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

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

时间:2023-07-18 17:2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在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1篇

西部及内陆地区的金融发展在现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受到政府的重视,逐步建立起西部的金融中心,新建立的金融中心通过提升内部的软环境来发挥其在金融机构中的潜在优势,积极的吸收一下外部的金融机构从而形成一些金融聚集区。例如,广西在承接一些产业的转移时,就应该拓展各个方面全方位的产业转移的渠道,积极发展如国际证券融资,BOT融资以及海外投资资金等的比较多样的投资转移的方式。从以上两个分析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以及内陆的金融发展确实与沿海的经济发展区有着很大的区域差异性,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地区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也是不尽相同的,北部湾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速度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上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于这两种不同的地区,所采取的相应的对于金融发展改革措施也不尽相同。

二、沿海地区与内陆及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

改革开放发展的这几年来,国家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比较重视而忽略了中部和西部一些内陆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沿海与内陆,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性。根据统计表明,在国有资产量上东部地区是西部的4.6倍,中部的3.1倍;在经营性的国有资产中,东部地区是中部的2.3倍,是西部的3.8倍;在省均的国有资产总量中,东部是西部的4.3倍,中部的2.5倍。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条件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下,一些金融体系主要是一些垂直架构的以银行为主体的就比较排斥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近十年来,银行发放贷款要先考虑安全问题以及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与运作周转的能力,其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国有的商业性的银行实行的负债比例管理。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一些中西部的一些原本经济效益就比较差的国有的大中型企业更加难以在银行争取到贷款,导致资金严重的倒流现象。

三、城市与乡镇金融发展的差异

我国城市与乡镇的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在城市和乡镇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那么怎样来准确的度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城市和乡镇的金融发展的水平进行合理的计量。我们一般都用贷款和GDP的比值来说明金融发展的水平,相对于农村的贷款问题来说,就是用乡镇的企业贷款加上农业贷款来说明;而对于农村的GDP,就用其主导产业的GDP加上乡镇企业的增加值来表明;对于城市来说,这两方面的情况则由全国银行的总贷款与农村贷款之差和全国的总GDP与农村的GDP之差来表明。根据统计表明,近几年来城乡的金融发展的差异一直处在一个下降的趋势,而形成这一趋势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和推广了,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农民真正的成为了自己的土地的主人,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在工业方面,与此同时,农村的经济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兴起,一些农村的年轻人以及剩余劳动力向这方面开始转变,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使农村也能吸纳更多的资金。而且国家在此基础上还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进一步重视,对于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金融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从而使之与城市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小。

四、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行性建议

1.区域差异的发展趋势。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当代讲究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其未来的发展变动趋势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各省级间的金融发展在经济环境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之间的差异可能会越来越大。而对于东部、中部、西部的金融发展差异来说,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下差异也会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经济发展迅速,所面临的的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而西部与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的差异则会慢慢的减小。根据数据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在其区域内部的发展可能会慢慢缩小,但是区域间的金融发展的差异则会进一步加大。城乡的金融发展的的趋势如果不进行一些必要的政策调整,它们的金融发展的差异也会逐步加大。

2.对于区域发展趋势的可行性建议。

2.1促进城乡金融改革的发展。因为现在城乡的金融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差别比较大的状态,这样的趋势是对于其经济协调发展是很不利的,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对农村金融制度的模式进行改变,在不改变其金融主体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新型的从上而下与从下而上相结合的一种创新的模式。二是要对农村的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塑造农村新的金融主体,建立一些新型的中小金融机构从而推进对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实现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政府要因地制宜,虚心接受群众提出的好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营造一种金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制度环境,建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从而对农村的金融产业化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相应的协调。把“三农”放在农村发展经济的首要位置,积极调整符合其发展的战略结构,从而达到金融与经济的双重发展。

2.2促进东中西部地区金融的良性互动。现在这三个地区的发展差异趋势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导致局部聚集大量的金融风险,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实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金融发展的良流互动。加大金融的创新力度,加强中部和西部的金融改革,使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缩短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异。

