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7:2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发展前景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设施葡萄栽培种植;发展;前景分析
1适宜葡萄设施栽培种植的自然条件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县境平均海拔1 366m,光照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3 028h,有效积温3 149.40 ℃,无霜期162d,年平均气温7.80 ℃,平均昼夜温差15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且耕作土壤多以沙壤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优良,土壤渗透性好,地温上升快,非常适合设施葡萄栽培生产。
2葡萄设施栽培经济效益及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1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葡萄生产标准的规范及国家对农药残留与有害物质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强制实施,优质鲜食葡萄生产必将向少喷农药甚至不喷农药的地区转移。而民勤县乃至河西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对于生产绿色无公害、高档、大粒的晚熟等耐贮运优质鲜食葡萄有着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
葡萄是比较耐旱的作物。利用民勤县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红地球等葡萄晚熟品种推广栽培,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苗木前期露地生长,后期设施保护地调控生长,使葡萄在日光温室内达到1年栽苗,2年结果,3~4年进入盛果期,亩产2 000kg以上,果实在12月底到元月中下旬采收上市,比正常地区和露地栽培苗木延迟采收90~100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21%~23%,产品冬季不经贮藏,新鲜上市,极受市场欢迎。
2.2市场前景
2.2.1产品进入大市场限制因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壁垒逐渐失去作用,代之而来的是“绿色壁垒”,即用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卡”市场。农产品要进入大的流通市场,必须是无污染,食用安全,优质有营养的产品。可以预见的是:大宗直接食用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在5~10年内在每个产区将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并由此会诞生一批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同时这已是保障农产品走无公害栽培道路的关键所在。
2.2.2贮藏保鲜葡萄与新鲜上市葡萄的市场空间竞争分析。经过冷藏保鲜的葡萄目前在国内保鲜技术上,全部采用SO2浸润式和洗涤式杀菌来处理的。经过长期贮藏的葡萄果品表面残留着大量的SO2分子,对人体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利用设施保护延后栽培的葡萄是依靠树体保鲜的,就有效的避免了这个难题。产品是绿色健康的,在葡萄生长后期配合使用套袋技术,使产品无农药残留,安全卫生,降低了病虫危害,果粒美观;果肉质量佳,味甜可口。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利用保护地种植出来的葡萄将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2.2.3规避风险,政府引导。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设施栽培葡萄乃至设施农业,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形式。产品一方面填补了市场空白,但同时也受到了市场控制。不可否认的是,在现阶段,低价农产品还占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优质优价的产品销售目标要锁定于大、中城市,要着眼于开发外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高质量、高价位、高效益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这一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将起着积极的“穿针引线”的引导作用。
3发展设施葡萄栽培的理由及前景展望
3.1理由
3.1.1由于民勤县地处两大沙漠交汇处,一年四季风大、沙多,还伴有沙尘暴,经过长期治理,有一定的改善,但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于规模发展葡萄等其它农作物产区规划是一大难题,所以,要使得葡萄种植成功,结合当前有利的发展机遇,发展葡萄设施栽培种植是必然要进行的一个产业。同时,也丰富了民勤县区日光温室经济林的栽培种植资源。
3.1.2日光温室葡萄栽培,配合滴灌设施,节水率可达28%,可以有效的缓解民勤县区“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矛盾;也符合钱学森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沙产业技术路线。同时,可以有效的缓解压缩耕地面积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
3.2前景展望“治沙”、“沙退人退”、“保护绿洲”,意味着要在一定的较长时期内,发展草畜、种树,退耕还林,退耕退草,“关井压田调结构”,压缩耕地面积,这些举措归根到底还是“节水”,为恢复生态。这样,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就是合乎目前民勤县情的;同时也加快了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步伐。日光温室葡萄种植进入盛果期亩产量一般稳定在2 000kg,春节前后上市每千克售价在12~16元,亩收入可达2.40~3.20万元。比较效益是种植辣椒的8倍以上,小麦的12倍以上,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能给农民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1.1长安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目前,经过几年发展,长安区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带四板块”。“三带”主要是指南部观光农业产业带、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和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带。其中南部观光农业产业带主要包括陕西省阳光雨露现代农业、西安添福农业观光园、尚耕农业、宏府农业、一品花卉等十余个现代农业园区。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以细柳为中心,沿西太路、韦斗路建设,目前面积已达到933.33hm2。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带以王莽鲜桃、清水莲菜生产观光、城郊葡萄、东大垂钓为重点,目前面积已达到3200hm2。“四板块”主要是指西部设施蔬菜板块、中部特种蔬菜板块、东部瓜菜板块和畜牧业板块。其中西部设施蔬菜板块包括高桥、灵沼、马王等街道,以发展反季节精细菜为主,面积已达到666.67hm2。高桥5个百亩温室大棚集群、马王千亩生态农业示范和灵沼食用菌系列化规模开发是西部设施蔬菜板块的重点建设项目。中部特种蔬菜板块包括黄良、王曲等街道,以发展各类叶菜、韭菜、大葱等时令蔬菜为主,面积已达到666.67hm2,形成了黄良苔韭、王曲韭菜、杜曲特种蔬菜3个特色产品。东部瓜菜板块包括大兆、砲里等街道,以发展西甜瓜等瓜果为主,重点建设内容有设施西瓜示范、嫁接育苗、大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及信息服务和市场推介等工作,面积已达到1666.67hm2。畜牧业板块包括斗门、杜曲、郭杜、黄良、东大、兴隆以及沿山各街道,以发展生猪、蛋鸡和牛羊养殖为主。生猪基地主要包括斗门、杜曲等10个街道,存栏量已达到11.06万头。蛋鸡养殖园区以郭杜、黄良、东大、兴隆4个街道为主,存栏量已达到130万只。牛羊基地以沿山各街道为主,目前存栏量已达到3.5万头。
