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时间:2023-07-18 17:2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第1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经济责任指的是针对由于失职、渎职或者另外的违法行为导致严重事故或者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而实施的一种经济制裁[1]。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被定义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接受委托或授权的情况下,以企业、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等领导者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事项等为对象,来主要实施审核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的宗旨是为了监督以及评价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约束其经济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加大领导者的监督工作,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最终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归纳如下。

    1.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比较模糊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审计机构或工作人员对其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只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仅根据财务收支去评价领导者在其领导职能范围内财务收支方面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如果仅根据财务收支这种角度去判断领导者是否很好地履行应负的经济责任,就可能出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中仅在乎审计结果,而忽略大部分审计的内容,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度,引起风险的出现[2]。

    2.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要想被有效地应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是否规范、真实以及可靠。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尚不够规范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方法界定及其评价体系都不够标准,无法通过定量指标来制定综合性的规范体系。因此,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评价体系可行性不足,致使经济责任最终界定的方式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很模糊,无法形成准确的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在任的领导者会将那些不利己的情况推诿并有所说辞,而针对上任领导者的账款等一些遗留情况也不闻不问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

    3.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综合

    由于经济责任需要审计的对象是领导者或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可能关乎其个人职业前途和个人生活,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会增加审计结论的敏感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审计人员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判断、专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但目前中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不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包括其引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括其引起的一些社会效益以及周围环境效益。一些审计人员会受传统审计的影响,对传统审计方式太熟悉而无法综合运用到新的环境背景中,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标准,仅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某个局部内容或局部结果来审计,不够全面,也不够综合,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素质标准。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增强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与传统的仅针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很重视对领导者个体方面的审计。对其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涵盖其相关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时候,需要增强审计人员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应该对将要审计的经济对象在其需要审计的时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充分考虑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来审查、评价,直到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非常全面、真实地得到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现实状况[3]。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

    在不同的单位中,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不尽相同,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也各不相同,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也各种各样。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需要准确地了解各不同责任和单位性质的差异,最后构建一个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个标准体系来对不同单位的不同领导者进行统一标准的整体的审计评价,在细节上再针对不同单位的领导者进行细化,以保证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

第2篇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特殊的经济监督制度,在促进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依法行政、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济责任审计也存在着审计成本偏高,缺乏成本意识的问题。因此,关注和研究如何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必要性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有效保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目前,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大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在安排完成好同级财政审计及署定、自定项目后,已没有更多的人员及时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审计机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政府改革的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表明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财政危机是一种普遍的行政现象,同时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腐败的滋生又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运行模式已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应顺应政府改革的需要,在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上要多下工夫。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成本意识的强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产出,那么该项目就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本意识非常淡薄,这不利于审计经费的合理使用。如果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上树立成本意识,就需要在降低其审计成本方面多做努力。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及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审计界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看,财政审计是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审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部内容和目标,它首先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审计工作量,缓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或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立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都经过了社会审计组织的会计报表审计,且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报表社会审计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鉴于此,国家审计机关在执行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资源、成果共用,减少重复,避免浪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强化审计监督的结合点,其中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尤其重要。第一,部分内部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审计,或由社会审计组织或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如果国家审计机关将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交给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然能节约国家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外部审计,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四)建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档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档不仅是审计部门的事,凡相关的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档规范。具体来说,审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库,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组应及时将审计取证资料、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利用情况等一并归集,形成审计案卷,移送档案库保管。政府是审计结果的主送机关,应指定专人或专门的机构接收审计部门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并进行登记传送保管,为以后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准备。(五)整合资源,提高人员素质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高低很大部分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鉴于我国审计人力资源现状,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是一条既经济又有效的新路。整合审计人力资源是在审计人员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着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型、智能型、复合型和自我更新型的审计人才结构。此外,还需树立“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审计资源观,这也是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第3篇

伴随着我国的集团销售以及集团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本着加强对于集团下属企业进一步管理,审计一直都在原有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年度经济责任考核审计这二者基础之上,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就是指对于被审计的单位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财政以及有关经济责任来进行严格的审计以后,在审计的结果报告里面对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该负有的经济责任来进行一定的评述。长久以来,在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域中存在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这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思考和研究,下面笔者就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进行探析。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界定

众所周知,任期经济的责任其实属于一种阶段性期间的责任,将不同责任时期里面的责任归属和行使权力行为对于任期责任归属和行使权力行为对于任期影响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一定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原因就在于这一个做法不仅仅能够将家底摸得一清二楚,从根本上对继任者了解自己所要接任单位中真实的情况进行了解,将自身未来的工作思路进行很好的明确,将适应期大大缩短,更加能够对离任者离开单位以后的经济责任进行了明确,本质上就是将前任者和继任者这二者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将适应期缩短。再加上因为对离任者经济责任进行了很好的明确,实际上将前后任这二者之间的责任进行了划清,将过去那种新官不理旧账以及旧官一走了之这一种情况进行改变,对交接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在我们平日工作中,往往存在着现任责任以及后任责任划分不清楚的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在单位干部上任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自身的任期经营目标,这样也就使得业绩以及经营成果并没有一个量化指标的依据,最终导致了责任划分方面十分模糊;其次,在其任职之初,企业单位财务情况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和确认,也没有办理相对应工作交接的手续,这也就为对比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因为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往往具有连续性这一个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前任的遗留问题普遍存在,遗留问题一直都对后任的任期目标良好完成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想要对其改善就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在自身审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认真严格的调查和研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根本原则,从责任主体上面将责任归属很好的分清,这样就对企业单位前任责任在设计的评价过程中做出一个附加说明或者剔除。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

