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7 17:2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强调结合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把其充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中,克服传统农业的缺陷,寻求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生态环境内外部结合,实现农业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生态农业要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合理搭配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比例,通过合理的投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1生态农业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现阶段是各行各业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急需解决的现实困难,例如滥用化肥、农药,农业污染等社会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产力降低、农副产品质量低下。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农药,致使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农田的生产能力失调,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再生和人类的生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减少对自然的掠夺和滥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

生态农业是吸收传统农业在种植过程中的优势,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即做到回归自然,又注重全面有效规划,就是在发展模式中合理分布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等大农业的思路,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须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继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因重复、合理的使用资源、促进物质和能力的转换,而显著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在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农业产品时,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1.3生态农业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生态农业发展中集合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吸收了国外农业发展的精华,在将农业本土化的进程中,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法和要求,遵循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引进新的物种,通过科学手段生产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实现农业的出口创汇。与此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消费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2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2.1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实现生态农业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各地在农业建设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主要需求,结合经济发展现状,遵循“全面、系统、高效、再生”的原则,寻找发展本地经济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运用生态农业系统的观点上,改变单一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以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促进资源、环境的稳步发展,建立彼此依存、共同促进的农业有机体。

2.2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科学有效规划

要建设好生态农业要在事前做好全面的规划,注重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体性、防御性、系统性、调控性的特征,制定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生态农业规划体系。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积极实施和有序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到达社会效益、生态发展、经济利益的相互统一。

2.3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采取辐射带动方式

各地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和自然条件探索适合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套路,采取以试点农业带动大范围种植的方式。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通过立体化种植的模式、养殖模式、观光性质的农业模式,将绿色生态农业形成产业。利用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优势资源得以推广,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2.4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通力配合大力宣传

生态农业是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将这一体系深入人心要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和全体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全社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建立完善的调控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政府层面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项目和投入力度,把农业建设及绿色食品开发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时代化发展。从政府层面发挥农民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利用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结构现状,引进农业新品种、科学新技术、种植新材料,提高生态农业的科学性。

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也需要微观的技术方法。走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决定的。

一、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既要保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稳定又要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我国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只有我国的农业经济与国际接轨,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和农业生态,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了农村农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使农业资源和环境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生态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三)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增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由依靠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环境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学技术的集约型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了污染,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资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减少对资源的一次性利用,增加他们的重复使用。同时,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农业的生活垃圾可以用来建立沼气,这样不仅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资源。

二、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近年来,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增加,这就使得农村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农村的教育、医疗环境面临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困难,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源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围湖造田、毁林造田、私自开发土地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农村信息传递之后,信息传播途径有限,虽然很多地区农民不停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来提高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短期来看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就会导致农业结构的失衡,有些产品会出现供过于求,而一些产品会供小于求。着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减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素质较低不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正如前文所提,目前农村人均资源不足,尤其是教育资源缺乏,导致部分农村孩子没法上学,农村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也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内涵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应该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内涵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农民读懂并接受这一发展新模式,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实施。

(二)保护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乡级土地规划建设不合理,许多企业工厂违章扩建,严重的占用了农村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减产。还因为农民生产过程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耕地资源减少。国家应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帮助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修建水库、灌溉渠等公共设施保护农业生产用水。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备自然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排污企业的治理,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植树造林,做好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总体规划。再满足主要发展方向的同时结合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农业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绿色农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污染、五公害的绿色农产品,随着人们对食品营养价值新的认识,绿色农产品得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迅速提高。

(三)网上农业

现代网络发展无处不在,可以利用网络对农产品进行推广销售,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销售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水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要推动农业的长久发展就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始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7)

第3篇

关键词:绿色产业 山区经济 梅州市 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06-03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的总面积大约占到国土面积的2/3,其经济社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对于发展山区经济,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实施了很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总的来说,仍缺乏从总体上对山区进行战略性规划和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如何在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山区经济,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么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么就是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由于山区的贫困落后、经济欠发达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循环关系,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能够发挥山区资源禀赋优势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为研究样本,该市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处,广东省东北部,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土地面积的86.7%,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77.88亿元,梅州人口、土地分别占广东的6.11%、8.9%,但GDP总量仅占广东省的1.34%,人均GDP只有11600元,仅及广东全省人均GDP的30.86%,是一个人多地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梅州市正面临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和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为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的梅州,面临山区发展战略抉择,探索一条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对梅州乃至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全国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绿色产业的概念界定

