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

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

时间:2023-07-18 17:2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电气工程就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创新人才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研究新形式下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高职院校,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建筑电气技术方面的合格人才,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原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太窄、太偏,重理论,轻工程应用,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弊端,很容易造成某些内容过专、过细和过深,知识的重复性多,不利于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需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课程的学时分配、讲解内容上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因此,对原有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建筑类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电气专业培养的目标及专业特色

我院建筑电气安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主要面向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现代建筑中各类建筑电气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大中型建筑企业、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等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电气工程的工程设计,设备安装、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语言交流能力、信息运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理论、方法,具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职业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及内容

在制定课程模式的过程中,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为核心,以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制定课程模式的依据,完全围绕着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不但体现在课程名称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及具体教学内容中。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能力培养的方向,在教学计划中尽以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环节。能力培养的实现靠具体的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本专业的能力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素质与能力

其能力要素包括: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3)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掌握数学、物理、电工电子,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5)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政治》、《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体育》、《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

2.外语应用能力外文资料,并通过省级的英语等级考试。

(2)具备一定的口语对话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课程有:《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

(1)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技术;

(2)掌握与电气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应用技术;

(3)掌握基本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与其相对应的课程有《计算机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工程设计能力

掌握建筑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弱电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与其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设计》,《建筑照明》、《电气施工技术》以及与此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5.楼宇电气设备调试,运行、维护能力

(1)具备电气工程识图,参数计算及整体知识,掌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方法;

(2)具备楼宇变配电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监控系统,安防管理系统,给排水控制系统,楼宇照明控制系统等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能力。

与此相应的课程有《建筑电气自动控制》、《建筑供配电》、《建筑弱电系统》、《电梯技术》等。

在进行本专业的规划及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首先,专业方向及课程的设置或开发要取得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要求;其次,满足一定行业范围内各类企业单位对高新技术人才的现实需要,并且应可持续发展,使高职教育有序,健康的发展。

本专业高职教育规划的实质是要解决好招生、就业、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也是本专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即是以转变高等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对建筑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专业公司,设计公司和建筑企业等合作,走产学研之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向导,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专业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原则,整合课程体系,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校企结合,产学研并举,全方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四、课程改革

1.在建筑电气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要懂施工规范,否则影响设计质量。同样施工人员要理解设计意图,否则也不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所以对专业课“建筑供配电”进行整合,教学计划增加了配电系统工程设计的有关内容,计划开设《建筑电气设计》课程。

2.整合“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课程,并与专业活动实践相配合,用以提高专业知识体系的实践性。根据实际工程中弱电内容越来越多,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缺的实际情况,强化弱电内容。

3.整合“建筑电气工程概预算”课程,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建筑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本专业工作。

4.整合“电梯安装与维护”课程,以实际电梯模型为控制对象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第2篇

关键词:柔性;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陈继斌(1961-),男,河南潢川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主任,副教授;曹祥红(1972-),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19-02

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水平的高要求使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各高校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一些高校得以实施,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检验证明,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难以实施这一难题。[1]

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就是给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基本内容为沟通与交流、指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等。[2,3]

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导师制有效性不高,制约了导师制的健康发展,主要问题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导师的职责范围规定过多;导师指导时间不能保证;师生之间不能有效的互动;缺乏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等。[4,5]

二、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导师制实施起来太难的原因是普遍存在着把现有的导师制赋予太多内涵造成的,以致实施起来太难,遇到的问题太多。

为了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笔者提出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基本内容大致如下:

1.自主选择

学生第一年执行辅导员(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本科生进行专业介绍或通过各类相关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等。自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所有专业课教师都是导师,都有指导本科生的义务。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结合所授内容介绍相关专业及自己的研究方向,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学生可选多个教师作为自已的导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一位最适合自己的导师。这一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导师首先指导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确定一个专业方向,辅导学生学好该专业方向所应具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然后再让他们接触专业进行实际训练。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避免出现一些学生被强制服从安排的现象。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不指定或按学生学籍号段分导师,由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选定导师。这样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导师,少走弯路,有利于学生成长。

