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理论

高中政治哲学理论

时间:2023-07-18 17:2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政治哲学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政治哲学理论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时效性 分析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各校都在积极开拓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其中,如何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问题也颇受学校的关注。高中政治紧贴时事政治,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高中政治课程的时效性教学,不但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本身,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视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意义

1 是高中政治课程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高中政治课程有实时性较强的特点,且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当今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事情,这些事件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各面,而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涉及国家建设的各方各面。因此,那些具有时效性特点的事件完全可以充实到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这样不但能丰富高中政治课程内容,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政治课程在获取更有时效性的信息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2 是提高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高中政治课堂较为枯燥,学习兴趣不浓,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有些教师也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不能有效地用时效性的信息介入高中政治教学环节中去,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是难以提高的。因此,通过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时效性,在引入大量生动的图片、具体的事件、形象的视频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兴趣,他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于事件发生的环节中去,会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观察和思考,教师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就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最终提高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效果。

3 是丰富学生政治知识视野的需要。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般都是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生动性和有趣性,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解知识点,学生很难听明白,甚至有部分学生根本不愿意去听讲。在这种形式下,把时效性的信息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去,学生不但会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效果,还会在了解相关信息时发现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在讲授货币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当前中国银行最新的政策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不但可以做好货币的课程教学工作,也可以让学生获取国家银行政策的相关信息,因此,也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何为时效性?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最新发展动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时效性则是指课堂教学应该将课本知识与时代紧密联系,并将二者融会贯通,让课堂教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走在时展的前端。高中政治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加强高中政治课堂的时效性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大势所趋。要达到高时效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利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学,而不是教师被动去教。一个富有时效性的课堂更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一名正确的指路人。要达到高时效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需要将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更需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无限的求知欲去发觉政治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例如,在高二的哲学教学中,注重每一个哲学理论与现实案例的结合,用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案例,学生会发现案例中的问题所在,并展开激烈的小组讨论,最终获取最佳解决方案,这样就为每一个哲学理论的提出做好了坚实的铺垫,让表面枯燥的哲学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但是这些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是学生的积极探索,才帮助他们习得了每一个哲学理论。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信任学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学习,这是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有效途径。

2 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学生视野。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必须努力开展实践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首先,要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就要精讲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多让学生实际讨论重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知识。这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对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义务劳动、植树、社团活动、志愿活动等。通过在社会大环境下的磨练,学生容易产生良好的社会情结,使得他们更加广泛地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再次,要组织学生开展时效性强的课外活动,比如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学习,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具有政治性的环境中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进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3 科学利用教材,提高教学时效性。当前,高中政治采用的教材都是实际性、应用性、时效性较强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充分利用教材也可以增强高中政治课的时效性。

首先是要利用教材中的资料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各个方面,因此,教材中的不少资料都可以作为案例进行教育,比如,在分析中日关系时,可以选用教材中关于中日历史、现状的资料进行分析,再结合当前的中日关系,让学生预测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这不但是科学合理利用教材的案例,更是提高学生利用原有资料进行时效性学习的典范。

其次,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对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涉及一些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的知识,比如,恋爱观、道德观等。在进行这些知识的讲解时,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结合到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师讲解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恋爱,指出高中阶段不是恋爱的时期,所以,有恋爱行为的学生有可能就会考虑到是否终止恋爱关系,有恋爱倾向的学生就会有可能考虑不去恋爱。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发现探索能力 培养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42-01

1 对高中政治发现探索性教学的一般论述

第一、高中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理解,涉及的层面较其他学科较繁琐,较复杂,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深层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发现探索性活动,让政治的课堂气氛被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提高高中学生的发现探索性教学,必须立足于对高中学生本身的发现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动课堂,让老师监督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将获取的有利知识应用到政治学习中,提高政治发现探索性能力。第三、高中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念主要是把高中学生看成一个实际的整体,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融入一些部分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个人的发现探索性能力等。另外,要把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整体形态结合起来,化成有机的统一体,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程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发现探索上,而是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老师不仅要提高高中学生政治的文化课程,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表里如一,从内到外都有政治教育做后盾,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 高中政治发现探索式教学目标的确定