人的思维分为客观和主观这两种,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同样包括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这两个重要的内容,客观因素一般都是排除人为原因之外的自然原因和环境原因等,不受人们的控制和监督;主观因素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为的原因,由于人自身所造成的,排除主观的失误要求我们要对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制约。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的定义和概念同样如此。所谓的客观责任就是指国家的体制改革以及经济政策调整中存在的不完善和不可抗力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经营决策失误这一种经济行为,而主观责任就是指因为经济责任人的、假公济私、以及谋取私利等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为企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一种经济行为。在我们的实际审计工作中,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市场因素等等客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企业单位经营的业绩产生影响,有的企业因为自身存在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自身的经济包袱十分沉重,虽然这些企业在主观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企业中的亏损面貌在短期之内很难改变,有些企业自身进行的重大经营决策存在着错误现象,我们除了要对个人决策能力等等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更加要对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等等客观的原因进行分析。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要将各个方面的因素、原因以及隐患进行考虑,将客观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明确和清晰的界定。那些属于客观因素的原因,要求我们在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分析和说明,而属于主观因素的原因,要求我们在审计评价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披露并且要对其责任进行追究,视情节的轻重来对相关的委托部门进行委托,建议其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单位因为涉及到职工和人员的更替问题,那么,就一定会涉及到离任者和现任者这两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主要囊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离任者和现任者这两个方面进行责任界定。本文中,笔者主要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界定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这两个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第4篇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内部审计增值的角度,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讨内部审计对完善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综合改革;内部审计;增值路径

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审计学会2015-2016年度教育审计科研课题,内部审计在高校工程管理中的职能与定位研究,编号:JY20152206。

一、引言

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指导性方向。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推行过程中,校院分权和管理重心的下移,迫切的要求建立健全高校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大学权力的合理制衡与内部监督。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依法治校和简政放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其目的在于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1]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变将使其逐步参与到高校改革发展的管理决策和建设规划中,并保障高校综合改革的发展稳定。本文从内部审计为学校发展增值角度来探讨内部审计对完善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的路径。

二、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活动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之前,大部分的基础院系并未建立院系内部的规章制度,多为参照学校制度管理执行相关事务。权力下放后,学院作为一个拥有相对完善自力结构的体系,需要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包括行政管理类、科研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类等。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院系的制度建设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熟知学院在参照学校制度执行过程时,存在哪些管理漏洞与薄弱环节,以及哪些类别的管理制度应该在学校制度基础上细化或进行个性化的制定。如部分院系由于课程设计,需购买、保管大量移动设备,则该院系应建立对移动设备进行备查登记或办理相关调拨手续的制度;部分院系下设多个实验室,则应建立实验室管理办法,并对实验室的使用、管理、耗材等作出相关规定。对新制定或修订的院系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审计同样应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院系不断完善其制度体系。

2、搭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分权制衡,规范权力运行

内部控制是单位制定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的设计本身是一种权责划分,内部控制的运行体现为监督与制衡。由于高校过去“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权力结构,使得基础院系的内部控制体系长期以来不够健全和规范。权力下放后,需要进一步理顺学校与院系间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互相分离、互相制衡的局面,使学校与学院间的内控制度能“承接到位、体系严密、执行有效”。高校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院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院系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可协同参与设计,并结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主导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对于院系内部控制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帮助其建立可行性强、操作性高的业务操作指南规范。同时,审计需对院系内控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总体评价,关注内部控制缺陷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从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入手,深入开展审计业务活动。对内部控制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内控设计与内控运行方面的问题。通过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内控审计的评价,不断完善各基础院系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其运行有效。

3、利用信息优势,协调各部门的发展,为领导决策和学校发展服务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存在有助于高校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中克服内部治理部门化、碎片化和职能体系分设产生的管理盲区,促进各子系统从破碎走向协调和整合,为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整体治理、改善职能部门无缝隙运行发挥增值作用。[2]审计部门对其他部门各项经济政策、管理运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既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又能从专业角度防范潜在的决策风险,同时还能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通过审计咨询参与学校发展建设,可统筹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并平衡各部门协调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审计方式灵活、审计方法多样和审计监督常态化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性,创造性的开展适应改革发展的审计业务。针对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推进和简政放权,探索开展政策跟踪审计和审计政策措施贯彻的总体情况,及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权力结构重建后,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以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清单为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开展廉政审计;针对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专项审计调查,覆盖常规审计盲点,为高校领导层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加强审计结果利用,建立审计结果公开机制,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建设公开化和透明化

随着政府向高校放权,以及企业、社会对高校投融资参与程度不断加强,信息公开是高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信息公开既是完善高校治理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政府、社会、公众对其监督的有效途径。而审计结果公开是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务公开的良好补充。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权限在审计项目完成后,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的主要结论。由于审计项目涉及学校各个下属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情况、重要经济管理活动,涵盖人事、财务、制度、科研、资产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因此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将学校各下属单位的行政行为、履职能力和实施效果向广大师生,满足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审计结果公开应根据公正性、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合理建立相应的公开机制和公开渠道,根据需要分类别、分秘级进行公开。主动公开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预算执行与决算的审计结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职情况的审计结果、科研经费的综合审计结果、工程项目的审计结果,以及专项审计情况等;依申请公开涉及国家、学校或集体秘密的有关内容,并明确依申请公开的申请方式、受理程序和答复机制。审计结果可通过会议通报、书面刊印、网站公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公开,并逐步向社会公开。

