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师专业技术总结

技师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2-07-08 22:1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师专业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师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

一、评聘高级技师专业(工种)范围和职务名称

高级技师是在高级技术工人中设置的高级技术职务,高级技师评聘是技师聘任制的组成部分。高级技师应在化工行业技术密集、工艺复杂的专业(工种)中具有高超技能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技师中评聘。根据化工行业的特点,决定先在氮肥、复肥、硝酸、硫酸、纯碱、氯碱、染料、农药、乙烯、电石、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化工和轮胎加工等十七类专业(工种)中进行试点。

化工高级技师的职务名称,原则上按专业命名。对于化工工艺操作高级技师,前面冠以专业或产品名称,如合成氨、尿素、纯碱、烧碱、轮胎加工高级技师。对于化工设备检修高级技师,按照检修物类型命名,如化工机械设备检修、化工电气设备检修、化工仪器仪表检修、化工防腐蚀高级技师。

专业(工种)范围和职务名称附后(见《化工行业高级技师试点专业范围及职务名称表》)

二、任职条件

(一)担任技师职务三年以上,在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和解决本专业(工种)高难度生产技术问题等方面,成绩显著,贡献突出。

(二)在本专业(工程)具有较系统的技术理论知识,并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工种)的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操作技能,有参与组织系统或工序开停车的能力,在行业或企业内部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热心传授技艺、绝招,有培训中级以上技术工人的能力,能指导、带领技术工人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

(五)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生产工作。

三、考核内容和重点要求

考核内容,应包括专业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工作业绩和劳动态度等项。在坚持全面考核的原则下,重点放在工作业绩、分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创新能力上。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考核,应以笔试为主,同时应撰写单项成果论文或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并进行知识答辩。工作业绩的考核应以定量为主,包括履行技师岗位职责、技术成果、传授技艺等方面的成绩。各试点企业要根据上述要求,制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具体、明确,尽量定量化。

四、比例限额

化工行业高级技师的设置,原则上按生产装置或生产流水线确定。高级技师的比例限额应控制在技师总数的百分之十以内。试点地区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剂使用。

五、组织领导

(一)化工行业高级技师评聘试点工作,由化学工业部劳动安全司归口管理,负责提出实行范围、职务名称、考核标准及要求,制定实施办法,指导行业高级技师的考评工作。

(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化工主管部门应会同本地区劳动部门成立化工行业工人考核委员会和各专业(工种)的考评组织,负责本地区化工企业高级技师的考评工作。

(三)各试点企业要成立考核组织和各类专业考核组织,负责本企业高级技师的具体考核工作。各专业考核组织成员中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少于三分之二。

六、评聘程序

考评高级技师,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基层单位审查推荐,经专业考核组织考核,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化工行业考评组织评审。经考评合格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行政部门核发证书。取得高级技师合格证者,由所在单位行政领导进行聘任,签订聘约。

为了加强化工技术人才的管理和交流,各试点企业应将高级技师考核评审表分别报劳动部一式二份和化工部一份。

七、职务津贴和其他待遇

高级技师从受聘之月开始,享受高级技师职务津贴,取消技师职务津贴。高级技师职务津贴按平均每人每月50元标准核算,具体标准在每月40元至60元的幅度内(不得压低或提高,更不准挪作它用),由各单位自行确定。对核准下达的增资指标,列入企业成本。

高级技师可享受本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

高级技师任职二年以上,在受聘期间退休,其职务津贴列入工资基数计算退休费。

高级技师的退休年龄,根据生产工作的特殊需要及其身体健康状况,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八、使用和管理

(一)高级技师属工人编制,由企业劳动部门负责管理。

(二)高级技师的聘任期限一般为三年,根据工作需要可连续聘任。

(三)对高级技师应定期进行考核,并建立考核档案,不称职者应予解聘。

第2篇

根据今年省职称工作会议精神,为做好**年我省技工院校教师高级职称(含教授级高级讲师,下同)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评审的时间和程序

1、技工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执行《关于印发〈**省高等学校教授资格条件(试行)>等138个条件的通知〉(苏职称[2003]2号)文,以及《关于当前职称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苏人发[2004]24号)文精神。技校教师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于7月下旬进行,申报对象为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其他职业培训、教研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请各市将送审材料于5月25日前报送省技校职称办(以市或厅局为单位、逾期10日不再受理)。请各单位申报人员严格按照统一要求(见附件一)报送材料,并按省物价、财政核准的收费标准,每人缴纳评审费400元(申报正高及破格申报者500元)。申报材料不足或手续不全的作无效材料处理,材料未按清单要求整理将予以退回。

2、各市以学校为单位,按照结构比例,对申报人员行筛选,通过组织考核、群众公示等办法确保让表现好先的人员申报,表现差的人员延缓申报。教授级高级讲师申报侧重为一线教师和长线专业(兼顾其他人员和专业),具有突出贡献和突出业绩的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优先申报,同时各市须在限定申报名额内申报(见附件二)。教授级高级讲师申报情况需在本单位公示,评审时应按规定参加论文答辩(答辩期间食宿费用自理)。

3、凡破格申报者任期内年度考核须合格,并具有一次单位(同级)以上表彰(先进)(提供为优的年度考核表或先进表彰证书),同时填写破格证明(说明符合破格申报及评审条件的哪几条,单位盖章确认)。破格人员申报情况需在本单位公示,评审时应按规定参加论文答辩(答辩期间食宿费用自理)。

4、凡经省技校高评委会评审通过、省人事厅职称办确认,具备技工学校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者,由市劳动保障局职称办统一到

二、申报评审的条件和规定

1、申报专业须与申报者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并按要求归类(具体归类见附件三)。外语和计算机必须有人事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或有免试证明(有关文件规定免试者),除此之外严格要求(50周岁以上的老教师、获国家省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其他特殊情况者可适当从宽填业务骨干审批表)。单位学科带头人请填写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审批表(见附件四)。

2、后学历须相同或相近专业,且满1年以上方可正常申报评审。

3、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级(高级技师)、年龄45周岁(含)以上者,可作为符合破格申报及评审条件之一。

4、确实在学校工作各方面表现突出优秀人员如在评审时未评上,学校可暂根据实际情况低职高聘。

三、申报评审的材料要求

1、各市随申报人员简历表集中交申报者1寸免冠彩照一张备用(照片后写姓名,以信封装)。

2、技工学校教师年度考核表由各市依据省规定格式自行印制,任期考核表到市职称办申领或依人事部门规定格式自行印制。

3、申报材料中需有“**省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市职称办申领),一式5份。

4、凡是发表的论文均提供复印件不提供原件,但需单位加盖公章确认发表,同时复印期刊杂志的封面与目录(不需要提供整本刊物)。

5、申报材料档案袋须整洁牢固,每人一个档案袋(至多不超两袋)。

6、申报以市劳动保障局(或厅局)职称办为单位,集中填报《**省技工学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人员简历表》一份(见附

五,不开委托函,请市人事局职称办在简历表上加盖公章,并签署同意几人申报的意见)。

7、各市填表人需对照申报人评审表认真填写简历表的有关内容,防止出错。

附:

1、**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含正高)材料清单

2、**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教授级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称名额分配表

3、**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专业归类对照单

4、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审批表

5、**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人员简历表

二00七年四月九日

附件一

**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含正高)材料清单

第一部分(3份评审表不装订)

一、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1、外语考核合格证(省人事厅印发)复印件或免试证明(相关文件规定免试者)。

2、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省人事厅印发)复印件。

3、破格申报者应提供破格证明(说明符合职称评审条件之破格评审条件中的哪两条,单位盖章确认)。

[注:外语、计算机合格证均提供单位盖章证明的复印件(破格申报者和破格证明一起),装订在其中一份评审表的第2页上。]

二、**省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市职称办申领)一式5份。

第二部分(分三分册装订)

第一分册:

1、专业技术人员任期综合考评表(即省、市职称办印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任期内5个年度的综合考核表,反映教学工作量情况和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等)1份;

2、任职期内年度考核表1份(即各市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规定格式印制的技工学校教师年度考核表,破格申报者2个年份以上);

3、学历证明材料(或学历证书复印件);

4、现任(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或资格证书复印件);

5、反映本人实际动手操作水平的技术等级证书;

6、继续教育证书(复印件);

7、其它能反映本人业绩的奖励证书、荣誉证书(含所教学生获奖证明等);

8、教师上岗资格证书(或教师资格证书);

9、班主任证明;

10、公开课、课题组织、教研活动证明;

11、帮教证明(申报副高对讲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申报正高对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12、身份证复印件;

13、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审批表(申报正高、破格申报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填写)。

第二分册

能体现本人业务水平的、任职期内使用的二门课程各2章教案(政治、语文、数学、体育、英语等课程可提供不同类型或课型的教案)。

第三分册(申报正高侧重此类材料)

