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的分类

影视文学的分类

时间:2023-07-18 17:2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影视文学的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影视文学的分类

第1篇

摘要:在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影视代替了传统文学的主导地位。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的普及更是使影视作品有了更广阔的传播方式,影视可以直观的传达给观众信息、感受,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而文学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两者关系微妙,缺少文学给养的影视作品是苍白无力的,影视也可以是文学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文学可以借力于影视得到更开阔的高架桥来传播,影视与文学息息相关。当人们习惯于2个小时对着屏幕或者用几天时间享受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冲击时否会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冷落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影视艺术与文学应呈现何种关系才能薪火相承?下午我们需要深入推敲这种关系。

关键词:影视作品 文学 思想 关系 结合

1、什么是文学?影视就是电影和电视剧吗?

文学是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是一个很深奥的词汇,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预言、通话等,这些都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变现形式,都是以文字语言为工具呈现出来的,以不同的体裁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和社会生活。文学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都是社会的上层学问,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文学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在地域上分类页可以分成很多文学,亚洲文学、欧洲文学、美洲文学。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去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不能说明中国现代、中国当代文学成就平庸,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影视显得更容易理解,就是电影和电视剧的合称,拍摄、绘画出来的带有故事性的动画的也算影视,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影视制作产业是前景无限的商机无限的,如何很好的把影视和文学相结合,如何使文学在影视艺术中发挥最大的正能量是一门学问。

2,影视作品需要还有文学性,并尊重文学。

大家应该都看过94年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尊重原著《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应了当时三个政治集团的斗争,其中宣扬一种仁义道德、礼信忠贞的文化思想,剧中更是引用古籍中古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能把观众拉回到东汉末年,一起与曹孟德驾驭良驹宝马驰骋千里,一盏豪饮,感悟人生哲理。《千与千寻》是日本国宝动画片,是动画大师宫崎骏的杰作,影片大致概括了一个小女孩在一个奇特世界的冒险故事。宫崎骏带你进入一个仿佛远离了世俗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件物品仿佛都是宫崎骏亲手雕琢,富有灵性,影片一开始,小女孩的父母为了满足食欲双双变成了猪,这是宫崎骏的一种黑色幽默,也寓意这不要有贪婪之心,小女孩的纯真打动了观众,我们也要反思在现在的社会中要相信他人,影片中也映射出现代日本的环境污染问题,影片文学性非常强,宫崎骏大师在影片中埋下了很多观众值得思考的疑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这是一部现代版的《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是丹麦一家大公司已故总裁的儿子,有一天他遇到了他父亲的灵魂,他父亲的灵魂告诉哈姆雷特是他的叔叔谋杀了他,得到了他的公司和哈姆雷特的母亲,哈姆雷特决心替父报仇,此片的背景是现代,而原著莎士比亚的小说是几个世纪之前的事情,如何做到把古代的故事挪到21世纪来表现,导演下了很大功夫,首先是尊重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拿捏得非常准,第二,这部电影运用原著台词“是生存还是毁灭”等,极力的尊重原著,使观众在现代的氛围中体会哈姆雷特的心情。说到莎士比亚不禁想起电影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影片男主角是拉昂那多,这部电影类似现代版的《哈姆雷特》,也是把几个世纪前的故事成功拉到现代,爱情主题贯穿全篇,两个年轻人不顾家族反对在一起厮混,由于家族问题,最后陆续殉情,诠释了爱情的力量。

现在的影视作品经常篡改原著,甚至面目全非,彻底颠覆原著作者意图。在商业片横行的年代,导演追求票房无可厚非,但是一部没有以文学思想的电影是肯定站不住脚的,前一阵看过一个新闻,大致意思是说一部抗日剧,一个抗日女侠不幸被几个日本兵侮辱镜头不停的在几个笑的日本兵脸上切来切去,几秒后女侠爆发了,跳了起来拿几个箭头瞬间射死了几十个日本兵,该情节完全逻辑混乱而且相当不科学,更像是不入流的武侠小说情节,其实导演完全可以运用文学手段把这情节合理化。我看过一部烂片叫《大灌篮》,周杰伦主演,演员阵容强大,此片抄袭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大灌篮》主要是弘扬了功夫超群的方世杰在球场上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毫无内涵可循,毫无文学性,热闹的场景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迎合三流观众,观众如果看完此片会发现时在浪费时间。

3、影视艺术作品可以给予文学丰富的养分。

影视作品相比文字文学拥有更多的观众,因为影视作品有直接的感染力,传统的书面上的文学传播有局限性,影视作品可以赋予文学作品新的活力,传统的阅读方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呈现这个场景,而影视作品可以一个镜头就交代了一个美丽的景色,可以用镜头语言来给予文学作品没有的东西,还可以通过背景音乐给观众交代一种当时人物心情或当时的气氛,这是一种升华。我们阅读《红楼梦》一共80回,废寝忘食的看也需要1个月吧,电视剧则不一样,几天时间可以看完。影视作品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文学可以借助影视来传播。所以影视与文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是一切影视作品创作的基础,影视作品则是文学的延续,它更符合现代人直观、轻松的审美要求。总之,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均各有千秋,而两者的结合就是视听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结合,构成两者的双赢。

第2篇

关键词 多维视角 影视文学评论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学评论的简述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相对较短而影视文学评论的出现也相对较短,其与我国文学评论相比在很多领域上较为稚嫩,而且我国影视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也尚处于摸索和完善中,影视文学评论学科的建设进程尚处于半自觉状态。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影视文学评论的先决条件,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影视文学评论作品的内容、规律以及体系,所以在影视文学评论中首先要探索出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这一研究才能明确出影视文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学界将影视文学评论定义为是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影视文学作品剧本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成果的语言表述便是影视文学评论的文体,本文根据影视文学评论这一基本性质在基于多维视角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的特点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深入研究。

2基于多维视角的影视文学评论

2.1评论对象与任务的共通性

本文运用不同阶段的视角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政治视角、人性人情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视文学评论与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其中评论对象与评论任务的相通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影视文学评论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评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小说、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剧本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影视文学评论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以及新闻评论存在很多差异性,所以影视文学评论在艺术评论系统中的归类如图1所示。

2.2评论内容的一致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在实际中要符合文学评论的特定要求,但是影视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基础之上,要求评论家要从感受、体会、理解和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思想感情为着手点,并且要求评论家要对评论对象有一个有形象具体的感受,所以需要评论家要以理论、抽象、判断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作为影视文学评论对象的影视文学剧本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影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新兴的独特文学体裁,但是其在本质上充分包含了语言艺术作品的各种特点,与其他文学评论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描绘生活图景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要担负起对文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的任务。影视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无法脱离题材、主题、语言、结构以及表现手段等要素,这也就导致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将评论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将分析作品在人物创造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等作为评论内容,这也就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评论与起他文学评论的内容是一致的。

2.3与其他文学评论的差异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评论体系中的独立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相比具有很多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学评论十分注重作品的视听因素、叙述语言的直观性以及结构方式的特殊性等,这些都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都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实现的,这便要求评论家要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发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虽然影视文学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其在使用中要服从影视艺术的特殊要求,而直观性与避免静止语言是影视艺术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画面的转换、变化和组接等方式构成完成的故事情节,这便要求影视文学评论过程中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特性,而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文学评论的词语、句子对其进行过度和衔接。

3结束语

现代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评论体裁,但是影视文学评论在发展中必须融合影视艺术的各种特点,只有不断结合现代文学评论的手段、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新学科,从而使影视文学评论可以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建立出完善的系统体系,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学评论作品。

第3篇

关键词:中学 校园文学 中学生 青春期 青春影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53-02

文学引领我们的中学生体悟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校园文学记录下学生的心灵体验,实现着情感和精神的超越。校园文学在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关注中学校园文学的动态,是把握中学生精神脉搏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关注中学校园文学的论著都将注意力放在中学校园文学地位和处境日益堪忧、“应试教育”对中学校园文学的束缚等方面,很少关注到我们的中学生内部发生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的身心裂变。本文联系中学校园文学最新最突出的现象,从中学生内部的青春期烦恼入手,探究目前中学校园文学的问题。