1.2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城郊街道作为长安区西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下辖5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居人口67560人,其中纯农业人口为48137人。城郊街道占地面积244km2,位于西沣景观大道、环山旅游公路、西太公路辅道交汇的黄金地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条件充足,水资源丰富。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有小麦、玉米、果树等。近年来,近郊旅游又带动了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上王村为中心,辐射环山路周边各村及整个沣峪山区的旅游接待网络。同时,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郊街道也在尝试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无公害果蔬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目前,城郊街道辖区内已建设成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阳光雨露、现代农业展示园、大秦岭、果业中心、添福耕园、尚耕南山庄园、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等,占地面积超过200hm2。2013年还启动了广润、恒瑞和景润3家示范园的建设项目,占地约60hm2。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新技术蔬果温室、大棚和优质果树种质资源展示区。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集现代农产品研发、种植养殖、自种自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家乐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
2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典型案例的发展特点分析
2.1尚耕南山庄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尚耕南山庄园以农业观光旅游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休闲体验和养生餐饮为特点,将农业科技、农业观光、都市休闲、文化传承融为一体,旨在打造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科技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园。建成后的尚耕南山庄园将分别由文化创意生态园、生态农业体验园、太空育种种植体验馆、餐饮娱乐服务中心、黑凤鸡产业发展中心等部分组成。南山庄园主要经营太空蔬菜、花卉种植、黑凤鸡养殖、养生餐饮服务等项目。该庄园从2010年5月份开始试营业,现已形成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2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与城郊休闲体验、旅游消费、农业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回归自然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促进长安区农业增产增效,进一步提升上王村农民收入,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园区现已成为长安区颇具代表性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是加深城乡产业互动和融合的典范。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功能规划为种植区、养殖区、景观区、活动区、服务区、关中农产品作坊体验展示中心等,并进行具体分区。园区规划有采摘园、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水产/禽畜)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方面,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可参与的活动项目有采摘体验、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该园区已成为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追求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之地。
2.3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
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的主题是科研基地、科技展示、农业观光拓展、科普教育。其主要为农业科技专家提供科研育种平台,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中心规划为“1心5区”共6大功能区:“1心”为管理服务中心,“5区”分别为“现代化农业展示区”、“工厂化育苗区”、“新优品种展示区”、“品种选育创新区”和“休闲体验餐饮区”。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西安市各区县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区县建设农业示范圆点24个。工厂化育苗区为蓝田、长安、灞桥、户县、高陵、周至等6个区县的蔬菜生产示范点培育种苗110万株,积极引导各示范点进行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与区县蔬菜生产示范点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辐射示范面积达4666.67hm2以上,推广蔬菜高效种植模式7个,有效带动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自2010年以来,展示中心已组织培训市、区县农技干部9251人次,接待各区县农业技术人员、高校学生、种植合作社、专业户及游客等15万多人次。
2.4阳光雨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
阳光雨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是以建设高新技术蔬果智能温室大棚、现代农产品研发、种植养殖、自种自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自2009年建设以来一直围绕“一心、两轴、两带、四片区”建设布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含量”的建设理念,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效衔接,将园区公园化建设理念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现已初具规模。该园区以现代农业为载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打破传统一、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周边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农耕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园区以蝴蝶形“农耕文化展示馆”为核心,将农业高科技成果展示融入其中,以生态休闲的参观环境为依托,使游人步入其中放松心情的同时,对现代农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呈“十”字形建设的园区南北主干道和东西景观大道为“两轴”,将园区划分为农业生产展示研发带和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带,在“两带”中又将园区划分为高科技农业生产展示区、果树采摘领养区、农耕文化体验区(QQ农场)、亲水种植养殖区的“四片区”总体发展布局。
3城郊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城郊街道地处秦岭北麓,距西安市中心仅30km,辖区内有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也较发达,这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城郊街道以发展农家乐为主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但随着经营的进一步深入,农家乐变得没有特色,“土”味丧失,客源不稳定,农家乐发展出现了潜在的危机。因此,探索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新路子,对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郊背靠秦岭绿色屏障,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城郊辖区内的秦岭野生动物园、青华山、净业寺等旅游景点是西安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城郊有着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城郊作为长安区的主要农业区,其具有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前景广阔。
