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经济 财务审计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核心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关切的热点问题。加强农村财务审计,是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和必经之路,也是完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的意义
(一)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
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部分基层领导干部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手段占有农村公共财产,利用职权的便利性大吃大喝,腐败现象经常出现。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的力量,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遏制,让这样的问题随意发展,一定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推行财务审计工作制度,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正确及时落实农村财务管理政策,是规范和监督农村管理财务工作的唯一途径。
(二)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有效落实
现阶段我国很多农村一直实行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并且公开的财务支出和实际支出完全不同。大部分的农民群众会对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猜疑和质疑和心理,这一点严重影响群众和干部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少部分还会出现对立关系,因此在农村推行财务审计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在农村财务制度实行的过程,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对农村财务进行审查和公开。这样的话,便于农村更清楚的了解财务支出的情况,让群众知道集体财产的去向,财务的公开也加深了群众和干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号召力,可以为建设小康社会提速。
(三)提升农村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出现年龄大、文化素质低下等现象。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没有经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且在处理账务信息的时候比较随意化,这一点严重违反了会计行业的基本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通过审计方式实现现代化会计制度的建设要求,完善农村会计中的报表、科目等内容,保证账目更加规范化。还有就是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可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记账、建账和报账的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合理,确保上交的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四)方便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利用
现阶段的农村集体资金中有很多不合科学的现象。比如说:支出集体资金的时候没有完整的规划,随意开支农村资金等。本来集体资金的数量都是有限的,现阶段又被非法利用,就出现了集体资金减少的情况。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可以为以后农村资金合理化使用提供科学化的管理依据,让有限的集体资金应用到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方面。
二、强化财务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提升财务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
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质非常强的工作,这一点就客观要求了工作人员具备高超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传统的审计队伍,工作人员的不稳定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工作随意性非常大,导致的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说需要逐步建立整个乡镇的财务审计机构,充实每个部门的设计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强化农村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过程监督,控制审计工作的整体过程来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改良审计工作环境
近几年的发展,农村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地位都很低下,这一点也是长期遏制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发展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在审计结果执行的时候,因为缺少必要的行政手段而无法执行,最后烟消云散。针对这样的不利因素,我们需要强化农民担任审计工作为切入点,和相关的监察部门、纪检部门密切配合,发现违纪现象之后就积极上报,主要目的是通过及时上报的方式取得上级领导部门对审计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三)树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提升审计工作的权威性,需要做到以下四点:审计账簿的时候不留任何死角,认真细致核查;审计定性工作不偏信谣言;审计工作核查的手续必须健全,不留任何的漏洞;处理审计问题的时候,坚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在这四点要求的基础之上,借助农村和社会方面的各种力量,利用权威手段强化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材料的具体分析和论述,我们了解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强化,是保护农村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强有力对策,而且对推动建设和谐农村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各个地区的农村领导班子要强化领导的能力,相互配合,确保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有效健康的开展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叶建栲.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A].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第一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2010,(11):120-124
[2]何瑾.村级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12,(18):234-236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发展;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20-1
盂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实行以来,农民家家户户分散经营,规模小,进入市场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影响农民增收,近几年在全社会的大力宣传下,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努力,盂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至2010年3月,全县注册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合作社成员2404户,资产总额2129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8000余户。涉及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手工业等,其中养殖业190个,种植业96个,林业29个,渔业2个,农副产品加工业2个,农机服务业4个,手工艺品1个。
1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1.1 从经营规模看
合作社整体数量多,精品少,多数规模较小,户数少,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不强,对农户的影响和带动弱。全县合作社成员总数2404户,社均7户,规模效益较弱,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
1.2 从经营范围看
传统产业初级农产品生产型合作社数量多,农副产品加工和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的新产业型少,全县专业合作社中,传统种养业合作社比例就占了88.2%,加工、运销、金融等领域极少。
1.3 从合作社成员构成看
农民社员达95%以上,成员出资额中90%为生产社员,外来力量的带动弱,集团化、产业化发展受到限制。
1.4 从规范角度看
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的合作社不多,不少合作社管理松散,合作效益达不到最大。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建立积累机制,组织活动缺少经费,服务职能难以发挥,发展后劲不足。
1.5 从内部管理上看
合作组织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少,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2 收到的效果
2.1 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使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围绕蔬菜、干果、杂粮、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一域一品”的产业格局。
2.2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得小打小闹的分散经营得到整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得了一定的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农民利益得到了较好保障。
2.3 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4 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变了观念,使农民意识到组织起来加强合作的巨大力量,增强了他们致富的信心。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宣传培训
为使农民提高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加强他们互助合作的意愿,提高他们互助合作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为合作经济组织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2 深入基层工作
按照抓典型、促发展的方针,经管部门先后到孙家庄镇、西烟镇、下社乡、牛村镇、仙人乡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一些发展方向好的合作社,积极进行扶持引导,培育成典型,示范带动全县合作社的发展。
3.3 提供各种服务
帮助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联系农机具的购买补贴,帮助产品进入县超市销售,推荐承担示范基地项目和申报省财政厅资金扶持项目,联系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联系村镇惠民银行与合作社签订贷款支持,成为合作社的重要帮手。
