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7:2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几乎每年均以超过GDP近多个百分比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储蓄率更是年年高居不下。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放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得央行实现“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目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在国内金融压抑,即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产品不发达、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高储蓄使得信贷资金无处可用,银行无选择地多贷款,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而企业过分依赖贷款,势必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另外,由于储蓄高增长而形成的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格局也极不利于金融体系储蓄与投资转化机制的良性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因此,适度、合理地分流储蓄资金势在必行。高储蓄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口,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已迫在眉睫。于是,几度搁浅的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再呈呼之欲出之势,有关部门一再强调:“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力求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单腿”支撑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并举的“双腿”支撑,加大融资结构调整的力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发行股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呢?在目前的中国能否依靠“政策市”过急地去推动直接融资?这些问题很尖锐,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如果说股市因为扩容而调整,这还只是股票市场的问题,而在加快直接融资的名义下大量发行股票,如果客观上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产生不利的影响,那问题就大了。况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似乎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证券市场已经到了危局的境地。目前市场的交易量极度萎缩,日成交量不足百亿;券商经营状况再度恶化。“当务之急应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看法似乎已越来越受到实践的挑战,急切加快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此,将运用实证建模技术,对我国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协整分析,以探析适宜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并对未来的融资决策进行一定的经济思考。
2融资方式、结构及其演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的内生金融发展模型在理论上清楚地说明了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金融部门,通过动员储蓄并将储蓄有效地配置到高效率的生产部门、金融技术收益的增长、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性技术选择以及证券市场外在性等方面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完成这种促进职能的中介方式有两种,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不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而间接融资则是指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是区分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的根本依据。更准确地说,金融中介可以区分为简单中介和复杂中介,定义是中介显然是指诸如银行之类的复杂中介。
融资方式提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是微观企业关心的问题,它对宏观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直接融资在融资公平、风险承担、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而间接融资则有利于调动储蓄、扩大信用规模,便于宏观经济调控等。不同的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融资者的约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很难给予具体的量化评价。从实践上说,各国具体融资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储蓄、收入分配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及发展的产物。对于金融结构或者说融资方式或融资模式的发展和演变,戈德史密斯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戈德史密斯通过考察世界各国金融结构的演变历史,发现各国的金融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些惊人的共性,如金融资产总量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逐步形成并存格局、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逐渐增强等,这些共性特征的出现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成长相伴随,而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演变为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迅速上升乃至占据相当比重则构成了各国金融体系演变的主线。
从我国金融业和融资结构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到1990年,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银行以外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发行的国债、企业债券的规模也很小。1990年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直接融资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中国的融资结构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选择合适的金融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1数据以及经济变量的解释
第一,我们通过统计年鉴,收集了GDP、INDIRECT、DIRECT、PRICE连续15年的数据(2000―2015年),并利用SAS统计软件将所采集的数据转化成一个统计分析数据集。
第二,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点击数据表左上角的功能按钮,选择define variables,在弹出的窗口中按提示定义变量名、标签及属性。将年份设置为字符型,其他均为数值型。
第三,解释经济变量。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Price:价格指数,是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R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从名义GDP中剔除了价格变化并以固定价格表示的GDP。其中RGDP=GDP/PRICE。Indirect:间接融资,是筹资者通过银行间接获得储蓄者资金的一种形式。Direct:直接融资,是企业自己或通过证券公司向金融投资者出售股票和债券而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32相关分析
321绘制散点图,考查变量之间的关系
进入SAS/INSIGHT环境,同时打开数据集GDP选择菜单analyze到scatter plot(y,x),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变量RGDP作为散点图中y变量,选中INDIRECT和DIRECT作为散点图中x变量。由此得到,这些观测点随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增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应增加,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22计算相关系数
散点图已直观的表明了变量间的关系,为了考查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可以通过SAS软件计算其相关关系。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下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multivariate(y’ s),在变量框中选中变量,生成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变量RGDP和INDIRECT的相关系数R=09926,RGDP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566,INDIRECT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815,均为正值,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同时由于相关系数均接近1,说明变量两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RGDP和INDIRECT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
33回归分析
331回归模型
从上述的相关分析可知RGDP和INDIRECT,DIRECT之间都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要进一步考察其数量关系,建立其多元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β2DIRECT+ε。进入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fit(x,y),选择变量RGDP作为y变量,选择INDIRECT和DIRECT作为x变量。
参数β0=118668,β1=05415,β2=-10598。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间接融资每增加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415%,直接融资每增长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降低10598%。
332显著性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将自动生成拟合回归直线的汇总说明。从中可以看出统计量决定系数(R-square)为09937,校正的R^2(AdjR-sq)为09927。说明RGDP的变异有9937%可以归因于INDIRECT和DIRECT 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有063%是未能解释的。R^2接近于1,说明其拟合优度较高。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方差分析表。从中可知,F统计量的值为9481041,与其相应的P值=00001,表明原假设成立的概率仅为00001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参数估计表。从中可看到,3个参数β0,β1,β2的T统计量分别为18198,12249,-4002与T统计量相应的P值分别为00001,00001和00017表明原假设(参数为零)成立的概率均小于005=a,应拒绝原假设,即参数非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
333回归诊断
(1)是否符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中,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相同的方差,而在经济问题分析中有可能违反这种假设。SAS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会自动生成残差预测值的散点图。从中可看出残差有大体相同的散布,它表明等方差的假设没有问题。
为了验证残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可拟合后残差图和参考线。残差图表明,数据点散布在参考线附近,近似于一条直线上,可以认为残差的分布与正态分布差异不大。
(2)共线性问题
由于经济变量往往随时间存在共同的变化趋势,就使得它们之间容易出现共线性,即自变量之间有着严重的线性关系。具体可计算DIRECT和INDIRECT之间的可决系数R^2以及方差膨胀因子来判定。可以得到R^2=09633,接近于1,方差膨胀因子为27284>1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解决方法一:在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中剔除一个F检验值较小的。从回归模型可知INDIRECT的F值为1500323,DIRECT的F值为161777远远小于INDIRECT的F值,可剔除变量DIRECT重新假设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 +ε。根据上述SAS的步骤重新得到回归方程为RGDP=13757+0367INDIRECT-DIRECT可决系数R^2为09852,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F值为867366,与其相应的P值=00001
解决方法二:由于R^2与样本容量有关,样本较小时,容易引起共线性(R^2 容易接近1)。该样本数仅为15,因而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再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则与经济增长呈较小的负弹性关系。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较之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的不完善和企业债券的严格限制是削弱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对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41自然倾斜的金融战略
