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建筑设计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代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观的古代风水理论,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因此,寻找并建构上乘的所谓“气场”,是古代风水师及建筑师毕生的追求,他们留下的许多传世之作及天人合一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建筑规划设计和建筑方案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风水理论由气而衍生出好多原则,如天人合一、藏风聚气、顺乘生气原则。这些原则一直在建筑规划设计和建筑环境设计中得以运用,并结合现代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和科学技术有所衍生和发展。
天人合一原则的借鉴应用
为此我们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的材质、结构、构造等,也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融合,更要考虑建筑室内无形的环境,如气的设计规划和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室内空气的热湿性态、空气的成分、隔壁体表面的各种辐射特性、空气的运动状态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绿色革命运动、建筑学科领域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研究活动,正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有力体现。太原龙瑞苑商业区的建筑设计就应用了这一基本原则,把植物应用在建筑立面上,既丰富了立面效果,又为城市增添了立体的绿化设计。地面绿化与建筑立面绿化相呼应,犹如“龙”一般的绿化设计在这一商业区的规划设计中充分展现。
藏风聚气原则的借鉴应用
藏风聚气要求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气流流动,室内温度调控等因素。可以从建筑所处的位置、格局的协调、内部的装修等方面来考虑。首先在建筑的选址上,要尽可能的规避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变异、气候反常、城市热岛效应、臭氧空洞等大环境问题。太原龙瑞苑住宅小区着力采用东西用商业围合,南北留主次出入口,小区内错落有致的布置5栋33层的高层住宅楼,满足日照、通风优良的小区环境。其次在格局的协调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客观环境,多采用被动式的规划设计方法。北方四合院多为平面尺度较大,以便吸收较多的太阳光照射,达到上乘天之旺气功效,同时四合院四周围墙紧闭,一方面可阻风,另一方面可聚地气,以免院内及室内“阴”气过盛。在内部的装修上,随着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多采用降耗能的、主动式的规划设计方法,诸如采用采暖空调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等。太原南内环桥东的万水澜庭居住小区采用恒温恒湿的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吸引了大量的业主。
顺乘生气原则的借鉴与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选择适合的场地,比如太原市五星级酒店———山西饭店在原有旧址的基础上,借着西北面的文赢公园、南面的重阳宫和东南面的太原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五一广场,因此这是最好的五星级酒店选址地点,本着顺乘生气设计原则,省委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在原有旧址的基础上,对原有12层建筑进行仿古设计改造,建设新的仿古建筑(东、南、西楼及宴会厅),本着东高西低,东西南裙楼与北楼相呼应的设计理念,成功的塑造了具有浓厚古建筑特色的五星级酒店。这也是当代建筑环境设计成功吸取古代环境设计的精髓之处。
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顺乘生气原则,尽量使房间生气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曲折有致。运用玄关、鱼缸、油画、风景画等合理的设计和布置及层次感的设计运用都有利于改善室内居住环境,并且顺乘生气,创造怡人的居住空间,在建筑室外环境设计中,适当运用高矮不同的绿化、假山、人工湖、古亭等的布局来创造适合居住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与环境,并满足室外环境顺乘生气的设计原则。
古代环境设计学中诸多概念和方法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均得以进行推广和应用。在低层面上综合哲学、美学、理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概念于一体,使现代人用当今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的思维模式理解其大部分内涵,这也是西方人难以领会掌握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原因所在。因此古为今用的建筑环境设计观只是中国的,只能为中国所用,这是其最有意义的一些方面。我们应当大力弘扬古代环境设计学于当代建筑及环境设计中,为建设健康建筑、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做更大贡献。
关键词:风水;天地人合一;阴阳;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99-01
一、风水的概念
说到风水文化,人类似乎一直把玄学和风水联系在一起。在几千年的沿习中,风水学中夹杂了一些玄学的内容,但玄学的迷信部分并没有影响风水学其光芒,又因为其对人类事物具体的应用价值所以流传至今。
风水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强活力。经过历代先哲们的深入研究,风水学对我们的建筑房屋的选址、朝向等方面已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风水理论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建筑行为应该是美化自然、优化生态、和谐发展的。
二、风水学之于建筑
