.现阶段的政策补偿以及社会保障的设置并不适应当前农民现实状况。2.4研究结论(1)虽然宅基地入市势在必行,但当前高陵地区经济和社会条件未完全成熟。(2)农民对宅基地入市的意愿受到经济结构、文化水平、家庭状况、宅基地情况等的影响。其中家庭情况和宅基地情况对入市意愿影响显著。(3)目前,少数进行宅基地入市的农户对补偿标准以及入市后的生活条件较为满意,但多数农户对于宅基地入市依然持观望态度。退以距离城镇较近的相对发达的农村来说,提出如下几点建议:3.1建立多元化的补偿形式与标准目前高陵地区对于宅基地入市的补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偿或置换房产。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58.5%的农民希望用宅基地置换房产,19.2%的农民希望将入市的宅基地作为入股,16.5%的农民希望采取一次性现金补偿形式。由此可见,高陵区现有的补偿形式没有很好的切合农民的需求,未来应该制定多样化的补偿形式,保障农民的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从农户实际出发,对宅基地的生产要素功能、未来收益、建设成本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将农户分为愿意进城落户但无稳定工作的农户、宅基地多置和超标占地的农户和已经进城落户的农户三种,分别制定补偿标准[4]。3.2完善法律体系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要出台的《土地管理法》将为宅基地入市制度奠定法律基础,如何明确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程序、监管和责任,使宅基地入市纳入法制轨道是其应考虑的主要任务。另外,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5]。因此,必须着力完善进城农民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等政策;对选择宅基地入市的农户制定合理的补偿政策,使农户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逐步与城镇居民待遇同等。3.3完善宅基地的价值体系,适当发挥企业或个人投资者的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空置宅基地大量涌入市场,建立起完善的“政府-投资者-农民集体”的宅基地流转市场体系是高效利用回收宅基地的关键。具体来说,政府要做好宅基地价值潜力的宣传工作,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起投资者与农民集体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完善宅基地流转中介机构的部门及职能设置,中介机构应做好土地整理、收集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提供政策、法律咨询、负责协商解决转让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等工作,促进农村土地的科学流转。3.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前期宅基地入市数量较少、分布零散的情况,应着重突出政府的引导功能。区政府应着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投资环境,拉动试点地区经济增长,吸引更多投资者,为宅基地入市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与高校或职业院校合作,培养一批专门从事乡村规划的人才。推动农地流转,为农业的产业化与规模化打好基础,从而实现农村居民点的集中化,进一步解放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

4.发展方向预测

虽然现阶段宅基地大规模入市的条件尚不具备,但根据样本数据显示,当前农村居民后代已经全部进城定居或准备进城读书、务工,这就预示着未来土地交易市场重心将由城镇建设用地转向农村建设用地,尤其是宅基地。随着现阶段政府的引导,经济、社会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如何建立“政府-市场-农民”协调发展的宅基地流转市场将成为研究重点。本文认为,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何建立农村土地市场机制,既不使外部资本侵占农村土地,又能发挥市场调控作用,进而使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将是农村土地市场研究的新方向。另一方面,农业规模化与农村居民点集中化也将成为新时期农村建设重点任务。大量闲置耕地由谁来种、谁来管、谁收益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农村居民住宅由谁来建、谁管理的相关研究也将成为重点。

作者:高雅 殷聪 李脉 吴凡 韩青 晁阳 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于丽卫.天津市农户宅基地换房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34-35.

[2]周小平,王情,谷晓坤,钱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户宅基地置换效果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宅基地置换为例[J].资源科学.2015,37(2):259-263.

[3]杨子,刘新平,马东,潘文汇.麻少鹏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入市的农户意愿调查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1):477-478.

第8篇

    关键词:乡村度假产品;开发要素;开发模式?

    1 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概述?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度假、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我国乡村旅游出现得比较晚,萌芽于20 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度假现象和产品则出现的更晚,2001年前后,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中老年退休人员到乡村进行短期度假行为,可以视为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开端。而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也渐次出现。如乡村度假中心、乡村度假庄园、乡村度假公寓、乡村分时度假等。?

    2 乡村度假旅游的意义?

