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哲学内容

政治哲学内容

时间:2023-07-17 17:2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哲学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哲学内容

第1篇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现存问题,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并以理论研究和分析实践为立足点,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剖析,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探讨出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导向作用的长效机制。想要将这项工作做好,就需要借助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模式进行深刻剖析,以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深刻的认识。

郭学军先生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一书,将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哲学的思维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并试图发掘出可以解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的反复阅读,笔者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即从全文内容上来看,除了开篇的绪论以及最后一个章节——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哲学范式的构建,其他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说严格贯彻了“反思”的思想。与此同时,这种思想又把全文完美地分割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反思、主客体反思、过程反思、环境反思、价值反思、原则反思、方法反思、创新论反思以及系统性反思等多个板块,使全书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显得非常清晰明了。

当然,结构简单并不代表内容同样简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思政领域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其内容的复杂性可想而知。而且就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这一角度来看,各个部分联系得并不是那么密切,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总是难以被解决的症结所在。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的进步性,恰恰就在于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它不同于其他思政类图书只是简单就事论事或者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哲学的普遍性来总结出一类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就这一根源来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有着相当明显的进步性。就该书的全篇内容而言,我们可以将全书分为两个大的部分:首先是发现问题的阶段。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考。想要解决任何问题,发现问题肯定都是第一步,全书的几大“反思”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作者详细深入的剖析,也同时证明了依托于哲学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全书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过程、环境、原则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并且深入探讨了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第二就是解决问题的阶段。《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一书并不仅仅是一本发现问题的图书,其出版的根本意义是解决问题,运用哲学的独特视角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再将所发现的问题推衍成一种普遍性的问题。运用哲学手段解决问题,是全书的主要论证方法。可以说,哲学的独特视角给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而依托哲学思维来展开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走向优化完善的一个绝佳契机。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一书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思考类图书的先河,第一次将哲学思维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当中,将哲学中的矛盾观、普遍性、特殊性、实事求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等思想灵活地运用于全书之中,大大地加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化进程。依托哲学理论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思考,是解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郭学军先生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将哲学与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令读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相信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哲学必将继续成为其完善自我的方式之一,而从哲学视角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让思想政治教育之花结出新的丰硕的果实。

作者:郭学军

第2篇

如何通过对政治学科教学内容、资源的整合、优化,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体现新课改精神,落实新课标的要求,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1.学科内教材内容的整合

(1)框题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要熟悉课本内容,敢于调整教学内容,按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大胆调整,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如在《关于世界关的学说》这一框题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的内容作了一个先后秩序的小调整:课本原来先介绍什么是世界观,然后是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包括联系与区别)。但我教学中是介绍完世界观后,接着讲授什么是方法论,顺势也把“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讲了。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记忆相关内容。因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关系密不可分。回头再讲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讲清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观点就自然水落石出,非常清晰了。另外,这节课对另一个知识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作了个小调整:先介绍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对哲学发展有推动作用;然后再讲授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和反思,因而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另教材中部分哲学原理与相应方法论并不对应,尽管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我们不能让学生把世界观与方法论混为一谈。应该让学生把不同的世界观与相应的方法论对照着学习。如教材讲“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后,再集中讲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我认为,虽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重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尽管同属于两点论和重点论,但二者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它们有自己相应的方法论。在这节课,我是做了调整和补充: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对应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先讲,然后再讲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原理要求抓本质,不可忽视支流,最后才讲两点论和重点论。因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原理及其方法论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区分。

(2)框题间教材内容的整合。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进行编写。以生活逻辑为主取代过去的理论逻辑为主,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上我们应该按要求认真落实。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又要灵活处理好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首先,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框题内容偏多,一课时讲不完;有的上一框题的部分内容与下一框题的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连的,此时我觉得应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如在《第九课 矛盾》的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两个问题,一是矛盾的同一必性和斗争性,二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教学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偏多,一课时难以完成。同时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可以把“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这一问题与下一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讲,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则单独用一课时讲。

(3)课与课之间教材内容的整合。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视教材为学习资料,在遵循教材处理“源于教材,以不拘泥于教材,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的总原则前提下,主张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为此,我在重新审视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如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讲的“物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我们教材没有在这里介绍什么是物质和意识,因而不利于学生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知识点作了处理,就是把第四课第一框题中“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内容提前到这课来讲。通过列举“水果和苹果、香蕉、西瓜”、“动物和猫、狗、牛羊”等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哲学抽象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这一处理,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形象、生动的理解抽象的知识点。

2.科际间教学资源的整合

所谓科际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政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的密切关联来提高政治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资源整合。在政治课教学中,经常使用语文知识,如经常使用文学修辞语言,有利于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以烘托课堂的气氛。如我讲到崇高理想的作用时,用“指南针”“发动机”“风帆”“灯塔”“路标”来形容,这是比喻法。讲“理想”时,我针对班上少数同学提出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观点,我朗诵了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现代诗《理想》。在教学中,若能适度加入唐诗、宋词、文言、警句、成语、俗语等文学鉴赏,并把文学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巧妙地融为一体,能提高审美情趣,烘托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学科的资源整合。首先,“政史不分家”,中学政治课本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很多,为政治学习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材料史料,有利于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如在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举了一系列统计数据:从科学的发明(发现)到实际应用所经历的时间,两次大战之间为18年,战后则为9年。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应用,照相用了11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仅用了2年。数据是枯燥的,然而数据也是最具说服力的。一连串的数据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政治是现实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二者密不可分。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又是依据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的,以哲学观点统帅史实,要让学生在历史素材中逐步领会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其次,政治学科与地理学科资源整合。缺乏地理知识的政治学习是不可想像的。借助地理可以形成科学的空间概念,以强化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

总之,科际资源整合有利于疏通学科之间的脉络,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前提批判;哲学思维;世界观