三、从改革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入手提升内审增值功能

1、优化内审组织形式,形成审计联动新架构

2015年2月9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指出“要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领导,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报告;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内部审计若要切实发挥对高校发展的最大化作用,需要健全、优化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以管理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与组织、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在审计方面重大问题的会商沟通与协调配合,发挥相关部门的专业咨询作用,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质量,并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应将讨论确定年度审计计划、交流和通报学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审计工作的重大问题等确立为审计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2、转化内部审计职能,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首先,完善常规审计的方式方法。如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除将财务状况、内部控制、学科发展、服务社会等维度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外,还应结合发展规划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评估开展审计工作;逐步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将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协同实施,及时跟进学校综合改革、机构调整涉及的部门和单位,有计划、有重点的实现审计全覆盖;加强审计结果的利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将其他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决策、完善制度的重要参考;将审计结果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完善对审计结果的监督机制。其次,创造性的开展新型审计业务类型。探索开展资产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决策审计和政策跟踪审计,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加强大宗物资、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绩效审计、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帮助下属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除开展对下属单位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外,还应对下属单位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决策开展审计业务。

3、强化审计手段,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审计工作形成全局协调、数据管控、质量把关、过程管理、决策支持的重要工程。通过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基础实现彻底革命,达到以下目的:一是提升审计效能,将审计关口前移,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变静态审计为动态审计,及时发现、处理和纠正问题;二是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程序和严格审计处理权限,加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同时运用信息平成数据的采集、加工、整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审计结论偏差;三是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审计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处理;四是信息化平台为审计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提升审计业务的覆盖面和审计层面的高度。具体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应从建立常规审计的审计模块入手,逐步拓展到新的审计类型和审计程序中,探索查账、实时监督、风险抽样等各种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手段,逐步实现审计与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对接,扩宽审计信息挖掘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陈秋云 单位:中山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发展 思考

面对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灵活的私有制医院的发展,对医院的管理模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必须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和管理工具的作用。

一、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审计监督功能的运用,审计部门职责的界定不合理

当前许多医院中,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把审计对经济的监督作用理解为对医院账务的复核,将审计定位在传统财务收支为主的薄记审行范围内,限制了审计对医院经济运行的监督作用;有的将审计看成了医院经济运行的考察评价工具。把内部审计部门功能定义成经济运行成本核算,做起了财务成本管理的工作,片面的理解了审计对医院经济运行的监督作用:另一种则是把医院日趋繁杂多样的经济活动全部推到了审计面前,经营、服务,新技术、新项目、新设备的开发、引进、购置、保管等以及各类收费的价格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后勤服务等经济活动无所不及,使得医院有限的审计资源不能完成复杂的审计工作,使审计的效率、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2、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根据自身机构和人员特点,都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制度,但不同医院之间缺乏统一标准,更缺乏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使得制度建设缓慢。同时,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能对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及时调整,造成了制度不完善,效率不高。

3、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影响其权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保证其审计结论公证、客观的需要。医院大多数审计部门还是在行政、纪检分管领导的领导下,并不是由院长直接领导,这既是对内审工作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是当前制约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形式上独立性、权威性的医院行政管理性问题。

4、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业务在扩展,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已从基本的账项基本审计扩到基建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这需要有丰富审计工作经验,精通财务、审计专业知识,有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精通会计和审计软件操作的审计人员,如何引进人才,加速人才培养,成为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瓶颈。

5、内部审计意见的落实不到位

只有审计成果转化成为促进医院提高经济效益、完善制度体系、推动医院发展的动力,才能够体现内部审计的作用,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这就需要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审计结论。

二、解决医院内部审计发展问题的对策

如何适应医院经济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医院内部审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更好的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效率,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1、对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

医院内部审行是由医院内部设置的专职机构及人员,独立地对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用以健全内部控制,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定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职能定位的偏差,其直接的影响是内部审计范围狭窄或越位缺位,发挥作用有限。要明确监督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要正确处理管理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将内部审计真正定位到监督上来。

2、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养

医院要利用前段时间金融危机的影响,多引进一些高级审计人才,充实提高内审部门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接收理论知识全面,有正义感,稍加培养便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大学生,作为内部审计门部发展的储备人才。还要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业务上。要创造条件,鼓励内审人突破现有知识结构,追踪内审工作的新动态,在计算机审计领域、基建审计、效益审计等方面进行知识完善和更新。还要加强医院之间的内部审计经验交流。借鉴好的做法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和职能。

3、加强对内部审计结论的利用

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审计结论的利用。要在对科室中层领导的任免上,制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医院在中层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和后续管理工作中,在对医院资产的监管使用中,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在对医院员工绩效评价上,要结合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决定对个人的考核,提升和业绩收入的分配。

4、实施内部审计意见公布制度

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工作中得到领导认可,就必须突显审计的成果,也就要必须保证审计结论及时贯彻执行,但在实际T作中,各种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体制因素等的影响又很难避免:那么就必须建立审计意见的公布制度,靠广大员工舆论的力量保证审计意见的执行,这不但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审计的权威性,而且还增强了大家对内部审计的全面了解,促进医院内部审计全面快速发展。

5、积极稳妥的拓宽医院内审领域。促进医院经济管理和经济目标的实现

第6篇

关键词:风向导向 高校 审计流程 优化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

在我国,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8月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作出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有内部审计的内涵本质,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高校的内部控制、预算执行和决算、建设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帮助高校完善治理、防范风险、创造效益,实现高校事业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该模式下审计人员在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实施审计,审计过程中运用专业的审计技术方法来协助组织降低组织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内部审计流程是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梳理,笔者发现高校都有基本的内部审计流程体系,制定的内部审计流程主要集中在工程审计流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和财务审计流程等方面。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主要流程如下:

