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

时间:2023-07-18 17:2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旅游的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 旅游业;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9-02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五位一体的县份。全县总面积3 43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50.3%[1]。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实有耕地只有47.7万余亩,农村剩余劳动力近9万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45%[2]。到2005年末,全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2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4.5亿多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长阳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长阳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农业的直接补给政策和逐步取消农业税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调节城乡社会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3]。

作为 “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县”,长阳在劳动力大量外输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一些普遍较难解决的问题,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一致性、城乡房价悬殊大、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用工歧视现象等。

调查研究表明,长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到总人口的1/6左右,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3,很多景区景点的农民在旅游旺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如住宿接待、餐饮、经营旅游纪念品商店、游船渡客等,而在旅游淡季时则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上述问题都不可避免。对于长阳这样一个有着优良旅游资源和广阔旅游发展前景的县城来说,发展旅游业是一条更好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道路。

二、长阳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长有发展旅游的有利资源条件

长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风光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流经长阳县城的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是画廊”之美誉。在长阳旅游业的发展探索中,其旅游产品以土家文化和清江自然山水风光相融合,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如武落钟离山(“土家族的发祥地”)、天柱山(“道教圣地中武当”)、巴王洞(“天下罕见奇洞”)、倒影峡(“鱼跃枝头鸟宿水”)等。

(二)旅游业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长阳旅游的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利用清江的石头资源,建立了奇石村和奇石苑,另外,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盆景村。这两个产业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实惠。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这些地方特色产业,如奇石、盆景、根雕等发展,为长阳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也会带动农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长阳特色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长阳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占人口的51%,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向旅游者展示出了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服饰、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习俗等民风民俗。长阳是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土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的三件宝,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撒叶尔荷已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而长阳巴山舞的广泛传播,更是增加了长阳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将为长阳的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促进长阳旅游业和长阳经济的发展。

(四)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长阳“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拓展和培育农业的生态、旅游、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板块,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积极支持农民从事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大力发展以家庭手工业、运输业、家庭旅馆、农家乐休闲以及奇石、盆景、根艺等为重点的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生态旅游村镇,实现旅游增收[4]。

长阳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针对长阳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其对接和互动。

三、长阳农村劳动力向旅游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一)长阳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长阳县政府比较重视长阳旅游业的发展,并于早些年在政策上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是,旅游从业人员结构却一直存在令人困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平均年龄高,缺乏后备力量;另外,有的人员旅游旺季从事旅游,旅游淡季从事农业或外出打工。这样的人员状况显然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长阳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长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基本上是中青年,年龄大约在20—35岁,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在长阳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这些劳动力如果能向旅游业转移,一则可以提高长阳旅游的人员素质,二则可以为长阳旅游发展准备充足的力量,三则可以更好的传承长阳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可以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长阳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产业本身又是一个关联带动效应很强的产业,将会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无疑会为长阳的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更好的解决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更好的实现农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增收。

四、长阳旅游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得益彰

长阳县政府一直以来将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放在并驾齐驱的位置,现实情况也证明旅游发展和当地的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旅游市场带动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长阳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境内山峦起伏,气候温暖湿润,呈亚热带气候特征,且受地势地形的影响,呈立体分布状况。独特的地理状况和地形分布,使得长阳的农业发展有别于湖北其他的县市,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红薯、柑桔、球白菜、碰柑、茶叶、银鱼、刁子鱼等经济作物。旅游业的发展为这些经济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很好的销路。“三峡苕酥”、“蔬菜果酒”、“长阳茶叶”、“高粱酒”、“干银鱼”、“干刁子鱼”等特色农产品成为了长阳有名的旅游产品,游客不仅可以在长阳尝到这些原滋原味的绿色食品,还可以带回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品尝。长阳旅游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农产品的销路会随着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更好、更宽的发展趋势。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无疑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农产品市场带动旅游市场的扩大

一直以来,长阳都是以农业作为自己的主要产业支柱,在政府实行旅游与农业并驾齐驱的情况下,也是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这也符合长阳的现实情况。目前,长阳农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知名的品牌——高山球白菜,现已销往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国,扩大了长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另外,清江鱼在湖北市场上销售状况良好,每斤可卖到40多元,省内的很多客人从认识清江鱼开始知道长阳;长阳的奇石、盆栽产品销往全国各个地方,让省外的客人开始认识和了解长阳。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同时带来了旅游市场的开拓,推动了长阳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特色产业如奇石、盆景、根雕等的发展,为长阳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继续发展,将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也将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结语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是长阳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而作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村,长阳依托旅游业的发展来实现农民增收确实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谭徽在.一叶轻舟-漂-富一镇──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旅游业的调查[J].山区开发,2000,(2).

[2]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为农民增收献计出力[EB/OL].news.省略2006-08-30.

[3]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劳动保障局.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R].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06,(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income in Changyang county

ZHANG Rui-lin

(Wuchang branch campus,Middl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Farmers ' incom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the key lies i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out. Wa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the tourism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transfer of labour, "into the factory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city, not leaving from the soil" path of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Key words:tourism,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 income; labor force transfer[责任编辑 王 佳]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可持续

1农业生态旅游内涵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4小结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特点鲜明发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7个问题,并指出从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对象和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51-52.

[3]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j].经济地理,1996(1):99-101.

