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

时间:2023-07-18 17:2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城市建设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问题和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把广西从边缘省份推向国际通道和枢纽位置,从而为广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环境。目前广西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这也是解决人民生活需要、农民富足的生活条件、毕业生找工作等问题的关键。这不但表现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问题,还表现在城市近几年来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建设用地的使用。扩张的城市规模带来的是建设用地的急剧增加。近年来,广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长,然而在同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得更快。但是广西的新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土地流转,其中被流转的大多数用于农作物的土地多为优质的耕地和菜地。进一步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特别是用于种植耕地的优质土地资源进一步稀缺,从而造成了粮食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因此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研究是引导解决诸多问题的一个首要条件。

1广西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相互关系分析

1.1研究综述

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广西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联度、广西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关联度进行系统分析,是本文研究的入手点;从而对广西城市建设用地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想和建议,这便是本文的意义。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实际数据,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在研究过程中,除采用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外,还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开展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步骤是:(1)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检验,以确定其具有显著相关性;(2)如上述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序列具有显著相关性,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来检验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3)将经济增长的四个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加以比较,得出相互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4)在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条件下,对广西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数据同理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分类得出相互影响最为密切的城市。1.3数据来源本文是以广西整个区域及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数据为案例的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的文献材料、统计资料,如《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来分析广西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应用的主要数据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所辖十四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UCL)、国民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额、二三产业比重、城镇化水平。

1.4总体经济指标的分析结果

通过对收集来的数据分析比较得出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四个经济指标变化关系显著的城市分别是: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GDP指标关联密切型:南宁、梧州、贵港、贺州、河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关联密切型:柳州、北海、崇左;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二三产业比重指标关联密切型:桂林、防城港、玉林、百色、来宾;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城镇化水平指标关联密切型:钦州。众所周知,广西城市布局多沿袭历史而沿江分布,空间布局差异大,桂北、桂西地区城市密度低,规模小;桂东、桂南为经济活跃发展地区,城市多,分布密集。从前文分析广西区内十四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指标来看,南宁、梧州、贵港、贺州、河池五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国民生产总值,其带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同时也是扩张的主要原因;柳州、北海、崇左三个城市主要是以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桂林、防城港、玉林、百色、来宾五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分别以二三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引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而钦州市是以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人口的增加转化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的刚性需求。

2广西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

城市对土地需求逐年加大,且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都是以粗放外延性扩张为主,建设用地急剧增加,致使部分市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失控,超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控制范围。

2.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通过对人均建设用地、单位建设用地GDP、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几项指标的分析,广西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而言还处在较低水平,且不同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和国家统计局的经济统计数据,2009年全区每公顷建设用地GDP产值为66.2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为48.76万元,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在建设用地面积急剧扩张的同时,忽略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内涵挖潜,建成区空闲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低。根据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城镇存量建设用地达到15597.54公顷。根据其中2009年的数据统计资料,虽然全区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仅61.47平方米,没有超出国家标准,但各地级市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差距悬殊,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3结论

第2篇

关键词:县城 ;私人住宅 ;规划管理

Abstract: taking Guangxi Tiandong County as an examp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unty county private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deeply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Keywords: County Private housing;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县城作为我国城镇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乡两类社区的纽带[[[] 王伟.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探析[J].小城镇建设,2003,(11)]],是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教育中心,是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多目标的,既要生态,又要文化,既要效率,又要景观,既利于经济发展,又利于生活提高,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龙头”[[[] 何青.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四川建材,2010,36(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遵循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县城规划建设的重要调控手段。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现代城市发展要求明显滞后,城市居民的居住观念也未能与发展的要求同步改变,导致了我们的城市管理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规划不统一、立面不协调、色调不合理、结构不科学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私人住宅的规划管理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城市市容市貌及城市品味的提升,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下面就以广西田东县为例,针对城市私人住宅规划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田东县城区私人住宅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据核查,目前田东县规划区范围内的私人住房建设除了极少部分按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的许可内容进行建设外,绝大多数均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1.1违法建设情况较为严重。不少人通过私下交易,通过违法买卖土地取得宅基地,在没有取得任何用地和建设许可的情况下违法占地建设。由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导致片区的建筑主体布局混乱、参差不齐、色调各异、立面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片区的美观和协调。

部分群众经过合法程序取得宅基地,但在没有办理报建手续的情况下便进行违法建设。由于建设过程没有经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建筑的结构、立面和高度失去控制,导致整个片区处于无序无章状态(三产安置用地违章违法较为严重)。

1.2大部分群众没有按审批的规划进行建设等违规建设问题突出。超高、超面积等不安许可要求进行建设的情况比比皆是。大部分群众在建设过程中超出原审批的层数,少的一层,多的达三层;有的层数不超,但随意更改建设面积,少的有20至30平方米,多的达50至100平方米以上。外部装修不按许可内容进行;有的不按要求外挑;有的立面偏离原规划要求;有的色彩违背了原审定的设计方案;有的顶部不按审定的设计图纸进行建设等等。

上述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县城建筑景观和品位的提升,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县的对外形象,制约了城市的科学与谐调发展。

2.县城私人住宅规划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规划编制滞后,规划管理依据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重要的法律依据,而要管理好一个城市仅仅有《规划法》是不够的,还要依法编制的各种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参数。城市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依据,规划应该超前,但目前田东县仅编制有县城总体规划,其他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还没有编制,因此,城市具体管理上显得没有依据。

2.2法制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出台多年,但由于缺乏深入宣传,以至部分群众仍不知道建房需要依法申报建设用地和建设许可手续,依法申报建设用地和建设许可的意识淡薄,认为是房子自建自住的,反正不需要房产证也不影响居住,所以建设之前根本没有建设报批的意识,导致违章违法建设现象屡禁不止。

2.3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缺失

2.3.1工作措施不力。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强制且可操作的有力措施或强制办法,对于违法违规现象,除了少之又少的集中打击行动之外,绝大部分是发停工通知、现场规劝教育。群众无视教育,我们也无能为力,往往处罚意见仍是一纸空文;

2.3.2规划审批程序把关不严。对群众提出的规划变更要求,存在“口头审批”,先建后补、不按程序办理报建手续等现象;管理机制不完善。表现在没有长效管理机制,无论是宣传工作,还是打击行动,都是阶段性的短暂行动,没有形成长效的协助机制。

2.3.3打击违法工作执法力量薄弱。田东县违法买卖土地和违法违规建设的形势依然是严峻的。尽管采取了集中行动进行打击,但由于违法违规的量太大,涉及面广,仅靠每年一两次的集中行动是无法遏制的。且存在执法力量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执法的有效性。

2.4群众的居住观念有待转变

群众攀比心理严重。收入提高了,攀比的风气越来越大,特别是住房是作为外在的表现载体,所以依靠以房子面积的大小,楼层的高低以及内外装修的豪华程度来体现自己的财富。传统的群居观念影响,总希望把房子建得包容全家人居住,所以不愿按规划要求建设。群众认为所建房屋是自建自住的,如果不是因为贷款需要完整的建房证件等情况,群众是不会来办理相关的报建手续的。

县城私人住宅规划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城市规划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其实际运作有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互协调,为使城市规划能真正对城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有必要对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和提高,求实创新。

3.1完善规划体系[[[] 高冰松,吴晓勤,张磊等.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县城规划管理模式与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3)]]。