五、结语

第2篇

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是正确引导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涉及了经济、社会、科技、能源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应该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就是要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的指标,以反映不同的侧面,然后综合起来反映其整体状况。在指标选取时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首先,由于低碳经济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整体性;其次,低碳经济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引导性;再者,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标体系还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另外考虑到数据来源的难易程度,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评性。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及我国建立的相关低碳标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尝试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技术子系统、能耗排放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五个方面出发选取若干指标构成衡量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有些数据是通过年鉴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另外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居民人均收入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和的均值代替;人均居住面积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之和的均值代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各个指标权重的赋值问题。确定指标的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专家经验评价法)和客观赋权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为了能够对各个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选择改进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实现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准确评价。(1)能耗排放子系统在研究期内呈稳步下降趋势。2009年与2000年相比,其降幅达到了70%左右,可见江苏省在降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呈上升趋势。说明在研究期内江苏省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以及污染处理技术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三者上升的过程比较“曲折”,说明其发展的持续性不强;(3)环境子系统的低碳指数在研究期内虽有所上升,但是其趋势却是下降的。说明江苏省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绿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以为江苏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虽然在研究期内各个子系统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各不相同,但并没有影响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提高。从图2中可以发现在研究期内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2009年达到最高水平0.1293,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33.3%。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上升过程有所反复,在00/01和05/06两阶段有所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来江苏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是取得了显著成就,其综合指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评价低碳经济发展及我国建立的相关低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尝试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技术子系统、能耗排放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五个方面出发,选取了若干指标构成评价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熵值法选择各指标的权重,以期对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准确评价。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江苏省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践创新和提高的过程,甚至是一种痛苦的社会转型。从目前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已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条件,只要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艰难博弈中,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立足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和根本利益,就能实现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跨越。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应遵循以下路径: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形成低碳技术研发体系,推进低碳技术进步,增强二氧化碳的处理和再利用能力。

作者:罗学思张汉崧柳权林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环境问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开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各国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积极响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现在我国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对经济水平持续的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要积极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1低碳经济的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中国当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污染排放等现状,迫切需要及时地发展低碳经济,促使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化,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低碳发展的模式,不仅要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为社会资源再分配,能源优化提供系统性的保障。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所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各种新能源,初步建立绿色GDP模式。另外,要在能源创新的基础上,优化中国经济产业的结构,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确保经济发展模式中渗透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思想理念。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1.3低碳经济的特点

1.3.1战略性。如今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天气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人类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又一次文明的变革。从微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模式是对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所面临的风险,也为中国社会、生态的平衡做出了战略性的发展策略。

1.3.2综合性。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单纯地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是涉及到了众多因素,例如社会技术、经济问题、环境压力、人文发展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要以社会公正和人类文明作为发展的基础,最后在满足综合性的条件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2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2.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难度较大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的存储量非常庞大。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理念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资源的储备量也在逐渐减少,对我国社会经济长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要实现转变的难度非常大,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

2.2低碳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低碳技术不够成熟,现在我国大部分重工业生产依然是以加大资源消耗来实现产量的提高,没有重视新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在这种生产背景下,导致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2.3产业结构的限制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要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中国经济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策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所以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会长期处在这个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国要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每一位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个体,都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加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贡献力量。

3.1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

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

3.1.1政府在宏观掌控经济命脉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人民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3.1.2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并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1.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防止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

3.2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

推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协调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这种发展措施是对国内外的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及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策略。其实施的精髓是与其他国家展开经济间的交流,以借鉴先进的转型策略,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3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具体落实到各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各个区域要对自己的人文、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发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产业,并且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针对性地做好自己区域内的产业规划,积极地引进先进高新技术,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地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积极的因素,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我国应该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开发创新性产业,例如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材料、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积极地利用新兴产业来贯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4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措施,是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促进因素,所以我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地重视节能减排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落到实处。过去我国因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一度秉持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现在中国应该长远的看待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吻合,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韩玉辉 单位:山西国术之光国际艺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红翠.浅析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5,(9).