4 今后努力的方向
4.1 提高认识、加强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县委、县政府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2 典型带动、全面推进
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做好典型的培养、宣传和推广工作,让农民看见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目的。
4.3 规范管理、创新机制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建设;农村发展;又好又快
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农村经济仍然存在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相对低下等不足。对于这些不足,学者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开发特色产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等,这些建议对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着建设性的意义,但对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关注不够,如关于农村的信息资源比较匮乏、信息渠道不够多。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农民对农产品价格把握不够准确,不能适时调整农业种植品种,造成农产品积压,或农产品产量不足,导致农民增收困难,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在农村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从而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活动全面发展,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
1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总结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比较高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可知,现代信息技术在该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贺文慧,杨秋林在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网站上撰文,介绍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时,认为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主要采用了由国家调控下的事业性运行和商业化运行两种模式。以事业性运行模式为主导的模式主要是政府进行的公益性投资,提供基础性的、面向农民的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生产与管理等一整套信息服务体系。商业化运行模式主要是一些大的企业建立的信息服务体系,对于特定的服务内容收取一定的费用。
目前的实施目标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备以及网络化,从美国农业部网站经济“研究业务”栏目可以看出,2004年美国56%的农场拥有电脑并接入互联网,其中20%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购买相关的农业项目,29%的人通过互联网购买家庭用品心]。在加拿大,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建立社区信息接入站点,方便当地居民进入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和其他商业和服务信息网络。农民通过上网可以获得一般性的咨询服务,还可就一些具体问题寻求相关信息,并向有关专家直接咨询。日本作为因地制宜发展应用型农业信息化的典型代表,从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人手,由政府拨款,建立起了发达的有地域特色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通过有线电视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并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信息。由于政府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大幅度上升。计算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普及率已达93%,日本政府还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韩国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十分发达,形成了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承担农村的信息主干网的投资建设,韩国计划到2010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特别是,韩国各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全国联网。英国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网站和相关数据库如美国农业部、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等,提供了很多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如农产品的价格行情、种植养殖技术等,通过相关介绍,农业生产者可以浏览相关信息,及时把握市场变化。
美国Doug Rickman等人于2003年提出实施精准农业,解决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印度Satyaveer Singh提出实施农业行情信息系统(跨数据库信息系统,专家知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在线分布式咨询功能)、价格预测程序等有助于农业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做出决策。In6s Sante-Riveira(2008)等人研究的基于GIS的农村土地探测系统(Rural Land-use Explora―tion System)主要用于土地适用性评估、土地使用区域最优化以及土地使用的空间分布。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对信息技术用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高度重视。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对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主要集中在建立完善的网络环境和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数据库资源的支持使农业生产者更为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战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经营的生产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水平。
2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过去很多地区建立了农业技术指导站,引进技术人员指导农业生产。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当遇到生产上的技术难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将影响一年的收成,技术指导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民技术上的建议与帮助,帮助农民选种及操作,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但是这种传统的技术指导方式往往会受到信息资源数量和时效性的限制,得到的信息可能不能及时地反映目前农民技术上的缺陷,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
目前我国省、市、县三级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库、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也正在逐步完善,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农业网点也已经初具规模,例如,农业部1994年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通过“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实现农户之间以及国际、国内各省市之间的农产品信息共享和交换,帮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政策、价格信息以及农产品发展前景预测。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于1997年10月开始运行,基础设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北京大北农集团和农民日报社于1999年共同创办的中国农网,通过一种综合信息提供平台,使农民获得最新的经济政策和产品信息。
从1990年开始,科技部通过国家863计划,组织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该项目依靠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远程直接存取大型数据库中的信息和共享主机系统软件资源。建设目标是将通讯、监测、模拟、自动控制和专家系统等多方面的技术有机地结成为一体,综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加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例如,由北
京示范区组建的“三网合一”的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项目,能对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数据挖掘,形成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依托该库建设农业网站(三农网),实现互联网、电话网和无线网的基于同一数据库的“三网合一”,达到最大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目的。张鸿教授(2008)也通过农业经济产出、农村信息化、农业劳动力投入与农业资本投入的相关分析以及农业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此外,针对农产品生产者面临的价格风险,我国一些学者提出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农业部从2005年5月开始,每月定期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总体来说,国内已经建成初步的农业网站和后台数据库支持,但仍然存在信息更新不够及时以及没有全面普及的问题。
3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传统的农耕观念和耕作习惯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将会有利于未来农业的发展。典型的如,农业科学院1997年推出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通过广泛收集与小麦有关的科技知识和科学数据,建立知识库,提供小麦生长动态、生长潜力以及产量预测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农民能够根据科学的数据预测小麦的生长过程,提高产量。此外通过网络等相关技术,获得所需要的技术,科学种植和养殖,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传统的技术普及方式不适用中国农业地域广、区域性强、生产个体分散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农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使得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3.2 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在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生产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在流通和销售方面,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活动,用互联网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从而达到农村经济效益最大化。