第3篇

第二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于10月28日―11月1日在陕西渭南市体育中心举办。本届投资合作交流大会由陕西省商务厅、渭南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办公室共同主办。

本届投资合作交流大会以“发挥黄河金三角优势、扩大经济合作交流、实现合作共同跨越发展”为主题。坚持“策划要求实,办会要务实,成果要落实”的办会原则,进一步完善投资交流合作大会搭建平台、聚集客商,细分专业对接、特色组展布展和分流实地考察的工作机制,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陕西东大门建设”战略支点功能。

本届投资合作交流大会展馆按照简约大方、特色鲜明、产业突出、展示优势的原则,设一个室外综合展演区(非物质文化艺术表演、品牌汽车展区);三个主题馆(国际国内馆、渭南馆、特色商品馆)。国内国际馆主要展示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的合作规划、发展前景及渭南国际友好城市的特色展示。渭南馆主要展示各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园区基础、招商成果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特色商品馆主要进行国际国内特色名优商品的展示展销。

此次活动总体安排实行“1+2+3”模式,即10月28日举办的一场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及崛起新丝路・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恳谈会两场主题会议。 “中华根・黄河魂”旅游系列活动、黄河金三角现代农业产业优势项目对接会和29日的黄河金三角工业产业及园区特色产业推介会等三个平行专题推介会。

10月28日上午,精彩的合阳提线木偶、东雷上锣鼓,潼关古战船,背芯子、华阴老腔等一系列宣传富于鲜明东秦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表演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观看。

非物质文化艺术表演结束后,召开了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渭南市市委书记徐新荣、福建省贸促会会长张秋、渭南市市长奚正平、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运城市副市长王健康、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超武,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奇,泰国、韩国领事馆以及陕西省发改委、交通厅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大会由陕西省商务厅李生荣副厅长主持,王莉霞副省长、徐新荣书记、福建省贸促会会长张秋分别致辞。

28日下午、召开了崛起新丝路・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恳谈会、黄河金三角现代农业推介暨产业优势项目对接会以及“中华根・黄河魂”旅游系列活动。

崛起新丝路・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恳谈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邹佩主持,恳谈会围绕“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主导思想。邀请中国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李兴国,著名经济学者、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张宝通与渭南市市长奚正平、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运城市副市长王健康、临汾市副市长杨治平探讨了黄河金三角区域及人文优势、合作潜力及发展前景。推介了黄河金三角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区域、产业、政策、环境等各层面的差异化优势。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黄河金三角,让更多的媒体关注黄河金三角。在恳谈会后进行了项目集中签约,三省四市共签订35个项目,总投资1069亿元,其中渭南市签约19个项目,投资586.6亿元。同时还签订了“黄河金三角”晋陕豫职工合作与发展备忘录。

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文引学、渭南市副市长吴蟒成,运城市、临汾市、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出席了黄河金三角现代农业推介暨产业优势项目对接会,邀请了黄河金三角相关客商、渭南各县市分管领导等200余人参加。会上,黄河金三角各地市领导就各自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做了精彩推介并举行了签约仪式,渭南市签约涉农合作项目21个,签约金额66.07亿元。大会还为渭南市第七、八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授牌。

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明正、渭南市副市长王晓军以及运城市、临汾市、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出席“中华根・黄河魂”旅游系列活动,来自三省四市的50余家景区参会,会议以合力打造以黄河文化和寻根问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会议由王晓军副市长致辞,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进行了演讲,三省四市都作了精彩的旅游推介,并签署了《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29日召开了渭南工业产业及园区特色产业推介会,渭南市副市长刘新兴,三省四市工信部门、园区办领导及各县市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领导、企业家参会。会议突出投资洽谈与区域合作,广聚有效资源,推进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上渭南市工信局、渭南高新区、卤阳湖、经开区、富平庄里工业园区、三门峡产业聚集区及西安重装渭南光电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推介。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火龙果之乡 罗甸火龙果发展历程 发展优势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6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23-01

一、前言

黔贵大地是优良农业物种的理想发展之地。罗甸更是贵州天然的农作物养殖温室。十二年罗甸致力于火龙果的产业发展之路,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从品种单一到自主培育多种优良品种,从不知名到名声在外,都让罗甸火龙果成为了贵州省政府推动精品水果发展的重点项目。罗甸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其产业前景广阔,采用初级产品与精深加工产品相结合的方式,做大做强指日可待。

二、中国火龙果之乡——罗甸

罗甸位于黔贵之南,接邻广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该县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了年均气温在19摄氏度左右,年日照时长1350-1520小时,年降雨1100-1400毫米,全年霜降期仅为一个月左右的独特气候资源。而且罗甸县土地资源丰富,这些有利资源完全符合原产于中美洲的火龙果生长需要。这种绿色健康的精品水果被引入罗甸,其产业前景非常宽广。截至到2012年8月份,罗甸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约5万亩,每亩产量在八百到一千三百公斤,实现产值两万元以上,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中国“火龙果之乡”。

三、罗甸火龙果产业发展历程及优势

1.发展历程

罗甸县于2001年成功引进火龙果种植项目,通过对火龙果的生态适应性和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让火龙果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孕育成长起来。六年内罗甸对火龙果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已经获得了可喜成效,先后培育出“紫红龙”、“粉红龙”和“晶红龙”等优良品种。2007年,罗甸县全面推广火龙果种植,还获得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11年罗甸全县火龙果投产面积0.6万亩,2013年年底预计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随着“十二五”规划的继续深入,罗甸县火龙果产业会得到迅猛发展,预计五年后达到全县火龙果盛产期,实现年产量突破22万吨大关,预计年产值达23个亿。