2.指导学生选课

在现行学分制条件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计划等。

3.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创业

学生进入了高年级,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此时正迫切需要导师的帮助。此外,部分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对于未来常感到迷茫,对于是工作还是考研拿不定主意,此时导师的建议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与导师间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等进行指导和引导。同一名导师下的多名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有问题时由小组长与导师联系,定点定时见面指导。通过思想交流和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培养本科生,全面促进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4.指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的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了解的少,动手能力差,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大学生在求学时积累实践经验。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研修一些专业课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最终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在柔性导师制中,导师的根本职责是“导学”,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转变;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三、柔性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郑州轻工业学院于2005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名教师指导20名学生,按学生学号段分配给教师。导师制实施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再继续实行。笔者自2002年就开始按照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本科专业中进行实践。笔者利用在对本科生授课的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所能给学生提供的帮助,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对选择笔者当导师的学生,指定一名学生任小组长,负责协助学生与导师的联系。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定时或不定时地指导学生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向上学习,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与实践。2009年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全面实施本科生柔性导师制。

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五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术论坛,邀请省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导师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建筑智能化技术研讨会、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使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状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与设计院及企业领导、设计技术人员的交流。

针对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工程实践、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这一状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实际工程实践和参加全国大学生相关竞赛积累经验,先后有100多名学生参与了工程实践;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四届“西蒙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四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和2010“跨域杯”全国大学生绿色智能建筑大赛,取得了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在实际工程实践和竞赛中得到了锻练,实际经验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四、柔性导师制实践效果

柔性导师制经过十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积累了实际经验,动手能力强

通过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识图、设计及预决算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师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现了高就业率和较高的就业质量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专业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向的指导,学习及就业效果明显。所指导的学生中有3名学生分别成为2001级自动化专业、2002级自动化专业和200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年级成绩最好的,有25名学生考取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指导的学生大部分进入建筑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等企业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实现了100%的就业率。

2012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共有57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为100%,其中到建筑设计院就业的占60%,且全部为甲级建筑设计院,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该届同学在校期间90%以上参与了实际项目的设计及施工管理,参与项目达到55项之多。

五、结语

实践表明,柔性导师制解决了现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特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柔性本科生导师制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发展思路 [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4):524-526.

[2]高丽丽,等.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19-21.

[3]刘汶,等.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46-149.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招生;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057-03

Study on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WANG Xiao-long

(Anhu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Build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oncise knowledge system is given. Analysis of the enrollment,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demand,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are given on the basis of graduate employment unit, industry the status quo. We presented a solution, and prospected the prospect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enrollment; knowledge system

“智能建筑”[1]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对我国“智能建筑”现状的调查表明,其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我国高等学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掌握以上跨学科知识的能力,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2]。

该文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由于该文作者长期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中承担服务和管理工作,参与指导小组的全部工作过程,表述内容曾与很多专家共同讨论,在此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由于结合教学管理实践和个人理解进行了凝练和调整,相关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供教学参考。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许多高等学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与“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代码080710S)合并为目录内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代码081004),在该文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我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批进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存在问题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主要有设计院、科研机构、智能化工程公司、信息监理公司、智能化工程预决算公司、政府节能机关和事业单位、节能量审计单位、合同能源管理单位、节能教育机构等[3]。由于涉及智能大厦、智能园区、智能路灯和市政 管理、智能交通与停车场管理等各类型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预算、管理以及节能量的监测、评估和改造[4,5],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目前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生将近4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高校招收该专业的就业需求数不低于2万人。由于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抢夺毕业生的现象非常明显。与很多高新技术专业类似,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孔雀东南飞”趋势明显,这不符合国家的城镇化大趋势和产业转移政策。而非省会的地市及县级单位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毕业生的机会极少,整体技术人才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不平衡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a)总体数据

(b)独立学院数据

图1招生院校数及增长率

在教育部开始批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的07-09三年,建筑类高校投入极大的热情,招生院校数增长率在30%以上。而随着传统建筑类高校的陆续获批,这种增长率急剧下降。从长远来看,由于鲜明的行业特色和较广的知识体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太可能实现计算机、电子、通信、网络、自动化等信息类专业的普及性,市场的缺口不太可能在若干年内得到弥补。