第4篇

一、 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是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世界经合组织首先提出的,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知识的生产和人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撑,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使得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生产方式的主导。知识经济的产生,使原来的会计计算方式已不再适应时代潮流,新的会计化理论脱颖而出。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日益普及,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人类正在步出工业时代,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对会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会计模式的冲击

知识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会计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传统会计模式是伴随着工业经济产生的,是与那个时代的环境相适应的,而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会计模式提出了挑战。从理论上讲,会计模式中的所有规则都应当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在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模式只是作为记账、算账的工具,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技术飞速发展,会计计算进入自动化时代,但是如果仅仅是注重自动化,而不重新建立新的会计模式,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反映,是按照会计实践的一定特征对会计所作的描述。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会计实践在不同的经济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会计模式。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与此同时,会计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否则,社会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阻碍。传统会计模式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与现代社会对会计的要求并不相适应,不能对现在社会的经济情况做出很好的反映,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与决策的需求,而且在提供信息方面也显得相当乏力,不能对社会经济给与充分的信息分析。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与发展空间。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的会计模式是建立在以前的手工计算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要求,因此,为解决这个矛盾,当务之急是改变原有的会计计算模式,建立新的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运用现代技术来促进会计模式的改变。否则,会引起严重的经济后果。

(二)信息技术革命为未来会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科技信息与经济信息在运行中相结合的信息,会计信息在管理工作中仍具有主导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在信息网络系统中显示出来,并且根据需要在彼此之间交流。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未来会计的发展、会计人才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资本在工业经济时代被视为最重要的要素,而在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的会计计算模式已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向企业提供信息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对经济形势做出判断。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可以有效、快捷地交流与传递信息,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未来会计适应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创新

(一)观念的更新

第一,会计的理财观念需要更新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仅限于土地、劳动、资本上,只把企业的经营过程看成是“产、供、销”的循环往复,在分析产品的经济效益时,只是把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消耗率、提高产品合格率和工时利用率作为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从不考虑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化会计理财观念包括知识资本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创新的观念。第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从而尽力避免给企业发展过程带来损失。第三,要有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活,也有了更多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时展的动力,没有创新意识,社会发展便会停滞不前,创新意识存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当然,作为经济活动一份子的会计也不例外。在会计活动中,要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的发展。

(二)会计不断趋于国际化、协调化

会计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导致了竞争的激化,很多企业开始走向世界,步入国际化,出现了很多国际公司。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适应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加速了会计的国际化趋势,这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取信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债权人,这就要求会计的协调化。

当前,会计的国际协调化已成为世纪之交会计发展的全球主旋律之一。协调化科学含义是对会计实务的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协调化目的就是减少各国会计准则逻辑上的冲突,并改进国家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三)会计的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也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给会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支持,但是,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支持主要体现在:一是会计信息的交流和收集方面,例如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的交流变得快速、方便,现代化高新科技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收集变得更加便利,使得会计信息的收集来得更加及时、相关、安全和准确,以更少的工作获得更多的结果。二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建立多元化的会计计量方法体系创造了技术条件。从会计信息方面来看,将从处理确定的、单维的传统会计信息领域,发展到能同时处理不确定的、多维的经济信息领域;从时间方面看,对过去的核算、对现在的控制、对未来的预测等方法将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因此,会计的信息化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利,但是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传递并不一定安全,而且也没有保障机制。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未来的会计目标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第三,知识经济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企业形式和组织结构,如一些虚拟企业的出现以及各种经济联盟的出现与发展。这些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使得会计模式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核算的内容有所扩展,以前会计核算主要以资本为重要要素,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人力资源等。

(四)会计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的网络化成为现实。传统的会计报告主要是对信息的汇总,它所反映的信息量有限并且不具有预见性以及指导性,这些局限性导致它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在今天的经济发展中,企业决策者与管理者需要的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的信息,对会计的主要要求就是对信息的交流与处理,企业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使得会计有网络化发展的趋势。