对于绿色产业的概念在理论界展有不同的看法,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陈飞翔、石兴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绿色产业指直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一些产业,随着环境保护意识被广泛接受,派生出直接从事环境保护活动来获得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如,在美国,许多州把资源再生利用一类的产业称为绿色产业;从广义的角度看,绿色产业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既包括狭义的绿色产业,还包括其它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即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中对环境友好的产业。胡援东、揭益寿认为,狭义的绿色产业包括粮食作物、畜牧、水产、果品、食品深加工、饮料、食品包装、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和人类其它生活用品等,由于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事物在国际上都冠以“绿色”,为更加突出绿色产品来源于最佳生态环境。因此,又称“绿色产业工程”,它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林业、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装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属于高科技产业。刘小清认为,绿色产业也称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绿色产业旨在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又有实用价值的新兴产业。曾建民认为,所谓绿色产业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绿色产品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目标,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它应包括环境保护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绿色技术产业、绿色旅游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多个产业部门。

尽管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绿色产业的统一概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绿色产业与环境密切相关。所谓“绿色”,是“环境保护”或“无公害、无污染”的代名词,是生命的象征,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解释,“绿色(Green)”意味着自然的、无污染的状态。所谓“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在市场上表现为这些企业的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表现为需求指向相同或相近、技术特征相近、生产对象相近。

由此,本文将绿色产业定义为:是指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应用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增进人类健康,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从一般意义上讲,一切传统产业中,凡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采用绿色科技创新、其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有益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产业,都可以进入绿色产业之列,其外延包括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旅游、绿色医药及环保工业等等。从特定意义上讲,所谓绿色产业是指一切依托于生物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而且其产出物是不破坏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的产业。

二、梅州市发展绿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1.产业发展定位不清,绿色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招商引资急功近利。欠发达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迫切希望通过发展大工业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着强烈的招商引资冲动,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出现“饥不择食”的现象。当前,广东省正在实施“双转移战略”,政府在引导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很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而不少县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并没有加以甄别,有急功近利发展经济的倾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其次,在当前梅州市绿色产业中,绿色农业所占份额较大,绿色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绿色工业则发展缓慢。由于梅州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第一产业在GDP的比重较大,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104.75亿元,占比为21.9%,其中的大部分可以归为绿色农业范畴;绿色服务业中的主体是绿色旅游业,2008年旅游总收入为46.4亿元,主要来自于绿色生态观光旅游项目的贡献;而绿色工业的贡献值却不到GDP总量的5%,绿色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2.经营者对“绿色”意识淡薄,尚未摆脱对传统观念的束博。其一,企业对“绿色”意识、环保意识淡薄,对绿色品牌优势缺乏认识。主要表现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认为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只是一种口号和宣传,花了钱,但不会带来多少实际好处。目前,梅州市的绿色产品生产者和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且缺乏比较成熟的品牌运作方式。除少数企业实施了品牌战略外,大量的绿色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品牌或者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产品的品质优良,但产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造成绿色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

其二,农民、专业户对绿色生产和品牌意识不强。农民、专业户进行生产时,仍然是重量而不重质,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对依赖性很大。所以当发展绿色产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产品应遵守的规程,例如梅州市的主导农产品――梅州金柚的生产,在90年代后期就凸显这一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持续多年的金柚销售市场萎靡不振。