4城郊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城郊街道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城郊街道农业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政策扶持来维持,从中反映出了城郊街道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尚未完全显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其次,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农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园区内技术人才储备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农业园区建设的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筹集社会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此外,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4.2建议
4.2.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
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要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把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引导发展方面多下工夫。
4.2.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要立足当地农业和旅游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手段,使农业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纽带。有目标的引进新品种,让农业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要实现企业与农民的互赢。
4.2.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
第一章项目概况
1、建设项目名称:古田县__镇开发区农贸超市市场
2、项目承办单位:__镇__村
3、项目负责人:陈阿培
4、建设地址:__镇下安章开发区
内容:建设规模为占地5亩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集农产品、小商品为一体的农贸超市。
(1)建一条500米,宽12米水泥路;
(2)建一座4000平方米,底层为农贸市场、二层为小商品、服装、鞋、帽市场。
5、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所需水泥、砂石料等建材已经购备。已经具备了供水、供电、通讯设施等基础条件。
6、项目功能:
农贸超市是以超市为载体和平台,按照优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储运和包装,以品牌的形式进入现代超市连锁销售的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它是农产品销售的一种先进业态,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最新形式,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研究超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提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理由和必要性
1、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必要性
泥泞不堪的地面,夹杂着腥臭的气息,高声叫卖的摊贩……曾几何时,传统的农贸市场,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农改超,即建设农贸超市,将逐步改变这种低层次的商业态势。就在近一两年,蔬菜、鲜肉、水产等菜篮子商品纷纷进入古田县一些超市。整洁的包装、品牌化的农产品、加上大商场的购物环境,令消费者大开眼界——原来买菜也可以这么优雅!农贸市场逐步取代了马路菜摊,其丰富的商品、灵活的经营,使农贸市场成为居民购买菜篮子商品的主要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开始对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算最好一条龙,东西要百分百让人放心,环境可否更好一些,净菜可否上市……
而就管理而言,原有的农贸市场摊位多,进货渠道广而杂,规范化管理难度很大,因而,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据了解,目前在发达国家,80%的肉菜等新鲜菜篮子商品均来自超市。超市以其干净卫生的购物环境、安全放心的商品品质及配送渠道,正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认可。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农改超是大势所趋。目前农产品的营销业态正悄然进行着变革,一些品牌蔬菜已开始进入超市,与传统农贸市场争夺客源。同时,批发型的农贸市场上出现了不少配送网点。一些农贸市场内设立的放心肉、品牌蔬菜专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些其实都是市场需求对农贸市场改革发出的信号。
__镇全镇总面积为202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130个自村,总人口4.3万人,是古田东部的山区农业大镇、交通重镇、商贸重镇,为彼邻乡镇村货物集散地。__镇原有旧街区的农贸市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面积小、规模小,而且离下安章开发区比较远,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所以有必要在下安章人口集中的开发区建设一个农贸超市,便利开发区及周边村庄人民的生活条件需要。__镇开展农改超,有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消费者对消费环境及菜篮子商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农贸超市的出现以全方位的迎合农民的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项目的前景分析
随着城市改造的纵深发展,以往沿街菜市的简陋情形以及脏乱差的环境都将得到改变,因此,从今年开始,农贸市场用地可作为商业用地的一种全新形式进入了拍卖市场。沿街菜市场升级换代后,无论从环境、市场配置还是市场管理来说都大大上了一个台阶,因此,它不仅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投资者、经营者也是极大地吸引。据了解,该市场一楼近4000平方米的标准摊位租金在700-800元之间,二楼的标准摊位租金在450-600元之间,在位置口岸较好的区域租金高达1000-1500元左右,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偏爱成熟的市场;另外,这些农贸市场,抓住了机遇,改造也很成功,再加上这些市场本身人流量大,商家经营有利可图。因此,招商应该不是问题。在这块地上开发的农贸市场是有产权的,开发商可以卖产权,也可用于经营,出让经营权,因此经营上较为灵活。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及交通地理位置
__镇地处古田县中部偏东,翠屏湖东岸和吉巷、泮洋合称为“小东”,全镇总面积202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130个自然村,总人口4.3万人,镇区是古宁线、福汾线、古屏线交叉点,是古田的东部山区农业大镇、商贸重镇,因海外华侨多,且盛白木耳、柿、桃等而享有闽东第一侨乡、银耳之乡、柿子之乡的美誉。__镇农贸市场位于__镇区下安章,市场共有面积4000平方米,是我镇唯一一个综合性质的新型农贸超市。
2、人力、资源条件:按照__镇农贸超市的总体规划要求,农贸市场建在下安章开发区,项目所需水泥、钢材、砂石料运输方便,已具备了供电、供水、通讯设施等基础施工条件。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__年,__镇工农业总产值2.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其中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增长15.6%,农业总产值1.4亿元,增长4.29%,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家,农民人均纯收入3672元,全镇财政收入465.86万元 。