2.发展优势

2.1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发展的保障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罗甸县种植火龙果的有利气候条件,除此之外罗甸的土壤为喀斯特石灰岩发育的石灰性土壤。酸碱度呈现中性或者微碱性,特别适合火龙果的生长。

2.2火龙果自身营养价值

火龙果的营养价值不胜枚举,富含大量营养元素的火龙果还有保健和药用价值,对降血糖控血压、血脂等方面有极好的功用。这些优点为火龙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2.3政府引导,全县联动式发展优势

火龙果产业已经作为贵州罗甸农业发展的主力,从县政府每年不低于二百万元的转向资金扶持,到种植大户的贷款贴息,再到省级果树科学研究所和财政、农业开发等各部门共同推动,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对罗甸火龙果发展事业的支持。通过长期专家论证《贵州省火龙果优势区域布局暨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火龙果产业成为了罗甸县“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依靠“政府推动、项目支持、群众参与、部门联动”,将火龙果产业做大做强。

四、罗甸县火龙果发展前景展望

1.发展从起步到中期阶段过渡

罗甸火龙果产业经过了12年的发展,已经从初步阶段进展到了中期全面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会对全国火龙果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也需要加大罗甸自身产品优势,拉开与同类产品的区别,占据市场最大份额。高速发展的阶段必须加强管理,把罗甸建设成全国火龙果培育、种植、销售的重要基地。

2.创新发展火龙果产业

没有转型和创新,火龙果产业不会形成恒久动力,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也就站不稳脚跟。后期发展更需要对火龙果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措施”的要求,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集团承包的工作方法,推进火龙果项目建设。以项目捆绑和农户自筹两种方式相互结合,以公司带头与农户自产自销相结合,以专业种植带动农户种植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创新式发展。

3.树立品牌,开辟罗甸火龙果产业新理念

罗甸后续工作要以打响品牌,致力于广泛宣传为主。侧重于罗甸火龙果自身品质、口感、生态、环保等特色的宣传。加快推动商标注册和申报国家级别农业标注化示范区及火龙果地理产品保护标识等工作。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流会、科研展销会甚至生态旅游等项目来提高罗甸县火龙果的知名度。依靠互联网平台以及相关报道平台来全面促进罗甸火龙果在广大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度,提升市场占有率。

4.持续研发新品种

单一品种在市场上不能够获取优势,火龙果新品种的引进是今后罗甸县火龙果发展的重头戏。黄皮白肉火龙果的发展要加快步伐,抓好新品种选育工作,可运用引种、嫁接等方式进行培育研究。与贵州省甚至外省市科研单位挂钩,共同进行此方面的探索,不断发现新的优良品种,完善培育技术。在开发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现有品种栽培,提高火龙果品质和口感,以产品质量稳固市场。

五、结束语

火龙果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在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只有切实加强对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统筹协调,将政策落实到位,形成一体化的发展体系,才能促进罗甸火龙果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另外罗甸要围绕火龙果产业发展加大力度推进边缘产业,如包装、储存、再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形成配套产业链,相辅相成的促进火龙果产业上台阶。

参考文献

第5篇

旅游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他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乡村则曾是人们避之不及之所,可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乡村逐渐变成了人们喜爱之地,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即从乡村旅游的现状、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乡村旅游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地广人稀的状态,而曾经支撑人们发展的第一产业农业更是被人们所摒弃,然而,一昧的发展现代城市,使得曾经繁荣的乡村被抛弃,而只着眼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反而会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引发城市“民工潮”,给城市交通、住房等生态环境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再这样的状况下,政府开始提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们返乡创业,这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各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而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的淳朴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就使得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反过来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有1万多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农民从中直接获益约1200亿元。可见,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各地的乡村旅游在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上,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途径,发展新型的休闲娱乐项目。致力于给予观光旅游客最大的享受。

(一)乡村资源丰富。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乡村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发展各类生态旅游的绝佳地域环境。在乡村,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很多乡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具有新型农业的依托,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舍弃劳累跋涉的长途旅游,更愿意到乡村旅游。

(二)乡村本就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地方,人们愿意通过乡村感受人与大地的契合性,从而达到返璞归真的目的。

(三)乡村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乡村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风光,而且在同一地方同一季节有不同美景,在同一地方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美景可赏,例如,同一地方三月可赏桃花,也可摘草莓,而在六月,同一地方又可以赏荷花。这样,不论在哪一个季节,乡村都可接待游客,具有极大的游赏玩乐价值。

(四)乡村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由于地域广博,文化差异性较大,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这些不同的地域差异变成了游客眼中旅游的价值。例如,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的花炮节,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纳西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节日盛典,往往是各地游客争相参与的。另外,还有各地不同的建筑特色,同样吸引着游客,如湖南凤凰的吊脚楼、蒙古草原的蒙古包等等。

三、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助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村人口收益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大途径。这样,便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农村的经济水平,推动了农村文明的进步,具体说来,农村旅游具有如下积极作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受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乡村整体文明水平;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有利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四、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常年重点在于发展城镇,因此,乡村产品开发水平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产业格局相对单一,难以在短时间内承担起大批量的游客旅游。其次,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著名风景区来说较低,且旅游配套设施还比较简陋,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味向“钱”看,没有注意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形成功利性的旅游文化,甚至伪造一些假的地方文化,这些都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五、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应当是以让游客舒适放松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应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