3.绿色投入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绿色投入欠缺。从经济学角度讲,绿色产业具有正的外部性,非绿色产业具有负的外部性。绿色产业对产业本身及他人有益但与非绿色产业相比,其生产成本要高得多,如要求对绿色品种、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进行投资。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优惠等政策,而目前梅州市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从而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使绿色产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绿色投资渠道单一。从梅州市绿色产业的目前投资渠道来看,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和私人投资所占比例较少,还未形成多渠道的投资方式。这种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狭窄资金来源渠道,既无法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巨额的资金需求,又不能给企业以激励和约束,难以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目前,梅州市绿色投资大部分投向环境污染治理,而且基本上用于末端污染治理,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4.缺乏绿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绿色市场开发相对滞后。绿色产品品牌化和绿色龙头企业规模化是绿色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必经之路。但从梅州市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企业的现状来看,缺乏拉动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绿色龙头企业和绿色品牌产品。还达不到“保护一片水土,振兴一批企业,富裕一方百姓,拉动一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 梅州市除少数企业和地区实施了品牌战略外,大量的绿色产品由于没有注册品牌或者缺乏品牌优势,虽然产品的品质优良,但产品的知名度有限,市场占有率低,造成绿色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在这种局面下,绿色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绿色产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以绿色营销为前提, 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梅州市还未建立一家绿色产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产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畅通渠道,大多数绿色产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影响绿色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绿色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构建梅州市绿色产业体系的思路

从绿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和区域看,各类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生产水平、技术条件、资源状况、经济效益及需求程度的差异很大。作为经济欠发达山区市的梅州市,应该重点发展那些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和技术。

1.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梅州山区山清水秀,空气、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好,水土污染程度低,对于发展环保型绿色农业有较好的天然环境。同时,梅州市是农业大市,部分主要农作物生产在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上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梅县金柚种植面积28.6万亩,总产量达29.7万吨,种植规模和产量上位居全国同类品种第一位;梅州茶叶种植面积16.84万亩,总产量1.08万吨,占广东省1/5,位居全省首位,梅州市发展绿色农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根据区域资源状况,应重点发展壮大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主导产品,打造广东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

在巩固和继续推广小庄园模式、“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必须按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大胆试验,创出各具特色、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模式。根据目前的实践基础条件,今后应重点发展六种模式:(1)运用立体种养技术的多层利用型模式;(2)实施林业持续发展的自净型模式;(3)以建设生态村为主的循环利用模式;(4)以建设生态果、油、茶园为重点的综合增值利用型模式;(5)以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的复合经营型模式;(6)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绿色旅游型生态模式。

2.着力打造绿色高新技术工业。当前,梅州市的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农业是属于弱势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对当地的经济拉动力小,要根本改变山区经济的落后状况,没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发展是难于实现的。笔者认为,梅州经济的崛起,关键在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高新工业。根据梅州市的资源禀赋状况,可以选择生物医药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等两个子行业作为绿色工业的龙头。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作为原材料,产业链条比较长,产品附加值比较高。这类绿色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拉动绿色农业的大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

目前,梅州市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已经有所发展,但除了广东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规模化企业以外,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显著,难以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笔者认为,生物医药业应该作为梅州市主导产业的首选,依据是:(1)生物医药属于新兴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价值高。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逆市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440亿元,同比增长21.18%。近8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0.45%,比全球药品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近期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2)生物医药产业链条长,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大。(3)梅州市具有良好的南药种植基础,区内拥有药用植物785种,蕴藏量较多且分布较广的主要种类有50多种,农民有种植南药的传统,同时,区域内已经有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嘉应制药股份公司、新南方青嵩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有实力的生物医药公司进驻,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吸引国内、国际知名医药生产巨头进驻,以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3.发展以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农业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游业。梅州山地丘陵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70.6%,境内有48个自然保护区和60个森林公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绿色农业发展良好,特别是小庄园和三高农业发展规模大、水平高,享有“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誉。梅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景观资源,即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既有以阴那山、天柱山、七目嶂、王寿山代表的花岗岩、变质岩山地旅游景观,又有以五指石、南台山为代表的丹霞山地景观等,还有古朴、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客家文化。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地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梅州市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业的良好资源。

开发策略方面,应该遵循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以旅游需求市场为导向、以特色生态农业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科学的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在农业观光旅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旅游农业产品开发中,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提升挖掘,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景区。

四、梅州市发展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梅州市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梅州市绿色产业的发展:

1.加强生态建设,营造绿色环境。绿色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和基础。没有绿色环境,不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绿色产业就是失去了立足之地。千万不能一味强调发展经济去“征服自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掠夺性开采开发自然资源。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梅州市重要的比较优势,无论是发展以生物医药业为龙头的绿色工业,还是发展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服务业,都必须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现有绿色环境资源,禁止乱采滥挖行为。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使农民自身的经济目标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提高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施行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等工作,同时要控制和减少水、空气的污染,制定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执行“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制度,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更新观念,树立“绿色”意识。目前在我国,整个绿色产业的创建和开发,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生产者、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了解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并把提高环保意识、生存意识、生命健康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并促使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把绿色产业列入优先发展地位,引导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针对广大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意识淡薄的现象,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绿色”品质的宣传,传播绿色消费知识,及时将企业提供的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消费者,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重视,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程度和进行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并产生购买欲望。加强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让他们知道绿色消费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健康的、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培养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为启动和加速梅州市的绿色产业发展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

其次,提高企业对发展绿色产品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推动和普及绿色生产的意识,诱导企业敢于投资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生产企业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对非绿色生产企业提高税收和排污费,从而促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府的绿色发展意识也不容忽视。要建立环保教育和宣传制度,将环保知识引入教科书,对各级干部实施环保知识轮训。还要建立领导干部环境考核制度,自上而下层层签订环境目标责任制,并作为政绩加以考核。以便于指导生产者和消费者,树立和强化他们的绿色意识。

3.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梅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梅州绿色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绿色产业的投入产出机制、科技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国内外的开发,广开筹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渠道,支持绿色产业的绿色经济。同时各级政府应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行业界限,通过制定和实施工商、税收、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实行“一条龙”服务,营造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开发生产优质高效的绿色产品创造广阔的空间。

发挥高新技术是绿色产业生产、加工中的主导力量,而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与能力的管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推动者。要把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一是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发展绿色产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二是在有关的高等院校增设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

4.培育绿色龙头企业,推进绿色产品名牌战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决定了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因此,要打造梅州绿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政府推进和市场引导促进绿色产业集团的形成,鼓励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联合,培育绿色龙头企业,增强绿色产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的品牌推进模式,进一步完善品牌扶持、奖励、培育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等,以品牌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推进“绿色名牌产品――绿色龙头企业――绿色产业”联袂互动的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晓红,陈新川.中国绿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5(12)

2.梅州市统计局.梅州市统计年鉴.2009

第4篇

摘 要:北农科技园结合北京昌平地区的资源、气候、良好的硬件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但当前的水平仍旧不高,本文从园区的发展优势、现有项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对北农科技园的休闲农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北农科技园;休闲农业;体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8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高度发达和居民相对富裕背景下发展起来、农业转型阶段的新的产业形态。随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扩大、休闲内容的充实,休闲农业能够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场所。休闲农业以传统农业为基础,近年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在提供新鲜、安全的农产品的同时,附带观光、创汇、教育等特点,有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与特色化的功效。休闲农业是观光农业旅游的高级形式,农业技术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手实践,游客可轻松愉快的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 ,此外,还能学习农业、生物、生态的相关知识。

北农科技园隶属北京农学院,地处昌平区、毗邻北六环,交通便利,是北京中小学生、北京农学院农事农时的实践教学基地。北农科技园引领新兴休闲农业使游客可参观、体验各种农业项目,将社会需求和农业院校的硬件资源有机整合,使游客充分体验农业乐趣,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 以多样化体验项目为特色的休闲农业

科技园引进高新农业技术,起到很好示范观摩效果,在园区游客可进行水果采摘、农技学习、苗木认养及标本制作等活动,极大的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求。

1.1 农事实践体验

在日光温室前的土地上进行起垄作畦、中耕松土,进行水稻、玉米、马铃薯的种植,让游客了解到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技巧,对农事实践活动有了比较深刻直观的印象。

1.2 学技术、悟农道

学农“技”、更要懂农“道”。传统农耕智慧,需要通过劳动加深体会。此外,园区工作人员还耐心对游客讲解传统豆腐的发展史及磨豆腐的基本流程,让游客亲手磨豆腐,使游客体验到农事艰辛和农民劳苦。同时,开展欢乐农事体验,特色的玉米脱粒、独轮车运粮、扁担挑物等让人回味无穷。

1.3 欢乐自娱、丰衣足食

将分割成块的土地认养给游客,他们可无拘束的种植、采摘水果、蔬菜和花卉,园区内也可提供由园内工作人员代管的服务,游客只需定期来此随时检查关注自己经营作物的生长情况即可。此外,让游客亲自动手收割田间蔬菜、林间捡鸡蛋,提高家庭的沟通协作的同时,游客也体会到了乡村自然之美。

