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地摊经济的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地摊经济;供求关系;博弈;第三产业
一、“地摊经济”的由来及催生的原因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人类发展“地摊经济”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地摊经济催生的原因很多,比如供求原因,失业问题等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起决定性的便是供求原因。
根据调查所得,下沙大学生用于饮食和衣服的费用月占65%,基础消费是最大部分。地摊经济大多为餐饮业和服装业,我们调查显示餐饮业和服装业占整个地摊经济的94.23%。据现有数据研究,假设一个人一个月买一件衣服,一个月的基本饮食需求是93顿饭,下沙现有18万大学生,则一个月需要18万件衣服,基本饮食需求1674万顿,而下沙现有的餐饮店家、服装店家,勉强能够应对这些需求。此外,由于店家分布呈集中状,位于商贸城、奥特莱斯广场等,距离和时间的问题,导致学生消费呈现比较困难的现状。
再者下沙大学城附近有工业城,大量民工和其家庭居住附近,为了谋生或者增加家庭收入,看到如此境况,设摊买卖,小本薄利,地摊经济便应运而生。
二、地摊经济的外部性分析
(一) 地摊经济的正外部性
1.地摊经济能缓解就业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庆指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员流入城市谋生是不可避免的,而城市人群也需要城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多元化的服务。更重的要是,从小商贩和外来人员的角度,到城市劳动谋生是他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大学城区,我们发现摆地摊的人大多是失业人群。许多失业的人群没有一定的资本租赁店铺,也没有资金力量运转,对于他们而言,在街边摆地摊是最为简便和最具收益的。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地摊经济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道路,也为很多创业的人群提供模拟的平台。
2. 地摊经济满足了低水平消费及物质较为匮乏地区的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娱乐需求。地摊上的商品与店铺中的商品相比,地摊商品因为成本比较低而比较廉价,低水平消费者往往偏好地摊商品,如果地摊经济消失,他们不得不面临着购物的新选择。这种选择的成本往往是比较大的。与此同时,地摊虽然零零散散的出现,但是在夜晚,他们常常会成群的出现,从而形成一条地摊小街。低水平消费者不但能够获取所需求的商品,也能够在选择中获得逛街的乐趣。除了低水平消费者之外,物质较为匮乏地区会有这种情况,比如,下沙大学城。
3. 地摊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下沙大学城地摊经济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地摊经济来积累资金,也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当他们的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不会满足于流动的摊位,为了扩大经营,会选择租赁店铺,或者直接开始创办公司。
(二) 地摊经济的负外部性
1.影响市容,造成环境污染。下沙的地摊往往就设在街道的两边,会占据人行道,摊点的随意摆设影响到了行人的安全,也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市容。摆地摊的过程中也会给环境造成污染,果皮、塑料袋随地丢弃;烧烤浓烟四溢;小商贩的吆喝叫卖声嘈杂无章。这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洁和美观。
2.威胁社会治安。地摊摊点的管理责任现在都没有法规明确界定,小商贩因为利益而使地摊管理陷入混乱状态。有的小商贩为了占据有利位置相互竞争吵架甚至大打出手,自己受伤的同时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麻烦与困难。地摊多由闲散人员组成,客流量大,缺乏有效管理,时有失窃行为发生,这也使学生与摊主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3.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调节社会经济、监管社会经济活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商贩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依法纳税的意识,这不但给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损失,还损坏了社会公平。小商贩们大多数都处在低收入阶层,可以相应的少缴一部分税收,但是绝不能偷税漏税。
三、地摊经济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政府、社会大众以及流动地摊主的利益互相影响,也存在着利益博弈,因此我们将对地摊经济进行博弈过程的分析,探究原因并得出最优策略。
首先,对于地摊主来说,最优策略是摆摊。原因如下:假设博弈双方为地摊主A和B,策略集为摆摊和不摆摊。由于地摊主的收益一般较少且互相影响小,因此假设摆摊收益为固定R,不摆摊的收益为0,无论地摊主B采取怎样的策略,地摊主A均会选择“摆摊”。同理,地摊主B均会选择“摆摊”。因此当(摆摊,摆摊)即地摊主A、B都选择摆摊的时候,其收益最大(R,R),达到纳什均衡。推而广之,对于N个地摊主而言,当N个人都选择摆摊时,其收益最大,达到纳什均衡。
其次,在地摊主和政府的博弈中,假设各博弈方完全理性,并有获得完全信息的能力。基于这样的假设,地摊主的策略集为“摆摊”和“不摆摊”,政府的策略集为“管理”和“不管理”。
假设地摊的固定净收入为R1元/天,由于政府管理对地摊主造成的损失为C1(x)元/天(0
当R1-C1(x)>0且R2(x)-C2(x)
当R1-C1(x)
当R1-C1(x)0,即地摊主在政府的管理下面临亏损,且政府的管理收益大于管理成本,有较大可能性进行管理,因此此时双方的策略为(不摆摊,管理)。达到纳什均衡。社会净福利取决于地摊主的得益是否足够弥补政府的损失,当地摊主的得益大于政府的损失,则社会净福利为正,有利于社会发展;当地摊主得益小于政府损失,则社会净福利为负,不利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当政府管理力度较大(R1-C1(x)0)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不摆摊,管理)的局面,即政府管理收益高于成本,且地摊主在政府的管理下面临亏损,放弃摆摊。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政府管理的要求较高,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而(摆摊,管理)的情况才是地摊主与政府重复博弈中的均衡点,也很好证实了现实生活中政府管理下地摊屡禁不止的现象。
对于地摊主来说,为获取最大利益,摆摊是最优策略。对于政府来说,由于现实中管理存在种种困难,更倾向于不管理。其原因大致如下:
1.管理成本往往高于管理收益。政府在地摊整治上的投入有限,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地摊的整治和管理;
2.政府打击难度大。违法的地摊往往是在某个时间段出现,而且地摊流动性强,容易躲避管理,政府很难彻底将违法的地摊扫除,打击效果不好
3.制度缺陷。一味的取缔地摊难以真正地从根源上解决地摊问题,完善制度及管理才是根治之道。
基于上述原因,地摊主和政府一直处于游击战的状态,进行长期的重复博弈。
四、数据分析
我们团队以问卷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对象是消费者,其中以学生为主。我们共发放问卷356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00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关于消费群体构成调查
本次调查中,男性消费者的比例占总体的35%,女性消费者比例占总体的65%,相比男性消费者,女性消费者多占了总体的30%。由此可知,女性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更青睐地摊。我们团队的课题以下沙大学城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是消费的主要群体。针对每月生活费的问题,7%的消费者月生活费不足800元,而68%的消费者月生活费在800-1200元之间,月生活费达到1200元以上的消费者只占了总数的25%。
高校周边的地摊在未实行管制前经营时间主要在15:00至22:00,是学生往返的高峰期。经过调查分析可知,未在地摊上消费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而偶然在地摊上消费的消费者占调查总人数的79%,只有8%的消费者经常在地摊消费。可见,地摊只是便利消费者的一项途径,是消费者的选择之一。
(二)关于市场执法监管满意度调查
在未实行管制前,地摊存在众多问题。如环境脏乱、缺乏管理,秩序混乱、影响周边学生生活、与同行业租店面者形成不正当竞争,影响公平等。
在问及消费者对下次城管的执法满意度时,53%的消费者对此表示一般,不满意程度超过了满意度,甚至占调查人数的42%的人表示城管管理态度恶劣,而认识城管管理态度很恶劣的人数达到了调查人数的34%。城管对地摊实行直接管理,利益关乎消费者、地摊主和政府有关机构。因此,合理规范城管的执法力度,提高城管管理的满意度势在必行。
城管的管理自然会引起城管和地摊主之间的矛盾。对此,不同消费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占调查总体的57%的人认为城管的执法力度过大;而33%的人认为地摊是违法的,城管应该对其实行管理,剩下10%的则觉得无所谓,采取观望态度。
(三)关于地摊的存在形式及合理性调查
地摊经济是否应该支持,其对社会的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调查过程中,51%的人对地摊经济表示支持,而反对地摊经济的人数也占了15%,其余34%的人对地摊经济的存在与否表示无所谓。而我们则认为地摊经济的存在与否,将取决于多方矛盾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地摊是一种移动的形式,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和土地面积,对占地费用的收取,占调查人数49%的人认为应该,和其余51%的人表示反对。费用的收取和费用分配的问题也是关乎多方的矛盾之一,亟待解决。
在我们的调查期间内,政府有关机构对地摊加大了管理力度。地摊逐渐被清理,对此,我们对地摊消失对周边人群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地摊的看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占被调查人数的15%的人认为,地摊的消失使其生活极其不方便,62%的人认为地摊的消失对其生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响,其余23%的则表示没影响。占调查总人数的62%的人表示不应该取消地摊,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应该取消地摊,29%的人对是否应该取消地摊表示无所谓。
五、规范地摊经济的对策
(一) 现有政府政策
1.城管管理与打击。在2010-2012两年间,城管强制管理,铁硬手腕,将地摊驱赶至没有为止。
2.白杨商亭的设置。政府于2011年下半年,取缔地摊后,在大学附近设置了白杨商亭,混炒等比较受欢迎的饮食再次开业。
(二)现有政策问题
1.完全的打击和强制铁硬驱赶减低就业,减少了闲散人员的收入,同时使闲散人员失业,造成一部分的流动人员,导致了社会治安等问题
2.白杨商亭三三两两,而且开营时间并不固定。
(三) 主要对策
1.给地摊经济划定区域,限制经营时间。地摊经济的区域需要得到合理的规范,不能影响交通,要集中化,便于管理。时间段应该划分为早上中午晚上三段,三段要有时间规定。调研显示,仅有13.2%的流动商贩是全天制摆摊的,大部分的流动商贩都是选择上下学人流量高峰期出来摆摊,这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妨碍公共秩序,所以有必要对流动商贩的摆摊时间进行限制。
2.地摊主之间互相进行卫生与服务监督。同业之间的监督往往是最为严格的,为了防止恶性竞争和勾结,政府可以进行抽号配对或者电脑随机配对。对于调查后发现恶性竞争的可以进行惩罚性措施,例如罚款或者停业一段时间。
3.设置摊位费。地摊经济与店铺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成本,店铺因为租金、水电等费用,商品的价格一般较之要高一些,但是地摊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商品价格也比较低,这是其巨大的优势。收取合理的摊位费,可以使地摊经济和店铺经济良性竞争。
参考文献
[1]许浩.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 [J].中国经济周刊,2007,(12).
