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民经济发展基础

国民经济发展基础

时间:2023-07-18 17:2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民经济发展基础

第1篇

一、交通运输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制造和交通运输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国民城镇化的发展的快速提高,使得我国各个大中型城市和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这就给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交通运输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只有一个运作良好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撑才能使得充足的劳动力、资本和优质资源实现生产范围内的流动,也就无法实现产出,最终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也有非常显著的反作用。国民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基础和服务对象。从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结构来考虑,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构成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交通方式没有实现及时的更新,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没有出现,原有的交通方式也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创新。当进入第二阶段时,各种新型的生产技术运用到了交通发展领域当中,如磁悬浮技术广泛地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使得磁悬浮列车从传统的铁路交通运输中脱颖而出。在没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出现的时候,如果当时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能够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如果交通运输行业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仅仅通过原有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渐出现在市场中并且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发展。因为新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就会催生出一批新型行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一阶段,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比较明显,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中原有行业的不断发展,还带动产生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交通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是两个交替周期共同发展的,因此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交替推动的发展关系。

二、交通运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从上述对于国民经济和交通发展关系的分析得知,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因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第二阶段比较晚而且发展时间较短,导致了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总量虽然有了明显的增加,发展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但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以下是交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性影响的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前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平衡和稳定发展都需要一个高效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保证。一个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不仅能够加强沿线各个地区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还能够促进人财物力的充分流动。国民经济的地区差异较大而且区位条件各不形同,只有通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才能促进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交通运输行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条件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整体结构和区域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低成本高效率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得各地区的产品能够广泛地在市场上流通,在进行商品运输的时候根据商品的实际特点和运输的条件对运输进一步进行了区分,比如大型工业产品和集装类产品需要通过港口或者铁路进行运输,而价值较高而轻便的产品哟通过航空进行运输,这就对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分工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商业往来上,还体现在更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拓宽人们的视野上。高效低价的交通运输系统在改善交通的基础上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更对传统的产业进行了新一轮的洗牌,形成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各类企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也为学术交流和促进教育事业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条件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改善了交通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对交通运输沿线的资源开发的影响上,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当地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撑,从而促进了当地与之相关的各个生产部门对于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对资源开发的力度,使得各个区域的经济能够更加协调稳定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扩大内需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通过积极稳健的财政蒸菜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视程度。为了能够适应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交通运输网络化、科技技术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中,由原有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以此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方面的资源调节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全面提高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的质量,才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马晓棠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交通运输管理处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作用;影响;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55-01

人力资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对人力资源及作用的不断认识和深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加大开发与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缩短区域经济差距及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知识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的重要尤为突出。作为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拥有无限智慧与创造力,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力度,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的作用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及社会持续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取决于社会活动主体――人,也就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解读,由此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人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均资源匮乏、资源短缺等状况,选用节约型是开发与利用资源的首选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资源利用率进行有效提升,实现资源节约,还可以转变资源利用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式向集约式进行转变,进而达到资源使用效益提升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存在严重破坏与浪费资源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开发、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之间不符合,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对劳动者的素质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这对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二)在国际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人力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做到人才数量及质量的提升,还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建立与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增加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是我国国际竞争的优势,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人才总量较少、结构不科学等方面,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严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向现实人才优势进行转变。怎样有效转变人力资源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区域经济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力资源流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性。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人才流动是产业结构产生变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出的需求与解决方式。在国内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环境下,向工资率高区域流动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

据相关检验表明,人力资源和国内投资、消费等方面的关联性较强,如表所示,从表内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投资形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为-0.267,但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对国内投资和消费、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三大指标都具有积极作用,早区域经济增长总效应中人力资源投资为1.163,其贡献率已经达到47.24%,相比其他贡献率要高出许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力资源相比,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不断降低。站在产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我国产业结构从原有的资源密集型到劳动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不断转变与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中农业经济为90%,工业经济为60%,知识经济为20%。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作用将越来越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的知识、制度、文化等无形资源将给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提升及产业结构改善的重要基础条件。作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曾说过:“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的,而是要由人类的智识发展来决定的。”可见,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是否具有合理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为此,在建立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明确其发展目标,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作为深藏在人体内的一种潜在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可以进行现实劳动生产力的转换,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革命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将人力资源向更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进行转换。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及知识、技术创新的基础,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力本身特性对人力资源构成成分起到决定性作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由其内部各个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其中部分静态资源如资金、土地等,如人力资源无法发挥其作用,这些静态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只是一种离散的简单叠加,则起不到任何作用,通过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进行人力资本的转化,在增加原始资本积累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多种技术水平。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率竞争是经济竞争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马克思认为人力尤其是智力型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渐从原有的物质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在相关部门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加大了重视力度,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从普通人向人才进行转变,必须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如图所示。

(三)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数量规模、速度及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资金、物质、劳力投入来实现,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中预期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在短期内达到,如资源人均占有率较低,持续下去,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主要为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为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加大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力度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本的转化,对各种生产力要素进行有效组合,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四)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种发展方式,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还要为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利条件。人力资源开发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实现不仅要对人均收入水平进行有效提升,还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提高,这是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及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甚至危害到国家安全。为实现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缩短区域经济差,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

[2] 俞荣建.我国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系统耦合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

[3] 张向前.中国大陆地区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模型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5).

[4] 王维平,刘书明.扩大对内开放与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构建――以陕甘“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2011(4).

[5] 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8).

第3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国民经济;关联性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林业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也影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1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逐步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际市场对木材需求的加大,林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由于森林资源乱砍乱伐现象严重,我国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着破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出现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等给人们提醒,必须多植树造林,才会减少这些灾难的发生。因此,我国对于林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如退耕还林,“三林”工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贡献[2]。

2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联,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与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3波动在林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联

根据上述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3.1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作为一定的物质基础,从传统的林业经济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培育森林资源和保护其不被破坏,这为即将要获得的林业产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森林资源遭遇危机。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在林业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进行了合理的定位,由以前单纯的木材生产,转到要兼顾着三方的效益,将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

3.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国民经济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

4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4.1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对林业经济进行相对较大的转变,针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关调整,加大经济竞争优势,使其结构特征向着复合型的方式转化,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石油消费 经济 政策

一、国民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

由于短期内石油在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能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国民经济发展所赖以的能源需求结构等决定着一个国家对石油消费需求的强度。

首先,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是决定该国对石油消费需求强度的首要因素。因为,当国家经济规模较小时,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门类并不十分齐全,具体产业的规模也处于较低水平,此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强度也比较低下;然而,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得以强化。其次,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该国的石油消费需求强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提高,工业生产速度提高、运输业务总量增加、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导致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石油消费需求强度加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来研究国民生产总值与石油消费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石油消费和国民生产总值两者年均增长速度之间的比值。通过对1990年到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率的回归分析,得出下列回归模型:

Y=0.086+0.836X

其中:Y:石油消费增长率;X: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根据前述数据可以计算出“八五”、“九五”期间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576和0.83,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据估计2001年~2005年将保持年均8.5%左右的增长速度,那么根据上述模型结果,2001年到2005年石油消费系数将达到0.9左右,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增长将带动石油消费几乎同比例增长。

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演变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而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所制定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对石油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工业化进程阶段,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与石油产品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强调重工业发展的结果;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为主要发展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轻工业方面,在这之后的20多年中,石油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再度将产业发展重点转向以发展汽车工业和环境保护产业时,石油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会更高。从三个产业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今后十几年,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将继续加强,石油化工、建筑业、机械、汽车、电子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达到 43%;第三产业的比重将继续上升,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业也将占据重要的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预计在 2010年可望降至 12%的水平。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继续加强,石油消费必将持续增长。

