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7:2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紧抓基本知识点,让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不管是对哪门学科的复习,课本就是学生复习的根本。对于已经学过一遍的课本,学生对其中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这些内容,只有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才能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因为课本所体现的这些内容是对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解决一些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比如,在复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者之间的一切关系,因为这部分的内容本身有一定的逻辑性,是最易出错的知识点。该知识点对课本中重难点的掌握和学生完整把握课本的知识体系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线”,它能使课本结构化。突破章节之间的界限,把课本有关的知识综合分类,构成一条整体的知识线,是搞好高中政治复习的重中之重。
复习中,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学了课本后,对课本各个章节构建起整体框架而又有了基本的认识。比如:一本书有几章?每一章又有几个小节?每小节又有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哪些是要掌握的,哪些是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这些知识点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最后再去确定这些知识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又是难点。又如,在进行哲学方面的复习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去理解,最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让学生真正做到运用自如。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懂得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全面、准确地应用知识。
二、紧跟时代,关注热点,让课本知识生活化
最近几年,在高中政治的不断改革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紧跟时代,关注热点”。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突出,高考试卷的新观点、新知识、新题材和新问题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体现了与时俱进。所以在进行高中政治复习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明确:课本知识点是根本的、基础的,却不是思想政治的全部。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让学生使用课本的基础知识去解答、探析所遇到的难题,把课本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扎根于课本外,还必须要求他们把课本知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中,用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理论融入生活是思想政治课复习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高考政治考查的重要原则。政治学科高考命题十分重视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为此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时事与思想政治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在高考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取得好成绩。
三、融入学生自己的观点,让课本的知识点思想感情化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就是要看是否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甚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了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政治课复习是否真正具有实际的意义、学生在以后的答题中能否运用自如。如在复习“外汇汇率变动与币值的关系”时,就必须既落实知识目标又落实能力目标。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方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复习时,可以结合具体知识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把这些问题和困难提出来,然后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政治课还真有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自己指明正确的航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自然而然地高涨起来,使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彻彻底底地融入课本。
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如何复习才能事半功倍,方法已成为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复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能使学生在复习的道路上事半功倍,在高考复习中抢得先机。这是笔者在思想政治课复习中的一点看法,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探索、与时俱进。[S]
高中政治课自身所固有的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中政治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思想性、科学性、具体性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它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它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始终,并决定着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向和质量。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我们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创新,采取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使高中政治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达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
对学生来说,高中政治课本上的诸如、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等理论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面前它并不是以实际的、具体事实的形态出现的。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除了要认真学习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所以,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时,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也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考查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可以说,联系实际是学生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分重要。
2.理论联系实际对高中政治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学好高中政治课,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事实上,高中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不可不讲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国内外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各个方面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脱离实际,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抽象概念,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更不可能把这种科学理论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只有认真贯彻这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高中政治办学方向,更全面地发挥高中政治课应有的作用。
综合上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像其他学科那样要影响到学生的知与不知,或对知识会用不会用,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信仰、品德、行为等整个人格的塑造。可以说,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政治教学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贯彻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高中政治课的政治方向。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方法
1.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
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掌握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和联系性,使理论和实际相吻合,做到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种联系才是抽象理论和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比如,在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二节的教学中,讲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知识后,就要有机地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才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总之,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内在协调,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认识。
2.注意防止并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倾向
经过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并努力去克服这种倾向。具体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罗列条文、死记硬背,既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起来枯燥无味、空话连篇。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厌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高中教学中的经验主义,主要表现为不注重钻研大纲和教材,教师没有深入钻研和创新的精神,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思想上保守,这样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也失去了政治教学应有的功能。可以说,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错误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这种教风和学风,危害极大。所以,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防止并克服这种倾向,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时刻留心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动态和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更好地达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注重联系实际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联系实际,要在确定知识点后,考虑联系什么实际,需要准备什么实际材料,以及如何去联系,联系到什么程度。否则,就是盲无目的地联系实际。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逐课、逐节、逐框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也就是说,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时刻把握联系实际的目的。比如,讲授高二年级第一课第二节第三框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时,就要考虑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准备好有关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的事实材料,在讲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时,把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及其关系融汇其中,使讲解达到相互交融的程度,使教学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联系实际,才能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另外,在联系实际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通过这些,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无论是从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理论联系实际都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这既关系到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问题,也关系到能否造就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军的政治问题。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在深刻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并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种种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才能使高中政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高中政治教学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学容.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探索[N].学知报,2010(03).
[2]郑宝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0(08).
[3]潘卫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坚持的“三项原则”:以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01).