[2]赵英军、黄华侨,地摊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3]许浩. 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J]. 中国经济周刊, 2007,(12) [4] 朱孟进,淦玲莉. 经济时评:穷人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地摊经济[J]. 宁波通讯, 2007,(05) .
[5] 张广辉. 给予城市“地摊经济”生存的空间[J]. 辽宁经济, 2007,(09) .
项目编号:2011YJX67
一、处理好“四个统一”,进一步强化商品市场监管
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作为政府市场监管的工商行政部门提出“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的工作要求,对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四个统一”中“监管”是核心,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互联系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
(一)处理好监管与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的目的,应该是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新建商品交易市场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布局合理;改建和扩建商品交易市场应按照“交易升级、管理创新”要求,一方面使市场提档升级。另一方面不加大商户的商铺运营成本,避免盲目发展、趋同投资。在监管中。工商部门不要过多干预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业务,而应协助商品交易市场在进行招商过程中,按照主体准入制度。合法进行经营,保证商户的质量。办理相应的手续。
(二)处理好监管与对商品交易市场服务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为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管理者、商户、采购商、消费者服务,工商行政管理监管的过程,就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经营者、消费者的过程。为了保证商品交易市场的良好市场秩序。工商行政部门应避免直接与商户、采购商、消费者打交道,而应积极主动与市场经营管理者形成合作关系。这一方面可以避免商品交易市场的多头管理,又可以充分调动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减少监管成本。
要在商品交易市场服务中依法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体现良好的服务。如在农民进入市场坚持“扶持和培育”监管政策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律免收登记费,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一律免于工商登记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就受到农民的欢迎。
通过商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等服务措施,培育农产品名优品牌。通过培育农村经纪人,实现农民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从农村流向城市,使农民增加收入,同时,又将农业生产资料从城市流向农村。使农民获得必须的生产资料,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许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商户的开户注册、商标登记……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使商品交易市场和商户感到十分方便、快捷、舒适。
(三)处理好监管与商品交易市场维权的关系
维护商品交易市场的信誉和权利、维护商户信誉和权利,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厂商权益,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工商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要依法维护市场经营管理者、商户、采购商的合法权益,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工作,保护竞争,反对垄断,反对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
要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工商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消费维权体系。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12315投诉中心,强化“一会两站”建设,把12315网络延伸到市场,把市场监管触角延伸覆盖到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的基地;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加大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力度。着力解决与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领域热点问题。
落实市场准入、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创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通过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在查处取缔无照经营中,坚持取缔与疏导相结合,积极做好引导规范工作,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合法经营,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
(四)处理好监管与商品交易市场执法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规范执法行为,这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提高执法效能、树立良好形象的保障。要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克服、违法行政和执法的随意性,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对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如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应解决食品经营者进货验证验票、购销台账、不合格食品退市、食品质量责任、自查自纠等自律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巩固食品安全“关口前移”工作成果。
加大商品交易市场注册商标行政保护力度,积极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1)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进一步提高商标执法水平。(2)认真做好涉外商标保护工作。(3)加强著名商标认定和驰名、著名商标保护工作。
在商品交易市场应避免以罚代管,要加强法制监督和执法检查。积极开展效能监察,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切实转变职能,推进管理创新,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公信力。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对于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应开展“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惠农、市场助农”等“七农工程”。
二、用“四个统一”来解决商品交易市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商品交易市场“管办分离”后存在的问题
1.处理好“管办分离”后存在的“人财物”问题
在我国现有的7万多个商品交易市场中,有些市场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早期用国有资本投资兴建的,2001年“管办分离”改革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经营市场”转变为“监管市场”,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一个历史性转变。在这个“角色转变”过程中。由于时间较紧,许多地方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真正实现“管办分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使监督管理与市场经营相分离,做到“人财物”分离。
2.处理好“管办分离”后的市场管理费的归属权问题
市场管理费是历史遗留下的一个经济问题,“管办分离”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再经营市场,就不应该收取经营管理费,而由经营管理市场的主体收取其市场经营管理费。目前许多市场的政府代管机构是“市场服务中心”,应由其自主经营和管理商品交易市场,并将其市场经营管理费用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这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避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争利。从长期来看,与市场经营管理无关的“市场管理费”应该取消,真正实现“放水养鱼”的经济目标。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应积极支持市场服务中心由现有的事业性组织再转型为企业性经营组织。
当前的问题是: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仍然收取市场管理费,并将其转化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另一方面市场服务中心经营市场时也收取必要的市场管理费。因此改革后他们的负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特别是一些市场升级改造后,增加的经营成本,又转化为商户的经营成本。
(二)取消工商行政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
长期以来,个体工商户要上交工商行政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国有、合资、外资企业却不交管理费。目前相关收费依据已经清理后失效或废止,然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仍然保留下来,显然带有严重歧视性,不符合国务院的该项规定。2005年4月18日印发的《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关于治理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实行统一政策,取消专门针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政府性集资、罚款项目和各种摊派等歧视性收费规定。”2006年3月15日,北京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停止针对个体工商户的最后两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自2007年1月1日起,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停止收取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需相关经费将由财政资金给予保障。事实表明,取消“两费”有利于改变“多头收费”的弊端,虽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减少了收入,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开放与规范“地摊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 经营模式专业商品市场汉正街市场
一、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地专业商品市场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维护自身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一场以自身变革为核心的结构调整,以及经营管理的策略手段变化。而汉正街作为专业商品市场的代表,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的同时也接受着二次创业的挑战。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考察和访问等形式对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营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正街的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汉正街的商业经营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汉正街经营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经营模式的最新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务院中心研究员陈淮在谈论商业街经营模式时指出,以大型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为核心的商贸流通街区,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个新型功能分区。原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丁俊发则坚持要实施投资多元化,股份制改造,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一定要市场化运作。但是现在还没有针对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专门研究,遂以此文,希望为汉正街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路,也为其他专业商品市场地发展提供借鉴。
二、汉正街经营模式现状
1.汉正街的发展历程
汉正街作为专业商品市场的典型代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经营模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5年)小商品市场的恢复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阶段。汉正街市场走的是粗放型、外向型的发展路子,其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第一种是沿街吆喝式,这是市场最原始的流动经营模式;第二种式地摊散乱式,这是最早出现的露天经营模式。第二阶段(1986至1992年)汉正街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和综合型市场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定点经营模式,主要是棚户粗放式或室内混杂式,也即前店后厂的形式。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汉正街市场改造与专业化商贸社区的形成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汉正街市场规模已有所提升,开始走集约型、内涵型的发展路子,过去的前店后厂已转变成了厂店分离模式。同时,像特许经营、、专营专卖等一些比较好的经营模式在引导汉正街市场的繁荣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具有汉正街特色的商贸旅游区正在兴起与发展之中,它将为国内市场的扩大,形成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铺平道路。
不难看出,汉正街的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以下分类:按经营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沿街吆喝式、地摊散乱式 、前店后厂式和厂店分离式:按经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特许经营、、专营专卖等。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05年汉正街商情网的建立和开通,是一种对交易平台的创新。
2.汉正街的经营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汉正街已经发展成为占地2平方公里的华中地区最大的商贸区;拥有服装、布匹、家电、小商品等50个专业市场,总经营面积100平方米;汉正街经营户由103户发展到现在的13000多户,安置就业人员40余万人,从业人员60000余人;有品牌总总经销3000多个,辐射国内近4000个市场,日均人流量20万人次。自1998年起,汉正街连续五年的销售额均超百亿元,上缴税收都逾亿元。2004年汉正街市场交易额逾180亿元,税收1.4亿元,市场规模居国内同类中心城市前列。2005年汉正街被评为”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表1清晰地反映了汉正街的总体经营发展状况。
表1 汉正街市场不同年份经营指标比较
注:①为1985年数据;
②根据1996年汉正街大型市场经营面积估算。
资料来源:1)朱文尧等:1997年 武汉出版社.2)汉正街市场管理委员会: 2003年,杂志增刊
我们选取了汉正街三个典型市场服装、家电和小商品市场,对其中90家经营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1 经营户购货地调查
图2 经营户销货地调查