会计主要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报表信息,但是财务报表信息要受到“时效性”的影响,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信息的“时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交流。同时,会计报表所需信息也可通过网络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与搜寻,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不断交流,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也更加加深了会计的网络化趋势。

(五)会计绿色化发展趋势

由于环境恶化对人类造成的冲击,传统企业理论也已经发生了改变,企业边界体现为从有形向无形转变。作为一系列合约集合体的企业,存在与社会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间的合约,体现为随着“绿色消费”观念的开始形成,企业变过去对环保问题的消极回避为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环保投入成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开拓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前瞻性投资。一个关心环保的企业能保持与政府、民众的良好关系。

以前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的基础上的,而忽视了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人类居住的环境却越来越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了经济发展中的责任性。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一环,会计活动的发展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体现其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实现会计行业的“绿色化”。 “绿色化”是指从会计信息报送者到会计信息监督者最后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这样一个会计信息循环的过程与社会责任挂钩,从而保证会计信息循环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这种“绿色化”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

第5篇

一、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全省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常住人口3475万人,国民生产总值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7%、40.9%和46.4%。2000年以来,贵州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发挥国家新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西部极力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政策优势,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努力建设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和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下文将对2000年以来贵州省人口与经济系统发展协调性问题进行测度和评价。

二、人口与经济协调性测度与评价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贵州省人口与经济系统指标数据的分析,再依据公式(3)计算得到各年份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表2),该指数反映的是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水平,值越高说明发展水平越高。

1.人口综合发展水平。从图1可以看出,贵州省人口综合发展指数从2000年0.0899增长到2011年0.4423,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较慢。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可以划分为2000-2002年、2003-2011年两个阶段,2000-2002年人口综合指数的发展明显偏低,在0.0899-0.1073之间;而2003-2011年,人口综合发展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基本可以拟合成一条直线。究其原因,近年来非农业人口比例、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而其他指标变动不大,而2000-2011年人口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就是人口指标变化的结果。

2.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2011年贵州省经济综合发展曲线总体呈线性增长趋势,除2005年经济综合指数偏离较大外,其他年份基本可以拟合成一条直线,表明了贵州省近12年来经济系统发展是平稳且迅速的。究其原因:2000年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这四项指标迅速增长;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其他指标如人均铁路里程数和人均公路里程数变动量没有前面四项增长速度快,但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因此,2000-2011年间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迅速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是经济系统中各指标发展变化的综合结果。

3.人口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利用耦合协调度公式(4)、结合耦合协调度值判别标准及划分类型,计算得到贵州省2000-2011年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D(x,y),并判断其协调发展类型(表2,图1)。可以将不同年份贵州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耦合协调度值在0.30~0.49之间,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由轻度失调衰退型向濒临失调衰退型过渡。这一阶段出现在2000-2003年,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逐渐提高,由2000年的0.3185上升到2003年0.4923,前三年增长速度较平稳,2003年增速最快。究其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人口素质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人口系统内部各指标之间正在发生着大的变化,比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年降低、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的上升及普通中学在校人数的增加等,其结果就是协调度在逐渐增强,但协调程度较差,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第二类:耦合协调度值在0.50~0.79之间,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由勉强协调状态上升为中级协调状态。这一阶段出现在2004-2011年,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0.5384到2011年的0.7432,增长速度平稳,起伏不大,可拟合成一条直线。说明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能够为人口系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人口系统也在逐渐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经济系统由磨合逐渐走向协调过渡,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数年的时间。从表2就可以看出,从04年的勉强协调类到2011年的良好协调,经历了7年的发展时间。究其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会带动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变化。2004-2011年这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第二和第三产业生产值都在逐年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加,使得大专及其以上人口和普通在校学生的比重在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这些数据的改变表现在系统中就是协调度在逐年上升,且发展的速度较快。这一阶段,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程度在逐渐好转,由勉强协调类向良好协调类转变,到2011年,两者的协调度已经达到了良好协调类型的标准。从上面的分类结果可以看出:贵州省人口和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较好的年份为2004-2011年,而2000-2003年总体上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但从协调度变动趋势来看(图1),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时序差异在逐渐缩小,发展趋于平稳。就人口系统而言,在人口数量方面,人口总数偏大,人口增长速度偏快;在人口质量方面,人口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大专及其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人口结构方面,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城镇化水平偏低,就业结构的变动落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就经济系统而言,经济总量不高,影响了人均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经济结构方面,作为产值最高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发展潜力不足;在经济能力方面,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足,工业增加值不高等,这些都表明在人口与经济系统有一些不利因素在制约着系统的协调发展,协调好系统内部间各个指标,是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结语