4、建设的软环境:为促进__镇农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__镇农贸市场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农贸超市的建设是提高__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故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农贸超市的建设,政府部承诺,给予项目配套优惠措施,既土地使用优惠政策,以扶持超市的建设。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助开发商处理建设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四章项目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根据初步测量规划,__镇农贸超市包括一层农贸市场,二层为小商品、服装、鞋帽市场,每层按作用合理规划为具体一个个符合实际需求的摊位。
2、主要技术指标:
(1)建一条500米,宽12米水泥路;
(2)建一座4000平方米,底层为农贸市场、二层为小商品、服装、鞋、帽市场。
3、结构设计:
(1)农贸超市内土方开挖及土方运送
(2)农贸超市内水,电,通讯设施,气管道铺设
(3)地基及主建筑
(4)辅助用房
(5)设备的安装
第五章组织结构和劳动定员
1、组织结构:
项目立项后,镇政府将专门成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招商引资及项目招投标和工程监督,项目动工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与建筑承包商一起合作,监督工程施工质量及工程进度,全面协调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劳动定员和人员聘用:工程施工上,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聘请相当资质的建筑单位前来施工,严把质量关,控制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达标.综合大楼建成后,将聘请资深的物业公司,对农贸超市的卫生日常使用实行管理。
第六章建设工期
开发区农贸市场先期准备工作为3个月,计划施工期1年6个月争取20__年底完成交付使用。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估算依据:
(1)项目估算依据省建委颁发的有关福建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工料表规定进行。
(2)省建委建筑工程部各地市主要材料最高限价。
(3)主要材料按当地市场平均价格估算。
2、投资估算:
(1)征山荒地5亩赔偿林、木果等30万元。
其中:杉木松木补偿金额为5万桃、李树、柿、柚子等各种水果树木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补偿金额为25万元。
(2)建500米宽12米长水泥路一条,开挖路基7000多平方米,16cm片石调整层,12cm调整层,以及22cm厚水泥砼路面6000m2,合计人民币46万元,浆砌路边小洞以及水盖板,沥清路面及其它各项费用大约4万元。
(3)建一座二层4000平方米农贸市场造价大约480万元,具体项目为以下几项①平整场地3000万平方米,以及挖填土方20__m3,合计金额20万元。②地基按照设计要求和地质勘查的土质报告,需开挖运大量的土石方,根据省建委颁发的有关福建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工料表规定,大概造价约为40万元。③主体工程为钢筋框架结构,材料价格按当地市场平均价估算,造价大约800元/平方米,计320万元。④装饰为简单装修按市场的普通标准适合市场的需求每平方造价200元/平方米,计80万元。⑤水、电设施、消防设施等按图纸设计的要求估算为20万元。
(4)其他配套设施如摊位、柜台、灯光等等大约需要50万元。
(5)征地费用:①青苗补偿费;②附着物补偿费;③土地补偿费;④安置补偿费;⑤拆迁临时搭盖补偿费等。以上各项均按照国家规定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进行估算,大约补偿金额为200万元。
共计总投资810万元。
3、资金筹措:作为__镇区的农贸超市工程总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采取如下办法:1、主要以股份制投资为主。2、村、镇、政府出一点。3、向上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申请补助一点。
第八章财务分析
1、社会效益:
农贸超市将便利开发区及周边村庄人民的生活条件需要。__镇开展农改超,有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消费者对消费环境及菜篮子商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农贸超市的出现以全方位的迎合农民的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经济效益:
(1)收益:该市场一楼近4000平方米的标准摊位租金在700-800元之间,二楼的标准摊位租金在450-600元之间,在位置口岸较好的区域租金高达1000-1500元左右,从农贸市场的发售情况来看,均价拟定为700元/平方米,在项目全部出租的情况下,每年收入为280万元。
(2)成本:工程征地费200万元,建安工程费约为580万元,果树等赔偿30万元。项目开发成本为810万元。
(3)效益:每年回收资金280万元,扣除开发成本830万元,及成本的利息,预计5年收回投资。投资利润率30%。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对策;锦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94-02
一、锦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1.人文旅游资源
锦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以辽文化遗存、战争遗址及城市风光为主。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文物古迹类,如辽宁省独一无二的辽代古寺——奉国寺。奉国寺位于义县县城东大街,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博物馆类,如国内第一家立体全景画馆纪念馆,全景画馆是我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巨作,已跻身于世界大型全景画的行列。
(3)休闲娱乐场所类。锦州市的娱乐活动颇为丰富。著名的美食锦州烧烤闻名全国。水上公园是市内最佳的休闲场所,音乐、喷泉、欢歌、笑语,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切身体验锦州市人民的生活乐趣。KTV、迪吧、酒吧、茶坊、保龄球馆等等的现代娱乐方式,也成为锦州市休闲娱乐场所的主要内容,丰富了锦城人民的业余生活。
(4)民族风俗及节庆活动,如远近闻名的笔架山赶海庙会、北普陀山采桑节锦州古玩节、锦州国际民间文化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异彩纷呈。
2.自然旅游资源
锦州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海域风光类,笔架山海岛、医巫闾山风景区;水域风光类,黑山龙湾水库、莲花湖等构成了海域海岛;黑核桃、赞皇大枣、金丝柳等植物递变丰富,结构合理,国内罕见。这些旅游资源形成了海域、海岛、海滨和山水森林兼有的旅游区域。
(二)区位优势
锦州市位于渤海辽东湾畔,辽西走廊的东端,辽宁省的西南部,地处关内外咽喉,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辽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窗口城市。锦州市交通便利,京哈铁路、京沈高速公路贯穿锦州全境,沈秦客运专线铁路也在锦州穿过;锦州港是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我国沿海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口岸;国际4C级标准建设的锦州机场早已开通国内航线7条。已形成了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运输等海、陆、空立体交叉的交通运输网络,是辽西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
(三)工、农业发展优势
锦州是辽西重要工业城市。20世纪60年代,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大庆式锦州新兴工业地区”;80年代,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经过“十一五”规划建设,整个工业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技术装备较为雄厚的具有相当基础的综合性工业体系,现已成为锦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锦州农业发展极为迅速,盛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辽宁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棉花、油料及水果的主要产区,水果畅销海内外。锦州的经济基础雄厚,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锦州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锦州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挖掘不充分,开发程度不高