政治和哲学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同胞兄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可以说学习政治的目的是为窥视哲学世界,理性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政治新课标中有大量哲学理论等待着学生去学习和探究,这些理论都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仅将哲学当成一种理论来阐述,势必会削弱政治哲学的存在价值。而改观“哲学理论化”的重要手段即是前提批判,通过培养学生的前提批判思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切实改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前提批判的理性认识

基于政治课程的角度探寻前提批判的定义,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政治、哲学和前提批判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前提批判思想成为影响教学乃至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构成哲学的一部分。哲学是政治理念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政治则是哲学目录下的一门重点学科,即政治哲学。而且,哲学是研究世界万物性质、真理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多项内容,而思想则是哲学的核心所在。思想与知识、价值、存在、理性、心灵和语言形成了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中,后者是“因”,而思想是“果”,将后者集合起来,即是一个人的思想,它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性,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了直接联系,即人的个性和性格。

而前提批判则是对上述内容的一个前瞻性思考,无论是政治、哲学还是个体思想。但它们之间也构成了一些内在联系,其中,政治是对哲学的前提批判,哲学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而理论思维又是什么?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它们是思维方式、生活基础、人生问题和思想冲突。因此,前提批判是对个人主观行为的前瞻性思考,是避免、调整和发展人生步调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前提批判思想,提升哲学思维能力

缺乏前提批判思想,学生就无法正常学习,同样,生活也无法正常开展,因为这会扰乱生活秩序,使学生漫无目的地前行,随波逐流,最终在思想颓废中走向消亡。培养高中生的前提批判思想,是提升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和生活,稳固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前提批判思想的培养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任何欲望都提出质疑。个人欲望是前提批判的对立面,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任何欲望都提出质疑,从而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来说,质疑即是一种前提批判。通过质疑,能够帮助学生确认他们言行的规范和有效,提升他们的素质;通过质疑,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学习方向;通过质疑,能够让学生提前发现存在的隐患,从而及时消除,避免将自己带入误区;同样,通过质疑,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成长的规律,最终形成哲学思维。

2.让学生有计划地成长。在人的一生中,最让人畏惧的是未知,假如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未来,那么我们将能够避免很多失误。然而,虽然不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做计划的方式来规划未来,而做计划这项行为,也是前提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做计划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将明天的行程规划通过今天的计划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并理性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与哲学思想中的内在论、规律论是一脉相通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计划意识,是政治教师的重要责任。培养的途径可以是课堂计划学习,也可以是课外计划生活。

如,让学生计划课堂学习,以“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为例。首先指导学生采用预习的计划方式,在课前了解学习内容;其次确立课堂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文化生活多样性的现状及其成因;(2)了解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理性认识自身文化生活的利与弊。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对等的,假如两者之间出现偏差,那么,教师首先应自我检讨,是否教学目标的制定偏离了课题预设目标的方向,其次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对于错误理解课题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实施课外辅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做计划并正确计划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前提批判思想。高中政治新课标中有很多表现前提批判思想的课题,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其第一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第二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是前提批判思想渗透的重点内容;必修四哲学生活中的所有课题都与哲学思维能力存在联系,而优化展现课题知识的重要手段,即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前提批判思想。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前提批判思想,教师应抓住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哲学的思想来组织教学,用前提批判思想来优化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从而为学习政治课程以及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本文探讨了非哲学专业的《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文章提出了“以经典为中心的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要点是:关注中心,研读原典,通过学习经典来获得智识的成长。

关键词 :教学改革;西方哲学;学习经典

我讲授《西方哲学史》(非哲学专业)已有10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内容,10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期达到我所想要的结果,经过多次实验,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反馈的信息,现在逐渐形成了可以叫做“以经典为中心的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要点是:关注中心,研读原典,通过学习经典来获得智识的成长。

一、精选教学内容

以前非哲学专业的《西方哲学史》同哲学专业的同名课程一样,内容非常多,从古希腊到现代早期,从泰勒斯到黑格尔,时间两千年,人物数十个,一学期下来,所有的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和拓展,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等关键哲学家也讲不了什么东西,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人名和概念,真正的思想内容什么也学不到,更遑论读些原典了。因此,我对《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缩编,而且这种缩编做过两次,第一次缩编删除了中世纪哲学和现代早期哲学,只保留希腊哲学,第二次缩编则又删除了希腊哲学中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亚里士多德哲学,只保留了智术师运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次缩编后,现在的非哲学专业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六章:1、导论;2、希腊文明概论;3、早期希腊哲学;4、苏格拉底;5、柏拉图;6、亚里士多德。其中1、2 章是为铺垫,3章:早期希腊哲学只列出人名和发展线索,4、5、6章才是课程重点。也就是说,经过此番内容剪切,我的《西方哲学史》基本上只讲了希腊哲学的三大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此大的内容缩编其合理性何在?我的想法是:①希腊哲学不只是西方哲学的源头那么简单,全面地讲,希腊哲学既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哲学的基石和导引,“言必称希腊”、“哲学说希腊语”等口头禅都充分说明了希腊哲学的重要性,只有学好希腊哲学才能学好往后的西方哲学,所以,与其泛泛地、点到为止地把西方哲学从古至今过一遍,还不如详述西方哲学之起源、基础和导引——希腊哲学,为以后进一步深造西方哲学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把教学内容限定在希腊哲学后讲了两个学期,发现要讲的东西还是很多,所以再次缩编教学内容,把希腊哲学掐头去尾,重点讲述希腊哲学之高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讲到底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因此,学好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就学好了。③哲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余地固然不大,但非哲学专业的哲学课教学理应不同于哲学专业,其应根据学生专业等因素相宜裁剪教学内容,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觉得,我现在的《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就非常好,抓住了关键哲学家,并且,对非哲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本课程对关键哲学家的讲读足够详尽。我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经过这样的缩编和精选,在内容上一方面是少而精,两千年的哲学史,本课程只讲了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它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另一方面,本课程也是高大上的,希腊三大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经典中的经典,其伟大、深刻和崇高是不言而喻的。

