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

时间:2023-07-18 17:24:25

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价值

第1篇

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竞技体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3-0026-03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documentary: historical material, talking, analysis and so on , This paper sets forth the athletic sports value selection, looks back the course of the Chinese athletic sports value selection, elaborates some theories about the Chinese athletic sports afte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hopes to giv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sports.

Key words: The 2008 Olympic Games; Athletic sports; Value selection

1 前言

价值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任何人类活动与时代进步,都与人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作为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它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及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大量的价值理念、具有多类别的价值取向。竞技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价值的类别来看,竞技体育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强身健体价值、精神价值、娱乐价值等。纵观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一直都是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所服务,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竞技体育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该何去何从,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阐述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涵义,在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试图论述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有关理论问题,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2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涵义

关于价值的涵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价值的“关系说”、“主观说”是较主要的两种说法。价值“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这种说法是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认识价值的。价值“主观说”认为:事物或对象的价值,只是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兴趣、欲望等心理趋向,只要主体认为事物是有价值的,该事物就有价值[1]。

价值取向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来进行评价、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它是主体根据长期的实践和反复的体验,对客体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定势,是主体在评价客体对自身及社会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是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即个体或社会按照自身的价值标准确定自身的竞技体育目标,并按照此目标主动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是动机、目的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

3 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

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演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大体上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3.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强调“克己守礼”、“忠君爱国”,个人完全成为统治者完成统治的工具,没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体育运动被纳入到道德培养、教化民心的轨道上,都是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存在的,这样就压抑了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如我国传统的武术发展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还都是走艺术化、表演化、休身养性的发展道路,而传到别的国家却发展成了很有竞争性的跆拳道、柔道、泰拳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价值取向不是强调竞争、对抗,而是要遵守礼仪,实现道德的升华。

3.2 中国近现代竞技体育价值取向

在近现代的中国,由于外敌的入侵,中西方思想开始有了直接的交锋,使得中国古代的体育价值观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其它多元素的价值观开始出现了。在此时代,体育不再仅仅是休身养性的手段,也可以张扬个性、拼搏进取,这些都与我国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明显的分歧。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走的是大范围的“集体主义、全国一盘棋”的道路。我国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在此基础上,再向着“更快、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反对个人崇拜,推行集体主义思想,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

3.4 改革开放后至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西竞技体育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进行了新一轮的整合。反对个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早已结束,发挥运动员个性,提倡“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时代也已到来。以运动员为价值表现核心、以其他竞技体育参与者为价值接受主体的价值生成机制正在构建[2]。

4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

中国的竞技体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那时把竞技体育当成是一件公益事业,国家统办一切,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竞技体育当中,几乎很少管群众体育的发展,社会上也基本不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形形、千差万别的利益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利益主体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却给我国的竞技体育带来很大的冲击,使竞技体育的格局更复杂。如何进行利益的整合与协调,消除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都与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有很直接的关系,是我国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4.1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依据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构建须遵循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依据。总体来说,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特色,批判继承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优秀成果,突出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西方特色的结合。

4.1.1 以推进人民群众的发展为竞技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各种价值的主体。因此,可以说,价值的本质在最高层次上属于人们。马克思主义指出:要以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每个人的最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为最高价值目标,要把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有的发展也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的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评价,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这样的价值取向才能正确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防止和纠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消极价值取向。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不例外,它的发展也应牢牢的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4.1.2 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推进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总是努力地改变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试图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从而证实自己具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之后,却发现在这征服、改造的过程中,出现资源、环境失衡等问题,人类本身也已成为此过程的受害者。因此,以解决环境问题为起始的“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成为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议题。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而且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特殊国情下产生的“举国体制”虽然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已显示出很多的缺陷,例政府经济负担过重、竞赛体制不健全、后备人才薄弱、运动员退役安置难等,这些都给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形下,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重新审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提出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实际战略指导意义。

4.1.3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但反过来说,人又存在于一定的社会集体中,具有社会性,其个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个人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又将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竞技体育强调“无私奉献”、“为国争光”,把社会需要摆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逐渐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也逐渐考虑到个体需求,不仅从物质层面,还从思想和情感层面给予了真诚的人文关怀。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损害国家、社会、他人利益的现象,例运动员的外籍身份、虚报参赛资格、兴奋剂问题等,这些都给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倡导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时,应提醒竞技体育的个体,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是否损害了社会需要,消除那些不合乎体育文化、体育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说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在倡导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时,也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使人们能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发展建设中。

4.1.4 正确处理民族特色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所蕴涵的内容及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外来文化也有其自身的优点,特别是西方文化中,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主张尊重与维护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等。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正是在这一影响下开始崛起并得到发展的,强调“永远争取第一,永远争取超过别人”、“一切体育为大众”,从中可以看出, “人文精神”在体育中得到了直接体现。所以,我们在构建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时,在注重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应当借鉴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注重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4.2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价值观的判断,不能以对错优劣来评价,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放在群众当中去考量、去评价。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而言,就是牢牢地把竞技体育的落脚点放在它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本质上去,进而寻求“人的精神”的回归,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价值追寻之路,也反映了中西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不断冲突融合的事实。同时,利用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去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变迁,发展和谐体育,然后利用和谐体育去帮助构建和谐社会,竞技体育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就在中西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冲突与整合中得以统一。

4.2.1 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由于旧体制的影响及经济的不十分发达,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涉及“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个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将全国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竞技体育当中,因此,我国的竞技体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跨入到金牌榜的前列。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还相当落后,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参与体育的习惯等与体育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价值观的判断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放在群众中去评判。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而言,就是应该将终极目标放在它的社会功能、本质功能上去,即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引导人们通过观看精彩、刺激的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然后主动参与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共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2.2 更加注重体育的本质功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一直被当作是振奋民族精神、开展国际政治外交的一种工具,被看着是体现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又进一步过分的把竞技体育当作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过分强调体育的衍生功能、次要功能(政治、经济功能)的现象,使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健心功能)被人们所忽视。

邓小平南巡时曾讲道:“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指出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同样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需符合这一本质要求,即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指出了我国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工作宗旨。2008年奥运会后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应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要为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服务。

4.2.3 中西方竞技体育的不断融合

各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都处于不同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从而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和文化传统,体现着一个民族不同的价值选择。我们要从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角度,探讨中西方竞技体育价值选择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及规律,解决好本民族与世界的关系。西方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原则,注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主体问题,所谋求的是个人的幸福。我国在《21世纪议程》也已经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目标,把人的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二者是相同的。此外,西方把竞技体育当成“产业”来发展,注重“效率、效益观念”、“功利观念”等,使体育产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这些都可以丰富到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中,使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更丰富,竞技体育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遵守礼仪、实现道德的升华;张扬个性、拼搏进取;推进集体主义思想;以运动员为价值表现核心、其他竞技体育参与者为价值接受主体。

5.2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推进人民群众的发展为竞技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两者的关系;正确处理民族特色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5.3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应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应更加注重体育的本质功能;应进行中西方竞技体育的不断融合。

参考文献:

[1] 斯力格.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与协调运动员、俱乐部互逆结构的矛盾[J]. 体育文化导刊, 2004,(10).

[2] 颜天民. 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J]. 体育科学, 2000,(1).

[3] 康冬.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变迁与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D]. 陕西师范大学, 2007,(4).

[4] 田荣和. 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 体育学刊, 2005,(4).

[5] 冯庆梅.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探析[D] . 西南大学, 2007,(4).

第2篇

关键词:竞技体育;中国梦;价值体现;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4-0033-04

1中国梦的时代意义与解读

所谓“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将之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共新一届领导人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施政要领迅速蹿红,也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从各方解读和的阐述来看,中国梦包含着四个层面的价值特征:

1.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综合国力是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的前提基础,也是“中国梦”转变为“中国现实”的第一要义。当前,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基础差、人口多、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并未得以解决。在党的十上,提出的2020年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1.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从伟大的抗日战争直到今天的民族振兴,党领导人民群众的根本目的就是基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脱离了这一前提一切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是实现中国梦的目的与前提。当然,提升这一指数依赖于物质与非物质因素的和谐发展,放置于今天大环境之下则体现在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以实现整个社会和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

1.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文化”即“人化”,人既是实践的存在物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华夏民族既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同时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民族。一个民族能否立足于“地球村”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文化能否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某种意义上,经济的强大是实现文化强大的平台与载体,只有文化的强大才是民族真正的复兴,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因此构建和实现“中国梦”,并让世界人民接纳与认可中国梦的逐步实现要依赖于中华文明的振兴与超越。

1.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理想社会的理想目标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也曾明确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而实现人全面发展则需要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文化的不断进化。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

2竞技体育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价值体现

体育价值无疑是体育对主体(人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延续)所呈现出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体育对人及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是变化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之前乃是以追求国家的政治效用为主。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明确而坚定,策略取向务实而有效。我们沿着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行资源配置,战略途径、战略措施包括各种制度安排都丝丝入扣对准既定的战略目标,因此在最有标志性的奥运会上逐步赶超美、俄两个超级体育强国,于2008年登上金牌榜的首席。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在完成了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实现奥运登顶之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转向逐步成为学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先后有康万英、陈琦、谢琼桓等人发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维度提出了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价值属性。价值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极、有利的影响是体现在特定社会背景之下的,随着新一届政府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实施,竞技体育价值也应由单一的政治取向拓展到经济、教育与文化等领域。

2.1深挖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依靠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逐步成为世界商品的“加工厂”。依靠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腾飞,群众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在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很大,结构转型势在必行。依靠传统的外向出口发展国内经济的路子越走越窄,国内传统制造业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从钢铁、光伏到医药制造、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存在产量过剩的问题,特别是在国际市场需求低迷与世界范围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创造新的突破口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体育产业具有能耗低、消费空间大、相关带动性强的特点,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着积极作用。从国外的发展状况来看,体育产业代表着未来群众消费的一个方向。以美国为例,据统计,美国体育产业2010年的总产值高达4 410亿美元,接近GDP的3%,是汽车产业的2倍、影视产业的7倍[7]。总体而言,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了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 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着。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反观我国到2010年产值为2 220亿元,仅占GDP比重的0.55%,离国外发达水平尚差2~3倍,这意味着我国体育产业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积极发展体育产业,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实力保障。当然,由于之前体育体制尚未理顺,很多环节抑制了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2发挥竞技体育的公共效应,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一条),竞技体育担负着提高群众健康的责任。如果说之前的竞技体育是以满足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而间接提高满意度的话,那么未来的竞技体育应是着力于让参与者直接享受由此所带来的益处,从而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通常而言,幸福多指不同欲望得以满足。按照马斯洛需求原理,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五部分。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正是体现在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上。诚如萨马兰奇提到的:“体育是生活,是生命,是健康,是友谊,是教育。”竞技体育也应在亲民、健民、乐民、利民的事业之中体现其自身价值,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体育应有的贡献[9]。

2.3通过竞技体育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进化与发扬光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是由于晚清屈辱历史,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与反思,并引发了东西之争、土洋之争。文化并无优劣之分,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产生特定的文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又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应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不足:第一,封建专制形成的不平等观念;第二,儒家教义对终极信仰的制止把所有人的关系限定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使得文化从根源上放弃了人对内在的超越的诉求;第三,形象思维对科学理性的拒斥。这种排斥,造成社会理性的发育不良,进而导致无法建立良性循环的对话形态。 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改造自身文化刻不容缓,而竞技体育这一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无疑是一方良药,其内在精神中追求公平、平等、超越、竞争以及科学与理性无疑对传统中华文明的这些弊端有着极好的净化与纠错作用。其次,竞技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播华夏文明与展示国家实力的主要作用。今天的竞技体育特别是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已经成为国家(地区)之间角力的舞台,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集中展示。通过竞技舞台可以起到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群众自信与团结等作用。法国前外长曾说过,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现代化大国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们有没有输出自己的文化。而竞技体育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系统无疑是一种对自身文化最好的阐述方式。

2.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是竞技体育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体现

竞技体育可以在生理、精神等方面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 强健的体魄孕育健康的灵魂,身体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竞技体育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方式――通过竞技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身体质量与各器官机能。另外,竞技体育也是满足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竞技体育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提供了相互之间交流的平台,在满足人生理与心理需求同时,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3“中国梦”语境下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确立

目前,竞技体育中以金牌论英雄的价值观被人们所诟病,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发文取消各种奖项的评选以及全运会不再公布各省(区)金牌、排名等做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失去了奖牌作为追求的目标,那么,今天的竞技体育又为何而存在?其作用、价值又如何体现呢?诚然,取消金牌至上的目的是单纯的――多数地方的政绩观扭曲了竞技体育的基本精神,然而在否定原有价值的同时必须尽快确立新的价值体系与评价标准,否则体育人必然会继迷失于“金牌风暴”之后,又陷入价值虚无的境地。因此,理清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确立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坐标,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1经济价值观:更新观念,理顺体制,强化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秩序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休闲时代,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竞技体育产业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极大。目前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观念陈旧,体制不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体育一直以来被看作公共服务产品,其发展由国家承担,体育行业中行政色彩浓厚,虽然体育的职业化发展态势已经确立,但权责不清、观念陈旧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体育离不开市场,整个体制的运行必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竞技体育发展需要更新固有的国家意志的属性,依靠市场自身规律调节其内在的发展动机,理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完善的职业体育法制制度,培育与完善竞技体育产业规范。

3.2人本价值观:多层次、多维度发挥竞技体育的为人功能,提高幸福感

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竞技体育对人的有用性表现在多个层面和多个维度。首先,改变以往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思维,发挥竞技体育的育人价值。一直以来,我国将争金夺银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唯一目的。无论是校际比赛还是国际赛事,人们多以奖牌论输赢,在培养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不择手段,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运动员未能得到良好发展,而群众体育也因资源的匮乏而发展乏力。随着我国国力强盛,我们已经无需单纯依靠竞技体育来确立国际地位,特别是在主席提出中国梦、人民幸福梦的大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应立足满足不同人群健康、娱乐与交往的多方面需求。更新理念,改变以往评价机制,将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与精神需求为最终衡量标准,在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方面发挥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另外,在职业和专业竞技领域,也要侧重竞技体育的育人作用,防止将运动员作为实现金牌目标的筹码。强调竞技体育为人属性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上所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乃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表征。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必然要依赖其为人的本质功能。社会的进步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的进步。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本世纪最高命题,,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认识。理清竞技体育价值,摆脱工具理性的弊习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3.3文化价值观:规避锦标主义,塑造具有东方气质的新型价值观