1、主编或参编的教参、教材及论文(正规刊物发表)专著等。

2、其它能反映本人业绩和成果的材料。

说明:

1、复印件如公章不清晰请加盖单位公章确认。

2、正式发表的论文请提供复印件,同时复印期刊杂志的封面和目录,以判明刊物级别。

3、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应由两位非同一单位工作的专家提供书面鉴定意见,应加盖专家所在单位的公章(证明其专家身份)。

4、各分册请自制目录。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技术类课程;职教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0-0059-05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也逐渐从教师队伍的数量发展、学历提升转变为职教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措施和教师素质提高途径的教师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重视,如职教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计划的实施等。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特点被归纳为三性:学术性、技术性和师范性。三性特点下的职教教师教育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但国家近年来所强调的企业实践能力在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下未能得到很好促进,相关的实践模式和课程也未能在总体理念的指导下得到有效发展。看似附加的企业实践能力实际上应该是指向“三性”中的“技术性”或“职业技术性”。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是除(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之外尤为重要和关键的能力,而当前由于对“技术性”的误读,如将其理解为“工程技术性”,导致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一直没有得到系统提升。职教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应当与三性特点下的教师教育模式和内容实现融合发展,职教教师教育中的职业技术类课程模式和内容也应进行系统开发。

一、提升职教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一)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各项关于职教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文件。《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中也指出,2011~2015年支持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利用企业设备、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提高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岗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中指出,改革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制度,强化实践实习环节,优化培养过程;培养院校要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的合作,强化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实习环节。职业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至少应有半年时间到企业实践和职业学校实习。进一步完善“双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师范生毕业时,既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也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3]。

从近年的各项相关政策中可见:除了职教教师入职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需要定期进行企业实践外,职前培养阶段也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企业实践环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要支持引进高技能人才作为职校的兼职教师。因此,鉴于职教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即职业技术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将其切实贯彻于职教教师教育的各阶段之中。

(二)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

当前,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体现为“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实现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世界的对接,所培养的人才规格要能够满足职业世界的要求。因此,职教教师首先应当了解职业世界的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技术能力。具体包括:了解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熟悉相应职业岗位的内容和要求;将职业新要求和职业标准内容融入到课程内容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逻辑,提升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真正具有价值的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要,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教育部教师司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要求,职教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应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4]。其中的“职业实践”指的是技术工人的职业实践。相应地,职教教师应当了解和掌握该职业实践,获得职业技术实践能力。

因此,职教教师除了要具备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外,更要具有跨界的职业技术能力。这是跨界的职业教育世界的现实要求,而职教教师教育更应该为职教教师的职业要求作好准备。

(三)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需求

由于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与职业工作的密切关系,职教教师职业也具有特殊性,与普教教师职业及其他非教师职业相比具有其不可替代性。职教教师的专业化,除了职教教师教学专业化之外,还要求职教教师的培养培训具有专业化的特点。职教教师教育除了应具有高校普通专业的学术性和普通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还需具有职业技术性和职业师范性,更需具有三性融合的特点。这也是职教教师教育的特殊之处,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专业的根本特点。专业化的职教教师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通过专业化的职教教师教育才能形成。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是职教教师专业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职教教师不能被其他高等教育毕业生所能代替的重要特征。真正理解并提升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并将三性特点下的能力实现一体化的融合促进,职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要求,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5]。《标准》中基本内容的“专业知识”要求职教教师具备“职业背景知识”: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基本情况;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等[6]。可见,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已成为国家层面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也是职教教师教育中需要重视的内容。

二、提升职教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途径

(一)职教教师教育中三性融合特点的体现

职教教师教育的三性中,尤其是“技术性/职业性”的概念时常有不同的理解。“技术性”通常被理解为专业技术性或工程技术性,而非“职业技术性”,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技术体系。“职业性”通常被理解为教师的职业性,与职教教师教育的“职业性”有所混淆。职教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专门化职业,包含“Profession”的涵义,其职业性与职教教师教育中的“职业性”是有本质区别的。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性”的职业指的是职业技术工人的职业,而他们的职业包含“Occupation/Vocation”的涵义。因此,针对职业教育的职业功能特征,职教教师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所培养的职教教师对技术工人的职业世界和职业活动有所了解,对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有所掌握,对职业世界的继续发展也能有所促进。因此,职教教师教育应当努力培养教师的职业技术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并将该能力的提升融合进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在职教教师教育的整个体系中,需要整体体现出三性的特点。同时,在各个内容体系中也需体现出学术性与职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

(二)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构建

之所以将职教教师教育中的职业技术类课程单独列出,并将其与专业科学类课程进行并列,是因为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性技术之间的区别。尽管两者在名称上近似,有相交的部分,但是仍具有各自不同的部分和含义。从理论上讲,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性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理论体系的不同,即职业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反映的是职业技术工人的职业实践,而工程性技术反映的是工程师和工程学家的科学职业实践。因此,职业性技术发展必须克服工程学科在实践中的局限性。需要指出的是,只有职业性技术才是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7]。因而,职教教师除了需要掌握部分工程性技术之外,还需要获得一定的职业性技术。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性技术内容的补充也是必需的。

职教教师教育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构建有利于使职教教师系统掌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并有助于教师专业科学和职业教育教学的学习,进而提升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职业技术类课程也联结了师资培养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三者之间,为三者的合作发展提供契机,更好地服务于职教教师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职教教师职业技术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一)职教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具有“双师”特点的职教师资,职教教师教育中需强化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作为相当于技师的职业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构建三性融合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对职教教师双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传统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大致包含三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科学类课程和职业师范类课程。各类课程均涉及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部分。而职业技术类课程或者部分归属于专业科学类课程,或者该类课程的比例很小。为提升未来职教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建议职教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还应包括职业技术类课程,详见图1。四类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需要有三类主体的参与,包含作为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高校相关院系、作为职教师资用人单位的职业学校、作为职校学生用人单位的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投入。

图1 三性特点下职教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体现职教教师教育的三性特征,除了高等教育共同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之外,职教教师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内还应包含“专业科学类课程”、“职业技术类课程”和“职业师范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分别对应学术性、(职业)技术性、师范性,但又不是完全割裂的课程类别。在总体上,它们是体现三性特点的课程整体;在各自领域中,它们又是相互融合的,如专业科学与职业技术在技术上有交叉的部分,职业技术与职业师范在职业上有共同的部分,而专业科学和职业师范在专业或学科教育教学上又有相关的部分。职教师资教育中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科学类课程”与非师范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大致相同,只需要进行适量的缩减或整合,以满足其他两类职教师资特色课程的教学安排。体现职教师资职业技术性的“职业技术类课程”能够使未来职教教师理解和掌握未来的职校教学内容,具体通过职业理论课程(如职业技术导论)和职业实践课程(如职业技术实训、企业实践)来实现;而体现职教师资教育教学能力的“职业师范类课程”则能够使未来职教教师掌握如何传授适宜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具体通过职业教育学课程、职教教师基本技能、职业/专业教学论等来实现。

(二)职业技术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职业技术类课程中既包含职业理论课程,又包含职业实践课程;既有职业技术导入类的概览课程,又有职业技术实践类的深化课程。该类课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理论基础、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具体包含职业技术导论、职业技术实训和企业实践等课程,详见表1。例如,职业技术导论课程作为职业技术理论基础,为未来职教师资提供关于职业、工作过程、职业工作研究方法/职业资格研究方法等知识;职业技术实训课程则是为“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技师”水平做准备,将职业标准内容作为职教教师培养的教学内容,为未来职教师资提供关于职业技术工人的技能技术实践锻炼,使他们在职前阶段至少具备高级工水平的技术能力,在职后阶段进而达到技师水平的技术能力;企业实践课程则是为未来职教教师有效利用企业工作内容进行技术工人培养做准备,为未来教师联系企业实际进行课程教学和企业服务提供实践机会,包含职教教师的企业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使他们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流程,掌握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知识,运用职业工作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工作调研和总结。这也为职教教师创造了进入职校之前的良好的企业联系和实践能力。为跟随行业企业的发展,职教教师在职后也需定期进行企业实践。

职业技术类课程主要是培养职教教师的职业理念,促进教师的行业沟通与合作能力、行业实践能力、行业服务能力,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职业工作过程知识。此外,在职教教师培训中,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内容作为职教教师的培训内容也是需要的。如果职业技术类课程在职前阶段由于模式、学时、内容等因素较难实现,亦可考虑将其放到职教教师入职培训或职后培训中,作为模块化课程针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实施。

表1 职业技术类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四、职教教师职业技术类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实施主体

职教师资培养高校和行业企业是实施职业技术类课程的主体。职业技术类课程中作为理论基础和综合实训部分的内容主要由高校负责完成,行业企业参与;作为企业实践部分的内容主要由行业企业负责专业相关的职业技术实践,高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后续的反思和评价。建议建立针对职教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的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包括高校相关院系的教学负责人、专业教师、企业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二)运行机制