在完成总规修编的基础上,加快城市详细性规划的编制,为城市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在加强执法的同时,加大规划力度,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目前县城规划仅有总体规划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确定了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控规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修建性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2加强法制宣传

3.2.1充分利用媒体如县广播电视、手机、广告宣传栏、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城乡规划法》、《国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广泛宣传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在规划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和法律宣传攻势,做到家喻户晓,使违章建筑者自觉拆除,让心存侥幸者不敢冒险,从而营造良好城市建设环境。

3.2.2在城乡规划法出台的日期或每年选定一段时间,举行法律巡回宣传,通过小晚会上的一些互动活动、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宣传册或制做固定宣传牌等,来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

3.3健全管理办法

3.3.1在执行《城乡规划法》、《广西实施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我县城市建设需要且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在广泛征求意见并完善后开始实施。

3.3.2对不符合规划建设的,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整改后给予验收;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并坚决不予验收。

3.3.3健全管理机制是当前城市管理的有效保障。鉴于目前的状况,建议首先组建由县政府统一协调的联合执法机构,保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对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即时的打击。目前我局执法和管理力量薄弱,且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涉及面广,执法推诿无法落实,建议由县人民政府牵头,抽调国土、住建、平马、法院、公安、监察等部门的人员组成城建联合执法机构,及时打击违法建设行为。

3.3.4加强各部门的协作。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对没有办理建设许可或验收的项目,相关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如对没有规划许可的国土部门坚决不予办理土地证;没有经过验收的房屋,工商部门不准办理工商执照;没有建设许可,水电部门坚决不许接水接电等等,通过类似的办法,促使建房群众自觉遵守规划要求。

3.4加大处罚力度

3.4.1依法处罚违规行为。根据《城乡规划法》及《广西实施办法》第六十四规定,对未依法取得报建手续就进行建设的,建议县人民政府划出明确时间段,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后给予补办;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针对超面积建设、立面造型或外立面装修不按图施工、未批先建的,对于超出部分的面积不大(超多少面积适宜的范围建议由县政府开会确定),或立面对整排立面影响较小的,建议限期整改并处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后给予竣工验收或补办;无法整改的,且影响较大的建议不予验收甚至申请。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依据城乡规划法第64条规定,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一次性解决所有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始终会是社会上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还会让群众对法律产生质疑。

3.4.2严厉打击违法现象。根据《国土法》、《城乡规划法》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联合执法队不定时地针对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划定一个时间段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筑进行强拆。

3.4.5严格审批和批后管理。对各类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办理审批手续。城中村农民因为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多、原房屋破旧等原因必然产生建房的需要,应当得到合理的满足。如果全部不予审批,只会造成一种全部违章的现实。而一旦违章事实出现后又难以处罚、拆除,必然会造成一种全员仿效的恶果。针对审批过后的项目实施监管,要求加大管资金投入,通过聘用等方式吸收一定的人员,并通过组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城市建设实施分片区进行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伟.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探析[J].小城镇建设,2003,(11)

第3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提振策略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1.05.007

建设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未来数十年,将是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建设智慧城市,就是打造城市的智能大脑,使城市由各自为政转向系统协同、由被动承载转向主动服务、由程式化运转转向灵动化应对;建设智慧城市将涉及城市的所有领域、所有阶层、所有地域,将引发现代城市运行形式、管理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这样一种革命性的城市建设的投入,将成为整体降温、局部低迷的全球房地产投资热之后的、服务于世界各国发展转型的新的投资热点,她对城市、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拉动将是巨大和长期的。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全球共识

(一)城市:由“数字”到“智慧”的理念更新

1998年1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一次学术演讲中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上的各种问题,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1999年11月,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中国北京召开,并发表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由此,数字地球建设在全球迅速推开,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数字城市建设。

正是基于数字城市发展的深化,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医院、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通过互联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使全球“智慧”化,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尤其是“城市的率先智慧化”。

(二)城市:由“数字”到“智慧”的内涵深化

如果说,数字城市更多的是城市数据采集、管理、运用的电子化、数字化、可变化,而智慧城市,则是将有智慧的人脑与精准、联网的电脑及其海量的、可以共享的、能够深化的数字化信息流无缝隙对接、灵动化应用,使人的一切行为更加规范、精准、高效,使人的活动更加便捷、迅速、无障碍,使城市的消耗更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智慧城市,就是通过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技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政务、城管、生产、环境、交通、教育、医疗、安全、家居等各种城市需求的智能化支撑;通过人与物的智慧连接,实现城市“智商”、“情商”的同步提高,从而使城市成为有技术、有文化、有灵魂、有生命、有头脑的物理与人文空间。

(三)城市:由“数字”到“智慧”的愿景转换

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智能的城市:多平台协同联动、智能化情景感知、灵动化科学决策、智慧化自我完善。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无限的城市:光网之城——千兆光纤进区、百兆光纤到户;无线之城——网络无所不在,人人随时“在线”;物联之城——城市每个“细胞”都被传感、均可联网;云算之城——云储存、云计算、云操控。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高效的城市:管理扁平化——直接实时;服务智能化——即刻全面;时间银行化——利用充分;学习个性化——随时随地;运行智慧化——低耗高效。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宜居的城市:环境自动保护、生态自我修复、交通智能通畅、人口自行调节、社会自然和谐、城市更加宜居。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可控的城市:经济的智能调节、市场的智能监督、社会的智能管理、安全的智能管控、服务的智能满足、城市的智能联动。智慧城市将是一种更可续的城市:全面系统的预测、规划,适应、适配的运营管理,低碳、循环的资源利用,科学、适度的供给消耗,规范、可续的治理发展。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提振策略

(一)致力构建生态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五体系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行、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生态圈,她既能够自我补充修复,又能够自我调整完善,更可以规范持续发展。建议致力构建智慧城市五大体系总体框架,包括:

1、政策标准体系

智慧城市的统一网络、公共平台和各类应用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需要统一、多类的符合智慧城市需要的标准和法规予以规范,其中主要标准包括:规范标准、技术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流程标准、平台标准、操作标准、管理标准等;主要法规包括: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智慧城市地方产业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市场机制、共享机制、运作模式和管理规定等。智慧城市政策和标准体系,不仅要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的智慧城市发展的规范,也要充分吸收国际上相关标准、规范的元素,同时,结合本地智慧城市建设所需,分步实施、动态完善。

2、资本产业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建设智慧城市,很可能导致建设缺乏连续性,也难以真正展现智慧城市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产业转型相融合,以城市智慧化带动产业现代化,用现代产业的增值效益反哺、投入智慧城市建设,从而实现智慧城市以需求定建设、因建设获增收、由增收促需求、因需求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多元驱动、共同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的市场机制。智慧城市产业体系主要包括:数据产业、平台产业、应用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而且是一个城市发展必须的基础性、战略性和高关联性产业。

3、业务应用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要实现最大化的业务应用,其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人本、便民、利市、惠企的思想,其应用板块将覆盖五大领域:一是城市环境宜居领域,包括数字土地资源管理、低碳生态规划建设、城市建筑节能环保、城市地下管网控制、数字城市网格管理、城市水系环境监测、城市智能电网管理、风景名胜旅游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二是城市安全防控领域,包括社会治安打防控制、生产安全监督救助、行政应急预警指挥、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三是城市生活保障领域,包括市民智能卡务、公共服务呼叫、便民基础设施、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医疗卫生、数字校园服务、数字社区生活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四是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内部网站、政府自动办公、行政审批监察、综合业务、政务视频会议,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技、统计、财政、公安、建设、环保、计生、文化、教育、旅游等管理数字化业务应用系统等。五是城市产业优化领域,包括低碳、循环、节能、生态、高附加值、信息、数字、智慧等新一代可持续、低消耗、能再生、智能化的产业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其中前三个板块源于公众视角,后两个板块则出自政府和企业视角。