(1)进货来源和销售方向。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受调查经营户在异地购货占总数地88%,而销货地在湖北省内占85%,武汉市本地产品在市场中的比重较小。
(2) 主要经营方式。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汉正街目前实施的经营方式有制、特许经营、自产自销、网络营销等。
表2 经营户采用的一般经营方式
在表2中,实施制和特许经营地经营户共有70家,所占比重为77%。制和特许经营是汉正街长期以来实施的经营方式,对汉正街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经营方式的效益正在慢慢下降。图3表示的是制和特许经营的经营户的年收入状况。有30%的经营户经营效率较低,他们普遍认为经营外地品牌,竞争压力过大。
表3 制与特许经营的经营效益
实施自产自销地经营户有20家,所占比重23%。这类经营户大多拥有自己的品牌,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自己生产成本太高。因此整体经营效益水平不高,有50%的经营户年收入额在10万元以下。
调查中只有6家经营户采用网络营销,比重不到7%。虽然汉正街大部分的经营户都有自己的电脑网络系统,但他们主要担心网络无人问津,认为网络营销对品牌价值的提升作用不大,因此网络营销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从已实施网络营销的6家经营来看,年收入额在50万以上的有4家,10万~20万的有两家,经营效益颇为可观。
(3)物流方式和物流成本。调查的经营户中,采用的物流方式主要有三种:扁担下货、货运公司、厂家直接送货上门。其中使用扁担下货共有65家经营户,选择运货公司的有30家,而厂家直接送货上门的有35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50%的经营户认为物流成本过高,原因是物流渠道不通畅导致往往不得不采用多种物流方式。
3.汉正街的经营模式特点分析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有关汉正街经营模式的一些结论:
(1) 实行制和特许经营的商户由于没有自主经营品牌, 陷入无序恶性竞争中; 自产自销的商户虽然拥有自己的品牌, 但因生产成本过高使经济效益低下。如何解决这种品牌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呢? 一种创新型的经营模式――虚拟经营为此提供了借鉴思路。温州使虚拟经营在我国实施的成功典范。其经营模式的特点使核心企业抓住产品设计和品牌运作两个关键环节,把生产外包给其他厂家。温州广泛地采用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打造区域名牌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汉正街拥有丰富的品牌资源优势和专业分工细化的基础,为虚拟经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汉正街网络营销的力度不够。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网络营销实际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方面,网络营销在商业经营种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营者的成本,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效率。另一方面,武汉市发达的现代化电信网络和众多的高科技人才,以及科研机构,都为网络营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汉正街商情网的建立,又为各商户实施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此,汉正街应大力推动这一经营模式的发展。
(3)在物流运输方面,由于扁担运货效率低下,市场的无序竞争,不规范的管理体制,导致汉正街市场各产业链脱节严重,市场效能较低,通过“集团办市场”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义乌小商品市场集团化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大力发展集团化模式,不仅能加强市场产业链的有效链接,最终实现产,销,运,外贸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同时集团统一的运作和协调的管理,可以不断增强整个汉正街市场的对外竞争力,再者,由于集团化股份制的优势,市场吸引大量投资,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档次,做大做强。
三、汉正街经营模式的变革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经营模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汉正街发展的瓶颈。在汉正街“二次创业”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变革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目前汉正街最为迫切的事情。
我们认为,结合汉正街专业商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其经营模式可以这样进行:从缺乏自主品牌的特许经营到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虚拟经营;从力度和反响不够的商情网到全方位实施的网络营销;从效率低下的物流运输到规范管理的集团化模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商贸旅游区的优势,终走出一条具有本地发展特色的路子。
1.虚拟经营
汉正街在建中的都市工业园为虚拟经营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都市工业园地处汉正街附近,且汉正街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可以有效地解决生产厂家供货不及时,供应链供货不畅地问题。汉正街应当发挥自身品牌优势,采用虚拟经营模式,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品牌的开发设计和销售上,把生产及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研究管理交给都市工业园专门的加工企业,从而保持产品较高的附加值。而都市工业园利用自己的核心优势,承担汉正街品牌企业的外包业务,与品牌企业结成一种合作关系,成为品牌企业的“卫星工厂”。这样汉正街的供应商与分销商分工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网络,共同推动汉正街虚拟经营的实现。
2.网络营销
目前,网络营销在汉正街的实施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层次,市场上有很多商家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网络营销,它到底能为经营带来多大的收益。因此,首先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使网络营销深入人心;其次政府应加快法律条文制定步伐,搞好商情网的建设和利用,构建一套完整的网路体系,制定优惠措施,降低费用,保障网络营销的诚信,鼓励人们网上销售与网上购物;最后,建立完善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物流系统,使人们能够方便安全交易的同时,也能享受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实现款到发货的交易行为。
3.集团化模式
汉正街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业态混乱、产业链脱节、管理缺乏经验等,这些问题阻碍着汉正街集团化的实施。对此,汉正街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其一,认真规划总体布局和功能服务分区,改善水货与品牌共存的混乱商业业态,为汉正街集团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奠定基础;其二,汉正街须由过去单纯的物质聚散地向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强自身的“产销链条”和配套物流服务,形成一条龙的成熟产业链;其三,汉正街市场有限公司须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统一规划严格实施,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充分利用人力资本。
4.商贸旅游区
在加快推进汉正街市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口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的初步设想,希望通过3年~5年努力,把汉正街市场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辐射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华中地区商贸流通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把古老的汉正街建设成为一个文明、繁荣、发达的现代商贸旅游新区。
具鲜明汉派特色的都市购物旅游景观和都市旅游购物中心――汉正街商贸旅游区成为汉正街的一大亮点,它是一个融合商务、旅游、观光、餐饮、休闲、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由现代批发中心、时尚生活中心、商贸旅游中心组成多功能商贸区。汉正街文化底蕴雄厚,地理区域优势,以及企业集群支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为商贸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必须不断加强产业配套,增强产业集群,这正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再次腾飞的关键。另外要加强保障措施;统筹汉正街市场旅游的开发的管理,建立汉正街市场旅游管理规则,成立一个汉正街市场旅游领导小组,培养旅游人才,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如招商引资,社会集资,银行贷款,财政性投资,资本市场融资,旅游基金等。同时还要加强商贸功能和观光功能;继续保持和扩大专业批发市场现有的优势,可以按照“分类改造交易所、逐步更新交易方式”的思路,逐步使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交易成本低、交易信用好、交易手段新、交易信息灵、交易服务优的华中商品流通中心。
四、结论
在汉正街市场的恢复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流通业态发展迅速,产品档次逐步提高,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市场辐射范围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但是,一些问题的存在,如产品无序竞争,物流渠道不畅等,也直接制约着汉正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汉正街经营模式合理而有效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汉正街应当注意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而不应机械地照搬其他先进地区的经营模式。这一点也是其他专业商品市场在变革经营模式时所应当注意的。因此建议:
1.汉正街在实施虚拟虚拟经营时,应当加大品牌开发设计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充分利用都市工业园的加工优势,努力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2.汉正街在实施网络营销时,应有效利用商情网的便利,来降低自己的成本,刺激消费者的网上购物。
3.在集团化模式的实施过程之中,市场主体应当建立宏观规划及长期目标,加强自身产业链条,制定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真正实在的做事。
一个产业的薄弱环节就是这个产业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称为效益池。我们理智地分析旌德县农业的现状,就可以发现农业的薄弱环节即可发展成为增长点的有:
(1)农业的规模效益低。由于受地域面积的影响,耕地面积少,限制了粮油等大宗农作物的规模;从农业产品来看,名、特、优产品不多,或种植面积不大,虽然人均生产量较高,但总量不大。开发特色、精品的农产品是我县农业经济的增长点之一。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必然走向产业化经营。但是我县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主要农产品以资源形式出售,农产品的加工与经营企业较少,且规模不大。因此,搞好农产品加工、培育市场,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亮点之一。
(3)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偏大,又是以粮为主,所以农业结构显得单一。在种植业中蔬菜、水果等园艺业发展缓慢,秋延蔬菜、设施栽培面积极少,所以加大畜牧业、水产业、蔬菜、水果等的开发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之一。
(4)农业生产水平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多数农产品品质偏下,在粮油生产中,油菜籽单产仅60~70kg/667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设施栽培仍处于起步阶段,节水灌溉几乎空白,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仅在20%-3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对旱灾抵抗力较弱。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率也是农业增效的措施之一。
(5)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土地抛荒、撂荒经常出现,秋冬季更为突出。第二、生物资源利用率低,如野生蔬菜、森林蔬菜、保健药用蔬菜、多种食用菌等的开发利用仍处开起步阶段,缺乏有目的、有规模、有组织地开发利用。第三、农业生产链条短,是一个以资源型产品生产为主的农业县,外向型农产品少。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开发秋冬季农业、野生蔬菜、森林蔬菜、保健药用蔬菜、多种食用菌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都是提高旌德县农业效益的措施和增长点。
2旌德县农业发展方向之定位
确定农业的发展方向即是确定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的通道,也可称为效益通道。在效益通道中,农业产业要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产品,而市场则用效益回报农业产业。这就要求农业产业一要以生产优质农产品为核心,倡导产品优质安全,有特色;二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核心,倡导市场为上;三要以提高农业效益为核心,倡导低投入、低成本运营。根据旌德的地理位置、农业资源、经济发展条件等,笔者认为旌德县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定位在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上,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有机的、特色的、精品的农产品,发展外向型农业,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更为符合我县的实际。其理由如下:
(1)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旌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适合旌德资源有限、家庭经营、特色明显的农业生产条件。旌德素有“七分山二分半田”之称,山多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7hm2,低于全国平均耕地水平,人口14万,是最具典型的人少地少的农业资源小县。随着人口和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均农业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农业区域,要维持“小而全”自求平衡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格局,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反而使一些优势产业既不能增量,更无法增效。因此要创农业新优势、上新台阶,必须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丰富的优势,走精品型、特色型、效益型、生态型的路子,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取更高的产出效益。
(2)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农业生产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近年来越来越激烈,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精品的、有机的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因此,我县农产品必须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精”的竞争策略,使我县农产品立于不败之地。
(3)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局限于解决温饱,更讲究营养、方便、安全,对“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经常可见优质名牌的农产品,即使价格较高,也供销两旺,而造成局部过剩的往往是低值的“大路货”。农产品流通正在发生着三大转向:从“地摊市场”转向“批发市场”;从“集市农业”转向“超市农业”;从“期货贸易”转向“电子商务”。三大转向对今后的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向更精、更特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特色的、有机的、精品的农业不但是现实的客观需要,而且还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需求。