表 三个产业的回归分析结果

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从经济运行的本质方面分析,一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过程从一个侧面发映了该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当国民经济形态从以农业为基础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转变过程中时,能源结构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此时,经济运行不仅强调在经济总量方面得到巨大发展,而且强调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那么,煤炭等高污染、高运输成本、低投入产出比的能源需求会相对下降;加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导致石油的需求强度逐渐提高。

总之,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属于外在风险,短期内无法通过内部的政策调整有效化解。国际石油价格在目前的高位水平持续较长时间,高油价对经济的冲击、对GDP增速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引言

交通运输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在某种程度中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假如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整体落后国民经济发展,则会束缚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比国民经济发展快,则会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对国民经济发展具备了束缚作用。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交通运输事故频发,交通运输安全不够理想

(1)我国未真正将交通运输安全政策落实到位,交通运输人员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服务意识,综合能力较低,无法严格依照规则进行工作;(2)我国未及时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城市交通较难应对,并且因为私人交通工具的增多,令交通拥挤现象更为严重,以此令交通事故率大增;(3)众多驾驶员疲劳驾驶,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未做到位,管理需要提升。

2、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相应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当中,创建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非常关键,可是对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而言,我国相应的制度并不完善,在真正运输当中,时常发生驾驶人员疲劳驾驶,无法严苛依照交通运输法则驾驶的状况,令违章现象时有发生,以此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我国政府对交通运输经济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交通运输经济的相应政策未落实到位,以此令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具有诸多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公交企业需要成为经济效益的核心,虽然政府给予公交集团减免税费的相应政策,可是因为体制改革造成各种问题,乃至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当,并且欠缺科学有效的财政补贴机制,则令公交企业大多亏损。并且,公共交通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的行政方式,假如政府管理不当,并且法律法规保护不够充分,则会令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1]。

3、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城市交通所严重失衡,区域发展面对较大的挑战

虽然我国长期处在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当中,可是其建设速度却落后于机动车辆以及交通流量的增长速度。由于我国机动车辆的高速增长,令交通环境污染愈发严峻。我国机动车交通已经变成城市主要大气污染源以及噪音源,而且我国交通运输还体现在管理方法落后、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欠佳、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够统一等方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并且我国通过功能区为单位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险阻,交通运输的规模经济以及成本控制都非常艰难,这些均令我国交通运输经济比发达国家落后许多。

二、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1、优化并完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

要处理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问题,则需通过管理制度进行,创建完善的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机制,如此才可更好的引导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令其经济作用获得有效展现。先要透过制定完善的交通运输法则,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予理论指导,并且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规划以及战略做好,透过有效的战略布局,将当前的网络结构以及运输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完成运输结构化的目标。还需依照相应条例,将整体交通运输行业进行整顿,令交通运输业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2]。

2、从整体调整交通运输系统

我国当前交通运输构造不够合理,交通运输行业的耗费及产出无法形成正比,不仅加大了能源耗费、运载工具,还有利于效率的降低。为优化交通运输的资源配置,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减少能源的耗费。需在行业中建立低碳环保的意识,通过这一概念为引导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的产业构造,提升能源使用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是通过交通、民航、铁路等部门结合而成,可是这些部门欠缺系统的统筹规划,各自为政,这一构造已经无法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对这些部门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战略的方向协调运输业的产业构造,才可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节奏。

3、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

交通运输经济是一项十分笼统的概念,其涵盖的方面较多,因此,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管理方式,才可加快交通运输经济更好的发展。先要通过管理能力进行改进,需要提高网络管理,令交通运输处在动态管理当中,令运输的所有环节受到控制,比如增加电子检控设备,强化网络基础建设。将交通运输行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提高,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交通运输企业能够透过持续的服务吸引客户,如此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令企业的社会效益获得提高。并且,个需适时进行,不可与大众服务相冲。强化安全管理,对从业人员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并且也需令其建立安全意识。并且,也需加强交通运营单位的审核管理工作,当出现安全问题迹象时便及时消除[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透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宏观调配,规划有效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计划,才可以真正提高道路运输的能力,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侯永慧.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2012.(12):103-105.

[2]王海燕.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1):67-68.

第6篇

关键词:高铁建设;国民经济;促进作用;交通运输

2016年,依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国务院通过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性地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中明确了增加铁路有效供给,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的五大举措,提出打造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铁路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紧抓铁路建设,通过不断的政策制定与调整,对我国的铁路发展进行远景规划,并在2015年底,取得了铁路营业里程12.1万公里,其中高铁达1.9万公里的成就,但是从目前高铁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推动作用来看,其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如高铁线路密度低,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中西部地区高铁发展不足等,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从长远效益着眼,加快推动高铁建设,以引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高铁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产业布局的灵活性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下,我国国民经济只能以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方式进行低效率增长,而在高铁的支持下,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运输距离缩短,运输效果大大提升,如上海、杭州、宁波通过打造高铁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分工优化以及产业调整,并分别形成了以知识型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为主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高铁网络的延伸,地区资源的调配更加顺畅,产业布局也逐渐打破了对铁路运输的依附,变得更加灵活与自如,同时相关产业,如旅游、餐饮、住宿、零售等第三产业在高铁沿线的发展,也是为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有利于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具有逐利性,而改革开放后,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中西部资源不断流入其中,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也激化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交通运输的不便,而高铁高效、安全的运输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入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挖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例如贵州至广州、昆明至上海的高铁开通后,使贵州、昆明等西南欠发达城市与广州、上海等东部一线城市的距离拉近了,从而有效地消除了资源配置的壁垒,提高了东、中、西部资源的配置。

(三)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进入到信息时代,市场竞争的核心集中在人才上,谁掌握了最优质的人才资源,谁就取得了市场竞争优势。高铁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进程,这不仅使人才的流动更加便捷,同时也使得人才的聚合效应得以有效地发挥。例如京沪、京广高铁建成运营后,不仅铁路的客运量大幅度提升,也使得一些沿线城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在人口聚集效应的推动下,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而在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后,许多人改变传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开始了职住分离、利用高铁进行通勤的规划,而这对于实现京津地区的空间布局以及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程度

我国土资源辽阔,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人文环境的差异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在传统发展环境下,交通的不便,将各个地区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发展个体,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交换与合作变得异常困难,而高铁的开通,会从空间上将不同的地区真正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如沪宁、沪杭、宁杭高铁网络的建设,使得上海、杭州、宁波这三个主要的停靠站,以及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打破了地域壁垒,构成了一个区域合作体系,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各城市在科技、金融、人才、电商、零售等方面的优势,进而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程度。

二、如何有效发挥高铁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从全局着眼,提升高铁发展的整体势能

国务院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了对我国高铁建设的整体规划,各地区在高铁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规划》进行,并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实际,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发展联系,详细规划高铁建设的步骤。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上建立了系统、完善的高铁线路,并对沿线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中西部地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应该重视高铁的发展在其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国家应该利用财政支持,加快推进高铁建设步伐,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背景下,突破交通运输瓶颈,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打牢产业基础,加强高铁配套设施建设