4、技术支撑体系

智慧城市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三层”、“二保”。“三层”是:一、网络层,通过城市统一网络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向智慧城市公共平台以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全市统一的网络基础环境和有效的信息传输服务高速公路。二、平台层,她承担着智慧城市数据交互枢纽、资源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职能,由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数据中心、信息服务系统组成。三、应用层,这是构建在智慧城市公共平台之上应用服务系统,连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应用源,为他们提供城市环境宜居、安全防控、生活保障、公共服务、产业优化等领域的应用服务。“二保”是:一、政策标准保障,她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运行提供规范的依据,为集体业务交互提供衔接的标准。二、信息安全保障,她是智慧城市有序建设、可持续运行的重中之重,包括安保的标准、制度、技术、规程、认证、监控、灾备等。

5、评价考核体系

评价考核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运行是否满足需求、达到预期目标的衡量标,她包含了评价指标、评价权重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其中权重和方法往往因城市实际状况会有相当的差异,而指标体系相对比较一致。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指标4项——技术适用、应用绩效、投入产出、政策标准。二级指标19项——技术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绩效类:城市环境宜居、城市安全防控、城市生活保障、城市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绩效考核;资产类:投资融资环境、资金投入规模、产业经济效益、设施投资效益。三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数量众多,每座城市因地制宜,不尽相同。

以上五大体系中,资本产业体系是智慧城市的基石,以此体系为基础,形成一条城市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和服务的完备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是智慧城市的梁柱和保障,她用先进科技、法规标准,支撑和护卫着智慧城市的框架结构;业务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的血脉,决定着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速度和方向,她包含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主体的各种应用;评价考核体系是智慧城市的衡量标尺,考量着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是否准确、真确、合理、合法、适度、适应,是否真正健康、宜居、安全、便捷。

(二)完善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市场补充、有机分合的管理制度

1、完善政府主导体制

建设智慧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未来数十年,将是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建设智慧城市,就是打造城市的智能大脑,使城市由各自为政转向系统协同、由被动承载转向主动服务、由程式化运转转向灵动化应对;建设智慧城市将涉及城市的所有领域、所有阶层、所有地域,将引发现代城市运行形式、管理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对于这样一种革命性的城市建设的投入,将成为整体降温、局部低迷的全球房地产投资热之后的、服务于世界各国发展转型的新的投资热点,她对城市、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拉动将是巨大和长期的。这样的城市发展的革命,理应由作为城市守夜人、服务商、规范者的政府来主导,因为她更能够带领市民、企业、社会掌控城市发展的方向、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决定城市运行的效能。

我国试点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已经作了比较科学的顶层设计,但是尚缺乏推进、驾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体化的顶层机构,建议城市政府成立具有行政职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下辖信息产业局(主管信息产业设备、产品制造和技术进步)、信息建设局(主管智慧化城市硬件规划与建设、软件编制与提升)、信息安全局(主管全市智慧化发展的软硬件综合安全保障),并设立市级“信息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全市智慧化数据的集成、分享、编研、利用)”。委员会主任由市级领导兼任,全面负责全市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管理工作。

2、建构行业参与平台

小政府大社会是世界各级政府行政方式改革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广东省委领导前不久曾指出,小政府必然伴随大社会。其含义不外乎大政府可以靠小社会体制来维持,但小政府如果没有大社会体制的支撑,城市或国家的管理就会出现盲区、漏洞和局部的失灵,这是不应该也是不许可的。伴随城市的智慧化,也是城市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过程,繁复、严谨、高难度的智慧化城市建设与管理,没有全社会各行业的参与是难以想象的。

我国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虽然可能具有良好的行业和现代企业的技术与应用支撑,但尚缺乏联动协调的整合平台,建议城市政府构建“智慧化建设行业联盟”(归口市智建管委),协调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行业自律、企业协同、技术攻坚、学术探究。

3、优化市场补充机制

鉴于智慧化发展将使城市政府更加紧凑,所以在有限的公共投入的基础上,依托市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将会成为一种常态。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除了三大电信运营商出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缘故而有较大的硬件建设投入外,一般企业除内部智能建设有所投入外,参与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尚嫌不足,相关基金、金融衍生品更是少见。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考虑建构地方性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投入回报机制,包括设立“地方智慧城市建设附加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基金”、“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补偿奖励基金”等。

4、实行有机分合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关系长远、涉及整体,必须总体掌控、分工负责,建议城市政府:统筹规划,并做到高起点、广覆盖、可衔接、分步走、能持续;统一管控,包括一个网络大平台、一个公共资源库、一种实施严标准。同时,根据实际,实行信息的分别采集、分类管理、分级共享;实行硬件建设的分项推进、逐步到位、有序运行。

(三)开发政府监管、特许运营、全市一体的网络平台

1、城市网络的政府监管

智慧城市时代,网络将成为每一个城市人融入社会、从事劳动、正常生活的主要平台、基本渠道和必备手段。因此,网络的正常运行、安全畅通、内容健康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监管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作为守夜人的城市政府的身上。政府既要保障用网各方的自由、权益,又要监督用网各方履行网上守法的义务。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出台系统全面的“政府网络监管条列”和“市民守法上网规则”,以及“网络违法罚则”。

2、城市网络的特许运营

鉴于城市网络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突出地位,以及政府负有监管责任的特性,建议城市政府的城市网络平台运营商应该由政府授权特许经营,其不仅要通过市场比选确定,而且必须以城市需要、市民满意、社会首肯为第一目标,同时兼顾低成本和适度效益。

3、城市网络的平台一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城市网络的硬平台大多分而置之,其生成的年代有先有后、覆盖的领域各不相同、设备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多年来投入不少,但因过于分散,致使设施的总体功能不强。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能够对历史形成的归属不一、功能不同的分散化网络体系进行整合,引进各方投资,集中打造适应智慧城市需要、便于交互共享、高性能、大通量、智能型的一体化网络大平台。

(四)构建总源一体、设密分类、有序共享、安全保障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

1、公共信息总源一体

任何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于资源的分类收集、交互共享、整合提升,信息资源也不例外。但如今的城市信息,无论国内国外,由于行政和社会管理的条块分割,重复式收集比比皆是,孤岛化现象处处可见,导致收集成本增加,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信息数据中心”,负责对全市各类信息数据的分类收集指导、汇总集成编研、统一管控分流,并建构城市智能卡、城市管网信息、信息安全认证、信息安全监管、信息安全灾备、其他专题信息等公共服务类信息数据库,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建模,将沉淀的巨量数据进行关联化集成、深度化再造,形成一定形式的数据集市,从而提升信息数据的内在价值和应用深度与广度。