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5]。该专业知识体系凝练如图2所示。

图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

4总结与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专业方向发展成独立专业,到最近整合“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而成为目录内专业,完成了华丽蜕变。初步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部委、指导小组、兄弟院校的共通不懈努力。大家的努力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诞生和发展。

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培养人才的数目不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而该问题受限于地域经济不平衡和专业特殊性对招生院校数的限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通过指导小组的积极沟通和兄弟院校的有效交流,中西部地区院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认识将逐步深化,招生的地域不平衡问题会得以逐步解决。

而专业的特殊性问题,不但是一个限制招生的问题,更加是培养体系逐渐完善过程中的主要抓手。专业特色培养体系的完善过程,是整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教育领域共通努力、不断凝练、充实、修正、发展的过程。有效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将极大地推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招生,更会培养出适应、促进行业发展的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专业规范》编制组.高等学校本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0,03

[2]寿大云.中国高等学校智能建筑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9):117-119.

[3]郭福雁,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5):23-26.

第4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实现以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务实型人才,这类人才通常是设置于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岗位工程师,由于在基层一线需要更加实用的技术,因此强调人才的务实性,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其次为应用型人才,针对这类人才,培养重点放在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方面,要求其可以利用知识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与创新,培养目标更加侧重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树立较强的应用意识。再次,适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拓宽知识面,与通识型人才相比,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融入岗位角色的时间更短,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其潜力更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最后,创新型人才,因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多服务于基层一线,实务性更强,因此要求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应用,还要勇于创新、突破自我,从而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实现上述人才目标,必须制定一个科学、有效、实用的专业教学计划,具体而言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处所讨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甚至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针对业务能力的提升的教学计划,可以从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专业任选等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在兼顾到业务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提升,比如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以及外语综合能力等。其次,加强实践训练。因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表现出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而言,实践类型包括课程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最后,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其中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如下: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对电气自动化的前沿发展动态进行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典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以及常用工具。针对学生的能力结构要求如下:可以自主进行编程设计,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设计开发一些小型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要的实践能力与工程技能。

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建设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建设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电气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电机、发电设备以及输配电系统等。而学生通过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可以把“控制”与“自动化”作为后续工作中解决各类问题的手段与工具。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根据上述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构建专业精品课程。参照国家级、省级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及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模块化的角度建立系列课程组,保证课程组内各个课程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撑,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提高系列课程的协调性。具体而言,组建系列课程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电路系列课程,包括电路知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设计基础以及电磁场基础等;(2)计算机与微处理器系列课程,主要包括DSP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单片机与微的原理及应用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软件技术基础等;(3)电机与电气技术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机学、电气控制技术、PLC、电子电力技术以及电气工程基础等;(4)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系列课程,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以及信息控制技术等;(5)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气CAD、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安全以及建筑通信网络技术等;(6)电力系统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继电保护技术、高压技术基础、电力自动化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

由上述系列课程组的设置内容可知,通过系列课程的建设可以改善现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脱节现象,在课程组内,各科知识互相支撑、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结构体系,不仅对教材的选择十分有利,而且有助于编写教学大纲,防止出现课程重复,及时淘汰陈旧知识,因此保证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由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仅靠上述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足以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必须建立配套的实践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必须经过实习过程,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提高其劳动观念与责任心;此外,还可以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选择更加适合的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选择实习基地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全面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多角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为其提供更多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

其次,组织各类实践比赛。通过各种实践比赛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知识,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比赛这种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比赛这种良性竞争的方式,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条件,鼓励其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飞思卡尔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实践比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对其工程意识与协作意识、科学精神与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与竞争能力等素质的提升,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老师在学生中进行科学的培养与拔,针对一些具备参加基础专业科研活动能力的学生,可以推荐其参与到校内老师的科研项目中,以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帮助老师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并进行研究数据整理等。

四、结语

总之,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培养适用型、务实型、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的提升。相应的广大任课老师也要不断探索、研究,在日常工作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与时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柳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运行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9): 214.

[2] 方如举,张元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许昌学院学报. 2012(2): 133-135.