3.3 有助于畅通农村经济信息的流通渠道
目前,农村信息的不流畅,导致农产品的滞销现象比比皆是,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基本处于个体经营、小农生产,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的信息提供、和反馈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制约了农民对于信息的热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强农民利用信息来增加收入的意识。
4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为农户提供有效信息,增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能力
对于如何有效增强农户的市场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提供有效信息。不了解市场信息,或依据失真的信息做出判断,都会导致预测和经营决策失误而蒙受市场风险。如上面提到的产品地区性过剩以及农产品价格的问题,就是因为不能及时了解供求方面的信息和价格变动、政策变动信息,造成重大损失。减少农产品市场风险,有赖于依靠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农户掌握市场、了解市场、提高市场驾驭能力,减少市场波动对农户生产的影响。
4.2 购置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构建和完善农业网点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网站的建立以及相关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在我国农村中计算机的普及率还很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必要的基础设施,农产品价格、供求方面的信息;构建和完善农业网点,及时更新农业相关信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得农村经济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4.3 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在农村中农民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很模糊,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传统方式,而通过这些方式获取信息存在着时效性问题,获取的信息不能反映最新的实时动态。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形象、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网络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
4.4 建立农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信心。加速观念更新和信息技术应用进程
在具体实施信息技术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典型的是需要购置大量的现代设备、进行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与消费;另一方面,农户的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之于农村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应用信息技术时会有犹豫心理,造成信息技术应用上的障碍。因此在实际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农户对信息技术的信心,加强农户信息技术的意识,观念的更新,从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进程,使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 结束语
关键词:林农;科技培训;模式;成效
0 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村成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而农村林业是我国林业战略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农则是六大林业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林农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对于加快林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国务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出发,决定退耕还林工程转入巩固成果方向,确定了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和林农技能培训等六大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退耕地区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
镇巴县林业站2009~2010年相继承担了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林业厅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农技能培训项目。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充分结合林农文化程度、需求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特点,本着“立足县情、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广技术、建立基地、培养人才、致富林农”的原则,在教材组织编写、培训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增加了林农收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 林农科技培训措施
1.1 制定培训方案
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人员一是年龄偏大,二是妇女多,再加之农活忙,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特点,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经济林示范项目建设和培训计划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将林农技能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工程乡镇,由乡镇林业站负责落实、登记培训人员,与农户签订培训协议,重点培训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核桃、板栗、茶园等经济林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技术,中药材、养殖业等相关栽培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林改和林业政策法规相关知识培训。
1.2 教材器材准备
1.2.1 教材准备。组织林业、农业方面熟悉经济林栽培、茶叶无公害生产、中药材种植、畜牧业养殖、农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培训教材,力求通俗易懂,适宜林农阅读。培训教材共有30项林业、农业实用技术,分为常用林业术语、特色经济林实用技术、农业经合类实用技术三大组成部分,命名为《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汇编》,印刷15000册,是林农非常适用的技术手册。
1.2.2 器材准备。一是采购嫁接刀、修枝剪、小手锯等园艺工具3000套,供现场示范使用,一部分发给农民。二是采购笔记本电脑、投影机、音箱等教学设备一套,供课堂培训使用。三是购买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丰产栽培管理VCD光盘,供县乡两级教学使用。四是组织授课老师(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学习效果。
1.3 培训模式
1.3.1 课堂培训。以县林业站、县农广校、乡镇农技校为培训基地,一是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多媒体课件对林农传授科技文化知识和农、林业实用技术,这种方式图、文、影像并茂,直观、形象、生动,能增加培训效果。二是播放核桃、板栗、银杏丰产栽培管理经典的VCD科教片,引起林农的兴趣。三是培训教材发到林农手中,供林农按需学习。
1.3.2 现场培训。林农科技培训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现学现用。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中,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培训、指导、咨询、示范推广一条龙服务,对项目的各个关键环节现场讲解、示范。通过这种方式,既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又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林农也掌握了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
1.3.3 专家组咨询。为了做好林农科技培训工作,县林业站成立了专家指导组。聘请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汉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4名高级工程师与县林业站的3名工程师,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审查经济林栽培技术方案、审定主栽品种,深入简池、大池、三溪三乡镇现场确定板栗低产经济林的改造技术措施,现场解答林农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结合“科技之春”、“十百千”科技推广活动,向林农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开展各种科技咨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培训成效
2.1 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009年以来,举办各类林农技能培训班146场次,培训林农7644人次,发放培训资料8000册,技术咨询2000余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民,他们分别掌握了2~3门农林业实用技术。他们学会了茶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大棚蔬菜种植,食用菌新品种袋料栽培,林下种植魔芋,银杏环剥倒贴皮促花促果,核桃、板栗经济林园低产改造、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2.2 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通过林农技能培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观音、兴隆、巴庙、碾子、小洋、渔渡等乡镇建设了4600hm2优质无公害茶园基地;210国道5乡镇建设了1000hm2银杏基地;永乐、大池、三溪、青水、长岭等乡镇建设了4000hm2 核桃基地,青水等8个乡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7000hm2,仁村、青水、简池等乡镇建设了180万袋代料栽培的食用菌基地,城区建起了大棚蔬菜基;有3户以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入住绿色产业园区,带动了干杂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
2.3 创建品牌促进标准化生产