1.4 寓情于景,强化学习

设置有特色的情景,引领课堂书本内容的延伸,使游客展开无限遐想,比如在学习骆宾王的《咏鹅》时,就可把园区散养的鹅放入水塘让同学们进行想象回味。

1.5 植物识别和标本制作

游客识别果树、花卉、蔬菜,在游乐中走进自然,并采集制作各类不同的植物标本。北农科技园曾受北京市教委委托,结合科技园现有植物资源特色,向中学生开放动手实践能力的平台,科技园的多位老师授课讲解植物识别要点、标本制作技巧,深受社会好评。

1.6 参观农业生产线

科技园建有多家农业标准化生产车间,如酸奶加工厂、葡萄酒加工车间、蘑菇菌棒生产流水线、饲料加工、农业废弃物处理生产线等,加深了游客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的了解。

1.7 休闲运动

借助科技园内的绿色生态环境,打造运动项目,如攀岩拓展、竞走、跳绳、乒乓球和篮球等运动项目,增强游客身体素质。

2 园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增加休闲服务,引进品牌项目

打造安全、舒适的就餐娱乐环境,打造主题休闲农场,在硬件建设上增加资金投入,打造更多有品牌的大中型项目,力求让“园区有特色可看,农民有事情可做,学生有东西可学”。

2.2 规划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划是发展园区休闲农业的首要思路,更大程度的争取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积极贯彻开发与保护结合,不能一味的盲目搞建设,让消费者仅仅体验收果、摘菜的农家乐,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却让层次停留在一般现代农业水平,得不偿失。

2.3 打造高新休闲农业

农业发展、园区增收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立足点,继续依靠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的技术优势,重视休闲农业的开发新途径、引进新“种质”、新“材料”,积极打造高新技术式的农业园区。

2.4 增加宣传力度

北农科技园也因休闲农业能带给游客全方位的舒适感受,而愈加得到北京地区游客的关注,要不断扩大其知名度,需要依靠政府力量向社会各界推荐,同时,科技园要充分展现学校“窗口”的作用,加强网站的建设,并依靠北京农学院对社会各界的宣传;借助媒体力量,通过专访、专题节目、新闻、板报等途径扩大宣传;借助其他途径,如通过入园企业的大客户介绍,通过入园参观的中小学生的传播,通过政府对外传播等。

3 结语

休闲农业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农业目标单一、技术落后的弊病,本文综述了北农科技园休闲农业现有情况和前景分析,为下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休闲农业是一新兴事物,北农科技园的休闲农业也仅有3a时间,加之笔者学术和研究水平有限,势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欢迎同行各界人士来完善和指导。

⒖嘉南

[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39-42.

[2]周淑景.农业转型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56):25-34.

[3]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等.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306-311.

[4]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4):453-454.

[5]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24.

[6]俞菊生,吴轶韵,罗强.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5):1002-1006.

[7]段小力,张黎强.都市休闲创意营销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9):307-311.

[8]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J].生态经济,2014(1):124-125.

[9]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5.

[10]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39.

第5篇

2003年,杭州市委提出了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农业功能拓展,高产、高效、优质得到体现。

1.1形成都市农业布局

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城市、平原、山区“三个农业圈层”基本形成。在城市农业圈中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园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平原农业圈中,接受城市农业圈产业的转移,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配套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农业圈中,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茶、桑、果、林、中药材、畜禽、蔬菜等名特优新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

1.2建成优势特色产业

根据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50条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支持,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品、水果、干果、蚕茧、药材、蜂业等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蔬菜、花卉苗木、畜牧、蚕茧、茶叶、淡水产品、竹业产量产值已在全省名列前茅。2010年,全市实现优势特色农业产值219.5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69.4%,在农业产业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1.3推进农业产业化

建成都市农业专业村1000个、主导产业状元镇(乡)20个、省级高新农业示范园区2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9个、特色优势产业强县14个、产业强镇(乡)18个,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89家,出现了“南有传化、北有森禾”的农业示范企业。在全国率先启动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工程,完成项目183个,实施叶菜应急储备基地建设计划,建成叶菜基地5000亩,粮食、蔬菜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1.4提升农业生产基础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4.39万亩。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种养结合、立体种植、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新增农机具7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和大棚作业机械得到推广应用。

