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的特点

影视文学的特点

时间:2023-07-18 17:2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文学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视文学的特点

第1篇

一、前言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影视片段,教师通过利用学生的感官直接对事物感知,直接获得对事物的初步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插入影视教学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与历史,形成感性认识,获得相关文学学习的表象,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活动的增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实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学科特点

(一)形象生动。现当代文学是在大量阅读作品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作品有全面、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文学历史基础知识及发展的基本面貌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而影视教学的运用,结合影视语言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独特的文化接受心理,将教学内容视频化、图像生动形象化、缩短文学形象,让文学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缩短了与文学历史距离及时空差距,提高了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升教学效果。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强烈的视、听、感觉对比产生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因势利导,影视教学模式的“症候”分析。在影视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在实际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影视教学模式,其利弊是共存的。在文学课程的影视教学模式中,影视欣赏片段不宜过长,并且有选择性的在教学中插入影视片段。在教学中影视过长则会导致学生对在文学课以影视取代而产生依赖,认为影视欣赏就是放松教学的表现,忽略影视欣赏的本质,教师则有偷懒的嫌疑,对教学管理形成了不良之风。

在文学教学中结合影视教学,在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归根到底画面和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在有共同之处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在教学中语言以想象为主,而影视则是以视觉取胜,影视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与原作的基本内容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教学中影视不能成为主流代替文本,但在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活动中,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将影视与语言文学混为一谈,并且以画面内容代替原作精神,这正是文学课程融入影视教学模式的误区所在。

(三)影视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实践型人才。1.有益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影视欣赏中,通过影视对文本改编的差异性,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明确设问、适时提问和渐次推进。学生可以密切联系自己对影视内容的看法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观影时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演员的容貌、剧情的曲折上,而是要达到看为了学、学为了更好的看的终极目的。2.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插入视频教学,在声音、色彩、光线等综合刺激下,引发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奋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追求和学习中,促进实践型人才的培养。3.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文学教学中引入的视频教学模式,通过画面塑造及语言交际情景再现,使学生对特定时代的历史环境下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时代文化特点容易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方法新探

视频教学通过将文学以画面的形式穿插在文学课堂教学中,是学生身临其境,以历史的眼光对文学作品急性思考和理解,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增情教学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通过历史再现的方式,使学生对作品的原著作者、文学想象及文学思潮流派进行思考,产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文学史的教学目标。

四、将使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一)运用影视教学模式辅助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1.在多媒体环境下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今,随着媒体和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信息高度密集的形势下,现当代文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感性事物具有较高兴趣的特点,合理的运用影视资料,选择一些与课堂内容相符合的影视片段,在课堂进行短时间的影视播放,通过声音、画面、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兴趣,构建丰富的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2.加强学生对生活感知深度。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增强对文学历史的感知力度,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快成长;3.树立“大文学观”的教学理念,重视“人”的文学传统。当代文学史从文学史观上来说把文学还原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构成的人的总体活动中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对人的重视,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最主要动力。

(二)运用影视教学辅助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意义。1.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3.强化现当代文学课堂的审美教育效果。

(三)在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影视教学的方案及措施。1.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对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及影响力的影视片段进行收集整理;2.教学内容上的生动实用设计,教学方式具有新颖性。在教学内容上插入影视片段使课堂突破了传统模式,力求线索简明精炼,纲举目张,注重系统性与逻辑性相结合。对文学作品的还原及艺术情景升华,使学生融入文学作品所构筑的艺术境界之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

当今社会,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视觉文化。”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文字印刷媒介为依托的文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影响到当下的文学出版和文学传播,甚至对高校的文学教学也形成了挑战。然而,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影视对高校文学教学形成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文学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文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影视资源,发挥影视的教育作用,不仅可以化解影视与文学教学之间的矛盾,还可以为高校文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从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来看,影视作品,尤其是由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完全可以应用到文学教学中来。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文学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营养,许多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另一方面,通过影视的再发掘,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以及鲁迅、茅盾、沈从文等人的部分作品,都是如此。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如此丰富的影视教育资源,是高校文学教学可以利用的一笔财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选择、播映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与文学原著的比较,揭示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异同,不仅能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求知的视野延伸到影视领域当中,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多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以影视作品为桥梁,可以唤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文学作品是高校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通过鉴赏、分析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学理论的演变轨迹,还可以借助经典作品的典范效应来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文学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讲解、分析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只能放在课外的业余时间里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外是否认真地阅读文学作品,就直接影响其课堂上的理解程度和接受效果,也关系到整个文学教学的质量。在影视文化不甚繁荣的年代,文学作品对人们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外阅读相关作品,从而保证了文学教学的顺利进行。然而,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伴随着电视、电影乃至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阅读文字印刷的纸质文本远没有欣赏电视、电影那么轻松、愉快,在课余时间里,他们往往宁愿沉浸于电视、电影多彩的屏幕画面和强烈的听觉震撼当中,也不愿意去进行劳心费神的文字阅读,阅读的匮乏使他们在课堂上很难将教师的讲解领悟透彻,甚至因跟不上教师讲解的思路而放弃听讲,转而去干别的事情。长此以往,高校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借助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优秀影视作品,可以改变这一不良局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爱看电影、电视的心理特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学生在观看了这些影视作品之后,受到作品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会产生阅读文学原著的愿望,从而自觉地去借阅文学作品,慢慢地,学生就会从被视觉文化所湮没的阅读兴趣中逐渐觉醒,并进而对经典文学作品产生强烈的热爱情绪。