通过对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性测度与评价理论梳理与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模型,对贵州省2000-2011年人口与经济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贵州省人口综合发展水平上看,2000-2011年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2000-2003年发展速度较慢,2004年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从贵州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上看,2000-2011年经济综合发展总体呈线性增长趋势,除2005年经济综合指数偏离较大外,其他年份发展较好,基本上可以拟合成一条直线。(3)从贵州省人口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上看,2000-2011年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3年间发展速度较慢,从2004年开始,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从整体上看,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性发展状态较好,但也有个别年份协调状态不理想,可能引起的原因是:教育投资力度不足,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承载力度不强;城镇化建设速度慢,阻碍了人口的流动等。从发展过程来看,贵州省2000-2011年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指数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两者在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一年份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要高于人口的综合发展指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人口与经济协调性发展还有待提高,为此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贵州省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口素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素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大教育投资,是提高人口素质、改变区域人力资源状况的必选之路。其中首要任务就是重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城乡差距,提高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其次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11年,贵州省的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为46.4%,但是第三产业内部的发展层次较低,以服务性为主的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以金融、电子信息等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不足,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的集聚。人口与生产要素的集聚,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体现。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人口系统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人口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作者:申燕燕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6篇

摘要:对于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本文从5个基本性问题展开讨论: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今年是保增长的一年,也是一个战略选择年。这个选择极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改革发展趋势。也就是说,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战略选择将会对未来的5年、10年、20年、30年产生重要影响。我认为,今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涉及5个基本性问题。

一、要不要或者能不能由投资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趋势

1.消费主导应不应当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础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大的判断是重要前提,就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看,长期以来消费增长明显滞后于投资增长;第二,与历史上比,现在的消费率是改革开放30年较低的一个阶段;第三,同国际上比,与发展水平相同的“金砖四国”比,我国的消费率至少有10%左右的差距。总体上说,消费相对滞后是一个基本事实。

2.能不能说投资就是消费,投资等于消费?有人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为了消费。应当说,过去30年,由于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基础社会建设仍处在建设改善阶段,投资促进消费有阶段性特点。问题是当总体上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当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出现,不能说今天的投资就能等于消费,有些投资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形成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说,今天我国已进入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的新阶段。

3.未来5年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1.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二,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2.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对此很乐观,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第二,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三,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第四,就是一个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五、要不要或者能不能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政府转型下的发展趋势

第7篇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四、结语

第8篇

一、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给俄罗斯对外贸易带来好的局面

俄罗斯幅员辽阔,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现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尤其是俄罗斯境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开采时间可长达30年以上。近几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从2002年到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上涨了256%,而且还有不断上调的趋势。这种变化对以能源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个强劲的支持和推动。据统计,能源产业的产值约占俄罗斯工业产值的30%,仅此一项,就为政府创造了大约54%的年预算收入和45%的外汇收入。随着国际油价的继续高位运行,俄罗斯能源产业的国际形势还将越来越好。