二、初读原典

在青年学生的智识成长过程中,原典的学习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在大学期间没有读过一本原典的话,他的大学基本上是白读了。在阅读原典的问题上,中国大学教育的奇怪之处在于,所有人都知道阅读原典的重要性,但大家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阻碍学生阅读原典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时间,二是方法。时间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在学校的常规教学时间内基本上无法安排课时来研读原典,少量的原著选读课大都是摆设性的,根本达不到真正精读原典的要求和效果。我的教改设计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将二千多年的哲学史内容缩编和精简成希腊三大哲学家,把教学时间给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读原典的时间就有了。

方法方面则问题更多,原典阅读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它必须要由对原典有研究的优秀教师的带领方能进行,也才能取得实效。如果由低劣教师带领或者任由学生自己阅读,则不会有什么效果,甚至还可能产生反效果。从学生向我反馈的信息来看,如若没有教师的带领,学生自己阅读原典的问题很多,要么看不懂,要么虽能读懂文本,但不能理解义理,在我看来,除了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以外,一个人在没有优秀教师引导下,自我阅读原典的最大问题是,由于缺乏相关原典的背景、词汇、风格及义理等知识,因而无法走进原典的世界,无法领略原典的伟大、崇高、精妙和美好,无法被原典感动,久而久之,会莫名其妙地觉得“经典也不过如此”,彻底败坏了阅读原典的兴致,那时,你和原典就真的隔了一座山了,你还是你,他还是他,经典还是一如既往的伟大,你还是一如从前的平庸。所以,阅读原典并非“拿一本书读起来”那么简单,它必须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如果是自学的话,不能一上来就读原典本身,而应该在解经书的引导下分步进行,第一步读原典导读书,第二步读原典注疏书,第三步才进入原典本身。

三、教案展示

我的《西方哲学史》课程重点讲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哲学家,同时带领学生研读三本原典: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和《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选择这三本书的理由是;每位哲学家读一本。苏格拉底述而不作,没有作品传世,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记述了乃师的言行,所以,我以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作为苏格拉底一章的原典书。柏拉图一章读《理想国》则是哲学教学的常规做法,无需多议。比较踌躇的是亚里士多德一章的原典选择,亚里士多德乃百科全书,其著作本本经典,很难找出一本所谓代表作,其原典选择端赖你的专业需要,学习逻辑学的读《工具论》,学习自然科学的读《物理学》,学习哲学的读《形而上学》,学习政治学的读《政治学》,学习伦理学的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学习美学的读《诗学》和《修辞术》。我自己的专业是法政,就专业兴趣而言,我更倾向于选读《政治学》,但是考虑到《政治学》过于专业,而且讲起来也会敏感词不断,所以,最后选择了能够适用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下面是第五章教案展示(PPT 文字版):

第五章柏拉图,427B.C—347B.C出身高贵,高热的政治情结,少年诗人梦,终成语言大师,巧遇苏格拉底,成为哲学家,周游列国,创办学园,为政治,三赴叙拉古,回归学术,成为大哲学家。柏拉图的重要对话:《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 会饮》《, 斐德罗》《, 理想国》,《巴门尼德》《, 泰阿泰德》,《智术师》《, 蒂迈欧》《, 法律》。

《理想国》讲疏:

对话地点:雅典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的玻勒马霍斯家中。对话人物:苏格拉底与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等10人。对话主题:正义及其它问题。讲述方式:苏格拉底以第一人称讲述。

第一卷讲疏:

下行,《理想国》的第一个词,雅典下行到比雷埃夫斯港,哲人下到民众中。与克法洛斯和与玻勒马霍斯和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统治者的利益。

第二、三、四卷讲疏:

第二卷开始,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主要是柏拉图的两个哥哥,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格劳孔的正义观:1、三种好,只要过程,不要结果;既要过程,又要结果;只要结果。2、正义起源于契约,其本质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3、行正义者是被迫的;盖吉斯的故事。

阿德曼托斯:1、人们追求正义的本义并非正义本身,而只是正义之名;2、正义关系到人应该如何生活。

苏格拉底的回应:1、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同构,我们由大见小,先考察城邦的正义;2、城邦的起源。第一个城邦,“猪的城邦”,第二个城邦,“发烧的城邦”;3、战争与护卫者,护卫者与狗;4、护卫者的教育:音乐和体育;5、对诗人的第一次批判,丑化神灵和英雄;最早的文化专制主义。

高贵的谎言,高贵谎言的双重解释:

1、精英政治;2、专制政治。善治的困扰,精英与专制,大众与坏治。

苏格拉底:理想城邦的要素:1、不穷不富;2、疆域适中;3、精选护卫者;4、良好教育;5、立庙祭祀。正义城邦的要素:1、智慧统治城邦;2、勇敢的战士保卫城邦;3、统治者、战士和劳动者的节制与和谐。城邦各阶级各安其份,各司其职,便是正义。

对应城邦三部分,灵魂的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个人正义:理性统治,激情辅佐,欲望服从。城邦和个人相同,上下秩序颠倒,便是不正义。

第五、六、七卷讲疏:

阿得曼托斯的追问,话题的转换,从讨论非正义转向讨论激进政治学、形而上学和知识论。

惊世骇俗的三个浪潮:一、男女平等,女性参政;二、妇女、儿童公有;三、第三个浪潮,最大的浪潮:哲人王。为哲人正名。哲人是爱智者、认识存在者。哲人的品性,哲人无用论,哲人败坏论,假哲人,真哲人,哲学家研究最高级的对象,拥有最高级的知识,其他人则是研究不完美的对象,拥有的是低级的意见。这个最高级的对象就是理念。

“理念”:eidos,idea,源于“看”,“看见的东西”,“ 事物的样子”,“ 事物的形相”。英文:“idea”、“form”。中译“ 理念”、“理式”、“范型”、“相”等。日喻,线喻,洞喻。

