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8 17:2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现状;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税收筹划概述

所谓税收筹划就是合理避税。税收筹划专家赵连志认为: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约税收成本的税收收益。税收筹划的目的就是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税收筹划的外在表现就是‘缴税最晚、缴税最少’。”

税收筹划与偷税、逃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税收筹划是合法行为,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以促进税收负担减轻的一种活动。

税收筹划作为减少税收最直接的方法,它具有指导性、预见性的特点,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以及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高效、优质管理来提高企业发展内动力,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的今天,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利用税收筹划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其转变管理理念,促进现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七种: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场、合作社、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在山东潍坊出现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到今天,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产业化企业达20多万个,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要涉及领域为:粮油、果蔬、茶叶、水产品等20多个行业,目前已形成门类齐全、产品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虽然农业产业化有很大发展前景,但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没有完全分离,企业自身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这成为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给予农业产业化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粮食、鲜奶、食用植物油、天然气、沼气、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13%的低税率计征增值税,其他的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从事农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转让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的,免收营业税。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税种上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农业产业化税收筹划的方法和基本流程

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农业产业化企业税收筹划的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税基筹划。税基筹划分为缩小税基和递延税基两种。缩小税基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加成本费用,如将资产盘亏中的合理部分列为费用。

第二,税率筹划。税率筹划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征收13%的增值税,免收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适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使之适应较低税率。

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流程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税收筹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促进企业朝着现代化管理一步步迈进。具体来说,税收筹划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详细分析企业基本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是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是初加工还是深加工、生产规模大小、销售结构等。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情况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二步,财务状况。税收筹划是合理避税,因此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记录资料进行分析。

第三步,如何看待税收筹划风险。税收筹划是有一定风险性的,不同的风险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税务筹划方案。节税多,风险大;节税少,风险小。明确领导者的风险态度,制定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四步,财税政策盘点。对财税状况进行盘点之后将各个政策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来做好税收筹划。

第五步,进行企业纳税评估。根据企业以往的纳税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如:按照税种的不同来进行评估。进行纳税评估后充分了解到企业纳税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步,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根据前面几步所得到的信息来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在大家共同的讨论下得出最优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第七步,税收筹划涉税纠纷处理。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开展的,但是制定者对某些税收法规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因此还需要与税务机关人员进行交流,做好涉税纠纷处理,进一步优化税收筹划方案。

第八步,税收筹划方案实施后的跟踪反馈。在税收筹划方案实行后,要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其经济效益,并促进税收筹划方案根据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正确认识税收筹划,通过制定灵活多变的税收筹划方案来促进企业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农业科研单位税收筹划的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

第2篇

一、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河西地区、中部地区、陇东地区、陇南地区、甘南牧区等特色产业化区域,区域布局能够结合独特的自然条件、区域特色和资源状况,区域布局合理。

(二)龙头企业正在崛起

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产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10月,我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到392家,其中国家级27家,省级365家。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质量上来看,龙头企业的的级别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二、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甘肃省目前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地,产业聚集效应难以实现。生产收益率低下,一是对于劳动力的吸引力较低,二是对社会的资金吸引力不足,社会资本很难流入。由于分散经营,大型的机器设备无法投入使用,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导致生产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行,加大了生产的成本。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我省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生产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并且区域趋同现象严重,科技含量也不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非常少。其次,由于生产效率较低,生产的产品数量有限,自给自足现象依然明显。第三,农产品大多处于初级产品阶段,产品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农业科技发展缓慢,转化率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村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还不成熟。

(三)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配套的扶持机制不健全

我省大多数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配套的扶持机制不健全,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农业生产组织的形式、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上没有太多的支持或者支持不到位,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配套的扶持政策不能够落实。

(四)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水土资源被挤占,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将面临日趋严峻的短缺。目前,随着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二是大量的劳动力要素流入城市,导致土地荒废;三是工业化带来的“三废”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由此可见,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的路径选择

(一)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

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要以创新农业科技政策为先导,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及政策环境。其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梯度建设,通过专业人才引进及相关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导管理人才和创新研发团队。再次,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放力度,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确保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力量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最后,要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农业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变周期,选择条件较好的科研院校、科研单位组建农业生产经营企业集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扶持和建立一批循环型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

以循环型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扶持和建立一批循环型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一是以现有的生产要素为基础,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色、优势产业,二是以原有基地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推进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别是我省优势特色产业马铃薯、现代制种、中药材、经济林果、蔬菜和草食畜等的建设。

(三)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大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关于农业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至关重要。首先,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其次,拓宽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第三,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建立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卫东,马家生.对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上旬刊):214.215

[2]莫凡.《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相关措施》,国家发改委网站.2010.

[3]张晟.《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综述》网易新闻中心网站.2014.

[4]李世新.《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选择》甘肃农业.2006

[5]李明芮.《白银市靖远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中国甘肃网.2014.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代农业;农业企业;企业战略;农业科技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01

1 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并且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很大,但是农业企业的发展却是起步比较晚,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雏形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发展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腾飞促使了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拉动了农业向企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这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企业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江浙地区,当时通过对当地一些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使这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在局部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拉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得到了在工厂或者企业就业的机会,释放和引导了大量的原本务农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也使得这些地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规模化和经营企业化。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第三个阶段是,由于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城乡统筹建设,制定和调整了合理的城乡产业结构,开发了大量的农村资源,注重发展农业经济,带动了农业更好更快地进行企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化经营的第四个阶段是,国家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实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要往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上引入了由城市工业提供的先进技术、高科技设备、管理人员和资金,涌现了一批经营农产品的企业。

2 我国农业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

2.1 融资困难

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而且科技含量很低,创新力不够,管理跟不上,种种因素导致企业得不到成长或者发展很慢,这些都会使得企业融资相当困难,没有融资渠道,严重阻碍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及科研创新,只能在生存线上徘徊,践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村资本缺口一般每年在5000亿元以上,从这些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农业企业急需大量的资金而得不到满足,阻碍农业企业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并不是说农业缺失资金,据另一组数据显示,每年仅仅是通过金融和财政两个渠道从农村流失的资本就超过了10000亿元,明显存在着资金供求的矛盾关系。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说明融资困难已经是严重阻碍农业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了。

针对中小农业企业融资困难阻碍发展提出以下策略:首先,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先进的技术积极争取投资,中小企业经营者在做经营决策的时候,应该要清楚地认识到公司目前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实力,不可急功近利,盲目乐观,盲目追求企业的暂时效益。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首先要把有限的资源优先考虑到产品的研发上,只有真正做到了创新,做出了与行业巨头有差异化的产品,然后再积极争取融资,争取外源资本的注入。因为,只有做出了好的产品,才是争取获得投资的最好的手段;其次,制定先进的营销战略降低资金压力,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源资金,另一个是外源资金,在外源资金注入比较困难和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可以制定比较符合企业实际的先进的营销战略,稳打稳扎,开拓市场扩大份额,尽量为企业多销售产品以及及时回收资金,稳步发展,不要贪多冒进,以及时销售及时回收资金,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最后,建立中小企业联盟,中小企业实力往往较差,抗风险能力也差,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寻找和本企业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同发展,抵抗风险,分工合作,以降低运营成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要优先选择能够和本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互相交换信息及时抓住市场机遇,共同抵御市场的风险,通过整合企业联盟中的企业的各方资源,合作分工,互惠互利,形成一种新型的组织系统。让企业联盟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可以借助外力,将企业内外部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整体的竞争优势,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建立共同的利益体。这种企业联盟是一种合作经营的战略思维,可以让同行业中的各中小企业避免互相残杀导致恶性竞争的思维方式演变成为互相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体,这种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目标,并且是最为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2.2 从业人员素质低及组织化程度不高

就目前的情况看,农业公司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农民,而我国目前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较差,只会传统意义上的耕种,不会操作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导致劳作效率比较低下。受过教育的农村新生代青年又不愿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并且从事农业企业的管理者也普遍缺乏经营意识和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意识,这些都使得农业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完善,企业部门功能不健全,组织机构松散,没有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偏低,并且不能创造产品附加值。

2.3 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

农业企业化经营发展的工作需要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尚没有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方面的立法,基本是处于一个相对空白的地位。我国要加快这方面经济立法的步伐,使得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律的依据,特别是在促进农地流转方面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以有效地保障相关生产资料的有效流转,从制度层面来有效地对农业企业化经营进行保障。

3 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

3.1 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

农业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确定这么一个意识,就是现代企业意识,要用企业化的标准来经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要做到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企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力求做到标准化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来经营。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农产品走上市场进行销售,那就是商品,就得千方百计打造品牌,进行品牌化运作。利用品牌效应来拉动产品的销售和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识度,获得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率,开拓市场销售渠道,赢得消费者对本公司产品的良好口碑。

建立市场销售渠道,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要摒弃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不能再坐等客源上门收货,要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根据产品特征制定符合产品特质的营销战略,健全和完善产品销售网络,使企业真正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3.2 积极融资,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农业企业的经营者要明白,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必须要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寻求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走市场化的道路。寻求资本支持的最有效的手段或者措施是融资,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融资相对于农业企业而言容易一些,但农业企业不能因为融资困难就放弃,而应该更加积极地寻求资金的注入和国家关于农业经济政策的扶持。农业企业除了寻求国家关于农业支持的政策外,也要把企业置身于市场的大环境下,不能因为自身企业生产的是农产品就认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因为只要是企业化运作的主体,它的本质就是一样的,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产品,仅此而已。

3.3 农业企业走科技企业的道路

农业企业要看清市场形势,把握住市场的同时,更加要看到时代的趋势,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农业企业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当然不能再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要用高科技的手段积极创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利用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战略思维来取得突破,获得发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让利于中间销售商和消费者,提高市场份额,最终获得企业的快速发展。

3.4 专业化、技能化人才培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农业企业当然也不例外,科技型的农业企业尤其如此,但就目前现状表明,农业企业的人才严重缺乏。但作为企业主体,要注重人才兴企的理念,可以招募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新鲜血液注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注重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充实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积田,段玉环.黑龙江与其他省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差异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

[2] 叶大军,胡敏.浅析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8,(8).

