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7:2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
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做法;存在问题;对策;浙江龙泉
近年来,在丽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关怀指导下,龙泉市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果蔬”工作思路,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催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符合龙泉实际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1发展现状
1.1农业特色产业稳定发展
2009年,龙泉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全市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龙泉市作为丽水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市”,参加全省粮食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91万hm2,实现总产10.8万t,全年粮食产值达1.7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农业总产值的13.4%。其中,水稻面积1.42万hm2,平均产量6 450 kg/hm2,总产9.18万t。油料作物1 026.67 hm2,总产0.18万t。粮油播种面积比上年略增,单产提升2%。订单粮食收购价稻谷2.24~2.32元/kg,比上年增加0.28元/kg。龙泉市被评为2008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一是粮食。2009年,龙泉市继续开展粮食高产示范活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建万亩高产示范片2个,千亩高产示范方6个;推广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200 hm2,超级稻面积6 666.67 hm2,优质稻米5 333.33 hm2;以“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载体,建测土配方施肥竞赛示范方1个,建各类地力培肥示范点5个;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建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二是茶叶。近年来,龙泉市茶产业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凭借名校院所的科技支持,实施特色茶战略,以“多茶类组合”为技术创新的突破点,积极开发低海拔无公害特早名优茶和中高海拔“龙泉金观音”特色生态茶,取得显著成效。龙泉市现拥有凤阳春、白天鹅2个浙江名茶,其中凤阳春和必福品牌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2家茶厂获“省示范茶厂”,3家茶厂通过QS认证。2009年,实施生态特色茶产业促进工程,以“安全、优质、品牌”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茶树良种化、加工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建设,积极培育10个茶叶专业示范村、1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10家标准化示范茶厂,建成万亩特色茶基地,推动龙泉茶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畜牧。根据“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积极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计划,以加快发展农牧结合模式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全市生猪饲养量22.13万头,家禽饲养量114.67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6.82%,占农业总产值的11.1%。2009年,继续实施生态畜牧业培育工程,新建万头生态畜牧小区1个,千头规模养猪场10个,培育规模特色养殖大户25户,全力打造全省环境最优的生态畜牧养殖生产基地。四是水果。水果产业仍以培育和推广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名特优品种为主,柑桔、杨梅、梨、李、柿子等仍为龙泉市的主要水果品种。2009年,通过不断发展优势品种水果,全市水果品种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优果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2009年全年水果产量4.745万t,比上年增0.245 t,增长5.44%。五是蔬菜。蔬菜产业是“菜篮子”工程的主体,为服务城市,满足居民消费需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2009年加大优质特色品种的开发,推广蔬菜规模种植,努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蔬菜产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1万hm2(含复种),蔬菜产量64.85万t,蔬菜、大棚蔬菜和加工蔬菜为特色的产业格局。2009年,实施山地蔬菜扩面增量工程,以实施“山地蔬菜提升项目”为载体,以扩大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乡镇覆盖面为工作重点,建设“万亩山地蔬菜龙南核心区”,建成商品蔬菜示范村10个,商品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10家,实现商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值翻番,全力打造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1.2日益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能力,带动龙泉市其他发展
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拓展能力的提高,龙泉市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市培育龙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丽水市级2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其中:省级规范合作社2家,丽水市级规范合作社25家),入社社员5 147人,带动农户数42 419户。获省著名商标5个,全国名牌农产品称号1个,浙江名牌农产品称号5个。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7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5 112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7%,并被评为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市。
1.3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以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加以引导发展
龙泉市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牧、食用菌”等优势产业,按照省、龙泉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要求,坚持“民管、民办、民受益”的指导思想,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规范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龙泉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范围涵盖了全市多数乡(镇),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大大提高了龙泉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主要做法
2.1搭建农业产业平台,拓展农产品基地,发展项目建设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兰巨为中心的单季粮食生产基地,以兰巨茶叶为中心的生产基地,以兰巨为核心的畜牧生产基地,以安仁、小梅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龙南、屏南、岩樟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2009年,经过努力,龙泉市到省财政争取多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建设,通过项目建设,龙头企业有较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
国务院总理部署五项农业措施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大战略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
我国奶业产业化发展特点
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羊业现状和未来
搞好海南无疫示范区建设推进畜牧业蓬勃发展
吉林省畜牧生产贸易略述
建设全国牛产业大市的战略选择
草畜乳产业化经营中若干问题探索和研究——谈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畜牧业发展的方向——设施畜牧业
在南方发展肉牛养殖业的实践与思考
畜牧工业化是推进畜牧产业化的战略措施
关于奶牛、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的探讨
开创奶业发展新模式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谈福建长富乳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特点
齐鲁龙腾阳谷凤翔——初访山东凤祥集团
内蒙古草原农牧业产业化的新星——红武集团
以实业为依托促进畜牧业发展
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杂志发刊两周年·秋令赏景有感
农业产业化顾问
:今冬明春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农业)
2005年化肥关税配额进口总量、分配依据和申请程序
做强汇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朱新礼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纪实
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论农业产业化中的企业家
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农业项目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建议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建设
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苹果加工业发展战略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
我国草牧场的规划思路与内容研究——以克什克腾旗草牧场规划为例
从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下)
解读农产品加工(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农业产业发展
小麦加工重点扶持产品及说明
稻谷生物技术研究
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
“九大行动”之三农业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农业部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方案
农业部启动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把握“三农”工作的三个重点
罗非鱼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影响农产品整体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
大力推进云南澳洲坚果产业的发展
区域布局强化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辉煌尖山
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产业链上党旗红——官庄镇推行“支部加协会加党群联合体”模式发展农村经济的总结
赴建瓯、义乌两市考察林业报告
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黄腐酸复合铁肥的应用前景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有机农业产业化基本概述
(一)有机农业的意义与特征
要探讨有机农业产业化就必须要先知晓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着许多种类似的名称,例如生物动力农业、生物农业、持久农业、再生农业、生态农业等,其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和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对其含义有着统一的解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国情以及目前有机农业发展特点,颁布了中国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在该标准中的定义为:“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遵照特定的农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具有系统性
有机农业并非只是一个封闭的生产系统,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等,强调农作物、植物、禽畜三者的有机统一。它的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循环过程,一个系统循环的结束理应作为下一次生产过程的开始,并最终实现对土壤与环境的保护与改良。
2、有机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性
有机农业并非像传统农业那样单纯注重量的提高,其科学选种、合理耕作、应用生物技术等都对环境和土壤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改良作用。同时,由于没有像传统农业那样不顾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而使用农药化肥,有机农业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有利用生命健康的有机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利于土地培养肥力,保护环境,它的生产、加工、储运、消费过程,都有平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动物、植物、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尽量循环利用有机农业自身系统物资,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3、有机农业具有高成本、低产出的特性