第八、九卷讲疏:

讨论非正义问题。五种政体:1、君主政体或贵族政体,2、荣誉政体,3、寡头政体,4、民主政体,5、僭主政体。

第十卷讲疏:

1,对诗人的第二次批评,诗与哲学之争。俄尔神话。

第5篇

一、引言

所谓生命哲学,从广义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所有的人本主义哲学如唯意志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现象学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都可以称之为生命哲学。从狭义上来看,生命哲学则专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洲流行的以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借助肯定人的生命价值来冲决理性绝对主义哲学观念的一种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亨利?柏格森、威廉海姆?狄尔泰和乔治?齐美尔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生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生命现象当作一种非理性的心理体验或本能冲动,一种绝对自由的创造力量和最真实、最直接的实在。例如,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这种冲动变化是在时间上永不间歇地自发地流转,故称为‘绵延’或‘生命之流’。”[1]他说:“绵延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新的形式的创造,意味着不断精心构成崭新的东西”[2]“对于有意识的生命来说,要存在就要变化,要变化就要成熟,而要成熟,就要连续不断地进行无尽的自我创造。”[3]所以,在柏格森看来,生命本质上就是绵延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与创造的生命之流。生命哲学家们还认为传统哲学和科学所使用的理性概念和方法只能把握凝固的、静止的、表面的东西,而要把握生命,就必须深入到生命本身中,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去,而这只有依靠非理性的直觉。柏格森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这种方法绝对地掌握实在,而不是相对地认知实在,它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而不是从外部的观点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4]

西方生命哲学启发我们通过对生命的思考来寻求生活的意义以及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追求,这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生命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石和载体,离开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东西,失去了其存在价值。所以,从生命哲学视角看,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生命”的发展,用生命的意义及价值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生命关怀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意识形态灌输,功能单一化、功利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能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物质生产和科技创新,而精神家园的建构却被忽视。学校教育也更多地关注社会对人才的知识水平、 科学技能和创造财富能力的需求,为社会塑造了一个又一个 的“知识人”, 却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品质的塑造。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趋于工具化、功利化,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发展的本质。具体表现为:学校教育者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向受教育者极力灌输社会政治思想,将受教育者当作培训的工具,将教育教学作为获得功利的手段,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和个性特征,忽视了与其进行生命交流,从而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创造性。例如, 有的教育者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同时,否定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及其坚持和实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单一化和教育形式的呆板化”。[5]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确立、内容设置、方法选择时忽视人文关怀,致使 “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有时成为政策、文件、语录的简单汇编与转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成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6]等等 。柏格森指出:“我们若将目的性理解为一种事先设想的(或是能够事先设想的)意念的实现,那么,生命便超出了目的性。因此,对于整体性的生命,目的性的范畴就过于狭窄了。”[7]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衡量其实效的标准,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觉悟是否高等,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却被无视。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同样重要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僵化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远离生活,缺乏创新性

作为传递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设相应的内容,而在实际教育内容中,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却越来越疏远。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局限于书本内容的教学,大学生现实生活比较关注的焦点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过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理论体系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陈旧落后,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学生普遍表现出对“两课”不感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把理论的内容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传统教育有两个根本的弱点,“第一是它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8]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中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统一的标准塑造全部的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从而导致我们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脱节。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育者在施教中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忽视学生主体性

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教育学观念中,教师和学生设定为主导作用与受动地位的形象,两者具有对立性。在课堂上,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将教师看作是实施教育的唯一主体,强调教师作为权威的中心地位,过于关注对学生的控制,使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完全附庸于教师,对教师所传递的思想言听计从,不能提出任何的疑义。这种听话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很少有机会思考,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严重削弱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造成了学生个性压抑。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从属、依附的关系,表明了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学生缺乏主体性,合理需求达不到满足,使他们缺少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宣教,这与素质教育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背道而驰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刻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灌输方法是必要的,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对灌输方法的应用有偏差,过于强调单向灌输,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试图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把学生当作盛载知识的“容器”,以知识来衡量教育的价值,以学到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和判断学生,这是一种强制、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单向灌输模式,教育者把系统规范的思想以一种不可置疑的态度灌输给学生,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被忽视,他们的感受和实际接受性很少被兼顾,于是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生逃课、睡觉的现象,最后导致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化”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育人教育,而育人教育不仅是一个阶级统治行为、政党政治行为或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而且是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行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9]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线,因此,离开对生命的关怀和敬畏,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其本来的面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单是为了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宣传, 或者纯粹的知识传授, 也不单是为了实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更不单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而是为了育人, 为了给学生以智慧、道德和情感的启迪, 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不只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学生,而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唤醒人性、健全人格、完善人生,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真正“人”的育人活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教育目标,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情感变化,不断地进行情感渗透和激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重视学生的思想问题,也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只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切实从思想上教育学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满足大学生生命成长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关怀到大学生个体,真正焕发出人文关怀魅力,这也是由当今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选择上, 不能不顾实际,停留于照本宣科, 满足于传达文件精神,而应该立足于现实,对内容进行精心编制, 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使之更贴近大学生、更贴近现实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应该与当今世界形势发展以及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特点相适应外,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价值观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耐挫力弱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使大学生能够在逆境中学会坚强,学会发现生活的真谛,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自残和其他暴力倾向,积极融入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找寻到生活动力与生存价值,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和幸福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符合大学生生命成长规律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断促进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不断推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满足大学生对完善人生、充实灵魂、提高思想境界的需求,又要促使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1.教育目的由“知识‘量’的积累”向“生命‘质’的升华”转变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和威力。知识价值的凸显就必然使得知识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知识“量”积累的多,并不代表个体发展能力就强、生命质量就高。教育不能为知识的积累而教育,因为积累知识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是要让生命更有价值、人生更有意义。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量”的积累,而忽视了对生命的关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终使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10]因此,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心灵净化、人格完善、生命升华, 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滋润心灵的统一。