1.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流程。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审计小组,开展审前调查,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发出项目的审计通知书,接收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提供的审计所需资料。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流程。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进行实质性审计程序,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访谈和分析等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计评价等。

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流程。审计组汇总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完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意见;审计组对反馈意见进行审查核实,有必要修改审计报告,并报内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将审核后的审计报告报分管校领导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

4.后续审计阶段的主要流程。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一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对整改报告中的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出具后续审计报告,项目归档。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问题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也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准备阶段。首先,高校内部审计的年度审计计划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省教育厅内部审计部门的部署,立项很被动,缺乏风险意识,而且审计项目多以财务收支审计、建设工程审计等常规审计业务为主,较少涉及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等较为前沿的审计内容。其次,疲于应付审前调查,未考虑风险因素,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没有针对性,造成审计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和内部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的不具可行性。现阶段,少部分高校将审计工作狭隘地定义为查账,这种账项基础审计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2.审计实施阶段。首先,经过调研,笔者发现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审计流程,这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此外,有的高校直接套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流程,没有针对性,不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其次,大部分高校在实际审计实施过程中,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直接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工作,在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加剧了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间的矛盾,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从内部控制、高校治理等方面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和发挥作用的层次不高。最后,笔者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简单、应付的情况,不能完整地记录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审计报告阶段。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建设工程审计等多种内部审计,但是内部审计报告浮于表面,仍局限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评价层面上。内部审计部门较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和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提及的较少,因此就不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体制和机制上的挖掘。

4.后续审计阶段。首先,经笔者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较大部分高校没有进行后续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作为审计项目的结束,导致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和意见没有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落实,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其次,高校后续审计未有效地发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咨询功能,因此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认可度不高,不利于提升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影响力。

三、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优化对策――基于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流程要求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阶段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针对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流程进行优化。

(一)审计准备阶段。首先,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立项以风险导向为基础。高校的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要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情况选择当年要实施的审计项目。变被动立项为主动立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立项,对于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优先投入审计资源,进行重点审计。审计立项要有前瞻性,使得审计项目能够解决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其次,高校要做好深入充分的审前调查,并对被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这样能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出详细有针对性的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在项目审计计划与方案中,对于有可能发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地方要重点关注,并重点投入审计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审计实施阶段。首先,在该阶段,审计组要进行控制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那么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就应越广。如果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可信赖程度低,审计组就应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这样才能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其次,高校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适合高校特点的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得审计工作有理有据,同时为审计检查和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三)审计报告阶段。审计报告阶段是体现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核心阶段,因此要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对该阶段进行优化。首先,内部审计要实现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管理、增加价值的功能,就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就高校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情况,管理体制的健全及效率等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样被审计单位才能采纳审计建议,优化管理机制。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同时,应出具管理建议书。所谓管理建议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研究思考管理建议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这样提出的建议才能改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四)后续审计阶段。后续审计阶段是确认内部审计意见与建议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关键阶段,只有经过后续审计阶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系统。高校的内审部门应重视后续审计工作,认识后续审计阶段在高校整个内部审计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后续审计的有效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将后续审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这样能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实施后续审计应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审计技术、技巧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在实施后续审计时,内审人员应帮助被审计单位一起分析查找相关问题的原因,对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进行落实,并推广应用。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后续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建议,持续帮助高校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王小林.审计流程优化研究――基于BPI理论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1,(27).

2.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3).

第7篇

一、找准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在企业中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单纯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国家审计的姿态执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审计监督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今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看,它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大主要职能。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已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履行作为参谋的职能。如中铁四局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突出“三个服务”: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三个服务”的思路使全集团的审计工作在企业改制后迅速步入正轨,内部审计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三年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和不足,客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如中铁四局集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效益审计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前审计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审计方法,能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利用机审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包括评价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抓住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是多年来审计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企业改制后,内审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加之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更需要抓住重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铁四局集团在改制后的审计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对企业效益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近几年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审计:

一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建筑施工经济效益的源泉是工程项目,对项目效益的好坏不仅领导关注,员工也关注。审计部门抓住这一热点,对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实施了期中或期末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效益的认定,而且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审计建议,绝大部分都被各单位采纳,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改制后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按正常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操作外,要注入新的,尤其是特别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潜在风险和不良资产要进行披露,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此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定期地对司属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一方面促使这些单位规范经济行为、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勇于创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适应世界经济迅速和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将内部审计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为“增值与改善”。因此,作为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并以服务为主,使内部审计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参谋等服务职能。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需要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以及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8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 审计工作 转型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8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防部队建设的全面推进,传统部队审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消防部队快速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审计转型工作,既是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形势的需要,也是推进消防部队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现结合消防部队工作实际,浅析如何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发展。

一、审计转型的定义

所谓审计转型是指由于形势和环境发生变化、受托责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为了确保受托责任完全履行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而对自身工作进行的根本性调整。它是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

目前,公安消防部队审计工作正处在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需要大胆突破传统审计方式的局限,以服务部队中心工作为导向,以规范审计机制为重点,以创新审计技术为关键,以推进审计成果共享为途径,切实提高审计监督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审计工作改革创新。

二、目前部队审计工作转型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传统审计理念不适应部队审计工作转型发展形势。部队传统审计理念认为,审计主要就是查账,即查阅凭证和账本,审计结果只是通报发现的表面问题。传统的审计理念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没有过思考,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能从宏观及完善管理机制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这样的审计理念已经不适应部队审计工作转型的发展形势。