建筑是为了寻求“好气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好气场”,这就是风水。风水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从皇家宫殿到老百姓的民居;从活人居住的阳宅到死人安息的陵墓阴宅,几乎无所不在。这可由中国大地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得到印证。
(一)建筑方位与阴阳五行的协调性
这种生克关系的实质是将建筑与人体生命规律、地球物理运行、天地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纳入一个大系统中综合考虑,为了最终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协调。
在自然环境、自然方位上,风水理论总结了与建筑相关的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识和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把“背山、面水、向阳”“看做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适量前低后高看做是最佳的宅院地势,重视住宅建筑中“水口”(包括出水口和入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
(二)建筑外形与阴阳五行的对应性
中国风水学认为,建筑外形的不同于宇宙气候形成了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聚气散气的区别。从而决定了建筑物室内的气候优劣,并最终对人的健康乃至人的精神产生微妙的影响。
风水中的“气”主要包括:磁场、气流。磁场是把双刃剑,时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强的磁场可以治病,却也可以伤人,引起头晕、神经衰弱等症状。风水思想主张人的居住应该顺应磁场方位,但要稍微避开磁场过强的居所,这才是风水师口中所谓的大吉之地。气流则是指的室内、户外的空气流通。例如在中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人们应该利用合理地形充分享受夏季凉风(东南季风)在夏季带来的凉爽、避开冬季寒风(西北季风)入室影响冬季室内温度;而室内的空气流通主要靠开窗以及室内交通引导空气流通,使空气对流顺畅,从而达使得在屋内生活居住的人心情舒畅,此乃风水学中的“活气为吉,死气为凶”。
(三)建筑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匹配性
中国风水学不仅注意建筑个体的外部形状,而且严格要求建筑个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匹配。这个在中国风水学上称为“宅局”对于现代城市,最多的则是所谓的“井邑之宅”。此时的山水则是建筑个体周围的建筑与道路网。纵观我国的建筑发展史,上到宫殿,下至民宅,无不显示出对风水的精心处理,处处讲究藏风聚气、山环水抱,处处都提倡人与大自然之和谐。
在现代建筑设计师理查德・迈耶的几所住宅设计中这一点尤为凸显。其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他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亲清新脱俗。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大师密斯・凡・德・罗也让建筑与自然彼此之间“你中有我”,使得建筑演变和融入自然的体验。
三、风水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先哲和后人经过大量实践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远远落后于风水实践,尤其是在古代时期。随着城市设计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居住环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被看重,只有建立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居住环境,充分利用风水理论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营造具有中国个性文化特征居住环境,必须在摒弃风水中的迷信内容的同时借助风水的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
综上,中国的古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和探索,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人类现代建筑设计施工所服务。
在当经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给传统村落的发展施加了很大压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劳动力的解放,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当地生态格局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本文以四川罗泉古镇的珠溪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现状,并立足古镇独特的井盐业历史、袍哥文化、盘破门武术等文化积淀和地域特征,力图将丰富多彩的川南传统文化渗透到古镇水景设计中,将结合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以新的姿态展现和传承川南的历史文化元素。
【关键词】
罗泉古镇;水景设计;传统文化
一、地理位置与现状分析
罗泉古镇又名“罗泉井”,相传为诸葛亮驻军此地开挖井泉而得名。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西北51km,处于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处。整个罗泉古镇顺珠溪河而建,布局呈龙形,号称川中龙镇,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在古镇里集中分布了大量明朝末年、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古建筑,其中盐神庙是中国境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珠溪河,长期以来泥沙淤积,污水积滞。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经济能力有限,居民对河道保护意识不够,加上大量的生活垃圾分散在河道两岸和污水乱排放等造成了水体、空气及土壤的污染。一直修修补补,没有经过大规模治理,生态效应较差。但现在罗泉古镇正在和周边景区联合打造旅游线,处于整体改造的大关口。