(一)应当建立品牌,成立良性竞争。良性竞争使人进步,政府首先帮助一些乡村建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经济,以带动另一部分乡村经济正规发展。

第6篇

论文摘 要: 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转贴于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国家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xywy.com/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第7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发展前景;优势;思路;江苏泰州;海陵区

创意农业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即现在所谓的创意农业。在中国,“创意农业”最早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两会上第1次提出:创意农业的特色及其优势在于能够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1]。中国创意农业理论创始人章继刚认为,创意农业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目的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从而创造出独特的农民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农村繁荣。

1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是以观光农业园为抓手。农业过程利用和农业环境利用这2种发展思路,都与当地的旅游农业关系十分密切。二是构建产业链。创意农业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品的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三是办好节庆活动。农业节庆活动是发展创意农业的载体,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四是培育创意农业人才队伍。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意农业人才是创意农业的生存之本、壮大之源。

2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

2.1创意农业渐成时代新潮流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型、优质型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旅游市场。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农业将成为高附加价值的新产业。通过研发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规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发展优质、多样化、高附加价值创意农产品,改进杂粮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健康精致农粮产业,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推广农业产业文化与休闲套装旅游商品,可创造农村就业机会,造福数万农民。创意农业生产将逐步向“十型”转变,即创新型、市场导向型、可持续发展型、外向型农业、园区带动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民俗节庆型、自助参与型、美学经济型农业[2]。

2.2创意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一是农业产业集群是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高级阶段的有效组织形式。 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采用先进理念谋划农业、先进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意提高农业、先进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农业的改造过程[3]。二是打造创意农业产业集群要使农民严格坚持生产标准。即打造质量平台;壮大龙头企业,打造核心平台;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精品平台;优化市场环境,打造物流平台,狠抓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通过专业市场,把更多的农产品生产者、企业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三是创意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围绕“特色、创新、优势、潜力”,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创意优、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加速从农户集群、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从单一的种养业集群向延伸至农产品加工集群、流通集群的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向“一域一业型”产业集群转变。四是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好创意农业园区。将农业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品牌优势,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集群品牌,提高创意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创建新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

2.3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创意农产品出口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出口创意农产品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包装、储运、品牌等方面的标准不断优化。在农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2.4创意农业将成为中国高端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一是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二是我国高端农产品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三是农产品生产时尚化,使农产品创意生产更时尚。兰州的“黑美人”土豆夺人眼球,其外皮为黑色,而肉却是经过太空诱变育种,变成了鲜艳的紫红色。玉米皮扔在地里一文不值,山东莱西农民巧用资源,巧妙设计使草鞋成了时尚,自纺的棉线做成鞋帮面,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结合,使一双草鞋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2.5创意农业引领亿万农民过上创意生活

创意农业也是与实用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美的农业”。创意农业的艺术性正是通过达到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六美”创意农产品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使农产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看的比吃的贵”。首先创意农业充实市民精神和物质生活,种菜、浇水、摘瓜,自己动手烧煮农家菜等,越来越多的市民渴望走进农园,品尝做“周末农民”的滋味,在农村创建“市民农园”,让城里人下乡认购和种养瓜果蔬菜、鸡鸭鹅猪,市民买得休闲、锻炼和食品安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带来新生活。通过研发大宗农产品加工技术,规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发展优质、多样化、高附加价值创意农产品,改进杂粮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健康精致农粮产业,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推广农业产业文化与休闲套装旅游商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造福亿万农民。

3海陵区创意农业发展优势

一是高效农业蓬勃兴起。近年来,在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全力提升高效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水平,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为核心,以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培育特色知名品牌为关键,以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为抓手,推动全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上新台阶。全区高效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到2009年底,全区高效农业累计达3 266.67 hm2;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343.33 hm2,占高效农业面积的11%。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值3.75亿元,同比增长4.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 492元,同比增长11%,连续保持增速,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创意开始渐入海陵农业。近年来,高效农业发展迅猛,一批有影响的创意农产品初露头角。如时代干花、新奇迷你花卉、水培花卉、盆栽草莓等。

4发展思路与重点

4.1政府应鼓励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政府在创意农业发展中将更多扮演“助燃”的角色。主要表现为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政策导向,搭建平台,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物质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

4.2创意农业必须形成规模效应

创意是否成功,最终必须接受市场检验,不能沉醉于“玩概念”,要使创意“叫好”也“卖座”,必须形成创意农业规模效应[4]。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创业基地、创意农产品的建设和开发,并与合作社紧密结合,转化为规模效益,形成特色产业。

4.3创意农业的关键是构筑创意农业产业链

创意产业实际上有2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创意,一个是产业。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才能以形成规模,充分获取创意农业产业的效益。

4.4从产业发展出发,重点推进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创意农业项目建设和创意农产品的开发

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农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工,以及推介和促销这些产品的企业群,配套产业则是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实现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

4.5培养专业创意开发团队

文化与创意,二者紧密相联,互相作用,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是稳定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想方设法使现有农村农业技术人才安心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二是尽快实施创意农业人才培引工程。由于海陵区农村发展不仅缺乏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人才,更缺乏创意引导和经营方面的人才,因此需要借助外脑,需要与城市有关创意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并在合作中学习和培养起一批骨干,通过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还要鼓励科技创新,为创意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区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创意企业的合作,聘请相关的学者、艺术家和企业家组成智囊团,请他们为创意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4.6建立城乡互动互融的推进机制,加快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

如前所说,创意农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而且农村不仅缺人才,还缺投资,这就需要城市工业的支持。为此需要制定一套鼓励工业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只有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互融,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才能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5]。

5参考文献

[1] 创意农业:让资源“点土成金”[J].农家顾问,2010(4):20-21.

