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规模

农业发展规模

时间:2023-07-17 17:2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规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发展规模

第1篇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化;精细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标志,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发展时期。然而,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中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脆弱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中暴露无遗。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07年,中国居民CPI上涨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2008年,中国物价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仅2月份的CPI就达到8.4%,创下十二年来的新高。可以说,中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农业是食品加工工业的基础,深刻反思中国农业发展的不足,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农业抓住契机,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传统农业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农业发展理论以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和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为代表。应该说,这两大理论都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农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理论本身的缺陷,非常苛刻的理论应用前提,加上缺乏实践经验的必要总结和提炼,很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历一段短时期的繁荣之后再次陷入停滞,回到那种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以《二元经济论》为例,刘易斯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农村存在隐性失业,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为负数。在对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加人工业化进程。当农村劳动力流出到一定程度时,农产品产量下降,价格上升,追求利润的动力将促使农民把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然而,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仅是刘易斯的假设站不住脚,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也过于简单。首先,正如美国西奥多·W·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不是零,更不是负数,因此农村劳动力流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其次,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几乎伴随着劳动力流出的开始而开始,并不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滞后期。因为相对于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即使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会上升。再次,农产品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并不能肯定把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来。因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其中许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具有很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扼杀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整体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功败垂成。最后,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因素,农产品的进口足以阻止任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利润的获得。因此,无论是二元经济理论还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它们都存在先天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85年,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不仅全面铺开,其效应也已开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现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进口在全部进口总额中只占很小比重,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总体上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中国农业仍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维持着中国农业投入产出的低水平均衡。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村劳动力流出,极大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这对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造成了致命打击。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意味着农村较低的消费和生活水平,也意味着农村的低储蓄和低投资,意味着改造传统农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投入都面临不可克服的现实困难。然而资金的缺乏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只要有丰富的人力资本,信用仍然能够弥补货币和实物资本的不足,但务农的低收入恰恰又让农村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本进一步流失。现代农业需要的不是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而是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和相当技术含量的高技术劳动者,这种劳动力在农村很奇缺。然而在农业劳动低收入的刺激之下,不仅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劳动力走向了城市,甚至具有强壮体力的简单劳动力也离开农村,这意味着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是老、弱、病、残,他们无论在劳动力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可能胜任中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价格偶然性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刺激,其结果不可能是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只能是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农产品销售的高价格最终对应着农产品生产的高成本,而不是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农业利润,从而使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务农的低收入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制造了巨大障碍,城市工业化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则使传统农业维持的低水平均衡获得了必要的外部条件。受工业化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城市的发展遇到瓶颈,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表明依靠城市工业化来完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以食为天,廉价的劳动力大军盘踞在农村,也就为传统农业的延续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所增加,但中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示出来,更没有显示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强大竞争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方面,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工业化市场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又必须以大批农业劳动力的退出为前提,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领域作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新的就业领域只能来自农业内部,但它绝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现代农业,在严格的意义上,按照刘易斯模式实现的现代农业应称为大田农业。新的就业领域是特种农业,也称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它在日本、东亚四小龙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特种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特殊需要的农产品,大田农业生产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农产品。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产品而言,特种农产品异质性高、产品差别化程度大,大田农产品同质性高、几乎完全可替代;就要素投入而言,特种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大田农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尽管二者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向,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自主决定特种农业和大田农业在本国农业部门中的比重。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西方的农业发展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适合西方的国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农业除以廉价的资本取代昂贵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选择,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农业现代化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后来的农业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都是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在特殊情形下完成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充其量它只是告诉我们,通过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农业剩余产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讲述的是西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情形下的农业现代化,这条道路对于有着严重过剩劳动力的中国农业是否适用值得商榷。相反,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它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如说它为西方农业现代化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因为就大田农业而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大田作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改变劳动的投入方式,这是西方农业现代化首先从以资本替代劳动开始的首要原因,在机械化全面铺开之后,才有化学化、生物化等其他农业现代化技术。这种以节省劳动力为基本目的的农业现代化注定了其产品的劳动含量较低,农产品具有明显的资本密集型特征,但社会发展的需要显然不应局限于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满足。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在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的同时,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劳动的投入来弥补资本的不足,却无意识地把人们引导到一个农业现代化的全新空间,这就是特种农业的现代化,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果说大田作物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特种农产品满足的就是人们特殊生活的需要。舒尔茨理论应用的结果是,如果要取得成功,只能是特种农业的出现和特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这也许是舒尔茨当初提出这一理论时所没有想到的。

第2篇

关键词:有机农业;现状;发展模式;问题;政策影响

有机农业是能够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近几年来各国都十分重视健康问题因而有机农业的发展脚步在快速迈进然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过多地受传统农业的思想限制农民对于高成本的有机农产品望而却步仍停留在过度依赖农药化肥进行农产品生产的阶段发展进程很慢为了更好地推动有机农业发展使更多的人成为有机农业的受益者本文分析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1需求不足