[3] 黄文力,苗满香.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164-167.

[4] 徐利梅,高心,曹纪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134-136.

[5] 杨鹏,莫岳平,史旺旺,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与途径[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3): 96-99.

[6] 张彩霞,陈惠卿.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8): 357-359.

第5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工程实践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与国际的接轨,工业控制领域中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控制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该专业的人才缺少,有着很大的就业市场容量、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薪酬待遇。

2012年,国家对高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本次目录修订的最大亮点在于将专业的具体设置,分为了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基本专业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

针对专业细分化和时展需要,我校申请的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已经获得国家批准并将于2014年开始招生,因此研究一套适合我校特色和新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培养具备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在电工与电子、控制理论与检测、信息处理与智能化控制等方向能进行科技研发,具有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是创新型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属宽口径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供电系统、电气装置、自动控制系统从事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开发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的设计、安装、调试、控制、维护、分析、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有关的科研院所、高校、公司从事自动化装置与系统运行研究、计算机开发与应用技术方面的设计、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二、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专业梯队的建设。学校为该专业已培养和引进了大量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历4人,在读博士3人,并有国家级《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团队1个,省和校级名师各1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2人。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

2.构建阶梯型培养方式。按时间和培养目标逐层递进,大一学年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大二学年要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智能控制等;大三学年要较好地掌握智能控制、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大四和实习期要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研、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与其他技术人员有效地交流。

3.加强 “三结合”式实践工程训练。首先是方向与实践内容的结合,目前已建成控制系统、ARM、FPGA设计、PLC应用、通信、DSP、智能控制、测控工程、传感器及检测等工程实践基地31个,基地面积为6 059平方米,固定资产2 112万元,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课《电气工程实践》和省电气工程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其次是专业教师和实践课程结合,学院有各类专业教师,其中基础教师为电工、电子两个基础实验室。可以负责基础实践类的工程训练。专业课教师负责具体方向的实践课程。每次实验可容纳一个班,一人一组,完全可以满足学生验证性实验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再次是教学和设计相结合,在教学环节中插入实验并在课程后期加入设计类实验,教师提出实际的结果和要求,由学生两人一组完成硬件和相关软件的设计内容,并写出可行性报告或者做成具体实物。最后是实践和实习相结合,学院和哈尔滨电业局等8个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前已经完成电气工程、等仿真类的工程实践,实现与企业对接模式。

三、 人才培养的创新

1.建立科研导师制。要结合高校学生的具体能力和实际水平,来选择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也非常高的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的教师来担任学生的导师,来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爱好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计划,对学生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

2.建立专门的科研创新队伍。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布置和规划,为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该对管理的队伍加强建设,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直接负责,通过各种兴趣学习团体,提高学生的团队学习共同进步。老生带新生、软件型人才和硬件型人才互补等方式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动向,使业务水平和科技创新的服务意识得到充分提高。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研发设计,并给予场所、设备、教师和电子器件的支持,通过校赛、省赛、国赛等电子类相关学科的比赛,促进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国内各个高校开展的竞赛积极配套建设实验室或者进行创新实验的场地,可以将学校的专业科学实验室进行开放,利用先进的设备来进行实验研究,为大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国内、国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或者举办学术研讨会,使学生了解新理论和新的技术手段,把握科技和市场的前沿。

四、结束语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培养具备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在电工与电子、控制理论与检测、信息处理与智能化控制等方向能进行科技研发,具有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能力,是创新型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研究套索一套适合我校特色和新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依托本高校培养优势,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提供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科技工程类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珍,石长地,李志平等.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5).