(二)强大的科技力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俄罗斯是一个教育、科研大国。前苏联对科技和教育的高度重视使俄罗斯的科技力量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优势突出表现在高科技的航天和太空领域,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向太空出访了第一位宇航使者。可以说,前苏联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是位居世界前列的。作为前苏联重要组成部分的俄罗斯因此继承了相当巨大的科研力量。据统计,目前,俄罗斯有85.8万科研人员。其中,63.6万在国家科研机构工作,科学院有11万人。俄罗斯的科技实力很强,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军事工业和一些重化工业领域。其中的武器产业更是俄罗斯知名的产品品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此巨大的科研力量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与周边国家良好的互利合作为俄罗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对外经济形势

自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为了尽快实现向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过渡,对外政策曾出现向西方发达国家一边倒的趋势。这一政策非但没有帮助俄罗斯摆脱因国家解体带来的混乱和贫困,反倒使俄罗斯出现了连续多年的经济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自普京总统上任之后,政府调整了矫枉过正的作法,对外政策更加务实。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政策的调整。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邦,两国的经济发展都对双方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两国在经贸、能源等各方面都保持着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中俄“国家年”的活动更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的文化和经贸往来。同时,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极强,尤其是在能源方面。相信通过双方充满诚意的合作,在此领域将会出现质的飞跃。可以说,俄罗斯与中国和其它周边国家良好的经济往来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良好的发展和机遇。

二、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劣势

(一)对能源产业过分依赖使俄罗斯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毫无疑问,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好转与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有紧密关系,尤其近几年来全球性能源价格的暴涨大大帮助了这个昔日大国,但是仅依靠单一的资源优势是成就不了俄罗斯的复兴强国梦的。国家若要强盛发展,要依靠本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尤其是靠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仅依靠现有的自然资源是无法坐享其成的。放眼世界上发达国家,如英国、瑞士、日本等国,虽然其自然资源十分贫瘠,但凭借其高精尖的具有本国特色的产业成为经济强盛之国。目前,世界资源性产品价格指数在迅速上涨,但不能保证这类大众性商品的价格会永远上涨。一旦出现价格迅速下降,俄罗斯经济对资源性产品过多依赖的缺陷就会暴露无遗,也会导致因经济内部缺乏替代性结构,过早结束黄金发展期。此外,新的科技革命也会带来新的替代性资源,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千百年来印证的真理。

(二)俄罗斯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预算赤字将大大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过近8年的经济复苏,俄罗斯经济如今已经走出低谷。但随着国民经济美元化和资本外流现象的进一步加深,国家的债务危机和预算赤字仍十分严重。现在,俄罗斯每年还需偿还100亿以上的外债,如何缓解沉重的外债压力对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另一方面,由于车臣、第比利斯等地区仍不稳定,俄罗斯军费开支也在不断增加。在社会开支方面,居民的工资及退休金等随着经济发展也在逐年上涨。因此,俄政府还面临着要解决巨大的财政预算赤字的问题。

(三)人口数量的锐减使俄罗斯经济面临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尴尬

人口危机一直是困扰俄政府的棘手问题。根据近20年来俄罗斯的人口变化趋势,可以算出,俄罗斯是全世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自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下降了近300万。极低的出生率、外来移民人口的减少,持续的高自杀率等都使得俄罗斯人口锐减。除此之外,俄罗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青壮年劳动力愈发紧缺。俄罗斯本来拥有令人羡慕的广阔疆域,但却因缺少足够的劳动力而无法进行开发和居住。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人口数量下滑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1世纪还没有过完,俄罗斯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保卫偌大的国土了。资料显示,依据俄罗斯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至少还需要500万左右的劳动力。可以说,俄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使得俄罗斯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从俄罗斯经济发展回归到中国的经济建设,我们发现,作为世界上两个正在高速发展的毗邻大国,俄罗斯与我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对比当中也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因此,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三、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俄罗斯经济对单一产业的强烈依赖性也同样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主要表现为我国经济对外资的过分依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而在整个进程中,外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早已超过5000亿美元,占中国GDP的比重也已超过40%,这些数字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样的比例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亚洲其他地区国家。外汇储备过高,将会产生潜在的通货膨胀。外资增长速度过快,又会加剧经济过热的风险。而外资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源、资金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也会逐渐形成市场垄断,从而使得我国本土企业因得不到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有效发展而导致萎缩。鉴于国际资本的有限性和流动性,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演变,国际投资商是可能出现战略方向性的集体转移的。因此,我国经济应逐渐改变对外资企业严重依赖的现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力更生”。