茶叶、畜牧业、魔芋、干杂果、中药材已成为绿色的富民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不断上升。2011年产茶1502t,其中名优茶693t,先后获得国内金奖30多个;生猪饲养量达到70万头,“镇巴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叶、大黄等分别获“后稷特别奖”,11种农副产品取得QS认证,核桃、板栗喜获丰收,产量达到5194t。
2.4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实施农业、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推广良种良法,普及实用技术,促进了镇巴县农村经济发展。据镇巴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3.7亿元,比2008年增加14.2亿元,增长42%,农业总产值达到19.46亿元,比2008年增长7.46亿元,增长38.3%,财政入1.24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687元,比2008年增加1674元,增长36%,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1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的变化。而此时,农业发展也逐渐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出现很多新问题[1]。具体表现在: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二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偏低;三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偏低;四农民增收缓慢等,特别是在我国进入到WTO之后,面对激烈的农业市场竞争,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势在必行。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需要科技的支持,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推广,能够将更多农业新技术传播给农民,以实现上述目标。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是推动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同时,积极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当前,我国9亿农村人口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且1亿多乡镇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不到1%。而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效率,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现状,应加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2]。综上所述,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该项培训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的对策
2.1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农业科技实用性
农业实用技术作为当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工作,但面对新形势,重视实用技术已然远远不够。对此应适当丰富培训内容,向产前良种、良畜等新品种、新农机及产后贮藏、加工等技术方向延伸和推广[3]。同时,对传统养殖技术的改造也十分必要,在培训中,应兼顾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多门类知识的培训,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此外,针对培训对象而言,应单纯从农民的培训转向农村干部、农业部门领导等企业、技术人员扩大。通过发展大农业、大农村,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工作朝着更为广阔的范围发展,以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生产水平。
2.2树立现念,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模式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更好的形式,才能够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积极作用。除了实践培训之外,还应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研究和总结绿证培训、青年农民跨世纪培训工程等培训经验,探索更多更好的培训形式及载体。如公主岭市采取培训与考察相结合、培训与洽谈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4]。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现阶段,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应切实站在农民需求,为培训创造条件,拓展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成人教育等范围,促使更多农民受惠,逐渐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等技术逐渐渗透至培训工作中,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公主岭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开展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富有成效。
2.3切实结合农业经济,提高培训有效性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切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注重与当地重大科研、开发等项目的结合,将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吸收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参与到技术传播过程中来,逐渐建立并完善重大项目的人才培训及使用制度。同时鼓励农村中各类科技户、示范户通过培训实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及效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在示范户建立基础上,将教育培训实习及试验示范,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应切实做到重心下移,真正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不拘形式,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等绿色环保工作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教育对自身的积极影响,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
2.4明确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给予支持。因此应明确培训目标,并坚持“层次性”原则,逐渐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充分整合当地农业资源,提高培训有效性[5]。同时针对一些具备经济条件的市、县,可以在现有农广校中心校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教育科技培训中心,或者与农技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明确认识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在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切实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方式,逐渐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立鹏.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87~388
[2]张也.新形势下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农民科技培训,2012,(02):9~11
[3]彭文.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云南农业,2013,(07):17~18
(一)免征农业税,消除对农产品的负保护不少国家对农业实施各种形式的保护与补贴,与此相反我国不少农产品的有效保护率(EPR)和生产者补贴等值(PSE)均是负值,表示政府对这些农产品的征税大于对它们的补贴,所以我国还存在如何消除负保护的问题。政府决策部门应改变指导思想,将从农业和农民处抽取剩余资本来支持工业发展转变为由工业化支撑起来的财政来支持农业。
许多国家都不征收农业税,免征农业税可以作为政府在WT0框架下支持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我国农业税的计税方式是按照历史的产量基数确定的,因此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税赋较重,免征农业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从减轻农民负担看,由于很多乱收费总是跟着农业税来搭车收费,免征农业税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最有效地完成税费改革。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试点,在实际操作中有两种补法:一种是按照农民人头补,另一种是按照承包地面积补,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较复杂,有些农户人多地少,如果按照面积补这些农户就比较吃亏;而另一些农户人少地多,如果按照人头补又不合理。由于WTO规定绿箱支持只能以不刺激生产为前提对生产者提供直接支持,如按耕地面积、农业人口、收入水平为依据提供各种直接补贴,不能与产品挂钩。因此这种直接补贴搞得不好会造成新的矛盾与不公平,农民即使让耕地抛荒也可以照样领补贴,从而培养懒汉农民。农民按一种标准向国家交税,政府再按另一种标准向农民提供补贴,农村基层干部收税时难,向农民提供补贴时繁,很难做到公平合理。还不如干脆用免征农业税取代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样做的优点是:既符合WTO原则,减少了黄箱与蓝箱补贴,又简化了手续,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量,公正合理又不产生副作用,对农业生产贡献越大的农民从此政策中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免征农业税的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政府主管部门认为在广大欠发达地区还不能推广,原因是害怕由于免征农业税造成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实际上在这些地区收税的成本也很高,有的地方收税的成本甚至大于农业税的收入,同时这些地区征收农业税给农民造成的负担也特别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
(二)推动农村基层政府机构改革与农村组织制度变革上一届政府曾下大力气进行了机构改革,但也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机构改革只减人不减事。各级政府官员花大量精力所干的事可能恰恰不是他们该干的事,这种只减人不减事的机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精简机构。
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小政府、大市场的策略,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要插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乡级政府债台高筑,据调查,全国平均乡级政府债务为429万元,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当乡级政府不需要指挥生产、不需要向农民催缴税费、乡镇企业改制后,乡级政府就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事可干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行政管理的范围也将扩大。建议撤消乡级政府,这样可以有效地精简基层政府机构,重构农村组织制度,实现管理机制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精简全国的乡级政府机构,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清理乡级政府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地减轻农民负担,因为乡级政府的开支实际上有很大部分需要分摊到农民的头上。