(4)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特色精品有机农业具有独特的基础条件。旌德是一个山区县,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首先我县污染企业少,绿化程度高,常年云雾环绕,空气清新;第二水质纯净,我县在青弋江、水阳江上游,河流河水清澈见底,山泉四季常流,农业灌溉水多为泉水、山塘水;第三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闪长岩分化物为多数,砂壤、质地轻、渗透性强,有害物质分解、降解、流失快。亚热带气候,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日照1972h,日照率45%,太阳能辐射总量473•18kJ/cm2,年平均气温15•5℃,年降雨量1400mm,水、光、气、热满足了1年2~3熟;由于复杂的地形,山丘冲畈相间,形成了多样的小气候,因而亚热带、暖温带生物群落兼有,即门类不少,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农业栽培作物有27科300多个品种,饲养的动物有8个科40多个品种,野生动植物更为繁多。在全国经济战略中又处于中部开放地带,紧连黄山,又是苏浙沪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3提高旌德县农业综合效益之措施
走生态农业的路子,开发特色的、精品的、有机的农产品作为旌德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生产资源,扬长避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也就是说,有了效益池和通往效益池的通道,采取有效的措施则是安装提高农业效益的发动机,从而保证效益之流源源不断。
3•1创新和技术改造是关键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保证,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特色的、精品的、有机的农产品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一是围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标准,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技术的研究;二是加速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贮藏等技术的引进、创新;三围绕高产、高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速轻型化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四是围绕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推广苎麻、蚕桑、茶叶、蔬菜、肉牛等标准化生产;五是抓好新技术的储备工作,为后代打好技术基础。
3•2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忌掠夺式地使用耕地;其次,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应做到利用与繁殖相结合,旌德生物资源很多,可利用的野生动植物不计其数,在充分利用生物资源时,应尽可能地采取驯化、设立保护区等措施,以确保植物、动物的多样性和原始基因的多样化。第三,要加大山溪、河流、山塘、库坝等水域的综合治理,确保本县山青水秀。第四,在城镇、工业的发展中,要把生态保护、农田保护作为规划范畴,要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旌德生态好的优势,发展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业,达到生态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3•3品种特、产品精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核心内容是“精、特、安全”四个字。特色农产品是发展精品农业的基础,也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要利用区域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确定一乡一村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开发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形成拳头产品,推向市场,打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出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经济新格局。在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种的基础上,加快产品的精品化、有机化,重点抓好3方面工作:一是注重高科技的应用;二是必须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实现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精益求精,确保精品农业可持续发展。
3•4先做强、力求多发展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关键是如何组织实施,也就是说不能只停滞在小面积、小范围的试验示范中,要用产业化的理念来推进特色精品有机农业的发展,培育高效益的特色精品有机农业产业。要处理好“多、大、全”与“强”的关系,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规范实施。产品不在多,但要精;产业不求全,关键要有优势;产值不在大,根本要有高效益,要把做强产业放在首位。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从而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农业产业。
3•5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我县苎麻、蚕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但多数农业产业(产品)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点。首先,应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包装、贮藏等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和产品经销经纪人队伍,扩大市场领域,促进科研、科技推广部门与营销企业、加工企业的联合,使分散型农业向相对集约化农业方面发展;第二,应在政策上、经济环境上给予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特色、精品、有机农产品的投入,促进其规模扩大,促进产业化发展;第三,树立品牌意识,要根据“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打品牌,注册农产品商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关键词:转型增效;海南;国际旅游岛;措施
一、海南旅游产业转型增效的背景
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海南旅游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推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开放、推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功不可没。
然而近年来,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首先,海南是旅游资源大省但并非旅游经济强省,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其次,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逐年递增,但收入总量不大,显示出海南旅游产业这几年的发展仍属数量型而非效益型、旅游经营是粗放型而非质量型。再次,海南旅游开发进程中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海口、三亚等市县,西部和中部地区旅游开发缓慢,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极小,产业带动作用难以凸显。
二、海南旅游产业转型增效的意义
转型增效成为提升海南旅游经济的现实选择,是海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总的来说,转型增效的趋势就是要从游览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具体反映在度假游客所占比例上升、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增长;从数量型扩张为主向效益型扩张为主转变,具体反映在旅游总人数、总收入等指标保持同步快速增长;从旅游产业一枝独秀向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全面繁荣转变,具体反映在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同步增长;从零散、小型、支离的产业现状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转化,主要反映在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的规模进一步增大;从游客被动引导向游客的主动参与转变,主要反映在游客需求的个性化不断增强,从欣赏自然风光为主,向欣赏自然风光、体验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等多元化转变。
三、促进海南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增效的措施
(一)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旅游产业转型增效的有效途径
加速国际化进程是海南实现国际化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这个长期目标的必由之路。海南的目标应是做成精品旅游目的地,面向国内外高端客源市场,追求游客的质量而非数量,既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保证旅游企业有更高的综合收益。
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同意海南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同时批准海南省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四市各开办一家市内免税商店,以方便国际游客旅游购物。建设国际旅游岛被认为是海南省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增创海南体制、机制、投资环境新优势的重要标志,对海南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展高尔夫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增效
海南拥有开展高尔夫旅游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目前营业的16家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及其周边数十所国际著名度假酒店大多分布在海口与三亚之间的东海岸沿线,大致可分成海口、博鳌、兴隆、三亚四大片区,这4个地区也是海南岛已经开发出来的主要旅游区。这些基本上都是旅游度假型球场,70%以上的客人来自岛外,同酒店业一样,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每年的1、2、11、12月的冬季,由于国内北方和亚洲北部地区的球场大多封场,大批客人前来海南打球,这4个月成为海南球场的经营旺季。
根据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部署,未来5年,海南旅游业的工作重点是提升在国际客源市场的知名度及份额,使海南成为能够吸引大批外国游客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高尔夫旅游,可改善海南旅游产业的客源结构、提高境外客源比例、促进海南旅游国际化,还将直接带动航空、酒店、餐饮、会展、零售商业、媒体广告等相关产业发展。高尔夫旅游可吸引国内外高端客源,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促进海南旅游由游览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推动海南旅游产业转型增效。
(三)着力发展节庆会展(奖励)旅游产业
1、海南节庆会展(奖励)旅游产业现状。近年来,海南的节庆会展数量日益增加,档次、规模逐年上升,呈现蓬勃景象。节庆会展经济已成为带动海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南省市级贸促会和会展协会与国内外会展协会建立了初步的同盟关系,争取到一些会方、城市论坛、知名展览会、全国性订货会到海南举办。但是海南岛内市场有限,会展资源也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拓展岛外资源、引进岛外品牌展会势在必行。海南应继续在全省和省内若干重点城市举办有一定影响的会议活动或旅游节庆活动,如海南岛欢乐节、海南岛椰子节、海口的冼夫人文化节、五指山的黎族三月三文化节、三亚的世界小姐选美大赛、世界先生选拔大赛、新丝路模特大赛、琼海的博鳌亚洲论坛等。
2、海南节庆会展品牌塑造:以博鳌亚洲论坛为例。(1)博鳌亚洲论坛概况。2001年2月27日,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大韩民国、新加坡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小镇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博鳌亚洲论坛(Boao Forum For Asia,BFA),并将博鳌定为永久会址,同时决定每年在此举行一次会议。(2)博鳌亚洲论坛的会展效应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博鳌目前已经成为海南省新的旅游热点。2008年10月旅游黄金周期间的海南旅游景点人气排行榜上,博鳌的游客量及受欢迎程度仅次于传统老牌景点“天涯海角”。同时,博鳌亚洲论坛使博鳌成了国内甚至国际大型会议的首选之地,国内外许多公司争相到该地召开会议,现有酒店的会议设施常超负荷运转,每天都要接待一两个会议,有时一天有3个会议同时在酒店内举行。这反映了博鳌亚洲论坛带来的巨大品牌影响。尤为重要的是,博鳌亚洲论坛改变了以前传统海南旅游线路的“三点”模式,即海口、万宁市兴隆镇、三亚模式,新增加了琼海博鳌一个点,使琼海市在海南岛东线旅游带中占据重要一席。并且以点带面,逐渐形成了“万泉河旅游圈”,带动了沿岸地域的经济发展。
(四)注重海南旅游策划,推陈出新锻造新产品
近年来,海南优良生态自然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在海南买房,从而带动了海南房地产业的悄然复苏,并出现了所谓的“度假客成房东”的新现象。中国旅游报社曾派遣记者在海口、三亚两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访谈调研,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与各房地产商和旅行社等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积极沟通,先后召开四次协商会议,最终促成行业的合作和度假购房游线路的诞生。2004年4月9日,海南6家旅行社与8大房产商在海南省海口国际商业大厦签订协议,决定在当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正式启动海南岛度假购房游。根据协议,6家旅行社与8大房产商将分“五一”、暑假、“十一”、欢乐节等4个阶段,联合向全国客源地组团社和目标游客推广海南度假购房游。这是海南省第一条度假购房游线路,也是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首次“联姻”。这既是创新的旅游产品,又是房地产销售的创新模式。
在这个项目的运营中,旅行社仍然是旅行社,而房地产商只是提供项目。旅行社靠收取团费盈利。购房团的团费比较正常,不是一般的低价团,旅行社可从中获得正常利润。购房团的团费先由团员个人支付,如果团员买了房,可到旅行社办理退团费手续,最终这笔团费由房地产商支付,并且房地产商再支付给旅行社购房团员团费金额20%的服务费。
这条旅游购房线路为五天四晚游。游客将参观楼盘和游三亚、博鳌,最大的卖点是团员买房可报销团费,等于免费旅游。这与一般的常规旅游不同,对有意购房者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旅游报》设专版介绍这一新产品,向全国各地旅行社信息,全国上万家旅行社已成为各地“度假购房团”组团社,也是海南房产销售的推广、组织者。此后,“海南度假购房游”策划阶段结束,进入实际开展阶段。“度假购房线路”目前已经成为海南各大旅行社的常设线路。
综上所述,开发适合海南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既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结构调整,又能够有效提高海南旅游业的品质,扩大影响力,从而提高海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在岛内重点城市建设4-5个大型旅游集散中心
全国首家旅游集散中心是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于1998年建成,开行业之先河。这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此后国内许多城市开始兴建旅游集散中心。从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来看,不同的消费层次有不同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不同的需求,消费者需要去不同的商店购买不同的产品。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买便宜货上地摊,买大件商品上大商场,买精品上专卖店,这已经成了一种消费习惯。把这个思路转换到旅游产品销售的研究上来也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旅游产品是综合性、渗透性较强的产品形式,一个单位数量的旅游产品的购买,比如一条旅游线路,需要单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链接与综合,从这个角度上讲,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产品或服务的单个展示或组合展示的场所,旅游消费者身在其中,就像购买大件商品,需反复比较、选择,才不至于花冤枉钱。