旅游资源挖掘不充分,旅游模式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首先,旅游主管部门属性的定位与其实际所应承担的行政职能不相适应。旅游产业意识淡薄,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在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上,着眼点仅限于历史内涵丰厚的人文资源,却忽略了对多姿多彩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多姿多彩的自然资源,恰恰是锦州市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其次,“旅游业是万岁产业、无烟产业”的传统提法致使为数不少的人把旅游业简单地看成永续产业和无污染产业。提高认识并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资源、执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再次,旅游资源开发处于低级阶段,表现在政府的主导地位设布凸显,开发理念相对落后。如医巫闾山的开发就缺乏资源保护意识,旅游价值极高的一处旅游资源,竟然在山体正中间开出一条行车道,名贵的黑油松由于开凿山路而深根。这种低级阶段的旅游资源开发导致旅游资源价值的降低,成为锦州市旅游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宣传促销力度不足,市场占有量小
旅游市场营销缺乏力度,客源比较集中,且市场半径比较小。锦州市的景区、景点在拓展旅游市场份额上缺乏市场意识。市场营销科技含量低,缺乏对高科技、现代通讯设备尤其是网络的应用;营销方法单一,目前仍采取直接营销的方式;缺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和健全的营销体系。这些都影响锦州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形象定位不准,缺乏名牌旅游产品
缺乏对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深层次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不突出。近年来,锦州市政府一直努力将该市的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在滨海旅游城市与战争文化城市上。但是,位于环渤海区域内的海滨旅游城市,如辽宁大连、河北北戴河、辽宁兴城、辽宁葫芦岛等城市的知名度均高于锦州市。而作为战争文化城市,其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用又不佳,最终导致其形象定位很难表达,造成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不鲜明。锦州市有很多知名的旅游资源,但是有名牌的旅游资源不一定就有名牌的旅游产品。旅游名牌产品,应该是具有品质优良、声名远播、特色显著、市场公认、持久畅销的特色,为旅游地旅游形象的集中体现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柱。以此衡量标准,锦州市恐怕很难找到符合此标准的旅游名牌产品。
(四)管理制度落后,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才能确保旅游开发顺利实施。锦州市受计划经济束缚较深,管理缺乏全面性、权威性、一致性;旅游法规建设尚不健全;执法不严,检查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其发展。另外,锦州市当地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规模。本地培养的人才少,人才引进的数量不多,人力资源管理明显疏漏。大专院校的高材生占整个导游队伍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二十。缺乏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锦州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锦州市具有浓厚的战争文化气息。该市的战争文化是与周边地区差异最大,最具特色的一面。锦州市在打造旅游形象上,可以打造“红色旅游名城”新形象,利用锦州市拥有战争遗址众多的现实,运筹好战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将著名的——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及纪念馆等丰厚的红色战争文化资源进行精心策划与整体开发,做成精品。在以战争旅游文化为锦州旅游主体风格的基础上,还必须看到锦州其他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锦州市的山海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风、城市新貌的旅游价值,塑造“战争旅游第一处,山海风光新锦州”的整体形象,做足“辽文化旅游”的文章。
(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旅游市场份额
通过对锦州市著名旅游景观的宣传报道,提高市民对锦州市旅游业的关注和对锦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其参与城市旅游的热情,强化旅游业自身的宣传效应。锦州市地处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南来北往的客人较多,为了有效宣传锦州市的旅游业,可采取在锦州市各个主要交通要道或出入口、机场、火车站、大型公众场所等地方,利用广告、滚动电子屏幕、宣传小册子等介绍锦州市的著名旅游景点、游览观光区等,以便给过往锦州市的客人以感知的机会、选择的机会,提升锦州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在国内较有影响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和因特网等传媒广泛宣传锦州市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以吸引广大旅游者,提高锦州市旅游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旅游的形象定位,打造名牌旅游产品
锦州市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地区是相当丰富的。旅游地应趋向于名牌产品的营造,大力调整、优化区域内的旅游产品结构和游览方式,大力开展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海滨娱乐等使旅游者能够充分体验旅游快乐、亲身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涵,拓展消费层面。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整合开发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旅游产品促销,开发有一定相关度的旅游产品,明确锦州市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定位。
利用锦州市拥有战争遗址众多的现实,运筹好战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将锦州市的战争文化旅游资源的文章做足,进一步发挥锦州市是主战场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级红色旅游名城的新形象。将著名的——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及纪念馆等丰厚的红色战争文化资源进行精心策划与整体开发,做成精品,打造专属于锦州市的战争文化旅游名牌产品。
(四)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制度,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强化政府管理主导地位,发挥政府职能管理作用,规范旅游业市场,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发挥高校在锦州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锦州市高校旅游学院的师资力量,建立培训与教育基地,为锦州市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条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和服务水平。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旅游专业人才和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到锦州市工作。在管理上创新管理机制,可以与省内高校合作,培养旅游专业定向生,毕业后直接来景区工作。在高校中设立旅游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来本地工作;对现有景区在岗人员开展在职培训,让他们了解现代管理手段和旅游业务知识;完善人才政策,出台优惠条件吸引外来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朝辉.论咸阳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J].商业经济,2011,(13):15-17.
[2] 记根立.以六大转变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今日辽宁,2012,(11):50-51.