2、公共信息设密分类

任何信息在其自然散布的时候,也许并不,甚至未必具有利用价值,尤其是那些并不显眼的基础性数据。然而,当一些信息数据,哪怕是普通的自然数据被人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则、方式、需求进行叠加、合成、换算、演绎之后,也许就会变成可用于传递信息的密码、能推演趋势的情报,甚至是事关国家命运、重大战役、尖端科技的绝密情报。许多政治、经济、军事情报间谍,往往就是通过不断收集公开的分散的信息,经独到的集成、研判而形成有价值的情报的。所以,一个城市的第一手信息数据可以通过各领域分别采集,而这些信息数据的汇总集成及其后续管理,必须集中统一、分类加密。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制定“信息数据分类集成与加密管理规范”,对信息数据切实做到汇总程序严细、集成标准统一、分类加密严格、分流分享严控,并大量运用数据密钥、数据证书、享用审核、物理隔断的加密、防泄、监管手段。

3、公共信息有序分享

传统城市由于行政与社会管理的条块分割,导致大量信息数据重复收集、封闭利用、孤立分析。进入数字时代、迈向智慧城市以后,信息数据孤岛不复存在,信息数据的共享成为必然,但这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信息数据如何共享的问题。如果无序、无条件共享所有信息数据,不仅增加信息数据的分流成本,更会导致不必要的信息数据泄密,尤其是关系城市发展、涉及经济民生的公共信息数据。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制定“信息数据有序分流与分享规范”,对信息数据切实做到分类有标准、分流有规则、分享按层级,同时,管理精细化、流程透明化、控制动态化、纠错智能化。

4、公共信息安全保障

信息社会信息是最大、最重要、最需要安全保障的资源,因此,需要在其形成、采集、汇总、集成、编研、存储、分流、共享、反馈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防止因天灾人祸而导致的造假、篡改、毁坏、流失、泄密。

为此,建议城市政府制定“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管理条例”,依靠市信息安全保障局,从源头、过程、硬件、软件等各个环节做好信息数据的安全保障,除了防范信息数据的造假、篡改、毁坏、流失、泄密,还应搞好分散、保密、多元多级的数据备份、应急预案、软件防黑,以及重要部门、关键环节的信息安全飞行督察和信息安全员的直辖派驻。

(五)完善政府管控、有序承载、有偿服务的城市公共网络平台

目前的城市,物理上存在着多个互相独立的信息网络,包括广播电视网、数据通信网、互联网、政务网、行业专网(金融网络、电力数据网)、话音网络,等等。这些网络的存在与应用,既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但又是城市真正智慧化发展的某种障碍,因为这些网络大多是不能互通的。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是为了城市的宜居、安全、便捷、高效,所以,一个跨网络的、真正意义上广域的城市公共网络平台,必须定位于为城市公共资源数据和公共信息服务提供支持,并提供包括服务器集群、存储设备集群、操作系统软件及数据库软件集群、各类容灾设备等。

这一平台投资较大、技术复杂、工程浩繁、牵涉面广,但却是实现城市智慧化必须的基础性、关键性、掌控性项目,越早建设对后续发展越有利,为此,建议城市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环境设施

智慧城市公共平台环境设施包括一个中心机房和一套网络,即智慧城市公共平台机房、公共机房管控体系、预留扩充空间。

2、健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核心网络

智慧城市公共平台的核心专用网络连接了中心机房、政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网络、各项业务专网(包括电力数据网络、金融专网)等等,并向上述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建设城市公共平台核心网络,使城市能够在信息通信层面对所有信息进行统一监管,并结合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以对城市的所有数据进行管控与处理。政务网络与各行业专网、广播电视网均连接到中心机房,网络结构共分三层:核心层,完成大量的数据路由与交换;汇聚层,接入本地的服务资源,并且接入城市所有能协调的外部网络;访问层,提供外部对公共平台的访问。

3、增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存储功能

采用云存储的思想来架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存储功能。在前期规模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可以先采用传统的方式存储信息。当数据量沉淀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应该引入云存储模式,这是云计算概念的延伸,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云存储系统,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数据存储巨量化、共享化、便捷快速交互化的必然选择。

4、丰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计算资源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计算资源主要由可平滑扩展的服务器、可方便部署和变更的操作系统软件及数据库软件组成,计算资源管理可均衡地分配城市公共平台数据中心和各类公共服务的计算能力。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计算资源建设分为资源与管理两个系统,资源系统包括:公用机柜、电源、主机、存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虚拟化软件等等;管理系统包括:门户网站、应用提供商管理、产品(服务)管理、业务受理、客户管理、计费账务结算、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运营管理等。从资源服务利用与提供的角度,该平台不仅数据可供自用,而且能够在集成、整合的基础上为全市各方面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还能提供包括主机托管、主机租赁、整机租赁和虐拟主机服务的平台底层资源服务。

(六)建立政府责任不卸、具体操作不包、社会监督不弱、服务质量不差的智慧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广大市民的期盼、社会企业的愿望,那也就一定是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内涵的应有之义,所以,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市民理当积极支持、社会企业共同参与。但作为未来有限的小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整体责任可以承担,具体操作却不能也不应包办;作为对未来城市所有各方发展共同需要的一种满足,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必须接受社会各方的全方位、强有力的监督;作为一种高智能、无缝隙、人本化的服务,智慧城市的服务质量必须是高效、优质、个性的。

如何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并可持续化,建议城市政府尽早建构包括购买服务、委托办理、特许经营、奖励监督、公司保险、评价整改在内的智慧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1、政府购买服务

由社会各方分散代为采集相关信息数据,公益、科研、专业组织或企事业代为部分不、不侵犯隐私、不影响经商等的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

2、委托特许经营

委托专门机构进行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公共事务(某个专项、某种平台、某些管理)可控制的代办或特许经营。

3、奖励社会监督

运用市场机制,对举报、消除、防范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中问题的个人、单位、组织的奖励进行制度化固定。

4、引入市场保险

对某些关键性、高危型、重大的、涉危、涉及质量的事项,除了人防、技防、制防,还可引入社会保险动力机制,让保险方出于自身减赔、零赔的利益考虑,主动地帮助城市智慧化找问题、补漏洞。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新型城市化

数字城市是将城市各类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供用户访问的一个虚拟空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技术特点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从而形成“物联网”,并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系统的整合,实现城市的智慧化管理与服务。

1.数字城市建设情况

截至2016年7月29日,全国所有的地级以上市和400多个县级市都已经开展了数字城市的建设。玉溪市作为国家级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数字玉溪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于2013年4月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其建设成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地理空间框架

数字玉溪通过有效整合既有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通过统一坐标参考、统一数据格式、非空间数据空间化转变等措施,建成了统一、通用的地理空间框架,为数字玉溪各系统的建设与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

1.2搭建了较为完善的传输网络

数字玉溪项目共搭建了三套运行网络,即内部网、政务网和公众网。内部网主要连接内部工作站、办公电脑,用于数字玉溪的日常数据管理、交换、生产和运维,提高工作效率;政务网用于连接中心机房和各政府机关、参建单位,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高速可靠的数据访问服务;公众网接入互联网,用于将各参建单位政务信息、电子地图数据等向公众。三套网络实现了物理隔离,既保证了服务的正常运行,又确保了数据和服务的安全。

1.3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玉溪市成立了数字玉溪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办了《数字玉溪地理空间框架管理使用暂行办法》,规定了各参建单位的工作职责、权利和义务,为数字玉溪的建设、数据的共享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

1.4促进了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

数字玉溪建成了由不同精度遥感影像、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及各类专题数据组成的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上图、快速浏览、快速查询和分析,方便了各参建单位工作业务的开展,方便了普通民众对城市信息的把握,促进了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