旅游集散中心运作有五大利好。一是交易集中化:企业集中、产品集中、信息集中、服务集中,是旅游超市的最大优势和最明显特点。二是选择多样化:客人可从中比较从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有利于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选择,从而提高服务的个性化水平和顾客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充分保障了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资讯互动化:客人可收集世界各地的旅游资讯、观看旅游风光片、选择旅游线路,向各个展台说明自己的出游意向。四是服务直接化:在旅游集散中心里,消费者接受的是零距离的服务,旅游企业处理的是直面的咨询。这与那种层层的“雁过拔毛”式的状况截然不同。
旅游集散中心不失为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在海口、三亚、琼海、五指山、文昌各兴建一座旅游集散中心,有利于海南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升级。
总而言之,海南作为新兴的海岛型度假旅游目的地,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品牌、开拓市场,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聚合旅游企业的资源进行整体推广和布局。
参考文献:
1、马耀峰,李旭.西北五省区入境旅游流动态规律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1).
2、吴承照.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青岛出版社,1998.
3、宣国富,陆林,汪德根等.三亚市旅游客流空间特性研究[J].地理研究,2004(1).
4、蒋三庚.旅游策划[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__镇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镇人民共同努力,__镇的消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消防法制逐步健全,消防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各类火灾因素大量增多的情况下,确保了__镇火灾的相对稳定。在消防安全检查中各级部门更是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每年由县人民政府防火安全委员会组织的专项检查就不少于10次,消防部门日常监督检查更是不少于60次。并由各乡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与居民签订了消防安全责任书,有力地确保了__的消防安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__消防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__镇古建筑基础设施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__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__镇集镇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对__镇集镇区的大量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当前镇内的消防安全形势及火灾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整体规划
__镇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局限决定了__镇内的建筑格局: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居民住宅主要以木制结构为主,且均属古建筑,虽有平顶屋。但由于传统的原因,没有合理的规划,特别是老街的道路只能行人走摩托行,道路狭窄,消防隐患突出。传统的建筑混乱,大多是你家的房檐深到我家的天井之上,我家的山墙则紧挨着你家的后院。加之,建筑初期,由于历史的久远,消防供水设施严重损坏。从而给__镇的消防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新民街,虽然有5座消火栓,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资金不足管理不到位严重损坏,已不能正常供水,如果一旦发生火灾只能靠饮用水来盆端桶提,杯水车薪,容易造成火烧连营,形成熊熊大火,是根本无法扑灭的。
二、消防力量不足
__镇距__县城区23公里,如果发生火灾,县消防大队赶到现场时间过长,不能及时扑救初期火灾。由于传统建筑,没有统一的消防安全规划,导致消防车通道狭窄。根据__镇的特点,消防车辆应该既能穿行又能就地取水,但未能所愿。__镇至今未建立一支专职或义务消防队,配备基本消防器材装备,消防力量远远不足。虽然有当地派出所,即使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但战未必能胜。
三、__古镇居民整体消防意识淡薄
据调查,__镇的老街常住人员大约70%以上都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随着城区的发展,原来居住在老街的居民,大多数在县城区或新建区里买了住房,外迁到新房里居住,只留下老人在原来地方看守房子,收取房租或者开铺面经商。这就存在问题,人员群体情况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一是给公安消防部门统一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带来了很大难度;二是不利于公安消防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具体为老人、儿童掌握消防知识相对贫乏,遇到紧急情况不能果断处理。因此,整个群体人员抗灾能力较差。
四、火灾隐患众多
〈一〉 在占地2平方公里的__镇城区,居住着傣、哈尼、回、彝等17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据不完全统计,旅舍客栈几十家。各种商铺上百家。这些旅舍、商铺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在逐年增加,外来居住人口增加,从而导致人员复杂,各家各户生活用火基本上都用电用液化气甚至还有用柴火,加上出租房屋管理不善,私拉乱接电源线路比较突出,电气线路老化、用火用电频乱,这些都是造成火灾的直接原因。
〈二〉__镇古建筑密集,道路狭窄,老街建筑结构耐火等级低
众所周知,__镇是融傣、哈尼、回、彝等17种少数民族等各民族城市布局和建筑特色为一体,具有独特的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甚至近几十栋连成一体,建筑密度极高,因此这种情况也决定了__镇道路狭窄。通过调查:__镇老街多条街道巷段,大部分都是1米左右宽的弯曲小道。
〈三〉用火、用电给__镇消防安全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形势
随着__镇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居民用电线老化,私拉乱接,线路混乱等现象严重;2、居民每天都要生火做饭,使用液化气灶、甚至烧柴生火等明火的频率越来越高;3、小商小贩私拉乱接现象突出,__镇由于受城区面积的影响,地摊铺面一个接一个,有的甚至是仓库、铺面、吃住为一体,典型的“三合一”场所。
〈四〉消防设施落后欠帐问题非常严重
__镇消防设施建设欠账问题非常严重,由于历史悠久,城镇建设规划没有与消防规划同步,与实际需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1、__镇无一支消防力量建设和消防装备配备。2、虽说镇内有一条__河,但很多地方消防车难以靠近,没有设取水口,难以满足消防要求。供水条件保证不了需求,必将给灭火作战带来难度。消火栓年代久远,严重损坏,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消防设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经费短缺。近几年,尽管县政府逐年加大了对消防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多,缺口仍然很大,难于维持日常工作运转,消防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将会影响__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五、加强__镇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__镇是“滇南盐都、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丽人故里”的旅游古镇,是__人民的骄傲,保护好__古镇是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保护好__古镇
的关键是预防火灾和及时扑灭火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按照“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的高标准,做好__镇城区的消防安全工作。 〈一〉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增进居民防火安全意识
要保护好__古镇,关键是要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要在全体居民中形成爱护自己的家园,从防火安全做起的意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火宣传教育,一方面,各新闻媒体对消防宣传要给予大力支持,利用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违法、违章行为以及典型火灾、案例进行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普及消防常识,以增强居民的消防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工作,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镇内各店面、铺面的经营售货员必须经过消防安全培训,取得消防安全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真正做到使防火工作成为__古镇居民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在理顺外部供电线路的同时,加强住户宅内用电的管理
__镇城区内虽经“电网”改造,但仅理顺了外部供电线路问题,现在必须加强住户宅内的用电管理,禁止乱拉乱接进户线,对陈旧老化线路进行更换,各项用电管理的措施与供电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保证其落到实处。
〈三〉加强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
为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消防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走民防道路,实行群防群治,组建一支政府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弥补了公安消防部队的警力不足,进一步加强建设,严格管理抓好训练。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1)是以抓集镇区规划改造,启动消防供水工程,解决镇内消防设施欠帐的问题,增设室内外消火栓及相应的供水管网。(2)是加大消防基础建设投入,改善__古镇的消防安全环境。
〈五〉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
专项治理是整改火灾隐患较为成功的方法之一,针对__镇季节性火灾规律特点,适时组织开展对__镇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严格落实《消防法》,积极消除火灾隐患。
〈六〉加强公安消防部队的正规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2000年颁布实施的《会计法》、2001年颁布
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的具体准则,以及2006年2月15日的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更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相比之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改革相对落后。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势在必行。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主要职能
要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首先应把握财务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职能。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应参考以前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与财务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二)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
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三)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决定了它的记账基础既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又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核算应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经营资金的核算需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作为投资方的国家,要求国有资产不流失,能做到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应每年或定期做好资产清查,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
(五)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
事业单位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财务预算运作,以此强化财政管理。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交流的需要,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宏观上考虑
1.会计制度滞后
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它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其一,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成为相对独立、自求发展的实体,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经费的分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模式,不论是教育事业费按“学生数分配”,还是卫生部门按“床位数分配”,都仍停留在“基本数字(人数或床位数)×开支标准”的老框框上,这就导致许多事业单位没有将主要业务放在寻求发展上,而是一门心思跑财政,跑上级单位要款要经费。其二,从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没有做出规定,使制度本身对这些业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
实践表明,要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及社会力量兴办事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职能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财务核算、存货计价、折旧方法、投资管理和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
(二)从微观上考虑
1.会计科目的设置未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调整的若干所得税政策做出了明确界定。事业单位也有许多类似之处。企业、事业单位同被征缴企业所得税,那么无疑就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执行同一标准,否则就必然导致税负不公。然而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缺少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纳税核算,假若仍依赖于纳税申报调整,势必再度加大纳税核算差异,增加纳税成本。
2.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的界线,实行统收统支,即事业单位的支出统一形成事业支出,预算外收入是事业收入的一部分。而在企业单位的预算、决算报表中,要将预算外资金单独立项填报,反映其支出情况,这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为了满足报表要求,不得不从事业支出中“切出一块”来填报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单位不按制度规定,单独设置“预算外支出”科目。要求设置明细科目单独核算,最后再将预算外支出分项并入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种预算外资金单独填报决算报表的处理办法加大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报表数据的完整性、严谨性也有待探讨。