    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正受到热捧和支持。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乡村度假旅游更是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因为乡村度假旅游不仅能够缓解乡村地区的衰落问题,包括乡村居民收入、就业、公共服务、教育、社区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移民潮(由乡村向城市迁徒);而且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体验,诸如自然的生态环境、原生性乡村文化、淳朴的社区氛围、与世隔绝的谧静体验、远离工作压力的生活方式等等;以及伴生而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与提升。在这种意义上,度假旅游乃至乡村旅游被公众和政府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它们也因此被认为是乡村发展的“万能剂”。?

    在我国,基于政府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乡村旅游也被提升到了上述高度,乡村度假旅游虽然是新生事物,也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升到了解决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来看,乡村度假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乡村度假旅游者在乡村地域内消费所带来的区域直接经济增长、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接受雇佣而形成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受产业溢出效应和经济乘数效应而形成的区域间接经济拉动。?

    (2)社会文化发展。包括乡村人口的回流、公共服务的改善与提升、地方居民素质的保持与提升、地方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技能的保护和复兴、地方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再现以及由于社会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新兴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3)环境保护与改善。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持,地方政府和居民将自发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环境改善的动力,虽然有时这种动力会给原生乡村环境带来反作用。?

    然而,乡村度假旅游所带来的既得利益和研究者们的过分夸大,使得地方政府或开发商往往忽视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特性而盲目发展,也会给乡村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如加剧乡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乡村原生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等等。所以,对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要关注乡村度假旅游带来的利益,也要分析可能带来的不利,从而扬长避短,使得综合效益最优化。?

    3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类型?

    3.1 国内乡村度假产品类型?

    虽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

    庄园式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指依托乡村特色庄园来开展旅游度假活动,它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邻近风景区或乡村景区,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交通网络;庄园与乡村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服务设施也相对齐全;其档次也较高。这种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以北京为常见,如北京密云红酒庄园、白领庄园、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大苑村休闲度假村等。?

    (2)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是指结合分时度假房产来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产品方式,在产权上,旅游者拥有部分产权,在经营上,由开发商或运营商进行经营管理。考虑到房产的特性,这类度假产品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条件较好的乡村,且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且空间上与周边环境或乡村、设施相融合,其档次为中高档。这种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以海南为常见,如海南天来泉、中南森海湾、海口新世界、博鳌分时度假等。?

    (3)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建设度假公寓,旅游运营商通过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度假产品的旅游方式。它一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淳朴的偏远乡村,从而在空间上与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绝性。其服务设施相对简单,档次偏中低。这种度假产品以杭州地区为常见,如杭州山沟沟、千岛湖家外家、临安天目云溪、红灯笼乡村家园等。?

    3.2 国外乡村度假产品借鉴?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在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础上,由观光农园等其他乡村旅游产品扩展和延伸而来,如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等。?

    (1)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目前,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了乡村度假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上。?

    (3)德国。德国的乡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住在农家,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

    (4)美国。早在1941年,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到197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观光度假,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

    3.3 乡村度假产品发展新动向?

    随着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目前旅游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①新的产品形态。如成都郊县的郫县鹿苑会所,就是一种以“博物馆+住宿”类型的新形态。

    ②新的组织形式。如海南博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是一种以俱乐部制的乡村度假新组织形式。?

    ③新的度假主题。如宁夏玉泉葡萄庄园,突破传统休闲度假主题,以葡萄酒为主题,集生产、研发、旅游、教育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庄园。此类新的度假主题还有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4 基于市场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 乡村度假旅游市场研究?

    当前,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迅猛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乡村度假旅游也因其物美价廉的产品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乡村度假成为了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以法国为例,1998年,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近几年,法国乡村每年接待的200万(其中1/4 是外国游客)国内外游客中,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近7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在英国,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乡村度假经营被作为乡村农民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和度假经营的企业。在美国的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1/3农产品来自度假客的直接购买。?

    近年来,我国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呈逐年增长态势。2000~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公民以休闲度假为目的旅游年递增分别为16.8%、17.7%和19.1%。根据邵祎和程玉申对国外度假旅游双轨现象的研究,及王莹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的乡村度假旅游是以短期度假的市场需求为主,大部分旅游者度假逗留时间小于3晚。?

    根据国外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经验和国内目前乡村度假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表明,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和市场逐步形成,其开发时机日渐成熟。同时,我国城市数目众多,其中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达到34个,百万以下的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超过200个,这将形成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场。?

