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政治哲学方法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伟雄
摘要:深受人们关注与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强于概念、真诚方有实感、细节决定高度的创作理念。这些创作理念对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打造下接地气、上有情怀、内含气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需要增强生活气息、融入人文情怀,提升精品气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思想政治课 地气 情怀
作者简介:李伟雄,男,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继2012年央视推出大型原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口水与泪水齐飞”之后,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甫映即刻引发新一轮收视热潮。它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生活强于概念、真诚方有实感、细节决定高度。这些成功经验对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一、生活强于概念——增添生活气息
饮食,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命题。饮食的安全、味道以及凝聚其中的感情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团队传递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想抓住观众的心,就要抓住观众的胃。”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呢?当然是事关观众生活实际,尤其是与他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信息和事件。展现和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是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纵横千年的宏大叙事,也可以是美味佳肴编织成的细碎生活。不同的传播载体有不同的受众和功效,以人人都有话说的美食作为切人点,更亲切自然,更具参与性和延展性。①如同纪录片的创作一样,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就要紧密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去裁剪生活,不能用主观的想象去代替生活。
英国学者迈克尔·奥肖内西曾指出,电视必须跟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对照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吗?能够沉淀于人们生活中、生命里的知识与学问,无非有两大类:有兴趣爱好的和当下正在使用的,简而言之,都是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生命需要的。进而言之,只有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能够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教学内容,才更有可能留存心底,沉淀终身,发挥教育润泽人生的力量。
笔者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让前段时间参加学校运动会接力赛的几名同学畅谈参赛团队是如何优化组合的,然后在学生分享经验心得的基础上再阐释系统优化方法的重要性及其运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事实上,无论学生经历多少年的学校教育,终归要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倘若学校教育能够尽早与学生已经经历和即将面对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教育效益。在讲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时,着力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引用了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校长邰亚臣的一席话:“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注意力、意志力,把一个人的全部功力调动起来指向一点。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过程,人的一生当中,总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调动人的能量:在国外,可能是别的领域;在中国,是高考。没有能量输出的过程,就没有力量增长的可能!”这样的引导,既用生活实例阐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观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求关切,委婉而深刻地强调了备战高考的经历之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性,堪称激活人生潜能的关键部分之一。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一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好各学科复习时间的分配。倡导学生立足生活学哲学,回到生活用哲学,践行学以致用的理念。这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主张,最好的一种教育,就是让学生牢牢记住学校教材与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
又如,在讲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一知识点时,撷取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烦恼问题,提问学生:“当与父母发生争执产生矛盾时你作何反应?”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赌气几天,不理父母”、“据理力争,决不相让”、“表面妥协,内心不服”,等等。这显然不能“解决矛盾”。于是,笔者结合《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从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来看,有两类矛盾:一类以同一性为主(矛盾双方“荣辱与共”,相互联结),另一类以斗争性为主(矛盾双方“此消彼长”,相互排斥)。同学们与父母的矛盾性质显然属于第一类。处理这类矛盾不能采用一方克服一方、近乎“你死我活”的方式来解决,而应采取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方法来促成“双赢”的局面。应该说,学生对“双赢”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作为矛盾分析法用来处理父母简单管束与孩子叛逆调皮导致的“摩擦”,还是头一回听说。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举例,紧贴学生的成长需要,使学生增添了哲学学习的亲切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哲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让“大道理”与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过去,书本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向“如今,全部生活世界是学生的书本”的转变,引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促成知行合一。
二、真诚方有实感——融人人文情怀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什么样的新闻最有力量?一是人,活生生的人;二是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虽然不是新闻作品,但是它的成功再次证明,纪录片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就必须真诚地讲故事、论情怀。片中,每种食物背后,都有人物、场景、情节等完整叙事。食物只是线索,借由拍摄食材获取、食物制作的全过程,创作人员意欲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坚韧等优秀品质,展示中国人含蓄委婉、难以阻隔的情感联系。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镜头聚焦的不是社会名流锦衣玉食的奢靡,而是草根百姓丰衣足食的愿望,不仅精致呈现美食画面,更讲述了许多平凡的人寻找食材的艰辛、制作美食的不易,让观众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以味诱人,以情动人”,是《舌尖上的中国》最成功的表现手法。“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是总导演陈晓卿的创作理念。推而广之,“以趣诱人,以情动人”的理念同样应该成为一堂好课的执著追求。一堂好课,不应该仅仅是教材知识的堆砌、解题方法的累积,而应该是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思维点拨与精神滋养、人性养育与价值引领,这才真正决定了一堂课的品质与境界。