有机农业并非简单的放弃农药化肥进行生产,它是一个完整的注重良性循环的系统,其以科技作为支撑的特性注定了要有更高的科技投入,并且,有机农业的产品与普通产品并无太多差别,不易被人鉴定,其得到认证的方法通常是得到有关机构的认证,而这笔不菲的认证费用在一定成度上增加了它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科技发展并不完善,其在产出上并不能与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农业生产产量相比,这是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国农业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乔玉辉博士这样讲到: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副产品为主导,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衔接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关系,所形成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经营方式。而这种经营方式,则需要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把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且这全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完全符合相关标准。
(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研究已久,成果颇丰。并且国内外学者对其外部性均做了深度的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大不相同。如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国内学者却主要研究其经济效益。
事实上,有机农业产业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如制度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可以成为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而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
1、就国外研究现状而言,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机农业耕种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元素;明尼苏达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心通过对比2006―2009年明尼苏达州有机农业公司与常规农业公司的财务收支数据发现,有机农业公司的总体收益好于普通农业公司。
2、而在国内,张新民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有机水稻的生产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席运官提出5种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即公司租赁经营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国有农场模式、有机生产协会组织模式和地方政府带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等等。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机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1989 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 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的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获得了荷兰SKAL 的有机颁证。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根据 IFOAM 的基本标准制定了部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以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并于2002年11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有机产品的相关法律规范,是我国有机产品事业走向规范化。
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大豆、蔬菜、茶叶、杂粮等,主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并且其出口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广大,已经超过200万公顷,在世界排名排名前五,居亚洲首位。并且截止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处于有效状态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有23家,7 728家从事有机农业的企业共获得了 11 09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我国有机认证机构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这对有机农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我国有机农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仍有许多问题。
1、区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有机产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各省,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战略下,有机畜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是远远无法与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同时,从数量和面积来看,东北地区最大;从产品加工程度和质量来看,以上海、北京、江苏等城市较为占有优势。
2、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虽然我国经过认证的产品有700多种,但是其主要集中于蔬菜类、五谷杂粮类、豆类、油料作物类等,动物性产品类较为缺乏。据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透露,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国内的20倍。我国有机农业比例的失衡,极大制约了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加剧了对外来品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3、农村的发展状况制约着有机农业发展
我国农村普遍采取的是以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而由于我国9亿多农民的人口基数,导致了人均耕地少,造成了耕地极其零碎化的的现象。而这极大限制了土地的灌溉效率、生产效率,阻碍了新技术的推进与应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遍布全国的村落。而这些人又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大都难以更新,其固有的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增加粮食产量的思想根深蒂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很难得到推广。
4、诚信危机问题十分严峻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直观上分辨出有机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只能依靠有机农产品标示或认证标志识别,可是很多生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用普通农产品代替有机农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真实性有着很深的怀疑。
三、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前景
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慢慢在全球发展开来,事实上,正如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说的那样,有机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它的生产环节,其还涉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作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让其所有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对其进行产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目前,有机农业产业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产业化模式,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有机订单农业”模式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并且由于有机农业生产的认证成本高,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这导致了以公司带头的“公司+农户”模式成为了有机农业生产的不二选择。并且这种“公司+农户”又主要分为三种具体模式,即简单的“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合作社式。此外在此模式下还产生了,由公司把土地吸纳过来然后雇佣农民为员工从而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反租倒包式。
2、有机农场模式
有机农场是指由个人、家庭或集体所有并经营的有机农业生产单位、生产企业或生产组织。有机农场大小不等,小则几十亩,大则上千亩,而大规模有机农场主要以有机农业生产,小规模有机农场一般在进行有机种植的同时,还兼养殖、餐饮、休闲、旅游、娱乐于一身。其将种植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很好地促进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服务业的联合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的结合。
(二)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
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有机农业产业化更是一个新生代的名词,还需要逐渐成长。我国政府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这为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而言,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下的三种模式已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其发展开辟了道路。就全国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结合其短板,我国有机农业产业化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规范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现实是认证机构管理上混乱,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来规范认证机构的行为,但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有些认证机构还是没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致使认证水平大打折扣。同时相关企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立法的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使监督机制涵盖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2、加强土地空间上的联合,促使其规模化发展。
下的农村土地十分分散,散户经营模式下很难承担有机农业的高成本、高技术和高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在空间上的集合,形成“土地连成片”的现象,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提供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综合调控,从总量上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转变支持方式,由补贴转向科技上的投入,从根源上促进有机农业在质上的提升,同时根据有机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加大对其保费的补贴力度,减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承担的风险。当然对有机农业相关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也很有必要,进一步在税收这一环节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加快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薛恩玉,王焕群,李春英,《黑龙江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年1月,第47-50页。
[2]张新民,《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给予农户认知角度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年7月,第92-96页。
[3]席运官,《我国有机食品开发模式与保障体系建设》[J],环境保护,2005年7月,第25-28页。
[4]陈辉,《有机农业的产业化――访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乔玉辉博士》[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05年6月,第18-19页。
[5]丁长琴,《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及理论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2月,第122-128页。
[6]吴魁斌,赵幸福《浅议我国有机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4年9月,第39-40页。