高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共同制定职业技术类课程的课程大纲、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内容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实施和评价教学。例如,高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成立职教师资职业技术实训(高级工/技师)课题组,负责**高级工/技师职业技术实训系列教程的编写,由校企共同组织和实施。

(三)人员配备

与传统经典的高校专业科学理论与实践不同,为胜任职业技术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相关的高校专业教师还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如职业技术理论的学习、企业实践等,来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高校也可考虑聘请相关的企业兼职教师,利用他们在职业技术方面的已有优势,共同培养未来的职教教师。

第4篇

1基础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1.1基础医学教师定义及来源

相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内容,是研究人体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生理病理规律的科学体系,是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整个医学发展的基础。基础医学教师是指在医学院校从事这些基础医学分支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基础医学教师来源主要有3种:

(1)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占90%;

(2)临床医生向教师转岗,如外科医生转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占4%;

(3)从科研院所进入高职院校任职,占6%。1.2基础医学教师教学现状与两难局面由于基础医学教师多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类院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没有接受过正规施教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又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无法引入鲜活的临床案例,导致基础医学教育偏向于过多的理论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多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导致了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

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意义及必要性

2.1基础医学教师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差距

目前,我国还没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基本上是根据下列标准评定“双师型”人才素质的,即在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前提下,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近5年中有2年以上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5年曾经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或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5)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经过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大多数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即使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但由于仅只是考证,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与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想缩小这一差距就需切实走向临床参与实践。

2.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必然性与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潮流,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今后教师发展的趋势,与专业化贴近的首要关键就是要与临床进一步接轨。根据这一发展需要为基础医学教师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走向临床锻炼的计划,并给予适时的协助和教育,最终将最大化实现教师潜能。

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及手段

影响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因素:

(1)制度层面把控是否到位;

(2)走向临床的方式是否合理;

(3)走向临床的考核标准是否量化。

3.1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

为促进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修和反思。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可低估的潜在动力,关键在于引导。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首先需在学校层面形成一定制度,使该项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根据作者对周边10所医药类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2所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以鼓励和自愿原则开展走向临床工作。对其中121名基础医学教师、102名专业教师及90名行政人员进行的进一步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制度化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

3.2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实践方式

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并组织教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本校走向临床顶岗的方式多样化,

(1)以时间段划分为:①长期顶岗,利用半年、1年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在顶岗单位进行实践(如西南医院);②短期顶岗,利用寒暑假到医院顶岗(如附属医院);③间隔顶岗,利用平时排课间隔到医院顶岗(如每周只排3d课,2d到顶岗单位实践)。

(2)以学科对口划分为:①完全对口型,如生物化学(生化)教研室教师到医院生化检验科室进行顶岗实践,病理教研室教师到病理科顶岗实践;②不完全对口型,如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师到皮肤科进行顶岗实践,对皮肤科感染病知识进行学习,为部分对口型。

(3)以教师授课面向专业划分,如该教师的药理学课程面向的是护理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护理岗位进行顶岗实践;正常人体功能面向的是康复专业则可选择在医院康复科进行顶岗实践。以本校基础医学部为例,从2012年7月开始已有38人次到医院进行了顶岗实践,另已有医院专家、学者及高级技术人员6人次到本校进行讲座培训与教学活动。通过顶岗实践教师本人反馈自身教学有很大提升,特别是边实践、边顶岗的教师对教学效果的促进度较高,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从临床中刚接触到的知识可及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去,学生反映效果好,教学手段灵活,与临床结合紧密,学生受用度高。

3.3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

走向临床的考核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

(1)临床实践的考勤管理通过医院与学校共同承担,并进行双向管理;

(2)实践能力和效果主要由医院方给出相应的评判标准,在实践完毕后作出相应的考核结论;

(3)学校结合医院给出的考核结论、综合表现及反哺理论教学的效果进行评分,评定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根据学校相应制度给予一定奖惩。

3.4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化与走向临床的联系

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在于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并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创造。对基础医学教师而言,应着眼于进一步培养适应医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潜能。医学教师的服务对象是人,在教学中既要求医学教师传授广博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更要求他们遵循教育规律,讲求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走向临床这一举措可极大丰富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医学知识素材,弥补了原先基础医学教师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另一个积极作用是能激发教师的科研思维火花,能推动更多、更好的科研项目的申报。只有基础与临床结合后才能使课题更具有经济与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学校软实力,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4走向临床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4.1反哺理论教学的手段与方式多样化

走向临床后基础医学教师接触的临床案例较多,可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如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类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等。以本校病理学教师为例,有2名教师参加了西南医院学年顶岗实践及6名教师参与了附属医院的边教学、边顶岗的实践活动。走向临床后教师收集了大量病例资料,初步具备了临床病理检查能力,能分析和诊断常见病理切片并报告结果。鉴于本校现阶段班级编制及学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类似PBL教学法,即应用教学思维,在课堂中引入了以问题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法,通过“分组思考、推荐汇报、总结归纳”等方式在学生中全面实施。根据实施后的效果反馈,学生普遍反映与传统教学法比较,新的教学法学习代入感更深,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不同教学法实施要求比较。

4.2反哺理论教学采用“私人订制”形式

反哺理论教学体现了独特的“私人订制”形式,如本校中医康复专业《正常人体功能》的任课教师被安排在附属医院康复科进行了顶岗实践,实践后教师与中医康复理疗医生进行了亲密接触,了解了工作性质及常见病例和操作手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为引领,编写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等。这样形成了一整套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资源系统,学生受益无穷,为《正常人体功能》的教学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资源。今后,教师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也能熟练掌握机体各部位结构与功能,能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增强了学生诊治疾病的信心。

4.3促进反哺理论教学的激励机制

为保障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反哺理论教学的积极性,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及完善的政策支撑。可将实践后的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如转化为教学改革论文的数量及质量,应用于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论为优秀者可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外出进修、学年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4.4反哺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5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35-04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部分高校开展了关于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律师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鉴于此,本文就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要素进行探讨。

一、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提升的状态与动态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卓越教师只是对高水平优秀教师的一种预期,很难给卓越教师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能够具体量化的标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柔性或者说程度性的定性描述[1]。简单地说,卓越教师是指具备超出一般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且不断追求完善的优秀教师。

而专业则是指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2]。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到了确认。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定义为“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5年、2000年,我国分别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明确了通过资格认定获取教师专业职位的方式。这一系列法律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教师的专业地位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肯定和保障。另据有关学者研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特殊性,表明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作为专门人才,必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按照顾明远的观点,“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坍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3]。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从教教师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4]。“‘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素质’不等同,‘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所应具备的所有素质,体现的是对理想教师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而‘教师专业素质’是指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质,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标志性’”[5]。卓越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领头羊”,相较于一般教师而言,拥有更为卓越、鲜明、个性化的素质结构。教师素质、教师专业素质、卓越教师专业素质三者是由“博”到“专”、由“一般”到“特殊”的关系,三者之间不冲突、有重复,但又不完全等同。具体而言,教师素质应从“教书、育人”出发,囊括所有与此二者相关的素质。而教师专业素质,不同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叶澜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6]。教育部师范司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7]。孟f金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8]。谢安邦、朱宇波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文化修养、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9]。王卓、杨建云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10]。虽然各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看法不尽相同,但又具有相通性。笔者归纳既往研究,将教师专业素质大体上归结为知识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品德性素质等。据此,笔者认为,卓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深化,其特征是优秀区别于普通、卓越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特征之和。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除具备卓越教师普遍具有的专业素质外,还有其内在的、特殊的专业素质结构,就是卓越的专业技术技能、卓越的实训实践能力、卓越的职业规整能力、卓越的行业合作能力等。

二、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特征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与普通卓越教师同为教师,他们具备的专业素质有共同之处,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技术技能性,决定了在教学目标、教育方式和教育对象等方面,职业院校有区别于普通院校,决定了职教教师需要具有区别于普教教师的特殊专业素质。根据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可以将其专业素质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发展性、稳定性和示范性。

(一)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发展性特征

卓越教师是一个柔性的发展过程,一名普通教师要成为卓越教师不可一蹴而就,从纵向发展上一般要经过从“新手”到“熟手”“能手”“高手”再到“旗手”即卓越的过程;从横向发展来看,应该具备卓越的理论知识体系、卓越的教育教学艺术、卓越的实践操作能力、卓越的专业指导能力,卓越的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教育研究能力等。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发展、修炼才能达到卓越的境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卓越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然而,要教师做到不断追求卓越仅仅依靠外界的力量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源自内心对于卓越的认同与渴求。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性主要是指自身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和渴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的人才越来越多样化,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满足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追求卓越的内涵不仅包括学术知识的丰富、技能水平的纯熟,更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崇高的师德以及丰满思想。