长久以来,竞技体育的价值在于对金牌的追求,以致于竞技场上打假球、黑哨等现象经常发生。这些现象不仅出现在国内赛场上,有时连奥运会这一最高级别的赛事中也时有发生,伦敦奥运会上羽毛球比赛中,于洋/王晓理0-2故意输球,引发了一场程序合理与事实合理孰对孰错的争议。不可否认,公平竞争、奋力拼搏的竞技精神乃是高于一切金牌的核心价值。为了金牌蔑视竞技核心价值,乃是对竞技体育最大的亵渎。在唯金牌论事的今天,重树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有利于其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另外,未来的竞技体育必将走向东西交融,形成带有鲜明东方色彩的普世价值观。竞技体育内在追求超越、崇尚竞争、友谊与团结、平等与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当前世界流行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性,并借此成就了当今世界的一大盛举――奥运会。然而,所有文化都不是绝对的,如工具理性、过度商业化、锦标主义、过度精英化的问题成为困扰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壁垒,这些问题也反映了当前西方文化发展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自身不断净化发展,更需要在东方文明中不断汲取养料,如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思维以及强调集体与秩序的东方文化必将慢慢渗透其中,在规避自身价值缺陷的同时形成新的、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与价值体系。

3.4社会价值观:健全竞赛体制,保障群众体育权利

人是社会动物,其一切行为的价值也是在社会之中得以体现,竞技体育也不例外。新时代背景下,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应基于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提升社会幸福指数为宗旨。目前,我国发展面临各种困难与危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刻不容缓,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目标任重道远。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要积极发挥应有作用,实现自身

的社会价值。首先要尽快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维护各阶层群众的体育权利,提高社会和谐水平。特别是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到来之际,人们前所未有地出现了“现代病”。以我国为例,青少年体质已经20余年连续呈下降态势。基于此,竞技体育价值追求应由单一的政治目的(追求金牌与国际声誉)转向广大的群众。其次,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竞赛体系,将竞技体育带入到“寻常百姓家”,为培养现代公民的平等、竞争意识贡献力量,尽快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

4结语

梦想是黑夜前行的指明灯。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华复兴的重要标志。而中国梦的实现须以各个行业的发展为前提,竞技体育就是其中之一。今天的我们已经毋须奖牌数量来支撑和维护国家和省份的“面子”问题,在发掘竞技体育的多种功能的同时,我们应重新审视其内在价值,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竞技体育的核心作用。也只有这样才会消弭社会上对竞技体育的偏见,从而为更好、更快地发挥其价值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秀清.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2).

[2]陈喜珍,闫苍松.论竞技体育的核心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

[3]陈琦,杨文轩,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8).

[4]谢琼桓.论北京奥运后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和策略取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1).

[5]国外体育赛事 如何挖掘产业金矿[N].中国经济报,2012-10-01.

[6]2013-2017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前瞻与领先企业分析报告[R].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

第3篇

社会责任(SocialResponsibility)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其本质是为社会服务,而这一行为则是来自人们“自我”“超我”和“本我”的“内在”动力的行为表现。从广义角度而言,运动员的社会责任既包括法律上的义务和职责,也包括伦理道德范畴的义务。体育明星的社会责任是对其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行为要求,不仅要求遵守基本法律法规,同时还要体现出对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回应,主要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四个方面,深层次地反映了运动员对社会期望的实现[1],以及竞技体育对人文精神的关怀。荣誉伴随权利、责任和义务。因此,在经济方面,体育明星在获得国家和各级政府优厚的奖金资助,甚至还有可观的广告代言收入之后,应该在时刻铭记国家利益至上的基础上求真务实、积极进取,运用自身的社会效应和明星价值带动或创造经济价值,回报利益相关者[4];在政治方面,作为竞技体育辉煌成就的创造者和代言人,体育明星肩负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职责和使命,他们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多的是展示了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中华民族,世界乒坛皇后邓亚萍在取得巨大成就后曾说:“祖国母亲的乳汁养育了我,祖国母亲给了我一种大气磅礴的力量,使我能像黄河一样与命运抗争。”在文化方面,体育明星应对运动技战术进行钻研和创新,使精英体育不断深入人心,同时还应努力发展和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和分享;在道德方面,体育明星作为竞技体育文化的载体,应树立起健康良好的公众形象,积极响应国家、政府或相关组织发起和倡导的社会团体活动,自觉关注并参与到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中[4],姚明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2007年联合NBA球星来我国举办了第一次体育界的慈善拍卖会;在汶川大地震后,除捐款外,姚明还积极带动美国民众对灾区进行支持和帮助,并持续关注重建工作。因此,本文将体育明星的社会责任界定为体育人文精神类属,即现役或退役运动员在依法享受自身权利及荣誉的同时,充分履行其作为一名体育人对国家、社会、人民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义务和使命,为祖国和民族体育事业的振兴而奋斗终生。

2体育明星的灵魂与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竞技技术是载体

被称为竞技体育赛事最高殿堂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竞技运动员证明自身实力、赢得尊重、收获荣誉的最佳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其已俨然成为锻造体育明星的“梦之坊”。在奥运比赛中创造佳绩是所有竞技运动员职业生涯的终极奋斗目标。然而,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不受国界和民族限制的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世界性社会文化活动,是因为其蕴含的奥林匹克精神、理念、文化和价值观在这一赛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传播和弘扬[5]。作为当今竞技体育全球化的标志,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刻意打造体育明星或者谋取商业利益,而是在于通过体育运动与精神文化相结合,使人类精神得到升华,同时向世界呈现和宣扬运动员自我超越的精神,以期共同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6]。德国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中对体育运动的价值作了哲学诠释,他认为“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7]总书记在提出“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一号召时,也着重强调了精神层面,即运动员的思想和人格。因此,竞技体育运动的本质是通过竞技技术这一载体,培养和塑造出一批又一批顽强拼搏、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运动员,从而不断向世界传播和弘扬代表人类潜意识的精神与理念,诠释体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体育明星载体的竞技技术,只有在诸如社会责任等深层次的人文精神中才能体现出其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才能构建精神的世界、理想的世界和超越的世界,才能表现出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传达世界人民热爱和平与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8]。而作为体育明星灵魂的精神文化,则反映的是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包含着信念、理想、人格、道德和责任。它的迷失是对人文精神的剥离,并使竞技技术变为一具丧失灵魂的躯壳。

3体育明星社会责任的文化迷失:过度追逐

竞技能力的优化,忽略了自身精神文化主体性的构建竞技能力无疑是度量运动竞赛水平的标准,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筛选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核心。60年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各专项运动技术在不断完善、发展与创新,竞赛成绩更是突飞猛进。从最初的射击、乒乓球、举重、长跑,直至目前的110米栏,我国越来越多的竞技项目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作为竞技体育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高峰,更加预示着中国已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林,在对优秀运动员直至体育明星的竞技技术能力优化方面成功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然而,中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背景下迅猛发展的光环,却一再被媒体频频曝光的知名运动员严重违背社会责任的众多事件所掩盖,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有损体育明星的公众形象,降低社会期望值,而且不利于在以体育为载体、跨越国界的世界性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对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扬与传播,极大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和“人文奥运”的发展进程。可以说,以上事件预示着相当一部分体育明星人文精神的丧失,映射出社会责任正陷入文化迷失的深渊。体育明星的属性不仅包括运动成绩、竞技技术等具有较强物态表现性和穿透力的外部表征,还包括决定社会行为的思想、意识、心灵、心理等不具有表象化特点的深层次内容,这些归属精神性及潜意识性的范畴,其穿透力较弱,必须在较长时间通过更为复杂的介质才能体现出它的内核与本质,需要借助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不断学习、思维方式的传授以及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长期引导才能最终形成。因此,与竞技技术的锻造历程一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精神思想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而是有赖于长期、系统、完善、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是精神的存在,是自我实现的主体。职业运动员的体育生涯应建立在崇高的人文精神境界基础之上,单一的竞技技术能力发展与优化并不能有效替代精神文化的积累与提升。在体育竞赛中只有通过受意志支配的肉体活动,才得以追求超越个体自身的客观精神,使心灵与灵魂得以滋养和生息,实现精神的自我陶醉和满足。因此,身体运动不只是身体的运动与恢复,同时还是精神的活动与升华;竞技体育也不只是体育的竞技与挑战,同时还是生命力的演绎与超越,是对人性真善美的诠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肩负了民族使命,承载了社会责任,才使运动员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才使竞技技术的价值得以显现,才使奥林匹克的理念得以传承。以竞技技术能力作为自身体育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准,不仅民族传统、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会落入脆弱、空虚和苍白的境地,甚至由人类文明所孕育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也将彻底被湮没,最终导致精神世界的异化、枯萎和坍塌。

4体育明星社会责任的文化救赎

无论是参加竞技体育比赛还是履行国家所赋予的公务员职责,作为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的体育明星,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创新、发展、传播奥林匹克体育文化,胸怀国家、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即通过“人为”达到“为人”[4]。也只有这样,体育明星自身的精神文化和道德情操才能得以升华,体现出的社会价值才能不断得到认可和褒扬。不难看出,纯粹的身体运动根本无法彻底冲破心理异化的藩篱,反而会折射出体育精神文化道德底蕴的极度空虚。因此,只有通过对社会责任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及其在内心深处的构建,才能从本质上真正引领主体责任心的自我救赎。

4.1融入一种人文关怀

人文,人之道也,人理之伦序[9]。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0],这透露出中共中央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重视。人文关怀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怀着人文情感去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意义与价值,力图通过对人的精神信念、道德人格的培养,来达到对人性的关爱、理解和尊重,突出对人的主体性的高扬,是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充分体现[11-12]。奥林匹克运动的渊源便是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思考,提倡把人的身体、精神与意志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活哲学。反观我国当前竞技体育界所出现的一系列与人文精神相违背的事件,不得不说是运动员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异化,是体育精神文化的没落与凋亡。传统的生物体育观,仅把注意力局限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性效果上,而体育人文观则是要通过主体间的精神沟通,不断向身体实践中注入蕴含无限感染力的人性美、人情美和人格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育化高尚的心灵气息。只有在身体运动中倾注人文关怀,形成自觉的体育文化培养范式,才能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彻底打破现实社会对精神的俘虏与禁锢;也只有这样才足以唤醒主体潜在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在对“人为”到“为人”的认识中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通。

4.2建立一种民族信仰

信仰,源自某种超乎一般观念或理想的信念,是对指向未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信奉、仰望、持守和追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或超现实性,是内在精神的方向,对人生具有很强的解释和指导功能。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信仰,孕育着本民族对其生存与发展的理解、选择、向往等主体性倾向,构建了“民之为族”的社会本性,形成了追求某一终极价值目标和人类精神生命最终依托的共同意识。中华民族的信仰历经千年,在社会责任、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方面凝聚了具有民族传统特质,并不断融合时代特征的精神力量,引导、规范和推动着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是民族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13]。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也正是出于古希腊人对神祗的崇拜和,才得以具备如此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耕耘着一代又一代运动员的心灵与灵魂[14]。因此可以说,信仰决定了体育,民族信仰则决定了民族体育精神文化的取向[15]。然而,目前竞技体育界大量涌现的为追逐个人利益而与民族信仰相违背的事件,预示着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仰危机。科技信息时代所衍生的社会、伦理等问题,使科学价值逐渐脱离了信仰的高度;商品经济时代所盛行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正在不断侵蚀和腐化人类的精神世界,使残存的信仰变得那么的脆弱与空虚[16]。因此,在身体运动中融入民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建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坚定信念、执着忠诚和崇高追求,才能在个体心理层面塑造和铸就民族应有的意志品质,释放内心之爱,从而表现出民族作为理想人格和情感依托对个体心理以及情感的超越与升华。也只有这样,才能抵御社会机器对信仰冰冷的蚕食,实现社会责任的回归;才能避免空虚、虚幻的自由,将人类带入真实的心灵自由之境。

4.3注入一种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即为了维护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而自觉地让渡、舍弃自身利益甚至生命的一种牺牲精神,是个人对社会勇于承担义务的崇高道德体现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实现方式[17]。无论是古代的屈原、岳飞、文天祥,还是现代的孔繁森、许海峰、胡祖荣等,中华民族的这种奉献精神亘古至今、绵延不绝。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竞技体育这样一种身体活动同样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奉献精神———体育道德的崇高境界。运动员在竞赛场上顽强拼搏,为了最后的胜利,心甘情愿地为之流汗、流血,不惜牺牲肉体生命的健康以及时空上的自由与幸福,为集体和国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18],这无疑是个体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是人之为人的伟大品格的绝佳展现。然而,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催生了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欲望的极度膨胀,部分体育明星在功成名就之后拜倒在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脚下,丧失了精神生命的健康,严重损害了运动员的社会形象和中华体育的奉献精神。因此,随着现阶段竞技体育产业商业化的经济价值逐渐凸显,打造无私奉献精神这一净化人类灵魂的过滤器已刻不容缓。只有崇高的道义追求和情感境界,才能加深和提高个体对价值取向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促进体育道德水平的提升;只有通过对奉献精神的注入,才能确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自主、自由地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也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唤回体育明星社会责任的彻底觉醒,理性自觉地显现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原则,体现其对赖以生存共同体的责任与关爱。

5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竞技育人;体育强国;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1-0107-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aim and function,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ose the competitive nature of PE, and its regularity, entertaining, cooperativeness and competitiveness, which are not only characteristic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but also the necessity of our modern social life. Therefore, aiming at connecting mass spor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the article suggests developing sport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through competitive sports”, succeeding in realiz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nation through PE.