高铁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保证高铁安全、高效运行,铁路部门就应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打牢高铁建设的基础,从而保证高铁建设能够为乘客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目前我国高铁建设的速度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相关的配套服务建设却存在一定的漏洞,如对高铁站周边环境的整治不佳,客流量疏通道路的建设难以满足高铁站的基本需求,周边的绿化工程以及停车场、卫生间、出租车停靠站等设施建设缺乏合理安排等,而针对这些问题,铁路运输部门应该以现代化标准对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以保证高铁运营的质量,提高其服务能力。

(三)提高服务意识,全面提高高铁的服务水平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出行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乘客对于铁路运输已经不仅仅是“从此地到彼地”的基本要求,还要求在出行过程中享受周到、贴心的服务。高速铁路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质量铁路运输建设的重要标志,因此,其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要秉承服务理念,从现代化设备到乘务员的素质上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在高铁站内,要设置玩善、充足的铁路运输信息查询系统,以满足乘客查询路线、停靠时间以及周边服务设施的需求;而乘务人员也应该为乘客的安全和舒适负责,以妥善解决乘客提出的问题,提供人性化高铁服务。

(四)优化营运结构,提高高铁的货运能力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货物运输的规模不断扩大,而高铁在运输速度、数量以及安全上的优势,获得了物流行业的青睐,因此,开发高铁的货运业务,提高高铁的运营效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对高铁提出的新要求。目前从高铁货运能力来看,我国还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高货运效率,其一,加强高铁与公路以及海运的联系,利用集成化理念,构建联运的货运服务系统,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互补,以发展国际货运业务;其二,加强对货运路线的规划,要保证货运线路最短,从而减少装卸过程对货物造成的损耗,进而节约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三、结束语

我国对于高铁建设的规划经历了从2004年的“四纵四横”规划到2016年的“八纵八横”规划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不仅表明了国家对于铁路建设的重视,更证明了高铁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从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高铁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发挥空间,中西部的绝大部分区域还无法享受高铁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因此,政府在新经济发展态势下,应该立足于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改善高铁运输条件,以缓解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建立新的经济发展轴线,进而推动国土开发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利田.经济新常态下高铁建设的经济效应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16(01).

第7篇

摘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根据历年统计资料,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建立与交通客运量、客运里程、货运量、货运里程的多元关系模型,来阐述交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使用Eviews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得出国民经济与交通发展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交通发展;国民经济;White检验方法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飞速,“要致富,先修路”我们耳熟能详,然而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复杂。我国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看法,第一种: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第二种: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第三种:交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它是社会经济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结构之一。因此我收集相关数据,采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挖掘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研究

我选择国民生产总值代表国民经济,选择以下几个指标代表交通运输状况。构建多元函数如下:(均为我国1970年到2009年六个方面40年的数据)

模型设定:Y――GDPX1――客运周转量X2――货运周转量X3――公路里程X4――铁路里程X5――民航里程

令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μi

利用EViews,生成Yi、X1i、X2i、X3i、X4i、X5i模型,并对模型进行OLS回归,如下

R-squared0.978260Mean dependent var65053.67

Adjusted R-squared0.975063S.D.dependent var90150.37

S.E. of regression14236.04Akaike infocriterion22.10242

Sum squared resid6.89E+09Schwarz criterion22.35575

Log likelihood-436.0485F-statistic305.9886

可决系数R2=0.978260,即模型拟合很好;F为305.9886,且F检验的伴随概率很小,方程显著。而某些t检验伴随概率大于5%或者更大,这些条件都与一般经验规律极为相符则说明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其中X1,X4,X5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并且X1,X4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都表明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一)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

先分别做Y对X1、X2、X3、X4、X5的回归,以R2最大者为基础,一元回归结果整理列表如下

X1X2X3X4X5

T统计量23.2561435.9651523.9250914.3551014.95538

T值的概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R20.9343520.9714610.9377470.8443060.854775

F统计量540.84831293.492572.4098206.0690223.6635

F值的概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二)逐步加入变量进行回归

由上表可以看出X2的方程的R2=0.971461最大,故先以X2为基础,依次加入其他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发现X1,X4,X5与其他变量之间高度相关,这说明主要是由于这几个变量引起的多重共线性,予以剔除。所以得到的模型是:

Y=2.268377X2+0.022995X3-43482.53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货运周转量每增加一亿吨公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268377亿元;当公路里程增加一公里时,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0.022995亿元。

四、异方差性检验

(1)利用White检验法

由概率值小于0.05,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F-statistic14.48958Probability0.000023

Obs*R-squared17.56868Probability0.000153

(2)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修正

以权数W1=1/X3 W2=1/X3^2 W3=1/E1 W4=1/E2(其中E1=ABS(resid),E2=E1^2)。我选取W3为权数进行WLS,得到R2=0.978192;调整后R2=0.977618。很显然,可决系数由0.9372增加到0.9782.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nR2的伴随概率为0.064718,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经过加权之后模型消除了异方差。所以如果只是以国民经济总量与公路里程建立一元线性模型,那么经过以上的修正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模型是

Yi=-67323.67+0.095027Xi∧R2=0.978192

运用WLS消除异方差性后参数的t检验均与F检验均显著,说明公路里程每增加一公里,平均国民收入增加0.095亿元。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公路里程数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因此“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能够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价的指标。

五、总结与建议

当这些变量单独对国民经济进行回归时,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要剔除那些相互之间有共线性的,因为在存在多重共线性时,参数的置信区间会扩大,而这样就会很容易导致接受一个本该拒绝的假设的概率增大。并且在对回归系数的原假设中(比如β=0),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参数方差的增加比较快,这就会导致t值被低估,而使得本来应该否认“系数为0”的原假设被错误的接受。因此在进行经济模型的设定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让有效的数据来指导经济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我国的国际化,城市化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交通运输的作用,从我们所得的模型中就告诉了我们增加一单位的公路里程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都是很大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就是毫无节制的增加。凡事都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产生反作用的。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姜大伟.现代商业2011.第15期

[2] 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姜大伟.中国集体经济.2011.第15期

[3] 试论交通运输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金益秀.企业导报.2011.第8期

[4]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姜勇.民营科技.2010.第11期

[5] 浅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发展.尚素琴.商代化.2010.第608期

[6]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万华;江渊.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8.第5期

[7]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胡优.蓝万炼.许友梅.山西科技.2006年第6期

[8] 我国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之研究.杨正国;陈向东.管理世界.1986.第6期

第8篇

微型金融离不开金融体系和经营外环境的支持,金融外环境包括微贷外部影响因素和外部支持因素。

1.对单路径效应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与信用环境两因素可能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种影响效应是单路径发挥作用的。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是否健康的标志。宏观经济对金融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重要的影响,因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主要的三架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对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可以使经济和谐发展,对小微企业能够起到利好作用。

假设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本文中的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是指区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原因,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已成为客观现实。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社会心理和民众价值观念中,由于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和多元性的影响,小微企业也深深带有了特定的区域性特质,这些特质造就了小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理念。

假设2: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正向作用是完全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双路径、部分中介变量分析的假设

金融外环境中的经济政策取向和政府认同度能够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模型,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对小微企业正常经营产生有利或不利作用,这些利好或者负面因素会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1)经济政策取向。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就是国家针对经济增长的态势,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当然,经济政策取向采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政策的制定者不同、内容不同,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也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的,它们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3:经济政策取向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是显著的;

假设4:经济政策取向对微贷客户经理的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是政府和监管当局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大量小微企业是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它们不仅对经济总量、就业有贡献,而且由于其机制灵活,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贡献。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就会逐渐成长为具有规模的中型或大型企业,将来对国家的税收和就业就会具有更大贡献。正是由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正外部性,政府和监管当局高度才重视和关注,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表现在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以及法规创新方面,这些政策同样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