(二)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稳定性特征

教师在成长为卓越教师之后,仍应一心为学术研究、教学而努力,不应将过多精力分散在学术之外的领域,导致自身发展后劲不足。笔者2015年10月对湖南省11所中职学校、广州技师学院和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3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希望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这一选项得分最高,达到3.66分。由此可见,要成为卓越教师,从外部来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给予保证,要给教师以宽松的工作、生活、学术环境;从内部来看,需要教师自身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和卓越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够在众多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自身成长、发展。

(三)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示范性特征

卓越教师之所以卓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能通过自己不断的追求发展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成长,并在各方面为教师团队树立榜样,从一个卓越教师为切入“点”,进而带动整个教师团队发展成“线”,最后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面”。如果用一个有效数据进行分配的话,卓越教师要用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其他教师应该完成的100%的任务,再用余下20%的时间和精力为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师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示范作用。

三、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分别为(十分制):专业知识(4.64分)、教育观念(4.51分)、教育教学技能(4.41分)、德行(4.15分)、专业态度(4.1分)、教育科研能力(3.2分)、自我发展意识(2.99分)。根据调查结论,结合有关研究,将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知识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和道德性素质。

(一)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知识性素质

知识性素质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理论知识、实践知R和一般性知识。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学科基本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知识。卓越教师学科知识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职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其次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包括专业实践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知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走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带来与职业零距离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胜任其岗位要求。最后是一般性知识。作为卓越教师,除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掌握一些延展性知识,如人文知识、信息技术等。这些知识看似与专业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却可以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也可以拓展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涵养教师人文素质。职业院校卓越教师的知识性素质相较一般教师而言更加系统、全面,并且能够更加熟练、精准地运用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相较于普通卓越教师而言,具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相关的实践性知识。

(二)职业院校卓越教师需要具备持续的发展性素质

这是卓越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志。发展性素质从方向维度可划分为纵向发展性素质和横向发展性素质。纵向发展性素质即教师职业层次提升素质。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至少应经历从“新手或生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高手”,最后成为“旗手”即卓越教师的过程。“生手”即刚入职的新教师,生手教师在进行不断的摸索、实践之后,“生手”会成长为“熟手”,此时的教师具备了较为娴熟的技能,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热情慢慢减退。一部分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熟手”阶段的打磨,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而有的教师则会坚持继续自我发展和提升,成为该领域的“能手”,即专业技能特别突出的教师。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不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成为“领头羊”,而且修炼成为师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前进的团队核心人物,此时便成为“旗手”即教师中的模范,也就是卓越教师。而从“生手”成长为“旗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发展性素质,是提升、优化、卓越的过程。横向发展性素质即教师职业能力拓展素质。作为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能够走在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前沿,能够精准领悟和判断本专业的未来走势。要有自我素质拓展过程,职业院校的教师往往注重实践,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是“行动中的科研”。反过来,教师科研成果可以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指导。这样,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形成良性的循环,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成长,也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是职业院校教师走向卓越的不二法门。

(三)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性素质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信念。由此可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卓越教师的道德性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风范、闪光的人格魅力、过硬的身心素质和端正的学术道德。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热爱,决定教师发展的动力,引领教师成长的方向。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一般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每一个教师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11]。人格魅力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包括工作、生活、思想、行为。教师具有闪光的人格魅力能不自觉的在工作、生活中团结同事、吸引学生,以无声的行动树立言传身教的榜样,让学生、同事、领导自觉、自发的认同、模仿、跟随。卓越教师必须具有优良的心态。健康的身心是进行繁重工作的必要前提,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它具体体现在其认知与平衡度的把握上[12]。应试教育造成了知识与情感之间的严重失衡,学生认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导致学生发展片面、畸形。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卓越教师必须要学会在知识和情感中找准平衡点,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要引导学生处于知识和情绪的和谐状态。端正的学术道德是卓越教师道德性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谨防极端利己之风》中指出:“学术道德失范包括育人道德失范、教学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等。”学术道德失范失去的不仅仅是科研成果,同样还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端正学术道德,树立“学术民主”之风,是成为卓越教师的必要条件。

以上三方面的专业素质为静态描述,三方面相辅相成,构成卓越教师的主体素质。由于在职教教师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三方面的专业素质又带有鲜明个性色彩地体现在每个卓越教师身上。

参 考 文 献

[1]周先进. 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2015(8):31-35.

[2]厉以贤. 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64-65.

[3]顾明远. 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1-6.

[4][7]教育部师范司.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54.

[5][10]王卓,杨建云. 教师专业素质新诠释[J]. 教育科学,2004(5):51-53.

[6]叶澜,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

[8]孟万金. 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7-62.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

作者简介: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盛子强(1969-),男,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项目“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编号:VTNE0089),主持人:孟庆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04-06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致各会员国《关于教师地位的倡议书》中第一次以国际跨政府间的名义确认教师是一种崇高的专业,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工作者”,并就改进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此后,上个世纪 80 年代,美国最早兴起教师标准本位运动,继美国之后,欧洲各国也先后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菲律宾、泰国、越南等近年也纷纷着手制定不同形式的专业标准[1],开展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标准,国外一些国家或组织也建立了相关的标准,但许多称为能力标准。如2001年美国颁发的《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NBPTS)》、2009年欧盟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2010年澳大利亚颁发的《职业教育教师核心能力模块》等。

我国1993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9年颁发的《职业分类大典》,把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肯定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2001年国家对全国各级各类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此后,伴随着教师专业理论在我国的传播,教师职业作为专业性职业从理念走向实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2年8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部2012年出台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3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职业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制定的教师标准应多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标准,形成一个体系。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一)教师专业标准

社会学认为社会职业可分为两类:一般性职业和专业,专业也称专业性职业,也就是说社会职业分为一般性职业和专业性职业。典型的专业性职业,如医生和律师,具有深奥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不断培训。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是社会学意义的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是指教师的职业标准,之所以称为教师专业标准是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专业化的职业。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1.教师专业标准适应所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教师专业标准作为一种评价性职业标准,适合所有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从标准本身来说,主要是针对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当然对文化课教师也是适用的,但在应用时与专业课教师还应有一定的区别。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还包括外聘兼职教师,《标准》虽不适合外聘兼职教师,但中等职业学校在外聘教师选聘和管理等方面可以作为参照。

2.教师专业标准体现导向或引领作用。由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许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因此,《标准》并不是按照现有合格教师标准要求制定的,而是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制定的,有些要求可能高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旨在通过《标准》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比“双师型”教师更全面、系统。“双师型”教师目前成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代名词,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些地区甚至建立了“双师型”教师标准,如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等。但由于“双师型”教师内涵不确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对它建立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专业标准一方面要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与国际接轨,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职业素养进行了全面规范。

4.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在职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没有科学定论,教师专业标准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合格教师的最低要求。由于该标准是首次试行,它不仅适合于各种类型专任教师,而且适合于各个层级的教师,也就是说所有的专任教师都需要遵循。

(三)教师专业标准框架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三方面构成。

1.基本理念。基本理念是教师专业素质要素的核心,是认识和实施《标准》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导向、引领和定位的作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会形成与之匹配的师德观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会科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标准》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树立四大理念,即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四项理念突出强调了师德的首要性、学生的主体性、能力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时代性,也可归纳为德、育、能、学四个字[2]。

2.基本内容。是对合格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教师专业行为提出的基本规范。由3个维度、15个领域和60项具体要求构成。三个维度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师德由四个领域组成: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由四个领域组成: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教学能力由七个领域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

3.实施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培训单位、职业学校、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实施要求,旨在引导该标准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落实。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一)教师资格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从我国职业资格制度来看,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3],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1995年1月17日原国家人事部印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指出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阳光下的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我国2001年对各级各类教师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至今已有近15年的历史,然而由于《教师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专业方面的要求,致使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准入缺乏科学的依据,大量缺乏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人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具有“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不仅难以有效胜任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加大了后期培训工作。

(二)教师资格标准的特点

1.教师资格标准是一个准入标准。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否严格和规范,直接影响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影响培养培训工作。为此,许多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师制定了专门的准入标准。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看,教师资格标准属于执业资格,是一种准入资格,教师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一职业。

2.教师资格标准与考试相结合。教师资格标准作为准入标准,由于许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非常完善,为了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进入职业学校,一些国家就把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到教师资格标准中,作为对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准入要求。我国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不畅,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仍然是来自高等院校,因此,必须建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不断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如201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新进专业教师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所需专业工作经历、三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助理以上非教师所需系列专业技术职务。

3.教师资格标准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在职教师的合格标准,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只有按照合格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准入标准,教师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教学实践和培训才能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当然,合格教师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培训中获得的,因此不可能在资格标准中体现。同时,资格标准中的有些要求可能与教师专业标准是一致的,但其程度应是有差异的,资格标准是初步的,应比合格标准低。