[7]黄慧英,《中国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此京市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8]丁长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4月。
[9]周继强,《从有机认证制度到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10]王大鹏,吴文良,顾松东,牛新胜,毛文峰,《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8月,第250-255页。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村城镇化;互动发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区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也是贵州省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综述出发,分析了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现状,发现了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最终提出了探索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辜胜阻(1991)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一书中最早对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彼此之间的发展存在互动的关系。石忆邵、顾萌菁(2001)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共生模式,通过共生模式的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联动发展。沈维凤、吴立新(2002)从认识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条件入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从政策、科学规划农村小城镇、统筹部署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向农村小城镇集中等方面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孙久文、闫昊生(2015)比较了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国际模式,指出我国城镇化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提出从产业体系、城镇体系、产业结构的协调、产业创新的发展推动二者协调发展。从上述文献中看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的依存关系,因此要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4年黔东南州农业总产值124.55亿元,同比增长6.8%,在生产总值当中占比达到17.75%。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从2013年的13.67万公顷增长到2014年的14.93万公顷,增幅达到9.2%,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13年的275.94万千瓦增长到2014年的290.1万千瓦,增幅5.1%。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得到提升,粮食作物产量从2013年的110.03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18.77万吨,增幅达到7.9%,油料产量增加了8.5%,棉花增加了16.7%,增幅最大,麻类、糖料、蔬菜、瓜类都有所增长。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黔东南州农业园区达到32个,其中省级重点园区6个;
省级龙头企业增加到34家,新增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新增农民合作社4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98家;2014年黔东南州有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8个,同比增长11.9%。
2014年黔东南州城镇化率为35%,同比增长2%,比2010年城镇化率高8.6个百分比,比贵州省低5.01个百分比,比全国低19.77个百分比。城镇化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主要包括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增加;2014年黔东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9万元,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61万元,同比增长14.7%。农业总产值、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村城镇化水平几乎是同步增长。
三、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缺乏
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缺乏,一方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能力不足。据统计,黔东南州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自发的状态,机构不健全,没有章程,得不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商行等支农主力银行由于信用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加之对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等各方面投入不足,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是制约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大瓶颈,2014年黔东南州省级龙头企业增加到34家,新增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由于黔东南州是典型的贵州喀斯特地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零散,大部分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弱,经营规模小,很难形成集群发展的趋势,加之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营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品种单一,加工程度不深,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严重影响了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仅198个,与贵州省其他州市相差甚远。
3.农产品精深加工度不够,产业链条较短
目前黔东南州主要农产品虽然都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产业链条整体偏短,精深加工程度不够,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不高,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附加值不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为1:3,而黔东南州的比值为10:1.2,农产品加工增值少。根据调查黔东南州的种植业中有72%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链处于产销层次上,养殖业中有82%的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链处于产销层次上,这说明黔东南州大部分农民还在出售初级农产品,他们从整个农业产业收益中获得的收益还十分有限。
(二)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城镇化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一方面,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几乎全是乡镇根据各自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和实施,且很多规划落地实施难。2014年黔东南州共有196个乡镇,如何整体规划和布局这些乡镇实施城镇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发展忽视了小城镇特别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与县市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难以形成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城镇体系。当前在黔东南州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城镇,比如:黎平肇兴、凯里下司、剑河岑松镇、从江下江镇、丹寨兴仁镇、雷山丹江镇、榕江忠诚镇,但特色城镇布局分散,难以形成城镇群,凝聚成为发展合力。最后,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存在城镇空间扩张粗放式、无序化,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黔东南农业城镇财政收入普遍较低,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没有话语权,难以实现城镇有序的扩张,与此同时,黔东南州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偏低,城镇布局凌乱,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都缓解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2.农村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
农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然而在黔东南州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产业支撑匮乏的问题。2014年黔东南州农业总值为124.55亿元,仅占一二三产业产值的17.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形成了中药材、茶叶等特色轻工产业,绿色有机蔬菜、弥猴桃、油茶、蓝莓等现代高效农业,但是黔东南州的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规模经济效应不强,聚集效应不大,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四、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利用黔东南州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横向、纵向关联效应,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凝聚力,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具体他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推进黔东南州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强化现有省级、州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引入规模以上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配备服务园区农技人员,强化服务园区从业人员培训,推进园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园区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2.做大做强黔东南州龙头企业,为农村城镇化提业支撑。强化省级、州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扩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探索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深度,延长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3.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农村城镇化产业支撑。推动锡利贡米、丹寨硒精米、锌硒米、从江沙田柚、岑巩文旦柚、雷公山杨梅、雷公山银球茶、清明茶油茶、麻江蓝莓等特色种植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从江香猪、黑毛猪、三穗麻鸭、天柱螺鸭等特色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科学制定专业化组织的规章制度,通过组织的建立强化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通过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在农村聚集,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
(二)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科学构建“一核两极、三轴三区”的城镇空间体系(一核:是以凯里市为核心;两极:黎洛、镇远为新的增长极;三轴:东部、南部及北部三条城镇发展轴;三区:三个次区域分区),强化城镇空间体系与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村级(含农村新型社区)、基层村级和其他居民点3个层级,其中中心村级(含农村新型社区)、基层村级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主要载体,并以此引导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的连接与融合,形成城镇化体系的聚集、辐射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的三大功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第一,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的加工功能,利用城镇化形成的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初、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二,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的流通功能,以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第三,充分发挥农村城镇化的服务功能,通过城镇为周边农村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作者单位:凯里学院科研处)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ZC168;凯里学院重点扶持学科-应用经济学建设项目成果(KLXY-11)。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农村城镇化是西部重大战略工程[J].经济界,2000(6).