我国地域广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农产品销售份额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比较低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太高和宣传力度不够因而销售渠道很窄销售份额的占比低

1.2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机农业的推广程度加深生产队伍壮大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很多有志青年返乡进行有机农业的创业将农业与科学结合在一起为农村带来了科学的新气象从而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了解到有机农业发展的契机并进行这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存在区域差异

各地有机农业发展情况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地政府对于有机农业产业的态度和支持力度不同很多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农业改革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从而鼓励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有机农业事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各地的主要发展方向不同全面推广有机农业还任重道远[1-2]

2发展模式

一是野公司+农户冶模式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是各自的耕地面积较小决定了其发展规模小经营分散等特点因而出现了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订单式合作社式反租倒包式从而保证了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又确保农户发展有机农业的积极性二是以单个有机农产品为主的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地方的土质和政府的支持决定了现阶段的生产主要是以单个农产品为主其他为辅的形式类似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三是复合型生态模式种养结合是现阶段的有机农业倡导的方式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促进和谐的生态循环发展

3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户为了扩大生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导致有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二是有机农产品成本投入高决定了其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另外有机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设施耗材以及权威认证标准化的体系要求导致很多农户生产不达标从而失去了信心导致市场规模无法提升[3]三是政府对于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力度不够有机农业是一项周期长而受益慢的项目且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也阻碍了农民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的资金投入有限风险承担能力弱发展有机农业需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4我国政策对有机农业发展的影响

4.1资金补贴能够带动农民积极性

有机农业的发展主体是农民在现阶段由于各地农业发展的差异性农户对于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还存在一定的担忧前期投入大受益周期长阻碍农户参与有机农业发展的积极性而政策资金补贴能够提升其信心从而加大力度发展有机农业

4.2技术支持可以帮助农户更好地发展有机农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现代技术应用于有机农业生产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政策技术支持可以保证农户健康快速发展有机农业

4.3加大政策宣传可以提高对有机农业的认知度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能够抓住有机农业发展的契机从而壮大队伍形成规模政策上的宣传是很多农户可以放心地全身心投入有机农业生产的前提[4]同时加大宣传还能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识度和接受度从而扩大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5结语

有机农业是农业食品安全的保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虽然现阶段有机农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持下努力克服发展瓶颈不断扩大有机农业生产队伍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6参考文献

[1]谯薇云霞.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理论基础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6220-24.

[2]郭红东郑伟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11134-37.

[3]王冠辉.有机农产品认证新制度的解析及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影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第3篇

    1.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高效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作物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重上升;林业和水利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效。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一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应运而生。(1)高效农业结构趋向合理。河南省高效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正由传统的主要以粮食、蔬菜和肉禽等常规农副产品生产逐渐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生产特色、优质、创新农副产品和常规农副产品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当前,河南高效农业内部结构中,茶园、花卉和中药材种植面积比5年前分别增长了95.8%、17.5%和34.6%。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河南省高效农业内部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现代果蔬、花卉园艺调整,由过去的大农业向畜牧养殖业调整,由低效落后的农村经济向高效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业方向调整。(2)高效农业品牌优势日益显现。河南省注重通过品牌农业带动高效农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目前,河南省已产生了一些在全国有很高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如金苑、三全、思念、华英、双汇等。其中,双汇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2012年屠宰生猪1142万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155万吨;华英鸭成为畅销世界的鸭肉品牌,2012年年加工肉鸭能力达8000多万只;三全食品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鼻祖,在速冻食品行业声名显赫,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优势。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企业,为河南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3)农业科技含量加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挥规模效益。近年来,河南省高效农业注重科技化和规模化,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注重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应用。在加大农业投入的同时,河南省高效农业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由无到有,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种植,发展到如今集种植、养殖、科研、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示范园区产生了显着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一些区域出现了“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高效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力不强。除了双汇、金苑、三全等企业外,河南省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业生产大省以及消费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据统计,2012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8120家,销售收入已达1.2万亿元,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70家。而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6532家,实现营业收入只有6540亿元。好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较少,而且大部分产品在河南省本地销售,在省外的知名度低。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数是以鲜货、原材料和粗加工品出售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小,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低下。(2)市场运营机制缺乏和资本供应不足。一些区域在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市场运作体系和机制。目前,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河南省农民合作组织带动的农户数量占总农户数量的比例低于15%,大部分农户处于分散经营和自找市场的状态。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企业组织,大多数也属于松散型的经济联合体。农产品示范基地规模不大,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流通体系薄弱,售后服务差,农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同时,土地不能有效流转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河南省区域农业的进一步高效发展。另外,农村原有的金融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落后,不能满足区域高效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现行信贷制度限制着对高效农业发展的资本供应,高效农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3)政策机制不健全。高效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备的政策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经营机制支撑。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与高效农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有效的运营机制尚未出台和建立,这严重制约了高效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没有跟上城市化的步伐。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第一和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打造农村和城市相同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运行机制。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无序发展会带来农村资源的过度开采浪费,加大贫富差距,城乡发展混乱,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4)高效农业中的农民问题突出。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是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种原因,河南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知识的获取和利用程度低,生产经营效果差,服务意识不强,集体谈判能力弱,不能满足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对河南省有代表性县市的调查,广大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年限在9年以下的占73.48%,10至12年的占23.98%,13年以上的占2.54%。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和现代意识的落后,使得区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规模农户和大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对接难题,农村和城市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由于农民缺乏应有的法律主体地位,业务开展受到很大限制,服务内容单一,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严重阻碍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河南省区域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将循环经济引入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鉴于高效农业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循环经济引入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适合有高效农业参与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改变过去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研究农村污水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将废弃物变成有益的肥料循环利用于高效农业生产中;通过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推广高效农业的成功经验;建立相关的高效农业循环法律法规体系,使循环经济制度化、法制化;建立激励措施鼓励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高效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2.完善土地运营机制,保证高效农业发展的土地使用权利