在新的农村组织制度中,原乡级政府的一些重要职能部门可以转化为县级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法,通过经济手段和导向性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协会、合作社)把众多小农户重新组织起来,行使农业生产方面的组织职能,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组织模式。而村级的日常事务则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处理,实行村民自治。
(三)推动涉农财政制度改革1998年以来,尽管积极财政政策在经济回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回过头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1)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以巨大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过去的5年我国累计发行建设国债6600亿元,2003年又发行1400亿元建设国债。2003年中央财政赤字达3198亿元,虽然所占GDP的比重不到3%,但却占中央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的26.78%,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国债余额、国有企业亏损、银行坏账,这些包袱已经很重了,还会越滚越重,因此巨额赤字预算不是长久之计。(2)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对拉动内需作用不大,而长期经济效益目前还不可预料。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出现超前现象,成为政府形象工程的产物,实际利用率很低。(3)中央财政增长过快,地方财政紧张,影响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全国平均GDP增长率约8%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年增长20%,而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由于财权与事权不统一,60%~70%的财权集中在市以上,而60%~70%的事权在县以下,造成基层政府负债运行,并把负担转嫁给农民。
可以考虑逐步改变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准确把握财政风险,有计划地减少预算赤字。建议将五级财政(中央、省、市、县、乡)减少为四级财政(中央、省、市、县)管理体制,取消乡级财政设置。在财力的分配上需要重视地方的利益,改变目前中央财政增长快而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紧张的状况。逐步解决财政包干制和分税制的缺点,采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形式,通过动态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即各部门预算管理加年终审计的方法动态确定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方案,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
(四)在土地使用证的基础上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从土地使用权划分看,我国的土地承包制度对集体与农户之间,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做出明确的划分。农民得到的不是完全的使用权,他们没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土地作自主使用和处置的充分权利。由于承包期一定几十年,不利于土地的自由流动,农民无法通过市场自由购买和交换土地使用权,农民作为承包经营主体的地位无法在市场交易中得到体现。
建议在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开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由土地管理局统一向农民发放土地使用证,在此基础上允许农民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依法自愿地通过土地市场买卖或有偿流转土地使用权。通过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集中有效地使用,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民也可以将土地入股,发展农村的股份合作制。
应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村土地的规划权与耕地非农化使用的审批权。完善征地程序,政府在征用农民的耕地时,需要根据农村土地市场的价格行情确定地价,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政府应在农民土地使用权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参与的立体模式。主要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二是市场力量主导的经营性推广系统。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由农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系统、财政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部分广播电视传媒等组成。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在服务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另一类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公司为主体,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农业产业化中的各种组织形式。
应充分发挥公益性部门、中介组织、涉农企业3类主体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门应将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职能上,将经营逐步剥离出来,让给中介组织与涉农企业来承担。政府应对3类主体采用不同形式分类扶持:对公益性部门(如农技推广部门)应增加事业费,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配合农技推广项目经费来扶持;对中介组织(协会与合作经济组织)应通过政策措施促进其发育,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对其在银行贷款、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涉农企业应在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优惠。
(六)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与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体系包括:(1)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从而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2)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3)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歧视政策与措施。版权所有
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于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过去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为农民提供相当于每年土地获益水平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过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来保证农村劳动力既能转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脚。
(七)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目前我国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产品、畜禽产品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现货交易市场,市场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场发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农产品市场处于“集贸市场”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场影响力小。因此我国还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物流平台,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竞争与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主要粮食经营部门政企不分,规范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粮食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顺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国有粮食经营部门应定位于企业,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执行者与执法者。通过政企分离将国有粮食系统分解成负责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职能的粮食行政管理机关和独立经营的粮食经营企业2个系统。让国家粮食储备局与粮食经营企业完全脱钩。(2)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允许具有一定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的各种经济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批发、加工和零售业务。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仲裁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在推进销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逐步推行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和储备粮干预系统。建立粮食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对市场情况作出分析和预测,这对政府宏观调控市场、防止过度波动、促进合理的价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储备粮干预系统中,要具有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合理的储备粮规模。做到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及时、购得进销得出。还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八)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检疫体系可以根据国情建立两套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一套是针对出口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体系,其目的是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绿色壁垒。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从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药物残留检测与检疫设备,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与检疫设施、方法和手段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另一套是针对国内销售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体系,其指导思想是方便、快速与低成本,以便在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药物残留检测点,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强制性药物残留快速检测,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提高国内销售的农产品质量。