1.5发展物流会展产业

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发展农业会展业,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为提升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与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两大农产品交易平台,每年举办迎新春农展会,参加京、沪、粤、港、台等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打响杭产农产品品牌。

2统筹发展难点分析

农业现代化滞后是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表现,虽然杭州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要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2.1结构分析

2.1.1产销结构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要求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笔者对余杭区的种养销大户调查发现,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占50%以上,而农产品经营和加工比例都在20%以下;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调查,从事种植业的接近80%,从事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在20%以下,从事农机、植保在10%以下。这说明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分析、市场预测、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1.2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三二一”的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加速形成。如杭州一二三产比重由1978年的22.3∶59.6∶18.1、2000年的7.5∶51.3∶41.2逐步变成2010年的3.5∶47.8∶48.7,农业经济比重迅速变小。在“三二一”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政府如何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农业城市绿肺的作用、有效保障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成为统筹城乡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2.1.3就业结构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笔者对余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250位从业人员调查,年龄在39岁以下的有41人,40~49岁的120人,50~59岁的77人,60岁以上12人;研究生9人,本科17人,大专53人,中专21人,高中72人,初中66人,初中以下12人。资料显示,在种养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比例占40%以上。

2.1.4技能结构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生产经营主体的知识技能。而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水平总体较低,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上述被调查的250位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为18人,中级70人,初级45人,无职称117人。资料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技能相对缺乏,对于先进科技的掌握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瓶颈分析

2.2.1资源禀赋不足杭州市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全市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1597立方米,仅为全国的2/3强,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14。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资源禀赋下,仍然存在冬夏两季农田抛荒多、夏秋茶利用率低、土著鱼种急剧减少、水资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已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威胁。

2.2.2发展空间有限杭州自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农业用地面积有限,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加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被蚕食,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业发展“落地难”现象存在,并趋加剧的态势。

2.2.3基础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江河湖泊治理与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上,对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则是杯水车薪。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些设施连正常状况都很难维持,更难抵御旱涝灾害。再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成的大项目和线形工程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排灌系统雪上加霜,农民仍在“靠天吃饭”。

3统筹发展对策思考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自觉”,强化政府责任;需要“民本自发”,尊重农民意愿;需要社会共谋,把握统筹的重点和力度,注重实效、量力而行。

3.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要坚决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统筹用地规划。抓住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其他村镇规划修编、新编之机,设定发展规模,明确中心镇、中心村位置,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空间发展农业。要统筹产业规划,在认同三二一产业比重演变规律的前提下,仍要以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为重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守住230万亩粮田,建设100万亩吨粮田、10万亩市级蔬菜基地。

3.2强化农业功能区建设

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菜篮子生产功能区,以明确的土地功能来达到稳定农业产业。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推进产业向优质特色区域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格局。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培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3.3培育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县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乡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鼓励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着力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外部条件。加强县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发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3.4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优先”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农机(技)推广、种子种苗、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绿色生态农业等农业发展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涉农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增强农业企业融资能力。按照“省市合力,共同分担”原则建立财政支农机制,推动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3.5积极创建区域品牌

引导杭州农业产业集聚性建设,打响杭州农产品品牌。要着力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严格按产业标准进行生产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和高标准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聚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让居民了解杭州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双赢”。

3.6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

农业作为城市的绿肺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要以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应用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利用等环保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等资源化利用途径,促使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观光果园;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现状;发展思路;沈北新区

观光果园是政府倡导、企业实施、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农业开发方式[1,2]。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园区。我国各地各种类型、规模的农业旅游园区已经数不胜数,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国家对工业、农业旅游大力倡导下,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十分看好[3,4]。沈北新区拥有丰富的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果业生态空间,该区旅游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发展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成立观光果园是沈北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1.1自然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位于东经123°16′~123°48′,北纬41°54′~42°11′,区域面积1 098km2。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日照丰富,冬夏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 520~2 750h,日照季节分布与作物生长期相适应。年平均气温在7.7~9.1℃,4~9月有效积温在3 000℃以上,适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长。降水量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社会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依沈阳母城,北接铁岭,东邻抚顺,西连沈西工业走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长大铁路、哈大专客,沈哈、沈环高速公路,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30km,距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均不超过400km,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同时,新区内部“六纵三横”生态景观路网初步构筑起沈北绿色生态城市的全新发展格局。