2.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分析

智慧城市从建设目标上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城市的实时全面感知,既包括各类事物的位置信息,又包括海量的属性信息、业务信息;二是对所感知海量信息数据进行及时充分的处理和分析,并能够自我适应外部变化,提高感知效率和效果;三是从感知的海量数中分析、归纳出能够支撑人们所需的具体信息,预测城市发展走向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对策或方案,概括来讲就是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因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2.1地理信息技术

数字城市建设是以地理信息技术作为数据生产和分析的基础。智慧城市建设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降低技术使用门槛、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提高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分析能力,建成时空信息云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空间数据服务。

2.2通信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网络接入不灵活、传输缓慢、覆盖面窄、运行成本高等特点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限制条件。因此,广泛发展高带宽的光纤网络及3G、4G、WIFI网络,是实现城市通讯全覆盖和泛在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城市各个部件之间广泛连接和数据传递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物联网的关键所在。

2.3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和设备就是智慧城市的感应器官,实现对城市现状的全面感知。城市中无处不在且功能各异的传感器,通过各种有线的、无线的各类通讯网络,实现城市状态的快速感知和互联互通,向计算中心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和实时监测数据。

3.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建议

3.1组织管理方面

组织管理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一是由政府牵头,提高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执行力;二是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及组织优势,充分利用高校智力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广泛参与建设、运维;三是努力培植相关产业,建立针对企业、个人的激励政策,通过产业产出反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资金流转自给自足。

3.2技术标准与平台选取方面

目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很多,相应的平台软件也有很多。面对这一情况,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听取各参建单位意见,选择合适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平台。

3.3原有系统的整合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进行广泛调研,充分整合改造好各参建单位现有平台、系统和数据库,提高其使用效率,减少资金重复投入。

第5篇

关键词:公众参与;生态城市;河北

基金项目:河北行政学院基金项目“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发展的同时,环境却逐渐遭到破坏,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更是给人们未来的生活敲响了警钟。于是,“生态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与地区、城市更是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且取得明显成效。河北生态城市建设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一、加强公众参与有助于保证生态城市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1、公众参与的内涵。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与其权益相关的活动,以此监督政府依法、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保障所制定的公共决策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2、加强公众参与对于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何谓城市?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定义,但其基本特征在于城市是一个大型的居民聚居区。那么,城市的主体是谁?当然就是居住于其中的城市居民,他们要呼吸城市的空气、饮用城市的水、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工作、生活。正因为此,他们希望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希望生活在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绿草如茵,景观如画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希望城市经济发达、社会和谐安定。更重要地,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有这样良好的城市环境。基于此,作为城市的主体,社会公众不仅支持生态城市建设,而且关心城市建设,因为这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使社会公众充分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是理所应当的。

首先,让公众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可以体现民利和社会公平,使社会公众充分反映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诉求,有助于促使有关部门的公共决策能够满足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求,通达社情民意;其次,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加强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使社会公众容易理解并接受政府的决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更可以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生态城市建设的效率,保证建设效果。

二、河北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还有待加强、改善和提高

虽然“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仅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自河北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总体思路后,省内各市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设思路,并积极开展了实践活动,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不过,作为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河北生态城市建设还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很多方面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不断改进。例如,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加大科技和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公众参与等。其中,就公众参与而言,还存在以下一些有待加强、改善、提高之处:

1、公众参与意识有待增强。城市是谁的?城市建设与谁的利益相关?作为普通社会公众所反映的意见、建议会被采纳吗?让别人去说吧!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一些公众的心理,那就是没有把自己真正当作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么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要么就持观望态度,虽然也很关心,却不会真正参与进去。总之,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还比较缺乏。

2、公众参与主体范围有待扩大。从公众参与者范围看,城市本土居民由于受年龄、职业、自身环境和利益等条件的限制,除了一部分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外,积极参与其中的公众还不是很多。而那些伴随城市化发展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人口,又由于对当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不熟悉加上心理因素等原因而无从参与或参与较少。

3、公众参与效率有待提高。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能否参与很重要。因为,社会公众作为城市的主人,对于涉及他们自身利益的未来城市发展问题,理所应当有深入了解并参加意见。但是,有些规划的公示内容过于简单,例如只有几张主要图纸和非常简略的文字介绍,技术指标没有详细解释,在公众教育比较匮乏情况下,普通的社会公众无法看懂,自然也就无法深入了解规划的实际意图了。

4、公众参与方式有待转变。目前,就生态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方式而言,至少有两种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一是“事后参与”,一些地方出现了当自己的房子被写上了一个大大的“拆”字后才知道自己所处社区原来要规划建设问题;一些社区居民在住所临近道路即将修建完成时才发现自己无法便利地出行。二是“被动参与”,“为什么要拆我的房子,这不合理?”“道路修好后反而无法便利出行,大人上班、孩子上学都要绕很远的圈子,天长日久可怎么行呢?”在与施工方交涉得不到合理解决后,只能“团结起来力量大”,依靠群众力量集体解决了,于是会爆发一些。

5、公众参与渠道有待拓展。生态城市建设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一些公众虽然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有时却苦于没有便利、顺畅的渠道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当前,人们较多使用的是通过媒体渠道反映问题。但是,这样毕竟比较单一,而且容易误导人们认为,公众参与没有有效的渠道,只有通过媒体曝光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现有的公众参与渠道也建立了一些,但基于各种原因,有些渠道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6、公众信息获取有待改进。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信息获取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基础。“信息不对称”现象又是影响公众参与效果的重要因素。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阶段,还存在公众无法及时得到规划信息,或者只能得到部分信息,其中存在一些关键性信息缺失的现象,这必然会导致公众参与的不完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公开也存在及时性、完全性等问题,在信息获取的广度、深度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三、加强河北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的建议

1、强化公众参与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人民城市人民建”,这句话不应该只是口号。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首先是继续唤醒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城市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城市主体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可以继续开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在全社会继续大力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大力加强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

2、转变工作理念,积极扩大公众参与者范围。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大趋势下,未来会有更多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住在城市、热爱城市、建设城市要真正落到实处。现代化城市就要有开放、融合、和谐的特征。生态城市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和谐。作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政府部门,应及时转变工作理念,以多种方式引导、鼓励、吸纳更多的公众,特别是外来人口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通过更多公众的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实现公众的大力配合,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

3、加强公众教育,努力提高公众参与效率。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的是“公众想参与”的问题。接下来涉及到的就是“公众会参与”的问题,即公众参与效率问题,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公众教育逐步有效解决。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继续大力开展公众教育,例如:规划展览、公众会议、专项讲座、专题讨论会、公众咨询会、听证会、电视专题节目、互动性强的网站等,使社会公众可以清楚地了解有关城市规划、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熟知基本概念的涵义和常见问题的解释。

4、以政府为主导,积极转变公众参与方式。“事后参与”、“被动参与”都是公众参与的初级状态,它意味着公众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参与量还很少,有时公众参与还欠缺决策性质而浮于表面与形式,这样往往会带来事后群众采取各种形式的被动参与。从公共管理角度看,要积极转变类似的公众参与方式,由“事后参与”变为“事前参与”、“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相结合,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监督、控制与评价。最终使其结果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确保公众参与的效果。