3.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不规范
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活动千差万别,无视两者的差异,机械地进行纳税调整,等于否定了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实际上,事业单位大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或提供劳务服务为主旨,它不同于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相对清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精神产品或劳务服务,很难准确地把当期的成本、费用完整地摊销进去,特别是一些知识产权之类的无形资产,更不易计量和摊销,如果简单机械地按税收征管办法纳税,更有失公平。
三、改善事业单位财会制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吸收和借鉴预算会计改革的国际经验和改革趋势,尽快修改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其更趋完善、科学和国际化
1.在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和组织下,归并企业会计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的权限,将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限加以区分
由现有的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并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各司其职。
2.抓紧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结构,用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
将用于指导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理论概念进行统一规范,结合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国际趋势,对事业单位的报表要素、报告格式和内容以及净资产分类进行重新定义和解释,提供资本(净资产)保全的确定标准,为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提供理论指导。
3.加强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为建立适应我国政府机构和预算体制改革后的财务报告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分行业、分系统的财务报告提供企业和事业单位报表合并的指南,以满足行业和系统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一是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所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等内容也做出了规定,却忽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服务市场的资金运动的特殊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设置上的某些空白。由于制度没有相应设置这方面的核算科目,致使接受投资的各单位在这方面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如不加以规范,容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因此,建议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实收投资”二级科目,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其贷方用来登记外来投资数,借方用来登记外单位投资撤回数和清算转销数,贷方余额表示接受外单位实际投资数。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收支管理
要将预算内外的资金都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有限的资金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必须强化收支管理。强化收入管理,要积极鼓励各部门、各二级单位利用现有的条件创收,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并对收入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奖惩分明的激励措施有力地推动创收活动的开展。支出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事业经费支出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强化支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规制度的同时,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为单位基础管理所必须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强化支出管理。
2.推进管理会计的运用,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只包括财务会计,而不包括为单位内部服务的管理会计,并且事业单位主要是为宏观预算管理服务,内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变化,只有灵活地运用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如差异分析、标准成本、定量分析、责任成本等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监督、评价、考核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和项目完成情况,才能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转变;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性和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不仅要求中央政府全面把握实施,更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界定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一般是对产出总量而言,强调的是量的增加;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还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办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二)由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其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向“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就是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即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向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益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回顾历史,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可以看出,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进行检讨和反思。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消耗过高,资源效率低下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的稀缺资源极不经济地被耗费。根据新公布的普查结果,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这并未改变当前我国能耗过高、资源效率低的总体现状。“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达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1.32亿吨油当量。”而“国际能源机构19日数据称,中国2009年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比美国高出约4%,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尽管两个数据依据的资料统计来源不一,但是相差仅仅1.20亿吨油当量的能源,说明我国即使2009年尚未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也和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仅有一步之遥了。
(二)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据有关方面报告,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工业废弃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13.8万亿标立方米上升到2009年的43.6万亿标立方米。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万公顷:北方河流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30%~40%),其中黄河、淮河、辽河达60%,海河达9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据世界银行1997年统计,我国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3%~8%。
(三)重化工业发展,就业难度加大
我国农村有超过1.5亿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非农业中就业,城镇每年还有1500万以上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近年来由于集中力量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大企业,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万失地农民。“近几年我国每年建设占用耕地250~300万亩,如果按人均一亩地摊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有250~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所谓“失地农民”有相当数量的增加,这对于缩小城乡和贫富差别、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回顾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9.8%的年均增长速度,在经济方面更上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台阶,但在获得显著增长的同时,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运行中也逐渐的暴露出来,比如贫富差距过大、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失衡等。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所表明,单纯地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转变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发展
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要改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做法,致力于通过扩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来实现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要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这就带来了另一个转型: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1)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推进“三网”融合的发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3)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化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三)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特别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促进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社会化轨道。(2)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改善国家经济与社会管理。这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主要是加紧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在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经济法制建设。(3)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作为重要的目标。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收入根本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和公平兼顾的目的。(4)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益而满足其自身需要,也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问题。同时,还要通过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关键词:沥青路面;平整度;人为因素
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25-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及公路建设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知道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和市政道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单位参与施工及养护的沥青路面不同程度出现了沉陷、碾压车辙、波浪、跳车等路面不平整现象,结合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必要对沥青路面产生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一、路面施工机械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沥青路面施工机械有沥青摊铺机、双钢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等主要施工设备。其中沥青摊铺机是对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最大的,一种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设备。目前国内使用的沥青摊铺机有国产的还有进口的,国产的以徐工的和天津鼎盛的为主,进口的则以德纳派克和ABG为主,由于摊铺机在本身质量和性能上的差距,以及操作手驾驭摊铺机的熟练程度和摊铺经验,因此对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很大。沥青摊铺机的行走装置、摊铺机摊铺的速度、操作的稳定性和紧急制动性以及油料供给的速率都会造成面层的不平整和波浪。
二、钢丝放样是找平的基础
现在不管进口还是国产的沥青摊铺机均设计和安装有自动找平装置,自动找平装置在摊铺机工作前按照预先设定的基准值进行摊铺控制。此时基准控制是摊铺的一个关键环节,影响着整个路面的平整度。如果基准失控,那么摊铺出来的路面就一定不会平整或者出现波浪。要避免施工放样测量精度的误差影响应注意选择精密的水准仪器。一般施工放样均为等外测量(闭合差均按±30L(mm)控制),所用仪器绝大部分均为DS30水准仪,质量差的测量仪器会导致测量精度不够,使得钢丝基准面误差较大。水准点沉降是地质条件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由于路基施工时间较长,待到路面施工时地质的变化造成水准点之间不均匀的沉降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各水准点导致程高之间有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路面平整度。
三、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是平整的要素