再次,影视教育资源的应用可以改变高校文学教学的传统模式,促进高校文学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长期以来,高校文学教学大多采取的是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这固然跟学科自身特点有关,但也是教师惰性的体现。因为教师采用课堂漫灌式教学,可以不需调整教学计划,不需为设计新的教法花费心思。近些年,虽然新的教学理念一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作风在高校中仍然十分盛行。而将影视资源引入课堂,则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在文学课堂上放映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教学枯燥压抑的气氛,影片放映结束后还可以开展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文学课堂上放映影视作品,要用到多媒体,一些影视作品太长,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这必然会促使教师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学习。当教师熟练掌握此类技术,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心应手的时候,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可以把自己固有的文学知识妙趣横生地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与学生真正沟通的目的。

当然,将影视作品运用到文学教学中也须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喧宾夺主。在高校文学教学中,文学应始终是教学内容的主体,影视作品只是促进文学教学的手段,影视作品的放映必须是有选择、有限度的,过多地放映影视作品,有可能将文学课变为影视课,从而导致课程教学目标的偏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课堂组织者的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推行影视教育,以免背离文学课程的教学计划。总的来说,将影视作品运用到文学教学中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文学教学的发展,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综合人文底蕴,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

(本文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第3篇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在我国又被称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其最早是由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提出的。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潮的兴起,通识教育的概念也被再次提起,在张正兴所著的《论大学的素质教育》一书中,通识教育被定义为“大学本科课程中具有共通性、内容具有广度的部分,其包含试图为各学科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技能的有关课程学习。”[1]时代和地域不同,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元素,其包含专业教育以外的所有基础教育课程。相比于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技能的专业教育来讲,通识教育课程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识选修课是指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以实现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为落脚点而开设的课程,各大高校在此类课程设置上通常具有较大自。

二、影视文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内涵

图像时代充斥的今天,影像的功能与魅力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而进入了我们日常的真实生活之中。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挡图像时代的发展,电影和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影视文学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高等院校的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否则将给我们的人才培养留下巨大的遗憾。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标志无声电影的正式诞生,而电视诞生远远落后于电影,于1936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影视文学是伴随着影视媒介出现之后而诞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传统文学不同,远远落后于传统文学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它是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学,因此被称为“第五种文学样式”,作为文学脚本既依附于电和影电视剧的创作,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21世纪以后各大高校顺应社会潮流,纷纷开设影视文学课。影视文学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在学界并未有确切定义,我们通常所指的影视文学是一门“以探讨影视媒介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为重点内容的艺术形态”,其包含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影视媒介的全部转化过程以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自身传播属性,具体内容涵盖已完成影视媒介改编的电视剧本、电影剧本、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一切形式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影视文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文学作品,还包括以影视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由此可知,影视文学教学拥有相对独立的属性,将影视文学课程植入到高校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影视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观摩、动手操作等掌握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编导与拍摄、剧本写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实践技能。

三、影视文学专业教育与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从总体来看,高校各个院系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教育”一次引入中国高等教育以前,我国的理工科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课程体系中都没有开设文学课,只有部分高校开设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文学名家名作。而影视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大学教育体系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呈现汹涌澎湃之势。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各高校积极开设影视文学课程,高等教育中的影视文学课程,分为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与影视文学通识课程。影视文学专业授课对象既包括影视专业本科生,还包括学术层级较高的研究生、博士生。而影视文学通识教育的对象则主要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或本科生。由此可见,影视文学专业课程同影视文学通识课程有着不同的对象和目标。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体是文学课程群,其中主干学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中文类基本知识,奠定文学基础,提高文学素养,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从目标角度而言,影视文学通识课“并非要求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而是侧重于受教育者相关素养的提升,其同大学生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心理素养、思辨素养的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相适应”。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影视文学通识课程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艺术鉴赏力,从而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综合型、能力型人才的关键。

四、影视文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大学教育不仅要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更要培养出知识广博、有创新思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大学课程设置不应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应兼顾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目前大学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所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设立各学科专业的通识课程来改变以前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专门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影视文学通选课的设置,不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人文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学术价值观念。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胸怀人类的有修养的优秀人才。大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让他们懂得社会、哲学、文学、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学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大学影视文学通识课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紧密时代的前进步伐,从更高的角度和以开阔的眼界去认识世界。21世纪以来,影视文学课程在各个高校开始普及。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仅限于在重点大学的中文系内部开设,由于政府的推广和重视,九十年代在更多院校的中文系和文科院校开设,全校性的影视文学通识课普及发生于本世纪初。她经历一个从重点院校到一般院校,从中文系到全校,直至近几年尤其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和一些重点高职院校也慢慢开始普及。高校影视文学通识课的开设实行“分层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与影视专业或文学专业相近的教育模式和作为全院公共选修课的影视素质教育模式。为了兼顾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目标。根据不同院校影视文学课程开设的调查结果,总结出影视文学通识课的不同教学模式:

(一)文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近年来由于影视艺术尤其是电视剧艺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影视艺术对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先锋作家,还是当红网络作家,他们的创作都收到影视艺术这一视觉文化的强大冲击和影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因此,在文学院开设影视文学通识课非常必要,文学院的影视文学通识课可以作为文史课程的一个补充,可以拓宽文学院学生的视野。因为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形式,其文学性乃影视艺术之根基,在文学院开设影视文学课,当然得充分重视文学性,着眼于中外文学名著改编影片的观摩与讲解等等,以不同的视角来开拓文学院学生的文学知识,对专业学习也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艺术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在影视文学的教授中简化影视艺术理论课的说教,重视镜头语言的运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DV拍摄作品,这样通识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既完成了影视文学作为素质教育课对通识教育的普及,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学以致用,多方面受益。

(三)工商管理学院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教授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手段,结合专业特点,侧重讲解一些电影和电视营销宣传手段,影视艺术与商业的紧密联系,讲解一些商品如何在影视作品中推销,此外,影视作品中启用一线演员的名人效应,不同的商业产品在影视艺术中的特写镜头,用经典电影作品中易于唤起大众记忆的某些镜头来做宣传,影视作品的成功本身附带丰厚的商业附加值,比如《泰囧》、《港囧》的高票房,引起了泰国和香港旅游的热潮,增加了泰国政府和香港政府的经济收入。同时还适当涉及影视片中植入性广告的运用,电影经典台词对影视广告等等。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产业,其巨大的商业投资当然希望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这也是商业电影备受商家关注的原因。

(四)全院性质的公选课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全院性质的公选课教授对象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年级的不同专业,学生呈现多且分散的特点,教学方式上采用大众化的素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以名篇赏析为主,作品选择以经典影片与当前大众化的热点影片相结合,艺术片与商业类型片相结合,重视热点作品的观摩与现象的讨论,比如学生感兴趣、网上点击率非常高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何以笙箫默》、《甄嬛传》、《步步惊心》、《小时代》系列、《杉杉来吃》等等,针对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80后、90后的演员或网络红人纷纷“触电“当导演,而且非常成功。

五、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影视化;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59-02

一、影视与网络文学相互渗透

(一)一种文学形式的传奇

1、具有优势的传播媒介

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由于拥有了互联网这一强大而复杂的传播媒介,网络文学得以迅速发展可说是有着必然性的。虽然它的传播基于网络,但最终载体却并非一定要是互联网,也可以是书籍或其它电子阅读产品,例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许多优秀作品都拥有实体书版本。所有正规文学网站的网络文学作品都可以经由复制或下载供电子阅读产品使用,如得到授权还可以实体出版,也正是网络文学的优势所在。

2、自由性决定发展速度

(1)读写自由

网络文学的发展载体通常具有自由、无常、大众性这几个特点,它对于受众和创作者没有严格的范围性和专业性的要求。这点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参与自由,人们既可成为读者,也可以客串一把作家。

(2)文体多样

网络文学中的作品大都以小说为主,但也有诗歌和散文。不过由于的创作虽然首先是出于个人爱好,却也有着一定的功利性,所以往往我们看到的网络文学作品还是以小说为主。不过这种小说占主要地位的现象仍旧不足以让我们忽视。

3、指向主流消费群体

与传统文学相比,商业化气息更加浓厚的网络文学为了吸引人气,们在创作之前往往会充分考虑读者的喜好再做决定。网络文学本身对于读者群的年龄限定并不明确,但通常来讲,还是以80后、90后为主要的读者群,这些人也正是目前网络消费的主流。不仅如此,这些人也是电影的消费主流,这正给了网络文学影视化一个潜在的契机。

4、网络文学产业链的创新

产业链的发展顺应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当网络读者群急剧膨胀,市场结构的逐渐完善为网络文学的商业化提供了保证,网络文学的发展便进入了产业链化的时期。文学网站从最初单纯的文学交流转变成了拥有版权,需要付费阅读,并能够进行实体出版甚至于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的产业链圈。

(二)影视迫切的选择

网络文学的出现为影视制作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方向,即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获得已经具备一定受众基础的作品。

1、内容、机遇与性价比

一部好的剧本对于影视作品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国内的影视产业链中,一直以来缺少的,就是足够多的、可以制作成为影视作品的素材。好的剧本的稀缺不仅使得影视作品在取得好的内容题材方面产生了困难,同样的,一个剧本想要被导演看到,也并不是仅仅足够优秀就可以的。

制作者们着眼于网络文学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内容多样丰富,对于影视制作者们来说,网络文学更加吸引人的是它们的性价比较高。所谓较高的性价比,就是指网络文学作品的高人气与相对低的版权费用,这种明显有便宜可占的情况对从购买剧本开始,每一步都需要大量开销的影视制作公司来说有着不小的的诱惑力。

2、广泛的观众基础值得利用

影视作品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色彩,而网络文学最大的特质就是其大众化,这就为网络文学向影视作品的转换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水到渠成的前提条件。对于影视来讲,收视率和票房往往是总结其业绩与成就的主要因素,也正因如此,对于观众的数量,自然是越多越好。

(1)话题效应与审美期待

一部影视作品,决定其成败的是收视率与票房成绩,那么在其播出之前加大宣传力度,用各种方式吸引观众的关注则是提高影视作品成绩重要的一环。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本身携带的天然的话题效应以及关注度,正是影视作品所需要的。