第9篇

[关键词] 中亚国家 外贸政策调整 绩效

中亚五国独立之后,经济体制开始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各国也开始注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把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利用外资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亚五国凭借自身的重要战略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潜力,使各自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初步形成规模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本文就中亚五国的外贸政策的调整发展,绩效及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分析。

一、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历史演变

1.中亚国家独立前的外贸政策。中亚五国独立前均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外贸权为联盟中央所控制,各国无外贸权,基本上也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机构。前苏联的外贸体制为国家垄断制,对外贸易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基本上是由联盟中央按照指令性计划把产品调出和调进,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换占输出输入总额的比重,俄罗斯为57%,乌克兰为79%,中亚国家在85%以上。

2.中亚国家独立后的外贸政策调整。中亚国家在独立后的外贸政策调整,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原有国家垄断外贸体制,逐步建立起开放型的对外贸易体制;设立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确立涉外经贸活动的法制基础;根据自身的经济现状、资源状况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绩效分析

1.中亚国家外贸政策调整的成效。(1)对外贸易额取得明显成效。从总量来看,各国对外贸易额均有显著增长。1991年哈、乌、吉、土、塔五车对外贸易额分别为24.2亿美元、19.7亿美元、6.1亿美元、5亿美元、7.4亿美元。2003年,各国对外贸易额分别增长到212.273亿美元、66.9亿美元、12.98亿美元、54.02亿美元(1月~11月)、16.79亿美元。 分别增长了2倍~10倍。(2)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向多元化发展,贸易伙伴逐渐增多。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各国积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贸易渠道不断拓宽,贸易伙伴逐渐增多。(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几年来,中亚各国外资的注入无疑对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2004年12月,哈共引外资累计约342.56亿美元。乌独立以来,已累计吸引外资140亿美元,外资企业产品占乌出口产品的份额也逐年增长。(4)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发展。中亚国家发展全方位的对外经济关系,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赚取外汇,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促进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

2.中亚国家外贸政策存在的问题。(1)外资多数流向能源和采矿行业,投资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外资的趋利性导致大多数资金流向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开发部门,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矿业及电力部门。流入加工工业部门的较少。自然资源开发的发展在短期内固然能为中亚国家换回大量紧缺的外汇,但从长期来看外资投资的这种偏好必然进一步加剧各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不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2)资源密集型出口战略导致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化,原料化。由于历史原因,经济状况及要素禀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中亚国家选择的是资源密集型出口战略。各国出口的多为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明显的单一化,原料化的特点。这无疑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3)管理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经常变化,且执法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独立十余年来中亚各国在涉外经济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法制和市场机制仍不健全,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各项法律法规仍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中,而过于频繁的调整和变化为对外经济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变数。

三、中亚国家外贸政策的发展趋势

1.总的方向朝着开放、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个开放和竞争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发展。深感经济落后的中亚国家深知如果不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就难以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足。各国都将依托资源和战略要地的优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因此,中亚各国的外贸政策也必然朝着更为开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2.各国将继续发挥传统出口产业的优势。2005年哈萨克斯坦工业部提交的2005年~2008年工业和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计划,将重点主要放在石油、天然气和冶金业发展方面。哈政府2003年公布的《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开发计划》中设想,到2005年将哈里海地区的原油产量提高到500万吨,2010年达到4000万吨,2015年达到1亿吨。与此同时,哈将进一步完善油气出口体系,包括建设油气管道,具有储存和罐装能力的港口和港口设施等。

3.引导外资流向,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加工工业,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业。对于外资过度流向原材料、能源等资源开发部门这一问题,已引起中亚一些国家政府的注意。各国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法律、法规及经济手段来引导外资流向,使之更多地投向其薄弱环节和需要更新改造的主导工业部门如机器制造、原材料加工、轻纺食品工业和基础设施等部门。