[2] 沈维凤,吴立新.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J].求索,2002(5).
[3] 徐清照.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同步推进[J].东岳论丛,2003(2).
[4] 张贞,曾令秋.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N].人民日报,2014-8-26(7).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农村物流;大庆市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大庆市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较好,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上不断打造产业集群,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贡献突出。截至2016年7月,大庆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数量由2014年的118家增加到127家,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超过800万吨。经过不断调整和加大扶持力度,大庆市农业产业化价值链得到大幅度提升,年经营收入突破了500亿元。在这些龙头企业中,年产值突破亿元的有4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有8家。已经形成粮食、乳品、肉食和果蔬四大产业链,实现30万农户从中受益,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
二、大庆市“互联网+农业”发展概况
1.“互联网+农业”的含义及本质
“互联网+农业”是指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与流通环节的优化重构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信息农业,在当前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农业的各个环节,实现二者的深入融合。在发展现代生产力的进程中,信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有时其作用甚至更大。我国“互联网+农业”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日渐统一的发展过程。
2.大庆市“物联网+农业”概况
根据以上对“互联网+农业”的阐述可以发现,“互联网+农业”不仅体现在生产和销售环节,还体现在农产品质量追溯方面。生产环节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物联网+农业”上,截至2015年底,大庆市有五处应用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在农产品销售环节,2015年底全市有81家绿色食品电商企业,21家企业加入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且在全市58个乡镇和484个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
农业物联网系统是信息化技术在产品生产环节应用的体现,这一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对棚室生产管理效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并且这一技术往往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相结合。截至2016年7月,大庆市已经实现物联网系统建设271处,其中种植业有34个,包括23个标准化示范基地 ;还包括162处畜牧业和75处农机合作社。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视性,提升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和品牌知名度。
3.大庆市农产品电商及质量追溯平台概况
目前,在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中,无论是学者还是企业更关注的还是农产品销售后一阶段,因此各地对于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投入更多。目前,大庆市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员近1900人,在包括淘宝、京东在内的电商平台开设网店180余家,在天猫商城开设旗舰店的合作社和个人有27个,进入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35家。电子商务产业园包括肇源县和肇州县电子商务网上展厅和产业园区。所使用的电商模式有B2B、B2C、C2F、C2B和O2O等。
三、 “互联网+”背景下大庆市农业产业化升级瓶颈
1.农业产业化企业投入大而农产品附加值低
大庆市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但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升级依赖更多的资金投入。在生产环节,“物联网+农业”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销售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建设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扩大销路,但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联网化生产和互联网化销售。而农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价格与其他未采取物联网化生产的企业相比在价格上几乎无差别。在走访中发现,多数企业迫于收益增加不明显和资金投入的压力而积极性不高,其根本原因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农产品的品牌效应。
2.农业生产主体缺乏互联网思维
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化和产品终端销售的互联网化要求农业经营主体具备互联网思维。在目前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是农民,虽然互联网的建设已经面向农村全面铺开,但农业生产主体老龄化情况严重,青壮年生产者在生产安排中对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重视程度远大于物联网化生产和互联网化销售。虽然部分合作社已经开始注意到互联网带给农业的好处,但真正行动起来并参与进去的不多,这使得物联网化生产和追溯困难重重,进而造成“互联网+农业”推进缓慢。虽然大庆市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活动,但真正能够接受“互联网+农业”思维的生产经营主体并不多,能接受并采取行动的则更少,需要引导和帮助。
3.农村物流发展速度慢、运费价格高
在“互联网+农业”中,农产品的销售是实现其最终价值的最后一环。而销售成本中的物流成本严重影响了大庆市农产品的销售,虽然以淘宝物流为代表的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到大庆市农村,但物流只到乡一级。从村屯运输农产品到城区的运费价格很高,增加了销售成本,造成农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挤压农产品经营者的利润,不利于开展农产品互联网销售。
4.“互联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专门人才少
由于“互联网+农业”对于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各级部门也十分重视利用其带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和农业的发展,因此,从事“互联网+农业”的管理人员多为其他部门调转人员,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是通过临时培训或者简单学习便进行推广和宣传,其专业化程度明显不高,推广和宣传效果相去甚远,因此对人员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在大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专业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均不高,在各区县下设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站对于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要求这些人员进行专业的农业网站、农产品网店的培训和指导。从大庆市的总体情况看,这部分人才极少,引进力度不大,严重影响了“互联网+”农业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推广和普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和升级。
四、大庆市农业产业化升级突破瓶颈的对策
1.创新农业产业化企业金融服务并提高产品附加值
针对大庆市农业产业化企业现状,政府部门应引导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开发设计适应农业产业化企业的金融产品,为企业实现物联网化提供资金支持。如采用专项抵押贷款方式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同时由政府部门对企业物联网化生产和农产品追溯平台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实现企业快速转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此外,在销售环节农产品附加值低造成价格与其他农产品价格差异小的问题,则要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可行的做法是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如肇源小米的品质好,市场认可度高,但品牌效应却不明显,应由农业部门主导,企业作为主体开展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2.积极培养农业生产主体的互联网思维
针对大庆市农业生产主体的现状,除了对农民进行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培训之外,还要对农户办理互联网宽带提供必要的优惠。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对那些在网上开设网店销售农产品的农户、合作社和企业实行宽带费用优惠,鼓励电信企业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户互联网知识的培训,培养农民和其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互联网思维。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物流
我国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这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庆市五区四县基本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目标,这为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提供了机遇。在国家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大庆市政府应将乡镇物流发展纳入战略中,通过政策扶持培养本地物流企业,并对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其服务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增强“互联网+农业”的终端消费价格优势。其次,对有意向农村村屯发展的物流企业给予扶持,对从事小件运输的客运和货运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在村屯建立物流站点。第三,根据“市场引导、企业参与”的理念,鼓励大庆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合作社整合已有资源,设立物流站点,与邮政等国有物流配送企业开展合作,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4.加大培养与引进互联网人才力度
对于现有从事“互联网+农业”的部门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其专业性的培训力度。培训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求培训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可将其送到省内高校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使其快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能够为农产品网上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此外,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可以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结合大庆市的实际制定教学内容,使引进人才快速适应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许艳.“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山西农经, 2015(10):4-9.