(2)读者群与观众群的相互转换

一部日点击量上万的网络小说,先不说其影视化之后所能够吸引来的新观众,其高点击率背后就已经携带了数量十分庞大的读者群。这样一个读者群体,将在其影视化之后,大部分转化为影视作品的观众基础。也就是说,使网络文学影视化,是提高在收视率和票房上基本保障以及获得更多利益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综合以上几点,虽然网络文学作品在很多方面与知名作家和编剧创作的作品有一定差距,但其双赢的效果、高点击率背后的读者群、强大的话题效应与大众化的审美期待都足以弥补这些差距。

二、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反响

(一)票房惨淡门可罗雀

对于网络文学的影视化尝试,并非是近两年才开始。2000年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引起了高人气网络文学作品被影视制作公司争相影视化的第一次网络文学影视化风潮。

以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为例,当时普一出现就创下日点击率破百万的记录的这部小说,却在推出影视版之后没能得到预期中与网络人气等同的结果。这其实可以看做一个特例,原著的巅峰时间在2002年,但其影视化的过程却由于种种原因拖了将近五个年头,等到影片推出,观众早就失去了新鲜感,对此不再十分热衷了。但由此并不难看出,并不一定只要是高人气的网络文学作品,经过改编之后就一定能够收获成功。

(二)收视火,骂声高

第5篇

【关键词】影视 高中语文 教学

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要优于教师的教案讲解。影视有着多元综合特点,是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是现今人们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引进影视艺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实际需要,结合课文观赏影片进行教学,这将会使教学过程获得极大地张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将影视引进高中语文教学,妙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影视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完成相关的文本解析,然后观看电影,调动学生情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教学活动,足以展示了影视的优越性,明证了影视是教学中极为可贵的外物凭借,巧用影视可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当收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幕时,文本中感受不到的贾府的气派一下子鲜活地展现在眼前,画面上让人感受到了贾府这簪缨世家的气派:奉皇帝之命“敕造”的宁、荣两府,皇帝御笔所赐的“荣禧堂”的匾额,室内的陈设,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处处都表现出贾家不同凡响的尊贵地位。在这种直观的影视镜头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何会那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的小心谨慎。此情此景,令我们不禁为这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的孤傲才女掬一把同情泪。一组组影视镜头,使作品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使学生深刻感悟了课文内涵,生动地感受到了作品的艺术美,获得了精神的陶冶。

二、运用影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艺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人的感官。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场景,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比如:在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首先引入了《渔舟唱晚》的古筝名曲,再配上一幅幅与诗歌意境相契的影视镜头,画面以古画为主,色彩偏于冷色,都与田园相关,力求与诗意契合,极力达到静、淡、雅。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诗文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且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获得心灵的净化。

三、运用影视提升名著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水平。文学名著作为经受了岁月洗练的黄金,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选自名著名篇,可喜的是这些名著大多被改编成了影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将这些影视引进课堂,在教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探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本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升华。

在《老人与海》的教学中便体现了这一特点:观看《老人与海》之后,学生更多明白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如何衡量,从影片中看到了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在世俗的眼光里,桑迪亚哥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看来,桑迪亚哥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英雄。由此深悟到:人生的道路充满艰难、坎坷,不向困难和厄运屈服,具有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他便是成功者。

第6篇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它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精神心理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以印刷品为基础的文本阅读正日渐让位于直观、生动的图像阅读。尤其是青少年,已经习惯了在声、光、电的陪伴下“阅读”。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一、在流行歌曲中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如以《涛声依旧》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来引出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来导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异同,来加深对古典诗词特点的认识。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在表现主题上,现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诗词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古典诗词中写个人情感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在语言表达上,古典诗词对格式多有严格的要求,遣词造句十分考究,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在这种比较下,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在日常广告中学习修辞

选用广告语作为修辞教学的例句,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的最大特点是千方百计引起观者、读者的注意,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各种修辞手法在广告语中的运用相当普遍:既有严谨、工整的精雕细刻式的成语、联语、排比句,又有综合比喻、夸张、拟人、典故等修辞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眼镜的广告:“胸中存灼见,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灵魂,请为你的窗户安上玻璃”。前者对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可谓比喻得当,拟人得体。类似的还有:“一明(鸣)惊人”(眼药水)用的是成语谐音。“秦镜如悬机关参透,庐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机)的广告语中包含“明镜高悬”的典故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除了修辞格之外,还表现在修辞策略的运用上。如乐百氏纯净水广告:几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大自然的山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只见黎明拿起乐百氏:“乐百氏纯净水,和我们一样,经得起纯净考验。”然后打出字幕。该广告在纯净水与大自然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同时也在纯净水与青春、活力、单纯之间建立了意义联系。这就是典型的广告修辞策略:把一种附加的意义(所指)人为地嫁接到产品(能指)上。

明确了广告语的写作特点,借鉴大量优秀的广告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广告语的创作。这种创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辞手法。

三、利用影视引导学生读原著

影视在本质上与文学须臾不离。近来,影视更是与文学频频“联姻”:电视散文、文学TV……然而,也许是先有文学后有影视的缘故,通常,人们的思维更多的是想到影视依赖文学,至于影视“浇育”文学,似乎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实际上,影视与文学的亲缘使两种艺术优势形成互补。一方面,文学为影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剧本,众多文学名著及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到名著的魅力与风采。从“四大名著”的不断改编、重拍到如今流行大江南北的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成为影视题材。继音乐电视走红后,能够表现文字意境美的电视散文、电视诗歌也走入荧屏。

但是,电影电视与纯文学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电影电视与原著两者之间的区别加以点拨,由此来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通过阅读原著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如在播放《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时,可以让学生读原著,既有利于提起兴趣,又有利于共同交流。