对融资方式及其结构演变,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历史发展,顺应和维持这种金融倾斜局面而不人为推动或抑制,即自然金融倾斜发展战略。反之,通过政府自觉的法律约束或政策行动积极推进或抑制直接金融的发展,从而缩小或增大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倾斜度就是人为金融货币发展战略。从我国实际看,间接融资的市场化融资程度有待加强,证券市场化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因此,当前不应刻意去发展直接融资或扩大间接融资规模,简单地变换融资方式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减小金融风险。因此,应当推行自然倾斜的金融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
4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强化间接融资市场化程度
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和项目选择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效率。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快真正商业化进程,将国有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彻底的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国际竞争环境相适应的严格的经营责任制、完善的内控制度、完备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间接融资真正做到以市场化为基础。
43规范证券市场发展
金融发展是质与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走出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的误区,应当首先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择优标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加快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再次是提高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率,加大对证券市场中介违法操作的监察和惩罚力度;最后是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使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从行政方式转向市场方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44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完善直接融资结构
直接融资不等于股票融资,在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放弃企业银行债券发行规模总量的限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决定筹资的方式和数量;其次强化发债企业资产抵押和担保人制度,建立企业债券受托人制度;再次要健全企业债券评级指标体系,树立中级机构信誉,完善对企业债券的评估机制。最后是开展金融创新,实现企业债券的上网发行,加强企业债券二级流通市场建设。
关键词:金融市场;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演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03-03
一、概述
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通过分析资金流量表,可以清晰地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及其相互关系。该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部分,前者反映商品流转状况,称为实物交易部分;后者反映资金流转状况,称为金融交易部分。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白重恩、钱震杰)、探究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如李扬、殷剑峰),都更多地研究实物交易部分,因为通过该表可以全面地展现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研究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则可以观察到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及其投融资格局变化、金融市场工具发展情况。正因为资金流量表能够全面反映资金在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流量与流向,以及资金的余缺情况,具有许多其他统计报表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利用资金流量表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研究对比某些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很好地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从而为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现有的单纯研究资金流表金融交易部分的文献较少。最权威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年报上的前一年度资金流量分析,该分析主要集中在当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此外,如李宝瑜、张帅(2009)试编了我国2000年和2005年两年的“部门×部门”矩阵表,探索性地分析了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数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格局、部门间资金流入流出动态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林发彬(2010)通过资金流量表考察了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动和整个经济的融资格局,结果发现我国金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金融抑制现象,但也指出这意味着我国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上述文献要么集中研究某个年份,要么按照表中分类逐个分析。本文则一是取2000~2009年度序列数据对比分析,二是就某些重要指标重点分析金融发展态势,以期探究中国宏观金融发展的一些
脉络。
二、金融交易项目状况变化
2005年前,资金流量表将金融交易项目分为通货、存款、贷款、证券、保险准备金、结算资金、金融机构往来、准备金、库存现金、中央银行贷款、其他(净)、直接投资、其他对外债权债务、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从2006年开始新增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客户保证金两项目,并于2008年取消结算资金项目。从金融交易项目状况变化(图1)中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交易项目中,存款和贷款占的比重最大;逐年来直接投资、证券的比重有所提高;金融机构往来突然比重急剧增多;2001年以后国际储备资产、准备金的比重也开始逐渐增加。可见,由于社会分工及部门的细化,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金融交易项目越来越细致;且随着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资金在国际交易项目的核算也日趋完善。(资料:1999年,将保险公司纳入到金融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部门,加强了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与国际收支的相互协调,提高了整个统计体系的数据质量,使该体系基本符合国际标准。)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变化
现采用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资金来源中贷款和证券比例指标,从流量角度考察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2000~2009年我国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64.47%,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35.53%,表明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融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金融系统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
从非金融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变化看(见图1),2007年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了49.03%,随后2年逐渐下降;2003~2007年直接融资比例呈上升趋势,间接融资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直接融资比例达到48.68%,这一时期也是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繁荣时期;2007~2009年股票市场处于低迷时期,直接融资比例有所下降,2009年低达21.63%。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股票市场繁荣时期,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高,在股票市场低迷时期,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低。但尽管在股票市场繁荣时,直接融资比例也不超过50%,我国融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以直接融资为辅。
四、居民部门资金分配比例变化
2000~2009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平均达到了69.71%,其次为保险准备金,比例为14.23%,证券和通货的比例分别为8.68%和7.38%。从居民部门金融资产流量分配比例变化看(见图3),2000~2005年居民部门存款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高达76.13%;2006~2007年居民部门存款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跌至历年最低值达48.90%,之后逐渐回升;2000~2009年居民证券投资比例波动较大,2000~2005年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到0.98%,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6~2009年显著上升,这应与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繁荣程度有很大关系;2000~2003年居民部门保险准备金比例平均仅为9.67%,2004~2007年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2007年上升到了29.23%,这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关;2000~2009年居民部门通货比例比较平稳,仅2007年高出平均比例5.50个百分点。
五、各部门净金融投资运用变化
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净金融投资是金融资产的增加额减金融负债的增加额之后的余额,反映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资金富余或短缺的状况。如果净金融投资是正值,那么该部门是资金融出部门;反之,则该部门是资金融入部门。在图4中,零轴之上的部门表示资金融出部门,零轴之下的部门表示资金融入部门。该图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国外部门在整个经济融资格局中的位置,非金融部门一直是资金需求部门,住户部门一直是资金提供部门,政府部门则扮演者资金融出和融入两种角色;2006~2008年国外部门对资金的需求超过了非金融企业,成为最大的资金需求部门。
六、结论
金融市场演化趋势取决于资金赢余部门金融资产分配的决策和金融政策的取向。如果资金赢余部门是风险厌恶型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较高的比例,这将决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从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可以看出,居民部门是资金赢余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是资金短缺部门,居民部门的赢余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间接或直接地流向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市场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部门的资金分配取向,因此,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演化趋势估计的主要思路是,根据居民部门资金分配比例的可能变化,来推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当然,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会对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产生影响,但以往的经验数表明,这种影响不大,而且是缓慢的,即使在资本市场繁荣时期,居民赢余资金的流向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的投资风险偏好。直接融资内部结构,即债券与股票融资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政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政府放松对企业债的管制,推进企业债的发展,那么企业直接融资中债券的比例将会提高。同样,一个稳定繁荣的股票市场也会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稳定的渠道,直接融资中股票比例将会提高。因此,直接融资中债券与股票融资比例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府金融政策取向的判断。随着企业债管理与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估计未来企业债将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企业直接融资中债券比例将会逐步
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吴兴旺.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金融发展趋势[J].西部金融,2012,(8).