第6篇

[关键词]产学研 电气 实践 模式 企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09-03

自“十一五”之后,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并对其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初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

(一)依托地方产业,把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变成培育地方专业人才的摇篮

河南城建学院地处河南中南部平顶山市,本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越来越为中外所瞩目,现已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平顶山还处在中原经济区范围之内,政府对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给予厚望。

在这种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我们深切认识到地方性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必须依托地方产业,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充分调研,我们发现企业的新进人才不能快速地融入企业生产当中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经我们调研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校园教育中知识老化不能跟上企业发展需求以及高校教师对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认识较为模糊。鉴于此,我们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写大纲时,除了听取高校教师意见外,还听取并采纳了参加工作之后的毕业生以及企业内资深专业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高校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和交流。这样也就为后期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于是,我们制定了培育出“勤于思考、积极进取、会做研究”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做好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革;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比重进行调整,加大实验教学课时量;加大教学投入,增添先进实验设备,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校企合作由横向应用向纵向开发逐步推进,与一些地方支柱企业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平顶山广电局、平顶山联通公司等紧密合作,并在这些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开展广泛合作。此外,我们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以及学院的办学方向,在原有专业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上,又适时增开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这样,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就具备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电气信息类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

(二)面向市场,把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办成地方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

平顶山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在中原经济崛起的势头下,平顶山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电力产业发展,促进化工资源结构调整。现阶段,平顶山的大多数企业正处在成长期,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是很高,急需更新换代,可是苦于技术力量薄弱,无力进行技术开发研究。同时,大型企业在进行资源开发、生产方案论证、技术更新等情况下,又需要有具备一定理论专业素养的人才参与进来。针对此种现状,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做了以下两件事。

1.动员、鼓励全系专业教师进企业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有工程、项目实战经验,没有项目或工程经验的老师必须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主动联系企业,到企业参与生产锻炼。任课教师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这样会对任课教师的理论教学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在授课时更加有的放矢。通过对产学研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与企业合作更加密切,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和数学建模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大批具有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为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上、管理上的难题,使企业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2.建立专业的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电气系对新上岗的年轻教师进行岗前工程锻炼培训,帮助年轻教师渡过工程教育关,实行“一帮一”、“传、帮、带”的制度,制度性地进行实践环节教学观摩、实践教学评奖、现场顶岗实习等,培养实践教学名师,强化实验教学中心功能,定期进行实践教研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保证实践教学、科研质量。同时,电气系根据企业的需求,会投入一定的经费和奖金,以学生为主体承担力所能及的电气信息类工程项目,达到以企业项目驱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

目前,电气信息类专业有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任教师48人,其中:硕博士以上40人,教授2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3人,来自生产厂矿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10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6人,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基础课教师队伍,已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完全可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开发的要求。

电气系一方面培养、锻炼了“双师”队伍;另一方面,吸收了高年级部分优秀的学生参加一些工程项目,使他们的技术应用研发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对策――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设置要有时代性和地方性

电气系在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时代性和地方性,对老牌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更新,确保其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我们从校企合作过程中了解到未来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聘请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副总经理、地面厂处技术负责人等一批具有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资深人士担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电气信息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电气系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依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来优化传统专业、设置新专业。例如,我系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中,了解到平顶山及周边地区目前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急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主动与企业联系,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并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并于2012年正式招生。

(二)教学环节改革――突出实践性

首先注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定青年教师必须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主动承担企业的科研、工程项目。通过这些途径,迅速提高“双师型”队伍的素质。其次,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开设校内工程项目训练教学基地和校外工程项目训练教学基地。历经五年建设,实习基地数量已增至10个以上,其中2个为校内实习基地,8个为校外实习基地。并且对实习基地中规模较大的要充分挖潜,使每个基地每年能接纳30~40人进行实习。使集中实习的学生比例达到85%以上,丰富了学生们的实践经验,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实践环节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计划,使实践教学的总学时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7.41%,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要求其社会实践2学分,科技创新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为40.5学分,这些共计占总学分的24.86%。近2年我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横向合作项目如表1所示。

(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突出灵活性和实用性

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在大学中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定势,提倡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我们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现代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手段等等。在教学管理上,积极围绕河南城建学院的改革,配合灵活性的教学管理深入贯彻实施学生综合量化考评办法,以此来督促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三、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激励办法――动力机制

走出学院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院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方式,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和人才培养管理过程,促进现代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各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实践表明,要使产学研结合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利用一定的利益机制来加强系部和企业、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系部之间的亲和力和向心力,这也是建立健全动力机制的必要性所在。

(一)校企之间建立双赢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的政策支持,尤其需要众多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支持。要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因此,我们加强与工业企业界的合作,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鼓励本学校系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建设,并对本学校参与计划的系部予以重点支持。