(九)建立农业咨询体系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一套农业咨询体系,这一咨询系统可跟踪和研究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变化与市场行情,为农民进行生产决策咨询、投融资咨询、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咨询等。政府还可以通过农业咨询体系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如果农业咨询体系能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密切结合,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关键词:中藏药材种植;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01
湟中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拥有耕地84.7万亩,其中川水耕地20.2万亩,浅脑山地64.5万亩,长期以来以小麦、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导产业,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应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的指导下,结合我县浅脑山地区充足的劳动力、能产出高品质的药材等独特的资源优势,把浅脑山原来的劣势转化为发展药材产业的优势。2012年在我县适宜药材种植的上五庄镇、拦隆口镇、共和镇、群加乡、上新庄镇等种植黄芪、当归、党生、玛咖等主导品种0.2238亩,总产量达1127吨,至2015年种植面积达1.43万亩,总产量达4682吨,实现经济收入16028.5万元,增收402万亩。药材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浅脑山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发了资源优势,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作用。
一、我县中藏药材种植的现状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生态环境是一切作物赖依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的基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中藏药材的品质是极其重要的。我县具有海拔高、无污染、冷凉性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药材种植优势,经检测我县药材的有效成分优于其他省份所生产的同种药品,经过近几年青海药材的流通,品质优的特性得到了全国市场的公认。但由于产业刚刚发展,市场监管不到位,经济利益的趋动,个别种植户违法使用违禁农药,本来用来保健的食品,确成了农药超标的载体,直接危害人们健康的食品。再加,为了增加中藏药材的产量,本该野生的中藏药材,通过人工训化进行人工种植,虽然增加了产量,但可能因种植技术的改变,加速了中药材生长的速度,降低了本因具备的品质。再加缺乏初级加工的方法和技能,影响了药材后期品质的提高。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影响了中藏药材品质的提高,未能发挥出优质优价的经济效益。
(二)中藏药材生产小而散,缺乏产业化管理机制
尽管近年来我县在中藏药材的种植方面,各涉农部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中藏药材有效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绝大部分生产以“家庭+合作社”的方式,“家庭式”的经营方式造成药材种植地块小,自管理分散经营,各个种植基地在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大不相同,销售信息闭塞销路不畅,无从谈起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模式,从而大大的增加了中藏药材种植和销售的成本。
(三)中藏药材种植体系不规范
中藏药材种植具有资金投入高、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人员素质、机械化程度、多年种植习惯及市场因素等等都影响着中药材种植水平的提高,药材的育苗、移栽、定苗间苗、中耕除草、追肥、采挖和储藏等各环节,都要求更加严格、更加系统的管理水平和栽培技术。但目前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动,药材种植一哄而上,药材种子、种苗来源五湖四海,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大面积抽薹现象;栽培技术来源更是四面八方,东听一点经验,西捡一点密方,栽培技术在传言摸索中进行。所以,现阶段我县药材种植既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难以掌握科学、实用的种植技术,更缺乏在实践中加以指导的人才。
(四)未形成有效的中药材产业链
由于药材产业刚刚起步,各方面都不成熟、不完善。虽然药材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生产日趋规范,经济效益极为明显,但与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相比,缺乏项目的带动、资金的扶持,使得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服务、产后贮藏运销、产品分级加工包装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药材种植与销售严重脱节,育苗、制种、加工、贮藏能力远远滞后,这样造成种子、种苗依赖外地提供,由于作物适应性和各地气候的差异性,加大了跨区调运种子种苗的风险;种植技术的杂、乱、缺,达不到高产稳产的效果;药材加工、销售依赖外商低价收购。可见,我县药材产业的任何环节都依赖于外商,生产没有主动性,受至于柄,造成农户增产不增收,但确承担着各种风险。由于未能形成科学的高效的产业体系,严重影响了本地区药材产业的发展和农户收入的提高。
二、促进我县中藏药材种植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项目资金投资,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为了促进中藏药材产业更好的发展,完善中藏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基础设施、专用设备,政府应加大新型产业的起步扶持力度,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各专业合作社应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来购置大型的专业机械、加工设备,完善药材贮藏、凉晒等基础设施,增强药材发展能力。同时积极与一些成熟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现成的设备借鸡下蛋为我所用。
(二)因地制宜,就地建立种子种苗基地
不同的地域存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任何作物品种都有适应性,每一地区所繁育的种子、种苗不会适应全国的气候条件,所以跨区调种、买苗存在不适应当地栽培条件的风险。因此,为了确保所用的种子和种苗能适应环境,必须要因地制宜,就地建立适应当地栽培、适销对路的种子和种苗繁育基地,促进药产生产高产稳产,农民增产增收。
(三)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在中藏药材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优惠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藏药材行业的发展,政府应不断深化机构改革,与日俱增,时及建立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尤其是在土地流转、金融和税收方面给予一个更加优惠的生产经营环境。完善政府服务机构,及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和信息指导工作。培育和扶持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药材生产向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发展路子,促进我县药材产业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药材种植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中找准了方向、发挥了优势,利用了资源,它对于促进全县特别是浅脑山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体思路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收效。农经管理工作主要以农村经营体制为突破口,在自身制度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创新,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推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借鉴国外、国内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新的工作方法,使方法更适合本地农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农经管理工作的意义
1.1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经管理工作任务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和促进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最终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做好农经管理工作,对现有农村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盘活资产存活量,充分挖掘资产的增值潜力,才能促进农村集体的积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2 做好三农问题的保障
农经在三农问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因为它的工作中增加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增加了对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和对土地流转的监督等任务。这些任务已经成为农经管理工作中的日常工作,农经管理工作占到乡村农村工作量的1/3之多,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 农经管理主要工作任务
2.1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
技术的发展使得对财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农村财务管理环节还是比较薄弱的。农经管理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强化审计职能。在改革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基础上,推行会计委托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制度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推进财务民主管理,有条件充分的地区设立示范点,在试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
2.2 减轻农民负担