假设5:政府认同度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假设6:政府认同度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间接正向作用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3.中介变量分析

发挥小微企业的活力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也是微贷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金融外环境,而其经营状况又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产生利好或负面影响。所以,小微企业的活力也就决定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小微企业的活力决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其内生动力。

(1)市场竞争。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体现在集群发展、市场潜力和应对市场能力三个方面。产品和服务转向产业集群,小微企业通过集群化的发展,实现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小微企业天生具有挖掘市场的潜力,从事的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科技含量,属于节能环保、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小微企业能够积极开拓新市场,并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具有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2)自主创新。小微企业的自主创新表现为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小微企业围绕战略改进内部管理,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通过自主创新,小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3)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定位、竞争战略和组织制度。小微企业应该适应新形势,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走“小而专”、“小而特”的特色化道路,开发有自己特点的特色产品,在细分的市场找准位置。小微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愿景。小微企业选择的组织制度应因时因地而异,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背景的企业有适合于自己情况的企业制度,适合的组织制度够降低总成本,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

(4)现金流。良好的现金流包括正常的销售现金流、持续盈利以及预测良好未来的现金流。如果小微企业销售正常,现金流能够支持正常流转,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合理,盈利能力就较强,未来的现金流向好。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2012年第一季度选择一家全国性的中小银行为研究对象,该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分布有14家分行104个基层支行,其中东部3家分行,中部10家分行,西部1家分行。从其全国的分支机构选取500个从事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为研究对象,样本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发出530份,共收回500份,回收率94.34%。在500份问卷中有470份来自专业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有20份来自小微企业贷款的主管,有10份来自分管小微企业贷款的高级管理人员。被试男性29%,女性71%。23岁以下和28岁以上23.2%,24岁至27岁76.8%。97%没有职称,工龄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上占16.4,2年至3年之间占73%,学历大学本科占94.1%,未婚64.2。

2.变量的测量

(1)问卷的编制。由于国内、外很少见到金融外环境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供参考的文献又几乎没有,所以在编制量表时,条目收集过程非常重要。本文在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关键事件法,借鉴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微贷工作绩效模型和传统金融环境的特点,收集尽可能详尽、全面的条目。邀请了3位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高管对开放式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并在项目中重复进行合并。根据这些条目,结合文献、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有心理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组成5人项目组对项目内容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经过多次试测修改,形成了正式的量表问卷。

(2)变量的选取。①国民经济状况。国民经济状况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是0.754。数据显示,“国民经济状况”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国民经济包括3个因素,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本文从宏观经济出发,从经济运行角度测量国民经济状况。②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含3个子维度,共有9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72。数据显示,“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包括区域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量表根据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和区域信用环境编制。③经济政策取向。经济政策取向包含2个子维度,共有6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801。

自变量经济政策取向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运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量表根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问题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测量经济政策取向。④政府认同度。政府认同度包含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政府认同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政府认同度包括4个因素,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税收支持和创新法规。⑤小微企业活力。小微企业活力包括4个子维度,共有12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791。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活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中介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包括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四个维度。从小微企业内在因素出发,本文主要挖掘小微企业具有的活力首要条件来测量小微企业活力。⑥工作绩效。工作绩效包含5个子维度,共有15个项目,其同质信度0.699。数据显示,“工作绩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变量工作绩效包括5个因素,胜任绩效、促进绩效、可持续绩效、安全性绩效和尽职绩效。[6]

(3)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的工具Spss15、EXCEL2000、AMOS16.0和Lisrel8.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测量,并使用16.0版本的AMOS软件进行统计测量。分两步对假设进行测量。首先,使用测量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使用结构模型对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的拟合优度,然后以此模型为基准模型,与其它的非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进行比较,并判断假设模型是否最优。采用回归分析对假设的中介作用做进一步测量。首先,以金融外环境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小微企业活力”为因变量,分析中介变量关系中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中介变量关系中的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当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金融外环境对工作绩效模型影响的强弱变化。

统计与计量分析

1.测量问卷质量分析

对样本质量和相关分析用于验证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为后续模型验证性分析做好铺垫。表1显示变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的理论构想相一致。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问卷是可靠且有效的,结果为假设的证明提供了初步证据。上述采用主成份法对金融外环境的4个自变量、小微企业活力和工作绩效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对量表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为了证明模型存在中介变量,本文使用结构方程进行验证。首先,将金融外环境的4个因子和小微企业活力因子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次,把小微企业活力的4个子因子视为一项指标,4个子因子作为问卷的条目,与其它因子作为所验证的观测变量。最后,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对提出的构想模型验证,并比较竞争模型,确定最佳的匹配模型。见表2,结果表明6因子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结构模型分析

由于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不是互为嵌套模型,因此不能放在一起直接比较,必须分别验证。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结构方程式模型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684.40,df=290,x2/df=2.36,CFI=0.92,RMSEA=0.06,NNPI=0.9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的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751.10,df=290,x2/df=2.59,CFI=0.98,RMSEA=0.07,NNPI=0.95。接着,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部分完全中介双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

此模型是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完全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部分中介模型,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972.95,df=305,x2/df=3.19,CFI=0.80,RMSEA=0.11,NNPI=0.76;“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997.35,df=305,x2/df=3.27,CFI=0.74,RM-SEA=0.23,NNPI=0.83。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显示: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部分中介竞争模型。本文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种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不是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是否为非中介模型。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工作绩效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到“小微企业活力”的中介路径。结果显示:此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466.57,df=287,x2/df=5.11,CFI=0.55,RMSEA=0.37,NNPI=0.65。“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43.61,df=287,x2/df=5.03,CFI=0.43,RMSEA=0.29,NNPI=0.59。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完全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验证了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假设1和假设2得到初步验证。笔者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假设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对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863.58,df=222,x2/df=3.89,CFI=0.90,RMSEA=0.41,NNPI=0.7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456.99,df=367,x2/df=3.97,CFI=0.94,RMSEA=0.08,NNPI=0.74。

本文继续以假设的完全中介模型为基准模型,比较了另一个竞争模型,也就是单路径模型,该竞争选模型与基准模型互为嵌套模型,因此可以直接比较优劣。此模型是部分中介模型,作为第一竞争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直接路径。将这两对竞争模型的拟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部分中介此模型明显优于完全中介模型,也就是双路径模型优于单路径模型。在部分完全中介模型中,“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625.40,df=212,x2/df=2.95,CFI=0.92,RMSEA=0.07,NNPI=0.95;“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037.53,df=347,x2/df=2.99,CFI=0.98,RMSEA=0.08,NNPI=0.93。

根据模型最简化原理,结构模型的结果表明,假设的部分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优于完全中介竞争模型。本文依然把非中介模型作为第二竞争模型,这模型与完全中介模型嵌套模型,因此不能直接比较。但是,通过检验其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可以判定非中介模型是否合理。非中介模型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工作绩效的的直接路径,并删除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到“小微企业活力”中介路径。结果显示:该竞争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较差,“经济政策取向”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度为:x2=1,102.20,df=220,x2/df=5.01,CFI=0.75,RMSEA=0.17,NNPI=0.56.“政府认同度”构想模型观测数据拟合指标为:x2=1,862.19,df=363,x2/df=5.13,CFI=0.83,RMSEA=0.19,NNPI=0.63。从三个模型拟合度指标来看,如表4所示,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有较好拟合优度,因此是最佳模型。“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模型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工作绩效;一是间接路径,金融外环境因素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