[3] 岳国强.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分析[J].中国投资,2010,(3).
[4] 林发彬.从资金流量表看我国金融发展的潜力[J].综合竞争力,2010,
(6).
【关键词】间接融资方式;选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直接融资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企业自主融资提供了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内部融资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折旧以及留存资金来解决资金来源。而外部融资则是通过向企业以外的对象来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筹集的。我国企业外部融资的方式主要是债务融资和发行股票融资。而债务融资又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分,这里我主要就我国企业根据间接融资方式的结构演进来进行的对间接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说明一点自己的观点。
间接融资是相对于直接融资的一个概念,是没有通过金融中介涉入的融资方式,其中以银行借贷为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失去了国民收入的主导地位,而此时银行存款和国有银行贷款开始迅猛增长。国有银行控制的金融资源远远超过了国家财政,国有银行贷款逐渐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融资目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模式。这是因为我国企业也受到各种金融管制,经济政策,信息传递效率,市场竞争结构以及社会大众的成熟度等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尚不能成为我国主要的融资方式,从而对银行贷款越来越依赖,促使企业管理者偏好于选择国有银行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间接融资有很多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优点主要表现在:
一、银行等的金融机构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比较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
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样化的,这样一来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相比直接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来说,安全性较高。
三、有效的降低了融资成本。因为金融机构的出现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结果,它具有了解和掌握借款者有关信息的特征,而不需要每个资金盈余者自己去搜集资金赤字者的有关信息,因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
但是间接融资因为金融机构的介入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能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这也是我国在选择间接融资方式时遇到的一大障碍。
总结一下,我国企业间接融资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负债、高风险的企业的资本结构特征与银行信贷比重主导型的债务资本结构特征。在这突出表现出了承受着高负债、高风险的非国有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方面相对于国企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二、信贷市场上资金“逆配置”导致金融市场内在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金融市场内部资源配置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对金融市场的服务要求就越高,伴随着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在资源的配置必须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
三、体制内银行危机的积累。国企与国有银行是作为资金供求的两大主体,银行信用贷款成为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共同财产”,银企信用关系的扭曲化,国有企业越来越依赖于银行资金的支持,也使我国银行资金配置格局存在严重缺陷。
产生这些问题的实质原因,一方面是银行本身在内部积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国有银行资产流动性减弱造成的超借现象以及银行现有资本不足以支撑未来资产的损失,不利于形成健全的银行借贷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转轨时期的金融制度安排。金融支持在经济转轨中非常必要,由于我国目前长期存在的投资储蓄差异使得国有银行的信贷性货币金融支持对体制内的产出的平稳增长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国有银行信贷以及维持垄断性国有金融制度方式实施金融支持,既稳定了体制内的产出增长,又推进了金融市场化改革。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部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间接融资属于整个金融制度变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其内在一致的演进逻辑。无论企业间接融资体制如何演进,现有的金融垄断性的间接融资制度安排都将沿着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动员水平的轨迹变迁,有利于国家实施转轨时期的金融支持,稳定体制内的经济增长和促进体制外的经济增长。尽管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但是,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社会盈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应当加强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增强融资工具的流通性。
参考文献:
[1]张艳.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策[J].财会信报,2009-11-30(D02)
[关键词]直接融资;汽贸行业;企业
[DOI]10.13939/ki.zgsc.2015.15.199
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所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主要在于融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是否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在有金融机构参与的情况下,判断是否直接融资的标志在于该中介机构在这次融资行为中是否与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若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则是间接融资,如果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金融机构仅仅是起到中介机构的作用,则是属于直接融资。
汽贸企业就是取得汽车厂家品牌授权进行汽车销售的企业,其股东结构多数为自然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模式上多数为租赁展厅或租赁土地后自己修建展厅,投资一个4S店的金额从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不等,这主要取决于品牌的厂家要求,如果属于大众化的中低端品牌,投资运营一个4S店需要几百万元的投资,若投资运营一个高端国际知名品牌,则至少投资几千万元,甚至更高,如追星集团投资运营的保时捷中心,单店投资额都在1亿元以上。
尽管4S店业务属于资金密集型的重资产业务,但由于各汽贸企业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多数属于无证资产,如在租赁土地上建设的4S展厅就没有房产证和土地证,导致其投资形成的资产不具备从银行融资的可抵押属性,而4S店的存货(商品车)也由于属于承兑车辆,车辆合格证抵押给承兑银行,而导致其也无法进行抵押贷款,故汽贸企业从银行融资较为困难,通常情况下要通过企业互保或自有库存车辆合格证质押的方式才能获的银行的资金。
如何破解汽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摆在所有汽车人面前的一个难题,纵观近几年国内汽贸企业的融资之路,大家正在探索一条由银行取得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向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的道路。
在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是一些大型汽贸集团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其门槛高、限制条件多让多数的汽贸企业望而却步,相比股票融资的高门槛,债券市场具有较低的门槛,且能提供多样化的债权产品而备受汽贸企业的追捧和青睐。目前债券市场上有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和短期融资券4种方式,公司债由中国证监会监管,适用于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由国家发改委监管,适用于非上市的公司制企业;中小企业私募债由证券交易所监管,适用于非上市的中小微企业;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萦芍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监管,适用于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上市四种债券方式中,由于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审核方式为核准制,分别需要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发改委的核准,导致门槛较高、程序较为繁琐,相比而言,中小企业私募债实行的是证券交易所的备案制,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菔敌械氖侵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注册制,后两种方式由于具有入户门槛低、对发债主体的净资产和盈利能力无具体要求等优势,而备受众多汽贸企业的青睐,如2012年10月,广州南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第一次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开启了汽贸行业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市场上的先河,首期发行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9.5%,期限为2年。但是相比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融资缓椭衅谄本荩中小企业私募债由于无信用评级和信用增进计划,属于完全市场化的信用债券,投资风险大,募集资金成本较高,通常情况下的票面利率为10%左右,且单次募集资金的规模较少,一般都在亿元以下,私募债成本高、规模小的短板导致越来越多的汽贸企业转向银行间市场进行融资,由于银行间市场属于公募,有相应的信用评级和增信机构,且到目前为止,银行间市场尚未出现过实质性违约行为,故其投资风险小、资金成本较低,且相比于私募而言公募募集的资金规模更大,一般都在亿元以上,通常情况下,单笔募集资金金额都在3亿~5亿元,规模较大的汽贸企业单笔融资额更可高达15亿元,如广汇汽车在2011年1月发行的短期融资坏ケ誓技资金额为15亿元,故此越来越多的汽贸企业选择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截至2014年8月18日,2013年全国汽贸企业50强中有10家汽贸企业已经加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为交易商协会会员,具备了从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的主体资格,他们分别是:1广汇汽车、2庞大汽贸、3中升(大连)集团、4浙江物产中大元通、5润华集团、6苏州宝信、7天津浩物机电、8海南惠通嘉华、9江苏明都、10常州外事旅游,上述10家会员企业中有5家已经成功地从银行间市场募得资金,其融资情况统计如下表:
从进入银行间市场的时间上看,广汇汽车最早涉入银行间市场,并于2011年1月通过发行短期融资怀晒δ技资金15亿元,其他汽贸企业也紧跟其步伐,如:润华集团、浙江物产中大元通、中升(大连)集团等分别于2012年1月从银行间市场通过短期融资荒嫉米式稹