Key words: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through competitive sports; strong nation in PE; mass sports

1 引言:建设“体育强国”与提倡“竞技育人”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建设“体育强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任务。“‘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启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工程极为关键的5年。”[1]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队以51枚金牌获得金牌总数第一的狂喜之际,官方正式提出,我国是“体育大国”,但不是“体育强国”,距离“体育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作为“体育大国”的确立,是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体育大国”不是“体育强国”,大而不强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竞技体育金牌的“含金量”不足,以奥运为例,我国在集体性强、综合价值高的大球项目以及世界上热门的主流项目(尤其是欧美主流项目的田径、游泳、网球等)方面,都与欧美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二是相对于专业竞技体育,群众性体育明显滞后,尤其是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引发了有识之士对学校体育的担忧。“下面是一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中,中国人的体质在明显滑坡!”[2]

显然,将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不仅是真正提高我国专业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要求,更是全面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高全民族身心素质、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的实际需求与强烈呼声。

近三十年我国竞技体育的突飞猛进,较之此前三十年有两方面重要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为竞技体育的投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的理念已然改变。众所周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曾经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核心指导思想,这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政治化,不能不说是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精神枷锁。“既然我们对要拨乱反正,国际上又有很不好的反应,当然应该废除。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正式文件中就不用了。”[2]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奥委会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

群众体育的发展滞后,一方面是由于投入比例失调和资源配置失衡,“当前群众体育领域内最突出、最基本的矛盾就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相对薄弱的群众体育物质基础、短缺的群众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1]但是,认识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建国以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流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以此作为指导体育事业的核心思想,人为地将体育分为两个独立、性质不同的体系: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包含学校体育)。这种体育理念导致了长期以来体育的内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我国群众体育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比较明显的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以及运动场馆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甚至中小学体育设施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大学生、中小学生的体质、技能、运动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度都不容乐观。

笔者认为,体育的本质是竞技,竞技的根本属性是竞争,这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和能力。建设“体育强国”,发展群众体育,首先必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为此,笔者立足于群众体育,提出“竞技育人”这一概念。

2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同宗同旨及其竞技本质

“所谓竞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群体,包括所有的比试运作方法的活动,诸如各种选举、比武、斗鸡、赛马、游戏以及劳动竞赛,其中有一种叫做体育竞技,这是以体育活动为媒介的竞技种类”。[3]也就是说,竞技本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各行各业都存在竞技,而体育运动是最典型的竞技。现代汉语词典直接将竞技解释为:体育竞赛。因此本文所说的竞技是指体育竞技或体育竞赛。“竞技是生存技能的传习、演练和展示,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技艺,最后认为:竞技是身体性运动竞争的技艺”。[4]在竞争的基础上,竞技发展成为多属性的综合体。

体育的本质特征是竞技,“在本质上体育是以竞技为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增强体能、技能,培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竞技是体育最重要的特征,体育的必然是竞技的,没有竞技就不能成体育。”[5]在这个意义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其理念也是相通的。体育之所以被划分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仅仅是基于各自目标上的侧重,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作总体规划,而决不能因此而将二者割裂开来。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否认群众体育的竞技本质,不仅不利于发挥其特有的综合社会功能,阻碍其健康发展,而且实际上也抽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基础。

群众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最典型的例证,是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中乒乓球的绝对优势与群众体育中乒乓球运动的普及,美国竞技体育中篮球的绝对优势与全社会篮球运动的普及,其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而竞技体育绝不仅仅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标签,同时也是群众体育的引领。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从教材内容看,学校体育完全就是竞技体育的简化版。它没有真正独立的体系,特别是普通高校近年来普遍采用的专项选修制,其主要知识和技能以及体能锻炼的方法也完全取自于竞技体育,必须依托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此外,作为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综合素质外(和其他系列的教师一样必修的公共课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脱胎于竞技体育。换言之,我国只有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群众体育,并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具有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要发展群众体育,必须加大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的投入。公共运动场地和设施并非别出心裁另创一套,而是竞技体育的运动场地和设施的翻版,学校体育尤为明显,不具备正规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学校是不能通过评估和验收的。要求学校在节假日有序向社会开放运动场地,其目的就是让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一些运动俱乐部也是以标准的运动场馆和设施实行有偿服务的。少数以减肥和健身为目的的健身馆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因为它们的特殊活动形式不属于竞技。

现代奥运会代表的是竞技体育。法国人顾拜旦在考察英国一些著名学校时,看到英国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户外竞技运动而受到刺激,“他认识到参与竞技可以得到身体训练、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这是对青年实行民主教育的适宜方式。他在深刻地认识到‘竞技的教育价值’同时,又立下‘教育救国’和‘体育救国’的志向,这就是他恢复奥运会的初衷”。[6]从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看到顾拜旦这一思想的延续。《奥林匹克》第二条写道:“奥林匹克主义属于一种人生哲学,提升并结合身体、意志及心智三者成为平衡性的整体。将运动、文化和教育融合在一起,奥林匹克主义是欲建立一套已通过努力所产生的愉悦、模范性的教育价值及尊重普遍性道法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现代竞技体育与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群众体育是同宗同旨、密不可分的;体育(包括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本具育人功能。

3 竞技目的和功能的历史考察

群众体育作为体育,虽然与竞技体育被人为地划分为两大体系,并赋予不同的目的与功能,但二者具有同样的竞技本质特征,并且具有同样的由竞技生发出来的其他属性与功能。

例如,古希腊的竞技大会具有“娱神”目的,“以古代奥林匹克游戏为代表的竞赛节庆均属一种祭祀活动,竞技者们将健美的身躯和高超的技艺奉献给诸神以博得他们的欢心”。[7]“大部分古希腊人对宗教的信仰成为其团结的一种工具,这种信仰是以宗教仪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宗教仪式大部分都是通过体育来表现,奥林匹亚竞技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一种对诸神崇拜的最高仪式。”[8]而近代中国,在西方强权的欺压之下,军国民运动的兴起直接影响体育的社会价值指向,体育的目的就是要振兴民族,“身体开始脱离家庭和宗教的束缚,以强健身体为目标的西方体育在传入中国后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而被强行纳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这一重大的历史潮流。”[9]建国以后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目标是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致力于促进维护人类尊严的和平社会”(《奥林匹克》)。概言之,体育的目的建立在竞技所具有的功能的基础上;体育的功能并非体育的本质,而是由竞技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进而言之,体育的目的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价值指向;这种社会价值指向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体育的起源来自不同途径,种类繁杂,体育的形成过程也是社会选择的过程。有的形式被社会淘汰,新的形式又随之产生。体育起源的多元性正反映出竞技具有多重目的与功能的特点。众所周知,体育的起源与战争、狩猎、宗教和游戏等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战争和游戏,在现代体育中依旧能清晰地辨认出它们痕迹。

古希腊体育是现代体育的摇篮,柏拉图认为:“最好的体育是什么?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训练,尤其是专门为了备战而进行的训练。”[10]他甚至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打击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11]古希腊人将战争的一些手段和方法通过竞技的形式在市民中加以推广,一方面为战争做准备,另一方面竞技规则具有安全性和游戏性,使得竞技运动得到良好的推广和普及,甚至成为当时学校最主要的教育内容。“据史料记载,运动在古希腊早期几乎是教育的全部内容,竞技场就是希腊的学校。”[6]

体育的另一个重要起源是游戏。游戏是人类的古老文化之一,游戏是依托于规则形成的社会文化活动,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当其以竞技为内容和形式时,游戏的根本属性便发生变化,从娱乐转向竞技。游戏的规则相对简单,但为了满足竞技的需求,原有的规则向竞技规则体系演化,直至体育的形成。“大部分竞技运动形式都起源于民间游戏,现代流行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在一般游戏,特别是民间儿童游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演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规则。”[12]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大量与体育相关的活动,始终处于体育的萌芽状态,得不到良好的推广和普及,缺少完善的竞技规则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

战争与游戏之所以能在体育上实现殊途同归,竞技本质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棋牌归属体育才有了依据,牌类由于规则体系停留在游戏层面,因而真正纳入到体育中的少之又少。棋牌属于非运动性体育项目,运动性是体育最重要的标志,但不是唯一的。此外,宗教也是体育起源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体育的不断发展,宗教的烙印逐步消褪,抑或以其他形式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无论体育起源于何种途径,无论古代或现代其运动的形式和方法如何变化,无论是被划分为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竞技作为体育的本质特征永远不变,都是以竞技为手段和形式,充分发挥体育功能的一种运动方法。从竞技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是专业竞技(职业竞技)和业余竞技,是高水平的竞技和低水平的竞技。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和参与竞技,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一体系中,是竞技能力、水平决定其价值取向,能力、水平高的侧重于实现自我价值,朝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而能力、水平低的侧重于完善自我,朝着群众体育的方向发展,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专业竞技随着伤病或退役自然转向群众体育(包括为专业体育工作的所有人员),业余竞技随着运动天赋的展现(优秀体育苗子)完全有可能转向竞技体育。2011年9月2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出席北京群众体育大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我心里,竞技体育、业余体育和群众体育没有什么区别。姚明在NBA打球和小学生在操场上打篮没有什么不同。”(中央五套)

当下体育学界主流观点过于偏重其功能性,“主要包括以增强体质为本,以教育为本,以社会文化现象为根本属性,以身体活动为根本表现形态的体育本质的单质论;以及集上述多种属性为一身的体育本质的多质论”。[13]在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充满竞争的今天,认清体育的本质,对端正群众体育的目的、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竞技的属性与功能分析

无疑,竞技的根本在于竞争。竞技运动所表现出的是二方或多方的对抗――体能对抗和意志力对抗;竞技的竞争性对每个参与竞技运动的人的技能、体能和意志力提出了综合要求,通过竞技这一社会活动,激发出人类生命本能的冲动和自然属性――竞争性。

竞争性是人类生命本质的重要属性,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体育正是将竞技运动的根本属性――竞争性――通过有序的形式和方法发挥到极致。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化活动,竞技过滤其竞争性中过于残酷和攻击伤害的成分,“野蛮的本质确实从我们天性中的激情部分产生出来的,如果正确加以约束,就能成为勇敢,如果不加以约束,就会变成残酷和粗暴。”[10]学习和参与竞技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激发人的竞争欲望,“正如体育参与过程给予人的积极上进、努力拼搏与坚强意志等等积极而充满生命力的意识积累,唯有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更进一步得以在人的生命奋斗旅程中积极而全面地延展,形成体育意识的生命延绵,才是体育之本质之于人而言最为重要而根本的价值。”[14]

在竞争性这一根本属性的基础上,或者说,围绕着竞争性这一核心,竞技运动衍生、形成了一系列的属性及其功能:

规则性。竞技运动依赖于规则体系的支撑,竞技运动必须在特定的规则之下进行,没有规则就没有竞技,就没有竞争的公平性,规则是竞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规则体系的建立使竞争的自然性向竞技的社会性转化,起到有效的过滤作用,促进竞技运动的文明化进程,避免过分的攻击性产生的破坏作用,使竞技运动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规则体系能够有效地将社会价值观融入竞争之中,体现在规则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其制约机制,在其公平竞争的本质下,引领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

娱乐性。竞技运动作为竞争、对抗,总有胜负之分,而无生命之虑的对抗及其胜负之分的不确定性具有显著的戏剧效果,这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能使参与者(包括观赏者)获得极大的乐趣,成为人们调节日常生活方式与节奏的重要形式。竞技的娱乐性源自于体育的游戏起源,“原始游戏中,‘游戏’与‘竞技’存在着形式的同一,因为没有‘游戏’的帮助‘竞技’是无法寻找通向民族精神的途径。”[5]竞技运动保留并继承了游戏的基本特征。此外,竞技运动的规则体系也具有娱乐的因素,规则利用游戏作为杠杆,过滤竞争中的不良因素,使其适合推广和普及,更加精彩和充满魅力。也正是娱乐性,使竞技运动走下古希腊竞技大会的神坛,从“娱神”转向娱人。

合作性。竞技运动离不开合作,大到整个运动团队的组成,小到具体运动过程中每个成员的配合,竞技对抗、谋求获胜都需要合作。因此,竞技运动能够有效培养、强化人们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竞技运动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技能和知识的传习过程也就是教学和训练的过程,是双边互动的师承关系,这种关系亦可理解为合作关系。在众多的集体竞技运动项目上,既有团队内部的竞争关系,也有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关系,但为了满足竞技的目的和需求,团队内部的竞争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分工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这是竞技的必然结果。竞技运动是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既比试运作又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教练员可以请进来走出去,队员可以异地学习和交流,在“更高、更快、更强”口号的感召下,彼此之间相互竞争且包涵合作。

运动性。运动是竞技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常常因此而将竞技直接视为运动。强身健体是竞技运动的重要功能,也是人们乐于参加竞技运动所追求的功利性动因之一。运动性是人类本能属性,是人类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必备的能力。在与自然竞争和同类竞争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人类发现了训练的最佳替代品――体育。“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自然属性便是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体育的自然价值从生物学意义考量,则是通过体育锻炼所达到的强身健体的功效。”[8]因此,在竞技运动中,运动性亦可理解为“身体性”运动,“我们所谈的‘身体性’运动是以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为对象,同时又是以身体技能(走、跑、跳、攀爬、投掷、游泳)为基础的身体运动。”[4]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作为运动性的考量依据,借以评价其运动强身健体的功效。

总而言之,竞技运动围绕着竞争性这一核心而展开的规则性、娱乐性、合作性、运动性的种种属性,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竞技运动中的竞争性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合作性是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而合作性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竞争中包含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技运动作为原始竞争的替代品,规则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规则成为过滤野蛮和过于攻击性的工具,另一方面规则对竞技运动起到推广和普及的作用。娱乐性使竞争的原始性转向竞技的社会性成为可能,增加了竞技运动的亲和力,使竞技运动真正走向大众。运动性作为竞技的主要形式始终贯穿在竞技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身健体的主要功能;而规则促使其运动性向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娱乐性又使其超越身体的范畴,达到身体与精神的融合;由运动性产生的强身健体的功能,又折射出竞技运动的社会传统价值指向。

