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7:2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装技术服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风力发电场;施工;安全措施
作者简介:林树立(1971-),男,吉林镇赉人,吉林省腾翼安全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侯宪郓(1986-),男,吉林前郭人,吉林省腾翼安全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吉林?松原?1380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84-02目前,由于国内风电场建设周期短,过度追求建设规模和速度,致使施工过程中很多控制措施、安全策略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风电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主要有:起重伤害、车辆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触电、火灾、爆炸等。本文主要针对风电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归纳总结了风电施工过程的安全措施要点,供相关方参考。
一、施工组织
1.施工资质条件
(1)电力施工(包括设计、施工、调试、运输、监理等)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具备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活动。
(2)制造、安装、维修、拆卸电力施工起重机械、整体提升模板和大型施工脚手架等特种设施的单位,必须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制造、安装、验收、维修、拆卸。
(3)在风电机运输前,应与有运输资质的运输公司签定安全协议,明确安全责任划分。
2.施工总承包
电力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义务。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施工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施工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3.施工监理
电力监理单位应当编制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当明确安全监理的方法、措施、控制要点和安全技术措施的检查方案。电力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实施细则对电力施工单位、调试单位和试运行单位实施安全监理。
二、施工准备
风电机安装场地应满足吊装需要,并应有足够的零部件存放场地。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施工现场应根据需要设置警示性标牌、围栏等安全设施。风电机安装的吊装设备应符合相关规定。安装现场应准备常用的医药用品。安装现场应配备对讲机。
三、机组吊装
(1)吊装前吊装人员必须检查吊车各零部件,正确选择吊具。起吊前应认真检查风电机设备,防止物品坠落。
(2)吊装现场必须设专人指挥。指挥必须有安装工作经验,执行规定的指挥手势和信号。起重机械操作人员在吊装过程中负有重要责任。吊装前,吊装指挥和起重机械操作人员要共同制定吊装方案。吊装指挥应向起重机械操作人员交待清楚工作任务。
(3)参加风力发电机组吊装的全体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规程要求,都要熟悉并严格执行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按照风力发电机组吊装施工工艺的要求,精心操作。
(4)遇有大雾、雷雨天、照明不足,指挥人员看不清各工作地点,或起重驾驶员看不见指挥人员时,不得进行起重工作。
(5)吊装施工时间要尽量安排在风速不大的季节进行。塔筒安装前,应对气象条件和安装时间作出粗略估计,以确保整个安装过程中吊装塔筒下段时风速不得大于12m/s,吊装塔筒上段、机舱时风速不得大于8m/s,吊装塔筒轮毂和叶片时风速不得大于6m/s。
(6)在起吊过程中,不得调整吊具,不得在吊臂工作范围内停留。塔上协助安装指挥及工作人员不得将头和手伸出塔筒之外。
(7)所有吊具调整应在地面进行。在吊绳被拉紧时,不得用手接触起吊部位,以免碰伤。
(8)机舱、桨叶、叶轮起吊风速不能超过安全起吊数值。安全起吊风速大小应根据风电机设备安装技术要求决定。
(9)起吊塔筒吊具必须齐全。起吊点要保持塔筒直立后下端处于水平位置。应有导向绳导向。
(10)起吊机舱时,起吊点应确保无误。在吊装中必须保证有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塔筒平台协助指挥吊车司机起吊。起吊机舱必须配备对讲机,系好导向绳。
(11)起吊桨叶必须保证有足够起吊设备。应有两根导向绳,导向绳长度和强度应足够。应用专用吊具,加护板。工作现场必须配备对讲机。保证现场有足够人员拉紧导向绳,保证起吊方向,避免触及其他物体。
(12)塔筒上段与机舱要连续安装,当天完成,以免夜间停工期间刮起大风造成塔筒谐振破坏。
(13)高处作业人员要系好安全带,地面作业人员要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人员的手用工具要放在工具袋内,在高空传递时不得扔掷。
(14)雨后风后对现场摆放的塔筒、机舱、叶片进行检查,必须保证垫木、支撑有足够的稳固程度。
(15)吊装时,吊具必须绑扎牢固。
(16)吊装现场划定作业区域,非施工人员禁止进入施工区域。
四、场内外运输
(1)风电机安装现场道路应平整、通畅,所有桥涵、道路能够保证各种施工车辆安全通行。
(2)在运输的过程中,要对沿途路况进行勘察,了解路、桥、涵洞等的承重与宽度,必要时请交通部门进行协助通过。
(3)对道路运输驾驶人员要求做到“八不”。即:“不超载超限、不超速行车、不强行超车、不开带病车、不开情绪车、不开急躁车、不开冒险车、不酒后开车”。保证精力充沛,谨慎驾驶,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和交通运输法规。
(4)做好危险路段记录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特别是山区道路行车安全,要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
关键词: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S9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201-02
1概述
近年来,通信产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通信设备与网络升级换代、三网融合不断推进,3G移动通信网络逐步兴起,每年需要建设施工的通信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懂得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又能从事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的工程建设复合型人才。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具有技术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个工程往往涉及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制图、概预算、工程管理(监理)等多方面知识。学生要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还要全面了解工程建设流程并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通信技术综合知识,而且要会灵活运用。以上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是一门包含了多种技术的课程,实践性较强。本课程主要涵概了工程师素质准备、工程基础建设、工程勘察与设计、硬件安装技术以及工程验收移交等内容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勘察与设计能力、工程制图能力、硬件安装能力以及工程验收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完成整个通信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安装调试,确保工程质量和通讯网络长期稳定的运行。