2.1 知识目标

举一个简单的高中政治的例子:以哲学课程的学习为例。A.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1)哲学的由来;(2)哲学的发展变化;(3)哲学在各个国家的不同观点;(4)哲学的分类;(5)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B.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1)哲学的含义;(2)哲学的命题;(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4)哲学的两大基本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哲学的意义;(6)哲学的影响。C.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哲学的初步学习,对问题进行的实际应用:(1)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发现探索一下我国经济全球化体现的观点;(2)结合当今热点问题——,用哲学理论进行分析;(3)我国近几年少数民族出现了动乱,结合哲学中的相关的信息进行解说;(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用哲学的知识进行阐述;(5)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我国实行对方开放的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意义 。

2.2 能力目标

A.哲学上通常将:对待问题要进行全面、具体、辩证的分析,形而上学的去解决问题是错误的。例如,对待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哲学上的观点了,还有许多现实因素。B.哲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例如:对待我国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问题,就必须将以前学过的市场调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相关知识也要一并用上,这样才能达到具体、全面的目的,让政治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C.有些问题,虽然是热点问题,但是,受教材的限制,并不能对它们进行完全的解读,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搜索网络,寻找热点资源,用实际例子与政治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开阔知识,提高政治学习的发现探索性。

3 高中政治发现探索教学模式的开展

任何发现探索性的教学模式都有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高中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教学模式更是如此,简单划分为几个层次:首先、要及时地进行发现探索性思维,现在的政治教学大部分是这样的,教师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会为主,这两个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转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相互转化,老师把学习的设计方案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并以政治的教材为基础,将学案作为载体,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模拟情境,摆出发现探索的问题。其次,老师应该采用新的发现探索性学案,对学生的政治学习进行整合,较为广泛应用的发现探索学案就是合作性的发现探索,这种形式主要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案,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整体的分类,并选出标兵作为榜样,提高发现探索教学水平,学生通过目标的推动,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对发现探索内容从根本上得到诠释。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分组形式组成的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满足课堂上的发现探索升华,还可以渲染一种积极地学习氛围,让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活动鼓励学生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为我国的热点问题出谋划策,用政治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和教师的意识都要及时从传统观念中跳出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而学生自己也要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学科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法;合理运用

通过我长年从事高中政治教学的经验总结以及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问题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上,总是表现的比较吃力,这个问题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由于知识点的生硬难懂,教学过程可能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负面情绪,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因此如何加强这门学科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成为高中政治教学成败的关键。案例教学法,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效果非常显著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显著作用。通过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加强,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去探究知识,一改以前“被”学习的状态,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否则就会出现差强人意的反面效果。下面,笔者将具体谈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一、精心策划准备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其中案例的选择则是整个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将为整个教学过程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否则就会出现差强人意的反面效果。下面笔者将具体谈谈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案例的选择。

首先,所选案例必须贴近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所选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尽量选取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案例。其次,所选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在一开始就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直观的、形象的画面去解读政治教学中那些抽象的,生涩难懂的概念。例如在教学《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掩耳盗铃”这个案例,来让学生理解“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个案例生动有趣的诠释了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加上本身故事生动有趣,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所选案例还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高中政治本身就是一门时代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政治教学不能脱离时代,要紧紧联系现在的时代特征。例如在教学《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采用“叙利亚内战”这一案例,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这样一个就在当下发生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

二、生动展现教学案例

选择好了案例,如何在教学中去展现案例,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一场生动的案例教学,能让这次课堂教学生动精彩,学生学习气氛浓烈,相反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的展现可以选择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选择在讲解某个具体知识点时展现,还可以选择在每节知识点讲完之后。

在新课导入时,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模拟、漫画展示、问题启示等方法进行案例展示。如讲解哲学知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课前,可以通过讲“刻舟求剑”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物质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还可以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物质的运动还具有客观规律性,而内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通过诙谐的故事法轻松呈现与本课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哲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具体知识点呈现和复结知识时,也可以采取这些方法进行案例展示。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片、视频或动画的方式来展现案例。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从典型案例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寻找更多解释政治理论的社会现象或事件,掌握用政治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学生自主讨论与思考

学生自主讨论与思考,这是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在案例呈现后,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让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起理解学习,这样学生们能更好将案例与教材的知识相结合,同时又可以相互促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同样的案例,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观点,这种分组式的自主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能更好的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讨论中还能发散思维,联想与此相关的事物和现象,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师点评与总结