第4篇

关键词:县域;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调研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3-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依据晋农外经发[2010]1号文件精神,我们对全县农业外向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1 现状

1.1 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地处太行山西麓黄土丘陵山区,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滞后,生产商品化率低,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影响,市场转化率较低。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刚刚起步。特别是2009年我县顺利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项目,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5万亩,获证产品20个,大大提升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扩大了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了我县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目前,主要农副产品平均上市率达到76%以上。通过对我县正常经营的15家企业抽样调查显示,我县外向型农业经济初具规模。2009年出口产值达到4800万元,主要是大山禽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武乡大山”牌和“松鹤长乐”牌鸡蛋,占总销售收入37160万元的12.92%。

1.2 我县主要农业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对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去年12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358家,企业38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县级龙头企业10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入围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3个,其中市级梯队1个,县级梯队2个。大山禽业有限公司首次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我县主要农业企业大约有15家,这些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或多或少存在资金周转不畅、开工不足等诸多问题,经营管理水平一般。

1.3 鼓励农产品基地建设政策措施

我县于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重点扶持十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发展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培育十大农业园区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建设用地、项目申报、技术指导等诸多方面予以扶持,从财政切出700万元以资本金入股的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累计直接投入1481万元资金扶持“三个十”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

2 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2.1 销售网络建设缺失

经过调研发现,我县许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有一定的影响和竞争力的。特别是我县积极推行“三品”建设以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但是存在产销脱节、不畅问题。集中表现为孤军奋战,小圈圈意识强烈,各自为政,未能有效整合销售资源,形成互补。以致存在产销旺季有货无价,效益上不来;产销淡季货源不丰裕,设备闲置严重。缺少信息交流交易平台,销售渠道支离破碎。

2.2 企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差,出口产品单一

近年来我县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大山禽业有限公司成功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并入选省“513”工程市级梯队,晋武薯业有限公司、晋昌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入选省农业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县级梯队企业,标志着我县产业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但是外向型发展步伐迟缓,参与企业少,出口产品单一。再者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萎缩,我县好多企业在创汇道路上举步维艰,索性放弃。

2.3 外贸人才奇缺,严重制约我县外向型农业发展

涉外贸易人才严重缺乏也是严重制约我县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另外,融资渠道不畅,企业管理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等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全县外向型经济现有的有利条件,加强农业对外宣传、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高武乡老区农业的知名度。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配套服务等方面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农业合资合作项目的作用,引导现有农业合资合作企业向产加销连接、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使合资合作企业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连着国际国内外市场,带动农民加快致富。三是进一步办好现有农业合资合作项目。注意倾听群众的想法和建议,帮助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国内外投资合作客商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有意于投资农业的客商,促使他们不断向企业增资,并把较短期的投资变成较长期的投资。

3.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和出口基地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在品种调整上,要强调多样化、规模化、专业化,连片综合开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无公害蔬菜。改良低产劣质水果品种,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着力提高高效经济作物的比重。在生产布局上,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拳头产品,使其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一是要着力提高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的比重。坚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利用农民的传统特长,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创汇专业大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每年新建一批专业村,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创汇生产基地。二是要采取切实措施,组建县、市级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扶持一批机制活、前景好、以民营为主的农业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授信,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三是鉴于我县只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要求省在制定规划、农业专项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在我县兴建一批农业示范基地,以利推进我县尽快建立若干家省级龙头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3.3 抓好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

大力抓好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技术,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保障农产品保值增值。一是加强与山西农大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组织课题攻关,着重研究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尤其是重点研究梅杏、草莓、蘑菇的保鲜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加工、贮运技术,发展名牌产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选准发展项目,有效地解决当地大量农产品的出路。三是不断提纯改良新品种,提高现有名优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充分利用老区的有利条件,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在农产品生产地、集中加工区、消费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发展若干家集农产品展示、信息、贸易为一体的管理完善、牵动性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五是建设农产品流通队伍,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流通大军。支持农业经纪人队伍的健康发展。

3.4 积极支持发展外汇型农业,拓展观光型农业

要下功夫做好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的开发,加大项目的科技含量 ,加强对国内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一是加强与国外大公司的联系,主动同与国外大公司对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服务机制。二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积极扶持发展创汇型农业,加快农业园区的建设,建立大宗农产品基地与城市超市挂钩的办法,发展农产品配送业。三是充分利用国家“三农”政策对老区的倾斜,力争多出口多创汇。

3.5 建立外向型农业协会,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

为了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一是要迅速建立外向型农业协会,通过协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维护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无论种养业还是加工、流通业,要参照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没有标准的应坚持高起点,抓紧研究制定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3.6 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快农产品技术人才库建设

第5篇

近年来,我国以乳业、大豆压榨业、肉食加工业为代表的农业企业并购浪潮正在悄然兴起,而且正在向其他行业蔓延。然而作为农业企业,其产业本身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农业企业的并购行为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无论是正在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的本地化并购行为,还是大型农业企业集团跨区域并购后的整合,均要涉及一个区域内的再整合问题。

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对农业企业的并购行为密切关注,并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农业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文献。以往关于农业企业并购的研究多是针对行业影响或者是实证、绩效方面的研究。李建平等从几个主要行业的外资并购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应对外资并购、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竞争力的建议;冷建飞等对农业上市公司重组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农业上市公司应提高重组的效率,进而提高农业上市公司业绩;刘现武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农业上市公司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并购重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通过对农业企业区域内并购行为的研究与分析,预期农业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以期从投资银行实务的角度对农业企业区域内整合与并购业务提出一些建议。

二、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区域是指作物产区或农业产业化企业所辐射的单个市场界限的地理区间;本文所指的区域内并购是指并购主体处于同一区域的并购行为;本文所指的跨区域并购是指并购主体处于不同区域的并购行为。在我国,农业企业区域内并购与跨区域并购现象同时存在,但两种并购行为有着不同的目的与方式。一般跨区域的并购行为大多是一种战略性的横向并购行为,而区域内的并购行为多是一种战术性的纵向并购行为,而且被并购的对象与载体也不尽相同。

(一)区域内并购的目标

区域内并购的目标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企业而言并不完全相同。对于大规模的全国性企业来说,区域内并购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跨区域投资、并购后的整合。例如伊利集团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产能、奶源、渠道,伊利的跨区域战略收购对象一般都是加工型生产企业,例如其在新疆收购兵地天元、在福建与长富乳业合作,最直接的效果是解决了产能问题,但被收购企业所掌控的奶源并不能完全满足伊利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战略并购后对当地的奶源基地进行区域内的并购整合。

对于中小型地方性农业企业来说,大多是依托当地特殊的农产品资源,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或销售,还没有形成战略性的跨区域并购的能力,其区域内并购的目标主要是快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辽宁某粮食加工销售企业,从销售环节发展起步,利用当地粮食的优良品质,形成了独特的销售模式并快速发展壮大,但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原粮供应不足、零散收购的原粮质量得不到保证、收购价格不稳定等问题的制约。该企业通过控制国营农场、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等方式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原粮的供应质量与数量,并通过收购当地收储仓库和加工厂实现了产成品的自我加工和供应,构造了区域内完整的产业链。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大型农业企业还是中小型农业企业,区域内并购行为的主要目标是以原料供应为核心的纵向并购,同时关注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渠道建设等重要问题。

(二)区域内并购的形式

区域内并购案例中最常见的形式是通过资产或股权转让实现并购,此外,通过划拨方式实现并购的案例在国资系统中也比较常见,近年来利用托管方式分步实施并购的形式在一些并购案例中也得以应用。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很多都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因此,股权收购逐渐成为区域并购的最主要的形式。

从并购双方的关系来看,大多数并购行为是收购与被收购的关系,前面提到的辽宁粮食企业的并购案例中,采取的就是整体收购的吸收合并方式,对收购后的收储仓库和粮食加工厂经过再投资改造,已经可以满足企业目前经营需要。合作、合并的并购重组案例正在逐渐增加,例如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股东将其下属5个单位的资产和股权进行合并重组发起设立新的股份公司,整合后的股份公司形成了以北京“菜篮子”工程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且效益良好的上市公司。

(三)区域内并购行为的参与者

从参与并购行为的各主体来看,一般收购方多为工业加工型企业或商业流通型企业,被收购的对象多是收购方的上游企业,是一种后向一体化的纵向并购模式,这种并购关系符合国家“以工带农”的基本思路。

从收购方的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较多,这些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原来的乡镇企业、村办集体企业转制而来,是与本地众多同质化企业竞争后的生存者。这些企业度过幼稚期后,发展速度非常快,多数已经成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着从中小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蜕变期,这些企业对区域内所处行业有着强烈的整合欲望,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整合能力。这些民营企业未来仍将是区域并购的主力军。在区域并购行为中,除民营企业以外,国有企业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一些规模较大、经过改制的国有农场和国家控股的粮食流通企业在区域并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被收购方来看,多数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企业都有较好的资源,通过并购这些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拉长产业链,消除不必要的竞争,同时还可以掌控原料供应。此外,从控制原料、建立产业基地的角度来看,国有农场也一直被视为并购的重要目标。

三、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大量的社会资源向农业转移,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农业生产科技化、农业企业规模化等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使得农业企业并购行为也出现新的趋势。

1.以控制原料为目标的纵向并购仍为主流。农业资源是有限的,在农业企业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掌控原料供应成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在我国土地、草地、森林、水面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利用的状况下,重新配置现有资源的最好手段就是收购兼并。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农业领域,以争夺原料基地为目标的纵向并购行为仍将是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的主流趋势。

2.科技型农业企业成为区域并购的生力军。科技型农业企业成立时间较晚,对农产品原料需求增长较快,重新建设新的原料生产基地难以适应其发展的需求,所以其更愿意以并购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吸纳原料生产企业或原料生产基地。以玉米深加工为例,随着变性淀粉、聚乳酸等新产品的面世,技术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加工企业的诞生,这些科技型企业依靠核心技术和强大的盈利能力成为区域并购中强有力的新生力量。