高中政治在学习上需要大量的知道背诵,那么在答题中也是需要一门技巧的学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与技巧第一,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区分开来。高中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虽然这些概念之间可能有某些联系,但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规律",这是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诸如"我发现一个规律"、"有一些规律性的现象"等。实际上,这里的规律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而哲学中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对规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规律的科学含义及相关知识的。
第二,必须把政治学科内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较。政治学科中的某些概念,有着相同的名称,这些概念之间往往存在一些联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领域内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中都有"价值"的概念。经济常识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以使用价值为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而哲学中的"价值"是一个广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对各个领域具体"价值"概念的抽象。哲学中的"价值"概念是这样定义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比较这两个"价值"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概念与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必须把政治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组成概念群。政治学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许多概念之间是有关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围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概念综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比如,政治常识中有"阶级"、"国家"、"民主"、"政党"的概念。就单个概念而言,大多数同学是了解的,但是对这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实这四个概念中核心的概念应该是"阶级"。"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可见,上述四个概念以"阶级"为核心,连成了一个概念群。
高考政治总复习方法方法一: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把书本的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做到内容简略、线条清楚。比如经济常识,它的主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教材首先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讲起,第一课讲了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第二课讲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这两课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从第二课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到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和结果;"特殊"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必然产生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高中政治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体后概括、先国内后国际。这些排列方法,从新授课教学来讲是比较方便的,但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则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归类,并按照专题重新组合。比如哲学常识中有关"发展"的知识,在高二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课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复习时简单地按照教材顺序分章节复习,就难以对发展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发展"专题时对教材按如下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一、发展的含义和实质;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包括发展观点的地位、表现(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课中"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的内容)和要求(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课中"创新"的内容);三、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四、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五、发展的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三:变换角度,重组知识。把教材已有的知识结构变换一个角度重新组合,往往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它可以启示你:知识除了有书本上的这样一种联系,还会有另外一些联系。有了这样一个变换角度、重组知识的过程,在考试中面对一个书本上没有的材料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现在考试的重点是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所以,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新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学常识的知识框架很清楚有四块: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是怎样的,引出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认识论;这些原理反映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了人生观。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把这些知识做一个重新组合。比如"实践"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对整个哲学常识的高度浓缩,我们可以用"实践"这一概念把书本知识做一个整理。
政治的答题方法有哪些高考政治主观题,信息量大、考查能力层次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选拔功能强。考生失分的最主要原因有:基础知识未落实;常规能力未到位;词不达意、书写潦草;解题技巧未掌握等。
①体现题 题干中通常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总复习 纵横联系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仅凭满腔热忱,不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是不能够达到其教学目的,也难于取得满意的效果的。特别在总复习中更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因为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有效的复习方法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现一次。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存在。思想政治课内部的知识点存在相互联系,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与其他学科也存在联系。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并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和运用,采用纵横联系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强化本学科的内在衔接,构建纵向知识序列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政治学科内部的知识存在前后密切联系,而且,高考是考查学生对学科内不同要素、部分、环节之间内在联系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首先要求学生建立在对单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没有对单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绝对不可能形成所谓的综合能力。由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固有知识体系,断章取义、分割肢解势必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知识把握的盲点,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如果要系统掌握知识,则在本学科内构建纵向知识序列体系非常必要。纵,是指学科内各章、各节及不同知识点的深化联系。所以,在复习中,要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必须做到,第一,要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纵向知识主干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把握,然后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第二,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多层次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点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第三,要根据各知识点的特点,打破章节界限,指导学生掌握学科内跨章节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对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可见,加强本学科知识点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促进迁移。正确处理好知识主干体系及多层次、多角度挖掘知识点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就能形成各知识点较好的衔接,在本学科范围内构建较完整的纵向知识序列体系。
二、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搭建横向知识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思想政治的知识与史、地等学科的有关知识也必然存在相互联系。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不仅是各学科考试能力的考核,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融合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科知识的大融合。这种综合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不经过教师的科学指导和专门的学习训练是难以形成的,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政治学科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几本教科书和教参的“各自为政”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政治学科范围之内,不涉及其他相关学科,关起门来搞复习,那么肯定是适应不了综合能力测试的。而应该在搞好本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适当了解和掌握相关综合学科的基本理论常识,常常串串史地大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与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实现政、史、地的大融合。横,是指思想政治与史、地等学科的有关知识连接。例如,复习《经济常识》中的“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状况,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常识。同时,可以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途径,简单复习沿途的地理状况等。
三、运用时政分析,构造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文科综合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社会必然存在紧密联系。而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文科综合试题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侧重考查能力。题目的灵活度大、综合性强,材料题占相当高的比重。对学生而言,政治课中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知识,主要是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说明现实社会的问题。这说明政治课充分体现了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但是政治课不仅自然地体现出时事性、政治性的特点,而且必然涉及人类发展前景和文明进步及科学发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它的视野很宽广。学生在具体运用知识分析、说明现实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求他们能说明事实本身,而且要求有一定的价值评价。这种价值评价要“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偷值取向”,这要求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