    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生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物力,收效却甚微,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不确定,与市场规律相违背,造成农村土地流转受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产权改革方面应积极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确定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的产权改革有利于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交换、租赁和承包,从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进行产权改革,明确产权主体,也有利于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形成规模经济。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做好保障,为土地有效流转提供沟通环境和畅通渠道,可以考虑建立市级和县级土地流转的信息档案库,乡镇一级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置信息联络员队伍,及时保持信息沟通。创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农村土地在更大区域范围、更大规模上有效流转。

    3.通过培育市场新主体,用工业理念推进河南高效农业发展

    借鉴工业发展中效益至上的理念,发展高效农业,注重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把工业生产上效益优先的原则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是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发展高效农业要注重提高品质并降低能耗,进行成本核算,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企业化管理;另一方面,建立一种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紧密连接的开放式经营模式,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高效农业必须引入市场营销理念。企业应着眼于市场,重视市场调研,完善农产品品种结构,只有生产出让消费者需要和喜爱的产品,企业才能长期生存下去。同时,重视销售推广,现在的市场是买方市场,“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应有自己的营销队伍和售后服务方案,重视销售渠道的建立和促销模式的构建。借鉴工业规模经营理念,培育龙头企业。在市场经营方面,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引导、鼓励优质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各显神通,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以龙头带动整个农副产品加工业及一些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对于一些原来知名度不高且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企业实力。另外,可考虑发展一些农业园区,把一些管理良好、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中起来连片发展,以形成连环带动效应。

    4.完善多层次的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广泛培训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带动作用,注重对这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方式应灵活高效,理论与项目相结合,把高效农业的发展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

第4篇

    浙江省奉化市地处长三角南翼的东海之滨,是隶属于宁波的副中心城市,陆域面积1277km2,海域面积91km2,人口48.5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60.23亿元。奉化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特产众多,已形成水蜜桃、芋艿、竹笋、草莓、花卉苗木、海水养殖等六大主导农产品,先后获得“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芋艿头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和“中国草莓之乡”等称号。近些年来,奉化市依托资源、市场、区位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着力开发“一镇一景”、“一村一特”、“一户一品”等特色产品,努力把农产品基地建设成为休闲观光园区,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休闲农业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每年举办“中国奉化桃花节”“水蜜桃旅游文化节”、“中国尚田草莓节”等农业节庆活动。目前,已建成7个国家、省级农(林)业观光示范园区,32个万亩种养基地,5个村和7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点)。2011年奉化市荣获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称号。