在课程建设理论支持方面,我们遵循了“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设计理念。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立足苏北育人才、服务行业福百姓的办学特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扣为信息产业培养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任务”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人才特点,将专业定位在通信技术服务领域,主要培养面向通信与网络设备的工程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含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以上是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具体实施的指导思想。
对课程设置进行具体化,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采取的实施途径是:校企合作;课程具体的工作领域有通信设备生产、通信设施建设和通信运营服务和维护;课程能够培养的职业素质: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团对合作、勇于创新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理念开发的课程,是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本课程涵概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
1)通信企业特点和电信网络架构,掌握线路施工的基础;2)杆线、架空工程的原理与具体施工技术;3)通信管道工程的原理与具体施工技术;
4)能使用线路施工中所必需的光纤熔接机、OTDR等仪器仪表;
5)具有查阅文献,手册等工具书及设备产品说明书、目录等资料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高等性与职业性的统一。在课程建设期间,我们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途径,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核心,结合本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以“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为依托,按照实训条件企业化、教学情境职场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流程化和教学成果产品化等“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将企业和教育培训机 构的职业培训体系嵌入学历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嵌入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等“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实施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好实习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工程设计与施工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较高综合分析和实践运用能力,我们将在现有的3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与多家通信施工企业等合作的基础上增加3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后每年增加不少于1个。与各实习基地达成长期协作、关系融洽的合作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例如施工必须的登高证、电工证等。
3)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通过实际演练理解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同时尽量采用小班上课。
4)加强对外交流,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坚持开放式办学,坚持教育社会化,为此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辟国际市场,探索国际联合办学的新途径。增强学生与其它国家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聘请社会和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举办讲座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今后继续深造创造条件。
关键词:食品机械设备选型;原则;方法
引 言:合理的设备选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和提高生产水平的标准。可以为动力、配电、水、气用量计算提供依据。因此,如何选用生产能力适宜、配套性强通用性广的生产设备是食品加工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诸多食品企业建厂投产前解决的首要问题。掌握全面合理的食品设备选型原则和方法就是掌握了一套非常必要而实用的技术。
1 食品加工目的和设备选型特点
1.1明确食品加工目
根据食品加工要求,应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特性,改善和提高食品的品质特性,改变食品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满族人们的不同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不同特点的食品加工和精深加工。以开发更多功能的新产品。以实现食品加工的最大增值效益。
1.2设备选型特点
根据食品工业安全生产,机械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国际通行要求,食品机械工作部件及技术参数的选择应与加工食品的生物特性相适应,并符合最终产品的加工要求;严格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造成原料、最终产品的损失,品质下降;要求最终产品是食品或半成品的加工机械设备,应防止机械设备或其他物料随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以保证最终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要避免食品加工过程中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对有污染排放物的食品加工环境应配备污染处理设备,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对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或药效成分的食品加工,应考虑减少加工对营养或药效成分的损失;要重视副食品和下脚料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食品机械设备选型的原则
2.1 食品设备选型的总体原则