2.审计队伍现状不适应部队审计工作转型发展节奏。目前由于体制和编制原因,消防部队基层单位没有专职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兼任,专业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审计队伍总体上比较偏重财务方面的知识,缺乏基建、工程、网络等现代经济所需专业知识。审计队伍中缺乏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能运用效益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审计队伍也无法适应消防部队审计工作转型发展的节奏。

3.传统审计方式不适应部队审计工作转型发展要求。当前消防部队审计方式主要以手工审计为主,审计方法单一,就账查账,一味追求看凭证,抄数字,抓不住重点,找不出、找不准实质的问题。信息化审计工作还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推广进度滞后,审计效率不高,无法达到审计工作转型发展要求。

三、如何加快消防部队审计工作转型

过去的一年是公安消防部队加快审计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笔者认为,要实现审计转型,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使审计工作适应部队建设要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强化理念引导是根本。推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转型,首先要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审计理念引导。

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审计理念。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受委托经营、受委托管理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消防部队审计也是基于这种受托责任关系产生的。通过审计监督,管好用好纳税人的钱,给老百姓一个负责任的交代,是消防部队审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消防部队审计领域如何拓展,审计工作如何转型,我们都应该秉持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目的和宗旨,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审计责任。

二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审计理念。对审计工作来说,监督只是手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服务才是目的,是本质的内核。只有真心实意、实实在在地为审计对象服务,为消防部队中心工作服务,为消防事业建设发展大局服务,为广大消防官兵服务,并在服务中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职能优势,审计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职能优势体现在提供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确认和咨询其实也是审计的两个延伸职能。

三要进一步强化“绩效”审计理念。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能要求。消防部队效益审计简单地说,就是以最少的消防经费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开展效益审计,就是要在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主要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是否在任期内由于管理的不规范和决策上的失误给单位造成了严重的资金和财产损失。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成为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状况的重要依据,才能促进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

2.提高人员素质是基础。在影响发展的各种要素中,人的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要全面推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转型,必须要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上下功夫。

一要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改善审计队伍专业结构。各级消防部队要注重审计人员的“选拔关”,切实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将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为人正直、能力素质全面的干部选拔到审计部门工作。通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审计干部的活力和战斗力,推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二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工作能力。针对消防部队的业务特点,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从以财经类为主,向财经类、法律类、工程类、管理类等多学科、多领域转变,不断加快复合型人才建设步伐。

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队伍清正廉洁。审计机构是经济监督部门,更是反腐倡廉的排头兵。审计队伍建设要以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为切入点,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广大审计人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使之自觉遵守各项廉政纪律和审计纪律,树立审计人员廉洁从审的良好形象。

3.改进工作措施是关键。只有改进了工作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消防部队审计工作转型,推进消防部队审计工作转型工作全面发展。

一要明确审计目标责任,拓宽审计领域。审计转型发展必须以有效覆盖、有效监督、有效服务为目标,拓宽审计领域,由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拓展,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拓展,真实合法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着眼预防和效益,确实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二要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审计转型工作的推进,要求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采取现代化审计手段,拓宽审计思路,确定审计重点,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为开展各项审计业务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要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发挥建设性作用。要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就必须注重分析和提炼审计结果,提升审计报告的应用价值,能够透过微观项目来透视宏观管理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较高的层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制度;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1 内部审计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内部审计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真正动因源于企业管理需要。近几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不断发展,企业的治理机构和管理高层急需以准确、真实地信息为依据做出决策,内部审计应运而生,与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外部审计共同构成公司治理四大基石,在促进企业改善管理、发展壮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奠基人劳伦斯·索耶,在其《现代内部设计实务》(《The Practice of Modern Internal Auditing》)中,指出: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2011年,国际内部设计师协会的《国际内部设计专业实务框架》,内部审计被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机构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行。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的结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2003年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根据内部审计的要求和目的以及国内实际情况,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财务收支审计,是对企业资产的完整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经济活动收支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合法性,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分析所依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的评价和监督。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机构、负责人员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确定其经营业绩、明确经济责任,为工作考核提供参考依据。三是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项目建设效果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指出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四是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

2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误区

监督和评价是内部审计的两大基本职能。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属于“管理导向”的“控制系统”,侧重于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评价职能。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完善国家审计体系的宗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代表单位高层管理者对本单位下属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的监督,而且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属于“监督导向”的“检查系统”,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审计,强调监督和评价,不能有效地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服务。

2.2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目前,我国只有一部分企业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机构权威性不够,大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的还没有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无法有效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即便发现公司的一些违纪行为,若涉及高层管理者,也不会纠正和披露。

2.3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由从财务人员转岗出来的,知识结构单一,识别、判断风险的能力较差,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有的内审人员职业道德差、素养低,不能经受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另外,近几年来,企业发展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益激烈,内部审计在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内部审计所需涉猎的知识范围扩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议

3.1 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具体情况,应进一步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执行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同时,企业也要根据实际和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要明确审计与会计的权责分工,避免交叉,制定职务分离制度,发挥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3.2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设

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在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什么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做法是内审机构直接隶属内审委员会或董事会,有利于保持内审机构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独立性,从而有利于发挥其监督评价职能。为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国内企业应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建立适当、独立性强的内部审计机构。

3.3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建设

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是实现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突破的关键。随着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和目的的深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继续培训和教育,不仅要培训财务和财务收支设计业务,还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统计、经济、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二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组建内部设计机构时,除了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从社会上聘请外审人员,比如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师、统计师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设计学会.内部设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盛永志.企业内部控制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薛军,施慧萍.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J].现代管理科学,2003(8).