[2]于连军.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5(11):19-21.
【关键词】农业;产业聚集区;影响因素;对策
1.农业产业聚集区的概述
1.1 农业产业聚集区概念
农业产业集聚区是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以辐射带动的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简单来说,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现象。
近年来,新乡市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坚持龙头带基地、产业带加工,走出了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作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集聚区正成为新乡市“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的重要载体。
1.2 农业产业聚集区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聚集区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有利于带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植和养殖、多层次加工增值,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效应,特别是在促进资源节约化利用、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作用。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培育国际国内农产品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2.新乡市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
新乡市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指导下,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依据本市的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
在远离城区的新乡工业产业集聚区、平原新区、辉县孟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专门的标准厂房集中区。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12亿元,投入使用面积120万平方米,集聚中小企业近400家,不仅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集聚和集约节约用地的问题,还都初步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此外,政府加大招商引资投入力度,实际投入资金79.1亿元。其中13个产业集聚区新入园的169家企业被纳入省规划范围,比原来多了两倍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增长了1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6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依据本市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花生、优质生猪、奶牛、金银花、食用菌、果蔬、花卉苗木、林产品、果蔬物流等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等十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强强联合,组建新乡小麦、原阳大米等产业集团,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麦”、“中国第一米”等著名农业品牌,建设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强市。
3.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发展中存在问题
在全市农业产业聚集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没有充分利用全市的土地资源和有利地农业发展条件,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规模和数量有待提升。其次,部分农户在聚集区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这一新型措施的重要性和预期效益,其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再次,在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区时,缺乏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导致部分县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影响整体发展进度。最后,农业产业聚集区建成之后,存在过于依赖政府,市场作用不明显现象,没有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另外,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低质跑量”比重较大;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成熟的技术理论作指导。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农业产业集聚区形成的诱因,相对于工业而言,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产业。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加上农产品储运的特殊性,进而影响到相关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这就使得某些产业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而集中到特定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同时,便捷、高效的交通使自然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能显著降低农产品的营运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3.2.2 农业主体
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农户等。为增强区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政府通过政策、法律和投融资等制度安排对本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支持和补贴,引导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增强该区域内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半径,带动广大农民从事某种农产品的生产,推动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
农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作为农业产业集聚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农业产业集聚也会对农民生产行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当专业化生产方式具有足够的利益导向与规避市场风险能力时,将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
3.2.3 市场因素
市场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就会在扩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中占据更多的份额。只有那些市场需求量大而且稳定的农产品,才能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产业区域。某种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增长,扩大了该农产品的市场空间,为该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支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基础条件。
3.2.4 科技因素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为农业产业集聚提供科技支撑。加工技术的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对加工原料的质量要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农业产业集聚的品种结构和规模。农膜和新农具的应用、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赶抢农时,可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农业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范围。
4.增长农业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对策
4.1 强化政府职能
首先,成立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其次,充分发挥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集群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再次,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会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向农业产业化集群拓展,提供优良服务。最后,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2 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短缺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大制约瓶颈。解决不了资金问题,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我市可以从资金扶持入手,设立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营造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市里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立项、审批和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争取国家扶持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适当放宽了担保抵押条件,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4.3 鼓励科技创新
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普及农业科普知识。整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专利,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4.4 推动对外开放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涉农企业开展资本、技术、人才合作,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引进的项目享受省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农产品出口。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龙头企业积聚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健全、配套服务完善、品牌优势明显、带农惠农效果显著等标志。以新乡市农业产业集聚区为代表 对河南省其它农业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永博.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4(7):2-5.