我们在做产学研调查研究时发现,从河南省及平顶山周边地区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人才匮乏具有共性。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人才需求计划,其中对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 2008年~2010年每年需150人。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电气系从企业最需要、最关注的方面切入,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信息类毕业生已形成了“电气+信息”、强弱电兼备的突出特征,系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同搞技术开发、设备改造。

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建立,校企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共同推动双方的科技进步。院系认真听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意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支付企业内实习指导教师相应的课时酬金。合作企业可以优先在毕业生中双向选择优秀毕业生就业。校企之间双赢机制的建立,为电气信息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院系内部自身的激励机制

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校内基金和经费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内工程学术交流和国内外企业实习或者工程实训。通过改革和院系内部引导措施的实施,电气系内部已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动力机制。

四、讨论

(一)课程设置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顺利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

设置的课程既要体现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现有的条件。培养出的人才既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本课题组基于上述考虑,建立了由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实施“订单式”教育,学校也相应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为企业的发展“量身定做”人才。企业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突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职业功能性。校企共同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其课程的设置兼顾了教学、科研及学生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顾及不同层次的需求,填补了专业空白,经过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离不开院系多方面的支持

全国范围内的产学研结合工作正在蓬勃开展,制约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经济发展对产学研结合的内在牵动力不足;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产学研结合开展,校企合作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目前产学研结合更多地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层面上,对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还做得不够。

在政府的引导、院领导的支持下,同时得到众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我系目前的实习基地达到20个,为工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不但更好地为师生的学习、科研及实习提供基础,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近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表明,此模式有利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林,肖玉超,王永宁.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1-15.

[2] 王玉梅.产学研知识联盟运行和发展机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情报杂志,2009,28(9):135-139.

[3] 龚荒,吕开全.高校自主创新与产学研联合创新运行机制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2):157-158.

[4] Gregory N Stock.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0,(12):77-91.

第7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市场调研;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95-02

长期以来,电工类专业几乎是按照传统教学体系,先要经过一个阶段的理论教学,用卷面的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然后再进行实习教学。虽然这样能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很难避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偏差,甚至有些实习内容都没有相适应的理论教材,最终导致实习教学中还要再穿插理论教学,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资源。所以一定要进行教学教改。

一、进行市场调研,明确改革意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的预测可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对企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单位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意见来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从事各种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以及维护;电气控制系统制造公司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改造的工作,等等。而且,市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以及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如何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定位、如何制定教学计划、围绕培养计划来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是教师应该深思的。为了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的教育要能够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到一起,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项目的建设,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化办学条件,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建设以及发展。

二、培养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目标,明确方向

学校还应根据对企业需求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目标,让学生要明确企业通常需要以下专业人才:要有一定电气理论基础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电气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电气控制和电器维修领域第一线,从事电气设备自动控制、企业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修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有综合素质,工作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学校应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上。围绕这一目标,学校还应确定学生所要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工作能力,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的操作与维修,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根据这些能力,学校要对学生提出任务要求:了解电气防爆防火的基本知识,理解工厂供电与高压设备操作得基本内容,掌握电工仪表正确使用与安装,掌握电控机械零件安装与调试维修,掌握供配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保养,从而培养出适合各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注重教学的方法,让知识形象化、层次化

电气自动化专业属于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与专业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实物和最新的产品,但由于学校现有的条件限制,相关的设备和产品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大量的图(图片)、实物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蹊径。让学生通过图片、实物亲身感受。如在C650普通车床电路故障排除项目实训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实物给学生讲解和实践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产品介绍资料等渠道收集到不同产品的图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实物的结构、不同器件的结构等,让学生从观察维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得到启示,并能学习他们的维修经验。体现出“看着机器教机器”“开着机器做产品”的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求知,实现了教学与实践操作的零距离对接。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做到“浅”,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即可;对操作技能的教学要做到“深”,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又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更加“科学”“合理”。如:在洗衣机原理与维修课程中,“洗衣机不能进水”是一个常见的故障。教师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不同种类洗衣机的进水系统,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自己找出进水的管路;特别是进水电磁阀的结构、工作原理等可以不讲,只需要通过实物让学生认识进水电磁阀及其功能、如何工作的即可。需要深入学习的是进水电磁阀的故障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和判断等。