沈北新区下辖5个乡、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园区,有78个行政村和103个社区,共有人口40万人。沈北新区组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4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同比增长36.7%;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 648元,同比增长23.7%,新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沈阳市前列。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植物园、七星山、石佛寺水库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辽双州城址、锡伯族民俗村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10余个少数民族,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2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随着林果产业的较快发展,已成为沈阳地区远近闻名的苹果梨生产之乡。沈北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加快东部经济区林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始终坚持“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栽植”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寒富苹果栽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科技兴果为先导,实施优质无公害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

目前,林果面积733.33hm2,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中主要以苹果梨和锦丰梨品种为主,现有面积520hm2,其他林果品种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苹果等。近年来,沈北新区首先引进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为东部山区种植寒富苹果和苹果梨的果农提供林果栽培、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果树防寒和套袋等先进技术,使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果农收入成倍增加。在原来666.67hm2果树面积的基础上,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苹果种植面积,以此推动2 000hm2林果产业基地的形成。

3沈北新区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伴随着林果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农民们对该产业已日久生情,对发展林果产业有热情,积极性高,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进,农民尝到了甜头。做大做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在沈北新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是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马刚乡铁营子村为核心,以苹果梨和寒富苹果、锦丰梨为主栽品种,建设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怪坡为龙头,在马庄子、莲花、千佛寺、洋什、铁营子、中寺等6个村,以洋什、帽山2个水库为节点,建设蜿蜒10km、连接棋盘山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带;以马刚乡工业园为核心,建设5km2的农(牧、果)产品加工区。规划遵循集中连片、产业聚集、因地适宜的原则,用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沈北地区成立观光果园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观光果园集田园风光、垂钓、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娱乐于一体,以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特色小吃为广大沈阳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发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沈北观光果园的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使沈北东部山区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5参考文献

[1] 许海南,张日清.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2):107-109.

[2] 李长团,裴铁雄.传统果园改建观光果园的发展思路[j].广西热带农业,2009(3):53-55.

第7篇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第8篇

关键词: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3-03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莘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聊城市辐射中原经济区“桥头堡”的前沿阵地。莘县农业人口88.8万,耕地面积128.5万亩,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莘县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以“基地建设”为契机,狠抓农业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五大产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粮食总产20.2亿斤,蔬菜总产320万吨,小肉食鸡出栏6亿只,生猪出栏110万头。全县形成了共同扶持和保障农业产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县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

一、山东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

(一)农业产业规模偏小

目前莘县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等多个行业,产业涵盖面较广,但都规模较小,产业链短,手工作坊式的产品多,精深加工的品牌产品少,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效益不明显。从全县农业发展整体来看,莘县的主导产业近十几年来还保持原有的几个,并未增加,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莘县目前的主导产业及围绕主导产业的衍生产业还太少,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的规模也太小。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首先,企业规模偏小。与发达县市相比,莘县龙头企业的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有41.3%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最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有100亿元左右。而莘县龙头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的只有4家,年收入超过2亿元的只有12家,连接基地800万亩,辐射连农户100万户,辐射、带动率只有37%。

其次,质量品牌建设落后。目前有些企业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没有对产品的原料和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造成农产品残留农药、兽药超标。莘县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较为普遍,还没有形成像蒙牛、伊利那样超大型的、足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大量农产品仍以初级原料销售,并且农产品还未真正做出品质和环保品牌。

再次,营运资金不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将逐渐转化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导致龙头企业运作资金不足,龙头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无力更新厂房、设备等,从而制约企业发展规模和企业自身竞争力。

(三)“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

目前,莘县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首先,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农村,由于农民缺乏联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单个农户很难与龙头企业抗衡,在利益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龙头企业往往凭借自身的主导地位和自身优势,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占位了己有,龙头企业总是尽可能的压低农产品价格,甚至个别企业拖欠农户资金。