1 影响校园文学的几个突出现实问题

1.1 描写对象的相对狭窄

“爱情”和“乡愁”成为中学校园文学泛滥的主题。校园文学集中地表现“爱情”与“乡愁”,处在青春期的写作者们婉约、柔美、虔诚地用柔美的诗句、用轻灵的文笔抒发心中的初开情窦,为心中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献上一束束钟情的玫瑰;而对“乡愁”充满迷茫和伤感的描写似乎又特别能显示出他们思想的“深度”。实际上,就人生阅历而言,我们的中学生要全面把握这样的主题应该说是有难度的。问题是青春期的冲动鼓动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四周弥漫着几乎一种声音,那他们只好通过改变呼喊的内容来获取鹤立鸡群的满足。

在中学校园畅销的青春作家,从日常琐事中寻找寄托着隐逸倾向的生活情趣――饮食、起居、花鸟、虫鱼、茶点、童年回忆、故乡山水,不难发现,中学校园文学在这方面的跟风之作不在少数,描写对象根本远在中学生生活的别处,没有经过苦和痛的熬煎而仅仅依靠想象的力量所进行的描写,也因加入了文字游戏的成分而暴露出我们的中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

与其临渊羡鱼或痛骂鱼不上钩,不如退而结网。即使这种退而结网的做法是很带有点无奈甚至不无悲凉的心情的。但对于目前中学校园文学突出的对社会主题的冷淡、疏离,对现实生活的或有意回避,或冷眼旁观,缺乏应有的关怀这种表现,的确有规避的必要。

1.2 “火星文”的日趋扩张

从百度上搜到的火星文的定义是这样的:“火星文,可解作火星人的文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网民为求方便或彰显个性,开始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符号、繁体字、日文、n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乍看像是乱码或打错的字,用法也不同于汉字那么规范。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文法也相当奇异,所以亦称火星文,意指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

火星文的出现和越来越广的运用范围(几年前作为一种游戏用语在泡泡堂流行,接着通过QQ资料及聊天快速散播,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用语言),足以透露出孩子们占领独立空间的势头,大人们越是摸不着头脑,火星文被运用得越是如火如荼。

有意将日常表达“变形”,“陌生化”,这与中学生青春期标新立异的需求似乎具有某种相似或一致性。这样的做法也许是他们宣告成人世界的一声醒钟,但同样不可回避地将校园文学推至一个孤僻的角落。

1.3 网络写作的虚拟性、娱乐性和随意性

不得不承认,网络写作已成为中学校园文学的一股相当雄厚的实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更把青春期写作从成人世界中独立出来:孩子们凭借着大人把握更少的网络世界欢快地开辟着他们的“阵地”, 在网络论坛首页上有这样的标语:“校园文学是很多前卫文学的起源,校园文学的启蒙是学生的愤懑、宣泄、激动、兴奋和欢乐,校园文学有爱、有恨更有情。”①事实上,我们的中学生酷爱网络平台,把它奉为他们独立的话语场,也是因为网络虚拟的世界完全有别于有家长有老师的现实空间,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他们的愤懑、宣泄、激动、兴奋和欢乐,他们的爱、恨和他们的情,抒发得可以更彻底。然而娱乐性和随意性太强的网络文学这一文学生产方式能生产出多少凸显深度的思考呢?

2 青春影视对中学生心理及其写作行为的影响

“从来没有一种文化现象能如此蛮强有效地统摄过那么多人的心灵。过去再伟大的文化巨子,也未获得过如此辽阔的讲坛” ②。“它对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各个阶层的大众的心态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③。影视文化凭借其试听结合的优势以及传播的便利而具极强的渗透力,在我们的中学生心里织就了一张无网之网。影视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中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产生着魔力般的影响,这一代“屏幕育成的”中学生,他们许多的价值观念直接来源于影视文化。调查显示,青春影视甚至成为与中学生交友的必备储存,许多中学生认为青春影视能帮助他们达到共鸣,朋友间谈论影视是主要的话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急剧加速,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肆掳虐,导致青少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处于一种压抑、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影视文化的娱乐功能很好地充当了他们的心理抚慰剂,平静并疏导了他们紧张的神经,使得他们从紧张逼仄的精神空间走出来”④因此,寻求青春影视这一价值输入与当下中学校园文学之间的血肉联系就很有价值。“影视为心智还未健全、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提供了一幅‘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 ⑤事实上,我们注意到:青春偶像剧所构造的世界并不一定利于我们的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影视的商业性致使它常常脱离现实去营造异常富丽的场景、过度煽情的浪漫、或歇斯底里的暴力。青春影视用艺术的审美眼光表现客观世界,中学生受其影响容易模仿而对世界进行感性的把握。“在生活和艺术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中介环节,即社会审美心理。”⑥它是一定阶级的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头脑中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状况。它包括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方面。在审美接受活动中,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接受审美客体,一定不能忽视观众的社会审美心理。新时期新的影视作品以新的艺术样式冲击受众的审美心理定势,然而商业题材、反贪题材、公安题材、历史题材等其他国内电视剧市场的产品因其凝重的主题并不能有效地吸引中学生的眼球。青春偶像剧通常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来抚慰观众先惊而后喜,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七情具备的心。

中学生对青春偶像剧的痴迷甚至已经达到了无剧不成友的地步,它对校园文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动态从校园文学的创作实绩入手,把握校园文学的动态也应考虑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心理变化有了,还应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时候,影视文化特别是深受中学生喜爱的青春偶像剧就不能被忽视。

3 正视中学生青春期烦恼,营造校园文学的纯净天空

中学校园文学需要发展,但如何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强烈呼声。在通俗文化与消闲文化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将凭依着校园这最后的一座堡垒,坚守一方纯粹的领地,并把这种坚守视为我们共同的信念与追求。但如何给中学校园文学引入合理的理论助力从而引导其健康发展?这首先依赖于对现实创作的定期总结,罗列现象,深入分析因此显得十分必要。如果我们的大众媒体能够在筛选播放节目时多考虑一些对孩子们的教育责任而不仅仅以商业利润为中心,那么至少理论上保证了影视文化影响在源头上的相对纯净。此外,用经典文学和文艺作品占领校园文艺空间,老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经典作品的魅力,要让学生正确分辨文艺作品的高下,养成读经典作品、看经典作品的习惯,激发浓厚的兴趣,熏陶高雅的情调,使学生站在精神的较高地带审视校园文学的不同层次。当然,学校也不能忽略今天具有契合青春特点的文艺作品对他们的现实影响,要在尊重他们的青春期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做出正确及时的引导,让他们接受优秀青春文艺作品的良性熏陶,抵制青春影视作品中有可能的负面影响,调动各种有利的文化因素和文艺因素,引领学生在经典文艺和时尚文艺的交互作用下使自己的精神情感得到有效的升华。既然青春期烦恼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既然青春偶像剧已经涉入中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并且影响着包括其写作行为在内的各个方面,蛮强的回避就只能是不智之举。学校或教师如果一味对“敏感”的青春烦恼或青春影视避而不谈,最终也许会不胜决堤“洪水”的猛烈冲击。教师只有趋利避害地、有选择有侧重地、辩证地去引导学生对青春影视进行合理的分析,运用。只有在诸多青春期烦恼的围困中寻求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才是中学校园文学的突破点。与此同时,家长的配合十分重要。社、学校、家长的三方关怀共同作用,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写作行为,还将大大有益于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注释:

①http:,2006.4.20

②余秋雨.银幕背后的文化灵魂.艺术世界,1989年第3期.

③ 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

④梅乐平.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1页.

⑤梅乐平.论当代影视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1页.

⑥钟惦O.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第267页.