4.教师资格标准要平衡好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关系。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多,需要设置准入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为各级各类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设置了一个门槛,门槛的高低、门槛的内容直接决定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水平的人能进入教师队伍。教师资格标准制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哪些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哪些人员能够参加资格考试。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师资格标准,使愿意进入教师队伍和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人员能够进入教师队伍。

(三)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框架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既要体现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此,考试标准既要考虑入职后教师上岗能力的要求,也要体现教师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受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同时体现对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应由职业道德与素质、职业教育知识与应用、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知识与能力四部分构成。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较多、且经常变化,应按专业大类构建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如何进行专业分类是建立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点和难点。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把专业分为18个大类,应在18个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细分后的专业大类把共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考试内容,考试采取“知识+技能测试”的方式。技能测试,对于社会需求大的大类专业采取实际操作,对于社会需求小的大类专业采取笔试测试。技能考试可以采取先前认证的办法,凡是取得与考试资格相对应的专业的高级工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可以免考。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

(一)专业教师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三项教育功能: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职业能力、促进人的持续发展,其中培养专业职业能力是最本质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的要求,虽然该标准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许多内容是符合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为此还需要建立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与教师专业标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它们都属于社会标准,是对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专业标准是一个上位的概念,它指导其他教师标准的构建,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第三,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内涵不同,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如前所述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职业,而专业教师标准中的“专业”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专业,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授学生的专业;第四,教师专业标准只有一个,而专业教师标准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构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多个,可以按具体的专业来制定,也可以按专业大类制定。

(二)专业教师标准特点

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类教师,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自身的要求和特色。

1.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只提出学历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没有体现专业教师所需的专业要求,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一线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体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特点。“双师型”教师既形象易记,又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代名词,为了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许多人试图建立“双师型”教师标准,因此制定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体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这样制定出的专业教师标准才符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实际。

2.体现专业性的特点。专业教师标准顾名思义要体现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国家制定教师标准旨在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标准要体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针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差,国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因此,体现专业性特点不仅要体现教师从教专业的特点,而且要体现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特点。企业实践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宏观上掌握行业企业的基本要求和人才规格需求和具体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前者主要是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后者主要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师掌握岗位操作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体现可操作性的特点。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是依据教师专业标准、按照专业教师的要求制定的一个标准,是一个下位概念,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较,是一个操作性更强的概念。每个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越强,才能有效指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与教师专业标准相比,专业教师标准更要体现可操作性。

(三)专业教师标准框架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和实施要求三个方面,为了各类教师标准成为一个体系,专业教师标准在主体结构上也应包括这三个方面。其中,基本理念要体现专业的理念,如制造类专业要体现“精益求精”的理念,商贸类专业应体现“诚实守信”的理念。在基本内容框架上,教师专业标准也包括三个维度,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从事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职业理念和师德、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更加具体、详实,另一方面要体现专业特点,其框架应为专业理念和师德、育人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四个方面,具体包括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四个维度。

专业教师标准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每个专业建立一个专业教师标准,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庞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共涉及321个专业,而且在实践中职业学校还设置了一些目录外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数量多且不断变化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不可能按照具体的专业设置,只能按专业大类来设置,因此科学划分专业分类标准是搞好专业教师标准的基础和前提。专业教师标准可以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18个大类进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标准来构建。

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一)专业教师毕业标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工作,30多年来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师资,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重要来源。制定本科毕业生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养相比,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科教育需要的时间少,因为师范院校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已掌握了大量的学科知识,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从零开始,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这些环节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形式也比普通师范教育要多,培养主体更加多样,为了达到统一的培养质量,需要制定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关于教师毕业生标准国际上也有这样的做法。如新西兰教师毕业标准、澳大利亚教师毕业标准等。

(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特点

1.毕业生标准是一类专业教师的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其专业设置是按照职业岗位(工种)来设置的,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面较宽,有的是按学科设置的,有的是按大类专业设置的。我国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设置的专业是采用新颁布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目录,其中有11个是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目录,在新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保留下来的,其他的专业是借用适合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不是一一对应,本科院校专业大多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多个专业,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本科的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两个专业对应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等。

2.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为了有效对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必须要求取得“双证书”,因此专业教师毕业生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体现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的“三性”特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技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性”的办学特色。技术性主要体现培养的人才是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师范性体现教师职业属性,职业性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三性”融合的要求。

4.体现本科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按照《教师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本科学历。毕业生标准必须体现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如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

5.毕业生标准既要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而且也要对接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尤其是要充分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标准的要求,只有依据这两个标准,才能使教师入职后尽快成为合格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需要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毕业标准应与资格考试标准相对接。

(三)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框架

专业教师毕业标准也由三部分构成,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要求,基本内容从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方面构建。

1.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维度。与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一样,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包括四个维度。(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职业道德包括师德和毕业从教专业所对应职业的职业道德,体现职教本科师范生的职业规范和基本素养。因此,要突出“双师”素质的要求。(2)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狭义)不含课程教学知识,能力是学生指导、职业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3)专业知识与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教师素质和企业实践能力。(4)专业教学能力,即把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转化成教学能力或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

2.专业教师毕业标准的领域。(1)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包括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和基本素质。职业理念包括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正确评价教育现象以及专业理念三部分内容。职业规范:包括作为教师的职业规范,如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如工科的国颁的或行业的技术标准等。基本素质,即本科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外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等。(2)职业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职业教育基础知识、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三部分内容。职业教育基础包括职业教育内涵与本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职业教育特点、职教培养目标、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与联系、职业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学生指导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认知特点、心理辅导以及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班级管理包括班级管理理论与有效管理、课外活动等。(3)专业知识与能力。要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可以按技术领域、工种、工作流程、核心能力等构建。(4)专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教学知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课程教学知识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评价知识;课程开发,应明确具体的方法,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描述,如工科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一定体现专业特色。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备学生、备教材(内容)、备学材(工具、设备、材料),设计出教学方案;教学实施,教学情境创设,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教学,开展企业实践等。教学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明确具体的教学评价方法。

五、四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本文提到的教师标准包括教师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标准,四个标准共同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体系。四个标准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首先进行专门化的教师培养,当然有些是没有经过专门化培养的;其次,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后才有资格进入教师队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入职后,经过三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经过教学实践或培训逐渐成为合格教师,即完全能够胜任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最高层级的是教师专业标准。

从标准的层次来看:最高级别的是教师专业标准,它是制定其他教师标准的依据;其次是专业教师标准,虽然说专业教师标准是针对专业教师制定的标准,专业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的一类,两个标准都是对合格教师的要求,但专业教师标准相对于教师专业标准仍是下位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入职标准或准入标准,教师只有达到这一标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课教师,还要依据专业教师标准;专业教师毕业生标准从教师职业演进来看,应该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相一致,由于考试内容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毕业生标准应高于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来看,也不能是考什么学什么,而应高于考试标准来培养人才。四种教师标准的层级顺序是: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从标准的实施来看,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只能是国家和地方的标准,不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而专业教师标准和专业教师毕业标准,既可以作为国家或地方的标准,也可以作为学校的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作为国家或地方标准,必须以大类来构建,而专业教师标准若是以每个专业来建立,只能作为学校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许琳.周南照:科学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势在必行[J].上海教育,2007(23):27.

第7篇

关键词:文秘 工作室 教学模式 教学成果

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骤变性,都促使秘书的角色职能由传统型向外向型、全能型转变。原先的对于秘书素质的要求、标准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新的形势要求秘书扮演多重角色,全方位、全功能的为领导服务。秘书机构是单位的枢纽部门,秘书工作中少不了迎来送往、接待宾客等事务,所以端茶敬客是秘书服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以茶敬客、以茶传情、以茶示礼、以茶引言,茶文化可以成为秘书处理公务、人际关系的剂。

学校和陶茗轩茶庄于2009年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成立校外实训基地――“陶茗轩”工作室。工作室其本质是“师徒式”的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学生以“准工人”身份得到模拟岗位训练,然后参与现实岗位实践。校企双方开设创业培训课程,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让学生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开始创业设计,并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创业实践。工作室承担着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任务,同时又是一个创业基地。师生在讲茶、听茶、品茶、秀茶、悟茶、售茶过程中完成教与学的体验。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强”。

一、工作室的教学环境

1.师资配备

工作室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很高,以学校现有通过重点培养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包括取得茶艺技师证书和茶艺考评员资格的茶艺专业教师、取得秘书技师证书的秘书专业教师以及心理辅导和创业指导教师等。工作室教师定期加入行业单位实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素养。同时聘请宁海茶文化促进会、茶叶协会、望海茶茶业有限公司、县文联等校外行业专家为师生讲学及实践指导。

2.工作室成员组成

工作室实现小团队教学,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工作室培养对象是高二和高三预岗实习学生,每期人数控制在15人以内,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学生自愿报名加入工作室,再由师傅对其进行考核,考核以企业面试的程序进行,面试通过才有可能进入工作室学习。工作室以企业模式组织教学和运营,学生进入“陶茗轩”工作室必须以员工的身份与工作室签约。