[关键词]产业链管理 制种产业 培育 甘肃
一、引言
制种产业链是依据商品种子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客观实际,由相关环节组成的链条。根据种业实际,制种产业链可以划分为比较细致的小环节,进一步整合成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经营等主要的构成环节,成为决定制种产业的战略环节。
就西部欠发达地区制种产业研究而言,特别是甘肃,鲜见从产业链管理角度对制种产业进行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多借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初步的理论构建和宏观分析评价工作。从制种产业化的角度,马思源等提出树立以品种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人才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以实力为核心的观念,实现制种产业的专业化、集团化、育繁推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常宏认为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农业发展思路,以现代种子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以基础性研究开发与商业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为支撑、以政府扶持、调控、监管为保障,按照制种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在优先满足和服务省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省外和国际种业市场,立足甘肃、面向省外、瞄准国际,加快甘肃种业发展。张骁勇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甘肃河西制种产业,构建了种业集群发展战略框架。徐等从区域经济正负效用的角度分析了甘肃河西制种产业,提出提高河西制种产业区域经济效用的对策。由此可见,甘肃制种业研究多在宏观层面,产业链管理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尚未应用于甘肃制种业研究的中观和微观层面。本文专注于产业链管理这一视角,对甘肃制种产业进行剖析,并着力于将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甘肃制种产业实践环节相结合,使进一步微观化、深入化、细致化研究甘肃制种产业的现有状况和薄弱环节,从产业链管理角度提出具体的建议及提升路径,以期为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甘肃制种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从产业链管理视角要进行甘肃制种产业链的培育,首先必须摸清“家底”,即制种产业链的完善度,它是甘肃制种地域的所有价值要素的外在综合反映。从产业链管理角度分析产业链的完善度,对产业链的解构是一个必要的基础视角,而产业链的解构则主要包括三大层面的内容:产业链各个构成要素是否完备;产业链各要素环节之间是否相互协作、运行顺畅;中观及宏观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形成、壮大和良性循环。
甘肃省制种产业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已建成全国最主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蔬菜、花卉对外制种基地,杂交玉米年产种量占全国大田年用种量的50%左右。截止2009年底,甘肃已建成种子质检中心、原种场、储备库、良繁基地、区试站、品种改良中心种子工程项目42个,引导甘肃省内企业建成大型种子加工中心116个、成套种子加工生产线75条、种子烘干线118条,种子年加工能力6亿公斤以上。吸引了全国种业50强及世界排名前5位的大型国外大企业落户甘肃。然而,在甘肃制种业增温的同时,制种产业链自身的缺陷也成为阻滞产业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
1.甘肃制种产业链尚不完善
甘肃制种产业链经过30余年的发展,并未吸纳产业链内外相关资源进行很好的优化整合,运作模式较为落后,现有制种产业链并不完善,没有形成育繁推、产加销在内的产业链体系,种子的生产、加工、储运和经营处于粗放型状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企业缺乏后劲。虽然甘肃已拥有亲本材料资源库、基因库,并引进基因工程、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机构庞杂,力量分散,加之企业科研投资能力不足、育种科研投入与产出周期较长、科研成果转化具有不确定性等因素共同作用,创新乏力,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根据农业部对我国植物品种权申请汇总统计,1999-2010年间甘肃申请植物品种权39项,授权10项,在全国30个地区内居第27位,与排名第一的四川省相比申请数仅占其6%,授权项仅占其2.8%(见图1)。多数种子企业没有专门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仅有少数种子企业进行科研育种,但科研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2%。其次,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表现为多、小、散,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种子生产经营企业422家,缺乏规模优势,造成有限的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严重不足,各企业间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再次,良种营销推广缺乏品牌意识、服务的理念,没有建立企业不仅要销售良种,还要销售良法的新观念,营销乏力。
产业链基本构成要素的短缺和不完善,导致甘肃制种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延伸。因此,结合当地的实际来着力补充并完善基础要素,是培育制种产业的首要任务。
2.甘肃制种产业链断层联接不畅,协同机制不健全
由于甘肃制种产业链存在断环或孤环,且协同机制不够健全,内部沟通欠缺,因此内部要素处于流通不畅状态,各种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利用,对制种产业链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开发存在一定难度。基于制种产业链中流动要素的形态,可将制种产业链划分为种子产品链、种子价值链、种子信息链、种子组织链、和种子物流链。这五条分链连结起制种产业内外的诸多核心企业和辅助产业部门。
就产品链看,在甘肃,众多中资制种企业并非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缺乏与科研单位的对接机制,主要靠承担育种单位的繁制种或代销来赢利,特色产品链不多、不协调、品牌产品链缺乏,造成品种、利税在外的尴尬局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后备品种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就价值链看,在价值管理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大多根据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具体地位,单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甚至损害下游或者上游主体的价值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链各环节不愿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各环节内部之间不能形成一条紧密的利益链条,无法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农户与企业之间,农户常以出资多少为标准,随意与企业或个人签订合同,造成企业基地不稳。同时有些制种农户质量意识淡薄,不按技术规程操作,降低种子质量,损害企业形象。部分企业设法对农户进行压级压价,拖延或拒付收购资金,而农户相应地采取留种自销,高价卖给种贩转售种子。其次,忽视产业链其他成员的价值链。目前制种业价值链管理陷入了一种困境,每个成员都过分地关注自身的利益,这种过多重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往往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增加准确供求信息的取得难度,增加运营成本。