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和总结,这个过程由教师全部完成,一般在学生自主讨论后,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没有理解到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进行概括提升,是整个案例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教师在进行点评和总结的时候,一定要重点指出,学生在自主讨论中的有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对于这一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要明确的提出来,让学生继续的去思考领悟,以此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归纳、如何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扩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更广,更全面的思考问题,不局限在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领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案例 生活与哲学 课堂教学 作用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5-02

《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课程的一个重要模块,在历年高考中都占25%左右的比重。但由于《生活与哲学》本身概念多、原理较难懂,再加上学生社会阅历有限,所以很多学生“谈哲色变”,更谈不上乐学哲学、学好哲学。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巧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这一“他山石”,来妙攻课堂教学这一“心中玉”。通过典型案例将深奥难懂的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使哲学理论的学习从抽象向具体、形象、生动转变,促使学生形成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更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一、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1.时效性原则

高中政治紧贴时事政治,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也不例外。因此,运用的案例不应该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紧跟热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新鲜感,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开阔学生视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知识点时,笔者根据2013年“两会”的热点话题――房地产调控政策。选择“调控房价保民生”的案例,国家先后出台了“五项措施”、“国八条”、“国十条”、“限购令”、“国五条”等措施,运用多种手段调控房价。设问:国家为什么在不同阶段,出台不同的政策来调控房价?学生很容易得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启示。

2.真实性原则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本课程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具体的,而不是随意杜撰的。案例选择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一方面,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且能够运用于实践,从而产生对哲学探究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如在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选择真实的《吸毛器的发明》案例。主要讲日本一位家庭妇女,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发明了连科技人员大感棘手的难题――吸毛器,并获得专利和高达1.5亿日元专利费。真实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明白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使用案例应当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如笔者在讲《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时,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名词,学生容易困惑。笔者选择《三个和尚挑水新解》的案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三个和尚中谁代表制度创新?谁代表科技创新?他们哪个更重要?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就不能开花结果,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就没有动力,因此,制度创新是根本。通过导入这种案例,高深的道理就变得浅显了。再如“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而存在”这一知识点很抽象、很难理解,笔者上这一知识点时,突然提问:“老师长的高吗?”学生面面相觑,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笔者接着说:“跟姚明比是矮,跟潘长江比还算高吧!”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没有高作为参照物就没有所谓的矮,高与矮互为存在的前提。这样通过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案例,使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较好地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4.启发性原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却想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种思想符合启发性教学方法,在案例的选择上也要遵循启发性的原则。如在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用了犹太人的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即:豆子卖不出,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以后就可以买豆芽;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成豆苗卖豆苗;豆苗卖不动,可以移入盆中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可以移入土壤中,几个月后就可以结出许多新豆子了。这句名言对你们有何启示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后,不约而同的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无须长篇大论,水到渠成。

二、正确处理案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典型的案例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难懂的哲学原理服务的,也是为更好地实现预设教学目标服务的。不能只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而滥用案例,认为案例多多益善。这样,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而不知道课上所讲的哲学原理。案例宜精不宜多,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科学地使用案例。因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如何设置案例是关键。

1.巧用案例,导入新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通过巧用案例设置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过来,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为课堂教学赢得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讲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框时,笔者选择“古希腊欧布利德的借钱却赖帐狡辩”的案例。学生笑过后,引导学生思考:欧布利德所犯的是什么错误?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展开教学,教学效果很明显。

2.巧选案例,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的突出,对于有效处理教学中的矛盾,促使学生扎实把握知识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预防教学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况发生。如:讲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时,笔者选择《赌饼破家》的案例。学生在笑声理解了什么是主要矛盾(盗贼进宅),什么是次要矛盾(夫妻赌饼);以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轻而易举地掌握重点知识。

3.巧析案例,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如: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一难点时,笔者选择分析“中国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案例。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第二步:空间实验阶段,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第三步:建成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之前完成,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进而设问:中国航天工程三步走,这三步是什么关系?学生脱口而出:第一步和第二步是量的积累,第三步是质的飞跃。教师总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难点的突破。

4.巧设案例,巩固知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总结的时候,设置值得回味思考的案例来巩固知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如:在总结“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时,笔者设问:王安石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是点石成金还是点金成铁呢?为什么?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陈文东,许琼华.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运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3]孙洪波,薛凡.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J].黑龙江教育学报,2011年第8期