总之,通俗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提倡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开掘这些资源,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氛围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7篇

关键词:影视;文学;英剧;文学气质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英剧的文学气质说起

2010年9月,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推出的英剧《唐顿庄园》首播,迄今播出二季,不仅赢得了本国观众之心,还产生了巨大的海外影响,先后夺得美国艾美奖和金球奖的多项大奖,并在2012年上海电视节上摘取“海外电视剧大奖”金奖。电视剧从1912年泰坦尼克号失事带给英国一个贵族之家的影响讲起,其中财产限嗣继承法的限制,一对年轻人逐渐克服“傲慢与偏见”的爱情,立刻唤起文学爱好者对奥斯丁的文学经典的记忆。人们纷纷发问:此剧改编自英国哪部古典小说呢?

其实这出剧为英国身兼作家、电影导演和编剧,曾以《高斯福庄园》勇夺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朱利安·菲洛斯的原创作品。剧作所具有的浓郁的文学气质,集中体现了英剧的一大特色。

英剧的文学气质首先体现在充分利用本国丰沛而优秀的文学资源。作为公共广播电视代表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出品了一系列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1978年开始,以恢弘的气势将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全部制作成电视剧;单是19世纪的优秀文学作品,诸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盖斯凯尔夫人的《妻子和女儿》(电视剧译名《锦绣佳人》)、《克兰福德》、《南方和北方》,等等,均在荧屏上一一展现。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传统文学的辉煌时期,从经典作家到有特色的小作家,BBC文学改编剧均给予关注,并因其对名著的忠实、出色的演绎、精美的制作而赢得一大批拥趸,BBC电视剧也因此几乎成了文学名著改编剧的代名词。

即使是并非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是由编剧原创的电视剧本,也往往具有明显的文学气质,这也是影迷们所谓的“文艺范儿”的一个重要标记。就以《唐顿庄园》为例,围绕着庄园继承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与爆发期间那充满变迁、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将人物与庄园的命运交织展开。其中有贵族、平民,上层主人、下层仆人,纷纭的人物,复杂的关系,锋芒毕露或是暗潮涌动的戏剧冲突,悬念丛生或是峰回路转的情节铺陈。不同人物之间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交错,表现出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复杂的人性。同样是原创性的、表现青春叛逆题材的电视系列剧,从2007年起在英国第四频道播出、也受到中国网友热追的英剧《皮囊》(豆瓣网上网友对每一季的评论少则数千条,多则数万条)就比美剧《绯闻女孩》深刻,写尽了青春的飞扬跋扈、张扬无羁和迷茫艰难,其中的现实感和人文意味,明显可见悠远的文学传统的影响。

英剧的浓郁的文学气质特性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与影视究竟是何种关系?同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学传统国度,中国可以从英剧发展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二、影视进逼。文学败退?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传媒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文化出现了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影视观看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而传统的文字文学作品的阅读明显减少,文学的风光不再。今天,我们不断听到关于文学因为受影视步步紧逼而节节败退的悲观说法,甚至“文学终结论”或“文学死亡论”时有耳闻。

“文学终结论”基于一种认识:存在着一个有着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疆界并固定不变的文学观念。应该说,文学自产生以来所具有的超功利性的审美属性,没有产生根本变化,但随着从口语媒介、文字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形式的更新,文学的文本形态在不断变化,相应地文学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就近现代文学中的大宗小说而言,印刷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世纪报纸的发展和连载小说的形式,推动了小说的文化消费,加强了小说认识和娱乐的双重属性。而20世纪以来影视这样的电子文本,采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可视可听,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娱乐本性,文学成为一种极其大众化的精神消费品。随着科技发展和网络普及,文学文本形态发生新变。据《新京报》报道,今年8月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显示:数字阅读已成出版潮流。当有人感叹文学退隐的时候,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文学“农贸市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科幻·灵异”、“耽美·同人”等,之下还有“盗墓”、“穿越”、“后宫”等热门题材类型,数量惊人,阅读者众多。

今天的文学的生态是芜杂的,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联袂而来,文学生产体制包括生产、流通、评介和接受,已经并且还在发生着变化。当我们把文学当做一个芜杂而真实的存在而并非一个抽象的观念时,我们就不再轻易地把文学看作“明日黄花”,或是把电子时代的主要符号——影像看作是文学的替代者。电子媒介时代可能会使一些文学样式衰落淡出,也会孕育产生一些新的文学样式;可能会使传统媒介的文学形态被冷落,也可能产生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融形态。

影视与文学各有独立性,但又密切相关,甚而相互渗透、相互成就。

第8篇

[关键词] 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 隐性课堂

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游走于艺术与文学之间,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因此,探讨探讨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正迅猛发展,而人才问题也因此成为行业内部最为关注的问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就需要大量人才来进行文化创造,高等教育事业面临更大挑战。尽管作为艺术教育重要构成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正经历着多元化人才市场的考验。在影视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新闻单位一方面对具有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以往记者、编辑、摄像等岗位设置不同,现在媒体、新闻单位需要的是集访、摄、录、编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较强的写作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能从容面对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反观我们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动手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要成为能经得起社会检验、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与专业本领,真正能成为专业作家、编剧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通识人才”的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寻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途径。