[2] 卢勇.论创意农业的价值与发展[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11-12,39.

[3] 刘孝全.中国创意农业的三重视野[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24-26.

第8篇

走进村民玉兰的家里,还没进门就闻到扑鼻而来的阵阵香味,客家人热情好客地请我们上桌,中间的河田鸡让我们垂涎三尺。玉兰介绍,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喝着自家酿的米酒,吃着自家养的河田鸡是劳作辛苦一年的长汀先民最大的满足。个个吃得赞不绝口,听着玉兰说关于河田鸡的故事。农历岁末,家家户户都要把自家养肥的阉公鸡宰杀,并将鸡血洒在草纸上供祭祀先祖用,以此祈求全家来年兴旺。祭祀过的公鸡是每年年夜饭必备菜肴,更是款待亲戚好友的佳品。而河田鸡也随着客家菜的流行在更多的美食爱好者心中留下印记。无论是被养在唐明皇两宫的鸡坊中,有李白赋诗“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的威武气势;还是色香味俱全端上餐桌供人大快朵颐的长盛不衰,河田鸡正日益成为汀州的品牌形象,圆了不少追寻者口福梦,同时,还承载起了不少农户发家致富的重任。

据介绍,1964年河田鸡在广州秋季商品交易会名鸡评比中,从体型、体重、骁勇、毛色、肉质五项鉴定中评为世界名鸡第二名。近几年来,“长汀河田鸡”商标荣膺“最具成长力商标”称号,这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地理标志商标。

记者了解到,2015年长汀县河田鸡养殖规模达500多万羽,实现产值2.5亿多元,带动河田鸡标准化养殖户2000多户,为养殖户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形成了河田、四都、大同、策武、古城、铁长、南山、濯田、童坊等9个河田鸡养殖重点乡镇,河田鸡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已成为长汀县农村受欢迎的短平快致富项目,并成为该县农业产业化的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扩大。

说到市场、前景,龙岩市农业局产业科黄玉莲科长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受国际上流行返璞归真、重归自然、注重营养的影响,人们对肉鸡的口感、风味、营养、肉质有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加上饲料添加剂引起大家的普遍担忧,人们对速生快长、低质廉价的快大鸡的需求日趋下降,将目光投向天然放养的肉鸡,对这种生长较慢、品质较优、价格相对较高的优质黄鸡的需求日趋旺盛,从目前市场上看,宾馆、饭店大部分使用家养黄鸡,人们逢年过节也都喜欢去农贸市场购买农村的家养黄鸡。但是,由于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大多城市郊区的农民不愿从事收益相对较少的优质黄鸡饲养,而优质黄鸡又难于进行集约化生产造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由此可见,发展优质黄鸡――河田鸡,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长汀县是闽粤赣边陲要冲之地,有着商品交易集散的悠久历史。古代曾为八闽之一的汀州府,是客家首府、客家美食之乡,福建美食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河田鸡更是汀州人民记得住的乡愁。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有“红色小上海”的美称。长汀旅游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当地特产河田鸡、豆腐干等旅游休闲食品得到了很多游客的喜爱,并把它当做伴手礼带回家送给亲戚朋友。河田鸡加工产品冰鲜鸡、酱卤(白斩鸡、盐酒鸡)、即食(鸡爪、鸡翅、鸡肫)等旅游休闲、方便即食食品更是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9篇

1.1长安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目前,经过几年发展,长安区现代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三带四板块”。“三带”主要是指南部观光农业产业带、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和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带。其中南部观光农业产业带主要包括陕西省阳光雨露现代农业、西安添福农业观光园、尚耕农业、宏府农业、一品花卉等十余个现代农业园区。西部苗木花卉产业带以细柳为中心,沿西太路、韦斗路建设,目前面积已达到933.33hm2。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产业带以王莽鲜桃、清水莲菜生产观光、城郊葡萄、东大垂钓为重点,目前面积已达到3200hm2。“四板块”主要是指西部设施蔬菜板块、中部特种蔬菜板块、东部瓜菜板块和畜牧业板块。其中西部设施蔬菜板块包括高桥、灵沼、马王等街道,以发展反季节精细菜为主,面积已达到666.67hm2。高桥5个百亩温室大棚集群、马王千亩生态农业示范和灵沼食用菌系列化规模开发是西部设施蔬菜板块的重点建设项目。中部特种蔬菜板块包括黄良、王曲等街道,以发展各类叶菜、韭菜、大葱等时令蔬菜为主,面积已达到666.67hm2,形成了黄良苔韭、王曲韭菜、杜曲特种蔬菜3个特色产品。东部瓜菜板块包括大兆、砲里等街道,以发展西甜瓜等瓜果为主,重点建设内容有设施西瓜示范、嫁接育苗、大田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及信息服务和市场推介等工作,面积已达到1666.67hm2。畜牧业板块包括斗门、杜曲、郭杜、黄良、东大、兴隆以及沿山各街道,以发展生猪、蛋鸡和牛羊养殖为主。生猪基地主要包括斗门、杜曲等10个街道,存栏量已达到11.06万头。蛋鸡养殖园区以郭杜、黄良、东大、兴隆4个街道为主,存栏量已达到130万只。牛羊基地以沿山各街道为主,目前存栏量已达到3.5万头。