[4]李学敏.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N].考试周刊,2009年第13期

第5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自学;能力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现实需要。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决定的,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培养高中学生自学能力,主阵地在课堂,政治教师,责无旁贷。

一、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很明确的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很多学生适应了以往的教师讲,自己听的被动学习模式。很多时候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体是他自己。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观前提。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源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生动有趣的导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科内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中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发展前景的关注,有对建设美好家乡的设想,有对身边发生事件的正确评价,有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点、焦点事件的浓厚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以积极引导。比如,针对当前腐败问题查处许多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这一事实,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既要看到腐败现象对党和国家的形象造成的巨大影响,又要看到党和国家查处腐败现象的坚强决心,要看到党和国家干部主流是好的,但问题存在我们要认真解决,这可以用来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也可以用来分析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也可以在政治常识的教学中用来教学党的先进性,及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兴趣的迁移性特点,从别的学科人手,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思想政治课中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哲学让很多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但是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我们可以用牛顿研究“第一推动力”的悲剧,说明正确的哲学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来说明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原理。运用学生对语文学科中的兴趣,比如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时代历史背景对诗、词、曲、赋的影响特征,用来分析哲学中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觉得很新鲜,不枯燥,有收获。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老师的作用很重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使课堂既紧张严肃又轻松活泼风趣幽默,使课堂教学有节奏感;丰富自己的知识,研究教材与学生,研究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富有激情,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用自己的娴熟的技巧与渊博的知识紧紧吸引住学生。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把培养和提高能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

1.预习。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3.课后及时复习。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我们要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分析;课堂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52-01

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课题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的高效,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教的高效,是所有在教育领域里的实践者们不倦的追求目标。

我任教的这所高中的所在地是铁人成长和为之奋斗的地方,是在当时影响了整整两代中国人的地方――大庆。从去年两会结束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已经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大庆的孩子们,让全国的孩子们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承与弘扬下去,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引领下,还会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困难吗?

一、案例背景

目前我们高中政治课学习的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要求学生要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有准确的把握。而作为社会意识最好的素材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黑龙江省大庆市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祥地,作为新时代的大庆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铁人精神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案例主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结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与政治课堂学习内容相融合。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以“学案”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本着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经过探究,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一种思路。

三、案例片段

我请同学们针对学案上的问题在课堂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课堂上活跃的学生是常见的,可也有一小部分不讨论、不询问,学案上有三五字数“聊表心意”说明已阅过。到了展示环节,一男同学站起来说:“材料里的社会存在部分是‘吊装设备缺乏、水源不足’,社会意识部分是‘艰苦奋斗精神、忘我拼搏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铁人’。”我问:“有同学对此加以补充吗?”我有意地请刚才在班级里不参与讨论的其中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那个女生紧紧抿了一下嘴唇,摇了摇头,我让她坐下。然后其他的同学开始了补充,材料里的社会存在部分还有‘人拉肩扛安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仅用5天零4个小时就打完了这口井’,‘王进喜没日没夜地干活’。材料里的社会意识部分还有‘石油会战队伍的士气’。同学们讨论后,我做了评价:“同学们找的很仔细也很准确,你们做的很好。材料里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部分我们找到了,那么你发现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乘胜追击把第二个问题抛了出去。班级里又展开了讨论,还是有一小部分同学不参与,显得与班级格格不入。还是原来那些班级里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在我有意的引导下,完成针对学案问题的解答。

四、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为我在课后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1.对“待优生”的关注。这是一类班级里无法也不能忽视的群体,对这个群体引导得好不好都会对整个班级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待优生的成因众所周知,我在这里不加赘述。我只是在课后反思,我可以针对这类学生做的更好一些,例如我在课堂中提问的那个女孩子,我给她的那个问题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失败的决定,结果对她只是一种打击,其实我可以鼓励她给班级的同学们讲一些铁人的故事,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铁三代”,铁人的故事他们都是耳熟能详的,当她能班级里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地时候,自信心就会培养起来。而这些故事当中都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我可以慢慢引导她把生活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学的主体,当有一天这部分孩子开始融入课堂,逐渐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我课堂的源动力将更加充足。

2.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主角”