4.转变原料型出口,要利用本国原料进行深加工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目前,中亚各国都积极致力于改变单一依靠原料型产品出口的战略,改变加工工业落后的局面,努力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5.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由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中亚各国也在努力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因此,各国必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此过程中实现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互补。目前,中亚各国正以“中亚合作组织”为平台朝着“一体化”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 农民: 增收致富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乐县紧紧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复合经济模式。目前我县发展林下经济近3.2万亩,其中,林牧2.2万亩,林菌0.5万亩,林药0.2万亩,林菜0.2万亩,其他0.1万亩。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1 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1.2 资金制约因素大 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1.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专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1.4 管理水平低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5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2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2.1 气候优势 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2 林地空间优势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4万亩,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3.2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上级部门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2.3 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并把它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100~2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百万亩速生林林下经济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南乐县为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4 效益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近几年,濮阳市五县二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如南乐县张果屯乡的林鹅模式,亩养鹅1000只,一年养四茬,亩年效益可达2万余元,近德古乡的林下种植双孢菇,每亩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 ㎡,全年按3茬计算,每亩纯收入1.5万元,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取得了显着的效益。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南乐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 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3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地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把规划做得科学合理。

第11篇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

“一带一路”战略对江苏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江苏是“一带一路”地理位置上的交汇点,在历史上就与海陆商跛砍裰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历史悠久和频繁。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范围目前没有完整的官方界定,本文根据陈万灵等(2014)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界定,分为东盟、南亚及波斯湾航线国家和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国家三段:东盟10个国家,南亚及波斯湾航线12个国家,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9个国家,一共31个国家。2015年,江苏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下简称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到江苏对外进出口总额的15.76%,向该地区投资总额占江苏对外投资总额的22 67%,均高于同期对欧盟、美国和拉美地区的占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使从总体看,江苏开放型经济粗放发展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亟需转型升级。江苏如果能抓住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机遇,将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创新开放合作领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根据Dun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论、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等理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一般要经历由低到高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三个阶段。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江苏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合作路径。

一、利用互联网+,创新商品贸易模式

(一)合作基础

江苏与沿线大部分国家的贸易,都体现了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国际分工的特征,即出口要素资源充裕的产品,进口要素资源稀缺的产品。2005年到2015年11年间,江苏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年均进出口增长率为13.4%,其中进口增长率为9.7%,出口增长率为16.4%。同期江苏对欧盟国家年均进出口增长率为10.3%,其中进口增长率为13.7%,出口增长率为9.2%。可见,沿线国家在江苏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苏对该地区国家的出口势头良好。

江苏与沿线国家互补性强。江苏的矿产资原、能源贫乏,全省95%以上的能源、98%以上的有色金属资源都需要依靠国内省外和国外两个市场供给。江苏资本相对充裕,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产品门类,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出口长期以来处于顺差地位。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例如,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文莱、中东和红海沿岸地区的国家石油资源丰富,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3国橡胶产量占全球的3/4,非洲东海岸能源和矿产丰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铁、锰、煤等矿产资源和黄麻、稻米、棉花和油料作物等植物资源丰富。除了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少数几个国家之外,其他国家大部分工业体系不健全,工业制成品需要进口。可见,江苏的工业产品与沿线大部分国家形成较好的优势互补态势,有利于双边贸易活动的开展。

2012年以来,江苏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增速大幅下降,2015年还出现了负增长。近年来,为扩大出口,江苏省政府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成本和效率两个方面增强江苏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江苏外向型企业扩大对外贸易的新模式,有利于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发挥江苏制造业大省优势,扩大海外营销渠道,促进企业和外贸转型升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快速发展,成为江苏跨境电子商务关注的新兴热点市场。中东地区沙特、阿联酋等国家人民收入水平高,跨境在线采购发展速度是其它地区的两倍目前中东和北非拥有1.1亿网民,3000万人已在网上购物,电商规模预计从2012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50亿美元。东南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培养了大量中产阶级和巨大消费需求,是目前继美、欧盟、中国之后又一个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可以预见,沿线国家或地区将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将会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

(二)合作策略

1.加强市场研究,合理选择跨境电子商务模式

加强对沿线各个国家的市场研究,深入了解各国有关贸易环境、市场结构、贸易法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情况,在国别和产品上做积极而谨慎的选择。针对不同市场,选取不同比较优势产品,从而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

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分为B2B和B2C两种模式。江苏出口产品所占比重最多的是机电产品,其次是纺织品。江苏本土企业出口生产型机电产品较多,而消费型电子产品较少,所以适合B2B模式。在B2B模式下,企业要充分在利用阿里国际站等平台、拓展营销渠道的同时,优化传统外贸推广模式,做好线上线下融合营销,以提高询盘的成单率。纺织品是江苏传统特色产品,面临出口竞争激烈、利润率低等问题。除了运用B2B模式外,纺织企业也要充分开发B2C模式的功能,得到速卖通、敦煌网、WISH等平台进行运营。