3.农户将成为被并购的对象。在下,全国大部分土地已经分散到众多的农户手中,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分散的土地使用权成为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的瓶颈。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承包权也有流转的要求。这种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需求与供给的碰撞形成了新的并购基础。重庆市工商局率先允许土地承包权人股,使农业企业利用股权来承包农户手中的土地成为可能。

另外,农民专业户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如果通过产权关系将他们直接纳入农业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经过少量再投资,实行标准化生产,也可为农业企业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1.并购方案设计缺乏专业性。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并购行为大多是基于实业发展的需要,很少有长期的资本市场运作战略规划,在并购方案设计过程中很少有中介机构参与,方案设计缺乏专业性,甚至有些重组行为反而成为未来上市运作的障碍。在实际案例中很多企业重并购轻管理,在完成并购行为后,对新并入的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整合,其经营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发展战略都缺少明确的目标和定位。

2.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模式。农业部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包、互换等行为作出了规定。而实际中,上述流转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农业企业的发展,于是又有很多地区开始试行“股田制”。重庆市工商局关于农户土地承包权可以人股设立公司的规定,证明农户土地入股在法律上没有障碍。但至少还有两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一是如果农业企业经营亏损、倒闭,农民的利益如何保障,的基本国策如何继续执行;二是农民土地人股后就变成真正的无产者,如何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将是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3.国有农场改制没有与区域农业整合紧密联系。我国国有农场近2000家,占地5亿多亩,拥有规模化的土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国有农场的身份性质不确定,定位不确定,很多国有农场经营状况不甚理想。近年来,国有农场都在研究改革,寻求二次创业,但国有农场的改革还没有与区域农业的整合密切联系起来,国有农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4.金融支持不足。农业企业并购中大多数是以现金方式支付,而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很难取得银行的支持,大型企业并购行为中常用的杠杆收购手段在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中很难应用。农业企业融资难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尤其限制了农业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机遇。

五、对区域内农业企业并购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设计

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掌控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供应,而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以土地(包括水面、林地、草地等)为基础的,所以农业企业并购最终要落实到企业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在我国的基础上,农户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还没有成熟完善的模式,从并购的角度来看,股份制是并购的基础,所以本文从“股田制”的角度来简单探讨农户土地入股的思路。

1.成立农民土地合作社。农民土地入股要有“牵头人”,这个“牵头人”应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由农民自发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社来代表农民履行股东职责应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此外,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上限为50人,证券法规定发行股份超过200人为公开发行,应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合作社代表农民人股可以合理地规避以单个农户人股导致的股东人数“超标”的问题。

2.股份权利设计的特殊考虑。由于我国土地家庭承包制度是一项基本国策,且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所以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形成的股份(下称“土地股”)的权利必须与其他普通股有所区别。在我国优先股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实践中可以在公司章程中对土地股给予特殊的规定,以使其具有优先股的特征。可以规定在公司亏损达到一定程度后,赋予土地股转变为债权或“退股还地”的选择权;也可以规定公司必须保持一个固定的现金分红比例以满足没有其他劳动收入的股东基本生活需要。山东宁阳郑龙村186户村民通过入股方式成立合作社,每亩地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收入400元,年终分红至少300元,如果农民愿意在合作社工作,则每亩地收益可达到3570元,合作社通过这种方式已经集中土地500多亩种植有机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股田制”创出一条成功之路。

3.关于股份的转让。转让土地股就意味着土地承包权的转让,所以这部分股权的转让还要符合有关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本文中土地股的转让又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农民所持有的土地合作社的股份转让问题,另一个是土地合作社所持有的公司的股份转让问题。公司在设计引入土地股的方案中,应根据各地区发展的不同基础设计出有利于保障农民利益和公司发展的规定。

(二)加快国有农场的改制

国有农场有人员和土地规模优势,更有国家政府支持,相对于农户来说,其土地产权关系转换比较容易,更容易通过合作等方式与生产型或流通型企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农业企业。国有农场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招商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与农业科研院所、加工企业、流通企业联姻,或者直接向下游投资,力争创出一条以工带农、科技兴农之路。

(三)加强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应加强信贷产品创新,为企业并购提供过桥贷款。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强化企业内控,提高管理水平,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利关系。

在间接融资不足的情况下,各类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产重组快速壮大企业规模,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等直接融资的方式引入企业发展的资金。

第6篇

【关键词】龙头企业;兼并收购;加工企业;资源配置;规模

2009年河北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为2300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为13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带动农户达653万户,共吸纳就业人员25.2万人,直接为农户增收364亿元。可见龙头企业具有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天然属性。然而现阶段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业链松散且短、没有建立起现代系统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等问题,阻碍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一、满城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格局

满城县从自身资源禀赋以及产业优势出发不断总结长期发展的经验,截止到2010年底,该县以蔬菜业、林果业以及畜牧业为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三区四带”的特色产业格局。发展了包括天一、绿龙在内的1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不足

截止到2012年12月,满城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27家,果品蔬菜加工型龙头企业20余家,种养型龙头企业80余家。该县省级龙头企业有3家,2012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17个,企业资产总额为8.4亿元,同比增长13.5%;销售总收入为7.4亿元,同比增长25.4%;带动农户4.5万户,同比增长18.4%。可见龙头企业在满城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

但该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满城县龙头企业除了东奥牧业、明花食品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外,其余的龙头企业大都呈现出规模小、产业链短、松散、雷同,企业品牌效应不强,缺乏骨干支撑等现象。农业产业链呈现明显的两头稍强、中间很弱的“哑铃结构”,而中间环节中大多为初级加工的龙头企业,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很少。

二、龙头企业兼并收购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中,往往侧重于对农户―中间组织和农户―龙头企业的管理关系、风险关系以及运行机制的研究,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除了关注内部利益关系如何联接外,还应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发展壮大。兼并与收购则是企业快速实现资本集中的关键。

(一)调整市场结构与增强市场支配能力

企业数量的减少会带来企业利润以及市场支配力的提高。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演变过程中,市场结构都毫无例外向着垄断竞争发展。而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则向着“原子型”市场主体充裕的近似完全竞争(原料市场、行业内以及最终消费市场的竞争)的格局发展。这种市场结构会带来厂商致力于压低成本、打价格战的行为,以致产生无序、无组织以及恶意竞争的现象,而垄断竞争将会产生有效的竞争且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一般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科学的管理模式,较好的品牌以及完善的分销渠道与促销手段。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需要

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关键环节,必须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据了解,满城县曾因不了解市场行情,盲目跟风以致林果业出现“增产不增收”,部分农民被迫砍掉大量果树的情况,这就是对市场反应过慢的表现。以市场为导向既要了解市场需求又要创造市场需求,要想创造需求,发展价值链,就必须有独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并借此打入市场。所以品牌的建立与维系至关重要,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技术落后以及没有稳健的分销渠道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口碑,自然也无法打造特色品牌。企业的横向兼并和收购可快速整合现有品牌,完成以顾客价值创造与维系为导向的生产加工与市场营销。

(三)企业融资需要

农业龙头企业在原料收购期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以及迫切需求大量资金特性,而在产品回收期却呈现长期性以及分散性,所以相比其他类型企业,其在资金需求上更为急切。《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支持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上市融资以及债券的发行,改善了重点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

(四)多样化经营与分散风险

多样化经营使得企业在某些领域经营失败时,可以从其他领域获得弥补从而分散风险。在市场失灵时企业自身内部化经营要比依靠市场来配置这部分资产更有效率。当企业规模较小时,生产与销售往往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满城县奶牛、生猪养殖效益下滑,牛、猪、禽存栏同比下降4.2%、3.5%、3.1%,2004年该县的桃的价格只有几分钱一斤,出现了“桃贱伤农”的情况,致使2000余亩的桃树被砍掉。可见这些分散的、小规模的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十分有限。相比而言,大规模企业则可相对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以河南淇县的畜牧业发展为例,1995年的全国性畜牧业市场下滑致使大量饲养散户破产,而规模较大的工厂型大户却平安度过市场危机。当地政府意识到规模化生产是可以抵抗一定的市场风险,开始引导不同所有制的机构、农户以及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承包,向大规模集约化饲养发展,把淇县成功建设为“畜牧强县”。

(五)走向国际市场

我国自2002年加入WTO以来,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国际质量认证标与检测监测体系比如ISO的ISO9000(质量认证)、ISO14000(环境认证)、GMP认证等,已成为我国融入全球农业经济一体化的关卡。而我国许多农产品因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缺乏对国际质量安全认证标准的了解,无法达到国际安全认证系统的相关标准。如2008年上半年东南亚地区因担心我国猪肉抗生素的问题而大量减少我国肉类罐头的进口,与此同时日本市场也几乎关闭了对我国小包装产品的进口,对我国仅仅维持一些大包装终端产品的进口。可见这种质量危机直接关系到了我国中小加工或销售企业的存亡。

据调查,满城县127家农业加工企业中仅有4家有资格进行出口贸易,而众多小企业无缘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下,中小龙头企业只有壮大自身规模,整合人力、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型企业集团,才能走出国门融入到全球农业一体化的进程中。

三、推进并购与兼并的建议

(一)龙头企业本身

龙头企业在选择以兼并收购方式集中资本扩大规模时,不能盲目热衷于兼并或单纯寄希望于更多的政策扶持。企业应从自身战略发展目标入手分析兼并或并购对象的经营状况、风险以及整合难度。

1、风险评估

企业在选择并购时,需考虑到并购的风险,包括战略、外部环境、交易以及整合风险。对于农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加工深加工企业来说,规模风险、竞争对手以及政策制度、并购价格以及融资方式和整合方面的风险要仔细进行地调查与评估。比如农业企业的兼并收购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较大,就需要对政府行为进行仔细分析,要考虑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的出发点,企业并购行为对于政绩的实现是何种关系,政府在行政审批以及资金到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如拖延、推诿、将资金挪用为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为)。

2、整合

企业兼并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各种要素是否实现有效的整合。对于农业中小龙头企业而言,除有形资产的整合外,企业市场要素的整合也很关键,不同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同,忠实受众以及价格策略也不同,品牌整合要使并购后企业拥有更大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品牌知名度。分销渠道的整合是产品快速打入市场的关键,应根据产品特性重新划分市场,选择适宜的分销渠道与促销策略。以保障并购后产品在不损失原有忠实顾客的情况下获得新的顾客价值。