参考文献:

[1] 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D].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器友.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D].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D].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第4篇

摘 要:影视剧作品是一种“视觉艺术”,虽然不及传统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那样拥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但影视艺术的光影与声音的互动也是文学所不能及的。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这种交叉与分离中互动,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轨道,同时又相互依存。

关键词:交叉;分离;影视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32-01

众所周知,影视剧作品是一种“视觉艺术”,是通过映现在屏幕上的活动画面,以逼真的视听“语言”去撞击受众的感官系统。影视剧作品远不及传统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那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但彼此间又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曾做过精辟的评论:“文学与电影是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文学和影视艺术相互交叉却又彼此分离,在各自不同的艺术轨道发展中实现着彼此密切的互动性的。

早在影视传媒出现之前,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就是当时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但随着影视艺术的横空出世和迅猛发展,让画面和声音在第一时间给人们以强烈冲击,制造了让观众意想不到的奇观世界,文学作品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光环而渐渐遇冷。例如很多人能够知晓托尔金的史诗巨作《指环王》是由于同名电影的巨大影响,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在同名电视剧火热上映后人气大增。不可否认,部分精彩的文学作品是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才被重新摆上货架,甚至有点谄媚地以影视作品的海报或剧照作为自己的封面、彩页、插图。早在1927年,电影导演阿培尔·冈斯就满怀激情地宣称:“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期待着在水银灯下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搡。”而小说家亨利·米勒则认为:“电影是一切手段中最自由的,你能用它来创造奇迹。确实,有朝一日电影取代了文学,不再需要阅读,我会举手欢迎的。你能记住影片里的面孔和手势,而你在读一本书时,却永远无此可能。”无论这些论点是否过于偏激,它都表明影视作品确实构成了文学存在与发展的巨大威胁。

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每年创拍的影视作品如过江之鲫,成功的剧作却寥寥无几,原因不乏是太多的概念化的故事与情节,太多的虚假与浮华,不排除部分影视剧的专业就像进入流水线操作系统般的搞创作。其次,技术主义影视作品往往追求场面和视觉效果为主。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作品对特技、制作的依赖已经被置于其它任何艺术特性都无法比拟的位置。但与雄伟壮观的特技相对照的却是渺小可怜的故事和干瘪失真的人物形象、虚假造作的情感。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说过:“电影唯一的宗旨似乎就是令人眼花缭乱,使人心醉神迷,用美仑美奂的布景引人入胜,以洋洋大观的场面征服人心。”虽然技术上的提高固然能提升影视作品的质量,满足观众在感官享受上的不断追求,但是缺乏思想性、文学性示免使很多影视作品华而不实,在刺激了感官以后并不能让观众对亲情、友情、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所以,影视艺术和文学本是同根同源,只是拥有两种不同的艺术气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抵悟。影视作品从艺术手段、表现内容上都离不开文学的滋养。如二月河原创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海岩原创的《死不瞑目》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为这些好电视剧原本出自好的文学作品。这些好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对人物造型的塑造、生活历程的提炼、艺术性的表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和高度。这样的作品经过改编,按照电视剧的需求,增加其戏剧性,强化其冲突,浓缩其人物,结果自然被观众喜爱。

那么,影视的文学性是否就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呢?其实答案并非如此,两者又在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比如电影语言可以借助蒙太奇镜头组接来充分的调动时间空间,它可以从冰天雪地直接转入百花盛开,让观众去感受冬去春来的时空转换,也可以用镜头轻松地展示某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和风貌,用文学语言则非三言两语能讲清楚。文学作品中能够感染读者的语句,如果放在银幕上就可能会很难表现。比如影片《逆光》中文学作品中有一段春意的描写:春天踩着湿漉漉的脚步走来了。这种诗化的文学语言,由于缺乏形象性,很难直接拍摄。于是导演巧妙的通过造型手段,用镜头代替作家的笔准确表现了春天的气息:细雨中的轮船、苏州河畔的灯塔;尼龙绳上的水珠;拥在一团的雨伞等。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不等同于文学,也不完全依赖于文学。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以画面叙述的影视作品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影视作品更具有审美表现力;但文学作品虽不能像电影那样塑造直观的形象,但却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获得极大的审美空间。而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这种交叉与分离中互动着,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轨道,又相互依存,相互携手,在艺术人殿堂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第5篇

作者简介:张在磊,遵义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田宗远,遵义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230-02

影视文学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向来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甚至连一句台词都会引发人们情感和思想上的波动,人们在欣赏影视剧时往往会无意识的深入到故事当中,影视文学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道德教育的效果。“但商业时代的来临,促使影视从传统经典走向时尚、从审美性的精神文学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学转型。”也就是说,影视文学不再侧重于精神层次的追求,而更注重于向娱乐化、商业化方向发展。面对这种形式,高校政工要准确把握传媒商业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教育新特点,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引导,才能及时消除商业化影视文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传媒商业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教育新特点

教育媒介呈现多样性。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我们随时都可以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过无线WIFI来观看自己喜欢的影视剧,“以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消费阶段,它所搭建的信息平台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传播时代,各种文化以立体的符号形式存在,为大众提供了分享不同层次影视文化的机会。”人们已经习惯了生活在影视的世界里,每天面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在商场、电梯、地铁、公交车上都随处可见各类影视广告。

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商业化背景下,影视文学的内容逐步从教化走向娱乐,其主流作品也多是受青少年和都市白领们喜爱的偶像剧和综艺节目,这些影视作品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德育因子,这直接弱化了影视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也都是百姓生活中锅碗瓢盆的琐事,正是这种影视创作中“以小见大”的的真实感,才能打动人心,观众也才会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引发思想上的共鸣。

教育效果存在差异性。所谓教育效果的差异性,这里主要是指不同的影视题材对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教育效果的差异性,主要由观众的个人喜好和主观感受来决定。50、60年代出生的人偏好于戏曲和怀旧的影视剧,70后、80后则钟爱于战争和武侠题材的影视剧,而90后的男生更喜欢欧美影视剧,而女生则喜欢看综艺节目和追日、韩剧。不同类型的影视剧,会特定的反映剧中那个国家和时代的主流价值。因此,不同的影视作品对社会群体的教育效果会有差异。

二、传媒商业化语境下影视文学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影响良好思想行为的养成。商业化时代,许多国外的影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在我国电影市场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影片中不乏有惊悚、暴力和血腥的打斗场面,大学生是一个心理和思想都很不成熟的社会群体,他们总会有意无意的模仿影片中的人物,在私下里“拉帮结派”,张口闭口也都是“兄弟义气”,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此以往,一部分喜欢“我行我素”的大学生,甚至无视国家的法律和校园规章制度,遇到问题总是充满了暴力念头,近年来频发的校园犯罪事件与暴力电影也有一定的关系,暴力电影确实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影响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德育中, 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德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通过历史剧,大学生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传统道德文化,但当前的一些影视剧创作人员总是随意更改历史,这显然不利于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如《甄?执?》这部剧总会给人一种架空历史的感觉,后宫嫔妃为了得到皇上的宠爱,总是机关算尽、尔虞我诈,这显然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仁爱”、“性善”、“和为贵”是不相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理解。

影响健康精神特质的养成。“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包括创作反映这些革命实践活动的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让人们参观学习、考察体验等活动,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向来是宣传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但一些红色影视剧所塑造的英雄人物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缺乏真实感,这类作品往往会被贴上“抗日神剧”的标签,

显然无法达到弘扬爱国精神的目的。而红色影视一旦被人们所诟病,当人们再次选择影视作品欣赏时,红色影视往往会受到冷落。加之,一些都市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缺乏主流价值观的渗透,过度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部分大学生无意中会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在精神上总是显得颓废,对生活现状总是适应性大于批判性,精神状态也呈现出庸俗化的倾向。

三、传媒商业化语境下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校园对策

(一)结合优秀影片,不断丰富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

影视文学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它是课余生活中娱乐身心、放松自我的最佳方式,但商业化语境下,大学生所喜爱的影视节目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培养缺乏实效性,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住大学生的喜好特点,将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加以引导。政治理论课仍然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论课教师要有敏锐的辨别能力,结合优秀作品不断丰富课教学形式,但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们的喜好而丧失教育意义,也不能只讲道德教育而使课堂氛围过于严肃,要善于从众多的影视作品中选取既紧扣教材,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影视剧。

(二)加强审美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果单纯教育大学生从我们生活中去感知和发现美,往往缺少“抓手”,没有说服力,而影视作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也成为教育大学生感知美和发现美的最好工具。利用影视文化来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可以开设影视鉴赏课,组织学生观看艺术性强的影视作品,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影视文化是快餐文化,更直接、更迅速的反映社会现实,影视剧中的真善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任何美的、有个性的的事物总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共鸣,促使他们增强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而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为维护和创造美好事物而不断努力。