在实际摊铺中无论是采用进口摊铺机或者国产摊铺机,也无论使用哪一种型号的摊铺机都要求操作手有较强的施工经验和操作技术。若摊铺机操作手不能够熟练驾驶摊铺机,就会导致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曲线前进或者起伏晃动造成平整失控。摊铺机摊铺有四个要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缓慢、二是连续、三是均匀、四是不间断地摊铺是提高路面平整度最主要的措施。因此摊铺机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摊铺机要选用熟练的摊铺机操作手;在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10-30M处停住,依靠摊铺机推动缓慢前进,并应有专人指挥卸料车进行卸料; 摊铺时要缓慢速度要保持均匀,一般摊铺速度控制在每分钟2~4m比较合适,但这不是一个硬性规定,应随时根据油料的供应情况保持一个适中的速度,一般以不停机为原则。如果摊铺速度的不稳定,会导致摊铺层初始密度不均匀,尽管摊铺后进行碾压,仍然会导致局部厚度不均而影响平整度。摊铺时应保持连续。摊铺前应该充分考虑出料量、运输车密度以及运距等,必须配足与摊铺能力相匹配的混合料,尽量做到摊铺过程中连续不停机。很多进口摊铺机设计有“自锁”装置,但热混合料在熨平板装置自重的作用下会产生下沉,摊铺机的重新启动会导致局部产生微小不平整。料车卸料时不慎撒落的混合料应及时清除干净,如果熟料堆积,两侧履带或轮胎因撒落料影响而产生接地标高与横坡不一致时,会影响摊铺后的横坡,使坡面产生波浪,影响平整度。
其次摊铺机的熨平板未充分预热,造成混合料粘结和熨不平。熨平板在摊铺前应进行加热,熨平板温度以不低于80℃为佳,底板上粘附的沥青料要清除干净,否则会造成摊铺路面粗糙且降低路面平整度。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进行施工,也必须对熨平板进行预热和保温,这是保证摊铺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容忽视。熨平板在摊铺作业中断时仍要继续保温,熨平板与混合料接触的部件间在停滞是会出现温差,附近沥青料局部温差不至于过低而粘附在熨平板底部和其他机件上。在摊铺机操作过程中,摊铺机螺旋送料器应均匀不停顿的转动,两侧的混合料应保持有至少高于送料器高度2/3,这样才能确保在摊铺全宽断面上不发生离析。
关键词:沥青路面;平整度;人为因素
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13-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及公路建设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知道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和市政道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单位参与施工及养护的沥青路面不同程度出现了沉陷、碾压车辙、波浪、跳车等路面不平整现象,结合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必要对沥青路面产生不平整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一、路面施工机械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沥青路面施工机械有沥青摊铺机、双钢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等主要施工设备。其中沥青摊铺机是对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最大的,一种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设备。目前国内使用的沥青摊铺机有国产的还有进口的,国产的以徐工的和天津鼎盛的为主,进口的则以德纳派克和ABG为主,由于摊铺机在本身质量和性能上的差距,以及操作手驾驭摊铺机的熟练程度和摊铺经验,因此对沥青路面平整度影响很大。沥青摊铺机的行走装置、摊铺机摊铺的速度、操作的稳定性和紧急制动性以及油料供给的速率都会造成面层的不平整和波浪。
二、钢丝放样是找平的基础
现在不管进口还是国产的沥青摊铺机均设计和安装有自动找平装置,自动找平装置在摊铺机工作前按照预先设定的基准值进行摊铺控制。此时基准控制是摊铺的一个关键环节,影响着整个路面的平整度。如果基准失控,那么摊铺出来的路面就一定不会平整或者出现波浪。要避免施工放样测量精度的误差影响应注意选择精密的水准仪器。一般施工放样均为等外测量(闭合差均按±30L(mm)控制),所用仪器绝大部分均为DS30水准仪,质量差的测量仪器会导致测量精度不够,使得钢丝基准面误差较大。水准点沉降是地质条件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由于路基施工时间较长,待到路面施工时地质的变化造成水准点之间不均匀的沉降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各水准点导致程高之间有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路面平整度。
三、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是平整的要素
在实际摊铺中无论是采用进口摊铺机或者国产摊铺机,也无论使用哪一种型号的摊铺机都要求操作手有较强的施工经验和操作技术。若摊铺机操作手不能够熟练驾驶摊铺机,就会导致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曲线前进或者起伏晃动造成平整失控。摊铺机摊铺有四个要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缓慢、二是连续、三是均匀、四是不间断地摊铺是提高路面平整度最主要的措施。因此摊铺机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摊铺机要选用熟练的摊铺机操作手;在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10-30M处停住,依靠摊铺机推动缓慢前进,并应有专人指挥卸料车进行卸料; 摊铺时要缓慢速度要保持均匀,一般摊铺速度控制在每分钟2~4m比较合适,但这不是一个硬性规定,应随时根据油料的供应情况保持一个适中的速度,一般以不停机为原则。如果摊铺速度的不稳定,会导致摊铺层初始密度不均匀,尽管摊铺后进行碾压,仍然会导致局部厚度不均而影响平整度。摊铺时应保持连续。摊铺前应该充分考虑出料量、运输车密度以及运距等,必须配足与摊铺能力相匹配的混合料,尽量做到摊铺过程中连续不停机。很多进口摊铺机设计有“自锁”装置,但热混合料在熨平板装置自重的作用下会产生下沉,摊铺机的重新启动会导致局部产生微小不平整。料车卸料时不慎撒落的混合料应及时清除干净,如果熟料堆积,两侧履带或轮胎因撒落料影响而产生接地标高与横坡不一致时,会影响摊铺后的横坡,使坡面产生波浪,影响平整度。
其次摊铺机的熨平板未充分预热,造成混合料粘结和熨不平。熨平板在摊铺前应进行加热,熨平板温度以不低于80℃为佳,底板上粘附的沥青料要清除干净,否则会造成摊铺路面粗糙且降低路面平整度。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进行施工,也必须对熨平板进行预热和保温,这是保证摊铺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容忽视。熨平板在摊铺作业中断时仍要继续保温,熨平板与混合料接触的部件间在停滞是会出现温差,附近沥青料局部温差不至于过低而粘附在熨平板底部和其他机件上。在摊铺机操作过程中,摊铺机螺旋送料器应均匀不停顿的转动,两侧的混合料应保持有至少高于送料器高度2/3,这样才能确保在摊铺全宽断面上不发生离析。
一、漾濞县城区面临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范
漾濞县是一个总人口不到11万人的小县,城区位于漾濞上街镇,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人口约10408人。
1、漾濞县城道路总体概况;漾濞县城有环城路、为民路、新建街、金星路、商业街、农民街6条主要城市街道,其它有文化巷、来龙巷、北门巷以及仁民街等胡同里巷,总公里程6.41公里,城区街道全部为沥青路面,有路灯照明,绿化仅为两边行道树。有4个十字路口,两处交通信号灯和执勤岗亭,城内无公共停车场,仅在新建街设临时停车线,有停车泊位40个,主街道新建街宽10米有中心标线,为民街宽10米,划有中心标线,但无标志,平均街道宽7.1米,整个城市网络骨架呈自由式结构。
2、漾濞县机动车拥量及县城内交通状况;
2005年5月止全县机动车总数为3461辆,其中货车238辆,客车55辆,农用车365辆,拖拉机223辆,摩托车2449辆,全县交通警察13人,人均管理机动车266辆,城区日平均交通流量5533车次,人均管理425.61车次,全县机动车驾驶员4152人,人均管理319.4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地人遵章率只有55%,驾驶人遵章率75%,城镇居民日均出行量为6500人次,县城街天交通高峰期人流量8300人次,车流量达2000车次,全县共设两个客运站,拥有8辆远郊公交车,由于漾濞城区没有专门的停车场供车辆停放,所有车辆沿街摆放,小贩以路为市,再加上停放的大小车辆经常乱停乱放,阻碍交通,是漾濞县城的交通乱点、堵点及事故隐患所在。
二、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直接原因引发的思考
“人、车、路、交通环境”是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四要素,不论是哪一个要素的滞后发展都会影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甚至阻碍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关于“人”的思考
人是交通中的主体,没有人无所谓交通,而人对交通的不理解、不尊重,就会导致产生混乱的交通秩序,使日常的各项工作都无法开展,我县城道路交通管理中交通参与者的主要表现有:
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城市交通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淡薄。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农村县城的交通日趋城市化,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没有良好的交通习惯,甚至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区别,只图个人方便,不顾交通大局。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农村进入城区的交通参与者,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更是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他们把在农村长期形成的走路、开车的不良习惯带入城镇,对交通警察的正常交通管理不以为然,甚至疑惑不解,我行我素,对交通信号灯及交警的招呼漠然置之,对驾驶员的喇叭声不闻不问,再加上赶集的村民们无视交通秩序,随意摆摊置点,更使交通秩序异常混乱,异致了各种交通占道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街天,城市街道成了大卖场、垃圾、废弃物满地狼籍,造就了城市的脏、乱、杂。
(二)关于“车”和“交通环境”的思考
1、城市规划与交通发展不同步,交通设施滞后。
在近几年来漾濞县的小城镇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坑洼不平的乡村道路也随之飞速发展,县内机动车拥有量也在随着供求的需要急剧增加,与相应的公共设施不能同步发展。(1)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远远的不能满足这种增长的需要,城区道路窄,人车混行,使本已超负荷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再加上商贩林立,10米宽的路面被占去5米,有效路面更加窄小,加上行人购物等,机动车几乎不能行走,特别是在街天这一现象更为突出。(2)交通规划不全,导致了车位不够,许多车辆乱停乱放,停车随意性非常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政机关、政府部门,个别驾驶员更为突出,无视交通规则,当街停放。(3)城市建设规划不长远,建筑新设施必先占用或破坏一部分公路,忽视交通,减少公路使用期限,大大的降低了公路应有的通行率和使用率。
2、违反交通法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城市和居民的需求各种因素导致了近几年漾濞县境内三轮摩托车迅猛增加,而这些三轮摩托车驾驶员大部分都是一些剩余劳动力或外来人口组成,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驾驶技能不高,有的甚至没有驾驶证就开始驾驶三轮摩托车,导致三轮摩托车驾驶员不了解通行条件,不了解停车规定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经常违法违章。
(三)关于“路”的思考
1、道路功能不明确;漾濞县内有国道、省道、县乡道几十条,也分成不同的等级,在这些国、省、县、乡道上各种非法占道行为经常发生;村民打场晒粮,堆放肥料,占道放置机建材料、城区道路两侧更是商业、服务业、修理业、商贩、地摊林立,道路成了既是交通又是重要商业区,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动车的通行率。有大量的公共交通、货运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形成交通类型复杂,交通密度大,交通频繁的混合交通,相互干扰,交通安全、畅通得不到保证。
2、路面设施不全;城区交通路面设施差,设备不全,路面标志远远不能满足道路交通的需要,缺少必要的停车场设施,绝大多数的车辆都是当街停放,无法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更加重了交通管理工作。道路没有护栏设施,行人和机动车混杂,埋下了极大的事故的隐患。
三、如何协调交通管理工作和客观现实交通环境的思考
面临着这样的一个交通现状,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如何使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中的工作步骤、工作方法来规范人、车、路、交通环境“四要素”中所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管理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这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难点和关键所在,从漾濞的现实交通出发,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使人、车、路和谐发展,解决交通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根治违章和维护良好交通秩序的治本措施。只有每个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了,并自觉依法行车走路,交通秩序才会彻底变好。一方面立足长远,从学校入手,加强小学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启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县内各个乡镇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村寨,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从最贴近交通参与者的利益方面入手,灌输给广大的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的安全意识,改变过去无视交通在公路上、大街小巷,胜似闲庭信步、无视交通信号,不顾其他交通参与者,随意停放车辆,任意穿行马路、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二)创新管理手段、大胆管理;
加大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新建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如:更改上路执勤时间,提前上班执勤规范交通高峰期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经常下乡巡查乡村道路交通情况,委托偏远乡镇的派出所管理交通,加强夜间巡逻机制,减少失管、漏管现象等。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的交通法规出发,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管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
(三)建议政府更新交通设施,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停车恶习。提出意见和理由,建议政府和城建等部门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市规模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彻底改变交通拥挤、乱停乱放的现象。增设交通标志和交通防护栏,划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从客观上杜绝交通违法行为。
(四)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
要使县城的交通有序、畅通就必须要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由于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警力配置因素,对城区的交通管理,必须联合工商、城建、交通、农机及公安诸警种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除了日常管理外,每年定期开展统一行动,打击盗抢机动车和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上路行驶、乱停乱放等各种违法行为,治理占用道路摆摊设点、打场晒粮,规范机动车修理摊点,营造严管氛围,以确保城镇交通安全有序,净化交通环境。
(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关键词】文化产业 音乐产业 可持续发展 比较探究
音乐产业是人们对音乐生产制作领域的统称,主要由唱片公司、音乐制作公司和发行销售公司组成。音乐产品的发行量和产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音乐产业发达情况的标准。音乐产业与电影电视、动漫游戏以及演艺表演等关系非常密切,是文化产业中创意程度最高、最易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大力发展音乐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一、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产业一般被认为与经济相关,所以提出音乐产业的同时也出现了音乐经济和音乐工业等表达形式。总的来说,音乐产业是指文化产业中的音乐部分,其隶属于文化产业下的艺术产业。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或商业化的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的生产、供应和传播。文化产业包括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以及出版业、文化旅游业等。根据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将音乐产业定义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的音乐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音乐艺术服务的活动的总称。