(二)政府

我国的农业企业的兼并收购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与政府的支持,大部分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国有股占比大的农业企业的收购重组都依靠着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一直都起着引导支持的作用,例如之前提到的河南淇县案例,也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向“畜牧强县”的转变。但政府的作用再重要也应谨记其间接干预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的角色。在整个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市场始终是引导索,引导着企业行为,政府的宏观干预也仅是在辅助促进市场有效竞争作用的发挥。

政府在引导企业兼并收购打造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中应该把企业并购目标、并购方式的选择,并购后各种资源的整合业务交给相应龙头企业或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政府本身不应过度干涉,以免增加企业从事“非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比如政府对一些新兴农业加工技术研究成果的垄断权的保护(包括价格、垄断时间、政策优惠等方面),保护程度产生的激励范围应仅限于企业从事科研活动,而不应产生某种“寻租”的激励,降低市场效率。

政府在引导企业兼并、收购时应从区域比较优势出发,结合本地特色主导产业,调整投资结构,积极支持兼并并购龙头企业通过向银行申请贴息贷款或申报财政补贴的方式融资。同时给予这些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国土部门应积极争取企业用地的指标,建立完善银企对接机制,同时在专项资金以及小额免息贷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性的倾斜。

四、总结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应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与加工品在食品消费总量的占比为重要任务,增加从事农业加工业的人数。农业龙头企业的兼并收购可以壮大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增加农产品市场的集中度、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在对满城县龙头企业经营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小龙头企业并购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对此企业自身应科学谨慎选择并购目标与并购模式,重视整合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有形与无形资产、技术、市场等要素,做好并购后企业战略发展的规划,同时注重协调与政府、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关系。政府应积极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促进中小企业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对接合作,为企业并购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明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链成长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2]牛若峰.当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81.

第7篇

一、现状与问题

对__区纯农业村进行梳理分析后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地处相对偏远,交通或多不便。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公路虽然已经全部实现通村,但相对蜿蜒狭窄的道路,还是给与外界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大多远离交通主干线,工业延伸的触角对纯农业村工业化步伐的影响相对较弱,加之本村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纳入了更新的红线农保地保护范围,引进企业的难度相对较大。

(2)发展集体经济的先天条件缺失。对于山区、半山区的农业村,对村原有的山林、果园往往平均分配到每个农户,或者对果园只采取简单的承包收取租金的方式进行管理,收入甚微,资源优势没有成为经济优势,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而今再对分配到户的生产资料重新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操作,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这类村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村级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他们由于在80年代到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适时发展乡镇企业而落伍。在目前情况下,发展乡镇工业难度较大,而且又没有新的发展思路,同样他们也存在产业化的难题。资源的相对匮乏,面对着强烈的致富心愿,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3)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基本农田面积远少于山林面积,土壤多贫瘠,主要用于农民自足,且因地理原因进行农田标准化建设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不足;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通过前几年的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但也有很大比例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或损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发展多种经营同样缺乏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

(4)农民发展农业经济信心不足。现在在农村中,尚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认为“种地没钱赚”、“坚持耕地就是在维护贫穷”,甚至有些“精明”的农民说,现在农民缺的是现金收入,而不是粮食,粮食安全更多的是为了城里人的安全,农民为什么要为了保障城里人的吃饭安全而苦守着耕地不放?他们希望土地被征用或者干脆将土地弃之去打工,这些倾向足以彰显出农民对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足。

(5)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紧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少不了人才。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些年轻人和有能力的人纷纷外出就业、创业,造成了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失,农村缺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从而出现了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偏大、缺乏转岗能力且又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的状况,使得发展现代农业缺乏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

(6)土地流转难而贵。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把土地向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种植大户或企业转移,才能使土地收益成倍增值。但近年来纯农业村的实际情况给土地流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的农户担心流转土地会失去生活的依靠,认为自己种田吃粮,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市场风险,兼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靠几分田吃饭,靠企业赚钱,稳稳当当,加上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等政策,给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巨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由原先250元一亩逐步升到700元一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

二、思考与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定格发展模式

不同的农业村有着不同的村情,其发展对应的路子也就不同,或工,或农、或三产,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理清发展思路,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

对于__各个纯农业村而言,按照“保护、保障、挖潜、集约、统筹”的原则,主动争取建设、发改、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弄清本村自然资源、气象、水系、地质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而完善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既要延续村庄原有的特色,保护整体环境,体现生态的原则,又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体现发展和集聚的原则,指导产业布局调整,集中规划生产、生活用地,科学规划土地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进而定格适合自己村情的发展模式。

(二)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并激活成为现实生产要素

目前情况下,对于__区纯农业村而言,很多潜在的资源还在睡梦中,其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才能够进一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纯农业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及时修复年久失修或已损坏的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复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清理淤沙、扩建增容,实行渠系配套,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于__区纯农业村来说,其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这是一个非常大优势。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因为优质的农产品对其所生长的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保护山林水体不被破坏,使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长远来看,守住一方绿色,更是建立起了自己的“绿色”银行,培育了自己的“后劲”财源。

做好产业化配套建设。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为耕地、水面、园地、林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铺平道路;加快农机结构多样化、农机技术高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前途,增强依靠农业致富的信心。

(三)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主攻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发展路子

当前人们对农业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最近几年所爆发的“红心鸭蛋”等食品问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向的认识: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纯农业村大力发展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现代生态农业这一明确的发展方向摆在了我们面前,所需做的是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脚踏实地、加快发展的步伐,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对于纯农业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需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领农民致富的新产业,在名、特、优、新上做足做好文章。对于农业产业基地而言,要切实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高农业企业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生产这个源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农业等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新举措、新技术,也要给予力度较大的补助进行引导。

(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样的品质、同样的品种,有没有品牌,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如何,在市场直接体现在售价上,有时价格相差许多倍。拿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普通的水蜜桃在市场的售价在两元左右,而奉化的水蜜桃售价则可以达到四五元左右,品质好一点的则更贵,这足以看出品牌对农产品的作用,因此,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一条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品牌意识,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引领,推行绿色农业计划的实施,创出自己的品牌。在选种、培育、管理等环节上很下功夫,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制度,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认真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农业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农产品开发,建立起绿色农产品产业,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显示农业龙头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等方面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利用长三角发达的物流体系和销售渠道,积极做好流通、销售工作,面向上海、杭州、__等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等中高档市场,树立本地农产品的精品形象,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

(五)谋求工农、农商、农贸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联合经营发展路子

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体系,符合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纯农业村依靠发展现代农业致富的有效之路。

有关部门顺势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覆盖__、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六)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闯市场的新型农民

从根本上改变务农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的状况,培养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是纯农业村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根本保证。

第8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融资 ;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86-04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基础性和弱质性产业的农业要想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将个别资本、个别生产经营单位与生产者全部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用产业化推动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发展,才能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大发展[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经营一体化,其关键是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是带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助推器,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市场价格、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2]。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现状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现已形成以定西、张掖为中心的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区,以兰州、酒泉为中心的乳业发展区,以武威、金昌为中心的粮食加工业区,以陇东地区为中心的果蔬重点发展区,以甘南、临夏、河西地区为中心的牛羊肉重点发展区,以陇南、天水为主的中药材发展区。全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明显发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不仅数量和质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经济规模与效益也显著提高,各级龙头企业将农户、基地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截止2007年底,拥有国家级、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

本项研究中,我们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1家典型龙头企业,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融资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抽样调查的龙头企业共21户,占甘肃省龙头企业总数的10.19%,包括马铃薯加工企业10户,蔬菜加工及运储企业8户,酿酒原料生产企业、综合农贸市场及饲料企业各1户,占样本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7.62%、38.10%和4.76%。21家企业包括年平均销售收入约10 247万元,实现净利润1 365万元,平均销售净利润率22.9%,平均投资利润率为17%,在农业类企业中属于效益较好的企业。无论从企业规模、注册类型、从事行业和组织形式看,样本企业涵盖面都比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显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融资需求规模也逐年扩大。2002―2008年21家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年均增长54%,中期贷款需求年均增长25%。2008年企业平均规模为4 365万元,平均实现产值6 885万元,平均每个企业资金需求为1 500万元。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特征

目前,我国农业正从自给自足、分散化、低投资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高投资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和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因而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然而,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甘肃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建设项目有400亿左右的资金缺口,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包含于这几类企业中。由于甘肃多数龙头企业为土生土长的地方企业,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抵押担保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少且起点低,加之农业企业的弱质性,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非常脆弱,仅凭自身发展和积累很难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因此,农业企业在市场化运作的融资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借助于总体数据及典型调查,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需求旺盛,但资金总量供应不足

从调研结果来看,龙头企业贷款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可获得资金总量仅占需求额的40%左右,资金需求季节性明显,且以流动资金需求最大,占短期贷款的80%左右,中长期贷款需求主要集中于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尽管仅占贷款总需求的20%,但需求企业集中。从上述分析可知,甘肃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方式以向正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农村发展银行)做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需要以自有不动产(一般为地产和房产)作为抵押物。而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产不足,或企业在投产初期已将不动产进行抵押的现象,因此很难向银行提供充裕的不动产抵押和担保[3]。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满足率极低。信贷资金供给总量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所需固定资产融资需求量大,但满足率低。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和扩大再生产融资需求量大,但满足率低下的问题。目前,甘肃大多数龙头企业尚处于初级规模阶段,在建设初期利用贷款完成厂房建设及生产设备购置后,可用于贷款的担保资质已基本用完,已无能力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生产加工能力的充分发挥,致使企业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利润率难以提高。以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为例,由于没有冬贮能力,企业或是将收购来的大量马铃薯堆放于露天,或是由农户自行存储随用随购。由于存储条件差,一方面导致原料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也影响到淀粉的生产质量。

同时,企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特别是一些产品定位较高的外向型加工和生产企业。为了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但同样受抵押能力的制约,得不到正规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资金的供需极不平衡,极大地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进程,影响企业发展壮大。