一、以教材为根本,坚实基础知识,逐步提升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后,政治教学及高考范围有所拓展,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国家和国际组织五本书。考点众多、内容繁杂、记忆困难。所以教师帮助学生疏理、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提纲挈领至关重要。
经济生活方面可按照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来整合知识,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政治生活方面可按照不同的主体来整理,即公民、政府、党、国际社会。文化生活方面可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来整理,即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文化自身的发展到讲我国的情况,传统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文化建设。生活与哲学方面可把哲学分成两大体系四大块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大块。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学及以后复习可以按两大主体,即国家、国际组织,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实践。比如先讲国家理论,再讲一些国家的具体实践。讲国际组织也是先讲一般理论:国际组织的产生、分类、机构、作用等,再介绍一些具体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
无论是新教材教学还是日后复习,教师都要让学生学会有序整合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以便全面系统而又有所重点地把握知识。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的主干知识,还能对每个知识点在哪一课哪一框都要了如指掌。这样考试时遇到考查内容,学生才能迅速锁定知识点。可见,要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首先扎实知识基础。
二、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着力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对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必须能够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采用“以谬误混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达成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命制一些类似的题目,用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辨别正误:只要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另外,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典型的主观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例如,某农村为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小康村”的号召。在水通、电通、路通的前提下,还必须家家户户的住房要求是统一的砖木结构,统一粉刷一新。结果该村面貌倒是焕然一新,但大部分村民却负债累累。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这一材料很典型地考查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再比如:我市(普洱市)每年举行“茶叶节”。市民积极参与,丰富了生活,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提升了普洱市的地位,带动了经济发展。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谈谈学生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对其成长的影响。通过这样一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主干知识。答案: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有益的文化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还能提高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塑造着人生,优秀文化的熏陶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三、实战演练,精选历年高考真题进行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题涉及的知识跨度大,审题难度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仅回答的观点得正确、运用的知识要恰当,而且表述要清晰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指导学生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技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以往的高考题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
例如,2009年我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公开招考“大学生当村官”的举措深得民心。同样2009年浙江高考题中就有这么一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要答好这一问,首先要求学生审清设问中的关键词:变化、文化生活道理。然后审材料,找出小杨给乡村带来了哪些变化,这就需要对材料分层次,挖掘其中包含的各层意思。再运用文化生活教材的理论逐一分析。组织答案的方式:材料分析+教材理论。“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发展,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他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新时期思想品德课心理教育学科渗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全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如今,中学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不自信、易焦虑、缺乏毅力、适应力差等严重阻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者因心理障碍伤害自己及他人,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一、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新课改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我国近1/3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环境压力、社会压力等均已远远超过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常表现为厌学、逃学、自私、不坚定、焦虑等现象。因此,就此形势下,针对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注重并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重要且迫切的事情。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想品德课程同其他学科相比,其教学内容丰富,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完善学生人格特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毅的品格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预防或避免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心理教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灵活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课堂之间的学科渗透,并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影响,以健全学生心理。另外,新课改的根本任务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四有”青年,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二、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1.丰富课堂内容,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条件。目前在高中思想道德课堂中,多数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避免教师单向传授。在课堂中,应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地学习知识,教师还要运用诙谐、激励的语言艺术,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倾听并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充分肯定,使学生放松心情,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紧密联系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若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除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外,还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辩论会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完善学生性格特质,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相关专家讲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对中学生常出现的心理疑惑进行解答。并利用校园自身优势,如校园广播、校园报刊、贴吧等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渗透心理教育,为中学生的成长营造更为和谐乐观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2.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思政教材中常蕴含着对学生行为规范、人格要求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在备课和课堂中要懂得如何挖掘此类资源。如在教材《哲学与生活》中,诸多知识点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此时,教师应善于挖掘资源,并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譬如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时,我们应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引导学生对正确认识自身,并举例介绍,让学生懂得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同他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并告之如何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能够乐于交往,将喜怒哀乐同他人分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认识论中,学生常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对事物的认识常客观片面,缺乏有效认知。在认识论中可渗透心理教育,使学生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使其懂得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将尊重规律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在人生观中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通过劳动和奉献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3.教师需与时俱进,完善教师人格,健全教师心理
教师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及人格塑造。在当代社会,为保证教学质量及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也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进而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爱憎分明的处事方式,合适大方的穿着打扮,诙谐有趣而又不落俗的语言讲解,激昂奋发的精神面貌,性格开朗、有毅力、有恒心、有修养、善于自我调节情绪、做生活的强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忘掉心中的烦恼,完善其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作为思想道德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健全教师心理,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是有效教学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三、小结
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心理健康是立身之本。由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教育部门及学校等在教学过程中需加以重视,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个学科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高中政治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在整体上形成合力,增加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知识、情感及能力的统一,使思想品德课程发展更加稳固,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进而为培养健全的社会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民.浅谈课改下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2010,(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