二、设计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应采用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生态化以及人本理念的原则,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和河道资源开发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着保护优先原则,以更好地完善河道景观、保护生态系统;河道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建设材料的应用情况,在降低各种能源消耗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以实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同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的重要性,以当地地域特色或游客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等为出发点,完善河道建设。
三、设计方案
针对以上对珠溪河景观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目标和规划原则:以“游龙镇盐脉,仰革命故地”作为创作主题,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和尊重文化为基础。以古镇的历史文化为景观设计的元素和背景,以生态修复的河道景区设计方法恢复自然式水体,以滨水景观为主要载体,设计集休闲游憩和公众参与为一体的生活公共空间。通过引入先进的水景设计理念和高质量的建设,在历史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统一的设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规划原则指导下,充分发挥和提高河道在古镇的附加价值,并创造出人们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一)总体规划布局
珠溪河规划以盐运水路游玩、健康美丽的生态水系为主导,在本设计中首先考虑河道排污问题,使其上下游畅通,然后远离河道建立垃圾站(垃圾分类系统和压缩回收系统等)和生活用水处理分流(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灌溉系统等)。最后以“景观小品”塑造为切入点,以两岸坡地绿廊为基面,以河道两座大桥等古镇主要人流来向为主要连接点,加上运盐码头,形成“三开三合多点”的规划结构,通过构造各种性质的功能区和绿化、道路、商业等联系网络,形成沿河具有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二)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以河道为主体展开景观,在设计中,通过沿河道两岸纵向景观、对岸景观以及鸟瞰景观等展开设计。为古镇和游客提供具有河水清澈、自然生态、活动丰富、休闲亲水的古镇水景。
1.景观分区
经过综合分析和整体的立意构思,本设计规划采用合纵式布局的手法。首先建立河流两岸绿色廊道,为了下游古镇水体污染,在上游设计一个种植区。然后选取流经古镇10KM的珠溪河,并将其分为3段纵向主题区,即河道水路游玩区、靠古镇休闲区和对岸商业区。(1)上游种植区:植物除了对河水起到过滤作用外,还能够提高净水处理效果。一是植物的生长可改变水系的流态,植物根系和茎杆对水流的阻碍作用有利于均匀布水,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二是植物的根系和创造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环境,对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吸收作用。(2)河道水路游玩区:水路连通了古镇出入口和下游码头,开启运盐古船。游客可选择水路进入古镇,观赏古镇建筑与风景。以各个码头作为游客上下船的出入口,可加设小的商业区,将重拾码头繁华。(3)靠古镇休闲区:结合古建筑设计特色的景观小品,并可考虑适当恢复和安排水车,磨盘等饶有情趣的传统农用工具或布置小品雕塑作为市民和游客参与的活动。近水面,可安排垂钓活动,茶台等传统项目,在村头宽阔的水面靠岸处布置鱼、河虾等水产养殖基地,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4)对岸商业区:以古镇建筑文化、革命文化、井盐文化、美食文化、武术文化为开发中轴,开设囊括以上五类文化的历史文化展馆。努力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馆,力求成为古镇旅游的新亮点,结合当地特产,生产出各种特色产品。
2.景观节点
依据古镇景观统一,完整的基本要求,以景观节点来丰富其关系。景观节点包括景观区段的主要景观节点和人流活动中心,景观区域内的道路、桥梁和公路门户节点。规划沿河道左右两岸设置了两条景观主轴线,同时,以纵向联系道路、景观节点轴线等组织多条景观通廊,并吸收传统造景元素,如塔、亭、台等赋予时代精神,以加强纵向的景观展开,提升景观品质。
(三)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根据区域气候和环境要求,初步将绿化植物选取好后,并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一些实际问题。第一是河道两侧植物的种植点要离河岸至少要1M的距离,将岸边一排整齐的旧石墩显现出来,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第二河道两岸有旧时的运盐码头,有较宽扩的距离,可以采取不同植物分层种植的方法,此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古镇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其次是具有观赏性等。在设计中,运用净化水质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四、结束语
古镇河道景观是突显当地区域生态系统特色的一部分,文章结合河道景观设计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探究了古镇河道景观设计中各种规划整理和环保措施。其突出的是水文化的魅力,也是古镇“血脉”之所在。
作者:许东林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湘黔.川中第一龙镇:罗泉古镇[N].自贡日报,2008-10-22(A3).
在3年前出版的《安藤忠雄》一书中,我们曾经将安藤的建筑生涯作出如下的概括.即:1970年代是安藤从住宅起家的创业阶段;1980年代是安藤逐渐建立国内外声誉的时期;1990年代则是他事业鼎盛并从本土走向国际的阶段。“如果将安藤在1980年代得到的国际承认与90年代相比,那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在2002年出版的A+U安藤专辑中,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获得了来自盖里、罗杰斯、哈迪德、福斯特、佩里、迈耶、博塔、包赞巴克、柯梯斯、普拉默及弗兰普顿等国际建筑界著名的建筑师、理论家和评论家的广泛赞誉。