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有17家2008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融资需求为22 350万元,而实际获得的贷款额仅4 100万元,满足率仅18.3%。其中马铃薯和蔬菜加工企业融资需求分别为13 580和8 500万元,实际获得的贷款额仅为2 800和1 300万元,贷款满足率分别为20.2%和15.3%。其中蔬菜加工企业贷款满足率更低,与其运储风险更大,季节性更强,规模与影响力等都不及马铃薯企业有较大关联。在调研发现,许多企业为了发展,经常动用流动资金来搞技改和基建,不仅导致流动资金紧张,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更增加了还贷风险[4]。

2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大,银行信贷供给量难以满足

农业产业化企业收购、加工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产品的收购、加工时段不同,但资金需求相对集中。以中国农业银行张掖市分行为例,截至2008年9月,为大力支持以甘绿、四通为代表的蔬菜保鲜、贩运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共向企业累计投放贷款2.1亿元,占全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19.6亿元的10.71%。尽管银行信贷规模逐年扩大,但仍无法满足其全部资金需求。

马铃薯受储藏能力限制,加工只能集中于当年9月至来年5月,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的资金收购足量的马铃薯。从调查结果看,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增长迅速,2002―2008年年均增长52%。2008年,参与调查的10家省级以上马铃薯龙头企业平均流动资金需求3 320万元,实际贷款1 513万元,贷款满足率45.6%,满足率偏低。加之需求时间集中,融资供需矛盾突出,导致收购资金不足而使原料供应不足。此外,年开工时间短,最短甚至不足60天,设备严重闲置。

从整体上看,银行将中长期贷款转为短期贷款,与蔬菜产业短期资金贷款需求大不相符。蔬菜产业的收购、加工季节性更强,每年4月开始需要前期的投产资金。受储藏能力的限制,加工只能集中于当年的7~12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收购原材料,7~10月是流动资金的集中需求期。同时,由于蔬菜生产和运储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设备更新与技术引进的需求,中长期贷款需求量也非常大(据调查,短、中及长期贷款需求约各占1/3)。但由于企业缺乏更多的抵押能力,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中长期贷款,只能占用短期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最终致使流动资金不足而影响企业的收购、生产能力。

(二)信贷资金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企业发展阶段、规模及资金需求期的不同,导致其对资金贷款的需求结构不同。但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衡量标准、发放贷款的程序却是统一的,因此企业可获得贷款与发展需要不匹配,普遍存在资金供给结构性不足,产生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与流动资金贷款的供给矛盾。建设期固定资产贷款为银行主要的中长期贷款类型,在没有还清建设期贷款的情况下,银行不能继续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与此同时,企业扩大生产方面的固定资产贷款又不能满足银行的抵押担保条件。目前,农业加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只能用于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因此企业更需要较长期限的贷款,以便用于技术改造和厂房设施建设。

通过对比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和蔬菜加工及运储企业2008年的融资需求状况,可以看出,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对资金的第一需求是以收购和储运为主的流动资金需求,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设备购置与更新。而蔬菜加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对资金的需求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设备的购置、更新,其次才是产品的收购、储运和加工。两类企业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对资金需求的结构有较大差异,反映出资金供需结构性不足的问题。这一现象在蔬菜产业发展中表现更为显著。问卷显示,2008年蔬菜产业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设备购置、更新的企业占到27%,用于农产品收购、储运和加工生产的占55%。

(三)内源融资能力不足,贷款结构以政策性银行为主,融资渠道狭窄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数起步于2000年以后,由于企业创办时初始投资大,很多企业目前尚未收回原始投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内源融资不足。根据企业利润率调查,2007―2008年蔬菜企业的利润率仅为10%左右,资产负债率均在40%以上,因此仅依靠利润留成作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远无法满足企业投资扩张规模和发展的需要。马铃薯加工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参与调查的10家马铃薯龙头企业平均利润率8%,资产负债率41%,其中最高企业接近60%。目前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企业流动资金主要依靠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基本上依赖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从融资渠道来看,90%以上的企业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且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比重高达80%;从获得贷款额度上看,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占82%。在金融机构中,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发展迅速,2004―2008年增长了6倍,至2008年在农业企业可获得贷款中所占比例最高,约为50%,其次为农村信用社,约占30%,农业银行约占20%,呈现收缩的趋势。

因当前甘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难涉足主要为大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而适合中小企业要求的直接融资市场,如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及各种产权交易市场在我国尚未建立,导致马铃薯加工、蔬菜加工及运储企业没有直接融资的来源。在间接融资市场上除银行提供少部分贷款外,其余资金全部由民间融资解决。即便是发育相对良好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年盈利率加权平均也不到8%,在自身资本积累不足,既不能获得银行贷款,也无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借贷融资成本较高的民间资本,采取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据调查,10家马铃薯企业民间借贷和其他渠道贷款占总贷款额的18%,利率平均为11%,过高的利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但由于甘肃整体上民间金融组织发展滞后、可供融资的资金积累有限、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间信用体系建设的差异、融资利率相对较高等问题客观存在,非正规金融在地区间发育程度差异极大,整体发展尚处于非正规的起步阶段,融资额度受到很大限制。

(四)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标准高,贷款手续繁杂,贷款成本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相对弱质的特征,高标准的信贷条件,繁杂的借贷手续以及较高的贷款成本,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借贷效率。从信贷渠道看,调研涉及的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高达86%。从贷款方式看,企业贷款方式以抵押贷款为主,约占总贷款额的76%,担保贷款次之,约占24%。98.6%的企业认为贷款难,其主要原因为无抵押或担保资质、有不良贷款记录、贷款手续繁杂等。除抵押、担保资质和不良贷款记录这两方面属政策规定的信贷标准高的影响外,贷款手续繁杂则属于可以规避的软。此外,筹资费用高于贷款利率是造成企业贷款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企业初步估计,筹资费用一般约为贷款额的8%,主要用于风险保证金、抵押物的评估费、登记费、公告费、企业财产保险费、企业人员保险费。此外,在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方面,企业普遍反映银行竞争不足,服务方式单一,无法满足需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多元化和外向型发展,要求金融机构不仅提供传统的信贷结算服务,还要根据不同贸易方式和融资特点,提供开证、征信咨询、委托等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而这些都还无法满足。

(五)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强

据企业反映,政府在龙头企业扶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相关的税费减免政策,政府担保基金或保险基金覆盖面较小,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少、担保总额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借款需求。

三、基本结论

第一,从资金需求方面看:龙头企业贷款需求逐年上升,季节性明显,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结构不同。由于企业资金需求结构与银行贷款供给结构存在偏差,且通常企业很难向银行提供充裕的不动产抵押和担保,因而贷款需求的满足率很低,影响到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原料采购和生产加工效率,极大地延误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未来企业要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农村信用状况直接关系着农业产业化融资体系的建设进程,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加强信用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村的信用意识,规范农村信用秩序,探索建立良好信用环境的方法,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龙头企业信用制度建设进程,为农业龙头企业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农村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第二,从资金供给方面看: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农产品性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结构应该是不同的,他们需要层次化的资金供给体系来满足其资金需求。然而,目前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作为目前农业企业主要的资金供给方,也缺乏差异化和高效率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程序,直接造成了贷款成本高,贷款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匹配的状况。未来应该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的多样化,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以商业金融为主导、以政策金融为辅助、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分工协作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体系。对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民间金融安排,可以在加强引导、监督并纳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发展空间,以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从政府扶持力度看,政府在龙头企业扶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税费减免政策,政府担保基金或保险基金覆盖面较小,政策性担保机构资本金少、担保总额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借款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莉芬.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探讨[J].云南农业,2011,(1):48-49.

[2]龙新.农业部农发行出台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J].农村工作通讯, 2009,(5) :41.

[3]冯兴元,等.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5).

[4]郎洪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4, (2).

第9篇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发展成效;互联网经营成本;湖南

作者:林中,李丹,李亮(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信息与工程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大创新推动力,而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农村信息化农业商业方面的体现之一,它构建起一座联通农业生产和市场的桥梁,将小规模和大市场连接起来,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种十分丰富,水稻、生猪、茶叶、烟草、水果等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营销水平也位居全国前列。随着农产品市场供需的多样化,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存在“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以电子商务促进农业发展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方法,也是湖南现代农业的一个重大突破。近年来,农业电子商务已经对湖南的农业生产、加工及农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1-4]。

1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1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2017年,湖南新增18个县进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行列,总数达到33个。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已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7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2602个。全省已累计认定涉农电商企业585家,其中涉农电商省级示范企业39家。全年农村电子商务(含县域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约1800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上行)101亿元。根据《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报告,湖南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在全国排名第12位。2017年“双十一”,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3个县(市)进入全国销售前百强,平江县、新化县进入全国贫困县销售前十强,分列第3和第7[5-6]。

1.1.2湖南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方面在信息进村入网的推进工程中,湖南省进一步推动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仓储快件中心的建设,建立电商县、乡、村级三级服务站的服务体系,其中贫困村新建成并运营电商服务站占了很大比例,为村民开展网购、交费、手机入网、存取款等便民服务。淘宝、京东、苏宁、天猫等已在湖南开通多个贫困县特色馆和市州特色馆,在这些知名网购平台上以湖南省作为地域名注册的农产品网店突破7万家,农业电商初具规模。近年来湖南重点发展建立“益农信息社”,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中,在农村基层打造电商服务模式,在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按照要求做好各类公益服务、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等,集党务、政务、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流通服务于一体,并开通了12316农业服务热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建设“益农信息社”数量接近2300个。

1.1.3农产品网络上行方面近年来,湖南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首要突破口,利用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上行,着力解决农村加快发展中存在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流滞后问题,为培育农村经济增长新动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省本土知名农产品网络零售平台有30个以上,完成本土农产品上行交易总额接近9亿元,其中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2亿元,贫困户农产品上行比例也逐步上升。本土知名农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网络上行发展态势良好,除香米、山茶油、米粉、腊肉、猕猴桃、黄桃、脐橙、椪柑、蜜柚、泡菜、茶叶、姜糖、红薯片、黑茶等传统农产品外,其他众多本土知名农产品如柚子、柑橘、冰糖橙、黄花菜、糍粑、菜籽油、中秋酥脆枣、橙子糖、茯苓、百合、黄牛肉等也逐步打开了通过网络渠道的营销局面。