(一)生产要素规模化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产业集约化能够有效控制企业成本,农业生产在先进科技的推动下,依托于集约化与规模化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扩大企业再生产的规模,推动企业供销系统的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生产技术科技化
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科技水平的高低能够对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造成直接影响。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并且依托于科技生产出更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增强产品的个性化与独特性,辅以更快速、更高效的物流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三)经营组织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在产品种植与供应方面要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农业产业化“链条效应”的基础和保障。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不同,农业产品需要进行深加工,因而经营组织方面所涵盖的内容更广,要努力拓展模式不同的一体化形式。
(四)生产环节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在生产环节上更趋专业化与精细化,这也是工业生产的表现形式之一。农业产业化由于生产的高度集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工业化的成分,而工业化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高。因此,专业化生产这一环节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步骤。
二、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贵州的农业农村工作要与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相结合,以农业、农民、农村都能更上一层楼为目标,在发展一般传统产业的同时,把气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突出出来,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展适合本省省情的高效农业作为目标和方向,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深化,农产品质量得到稳定提升,得到市场的认可。
三、贵州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贵州农业产业中的出现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生产和销售、供应都是在一起,养殖和种植以及加工也都是一体化特征。农业产业化是由各方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共同体。但是,从贵州存在实际情况来观察,目前还远未建立起这种有效的联动机制。还有,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也不算紧密,都以自我为主,缺乏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不被侵犯。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难以形成规模
从贵州省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省内各州各市的农业产业分工基本完全重复,没有区分细化的分工,什么都在尝试去搞,最终都没能形成大的产业。由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多且分散,使农业发展一直原地踏步的情况,在贵州各地普遍存在。
(三)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导致农业发展资金缺乏
一直以来,专项资金对贵州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支农专项资金。但在如何更科学的管理这笔资金和如何用这笔资金去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当前,贵州省参与专项资金管理的单位太多,一度达到十几家,对于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安排及实施,缺乏整体的统筹协调工作。
(四)缺乏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与这一地区的产业加工、物流销售、商贸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龙头企业对某一地区的发展贡献颇大,一方面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影响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互相之间的配合。
(五)产业链条短
目前,贵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多是以公司和农户以各种形式进行结合,这种生产模式具有自身的缺陷,因为只实现了农产品供求之间的连接,并没有把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之后的销售、运输等部分很好的连成一体化的发展链条,农业产业链条过短也引发产业化的经济带动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都十分有限,同时也使农户在参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也逐渐加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不到提升。
四、推动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业参与者素质和能力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经营管理者和成员的素质,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被重视的。首先,重视教育和培训,增加农民受教育和受培训的资金来源渠道;其次,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与农民的教育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后,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核心,使得农民能与市场有更多的关联,对市场有更多的了解。
(二)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把承包责任制落实好,使所有权与承包权、使用权分离,激活经营权;使土地流转规范化,妥善处理荒地;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土地流转过程中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制。
(三)积极改善农业金融环境
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问题,不仅要有对应的制度,更要有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增进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管理。
(四)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化程度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怎么样开展创新很重要。一方面,应建立农业产业化研发机构,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另一方面,增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共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帮助开发农业项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推广改革; 农业信息
农业产业化通俗地讲就是以国内外的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经济为出发点,对本土的农业支柱和主导产业实行科学化、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管理化、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贸工农、产供销、经科教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一套成型的经营体制。下面作者结合辽宁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信息采集、处理手段落后 目前,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够科学,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缺乏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处理手段、传输工具落后,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
1.2 宣传培训力度不够 在信息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简报、报刊、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