第10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贡献率

本文所使用的社会贡献总额主要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税费”组成。

一、研究背景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上市公司除自身取得长足发展外,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使得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这些负面影响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会计作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社会责任会计便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发表《社会经济会计》一文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一词,由此而拉开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系统化研究的序幕,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在实践领域的发展。法国政府于1977年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至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0年出版《公司报告》,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除股东外其他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于1982年提出《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经济优先权委员会于2001年发表了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SA8000。

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起步较晚,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两个评价指标。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相对西方国家较滞后。但在2007年12月29日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及2008年5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后,我们应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

二、文献综述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诸多学者是从规范的角度来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或介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如阳秋林(2005)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和原则,并在国外披露模式的基础上,慎重地提出架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以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邬娟(2005)则在分析科学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可行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李健(2006)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落的现状及原因,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并提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内容。

相比之下,有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如陈玉清、马丽丽(2005)选取了90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但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5]。刘长翠、孔晓婷(2006)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社会贡献率的关系来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6],本文主要借鉴此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在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样本总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本文分行业随机选取沪深两市10%的A股上市公司,能源行业5家,原材料行业29家,工业38家,非日常生活消费品25家,日常消费品10家,医疗保健11家,信息技术行业14家,电信服务行业1家,公用事业6家(为研究方便,将后两个行业合并为电信公用7家),共139家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06年―2008年。剔除了2006―2008年中ST公司和金融类公司。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万得wind金融数据库。

(二) 变量定义

(三) 研究假设

1.营业收入增长率能够表明一个公司的成长能力, 如果公司有良好的成长前景, 就有可能对社会贡献更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2.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会减少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信息披露也会受到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水平下降。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中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因此:

假设二:社会贡献率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3.刘长翠、孔晓婷(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通过资产负债率研究公司财务状况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6]。本文采用此观点且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社会贡献率与公司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过程

(一) 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

从样本公司社会贡献率(V1)三年的平均值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看,样本公司资产对社会提供的贡献很少,只有资产总额的2.33% ,且不同上市公司社会贡献率的差异不大。

(二) 相关回归分析

1.样本总体回归分析与检验。

通过Pearson相关性可以看出自变量V3和因变量V1之间的相关性最大。同时,通过回归检验:相关系数R=0.244,判定系数R2=0.60,调整的判定系数为0.039,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为2.427。可以看出,样本回归效果不好。并经方差分析看出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但经回归系数分析看出,只有V4与V1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另外,通过使用spss软件分别与社会贡献率做单变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三个自变量的统计分析结果看出,三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拟合度都不是很好,但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拟合度要好于另外两个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净资产收益率与社会贡献率、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还是显著的(低于0.05),而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社会贡献率的相关性不理想。这表明,假设二和假设三与研究结果不相符,假设一有一定合理性。

2.区分行业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根据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社会贡献率指标与其他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如表2),发现大多数行业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只有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区分不同的行业使用spss软件作回归分析,如下表3所示,其中电信公用行业、能源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样本公司的三个自变量和该行业的社会贡献率拟合度较好,都超过了0.5;工业行业、信息技术行业和原材料行业的拟合度也较好;其中医疗保健与原材料行业的相关性要好于其他行业类型。

(三) 趋势分析

本文从2006年至2008年样本公司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中,查找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结果如表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披露模式主要有独立报告、年报中单独列出、董事会报告和公司网站上公布,且逐年倾向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四) 研究结论与原因分析

1. 通过对样本社会贡献率的统计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资产的利用倾向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较少考虑对社会的贡献。

2. 通过分析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发现社会贡献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存在相关关系,且拟合度要好于另两个指标。同时,本文分行业研究了社会贡献率与三个指标的相关性,发现不同行业所反映的相关性大相径庭,且与样本总体的分析结果相接近。

3. 从近三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较多采用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且在披露的内容上逐渐趋于使用独立报告形式,说明社会各界的呼吁得到了回应,但规范的披露制度约束仍必不可少。

五、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我国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SA8000。另外,由于我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未全面规定企业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具体操作带来麻烦。

第二,提高企业及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容易忽略其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行为及其影响的关注程度却是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培养企业及其会计人员的自愿披露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降低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求核算的内容要比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复杂,要想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况且大多还处于生存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一些小型企业而言,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积极性。

第四,建立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审计,很不利于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此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则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如果将社会责任审计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那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监管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Davial・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

[2]阳秋林.架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审计与会计研究,2005;3

[3]邬娟.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与完善.四川省情,2005;10

[4]李健.略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11

[6]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10

[7]杨亚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财会月刊(综合),2006;7

[8]裘丽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10

第11篇

一、内部审计的内涵和职能特点

1.内部审计的内涵

在我国,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的内涵从传统意义上的监督与评价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行为的职能扩展到对企业风险、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评价和改善上,强调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增加组织价值,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内部审计内涵的新发展,有助于其职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内部审计职能特点

(1)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虽然有国资委、证监会等外部监管机构的强制要求,但其根本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从成本效益、合规性、系统性等多方面关注企业的资源使用情况,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可见,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

(2)审计范围覆盖经营管理各个领域

企业内部审计在以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以内部监督为目标的基础上,将服务范围扩大到生产经营各个领域,包括会计报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及公司治理等环节,为企业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建立良好企业道德文化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评价和咨询服务。

(3)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重点领域,包括投资、采购、营销等环节的制度建设、业务流程、经营管理进行分析、检查、测试,按照各环节风险高低,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出管理建议,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服务。