在近20年内,中国的音乐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创造的价值令人瞩目。但是从1997年开始,我国音乐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具体表现为:
1.原创音乐作品匮乏
盗版的盛行使得很多唱片公司无法收回其投资成本,在其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开发成本大大降低,音乐产业逐渐走向原创匮乏,严重影响音乐产业的发展。
2.传统唱片市场萎缩
据统计,2003年我国唱片的销售总额为12.2亿元,但是最近统计结果显示不到一亿元。各个省市内的很多音像店都面临倒闭的状态,就连地摊上倒卖的盗版光盘也鲜有人问津,由此可见唱片行业的萎缩状况十分严重。
3.数字音乐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上方便下载到喜欢的音乐,这对音乐光盘的冲击非常大。特别是网络盗版音乐,严重损害了音乐产业的利益,也成为制约音乐产业发展的关键。
4.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音乐产业实现数字化是其必然,但是这就会造成音乐制作者的权益无法受到合理的保护、利润的分割不均等,这严重打击了音乐提供者的积极性。
二、西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西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西南地区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该区域的民族音乐有着不同层次的文化特征,大多数以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表演,内容复杂多样。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体系,如彝、白、回、壮、傣、苗族等,民族音乐文化与其独特的节庆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其民族音乐文化更具开发价值。客观来说,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是国家文化产业中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缺乏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其现状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集约化程度不高。《唱山歌》《纳西古乐》等西南地区的音乐市场一直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但就其市场运作来说,只局限在需求阶段,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规模效益。在产业化发展中将资源优势转换成规模效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否则无法实现其音乐的定位。通过对西南音乐文化市场的调查发现其形成规模化效益的项目很少,音乐文化资源没有转换成产业,仍然停留在作坊式阶段。
(2)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政府的态度和政策的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投资、融资政策会直接影响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西南地区来说,其音乐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布局,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很多地方在音乐产业方面还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政策的支持,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这对西南地区音乐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3)缺乏经营主体。在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经营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造成音乐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总量较少。资金短缺就会造成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在音乐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着资源闲置、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资金不足也造成了音乐产业的宣传和创新力度的下降,西南地区的音乐艺术仍然处在自然存在的状态。
(4)音乐产业人才匮乏。音乐文化产业的人才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要掌握国际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游戏规则以及全球化经济下的谈判和经营。在我国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人才非常缺乏,其资源的配置机制还停留在简单组合和非要素组合阶段。
2.西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我国西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想使其能够适应时代潮流就必须寻求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具体的措施为:
(1)突出民族特色并加强宣传。民族音乐文化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对其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突出其民族特色。并且要让民族音乐既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又有市场需求。在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西南民族音乐中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那一部分,同时,增加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宣传,将其打造成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普及的作品,最终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2)改变其经营模式。西南地区音乐产业要走从品牌经营到文化经营,最后到产业经营的道路。一个产业的经营都要经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西南地区丰富的音乐资源是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并且坚持创新的精神,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品牌。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打造一个贴近民众生活,展示西南民间艺术的精品文化项目。
(3)建立资金支持机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音乐产业亦是如此,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拓宽其融资渠道。音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了文化产业的门槛,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政府资金支持,给予音乐文化产业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为了打造音乐文化产业的精品工程,就要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吸引机制。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逐步完善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建立音乐产业人才资源库。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音乐产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西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三、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区居住的主体是蒙古族,他们从小受蒙古族风土人情的熏陶,感受着内蒙古草原的风情,聆听着蒙古族的民歌。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内蒙古地区的人们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其是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长调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以下困难:
(1)口传身授的局限性。一直以来,长调民歌都是通过传承人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的,其本身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缺少文本形式的记载。这样很多的曲调或者演唱方式会因为传承人的去世而遗失,很多著名的演唱艺人年事已高或者去世,长调民歌也面临着很大的传承危机。口传身授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严重制约了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2)环境的不断变化。内蒙古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草原逐渐消失,导致牧民不断搬迁,使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传承失去了艺术土壤。在蒙古族的音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马有关的,但是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建设,草原上马匹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这种跟马有关的民歌也必然面临衰竭的局面。此外,在内蒙古地区研究蒙古族音乐理论的人才匮乏,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这导致了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因为人才的流失而日益衰退。
2.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1)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蒙古族人民在其游牧的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长调民歌的传承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其效能,把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纳入地区发展的部分。从蒙古族民歌的特征来看,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也各不相同。因此,政府部门就要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充分了解各方面的诉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使蒙古族长调民歌能够顺利地得到传播。
(2)培养蒙古族音乐传播的土壤
蒙古族的长调作为一种民族特色音乐,在其传播的过程中要结合时展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目前,原生态的大型艺术表演和民俗风情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一种音乐文化的传播不是单单靠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媒体报道或者一次专场演出就能够实现的,必须考虑如何将更多的群众纳入到蒙古族音乐的保护大军中来,网络或者媒体的传播是其关键所在。同时,在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如果将长调民歌作为旅游开发的一部分,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大力宣传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使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民俗歌曲的魅力,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实现以游带艺,加快内蒙古民族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当然,这也需要各旅游单位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长调歌手,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的比较及发展策略
通过对两个地区民族音乐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西南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其音乐各具特色,但是其演唱群体主要是民间艺人,受其自身条件和思想的束缚,音乐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形成完整的音乐产业体系。故西南地区的音乐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传播,没有被外界广泛接受。与西南地区音乐相比,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但是其口传身授的教育方式使得该音乐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内蒙古地区多为游牧民族,草场的退化和牧民的迁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音乐文化产业体系的形成。这两个地区的音乐都没有采用合理有效的传播方式,在学校的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让两个地区的音乐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论是西南少数民族还是内蒙古地区,其音乐传承都是靠专职民间艺人或者非专职的音乐爱好者,政府要给予这些人员高度的关注。如给生活困难的艺人一定的生活补助;对濒临失传的音乐进行一定的抢救,增加一些公共政策等,使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走进社区、学校和乡村。
(2)发挥学校的优势,在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使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接触和了解到这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音乐,并且逐步培养学生和民族音乐之间的深厚感情。
(3)合理利用媒体,通过媒体宣传民族音乐,使更多的人能够听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并且让更多喜欢音乐的人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相关资料,实现音乐的共享。
(4)使音乐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优势,如旅游等,在旅游景点进行适当的宣传。
总之,在我国,人们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西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音乐。蒙古族以长调为主,西南地区以各族民歌为主,但是二者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产业,使其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音乐的调查研究,探究了其音乐产业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在未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面临着很好的市场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要想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增设国家音乐产业发展基金以及加大政府对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注:本文为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以民族音乐文化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公共政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B015)
参考文献:
[1]赵沛.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2]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刘玉珠,柳士发.文化市场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赵明媚.努力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