2.大学生由教育“客体”向“主体”转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和被动接受者,“看不到”学生旺盛的生命力及其多方面的发展需求,“看不到”学生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关注“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的过程,过于关注“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忽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仅当作个体应该遵守的外在规范和约束,而不是当作有益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纯粹的政策宣传、知识灌输和行为约束,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因此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对教育的内容难以接受和内化。生命哲学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状况,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创设机会与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去自觉、独立地思考问题,开发其智力,鼓励其创造。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认可教育目标,自觉内化、接受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主体性人格,才会真正自觉地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法;阅读教学

中职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起点较低,学习兴趣缺乏,课堂参与热情不高,对于思想政治的抽象性不能深入了解,给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带来较大的障碍。思想政治课运用阅读教学从指导学生读懂教材入手,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理解教材内容的能力与主题提炼、材料概括能力。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标,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让中职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来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学习效果,让中职学生参与政治课阅读培养学生勤阅读善思考的习惯,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生活意义。我们的做法是:

一、指导阅读,培养能力

政治课阅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的深刻认识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指导课内阅读,用好教材。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成为理解教材“平等中的首席”,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内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让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网络。主要的做法是,借助现有教材,指导学生精读理解。

1.教师示范,精选阅读。

教师精心选择符合学生现有认识能力的教材,让学生来读明白,深入理解。一是指导学生读好教材。把教材中的片段认真读懂,做到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全面理解原文的思想;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文章,为学生阅读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如网络文章和其他案例信息。

2.提出纲要,释疑诱导。

中职学生基础起点不高,需要教师降低难点,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参与对教材的阅读,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加以整理,课前给学生一个重点阅读提示,并设置学生能通过初步阅读理解的一般问题,诱导学生深入阅读。也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联系教材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要设置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由简单问题逐步过渡到较深刻的问题的解决。

3.提炼要点,培养思维。

教材内容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范本。可能与现实的变化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补充教材的相关资料加以理解。比如,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国家的科学决策?验证改革开放的标准是什么?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阅读材料“见证改革开放成就的5组数据”,帮助学生概括出改革开放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握改革开放的成败。

4.情景设置,学用结合。

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学生如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是没有思想上的收获的。

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做到精讲,启发思考。比如教材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框题内容,生活在农村中的学生,大都感觉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资源利用的危机感,如何促进学生形成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的境况,对比现实的环境污染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指导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也要与学习相联系。一是能有效防止学生漫无目的的滥读,浪费时间;二是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激发学习的动力,拓展知识视野,开阔思维。

1.热点阅读,关注社会。

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既能创设现实情境,也能通过具体事实理解教材,形成哲学就在身边、政治就在身边的意识,也容易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阅读,把学习知识的目标导向真实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2.时事阅读,了解细节。

案例和教材细节阅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概括能力。《法律常识》教学时常利用新闻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通过案例分析,提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因此,通过阅读方法的正确培养,学生学习目标正确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哲学阅读,感悟价值

古人云:文以载道。哲学阅读,是对阅读价值的提升,既有对哲学原理的阅读,也有对生活哲学感悟式的阅读,让哲学教学回归生活原点的阅读。政治课程思维的统筹性、哲学的方法指导性特征都很明显,是知识中的知识,“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更是思想政治课“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重要目标。如《哲学常识》教学就要求学生学习要多“悟”,不能光记住条条框框的句子,要与现实联系,把哲学道理的真实意义概括出来。哲学故事、哲学寓言、哲学小说,哲理名言,都渗透随着生活哲学的价值,也更能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一)挖掘思想,启发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读懂哲学,我们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哲学的启蒙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塞莱斯廷预言》等。从普通的生活事例入手发现学习哲学的乐趣。

(二)联系实际,阐述理解。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一定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社会现实,还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通过漫画“杀鸡取卵”的故事,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警示。如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时,让学生讲诚信故事、阅读诚信故事等,懂得诚信思想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三)古为今用,化繁为简。

名人名言,精辟扼要,往往渗透深刻的哲学原理,教材中有很多引用古今名人的描述,有助于对教材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要好好利用。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浅显易懂的短句、名句让学生深刻理解,读思结合,并能牢牢记住。

三、趣味阅读,培养兴趣

(一)趣事见闻,联系教材。

经济学基础、哲学基础教学中,中职学生都感觉知识晦涩难懂,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教学中必须把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说明哲学原理对生活的启发意义。

因此,教师自身要有阅读的基础,把生活事实与哲学原理结合起来。如人们常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来说明投资风险与收益机会之间的对立统一。

(二)身边素材,深入思考。

将客观事实上升到哲学原理,这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素材来帮助思考:为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付出才有回报?学生就会联系生活中说的“不劳而获”,“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有舍才有得”等典故来概括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

(三)引发讨论,情理交融。

第7篇

一、政治阅读教学的实践

1.读什么

读课文,学好政治的必要基础。首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结构。政治教材的编写结构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其次,要了解教材的内容,教材包括正文和辅助文。最后,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例如通过阅读政治生活,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读题目,是学好政治的必由之路。题目指导是改变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有效做法。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充当“采购员”的角色,负责给学生挑选典型的例题,如紧扣教学目标的、有多种解法的和易混易错的例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

2.怎样读

易混知识,要反复读。现行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不断论证形成的,其内容的表述十分精确。教学中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必须严格按课本“咬文嚼字”地反复读。阅读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指导学生边读边理解,从而读懂概念的内涵,读懂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抓关键词、近义词阅读。所谓关键词是指文本中能突出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身属性或特征的词语。如“前提、基础、关键、主要、核心、源泉、决定”等就属于关键词。所谓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生活与哲学中的“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要”等词与“主要矛盾”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等词就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近义词。运用逻辑分层法逐层阅读。运用逻辑分层法首先要对所读文本进行仔细辨别,理清其内在逻辑关系。高中政治教材的前后逻辑关系特别密切,我们必须把前后话、前后段、前后课、前后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不断地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这样前后知识会更紧密,思维会更清晰。