从设备经济学角度来说,设备选型必须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指标合理方面综合考虑既要满足生产、工艺和食品卫生的要求,又要考虑以最少的投资选购高质量、高效率、功能全和能耗小的产品,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设备选型工作人员熟悉工艺人员给出的具体工艺要求,同时必须掌握食品机械的前沿科技和产品信息,尽量多搜集资料,结合企业综合情况进行比较。从运行稳定角度来讲,合理的设备选型要保证生产操作简便、清洗和维修方便、运行可靠、出现故障少,此外还要考虑配套性好以及必要的备用设备,保证重要的设备在保修期间也能正常生产。重要设备和高压设备要有专人管理,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非专业人员不能进行操作。生产设备要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养。可见设备的管理也是保证设备系统运行稳定的重要因素。
2.2 食品机械设备选型的具体原则
2.2.1技术先进
设备性能先进。具有较高的性能费用比,功能完善,运行维护费用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低,加工程度和加工能力较高,设备运行稳定,投资和产品成本低,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较高,使用寿命长等;技术水平先进,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竞争力,具有产业化基础,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装备水平先进,设备结构合理,制造精良,连续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卫生要求。
2.2.2适用性强
适应市场变化。适应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同一生产线希望能进行多层次深加工,有能力进行生产调节,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与投入物特性相匹配,统筹考虑资源供给,适应原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的加工要求;所选设备使用同样投入物时,尽量获得比其他设备更广泛的产品组合;适应工艺技术要求,应同项目的生产能力相匹配,主要设备及辅助设备之间相互配套;满足工艺要求,保证产量与质量;与建设规模、产品方案相适应,满足现有技术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和维护要求;与安全环保相适应,确保安全生产,尽量减少“三废”排放;根据人类工效学原则,考虑设备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影响。
2.2.3 可靠性高
设备成熟度高。采用已充分验证并经过使用的设备,不能冒险采用未经测试就转为生产的设备,未经生产实践或有遗留技术难题的新设备不能盲目采用;生产稳定性高,不得对人员造成危险,不应向工作场所和大气排放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有害物质,不应产生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噪声、振动、辐射和其他污染。使用寿命长,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长,设备投入使用如出现故障可以修复,使用到一定极限后则不能再修复使用。未做明确规定的设备通常按设计寿命为20年考虑,使用寿命有具体说明的按其规定。
2.2.4.技术经济合理
设备选择尽量立足国内,因国产设备的价格便宜,故设备选购尽量考虑国内解决;如果国内设备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生产要求、质量要求等情况,再考虑购置国外设备;设备配置应均衡合理,考虑整条生产线配置的综合经济性,要求设备配置和衔接紧凑、均衡、协调,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经济价值,进行反复的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分析各方案的技术和经济效益,选择投资小、成本低、利润高、经济合理的设备选择方案。
3食品机械设备选型的方法
3.1开展国内外市场调研收集信息
调查食品加工拟选食品机械设备的各有关厂家,多渠道、多方式收集相关食品机械设备的资料;同时调查和走访同类食品设备用户,了解和分析其使用情况,重点掌握不同用户对食品机械设备的评价。
3.2提出食品机械设备选型的方案明细
在收集足够食品机械设备资料和用户走访基础上,提出拟选食品机械设备明细,明细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能力、配套动力、数量、价格和生产厂家等。
3.3选择食品机械设备的供货方式
包括制造周期、付款方式、检验方式、包装运输方式等。如果拟进国外的食品机械设备时,则按国家有关进口管理办法执行。如果选用了超大、超重、超高的食品机械设备时,应提出相应的运输措施和安装技术措施方案;如果利用和改造原有的食品机械设备时应提出改造方案,并分析改造后的技术经济效果。
3.4确定食品机械设备选型的推荐方案
拟选择的食品机械设备经多因素比选后,提出选型配套推荐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和其他方式验后予以确认。
3.5选型方案对食品加工的保证程度
主要包括对建设规模、产品方案的满足程度,对食品加工和生产工艺要求的保证程度;食品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可靠性、物料消耗指标、操作要求、备品备件对食品加工项目的保证程度;食品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条件、维护保养技术服务以及所需投资对食品加工项目的满足程度。
3.6 食品机械设备选择方案的要求
采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要经过技术鉴定、工业性试验证明是成熟技术,食品机械设备组合方案应实现不同生产环节的配套、生产设备以辅助设备配套、国内设备与进口设备配套、原有设备与新增设备配套。食品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应根据生产规模设置并适当留有余地,并与产品产量与质量相适应。
3.7 食品机械设备选型方案的材质要求
用于食品加工区及可能接触食品的机器表面,应由不会产生霉素、无异味、非吸收性、耐腐蚀且可承受重复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制造,凡与加工物料直接接触的材质不与物料起化学反应,与加工物料直接接触表面应光洁、平整、易清洗、耐腐蚀。
3.8 食品机械设备选型配套的制造要求
食品机械设备的构造应能防止食品污染,食品接触面易于清洗、消毒和检修。食品接触面应平滑、无凹陷或裂纹,使微生物的滋长繁殖减至最低限度,注意食品机械设备配置的安全防护;当安全卫生措施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安全卫生要求。
4 结束语
总之,设备选型是否合理是保证产品高质量的关键和体现生产水平的衡量标准。因此,制定先进、适用、合理的设备选型方法,将是食品加工企业一项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杰瑞水电站 座环 内环 外环 水平支撑
杰瑞水电站位于巴西北部的朗多尼亚州的马德拉河流域上,马德拉河是亚马逊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电站目前装机50台,单机容量75MW,为目前单机容量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贯流式机组。机电设备左岸厂房22台机组由东方电机提供,右岸厂房28台机组由阿尔斯通提供。本文介绍的是东方电机机组座环的安装过程。
1 引言
杰瑞水电站座环由上下支柱,内环,外环,外环后段等主要部件构成。座环的总重量为324吨,加上辅助支撑等部件一共336吨。左岸厂房共分为两期,一期厂房共12台机组,左右各有一个安装间,但由于厂房整体还未形成,桥机无法从安装间到座环安装位置,所以,座环所有部件的起吊设备为汽车吊,从上游进水流道运输和起吊座环设备。
2 座环的安装(如图1所示)
2.1 座环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在座环安装之前,测量尾水管法兰面的中心高程,测量尾水管法兰面到转轮中心线的距离,以尾水管上游法兰面为基准,设置座环的安装基准,即座环的中心高程与尾水管的中心高程相同,座环法兰面到尾水管法兰面的轴向距离满足设计要求。