农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减轻农民负担,这也是国家和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关于农民减负的政策,国家已实施多年,落实到位的情况也比较好,目前农经管理主要就是监督政策的落实,平时做好实际调查,和监测以及案件查处工作,防止发生反复现象。
2.3 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丰富,所以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出发,建立农民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可以与示范点进行结合,以激发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农村承包的土地流转的管理,为农业生产产业化提供前提条件。要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和产业优势加强基地建设和龙头产业建设,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做好农经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加强对农经管理的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化经营有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农经管理工作,把这项工作列为日常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为做好农经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3.2 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
人才是农村经济管理顺利开展的保证,一支高素质且稳定的管理队伍可以推动农经工作快速开展。要保证队伍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基层农经管理部门来说,一定要配备专门人才负责这项工作,做到定岗定编。要适时对农经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科技发展使得农经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只有加强培训,加强农经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使其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责任心不断加强。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对于人员聘任和在岗人员的考核都要严格遵照制度执行,以选拔出优秀人才和激励员工做好本职工作。
3.3 加强农经管理体系建设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牧区草场围拦等“六小”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2.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3.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4.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1.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和“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2.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秀美的新农村。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第四,鼓励农民进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面对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一定要消除种种限制和歧视,鼓励农民进城打工,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第五,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要采取短期政策,还要采取长期政策。当前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长期制度障碍还未根本消除。我们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把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社会公共事业改革、劳动力流动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等,统一纳入到全国改革进程中来,通过改革来改善农民的发展状况,从政策上使他们能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等金融模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代~2005年左右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 - 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本文围绕众筹、P2P网贷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探讨其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的动力分析。
我国目前处于农村向城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判断一个区域是否达到城镇标准的重要指标来源于人口指标和经济指标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指标都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息息相关。根据发改委报告我国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6.1%,比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9.7%上升了6.4%,城镇人口增加数达到8755万人,从这一数据可以间接看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之快。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居民的增收,在农村一直处于资金借贷困难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平台无疑给农村地区解决资金需求提供便利,发展迅速的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给农民增收提供有利的渠道。
很多学者已关注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经济或农业发展提供的机遇,范琳、王怀明(2015)通过研究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农村地区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风险偏大且融资成本高,可抵押资产匮乏等现状,认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点对点融资、大众筹资等模式能够满足农业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江维国、李立清(2015)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创新,表明互联网金融拓展资金供给新渠道,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模式具有契合性,提出应优化互联网金融融资软环境的建议。李国英(2015)通过研究“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得出互联网将转化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电商及农村消费品电商加速现代农业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关学者从两个方面研究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为农村资金需求提供新渠道,一是互联网平台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发展动力,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村地区资金需求的满足一般来源于自己财富的积累,即今年所需农业生产投入来源于往年农产品销售收入,这笔资金还要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企业经营所需,这种资金循环使用模式就是内源融资模式,内源融资最大的缺陷是影响扩大再生产。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现代化农业产业对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挑战,需要农民改变传统仅依靠手工作业的生产模式,引进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资金问题就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障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贷款数量较少,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民还款的保障是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如果遇到当年气候灾害和意外事故,农民不能按期还款的可能性很大。第二就是可抵押资产的困乏。对于农民个体来说,土地公有制度基本决定了其没有抵押物;农业企业的厂房和设备价值相对来说偏低,对于借贷资金数额微不足道;传统银行借贷渠道对于农户和农业企业苛刻,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众筹、点对点借贷方式扩展了农村地区的资金来源。
3 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
众筹是指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公共募集资金的融资模式,是一种较新的创业投资代表,其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银行、基金等传统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成为主要的来源,具有注重创意、进入门槛低、操作简便等特征。点对点融资即大众普遍了解的P2P( peer to peer) 网络信贷模式,该模式对现有银行体系进行了有益补充与完善,避免了传统金融体系在选择贷款受益方时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的问题。根据2016年网贷平台发展指数评级结果,排在前10位的P2P平台截止目前成交额分别达到:红岭创投796999.15万元、网信理财482531.79万元、鑫合汇333344.42万元、PPmoney329028.65万元、微贷网283868.32万元、链家理财193767.1万元、团贷网188309.24万元、小牛在线187595.47万元、翼龙贷139759.40 万元、宜人贷133791.63 万元。
通过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互联网金融为农业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平等的、低门槛、便捷的融资平台。在该网络平台上,农业中小企业只需完成注册便可以平等地获取所需的发展资金。从点对点融资模式来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职责是审核每一笔贷款申请,在对申请者的管理水平、经营效益等方面考察后再进行贷款发放。对于众筹模式来说,资金拥有者亦是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网络平台对自身较为感兴趣的项目与创意进行投资,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通过哪种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可以有效的帮助信用好、有规划的农民及农业企业获得所需资金,为满足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和建设现代化农村奠定基础。互联网金融除了满足农民资金需求,在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农业生产源头生产资料、到生产成品农产品的销售,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模式—即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流通带来极大的支持。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就是农民或农业企业把自己生产的产品运输至农贸市场,或者直接销售给批发商或零售商,自己能赚取的利润很少,中间商把产品拿到市场以高价销售获取大量利润。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让农民能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没有中间商在其中剥削利润,农户能够得到销售直接收益,消费者也能获得更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从目前大众使用广泛的电子商务平台来看,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销售农产品。从最初就涉猎农产品的淘宝网、一号店,到转型增加农产品销售的京东商城、当当网、亚马逊,包括现在超市电商平台如大润发超市的飞牛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苏宁易购和国美在线等都开始涉及农产品。