以上是截至目前中国汽贸企业在债券市场上(尤其是银行间市场)融资情况的简介。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从开始启动银行间市场的直接融资工作到最后的成功发行,大约需要经历6个月至1年左右的时间,相比股票融资而言,已经是较短的时间里程。
小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汽贸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正在经历着多样化的变革,正在由传统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过渡,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人,当我们不再习惯于将存款放在银行而是选择收益更高的余额宝时,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汽贸企业,也需要到资本市场上与资金供给者直接对话,也需要用多维的角度去看待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也需要用直接融资去对抗传统的间接融资。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社会信用体系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水平,企业的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规模档次的逐级提高,企业成长速度也呈现出逐步递增的基本特征。与此形成相互印证的是,从成长速度排名前500家中小企业的规模分布来看,10亿元以上企业占500强的比重最大,其次依次为10亿元~5亿元的企业、5亿元~2亿元的企业和2亿元~1亿元的企业,而1亿元以下的企业无一家进入500强。上述状况表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速度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出稳步递增的态势。因此,做强作大仍旧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实现快速成长的现实选择。而融资问题的解决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筹资金。主要指企业不断地将自己的储蓄,包括留存利润和折旧,转化为生产投资资金;业主个人自由资金;向亲戚朋友筹借的资金;企业经营性融资资金(包括客户预付和向供应商的分期付款等):企业间的信用贷款;中小企业间的互助机构的贷款;以及一些社会性基金(如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的贷款等等。
2.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渠道是指以债权和股票的形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现行的主要是风险投资,以及其他形式的私人权益资本投资和“二板市场”。
3.间接融资。主要包括各种短期和长期的金融机构贷款。贷款方式由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
4.政府扶持资金。政府的资金支持方式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自我积累差,内源融资能力弱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源融资是资金的主要来源,特别在企业初创阶段,内源融资可能是唯一的资金来源。以上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从资金来源上看,他们在初始创业阶段几乎完全自筹资金,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主要的业主、创业成员及家庭提供的,而银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所占的比重很小。
2.中小企业通过间接渠道获得贷款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整体满意度不高。银行贷款考虑中小企业少,主要向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倾斜,中小企业进入间接融资市场依然是困难重重。银行贷款是企业获得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我国银行70%以上的资金被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不到30%的国有企业占据,只有不足30%的信贷资金被对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74%的企业拥有。
3.中小企业利用直接渠道融资比例小
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50%以上,在日本也占30%左右,而目前中国企业90%的资金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渠道解决的。由于前些年股市持续低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占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的比重,从2005年的12.17%下降到2006年的4.2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例。
4.没有建立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完善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它应当向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竞争,使中小金融机构有动力去接近中小企业,并最终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其次,这一金融体系中可以包括一些中小企业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再次,国家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但决不能取代其他金融机构的作用。国家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建立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和金融机构有动力维护自己的商业信誉 。
三、中小企业最佳融资决策分析
如上所述,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窘境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单方面地责怪企业、银行或政府都是有失偏颇的。这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不是单一改革措施就能一蹴而就,其解决方式必须是多样化的策略组合,做到“标本兼治”,中小企业的发展最终要通过政府、银行等投资机构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而如何做到标本兼治,则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疏通扩大间接融资渠道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外源融资是现时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最主要的渠道。中小企业外源性间接融资可以采取以国有商业银行供给为主、中小金融机构供给为辅的资金配置模式,因为如果完全由国有银行供给,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完全由中小金融机构供给或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供给的方式,虽然符合市场效率原则,但鉴于我国各中小金融机构总体经营实力有限的实际情况,目前由其单独或主要承担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尚存在较大困难。
我们不能因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而忽视国有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较为广泛的网点分布,在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这是其他中小银行机构所无法比及的。因此我们要重新塑造中小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2.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我国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尚不能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以间接融资为主并不要排斥直接融资,反而要在此基础上加快直接融资的步伐。因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结构单一的间接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自有资本不多、经营风险较大的环境里,不仅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而且难以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增加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使企业的破产风险增大,所以要想方设法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考察时发现,规模扩张、多元化、多层次化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三条主线,而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则是一国资本市场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3.发挥政府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扶持作用
目前我国信用水平低下,企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信更是混乱,整个社会发生严重的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银行出现“惜贷”现象,其他融资渠道不畅,而唯一的信用都集中在政府身上。在这种融资存在缺陷的环境下,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积极的扶持作用,由政府支持来弥补非企业自身、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渠道所能解决的问题。
客观地说,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但政策的现实性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有效。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导致的“政府主导”与“行政干预”理念体现在实施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过程中:央行扶持中小企业的初衷是增强市场的竞争活力,但通过涉商业银行信贷的途径来达成理想,事实上对发放贷款的银行施加了一种“政策性负担”,恰恰违背了市场竞争的本意。这造成了在宏观调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要追求利润,又要维护社会利益,必然导致经营活动中的矛盾。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非但不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相反倒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因此最后的结果是导致银行不愿承担风险,又全部转嫁到国家上。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必须有一个恰当的定位,过度参与会加剧“金融抑制”,阻碍金融体系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需要着眼于中小企业本身,凝聚合力,构建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扶持体系。
四、结语
[关键词]IT产业;企业融资;股票融资;海外上市
IT(信息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要量较大。融资是IT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而我国,在金融抑制政策和银行主导融资机制的作用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十分缓慢,导致了国内IT企业融资结构的极大不合理和IT产业新型公司融资的极大困难。IT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要对IT企业的融资予以高度的重视,保证和促进IT企业更快地发展。
一、IT企业及我国IT企业融资现状