5 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看竞技育人的重要性

在中国,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人们忽略体育之以竞技为本质的传统:儒家讲“中庸之道”,道家讲“不争之德”,淡化体育作为竞技的竞争性。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从扩张转向内敛,从尚武转向重文,表现在体育运动上,是突出其运动性、娱乐性的强身健体与调节生活的功能,而淡化竞争性、合作性和规则性。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导致长期以来将体育运动与养生、健身混为一谈。这种观念传统,直到现代仍有深刻影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观念的深入人心,即可视为传统观念的现代延续。现阶段,这种观念虽然在竞技体育中逐渐被纠正,但在群众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中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改变,商品经济带来的竞争(企业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体育运动的发展如何紧跟时代,如何依据体育运动本具的种种属性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必须突出“竞技育人”。

5.1 需要突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社会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竞技的竞争性是提高竞技水平、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强调竞争意识,首先就是强调人的勇敢品德。“在古希腊教育中提及了‘四大德’,其中‘勇敢’被列在首位,然后是智慧、节制、正义,勇敢品德的教育衍生出竞争精神。”[8]勇敢品德正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强调体育的竞技性,就是提倡敢于竞争,这与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相吻合,在勇敢品德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等一系列意志品德。竞争意识是通过反复竞争的积淀和无数胜负的洗礼逐步形成的,它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智慧,对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及其承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5.2 需要突出竞技的规则性,强化人们的公平竞争意识,在竞争中遵守规则,在规则中更好地竞争。竞技运动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权利,要求在平等公正的环境下参与进行,规则的建立满足了人们在竞争过程中对公正的追求。公平公正是普世价值观,也是竞技特有的功能与社会价值,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健身锻炼无法达到的境界。“社会各行各业都有其自身的规范和发展规律,从体育规范和规律中可以领悟到其中的内涵。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8]现代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包含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忽视竞技就欠缺了“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以“拚爹”为荣也就不足为怪了。

5.3 需要突出竞技的合作性,强化人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技的平台也是交流的平台,大到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增进交流,维护和平;小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增进友谊。竞技的合作性符合竞技发展的规律,在竞争过程中唯有合作才有取胜的机会,有合作就有分工、就会形成团队,团队协作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是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竞技的合作性符合社会规范,在竞技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进一步推广,有利于形成各行各业“文化”建立的基础,尤其有利于对青少年(独生子女)的教育。

5.4 需要突出竞技的娱乐性,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娱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竞技的必然是娱乐的,忽视竞技的娱乐性,片面地认为“玩耍无正事”,是对竞技本质的忽视、对体育运动功能的偏废。竞技过程既是身体能量释放的过程,也是情绪释放的过程,体育运动追求人的身心平衡,身体健康强壮和心理的健全健康同样重要,获得娱乐也是体育运动的目的之一。“‘乐趣’是人从世间现象中所获取的感官刺激,它使得身体获得某种‘’,并促使身体获得情绪上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功能上的这种情绪变化所获得的是乐趣、喜悦和舒适的身体内源性的‘’。”[4]竞技讲求公平公正,其娱乐性符合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5.5 需要突出竞技的运动性,增强人们的体能体质。强调运动性就是强调竞技的强身健体的实际功能,用体育运动来表述体育,目的就是用运动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突出体育的运动性,“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提高人们生存、生活的质量。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偏快、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大、营养过剩、缺乏运动,造成许多人体能体质下降,特别青少年和儿童,升学竞争、学习竞争带来的运动缺乏是造成普遍体能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强调运动性不是把体育等同于强身健体的活动、为强身健体而运动,而是要通过学习和参与竞技,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强身健体不是体育的唯一目的,而是体育的必然结果。

6 结语:竞技育人的全社会性与持久性

体育运动既是学习和参与竞技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一方面,竞技的能力和水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是人类的生命资源和文化资源,它的传承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完善自我表现为体能体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增强,是提升个人素质必要的手段,它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意义。体育所追求的就是实现在自我价值和完善自我上的超越,通过竞技运动达到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娱乐人。

将竞技上升到“育人”的高度,既是竞技体育的要求,也是群众体育的要求,更是当代社会的要求。“竞技育人”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平衡点,根据竞技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规划发展上有所侧重,其根本目的是“育人”。竞技体育不能把“夺标”作为唯一的任务和目标,要充分发挥体育应有的功能,将实现自我价值和完善自我紧密联系起来,把“育人”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发挥榜样的作用,积极推广普及和发展体育事业。同样,群众体育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竞技能力和水平,真正起到“金字塔”基座的作用,运用竞技自身的规律,逐步摆脱举国体制的框架。因此,“竞技育人”的贯彻落实,有利于防止专业运动员沦为“夺标”的工具、不择手段的锦标主义者;相反,是要引导他们成为具有团队精神、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使其在后运动员时代,曾经拥有的“竞技资源”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并为社会服务。群众体育(学校、社区)在提升人们竞技水平和素养的同时,兼顾对青少年的业余训练,为体育培养人才打下基础,缓解举国体制的“夺标”压力,并且为“竞技资源”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确立“竞技育人”的理念,旨在为实现“体育强国”提供理论基础,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找到一条兼容之路,从而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竞技育人”不仅能推动体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还能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提升社会整体竞技水平和素养,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弘扬追求卓越、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这种精神是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的,理应成为各领域、各阶层创建自己的“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谭建湘,胡小明,谭华,等.“十二五”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11(4):1-6

[2] 熊斗寅,张洪谭,金汕,等.“杨殷争辩”的思考:中国体育该往何处走[J].体育学刊,2011(1):1-7

[3] 张洪谭.体育概念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11(3):11-19

[4] 刘欣然,余晓玲. 竞技本质非“游戏论”[J].体育学刊,2011(3):7-13

[5] 叶羽.强化竞技意识 发展专项教学.理工大学学报,2001(1)

[6] 刘佳,宋继新.千年古奥运兴衰的启迪[J]. 体育学刊,2011(3):68-71

[7] 孙玮.历史视域下的“宗教竞技”及其游戏属性的勾连[J].体育科学,2011(5):86-89

[8] 刘仁盛,宋广庆.体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初步探索[J].体育科学,2011(5):3-13

[9] 程卫波,孙波,张志勇.中国近代体育发展阶段的历史审视―一种身体社会学视角[J].体育学报,2011(3):93-97

[10](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72、381

[11]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7

[12]胡小明,倪依克.运动休闲之要素――兼论竞技娱乐化[J].体育科学, 2010(1).

第5篇

南昌 330013)

摘 要: 揭示竞技“夺标育人”的本质,探索国家竞技“夺标育人,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 为加强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依据。

关键词:竞技;异化;价值;夺标育人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01-03

On the Essence and Core Value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SONG Jixin

PENG Yongshan

(1. Jili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2, Jinli China;

2.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essence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for competiti ve sport and explores its core value of “sports, education and harmonious world ". The goal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spo rts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for the country".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alienation; value; sports and education

人,为何竞技?竞技,谓何物?是常新的课题。有人说,国之强大,不仅是物质的增量,更 是其文化及核心价值能否得到国际社会认同。2008年主席在“9•29”重要讲话中提 出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令人振奋。全面分析,建设体育强国不仅是金 牌的增量,还要有软实力的增强,后者是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的软肋,不可忽视。从1928年中 国奥运第一人宋如海,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误将 “奥林匹克”译成“我能比呀!”,时 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将竞技视为单纯的训练或比赛。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导致国内赛场异化现象 增多,运动员培养方式欠佳,导致竞技生存“弱势群体”增多的根源。因此,重新认识竞技 的本质,尽快确立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对于加强国家体育 “软实力” 建设,推进其科学 发展颇有意义。

1 国内对竞技认识的偏差

确定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深刻了解国内对竞技本质认识的偏差,因为核心价值涉及 的主要问题是事物的“特质”与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1.1 重物轻人,缺少核心价值

当今,有权威人士认为:竞技是以运动竞赛为特征,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能,以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活动,还有观点认为竞技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训 练和比赛。显然,这些认识张扬了竞技的工具理性,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容易将竞技的 核心价值误导为单纯“夺标”。实践证明,竞技若以“夺标”为核心价值,仅研究其工具理 性,那么必然会导致其舍本逐末。因为“育人”是竞技之“本”,是其终极关怀,尤其是人 和谐发展的规律是潜藏在技能和成绩等现象背后最基本、最稳定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根基” ,而单纯夺标是竞技之“末”,其流动性、易变性很大。所以,夺标不可独立作为竞技的本 质,因为若是这样,那么运动竞赛(客体)就成了目的,而人却成了手段,最终导致竞技的 主体迷失,人性失落。事实表明竞技若要实现其全面价值必须要与人性相统一,全面满足人 的生物需求、社会和精神需要。因为竞技的价值是其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二者缺一都不 可能产生理想的价值。所以,这种张扬竞技的客体,忽略主体,容易积累竞技“负价值”。 长期以来,在国内高水平运动群体中的“弱势生存群体”不断增多,以及赛场上异化现象屡 禁不止都是例证。刘鹏局长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强调,“体育比赛中弄虚作假、执裁 不公、时有发生……”,“办好一届公正、文明、祥和的运动会,最大的隐患和风 险就是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破坏力极大,影响极其恶劣,个别 团体和个人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置法律、制度、纪律于不顾,置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于不顾 ,公然破坏和践踏赛场秩序,给全运会的形象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竞技以夺标为 中心,必然会使其训练及竞赛的重心完全锁定在“物化”的体能和运动成绩上,这看似练“ 人”,实则练“物”。在这种“重物轻人”的思想误导下,人的运动成绩虽能凸显,但不可 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几支世界水平的运动队的解体;第十届全运会,几名雅典奥运会的 冠军因犯低层次的错误而不能在北京奥运会崛起都是例证。

1.2 缺少普世性,认同度低

奥运是人类竞技的最高形式,其宗旨是认识竞技本质、确定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奥运宗 旨强调:“通过开展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平、公平竞赛 精神――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 献”。简言之,奥运宗旨的前提是“公平竞赛”,核心是“教育青 年”,理想是“促进和平”,这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体育精神”。然而,国内认为竞技是单纯夺标的比赛,与以“ 教育青年”为核心的奥运宗旨是不符合的,它既没有普世性,也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历 史证明,每当作为客体的竞技有利于促进其主体,即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时就增值,就有生 命力,否则就贬值,并接受异化挑战。古今奥运与教育的结合与分离,导致其兴衰及挑战的 历史就是例证。当今,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就是竞技过分追求技术、成绩、奖励等物 化的因素,而忽略其主体人的发展,以使主客体分离,进而使之贬值。可见,国内将竞技定义为单纯夺标的训练和比赛,既存在“重物轻人”的问题,又缺少普世 性,这是促进我国竞技文化深层次变革的重点,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着力点。

2 对竞技本质的追问

孔子在《论语》中曾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而,追问竞技本 质的目的在于为其“正名”,以求其“事成”,即减少竞技的异化现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

2.1 竞技定义的由来

竞技一词英文是“sport”,比较复杂,而Sport的词源出于拉丁语desporeare,是指人们余 暇时间的各种娱乐消遣活动。英语sport 的最初含义就是暂停工作、离开工作场所,到户外 进行自由娱乐、游戏或消遣等,因而竞技与游戏的关系十分密切。周爱光教授在《体育人文 社会学概论》中阐述娱乐性是竞技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若失去了它的娱乐性,也就失去了 它生命力的源泉,他充分阐述了竞技运动与游戏之间本质属性的内在一致性。2007年,国内 学者路云亭在论《竞技的本质》中指出,“竞技源于游戏,又超越了游戏……现代社会整体 进步不仅没有剥夺竞技的原始本位特征,反倒促使它更贴近健全的人性。”[1]这 是很有道 理的。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运动(竞技)对于多数人来讲暂时依然只 是观赏之物而已。体育作为共产主义教育总体系必备的一个组成部分。”[2]上个 世纪末, 美国学者介绍,“今日之欣欣向荣象征早期移民法典中,对体育与娱乐的敌意以彻底否定。 ”[3]

2.2 竞技定义的确定

运用逻辑学分析,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即临近属概念;种差是夺标育人,因此可以定义 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以夺标育人为目的的娱乐。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 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是其归属的领域。将竞技视为具有游戏性质的娱 乐并非贬低它,而是对其性质及其人的升华。正如德国文学巨匠席勒强调,“只有当人是完 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夺标,即夺取运动的锦标,它反映了竞技最原始“固有”的娱乐属性(特有属性)。它是竞 技区别其它事物的第一性质,是人类竞技的起点。夺标的娱乐性反映竞技最原初、纯粹和抽 象的本性。竞技需要富有竞争性和规则性的夺标运动,给参与者和观赏者制造快乐,否则它 将失去价值,失去市场。所以,夺标体现了竞技的“娱乐性”,反映了竞技的规律,蕴含着 有关现实关怀的工具理性。育人,是奥运赋予竞技的第二属性,是其终极关怀。它符合奥运宗旨的核心价值――“教育 青年”,具有普世性。古代奥运在重视宗教和娱乐的同时,更注重对人的教育,现代奥运传 承了这一基因。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曾充分论述过,“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与归宿” ,与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相一致。所以,育人体现了奥运赋予 竞技的“教育性”,反映了竞技的教育规律,蕴含着竞技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共同构成了竞技的“特质”。二者的结合是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人性”与“物性”的结合,是国家确定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 。 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对于抵制当今国际竞技面临异化的挑战意义重大。当前,在国内体 育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夺标与育人是矛盾的,甚者阻挠竞技与教育结合,这既与奥运宗 旨相背离,又是滋生国内竞技异化现象增多的温床。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务委员刘延东同 志和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十分重视调研有关竞技与教育结合的现状,关心运动员的文化教 育和全面发展的问题,力求积极改进运动员的培养方式。这是中国竞技顺应奥运以教育为核 心的潮流的“新开端”。然而,当今国内竞技异化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皆与竞技核心价值 不明确,以及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欠佳有关。