(4)审计成果运用的及时性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能够发挥最好效果和最大作用的首要条件之一是“及时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风险瞬息万变,迫切需要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善。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及时随时掌握企业经营的动态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并加强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在后续审计、审计建议整改落实督办等工作中都要体现“及时性”,心中应有时间价值观。

(5)审计与企业目标紧密相关

内部审计的职能随着企业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所有工作均围绕企业目标开展,内部审计的宗旨就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紧密相关。

二、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竞争环境导致内部审计职能弱化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抓住机遇,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更加专注市场营销、订单兑现及产品质量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领域,对于内部审计显得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企业习惯安排一些年纪较大、将要退休的财务或其他管理人员进入审计部门,将其作为“养老”过渡部门,而审计职能的作用常常被企业忽视;二是当审计决定影响企业短期目标时,就有可能得不到有效执行;三是未经管理层同意的审计项目,即使审计部门进行了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或管理建议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内部审计职能存在弱化趋势。

2.传统的审计方法限制了作用的发挥

目前,多数企业内审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开展审计工作,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任务的增加,这种低效率的审计,已无法满足组织对审计的要求;加之,企业管理平台的提高,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无论是会计信息还是其他各种管理信息,其处理和存贮方法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如仍以传统手工进行审计,显然在效率和效果方面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审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3.内部审计的地位受到挑战

在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往往被认为是外部审计的补充,内审部门的设立是国资委、外部监管机构的强制要求,而不是企业自己在完善内部控制过程中自发的要求,因此,小型企业基本不设审计部门或内审人员,大、中型企业虽然按照国家强制规定设立,但有的与纪监机构合并设立;有的与财会部门合并设立;即便是单独设立,也常常定位为二、三类部室,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开展工作往往很被动,因而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程度影响。由于认识存在不足,使内部审计在部分企业中的独立性、权威性受损,内部审计的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三、提升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具体方法

1.同心归核、资源聚焦,明确审计目标

(1)同心归核,明确工作定位

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目标是利润(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核心竞争力是确保企业核心目标实现的关键,软实力则是核 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督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企业软实力,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围绕企业核心目标(效益),明确工作定位,确定审计目标。如经济合同审计,对合同价格评审应作为审计关注重点,把降低采购成本做为审计主要目标;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对第一管理者经营业绩评价为基本职能,但审计重点仍应放在成本控制、销售管理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环节上。

(2)资源聚焦,突出工作重点

目前,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延伸,已从单一的财务监督逐渐扩展到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所有事项,工作内容更宽、审计对象更广,但是,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审计人员的有限性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使内部审计不能将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一一解决,必须建立工作方法、工作平台、工作思路的“随动”机制,聚焦资源,突出工作重点,抓好管理层和股东关注的重点及影响企业效益的关键问题,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先急后缓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开展审计工作。

2.延伸管理、服务增值,增强职能效果

(1)延伸管理,拓展审计内涵

延伸管理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规模扩张以及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更加难以管控,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必将从传统的“监督、评价”向管理咨询延伸,充分利用在实施检查、评价职能中获得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等信息,发挥决策参谋作用,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内涵。一是要向决策延伸。内部审计要以内部观察者的视角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规模扩张等发展战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帮助;二是要向流程延伸。通过对企业财务、销售、采购等重要业务流程进行监督,为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优化业务流程提供服务;三是要向改善延伸。要大力开展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企业优化资产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顾问咨询作用。

(2)服务增值,提升工作价值

①改善风险管理。风险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内部审计应从以下方面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改善风险管理。一是检查、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完成情况,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二是检查、评价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三是检查、评价风险管理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四是检查、评价风险监控系统的持续有效性。通过审计检查、评价,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能力。

②完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要对供应、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测试,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及信息与沟通五要素评价是否存在控制缺陷,把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向管理层反馈,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

③加强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应通过对规章制度、报告程序、授权控制、组织机构分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审查,评价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客观披露公司治理的空白、滞后、冲突,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形成约束机制,促进公司治理不断完善。

④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内部审计要深入细致的检查、评价并给出管理建议,帮助管理层在考虑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多关注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各项管理活动规范、高效、经济地运作,帮助企业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通过上述管理延伸、咨询活动,为企业经营目标服务,为组织增加价值从而使审计实现“增值”。

3.协同融合、专业高效,强化系统建设

(1)加强协同融合,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做好体系协同融合。为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均致力于开展多种管理体系建设,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等。但多种体系难免出现管理重复、资源重叠等现象,因此,必须将各种管理体系进行协调融合,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独立一方,最适合承担该项任务,在工作中要加强协同融合,最大限度减少体系间的重复工作,节约系统资源,同时要实现信息共享,以确保工作的全面性,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二是做好项目协同融合。在审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项目之间的信息、资料共享,审计发现相互借鉴,重要的是审计建议要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否则会让被审单位无所适从,影响审计效果;其次要做好现场检查、测试的协同工作,多个项目可同时开展现场审计,集中解决审计难题,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三是做好监督协同融合。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检查,在审计中应与组织内其他监管部门工作协调一致。按照企业总体要求,对审计目标、审计日程安排等事项进行恰当调整,与外部审计和内部职能部门,包括:财务、法律、纪监、工会等部门广泛合作,形成监督合力,扩大监督范围,堵塞管理漏洞,最大限度防范舞弊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2)打造内审团队,提升工作效能