安藤从1990年代开始其建筑之旅,进入新千年,其征程和足迹更是遍布世界上许多国家,前景不可估量。考察分析安藤90年代至世纪之交前后的新作,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几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设计理念更趋成熟
近10多年来,安藤在不断超越自身的同时,其环境和再生理念及简约、精准和纯粹的特征在他更多的设计方案和作品中得到光大和体现。如罗马主教区教堂、淡路“梦舞台”中“海的教堂”和光明寺中对宗教建筑用光的进一步拓展;在巴黎皮诺当代美术馆这一特大尺度规模的建筑中简约的几何形体的表达;以及在尼泊尔妇幼医院项目中对低标准建筑的设计探索等。
同时,安藤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作品和影响。2001年10月底,安藤赢得巴黎塞甘岛的皮诺当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竞赛,当别人纷纷向他祝贺时,他却陷入沉思之中,“我虽然赢得了这次竞赛,但我真的能够预期地将人们的期待,通过具有建筑价值的创造来回答吗?像我们这样的小事务所,是否能组织和实施这样庞大的设计项目呢?我对此禁不住有些担忧”。
2001年,安藤在东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连战连败》一书,书中他分析了历史上一些建筑大师在设计竞赛中反映出来的追求和抱负,同时,他也客观分析介绍了他本人参加设计竞赛屡屡受挫.以及一些未实施项目的设计理念的情况。安藤曾认为,“如果一个建筑不能得到实现,建筑师应该保留他的超前思想,它会在别的地方变为现实。回顾那些未能实现的方案,我意识到所有的思想都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力量之源”。
在谈及海外建筑设计时,安藤开始觉得比较轻松,“就现在而言,在国际上做项目已经没有问题,这得感谢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每天早晨我一醒来就去看堆积在一起的国际传真件,这当然很辛苦,但也很有趣”。
但是,近年随着海外业务量的急剧增加,对于一贯追求建筑整体高品质的安藤,也开始感到捉襟见肘,“对建筑师而言.与当地联系不便是一个灾难。虽然当今交流媒介已经很发达,讨论和图纸交流可以随时进行。然而,正是这样的交流所无法表达的微妙之处常常对于建筑具有决定性,即便是我一月数次亲赴现场,也难臻于满意”。
在一系列国外的设计方案中,安藤也将他原先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手法推陈出新加以运用,如:在“9·11事件”后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设计方案的征集中,安藤提出了一种类似大阪飞鸟博物馆的设计概念,但这次他已经不用建筑的手法,而是做了一个1/6球面的体量,球径为地球赤道的1/30000,该球体自地面缓缓隆起,高度为30m。这是一个巨大的坟墓,成为安抚灵魂和供人反省的场所。
2. 实践范围逐渐扩展
19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委托安藤的设计任务接踵而至。根据A+U专辑介绍.目前安藤所做的海外设计项目已达30个,而且项目所在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其中在美国就有10个,除了5个是国际设计竞赛项目,其余均为业主委托和竞赛中标的实施项目,安藤成为历史上在海外发展成就最丰硕的日本建筑师之一。
在这期间,比较著名的海外设计项目包括:
1990年,安藤参加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和建筑博物馆国际设计竞赛,是他第一次登上国际建筑舞台与其他著名建筑师同台竞技。
1993年建成的位于德国魏尔的维特拉(Vitra)研究中心是安藤本土以外真正实施完成的第一个作品。
1992年,设计意大利特拉维索的贝纳通研究中心(FABRICA),尝试在具有很强历史文脉的环境中来创作建筑。
1994年,安藤完成了另一座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冥想之庭,建筑虽小,却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光线处理的能力。
1995年,参加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设计方案竞赛。安藤的方案以一种主动式的文脉理念介入历史环境,为业主提供了一种富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提案。
1997年,参加美国沃思堡的现代美术馆国际设计竞赛,中选并被定为实施方案。
2001年,参加巴黎皮诺美术馆设计竞赛,中选并被定为实施方案。
安藤之所以能够得到来自西方的认可和赞同,是因为他对场地所具有的独特解读方式和对场所文脉的认识、所使用的建筑形式语言及其所传达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跨越了东西方的界限。他曾经写道:“我经常自问,为什么西方人会对我们的作品感兴趣,一切都是同样的,西方面临的问题和我自己的感觉具有某种共同性。也许我的作品对那些追寻人性、文明、文化与自然之间新型关联可能性的人们提供了某种刺激。”同时,安藤所完成的一系列海外作品还针对特定场所尝试运用了丰富的建筑语言,从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到巴黎皮诺美术馆的巨形阶梯,似乎雷同,但细究其尺度及与建筑的关系却差异甚大。熊本县立装饰古墓博物馆和维特拉长长的墙垣在曼彻斯特皮卡迪利公园中得到了再现,但这回却是一堵弯曲的“安藤的墙”,“它们只是以一种同样的异地体验的有效性而存在”。
3.建筑规模及环境包容性更大
安藤近年设计的部分项目,不少建筑已经扩展到大范围的城市设计和地景范畴,由此而引发的场地设计思考和场景创造目标,显然会与安藤以往最擅长处理的小尺度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从以下两个案例中可以得到证明。
“梦舞台”项目位于濑户内海东瑞的兵库县淡路岛上。安藤最早接触这个项目是在1989年,当时淡路岛上的泥土和沙子大量被用于大阪关西国际机场的填海造地,其地貌受损面积达到1万m2,一座小山丘几乎被夷为平地。“梦舞台”项目伊始,安藤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修复这块土地的生态属性。于是,25万株树苗被复育在这块倾斜超过30°的地面上。然后完成了“梦舞台”这一特大型多功能建筑群。项目虽然因为阪神地震修改了方案并推迟了工期,但在千禧年,人们最终在这里看到了安藤心目中的碧海蓝天与建筑交相辉映的场景,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淡路岛“梦舞台”项目是当时安藤执业以来承接的最大规模的项目。该项目布局结合场地,并在建筑中运用了安藤以往几乎所有用过的设计手法,看到“梦舞台”中水之庭院,很容易想到他的京都陶板名画庭;看到“海之教堂”不由使人联想到“光的教堂”,只是建筑墙体上“十字”开口方向改到了天花上。“梦舞台”项目总用地达100hm2,内容包括植物园、园艺学研究所、露天剧场、酒店、会议中心、花园和广场等。在这个设计里,安藤的总体构思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利用方形和圆形作为整个项目建筑布置的基本母题,第二是综合东西方不同的庭园布置文化传统,即“在保留日本回游式园林趣味的同时,形成一个带有某种简洁有力、格局清晰的西方庭园特征的结构”。或许是因为安藤第一次做这么大的建筑,需要综合的建筑要素太多,从总体看多少有点失之凌乱。