5、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高公众参与效果。渠道就是“通路”,确保公众参与效果需要进一步畅通参与的渠道与途径。为此,各地市应对现有的公众参与渠道进行细致梳理,该增则增,该减则减,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就建立健全制度,该加大投资力度就加大,该加强工作人员力量就加强。可以不断扩大参与渠道,采取媒体舆论监督渠道;网络监管、投诉渠道;领导接访渠道;专题听证会;公众代表“参政议政”会议;专线电话咨询;信函与意见箱等渠道,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以此确保公众参与渠道的畅通。

6、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公众参与信息的有效获得。公众参与信息的有效获得包括信息获得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等要求。为确保公众参与效果,就要保证公众可以及时得到准确、完整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信息。应该继续加大信息平台建设投资,采用专题展览、说明会、网站、电视、报纸等媒体搭建信息平台,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有关部门信息公开的能力建设,强化信息公开的制度规定与监督,确保公众及时有效地获得生态城市建设的信息,保障公众的有效参与。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方法;建议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必须辩证的认识指标体系的运用,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夸大其发挥的作用。社会是进步发展的,生态城市也是不断改进的,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必须结合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做到与时俱进,使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得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的概述

1、生态城市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生态城市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通过人为构造的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系统。

2、生态城市的内涵 。根据上述概念,笔者认为生态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态社会:以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强调社会组织效能的有效运作;体现社会的公平,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与社会贫富差距是最主要的目标。(2)生态经济:城市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一方面,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定位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强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的多样化和发展特色化。其中,循环经济成为现代生态经济主要内容, 3R行动,通过构建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3)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指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生态文化强调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并将文化渗透到各个层面。

(4)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的和谐。 (5)生态人居: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要。《雅典》提出将居住作为城市的首要功能。建设居住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安全便捷的居住空间。

二、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

将生态城市建设具体到某一个城市,必须提供相应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衡量,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让居民了解当前城市的环境发展状况,同时可以监测当前的环境发展势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1、生态城市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结合实际,根据现有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发展理论,将指标尽量定量化;其次参考发达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值;再次根据已有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来规定特定城市的指标值;最后,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延展。根据上述原则建立起符合自身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做到从实际出发,立足实践,使生态城市按照指标获得良性发展。

2、生态指标体系的选择。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选择要经过专业的论证才能进行推广,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进行严格的筛选,其中筛选可以以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技术等方法进行严格的论证,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保证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经过论证选出合理的指标体系,经过最后的审查检验过程方可推广使用。

3、常见的生态指标体系。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指标、经济生态指标和社会生态指标;将城市指标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主要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涉及比较详细准确的定量数据,随着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善,三级指标会得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1)在自然生态指标中,三级指标主要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地下水质标准度、大气中TSP浓度、噪音的平均影响度、大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等;绿化情况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城市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所占比重等;垃圾处理的三级指标主要有: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等。(2)在经济生态指标中,三级指标有:城市的人均GDP等;经济结构的三级指标有:三大产业所占城市产业的比重、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收入水平的三级指标有:恩格尔系数大小、可供自由支配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等;经济效益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污染排放量等。(3)在社会生态指标中,三级指标主要有:失业率、合作医疗保障率、传染病发病率、犯罪事件发生率住房保障率等;科学教育的三级指标主要有: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万人在校学生数等;资源配置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燃气普及率、万人商业网点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等。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及其建议

1、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生态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对象。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采用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定量化的科学指标分值来表示目标条件的优劣,并在考虑目标重要程度的前提下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总分值,按总分值的高低评定城市的生态文明程度。

2、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的建议。(1)生态城市建设评价必须兼顾生态和效益的统一。每一个城市结合自身的资源等优势来发展生态产业,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比如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分析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如果太阳能产业耗能大于生态方面的收益,那么发展太阳能产业是得不偿失的。发展任何一种生态产业,建设任何一种形式的生态城市,必须平衡生态和效益的关系。(2)生态城市建设评价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创新,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进行。所实现的生态城市必须是:能源是清洁的、有害气体必须得到无害化处理等等。从根本来讲,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循序渐进,遵循时展的规律。(3)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不能忽视文教、宣传、保障等全方位的发展。在发展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城市会忽视文教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生态城市不仅仅是环境上的生态,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提升到居民文化精神上的生态化,所谓文化精神上的生态化就是提高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做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公民化,落实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其中公民文化精神的生态化离不开宣传的作用。必须加强城市居民的养老、失业等保险率,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结束语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实践都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对其认知的逐步深入,结合城市的实际及其发展趋势,将对指标体系及建设评价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使其最终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态城市建设的程度,并且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永昌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5)

第7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法制建设;规范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十把推进城镇化列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建档案的管理却严重滞后。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历史记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市场监管和执法监督的重要依据,在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拆迁改造、工程房屋维修、编史修志、区域规划、民事纠纷、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建档案工作必须跟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的步伐,否则,将制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一、完善法规,保障档案事业顺利开展

提高思想认识,加大依法建档力度。要充分认识城建档案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已经刻不容缓。2001年国务院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了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后未将工程竣工档案移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万至10万元罚款,将工程档案管理纳入了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首次以行政法规设定了违反工程档案管理规定的处罚措施。2001年建设部修订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规定了工程竣工验收前申请工程档案预验收等制度,为我们城建档案的立法提供了依据。2013年陕西省人大通过了陕西省地下管线管理条例》。从《档案法》、《规划法》,国务院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省人大通过的《陕西省地下管线管理条例》,构成了城建档案法规体系,为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 任何一个法律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我们有必要制定适合我省、我市实际情况的地方城建档案管理规定,来保障我们的城建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长期以来我们对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重视不够,致使地下管线被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影响地下管线的正常运行,甚至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安全,所以也要加大对《地下管线条例》的实施力度,强化管理,推动我市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多方联动把关,确保档案收集

建议市政府依法重点加强城建大工程两个阶段的把关:一是建设单位报建前必须到城建档案馆签订档案报送责任书,规划部门才能受理报建,二是竣工前必须对工程进行预验收,未取得档案预验收合格的工程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城市规划、土地、市政、勘察、人防等部门在制定本部门地方法规时,应有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城建档案等条款,加强法规之间的衔接,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

三、依法行政,维护城建档案法规的严肃性

城建档案法规体系建设和城建档案依法行政是城建档案工作法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目前,城建档案法规框架基本形成,但行政执法工作比较薄弱,在城建档案工作中违法现象大量存在,而且得不到及时纠正,致使城建档案进馆率低,因此,城建档案执法尤显重要,关系到城建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城建档案执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明确执法主体,《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规定,城建档案的执法主体是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全国大部分的大中城市的城建档案馆,同时挂有城建档案管理办公室(处)的牌子,依据我国《宪法》、《组织法》规定,城建档案管理办公室(处)享有专门权限行政机关的职能。但我馆现在只有城建档案馆的牌子,没有城建档案办公室的牌子,建议我馆向其他省市学习,成立城建档案办公室,使城建档案馆享有行政执法职能。同时要注意的是我们只有行政执法职能,但不是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如果遇到法律问题,应报执法主体审核,由执法主体作出裁决。

二是建立城建档案执法监察队伍。必须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执法监察队伍,开展城建档案执法监督日常工作,对所属范围内的城建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执法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执法资格,有权依法对一定范围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城建档案行政管理行为。