1.2城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城郊街道作为长安区西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下辖5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居人口67560人,其中纯农业人口为48137人。城郊街道占地面积244km2,位于西沣景观大道、环山旅游公路、西太公路辅道交汇的黄金地段,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条件充足,水资源丰富。种植的作物种类多样,有小麦、玉米、果树等。近年来,近郊旅游又带动了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上王村为中心,辐射环山路周边各村及整个沣峪山区的旅游接待网络。同时,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郊街道也在尝试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无公害果蔬种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目前,城郊街道辖区内已建设成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阳光雨露、现代农业展示园、大秦岭、果业中心、添福耕园、尚耕南山庄园、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等,占地面积超过200hm2。2013年还启动了广润、恒瑞和景润3家示范园的建设项目,占地约60hm2。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新技术蔬果温室、大棚和优质果树种质资源展示区。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集现代农产品研发、种植养殖、自种自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家乐产业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

2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典型案例的发展特点分析

2.1尚耕南山庄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尚耕南山庄园以农业观光旅游为核心,以文化创意、休闲体验和养生餐饮为特点,将农业科技、农业观光、都市休闲、文化传承融为一体,旨在打造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科技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园。建成后的尚耕南山庄园将分别由文化创意生态园、生态农业体验园、太空育种种植体验馆、餐饮娱乐服务中心、黑凤鸡产业发展中心等部分组成。南山庄园主要经营太空蔬菜、花卉种植、黑凤鸡养殖、养生餐饮服务等项目。该庄园从2010年5月份开始试营业,现已形成年接待能力20万人次,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2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与城郊休闲体验、旅游消费、农业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回归自然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不断促进长安区农业增产增效,进一步提升上王村农民收入,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园区现已成为长安区颇具代表性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是加深城乡产业互动和融合的典范。添福耕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功能规划为种植区、养殖区、景观区、活动区、服务区、关中农产品作坊体验展示中心等,并进行具体分区。园区规划有采摘园、垂钓池、儿童乐园、设施农业、田园风光区、生态养殖(水产/禽畜)等项目。在休闲活动安排方面,生态农业观光园追求与游客的互动性,游客可参与的活动项目有采摘体验、垂钓、植物组织培养、老式农耕活动等。该园区已成为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追求野趣,体味“住一天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度假园区,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之地。

2.3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

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的主题是科研基地、科技展示、农业观光拓展、科普教育。其主要为农业科技专家提供科研育种平台,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中心规划为“1心5区”共6大功能区:“1心”为管理服务中心,“5区”分别为“现代化农业展示区”、“工厂化育苗区”、“新优品种展示区”、“品种选育创新区”和“休闲体验餐饮区”。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西安市各区县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区县建设农业示范圆点24个。工厂化育苗区为蓝田、长安、灞桥、户县、高陵、周至等6个区县的蔬菜生产示范点培育种苗110万株,积极引导各示范点进行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与区县蔬菜生产示范点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辐射示范面积达4666.67hm2以上,推广蔬菜高效种植模式7个,有效带动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自2010年以来,展示中心已组织培训市、区县农技干部9251人次,接待各区县农业技术人员、高校学生、种植合作社、专业户及游客等15万多人次。

2.4阳光雨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

阳光雨露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是以建设高新技术蔬果智能温室大棚、现代农产品研发、种植养殖、自种自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自2009年建设以来一直围绕“一心、两轴、两带、四片区”建设布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含量”的建设理念,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效衔接,将园区公园化建设理念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现已初具规模。该园区以现代农业为载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打破传统一、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周边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农耕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园区以蝴蝶形“农耕文化展示馆”为核心,将农业高科技成果展示融入其中,以生态休闲的参观环境为依托,使游人步入其中放松心情的同时,对现代农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呈“十”字形建设的园区南北主干道和东西景观大道为“两轴”,将园区划分为农业生产展示研发带和农耕文化休闲体验带,在“两带”中又将园区划分为高科技农业生产展示区、果树采摘领养区、农耕文化体验区(QQ农场)、亲水种植养殖区的“四片区”总体发展布局。

3城郊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城郊街道地处秦岭北麓,距西安市中心仅30km,辖区内有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旅游也较发达,这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城郊街道以发展农家乐为主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但随着经营的进一步深入,农家乐变得没有特色,“土”味丧失,客源不稳定,农家乐发展出现了潜在的危机。因此,探索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新路子,对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城郊背靠秦岭绿色屏障,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城郊辖区内的秦岭野生动物园、青华山、净业寺等旅游景点是西安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城郊有着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城郊作为长安区的主要农业区,其具有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前景广阔。

4城郊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城郊街道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城郊街道农业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政策扶持来维持,从中反映出了城郊街道农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尚未完全显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其次,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农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园区内技术人才储备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农业园区建设的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筹集社会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此外,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4.2建议

4.2.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

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要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把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定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引导发展方面多下工夫。

4.2.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要立足当地农业和旅游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运用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手段,使农业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纽带。有目标的引进新品种,让农业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要实现企业与农民的互赢。