2、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2.1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一、除了对基本概念理论、重要知识点讲解要详细、深入浅出适当拓展外,还要适时采取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长镜头的概念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电影中的长镜头作为案例给大家讲解,通俗明了;比如讲授《中国戏曲史》时,由于学生对昆曲的曲牌、宫调等戏曲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可以结合戏曲界比较关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几出,用抢答的方式数某一曲牌出现的次数,不同宫调和不同曲牌之间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丰富,以声音、色彩、画面等相互配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三、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创新思考的空间,理论课教学时可以留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专题发言,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2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戏文专特别注重实践,无论是实践课教学还是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人才的培养是失败的。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例如,该专业核心课程《表导演基础与实践》的教学,就不能拘泥于理论讲解,要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体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锻炼学生的编剧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隐性课堂相结合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显性课堂的话,那么课外活动则可以称之为隐性课堂。学生在显性课堂教学中更主要的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隐性课堂则是充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内化并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场所。因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与隐性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特点,给学生提供给你充分的隐性课堂活动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我、进行创新活动的空间。例如,可以成立学生摄影协会、DV空间、剧社等各类学生活动社团,定期举办摄影大赛、DV作品大赛、剧本创作大赛、话剧大赛。让戏文专业的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那么大学教育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走教学改革之路,才能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校情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高思春.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J]. 大众文艺,2013

第9篇

1影视大餐的“营养”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诸种艺术之精华,成为一门独立的“第七艺术”。影视与文学更是休戚相关.影视作品源于原著而又不同于原著,而这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地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使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使这种鉴赏评价更具有语文的特性。观看影视也是一种阅读,只不过与文字文本不同的是影视展现的是画面文本。影视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评判。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影视大餐的“营养”,使之为教学服务,对实现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巧用影视“大餐”,打造语文盛宴

基于文本与视像间的特点,利用影影视源优化语文教学,一方面能活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课外阅读。

2.1以影视资源为支撑点,激发兴趣,让学生撬起名著的大山。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将名著的阅.读与影视片结合,能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并由此引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名著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使他们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的高起点,对其终生学习和精神发展可起重要的作用。看过电视片《水浒传》片段,学生目睹了林冲等梁山好汉的英雄风采后,觉得还不过瘾,渴望进一步阅读原著,于是图书馆的《水浒传》被借阅一空。利用影视激发学生读名著,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2.2以影视资源为切入点,设置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驰骋。语文学习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散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许多根据诗词散文拍成的音乐电视配乐散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先放一段配以三峡画面和主人公抒情的音乐电视片来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音乐电视特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深情的朗诵,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灵活。又如学习《我与地坛》后可播放同名电视散文,黄叶纷飞,目影细碎,史铁生摇着轮椅缓缓进入地坛,抒情的小提琴音乐配以动情的朗诵,把人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这里音乐电视把静止“平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其无穷的想象。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欣赏影视片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影视片用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并由此提高审美水平,这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脱离教学的盲目滥引与完全排斥影视一样,都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因此我们应根据课标、文本的要求.根据学情合理引用。

总之,影视资源的巧妙引进,如同给语文教学这一盛宴嵌入了新鲜的“菜肴”,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满汉全席”,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去研究、应用。

写作小常识:

第10篇

丰富多彩的影视艺术资源是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有价值的新课程资源。开发影视教学资源,实施影视艺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影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自电影电视诞生之日至今,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艺术因具有对各项艺术形式兼容并蓄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的特点,而代替书面纸质文字成为人们认识人类文化和外在世界的新宠。当代初中生更是在屏幕面前长大的一代。但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何甄别优劣,提高初中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力,就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其次从当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环境来看。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中学相比依然差距巨大。多媒体教室数量少,设施不完备;电脑网络不普及,信息闭塞;学校图书数量有限,内容陈旧;学生家庭读书氛围缺失,存书量几乎为零,学生不读书,或者只阅读娱乐肤浅的低级杂志。综合来看,在农村初级中学,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自主搜集信息的条件不具备,阅读名著的条件不具备。语文教学仅局限于一校一室一书,教学环境狭隘逼仄,效果"低、慢、差、费"。

试举一例:一道初二年级语文期中试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流行词汇"菜鸟""山寨"的理解。大多数同学的答案为,"菜鸟"是"一种鸟的名子","山寨"是"山里的村寨"。为什么这在城市的孩子看来很常见的语言现象成了农村学生眼中的"西洋景"?农村初中生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视野狭窄信息闭塞知识匮乏,现状堪忧!

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在提高语言素养,拓宽知识面上具有强大的功能。

第三从学生的个人需求来看。影视艺术具有丰富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声光图结合的多感官刺激能在极短时间吸引好玩爱动的初中生的有意注意,优化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引影视艺术入课堂,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在熏陶情感,养成性格方面更具有纸质文字所不具备的魅力因素。

第四从人才的培养来看。影视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是很好的审美教育的题材。影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立体反映,更能促进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文化品位的形成。

第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又要注重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影视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具备文学作品的情节和魅力、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培育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语文素养、开放的视野等方面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转贴于