IT是英文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缩写,汉译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产业。它的学科领域涉及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服务及软件。IT业则是在以上领域基础上出现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电子硬件产业。如:计算机及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2.软件产业。从事程序编制业、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开发业的单位。3.信息传播业。包括电话、电视、传真、数据通讯和卫星通讯等服务的行业。4.服务业。有新闻报道业、出版业、咨询业和图书情报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IT产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高。从创新企业的崛起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都是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先导,因此,IT产业的融资特征首先表现为资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IT产业的发展是从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始的,技术创新这个过程的投资具有特殊性,即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阶段继续大量投入才有产出。收益时间过程的滞后,使IT产业融资的另一个特征表现为资金投入的风险性高,且风险越大,预期收益越大。
二、IT企业融资的国内外比较
国外融资主导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日本、德国为主要代表的间接(银行贷款)融资模式;另一类是以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的直接(证券)融资模式。从国外融资模式看,无论是日德模式,还是英美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市场经济下两种基本的融资方式,它们特点不同、资金中介的方式不同、兴起的条件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基本功能不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融资的核心内容。
国外的经验表明,融资制度的形成要受到经济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国家的经济制度和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银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导性产业的开拓性与成熟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直接融资主要用于企业筹集资本金,满足其长期资金的需求;而间接融资主要用于企业进行适度负债经营的需要,它不仅主要向企业提供临时性的短期资金,而且也涉及部分中长期融资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充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在竞争中将朝着互有分工、互相补充的方向协调发展。两种融资模式的界限也将不断消融,向着互相渗透、融合的方向演进。
我国IT企业与国外IT企业融资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资金筹措难易程度不同,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当庞大,风险投资机制也比较完善,而且美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未来互联网发展乐观的预期,人们可以把资金大量投入这一行业,从而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反观国内资本市场,首先是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资金风险投资机制;其次是国内二板市场尚未启动,限制了投资的力度,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限制,很多企业希望能到国外上市。然而,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一向比较规范,符合国外上市融资条件的IT企业少,因此,即使有好的观念,如果没有明确可行的商业计划,想从国际市场上融资还是相当困难的,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在美国股市上的表现就印证了这一点,所以说,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融资困难与国外同行相比要大得多。
三、IT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IT企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融资需要多元化。多元化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开展的融资活动,由银行承担融资风险,对投资者来说相对风险较小;而通过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由投资者自己承担投资风险。随着IT业的发展,间接融资已经不能满足其庞大的资金需求,直接融资就成为IT业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
IT企业发展所具有的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使得这类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体系下,资金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回避高风险的IT产业。但是,在资本市场中,IT企业的高风险、高收益则正好满足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同间接融资相比,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更好地促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IT企业直接融资主要以股票融资为主。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融资具有很强的公开性、社会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能够在短期内把社会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达到社会化大生产所需的巨额资本量。股权融资能加速资本的积聚与集中。从理论上讲,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可以改善资本配置,引起储蓄和投资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融资发展能力。
要保证IT企业经济的顺畅运行和稳定高速增长,必须调整企业融资结构,以实现企业最佳融资能力(效率最高),企业融资效率便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IT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即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只有扩大直接融资才能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摆脱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的困境。
四、我国IT企业融资的对策
(一)IT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
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品种。IT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使得企业的融资方式应该发生更变化。股票融资中,有累积股利的可转换优先股将更受欢迎;可转换债券等债券创新品种将更多的被采用;来源于银行的贷款资金比重将有所下降,且越来越倾向于抵押贷款,这主要是应为难满足银行经营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商业信用所产生的商业票据将越来越少,这主要是受制于企业的时效性。为迎合广大投资大众和企业融资活动的需要,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多地推出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品种。
充分发挥二板市场的金融创新作用。从IT企业来说,二板市场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吸引创业资本(包括创业投资基金)所必要的市场条件,解决的就是创业过程中处于幼稚阶段中后期和产业化阶段初期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性资金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企业在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估、风险分散和创业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鉴于IT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且主板市场也不完全规范,所以,二板市场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更多地注意借鉴国际惯例和经验,更符合我国实践要求。
充分发挥私募市场的作用。处于起步阶段和创建阶段的IT企业新型公司,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较小,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大,采用抵押担保等形式向金融机构融资是很困难的。应充分发展私募资本市场,支持IT企业通过私募市场融资。IT企业能够利用私募市场雄厚的资金来发展和壮大自己,既能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
(二)开辟IT企业融资新渠道
企业融进的外部资金主要两大方面,一个是国外资本,另一个是企业外部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我国,许多企业成功地运用国外资本,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筹措难题,促进了企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IT企业应该不断地提高融进国外资本的能力,通过融进资本带进新的机制,使我国IT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IT企业融资活动趋于国际化。网络经济时代IT企业的融资活动所面对的将是全球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国际资本流动加快,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企业在国际融资过程中对汇率风险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围绕汇率风险的防范将会衍生出一系列类似于选择债券的带有浓厚色彩的新的融资工具。企业融资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围绕金融工具创新,学习运用新兴的金融工具,实现多渠道融资。
按照融资方式和渠道的差异,通常将之划分成两种方式或领域: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的特点是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要经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资金转让。大家最熟悉的中介机构就是银行。具体形式是吸收客户存款,再贷出给需求方,并相应支付存贷款利息。不过,这里转让的只是资金使用权,在约定时期内需收回资金。除了银行外,还有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如信托、贷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
在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供求双方财产通过市场发行和买卖票据、债券和股票等证券,实现资金的转让。不过与间接融资方式有所不同,这里不仅是转让资金使用权,同时也转让了资金的所有权。
无论在直接融资领域还是在间接融资领域中,金融资金运转都具有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无论是借贷还是买卖证券,都要以一定量货币为运转的载体,或者说要有一定量的货币形态的资金。因此,金融资金运行的规模和资金供求状况,与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
第二,金融资金运行的内在动力是寻求一定的收益、利息、股息或证券买卖差价。这些收益高低的变动,常成为引导金融资金流向的杠杆。
第三,要求一定的流动性。金融资金投资常追求在一定时期内收回本金和收益。如贷款要约期归还。在证券市场上,除设有发行市场外还必须设立二级市场,给股票兑现提供便利的场所。