3.功能安排

工作室由茶室、产品展示区、储物室、多功能室四个部分组成。茶室布置采用中式风格,摆上花草、仿明清的桌椅装饰,配以素雅的窗饰、工艺品、乐器、书法条幅、国画山水渲染出古色古香的浓郁氛围。产品展示区展示各类茶叶、茶具,摆放时注重审美,并注意茶叶及不同茶具的风格搭配。多功能室是茶艺表演礼仪及服务接待礼仪的培训室,也是学生展示工作室学习成果的地方,同时也是创业辅导教室,配以镜子、音响、电视等。储物室存放茶道具、服装等。

4.学生的日常管理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通过“告家长书”、电话等方式同家长联系,并签订安全责任状。工作室还制定规章制度,内容包括仪容仪表仪态的要求、卫生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实训劳动记录等,实行量化考核。

二、工作室的教学管理

1.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团队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实施教学的核心理念,分模块进行教学,彻底打破独立课程的教学体系,建立了综合化的项目课程体系。运用了“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将品德教育融入学生学习实践中,将品德评价融入学生学习考核体系,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教学上依托工作室有利资源和优势,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封闭压抑的形式,采用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产、学、研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工作室平台,师生关系已转换为师徒关系,师生之间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营造良性互动关系。教师采用课件演示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演练、互相观摩等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工作室还实施了“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利用短小精悍的视频来实施教学。学生用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学习进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成了学生的“教练”。“翻转课堂”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2.课程设置

由于学生在高一阶段的校内课堂上已基本完成茶艺和秘书基础等理论课程的学习,工作室采用理论和实操相结合,与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契合,注重实训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分模块进行,在实训中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完成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一个模块是礼仪,以个人形象、办公接待、茶室服务、茶艺表演、茶事活动礼仪为主要教学项目;第二模块是茶艺,项目主要有泡茶技能、茶叶鉴别、茶室设计、日韩茶道、茶室管理等;第三个模块是秘书技能,融入会务、办公室日常事务、攻关活动等技能项目;第四个模块是创业,引导学生形成职业概念,树立职业意识,规划职业生涯。

高二学生到实训基地参加实训时间为每周一、三下午,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以上四大模块课程的学习,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周末安排学生在陶茗轩茶庄轮流上岗,实现校企对接,从而实现互补双赢。高三学生深入各个单位进行预岗实习,指导教师全程跟踪管理,要求学生定期反馈实习情况、实习心得体会等,安排高二学生与其以茶话会形式交流心得,分享体验。另外,安排高三学生每个月进入工作室学习一天,根据学生实习岗位需求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有创业梦想和创业机会的学生参与体验创业经历。

3.考评机制

在教学评价方面,主要包括对学生学的评价和对教师教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重点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主,如完成实训项目的态度(占40%)、数量(占30%)、质量(占20%)、效益(占10%)相结合,这种评价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遵循了能力的形成规律。而对于教师“教”的评价,应采用发展性评价,即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进行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三、工作室的教学成果

工作室教学模式避免了“常规化”教学模式的很多弊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成果斐然。

1.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对人才的培养如同泡一杯好茶,要讲究五境之美。工作室优越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会了如何“泡”好自己这杯茶,这使她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论是气质上还是内在修养上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工作岗位上,他们能恪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评价普遍很高。在工作室学习实践过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甚至有些学生未毕业就被行业企业预定为“准员工”,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得到的报酬有的超过了正式员工。目前,很多从工作室走出去的学生已经是企业老板了。

2.教师业务素质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论在理论教学水平上还是实践技能上都有了明显提升。工作室让教师与学生实践教学与社会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工作室的教师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茶艺实训教材》《服务礼仪实训教材》《创业奇兵》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参与的课题研究《认知疗法在增强职高生学校适应性中的个案研究》目前已被市立项,校企双方组建课题组开始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为题材的课题研究。

3.创新创业获奖情况

“陶茗轩”作为学校学生的创业项目在2011年光华青年创业精神大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了第一名。2013年4月这个项目代表中国赛区,参加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在纽约举办的2012“全球青年创业家大奖”比赛,并获得全球创业精神大奖。创业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奖。

学生创业项目设计《单车回归心灵家园》参加宁波市中职生创业项目设计比赛一等奖;学生创业项目设计《霞客网――自驾游的贴心伙伴》参加宁波市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类项目比赛二等奖。2008年至2013年间,学生连续四届参加宁波国际茶文化节茶艺大赛,有两位同学获得茶美人称号。学生泡制的作品《母亲茶》获得银奖,《望海情缘》获最佳创意奖,《五洲欢聚》获最佳解说奖。2010年学生参加宁波市文秘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两项个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如今,已有200名左右的学生取得中级茶艺师证书。

工作室每年组织校园茶文化节、无我茶会,传播茶文化。曾在桑洲品茶节上出席茶艺表演,参加茶文化促进会组织的中日茶文化交流活动,多次为县级会议提供接待服务。到目前,已承接本地多家知名茶馆的员工上岗前的培训任务,并得到认可。

四、小结

工作室教学模式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环境,有利于师生在理论和技艺上得到全面发展,让教学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工作室师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工作室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

胡鹏,汉族,重庆市梁平县人,1965年10月生,1987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副教授。现任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高等教育等工作。曾先后担任新疆喀什师范学院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喀什师范学院党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江苏省常州师范学校办公室主任、本科部部长;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常州市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常州市教育党工委副书记、教育纪工委书记;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摘要:访谈中,胡鹏副局长阐述了常州市教育局统筹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构职业教育新体系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发展思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策略;围绕“三创”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重视德育创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新举措。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创新发展;访谈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09-04

记者:多年来,常州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热土,在不同的阶段总有一些引起同行关注的常州经验,两任总书记曾先后视察了常州职业教育。常州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力?

胡鹏:常州职业教育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信任和支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高、贡献度大,关键得益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常州的产业结构以现代制造业为主要支撑,随着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办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也是地区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市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常州城市发展的名片、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统筹职能,统筹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和资源整合,统筹高中阶段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四个职教集聚区,即城东职教联盟、城南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城西殷村职教园、城北职教基地,基本实现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引领,市区以五年制高职校为主体,辖市、区以四星级职教中心为龙头、辐射社区和乡镇的职业教育体系。

记者:去年,常州市跨入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行列,意味着常州职业教育要用五年的时间实现新的跨越,你们的总体构想是什么?

胡鹏:常州跨入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行列,我们既感到使命光荣,又深知责任重大,关键在于要理清发展思路。我们将集中精力,系统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办学体制、管理模式、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招生考试、质量评价、经费保障等八项创新工程,使常州职业教育在未来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记者:在大市区域内推进实验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会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你们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

胡鹏:我们认真研制、修订了常州实验区建设方案,并根据省教育厅“进一步提高认识、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的要求,加大了统筹指导的力度,各辖市、区对照方案要求,出台了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方案和时序进度表。市、辖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指导、帮助职业学校解决方案实施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学校围绕国家级示范校创建、国家级重点职校创建、职教集团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积极强化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们已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在去年江苏省《关于首批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情况的通报》中,常州在政府高度重视、创建任务明确、普职协调发展、职教布局优化、兼职教师制度完善等五方面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记者: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环节,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专业建设方面,你们有哪些比较好的举措?

胡鹏: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制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评估标准。每隔三年,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一次专业建设水平评估,职业学校所举办的每个专业都要纳入量化考核,排名向社会公布,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二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推进“五共”模式,初步形成了与产业对接、与企业对接、与车间对接、与岗位对接、与技术产品对接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借助常州科教城的创新型企业、各专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遴选一批有实力、有合作诚意的企业,先期建设了20个常州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工作站。四是借助第三方力量开展职业学校的绩效考核。市财政与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年底都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绩效评估,专业建设情况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机制联动。

记者: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下,常州今年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项目试点,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情况。

胡鹏:今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实施了中职+高职、中职+本科、高职+本科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常州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在制定培养方案、做好招生工作、构建教研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谋划。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始终发挥着统筹协调与支持指导作用。这项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鲁昕副部长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概括为三个要素,即“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我们将继续完善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序推进课程标准、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案、各学科教学标准等规范文件的编制,做好课程体系构建、教研活动优化、校企合作互动、师资培养提高等关键节点的工作。以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确保试点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