二、结语

构建知识体系图表。高中政治教材的每目、每框、每课、每单元乃至全书,都有其叙述的线索,理清线索,构建知识体系图表能把“厚书”变成“薄书”。生活与哲学就是按照“哲学真正的哲学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知识体系结构展开的。通过阅读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既培养了学生整理概括能力,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记忆的方法。阅读需要智慧,行动需要坚持。广大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科学施教,才能真正提高政治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孙自祎 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

第8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深入浅出 感同身受 大彻大悟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起点,也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而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课,让学生觉得抽象、枯燥,给学生“假、大、空”的感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觉没意思。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思想政治课老师必须练就本领,打造魅力思想政治课堂,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我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的点滴体会和做法与同行分享,希望引起共鸣。

一、深入浅出——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材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且每一课每一框都涵盖比较多的知识点。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解读教材,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的简约性和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课涉及的面很广,仅靠一周两课时(高一、高二阶段)的教学,老师很难把所有的知识都深度挖掘,都精讲给学生。[1]因此,思想政治课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深入、全面、准确地解读教材,认真研究教材的编写理念、设计思路、内容呈现方式和具体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度,统筹安排,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确保教学的时效性。

以《经济生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为例,在一框内容中涉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在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学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完成了也是“走马观花”,学生根本理解不了。这就要求老师准确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注意教学的连贯性,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感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在“名词点击”中出现,因此忽略不讲,但其实就在讲解“财政的作用”和“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这两个知识点时没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知识作为铺垫,就很难理解。因此,有必要在第一框就深入浅出地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老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对教材有全面的理解,总体的把握。

二、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教材内容

思想政治课老师在讲解清楚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要通过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让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内化”,引起学生的共鸣。说起思想政治课,学生马上与枯燥、难懂联系起来,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从中得到乐趣。

所以在讲解哲学原理时,每一个原理我都以一个“趣例”引入,“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2]我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以搞好哲学常识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比如在讲“质变和量变关系原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完成“职业理想”的小作业,作业分为“看、行、达”三部分。第一部分“看”,我所中意的职业所需要的特质及我已经具备的符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特质。第二部分“行”,对比两者看我距离理想职业的差距和将这差距分解为几个阶段去实现。第三部分“达”,请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设定一个时间,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时当成自己未来的一个设想,充满着期待去完成,上课时我让一两个学生展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都很好奇,这与我们的哲学课有什么关系?展示完后让学生总结看大家的职业理想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都说理想远大,但这些理想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步步为营,分阶段完成。在学生总结完后我引出“质变量变原理”,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三、大彻大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很强,这一点从教材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因此,在学生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最后一步就得灵活运用教材。在学习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一框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教室里转了几圈,留意到几个同学的课桌里有水果。“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王扬同学请你拿出你课桌里的水果。”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王扬,王扬疑虑地站了起来,同时又犹豫着把苹果拿了出来。“我让你拿水果,谁让你拿苹果了?”大家开始窃窃私语,不知所指。“刘颖同学,请拿出你的水果。”刘颖战战兢兢地拿出了她抽屉里的香蕉。“我让你拿出水果,谁让你拿香蕉了?”这时大家见我满脸的笑意,都明白了过来,有的大笑,有的讨论,有一位同学说:“老师请你拿出水果来吧!”我笑着说:“我也拿不出水果这一具有共性的东西,我只能拿出它的具体形态,不是香蕉,就是苹果之类的,这就是我们上节课讲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请同学结合刚才的案例总结。”学生很快总结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3]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就很难保留在记忆里。如果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快乐,不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在每一课上新课之前,我都会尽可能地用一些大家关心的事例,如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或者奇闻轶事来激起大家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去分析这些案例,这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方面的效果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李亚平.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10).

第9篇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本应该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哲学教育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哲学教育面临困境。因此,反思我国哲学教育,探讨哲学教育如何走出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哲学教育中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正是当今哲学教育遭遇尴尬的真正原因所在。

1.1 哲学教育政治化

我国哲学教育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严重。哲学教育也就成了政治教育。哲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从而把哲学教育变为思想灌输和时政教育为目标。哲学教育就变为政治说教和政策宣传的工具。在哲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无形中把哲学教学的任务完全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哲学理论政治化、绝对化、神圣化。哲学的功能侧重于“政治教育”,哲学成为“政治”的代名词。由于哲学的政治属性过于浓重,缺乏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忽视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功能。而这些弊端正是学生们排斥、厌恶哲学课的根本原因。

1.2 哲学教育知识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哲学的世界观比较重视,而对方法论教育相当忽略,将世界观等同于方法论,甚至以世界观取代了方法论。这使学生对马克思主意哲学方法论思想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自觉应用,以至于他们学无所用、学无所得。我们不否认哲学是一种知识。但是,仅仅把哲学作为一种知识,甚至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认识,这就把哲学知识化,同时也势必导致哲学庸俗化、简单化了。

1.3 哲学教育教条化

哲学在本质上是反教条的。前苏联模式的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这一思想,导致了哲学教条化,僵化、凝固化,只是作为僵化的教条和公式被运用,使得哲学越来越成为“一成不变”的真理和照搬照用的公式。而我国在很长时间内照搬照抄苏联教科书体系。哲学教育是照本宣科的原理教学方式。哲学教科书教条主义的体系,陈旧的思维方式,使原本极具灵活性的理论变得刻板、教条,成为照搬照用的公式。哲学教学丧失灵活性、针对性,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很少能做到活学活用。哲学就是“原理”所提供的一系列公式教条。