3 对竞技核心价值的追问

研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核心价值,然后才能全面地把握它。

3.1 对核心价值的认识

核心价值,最早出自于1994年克林斯等撰写的《基业长青》的专著。他们认为,“核心价值 是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成员所看重,独立与环境,竞争要 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至5条”。后来,“同心动力认为核心价值是区别于其他组织、不可替 代、最基本、最持久的那部分的组织特质,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组织DNA 中最核心的部分”。基于上述,确定核心价值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事物“最基本和持久的 信念”;二是事物的“特质”;三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确定国家竞技 的核心价值应当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全面分析,竞技的核心价值是居于一个国家竞技的基础 和支配地位的思想要素,是国家竞技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

3.2 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析

根据上述确定事物核心价值的三原则,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应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 世界。

首先,“夺标育人”是竞技“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及“特质”。其中,夺标是竞技的 客体――载体,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满足人正常的宣泄、冲动和的娱乐需要,也能使人 异化,即产生“负价值”。育人,既是竞技的主体,也是其核心,又是奥运的灵魂。它始终 向善,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能纠正娱乐及夺标的偏差,即产生“正价值”。因此,夺 标与育人的结合,实质就是竞技的主客体相互作而用产生价值的表现,是“人性”和“物性 ”的完满统一。其主要原因是:“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 善的积极效应。”具体说,因为主体对“夺标”的需要并非都合理,只有当“夺标”满足主 体合理需要才能产生“正价值”,满足不合理的需要就会产生“负价值”。可见,夺标与育 人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因为在竞技过程中,竞技离开客体不可能产生价值,同样离 开主体及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不会有价值。现实中,夺标若单纯地成为竞技的核心价值, 其培养方式就是单一的训练和比赛,那么就会增多类似邹春兰和艾冬梅等竞技的“生存弱势 群体”,从而增加国家竞技的“负价值”。反之,“夺标育人”若成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 基础,那么就会改善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减少竞技的“生存弱势群体”,增加国家竞技的“ 正价值”。所以,夺标与育人不能分割,育人不但能够主动抵制夺标的异化(避免产生负价 值),还能使其产生积极向善的价值,以充分体现竞技具有的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 神。国内哲学家王玉梁在赞同价值论的“关系说”指出,“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 作用的产物”。[4]德国学者文德尔班在1914年出版的《哲学概论》中指出,“每 种价值首先 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以其某种的东西”。这是从满足需要的角度界定价值。“夺标 育人”能在运动中满足人的娱乐和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其次,“和谐世界”是奥运宗旨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是中国与世界竞技的最高境界, 它进一步地体现了竞技具有的自由参与、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是竞技“生存和 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古今奥运兴衰的历史已证明,每当奥运干扰国际赛场秩序及社会秩 序时,它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再者,奥运是国际竞技的最高形式,这就说明竞技不仅是中 国的,更是世界的,所以竞技“和谐世界”具有普世性。试想,一国竞技若“和谐世界”了 ,那么它自然会高水准地实现“为国争光”。反之,一国竞技若单纯“为国争光”,那么将 会引起极端种族主义的谴责。近年来,国家足球等运动队,以及部分观众在国家重大比赛中 表现欠佳,已引起国际上种种非议。这说明,国内竞技缺少“和谐世界”的类意识。国内学 者陈利在《文化冲突下的犯罪嬗变》中指出,“犯罪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 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美国社会学 家和犯罪学家唐纳德•里德•塔夫特在其代表作《犯罪学:一种文化解释》中认为:当一个 传统的社会处于剧烈变异阶段时,‘以物质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主义和非人道原则的文化 结构必然在各种场合与传统的社会文化发生严重的纠葛和冲突。这种冲突的最终结果,就是 诱发犯罪。’”[5]当然,当前国内竞技的各种矛盾冲突并未到引发犯罪的地步, 但是确实存 在缺少人们共同能接受和认同的竞技思想及核心价值,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之上的问题却在 不断地干扰国内体坛,并且随时能引发各种事端,不可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国内竞技 文化软实力建设欠佳有直接关系。罗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致辞中一再强调,“请大家切记,奥运会不仅仅意味着比赛成绩 ,奥运会还是和平的聚会”。同样,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 调,“在北京奥运会上力争优异运动成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奖牌 绝不是我们参加北京奥运会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参赛目标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 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是:一是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顽强拼搏,胜不骄 、败不馁,以中国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国家形象;二是充分发挥应有 的竞技水平,努力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三是向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学习,加强友 好交流,增进友谊;四是激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 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国家竞技思想 的深刻变革。这种以人为本的竞技思想,在中国首次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剔除 了单纯“夺标”的竞技旧思想,建立了一种既有普世性,又有民族性的高品位的竞技新思想 ,是我们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可见,在国家竞技核心价值构成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和“特质” ,它是我国竞技和谐世界的基础;和谐世界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竞技夺标 育人的崇高境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普世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国家竞技的 核心价值。它符合当今中国“对内求和谐,对外求和平,两岸求和解,以和平天下”的治国 方略,是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 论

1) 揭示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夺标育人的娱乐,而不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 的训练和比赛。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运动” 是其归属的领域。这是国内竞技思想变革的启蒙,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 2) 将夺标育人作为竞技的本质,并视之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对于促进竞技与教育 结合,调节夺标与育人的矛盾,抵制竞技异化,促进国家竞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 将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世界。它既有普世性又有特殊性,是爱 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首都体育学院,2007,(6):461.

[2] [苏] 巴班斯基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50.

[3] MBA智库百科(http:wiki.省略).

第6篇

论文摘要:以体育社会学为基拙,借鉴已有的社会评价理论,确定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为评价内容,试图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的框架,目的在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运行中的合理运用和宏观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社会评价还没有规范的学科理论,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也未建立起来。若不尽快建立起来,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以体育社会学为基础,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进行探索。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概念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交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不断影响社会的发展。

    竞技体育具有本体功能(作用于个体)和社会功能(作用于群体和社会)。本体功能,又称为自然功能,主要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竞技体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但具有经济性,它不能成为物业的生产部门,但它又与经济相联系,影响物业生产部门经济的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是为人民的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形式服务,是间接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

    竞技体育是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对于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竞技体育投资决策以可行性研究为科学依据,其核心就是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即对项目进行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评价。在我国,将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强调竞技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则逐步强调竞技体育的经济性,强调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人。

    为此,可以认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这一定义阐明了两点:一是竞技体育的功利性评价,因为竞技体育对国家发展目标的贡献与影响具有功利性;二是竞技体育的生存性评价或可持续发展评价,前者具有纵向性,后者具有横向性,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社会评价。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从社会评价的理论来看,社会评价包括经济评价。体育是服务性的行业。由于体育产品的服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是在已有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竞技体育评价体系的社会评价,因此,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我国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定位在不包括经济评价的社会评价。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2.1竞技体育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社会评价

    投资与竞技体育发展、投资与竞技体育管理、投资与竞技体育社会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竞技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是社会评价的范畴。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变革、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导致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如果对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竞技体育社会目标的实现。

2.2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评价

    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或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方法。而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资源的有效利用、竞技体育与社会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只运用经济评价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调控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功能的。只有结合社会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影响予以分析,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得以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体优化,有助于建立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助于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内容体系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标,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体系应是资源配置、发展指标、管理体制、社会功能等(见图1)。

3.1竞技体育资源配置评价

    (1)竞技体育资源的界定。

    竞技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扩大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及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竞技体育资源是发展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竞技体育资源越丰富,体育活动就容易开展,其发展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发展,人们越是感到竞技体育资源的紧缺。

    (2)竞技体育资源几种主要形式。

    1)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竞技体育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如运动员、教练员、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

    2)资金。由于竞技体育的规模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事业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竞技体育越是发展,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3)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训练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需要一定的场地条件和先进的设备器材。

    4)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有了余暇人们才有可能观赏体育比赛,从而刺激体育消费,导致其他竞技体育资源的增长。余暇时间的增多对竞技体育资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健全的组织体系。

    1)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将进行改革,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将逐步精简,而精简后的竞技体育组织体系将发生变化:一方面行政机构缩小,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是少而精;另一方面由于职能调整使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加强。各级政府仍将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机构或在政府管理机构中设立专人负责体育工作。体育行政组织在发展竞技体育中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保证国家奥运目标和区域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2)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协会化管理的组织体系。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协会管理的组织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和加强,不仅是在国家一级成立各运动项目协会,在省(区、市)、地(市),甚至县(市)将分别成立各层次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是各级各类运动训练的直接管理部门,各类业余与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类运动队,政府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则和协会章程独立运作。

    3)建立国家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的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要求训练组织体系与之相衔接,即未来运动训练组织体系应该是业余与职业相衔接,过去那种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逐步建立符合协会管理体制要求的业余运动训练组织和职业体育发展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

    (2)完善的保障体系。

    改革竞技体育的统包统配体制后,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人事制度保障、场地器材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上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如运动员的就业保险、运动员的伤残保障等;运动项目按协会制管理,应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如运动项目协会管理的法规、制度、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制;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制度、竞技体育产业发展制度,以保障竞技体育经费的有效投人。

    (3)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鼓励竞争,而公平竞争是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竞枝体育竞争突出的表现是在赛制上,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竞赛体制是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整体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功能评价

      (1)竞技体育价值的社会性。

    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进行价值活动的。竞技体育从它一开始就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人们之间身体运动能力的相互比较而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竞技体育活动是满足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或是社会的需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某种条件下的利益追求。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及推动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社会因素都在影响和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环境等等都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正因为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竞技体育的价值才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2)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系。

4、结论

    (1)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资源的种类、来源,影响因素和资源投入后的最终产品,社会之所以要向竞技体育投入各种资源,是希望从投入这些资源会换得理想中的产出结果,社会对竞技体育产出的价值判断及对其性质的认识,对其资源配置具有关键的导向性意义。

    (2)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3)评价我国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必须建立好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应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国家集权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竞争有序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过渡。

    (4)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特点。竞技体育的价值的社会性表现在竞技体育价值活动和内容的社会性。

    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使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

    5)信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诸如科学训练的信息、社团组织经营管理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信息、企业商品信息等。在现代社会竞技体育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源,电视台的体育专用频道、报纸的体育专版、传递的都是体育信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有关竞技体育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信息,却往往是稀少的。目前世界上竞技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充足的体育信息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公布的渠道畅通,网络完整。

    (3)竟技体育资源的来源。

    社会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量及投人方式与对其最终产出的期望有直接关系。由于竞技体育产出既有社会公益性特点,又有巨大的商业开发性,这种双重性的本质特点会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因此,其资源投人有政府和非政府(私人)两种渠道。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资源投人,主要基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其资源投人期望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为重,非政府的私人投人除了公益性慈善捐助之外,多出于谋取经济利益的考虑。

    (4)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资源紧缺,而社会对竞技体育资源的要求却与日俱增,在资源稀缺规律的作用下,社会不得不对资源的投向作出选择。一个社会如何给自己的竞技体育事业以必要的资源投人?如何在不同的体育部门间分配有限的竞技体育资源?资源的投人以什么样的机制进行运作?是评价该社会竞技体育发展形态的一个基本线索。

    1)计划机制。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

    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机制,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容易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公有制的社会结构中,依据计划机制进行体育资源的配置,也易于与社会主流思想保持一致,从而在政治上有较大的安全系数。由于这种机制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人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均依计划行事,因此以这种机制为基础的体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保持正常运转。它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企事业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指令企事业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开展群众体育,以牺牲部分有效生产资源来弥补体育资源的不足。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之间对利益的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点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由于市场机制以利润和亏损为标准来解决资源配置的各种问题,“具有物质利益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属性特征”,因此它对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极有效率,充满活力。

    3)两种机制的互补。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以计划机制作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3.2竞技体育发展指标评价

    构建具有代表性的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在同一评价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评价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

    根据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评价内涵,就是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人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着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评价“发展指标”首先看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这是用评价竞技体育发展指标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评价,替代“惟运动成绩”或单一金牌数量的评价。其次,对质量和效益进行评价,明确从体制改革人手,调整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

关键词:体育价值;体育价值观;体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126-04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体育本质、体育功能、体育目的等基本理论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却对体育价值和体育价值观问题谈及不多、涉猎不深,对体育事实问题与体育价值的关系澄清和理论论证尚显缺乏,从而导致基本理论体系中体育价值内容的缺失,以及体育实践中将体育功能等同于体育价值,或对体育本质、功能研究作“应然判断”等体育事实与体育价值认识相混淆的状况。本文紧扣体育功能与体育价值观的联系,论述了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转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探索了新时期的体育功能。

1 当代体育价值观的更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变中国人体质赢弱的形象,中国政府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时期,体育的健身功能和政治功能得以突出,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没有得到体现,从而使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工具性价值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期间,体育同样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体育的政治功能是主要的,其余功能是次要的,从而把体育的工具性演绎到了极致。

20世纪80年代,体育开始关注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体育的健身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段,竞技体育得到了强化,通过大型赛事为国争光、激励和教育民众成为体育的重要任务,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体现了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体育价值取向。

到90年代以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这标志着体育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体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体育不是纯消费的福利型事业,而是“具有产业性的社会主义公益事业”。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群众体育得到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逐步从“工具性”认识转向对人的健康的追求,这正如有些学者所预言的那样,小康社会体育的功能将实现三个转变,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反映了对体育本质的回归。由此,体育的经济功能、休闲娱乐功能逐渐成为显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得到体现。可以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所具有的高度统一性基本确立了,体现了一种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体育价值观。