    研究方法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根据本文建立的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评判标准,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分值为8.47,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层评价值分别为9.46、8.06和7.34。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6个要素层综合评价值依次为9.55、9.34、7.68、8.36、6.74和7.95。由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发达阶段”,说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名副其实。结果分析从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评价的子系统层指标指数来看,经济发展子系统评价得分明显高于另外2个子系统。虽然该系统的权重相对较大,但是奉化市在此指标上分值很高,说明了其在该指标上肯定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产业规模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最为直观的体现,9.46分的评价结果充分说明了奉化市休闲农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发展规模,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奉化市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农家乐。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在经济规模上有优势以外,还具有多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奉化市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相当丰富,约有近300只注册商标,其中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的就有4只,它们分别是水蜜桃、芋艿头、曲毫茶叶和千层饼。旅游资源数量也非常丰富,单体旅游资源数量在500个左右,其中4级以上的就有22个,而且奉化市休闲农业本身就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溪口和滕头景区具有相当大的旅游影响力。还有奉化市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丰富,近年来各种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也越来越多。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奉化市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支撑因素。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6%,以连续9年有超过350天空气质量为优良天气。奉化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卫生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浙江省生态市”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数亿元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先后实施了“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村村植绿”等工程,重点打造了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城区经滕头至溪口观光线、西坞至莼湖花木长廊等3条精品线。此外,奉化市各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奉化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奉化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奉化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奉化市河道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本文认为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阶段还未达到高级阶段,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结合实地勘察发现问题如下:第一,休闲农业用地问题。浙江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资源小省。奉化市仅有36.5万亩的耕地面积,而发展休闲农业很可能涉农业用地问题,导致经营者有所顾虑,发展的信心不足,阻碍了奉化市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休闲农业管理问题。尽管奉化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较多,但是管理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大一部分景点雇佣的从业人员多是当地的农村村民或者外来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上岗,导致服务质量较差。另外还有经营者本身多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营销意识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第三,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奉化市发展休闲农业拥有较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各项目多以垂钓,采摘,烧烤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使得各休闲农业景点风格类似,游客选择性较小。第四,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奉化休闲农业多以农村个体经营为主,规模较小,投资金额有限,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简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结论与对策本研究

    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从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传统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两两比较法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基于线性加权模型对浙江省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合理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该评价体系基本可以反映研究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同时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该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值为8.47,处于发达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水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合作开发,规模化经营。奉化休闲农业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加强休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集中各方资源,适当的扩大规模,着力建设精品休闲农业。比如鼓励农村居民合作经营,使得原来的个体经营变成合作经营的方式,提高休闲农业的抗风险力和抗风险能力。还可成立奉化市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组织奉化市内的所有休闲农业经营者一起交流经营经验技巧,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导研究,参观考察休闲农业发达地区等。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保证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布局的合理性,做到休闲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奉化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休闲农业景点数量越来越多,如果一个景点没有自己的特色,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所以要充分地了解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和客源市场等因素,从而找到自己的特色。3)提高休闲农业管理水平。首先,农村居民需要尽力的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为休闲农业和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经营者要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学习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最后,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例如请有经营的景区酒店管理专家对服务人员进行礼仪,服务等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4)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旅馆、旅游交通以及其他文化娱乐等物质设备。休闲农业发展除了抓好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完善旅游解说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

第5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河北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7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

保定蠡县麻山药已有3,000年种植历史,是当地农民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特色产品,2004年12月,蠡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麻山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列为第五批国家级示范项目。2005年,蠡县麻山药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2010年蠡县麻山药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左右,安置富余劳动力2万多人。2011年,全县麻山药产业实现产值10.5亿元。

二、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生产的“小农”格局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果农业进入市场的“原”字号产品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即使形成了一定优势的产业,但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有基地、没规模,有产品、没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蠡县麻山药基地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农户仍然是“小而弱”、“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与当前现代农业大市场、大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麻山药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加工技术含量低,初级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更缺乏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品产品、名牌产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有些专业经济服务组织与农民的联结就会处于松散型状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的市场比较少,已建成的专业市场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农贸市场上,缺乏专业特色,仍是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加工、运销等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不紧密,带领和组织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县财政紧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诸多龙头企业和农户资金短缺,难以实现规模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大部分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普遍存在贷款难、筹措流动资金难的局面。

(五)现行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目前,蠡县抓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就产业抓产业、就企业发展企业、就项目上项目的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缺乏整体把握和规划。政府部门提供的现行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三、加快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议

(一)种植户方面

1、联合种植户,走农业合作道路,实现种植规模化。蠡县是麻山药之乡,麻山药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但蠡县麻山药的种植是小农户个体种植,种植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而且种植户收获麻山药之后也是自行销售,销售没有统一,就是说蠡县麻山药没有形成种植销售一体化,虽然有个别地方有麻山药收购销售的企业,但为数不多,也没有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这导致种植户融资只能通过个人向亲友借款和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获得资金,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金额有限。所以,我们建议蠡县麻山药真正形成产业化,首先要联合种植户,建立特色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种植,统一管理。

2、建立供销一体化,形成品牌企业。在种植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麻山药企业,形成麻山药产业,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将全国各地的销售商组合成销售连锁,形成蠡县麻山药品牌销售,供销无间断、有关联。专做麻山药供销,既方便收购销售,又有利于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改变融资现状,扩大企业声誉,带来更多效益。更可以在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做麻山药加工企业,做麻山药饮料、麻山药粉等,充分利用麻山药,丰富麻山药产品,发展成品牌企业。