第6篇

[关键词]视听语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83 — 02

“视听语言”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电视、电影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影视剧评论还是剧本创作,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因此,也可以说,视听语言是相关专业学习的一个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学好、学精这一课程,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行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视听语言” 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是对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所作的一种比喻。它是通过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达信息的一种相对感性的语言。因此,视听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系统,它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听感官,以非常直观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将它称之为语言,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视听语言讲述影视作品的语言构成及一般语法规则,内容包括视听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则以及视听语言与影视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分析影视作品视听元素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相关概念与方法分析文本并进行创作的能力。”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首先要学最基础的语言符号和元素,然后才能拼写单词,造句,撰文。视听语言包括画面、声音和剪辑三个大的方面,而画面又包括构图、角度、光线、色彩、景别、运动等诸多元素,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和人声。

“视听语言”课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视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图像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从而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平台,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创作夯实基础。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视听语言” 课程的设置,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 让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建立起视觉思维的习惯,告别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剧本,而非“纯文字”的剧本。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视并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至少能做到将学生“领进门”,让其了解视觉思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视听语言” 课的教学现状

在目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在一些院校,并没有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仅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在授课方式上,“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收效甚微,同时也不能适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想让“视听语言” 课发挥启迪和引导的作用,教师就应在教学中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勤动手,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理论课教学过于僵化

“视听语言”本身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教师讲授理论时应以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为目标,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这一点。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甚至课堂上所使用的影片实例均出自教科书,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影片实例的选择上,部分老师也缺少创造性,所选片段经常与其他课程重复,一个经典电影片段,有时学生可能已经看过十几遍,这种规范式教学常常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新鲜度刺激不够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很难被激发出来了。

2.忽视实践教学

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离出来或者附属于该专业,任课教师也常常是出自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因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在“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中,不设置实践环节、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实践课与理论讲解相脱节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恶果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3.影片分析“走过场”,不够深入

很多老师在分析影片时往往时“就事论事”,只分析例子中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部分,例如,讲到景别,就忽视镜头的运动、场面调度、声音、光线等因素,这样做虽然能够突出重点,但却不利于建立起学生解读影片的整体观。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分析影片,就要做到全方位立体交叉的来解析。

三、“视听语言”课教学方法探索

1.强化实践教学

在大学期间,影视艺术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是必要的,而创新知识的培养则是更重要的。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可以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而智慧和创新则需要学生在获得了知识之后,通过创新实践去亲身领悟之后才能获得。实践教学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先理论后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但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先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讲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会促使他们对理论产生兴趣,主动回到理论学习中来。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学生则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矛盾。

首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影视是用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视听艺术,“视听语言”课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影视艺术的这一基本特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画面与声音来表情达意的一门基础课,基于此,在这门课上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应在在课程开设上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时间得到协调,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大致理论——实践——详细理论——实践”,其中实践课时往往应该是理论课时的1—2倍。〔1〕

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式要灵活多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选择优秀作品组织观摩与研讨,所选作品不必太长,以 10-20分钟左右为好,宜选择具有类型意义的影视作品。设置作品评议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选作品可以是经典影片,也可以是学生习作。结合写作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短剧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2.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以往的“视听语言”课的考核都是使用书面笔试的方法,所考内容都选自教材,这种考核方式带来许多弊病,例如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等等。考试的目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考核的方向确定正确,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因此,在加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将考核分为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两种形式。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对“视听语言”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的理解程度,后者则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团结协作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

3.善于运用多种媒介组织教学

基于“视听语言”课要调动学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在课堂上单凭文字讲授恐怕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来丰富教学。而这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课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课件以文字为主、只突出重点的特点,“视听语言”的课件既要图文并茂,又要声画结合,尽量做到每个概念和理论都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配合讲解。例如讲到运动轴线,可以从《罗拉快跑》等影片中截取相应镜头的画面进行阐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此外,在讲到镜头以及场面调度等原理的时候,教师还可将摄像机、三脚架等设备带到课堂上,亲自向学生示范讲解。〔2〕

4.加强拍摄实践训练

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出了DV拍摄课。但是大多存在课时不饱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完善的缺点。训练学生拍摄短片,可以先从模仿一段优秀电影的片段开始,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把握电影中的镜头及其调度,揣测原片导演的拍摄意图和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意境,这步完成之后,由老师提出拍摄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命题进行拍摄。“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3〕命题应该尽量是开放式的,例如让学生拍摄“我生日那天”,以便给学生一定的表现与想象的空间。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达到指导教师所要求的效果。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发挥阶段,学生可自拟题目,自由地进行拍摄,用影片尽情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上述训练都应以拍摄小组的形式进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利用新媒体建立课程教学互动学习平台

所谓“新媒体”,正如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副教授所表述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电子菜谱媒体、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比以前有更强的参与意识,他们从被动变接受为主动出击。与旧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途径更为丰富,这是个人人均能参与传播的时代。〔4〕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搜集和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利用网络,教师讲解抽象理论的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链接到教师所引用的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影视作品有助于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例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地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训练他们的视觉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剧本创作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萍.从大学语文教育中寻求高师生从教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人才,2010,(11).

〔2〕张萍,张晓红.比较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0).

第7篇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题材;趋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44-01

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发表作者的原创文学作品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小说,而这种较为开放自由的写作通道也为普通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渠道。

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题材

网络小说的题材选择范围非常广泛。而这些网络小说也为影视编剧提供了丰富的影视资源。作为网络小说,其自身也有粉丝群体和市场的保证,因此,目前针对知名度相对较高的网络小说的改变,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影视剧本重要的资源。

(一)网络小说中历史古装题材的改编。一般根据影视剧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历史正剧、古装剧和穿越剧三种。作为历史正剧,其主要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古装剧一般不会以历史为背景,所有的故事情节主要以虚构为主,中国传统文学经典、话本小说、戏文故事等是其主要信息来源;穿越剧则主要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主。像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的《甄执》就是非常著名的历史题材剧。本剧主要是通过描述后宫之事,以剧中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为中心展开叙述,而这也是可以迅速引起观众产生共鸣的最佳方法。

(二)网络小说中家庭伦理题材的改编。以家庭为单位,将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以及感情变化等问题展示出来,就是我们常见的家庭伦理剧。通过这样的题材,将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全部体现出来。正是由于这类电视剧给予了家高度的认同,使其拥有了国内最强大的观众基础,同时在制作方精良制作水准的衬托下,使得这类题材的作品可以长期活跃在荧屏之上。比如六六的著名作品《蜗居》主要是以现代房奴作为故事的切入点,精心塑造了剧中为了房子辛苦打拼的郭海萍、没有经受住物质诱惑的郭海藻以及榱艘患核接而罔顾国法的宋思明这三类人物形象。本剧主要通过反映现代社会普通家庭买房的艰苦历程,反映出严峻的社会问题,深受观众喜爱。

(三)网络小说中都市情感题材的改编。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将男女情感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反映爱情心理和状态的影视作品,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都市情感剧。而这类影视题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的恋情,还广泛涉及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而其中所设置的职场、商战等都是男女情感发展的催化剂。《最美的时光》《命中注定我爱你》《泡沫之夏》等热播都市剧也再一次证明了网络影视改编所拥有的巨大魅力。

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小说改编剧衍生产业互助发展。通过网络小说与影视剧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从而形成了一种互惠互赢局面,而这也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部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并让广大观众看到,才能延伸出互助发展的产业链。而作为我国文学作品发展的领头羊---盛大文学,对于网络文学与影视剧、游戏以及动漫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就十分重视,像我们所熟知的《裸婚时代》《步步惊心》等热映剧集就是旗下公司所制作的。而这些热播剧、电影等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且也获得了非常可喜的收视率和票房。同时业内对于盛大文学的经营策略也给予了高度认可,同时,其在我国文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将原有资源进行整合,联合出品。共同参与多方发展是影视剧制作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为了促使多赢局面的迅速实现,众多国内的影视公司已经开始强强联手的合作方式,共同分享优秀的资源,同时也一起承担可能产生的风险。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访问非常灵活和开放,因此使得越来越多的非影视专业人士也投入到了影视剧行业。但是因为其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与理论,而且受到拍摄器材、人员、道具以及环境资源的限制,使得一部非常受观众喜爱的网络小说在制作成影视剧之后饱受诟病。

(三)技术和内容双重提升。近些年,利用超媒体手段进行网络小说的与公告,使得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小说,而且可以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故事结局,利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各不相同的欣赏视角。