第四,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的基点在于:金融资金投出与本金(资本和收益)的回流受经济中多因素的冲击,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资本回流可能中断。而且金融交易常牵连到多方面,形成连环套。一旦某一点资金回流中断,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酿成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传染性,还在于此。
除了上述诸特征外,我们还会发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领域间及各领域内部,金融资金存在着相互转换形态和流动的密切联系。例如银行存款资金可能流入货币和资本市场,转换为票据、债券和股票;反之,这些证券经过出售兑现,又流回到银行等等。这就是说,金融资金运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大体系。这种内在的相互转换形态和流动的联系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首先,各类金融资金形态不同,但具有同质性,以一定量货币为载体并表现为一定货币金额,因而可以相互转换。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却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高。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本文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提出了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金融创新等对策。
[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金融;融资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15
1融资方式概述
1.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指来源于公司内部的融资,即公司将自己的资金(未分配利润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方式。内源融资企业不必向外支付借款成本,因而风险很小。外源融资指来源于公司外部的融资,即公司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本,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融资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外源融资具有速度快、弹性大、资金量大的优点。外源融资的缺点是企业需要负担高额成本,因此产生较高的风险。
1.2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公司以出让股份的方式向股东筹集资金,包括配股、增发新股等方式。债权融资是指公司以发行债券、银行借贷方式向债权人筹集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所有权的区别,即股权融资是股份制企业有偿发放给投资人的企业所有权的过程。而债权融资只是企业有偿发放给投资人的企业债权的过程。
1.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商或者在金融市场上由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从而资金盈余者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资金短缺者的资金融通活动。直接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公司债券融资、国债融资、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2.1融资渠道窄、方式单一
依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还是相对狭窄,以银行借贷等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而且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是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即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同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的要求比较高,发行证券的条件也比较严格。中小企业一般不能达到上述标准,因此只能依靠内源和间接方式融资。
2.2融资贵
融资贵即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比较小,资金来源灵活性差,财务风险增加,直接导致其在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成本高,手续复杂,且要求抵押的条件也比较苛刻。
2.3融资难、过多依赖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
由于中小企业难以从合法融资渠道融资,同时民间信贷活动异常活跃,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铤而走险。民间借贷是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起步的,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资产规模有限。因此,来自亲戚朋友的借贷以及自身的资金积累便可解决资金需求问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多依赖于企业之间的信用以及民间的高利贷来获得流动资金。
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3.1中小企业自身条件限制
中小企业管理结构混乱、市场风险识别能力低、盈利能力极其不稳定、信用风险意识薄弱等都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科学的公司管理结构,公司管理制度混乱是存在于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
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的公司组织形式、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突出,又由于部分企业财务制度混乱、信息不透明、财务报表缺乏有效的审计,这些问题都增加了银行对企业的审查难度、企业贷款的风险,使得银行面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存在惜贷现象。同时,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财产是中小企业的另一特点。商业银行追求稳健经营,在授贷过程中具有严格内控机制、审核标准。在这一背景下,即使银行具有大量可贷资金,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自身资金积累不足等原因导致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
3.2金融市场发展不全面,资本市场不发达
由于我国处于金融改革的关键期,目前金融管制现象较多。金融管制自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不适当的金融管制不仅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又阻碍了融资活动的正常开展。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信贷配给获得融资,而中小企业则不得不求助于不规范的其他途径融资,结果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市场监管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由于改革制度设计不配套等历史原因,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上交所、深交所两个股票市场、深交所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中小企业股票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帮助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层次太低,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建立还处于空白阶段,股票市场上市要求标准过高,为中小企业设立了较高的入市门槛。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金融主体,往往忽视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面对以上窘境,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资金约束,难以发挥其原本的经济职能。
4对策与建议
4.1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中直接融资仅占2%左右。在这种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越来越依赖商业银行等间接融资方式。因此,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需求压力成为必然。我国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解决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的问题。另外直接融资具有许多间接融资不具有的特点,例如能使资金需求者获得长期资金来源,以通过多种直接融资方式能够扩大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比例。而且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选择会整合现行企业的融资结构单一化的状况,改善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弱化资金需求压力发展直接融资会带来企业股份化、资产证券化、证券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企业就可通过互相参股、控股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市场运作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的配置效率。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中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深企业融资方式越多样化,更有助于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化。
4.2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我国中小企业囿于不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信用观念薄弱、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原因难以融资。因此,中小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大力吸收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提升公司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自身会计信息质量。严格按照会计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会计制度,科学合理地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企业账目的设立。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要确保会计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最后,增强信用观念,强化信用意识,加强企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进一步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4.3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当下,包括互联网的融资环境的塑造,必然需要政府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扶持和引导。政府有义务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制定相关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信息获取难等问题,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3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后,为抑制投资过热所采取的又一手段。
一般来说,利率提高对于商业银行是有益处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银行可获得的收益将增加。但是,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银行的获益演变也需加以分析。