三是建立加强行政监督,保障执法检查成效。有效的执法监督室提高执法检查成效的重要保证。执法监督是上级档案行政部门对下级档案行政部门的监督,是执法监督人员对执法检查人员的监督。执法监督室是实现法制化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维护法制统一与尊严的重要措施。如果机制不对,措施不力那也难以促进执法检查的实施和持久的开展。一项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是执法、守法和执法监督的统一体。建议政府建立督查激励机制,对城建档案移交情况定期清理,对及时移交档案的予以通报表彰和奖励。对未移交和未及时移交档案的要追究建设单位领导的责任,同时,坚决不予支付工程款,不予审批该单位的其他报建工程,并按管家和省有关法规予以重罚。、

从当前档案法律法规的配套体系看,档案执法监督机制,无论是制度上还是实践上,都未进入规范轨道。要使档案执法检查真正取得成效,还需同时完善档案执法监督的约束机制。

四是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人大及其委员会应监督政府及执法部门严格执行城建档案法规,把城建档案的执行同其他法规执行一样对待。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城调研生态城特点对建设生态城的建议生态城建设思路

Abstract: In order to grasp the dynamic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city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 scientific mode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eco-city across the country launched a large-scale survey research covers Beijing Mentougou Eco-City, Tianjin Eco City, Langfangeco-City Wanzhuang 18 national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towns. The research covers various eco-city transportation systems, building systems, energy system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and other aspects.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the 18 eco-city in China,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city recommendations, given the whole idea of low-carbon eco-city development should take.Keywords: Eco-city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city proposed eco-city construction ideas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ty

引言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生态城概念的提出,国内已有近百城市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包括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在内的十几个省市都先后提出了建设生态省(市、区)的奋斗目标。生态城市的实质是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努力打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了掌握我国各地生态城的建设发展动态,科学的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模式,我们对全国各地生态城展开了大规模的调研,调研范围包括北京门头沟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廊坊万庄生态城、河南郑州新田生态城、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沈阳高坎生态城、北京长兴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唐山南湖生态城、山东黄河生态城、苏州西部生态城、上海东滩生态城等全国18座生态示范城镇。调研内容涵盖各生态城的交通系统、建筑系统、能源系统、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并走访了很多生态城居民,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本次调研结果为我国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探索, 到90年代已经形成一套以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分析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大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 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因此其生态城市建设有各自的侧重点和发展策略。各地区生态城市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经济条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1],我国的生态城市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技术创新型生态城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城属于技术创新型生态城。这种类型的生态城聚集了最有创意的人才,并提供了人才相互交流学习、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平台及创意转变为生产力的孵化器。通过这些创新,可以解决很多城市带来的问题。这类生态城通常在发达国家发展,如由英国人设计、阿拉伯国家准备花费220亿美元建造的零排放生态城区。这个生态城区使用了所有我们能想像到的科技,220亿美金的造价,只有5万人居住,其昂贵程度惊人。这类生态城由于代价昂贵,推广性一般。由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起步稍晚,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限制, 其建设方法和侧重点与国外有所不同,这种类型的生态城很少,目前只有位于江西省的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型特点[2]。

适用宜居型生态城

这类生态城市一般设定居住人口为30万左右,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以TOD为主导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以可以复制、可以持续、可以改进为目标主体。这种模式在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推广借鉴价值。我国60%以上的生态城都属于适用宜居型,包括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北京门头沟生态城、廊坊万庄生态城、河南郑州新田生态城、北京长兴生态城、唐山南湖生态城、山东黄河生态城、苏州西部生态城、上海东滩生态城等。

第9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79-01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整个社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更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工作。因此,做好城市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城建档案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像、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字材料。它是传承城市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原始、真实记录,是宝贵的信息资源,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城建档案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不仅是整个社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进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决策依据。

1.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的有力依据。城市规划主要是指对城市的各种要素、现有条件以及基本特点等动态变化进行的全面、综合、科学的设想与预测,进而通过合理的推算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在审批后付诸实施。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档案则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不仅大大缩短了城市规划设计所需要的时间,还大大的缩短了规划施工工期,全面提高了城市规划的实施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群众。

2.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建档案所记录的信息是整个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点滴写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因此,可以说城建档案的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存价值,也正因如此,城市档案是城市进行建设与维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为城市的拆迁、修建、扩建等工程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准确数据,使得城市建设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实施与发展。所以,目前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都遵循法制管理原则,从而加强对档案部门的管理与建设。

3.城建档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数据凭证。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林立、铁路、道桥纵横交错,地下排水、煤气管线密集如织等等基础建设,都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城建档案恰恰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完整、准确、系统的数据凭证,以满足城市管理、维护的基本工作需求。因此,可以说城建档案是否完整、准确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4.城建档案是社会编研工作的参考文献。档案编研工作工作是开发城市档案信息资源,延长档案寿命的有效手段。可以说通过对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我们可以有效检验城建档案工作的质量,检验城建档案信息是否全面。同时,针对整个社会而言,对其社会建设档案的编研资料,需要依赖大量系统、完整、准确的原始城建档案。特别是在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时,城建档案也是重要的法律依据,是城建规划部门重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二、加强与完善城市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强化法制观念,贯彻科学化管理模式。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对于促进与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城建档案所包含的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建设现代化事业的坚固基石。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强与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强化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制观念,并且利用科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并且在档案管理中,各个部门要做到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从而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道路,更好的为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2.抓好组织落实,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网络。抓好组织落实是所有工作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时常会发生变动。而档案管理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连贯性。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网络,指派专门的监督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指导工作,才能更好的将档案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促使城建档案发挥其根本作用。

3.充分利用信息资料进行汇编,健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以年度或专业为基本单位,根据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内容进行分类汇编,是目前我国城市进行基础建设管理,编制城建档案联合目标,揭示全市城建档案馆与各个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档案室全部馆藏的大型检索工具。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加强城建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城建档案管理者就应该主动进行信息资源汇编,提供信息资源汇编机会,从而进一步健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

第10篇

根据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评议意见整改如下:

一、坚持与时俱进。

对此,县城总体规划及县城总体规划已于年月由市政府批准实施。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首的县城市规划管理领导小组。确立了具体职责并制定了详细的审批程序。这大大提高了规划工作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使规划审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两年来,局共审批各类建设工程项目项,计万平方米,严格按规划要求发放“一书两证”并对开工工程进行了放线、验线,使之全部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二、圆满完成了今年城市建设目标任务

项目最多,年是县有史以来城市建设投资最大。任务最重的一年,一年来通过全局上下的不懈努力,较为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总投资万元,今年共完成项目工程项。其中完成了政府街以北及县城部分急需改造的条街巷道路硬化工程,总长度米,投资万元;投资万元完成了建设工程和其它项目工程项;完成了政府东街、街、街地下采暖管网铺设米;完成了街、街、街部分地下污水管网铺设米;完成了条硬化道路路灯安装盏,投资万元;完成了政府东街路口和十字街红绿灯套,投资万元;完成商住楼开发幢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投资多万元完成了街仿古建筑一条街和主要街道楼群霓虹灯亮化工程;投资万元,全面启动了集贸市场,文化广场,停车场和公厕等建设工程;加大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治理了不规范广告、牌匾、灯箱多块。治理了小商小贩摊点乱摆乱放现象,目前城市面貌已基本改观。