综上所述,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功能表现和认识程度的不同,使当代体育价值观大致经历了从,“工具论”向“本体论”、从“手段论”向“目的论”的转变,体育的本体价值――健身、休闲娱乐、竞争、教育的价值逐步显现出来,体育发展逐步回归自身的本体价值,把人的健康、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身的最终诉求,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价值观。

2 新时期体育的功能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功能的对象化形态和外化的结果或体现,我们可以从当代体育价值观的转变透视新时期的体育功能。

2.1 当代体育价值观从过热的“争金夺银”现象转向为促进大众健康幸福的全民健身,从“服务生产”转向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关注,体育“追寻健康、幸福生活”的本质功能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建国以来,为了洗刷“东亚病夫”之耻、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国际地位、实现强国梦想,中国体育尤其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显示出了巨大的工具价值和社会功能,“争金夺银”成为体育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唯金牌论”成为中国衡量竞技水平和竞技实力的唯一标准。运动竞技场上的胜利,在张扬国家荣誉、凝聚民族人心方面,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一个民族崛起之初更是如此。但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并不只有通过体育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对体育功能,我们应该冷静、辩证地来看待,既不能无限夸大,也不能持虚无态度。近几年来,社会大众对假球、滥用兴奋剂、裁判腐败等体育社会问题口诛笔伐,新闻媒体、体育学术界对“唯金牌论”的批评,反映了社会对体育认识的成熟与理性。

体育促进健康的功能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身”的影响,即“健身”功能。通过“健身”能使机体的代谢功能加强,提高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能的提高等。二是对“心”的影响,即“健心”功能。体育对人的“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在心理上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正是因为体育具有让人产生“快乐和成功的体验”的功能,才使得它超越了单纯的生物或动物运动,而表现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类实践活动,进而在发展人的自然属性的同时表现出对主体的人性关怀。三是对人适应能力的影响,即“适应性良好”。体育活动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此外,体育活动中人对“社会角色”的尝试和对“社会规范”的接受等还可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1995年,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00年,我们已顺利完成了“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的建设,并顺利进入以“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为目标的第二期工程。“全民健身计划”,从具体的层面讲,是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体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从宏观的层面讲,是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社会系统工程。继中央8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明确地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突出了“全民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体育发展观。

2.2 当代体育价值客体向整体协调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体育的教育功能、竞争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作为体育本质功能的具体形态,“合而不同”,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当代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长期处于分裂和失衡状态的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正逐步统一、协调起来,体育的教育功能、竞争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既保持着

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又逐步走向整合,互依互动,共同发展,以实现体育“追寻健康,幸福生活”的本质功能。

(1)体育的教育功能。现代社会,体育已渗入到社会每一个阶层,直到家庭和个人。现代体育的教育意义已不仅是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也不仅锻炼身体、提高素质、掌握运动技能,而且需要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小康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也将加大社会的竞争力。人们在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更紧张的工作,因而,提高个人全面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的对抗性活动,在运动中人们加强了对集体、团体和家庭的信赖感和安定感。又因为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约束下进行的,使得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团结拼搏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荣与辱、竞争与退缩、爱情与事业、个人与祖国乃至生与死之间选择和定位。这些体育与生俱来的特点使它成为现代人能够不断完善发展自我的手段和方法。此外,体育比赛中升国旗、奏国歌这种崇高、特殊表示胜利者荣誉的形式,最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由此可见,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现代人素质的催化剂。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亿万人健身强体,自我发展完善的参与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各种体育比赛能培养人们的顽强意志、竞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奋进拼搏精神,以及责任心、使命感和爱国心,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早已扩展为对于各阶层、各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教育。

(2)体育的竞争功能。当前我国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着全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无疑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需要发展,国家需要富强,民族要强盛,个人要进步,无一不与竞争发生联系。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面对竞争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它迫使人们迅速改变一切不适应社会主发展的观念习俗和行为。因此,我们必须使竞争的观念社会化,使每个公民都具备“自强不息”的竞争精神。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在竞争中发展,但这种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以体验其过程和结果的乐趣,竞争的目的虽然是为了争取胜利,但同时,竞争也是为了获取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一场激烈的运动竞赛就是灵与肉的较量,对培养竞争经验与积累精神财富都极富有价值。人们一方面要超越自己,创造新的体能、成绩与精神,另一方面超越对手,夺取比赛胜利,优胜劣汰得到具体的体现。体育竞赛的过程,就是反复培养不畏强手、敢于竞争、敢于取胜的精神。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培养人们成为有竞争意识的现代人。体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3)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休闲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积极参与生活,以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它包括生理上获得,更主要是指在心理上得到愉悦。体育与休闲娱乐相结合,才能成为健康生活的重要手段。体育作为人类积极维护健康的活动,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理想的追求,是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乐园,它所弘扬和表达的,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健康、强壮、快乐、豁达、平等、自由、善良、竞争和爱。体育作为一种活动性的身体文化,通过给人带来欢乐的方式,显示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工作时间的缩短、节假日的增多,人们有了“闲”、有了“钱”、有了“心情”,体育融游戏性、竞赛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显示出它特有的休闲娱乐功能。

2.3 当代体育的社会价值趋于多元化,体育的经济功能将逐步发展成为显功能,体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将得到很好的体现,三者互依互动,产生整体的综合效用,以促进社会及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体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单元产生了更加广泛的联系,体育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体育对社会及人类文明健康发展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将得以充分体现。

(1)经济功能将逐步发展成为体育的显功能。社会变迁是对体育功能体系认识逐步深化的原动力。体育的经济功能就是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小康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竞赛等所带来的经济价值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体育的经济功能从原有的隐藏状态中凸显出来,逐步发展成为体育的显功能而备受关注,主要表现在:1)作为现时代的新兴产业,体育的消费市场逐渐扩大,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作为“注意力经济”的集中体现,奥运会等体育赛事已成为激活主办国经济的强大动力。3)体育健身可以减少疾病,促进健康,通过减少医疗开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4)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体育部门可以吸纳相当数量的就业人员,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据国家体育总局预测,2010年以前,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仅广东、浙江、北京、辽宁等体育强省,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例就可能超过0.58%,对GDP的带动可达2770.73亿元。有人还预计,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0.7%~1.0%。可见,体育产业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经济功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2)政治功能趋于多元化。过去的20世纪,体育运动尤其是高水平竞技运动,作为意识形态较量的工具,曾被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利用,超级大国之间曾一度抵制奥运会,给人类的和平发展带来了损害,偏离了体育的终极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的心态上升到更清醒和更理性的层面。体育逐渐从强调为政治工具或生产工具服务回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极目标。体育的政治功能有所弱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世人面前强化民族形象,提高国家威信;第二,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人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提高党和国家的凝聚力,促进国内的政治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在国际体育比赛中,为取得胜利、赢得荣誉,国民的思想和情绪,尤其是爱国主义感情高度和谐统一。体育比赛对民众极具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强化国家和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树立和增强领导人的威信,促进民族团结。

(3)体育的文化功能将得以体现。现代体育以公平竞争、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的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念,促进和平、友

谊、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体育理想,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组织内容,严密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行为规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整体教育功能,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广泛影响和独特作用方式,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参与和巨大影响力,成为可以区别于其它文化内涵、具有独立体系的一种文化形态,全面地影响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体育的文化性以及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和载体的文化功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影响下,将得到充分体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体育与休闲娱乐相结合,体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小康社会全面来临时人们对休闲文化的渴求,显示出了体育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体育作为文化的真正魅力。

在全球化视野下,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近些年来,武术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和开展,不仅使许多外国人喜欢上了“中国功夫”,而且也使外国人了解到中国武术习武修德、以德服人的武德精髓,培养了大批渴望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同时,现代体育以其规模宏大、参与国家众多、亿万观众瞩目、日益生活化、牵涉领域广的特点,成为强大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媒介和平台。在全球化背景下,体育的文化功能地位和影响力将得以提高,成为体育作用于国际国内政治的新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类体育史上规模最大、参与最广泛、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各主办国展示自己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的极好舞台。在奥林匹克主义的表述中,文化被置于与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体育竞赛,它还包括奥林匹克文化节及其他众多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一系列活动,如圣火传递、开幕式和闭幕式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奥运会与文化的结合,对展示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消除文化隔阂,推动世界各民族的了解,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申奥成功和举办奥运会也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西方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消除偏见。

当前体育文化功能地位的提高以及影响力的增强,是社会发展及体育与时俱进的表现,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特征。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体育功能的这种变化,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体育的文化功能。

第8篇

乒乓球运动最讲究全身心的和谐:心到、眼到、手到、论文联盟脚到,缺一不可。同时又最注重球与球拍摩擦的和谐,稍有差池,效果就适得其反。因此,乒乓球运动从运动性质上讲是一种典型的和谐运动。它不象足球、篮球那样有强烈的身体碰撞,也不象棋类运动一样用脑不起身。一个优秀的和谐运动高手,象马琳、李娜、林丹,都称得上是高明的太极推手。而太极拳正是最典型的和谐运动的代表,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的产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都是泊来品,但一旦传入中国,与太极拳运动相结合,受到和谐文化的哺育,便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绚美无比。本文限于篇幅只就乒乓球的文化含义做一肤浅的探讨。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和”,儒、道、释这三家思想皆崇尚“和”; 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追求人心向善的心理和谐。中国体育文化显然受到这三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相对于西方崇尚“竞争”而言,中国体育文化则吸收了中国哲学的尚和精神,将“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贯彻到底,强调世间万物的“和谐”, 反对争斗;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运动模式。

西方体育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母乳下形成并发展的,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表现为追求自由和个性完美,重力量、速度、形体之美;追求“强与险”,张扬个性,强调独立。就价值观而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人体胜于重人格,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考虑体育的价值。在竞赛中“崇尚个人精神”、“颂扬个人优胜者”,个体本位是个人精神的文化哲学。它以个人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人的意志和权利,国家是有益于个人幸福的保障。强调个人尊严不可侵犯,提倡个人独立思考、有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自由,强调自力更生、自我完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1]

(一)“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与天相合,才能体会冥冥之中的宇宙之道。而体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修养身心的过程,孔子强调的人格修养,孟子的修身,庄子的心斋……都是在做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工作,也就是要实现自身的和谐。所以中国体育文化也强调“修身养性”的健康观,强调良好的身体状态是身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运动过程中, 追求“形神兼备”的和谐统一。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康德、黑格尔,抑或是20世纪的海德格尔、德里达等,都没有摆脱过这种两分的思维模式,原因即在于西方人一开始就强调人应该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凸显自身的力量和价值,人应该征服和改造自然,有统治自然的权力。故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非此即彼的“极端化”倾向。在体育的功能结构上出现身心分离的矛盾化发展倾向,更加注重追求体育对人竞争与超越意识的发展、体育惊险性、刺激性等特征体验, 强调体育价值中实效性和适用性。

(二) 和谐养生与崇尚竞技的体育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受和谐文化精神的影响,中国人体现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内敛含蓄的文化性格。因而和谐养生就成为古人一致的追求。与西方有别,中国传统体育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强度与肌肉的收缩方式,而是力求通过和, 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 汲取日月精华, 天地灵气, 达到五脏通达, 六腑协调,进而实现“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而西方文化则力求现实的功利, 把“利”与“力”作为追求的目标, 使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 努力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个人主义是西方体育的一种主导精神,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价值标准,它充分肯定运动员的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体育的文化精神到文化的行为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影响到西方体育运动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和选择。[2]63

在运动竞技过程中,中国体育文化传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价值观,注重身心的修养和运动的娱乐性,强调“人化、和谐”的评判标准。而西方则把运动的“竞技性”作为其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力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争精神,提倡公开、公正、公平的竞技。

(三)身心和谐统一与身心对立分离的体育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自身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在处理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时,坚持用“中”的方法,使身心相互匹配协调,在身体的修养中不放弃精神的纯化。依此精神,体育的超越性目的在于达成人性的完善,使生命复归其本然状态,消弥身体与精神的失调,促进个人身心的完善,为人生构建一种协调、统一的存在方式。所以,体育只是一种修养方式,而不是张扬自我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因为人正是通过外在的身体活动实现了内在精神境界的提高。[3]这正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现展趋势。

西方体育文化中,较注重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强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颂扬,强调身体的外部获得;提倡对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锻炼各部分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4] 而忽视了人心灵的修养,精神的提升,是一种身心分离的体育价值观。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乒乓球竞技运动中的融合

(一) 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在乒乓球文化中的融合

以和谐竞争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乒乓球运动的实践中, 乒乓球运动视“身心和谐”为真, “人际和谐”为善, “天人和谐”为美。

乒乓球运动中蕴含着人与工具、群体与个体、交往与沟通、竞争与协作(双打项目)、控制与反控制、应变与创新等诸多社会文化的因素,并充分表现着现代人超越自我、张扬个性和对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化品位追求。[5]也正是因为它自身所具有的这些社会文化意义, 才使它在我国得以健康、迅速、强势地发展。

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健康、迅速、发展成为国球,并在国际上长盛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与乒乓球运动自身文化特质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标准的有机融合有较大的关系。中国体育文化以“和合”思想为基础,强调运动必须包容不同的方面并且不同方面应当相互顺应,避免冲突。而乒乓球运动具有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地位和阶层的限制和不直接发生身体对抗与冲突的隔网运动等特点, 它既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所强调的“包容不同的方面”价值标准的发扬光大, 又是一次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乒乓球运动自身文化特质的自然融合。由于乒乓球是一项不直接发生身体对抗和冲突的隔网运动, 所以它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所强调的“避免冲突”这一价值标准相吻合。双方能在“和谐共处”的气氛中展开激励竞争, 这一运动特点与中国人追求的“和谐发展”的文化性格相一致。纵观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转贴于论文联盟