二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影视教育的方式

⒈ 播放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电影或片段,与作品的书面文字作对比鉴赏。在两者的映衬对比中,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书面文字的兴趣,帮助形象化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能够加深对作品各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体会。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数量众多。仅初中阶段课内外涉及到的名著,就有《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骆驼祥子》、《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被搬上屏幕。这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观赏性,对学生在影视节目的选择欣赏和文学作品的阅读上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⒉ 播放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科技知识、人物专访等专题片,作为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既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文字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印象,同时还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如对于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来说,《百家讲坛--杜甫草堂之谜5》就是很好的辅助素材。在这节片子里,康震为诗歌的解读作了很完整的背景铺设,并通过对比解读了杜甫的济世情怀。它独具的学者风格和把诗歌放在宏大的背景下阅读的大家风范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生活无处不语文"的大语文观。

⒊ 根据单元题材播放相关影片。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战争题材编选内容,在单元学习后,可以播放战争题材的经典影片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延展。当战火烽烟在屏幕上蔓延四起时,人的生命弱如草芥的形象诠释,定能让学生对战争的残酷,血与火的真实意义有更切肤入骨的体会。

⒋ 在写作教学方面,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能够创设情境引导思维。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科海泛舟"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农村初中生的科技知识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是极为有限的,让他们课前自主搜集有关信息,囿于条件也不现实。央视大型记录片《森林之歌-竞生》和《云横秦岭》,色彩鲜明、音乐优美、解说词华丽厚重,展现了森林之美、自然之美,是拓宽视野、开阔思维、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写作创设观察的情景的好素材。《家园》中金丝猴争夺猴王和幼猴夭折的设定故事更是学生写作童话的好范本。

⒌ 在听说教学方面播放有关的影视资料,可以作为引起学生进行讨论的媒介,也可以作为说话表达的例子。

第1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影视资源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展现着它的独特性、综合性和直观性。

影视是综合性艺术,它汲取着各个学科的知识。作为影视资源,它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综合性特点。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在叙事手法、结构方式、塑造人物以及题材特色等方面体现了丰富的语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影视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生事物感受力也较强,对影视文化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影视可以用它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记忆能力。也有人说过,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正是人体视觉、听觉的延伸,它能活动、立体地再现课文的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综合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语文课状况。

二、补充空白,帮助理解文本

比如《蜡烛》这篇课文,作品描写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中外社会风物人情习俗的不同,学生深感艰涩难懂,加上文章采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作品内容、人物形象等对仅有十多年阅历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把握的,特别是对文学修养不高的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放映和背景相关的影视短片,将课文的学习同影视资料结合,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将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几个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课堂,如英子去医院探望生命垂危的爸爸的情景,英子听了爸爸的话之后的情景等,整个课堂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伤又有着隐隐的希望的氛围,然后再让学生交流体会。特别是在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欣赏《送别》这个片段,在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将这种氛围渲染到极点,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这首歌在电影中的作用。这样整个课堂就有了较为强烈的审美效应。学生对文本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寓形于笔,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将影视引入课堂,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由于它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的写作意境之中,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不会深入地观察生活,更无法准确地把握物象特征,表述语言空洞呆板,简单说,就是缺乏描写的本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影视作品声情并茂、立体化展现生活画面的特点,让学生观察相关的影视镜头,启发学生思考该镜头的特点,诸如人物肖像、言行、神态及环境等,之后进行写生练习。在观看了电影《孔乙己》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作文训练,可以学习电影中叙事的方法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电影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议论文的写作也是一大难题,学生往往语言空洞、素材单调、观点与材料相割裂,在议论中很难就论点旁征博引,更不能深入分析论点。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可以有效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现在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新闻透视”“社会关注”等栏目,或就重大事件进行议论,或就热点问题进行评述。由于栏目中的材料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主持人的评论又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议论起来自然大有兴趣。

四、合理利用,扩充课外阅读

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阅读量少之又少,中外名著的阅读就更少了。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就包括阅读量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影视的蓬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影视熔诗情画意于一炉,集时间空间于一身,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功能方面,可以起到外来刺激的作用。它以动态的视觉造型为主,又辅以声音,以丰富的音响培养人们的和谐感、节奏感,发展听觉感知能力。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使之表现的情感内容更为具体、明确;声音有助于扩大和加深画面的含义,使之更真实、更富有意蕴。画面与声音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共同发挥着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视听综合感知,以直观的影视镜头作为外来刺激,融入自己的情绪因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观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语文课本中涉及的中外名著片段几乎都已搬上了银幕,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童年》……将这些影视资源引进课堂,既可以把课讲得情趣横溢,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第12篇

论文摘 要:目前,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本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以影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与古老的传统文学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这种文化现象的现状,分析此文化现象的成因,从而预测文学的发展趋势。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民众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市场经济社会带来的各种新鲜事物,其中正面临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困扰,即伦理道德、价值规范和文化观念的急剧变化的问题。

我们应当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市场经济和功利心态的引导下,人们放弃了以传统精英文化为代表的深度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以此时此刻为关切中心的消费文化,即大众文化。以下就此文化转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作具体分析,透过这种现象来探求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层原因。

一、影视文化中文学作品改编的现状

“从小说到影视”是一个常说常新、屡谈不厌的重要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视艺术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借鉴和改编,带来了影视剧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别是当代生活内容、生活观念及生活状态的丰富多彩,使影视剧的改编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从内容到主题涉及到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影视艺术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思想,畅销小说中的动人情节,成为不同导演所钟情的改编对象。[1]经过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不仅在当代影视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大奖的评选中不同凡响。德国施隆多夫的《锡鼓》,美国的《克莱默夫妇》,我国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是世界影坛上不可多得的精品。由此可见,即使在影视技术与艺术走向成熟的今天,改编仍然方兴未艾,正继续创造着一个个动人的“银幕神话”。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向我们招手,吸引我们深入其中,探究一二。