记者:据悉,常州围绕“三创”教育开展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胡鹏: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职业学校“三创”(技能创优、科技创新、就业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携优秀,在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拔尖”,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开展职业学校“三创”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市把“三创”导师团队建设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技能大赛省赛和国赛教练、创新大赛指导教师、创业教育认证教师培养有机结合。在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近年来我们共培养、认证了111位创业教育认证教师,其中高级创业教育认证教师2人,培养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70人,培养创新教育优秀指导教师35人。目前已从全市80余位申报者中选拔首批“三创”拔尖人才培养导师21人,市教育局每年向每位导师发放2万元资助经费。每位导师均从企业和学校聘请了专家,组成自己的工作团队。通过队伍建设,涌现出一批成果,每年都有10多位教师的专业技术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在2011年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我市获得7个一等奖;我市卫生高职校董坪鑫同学参加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举办的全国创业精神大赛获佳绩,并获得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授予的丹尼尔·特雷纳奖,涌现出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贲智慧等一批创业明星;2012年,我市职业学校师生在省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记者:刚才您谈到“三创”人才培养工程中优秀教师团队的建设问题,师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这方面你们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胡鹏:除了上述做法外,我们主要推进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突出师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治学态度,大力培养教师终身学习、团队合作、回报社会的意识,扎实开展“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活动、“践行师德提升师能,办好教育服务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轮训等,组织开展教师公开承诺、践行诺言活动,激励教师在岗位奉献中成就人生价值。已经形成了以敬业和爱生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主要目标,涵盖师德教育、评价、表彰、制约的新型制度体系。二是开展了职业学校教师“五级阶梯”建设工程。教师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构建了教师培养体系,把教师的成长分成五级阶梯:市教坛新秀、市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目的是通过指导教师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系统的培训和认证,帮助教师沿着“五级阶梯”健康快速成长。三是通过“名教师工作室”的创建,启动了打造名师及优秀团队的工程。按照3年一个运行周期,组建了一批由优秀教师领衔,相关教师跨区域、跨学校参与的“名教师工作室”。各工作室将“打造名师群体,产生名优效应”作为团队的共同愿景,以“工作室建设方案”为蓝本,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衔人和团队成员的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取得了一大批理论与实践成果。各工作室在精心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育、培养工作的同时,又通过组织研讨活动、举办学术讲座,把工作室的成熟经验和研究成果辐射到全市的其他学校。四是加强了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专业负责人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成员,专业负责人的素养对专业建设的水平影响很大,我们每年都要组织专业负责人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与研讨,为他们拓展视野、提升理念、强化能力提供保障,使他们能真正发挥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也防止了管理上的脱节与缺位。五是开展了教师专业技术成果评审。市教育局每年联合市科技局、市科协开展教师专业技术成果评审并给予奖励,较好地提升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研发、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六是组织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和鉴定,为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我们还积极拓展教师海外培训的途径,英国的苏曼教育国际发展中心是常州教育局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培训基地,它的成立对助推常州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批学员今年上半年已经在该中心完成了培训任务。常州市将进一步加大职业学校教师出国学习力度,积极为教师出国学习搭建平台,使更多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拓宽他们的国际化视野,获得宽广的教育胸怀和前沿的时代思维。

记者:据悉,常州在技能大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省赛取得54块金牌,国赛取得11块金牌。在这方面你们有何感言?

胡鹏:技能大赛指引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评判着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常州打造中国职教名城、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技能大赛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敢为人先的价值追求。多年来,常州坚持“四覆盖、四促进”的原则,即技能大赛覆盖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促进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改”“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要求。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常州职业教育师生展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精神的重要平台,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今年开始,我们在全市职业学校积极推进技能大赛项目化课程改革试点,力求以此为抓手,全面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均能受益于技能大赛的研究成果。

记者:常州职业教育在德育工作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

胡鹏:一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常州从2006年出台了《常州市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案》,要求职业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将职业指导纳入职业生涯教育,并统筹安排学生在校三年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成为优秀毕业生展示的舞台,全国劳模邓建军、金玉满堂董事长陶鸿、岗位成才典型李明飞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通过汇报活动展示了自己的成绩和感悟,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职校生热血沸腾。二是开展“职教之星”、“职教英才”评选。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通过报纸刊登选票、制作宣传网页以及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校刊、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组织学习邓建军征文竞赛、学习“职教英才”征文竞赛,每次收到的征文都在5000篇以上。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办好学生刊物《职教新苑》。常州从1995年创办了职业学校学生刊物《职教新苑》,已发表学生习作8000多篇,举办学生记者培训班,组织学生记者采风3000多人次,多次组织学生作品参加全国、省大赛并获得佳绩,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职教新苑》已成为职校生重要的德育阵地。

Establishing Satisfacto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 Interview with HU Peng, Deputy Director of Changzhou Education Bureau

FANG Jian-hua&HE Yi-xue

(Vocational Education Edition, Jiangsu Education Research, Nanjing 210013, Jiangsu Province)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兼职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创新;校企合作 

 

2008年,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提出“基础性课程以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内专任教师主讲为主;实践性课程主要由企业、行业技术技能骨干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的指导意见;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的要求。 

教育部的文件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给出了近期应达到的指标。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已成为一种趋势,是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的现实要求,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成为进一步扩大高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背景下,对兼职教师管理的研究意义更加突显。 

一、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 

1.缓解师资数量不足,优化师资结构。虽然教师数量不足已经不再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但是“双师素质”教师缺乏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而大量实践实训课程需要具有行业、企业等一线工作经验且懂得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师来讲授,而具有相应经历的兼职教师正是不二人选。他们的加盟有助于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促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专业设置也会按照区域经济结构而适时调整,但是灵活的专业设置和固有师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聘请兼职教师是适应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最好办法。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给学生一种直观感受的同时可以使学生真正接触到行业企业工作现实,这对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与未来从事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大有好处。 

3.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兼职教师起点一般都较高,聘任程序相对简单,而如果要在专任教师中培养,则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和资金投入;兼职教师不受编制限制,使用方便,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人才资源的巨大作用,提高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办学成本较高,而国家财政支持有限,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只需支付课时费用,一定的补助费用等,相比较于专任教师固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其运行成本很低。 

二、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兼职教师的引进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流程,多数兼职教师都是通过经人介绍的途径引进的;兼职教师身份及来源比较复杂,有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师,有刚刚退休返聘的老教师,有在读的研究生,也有无固定工作辗转于各高职院校的“专职兼课教师”,但是恰恰来自企业一线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少之又少。 

2.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为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而目前的状况则有违这个初衷,部分兼职教师只是承担基础课或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一些院校没有将兼职教师纳入专业建设团队之中,没有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编写中应发挥的作用。 

3.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兼职教师来自企业一线,掌握了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他们的弱势在于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的培训,掌控课堂、合理安排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高职院校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相比于专职教师而言,可以说是空白,出于成本、时间等综合原因的考虑,少有学校愿意为兼职教师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4.督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里专门负责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部门多数针对本校专职教师实施教学督导,而兼职教师的教学监控工作则交由系部负责,缺乏整体调控。系部碍于人情或是兼职教师缺乏等情况,很难客观公正地给出评价,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兼职教师松懈、倦怠、不思进取等消极反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5.考核及奖惩存在的问题。针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督导结果流于形式,没有和兼职教师是否续聘、课酬标准等挂钩,很难激发兼职教师群体间、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间的良性竞争。 

三、引入分类管理思想,力求制度创新 

针对兼职教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分类管理思想,将兼职教师分为客座教授、授课型兼职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三大类,有针对性地在上述过程中实施管理,使之更具实效性。 

(一)兼职教师的分类 

1.客座教授。客座教授大多为某一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等。他们的特点是对于行业信息有着系统全面地认识,可以对专业发展提出宏观层面的意见和建议。 

2.授课型兼职教师。这类兼职教师多为企业的中层领导者或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他们往往是一个企业的中坚力量,掌握着核心的技术。他们的特点是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适合教授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课程,并可以参与到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工作中。根据聘期、授课时长、参与教学紧密程度等因素又可将此类兼职教师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类。 

3.实践指导教师。“兼职教师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实践指导教师正是此定义中所说的技师及能工巧匠。他们大多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生产运行经验,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二)实施分类管理 

1.引进聘用的分类管理。把好“入口关”是做好兼职教师管理的第一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根据信息库中的职称、学历、从业经历等信息对人员进行分类,以确定聘用类型。客座教授因其行业知名度很高,多数无须经过过多的考察即可聘用;授课型兼职教师重点应考察其知识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是否达到课程要求;而实训指导教师则应重点考核实操技能。 

   2.任务分配的分类管理。所谓任务的分配就是指兼职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类型。客座教授作为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起重要推进作用的人员,主要负责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咨询与建议;指导并参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通过讲座等形式介绍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同时,通过客座教授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更好地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帮助学校争取办学资源。授课型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参与到课程改革、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工作中去,他们的加盟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所需,真正做到因岗施教。实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习、实训、实操课程的指导工作,他们娴熟精湛的技术可以给予学生最直观的现场教育。 

3.学习培训的分类管理。高职院校对于兼职教师采取的大多是“拿来主义”,重使用轻培训,对于兼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规划。根据分类管理的思想,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开设不同形式、内容的培训。客座教授的培训形式大多以介绍为主,主要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总体情况,包括专业设置情况、校企合作情况、今后发展方向等,以便使其更好地根据学校现状,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工作。授课型兼职教师的培训重点则是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等教学基础功的学习,通过培训可以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增强互动、活跃课堂,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训指导教师的培训多以专业介绍为主,使他们明晰教学目标,在实训过程中突出重点,提高实训课程的实效性。 