4.2.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

第10篇

“十一五”以来,尚义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坚持以“生态经济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以和谐共进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理念,形成了以新能源、现代农业、高端旅游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格局。

立足能源富集的优势,打造最佳新能源展示区。坚持“大公司、大集团”开发战略,实施了15项风电建设工程,全县风电装机达到100.5万千瓦,投产并网85.65万千瓦,“十一五末”,如期实现“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县”目标。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三,成为全省首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县。努力拓展新能源开发领域,实施了1兆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清洁能源开发正在步入风光互补综合开发新阶段。以风电、光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重要的立县产业,昭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科技嫁接手段,打造现代农业基地县。立足十年九旱县情实际,坚持把节水、设施和旱作高效农业作为调整内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的主攻方向。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膜下滴灌技术,推广膜下滴灌蔬菜面积7.5万亩,其中建立创汇基地2万亩,全县年产各类绿色蔬菜4亿公斤,通过企地对接、农超对接形式,90%的尚义蔬菜畅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东北亚、港澳台地区。菜农年均收入总额达5亿多元。同时大力推广张杂谷、马铃薯等旱作优良品种,拓宽了农民稳定增收渠道。全面实施舍饲禁牧,推广规模集中养殖和品种改良,推进高端肉品就地加工。围绕蔬菜、果品、高端肉品等特色农产品,发展龙头加工企业16家,合作经济组织66个,农业产业化率达到58%。对标高端市场,培育生态旅游朝阳产业。把生态旅游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确立了“一线两翼五区”生态旅游开发战略,高起点谋划了休闲度假、森林公园、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和高档娱乐多位一体功能区域。建成了风电山庄、具有欧洲风格的察哈尔牧场度假中心,实施了南苑森林公园、大青山省级森林公园、鸳鸯河景观等观光项目,迎合了京津中等收入消费阶层的旅游心态,为今后高水平开发奠定了基础。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是围绕转型增效、跨越赶超总体要求,继续坚持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培强主导产业,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文明和谐”新尚义。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深化“大公司、大集团”开发战略相关推进机制,在持续滚动扩张风电产业开发总量的同时,加快风光综合开发新步伐,努力实现由风电向风光互补综合开发利用新突破。今年力争新增风电装机、风电并网各25万千瓦,累计分别达到125万千瓦和110万千瓦。新增光电0.9万千瓦,累计达到1万千瓦。为“十二五”末建成“双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县、50万千瓦光电基地县”夯实基础。依托原始生态植被完好、工业零污染、风车场景壮观的独特优势,倾力打造京津休闲、避暑、度假旅游宜居地。共谋划实施生态旅游项目32个,目前已与北京环球、九汉天城和金鑫公司签约了总投资6亿元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以建设设施农业为重点,年内新增膜下滴灌蔬菜2万亩,累计达到10万亩,新增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塑料大棚470个,小拱棚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立足近邻京津和承接晋蒙区位优势,依托正在建设穿境通过的张集铁路和“十二五”期间将要建设的京尚高速公路交通优势,围绕绿色食品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电子产品及信息服务业、物流业5大功能分区定位。谋划实施了总投资7.5亿元,占地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力争把尚义打造成晋、冀、蒙交界区域大通道。

第11篇

这么多钱用在哪儿?

这12.88亿元中,10.88亿元用于扶持畜禽标准化养殖,重点支持适度规模化生猪、蛋鸡、肉鸡、肉牛、肉羊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改善圈舍、养殖设施装备、环境调控、防疫消毒等基础设施条件,注重节水设施、清粪设施、漏缝地板、疫病防控、自动化环境控制等;

2亿元用于扶持渔业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同时,选择河北、吉林等10个省开展促进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支持试点省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用于采取信贷担保、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这一政策背后的商机在哪儿?

特种养殖一直是农业里两个大领域之一,之前中央一系列政策,对农业种植大力扶持;这次,又安排12.88亿扶持畜牧养殖。那么,这一政策背后将有哪些盈利商机呢?

盈利商机1:规模养殖

与规模种植一样,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将获大力支持。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规模化将是必经之路。以前的散户抵御风险能力差,综合实力不强,在统一标准方面能力不强。因此,未来规模养殖将成重点发展方向。

盈利商机2:生态养殖、特种养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生态、有机等词汇越来越被人们提及,生态养殖已初露头角,发展渐热。未来,国家也将有更多政策支持生态养殖。

随着大农业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向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新、奇、特将成为农业新的关注点,特种养殖将成为新的农产品价格增长点。

盈利商机3:农业贷款

此次政策中,专门安排资金发展农村金融信贷。在国家近几次的政策中,补贴+贷款的政策常相并,而这两项都是支持农业资金的主要方式。

农家乐将享受更多优惠

近日,农业部下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明确用地政策”,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各地要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

《通知》提出,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可用于休闲农业。鼓励利用村内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利用“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利用“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其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另外,还将加快制定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的管理办法。

第12篇

[关键词]家庭农场;绿色;规划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行,伴随着对农业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交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生。汉中勉县高桥沟村属山区贫困村,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在此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发展新方式