四、建立一套有效的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第8篇

【关键词】北部湾,建筑房地产,土建大类,专业发展,调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要加快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280~300万人;北海市要按照特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要发展到100~120万人;钦州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90~100万人;防城港市要按照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发展到50~60万人。这一发展规划催生了北部湾高职院校规模庞大的土建大类16个专业,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高职土建大类专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北部湾畔风生水起,建筑房地产热火朝天,建房售房喜气洋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东西南北前来置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日日夜夜不停息地轰鸣着建设交响乐,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也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市政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设计装饰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纷纷登场,上演一出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构成的“三国演义”。

据不完全统计,仅南宁市就有100多家建筑公司,著名的就有中国建筑局第一至第八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广西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一建、二建、三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环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元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昊冠住宅建筑有限公司、广西华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恒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桂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三实园林景观有限公司等14家,他们荣获了2011年南宁市建筑工程“邕城杯”奖。南宁市还有南宁市龙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春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嘉和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能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盛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华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南宁壮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同和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宁海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恒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广西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在上述如此众多的推手推动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持续火爆发展,特别是南宁市,成绩尤佳,起到了龙头老大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1月至6月,南宁市商品房登记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67.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21%;成交金额166.81亿元,同比增长64.89%。2009年上半年南宁市房地产企业上缴的地方税收约为1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05亿元的11%;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2009年上半年的4.18%。整个2009年,南宁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并创下了有史以来成交量新高。1~11月,南宁市商品住宅成交量达到599.79万㎡,超越了2007年全年的成交量。2009年至2011年,南宁市还新增建廉租住房11700套,其中,市6个区新增建9280套,市辖六个县新增建2420套,推动了住房保障新发展。

二、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的茁壮发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要求有与之规模相适应的建筑专业人才,包括需要大批涉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装修、市政建设、园林建设、道路桥梁等方面的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普通建筑工人,从事设计、施工、维修、管理,这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培养基地;要鼓励重点职业技术院校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指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发展,重点面向“两区一带”建设加快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些规划为北部湾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筑业发展需求和上述规划的指引下,北部湾高职院校闻风而动,纷纷开设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土建大类专业。在北部湾地区,在有24所公民办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在这19所开设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中,既有办学实力最雄厚的高职院校,如1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建筑类专业开得最全的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上述16个专业全部开完。土建大类的这16个专业,据2012年公布的招生计划统计,都是各院校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每个专业平均招生数都比其他专业大。招生院校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该专业在2012年招生计划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招77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123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152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招162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招185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招225人,广西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招89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85人。

建筑工程系是这些高职院校中规模最大的系,所设专业最多、招生最多、在校生最多,平均有一千至二千学生,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学校。该校的建筑工程学院是全校成立最早、专业实力较强的二级学院之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500多人、技能+学历中短期培训班及成人教育学生400多人,开设有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造价、物业管理等7个专业。建筑工程学院还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所,拥有自治区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与多个实力雄厚、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共建了建筑施工、建筑绘图、装饰工艺、测绘、工程投资咨询、建筑结构施工、工程检测等多个校内外实训室及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部分毕业生还成为建筑行业颇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随着国家和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该院培养的建筑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北部湾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土建大类专业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办学条件最好、办学实力最强、土建大类在校生和毕业生最多、该专业办学社会效益最好、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60人,在读函授学员1116人,职业岗位培训每年达15800余人次。该院先后与广西建工集团、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26家建设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还成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并组建广西建设行业产学研联合体。该院的土木工程系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测量技术、基础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仅2010年就有在校生2139人,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384人,工程监理专业462人,基础工程技术专业157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136人。该系是该院办学历史最长、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就业形势最好的系。毕业生人数占全校三分之一以上,办学以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10000多名毕业生,为广西建设行业输送了大量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为广西建筑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全院则为社会培养了40000余名毕业生,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

三、结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继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是国家第四个沿海经济区,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一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