由于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企业直接融资,因此,商业银行只得去追随市场变化,不能单纯固守信贷业务这一传统业务。举例来说,允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使企业改变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传统需求方式,这种直接融资方式可以使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事实证明,企业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后,首先会尽可能偿还利率水平较高的银行贷款。又如:有实力的企业收购上市公司,也可以从证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通道。另外,利用信托公司融资平台发行信托产品获得信托贷款,利率也大大低于银行贷款。此类直接和间接融资途径的转变,都使商业银行利用信贷获取收益的传统方式面临极大挑战,加之因银行同业融资成本差异而引发的同业竞争,使银行高利率的信贷业务必须面对考验。
市场经济模式推动了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的更新。虽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支持企业融资的创新所带来的收入,并不一定比向好企业发放贷款来得稳定,但是,市场已经出现了对新型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廉价的融资成本是企业的追求,商业银行必须适应企业的需要改变经营模式。否则,其他竞争对手不会对机遇视而不见。
从银行信贷的总体规模分析,我国企业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作为主流方式,因此,从银行业整体看,贷款利率提高后,商业银行受益也是不争的事实。直接融资渠道对于实力强、信誉好的大企业是一条新型融资手段,但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受到认知度、信誉、融资规模等各方面条件限制,靠商业银行贷款仍为主要资金来源。
如果说一年多以来,融资渠道管制的松动给企业融资带来了新思路,利率的提高则以经济杠杆作用撬动企业进入直接融资渠道,寻求便宜的资金来源以降低融资成本,这一变化也仅是一个开始。有关部门鼓励创新的引导作用,将使商业银行对传统信贷业务进行重新认识。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强调开展中间业务作为部分代替传统的信贷业务收入”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如果单纯从提高存贷款利率考虑,银行资产负债相关部分的利率水平是同方向变动的,而并非单边的变化。因此,提高存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较之企业要小。
从普遍意义上讲,此次升息对个人的影响不大。虽然储蓄利率提高与储户利益相关,但由于提高的比率十分有限,大多数储户对此并不敏感。利率变化与几个月来基金、股市的火暴场景相比,显得黯然失色。因此,在银行转存款的客户像一阵微风,反响不大。这与发行国债时,银行门前排队争购场面大相径庭。
从个人贷款方面看,能够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个人客户在国民中比重不大,对于这部分个体借款人而言,利率提高确实对他们有影响,具体表现为住房、汽车的消费信贷成本提高。但按照规定,房贷利率是第二个年度才做调整,实际的影响将在明年初产生。如果与银行业十数万亿元储蓄存款相比,个体的借款业务量在银行中并不占很大比例。
赵汝巍 中国银行总行金融机构部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渠道 多样化融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完成70%的发明专利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融资条件、融资环境逐步改善,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剧烈冲击,资金周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010年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规模也受到严格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
(一) 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形式
根据资金来源可以将融资形式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类。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积累(折旧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外部主体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包括直接融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商业信用融资)、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信托投资、票据贴现、民间融资等)。外源融资已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多元化融资是在保持传统企业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拓展长期优势效应的融资方式,在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以外,采取直接融资中的海外上市、私募股权基金等,间接融资中的动产担保融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是依靠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发挥的作用极小。据统计,在中小企业所融资金中,间接融资高达98.7%,而直接融资的比例仅占1.3%。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是依靠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
2.股票、债券市场融资门槛高,缺乏创新的融资方式。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门槛较高,中小板市场有着较高的发行上市标准,加上上市成本和市场风险都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很多中小企业获得外部资金。近年来创新的融资工具,例如应收账款融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风险投资等工具并没有在国内发展起来。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原因
(一)政府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倾斜力度不够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缺乏配套的财政优惠政策。另外,现行金融体系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的控制过于严格,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而美国,为了扶植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其中最具典型意义和深刻影响的就是联邦小企业管理局的设立及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二)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不够,抵押市场不发达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出于成本、风险等因素考虑,银行倾向于选择资信优良、财务透明度高和资产规模较大的客户,而对于中小企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目前,我国的要素市场不够发达,中小企业缺乏适宜的可抵押资产,很难获得抵押贷款资金。而在美国、英国、日本,保险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是不需要抵押的贷款保证保险,将近70%的工商业贷款使用了担保,约80%的中小企业贷款是通过担保获得的。
(三)中小企业风险意识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随意性很大、真实性较低、透明度不高;部分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十分淡薄,以各种方式逃避银行债务,这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整体的信用形象。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有50%以上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B3以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更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逃债、偷税、漏税,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大大降低。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渠道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具体化,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完善担保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的地位,提高担保机构的工作效率,使中小企业的多样化融资渠道有法可依。2012年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为全国金融改革,特别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完善政府直接支持体系。我国政府的直接支持体系主要由财政支持政策、税收支持政策、产业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组成。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六条金融措施和三项财税政策,以改善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及减轻中小微型企业税收负担。政府应成立专业保险机构,即组建中小企业融资保险公司,把保险机制引入中小企业融资。保险机制的模式主要有:贷款抵押物保险模式、贷款信用保险模式、担保机构保险模式、租赁信用保险模式、贸易信用保险模式等。
3.建立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优势得以实现。对中小企业债券资金的使用期限和上市交易限制进行改革,降低门槛。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平台并为原始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2012年5月,深交所开通了中小企业板块,一批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已获得上市融资机会,为中小企业迅速壮大提供了直接融资来源。
关键词: 山东半岛 产业结构 金融支持
山东半岛的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个沿海地市,面积68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人口35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截至2009年,gdp占全省总量的5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陆上山东”、“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从陆上山东到海上山东,是山东省发展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则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山东半岛经济区是涵盖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诸要素的复合功能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山东半岛7地市的产业结构及金融结构。
一、山东半岛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和社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若不考虑地区城市个数,从综合经济实力看,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6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7.9%;从增长速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4.7%。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6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增速是16.5%。山东半岛7地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20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4%,平均增长速度是16.2%。