农业和农村、农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显现端倪。农业在食物供给、原料保障和新增就业等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乡村的旅游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乡村休闲旅游是农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生产,还具有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活,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多渴望多样化的旅游生活,加之交通便捷,城市间一日经济圈的形成,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一些水果蔬菜成熟的季节,去往乡村体验农事,呼吸新鲜空气等活动满足了城市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去往乡村旅游慢慢变成热点,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可以实现农民多元收入。当前,陕西汉中平原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像城固桔园、汉台葡萄园等。但是其山区家庭农场发展滞后,规划理论并没有跟上建设的步伐,已有的乡村旅游设计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山区家庭农场的规划发展。高桥沟村位于陕西汉中勉县阜川镇西南大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当下对于贫困地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无疑是“精准扶贫”。国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提出到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计划。

3农业设施规划

当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是靠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像种子改良、灌溉技术和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等;二是靠田间的科学管理,如依据季节变化耕种、施肥。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始于泰勒科学管理的工业工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业工程方法在服务业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与工业生成有很大的不同,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工业工程管理的经验,结合农业生产的特性,探索工业工程思想方法在农业生产的具体应用。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农业系统的各种设施在给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最优的规划与设计,以求最佳的布置方案,使农业系统投入运行与使用后能达到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产出。农业物流系统分析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系统物料的流动过程为分析对象,研究生产系统的平面设计,物流流动网络的分布、运输线路分析、物流改善与管理,以求物流系统最佳设计与运行效益。

4太公寺家庭农场自然条件分析

太公寺家庭农场因太公寺而得名。太公寺历史悠久,相传最初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后经几毁几建,有史料记载太公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复建,规模较大,有泥塑神像十一尊,木雕神像三尊,期间敬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祈福天下太平,民众安康。中不幸又被毁,2015年当地民众自愿投劳投资再次兴建,神殿庄严肃穆,灵威静雅。庙顶正座子牙楼,左右二龙凌空欲飞,吉祥如意,四角安放镇宝兽,寓意守护神庙天长地久,护佑人民幸福太平。太公寺家农场准备建于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其距离勉县县中心30多公里,开车不到半个小时,著名茶叶产区,茶叶叶质细嫩且品位高。高桥沟村建设家庭农场,整体环境质量好。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亮丽的河水、溪流,遍地野花,随处可见的奇石,其景色特色鲜明,形成较丰富的景观资源,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市场潜力较大。物产丰富,村内各组水泥路全覆盖,茶园道路逐步完善,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各项当地实际情况,运用SWOT综合分析太公寺家庭农场的各项内外建设条件和环境,将太公寺家庭农场的综合分析总结。

5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指导,坚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以山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为基础,结合勉县旅游发展战略,农场依托太公寺周边生态环境,以天然林为休闲场所,以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目标市场为导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养生、食用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季相变化,结合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理念,创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食果、冬逍遥”,四季有景可赏,创造优美、舒适而恬静的绿色环境。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打造辐射全县的极具特色风情的生态休闲家庭农场,使其成为当地知名的精品乡村旅游农场。太公寺家庭农场的规划采用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高效的搬运物流系统,充分挖掘山区农业、林业资源,形成各功能区有机和谐的结构,提高家庭农场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高桥沟农业产业化升级,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山区环境下农业和农村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有限的规划区域内与无限的规划区域外联动开发。太公寺家庭农场设施规划主要是生产设施规划,它是家庭农场的重要部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施。系统布置设计SLP法是以产品、产量、作业路线等因素为基础展开工厂布置的,其中产品、产量是主要因素,布置实施的基础主要是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在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的各作业单位作业量反映了物流强度不同,农产品在存储、运输和装卸等物流作用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决定了物流作业线路的不同。

由此,农产品及产量、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同样是影响家庭农场布局的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类别和物流作业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为基础,家庭农场的布局应用SLP法是可行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注意把握好物流量分析。2。绘制太公寺家庭农场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在农场设施布置的基础上,集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四位一体,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挖掘当地民间竹制品手工艺、腊肉作坊工艺、特色米皮、菜豆腐加工技艺、土房建筑技术等宝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把民俗作为贯穿整个太公寺家庭农场运营的特色。走集约化农场的工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产、销、加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链条。对农场周边的农民按照工业生产模式集约化管理,建设基于集约化经营工业化农业的新样板。具体运作与管理模式选择“农场+村委会+农户”。高桥沟村委会主要发挥引导性的组织作用,通过与农户充分协商,农户与农场建立松散型用工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农场提供劳动力保障及扩大再生产资源。实现农场、农户经营主体的联合,形成新型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实现共赢,为未来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基础。

6结论

结合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贫困山区实施精准扶贫,发展太公寺家庭农场顺应了当今发展的主流,对于高桥沟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为例,对山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实践,在对太公寺家庭农场建设地及周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山区家庭农场规划与运营方案,研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山区家庭农场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太公寺家庭农场具备良好效益,其规划建设是可行的,发展前景乐观。SLP是一种工业工程系统规划布置的科学技术方法,将工业工程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规模经营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将系统规划布置方法引入到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研究中,是促进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新理念和新尝试。运用SLP方法对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探索,是需要长期研究并通过具体应用实践不断完善的课题,研究有待成熟。

[参考文献]

[1]玉罕景,杨丽昆,王瑞仙,王惠琼,吉丹妮.家庭农场的建设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2017(08).

[2]肖娥芳.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7(03).

[3]姚晓勇.宜兴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2).

[4]肖娥芳.家庭农场的效率: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01).

[5]王正,邢路生.创意农业旅游项目的设计探索——衡水小树林家庭农场规划与设计解析[J].装饰,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