1.1.4农产品电子交易方面目前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共有61家,包括粮油类、蔬菜果品类、特色产品类、畜牧水产类、综合类等。批发市场建设规模达2600hm2以上,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45个。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城乡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为基础,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电子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框架。随着电子结算方式逐步推广,大部分市场着手交易方式的改革,推广电子结算交易,逐步结束长期实行的对手交易方式,电子结算已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批发市场,其中综合批发市场全部覆盖,其次为蔬菜果品批发市场,特色产品和粮油市场的覆盖率也达到一半以上,全省定点市场已全部推行了电子结算。这有利于把握市场整体的交易信息,充分发挥调节供求的功能。

1.2湖南农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搭建了“互联网+县域”模式,农资电商平台作为一站式新型农资流通渠道(厂家—网店—农户的一级渠道)快速发展,配备了权威的农业专家服务团队,为农业种植提供从种子到施肥、除虫害、农产品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一方面结合种植户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整合农业全产业链多方资源,通过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线上农资采购通道、免费种植指导、病虫害及土壤监测防控、农技知识传播等,优化传统农资采购渠道、提高行业效率、降低中间费用,使农民利益实现最大化。

通过这些网上平台,可“线上”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保险、金融服务、农产品购销、信息、供销平台”等信息服务,“线下”设立“以村镇为单位”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专业指导和相关交流、学习培训,实现一站式服务,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减少了农资的流通环节,降低了农户的用药成本;还提供了专业的植保服务、权威的种植管理技术、全程的套餐服务等。

农资通过网上销售的种类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四大类,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省农资电子商务总额达43.82亿元,农资网上销售量接近12万t,销售额突破21亿元。

1.3湖南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电子商务,促进电子商务在培育新动力、拓展新市场、打造新平台、开创新境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促进休闲农业电商和农产品电商的融合发展。

在休闲农业电商平台建设方面,湖南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创新“互联网+农业+旅游”新思路,实现了互联网+经营+营销+乡村旅游推介,建立了一大批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全省在休闲农业电商平台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例如张家界,该地区在2015年武陵源区农业企业建立武陵源“乡土张家界农业企业协会”,加盟协会会员单位50家,依托张家界禾田居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武陵源头茶叶有限公司网络营销技术力量,建立了“乡土张家界”微信自媒体营销、“乡土张家界”网站、“乡土张家界”商城三大平台,实行身份证质量追溯制和加盟连锁许可制,对武陵源区的农产品进行“抱团”销售。据统计,2016年“乡土张家界”网上销售额超过1420万元,同比2015年增长37.2%。

在依托电子商务的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全省实现触网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整个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

2湖南电子商务发展成效

2.1电商示范创建持续突破,农村电商网点全覆盖

一是电商示范创建取得新进展,通过电商示范创建和重点项目培育,全省一批优秀电商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在各自细分市场领域发挥着带动引领作用。各类电商平台竞相发展,开始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带动全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同时总结了全省45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先进经验,编印《湖南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案例》,作为发展电商的样板提供给省内广大企业学习和参考。二是知名电商平台全面转型升级。阿里村淘、邮乐购、京东、农商通等电商平台进一步优化升级,如新建村淘网点升级为天猫优品,京东农村电商网点进一步整合优化,邮乐购全面提升服务功能。电商网点结合开展农特产品上行,与城乡快递物流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深度融合。三是电商网点建设入村到户。如永州市共建成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19个,电商服务站累计2300个以上,其中农村电商服务站超1200个。2017年共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站674个,新建农村电商网店2000个以上。

2.2园区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电商基础不断夯实

全省各地区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岳阳电商产业园2017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5.6亿元,同比增长28%;园区内电商大楼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增实体企业开展电子商务20家,同比增长22%,实现网络零售额4.2亿元,同比增长25%;园区内通过湖南省电子商务企业认定企业19家,电子商务及相关行业带动新增就业创业500多人。

2.3电商扶贫生态链逐步形成,贫困人口稳步增收

优秀电商企业积极参与电商扶贫,电商精准扶贫取得新成效。电商平台积极开展助农服务,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通过溢出效应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形成了互助互利电商生态链条。

在电商扶贫政策方面,2016年湖南制定下发《关于引导和促进电商扶贫的实施意见》《湖南省推进电商扶贫专项行动五年工作规划》等文件,2017年出台电商扶贫专项行动工作通知,系统推进全省电商扶贫工作。2016年湖南省商务厅安排电商扶贫专项资金4900万元,同时争取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央财政资金1.05亿元,2017年统筹4900万元资金拨付给51个贫困县。

在电商扶贫的推动举措方面,一是组织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知识培训,培养电商人才,普及电商应用。二是加强与省内外知名电商平台之间的合作,构建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探索电商扶贫服务体系落地运营模式,解决工业品下乡难和产品质量保障问题。四是开展“电商扶贫特产专区”系列展销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介湖南省贫困地区的优质农特产品。五是组建“一县一品”产业扶贫电商联盟,并对优秀电商扶贫企业给予支持。

2.4“农产品上行”持续探索,区域电商生态圈加速形成

一是“农产品上行”全面推进。全省大力推进“一县一品”,重点指导贫困县扶持1~2个适合做电商的特色产业。大力支持邮乐购、融e购建设,对农特产品进行整体品牌包装、营销推广和交易服务,打造地方特色农特产品电商品牌,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村电商入驻,及时解决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搭建各县区交流发展农村电商经验的统一平台,以农村电商为突破口,以农产品上行为要旨,鼓励县区探索“小而美”农产品电商模式,打造优质农产品网销品牌。二是各类线上线下活动打造农优特产电商品牌成效明显。如江永香柚节、江华“直播香草源”“江华2017年原产地直播项目”、祁阳“姜·芋”文化节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双牌县“一品一县”特色馆数10种产品已成功上线,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开启本地农特产品走出双牌,走出湖南的局面。三是区域电商生态圈进一步形成,加速全面建设小康步伐。

2.5电商园区集聚效应明显

目前,湖南建有长沙市以及岳阳电子商务产业园、益阳中南电子商务产业园等3个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7个省级电商示范基地。通过大力推进电商园区、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内电商企业发展的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实现了企业发展各要素的聚集,推动了电商企业集群发展,园区内电商产业链逐步完善。如株洲醴陵电商产业园作为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项目,致力于为醴陵陶瓷产业、特色农产品提供电商咨询、管理、服务、平台对接、人才培养、快递物流管理等服务的一家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建成后,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大幅改善,陶瓷、农产品的电商供应链进一步优化,同时构筑了完整的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的生态闭环,做到了各环节合理分工协作,共同运营发展的生态体系。

2.6电商平台建设卓有成效,电商体系不断健全

株洲“绿净商城”“掌农”“三分田”“德源善购”等10多家电商服务平台成效显著。株洲本土电商平台的发展,同时带动了省市知名电商平台与县域平台合作。2017年,苏宁易购株洲馆入驻商家26家,在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运营中店铺在同类目商家中排名第10位,店铺在同类目同层级商家中排名属于第四层级排名第4位。

常德市城区已建成武陵移动互联网创业园、“国邮港”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园、网商创业基地等电子商务园区(孵化基地),共入驻电商企业及创业团队80余家。“供销e家·智慧民生”已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1065个,乡镇物流配送中心129个,县级运营中心14个。

2.7跨境电子商务得到新发展

目前湖南已制定了跨境电商百亿项目行动方案,明确未来五年全省跨境电商的发展目标及工作路径,形成了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政策支撑体系。目前,阿里巴巴一达通已入驻岳阳市经开区,建立并运营阿里巴巴跨境电商本地化服务中心,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内投资建设的“国际商贸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在2018年初开始运营;湖南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已与湖南省邮政速递公司签定该监管中心的运营合作协议。益阳竹木年出口额超过300万美元的龙头企业就有5家,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的交易额为1.5亿元,大通湖大闸蟹已经开始销往东南亚地区。

2.8信息进村入户作用得到发挥

各市州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村级综合服务站,打通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网上渠道,特别是与人民银行的金融扶贫站、助农取款点三站合一,完善其配套功能,为农民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网购网销、金融服务、缴费、充值、订票等一站式便民服务,方便了农民群众。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迅速,阿里巴巴菜鸟物流、邮政速递物流等已经覆盖到全市大部分农村,其服务范围已经到达农户。“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已基本在全市主要乡镇设点。“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正在不断畅通。

2.9电商人才培训效果提升

通过整合人社、教育等各类培训资源,常态化开展电商培训,充分调动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主体内在的积极性,浓厚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氛围,提升了农村特别是贫困村电商人才的技能,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电子商务创业中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及电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湖南加强县域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电商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省商务系统、涉农电商企业等举办各类农村电商培训班500期以上,培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超过35000人次,巩固提升了电商从业人员技能。

3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落后,互联网经营成本较高

一是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存在网络覆盖面不全、信号差、网速低等问题,导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如张家界市农村网民仅占全部网民的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城市34个百分点。二是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不健全,尤其是乡镇到村的仓储设施缺乏和配送能力不足。在农产品进城方面,由于“小而散”的生产方式、农产品保质期短、生鲜品物流损耗大、包装成本高等原因,网销农产品综合物流成本较高。在消费品下乡方面,因农村人口居住较分散、配送量较少,导致单件商品物流成本较高。

3.2互联网经营意识不强,缺乏长期规划

一是少数县区政府对农产品电子商务重视不够,政府仍停留在张贴横幅等低级宣传层面,未深入研究、出台适合本地电商发展的模式和政策。大多数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未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的巨大商机。个别县区对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不够明晰,战略性、全局性的引导及推进方向不够明确,致使个别企业和电商平台在经营思路上出现盲目投入,缺乏长期规划。二是农产品防伪溯源建设缺乏政府支持难以深入推进。如部分县区政府对于引导涉农企业入驻防伪溯源平台给予一定的赋码补贴,对接虽有成效,但是有些企业因为考虑入驻成本而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