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一是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内审水平的重要保证,通过制定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增强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为顺利开展内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改进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职能作用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工程决算软件及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三是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业务培训是提高审计职能作用的前提,现代内部审计已从“监督型”向“服务型”、“增值型”转型发展,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因此,首先要加强专业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内审专业资格培训、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考试以及内部业务交流等;其次要注重综合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RIS、精益生产等管理体系知识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培养面向管理、面向流程、面向业务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第12篇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以下简称IIA)的SRIA(Statement of Responsibility Internal Audi-tor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职能的演变从1947年至1999年大致经历了财务审计阶段、经营审计阶段、管理审计阶段及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四个阶段。各阶段内部审计职能各不相同,但后者总是涵盖前者,且涵盖的面更加广泛。从1999年开始,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年,IIA再次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修订,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帮助企业创造价值及改善企业的运营,协助企业通过系统及规范化的方法,评估及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帮助企业实现组织目标。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更进一步地使内部审计发生了质的变化,内部审计已经由最初的查错防弊转变为企业增加价值。2004年,IIA对内部审计再次修订,更进一步地明确了内部审计在帮助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IIA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来评价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和改善企业运营。

二、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既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也要为员工创造价值,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IIA认为,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就是要实现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员工及社会各方面的增值,使各方面都得到收益。企业通过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服务于社会从而产生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则凭借其专业技能,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估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来发现企业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管理建议书及审计报告向企业的管理层报告,帮助企业规范管理、规避风险,增加企业价值。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它已逐渐渗透并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等重要活动中,通过其专业的技能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中,也仅有内部审计等部门能直接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增值服务。内部审计由于其在企业中的特殊位置及职责,它比其他部门更能有效地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部门,可以凭借其职业特点作为管理层的参谋和助手,通过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为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为企业不断创造价值。当前,内部审计已经与外部审计、董事会及企业高管成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内部审计的触角已经延伸至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等方方面面。2004年10月,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架构》中也认同内部审计的价值,即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来为企业提供意见,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公司治理、控制及风险管理,发挥增值功能,已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充分关注。

三、内部审计如何增加价值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能够实现所有者、其它利益关系方、顾客和客户的价值最大化。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的价值超过其初始投入价值,为各方利益集团创造价值,谋取利益。企业增加价值要由其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其重要职能部门,也要创造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及提出有价值的建议等方式来为企业增加价值。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1.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核算和经营活动的审查,来评判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其反映的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2.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方面的审查,来评判其是否很好地履行了经济责任,是否存在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的情况,在评判个人的同时,也督促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纠错防弊,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3.参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通过参与公司治理,评价内部控制,认识并评价风险管理,从而发现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及风险的应对措施,这些方式都能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内部审计通过咨询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形式,将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呈报给企业管理层,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层一方面可以参考意见建议消除企业潜在的各种风险和管理漏洞,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参考意见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四、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

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显增值;二是隐增值。显增值,即主要是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从而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都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价值增值。隐增值,即主要是通过评价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发现企业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风险,对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促进企业价值增值。

1.评价企业风险管理进程。风险是无时不在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但同时,风险总是与收益成正比关系,风险越高,收益越大。由于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总是追求高风险高回报。这时,如何控制驾驭好企业的风险,成为企业管理层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IIA对内部审计新的定义提及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监督企业风险管理进程,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向企业管理层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开展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面临的各种风险。内部审计还可以为管理层提供企业咨询服务,利用其专业知识,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活动,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防范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避免损失的发生,为企业增加价值。

2.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内部控制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他能提高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维护企业生存发展。内部审计通过开展内部控制评审,检查企业内部环境等公司层面控制和重要业务流程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揭示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整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防范重要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控水平的提高。在内部控制评审过程中,内部审计通过评审内部制度的设计及执行的情况了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各流程设计上的缺陷以及各流程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企业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薄弱环节,向企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帮助企业健全内部控制,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实现价值增值。

3.评价公司治理结构。随着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企业的目标也由利益最大化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内部审计的定义也由原来的“查错防弊”转化为企业增加价值,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近年来,内部审计在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内部审计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诸多领域,诸如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等领域,来评价其设计、执行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评价企业经营战略、战术及信息共享等方面,促进企业完成管理目标。它通过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帮助企业改善运营环节,提高管理水平。内部审计凭借其专业技能,运用系统规范的审计方法,获取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相关资讯,评估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同时,内部审计可以运用多种审计手段,拓展审计内容,由消极的以发现和评价为主向积极的提供防范和解决方案为主的转变,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由监督评价向监督评价服务和增加企业价值的转变。如今,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是企业的“免疫系统”,而上升为参加企业管理,为企业增加价值、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重要的管理部门,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添砖加瓦,为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提供保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当好“参谋”和助手。由内部审计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已经由原来的“查错防弊”上升为参与企业管理。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的参与企业治理,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矛盾,向领导层报告,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解决问题。内部审计由其身份的特殊性,要求其能接触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容易发现和了解生产经营各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其专业的视角,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从而针对各类型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及建议,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帮助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内审部门要做好企业领导层的“参谋”和助手[1]。

5.按需提供“多产品”服务。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以查错防弊为主,主要是保证企业财务核算的正确性、准确性,并附带针对企业的不足提出一些意见建议,随着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职责也逐步向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方向发展。内部审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内审组织的知识结构较为复合,能为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培训和指导,解决一些管理人员的知识盲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管理层、决策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也增多了,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能随时对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行把脉问诊,这样也就衍生出了内审部门的咨询业务。“咨询”是因客户增加价值、提高企业经营的要求而提供其专业方面的建议或顾问服务[2]。咨询服务可能涉及的面更加广泛,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这也使得内审部门需要提供“多产品”服务,从各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