1.3 没有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县乡级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省政府向各乡镇派驻的科技特派员归属省科技管理部门管理,当地发生灾害问题时直接向省科技管理部门汇报,在发生较长时间后,县级科技主管部门才得知,出现省、县管理脱节现象。
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途径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目的是为基层服务,重点是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而开展服务的关键是打造一支行之有效的网络服务体系。
2.1 打造报送体系 以市县科技主管部门为区域中心,发展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农民科技经纪人为信息基点,形成了农业遍及全省、工业覆盖面逐步扩大的信息采集体系。
2.2 完善服务体系 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按照全国节点建设的要求和规范,整合、提升原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和水平。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辽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纳入辽宁节点建设,加强督促引导,使每个网站工作真正融入到辽宁节点信息服务这个大平台之中,使之变成容量更大、服务更规范的体系,促进各子网站的发展以及农业信息的传播,使实用科技信息真正落户农家,送到农民手中。
2.3 拓展新的服务区域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如何利用资源更好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葫芦岛市围绕造大船产业,涌现出的一批与大型船舶配套的中小企业由于成立较晚,人才储备匮乏,在生产中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尤其是焊接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联合葫芦岛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建立了焊接技术数据库,组织有关专家积极为企业解决焊接方面遇到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由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推广工作,也应由过去的农技推广发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
一、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关于农业产业化,最早是在1957年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戴维斯提出的,随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均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则是1987年由山东省诸城市率先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提出来的。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二、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鄂东是一个区域概念,包括湖北省东部的黄冈、黄石、鄂州3市,黄冈市素有“大别山粮仓”之称,名优特色产品比比皆是,是湖北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大市。黄冈自古多名产,有古时候列为朝廷贡品的茧丝绸、英山茶叶、蕲春四宝(蛇、龟、竹、艾)和水葡萄籼米、浠水芝麻和莲藕;有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的黄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黄冈名晒烟、武穴章水泉竹器、罗田茯苓、英山桔梗和余正泰粉丝。本文仅以部分农产品为例进行说明。如位于麻城的福白菊,属经济作物,价格随行就市。以前并未形成规模,近些年来,尤其是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以来,福白菊从自发的分散种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视农业产全保护,树立良好的产品品牌和形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目前福白菊的市场状况良好,销售渠道通畅,且大部分销至日本、东南亚地区。从市场前景预测分析,只要这些农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市场还很有潜力。根据农业产业化实践区的成功经验,这些农产品应该属于适宜产业化经营的好产品。但从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鄂东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档次低”“有质量无批量,有批量无质量”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规模小、实力弱、辐射面窄,甚至可以说根本未形成“龙头”。据调查资料显示,该地区种菊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均不到其有能力耕种面积的1/10,工作量很不饱满,所以普遍出现兼业经营。若使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生产负荷更不饱满。由于生产环节过渡分散致使生产不成规模,这直接影响了相关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二)组织化程度低,服务程度不深
当前,鄂东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如福白菊产业协会,是在政府主持下,组织白菊种植大户们发起成立,并不是菊农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规范合作经济组织,所以对农户的影响也有限,服务也不可能很深。
(三)市场建设滞后
首先,由于农产品市场地方性、自发性较强,狭小、分散和无序发展的状况比较普遍,统一、开放的程度普遍较低。其次,由于农产品信息市场的发展滞后,信息咨询、信息服务、信息情报资料的有偿转让等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其导向和牵动的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方面的利益的实现和补偿。仍以福白菊为例,在这样的背景下,菊农实质上陷入开发市场滞后,市场不稳定、产量不大、无力开发市场的恶性循环中。此外,市场开发滞后,还导致很大一部分效益外流,根据对福白菊批发商的问卷调查得知,中间商不加工只作简单的大外包装处理,然后销售,其纯利润在20%以上。如果加工成袋泡茶,利润率猛涨到200%-300%,由于农户与市场的隔离,这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赚走了。
三、 促进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在于规模经营,要实现规模经营,必须重点抓住产业化经营的“三要素”,即扶持龙头企业,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促进鄂东地区农业产业化,结合福白菊的产业现状,本人认为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推动规模经营
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当地优势,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调查显示,福白菊的规模效益是明显的,产区也存在种植环节的隐性合作。因此,福白菊的当务之急是推动以土地使用权流转为主要形式的长期租赁经营,建立比较稳定的规模经济。
(二)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农户利益联合机制
龙头企业要突出“大”(规模、效益)“高”(技术、附加值)“外”(外向)“新”(创新)“多”(形式)“强”(竞争力)的特点。积极发展各类农户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践证明,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起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福白菊为例,只要某产业协会的实力壮大了,菊农就能将更多的白菊种植科技引入生产、加工、甚至流通环节,为福白菊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抓好福白菊的“储保”技术,把握时机投放市场。
(三)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福白菊目前的主要市场定位是茶菊,而且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产品形象,并申请了国家注册商标,实施了无公害、有机示范区实验,这些都为福白菊创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即提高福白菊产品质量,提升其品位,以质创牌,搞好福白菊包装,美化其销售外表,以面树牌,加大农产品宣传,树立农产品公众形象,以优固牌。
参考文献:
[1]夏庆利. 中国农业市场发育与产业化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1-1.