巴黎皮诺美术馆是安藤新近在一次重要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的中标项目。这次发生在2002年夏天的竞赛吸引了一批世界著名建筑师参加,其中包括库哈斯、斯蒂文·霍尔等,竞赛最后的获奖者是安藤忠雄。
这项获奖决定引起了不同寻常的热烈讨论和争辩。争论的要点首先在于塞甘岛再开发计划的本身,因为这是一座位于巴黎塞纳河西南郊。对于法国具有特殊意义的岛屿。法国雷诺汽车工厂坐落在这个岛上近70年,这个地区也曾是法国现代工业的摇篮。同时,这个岛自战前起就是工人运动的活跃场所,也曾经是哲学家萨特在法国1968年5月革命时演讲的所在地。1992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座岛屿被关闭,但围墙仍保留了下来。从形态上看,似乎这是“塞纳河中一座无法攻克的堡垒”。 其次,这个项目的捐建者——弗朗西斯·皮诺,是一位在法国工业界赫赫有名的被称之为冒险家的企业家。他出生于1936年,在皮诺掌控的集团公司旗下有Saint Laurent,Gucci和Christie’s等世界名牌子公司。
第三点,安藤——一位来自日本的建筑师,成为了这项被称得上是第二个蓬皮杜中心的(尽管这只是一个私人博物馆)、具有国家级工程尺度的博物馆的设计者,虽然安藤参加过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ESCO)总部的冥想之庭设计,但这应该是他在巴黎真正的第一次登场。也是一个真正让法国人了解安藤建筑精髓的机会。
确实,这是一座建设在32000m2基地上、面积预计达到6万m2的单体建筑。通过设计方案图纸和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其所体现的简约性和纯粹性。不难预见,由于其实际上的巨大环境尺度,在设计、建造和真实场景创造中安藤肯定会遇到一定的挑战。当然,在“梦舞台”项目建设完成后,安藤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驾驭环境和大尺度城市建筑的能力。
在设计理念方面,这一项目的争论主要在于历史存留问题,安藤认为,皮诺美术馆设计应该表达和保存场所的记忆,但这“并不是必须去保护那些现状可以找到的东西,或者将它们以一种我们可以即刻发现的形式去保留下来。我认为通过贯彻一种与历史同时性的对话的精神,我们可以再现复活真实的意义,而同时我们又可以构筑新的价值”(这一点可能是个性化的建筑师容易想到的,但原来的厂房建筑是否一定要全部拆除?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其对场所的认识与他早期大阪市政厅改造案、大山崎山庄博物馆及阪神震后住宅重建案一脉相承。
在具体设计中,安藤提炼出两个关键的设计意象:即岛的城墙墙垣和岛上均距格状阵列柱网。并以此去保护历史记忆,如用透明轻巧的现代材料去表达重叠在原先岛屿外围的墙垣和原先的建筑轮廓线。这一巨型尺度的单一建筑体量,远远超出了一般建筑好或坏的概念。这座建筑包含了两组大尺度空间:一个沿水滨呈阶梯状突出的“广场”基座,另一个是看似浮在这个广场上的玻璃“小宇宙”,设计形态同样依从了岛屿的轮廓线。同时,安藤创造出一个“内省性空间”(Introspective space)来协调和激励个体与艺术、与自然。与社会个体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对话。基本理念是想“用一个单一(single)空间去营造一种动与静两个极端的融合”,“是一艘塞纳河上的太空船的创造”。可以预期,这一项目将成为象征21世纪初巴黎文化的新据点,历史的记忆将映照在塞纳河川流不息的河水中,绵延不息。
4. 材料使用丰富多样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安藤建筑就是以混凝土为标签的建筑。对于建筑师来说,材料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混凝土似乎属子一种坚硬的材料,但它在浇捣凝固之前却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可以自由地改变形状。确实,安藤为流动的混凝土赋予一种几何学秩序是其材料使用的重要特色。安藤喜用混凝土是因为他能够充分理解这种材料的属性及其抽象的美学价值,并用混凝土创造出一种能够隐喻数寄屋的“空间本质”。在他眼里,混凝土既表达内在的日本,也表现外在的日本。”我想做的是,赋予混凝土一种更精致的表现,而不是像柯布作品中那种材料的狙犷表达。这源自我自己的感受,尽管这种精致性在今天正逐渐消失,但它在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中幸存下来,是与具有日本特色的美学联系在一起的”。
自1970年代的富岛邸和住吉长屋始,到1980年代的光的教堂及1990年代的大多数作品,安藤作品中清水混凝土墙壁一直是最突出的特征。不过,实际上也并不完全如此。从90年代开始.安藤同样用木材、钢、玻璃等材料创造出了不朽的建筑,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安藤在解释大阪天保山森特瑞博物馆(SuntoryMuseum)设计时说,20世纪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就是玻璃、混凝土和金属,他不反对使用金属。
再以木材为例。如果追溯一点史实,其实安藤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和自学建筑的过程中,就曾经仔细观察和亲身实践过木结构建筑的施工,从中学到了木材的属性、建筑构造及技术,并由此学到了日本传统建筑中蕴含的原则和哲理。如果你从事一次木结构建筑的设计,那你就必须通晓从制作木结构构造图直到装饰的全部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我感到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确实是从建筑实践的现场起步的。”
最早使用木材的作品是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日本馆(1992),其后又做了兵库县木材博物馆(木的殿堂,1994)和爱媛县南岳山光明寺。
在日本馆设计中,安藤的设计主旨是强调材料本质的运用,如不施油漆的木构和粉墙,他试图用一种现代技术来重新诠释日本传统建筑文化。日本馆建筑高25m、进深达40m,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建筑在地面以上有4层,由胶合木梁柱体系支承。屋顶是半透明的特弗隆张拉膜结构,建筑正面和背面均为条状木板做成的弧面外墙。该建筑虽然使用的是集成木材这样的现代材料,但仍很好表达了斗拱的构成美。”不仅仅是设计,利用规格化的材料进行装配化生产、有组织地进行施工的这种建造过程的合理性也非常重要。如果是混凝土,等待干燥需要时间,工期也就自然变长。像世博会这样的项目,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建造。选择木构,从施工这一点来看也非常有利”。