三、结语

网络小说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其也为影视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参与到优秀网络小说改编,主要是由于网络小说的内容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网络小说与影视剧共同合作、相互发展的推动下,促进了中国网络小说影视剧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简言之,即学以致用。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竞争激烈时代,精通外语者在就业面试和工作薪资上占有很大优势。而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语言环境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目前在中国的操英语本族语者数量很少,存在各高校英语外教师资短缺、个人聘请外教辅导口语的费用较昂贵等现状,学生难以经常与英语母语者直接交流,面对面地感受英语语音、语调、节奏、说话者的表情及体态,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等。在这种情形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影视制作与传播技术的革新、学校教室多媒体设施的充分配备,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各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应灵活充分地利用英语影视资源,强化语言的视听输入,创设英语语境,刺激学生大脑的记忆和联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效率和教学效果,在互动性、探究式、任务型影视英语教学模式中实现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影视资源

(一)影视资源的历史发展

电影和电视艺术是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之后的第七和第艺术,生机勃勃、前途无限。我国古代的皮影戏和走马灯揭示了电影的基本原理,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欧洲人进一步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了电影。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多发现视觉暂留现象,即物体从眼前拿走之后,它在视觉中的影像还要停留一会儿。1832年,普拉多将图片画在硬纸片上,连续转动形成连贯的动作,取名“诡盘”,标志电影研究进入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发明活动视盘。1853年,奥地利冯乌却梯奥斯将军用幻灯播放了最早的动画片。美国人认为美国电影的鼻祖是爱迪生,他在1888年开始研究活动照片,1893年发明了电影视镜,建立了摄影棚,拍摄了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写镜头“打喷嚏的人”。1896年,发明了维太放映机,使得影片可以在剧场中向广大观众播放,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同一时期,1895年伦敦的巴德艾卡和保罗、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开始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热情,开启了电影的放映之旅。这个时期的电影,其实是快速摄影或者说是一些活动的照片,没有声音,没有动作,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主。1908年,法国拍摄了第一部带有情节的故事片《杰斯尔公爵的被刺》。1911年,意大利里佐托卡努杜发表《第七艺术宣言》,标志着电影在人类艺术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20世纪初期的电影是以卓别林为代表的默片时代。电影播放时,剧场有讲评人讲解、乐队伴奏。后在电影中增加字幕来表达人物间的对话。1927年,美国出品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1935年,又拍摄了第一部彩《浮华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的发展从窄银幕到宽银幕到环幕到360度球幕,从2D到3D立体电影,从无声、有声到立体声,从视觉特效到触觉动感、嗅觉体验,强烈刺激观众的感觉神经,留下震撼感受和深刻印象。电视的诞生追溯到1930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用电视设备转播意大利独幕剧。1954年,美国制造出彩色电视。至今,电视在式样、大小、接受方式和播放质量上都发展迅猛,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和信息传播工具,日新月异,前途无量。

(二)影视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影视资源浩如烟海、丰富多彩,有许多优秀电影网站和资源库供英语教学选择。影视资源按主题可分为爱情片、科幻片、灾难片、魔幻片、战争片、犯罪片、冒险片等;按形式可分为动作片、音乐片、剧情片、文艺片、纪实片、偶像片、动画片、3D影片、微电影等。丰富的影视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使英语教学有很大的选择度,方便开展个性化英语自主学习,成为现代英语素质教育和文化教学的最佳途径:1.广泛性影视艺术是多种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的有机组合。影视作品中包含了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时装、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科技等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能满足英语教学的跨领域、阔视野的需求。2.逼真性,包括真实性和拟真性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展示了人类各个历史时空中或琐细、或伟大、或温馨、或惨烈、或浪漫、或恐怖的外在生活和内心世界。科幻、魔幻、灾难片等是人类无限想象力的展现舞台,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真实生活语言交际情境。3.强烈动作性和语言简练性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推动、气氛的渲染都需要通过画面的动感和地道简练的对话来实现,对好奇心强的青年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语言简练、纯粹、地道、真实,使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的精髓,摆脱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尴尬。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是现代优秀人才的标签。4.娱乐性作为大众流行文化娱乐方式,影视艺术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步入了多姿多彩、光怪陆离、时空跳跃、心理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的光影穿越时代。在给人们带来喜怒哀乐各种观感的同时,引发人性、认知、道德、伦理、哲学等层面的深刻思考。影视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在英语教学中要避免过度沉迷于影视中的异国情调和震撼场面,仅看热闹,被表象所惑,缺乏深度理解和探究环节。5.跨越性影视作品的内涵穿越时空、跨越国家界线、超越民族差异,使全世界的人们在同一部电影中找到熟悉的共性和心灵的共鸣。特别是好莱坞美国电影,在追逐全球利润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人民的融合和跨文化交流,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慢慢培养起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影视英语教学

(一)影视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影视英语教学有着深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具有工具、调节、互动、人际、启发、想象,以及表达功能。影视资源是语言的真实表现和文化的传播载体,影视英语教学可呈现、激发和训练语言的各项功能。Krashen的语言输入和情感过滤假说认为,学生必须在接近真实生活的语言情境中,接触到有现实意义的、生动有趣的、互有联系的语言,才能实现二语习得。影视资源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满足了语言输入丰富和情感过滤度低的要求。心理学对人类记忆持续性的实验表明,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渠道获取的信息在人脑中的记忆效率是单独视觉信息记忆效率的2.5倍,是单独听觉信息记忆效率的4.5倍,且记忆时间更长。影视英语教学的开展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撑,也有信息技术发达、国际交流增多的时代背景要求。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国际上不断上升,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迫切需要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能灵活运用英语语言技能,又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影视艺术的长足进步,影视作品的内容广泛性、生活真实性、画面动作性、语言简练性、文化跨越性、精神娱乐性等特点,正好满足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形势和时代的需要。因此说,影视英语教学应运而生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影视英语教学主要内容

随着学校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影视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所有英语课程中,包括英语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英语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其形式从图片、视频片段,到电影、电视剧、各种电视节目等,多种多样,精彩纷呈。根据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不同,影视英语教学课程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影视作品为主要授课内容的影视主干课程,如英文影视鉴赏、影视评论,以及影视艺术专业课程等;另一种是以影视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影视辅助课程,广泛应用于英语视听说、翻译、写作、英语国家概况等各种英语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课程中。在影视英语主干课程中,影视作品作为社会文化载体,其教学内容应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与概念,简单介绍电影的画面、声音、镜头、剪辑、蒙太奇等纯电影问题,重点分析电影的题材、类型、任务、主题等内容问题,并通过实际电影案例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特点。在影视辅助英语教学课程中,一方面,应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认真选择相关影视资源,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如在翻译课中,影视英语交际语境是使学生明了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如何使用恰当、适度的译语来表达源语者的含义,培养学生建立等效翻译语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高级班和普通班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因此,影视英语教学应考虑到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层次水平、年龄特点、性别结构、心理状况、班风气氛、专业特征、地域差别等特点,选择难度适宜、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语言能力、文化素质并重的影视资源,并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电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户,是认识自我的镜子,是照亮人生旅途的路灯,也是漫漫长夜里的一帘幽梦。对于我们来说,阅读电影其实就是阅读生活。”(尹鸿,2005)影视作品是通过人、景、物、声、光、色等传达社会交际信息和跨文化交流意义的多模态语篇。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数字化时代要求我国英语教学建立基于课堂和计算机网络的参与式、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原则,将影视资源融于英语教学中,创设自然生动的语言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人文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Inc,1985.

[2]LynnA.尹鸿,霍思亮.英语电影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班文涛.文化教学与电影文本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5):31-34.

[4]郭蕾.运用英文影视材料提升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J].电影文学,2010(12):145-146.