3.3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电商公共服务资源不完整,部分县区还没有建立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无法对接市级公共服务资源,难以为农产品上行提供系统规模的服务;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生产经营规模不大,从而造成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滞销、甚至廉价出售状况。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以家庭为主的分散化生产经营模式,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与电子商务所要求的标准化产品有很大差距。二是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农产品的品种类别较多,相应的标准不统一,客户反映质量褒贬不一,信用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链建设滞后。大部分农村种植种养规模小,没有经过分选、加工、包装、仓储、策划营销等环节,基本都是初级农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效益优势。

3.4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需要培养和引进

一是农村电商企业普遍人才缺乏。互联网经济发展所需的产品开发、网站建设、摄影美工、市场开拓、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电商人才,尤其是熟悉业内发展动态、具有先进发展理念和丰富电商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端专业人才稀缺。二是基层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更新换代慢,基层管理人员互联网意识整体不强,实际管理能力与社会实际发展脱节。三是如何引进及留住农村电商人才。如据祁东县调查,该县培训的大量电商专业人才大部分更愿意留在县城和交通便捷经济良好的乡镇,不愿驻村,尤其是到贫困村开设网店。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在村里居住时间不多,人脉资源少,加之村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业务量有限,收入不高。人才匮乏是制约电商企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瓶颈”,存在“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

3.5公共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力度弱,亟待旗舰引领发展

部分地区农产品企业网上营销规模小,企业品牌宣传意识弱、投入低,地方品牌多而不强,品牌推广方式单一,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良性循环,缺乏有代表性的企业品牌支撑。同时由于缺少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具备广泛应用性的成功模式,辐射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低,缺乏农产品品牌打造思路和能力,青年创业、企业转型的试错成本高。

3.6标准化建设不健全,非标特色农产品QS认证难

涉及农副产品的相关标准、信用等标准化建设不健全,如生产加工环节缺乏相关标准,农副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不利于细分市场、科学定价,影响产品竞争力;“从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尚不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部分县市区大多数网店、微店均在网上销售红薯干、橙子糖、萝卜干、剁辣椒等该县非标特色农产品,此类产品为纯天然无污染手工制作,但因无QS认证,不少网店遭到恶意敲诈,少则损失上千元,严重的导致网店关闭。而非标特色农产品QS认证对生产、加工、仓储等硬件要求比较高,小散户无法完成认证,这已成为制约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7-8]。

4推进湖南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4.1加快推进农产品上行

首先是搞好产品梳理,推进农业企业触电、农产品上行和防伪溯源体系建设。其次,在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特色农产品小微企业或者专业合作社资源,以县为单位成立农产品网销公司负责本地区的农产品梳理、收集、设计、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包装上网销售,开拓网上市场。第三,通过造节引流的方式引爆农产品销售。鼓励各县区政府、大型电商平台、县级村淘运营中心与相关企业合作,打造品牌购物节,扩大优质农产品品牌的网络知名度,吸引线上销售流量。

4.2培育农产品电商骨干企业和人才

筛选经营模式完善、发展状况良好、组织健全的农产品经营主体,作为重点扶持的骨干力量,通过引导和政策支持,打造成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挥其在网络采购、营销方面的带动作用,运用电子商务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资源,带动相关企业快速发展。组织学习省内外发展较快较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典型,定期对领导层、管理层、电商平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学习,提高大家的应用电子商务的技能和管理水平。

4.3加强农村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建设

一方面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县区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另一方面建设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进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实现连锁经营和直供配送;完善整合现有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发挥邮政物流体系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农产品上行成本。

4.4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

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标准化体系,加强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保鲜、包装、储存、运输、加工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应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

4.5加强电子商务进农村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媒体持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宣传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农村电子商务,知道农村电子商务能够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在外青年返乡创业,动员返乡创业青年投身农村电商事业。

第10篇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以来,河北省农业保险整体发展状况有所提升,覆盖面不断扩大,2009年参保农户632.79余万户,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发生农业保险赔款4亿元,受益农户48.56万户,保险保障功能初步发挥[1]。通过表1的数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间,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均呈上升趋势,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总收入的比重非常小,且成小幅下降的趋势。就河北省而言,2008年以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虽然保持着18%左右的稳步增长,但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较低,始终维持在4%左右[2]。此外,笔者根据河北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河北乡村人口总数计算得出河北农业保险密度,即平均每个农村人口为转嫁农业风险所支付的保险费,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河北农村人口人均保费成上升趋势,农业保险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提升,但绝对值偏小,2011年仅为21元。

2存在的问题

保险供给不足。截止2011年,河北省共有24家财产保险经营主体,仅有三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农业保险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以试点险种为主,如奶牛、能繁母猪、玉米、小麦、棉花保险,且按“低保障、广覆盖”来确定保障水平,比如小麦按每亩保险金额300元;奶牛按每头保险金额5000元,一旦受灾,农民最高也只能获得基本的成本补偿,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在保险责任上,主要承担风灾和雹灾对投保种植物造成的损失;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导致投保的养殖个体的直接死亡,而普遍存在的旱灾,病虫灾害等均不在保障范围之内[3]。

有效需求不足。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目前农业保险推进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农民购买力不足,投保意识差。在2007年至2010年,河北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由4293.4元增加到5858.0元,恩格尔系数平均为33%,农民生活水平仍处在较低水平阶段,即使有参保意愿,也缺乏实际购买力[4]。此外,中国农户普遍存在防范风险意识不强,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偏低,靠天吃饭的同时,更多依赖政府的农业补贴和农业救济。

技术有限及缺乏有效的经营模式。河北省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险种类型少,保障范围小及理赔成本高等方面。2009年河北省共承保农业保险金额119.83亿元,保险费收入5.57亿元,赔款支出3.99亿元,保额损失率为3.33%,保险赔付率71.63%。河北省曾出台农业保险相关补贴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试点,保费由农户承担20%,各级财政承担80%,地方政府在农业保险上的财政补贴比例较高[4]。然而,河北省政府的经济实力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地区出现财政困难,财政补贴很难及时到位,从而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开展。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然而针对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研究较少,一直没有形成有效成熟的发展模式。

建议及创新

1探寻适合发展的模式和制度

河北农业保险业务主要以政策性试点为主,占农业保险总保费收入的九成以上。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无论采用何种运行模式,国家财政及政策支持都是其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的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各具特色,为河北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在上海推行的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安信模式”;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推行的围绕和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的“安华模式”;法国安盟保险公司创立在四川推行的“安盟模式”依靠强大的网络、资金、丰富的农险经验和管理优势占领市场。根据河北省经济环境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发展农业保险要依托地方政府,在农村基层建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同时以商业保险为辅,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和制度。

2完善经营技术手段

加强险种开发技术,开发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创新适应农村需要的保险产品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协调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不断扩大现有政策性险种的覆盖面,提高奶牛、能繁母猪、玉米、棉花、小麦等已有险种的覆盖率;在地方财政有实力,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加财政补贴险种。河北省地理环境优越,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品。针对特色经济农作物加大险种开发力度,比如辣椒种植、塑料大棚蔬菜保险等,带动商业性农业保险发展[5]。同时,探索开展销售渠道创新,加强与农经站,防疫站等农村基层组织及合作社的联系,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使农民真正了解产品,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提高风险保障范围,探索巨灾风险管理技术从近几年河北省受灾情况来看,旱灾是其最为主要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扩大保险保障范围,必须探寻有效的风险转移途径。通常可以通过再保险和保险风险证券化转移承保的巨灾风险。通过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接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自1996年第一份巨灾债券发行以来,截止到2011年巨灾债券的累积发行量已超出376亿美元。从巨灾债券覆盖的风险来看,美国以飓风为主导,其次为地震、欧洲主要为风灾[5]。相比我国,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详尽的历年灾害数据,巨灾再保险产品匮乏,农业保险承保人分保难、成本高;另一方面,我国尚未正式启动保险风险证券化,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途径有限。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开发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巨灾债券产品,利用再保险向国际保险市场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势在必行[6]。

提高理赔效率,加强保险理赔技术创新河北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有所欠缺,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对保险的理解和信任程度有限,因此发展农业保险首先要建立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将保险服务关口前移到涉农一线,尤其重视理赔工作。与农村基层组织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农业工作人员担任查勘定损工作,深入灾情现场,保证定损准确性,提高农民对理赔结果的信服度。其次,引进先进的保险理赔技术,降低理赔成本,控制道德风险。近年来一些国家推出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合同就是一个理赔技术的创新。农作物产量通常与天气情况有较强的关联性,比如降雨量多或少都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变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就是针对天气变量导致产量下降的情况予以赔付。以小麦干旱指数为例,用降雨量评估干旱程度[6]。假定保险责任是在保险期限内,降雨量不足80mm且在40~80mm时,每个保险单位赔付30元/mm;降雨量小于40mm时,保险金额为3000元。假定保险期限内降雨量为70mm时,每个保险单位赔付额为(80-70)×30,即300元;当保险期限内降雨量为30mm时,则为3000元。由于补偿并不取决于实际损失,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易于控制。在承保、理赔环节所需信息简单且易于获得,降低了经营成本。此外,指数保险合同具有标准化和透明性的特征,很容易在二级市场流通[6]。

3开展业务创新,加快发展步伐

价格及收入保险创新。农产品价格波动增加了农户收益的不确定性和生产决策的难度,缺少价格风险管理成为一些农户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传统上农产品价格被认为是不可保风险,这是由于价格波动无法通过统计进行科学测算,难以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美国于1996年推出了有政府补贴支持的联邦农作物保险产品。即参保农户在种植前选择一个收入保险项目和赔付率,如果收获后的实际收入小于预期收入和赔付率的乘积,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差额部分。在美国,2006年收入保险所覆盖的农作物面积占全部政府支持保险项目所覆盖农作物面积的比例从10年前的7%上升到57%。法国安盟保险2010年结合资本市场工具开发出同时支持自然灾害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的市场化收入保险产品[1]。根据各地区的历史产量、期货市场价格与历史价格确定农作物保险价格,结合承保的土地面积,承担保险责任。无论是因自然灾害或是价格波动导致农作物收入减少,均可获得保险补偿。