木材博物馆中4根一组的柱子形式以及用木材底板材贴出外墙的方式,与日本馆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是,相对于塞维利亚日本馆中柱子成直线排列,木材博物馆配合圆形的方案,用16组柱群围合而成。中央是直径22m的圆形共享空间,沿着贯穿其中的坡道行走,能够欣赏到将天空切成圆形的景色。就像古代万神庙的圆形天窗一样,木材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设施,也是一个木的神殿。进入馆内,从下往上看,50cm见方的巨大柱子的体量给人以震撼。虽说是集成材,但仍令人想起日本古建筑中粗壮的柱子。
后来,安藤又把这种对自然木材的规格化切割和组合使用到他的宗教建筑中。这就是他新近发表的南岳山光明寺。光明寺位于日本四国西条市,其主殿迄今已有250年的历史,今天已经无法修复使用,因而需要重建。水网密布成为该城市主导性的自然生态特征。安藤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地域特点,设计规划时充分尊重了原有的历史环境,没有影响现存的钟楼和大门建筑,而是将光明寺大殿布置在毗邻原有历史建筑的一片水池中,成为一方净土。建筑设计并不突出材质的强壮,而是强调线的纤细。梁下4段椽子整齐的排列继承了日本古建筑的肃然之美。与建筑墙体相垂直方向挑出椽子的做法是日本古建筑的特征。另一方面,15cm见方的纤细立柱与高达8m的柱间玻璃以15cm的间距交替排列,形成皮膜状的外墙,又是一种典型的现代设计。传统的椽子与崭新的柱群奏出线的和声。在内部,美国松木集成材的柱和梁则构成了有效的结构。
尼泊尔普多瓦(Butwal)妇幼医院利用了当地红砖和手工施工方法,也是近年安藤作品中所少见的。在早年的神户“玫瑰园”(Rose Garden,1975~1977)建筑中,安藤也曾使用过小块的黏土砖作为对港埠城市神户当地特殊的日本本土与西方文化环境关系的回应。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安藤最终选择了混凝土作为主导的材料,并在其后的绝大多数场合下使用,乐此不疲,其理由在安藤的自述和已经出版的许多论述中均有详尽论述。普多瓦妇幼医院可以说是继“玫瑰园”之后.为数极少的以砖为主要材料的建筑之一。
5. 设计更加平和宽容
近年来,安藤的建筑设计还体现出明显的包容和制宜性的特点和趋势,使得其建筑不再简单地坚持抵御现代社会喧嚣嘈杂的批判立场,特别反映在他对特定场地及其场所属性的理解上。
上述尼泊尔普多瓦妇幼医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低标准建筑,它是安藤忠雄代表日本对亚洲发展中国家曾经对于日本阪神地震的援助的“还愿”之作。在该建筑设计中,安藤并没有去追求他以往一贯的对材料,细部和施工品质的苛刻要求,而是运用了”地域性“和“本土性”的建筑应对,如采用当地产的砖石材料,直露表达结构,施工质量和标准也很低。从建成后的外观看,虽然有些局部还存在没有完工的情况,但建筑仍然表达了致力于对特定的设计、功能、材料和施工等基本问题的解决。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的影子,感到很亲切。该建筑有点类似我国近年一些探索现代主义的作品,不仅是安藤建筑创作伦理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安藤对地域性的场地、场所和场景的综合思考的结晶。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城 生态建筑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2)02-0174-04
2011年8月,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们怀着对绿色建筑知识的渴望来到有着“森林王国,欧洲绿色首都”美称的国家――瑞典进行专业培训和实地参观考察。瑞典这个自由、古老的国度凭借坚持不懈的发明创新和超乎想象的辛勤劳动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从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化福利制国家,更成为全世界人均寿命和生活标准最高,公众收入和福利分配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具有78.3万人的斯德哥尔摩城市,是一个由海洋、湖泊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城市。人们对环境的钟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有先进的理念,而且有先进的技术和有序完善的管理方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图1)。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城市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生态学、能源应用、环境技术等学科及领域。政府部门、投资商、建筑设计公司、建筑工程公司、大学、建筑研究机构和建筑材料、设备制造商都参与其中。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环境科技、经济能力和社会文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也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很多机会。可持续城市设计被细分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一体化、绿色建筑、生态环境技术系统、社会与基础设施的治理几个方面。
1 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性
在瑞典,生态城的良性循环,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为社会创造效益。有关可持续发展、环境达标问题政府非常支持,政策与此保持和谐默契。这是规划和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创业者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成功有这样的和谐默契(图3)。可持续城市规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各个利益方的协调统一,远景的实现归功于广泛的公共参与以及城市各界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2 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支持
(1)“隐形”垃圾处理系统
瑞典的“隐形”垃圾处理系统是一项改变全球垃圾管理方式的创新技术,利用地下空间收集垃圾,是现今最环保的解决方案(图2)。隐形垃圾处理可应用于居住区、历史城区、新城规划区、写字楼、医院、机场等场所。