另外,缺乏价值创新活动。在价值管理中,企业重视内部的价值活动,缺乏根据市场需求对行业整体价值链活动进行创新的能力。在重视内部价值活动的时候,成员之间不愿就价值分配进行协调,从而增加了链条的不稳定性与运行风险。就信息链看,虽然省种子管理站建立了甘肃种业信息网,为信息化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信息节点呈离散状态,且信息工作与管理工作尚未很好的融合,并未搭建起对外即时种业信息,对内统筹调度种子供给单位的信息平台。同时,企业自身规模等因素影响,信息化需求不足,信息管理建设滞后,信息流的滞缓、偏差、断线阻碍产业链的联接。伴生组织链的松散,加之诚信和机会主义问题,增加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成本。就组织链看,现有的产业链组织以小型、松散联合的形式居多,种子公司与农户或合作组织以合同为纽带结合起来,完成当年生产任务后获得各自利益,随之便解除了合同关系,合作不具有系统性,环节的组织不协调,企业与农户、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组织不协调,影响整个产业的效率与竞争力。就物流链看,一方面由于种子物流的季节性太强,且呈单向运输特点,出多进少,再加之运输淡季漫长,容易产生季节性亏损,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敢轻率地对种业物流进行大规模投资。制种企业物流表现为以自营物流为主,物流主体多元化、分散化,物流环节过多,功能单一。另一方面,社会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在种业集中的河西地区只有兰新和干武两条铁路干线,承担进出新疆的客、货运输任务,而且还要应付铁路沿线的石油、天然气及其它矿产资源的运输任务,常处于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状态。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和配送中心稀缺,在武威、张掖及酒泉等地级市已建成的少数几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功能不全,物流设施不配套,而且市场信息功能落后。由于产品链、信息链、组织链和物流链自身的短板和协同不利的原因,导致种子价值链相对也较短较小,从产品到最终价值的实现之间存在障碍,需要大幅改进。
五大链条的断裂和缺失,致使甘肃制种产业链既有的产业要素相互隔离,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助力与合力,从而大大减弱了甘肃制种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在补充完善基础要素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各要素之间顺畅的运行通道和多赢的协作机制,是培育其产业的必由之路。
3.甘肃制种产业链辅助层面保障与支持力度不足
除了对种子科研、生产、销售活动及其主体组成的制种产业链的主干考察之外,从种子行政管理子体系与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来看:一方面,种子行政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职能混淆,认为引种试验、展示推广、种子质量纠纷鉴定、甚至良种基地建设等都属于种子行政管理职能,导致精力、人力、财力的分散使用,同样削弱了种子行政管理职能。另一方面,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不稳定,职能落实不平衡,加之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工作内容多,公益性强,费用支出大,目前除种子储备资金落实较好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业信息服务、新品种展示经费都没有得到稳定保障,有的靠临时专项资金维持,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备,服务手段脆弱。这些都进一步虚弱了种子行政管理体系、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对制种产业链主干的保障与支撑。
因此,在促进制种产业链的基础要素构建和关联协作的基础上。从制度和政策环境的构建入手,通过体制观念的更新与机制管理的调控来促进以产业链的提升,是培育制种产业的重要保障。
三、甘肃制种产业链的构建与培育
1.甘肃制种产业链的构建原则
甘肃制种产业链培育的实质就是通过地区产业链的构建,打造地区产业集群,通过增长极的形成,以点带面,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因此,甘肃制种产业链构建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价值增值原则。制种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核心生产要素是科研和技术等无形资产。鉴于甘肃制种产业链上游科技研发整体水平不高,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营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实现制种产业价值链的增值。(2)竞合竞争原则。产业链内的竞争是指在同一条产业链内的企业之间的竞合。因为产业链是参与这一链的各主体共同的组织体,具有产业链文化,它们的利益往往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不顾及或者少顾及其他主体的利益,就有可能反过来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产业链内企业的竞争,既是竞争又是合作。(3)协同效应原则。所谓协同效应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中,在企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取得的过程中,形成的互补体系能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使价值链价值的流通顺畅,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功建立的关键。构建制种产业链的基础是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必须建立供应链协同关系确保各环节的企业之间密切协作,形成协同效应使制种产业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
2.甘肃制种产业链的构建
甘肃制种产业链的构建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的内涵,其目的是在产业链拓展和延伸的过程中,一方面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接通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使得整条产业链产生原来断环或者孤环所不具备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面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下游拓展,增加产业链附加价值。
在甘肃制种产业链剖析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可将甘肃制种产业链概况用图2表示。甘肃制种产业链内包括育繁推、产加销的主干链条和种子行政管理及公共支持与社会服务的辅助层面的保障、支撑性链条。从横向看,种子行政管理和种子公共支持和服务辅助链条应通过创新体制、理顺机制,贯穿产业链主干的始终,为产业链主干的延伸做好保障和支撑;种子产品链延伸力度要加大,可以由多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组合并列组成,产品核心竞争力越强,越易形成品牌,产业链就越富有市场竞争力。种子价值链表为从成本到价格的双向调整,成本在左,价格在右。其应以基地建设、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创新、营销能力等内容作为关键价值活动,并以此为基础,从业务流程再造、非核心业务外包、横向一体化、建立战略联盟等方面进行选择和创新,实现价值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共生”,构建产业价值链各利益主体的良性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在价值链上产生最大的增值流。种子信息链表现为从市场需求到供给的双向流动,以左侧种子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各参与者应该在加强交流、共同决策、提高产业链信息化程度及完善内部合约的基础上,形成紧密有效合作的组织链。