4 结论及建议
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传统农村借贷存在固有的困难,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征信难,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服务;单笔借款金额小而分散,成本高,难管理;无担保,缺乏抵押物,纯靠信用;这些都是农村地区农户和企业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原因。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农户和企业提供新的思路,农户和企业规划出有创意的发展方案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创意,有兴趣和有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项目进行投资;或者通过在P2P平台通过注册表明自己资金需求,能承担风险的投资人把闲置资金使用权让渡,通过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有了资金的农村地区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再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扩大销售渠道收回资金,这是互联网金融平台良性资金循环模式。
为了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协同创新,错位竞争,共同创造互联网金融新生态,互联网金融理念认为,用户是核心,一种金融产品的产生首先源自用户的需求,当某种需求在具体场景中被发现后,再反向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并最终将产品嵌入到场景中。所以只有将传统金融的深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广度相结合,才能创造农村金融新生态,最后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健全互联网征信体系,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在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征信的基础支撑作用显得格外重要,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推动征信行业的发展与成熟。做好金融监管,构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随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推广,传统风险控制和互联网风险控制的有效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控制是最核心的环节。控制好金融融资风险和第三方支付信用风险,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技术平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依靠科技建镇和集镇带村的战略,:对于促进科学技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群众,加速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发挥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一,意义深远。晋城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全说明了这一问题。
晋城市是1985年本市管县体制改革中新建的省辖市,市辖4县2区,29个镇,5个办事处,8344个自然村,总人口为182.44万,其中农村人口为161.94万。全市现有121个农科站,2109名农民技术员。实行市管县四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积极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为晋城市的经济振兴起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农科组织共签订各种技术承包合同、技术服务项目4200多项,各地通过举办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形式,开办了技术市场,加速了技术成果商品化的进程。仅高平、陵川两县就有87个单位的2300多项科技成果参加交易,签订各种技术协议、意向书和技术合同120多项,总成交额为1014方元。全市还有1息个单位的34项科研成果参加了全国的科技成果交易会。有20个单位参加了1988年全省人才、技术市场交流会,引进人才30多名,转让技木8项,并获取大量信息。1986年以来,全市有149个乡镇企业和农科组织,在煤炭、冶金、化工、丝绸、食品、建材、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承担国家、省和市级的“星火计划”项目157项,1987年底已完成89项,有52项通过签定和验收。仅从现阶段效益看,已创产值8755万元,实现利税1015万元,超过项.目投资的几十倍。这些承担项目的单位,依靠科技进步创造的产值,一般都占到当年增加产值的50%左右。农业战线的低产果园改造,培育良种以及推广地膜覆盖,笼养鸡等技术,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晋城市组建时间不长,在普及农村科技方面还存在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全市万人中,仅有35名科技人员,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乡镇企业的很少;二是结构不合理,不少农村科技人员想方设法跳出“农门”,坐吃“皇粮”,当行政千部。郊区农科组织,原来有121人,现在减少到38名,大都流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农业第一线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少;二是科技投资不合理,由于实行的是拨款制,缺乏严格管理,投资实际上变成了“有出无回”的行政支出,造成了很大浪费。要改变上述状况,加强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要提高对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的认识。各级有关部门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要把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作为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农科组织进行整顿,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产。做到为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即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经济技术市场信息,多渠道筹措资金,组织生产资料供应和提供销鲁渠道,使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在推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晶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普遍建立健全综合性的农村科辣服务组织。以国家技术千部为主体,以农民技术员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为依托,县设中心,乡设科委,村村建组,户带户、一级对一级,政、技分设,成为独立的经营实体型的服务机构。
乡镇一级可建立乡科委,作为综合性的科技服务组织。下设农科站或农技服务公司,由农民技术员和具有一定业务知识的初中毕业生及能工巧匠组成,其报酬可在服务收入中支付。乡镇企业比较多的乡可设立乡镇企业科技服务站。乡镇科委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乡的农业及乡镇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经济信息,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同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共同推广新技术,帮助农民推销产品,疏理流通渠道,经营技术新商品和技术资料,因地制宜地组织实用技术培训。郊区水东乡成立乡科委后,建立了技术传授、一信息交流和植保联防等三个科技服务网络,促进了科孚种田,粮食产量逐年增收,1987年比1986年增收72万公斤。
村一级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要量力而行。条件具备的,可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村分管生产的干部、农民技术早和热爱技术的回乡青年参加组建。工作任务是:宣传普及新技术知识,测报和防治病害和虫,害通过培训提高科技专业户的水平。集体资金积累较为雄厚的村,还可筹措科技发展资金,以支持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第三,充分发挥科技群体的幅射功能。农村科技服务的范围,主要在农业方面,但决不能忽视对乡镇企业的作用。以1987年为例;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8.26亿元,古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3%。目前全市有10个工农业产值在5000万无以下的乡镇。强化这些乡镇的建发挥它们的桥染作用和整体功能,使其科技服务体系中更好地起到协调城乡共进的作用。进而带动全市的经济发展。
第四、充分加速农村智力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经济效益有直接的联系。1988年全市为基层举办各种培训班212期,培训农村青年和基层干部5万多名。为使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尽快掌掌粮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市科委还同农业部门培训了10。。名掌握地膜覆盖的技术骨干,使这项技术很快传播到千家万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要下决心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切实抓好普通教育、扫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要造就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的新型农民。
第五,加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领导。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县县都要设立科技副县长,乡镇设立科技副乡长,副镇长。要选派一批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人到农科机构,并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要及时研究解决农村科技中存在的问题,协调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总结推广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先进经验,以促进全市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