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初步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3.回归分析本文在结构方程建模中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仅对提出多个假设模型的优劣进行初步比较,根据初始构想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拟合情况确定最佳模型。下面本文根据Baron和Kenny(1986)的方法,对于模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进一步研究,采用回归分析进行检验。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对金融外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相关效应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73,p<0.01)和(β=0.333,p<0.01),结果表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其次,在回归2中,“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57,p<0.01)和(β=0.213,p<0.01),结果显示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在回归3中,采取两次回归。

第一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影响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β=0.285,p<0.01)和(β=0.216,p<0.01),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步回归中,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然后检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二步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回归系数仅为:(β=0.008,p<0.01)和(β=0.002,p<0.01),而“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亦显著,回归系数为:(β=0.155,p<0.01)和(β=0.231,p<0.01)。对比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归结果,即(β=0.285,p<0.01)和(β=0.216,p<0.01)与(β=0.008,p<0.01)和(β=0.002,p<0.01)比较,“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降低,并接近零。使用Sobel公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Z=3.456大于0.9,p<0.01)和(Z=4.372大于0.9,p<0.01),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模型存在单路径完全中介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信用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是通过“小微企业活力“中介变量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该模型是单路径完全中介模型。如表5所示,因此,回归分析结果更加清晰验证假设1和假设2。

“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相关效应同样采用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首先,在回归1中,“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小微企业活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21,p<0.01)和(β=0.364,p<0.01),表明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其次,在回归2中,“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β=0.213,p<0.01)和(β=0.233,p<0.01),表明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最后,在回归3中,分别两次回归。第一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回归系数为(β=0.232,p<0.01)和(β=0.297,p<0.01),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第二步回归中,控制“小微企业活力”后,然后检验“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作为自变量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二步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仍显著,回归系数为(β=0.211,p<0.01)和(β=0.267,p<0.01),而“小微企业活力”对工作绩效的预测作用亦显著,回归系数为(β=0.102,p<0.01)和(β=0.131,p<0.01)。比较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回归结果,即(β=0.232,p<0.01)和(β=0.297,p<0.01)与(β=0.211,p<0.01)和(β=0.267,p<0.01)比较,“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的回归系数有所降低。使用Sobel公式检验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对照sobel检验公式输入对应项,查非正态临界表,计算结果显示,(Z=4.456大于0.90,p<0.01)和(Z=5.372大于0.90,p<0.01),中介效应显著,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业活力”是“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与工作绩效之间部分中介变量,“经济政策取向—政府认同度”对工作绩效正向显著影响。该模型是双路径部分中介模型。具体如表6所示。因此,回归分析结果清晰验证了假设3、假设4、假设5和假设6。图2展示了最终模型中所有显著的回归系数,结构方程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金融外环境各个因素与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模型正向相关。影响效应呈现出复杂的路径,有单路径完全中介作用效应,也有双路径部分中介作用效应。

讨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通常,商业银行经营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支撑,而小微企业活跃程度与国民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本文探讨了金融外环境如何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并对中间机制进行研究,对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扩大再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而投资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这样大范围内的投资,在产业链上必将产生大批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也是大中型企业的补充,弥补市场空缺。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给大中型企业带来生机,同时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从而激发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则形成了消费,消费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三家马车中,消费是最主要的马车,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业零售业、饮食业零售业和工业零售业中,分布着大批小微企业,有效消费不会使工业产品大量过剩,使大中型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维持合理的商品库存,促进其经营发展,保持社会再生产正常循环。在一定程度,消费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维护零售市场的合理规模状况,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出口贸易是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出国外市场销售。出口贸易一旦形成,国内的资本会发生流动,资金会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出口贸易进军国际市场,企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提高利润率,获得规模经济利益。围绕国内出口产业的小微企业很多,因为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大中型企业和与之相关小微企业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从而促进小微企业在国内产业中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直接表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并相互促进。经济增长会带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加,国民经济的良好状况对最终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有显著影响,而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增强小微企业活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工作绩效。

2.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

中国的疆土幅员辽阔,区域小微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民众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强烈,小微企业所占地方经济总量的比重很高,而且大多形成了一定产业集群。行业分布较为明显,在企业规模上,东部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同时,当地小微企业的有关协会组织数量较多,而且企业能够进入一个有序的、活跃宽松、自由竞争的经营氛围当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优质状态,这决定它们具有活力,具有活力的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也是健康的。区域经济的不同,区域信用体系运行的文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也反映差异。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区域信用环境培育小微企业的活力和层次。区域经济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和信用环境成就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战略、自主创新和现金流不同的表现,由于区域性特质,增添小微企业不同的动力,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且正向的显著影响。

3.经济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一般运用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它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不论采取积极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取向,政府都要动用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对实体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减,以及市场不同程度产生影响,同时也要影响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如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加大采购,需求旺盛,市场繁荣,小微企业快速发展;若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市场萧条,小微企业经营步履艰难。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的中介,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手段有两种即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信贷规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社会融资总量,信贷资金得到的容易程度和融资渠道的畅通也决定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如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小微企业容易得到融资,现金流充裕,企业欣欣向荣;如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稀缺,融资门槛提高,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发展缓慢。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实施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在变化,企业稳定发展向好或向坏的势头也在变换,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时,很快传导到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这一传导直接,效果明显,决定小微企业的活力。通过“小微企业活力”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实施货币政策后,货币的供给取向发生变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发生变化,那么客户经理发放贷款的笔数和金额发生变化。客户经理执行政策客观存在一定的惯性,政策取向发生改变,执行政策也会带来偏差。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调控,必将给客户经理的执行效率带来不利因素,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这是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取向直接和间接对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

4.政府认同度

政府切实加大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和规范小微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小微企业联合参与一些国有企业改革,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领域。允许小微企业、社会资金以资本形式进入国企改革;推进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办好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创业板块;逐步建立中小企业监测体系等。无疑,政府放宽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可以延伸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大资产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给小微企业带来活力。

优化融资环境着力解决外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对微贷的抵押质押登记、评估、公证、担保等中刘洛,陈树文: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工作绩效与相关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介收费标准给予优惠,切实降低小企业贷款的外部成本。结合小微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点和融资风险,政府培育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担保公司等多种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政府优化融资环境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完善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设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落实和安排微贷贴息资金到位,实现政策向培育市场竞争力转移。放宽商业银行给予小微企业呆坏账核销政策,能够促进微小企业的发展。微贷是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金融的创新必须符合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微贷创新设立的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都要得到监管当局的认同,因此决策层要创新法规,建立符合微贷的法规制度,从法规上认同这种小微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微贷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监管当局重视和关注小微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融资环境和建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都能增强小微企业活力,推动小微企业的健康经营,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小微企业的活力”间接正向影响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而监管当局创新法规传导过程比较复杂,金融外环境通过金融内环境影响组织架构、独特技术、和授权机制,再经金融内环境影响工作绩效。所以,政府认同度可以使金融内环境和金融外环境共同导致工作绩效发生变化,这是双路径部分中介影响途径。政府认同度与微贷客户经理的工作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呈现较复杂的传导路径。

结论

第9篇

一、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

(一)电力系统应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电量的要求,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充足、可靠的能源;(二)在满足需要的条件下,要不断提高单位电力的产出,降低单位产值电耗,努力开展节能工作,采用节能高新技术,建立高效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电力资源节约相统一;(三)电力发展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