订单农业保险创新。订单农业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在产前签署定单合约,农民按照合同要求组织生产,把产品销售在产前完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稳定农民收入。但在实践中,当遇到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导致目前我国订单农业履约率偏低。若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保险机制,利用保险公司在承保农作物保险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财产保险的优势,可为双方履约提供保障。2012年3月8日,国家的《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农业的信贷、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为农产品出口提供风险保障[6]。

第11篇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的中部偏东,属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多年来,吉林市的农业发展状况一直比较平稳,为了更好的分析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潜力,预测其未来走向,现运用PEST模型对吉林市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一)吉林市农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al Factor)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读并落实着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如农业产业化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加工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等,整体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4.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9亿元,增长8.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1亿元,增长8.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87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综合各项经济指标可知,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这对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农村劳动力合计113.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88元,同比增长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学校的分布与师资的配给情况,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上限。吉林市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文社会环境,农村建设稳中有序,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其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

(四)吉林市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分析(Technical Factor)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行上确实具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而吉林市在各类农业发展技术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选择性的验证并推行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各项农业技术。如包括果树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无药剂防治等种植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管理等养殖技术,共计六类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而言,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技术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土肥、加工、植保六个方面,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基本成熟。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现状介绍

(一)吉林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3年,吉林市整体耕地面积较上一年减少了12.7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6.5千公顷。农作物的播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粮食作物中的发展重点则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种面积为471188公顷,总产量为3053374吨,每公顷产量为6480公斤。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良好,机耕面积达到592.4千公顷,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4620256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为4477502万元。吉林市2007-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下图所示。

图1 2007-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

资料来源: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

由上图可知,吉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2007-2010年间呈现出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而2011-2013年间则出现了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长率达到15.8%。

(二)吉林市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建设指的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农业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游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下游指的是农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

1.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而其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实验资源。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稳策略,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选择和推广长期保持着比较理性的态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通过仔细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2.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中游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96880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为685.96万吨,农业产值为2467626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农业产值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了“降-升-降”三个阶段。农业中间消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自2012年起,回归平稳。林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积达到14363公顷,林业总产值为964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比较滞后的状态,中间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业产值为173071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7.46%。多年来,吉林市一直比较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者产值达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业的中间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其增加值难有明显突破。渔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产品达到3.95万吨,渔业产值为1397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3%。吉林市在渔业的发展方面由过去的依靠自然捕捞为主向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但是吉林市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规模。这使得吉林市渔业整体的发展跳动性很大,中间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3.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在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扶植了大量高质量的农业品牌企业,如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东昌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政府与企业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渐展现。在农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吉林市鼓励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调动金融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组建高质量小贷公司,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农业融资体系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层次结构。虽然吉林市农业融资体系目前尚显稚嫩,但已经逐渐呈现出了理性的内部结构。

(三)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此,运用区位商、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1.吉林市农业各产业专业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区位商测算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区位商分别为:农业0.9655,林业0.5111,畜牧业1.0328,渔业2.0336,农林牧渔服务业1.4291。由此可见,吉林市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发展的农业(种植业)领域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更是与全省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运作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内已经有了不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吉林省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而且,吉林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且家庭农场的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仍未实现规模化,农民土地分散,不集中连片,一家一块的耕种模式,各家各户独自经营的模式还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弱。

2.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也可能会很相似。这种差异性越大,表明地区分工水平越高,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际关联越密切;相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区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根据吉林市2013年各县区农业产业产值分布数据推算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丰满区外,其他各个县区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趋同化程度较高。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已经揭示了分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趋同,表明吉林市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各县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业、尚未完成农产品运输、经营等相关产业的建设,缺乏农特产品推广渠道。

表1 2013年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地区 昌邑 龙潭 船营 丰满 高新 开发 中新 永吉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昌邑 ―― 0.99 0.98 0.86 0.91 0.99 0.8 0.99 0.97 0.93 0.99 0.99

龙潭 ―― 0.98 0.83 0.93 0.99 0.83 0.99 0.98 0.95 0.99 0.98

船营 ―― 0.92 0.85 0.97 0.71 0.96 0.93 0.87 0.99 0.99

丰满 ―― 0.59 0.82 0.39 0.79 0.74 0.63 0.89 0.91

高新 ―― 0.94 0.97 0.96 0.97 0.99 0.89 0.86

开发 ―― 0.84 0.99 0.98 0.95 0.99 0.98

中新 ―― 0.87 0.90 0.95 0.76 0.73

永吉 ―― 0.99 0.97 0.98 0.97

蛟河 ―― 0.98 0.95 0.94

桦甸 ―― 0.90 0.89

舒兰 ―― 0.99

磐石 ――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自1986年起,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现根据1986-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法对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绘制时间序列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利用SPSS19.0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时间序列图显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产值随时间逐步上升,变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略微有点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选择上倾向于非线性趋势模型。

(二)模型选择

上文已指出,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趋势走向呈现非线性状态。所以,在这里选择布朗三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布朗三次指数平滑是对二次指数平滑再进行一次平滑,适用于估计二次多项式参数。

(三)趋势预测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序列的水平、趋势的平滑值为0.613,统计上显著。根据基础数据,按照模型与指数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预测数值为5446796.937万元。

图2 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在排除非正常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15年间仍会呈现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必将转入产业链建设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679-02

1 电子商务行业背景

这几年逐年大幅度上升的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用户量,在2012年更是推高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8.1万亿元,在这里逐步凸显的是电子商务蕴含的优势和潜力,特别是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工具的安全性和快捷性不断得到改善,网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接受度长在加速提升。据相关统计,到去年下半年,截至2012年12月底,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同比增长24.8%。

2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逐渐受到企业界和政府部门重视。作为我国立国之基的农业,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创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明智之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2000家,涉农网站超过6000家,但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而作为以农业经济为支柱产业的中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

很显然,到目前部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环境下的全国性市场或区域性市场,构建了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供求、和农业贸易的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企业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如何进行企业创新,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信息化平台,因此如何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好农产品电子商务,这是一个农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制约

由于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其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3.1 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农产品受气候、温度、光照、湿度等诸多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导致其成熟的时间和分布区域不均衡,而且需要保持其鲜活的特点,因此在存储,运输,销售过程中易发霉腐烂,极易造成损失,所以农产品在销售时要尽量缩短流通时间,快速交易。

3.2 农产品交易中间环节多,市场缺乏监管

农产品的交易链中间环节多,消费者花很高价格买农产品而广大的农户却赚不到钱,农户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3.3 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对称性较差。

在农产品交易的主体方面,大企业与农户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同,部分大企业掌握的信息远比农户和一般企业全面、准确,信息不对称问题便在农产品交易中更为突出。

4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

4.1 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尽管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农业信息网、中农网等一系列网络信息平台,但仍然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电子商务交易的需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网站数量整体数量偏少,且专业水准不高,真正进行农产交易和信息服务的不多;第二、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许多涉农网站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农业信息化是一门跨专业的复合型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既要懂得农业的相关知识,又要熟悉网络的平台的构架与网站的维护;第三、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上交易安全存在隐患;第四,我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也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第五、专业的农业数据库和农业搜索引擎比较少,农民和农业企业获取信息难度大。

4.2 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应的物流配送系统在绝大多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明显缺乏,其农产品的配送主要是借助于其他的物流公司来完成。这其实也就造成了作为一种非常特殊商品的农产品,其对运输条件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如何实现问题。

4.3 信用体系建立不完善

由于我国没有建立比较完善全国性的认证体系,企业只靠自身的品牌化建设很难获得广大农户的认同,因此存在交易双方交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民不了解交易对方的背景以及信用状况,担心农产品销售出去后拿不到货款,购买者担心交易的农产品品质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交易,这样导致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更加困难。

4.4 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待提高。

电子商务本身的虚拟特点,在很多农民的认知方面造成了误解。一些农民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够、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比较信赖传统交易方式,却很怀疑电子商务,认为有些虚无缥缈,不太好把握。因此,相关数据显示,相当多的农民没能较好的从网络信息平台中获取信息,也没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分析筛选,上网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5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5.1 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的经验,针对行业的特色建一个适用于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代化物流体系。这样的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建设,而却能够让我国这样一个农大大国变成农业的强国。

5.2 加强农业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大量培养农业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充实我们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加快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5.3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只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才能保证公平、公证的交易,各方的利益不受伤害。

5.4 借助于第三方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我们可以借助于比较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来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如:淘宝网、阿里巴巴、农业商务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交易双方以较低的成本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让生产经营活动做到“有的放矢”,能迅速的扩展交易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农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对于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小、信息技术不高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非常适合。

5.5 加强农业数据库建设

Cabi、Agris、Aoricola是国际上最著名的农业数据库系统,其质量高、数据量大并且数据共享。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业数据的重要新日益凸显出来,其必将向全球化,多媒体化和多元化发展。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信息化农业建设和

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农业领域的相关软件开发应用为导向,大力加强数据库资源的建设,围绕农产品流通和农业技能普及,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供、销、管”的信息化模式创新,让供应者和消费者面对面沟通,梳理农业“教育、服务、流通”体系,让农业专家和种养大户面对面交流。

5.6 加强农业搜索引擎研发

作为用户查找信息的主要工具的搜索引擎,是网络服务中仅次于电子邮件和新闻组的第三大互联网应用。专业搜索引擎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然后将其分类,整理、加工、组织,然后建立这些信息的索引存入数据库,并提供基于该索引数据库的检索,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查询信息快、准、精的需求。

专业性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覆盖和信息的挖掘深度都是综合性索引擎无法相比的,农业数据的专业性引擎在加速信息交流,促进农业信息增值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大力建设农业数据库的同时,应该大力开发农业信息专业搜索引擎的建设,把它作为农业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补充。

6 总结

农业电子商务的大力推广,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进步,尽管在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它确实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很好的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我认为,只要我们大胆的尝试改革创新推行农业产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农业产品电子商务,虽然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 陈智敏.农产品流通与电子商务[J].经济视角(下),2013(1):101-103.

[2] 孔祥春,张恒可.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运作机制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