3、学习新技术,做新型农民。麻山药的种植加工需要技术的支持,必须坚持技术的创新,以技术改革带动产量增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现代农民应是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麻山药产业中,农民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凭借自身力量提高产量。

4、借助政府或银行政策,实现种植户和银行、政府的相互对接。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需要资金的支持,但仅凭种植户和企业单个的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产业化的发展,这些年来,政府出台了惠农政策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也就根据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整贷款投资策略,种植户如果根据这些政策进行种植,会更加顺利,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会越来越好。

(二)政府方面

1、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对麻山药产业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政府的支持可以使麻山药的产业化之路更加通畅,还可增加麻山药产业中相关人员的信心。具体做法有:引导种植户走合作化之路,为麻山药的规模种植搭建平台,给予相关政策指导;以政府的力量寻求种植中先进的技术帮助;实施奖励优惠措施,对于突出的种植户、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

2、坚持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麻山药不可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重茬影响产量,而且麻山药地面鞅长,鞅杆的搭法都需要新的技术,新技术的引进让种植户自己去搞会面临一定困难,政府出面更好解决。对于麻山药企业,政府需要提供技术信息,支持技术改进创新,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发展。

3、重视人才兴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人才的投入,麻山药产业也如此。在麻山药种植阶段需要技术人才来改进生产提高产量质量;在加工企业,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操作机器,还要有科研人才搞创新;在销售阶段也需要营销人才;将来产业化做大后,企业中少不了管理经营人才。所以,人才要从现在抓起,它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业发展银行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利息低、投资大的优点,但是要取得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贷款),要走相对复杂的程序,并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支持个人贷款,这些制约着麻山药产业化中向农业发展银行集资以促进麻山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建议:

1、适当扩大投资规模,降低投资门槛。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投资要求必须是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对个人投资,并且企业在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有两处房屋作为抵押,因此投资规模有局域性,这就限制了贷款。银行可以在制度允许的基础上对投资要求稍作调整,降低投资门槛,争取更多的投资项目。很多小企业对于银行的高门槛投资项目望而却步,若投资门槛降低一些后,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贷款。

2、加大宣传力度,透析投资制度。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项目并非很多,有它本身投资条件限制,但也有农业发展银行及它的投资条件不为很多企业所熟知而不去寻求贷款的原因,并且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条件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建议银行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农业发展银行,了解相关的支持政策,促进麻山药企业的形成,使企业向银行要求的条件迈进,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额贷款,实现互利共赢。

3、建立合理的还款督促制度,降低信任风险。银行贷款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信用,有些企业即使达到了条件要求也会因为信用的问题无法取得贷款,或者有些企业往往无法及时还款,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还款督促制度和一系列的失信处理措施,降低信任风险,让银行放贷放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建国.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陆川县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潘时常,朱菊萍,焦金芝.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2]许云斐.从陆川黑土豆看广西特色农业发展思路[J].经济与管理,2008(4).

第7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具有高效益、高投入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的速度很快,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全社会的热切关注。

1 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

设施农业在产品供应、生产条件、生产方式都与传统农业有所不同。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的光热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二,设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农业中受到资源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资源集约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增加了产品的产出量,提早了产品的上市时间,满足了市场的需求。第三,设施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季节和地域限制因素,具有高产量、无污染、高效益等特点。

2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设施农业基本上都是以农民自主投资的方式发展,小型设施居多,所以,在发展的规模上很难突破。

2.1 规模小、科技水平低

国内的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小,科技水平较低,国外设施农业采取的发展路线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这与国内相比正好相反。国内温室的设施结构简单、规模小、水平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也很低。多数设施是面积较小的日光温室,大型温室还没有广泛应用,落后的温室设施阻碍了国内设施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

2.2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国内的设施农业管理水平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国内的温室中还没有建立起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大部分温室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都是按照计划管理方式和经济体制操作。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在拥有先进技术和实施的基础上,还有一套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管理机制。在国内,依然以粗放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为主,高效、权威的管理机制仍未建立,经营方式主要以个体农户为主,进而导致机构庞大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并且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混乱,严重地浪费了温室能源,产生运行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温室发展和产品利益。

2.3 设施机械化程度低

设施栽培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在综合设施技术中设施农业机械是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设施技术的发展。由于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低下,因此,导致机械生产无法推广。设施生产中仍以人力为主,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特别在低矮的大棚中,设施机械还是空白,现有的设施机械结构大,在边角地带根本无法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

3 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首先,要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新型温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研发配套的设施技术及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最后,研发温室的各种先进技术,减低温室消耗,节约成本。对于研究产品的后加工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要科学选择研究新品种,改变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

3.2 提高设备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都处于半自动和人工控制的状态,为提高生产率,应大力发展自动化控制的温室。自动化控制温室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和环境控制,温室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多方位的综合性技术手段,应向综合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进而推动设备农业发展。