1.4 哲学教育形式化

哲学教育中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哲学教材和哲学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现行哲学教育很少吸收当今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形式主义的教育。而这也正是哲学教育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传授,却忽视了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意义。一个明显问题是老师照本宣科,一厢情愿,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方式和思想状况,造成预期教学目的与实际学习效果之间的严重脱节。

2 我国哲学教育的出路

哲学教育必须改革,哲学教育的出路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2.1 哲学教育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

哲学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我们不能否认哲学是有阶级性的,哲学应该为政治服务,这是无疑的。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引导我们树立唯物论辩证法的立场去认识分析问题,当然有思想教育功能,但哲学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方式应该是有一定间接性的、隐性的。哲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政治,哲学教育不能仅仅归结为思想教育功能。哲学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改造学生的思想。哲学的本质在于它的批判性的思维。因此,哲学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理论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通过批判获得真理,获得知识的能力。

2.2 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

世界观不等同于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哲学教育,必须传授哲学的方法。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因此,哲学教育应把传授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有机相结合,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乃至做人的方法。这也是哲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才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2.3 哲学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

知识不等于智慧。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作为哲学虽然理论本性不同,但也是追求智慧之学。哲学教育虽然也有知识教育的功能,但它更应该发挥启发智慧的功能。倪志安教授指出:“哲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起到一种真正的蒙智、纠智和惠智的作用,让受教育者得到思考能力和人格素养的培养”。[2]因此,哲学教育必须突出哲学的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不能止步于知识的积累,而应该着重于智慧的启迪,思想启蒙,这也正是哲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第10篇

我们可以相信在这种不记名的调查表上,同学们的话该是由衷的。

我却搞不清, 你离我是近还是远………

“政治课过于空洞、高远,我甚至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在高校与同学谈及德育课的时候,你不难听到学生这样的说法。

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最先接受的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人生哲理》两门思想教育课。但教学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所上的思想教育课,给我们讲什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等等。我们初到大学,面临许多困惑与矛盾,需要有人来帮助我们调节,可上课之后,不仅困惑没有解决,相反我们更加失落,更加矛盾。说句心里话,这些内容几乎我从初中就开始听了,正确的人生观不是看两本书、听几堂课就树立起来的,社会在变化,人在变化,现在大学思想政治课从内容到形式几乎还是老样子。”

“我们有的同学失恋了,整日愁眉苦脸的,怎么解决?找老师、翻教材?还是按理论所说的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爱情不是头等重要的事,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那些‘特困生’呢?读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天他就能饿着肚子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以旺盛的斗志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这可能吗?”

“我想德育课程的开设对帮助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加强个人修养等都是很有帮助的,但若想全面、笼统地,仅凭几句圣经般的箴言,就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那是神话。”

“从初中到大学,我们所有的理论课几乎都是在重复。《中国革命史》几乎是重复初中历史课的近代史部分。《哲学》《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内容重复之多,更是让人头痛。”

课业内容的繁杂重复,一方面使学生对德育课感到倦怠,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对更新更广的内容产生了更为强烈的要求。

“我们希望能够在介绍哲学的同时,介绍其他各种哲学观点,让我们有所了解;而不是用鲁迅的‘尼采是个疯子’这类的话就一言‘毙’之地否定其他一切。既然哲学是一种科学,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教学。”

我不知道,

哪个更远哪个更高……

学生不是完全与社会脱离的,当社会现实强烈的冲击使其欲回到课堂上寻求庇护与解释时,我们的德育课圣歌般的超然又使他们感到无助与惶惑。

“我家住在东北,父母都在国有企业里上班,这几年企业效益普遍不好,他们几乎发不出工资了,每年交学费,家里都得东挪西借。在讲《社会主义建设》时,老师却回避这个现实问题。”

“开始老师讲某些理论的时候,大家在下面笑,如谈到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啊,按劳分配啊,后来大家又不笑了,也许是‘深沉’了?”

“老师都说思想政治课难教,我看不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你的教育,原因是看到了许多与你所讲的不符的事,当然同样也可以通过看到能令我信服的事例,重新接受你的观点。”

变革时代中大学生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务实心态,使德育课堂上的理论在步出校门后就显得苍白,且有些“水土不服”了。

“很多事情我们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人们变得尔虞我诈,为什么物价飞涨,为什么流氓横行,书上不但没有‘为什么、怎么做’,甚至连这些现象都闭口不提。”

“如果说我们不喜欢学所有的政治理论课,那也不对。经济形势报告,国际形势报告,从内容上来讲应该属于政治的范畴吧,每次这种报告都会将大教室挤得满满的,为什么?与现实更贴近。我们不能粉饰太平,不能回避现实,至少让我们了解现实,甚至不用提出解决方法,这也是对我们的尊重吧。”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刻板的教材,让本来就不轻松的德育教育失去了可亲的表情,而教师的素质,在政治课堂上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的老师,怎么说呢,是个老实人,他从不会越出教材的范围,上课只是照书念,他可能根本就不理解教材。我们系的老师实在不能和哲学系的老师比,那个系的老师在讲述哲学的时候,根本不是让你被动地接受书上所讲述的观点,他给你选择的机会,让你了解几乎所有的流派的哲学观点,至少在人格上承认是对你尊重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奇怪的想法,但老师根本就不可能让你讲出来。可能老师本身就有些糊涂,怎么解释你的问题呢?这样势必造成我们的心理压抑与抵触情绪。”

“考试就是抄笔记,背复习题,考完试,满脑子的哲学呀,政治经济呀,全都不知道扔到哪去了。”

身教胜于言传,在德育课堂上“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他一会儿大讲特讲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间的关系,一会又说起他分房子的问题,说他这次分房没有抢到三居室,不想给学校好好干了。”

“我们的老师是个哲学研究生,刚毕业没几年,他的同学纷纷下海,他不甘寂寞,组织了一个‘周易研究会’,天天拉赞助,至于上课就是对付。”

“我们学校的一部分教材是自编的,质量怎么说呢?反正大方向错不了,几条理论都是抄的马列原文,至于细节就难说了。反正编书是老师评定职称的一个指标。”