座环底部设计有50mm厚的预埋钢板(项1),作为座环的基础垫板,在安装座环之前,应敲击检查基础垫板与混凝土之间是否有空洞,如有必要应进行压力灌浆,以免在座环安装过程中,随着座环重量的逐渐增加,发生座环的下沉和倾斜。
2.2 下支柱(项2)的安装
在基础垫板上放置千斤顶,楔子板等调整工具,调整其顶面高程一致且略高于设计高程。吊装下支柱放置在相应的千斤顶上。通过楔子板、千斤顶以及下支柱四周的顶丝初步调整下支柱的方位,把紧下支柱基础螺栓。
2.3 内环(项4)下瓣的安装
内环重量约149吨,下游与导叶内环连接法兰直径5635mm,上游与定子连接法兰直径10230mm,轴向长度4870mm,共分为两瓣。吊装内环放置于下支柱上,通过骑马板等工具调整下支柱与内环下瓣焊缝的间隙和错牙。同时,测量内环下瓣下游法兰面的垂直平面度应在0.8mm之内,测量方法为:在内环下游地面通过基准线放置经纬仪,用带磁力座的钢板尺紧贴内环下游法兰面,用经纬仪读取钢板尺的读数。测量其与尾水管的距离与设计偏差在2mm之内,测量其分瓣面的高程差在1mm之内。如不满足要求时,需要调整下支柱底部和四周的千斤顶和楔子板,满足要求之后,打紧下支柱基础螺栓。
下支柱与内环下瓣对接焊缝母材钢板厚度为80mm,布置加热板进行焊前预热,预热温度不小于100℃。采用多层、多道、对称、分段、退步的焊接方法对此焊缝进行焊接。焊后应对此焊缝进行去应力退火处理。退火工艺为:加热升温到560℃~590℃,升温速度应小于150℃/h,保温2~3小时,然后缓慢降温,降温速度应小于150℃/h;退火时,加热区域宽度在焊缝两侧分别大于或等于200mm,加热总宽度大于或等于400mm;隔热体宽度必须是加热区域宽度的两倍以上,整条焊缝必须同时进行热处理。焊缝退火处理后,将焊缝打磨光滑,进行100%UT和MT探伤检查。
焊接和热处理之后,再次测量内环下瓣下游法兰面的垂直平面度应在0.8mm之内,测量其与尾水管的距离与设计偏差在2mm之内,测量其分瓣面的高程差在1mm之内。
2.4 内环上瓣以及上支柱(项3)的安装
吊装内环上瓣,放置在内环下瓣上,调整其相对位置,安装销钉螺栓和把合螺栓,通过液压扭矩扳手和气动泵预紧螺栓扭矩到设计值。测量组圆后的内环圆度应在2mm之内,测量内环下游法兰面的垂直平面度应在0.8mm之内,测量其与尾水管的距离与设计偏差在2mm之内,测量其中心高程与尾水管的中心高程差在1mm之内。
满足要求之后,安装上支柱,其焊接和退火过程与下支柱相同。
2.5 上下导流板(项7和项8)的安装
吊装上下导流板,调整上下导流板和内环,导流板和上下支柱之间的焊缝间隙和错牙,对此焊缝进行焊接。焊后其退火过程和探伤检查与内环和支柱焊缝相同。上下导流板安装好之后,在此检查内环下游法兰面的尺寸。
2.6 外环(项5)安装
外环重量约34吨,下游与导叶外环连接法兰面直径11590mm,上游与外环后段焊接管口直径为12510mm,轴向长度为1110mm。在内环安装好之后,以内环下游法兰面为基准,安装调整外环。座环内外环之间通过48根支撑管(项11)进行连接,座环内外环在工厂进行预装时,在检查内外环下游法兰面轴向距离满足设计要求之后,确定支撑管的长度,然后配加工支撑管,所以在现场安装时,只需按照工厂的标记安装支撑管,利用支撑管上的顶丝进行局部调整即可。内外环共分为4瓣,分瓣面在45°方向,由于空间位置关系,只能分瓣吊装,先吊装底部1/4瓣放置在座环外部支撑管(项13)上,再吊装左右两瓣,最后吊装顶部1/4瓣。4瓣外环吊装在内环上之后,进行外环组圆,按照设计值预紧分瓣面把合螺栓。通过内外环之间支撑管上的顶丝调整外环下游法兰面的垂直平面度在1mm之内,圆度在2mm之内,与内环之间的轴向距离与设计偏差不大于0.5mm,与内环之间的方位偏差不大于1mm。
2.7 外环后段(项6)的安装
外环后段重30吨,下游管口直接与外环焊接,与上游流道混凝土连接管口直径15229mm,轴向长度2067mm。外环后段共分为4瓣,和外环一样,也是通过支撑管与内环连接。其安装方法与外环安装相同,为了减小焊接对外环下游法兰面的影响,外环后段与外环之间的环焊缝在座环混凝土浇筑之后再焊接。
2.8 水平支撑(项9)的安装
为了增加整个座环的刚性,改善水力性能,在座环内外环之间,设计了两个水平支撑,其一边与内环焊接,另外一边穿过外环后段,直接固定在混凝土内。
2.9 其他部件的安装
通过以上部件的安装,整个座环的过流部件已安装结束,为了减小在混凝土浇筑对座环的影响,在测量其座环尺寸满足要求之后,还需要对座环进行加固。
在座环内外环之间,焊接槽钢,减少混凝土浇筑时外环和外环后段的变形。
在尾水管墙面和座环之间,设计有支撑管(项12),以免在混凝土浇筑时座环轴向倾斜。
在外环和外环后段四周,布置拉紧器,与混凝土侧墙、地面上的基础板固定。
3 混凝土浇筑以及浇筑后的工作
在混凝土过程时,每浇筑一层,应测量座环的尺寸,检查是否有变化,如有必要,调整混凝土的浇筑顺序。
(1)在混凝土浇筑后,割除座环过流面的内部支撑管,检查混凝土与座环之间是否有空洞,杰瑞电站采用敲击检查的方法,对于空洞尺寸小于0.2m2(¢500mm)的区域,不作处理;对于空洞尺寸大于0.2m2(¢500mm)的区域进行压力灌浆处理,如图2所示,其具体要求如下:
灌浆孔尺寸:1”,排气孔尺寸:¢10,最大灌浆压力:0.15Mpa
压力灌浆完成后对灌浆孔及排气孔进行封焊,打磨平滑后进行100%MT探伤。
(2)在座环混凝土浇筑凝固之后,需要检查测量座环的尺寸。主要检查座环下游内外环法兰垂直平面度,如法兰平面度太大会影响导水机构安装之后法兰的密封性,在巴西杰瑞电站座环混凝土浇筑之后,均出现了座环下游法兰面垂直平面度超差的情况。
(3)以首台机为例介绍座环下游法兰面垂直平面度超差的处理。
1)外环下游法兰面等分64个区域,内环下游法兰等分32个区域,用激光跟踪仪准确测量座环内外环下游法兰面的垂直平面度,内环为4.3mm,外环为5.6mm;
2)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打磨基准,内环打磨基准为4741mm,外环打磨基准为3801.5mm;
3)确定每个区域的打磨量,用工具标记打磨深度。
4)采用风动砂轮机进行打磨。
5)局部用刀口尺检查平面,高低点相差不能大于0.20mm;首台机组打磨之后,用激光跟踪仪测量座环内外环下游法兰垂直平面度,内环为1.0mm,外环为1.7mm。
座环内外环下游法兰面垂直平面度打磨前后如图3,图4所示。:
导水机构安装之后,座环和导水机构法兰面密封水压试验,试验压力0.4MPa,时间30分钟,没有出现漏水的情况,说明座环下游法兰面的打磨是满足要求的。首台机座环打磨时间约15天,后续机组座环法兰面打磨约10天。
4 结语
大型贯流式机组座环,在电站安装时,一般桥机都无法使用,根据电站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装方案。
大型贯流式机组座环法兰面容易受到由于运输、焊接、混凝土浇筑等诸多因数而变形,在安装过程中,如果法兰面平面度无法调整或者调整难度过大,可以通过浇筑混凝土之后进行打磨处理。
1.1技术路线图的定义与分类
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RoadMapping)实质上是一种技术预见的实践模式,它通过组合使用多种技术预见工具,从总体上把技术—产品—产业、性能—成本—市场关联起来,形成基于未来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综合判断之上的技术创新路线图,堪称政府、产业和企业等进行技术创新的“作战地图”。20世纪70年代末,技术路线图在美国汽车行业首先使用,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忽略可能成功的技术,以及向各利益相关者展示公司的战略,增强供应链上下游的信心。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和康宁公司最先开发了技术路线图管理方法,用于支持和协调企业战略产品和技术开发活动。此后,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灵活的、结构化和可视化的前瞻方法被用于企业技术规划,并逐步在产业层面和政府科技规划宏观层面得到广泛应用,其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和延伸,比如美国半导体行业技术路线图(1992年)、欧盟氢能技术路线图(2000年)、日本安装技术路线图(2003年)、台湾地区纳米材料技术路线图(2003年)等。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产业技术路线图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总结起来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政府部门技术路线图,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二是产业技术路线图;三是企业技术路线图。这3类技术路线图从绘制方式、表达形式到功能作用等方面各有侧重(见表2)。政府部门技术路线图,针对某领域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需求、科技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发展重点及其相关关系,明确技术发展优先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它可用于指导技术领域战略规划的制定、关键技术项目及相关行动的选择,是组织社会资源和指导协调利益相关者共同行动的指南。产业技术路线图,是通过时间序列系统地描述“市场—产业—技术”的发展过程,用于指明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诱导资源配置,并引导研发方向,构建新的创新联盟,加强创新主体的协作,为产业抓住未来市场发展机会指明方向。企业技术路线图,是通过时间序列系统地描述“技术—产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一般而言,企业技术路线图用于标识企业在技术和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为确定企业技术路线战略,用于企业技术选择和部门之间的协作。