2.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方式和平台

江苏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要集群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尽快实现全程在线交易,不断扩大可交易商品范围。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要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通过建立“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建立影响力较大的公共平台和综合服务企业,为更多国内外企业沟通、洽谈提供优质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全面配套支持。这些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尽快培育自建平台的知名度,拓展营销渠道,与境外电子商务企业强强联合。

二、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对接全球价值链

(一)合作基础

从整体上来看,江苏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15年江苏人均GDP突破1.4万美元,该水准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特别是苏南各市,人均GDP均超过1.6万美元。2007年江苏对外投资额4.68亿美元,2015年达到了103.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7.19%。同时,2015年江苏对外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左右。根据高敏雪、李颖俊(2004)对邓宁投资发展路嚼砺鄣难橹ぃ江苏净对外直接投资处于由负向正、大规模资本流出的时期。

江苏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江苏是个资源小省,长期实施粗放发展的经济结构与方式,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逐渐凸现,除纺织外,其他6大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将部分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成熟产能转移到沿线国家是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江苏省开放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工业体系不健全,它们拥有丰裕而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资源,这些是它们现阶段发展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此外,江苏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大省,建筑业尤其突出,特别是南通有建筑之乡的美誉,南通建筑铁军名扬海内外,为企业“走出去”奠定了良好基础。过去江苏省建筑业“走出去”的只是建筑施工,而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涉步领域不断扩展,现在则扩展至规划设计,很多企业走上了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道路。东南亚、中东和非洲是江苏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大部分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这些国家大部分处于工业化时期,各国的工业化必然拉动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带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设施联通”是优先领域。这里所说的设施指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指交通设施,还包括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建设等,这些也是江苏企业擅长的领域。江苏可以发挥在建筑行业的优势,加大对沿线国家港口、机场、道路、桥梁、隧道、电力输变、光缆、电缆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市场开拓力度。

(二)合作策略

1.以资本引领加强市场、资源、工程、贸易合作

江苏企业要利用本省资本充裕的优势,到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通过绿地投资或并购等方式,在国外投资建设厂。此外,还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和亚投行的支持,承包沿线国家路桥隧机场港口等工程,同时还可以带动工程机械以及建筑标准的输出。

2.按照产业区位比较优势选择投资区域和投资产业

目前,江苏在沿线国家的国际分工阶梯中处于中上游地位,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江苏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是对同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的东南亚、中亚一些国家,投资纺织、服装、轻工、家用电器、电子等传统行业;二是对比江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例如新加坡,重点投资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能力;三是对于非洲和中东的资源型国家,重点投资于能源与建筑行业。

3.抱团出海,大力扶持海外园区建设

民营企业是江苏对外投资的主体,它们大多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并且缺乏国际化经验。为了加强江苏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江苏对外投资企业可以组建跨国优势企业集团,采取集群式的境外投资方式,联系我国和东道国政府,建设海外园区,使之成为江苏企业“走出去”的平台,产业对接的载体。通过完善的园区配套政策与设施,吸引省内企业、国内企业进驻,以发挥双方政府与民间企业合作优势,达到“抱团出海”的功效。

三、利用比较优势,加强技术输出

(一)合作基础

江苏2015年人均GDP超过了1.4万美元,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1/8、世界的1.5%,根据钱纳里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整体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若干细分行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前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除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中东石油国家外,大部分处于准备工业化阶段和工业化初级阶段,技术水平低,急需引进适合本国产业发展的技术。而中东石油国家虽然收入水平高,但工业化水平较低,产业不健全,所以在其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技术引进。江苏在农业、农业机械、钢铁、IT产品等方面的技术与沿线国家的需求与很高的契合度。

(二)合作策略

1.技术输出与产品输出相结合

科技产品不同于一般货物出口,一般都与产品贸易相结合,在产品出口后要有专业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必须重视长久的技术服务,完整、全面、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及产品,才能有效地建立品牌效应,从而获得技术促进贸易,贸易带动技术输出的良好效果。

2.技术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

为改善中国与沿线目标市场国的贸易结构及国际收支状况,江苏企业要合理利用资源,在一些江苏具有优势的高科技产品领域,在东道国进行绿地投资和并购,要把先进的装备制造、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咨询服务输送到急需的沿线国家,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3.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创造品牌优势