[5]黄芳,刘芹.多模态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途径研究——基于影视英语教学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2(30):91-9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9篇

作为姊妹艺术,近年来文学与艺术各门类都遇到不少挑战。众所周知,文学在众多艺术样式中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影响和制约着其它艺术种类的发展,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以及实力最为雄厚的作家群体。但在近二十多年以来,文学这种经久不变的地位终于发生了变化。究其原因,与艺术的多元发展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电子媒体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文学渐渐平复,出现前所未有的平静,许多文学团体、报刊及作家都经受着寂寥。人们开始正视这样的课题,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来以及现代传媒日新月异的情势之下,文学与艺术如何才能保持蓬勃的生命活力?实践使人们逐渐获得共识,努力追寻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与互动,是各门类艺术持续发展的共同道路。

在人类历史上,文学与艺术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在广义上可统称为艺术。而人们又常常把文学与艺术并称,显然其间又有着一定的差异。文学对生活和自然的表现是间接的,需要由文字充当中介,其它艺术对生活、自然或人类情感的表现具有直观性或直接性,采用形象或情境加以表现,不需要文字为中介。文学的生命正是在于它能够对人类生活或情感予以深度的表达或揭示,恰是由于这一点,文学才永远为人类所需要,而不可能为其它艺术所替代。

艺术发展历程表明,文学与艺术从来都是互动的。在诸种艺术种类中,哪种艺术能够源源不绝地从其它艺术中汲取素养,谁就可以获得生命的动力。反之,就将衰落。有的艺术曾经从各种艺术样式中汲取素养,创造了自身的辉煌。但往往达到顶峰之后,便出现了封闭的态势,加之社会因素的各种制约,便很难挽回式微的趋势。文学与各类艺术的契合、互动,正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契合,即相互融汇与化合,你融入了我,我也融入了你;互动,即相互促动与推进。文学与艺术协同而并进,将获得共同发展,携手创造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2

无论到何时,文学均具有独立的可以阅读的极高价值。第一,艺术大都以形象示人,通过形象或意境表现一定的精神意蕴,而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精神意蕴,最少受到物质因素的制约,具有表现客体世界的无限可能性;第二,艺术在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人类情感中具有直观的或直接的特点,文学则在表现客观事物中呈现为模糊的与含蓄的特性,正是由于借助于文字的无穷魅力以及间离的特点,而不是一览无余,使之具有了更多供人体验与思索的空间;第三,艺术在创造活动中较多注重于感性,文学创造则较多偏于感悟,游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具有表达人类复杂情感的能力,以及探索审美精神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深度。但是,也正是由于文学以文字作为中介,欣赏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字与语言的阅读能力,使之产生一定的限制,与较广泛的大众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而欣赏艺术作品则没有这一限制。因而在当代,文学似乎具有趋于小众化的特点,但它决不会因此失去其价值。人们既需要通过艺术活动实现对于艺术形象及意境的感悟,同时也需要通过文学进行更具深度的人类审美精神的审视。艺术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也不能代替艺术,文学与艺术的共存与共生是永恒的。

近年来,有人称世界已经进入读图时代,意即人类将不再重视阅读,而是以观赏影视及其它图像类作品为主。诚然,人们观赏影视及网络作品增多,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人们的鉴赏趋于多元是正常的,而完全以读图代替阅读则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其一,它将促使人们停留在对于一般形象的表层化欣赏,逐渐走向对于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拒斥,导致人类思维的浅薄以及思想的贫瘠化;其二,它将使众多艺术样式脱离文学与各种艺术之间精神的连接,失去来自文学的源源不绝的素养,使艺术走向表层化和浅陋化。历史上,艺术样式从来都是难以与文学脱节的,其中所有艺术样式中的经典性作品,大都直接或间接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人类艺术诞生的初期,文学就与原始音乐舞蹈与原始美术共同成为人类最早的艺术样式,文学的价值是与人类的生命与生存价值追求紧紧相连的,它直接与人类的最基本的交流与表达情感的方式――语言活动相联系,实际是人类语言交流活动的凝练与升华,从这一意义来看,只要人类的语言交流活动不会消失,人类所依附于此的文学活动也就不会消失,文学仍会长久地具有独立阅读的价值与品位。正是由于文学表现形象与意境的间接性,带来更丰富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也就具有了更多含蓄隽永的可以咀嚼与思索的空间。人们既可以领略语言和文字的审美内涵与形式美感,同时又可以通过对于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形象、情节、情境、意境,进入特有的社会、自然和人生境界,进而审视与思考人们所感悟与关注的各种现象与课题,并通过自我的熏陶,实现对美的境界的感悟与升华,以及对于一定理念的解读与洞察。不读文学,就无法理解语言与文字所具有的内在的意蕴之美以及由语言的韵律、节奏和文字的形、音、意所创造的无限美好的境界与空间。特别是汉语言文字,以其特有的姿态出现于人类社会,其形式的美感魅力与内蕴的精神含量都是博大精深的,愈来愈为世人感慨与神往。不读文学,就无以领略其浩瀚之美,同时也会失去一种极其重要的审美活动方式。

与此同时,文学将持久地以母体艺术的样态呈现于世。它不仅可以让人们在独立阅读中获得精神熏陶和审美愉悦,同时可以作为许多艺术样式的母体艺术而存在。戏剧诞生之初,就出现了戏剧文学,20世纪又相继出现电影文学、电视文学,这些样式既具有文学的特点,可供人们阅读,同时又与戏剧、电影、电视相接轨,具有鲜明的交叉性特点。至于对文学作品的借鉴与改编,更成为众多影视剧作品成功的基础;音乐文学的出现,不仅在于歌词与歌剧的创作,同时也在于文学想象对于音乐的整体性建构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几乎所有音乐家的创作动机的生成,均与文学原作或者文学想象的意象和意境有关;美术与雕塑,有史以来便与文学相连,其美术形式得到文学创作方式或意境创造的重大影响,其题材更是与文学家的追求相互交融。例如,梅兰竹菊既是文学家表现的主题之一,也同样见诸于美术,成为美术家表现的重要客体。社会不仅早已出现连环画等文学与美术接轨的艺术样式,更以多种方式,将美术活动的创意、策划与文学相联系;在当代,文学对于现代媒体艺术的作用愈来愈显著,渗透于各种媒体,影响到电视、网络、手机等方方面面,出现了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广告文学等新兴的文学样式。同时,文学对于各种媒介及其艺术样式的倚重也越来越明显,例如音乐散文、音乐剧、广播剧等样式,均是文学与艺术嫁接的结果。

文学与艺术的契合,更深刻地体现于人的精神深层。它们同是对于人类审美情感与审美认知的追求,因此具有不可割裂的血脉联系。失去文学的滋养,艺术将失去活力与灵气。众所周知,一些当代艺术家试图摆脱文学的影响,尝试以哲学、心理或其它社会学科为基础创作艺术,到头来则成为晦涩的干枯的某种理念的传声筒,而它失去的,正是文学与艺术与生俱来的审美精神与意蕴。至于那些执著于丑陋和腐朽文化形象表现的人们,更是与人类的审美精神相去甚远。

3

可以说,一个新时代的大文学即将呼之欲出。作为大文学,它一方面与现存的各类艺术样式具有密切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使之在新的时期更加显示出相互融合与促动所产生的巨大效应,许多新颖的艺术样式和洋溢着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频频面世,有的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艺术样式分类的界限,而成为新鲜的具有综合意义的艺术产品;另一方面,它更多地延伸于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极强的辐射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跨越各种艺术门类乃至文体的写作,具有普适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当代新媒体艺术的浸染,更是显现出极强的渗透性和亲和力。

在形成与建设大文学的进程中,追寻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与互动,是文学与艺术的共同发展之道。文学和艺术均应持续地与其它艺术实现融合,方能不断从各种艺术样式中汲取营养和元素,永远保持其生命活力。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与互动主要体现于,其一,艺术形式上的相互借鉴。持续地改善与更新艺术样式的形式创造,是艺术活动赖以保持活力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些方面,内在地维系着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的密切联系。无论何种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均应成为其它艺术样式可资吸取的重要经验,其形式创新只要有可能,就应在自身的艺术活动中借鉴或采用;其二,艺术题材及其内容体系的相互借鉴与吸纳。艺术表现的主题、题材及其情节、人物等,在不同艺术样式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借鉴和吸取。文学对于其它艺术的影响在这一方面是主要的,许多艺术样式中的经典性作品,其内容来源大都与文学蓝本有关;其三,在艺术的意象、形象、意境等方面的创造与相互影响。文学与各种艺术样式既可以分别创造出不同的意象、形象或意境,也可以相互借鉴,通过移植或再创造,推出具有类同意义但形式感迥然不同的形象与意境,由此当会产生异样的更为突出的效果;其四,在艺术风格、艺术趣味等方面的衔接与互通。艺术风格及其趣味的追求,是一定艺术样式或作品审美价值的表征,体现了艺术家的美学格调与风范,文学与各门类艺术之间,也可以展开充分的沟通,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实现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与互动,还需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在审美文化的轨道上实施契合与互动。在人类生活走向审美化的进程中,文学与艺术同时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契合与互动,必然是在审美文化的基石上进行。文学与艺术一样,均有着典雅与通俗、小众与大众之区分,格调与品位的不同决定着文学与艺术创作的基本走向。然而,并非典雅的作品一定属于小众,也不是所有典雅的作品一定没有市场,是否具有市场性和大众性,主要取决于文学或艺术创作的内涵的价值取向和形式的审美娱乐含量。作为作品的内涵的价值取向代表着社会与大众的心声与需求,势必获得大众的接受,取得较好的市场效应;同理,具有较高审美的与娱乐元素的形式创造也更为大众所欢迎,所谓雅俗共赏即指此。