3.3 加大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设施农业将发挥巨大作用,对农民增收、结构调整、生产力等将有重大的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农村的设施发展水平很低。由于农民的收入低,购买力差,导致设施装备的水平低,因此,阻碍了农村中设施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应普及推广生产科技知识,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抓好科技的示范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村势不可挡的趋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水平的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发展应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和设施体系,实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文中分析了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区别,并根据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8篇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

第9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彭阳

1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彭阳县总面积2 532.3km2,全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0万人。全县划为3个自然区域:北部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7.9%,地势起伏,沟壑纵横;中部河谷残塬区,面积占28.9%,地势平坦,川塬相间;西南部土石质山区,面积占13.2%,地势陡峻,为次生林区,局部岩屑剥离,且为阴湿地带。

(1)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全县发展设施果蔬348.5hm2,其中蔬菜278.7hm2,日光温室47.2hm2计590栋,塑料大棚231.5hm2计5 786栋。

(2)设施菌草初具规模。彭阳县将菌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旱作设施农业的重点,借助闽宁对口帮扶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县菌棚达到562栋66.7hm2,全年可产鲜菇3 000t,实现总产值2 400万元,同时可就地转移农民工600多人。

(3)设施林果逐步推广,发展林果棚57栋3.2hm2,设施林果总产量18 000t,总产值4 10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

(4)设施养殖业全面普及。全县所有乡村农民以“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理念,确定了设施“黄种肉牛”的养殖模式及设施“生态鸡”的放养模式,把农民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结合市场信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养殖,实现农民增收。

2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彭阳县农业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以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制约,从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1)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总体来看,彭阳县的设施农业布局相对集中在红、茹河流域,北部乡镇因受水资源限制,主要采取“棚随窖走”的方式搭建,布局零乱,规模不大。设施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与市场对接层次低,先进的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及时,造成经营户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市场空间狭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型市场效益和区域优势,产业化程度低。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对设施农业缺乏认识,顾虑较多,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大。同时,农村留守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3)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光节能温棚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政府对项目资金补贴有限,吸收信贷资金和社会融资困难多,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政府行为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不足、自愿投资依赖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4)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推广不够深入。现代设施农业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设施农业工作者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模糊,接受并应用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能力低,加之彭阳县农技推广干部年龄老化,真正懂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干部少,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5)品牌产品缺乏,市场带动能力弱。虽然彭阳县“红河香“辣椒品牌因其果大、肉厚、色泽鲜、耐运输、产地无污染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兰州、西安、武汉、西宁等省市,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但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为单元,运行松散,难以与市场对接,效益低。

(6)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行为准则以及对市场预测和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服务不到位。

(7)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设施档次不高。彭阳县设施农业装备档次仍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雪冻、风灾对设施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3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彭阳县设施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但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前期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必须正视现实,按照即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扶持政策,培养技术人才,推广高新技术,落实销售网路,形成产、供、销完整的服务体系[2]。

(1)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题作用的发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2)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依水而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中心带园区,带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对红、茹河流域和长城塬灌区已初具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必要时可打破乡镇村界限,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力争建成一条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带。

(3)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从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筹资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3]。

第10篇

摘要: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表现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布局。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根据山西省晋南四县不同资源环境表现,研究探讨县域发展定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布局以及特色农产品发展,提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 :资源;环境;特色农业;发展

一、引言

2010 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4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提出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依托山西综改区的优势和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山西南部四县特色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山西南部四县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根据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进行发展。国内专家学者从特色农业发展上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在宏观上对特色农业的作用、意义、发展模式、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吕火明从不同角度研究分析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伍建平从因地制宜角度分析研究特色农业发展建议。李先德认为特色农业发展是为扩大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形成新的经济活动。罗富春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研究。丘陵山区县现代农业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针对山西南部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2014年5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对山西省南部垣曲县、平陆县、新绛县、河津市四县特色农业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南部四县资源环境表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探讨资源环境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二、资源环境表现与特色农业发展关系

(一)资源环境表现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势

地貌有所不同,随之带来的气候条件等资源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山西省垣曲县和平陆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大,而河津县和新绛县山区丘陵面积比重较小,见表1所示。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差异形成各自独特的资源环境表现。

1.山地资源环境

垣曲县历山镇及皋落乡北部一带,地势较高,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气候环境,使各种野生动植物相宜生长,植被种类丰富,形成过渡性、特殊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平陆县北部中条南麓前沿,由东、西两部分组成,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河津市吕梁山区的下化乡和山前沿一带的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的北部区域。山区东北—西南向的园子沟、没底沟横贯下化乡全境,山前沿倾斜平原区呈条状分布于吕梁山前,全区总面积153.9平方公里。新绛县北部吕梁山区的泽掌、北张等乡镇。山地资源环境区域因受地貌限制,土地破碎、贫瘠,耕作不便。