垃圾处理系统带来很多便利:①节约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助于释放更多公共空间,加强城市吸引力;②资源循环利用:采用垃圾自动收集系统分两类(焚烧垃圾和其它垃圾)来收集。这种循环理念将垃圾变废为宝,成为宝贵的资源;③环境保护:由于减少了车辆行驶,有效地降低交通压力、减少噪音和废气排放;④垃圾减量:通过用户识别卡技术对每户的使用次数进行记录,实现分单计费,有利于用户自觉减量;⑤源头分类:更加洁净、合理的分类设施,方便用户使用;⑥工作环境:大大改善环卫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不再有交叉传染和身体损伤的危险,杜绝人与垃圾的二次接触j⑦清洁卫生:创造更加洁净、更具魅力的城市、居住和工作场所:⑨经济收益:运行成本的降低带来长期回报,足以充抵相对较高的初期投入。节约的地表空间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⑨使用便捷:用户365天、24小时都可以使用:⑩用户满意度:与传统垃圾收集相比,用户满意度大大提高。
(2)水资源利用
瑞典的水资源利用体现在节水和废水处理两个方面。
节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可以减少用水浪费。例如,采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设施,通过减少用水量、梯级用水、循环用水、雨水利用等措施能够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废水处理:将使用过的废水经过再生净化得以回用。从生活污水中提取有机物,制成沼气用于生活燃气,沼气渣运往农村做化肥。使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
(3)研究能源物质的流通
瑞典在制定环境规划后,进行生态环境评估体系的评估,进而研究能源物质的流通,使物质材料、能源的利用和流通本地化。一些城区能源站利用加工剩余的木屑作为燃料给水加热,作为热能提供区域供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图4~图6)。
3 既有建筑的保护
瑞典从艺术、空间和社会角度保留有价值的建筑。拆除建筑需要对其社会、环境、经济资源进行研究评估,尽量减少资源浪费。每拆1万m2的旧建筑,要产生500t~600t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瑞典慎待历史建筑,注重文物保护。瑞典城市的形象是历史性的,有半数以上的建筑物都有50年的历史。历史留下的建筑物给人们带来很不同的归属感。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增加了建筑物的感情价值,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建筑成为旅游观光的主要看点,体现了城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新城区的建筑形式也认真借鉴古城的风格,提炼并运用了古建筑的元素,不是简单的照搬模仿,而是从艺术风格和内涵上体现了历史的传承,使新城和古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既有建筑的保护途径有
对保留建筑或居住区进行勘察,通过增设建筑保温、更换设备管线、改善小区环境、增加公共设施等途径提高居住区质量。
4 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1)增强全民意识
瑞典可持续发展强调公众参与,广泛征询市民的意见,使每个公民都是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为市民提供适当的机会亲身参与到土地使用的决策中来,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使工程的完成更加有效,以真诚的服务去实现城市的整体规划(图7)。
(2)提高人们对生态区的认知度、信任度
瑞典的生态居住区房价很高,但使用成本低,性价比高。污水及垃圾处理虽然增加一些收费,但利益是可以回收的、是良性循环的,居住区建筑造型新颖、环境优美、舒适,居民的综合利益并没有减少。
哈默比湖城在小区信息中心联合举办垃圾处理技术和能源应用的展览,展示哈默比湖城采用的新型环保技术,比如,他们从居民中及工作人员中培训“节能大使”,讲解房子的节能效果、清理用洗涤液的选用、垃圾分类的益处等,使得开发商和购房者实实在在的看到自己的利益。
他们用科技手段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让居民和其他人都能感到正确运用科技是很容易的事。比如,利用电子指示牌给人们展示下一辆公交车什么时候发车,指示停车场的停车等。
(3)可持续发展须长期规划。公众参与、有序进行
长期以来,瑞典的城市规划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城市规划也是社会规划,是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性规划。城市规划具有前瞻性,强调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历史建筑风貌;强调公众参与,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强调规划的严肃性,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动。
瑞典政府对“哈默比湖城”规划提出了一个新理念,根本含义就是将交通、能源、水、废弃物管理等系统的解决办法与城市规划开发、园林和房屋建设直接结合起来,使城市开发与环境科研和谐发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这样的城市里,出行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所有的住宅都建在距地铁500m的范围内。鼓励使用自行车限制私家车,发展城市交通:轻轨、地铁(图8)。
这个理念和成果来自瑞典过去几十年取得的经验。有较高要求的项目除了设计任务书外都同时附有一个环境标准任务书。
(4)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政府的激励机制
瑞典政府在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制定“绿色社会”的目标,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建筑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引导绿色建筑的市场机制;不仅通过市场机制驱动开发商,而且采取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的、低能耗住房。
在北美、欧洲一些国家,在建设绿色建筑方面政府都有一些激励措施:①鼓励骑自行车上班;②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如果建筑物使用太阳能、使用低能热泵,就能得到补偿;③消费者购买绿色的、低能耗住房,到了年尾的时候有退税奖励政策:④使用生物沼气的汽车实行减免税收,价格远远低于使用燃油的汽车的价格;⑤政府在对开发商投资项目提出建设“生态城”的政策要求的同时,对开发商奖给一块位置好、价格优的用地。“生态城”建成后,政府对开发的地块小区进行评估,如果没有按政府的要求规定建设,政府对开发商进行处罚或勒令重建或者改造等,奖惩分明。