史,“和合”思想处处可现,例如,球拍的正胶与反胶、攻与削的平衡、速度与旋转的对抗、控制与反控制,速度的快与慢、力量的轻与重、落点的远与近等等。无论从使用的工具还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始终贯穿着“和合”之思想。一方面, 它是在“和”的基础上注重自由竞争、平等竞争、规范竞争,弥补了我国缺少竞争意识的传论文联盟统体育和谐养生文化的不足;另一方面, 它是在竞争的环境中重视“和”,强调以和谐为中心的和睦、和美、和平, 完善了来自西方强势竞争文化中缺失的和谐,体现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6]从而使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乒乓球运动,在经过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碰撞与冲突中走向融合,逐步形成了“和谐竞技”的乒乓球文化价值标准。

(二)文化视角下我国乒乓球文化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一词最早出自1994年克林斯等撰写的《基业长青》的专著中。认为, “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成员所看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乒乓球运动的核心价值是居于乒乓球文化的基础和支配地位的思想要素, 是乒乓球运动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乒乓球运动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不可替代的、最基本、最持久的价值特征, 是乒乓球运动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乒乓球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确定乒乓球文化的核心价值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乒乓球运动“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二是乒乓球运动的“特质”;三是乒乓球运动“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根据上述确定乒乓球文化核心价值的三个基本原则, 我国尤其是在后奥运时期乒乓球运动的核心价值应确定为: 夺标育人, 和谐发展的和谐竞技观。

乒乓球运动是在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思想,融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合理内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夺标育人、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和谐竞技”文化思想体系。首先,“夺标育人”能在运动中满足人的娱乐和发展的需要, 是构建乒乓球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是乒乓球竞技最基本、最持久的信念和特质。其中夺标是客体,能满足人正常的宣泄、冲动和的娱乐需要;育人是乒乓球竞技的主体、核心和灵魂,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夺标与育人不能分割, 育人不但能够主动抵制夺标的异化(避免产生负价值), 还能使其产生积极向善的价值(产生正价值)以充分体现竞技具有的公平竞争, 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其次, “和谐发展”是奥利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 是中国与世界体育竞技的最高境界, 它进一步地体现了竞技具有的自由参与、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 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7] 这种以人为本的竞技思想把夺标育人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建立了一种既有普世性又有民族性的“和谐竞技”思想,是我国乒乓球文化的核心价值。

三、我国乒乓球运动“和谐竞技”思想的发展

(一)完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奥林匹克主义是现代奥利匹克运动最为和谐的观念,是指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根本思想。“奥利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利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的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3]我国乒乓球运动的价值观与现代奥利匹克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内在一致,是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扬弃了西方体育文化中“身心分离”的体育价值观,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促进社会诸要素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所共同追求的人类理想境界。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全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了“三个协调发展”的思路,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文化等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8] 协调所要解决的是关系问题。要使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就要对竞技体育子系统和全民健身子系统内部的关系,竞技体育子系统、全民健身子系统与学校体育系统的关系, 以及学校体育系统与整个社会体育大系统的关系进行不断的调整,使之能够保持协同。[9]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 进行整体的运筹和规划,构建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工具)等和谐发展的世界。乒乓球运动通过协作、对抗与竞争,达到人自身、人与工具、群体与个体、交往与沟通、竞争与协作、控制与反控制、应变与创新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和谐发展。

(三)创建美好和谐的世界

奥林匹克思想的核心内涵是追求世界的美好与光明。我国乒乓球运动是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友爱”的统一。[3]“和谐竞技”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精

转贴于论文联盟

第9篇

【关键词】武术;时代价值;价值变迁

引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融合了哲学、教育学、文学、医学、艺术学、兵学、养生学、美学以及民族宗法制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等,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并很好的延传到现在,与其自身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探讨武术价值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武术的价值是指武术本身的用途或积极作用,这种影响和效果是在武术和人或事物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并满足了人或事物的各种需要。武术必须具备相应的结构与功能,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价值是武术在当今社会得以存在、继承、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它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些隐性价值变为显性价值,主要价值变为次要价值。另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当今人们的需求,武术自身结构应该优化、升级和完善,其价值还可以进一步拓展。

1武术的时代价值

1.1攻防格斗价值

武术是以攻防格斗为主要内容的,技击性作为传统武术技法的个性特征,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也是武术的基本功能〔1〕。攻防格斗方法,是人类从原始狩猎和军事战争中总结的一种无限制的拼杀手段,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 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传统武术历来秉承着“即学艺,必试敌”的理念,武术的攻防格斗之功效,武术的一招一式,极具杀伤性和破坏力。在原始社会,无限制的搏杀技击性是武术的主要功能,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自我保护和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氏族部落之间为利益发生军事冲突时的战争需要。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文明程度、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且犯罪手段、对抗方式今非昔比,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对社会的价值将越来越小,甚至成为次要价值或隐性价值。但是,在没有完全实现高度文明、法制健全的社会里,邪恶不会完全消失,防人之心不可无,武术的搏杀技法,在应急、突袭的情况下,可为军队、公安、防身之人所用。另外,作为植根于民间土壤的武术,其攻防格斗的价值是其生存的必要空间,将长期存在。

1.2健身、养生价值

当今时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同时社会压力也在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参加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的体质开始下降,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当今,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身心健康成为当代社会人们的迫切需求。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得以凸显,成为民间武术的主要价值,也是民间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健身武术作用尤为重要。

传统养生讲究注重性命双修,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先哲们融合了古代的养生导引之术,将调身、调气、调心三者合而为一,使武术的健身价值逐渐增强,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正如庄子所说:“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又如,清代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非常明确地说:“祥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拳功一体的武术注重内“修”和外“练”,功成艺就,可以内养精神,外强体魄,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强壮筋骨、延年益寿。

1.3表演、娱乐价值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审美价值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武术的艺术美是在现实技术美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它的审美表现在于武术的结构美、姿态美、劲力美、节奏美、风格美、神韵美、意蕴美。例如:武术中长拳的“十二型”,象形取义,颇具艺术审美性。具体的“十二型”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在古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击术,还是供人们观看、欣赏的一种技艺。例如:唐代草圣张旭在邺县时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公孙大娘技艺高超,独具特色,把剑术的审美性表现的淋漓尽致,正如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所说:“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又如,庄子在《说剑》中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武术具有较高的艺术表演价值。武术是常常依附于结社组织、宗教团体而存在的。在春节、庙会和节庆时,这些组织进行一些表演活动,或自娱自乐,或满足观众的观赏和精神需要。这些表演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民俗,是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1.4竞技、育人价值

《晏子・春秋》记载“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淮南子・道应》曰“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两句话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竞争性。武术作为一种竞技体育项目,激烈的竞争性使得参加者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身体潜能、聪明才智去战胜对手。在这个过程中,竞技选手们追求梦想永无止境,每个技术动作的创新,都是奋斗精神的集中表现和生动写照。竞技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展现的竞争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素质。

除了武术技法的竞争性外,武术还是一种做人的文化,注重礼仪,追求和谐。所谓“师不正不投,徒不诚不收;为师者以严为明,教徒必成,为徒者敬师如父,学艺必成。”传统武术讲究“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习武先学礼”。这些武德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根深蒂固。有些武术拳种为此还定了门规戒律,心意门留言“四不传:忤逆不孝者不传,逞霸欺人者不传,贪财如命者不传,酒色之徒者不传。”少林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这些武德思想和门规戒律比较多,对练习者起到了教育的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是一种融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内容于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现代社会,学习武术可以获得许多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基本精神。

1.5文化、旅游价值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精神,它蕴含着哲学、教育学、文学、医学、艺术学、兵学、养生学、美学以及民族宗法制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等中国特色的遗产基因。武术注重德艺兼备、性命双修,讲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崇尚和谐之美(武术的和谐之美是和谐真、和谐善和和谐美的统一体;武术的“和谐真”是习武之人崇尚的与自然的和谐,武术的“和谐善”是习武之人追求的与人、社会的和谐,武术的“和谐美”是在“和谐真”和“和谐善”的基础上构建的武术姿态美、劲力美、节奏美、风格美、意蕴美等)〔2〕。做到点到为止、止戈为武。武术技法的变易思想(五行相生、包容会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等)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而这一点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需的精神实质。另外,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进行国际化传播时,可以使世界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促进了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1.6政治、经济价值

政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民间武术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促进或阻碍民间武术的发展。但是,民间武术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具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力量,任何一种政治不可能任意左右民间武术的发展,成为政治的附庸。

现代社会中武术的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上,有助于促进世界人们之间的友好往来,和谐相处。另外,中国大陆和台湾在武术上是血脉相连的,互相交流有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第二,军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机器,武术的技击价值应用于军事训练之中,可以磨练战士的意志力,提高士兵的胆量和战斗力,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第三,武术中的道德修养能够使社会得到有效控制,武术广泛的社会适应可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第四,一个民族没有自强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武术表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由此,国家机构可以以武术等诸多武术拳种的精神内涵为依托,对青少年、成年人或老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政治的作用。

武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以往的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或传播中,民间武术更注重的是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很少挖掘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和关注经济利益的获得。随着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体育与经济也越来越密切的相互介入、渗透、结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体育产业市场已不再是外国的优势,中国传统武术如不走向市场,也必然是穷途末路〔3〕。

2小结

武术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即攻防格斗价值、健身养生价值、竞技育人价值、表演娱乐价值、文化旅游价值和政治经济价值。攻防格斗的价值是武术的之本。健身养生的价值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显性价值,这是武术柔性的一面。攻防格斗的价值和健身养生的价值是武术的基本价值,将长期存在,相伴而行。竞技育人的价值、表演娱乐的价值、文化旅游的价值和政治经济的价值是武术应时代所需而产生和发展的,是自身价值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适应。这样做为其自身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也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学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14-15.

第10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精神 主体 内在价值 外在价值

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内在价值

1.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教育价值

1.1.1建立哲学的世界观,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多处于零散、自发状态,需要提炼和升华,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最后上升为哲学。运动员必须具备哲学的思维,以哲学的世界观为基础,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发展等重大关系,才能在艰难的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定位在崇高的理性追求之上。

理想和信念基于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理想和信念等作为世界观的体现和具体化内容,对运动员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一定作用。

运动员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把建立理想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立志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内在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增强自身行动的方向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1.1.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绝大多数人都以一种普遍性价值统率自己的爱好和行为,并使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从属于这些普遍价值。价值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软约束”和诱导信号。它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又潜移默化地诱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运动员的价值取向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大环境。

1.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竞技价值

竞技体育运动寄托了人类追求自身极限能力甚至超越极限能力的美好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运动员创造了竞技体育精神,同时这种精神又激励运动员去追求更高的梦想。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的竞技价值主要为:

1.2.1运动员的竞技激情。

运动员比的是技术,但竞技赛场更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竞技体育也就没有魅力可言。激情就是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并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竞技场上,拥有激情的运动员会自始自终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会用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去战斗,从而拥有更多如愿以偿的机会。激情使运动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激情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成就事业的精神武器。

1.2.2运动员的竞技勇气。

勇气是运动员在竞技中表现出的一种气质。运动员在竞技中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然会丧失很多机会。凡是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果断刚毅,关键时刻不犹豫,将勇气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在高水平比赛中,彼此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基本很小,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比的就是勇气和对胜利的信心。在竞技场上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无畏的勇气,能够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创造理论上人类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1.2.3运动员的竞技斗志。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人们常常被运动员旺盛的斗志所折服。竞技赛场上,两队相逢,总有落后失败的一方,但失败并不是丧失斗志,如果斗志不灭,转败为胜并不为奇。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虽先输两局,但她们并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斗志,而是一局局拼,一分分拿,最后反败为胜,获取了胜利。旺盛的斗志会使人在坎坷困境中勇往直前,并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但如果丧失斗志,失望颓丧,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往往是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运动员对待失败的态度比失败本身更重要。“胜败乃兵家常事”,竞技体育更是如此。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运动生涯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你被失败打倒,还是失败被你打倒。斗志是运动员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精神支撑,它能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帮助运动员顽强地走出困境。

1.2.4运动员的竞技毅力。

“毅力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运动员职业的残酷,在竞技赛场运动员会遇到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无法坚持比赛。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面对困难时不仅有追求目标的毅力,更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爱因斯坦说出了成功的真谛:“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

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激励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

运动员不断地战胜对手和超越自我,体现着人类的崇高追求。竞技体育运动从思想体系到活动体系都激励着人类努力奋斗,永无止境地追求。无论是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还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是、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都号召人们努力拼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竞技体育直接挑战的是人类的生理极限,而其精神激励着人们向更多的极限挑战。

2.2推动国家间的交流

竞技体育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并已成为跨越各种文化、民族、国家的人类重要活动之一。体育交流被人们视作政治、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纽带,如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使东西方两个巨人的手终于握在一起,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曙光。竞技体育在促进国际交往和传播民间友谊方面,发挥了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2.3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竞技体育己成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形式,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运动员彼此间技术和智慧的较量,但它实质上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奥运会上一次又一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使得现场观看和收看电视的国人心潮起伏,甚至热泪盈眶。海外华人的心更加紧紧地贴在一起,为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2.4引导人类社会的公平竞争

竞争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公平与平等是人类对竞争的共同要求。竞技体育为人类公平竞争的有序行为起到了示范的效用。竞技体育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退缩、个人与祖国、家庭与事业乃至生与死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将体质、意志和道德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催化剂。

结语

竞技体育精神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有的竞争性、超越性、公平性和功利性。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是高水平运动员不可缺少的文化品格和灵魂,它不仅能引导运动员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且是在激烈竞争的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竞技激情、竞技斗志和竞争勇气的展现。在充满竞争创新和发展意识的年代,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整个社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5.

[2]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3]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J].体育科学,1992,(6).

[4]刘翔著.我是刘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4.

[5]申相星.论体育文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5.

[7]中国体育报.不能忘记的大松博.2004.6.7.

[8]吴航.叶乔波――中国精神[J].现代人,1994.6.