1.2产业技术路线图制定的步骤与意义
在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研发需求”的产业发展规划路线。通过综合国内外产业技术路线图研制的具体实践,可以把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制过程大致分为8个步骤:①分析产业技术基础,编制产业体系图和技术地图,这是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基础和关键;②研判社会需求,研究和判断未来宏观经济、目标市场、社会发展等对产业的需求以及企业因素(如政治、军事等)引致的需求;③确定发展远景目标,通过情景分析,明确今后的发展远景,确定发展方向或目标,确定支撑这些方向或目标的战略功能或产品,为构建关键技术做准备;④调查产业技术壁垒,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实地调研等形式,采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调查法等调查那些阻碍产业发展方向或目标实现的技术壁垒是什么,并对这些技术障碍进行分类,从而建立技术研发的需求清单,形成筛选关键技术的备选技术清单;⑤遴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大规模综合德尔菲调查,依据遴选技术清单,综合考虑实现时间(可分为实验室实现时间和社会实现时间)、市场需求、科研推动、发展路径(研发战略)、制约因素、知识产权等指标,通过两轮调查,遴选出关键技术;⑥分析研发资源能力,针对统计分析结果,开展SWOT分析,调查研究全国研发资源分布情况,并根据前几步获得产业体系图、技术地图和关键时序图谱等研究成果,明确主要区域研发能力特长、技术路径选择等,或开展专利检索,绘制专利地图,并根据专利地图结构,对照技术地图,对本区域产业技术能级、路径选择、项目布局、资源基础等进行分析;⑦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总图,建立技术关键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元器件或核心部件—主导产品—市场规模的关联图,也即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市场规模就能达到多大容量,从而为产业技术、产品研制提供指南;⑧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如果推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进一步深化、跟踪和调整的对策建议,也包括为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而应该对现行政策和制度框架进行调整的对策建议。
当前,信息、生物、纳米、能源、材料等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呈现群体突破态势,科技竞争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为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主要国家通过开展技术预测、技术路线图等研究,从企业、产业和国家3个层面上确定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明确发展路径,有效组织创新活动,降低创新风险。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创新管理工具,能够使产业升级和企业升级有效联动,使产业层面的市场驱动因素和产业技术因素,有效地渗透到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活动中,并转换为真正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力量。为此,要打破产业传统发展路径,将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双轮”,进行重点发展;将自主创新和环境保护作为“双翼”,进行重点突破;将就地升级和产业转移作为“双通道”,进行重点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对企业提出高端化、国际化、战略化和绿色化的转型升级要求。这“四化”各有侧重,但却是一根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自主创新。围绕自主创新,始终有两个重点,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市场需求。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战略集成规划方法和一种技术创新管理工具,可以有效地使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相贴近,避免两者相互割裂。
2技术路线图思维:浙江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思路
技术路线图是对未来的规划。技术路线图思维是指规划的思维、系统的思维和普遍联系的思维。技术路线图思维可以帮助决策者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技术激烈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寻找到最优的决策。纺织产业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行业为主链,包括配套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并且在新型纺纱、麻纺、丝绸、织造、针织、染整、器材以及纺机计算机系统的研制、生产方面,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借鉴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框架,以强化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为基础,围绕“市场—产业—技术”这条主线,在市场和技术对产业链的双向驱动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提出浙江省现代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思路(如图2)。