5 瑞典可持续性发展实例
瑞典人素以热爱自然、亲近自然、重视环境保护而闻名。哈默比湖城、皇家海港、瓦林拜城、马耳默城等生态城向世人展示了瑞典可持续发展的辉煌成就。
(1)哈默比湖城
哈默比新城(图9、图10)是第一个向世界展示生态的新城,无论在瑞典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哈默比湖城都将是一个生态建筑的示范区。它是斯德哥尔摩近几十年来最大的城市开发项目,项目规划用地1.2万hm2。规划可以追溯到1990年,项目启动于1997年,预计2017年全部完成。“哈默比生态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框架、最佳的做法范例、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有序的进度管理技能和最优的设计方法。居住区的目标远景是具备高水平的环保特性、优良的建筑设计和优越的居住条件。规划部门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将可持续发展、共生城市的理念注入到设计规划中。规划部门与设计师共同互动,严格限定老城市中心的街道尺度、街区长度、建筑高度、密度。但在新建区我看到,大进深的建筑、舒展的雨篷、多层的形式、大面积的阳台和露台、大玻璃窗、平屋顶以及面向水面的灰白色立面等,都表明现代建筑语汇已经融入其中。
城市环境规划包含以下方面:①建立生态模型,针对环境问题制定一整套环境规划。其主要理念就是在本地区建立循环经济,将流出本地区以外的环境问题最小化。生态循环最终要达到尽可能当地化水平;②自然资源的消耗要降到最低;③总能量消耗要减少,能量运用要增加;④能源使用再生能源,而且要尽可能基于使用当地来源;⑤净水消耗要减少:⑥废水要用来获取能量,把其中营养盐的含量恢复,用到农田:⑦建筑材料用再生和再循环的材料,使有害健康和环境的物资集聚量降到最低。环境解决方法要适合居住者的需要并有助于参加社交活动和承担生态责任。
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在:①在项目开始启动前就走访公共交通部门进行调研。倡导“汽车共享”,小区80%的人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②为居民提供的服务正在逐渐开发完善,如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疗中心以及商业服务中心也在逐步开发中,居民可以很方便的到达各个区域;③为体育和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设有许多小艇的停靠点,还规划有众多室内和户外运动场地:④设有公共图书馆,主要面向儿童和青少年,除了作为教育设施还可举行文化活动,设有社区剧院、音乐厅和文化工作室:⑤设有令人羡慕的优美环境:水、码头、水渠等。设施完善使它远远超过了作为一个居住中心的意义。
生态解决方案主要包括:①先期建设热力站、变电站、垃圾处理、动力站:②土地利用:清理污染土壤,将工业污染地净化,开发为美丽宜人的居住区,建设风景优美的公园开阔空间;③能源循环:采用可再生燃料、沼气和余热回收,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④水处理:开发新技术用于节水和污水处理。生产尽可能洁净,使用尽可能高效:⑤垃圾分拣:采用可行的垃圾分类系统,尽可能的循环利用:⑥交通运输:建立快捷公交系统,建设专用道,汽车共享、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⑦建筑材料:尽量采用绿色建材和使用干作业。
(2)瓦林拜城
瓦林拜新城项目建设于2001年~2010年,规划用地10万m2。该项目获2006年瑞典建筑师协会规划奖(图11~图12)。传统经典的瓦林拜城中心被开发成瓦林拜新城,怀特公司找出新旧城之间的平衡点,运用一套很有创意的解决方法,把瓦林拜城变成一个独特的环境景区。
瓦林拜城,从1954年落成起就成了瑞典国内外其他城市的追赶目标。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消耗、损害、加之严酷的竞争,急待一个必要的更新,急需对瓦林拜城进行全面的整容。怀特公司是整容规划中的主导力量,承担项目的建筑、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好国家遗产保护区内原有建筑和新建建筑之间的平衡。怀特公司的设计使原来的街道和小广场成为进一步扩展商业、停车场、住房等设施的基础;要求新的商业、环境与遗产保护区建筑协调一致,进而呈现一个令人向往的整体。
更新大部分建筑,而不只是拆除或新建。不仅在建筑保护上非常有意义,而且从节俭使用资源上更具重要意义。怀特公司自主创建了一个北欧最大的地热设施(在一个百货公司地下打了总长达27km的地热孔)。另外,来自商店和饭店的废弃物可转换成新的能源。
我国城市可持续性发展进程
虽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较晚,评价标识制度也起步较晚,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分析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制定符合国情的相关标准,根据自己城市的背景定义自己的生态城市。
多年来,我国强调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向全世界做出庄严的承诺: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总值0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城市生态标准的提高,必将造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并相继在不同城市开发生态城项目,比如上海罗店、北京观筑、天津万科东丽湖、南京生态岛等。目前有与瑞典在上海的施魏科(Sweco)公司合作唐山曹妃甸生态城、天津汉沽区东坨区项目。
1 唐山曹妃甸生态城
2008年春天,瑞典的共生城市的整体框架技能知识应用到中国唐山地区一个100万人口的新城――曹妃甸生态城的规划中,他们为包含30km2和12km2的行政区和一个中心区的地区制定概念规划。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期望将生态城建成既气候适宜又具魅力的城市。
2 天津汉沽区东坨区
东坨不仅是一个新商务办公区,还将作为汉沽区行政机构办公区。规划用地10.8km2。预计到2020年,东坨将成为汉沽城区人口的主要容纳地,从现在的12万人增加到25万人。东坨开发的第一步就是把一个产盐区转化为城市环境的新城区。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计划建设一个综合的包含交通枢纽系统、绿地和公共设施的地带,建设一个“创新科技谷”来连接老城区和海滨的旅游开发区。规划中的东坨将为汉沽新城的发展起到创新的龙头作用(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