4.教学督导的分类管理。应将兼职教师纳入专职教师督导考核体系一并统一管理,但根据兼职教师的类型,考核方式和内容也应有所区别,督导的重点应是授课型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授课型兼职教师应重点督导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如是否按时上课、课程安排是否合理、批改作业是否认真、学生评价如何、成绩的横纵向比较如何等等。实训指导教师的督导重点则是学生最终掌握技能的程度,这是检验他们教学是否合格的最好标准。督导检查应留有痕迹,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兼职教师业绩档案,记录兼职教师的督导检查情况、整改情况,一方面对于其自身是个借鉴,同时也是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并可作为兼职教师续聘、解聘等的依据。 

5.考核激励的分类管理。好的激励政策的制定对于管理效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考核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激励政策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投身教育的热情。客座教授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他们最注重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同行及业内的认可,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授予各类荣誉、情感激励等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授课型兼职教师注重通过兼职工作获得更多提升自己水平以及参与科研攻关的机会,以便作为日后自己进一步发展的资历,所以学校可以通过给予参加课题研究、教材编写、参与课改等方式激励他们,增强其工作成就感。实训指导教师多为企业中的技术工人,对于他们的激励我们应实行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策略,对实训效果好的兼职教师给予高于平均课酬标准的特殊补贴,以激励其更好地投入工作。 

四、依托校企合作,打造专兼交流平台 

实现兼职教师有效管理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充分依托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打造专兼职教师共同发展的平台。 

第10篇

新年伊始,市政府就决定召开20__年度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昭华同志代表市教育局作了工作报告,对全市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会议表彰了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对受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长期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为全面做好新学年度的教育工作,我再谈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文秘站:)市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取向,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抓教育质量为中心,科学谋划,强势推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市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和历史性的成就,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突出表现在:教育民生工程成绩显著,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城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师资力量进一步充实,高中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收归国有公办,亳州师专新校区、亳州一中南校区建设加速推进。可以说,是我市教育投入最多、条件改善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这些成绩,为实现全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局,为我市经济社会整体工作在全省争先进位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和全市教育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我市教育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加快教育整体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我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我市仅为6.99年;每十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全省4577人,我市仅为2887人,相差1690人;每十万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全省10655人,我市仅为6956人,相差3699人。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目前我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60.06%,与全省72%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班额现象、初中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在有些地方还比较严重。具体地讲:一是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短缺,教育质量和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二是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还不够协调,学校布局和管理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三是部分县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落实;四是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和水平仍需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切实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以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业绩。

我们已跨入20__年,新的一年,新的机遇,新的希望。教育部在20__年度工作会议上决定将20__年作为教育改革年。在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谋划教育发展时,第一句话就是“深化教育改革”。在今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王金山书记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职业教育大省建设,推进高教强省建设”。在刚刚闭幕的省人代会上,王三运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今年的教育工作作了十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在全市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方春明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加速亳州崛起,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可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抢抓机遇,争先进位,敢于创新,努力开创教育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克难攻坚,争创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20__年是实现我市教育“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决战之年,从( )宏观上看 ,国家和省在部署社会事业发展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皖北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教育厅还要求全省教育系统鼎力支持沿淮三市六县教育发展。去年11月20日,支持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教育发展工作推进会在阜阳召开,副省长谢广祥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对沿淮三市六县教育发展在投入上倾斜,在项目上支持,在师资上加强,在资源上共享,在管理上提升,不断开创高质量管理、高效益发展的新局面。三市六县要立足自身,着力推进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具体到我市而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抢抓机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亳州教育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当前要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我们亳州落后,最根本的落后,不是gdp的落后,也不是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落后,是教育的落后,是人才的落后。缺乏创新人才作支撑,就无gdp的快速提升。实现亳州崛起,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自然资源,也不是缺少资金,是人口众多、人才太少。我市有600多万人口,实现奋力崛起,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面对危机,如何提升经济,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作支撑。优秀人才,不能光靠外面引进,产业工人,不能都指望别人去培训。归根结底发展亳州最终要靠我们自己,必须立足于把自己的学校办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人、培养成才。因此说,讲教育的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抓教育的力度再大都不算大。在教育问题上,全市广大党

员干部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要实现“科教兴亳,人才强市”战略,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各县区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教育事业摆在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当前,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要进一步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各地财政越是困难时期,越要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要项目要资金;要加强与政府及省教育厅等省直部门的联系,积极争取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地区发展,支持教育发展的项目、资金、优惠政策。二是营造教育优先发展氛围。各级政府要认真帮助教育部门解决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要以自身的良好行动带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做好对接工作,抓好项目建设,要充分利用我省芜湖市等南部发达地市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对我市帮扶的机遇,学习和借鉴他们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措施,取长补短,也可采取联合办学等形式,做大做强我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目前,亳州华佗药业技师学院选址已定,计划用地300亩,今年上半年开工,争取明年建好。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帮助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实现互利共赢;要广泛宣传我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开展教育投资,扩大教育发展规模。三是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研究制定我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认真贯彻《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亳州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各有关部门要在认真梳理我市教育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广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力争制定出一个体现时展要求、符合地方实际、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

二要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确保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四项民生工程。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市教育局要指导各县区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教育资源配置,继续推动城区学校建设,合理规划学前教育发展。要整合各类教育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加强对县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充实数量,提高质量。加强对县区义务教育教学管理的指导,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提升中小学管理内涵与水平。二是认真执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强化教育经费保障,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分配使用规范、安全。三是精心组织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我市教育民生工程自实施以来,成绩显著,位居全省第一。今年省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中,教育方面由去年的2项增至4项,即:在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充实高校和中职困难学生资助2项内容基础上,新增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2项内容。我市校舍安全工程正在快速推进中,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

关爱留守儿童,既是一项爱心工程,是一种社会义务,更是一种教育责任。各县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尤其教育、关工委、共青团、妇联、文化、 公安等相关部门要共同编织关爱留守儿童的组织体系。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设立亲情电话,加强师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要进一步落实教育质量中心战略,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市教育系统要切实坚持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尊重教育规律,自觉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抓好素质教育的深化。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加强管理,市里今天召开会议后,市教育局要提前开展工作,制定出台相关意见。要努力办好高中教育学校,考大学、考好大学仍是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利益、最现实的期望。要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鼓励实施名校带动战略,扎实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名校的示范辐射效应,着力打造一批硬件好、软件强、升学率高的亳州名校,辐射、带动全市教育质量上台阶、上水平。今年,市教育局要加快亳州一中南校区和亳州九中的建设速度,按照“亳州最好、全省一流”的标准设计、施工、筹备、管理,确保今年9月投入使用。各县区也要重点建设1—2所高中学校,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加快亳州师专新校区建设施工进度,保证今年秋季新生入学。

四要进一步落实建设职教大省决策,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切实提升职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大投入,多形式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要努力办好职业教育学校。大力提升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和水平,积极筹建亳州华佗药业技师学院。各县区要以职教中心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建好2—3所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创新办学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育输送大量高素质、易就业的劳动者。二是面向市场抓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注重实习实训能力的培养,盯住“酒乡、药都、能源、旅游”等我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放办学、多元办学、灵活办学,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和专业技术人才。各职业教育学校要主动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搭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帮助企业开展技能型人员培训,大力推进订单式委培,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率,同时认真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三是加大中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我市各职业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亳州工业学校等一批职业学校实训楼、实训基地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程,规划用地面积300亩的亳州华佗药业技师学院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我们要进一步争取国家、省级实训基地项目资金,加快建设一批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五要进一步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寄予教师。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者,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有好的校长,才会有好的学校。首先,要坚持把师德建设置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师德教育、师德考核以及奖惩、监督等制度,努力使全体教师成为受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人。二是努力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区域内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职能,均衡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加强对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的研究,探索农村学校教师交流补充新机制。三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确保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实施工作的平稳进行。首先,要切实做好新一轮教师核编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二是要落实好绩效工资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办好,落到实处。三是以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提高各类教育的满意度。要坚决制止各类教育乱收费,规范各种办学行为。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切实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要继续实行阳光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以“人民满意”为基本出发点,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教育新形象。

三、真抓实干,强化创新,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市教育改革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努力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继承创新,开拓进取。日前,安徽省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在服务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中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我们要创新教育工作思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满足承接产业发展的需要。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及省教育厅20__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科学化水平。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表明,教育事业要取得跨越发展,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促进教育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等外部条件;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实现亳州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的自身主观能动性。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要凝心聚力,团结奋进,把教育系统的潜力和活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我市教育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必须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和心无旁骛的务实精神,加快改革步伐;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真正用改革来促发展、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