(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产前服务满足不了。比如,农民对当前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新的引进蔬菜瓜果品种的趋势找不到方向;对农药和化肥的选用存在茫然,不能正确选择适合的农药和化肥。二是产后服务跟不上。目前莘县某些农产品还存在卖难的问题。三是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也存在严重不足。如在二三产业的投资效益和投资机会激增的情况下,农用资金被大量挪用挤占,收购农产品不能兑现,出现拖欠现象。四是农民进入市场后,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对农业生产干预减少,农民对“种什么”“怎么种”等相关信息的需求增大,而农业产业化服务在这方面的不足更加重了农民在调整种植结构时的无措。

二、山东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

做大产业基地,构建规模优势。充分利用莘县农业基础良好、农业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通过指导规划、配套技术、资金扶持、基地龙头带动、奖励先进企业等手段,形成莘县自己的乡镇区域布局、打造绿色生态、集中规模的发展结构。重点发展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五大产业,集中精力做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首先,定规划,建基地,助推莘县主导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积极自筹资金、多方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及时对路、渠、电等设施进行规划和修整。大力发展园区。着力做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大棚种植区、露天种植区,明确各产区功能,细化育苗区、种植区、储藏保鲜区和销售运输区。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莘县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推广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和多元立体高效种植模式。

其次,重科技,创品牌,努力提高主导产业品质。不断改良作物品种。通过技术传播,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摒弃产量低、效益差的品种,引进优良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等特色蔬菜为主要品种,打破了过去地方品种为主的格局。加强技术培训。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

再次,建网络,优环境,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建设经纪人队伍,莘县各乡镇专业合作社应大力组织村组干部和经纪人先到广州、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为农户跑信息、找市场、引客商,解决“卖难”的问题。同时,应多召开农村经纪人座谈会,了解市场信息,并对贡献突出的给予奖励。鼓励莘县广大农户参加与企业或农作物市场的对接活动,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户与莘县本县及莘县周围城市企业或超市达成农作物供应协议。

最后,提升莘县现有的农业等级,提高莘县农业档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目前莘县蔬菜瓜果基地大棚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根据农户自身要求,新上设施农作物,增加亩产收益,大力发展钢架大棚等设施蔬菜。改良种植品种,真正提升莘县的蔬菜大棚的等次和档次,增加农民收益。

(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首先,做强龙头企业,构建加工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做强龙头企业,构建农产品加工转化优势。要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扩建改造,尤其要抓好燕塔风味食品有限公司、龙威肉鸽厂等重点龙头企业的改造和扩建,真正做到规模化生产,增加企业效益。在原有企业基础上,还要鼓励兴建新企业。围绕主导产业,以肉食加工业为重点,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或兴办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龙头企业。原料基地要和兴办企业同步进行,为新建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保证其后期发展。

其次,做优名牌产品,并建立质量上的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重点应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产品的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一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及器材装备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生产高科技含量、长保值、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二是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帮助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机构以及推广机构合作,吸引科技人员以自己的专利技术、研究成果到企业入股。三是积极开发高品质的产品,并将其发展为国内甚至国际品牌。莘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并积极支持企业将标准化的技术应用到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高品质新产品。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大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网络,采用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将莘县的农业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五是根据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确定重点企业,优先扶持。

(三)以市场化管理为标准,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首先,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组织模式。总结各地探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龙头企业群,使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企业成片发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完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明确权利责任,规范合同内容,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再次,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并扩大品种和范围,重点支持企业的原料产地基地,帮助农民很好的参加和利用农业保险,使农民在灾情发生时能得到保险赔偿。引导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降低龙头企业破产风险。引导出口型龙头企业使用信用保险,在国(下转176页)(上接34页)际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给龙头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减少的同时缩减龙头企业参保费用。同时,给予龙头企业地方政策保障。

最后,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监督约束机制。要加强对莘县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了解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带动农户的等情况,在政策依据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还要加强监测力度,保障及时发现生产不合格的企业,并坚决取缔不合格企业,以保障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高、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优秀企业的发展。可以设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自觉提社会责任意识。

(四)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要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体制,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务职能,要按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努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恰当、有效的扶持政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行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各种形式,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县乡政府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和培训等方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