目前影视改编创作呈现以下几种状态:

(一)对古典名著的改编

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最繁盛的明清时代,已聚集了众多改编者的目光。四大名著被首先请上银屏,一饱国人眼福。此外,《聊斋志异》、《封神演义》、《三言二拍》等一系列古典名著也不甘落后地在银屏上创造着各自的世俗神话。不难看出,观众对其喜爱程度和观赏热情远远超过了根据外国名著和现当代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从这一方面恰恰可以看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二)对历史题材的改编

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几部古典名著被逐一品尝后,改编者开始逐个朝代寻找可供改编的历史素材。于是接踵而来的《末代皇帝》、《秦始皇》、《唐明皇》、《康熙大帝》等历史剧争相出台,它们多以长篇电视连续剧的面孔出现,极尽述说之能事,由点及面,极力铺陈。从当今上映和正在拍摄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来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令人咋舌,而且每一部都在数十集以上。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改编者可谓“溯洄从之”,没有一个朝代不曾被涉猎。

(三)对当代畅销小说的改编

畅销小说一直是影视剧改编所钟情的对象。“畅销”意味着通俗,流行,意味着被当时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和欢迎,意味着有较高的商品价值。这一切都是影视剧作为大众传媒本身所需要的。因此,影视剧和畅销小说似乎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对畅销小说的改编往往使影视剧更为畅销,而且经常会产生国际影坛的扛鼎之作。如《辛德勒的名单》(根据托马斯·肯尼利同名纪实体小说改编),《侏罗纪公园》(根据迈克尔·克赖顿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阿甘正传》(根据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

二、改编热潮的深层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文化转型不可逆转的趋势呢?

本雅明曾把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传统的乡村社会,资本主义阶段以及二十世纪高科技社会,对应着的分别是故事——现代主义语言与诗歌——传播媒体。这一观点说明了文学艺术从讲故事的口传方式,经过特别的文学写作发展到机器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2]

因此,在当下,以大众媒体为核心的电子媒介必将对文学秩序产生强烈冲击。正如有学者认为,在高度信息化、技术化、商业化语境中,世纪之交的社会已从“读写时代”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影视即为“读图时代”的典型代表。究其原因:

其一:文学隐藏在单一的语言载体中,而影视是把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的诸因素综合起来,故事和戏剧情节是图像的动态,音乐伴随着图像,图像隐含了思想,反映着生活。[3]读文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看电影、电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图像,听到的是声音。因此,“读图时代”的来临也标志着社会文化由文学主体转变为影视主体。

其二:文化主体两个向度的变化,无疑给由传统延伸而来的文艺受众带来接受方式的改变,而最直接的改变,就是由欣赏型转化为消费型。[4]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心态是90年代文艺受众的最主要的艺术意识方式,“消费”已成为话语中心,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日益凸显,“看不见的消费之手”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制导因素,更直接渗透到文学的组织、生产、流通与接受过程中。纯文学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窄,经济时代的文学从写作到出版再到评审,已经越来越难以抵抗商业化与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

其三:在文学中,形象和思想通过文字这一载体间接地表现出来,而形象和思想又源于作者的心灵,可以说文学的白纸黑字始终是由心灵来灌注的。而电影、电视都是以一种技术力量在改变着文学所依托的那种自古而来的观念体系,在影视文化中,从表层到深层,从现象到本质,已经不同于心灵活动的微妙,不同于文学表现的诗意,而是一种能“看”得见的图像,它带来了新的时空观和本质观。在影视中,图像是主体,任何人都可以看图像,而在文学中,只有识字的人才能读文学。

三、改编热潮的发展趋势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影视艺术创作要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必须通过观众的欣赏。如果一部作品不能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话,那么它的审美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也就没有任何美学意义。欣赏它的观众,层次越宽广,人数越多,它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文学作品也是如此。[5]因此,在当前社会,不论文学家还是影视编剧或导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大众的喜欢,自然而然,他们就把“雅俗共赏”作为自己作品的美学追求。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理解“雅”和“俗”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理解的“雅”是指符合艺术审美特点的规律,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深意和艺术创造性的作品;我们理解的“俗”是指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高雅之作其优点是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缺点是可能不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通俗之作其优点是能为广大群众欣赏,缺点是可能浅显,缺乏深意,甚至流为低俗。因此,最好是能使二者结合,各取其长去其短,既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又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这就是雅俗共赏的好作品。

总论

现代文学艺术由于其日渐显露的商品化形式,使得现代艺术、现代科技与工商业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文学作品为代表的高雅文学在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的“大众化”过程中,也放下了“正统”的架子,不断地向普及教育的方向发展。人们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工作之外享受到一些轻松、愉快,而影视文化也在做大量的文学和文化的普及工作。高雅文学主动向大众文化靠拢,而大众文化主动向高雅文化提升,这两种“主动”就是现在文学最清楚的格局。我们说大众文学也好,高雅文学也罢,其目的是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和知识涵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得到精神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大众文化已初见端倪这一事实,通过良性地引导高雅文学(以传统的文学作品为代表)和大众文学(以影视文化为代表)的整合,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深处挖掘和培育出现代化的人文精神。

注释:

[1]赵凤翔,房莉:《名著的影视改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4页。

[2]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4—315页。

[3]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