第11篇

摘 要 文章以实地调查为研究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注重实际价值的开发研究,用发展的思维来研究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开发问题。

关键词 湘西 传统武术 文化遗产 开发

近年来,许多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遗产随着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改变或丧失,使得这些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的危险。在湘西,传统武术是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技击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诸多价值,因此如何有效地将这些价值开发出来,为民所用,创造效益,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

一、湘西传统武术的开发现状

(一)湘西传统武术文化的健身价值开发状况

湘西传统武术文化的民间存在形式是最原汁原味的存在形式,它包括健身与文化活动。自从火器在军事上的使用,武术的技击价值就逐渐减弱,继而武术的健身和娱乐价值越来越突显。每逢闲暇时间,湘西许多村民便会“活动活动”筋骨,练习传统武术,互相切磋技艺,以求达到健身和娱乐的效果。而在喜庆时节,湘西民众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例如苗家每年正月初十举行的“百狮会”,开展如舞狮、舞龙、武术、秋千、上刀梯、苗鼓、吹唢呐等活动,其中武术文化活动就占据了活动的很大一部分;还有每年苗族的“四月八”节日当中,开展的诸多活动里面也少不了湘西民间拳师们的精彩表演,一招一势将传统武术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个个身体硬朗,很好的体现了湘西传统武术的健身简直。近些年来,由于现代健身手段的丰富和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致使湘西传统武术的健身功效逐渐被替代,它的健身价值开发状况不容乐观。

(二)湘西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开发状况

为了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口号,湘西部分农村学校都成了“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以吉首市矮寨中学为例,该校已经成为“湘西苗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合作的示范基地”。聘请一些优秀的民间艺人与学校教师形成组合,挖掘、整理优秀的苗族文化,形成文字。并将成果以教学方式在校园推广。学校聘请这些艺人担任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教师。苗族民间文化艺术正式作为一门课程,编进了学校课程表。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排进日常课程表的学校。而这些技艺传承人当中就包括了民间的部分优秀拳师,这些拳师不仅能展示他们的精湛技艺,还把技艺传授给有一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成为传统武术文化的学校存在形式,也为湘西民间武术的传承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使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步入了良性的保护与发展轨道。

(三)湘西传统武术文化的经济价值开发状况

传统武术旅游可以纳入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范畴。民俗体育旅游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娱乐活动、社会交往活动、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和重要的经济活动,也包括着广泛的民族体育文化[1]。虽然湘西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极高的技击价值和健身价值,也蕴涵着不可估量的经济文化价值,但是将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目前还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在湘西旅游资源中可见到的传统武术旅游资源寥寥无几,在某些旅游景区偶尔能见到一些湘西传统武术表演,而这些对于丰富的湘西传统武术资源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仅见德夯景区、老洞苗寨、凤凰沟良苗寨有巫傩绝技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这一传统武术节目,而这也仅属湘西气功范畴。其他一些湘西民俗活动相比武术要更加丰富多彩,如“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民俗活动相比之下更受旅游的欢迎。因此如何借鉴湘西其他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开发受旅客喜爱的传统武术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使湘西传统武术旅游资源形成开发产业链条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四)湘西传统武术文化的竞技价值开发状况

湘西传统武术文化的又一存在形式就是民间竞技。中国古时候将武术称为“角抵”、“角力”。“角”就是竞争的意思,就是力量技术的较量(竞争)。武术竞技从远古时期就有记载,如《礼记·王制》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有徒手对抗和射箭较技比赛形式。正是由于有了竞技这种形式,才使得武术不断得到发展,才有了中国传统武术形式的丰富多彩。从武术的本质属性来看,传统武术的较技、竞技、竞争,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传统武术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生产劳动,在恶劣的环境中要生存就不得不在狩猎、觅食过程中抵抗飞禽猛兽的攻击,逐渐形成了徒手和使用简陋工具的格斗和扑杀的原始技能。古时候武术竞技主要体现在打擂台、或门派拳种之间的挑战决斗,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技术较量。冷兵器时期,武术主要应用于军旅之中,体现在冲锋陷阵的搏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主要来源于战场上的搏杀。而现代以来传统武术的竞技形式主要体现在技术套路的竞赛上,其技术的发展上不再是舍命的搏杀,而是体现以健身娱乐为主的身体运动,其技术内容虽仍有攻防技击的意味,但已不再是主要内容,因此其竞技价值开发也并不理想。

二、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保持其生命力,开发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就是要更进一步体现它的内在价值。

(一)开发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民族文化旅游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中,旅游资源的定义是: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者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就其产生原因和存在属性来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2]。当代中国的旅游文化,严格说来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成为旅游产业开发和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这种开放,不仅是打开国门吸引外国人前来观光的对外开放,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国内广大民众的开放。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民俗生活逐渐打破了衣、食、住三方面的局限,开始了向“行”这个消费民俗方面的迅速发展,加上不断受外来的新兴的旅游文化影响,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在我国出现了。旅游文化观念在国内传播不久,便显示出它现代化发展的巨大生命力。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旅游产业,形象生动地向我国民众展示了形形的当代旅游的新鲜模式和现代科技装备,使中国的旅游业几乎在一夜之间超速发展起来。旅游文化立即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市场。

国内有许多著名的武术文化旅游胜地,这些地方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如嵩山少林寺、湖北十堰市辖下武当山等地的旅游,光每年的门票收入就过亿。足可以证明武术旅游存在的巨大经济价值。

而湘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湘西具有区域特色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这为湘西传统武术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武术文化的功能具备了可开发的潜在项目空间。从传统武术文化的社会功能来看,健康和休闲以及审美功能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传统武术原始的军事价值和防身自卫价值渐渐退化,既而向健康、休闲和审美等方面转化。它还可以塑造人的体型、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现代休闲旅游当中这种项目颇受人们喜爱。传统武术的文化功能并不是单一的,表现为多层次性,这样无形当中就提升了自身的生存力,也容易被高品位的社会文化选择,因此各种需要的人选择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很明显,根据传统武术文化功能,可以将传统武术划入现代休闲旅游的范畴来发展。更多的人希望体验旅游,渴望能参与到旅游活动的文化实践中去,亲自体验特色文化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和刺激。武术文化旅游的参与性正好能充分满足游客的这种需要。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可以观赏精彩的武术技艺表演,获得被动的审美满足,更重要的是可以亲自参与到习武的活动中,体验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特有韵味,并在运动中集力度、速度、难度、高度于一身,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体验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也就是主动地创造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达到内心主动创造美的满足。在健身、休闲的同时提高了自信心。如此旅游项目,自然有了可开发的潜质。进一步在湘西各报刊、网站、广播电视台等煤体渠道开辟湘西传统武术专栏,建设湘西传统武术文化网页,组建湘西传统武术表演团,搭建湘西传统武术立体宣传平台。在湘西各著名旅游景区设立固定的湘西传统武术旅游观光点。充分体现湘西传统武术的旅游经济价值。

(二)开发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丰富学校教学资源

教育是实现武术价值的根本途径和归宿。武术的教育价值无庸质疑,武术不仅具有让本体受教育的价值,而且还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少林武术自古以来就正义的化身,它匡扶正义,逞强除恶,救国家于危难之际。传统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哲学、美学、伦理、医学、兵法等传统文化的内容。武术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强调身心合一,习练者只要潜心操练就渐渐体会到其间所蕴涵的传统文化韵味。对学习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2006年我国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传习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为武术教育功能提供了政策依据。2OO4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把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在培养青少年热爱和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武术的德育价值也在学校武术中不可小觑,许多调皮、桀骜不驯的青少年被家长送去武校“改造”,经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原来的不良习惯不见了,变成了懂礼貌,富有正义感的好少年。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学习武术是名副其实的“修身养性”。王岗教授说过,“中国武术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传统武术蕴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精神,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武术的教育功能在古代就存在。例如“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都是武术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在学校接受各种知识的熏陶,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走向独立。学校教育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所以传统武术要实现更好的开发,就要在学校当中实现教育价值。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培养一个人顽强的意志力,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重视民间技艺走进课堂。建议在湘西有条件的中小学、职业中专和大专院校增设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文化课程,将传统武术纳入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的文化课程当中,并且聘请民间艺人编写相关教材,为学生上课,这样既丰富学校的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做好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培训与理论研究。积极宣传、发动湘西市民参与学习民间工艺和民俗技能。建议在当地电视台开辟“湘西民间工艺、民俗风情与技能”等栏目,定期播放有关传统武术方面的内容,潜移默化地灌输地方传统武术文化,提高市民对本地民间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认识,培养新一代对湘西传统武术的兴趣,造就这方面的新人才,使湘西传统武术能够世代相传,与时俱进。

(三)开发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健身价值,融入大众健身娱乐活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心的健康。湘西传统武术有着极高的健身价值,因此积极开发出其健身方面的价值能更好的实现其文化内涵。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湘西传统武术文化形态中有精华,也包含了一些不科学的成分。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按照是否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这个终极目标进行开发。传统中医讲究“精、气、神”,中国的传统武术将传统中医的养生理论很好的吸纳,讲求舒活筋骨、阴阳之道,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独特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传统武术与传统中医都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中国传统武术技法充分吸收了精气神理论,这种理论促进了武术的全面发展,促使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发展。《易经》中写道“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物也”、“练有形之物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在传统武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太极拳,太极拳既能练身更能练心,它主张发挥人的最大潜能,柔和、缓慢,促进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太极拳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正是由于它富有极高的健身价值。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已经疲惫于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当中,经济水平提升了,但是却付出了健康的代价。所以追求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社会的发展也发挥着它的自然选择功能,各种适合社会发展的健身运动应运而生,具有极高健身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武术成为当代人们的一种健身选择。传统武术的健身功能是早期就有的,只是古代武术的技击性占主要,而健身则处在一个从属的地位。传统武术体系庞大,拳种流派多,功法运动多样,运动形式有慢有快,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都能从传统武术中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运动套路和功法等。传统武术还和导引、吐纳相结合,使之具有了很好的健身养生功能,使人们通过练习传统武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放松,得到很好的健身心和养生的效果。适者生存,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它适合于宇宙万物。传统武术要发展好,就要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迎合时展的需求,积极开发出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

(四)开发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竞技价值,成为民族地区的理想竞技项目

开发湘西传统武术的竞技价值,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杠杆,也是促进娱乐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武术比赛不能沿袭竞技武术的比赛体制,因为它不能体现出传统武术各种技艺水平。根据传统武术“体用兼备”的特点,可以制定出套路和格斗相结合的比赛方式,重视套路基本功,但更重视实践技击价值,这样才能展现传统武术的实用性特点。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套路和格斗同时参加,套路和格斗得分按照一定比例划分,最后以最终得分高低论胜负。

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融合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也是社会发展必然产物。竞技武术有成功的地方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但是原有的传统武术内涵慢慢被改写,原有的文化价值也被逐渐异化。作为古老文化技艺的传统武术如何与现代竞技体育接轨,很好的开发湘西传统武术的竞技价值,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的理想竞技项目,就要将它进行五化:运营市场化、包装艺术化、审美现代化、内涵哲理化、理念科学化。借鉴其他一些成功竞技体育项目的成功发展模式,成为引领中华传统武术走向繁荣的一种新路。传统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形式的体育,其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如传统武术理论,传统武术文艺,传统武术医学,传统武术美学等方面,也是很多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积极开拓传统武术竞技技击市场,实行职业赛与业余赛相结合,擂台赛与挑战赛相结合的竞赛机制,鼓励改革竞技体制,借鉴竞技武术的技术训练体系,完善传统武术技术训练体系,为传统武术竞技市场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五)开发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展示湘西民族文化魅力

湘西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客观的社会内涵,而且还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的综合实用技艺。它承载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形态,开发湘西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不仅是对传统武术价值的回归与吸纳,更是一种超越与发展。传统武术是根植于我国农耕文化的沃土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传统武术一直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以技击为核心,武为外形,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一种以防身、健身、修身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几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3]。中华武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更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宇宙观等都在中华武术中有所反映。传统武术萌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有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传统武术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会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武文化”。此外,它还融会易学、哲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和特点的武术文化体系。

因此开发湘西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可以充分展示湘西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湘西传统武术文化更进一步发扬光大。

(六)开发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技击价值,还传统之本色

传统武术以讲究实用有效为基础,技击性是传统武术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一门武技只体现很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还不能算是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内涵。

湘西传统武术因为地理环境特殊使其技击性更加强。湘西大多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因此湘西传统武术不可能像北方拳那样大开大合,只能在小面积内活动,而要求传统武术习练者在狭路、绝壁、险峰支出均能克敌制胜,做到出手成拳,动步成桩,只要有一点立足之地,即可大施拳脚威力,击败对手。一个武艺纯熟的湘西拳师可以在一张饭桌上打完一套拳。中华民国初年,当时湘西匪患成灾,人们习武为了除暴安良、保家保族。而今,社会已不再动乱,讲求人类和谐共处,但是偶尔还存在暴力的地方。若是人们在突遇歹徒、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危难时刻,略微懂得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击本领,人们便可以多一些选择,生命财产也会减免一些损失。所以尽可在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上大做文章,将这些实用有效的传统技击术挖掘整理,可运用于军事技击本领的学习。如此湘西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发展才有血有肉,有效传承才可以得到保障。还传统武术之本色,更能促进其发展。

三、结语

充分开发出湘西传统武术的旅游价值,以此来推动湘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一支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杠杆;努力开发湘西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成为人们大众的有效可行的健身手段,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进一步开发出它的教育价值,在学校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不仅可以锻炼其筋骨,而且可以磨练其意志的优秀传统项目;另外,开发好传统武术的竞技和技击价值也更能提升湘西传统武术的生存能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天军等.民族体育旅游[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3):71-75.

[2] 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1997(3):16-19.

[3] 余利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J].体育与科学.2009(3):20-23.

[4] 周伟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868-870.

[5]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4.

第12篇

1.社会化内容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竞技性质。由宗教习俗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H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竞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入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等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1)通过身体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的健康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色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竞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有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竞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对竞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3.竞技体育有助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才的需要。因此竞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3.1竞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适合绘画提供良好渠道。

3.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竞技体育活动,即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3.3竞技体育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竞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竞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到底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则、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