从表1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是山东半岛以及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
横向上看,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第一产业方面,三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都低于或是优于全国数据。但是,从2004、2006和2008三年的数据来看,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的比重甚至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一产业比重之和还要大,相比来说更接近全国平均比重,这对于山东半岛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产业方面,从1992年开始,山东省包括山东半岛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例第一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0.68:49.32。此后,重工业迅速增长,轻工业比例逐渐降低,第三产业逐步发展。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方面,三地区以及全国第三产业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山东半岛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于长三角或珠三角来说低10%还要多,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7个百分点。
二、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1、山东半岛金融规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1988—1991年,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还没达到千万,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由70%逐年增加到将近90%。在1991—1995年,当时经济发展迅速并有过热迹象,这时贷款有所收缩,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又从近90%下降到不到60%,之后直到2008年也是在50%~70%之间波动。反观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107.5%,这说明,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要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金融规模这一角度来说,山东半岛的金融发展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2、山东半岛融资结构分析
(1)直接融资分析。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直接融资主要是靠证券市场即股票为载体进行融资,债券发行量很少,因此本文主要考量证券市场的融资。那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通常选择证券化率。
截至2008年,山东半岛有上市公司39家,流通股总市值2368亿元,占全省gdp的14.62%。从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有4家,第二产业有30家,第三产业有5家,其中,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制造业,其次是化工行业。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这也妨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图2可以看到,山东半岛1993年开始在证券市场上融资,证券化率是5%,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的25%,随后进入低谷,尤其是在2005年,证券化率达到6.5%,这一情况在2007年时得到改善,但是随着金融危
机的到来,2008年又随之下降。之所以形成这么大的波动,是因为证券化率与股票市值有关,而股票市值又与经济形势和股票价格相关。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证券化率大都大于100%,我国在2007年证券化率也已达到132%。从这一方面说,山东半岛的证券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与成熟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
(2)间接融资及其与直接融资的比例分析。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手段的融资方式。由表2可以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例平均值在9%左右,最高也就达到16%。在2000年的时候,股票融资很大,贷款增加值明显比前后几年要小,这一年的直接融资占到间接融资的70%,但之后几年又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8%,直接融资规模仍然很小。
表2是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由这个表可以看出,山东省间接融资比例基本上始终保持在90%以上,除了2007年股票市场融资涨幅很大外,直接融资比例上升较快。山东金融业有些畸形发展,即直接融资滞后,企业融资渠道严重依赖银行体系,使得金融机构风险加大,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也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加大。
综上所述,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相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不合理,高耗能的重工业结构亟需调整,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本文从该地区金融结构、金融规模等角度分析了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现状,从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金融规模的增长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且差距很大;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很大,直接融资比重过小,导致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三、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金融支持措施
1、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地方性金融机构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信誉方面,往往比外来机构在支持本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上更有优势。因此,要把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山东半岛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应该说,山东半岛经济主体分散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明显,而本地区金融发展则是受体制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金融开放的“内紧外松”现象,即外资银行早已登陆山东半岛,但是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还是举步维艰。金融所有权结构上的缺陷不但有损于多元化的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不利。所以,要大力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山东半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2、尝试创新,丰富各类金融工具
(1)中小企业的信贷金融工具。山东半岛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这些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担心他们的信誉,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是惜贷的。针对这一状况,开发一套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特点的信贷金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2)股权类金融工具和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山东半岛上市公司多达40多家,占山东省上市公司近一半的数量,且大都集中在优势制造业上。因此,开发股权类金融工具适合投融资双方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偏好。同时,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投资金融工具开发的方向,这些可以提高金融支持产业的力度。
(3)产业基金。产业基金以其独到的资金汇集和高效的投资能力,可以为山东半岛在成为工业强省、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当前山东半岛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单一,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压力大,一些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工业发展主体性能不强,新兴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履维艰。产业基金因为规模大,投资专业性强,其投资行为还可以有带动社会资金汇集的作用。因此发展产业基金,将会极大促进半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发展资本市场,扭转证券市场“边缘化”局面,丰富金融市场层次
山东半岛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资产运营质量方面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边缘化”是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的,证券市场筹资额很低。因此,要实现山东半岛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在主板上市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一批能够代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优势的机械制造、海洋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促进山东半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4、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产业及金融机制
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省及以下各市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政策外部性日益突出,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重点就在于政策协调,从而打破各种壁垒,从政策上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在这一方面,长江三角洲的做法可以借鉴,即建立区域统筹管理机构——长江三角洲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地区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协商。长三角的学术会议每年必开,珠三角也有了类似的机构存在。因此,山东半岛要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围绕各市在区域中的定位,规划自己的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上确定发展战略和产业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 杜迎伟: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r].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课题组,2005.
[2] 范跃进、李平、吴宗杰:山东省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