三、加快了商住楼开发力度与往年相比。全年共完成商住楼开发幢,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着我局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先后与宣化利民建筑公司引资1000多万元开发外贸利民小区。开发粮油加工厂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600万元开发检察院旧办公楼5000平方米,目前已全面开工,东关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已与房地产开发公司达成投资协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已投入启动资金200万元,目前已全面动工,还有一批意向型项目正在洽谈中。

五、提高供热水平。

县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城镇人均住宅面积逐步增加,截止目前已有楼群258幢,由供热中心管理的85幢,供热面积达到25.7万平方米。

改善供热质量,加大采暖费收费力度等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今年的供热管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年初停暖后,便开始对供热锅炉管网、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检修整改,更换了东龙,南河沿街供热管网1200米,彻底解决了供暖死角问题。通过检修整改,今年的供暖质量大幅度提高。2,今年我供热中心重点在供热设施进行技改。供暖前对司炉工进行严格的培训,把供暖时间、温度等方面调整得更科学,更实效。今年供暖温度基本达标。3,组织了专门的收费队伍,实行计酬工资制,有力地调动了收费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截止目前,已回收采暖费共100万元,今年采暖费的收缴工作有望提前完成。

六、高度重视人大、政协提案

第11篇

参加今天的考察评估会非常受教育,对我来讲是一次学习的极好机会。下面谈四点感受:

第一,以满怀的敬意表明感动之心,表达感激之情,表示感谢之意。各位领导专家在这次考察评估中的吃苦精神,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态度使我们深深的敬佩。各位专家听汇报、看录像、阅资料很认真、很专注,实地考察顶烈日、冒酷署,看得过细,听得仔细,问得详细,有的专家还拍得精细,这些使我们很感动。各位专家对武汉的创森工作真心真意的关爱,真诚真挚的帮助,真情真格的支持,这种求真率真的风格、品格使我们感激。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各舒已见,对我们城市森林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取得成就给予了高度赞许,对我们的创森工作给予了客观评价,李文华院士提出的“四大”(大决心、大手笔、大力气、大成果)和“二十字”(统一认识,规划先行,工程带动,群众参与,政策支持),可以说是对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和创森工作的总体评价。总之,各位专家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既肯定成绩,也指出问题,还提出建议,应该说是十分全面,非常客观的,特别具体、实在,是肺腑之言、金玉良言,“大家”之言,这些使我们要表达感谢之意。

第二,希望武汉市满负荷地把下段创森工作做得更好。要高度重视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逐一梳理,认真对待,总体把握。要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下段工作的主攻方向,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部位,再次动员,多方联动,再加力度,加快推进,再添措施,保障落实。

在创森工作中,要具体做好三个相结合:一是有决心、信心与有恒心,耐心相结合;二是有干劲与有韧劲相结合;三是实干与巧干相结合。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要做到“七个统筹”:一是增量与提质统筹;二是自然生态景观与园林生态景观统筹;三是山与水、林与水、森林生态与湿地生态网络建设统筹;四是点与线、带与片、分区与分类统筹;五是城区绿化与农村绿化统筹;六是加快建设与跟进管理统筹;七是森林生态建设与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统筹。

要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认真全面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武汉建设成起点高,质量优,宜人居,有特色,环境美的生态城市。

第三,省林业局将以满腔热情进一步支持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对武汉市在创森工作需要省局办的事,做到主动办、不偷懒,马上办、不拖拉,立即办、不懈怠,认真办、不失误。

第四,以满腹的心愿恳请各位领导、专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武汉森林城市建设和创森工作。同时支持湖北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今后,还要多到武汉、多到湖北来考察指导,关心、支持建设生态湖北,促进绿色崛起。

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工作顺利,健康愉快!

第12篇

关键词:章丘;城市园林绿化;措施建议

1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城市建设也逐渐从仅仅注重经济总量的增长、营造“现代化”的建筑外观形象向关心、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方面转化。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已发展为以种植、养护管理及其他服务在内的综合技术经济系统。城市园林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的园林化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依靠园林绿化产生经济效益必须有专业技术作为保障,政府应该运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引导市场的规范运行,把园林城市绿化的经营管理活动纳入国际法规和国际贯例的轨道之中。

2章丘市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近年来,章丘市以建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规划力求精到,建设打造精品,管理注重精细,经营体现精明,形象凸显精致”的工作要求,按照“圈层式、放射状,点、心、片、环、网、带相结合,城郊一体”的绿化模式,对城区所有新建道路全部实施了高标准绿化,相继建成了学苑绿地、山泉绿地、政府游园等大批精品绿化工程,并荣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

2.1 坚持规划先导,描绘山水园林城市秀美蓝图

规划是城市绿化的基础,是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我们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谋划城市定位,高起点编制园林绿化规划。全面整合挖掘城市资源,发挥特色优势,以泉兴城,弘文盛城,着力塑造“山、泉、湖、河、城”的城市特色形象。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使中心城区的绿化轴线延伸,古迹园林生辉,防护绿地环绕,中心绿地扩大,山水相连,绿色走廊相贯,在规划区内形成 “三轴、四带、五楔、八线、十二园”的绿化结构,具有鲜明的“山、水、文”特色的园林城市。

2.2坚持打造精品,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风貌

2.2.1突出泉水文化,建设“绿在水中”特色景观。实施环城水系建设工程。为展现“小泉城”特色风貌,在对泉池河道、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进行综合保护的基础上,新建公园、景观河道,建成以“风、花、雪、月”为主题的清照词园,形成了南起经十东路,北至济青路的泉水特色风貌带,形成树绿水清、荷美稻香、清爽优美的景观效果。

2.2.2突出道路绿化,打造“一路一景”亮点精品。新建道路全方位绿化。以“三纵六横”主干道路为框架,对主要道路进行高标准绿化。老城区道路绿化多层次提升。对沿街单位实施拆墙透绿、规划造绿、见缝插绿、腾园让绿和新建补绿。道路节点绿化高标准建设。在框架道路节点全部建设绿地,作为绿色长廊的“点睛”之笔,在节点绿化上,突出乔、灌、花、草整体搭配,合理配置标志性小品,实现了绿化、美化、文化的和谐统一。

2.2.3突出庭院和居住区绿化,实现绿化“多点开花”。以人为本,以绿为美,在城区黄金地段和居民区辟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设置雕塑、座椅、健身器材等,方便市民休憩。充分利用屋顶、墙面、立交桥、棚架,推广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搞好居民小区、学校、机关、工厂和庭院绿化,建设小绿带、小花池,达到景不断链、绿不断线。

2.2.4突出大环境绿化,营造“绿满章丘”生态环境。大环境绿化工作扎实开展,圈层式、放射状、点、心、片、环、网、带相互交融,城郊一体的绿化格局基本形成。对可视山头进行绿化,优化树种结构,提高苗木标准,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绿、秋红叶的森林季相景观;完成了绿色通道建设;对河道治理改造并对两侧进行绿化;对城中山实施大环境绿化,依山建设林间道路和景观小品,栽植柿树、山楂、黄栌等乡土树种,对补源保泉、净化空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3几点建议

3.1建立齐抓共管的联动制度

实行“门前五包”绿化管护责任制,与责任单位和市民签订责任书,划线管理,形成全民护绿的良好氛围。

3.2实行专业化养护制度

对公共绿地,建立绿化管护专业队伍,实行“三定一包两统一”考核制,严格兑现奖惩。实行市场化运作,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管护质量。

3.3完善绿化执法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