2.1市场因素———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近年来,尽管浙江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重化工业等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代纺织产业一直占据制造业首位。2009年,浙江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2573家,职工总数193.7万人,销售收入6592.4亿元,出货值1820.6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21.4%、24.9%、17.3%、18.4%;实现利润总额262.3亿元。其中纱(占全国的8.1%)、化学纤维(占全国的46.6%)、印染布(占全国的56.1%)、丝绸(占全国的20.2%)、服装(占全国的11.2%)、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占全国的27.5%)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行业中“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分别达到80个、25个,居全国首位。在长三角两省一市中,江苏和上海的主导工业都已调整为电子行业,唯浙江省20余年保持未变,仍以现代纺织产业领衔。与江苏、山东、广东、福建4个纺织大省相比,浙江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规模企业数量多和产业整体规模大。一方面,浙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分别是山东、广东、福建的2.3倍、1.9倍、4.9倍,仅次于江苏;另一方面,浙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资产总额为6961.9亿元,分别为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的1.3倍、2.1倍、3.0倍、4.6倍。另外,浙江纺织工业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平均规模偏小和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两方面。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平均产值规模为0.54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2亿元)。同时,2009年前11个月,浙江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为18.5%,高于全国17.7%的行业平均值,与其它4省相比仅低于广东省。由于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较强的技术创新、品牌创建、销售网络构建能力,使得浙江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只能依靠价格优势,采取薄利多销策略,竞争优势并不显著。
2.2产业链———浙江纺织产业重点环节的延伸与提升
2.2.1化学纤维开发
化学纤维主要由粘胶纤维和合成纤维组成,其中合成纤维主要由锦纶纤维、涤纶纤维、腈纶纤维、维纶纤维、丙纶纤维、氨纶纤维组成。浙江是我国化纤工业大省,而其中又以氨纶和涤纶长丝产品为产业主体,在全国首屈一指,分别占全国的51.2%和50.0%。其中,锦纶纤维、腈纶纤维和丙纶纤维的增幅超过30%(见表4)。浙江化纤产业生产分布区域集中,优势明显,其中萧山、绍兴、嘉兴占全省的85%。且已经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如桐乡的桐昆,萧山的恒逸、荣盛、红剑、开氏、联达、翔盛、道远,绍兴的远东、赐富、古纤道,宁波振邦、海宁海利得等。该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①产能过剩,销售价格和利润水平下降,其原因主要是产品类型单一,差异性小;②生产过度依赖传统市场,缺乏开辟新市场的能力和勇气;③新产品、新品种研发能力落后;④竞争手段单一,单纯依靠价格手段,极度压缩了本产业的获利空间。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未来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向前端和后端延伸。前端———进入PX乃至石油化工等高获利领域;后端———通过科技投入,追求差异化发展:聚酯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变,化纤生产向熔体直接纺和差异化功能型转变。
2.2.2面料织造提升
浙江织造面料80%以上用于服装的生产,优势主要集中在丝绸、毛纺、棉纺等织造行业。截至2009年底,丝绸类蚕丝及交织物生产3.3亿m,占全国的42.4%,产业用帘子布和无纺布分别占全国的24.2%和28.6%(见表4)。浙江作为织造大省应该继续在丝绸、毛纺、纱等,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与生产方面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但是浙江纺织面料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化纤制造行业雷同:同一层次上大量的大规模企业过度竞争,相互模仿,缺少差异化;企业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跟着订单走,被动跟着市场走;缺少品牌,技术水平不高;制造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下跌。另外,纺织面料的产能主要集中在近年增值水平较低的化纤面料上,而近年来广受欢迎的棉质面料比重过低,主要靠从外地购买原料。因此,政府和企业在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应该注意产业链的适度延伸。前端向棉纺拓展,扩展棉纺产能。后端向针织和产业用纺织品、家纺产品拓展。
2.2.3印染及后整理技术升级
印染是浙江的优势。截至2009年底,印染布生产量占全国的56.1%,仅绍兴就占全国的33.1%。但是,印染同样面临与上述两个行业类似的问题,并且节能减排压力很大。另外,染料也是制约浙江印染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印染的原料主要是国外生产,价格高,源头被国外控制,基本上国外的一两家企业就控制了市场,导致内资企业无法生产,研究费用太高。因此,政府和企业如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掌握关键技术,既可推动新兴行业的发展,又可提高印染行业的利润水平。因此,印染行业的产业链,也有向前后端延伸的必要。前端———向染料制造延伸,并带动相应的化工行业;后端———通过推广应用计算机配色系统,增加花色品种。
2.2.4服装品牌培育
浙江是服装生产大省,由分布于全省各地的企业集群共同组成,初步形成杭(杭州)甬(宁波)瓯(温州)“三足鼎立”的空间分布格局。除此之外,湖州市织里镇以童装生产为主,全镇拥有6600家童装生产企业,年产童装1.2亿件(套),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童装之都”。平湖市新达、诸暨市枫桥镇和海宁市也已经形成相当大的服装生产规模,分别生产运动服装、衬衫和皮装。浙江服装产业无论在产品品牌还是在营销策略上,都创造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在全国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与国外相比,浙江服装产业在品牌、质量、销售渠道、研发设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从纺织品结构看,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生产明显落后于服装与家纺产业,应大力提高前者在纺织品中的比例。
2.2.5纺织机械研发
目前,高档纺织机械大都依赖进口,浙江生产的纺织机械还以常规产品为主,主要分享省内及国内中低端市场,形成对进口的“部分替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进口为主,出口为辅的发展格局。浙江纺织机械行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进口与出口均居全国首位,但是进口多为引进高档设备,出口则以一般贸易为主;同时,浙江纺织机械90%以上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出口所占比重仅为6.3%。②纺织工业对纺织机械行业的拉动效应明显。纺织工业是浙江的支柱产业,导致其对化纤机械、针织机械、印染后整理机械、织机等纺织机械连年大量进口,而出口的纺织机械以中低档的针织机械为主,主要出口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浙江纺织机械虽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自动化水平、生产效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机电一体化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例如同样一台喷水织机,浙江省出口价只有6554美元,而进口价高达21040美元,出口价格不到进口价的1/3。为此,要推进纺织装备的自主创新,引导相关技术力量提高纺织装备的自主装备水平,从而提升纺织产业在行业内的谈判地位与行业利益份额。