笔者在讲授“量变引起质变”这个知识点时,在黑板上写了“N”、“W”、“O”三个英文字母,让学生将其组合成一个英文单词。当学生们不假思索便能说出“now”、“won”、“own”三个英文单词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场所变更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同时,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在这三个英文单词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句话“own now,才能won”(“拥有现在才会赢”)寥寥数语,无需多言,既自然随意地增添了学习哲学的趣味,潜移默化中也促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这堂课上,笔者还播放了《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伟》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刘伟的成长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哲学方法论启示?——①刘伟真的是“一夜成名”吗?(哲学启示:要做好量的积累)②刘伟的人生转折点是什么?(哲学启示: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③2010年刘伟在《中国达人秀》舞台上夺冠后,为什么还努力争取在2011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中国名曲《梁祝》?(哲学启示:要树立新的目标,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讲完以上知识点,让学生感悟刘伟的经典语录——“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并作了如下点评:“诚然,人生应当追求精彩地活着,活出生命的尊严,活出人生的价值。但即使人生并不精彩,也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才有一切;活着,就要学会承担,懂得承受。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坚韧的毅力来面对生活的平淡、走过人生的曲折,精彩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处不期而至。用我们所学哲学的话来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把课程知识学习与体悟生命价值联系起来,赋予知识学习以生命存在的意义,赋予学生以面对生活压力、生命挫折、人生困境的勇气、信心与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社会责任与充盈人文情怀的追求,也是人性饱满课堂的应有之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应引领学生建构并联通富有涵养的意义世界、阳光健康的精神世界、积极向上的心理世界。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热衷于宏大叙事,习惯于倾注冰冷的知识,就会在丢失暖暖情怀的同时,也疏远人性的温度、教育的温暖。我们理当教育孩子“追求精彩、走向成功”,但一切教育的原点都应立足于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融人人文情怀、渗透生命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不露痕迹的。渗透得当,学生无意间习得的德育意识就强;融人妥帖,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内化知识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在讲解“新时代的劳动者”时,笔者了解到择业策略是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于是笔者在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和职业平等观的同时,也结合自己大学毕业前夕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涯规划指导和求职技能介绍。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到社会对一个劳动者必备素质的要求,认识到择业不仅是谋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更意味着寻找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服务的最佳位置,择业不仅是专业技能的竞争,也是综合素质的比拼,择业要与敬业、创业联系起来。如此,将人生理想教育、生涯规划指导等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细节决定高度——提升精品气质
常言道:“一身戏都在脸上,一脸戏都在眼上。”一部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的“真实”,并非机械纪录原生态的生活画面,而是着力捕捉能具体反映事物本质、深刻揭示作品内涵、细腻激发观众兴趣的细节。纪录片细节性叙事方式的生存魅力在于,通过解读细节我们能发现隐藏于纪录文本的叙述者抱有何种态度、思想和价值倾向,最终达到读解整个纪录文本的目的。《舌尖上的中国》非常注重在细节方面的雕琢,既有客观舒缓的长镜头,也有丰富跳跃的浅景深画面,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卓玛挖出松茸后,用地上的松针重新填平菌坑;挖藕人圣武和茂荣兄弟沾满淤泥的双手,船长林红旗时而欣喜时而焦灼的眼神等等细节,这些特写镜头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获取食材的艰辛,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对劳动者由衷的敬佩之情。故事好讲,细节难寻,拍摄不易。对于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来说,细节只能靠抓取来获得,依靠创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找出最具代表性、最有感染力的细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涉及到300多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影片中1分钟的镜头是从150分钟的拍摄素材中挑选出来的。可谓是精益求精地追求具象化表达、细节性展示,从而提升了片子的气质,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受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影响,处在网络时代的高中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学习喜好,抽象的议论、空洞的说教已无法唤起他们的兴趣。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大而化之的东西还为数不少,在细节上推敲不够,拿捏不准,雕琢不精,从而导致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不强,示范性不高。然而,教学始终是融会于细节的故事拓展和意义生发。所谓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解,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师最平常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最内心的情感和最真实的思想。教学细节虽小,却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较为复杂的组成结构,并非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属于教学细节,只有处在教学关节点、联接处的教学行为,才具有推动教学过程的作用,才具有不容忽视的教学意义。新课程理念只有浸入细节,才会有真实的力量。教学只有在细节处夯实,才会有精品的气质。一堂值得称道的高中政治课,唯有雕琢细节,才能生动;唯有追求生动,才能深刻;唯有凸显深刻,才能润物无声地深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