2.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

垣曲县西部、西南部的丘陵浅山地区,以及位于华峰乡、英言乡、蒲掌乡的两大黄土塬面,该区域土地贫瘠,受地形所限,地块分散,且大部分为旱地,耕作不便。平陆县三门镇以西的各个乡镇,介于沿山和沿河的中间地带,为黄土台塬区。自西向东塬面较大的有洪池塬、西侯塬、常乐塬、留史塬、张村塬、杜马塬、部官塬、晴岚塬、南村塬、淹底塬等,海拔700-500米,总面积26 万亩。塬面由北向南倾斜,黄土覆盖深厚,地势比较平坦。

3.汾河谷地资源环境

河津市小梁乡及柴家乡一带和赵家庄乡全部,僧楼镇、樊村镇、清涧办城区东部的一部分,属于汾河谷地南岸的三级阶地(即南塬)和汾河谷地北岸的三级阶地(即北塬),地面较平坦,微向汾河倾斜。新绛县域中部的汾河两岸农业区。这一带属于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3~10 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高出汾河8~28 米,阶面向河谷下斜。汾北三级阶地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面积138 平方公里,高出汾河l8~48米。地势比较平坦。

4.河川资源环境

垣曲县的亳清河、允西河、西阳河三条河流形成的河川地带,土地相对平整,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黄河绕平陆县境南部流经常乐、张村、圣人涧、三门、坡底、曹川6个乡镇,东至曹川镇老鸦石出界入夏县,过境总长度85.2 公里。沿河有70 多处滩地,面积约7 万亩左右,高程均在310 米以上,土质肥沃,是很好的农耕地。河津市黄河沿岸龙门滩至连伯滩一带,总面积73 平方公里(约合10 万亩)。北部为风沙较大,土地贫瘠;南部连伯滩,土地资源充足,水资源丰富。

(二)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的基础

山西省晋南四县资源环境的表现,是构建山西省晋南四县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趋向,见表2 所示。垣曲县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发展趋向;平陆县也以山地资源环境、丘陵浅山及黄土塬面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精品农产品发展示范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发展趋向;河津市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河川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展示区,形成特色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趋向;新绛县以汾河谷地资源环境为主,其发展定位为无公害蔬菜高科技生产与农产品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发展趋向。

(三)资源环境表现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

资源环境表现是县域发展定位的基础;县域发展定位决定着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向是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依据,见表3所示。

(四)特有的产业布局决定着独特的名优产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是发展名优产品的基础。垣曲县依据“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布局,发展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平陆县依据“两轴、三带、三大片区”布局,发展水化柿、红不软桃、百合、平陆屯屯枣、甜樱桃、西红柿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河津市依据“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布局,发展“农之龙”牌粉丝、粉条系列产品、特色蔬菜罐头、连伯韭菜、“汾滨”牌果汁饮料、河津芝麻糖、黄河鲤鱼等特色名优产品发展;新绛县依据“一轴两线、五大板块”布局,发展莲藕、无公害蔬菜、油桃、亿家康面食产品等特色名优产品。见表4所示。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策略

(一)土地规模化策略

山西省晋南四县以土地适度规模化,发展优势基地和特色板块,围绕基地、板块联动,实施规模集约。垣曲县实施“山地板块、丘陵板块、河川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平陆县实施“两轴、三带、三大片区”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河津市实施“一轴两带、四大区域、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新绛县实施“一轴两线、五大板块”片区覆盖的特色农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重点构建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

(二)组织化战略

围绕“五大板块”、“十大基地”,构建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运作,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13”工程为标准,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据独特的名优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垣曲县发展山里红果脯产业链、中条山蜂蜜产业链、泉鑫白厂丝产业链、沐风香菇酱产业链、舜皇菖蒲酒产业链、舜土坊野生核桃油产业链。平陆县发展水化柿产业链、红不软桃产业链、百合产业链、平陆屯屯枣产业链、甜樱桃产业链、西红柿产业链。河津发展“农之龙”牌粉丝产业链、粉条系列产品产业链、特色蔬菜罐头产业链、连伯韭菜产业链、“汾滨”牌果汁饮料产业链、河津芝麻糖产业链、黄河鲤鱼产业链。新绛发展莲藕产业链、无公害蔬菜产业链、油桃产业链、亿家康面食产品产业链。

(三)技术现代化策略

以现代科技为引领,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三结合,建成技术型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重点进行新品种的综合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校地联合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农业技术队伍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向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使其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形成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贯通和产前、产中及产后衔接的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垣曲县形成特色生态化产业技术体系;平陆县形成特色精品化产业技术体系;河津市形成服务城市化产业技术体系;新绛县形成特色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

(四)经营市场化战略

垣曲县围绕生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平陆县精品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河津市围绕服务城市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新绛县围绕标准化产业发展片区和产业带构建市场,突出商贸物流园区建设,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市场,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农业节水灌溉体系、土地资源保障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2]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3]伍建平.特色农业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中国青年农业学术年报,2002,(2):110-113.