二、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

(一)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能充分反映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具体指标能够反映电力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电力与经济一协调发展的涵义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才能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2、动态性原则。经济、电力的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要求指标建立时,充分考虑动态变化的特点;3、简明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内容简单、准确、明了、具有代表性,经过加上处理后,能将问题清楚地反映出来;4、可比性原则。为了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应尽可能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与计算方法;同时,也可以使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料具有延续性和可比性。

(二)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含义。1、目标层。目标层是整个体系的最高目标,即电力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2、指标层。在目标层下共设立了四个指标:(1)单位产值电耗。单位产值电耗,是指实现单位产值的平均电力消费量,用公式表示即:单位产值电耗=电力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它可用来表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值及其用电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地淘汰一些耗能高的旧设备,采用新技术,改进工艺过程,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发展节能技术,降低了单位产值的电本文由收集整理耗;而生产的电气化水平日益提高,则使产值单耗提高,加之价格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产值单耗不断变化着。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产值电耗相对较高。它的倒数一单位电力gdp产出,是消耗单位电能所生产的产值,用公式表示即:单位电力gdp产出=国内生产总值/总用电量。它反映了我国电力电能的利用效果,是衡量电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指标,一个国家的单位电力gdp产出越高,表明该国电能利用的效率越高。通过与其他国家相比可以得到我国电力的利用效率水平的高低;(2)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弹性系数是电力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即: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工业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它反映了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宏观性指标,它的意义是取得单位国民经济的增长所需要的电力生产及消费的相对增长幅度。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电力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弹性系数小于1,则情况相反。电力弹性系数可分为: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影响电力弹性系数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用电特性变化的作用。主要受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值单耗变化和居民用电水平提高的影响。

三、我国电力发展前景及战略性建议

(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前景。根据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国内外的宏观环境、电力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未来电力需求的预测,可以看出电力工业正在进入一个优化和调整电力结构、实现电力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和有利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导致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未来一段时期电力需求增幅是平稳的。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电力工业发展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由以前重视数量扩展转到提高数量和效率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也决定了电力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我国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议。1、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电力工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认清只有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电力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树立电力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电力部门自身发展,忽略与其他部门联系的状况。应将电力工业置于国民经济发展有机的大环境中,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认真分析与电力发展紧密相关的其他部门的发展情况、发展前景,使电力工业的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2、市场机制可以对电力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电力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然形成,而要靠法律规范和政策导向,依靠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转贴于

远景规划、能源节约与开发的规划,制定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包括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等);3、针对电力供应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较低的问题,适应经济发展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大,彻底改变电力过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的局面,要不断大力发展电力工业,要优先解决贫困落后地区用电难的问题,同时也要做好供应基本充足地区的负荷预测工作,为这些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充足、可靠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能源;4、加强电网规划建设,推进全国联网,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加快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建设一批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质量,降低农村电价,从而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拓宽电力市场、扩大内需、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针对目前电网负荷率持续下降,峰谷差越来越大,电网调峰能力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加强有调峰能力的电厂,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加快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改造现有机组增加调峰能力;另一方面,实行需求侧管理(dsm),鼓励需求侧用户采用各种有效的节电技术和负荷调节措施,在保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发电成本,减少电力和负荷需求,改善负荷特性,取得明显的节电经济和环境效益。实际上,实施dsm使电力公司和用户在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双赢;5、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应调整电价结构,制定合理电价水平。电力企业要运用价格杠杆对市场作出灵敏反应,建立灵活的电价机制,对某些电费支出占成本比例很大的客户可以实行分段折扣销售;将峰谷、腰电价,丰、枯电价拉开合理的档距,向用户让渡一定的价值,鼓励用户多用低谷电:要取消不合理的价外加价,刺激用户用电;农村电价要和城市实行“同网同价”;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也应制订鼓励措施,对于超过一定数量给予优惠政策;6、现代的经济环境下,实现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建立现代电力企业制度,提高电力企业管水平,建立一支懂得经济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家队伍。

第10篇

国民经济学发展硕士论文范文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国,有着较高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在新的时期,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需要紧紧抓住体育产业这一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通过政策,经济相关的扶持,发挥体育在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体育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词:体育经济;国民经济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都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与认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人们对体育的研究不断深入,体育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展现地更加鲜明。发展体育经济不仅能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甚至对于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的兴起与发展,体育产业已经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因此,体育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体育经济的效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体育经济的表现形式一般被分为两种。第一,直接提供体育产品与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被称为有形形式。第二,通过体育锻炼使得国民的身体素质,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被称为无形形式,这也是社会效益的表现形式。但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扩大市场、拉动体育经济或相关产业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就体育经济效益来说,它与体育在国民经济的表现形式极为类似,也被分为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两种。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获得门票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以及其他体育用品收入等较为直接从体育本身中获得的经济收益。而间接的经济效益则指体育能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不同文化交流,提高国家知名度与国家旅游酒店行业发展等一系列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我国的经济发展看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地提升,这成为了我国申办北京奥运的基础。而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的知名度,经济发展水平等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就我国目前的体育经济发展看来,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产值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体育产业创造价值所占GDP来看,我国仅为0.6%,而美国却高达5%。而我国体育产业创造经济产值较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我国体育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下,这是因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体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率较低,相关产业尚未有效配合,体育市场没有获得良好的发育。在新的时期,要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获得提升,发挥体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就业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如扩大政府部门在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体育市场管理机制,使促使体育的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三、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很大程度上来说,体育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还未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因此,体育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体育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不仅是体育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是体育经济的一种常态。在计划经济时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取决于国家的统一部署安排,不管是从资金的来源和体育的总发展方向都由国家进行统一调控,体育经济高度集中,这时期的体育经济更多被认为是福利性事业。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转变了传统体育产业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体育的看法,体育不仅具有公益性同时也包含了一定的商业性。体育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时期更加多元化,不仅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国家对体育在经济与政策方面给予的扶持,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如今,体育产业已经被认为是我国的朝阳产业。这是因为体育产业更具备持久发展的潜力,在经济较为低迷的时期,通过举办奥运会等体育赛事能够对国内的旅游业,酒店服务业,商业等多个相关产业起着良好的拉动作用,使得国家尽快的摆脱发展的颓势。而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对于吸纳劳动力,提高全国就业水平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业与很多其他产业联系较为紧密,对其他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这些相关产业不仅包含了制造业、服装业、信息业、交通运输业,甚至包含了金融业、广告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总的来看,体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它还将展现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国应该提高对体育产业的关注与扶持。

四、发展体育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体育已经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就业,扩大社会需求的同时,还能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应该积极发展体育经济并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我国就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验,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举办前,韩国的国际形象十分微弱,战争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举办奥运会后,韩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影响深远,政府在申办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北京的交通、能源基建、城市环境、体育馆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造,促进了我国就业率的提升,且在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法同时,大量游客和参赛队伍的涌入也使得北京的国际知名度,旅游业,酒店业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体育的发展壮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使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就要调整利益关系,同时加强对公共体育事业的管理。

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国,有着较高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在新的时期,要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需要紧紧抓住体育产业这一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通过政策,经济相关的扶持,发挥体育在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体育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失衡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巫文强;改革与战略2010-06-20

2、外资促进了国民收入增长吗?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钱学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1-15

国民经济学发展硕士论文范文二: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体育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关键词:体育产业;国民经济发展