2.3技术因素———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现代纺织产业已经不是单纯的传统产业,其每个制造环节都在实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接,因此,“基于纺织又超越纺织,基于消费又超越消费”已成为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代纺织产业的重要特征。而产业共性技术作为产业和技术的集合体,应用范围宽,经济寿命长,受益界面广,受益时间长,对于增强我省区域产业竞争力有重大推动作用。鉴此,本文以纺织产业链为基础,提出发展浙江纺织产业的4项关键共性技术:
2.3.1化学纤维技术
国际化纤技术以“三新”(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为发展趋向,并且化纤技术的突破对于纺织产业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浙江作为化纤大省,理应顺从国际化纤技术的要求,提升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和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生产。一方面,当务之急是调整原料结构,提高高性能纤维、高技术纤维、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力度,增加新型纺织材料应用的比重,使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以上。新纤维的开发依然是针织机织面料创新的主流,如高湿模量纤维、新型再生纤维素、蛋白质与纤维素复合纤维,以及大量新合纤,如吸湿排汗、聚乳酸、远红外、抗菌除臭、抗紫外线、阻燃、防辐射纤维以及超细纤维、异形纤维、PTT、PBT新型弹性纤维,可为新型纺纱面料提供优良的原料;另外,包括天然蛋白纤维、植物纤维、牛奶纤维、大豆纤维、木质纤维等各类新型绿色环保纤维也是未来纤维技术开发的重点。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浙江在化纤方面的优势,加强过滤用纺织品加工技术、新型医用防护材料、高级土工布成套生产技术、特殊装饰用纺织品、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以及农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应用,如防磁、导电、阻燃、防紫外线纤维,智能纤维、纳米纤维、光导纤维以及适应信息、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需求的新型纤维。
2.3.2生态、节能、环保技术
浙江作为印染大省,集聚了全国55.9%的印染布,仅绍兴县的印染产能就达全国产量的1/3。因此,浙江省尤要顺应国际纺织品的发展趋势,开发生态、节能、环保型的纺织技术。具体可以对以下关键技术加以突破:①自动制网技术,应用计算机自动分色功能和图形技术开发的喷墨、喷蜡、激光自动制网,进一步研究提高精度、减少制网时间及配套技术;②低温等离子处理技术,以缩短染色流程和时间,提高上染率,节省燃料和能源,减少废水,改进染色性能和效果;③生物酶处理技术,包括退浆、精炼、漂白以及棉织物的抛光、柔软、仿旧等整理,对棉、粘胶、天丝、麻类、毛类及混合织物提升手感、舒适性等;④环保型染料、助剂、浆料的开发与应用,如用新型高性能的变形淀粉、聚丙烯酸浆料替代污染环境的PVA浆料,用于涤纶或涤棉纱的水溶性聚酯浆料等;⑤废水处理技术,如适用性广、对染料和各类有机分子有强烈吸附作用、对pH值敏感性小的新型高效絮凝剂及化纤仿真碱减量废水回收利用技术等。例如,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采用自动制网技术,对TQF268转杯纺纱机不断改进,通过设定自动清洁滤网、负压报警等功能,提高通风效率,使整机负压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有效降低了能耗;并且在TT96剑杆织机上采用双轴织造,扩大了加工特别复杂的织物功能,通过优化结构、精益制造、精确匹配,整机容量仅4kW,相比其它同类机型可节能27%。
2.3.3智能化技术
现代纺织以电子化技术为主导,以新材料和高精度自动化机械加工技术为基础,采用光、电、机、液压、气动等传感技术,多电动传动和变频调速、计算器控制等技术,实现纺织生产过程中各种工业参数的在线显示、检测、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以及设备运行的自动显示、检测、超限报警、自动停车直至故障自动排除,以保证和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清梳联成套设备全程采用光电检测、位移传感、压力传感、信号转换、伺服系统控制、全线信息采集、异纤检测、梳棉机自调匀整、棉结和纤维在线监控、在线自动磨锡林织布等技术,提高了全流程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保证了全流程连续、同步、平稳运行,使输出的棉条长片段、超长片段、甚至短片段的均匀度都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保证了成纱的稳定性;剑杆、喷气、喷水和片梭等无梭织机的五大运动和各种辅料运动除引纬和打纬运动外,都可由电子送经利用传感器在线连续测定经纱张力,通过计算机控制送经电机转速改变送经量,使经纱张力保持稳定,从而精确控制织机纬密,可配备多种形式的开口机构、打纬机构,满足各种工艺条件;喷气织机也可用计算机自动设定、自我诊断、自我修正、监控引纬过程。以浙江越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最先开发的电子提花毛巾织机为例,该机采用电子送经、电子卷取,电子提花机开口,同时采用伺服电机控制毛圈高度,属于国内最先进的大提花毛巾织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运作效率,可以织制波浪毛等高难度的毛巾织物,如面巾、浴巾、茶巾、方巾等高档提花类毛巾织物。
2.3.4纺织信息化技术
纺织信息化技术包括建设以先进、高效、稳定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基本单位的行业信息网络,构建内容完善、结构合理、查询便捷的行业信息数据库和注重实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具有各类企业决策特色的ERP软件和适应国内外市场和国内企业特点的电子商务平台、交易规则等。一方面,可在化纤、针织等机械行业,开发适合其生产营销流程和管理要求的ERP产品,实现采购、投料、加工、检验、入库装配、财务核算各环节数据信息围绕需求计划有序流动,使其能与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系统相连接,并通过因特网构建更大范围的信息网络、营销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按照国际流行的B2B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利用浙江省电子商务的技术优势,通过建立客户和供应商网上自我服务系统,与客户进行市场、销售、服务的信息交互与沟通,以知识库的形式为企业提品技术、产品故障的解决方案,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并可以开展网上接收采购订单、网上查询需求、网上了解补货情况以及查看购货协议、监督存货、检验收据等业务,提高运作效率,减少运作成本。除此之外,还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满足企业开展网上采购招标、网上议价、网上信息等商务活动的需要。
2.4研发资源———合理选择研发模式,规避研发风险