第11篇

1.1生产基地发展迅速,生态农产品开发快速推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土地资源和土壤质量良好,地表遭受污染少,其中93%以上可满足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无公害水稻、蔬菜的产地环境要求。各县(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纷纷加强生产基地建设,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区内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50个,规模达到10.47万hm2。种植示范基地230个,种植业规模18.83万hm2。全省47个商品粮基地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有19个。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不仅积极开发生态农产品,而且大力宣传生态农产品品牌,探索品牌经营之路。近5年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优质粮、棉、油、茶、鱼等产量快速增长,形成许多省优、部优免检产品,注册了一系列著名品牌,多项产品荣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1.2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生产,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猛,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柱力量,涌现出许多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实现了区域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企业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带动农户的能力不断提高。以浮梁县为例,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24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9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农户3.9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1.6%。同时,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近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实现了农产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安全可靠的目标。

1.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加强,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

效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部分县(市、区)都承担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努力建立合理的施肥体系,大力推广农家肥、有机肥、微生物肥等绿色肥料,在保证生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对种养设施栽培技术、农业生物应用技术、农业污染治理技术等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大力推广的猪—沼—果、猪—沼—渔、猪—沼—茶等生态农业模式,以稻鸭共育、病虫机械化防治等为主的绿色大米技术,实现了粮牧渔、种加养的结合,建立了良性物质循环体系,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如余干县在河虾、湖蟹以及特种鱼等经济高效的养殖水体种植芦苇稻,不仅促进了虾蟹的生长,反过来虾蟹也可以帮助水稻除虫害;采用鱼稻共生新型养种模式,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虽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境,阻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2.1公众生态环保意识薄弱

生态农业具有公共物品性质,从一定程度上说体现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其经济效益往往具有滞后性。尽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政府加大了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但目前公众整体生态环保素质不高,部分农民仍会忽略环境代价去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4]。另外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农民生态农业观念淡薄,一时间难以接受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经营方式。这些都不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

2.2生态农业建设资金短缺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如农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而且生态农业建设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是否拥有充裕的资金投入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5]。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财力普遍有限,对生态农业的补贴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额度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许多生态农业建设项目难以进行,从而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2.3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滞后,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承担的建设任务不相适应,因此,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十分紧迫。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缺乏,农机装备水平也需提高,一些农田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甚至还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如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保障能力下降、抗灾能力弱、效益不断下降等。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6]。

2.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相对滞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技术的支撑,但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保护耕地土壤技术等生态农业核心技术发展很快,但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不够,湖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比较薄弱,无法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人员下乡技术指导时间不足、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率低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农民仍按照传统耕作模式进行生产[7-8]。2.5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实行产业化经营是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但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诸多困难。由于生态农业产业化项目效益慢,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部分县(市)对生态农业产业化项目缺乏热情,出台的政策不能得到完全落实。另外龙头企业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但由于银行要求一定的经济担保或财产抵押条件,这加大了龙头企业贷款的难度。此外,从生产方式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生态农业产业化受到很大影响,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

3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加强生态农业宣传,增强公众生态意识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模式,必然要求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作为生态农业的实践者,如果能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必然会积极响应发展生态农业的号召,生态农业便可得到真正推广和应用。建议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生态知识培训、开展生态农业讲座等活动加强宣传,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吸引农民参加培训,使生态环保观念深入公众心中,提高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9]。大力营造和渲染生态农业发展的氛围,树立生态责任感和参与感,提高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3.2拓展融资渠道,增加生态农业资金投入

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所以要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渠道吸纳资金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建议省、市、县、乡4级政府加大对生态农业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和农户从事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农业项目资金投入,严格执行项目资金专款专用[5]。鼓励金融机构对生态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生态农业专项担保基金,改革农村体制,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股票等融资形式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此外要倡导富裕农民对生态农业投资,将富余资金用于扩大生态农业的生产投入。

3.3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农业硬件条件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议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道路设施建设。建好并且管理好生态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构建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加强田间灌排、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建设,提高生态农业旱涝保收能力。同时要加强道路勘察设计和农田道路建设工作,解决好农田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同时落实通村公路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

3.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加快研发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技术,在生物应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在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应用指导,使先进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10]。同时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选拔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改善我国目前存在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质量低的状况,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建设服务。

3.5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化经营能使分散、小规模经营集聚成规模化效益,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建议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同时大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挑战,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共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此外加大对生态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格局,以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生产。

4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2.5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