1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还未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的众多产业都在进行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改革。这些产业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为了帮助该产业的发展达到一个多元化的平衡状态,使其产业发展、使其盈利模式能够呈多元化趋势。但是,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的领域,虽然体育产业的外延很广泛,包括了体育本体产业、体育派生产业、体育相关产业等多个方面,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却仍未达到一个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大部分体育产业能够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体育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二者之间没能达到一个发展的平衡状态。假如从一个长远的角度综合分析,应该努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力量,扩大体育经济投资规模,并且发展一个多元化的体育产业投资布局。多元化体育产业投资布局的形成,能够有效激发社会各层次不同人士的投资热情,从而增加投资力量。

1.2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当前其发展规模也较小,现如今还未能成为我国的一项支柱产业。但是欧美一些体育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他们的体育产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现如今已然成为了支柱产业,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对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较小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在针对体育产业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做到针对体育产业来制定出长期的发展规模,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

1.3没有充分挖掘出体育产业潜能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体育本身,但是我国体育产业的潜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通过分析发现,体育产业的附加值所创造的资产是十分可观的,其价值还极有可能会超过体育本身。例如,在各类体育赛事举办的时候,其中各种各样的辅助标识类、冠名权等所创造的价值便是附加价值,这些附加价值所创造出来的利润甚至能够超过体育本身。因此,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应该充分挖掘体育产业的附加价值,使体育产业的价值能够更好地实现。

1.4国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政策

来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当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来支持体育产业的快速较好发展。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部分体育相关部门也未能将其工作的核心放在体育产业上。现如今,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社会力量,还未能够形成一套完善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许多体育职能部门仍然是将竞技体育视为工作的重点,对社会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许多知名的生产体育产品的企业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及竞争力也都较弱。从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也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使得在企业的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设置上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许多体育相关企业,会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盲目改变发展方向而出现投资偏差的现象。

2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2.1体育产业较快较好地发展能够更好地吸引企业投资

2.1.1直接投资所谓直接投资主要指的是企业以直接获利为目的,将资金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去的一种投资方式。直接投资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对体育产业最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其投资进程及投资规律的发展都较快。体育健身健美俱乐部就属于一种体育产业的直接投资方式。尽管我国体育产业的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是由于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只有少部分企业能够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科学管理。

2.1.2间接投资对体育产业进行间接投资,主要指的是不直接将资金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而是通过另一种间接的方式从体育产业当中获取利润。例如,企业能够针对某一体育赛事进行投资赞助,进而获得该场比赛的冠名权,以一种广告效应来扩大自身知名度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最终获得更大利润。间接投资的投资方式,尽管不是直接地从体育产业当中获取利润,但是这种投资方式所获得的利润却是难以估量的。体育产业,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企业的投资,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国民生产问题,从而也能够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2体育产业能够起到扩大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当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得到了满足之后,就必然会追求一些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进行体育健身锻炼,以获得较好的身体素质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我国居民关于体育相关产业以及体育相关活动的消费比例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必然会进一步刺激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也就加速了体育产业的模式化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刺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从而能够提升我国居民的体育相关消费水平。

2.3体育产业能够促进就业

体育产业,它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欧美体育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当中,其体育产业在其国家就业岗位当中占有较大比例,如在奥地利,其国家1/10的就业岗位就是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因此,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这一特点,就应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我国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问题。

2.4体育产业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早在21世纪初期,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努力将体育产业的发展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使其能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我国体育事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公益性的,是非盈利性的,大部分都没有包括经济行为。有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体育产业就能够为美国带来30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2010年体育产业总产值仅为300亿人民币,而到2014年却达到了3500亿元人民币,在短短4年时间里,增长超过10倍,可见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3结语

体育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但是首先必须明确认识到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房地产业所提供的房地产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休息,离不开房地产。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开展生产和业务活动,需要有厂房、仓库、办公室等,也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拉动大,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互动性越来越明显,对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我国就业水平、特别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

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首先,房地产业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其次,房地产业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再者,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具有扩散性。它在开发中可以带动建材、建筑设备、建筑机械以及冶金、仪表、钢材、木材、水泥等产业的发展,房屋在投入使用后又可促进家电、家具、园林、保险、装饰、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有三种扩散性影响,即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在我国,房地产业正好具备这三个特性,所以,房地产业必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房地产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城市的基本功能和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房和地,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如此。另外,房地产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地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财政积累,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土地资源是稀缺和不可再生的,发展房地产业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这些财富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房地产业可以促进旧城区的改造,完善城市的功能

在我国,旧城区具有人口稠密、交通拥挤、住房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质量差等特点。发展房地产业能够提升旧城区的功能,改观城市面貌,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建设文明社区。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发展房地产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优化非常重要,在我国,第三产业已占有越来越重的比重,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加的同时,房地产业产值也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它还具有带动性的特点,带动了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发展,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所以,房地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发展房地产业可使更多人获得就业机会,房地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一点不必多讲。

七、发展房地产业有利于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总而言之,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大家都希望房地产行业沿着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那么,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以人为本,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避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尽力把二者统一起来。要积极推进住宅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住房,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一方面坚持高标准和高起点的规划设计,将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加强住宅内部功能建设的同时,着力注重住房的舒适度。除此之外,大力广泛的推广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的相关工艺、产品、材料和设备等,从而提高住宅的质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住房目标落到实处,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其次,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保持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又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保持全面协调的发展。既要避免房地产业发展过于滞后,拖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又要避免房地产业过热,出现泡沫经济,危害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贡献率;产业地位

一、现代物流产业的界定分析

物流产业的概念国内外并不统一,就连国际上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要界定物流产业的涵义,首先要界定清楚物流的概念。物流对我们物流产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对其理念和精髓的把握并不十分透彻。在中国物流领域,通常认为“物流”(logistics)即是相关的物资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移动。涉及运输、仓储等层次的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与反向流动及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显然,西方发达国家对物流的认识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已提升至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境界。说明物流活动以运筹学为理论基础,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有较高的科学与管理技术含量的一种营利性活动。由此,我们可以依此类推,产业(industry)原是指生成一组密切替代的同类商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一企业集合面对着相同的买者和卖者集合。物流产业部门从事的有关商品或服务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流动,其职能活动日趋社会化、市场化及组织化,因此愈来愈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故我们将物流产业定义为:物流产业是指专门从事将商品或服务由起始地到消费地发生空间位移,对其进行高效率与高效益流动及储存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组织的集群。显然它是流通产业的子集,但又是从流通产业中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和商品实体的移动的传统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这就是所谓的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也就是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它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国内贸易业、对外贸易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及仓储业等。物流产业是集交通运输、通讯、物资供应、仓储保管等产业的部分职能于一身的新兴产业部门,且绝非是各职能的简单加总,而是将上述产业社会职能依照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发展规律,并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为前提,浓缩形成一个崭新的致力于提高社会总体效率和效益的产业部门。

二、物流产业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现代物流产业是在传统物流活动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物流实践的不断总结、社会物流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以及伴随着其发展过程中物流管理与物流科学技术的日臻完善,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相吻合的条件下产生的。作为一个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联动性极强的产业,它不仅成为各产业部门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而且业已成为物流实践活动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标志。具体说来,物流产业主要有如下的特征:

1、对相关产业及部门物流资源的整合性

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产业是从流通产业中游离出的一个新兴产业部门,是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结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由以往的物流活动内部化,逐步转变为物流活动的外部化和社会化,这一切均是从社会总效益、总成本、总流通费用的角度出发,力求降低流通成本、交易成本及减少流通环节。就产业组织个体而言,企业物流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客观环境迫切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物流产业群体,其发展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阶段,建立起一个无形的物流平台,为社会及企业提供“中间服务”,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在社会环境的孕育下,逐步诞生出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物流产业。因此,物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将社会较为零散的物流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作为回报向社会各产业部门提供具有个性化、差异化、标准化的物流服务。

2、现代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具有高耦合性

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中产业部门之间的高度耦合,主要体现在物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社会对物流活动的大量需求而形成的新型产业部门;社会呼唤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物流职能的外部化,需要物流产业提供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其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部门(第一、二、三次产业)及组织;物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对立面,及物流产业的职能得以发挥和满足物流服务需求得以解决,避免造成物流“瓶颈”而使社会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以达到货畅其流。从社会分工与交易的理论角度出发,在其他投入要素日臻完善的今天,物流这条“短腿”始终成为制约着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的因素。按照社会技术进步的一般历史规律,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往往先于并较多地运用于流通领域,重大的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也在生产过程中迅速得以实现,然后逐渐影响流通领域。不言而喻,现代物流产业的诞生,它是随着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及其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客观上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发达的物流产业部门。

3、行业壁垒的相对坚固性

物流产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产业的社会职能,以高效化的物流活动推助和影响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物流产业作为全社会的“后勤”服务部门,所发挥的社会职能是其它产业部门无法替代的,即便是传统的物流部门其社会职能过于单一且被人为地分化为运输产业、仓储保管业、流通加工业、包装业等,从其产业及组织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看,也是依附于流通产业部门中。而现代物流产业则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网络技术、信息系统、运筹管理、系统工程等大量技术与手段的应用作为技术投入,相配套的硬件物流设施与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在进行科学合理的物流规划和设计中,对物流知识与管理技术的投入,以及对大量人力资本的投入,使该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极高的属性,且随着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产业组织的出现,更使这种知识与技术含量急剧加大。显而易见,物流产业中行业壁垒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成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构成对新进入者的障碍,同时也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行业内优胜劣汰的关键要素。因此,物流产业部门中行业壁垒的坚固性,是由现代物流的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储备及其他相关手段与核心技术所决定的。

4、物流产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属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衡量产业发展是否具有社会化和市场化特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产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状况,产业部门内组织化程度的高低,能否已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物流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刚刚启动的产业部门,但近年来大量涌现出一大批物流企业及组织,承担着专业化的社会职能而发挥特殊的作用,尽管目前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但为培育和完善物流市场及其组织群体,逐步朝着产业发展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迈进。从全球来看,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其产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关键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GDP或GN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社会产品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因此,物流产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将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为规范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分别针对本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物流产业发展的纲要或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从而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西方国家物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物流理论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与经营、生产等活动密切相关,作为新兴重要的产业,它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助器。从全球来看,物流产业日益朝着规范化、集约化及国际化的方向挺进。具体主要呈现出如下趋势:

1、综合化和集成化物流(integratedlogistics)

物流产业发展中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最为直接的就是第三方物流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且在国际物流产业发展中地位日渐突出,由此产生了一大批集成物流商(技术与知识含量较高的物流企业组织),将各种物流功能整合化、运作上采用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及物流实践中的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的一体化。

2、国际化物流(internationallogistics)

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呈现出全球物流企业并购态势,机能整合的综合物流成为主导。物流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面临的物流市场与用户呈现出国际化(包括国内用户、国外用户、境外用户)倾向;物流业务开展趋于国际化(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物流企业国际化(国际间的合作与合资)。

3、网络化物流(internet/intranetlogistics)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衔接愈加紧密,电子网络(虚拟网络、国际互联网)作为物流网络(实物网络)实现和运行的有效手段。在产业及组织中,具体是由物流企业内部网络化、物流企业外部网络化及物流企业内外部网络化等构成。

4、个性化物流(individuallogistics)

物流产业发展的结果涌现出一大批物流产业组织群体,借助现代物流理论与管理技术,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的个性化管理和规划,向社会提供个性化物流菜单式服务项目,具体包括企业对企业的个性化物流和企业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物流。

5、信息化物流(informationallogistics)

产业的信息化物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信息是商流、物流、资金流的媒体,另一方面物流活动中的信息服务成为物流服务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物流业务更加依赖于可以共享的信息,并且大量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可以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和降低物流成本。

6、智能化物流(intelligentlogistics)

物流产业发展的技术高级化和自动化,主要表现在物流实践活动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智能化管理,具体是实现物流作业的智能化和物流管理的智能化。

物流产业增长的主客观因素,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市场规模等环境和条件的日趋完备,特别是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为物流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使物流产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

三、物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物流产业的贡献率是指物流产业的增长占整个经济增长的比重,是用以衡量物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根据上述物流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市场范围扩大的贡献、调节市场供求的贡献、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及对社会消费的贡献等方面。具体如下:

1、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可通过物流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从国外物流产业实现的产值来看,这一比例越大,产业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高低,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间需求率有关。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间需求率越高,那么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就越大。据统计,目前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科技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物流产业合同金额为342亿美元,预计今后3年将以平均23%的速度增长。因此,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是衡量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物流产业对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方面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将成为国民经济健康正常运行的调节器,物流产业促使经济运行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与平衡更趋向于合理化和科学化,它不仅对生产及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高效率与高效益的自动调节作用,而且还加速了商品流通领域中相关产业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商品零售和批发业等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国家赖以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领域。物流产业的社会职能正在悄然改变着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发展格局,市场供需的动态变化因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完成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即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飞跃。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方面通过财政、税收和货币等手段对市场供求进行总量控制,另一方面以流通部门为载体对流通领域市场物价水平进行调控,而物流产业对加速商品流通,降低商品流通费用,减少流通环节,调节市场供求,作为流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3、物流产业对市场发育和完善的贡献

物流产业的市场贡献表现在推动市场范围扩张、促进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等方面的作用。物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物流活动中出现的技术创新(网络信息技术、JIT、POS、EDI、QR、ECR及供应链管理技术)、各环节职能的整合(仓储、保管、流通加工、装卸、包装、运输及信息服务等)、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创新(社会化与产业化物流组织、第三方物流及第四方物流经济组织的产生),大大地降低了商品交易费用,物流产业的触角延伸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部门,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效益和效率,而且物流产业促使商品交换的市场在逐步扩大,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固。物流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强劲增长势头,有效地满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及消费领域迅速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产业的扩张导致交换与贸易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规模日趋扩大,加速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在更为广阔的区域中的分工与协作,同时也促进了在国际间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4、物流产业对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贡献

为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一方面生产部门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具体是以流通领域的引导和消费需求信息的反馈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将这种生产转变为社会的实际消费也必须通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环节来实现,商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四位一体,由传统的商品流通产业具体是批发或零售商业组织独立完成,而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诞生,使商流和物流的职能分离,提高了流通领域的运作效率,突出了物流职能的专业化水平,并借助于现代应用科学技术(网络信息、通信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技术),加速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度。不仅如此,物流活动还可以作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的企业组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消费倾向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满足社会对商品品种范围、购买商品的便利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而且进一步会引导需求、改变需求理念甚至创造需求。

上述物流产业的贡献比较直接地表现在其显性的贡献,而作为其隐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财政收入、国民福利、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再作详细阐述,它可以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上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