一、现代农业推广的内涵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现代农业推广”则是在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农业商品生产高度发达,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限制因素,而技术因素则退于次要地位情况下的产物。此种情况下,必然出现能够提供满足农民需要的各种信息和以咨询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农业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WTO的加入,客观形势的发展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推广既不能停留在以技术推广为特征的农业推广的初级形式阶段,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农业推广模式,唯一出路是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要不断进行改革,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也势必拓宽,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应该是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干预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以多种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形式来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可见,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推广范围有着密切关系,两者互促互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推广服务和事业发展,它需要为之服务的农业推广工作必须以系统思想为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与职责。大力发展产业化农业趋势下,农业推广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拓宽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内容联系在一起。因此,如何使现代农业推广加速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推广事业能否发展,成为应讨论的重要问题。
二、农业推广与产业化服务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推广无论是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还是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事业。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现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美国农业以科技投入为动力,农场劳动力减少80%,农业总产量却增加1倍以上;日本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占75%,目前我国科研成果对农业的贡献率仅仅40%左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蓬勃发展,对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1.推广项目与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不相符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2.农业推广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农民具备的素质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差甚远。文盲、半文盲占人口15.88%,且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而年轻有知识的一代又往往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制约了对农业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采纳使用,对产前、产后服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农业推广教育工作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农业推广教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节拍,也是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3.农业推广体系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不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导致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着推广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推广机制与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员结构和素质与推进农业战备性结构调整的要求不适应等问题。说明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已明显落后于我国农业的经济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推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90-02
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按照“强龙头,扩基地,促联结,育品牌”的建设思路,倾力打造具有白城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又立足特色农产品原料大基地这一独有的发展优势,做出了建设“吉林省西部重要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战略部署,从全局高度构筑了统筹推进“三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2012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 195户,实现加工产值2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3%。水稻、绿豆、葵花、辣椒、蓖麻、奶牛、肉羊、肉禽8个产业基本成型,50%以上农户通过定单方式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多元增收、稳定增收、长效增收机制进一步完善。
1 突出龙头建设,增强带动能力
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发展现状,市委、市政府把建设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主攻方向。围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精心谋划招商引资项目,依托市、县2级工业园区搭建龙头建设平台,狠抓全程服务促进项目开工达产,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在确保飞鹤集团投资1.5亿元的10万t乳产品加工项目实现达产的基础上,又全力促进哈工大集团投资2.3亿元的10万t乳品加工、益海嘉里集团投资2亿元的20万t水稻及20万t油葵加工、福建东佳集团投资1.5亿元的10万t水稻加工、吉林裕丰米业投资1.6亿元的5万t蓖麻加工、吉林金塔集团投资1.3亿元的5万t生物活性辣椒食品加工5个大型项目竣工投产,牛奶、水稻、葵花、蓖麻、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重大突破,强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2 狠抓基地规模,夯实发展基础
为了彻底扭转种养基地分散不定、原料数量波动不稳、原料质量参差不齐的不利局面,白城市委、市政府立足市场需求和发展基础,科学规划了10个优势种养基地,并采取财政补贴、项目扶持、信贷倾斜、科技支撑等措施,推进“一乡一业”向“数乡一业”发展。目前,水稻、辣椒、绿豆、葵花、蓖麻、奶牛、白鹅等种养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板块式布局,原料供应能力稳步增强。2012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42.5万t,特色作物产量达到150万t,奶牛、肉羊、白鹅分别发展到14万头、350万头、1 100万只。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地集约化水平,市委、市政府继续组织实施了农业园区建设工程,通过依托龙头建园区、联合大户建园区、招商引资建园区,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农业园区,引领原料生产基地向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013年,全市新建农业园区35个,农业园区总数达到119个。其中计划投资9亿元、占地200 hm2、养殖奶牛3万头的镇赉县飞鹤奶牛养殖园区,一期工程完成投资3亿元,已从乌拉圭引进后备奶牛1万头,预计建成后将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牧场。
3 完善联结机制,促进产销衔接
根据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原料供应趋紧的发展态势,市委、市政府积极引导加工企业把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采取签订定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紧密合作的模式,加快培育一批与企业加工需求相适应的原料生产基地。在大力推行“垫付先期投入、保底价收购”定单生产的基础上,又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围绕特色产业、农业园区、专业村屯,采取种养大户牵头、经纪能人领办、基层干部兼职等多种措施,组建了238个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协助企业抓好定单签订、产品收购和监督管理等繁杂事项。同时,为基地农户当好维护权益的主心骨、代言人,使合作方真正实现自愿、平等。2013年,在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服务下,白城天福、大安先达、吉林金塔、安大牧业等逾100户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36万hm2,养殖合同1 050万头(只),基地农户户均增收1 000元以上。辣椒、葵花、粘玉米、肉鸡、奶牛等产业基本实现定单生产。
4 加强服务指导,增强发展活力
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力举措,激发了全市上下关注、支持、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良好氛围,各地、各部门从部门职能出发,积极主动破解农业产业化发展难题。在科技服务上,农科部门围绕优良品种选育、高产技术集成、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活动,借助政府农技部门、加工龙头企业、生资经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推广力量,组织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32个,推广高产技术18项。在市场开发上,组织170户企业参加国内外展洽会23次,签定农产品销售合同逾60亿元。利用《白城农网》等信息平台,农产品供求10万条。争创各类展会名牌产品57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在人才支持上,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投资者、服务群众的“四服务” 活动,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拔117名干部,全年脱产到企业帮助策划项目、攻关技术、强化管理。
5 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9个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市、县两级涉及部门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发改、工信等部门帮助现有骨干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技改扩能、科技攻关、降耗减排等转型升级项目160个,农业、农发、科技等部门帮助原料生产基地争取农田水利、农机配套、品种繁育等基础设施103个,目前到位项目资金13.5亿元。市里专门成立金融办公室,加强企业融资管理和指导工作,协调金融部门有效解决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难题,通过信用公司担保、派员入企监管等办法,为163户加工企业争取各类贷款25亿元,大幅度提高了加工企业开工达产率。纪检监察部门一直坚持严格落实《关于加强企业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检查准入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投诉举报制度、部门考评制度,严肃整治“吃、拿、卡、要、报”。各县(市、区)政府克服财政困难,力所能及地安排财政资金对奶牛、白鹅、辣椒等重点产业进行补贴,激励更多农户参与重点产业发展。
6 强化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证
市、县2级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并实行定期例会制度,集中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重点内容,全部建立了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督查部门以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的绩效考核办公室,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政府绩效的重要依据。市委、市政府对确定的10个农业重点产业实行了市级领导负责的工作制度,按照“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扎实推进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包保领导和责任部门年末都要把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情况作为述职的重要内容。2013年6月,由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队、6名市级领导参加,组织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市、县2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农业产业化等农村重点工作进行了为期3 d的拉练式大检查,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干部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热情。
7 参考文献
[1] 夏飞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17-318.
[2] 徐绍文.浚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