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是主动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地调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却是被动的,因为受老师“剧本”的限制,一节课下来只是完成了老师交给的表演任务。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看起来学生参与了、讨论了,可实际上都是在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学生依然是被动的的参与。我们的城市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很多孩子的爷爷奶奶就是当年的老会战。我可以事先布置给学生去查找石油会战时期的一些经典事例,然后交由班级小组对事例进行筛选,最后拿到课堂上由全体同学结合哲学理论知识对此讨论。这样也就充分地展现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主体作用,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3.知识教育不能取代情感教育

教是途径,育是目标。育人,不仅仅是指科学文化修养的提升,还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的进步。我这节课不足之处还包括情感教育的匮乏,整节课追求的唯一目的是知识。其实这应该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机会,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则是很好的教学素材。通过学生对石油大会战时期事例的讨论,使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对拼搏精神、求实精神、感恩精神等的深刻体会,在同自己现实情况的对比中进行反思,从而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2(02)

[2]刘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第7篇

一、上好哲学第一堂课,让学生感受哲学的“趣味美”

高二第一堂哲学课一定要上好,要精心备课,要形象生动,假如第一堂课没上好或讲得很抽象,那么,在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下,就会给学生一道有形屏障,使学生排斥哲学,从而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因此,笔者在上高二第一堂课时就没有教授新课,而是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曾讲过的一个寓言故事。假如把一只小船放到大海中,上面有一个人和一头猪。大海上狂风恶浪,小船眼看就要被浪打翻。此时,船上的人惊慌失措,而猪呢,只要有猪食吃,安之若素。所以,皮浪认为:人不如猪!学生一听到这就笑了,于是笔者立即抛出问题:“为什么猪不惊慌?痛苦的人与快乐的猪,你愿做哪个?”学生在笑声中展开讨论,笔者不时地加以点拨,最终引导学生答出:“猪是没有意识的,它的快乐是短暂的,当掉到水里时,人还可以求救或自救(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猪就只有等死了。”第二个是幽默故事。在古希腊有甲乙两个人,甲向乙借了钱,过了一段时间,乙问甲还钱,甲回答说:“借你钱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与现在的我何干?”乙很气愤,遂把甲揍了一顿。甲来到法官面前状告乙的行为,要求法官主持公道,这时乙回答道:“打你的是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你要抓就去抓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可没有打你。”最后这场官司只好不了了之(故事体现了物质世界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事一讲完,学生欢快的笑声又回荡在教室里。故事说明的哲理或许学生还不是很懂,但是笔者相信,通过这些故事能很快拉近他们与哲学的距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哲学的趣味。

二、充分调用“几语”,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的“抽象美”

列宁指出:“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相当复杂的现象和本质。”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很多充满哲理的成语、俗语、谚语、诗词,教师若能注意搜集这“几语”并将其引入哲学课堂,就一定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来说明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用“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来说明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用“入乡随俗”“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等来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用“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来说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原理……这样不但把抽象的原理通俗化,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哲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广告语,那将会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总结“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引用澳柯玛的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可能有最好,承认最好,实质是否认发展的静止观点。因此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只有承认更好,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不断地实现突破。学生听完后更是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感,原来广告语也有哲理啊!实践证明,充分运用好这“几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有利于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哲学理论的“抽象美”。

三、联系实践,让学生感受哲学的“活力美”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听到的,我忘记了;看到的,我记住了;做过的,我理解了。”)这句格言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哲学的根本特征就是实践性,做到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是哲学的活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哲学课的可信度和认同感。比如在讲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笔者先让学生填空:红色+蓝色= 色, 黄色+蓝色= 色, 红色+黄色= 色, 红色+蓝色+黄色= 色。这些问题对于不是美术班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答出的,于是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调色板和颜料让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现场实验。学生看到有机会亲自参与实践,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最后通过学生的现场演示,色彩搭配的结果跃然纸上(分别是紫色、绿色、橙色、黑色)。教师此时无需多讲,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最好阐释,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把实践活动引入课堂,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哲学的活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哲学的“实用美”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并不是哲学家们自我欣赏的阳春白雪,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哲学观点来分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管用”,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认识到哲学的智慧之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笔者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就结合了数学学科的知识。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矛盾的普遍性)。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矛盾的特殊性);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矛盾的特殊性);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矛盾的特殊性)。学生一看这些哲学知识能跟他们的数学学科相结合顿时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