作为产业链各环节的育种和销售企业,是产业链中信息流通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与上、下游成员的信息沟通。通过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地反馈给上游企业,保障品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对市场供求关系的预测能力。同时,由于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的,整个体系的建设花费也很大。因此,政府也应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保证其顺利建成并为整个产业链服务。种子组织链有待提升和延伸,从深度上,破除简单的公司+农户模式,积极推动农户组织化进程,变换单一组织模式;从广度上,构建种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具体组织机构和组织者的有机体,使得组织链更加紧密。种子物流链应创新发展模式,采用以龙头企业或物流园为中心的物流模式,加快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整合物流主体资源,重组物流供应流程。从纵向看,价值链的长短则取决于产品链的组成、信息链的准确、及时、组织链的稳定、物流链的高效以及各链间的协同效应;信息链是产业链中价值链、组织链、物流链的指示器,横亘整条产业链;紧密且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组织链在产业价值链的整体链条环节中起了重要的监督、协调和服务作用;高效的物流链成为产业价值链和谐运行的保证;除此以外,种子行政管理及公共支持与社会服务的辅助层面的保障、支撑性链条亦从体制与机制上营造了产业链主干优化的中观环境。
2.基于产业链管理的甘肃制种产业培育措施
(1)致力于研发机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品种是制种产业生存的根本,没有优良的品种就没有制种产业做大做强的可能。研发无疑成为决定品种优劣的关键。在制种产业链打造过程中,研发环节处于制种产业链的上端,这一上端在产业价值链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分量。拥有了这一上端,就会有持续的价值创造,分享优厚的产业回报。同时,也会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在产业链打造过程中向研发上端扩张,其有效途径是建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加大投入力度。在政府层面,应建立基础性研发支持系统,涵盖政策支持体系、财政支持体系、研发机构、基础实验平台、创新激励系统、人才培养和支持系统,以及市场化、商品化、规模化扶持系统等。在产业层面,应实行联合开发育种,加大育种投入力度,加快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提高种子科技含量,尽快改变种子品种、市场、利税在外的局面,使种子企业逐步成为科研育种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制种产业体系和富有活力的良性循环机制。保护新品种知识产权,保证农作物育种技术持续创新,积极适应WTO规则。通过对新品种的保护,使得育种企事业单位可以从市场上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农民也可以通过应用优良新品种而增产增收,种子企业通过实施品种权战略,可以促进企业品牌效益的形成。(2)加快培育种业龙头,优化种子企业结构。面对种业市场的新形势,甘肃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种业强省的目标,必须从甘肃和企业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促使一批有竞争力和品牌优势、有专业特色和区域性优势的种业企业脱颖而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种业作为发展甘肃效益农业的产业来抓,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进行引导、扶持,对具有科技、资本、特色、区位、人才优势的种子企业按照各自特点,结合甘肃农业产业优势和全省优势种子品种区域布局重点加以培植。一是要培植大型种业龙头企业。从现有基础和发展前景分析,重点培育敦煌种业等2―3家综合性龙头企业,使其真正快速形成集团化经营格局。二是要引导培植专业性特色种业企业。对具有科研育种优势的企业,分别引导朝杂交玉米、蔬菜、花卉种苗等专业性种子公司发展,对大型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改制后可发展成为种子专业性生产基地公司。三是鼓励仅在当地具有销售网络、仓储等优势的小型经营企业、原国有种子公司改制后的企业加盟龙头企业,成为龙头企业的分公司、或龙头企业和专业性公司的经销点代销点。努力促进地域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的整合,实现资源、市场、客户、信息全方位的优化。努力使甘肃种业市场形成以综合性大型种子企业为龙头、以专业特色种子公司为骨干、以小型种子企业为分销组织或生产组织、以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或直供点为供种网点的种子市场体系。(3)积聚产业链的内在动力,建立健全制种产业链管理系统,促进产业链协调顺畅。制种产业链的内在动力在于效率和效益,这种内在动力的形成并不是天然的,需要制种产业链的不断积累和凝聚而成。为此,一可以发展品牌产品链,从种源、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依靠科技创新、注重服务和信誉,使企业真正实现从经营种子到经营品种再到经营品牌的升级。二可以发展特色产品链,根据甘肃种业实际,在玉米、蔬菜和花卉种子品种上加大科技投入,做到人无我有,仅此还不够,好的品种还要注意培植和发展,做好服务与宣传,形成和壮大市场份额,形成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强化整链意识,在产业链组织内部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产业链管理系统,使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顺畅协调,降低交易费用,获得整链效益。注意调整链上企业和农户利益分配,使农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共同体。(4)合理设置种子行政管理与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机构与职能。根据种子行政管理与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的性质特点以及省市县职能分布的不均衡性,结合行政体制和事业机构改革的实际,在种子管理服务机构设置上强求上下对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寻求合理可行的机构职能设置方案:设立省、市、县三级级种子行政管理与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机构。省级种子行政处罚职能仍保留在省农业执法总队或将现分散在有关事业单位的行管理职能归并,像综合执法一样,实行综合行政管理,设立厅行政处室如农政处或政务办公室。种子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职能归现省种子总站,也可以由农业厅委托省种子总站集中履行种子行政管理职能,定性为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市、县一级在机构设置可参照省里做法,适时整合。种子行政管理职能集中在种质资源管理、新品种保护、转基因种子管理、种子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审核)和监管、品种审定、种子质量管理、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认可、种子检验员考核上,公共支持和社会服务职能集中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品种区试、展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试验,种子储备落实,种子认证和质量检验,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种业信息服务上。
参考文献:
[1] 马思源、吕小瑞、李诚德.甘肃制种产业化发展思路[J] .甘肃农业,2000,(2)
[2] 常宏.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甘肃种业健康发展[J] .发展,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