品牌输出应是江苏开展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展方向。很多江苏企业在进行海外经营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恶性价格竞争方式,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江苏企业在实施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可选择三种发展策略:一是利用公司现有品牌实施地域扩张,缺点是速度慢;二是收购已存在的品牌,这种方式简便快捷的,但收购的代价是昂贵并存在风险,经营难以控制;三是建立品牌联盟(如合资、许可证协议等),建立品牌联盟是一种快速、方便的办法,不需要或需要很少投资,并有利于培育全球性品牌声誉,塑造企业形象,可实现共荣互利,但对品牌资本的控制力比较弱。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建议

中国的影视想要取得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影视人才。作为主要的人才输送渠道,各大高校在开展影视专业教育时必须要以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可以适应实际影视发展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影视业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更多关注,获得更高成就。

一、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的影视业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惊人,对相关影视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影视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供求矛盾。我国的电视台、网站、相关影视公司的崛起速度很快,影视人才缺口很大,但具有影视专业的高校数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为需求单位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影视人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创新型的人才更是匮乏,进行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模式重塑迫在眉睫。

二、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施配备不足

影视专业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很多高校为了吸引生源而盲目开设影视专业课程,但在师资力量、设施配备上却难以满足影视专业的教学要求。中国的影视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特效人才十分紧缺,但学校往往提供不了高价的影视设备,学生难以接受到先进的专业技能教育,供需平衡难以实现。

(二)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影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求较高,但学校的影视专业培养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中多偏重与理论学习和简单的技能培训,在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下,不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学生的创作能力在这样的教育之下难以发挥。创新能力的缺乏制约了学生的表现力,多数学生难以制作出兼具创造力和深刻内涵的作品,抄袭、模仿性的作品层出不穷,对中国影视业的发展起不到推动作用。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

影视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高,尤其是市场研究的实践活动,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品价值。但是多数高校的影视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制作出作品,当真正投入到市场中时,却由于对市场运作的不了解而是作品失去创作意义。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市场经验不无关系,学生难以从教师那里学到市场运作的知识,难以开展自我推销,使教学和实践相背离。

三、转变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新的人才需求下并不适用,教师需要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往教师会按照大纲要求,向学生讲授影视相关理论,安排实验课程,带领学生们进行影视实践,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未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项目教学法,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的全程参与,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例如,教师可以交给学生“制作环保宣传片”这样一个项目,学生需要自己进行创意构思,组织材料,进而开始拍摄,进行后期制作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组织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都可得到锻炼。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力量。

(二)提供实践平台

影视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在实践方面有所侧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首先学校应为影视专业的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成长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有充分的发挥空间。其次学校应建成影视工作室和实验室这两部分软硬件,学生身在其中可以切实感受到影视工作氛围,利用其中的工具设备开展影视研究与实践。第三,学校可以自主或是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一些影视竞赛,例如开办风景摄影展、青春题材的影视短片比赛、音频特效处理竞赛等等,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自己的影视知识不断完善,并能在相互交流中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

(三)实现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需要校方的努力,不仅要将学校内部的资源有效利用,还要与地区企业联合起来,为影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学校要为影视专业的学生配备专业学习所需的硬件设备,还要利用好学校的电视台、广播站等,将它们发展为影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的基地。除了学校内部,学校要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校企联合。例如,让需要影视人才的企业兴办实习基地,为学生建成表演室、录音室、演播厅等等,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请企业中的精英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这样的合作方式技能提升学生能力,达成影视专业的教育目的,又能为企业储备人才,实现双赢。因而学校应该在提高资源整合效率方面多下功夫。

(四)提高师资配备

要提升影视人才质量不可忽略师资水平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因而必须要改变影视专业师资薄弱的现状。学校在教师招聘时应该有学历、经验、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参与专业调研等等,教师知识常新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组织教师参与到实践当中,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从而使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积累,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变革。教师要始终把握影视发展的脉搏,为学生提供最新鲜的资讯和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重视教学质量的反馈,这有助于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重塑教学理念,从而使学校内的教学与社会上的需求接轨,最大程度地保证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影视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需求,正视现阶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努力创新,有效利用资源,改良师资结构,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广阔的实践平台。尽高校影视教育之所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影视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军桃.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