二是在与市场和经济结合中实施契合与互动。文学与艺术都需要与经济活动相联系,将自身的发展推向市场。特别是在当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文学和艺术不仅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都面临着挑战。文学可能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同时也可以通过重组与融合等形式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特别是在各种经济因素溶入文学与艺术的态势下,单纯的文学创作便显得被动与手足无措,然而,经过文学工作者的调整,可以很快将视角指向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之中。或者适应经济发展与活动的需要,调整创作的取向;或者坚持文学独立的艺术品格,从审美文化的深度对于经济与市场产生影响。

第10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分类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民俗类遗产早在我国旅游业开发之初就融入其中,并获得了一定成功,因此国内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时,经常以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来进行研究。事实上,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及模式也有较大差别。

从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上来看,不外乎包括:“食、住、行、游、娱、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即是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合理组合与包装,形成旅游产品的六大要素形式来进行合理的表达。显然,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内涵、承载形式的不同,其旅游产品的表达形式上是不一样的。针对某一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形式来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

本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结合我国在2005年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本文研究所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类、仪式节庆类以及文化空间类等五大类型,来分别探讨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及模式。

一、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民间文学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社会,足以反映民间社会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其又可以分为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部分[1]。散文体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等,韵文体文献包括史诗、叙事诗、歌谣、谚语等。在历史上民间文学类非物遗产很少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商业化经营乃至实行产业化开发。因此将民间文学类非物遗产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也不是不可能。

1.通过编辑、出版的方式将民间文学转化为旅游商品,从而实现民间文学本身的商业化经营。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目的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编辑成民间故事集、神话集、史诗集、歌谣集等集结出版,以民间书籍的旅游商品形式进行售卖;将民歌、民谣、叙事诗等转制成VCD、DVD商品形式出版和售卖。

2.与表演艺术类非物遗产结合,通过改编,使民间文学以一种更符合旅游者口味形式展现出来,实现其旅游产品的转化。事实上,很多表演艺术类非物遗产的核心内容均来自于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类的非物遗产是最容易开发为旅游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将民间文学内容通过表演艺术的方式予以展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改变成影视剧。通过将民间文学改变成影视剧,并将其搬上银幕,一方面拍摄该剧的基地将会进一步转化为一个吸引旅游者的旅游景区,另一方面,影视剧本身也是吸引旅游者观看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如云南路南石林,通过将其民间传说《阿诗玛》搬上银幕后,不但该景区因此而一炮而红,这部电影也是很多旅游者去旅游过程中选择必看的一项旅游活动。杭州西湖千古流传的“白蛇传说”以及动人心弦的“梁祝”都是民间文学类遗产很好的融入旅游开发的典范。其二,改变成歌舞剧。歌舞剧,是现代旅游活动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表演活动形式,很多旅游目的地都将其反映本地的民间故事、神话等文学内容通过歌舞剧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也形成了非物遗产进行开发的一项重要模式——舞台化模式,并在业界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其三,改变成故事,形成茶馆文化。很多茶馆文化的说唱艺人,其内容的来源均与本地民间文学类非物遗产有重要的渊源。文学茶馆不仅成为了很多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重要活动点,近年来甚至被搬上电视银幕,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四川电视台“摆龙门阵”等节目。

将民间文学融入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中,通过景观的设计、景点的文化包装将反映该景区的民间文学的内涵融入到景区的开发中,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档次。民间文学类非物遗产是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和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文化包装元素,规划师们,往往将反映当地经典的民间文学故事的内容,通过景观设计和景点文化包装融入其中,从而增加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凸显其神秘性。例如,陕西省城固县南沙湖风景区开发过程中,就很好地将当地传说的地母文化融入到景观和景点的打造中,根据《地母传》叙述内容,打造了诸如“梅花岭”、“杏花村”、“桂花城”等景点,据此还包装了“天皇岛”、“地皇岛”、“人皇岛”等名称,取得一定的成功[2]。

二、表演艺术类非物遗产旅游开发分析

表演艺术类非物遗产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通过唱腔、动作、台词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演唱者内心世界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1],包括民间说唱、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以及体育竞技等内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中,除了传统手工艺以外,表演艺术是最容易走入市场与旅游开发接轨的。许多的民间小戏、杂技、曲艺等通过搭建草台班子的形式,从其产生之初就留下了厚厚的商业气息。对于表演艺术类的非物遗产通过商业演出的模式与旅游活动进行结合是其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因为只有通过商演,才能确保这些非物遗产不失去其原有生态,使其活态传承。正如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所说:“京剧不是博物馆艺术,要讲究活态传承,只有在不断的演出中,这个剧种才更有生命力”[3]。

(一)表演艺术类非物遗产旅游产品转型模式

第11篇

论文摘要:以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面临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有鉴于此,我院大胆改革,创新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一、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影视创作还属于影视艺术的专业领域,被媒介长久羊断,90年代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仪使得数码摄像器材和非线性编辑设备的性能不断提高,而且出现大幅度降价,稍具规模的广告公司都有能力配备精良的数字摄录编系统,他们不再依赖专业电影公司和电视台的专业人士进行电视广告或宣传片的制作,在招聘员下时将日光投向那此不仪具有广告学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影视创作能力的求职者,在实际下作中要求员工不仅能进行电视广告创意写出文案,还要求他们能根抓文案写出分镜头脚本,绘制故事版,有此公司将拍摄交给影视公司进行,后期制作则由员工完成,而有此公司前后期制作完全由本公司员工完成。再如电视台在招收新闻记者时,除考虑相关的专业背景外,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根抓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要能采、能写、能编甚至能播。

而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视学院、广告学院均开设有与影视创作相关的短期培训班,而向社会招收学员,学员中除在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下作的从业人员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即将踏入社会和刚踏入社会的具有广告学、新闻学、艺术设计、文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wWW.133229.cOm于是开设有以上专业的各院校也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继开出了与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我校广告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进行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非影视艺术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带来的教与学的双重困惑,教师方面,而对毫无影视艺术基础的学生,在课程目标、内容、侧重和深度上就很难把握;学生方面,一部分文科背景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他们渴望多学此文化理论,增强自己的人文索养和理论分析能力,一部分理科背景的学生则抱着艺术专业的理想甚至简单地与专业性院校的影视艺术类专业相比,希望通过开设影视制作课程迅速掌握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能力,对影视制作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主要经验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经过了5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厘清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进而规范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教学实践

1.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

我们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不仅具有一定的影视艺术修养,还要具有一定的影视制作能力的电视广告创作、各类宣传片创作的专业人才,为广告学专业服务

2.厘清课程设置的特点

影视艺术类专业从整个影视学科的整体出发,培养通晓影视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全面人才;体例上,以整个影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和基本技能为主体,包括影视理论、影视历史、影视摄像、视听语言、影视剪辑、影视编导、影视照明、影视造型、影视美学、影视声音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从师资、学生的来源、教学条件都不全面和专业,因此不能要求学生能达到影视艺术准专业的程度,但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即能将文学的作品视觉化,写出分镜头脚本,同时使学生具有一般镜头叙事能力,完成影视作品的前后期创作。

3.规范课程教学的内容

我院广告学专业开设有《电视摄像与编辑》、《电视广告制作》这两门和影视制作相关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上,《电视摄像与编辑》是《电视广告制作》的先修课程,《电视摄像与编辑》教授的是影视制作的基木理论与基木技能,理论教学着重讲授不同镜头的艺术特性、画而造型的元索以及艺术特性、画而构图、固定画而及运动摄像的特点及影视剪辑学的相关理论,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是《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的后续课程,理论教学具体涉及到的是电视广告的分类及特点、电视广告创作的原则、电视广告创意的原则、电视广告视听语言的风格等等,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aftereffect影视特效合成软件的学习,主要通过该软件让学生掌握电脑合成技术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题化的电视广告创作实验