企业存在的理由是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而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利用自身的资源、挖掘企业内部效率,追求经营利润;二是整合外部资源、利用企业外部效率,追求合作利润。企业研发模式主要有3种,即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研发外包。由上述分析可知,浙江省现代纺织产业是以块状经济及其高级形式产业集群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而集群内中小企业大都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信息都比较缺乏,从而极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即长期引进国外技术,导致同世界其它先进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差距不断被拉大,这又迫使集群企业进一步依赖国外技术。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产业集群行业内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多数集群企业需要承担日益高涨的知识产权费用。显然,合理的选择研发模式,可以有力地推动集群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实现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双向激励,从而提高集群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3技术路线图制定:浙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浙江现代纺织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浙江作为纺织品生产加工中心的形象,应成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价值的创造中心,使加工、生产意义上的“浙江制造”转化为建立在创新技术上的“浙江创造”,推动传统纺织产业从要素投入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化。鉴此,在制定浙江现代纺织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思路时,强调“市场拉动”作用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市场—产业—技术”之间的关系,促进浙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3.1产业用纺织品开发与纺织产品结构优化
纺织品已由单纯生活资料进入工程新材料领域。涤纶纤维被列为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20大发明之一,它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其主要包括农副业用纺织品、工程用纺织品、传动和管带类骨架材料、工业用毡毯、蓬盖布、线-带-绳-缆、人造革、过滤材料、包装用纺织品、防护服、文体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国防尖端用纺织品、其它等14类。浙江作为全国最大的化纤生产省份,占全国总量的40.8%,目前已达980万t。但是中低档产品多,差别化率低,世界化纤差别化率已达50%,而浙江省只有30%。在产品结构中,发达国家的服装、家用和产业用3类纺织品各占1/3,而浙江目前仍以服装的生产加工为主,产业用纺织品占所有纺织品的比重不到20%。因此,浙江应借助化学纤维的生产优势,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与生产,优化纺织产品结构。
3.2节能减排压力和印染技术改造
印染行业是浙江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纺纱织造、提升服装及家用纺织品档次和附加值的关键行业。近年来,由于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印染行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因此,应提前淘汰落后产能,对印染技术进行改造。“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印染行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淘汰落后装备和工艺,小浴比、短流程等节能、降耗、环保的装备和工艺比重加大,在线监测和监控系统得到开发和应用,不但提高了印染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即便如此,浙江印染行业的装备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流程长、稳定性差、能耗水高、自动化程度低和跑冒滴漏等问题,特别是自动化水平和能耗水耗大的问题突出。
3.3机电一体化与新型纺织机械研发
浙江省纺织机械的进出口结构既受全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又独具特色,即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浙江纺织机械的出口增幅依然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针织机械是我国出口的主要纺织机械产品,并在纺织机械中占有较大份额。其中,浙江省针织机械的出口总额为2.61亿美元,占全省纺织机械出口总额的72.2%,占全国同类机械出口总额的58.4%。但是高档针织机械需要大量进口,而出口的大都是低端设备,如浙江省化纤和非织造布机械的进口分别占全国的52.2%和68.8%。另外,印染后整理机械、纺纱机械等纺织装备都需大量进口,其主要原因是浙江纺织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与国外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对于浙江而言,应提升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电脑提花圆纬机、电脑自动横机、染整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水平,采用先进的交流变频传统、PLC控制和触摸屏操作等技术,使现代纺织产业向高效、节能、环保方向迈进。例如,在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国产喷气织机领域,浙江已经基本解决了国产控制系统地批量生产难题,如机电一体化喷气织机的运行速度突破了1100r/min,使用入纬率超过1200m/min,具有宽幅、高速的性能,并能配套生产大提花、双幅、色织、双经轴等特殊品种,并且整机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转速仅达600r/min,使用转速超过450r/min;机械转速达630r/min的剑杆织机还没有大批量进入市场。另外,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将是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主线之一,纺织各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工艺的改进、技术装备的改造、自动化和信息化成套设备的开发使用等都需要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同时,节能型、环保型生产将是纺织行业投资的重点,需要更为高效、自动化、清洁的纺织机械产品,以提高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促进浙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纺织产品的品种、水平、质量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效、节能、低污染、智能化和成套化等特征的纺织产品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同时,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会鼓励企业加大新设备的投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