“我们的老师在讲思想修养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我看见一对男女同学,在校园里手拉手散步,成什么样子嘛。我就悄悄跟过去,在他们身后大喊一声:‘把手放下!’同学们听后是哄堂大笑。”

我们也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四的期末考试,一名同学的政治课没有及格,需要补考。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谈了一个下午,没有谈及课程、试题,没有理论,只是讲了他四年来的学习生活,对他今后到社会上将要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忠告建议。在谈话的最后,老师告诉他不用补考了,这次谈话就算是补考了。那位同学说这是他大学四年中所上的最好的一堂思想政治课。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尽管德育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可是一旦你到了大学校园里,却很难发现这种情绪的明显存在。多年来的教改呼声,并没有在校园里产生多大的作用,师生间大都抱着“理解万岁”的心态。

“政治理论课很好上,你去听了,期末画画笔记,背背复习题,准能过。反正你去了,就是对老师的尊重。老师也不指望你能学到什么程度,理解万岁,皆大欢喜。我们现在不再抱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凑够学分就行。”

第11篇

关键词: 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关系提升对策

一、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

知识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个体认识、思维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形成一定技能。知识教育的内容很宽泛,从大的类别来分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知识,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态,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关系密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根据其不同的教学目的,各有分工,其具体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知识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从教育的宏观功能来看,教育本身都具有教育性,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知识教育都具有教育功能,其立足点都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虽然它们的具体目标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又具有统一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知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教育可以改变人、培养人。各类课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还是一门科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知识的传授,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新时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将各学科进行了分类,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无形地忽视了。纵观世界其他国家,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关于国家精神与道德等方面教育的课程,但这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都做得很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国教育界都注重将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教育思想融入到知识教育中。据调查,韩国各大学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伦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公民。如韩国注重发挥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宗教课程通过介绍宗教知识传播大量伦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3]美国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他们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所谓的“通识教育”学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考评中都体现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识教育内容涵盖科学、人文、社会各领域,通过教给学生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西方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通过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颂扬,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的教育。在历史、哲学、艺术、建筑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科目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我国的知识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德化教育功能。朱熹曰:“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5]儒学理论之所以流传至今,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亿兆人民的心底,就是因为其具有经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各类院校按照学科分类开设了各类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学问,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表现在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内在逻辑和内容框架,与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学科体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本身就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造学科条件。文学作品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表现的是社会价值观念。古人云:“文以载道”;“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自然科学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数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教材。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和公理都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二)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知识。现在大学生课堂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都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知识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必须普及和传授大量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不仅理解革命道理的内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渗透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对象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利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就要学一些哲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就要学一些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又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真理的力量感染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赵水琛,郭红娟.论知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

[2]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4.

[3]陈立思,高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

第12篇

关键词: 中职政治教学 探究课 新特点 策略

1909年,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中职思想政治课标提出要“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

一、中职思想政治教材的新特点

和过去的教材相比,现在的中职思想政治教材有一个突出的新特点,就是综合探究活动渗透到了每一单元。探究课的设置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中职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自由的、不受压抑的,在轻松愉快地享受课堂的同时,得到了思想教育。教学的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形式多样化。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思考,教学结果不局限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探究课提倡以学生为本,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索的能力,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

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开设探究课的策略。

二、中职思想政治教学探究策略举隅

如中职思想政治《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教学。这一单元教学如何通过探究建构以学生为主体、适应学生发展的探究课教学模式?

(一)自学探究

学生的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探究的问题则是其中的主旋律。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事先的设定,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自己的质疑问难,但一定要紧扣材料内容,符合学生特点,有探究空间,有启迪意义,有成功乐趣的话题。

如学习《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这一单元之前,先导学:让学生理出本单元的知识树:

探究: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讲了哪几大块面?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百舸争流的思想中讲了哪两种主义,每种主义又分几种形态?时代精神的精华: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能让自己的精神升华,更是升华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什么?

做导学题:理出第一单元的知识结构,从宏观上了解知识的建构。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能否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激发的水平和学生兴趣的高低。

(二)互动探究

现代技术环境下,教师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占有者,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因特网、图书馆、影碟工具、报刊电台等媒介,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有指向性的搜集整理,为课堂探究学习储存丰富的原材料。一旦确定课堂教学的探究目标,学生就可凭借对教材的理解和相关资料的占有情况进行自主探究、理性思考,同时,也要注重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探讨,争取在资源共享、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形成有创见的观点,力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如在教学《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时,课堂上互动探究:(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能读懂什么?从我们的考试排名,你看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发现: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三)整合观点

探究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个人探究,小组互相交流,得到的可能只是零碎杂乱的发现与体会,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共同探讨,见仁见智,然后将某些有共性的观点进行整合,使探究成果转化为一般性的专题结论,并要求学生陈述时力求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在教学《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时,我和学生共同探讨哲学起源于什么。

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们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家没有别的开端。”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说得对不对呢?”有的学生说“对”,也有的说“不对”,让学生在争论中探究。每个正常的儿童从童年时代起,往往会进行一些追问和思考:“天会塌下来吗?地会陷下去吗?天塌地陷以后,我们怎么办?”动物会说话吗?动物也在思考吗?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关联。

在探究中整合观点: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能力提升

布鲁纳认为,大量事实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因此,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做,边做边想。

实践出真知,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创见发现、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人生启迪,如果不及时加以整理和积累,就很可能会因时过境迁而无处可寻。因此,此时宜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及时积累、迁移,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探究所得诉诸文字,转化为成果,形积淀与经验技能。如在学习《公司的经营》时,可以假设自己将来要投资创业,可以办什么样的企业?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如何经营?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有话题,也有兴趣,再引导他们到中职挂钩单位实地操作。

学习能力是当今办学的突破口,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探究之于素质教育,就像画龙点睛。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