4.教学实践

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让学生进入到影视创作的学习状态,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并能较好的运用镜头叙事成为课程教学的关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和理论同步开出的是电视摄像技术实验和非线性编辑实验,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和理论部分相结合,如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不同镜头的艺术特性,紧接着的实验项目就是摄像机的光学镜头,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光学镜头训练时能迅速领悟到理论课讲述的如广角镜头景深范围大、透视感强、强化纵深方向运动物体的速度、适合抢拍、抓拍等艺术特性。再如当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是电视剪辑中动作的分解与组合,紧接着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就利用不同机位拍摄的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索材进行动作的分解与组合,这样一个环节下来,学生明自了电影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通过后期剪辑将前期不同机位拍摄的镜头进行分解与组合,通过画面完成一段情竹的完整表达,使观众的视点得到的解放。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得到了统一。

前后期制作相结合。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将电视摄像与编辑结合在一门课程中,而影视艺术专业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两门课开出,影视艺术学院之所以分得细是因为已开设有电影电视剪辑学、视听语言、影视编导等等影视理论方而的课程来指导实践性较强的电视摄像与编辑但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象影视艺术专业一样分得很细,过程拉得很长,我们要求能通过影视制作课程的学习迅速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另外电视摄像与编辑木身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前期拍摄是为后期编辑作准备,而后期编辑也是为了完成前期创作的思维和理念。如果分为两门课,电视摄像使学生虽然掌握了电视摄像的艺术和技术,但不明自拍摄的镜头将作何用,不适合培养学生镜头叙事的能力,而电视剪辑部分讲授的内容大多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基本操作,对电视剪辑的理论和技法涉及较少,软件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教导学生运用电视剪辑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进行作品的剪辑,培养学生剪辑的思维,如果要求学生将自己前期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就会发现前期拍摄的不少问题,如画而的构图不美,景别不够规范,拍摄的角度和机位应该调整等等,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画而感,同时对镜头叙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由此我院将电视摄像与编辑作为一门的一独的课程开出,配备了一位具有影视制作综合能力的师资,既能进行电视摄像的教学也能进行电视剪辑的教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电视小短片的前期制作,包括剧木的拟定、分镜头的撰写及拍摄,然后要求学生将拍摄的索材剪辑成片,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同时让制作小组的学生发言谈创作的体会,让同学们对各组的作品互相作出评价,这一过程下来同学们很快对影视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把握,同时对怎样用镜头叙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字表达与视听语言的表达相结合。影视作品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视觉化除了在实题化作品上培养学生的画而感和镜头叙事的能力外,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抓教师规定的主题即兴用一段文字表达与主题相关的一段情节,然后将这段文字视觉化,利用分镜头表达出来,这一训练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及《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均被采用,在《电视摄像与编辑》中会以约会、离别、感动等主题由学生先进行文字表达再将这段文字用分镜头表达出来,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中,要求学生将课前布置的30秒的电视商品广告的文案创意表达出来,少将其视觉化,同时请其他学生提出意见井进行修改。学生们在这个环节有着较高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能写能说,但画面感不强,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培养他们的画面感以及镜头叙事的能力。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在影视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不可能如同影视艺术专业般在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上给学生全而细致的培养,作为任课教师要推荐一此与影视艺术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影视艺术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任课老师还要推荐一此好的影片给学生加强读解影片的能力,将影片中的创作手法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如在《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中,仃课老师布置学生课外观摩经典影片,在课内针对其中精彩的段落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蒙太奇的思维、时空的转换、时空的压缩与延长,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运用等等,课外布置读解电视广’告,在《电视广告制作》课程教学中播放一则广告马上让同学们说出共有多少个镜头,背景音乐在什么时候响起的,里而时空压缩与延长的段有哪此等等,利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由提高学生读解影片的能力,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画而感、

三、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广告学专业开设影视制作课程教与学的双重困惑得到初步解决,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广告学专业特色的影视制作课程教学之路,学生们可以自由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

在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中,我院的影视广告作品在湖南省分赛区取得了影视类作品的一个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优秀奖。在全国的评比中又获得两个三等奖,影视作品的获奖等级在湖南省处领先水平。

从2004年开始我院陆续有学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导演系研究生。另外从事与影视创作相关下作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正逐年增多,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广告文案创意及分镜头和故事版的制作,有的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前期拍摄和后期有的在电视台从事摄像记者,有的在电视台从事后期编辑,有的利用学到的影视创作知识为单位创作企业形象宣传片或是情景式的培训短片。如在深圳某外资公司下作的三个2007届毕业生联合为该公司创作了一部企业形象宣传片,该片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赞扬,将该形象宣传片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形象推广片,并向我院寄来感谢信,信中说到“名校出名师”“名师出高徒”。这无疑是对我院广告学专业影视制作课程教学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张晓冬.影视艺术手段与教学[[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2)

[2]宋红岩.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影视语击的读解能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第12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视频;课程教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33.96

高校公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技术,还应该结合多媒体视频把体育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积极的倡导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因此,面对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多媒体视频进行教学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视频教学和体育的最新发展动向,通过结合多媒体视频包括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手段进行教学,结合体育电影等影视作品以及大众影视艺术等手段开展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视频教学的重要意义

1.1开展视频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所有的学习首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去完成学习的任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的学习,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下接受知识,并不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自发的去学习。并且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机械、呆板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很空洞、肤浅。学生兴趣低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从而也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甚至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热情。由于多媒体视频教学是集形、声、色、知、情、意于一体,来自感官的多重刺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激发,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感到空洞乏味。

1.2开展视频教学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同时感知动作,这样所学习的动作更容易被快速的掌握。据教育专家的相关统计,通过视觉和听觉,人们获得的信息能达到信息总量的94%,均比单纯的依靠视觉或听觉或某一单一的感官获得的信息量要多的多。而多媒体视频教学过程中依靠其独特的视觉与听觉功能,能够以生动鲜明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动画效果、音响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通过多媒体视频中对运动员的动作了解,从而让学生知道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可以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视频影像动作暂停或者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整个技术动作的过程。通过暂停和放慢动作之后学生更清楚每个动作的技术细节,能够迅速地建立起感性认识,缩短对动作泛化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1.3 开展视频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审美观

体育电影等影视作品以及大众影视艺术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地追求美和审视美,影视作品中运动员的造型美、肌体美、运动美通过姿态、身体、线条、肤色、肌肉、骨骼、身体活力等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形健美、身体匀称、健康强壮。通过影视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可以使人青春焕发。体育电影等影视作品中通过摄像机对运动员环绕拍摄特写,并且通过流丽华美的古典音乐以及炫目的阳光配以钢琴伴奏,在高大健美的肌肉线条和姿态造型下,通过流畅的线条和运动的展示,让学生萌生一种眩晕的陶醉感。因此将体育视频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审美观让大学生正确地追求美和审视美。

2 高校公体课程中引入视频教学的分析

2.1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引入视频教学的目的

体育是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为目的,以永不气馁、永不放弃、永不低头为精神的人类进行活动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在体育纪录片和体育电影等影视作品,其所传达的体育精神都是统一的。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对体育视频教学加以灵活的运用,将教学内容与影视相结合,运用集图像、声音、画面、动画于一体的全面综合性影视形式,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引入视频教学的注意事项

进行视频教学时,所选择的体育多媒体视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事项:(1)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与现实生活、国内外体育重大赛事有关的影视作品;(2)选择的多媒体视频要密切联系课堂教学;(3)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视频种类;(4)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5)结合体育视频让学生了解体育动作的重难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要多与学生主动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 结语

高校学生群体目前以“90 后”为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锻炼方面,教学过程中还要融入体育自身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将多媒体视频融入体育教学,在教学的形式上要体现出灵活多样性。教学视频可以运用于课程的开始部分,也可以用于教学中,用于开始部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间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动作的重难点加深对动作细节的掌握。总之,要把视频用于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只要选得好、用得对,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视频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龙.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131-133

[2]叶子建.体育电影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及思考[J].电影文学,2011,(6):161-162

[3]赵燕.体育电影对大学生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0,(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