(二)同样是幅员辽阔且资源丰富的国家,俄罗斯可以成为能源出口大国,而我国却无法实现能源自给。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极低的能源利用率

众所周知,当前世界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近几年来俄罗斯经济的迅猛发展同世界范围的能源短缺有直接关系。因此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地开发新型能源并在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方面加大力度。但我国却是一个公认的单位产品高能耗的国家,其工业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和工艺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如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主要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出40%以上。其中,水泥综合能耗高45.3%,造纸综合能耗高120%。目前,我国现有的资源开采还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仍需进口一部分能源。在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今天,这大大增加了单位产品的成本。因此,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大事。

(三)人口问题是中俄两国在经济发展中都不可避免的严重问题,能否合理解决关系到国计民生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

【本文来源】:经济师2003年第2期

【本文作者】:任维平李习华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系统(WorldWideWeb)”。它是Internet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Internet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年10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6.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网络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上网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格局 重心演变 均衡化 漂移化

改革开放虽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样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的出现,比如:在以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相互循环累积的作用之下,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化和发展的漂移化十分突出,呈现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质量好,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明显乏力,并且经济的聚积效应也在向东部地区靠拢。因此,要从我国的发展整体上来调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调整区域间发展走向的均衡化和漂移化,将在优化空间配置、促进经济协调等宏观方面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意义。

区域经济的漂移化与均衡化,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而国家经济战略规划更是着力于经济的均衡优化配置。从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战略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以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和国家层面的战略区域规划,来调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随着人力资本的攀升,东部区域的用工成本逐渐变得紧张,人力资源逐渐向不发达的西部区域转移,这也与我国的城市重心转移相契合。随着环境资源的约束性增加和人力资本的成本提高,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向平衡化过渡的趋势已经愈发显现。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都有资料表明,无论是农村工业的重心,还是城市经济的重心,都有向东、南方向推进的趋势,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南下东进”的经济发展现象十分突出,并且由于以往的累积效应,呈现出了东西部发展严重失衡的情况,区域间的经济不协调问题也越发突出。

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漂移化

首先从GDP重心演变的漂移化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GDP重心演变漂移现象为先向东南,后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的GDP重心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集中最为明显,而随着2003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规划的提出,中西部的GDP增长趋势持续上升,我国的GDP重心演变呈现出向西北地区漂移的趋势。从区域的经纬度来看,在经度上,2002年的GDP重心在115.2度,而2012的GDP重心则在114.9度上;再从纬度来看,2002年的GDP重心和2012年的GDP重心,基本都在32.8度左右,明显出现了GDP重心向西演变的漂移化。

其次从投资重心演变的漂移化来看,相比GDP重心演变的漂移,其发展过程要剧烈许多。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投资重心向东南方向大幅度漂移,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投资重心逐渐向西北部漂移,21世纪初期又向北部移动。投资重心演变在纬度上,2002年的投资重心在32.8度左右,而2001年的投资重心则在33.5度左右;再从经度来看,2002年的投资重心在114.8度,到了2011年投资重心已经在114.5度左右了,明显出现了投资重心向西北演变的漂移化。

再次从消费重心演变的漂移化来看,相比GDP重心演变和投资重心演变的漂移,其发展过程要温和很多。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消费重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方向,而随着京津地区的迅速发展,消费重心逐步有向北部漂移的趋势。但到了2009年左右,消费重心又有向中西部地区漂移的微小变化,虽然效果不明显,但此进程刚好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方针相吻合,而与投资重心演变在经纬度上的漂移相比,消费重心的经纬度漂移则不太明显。

最后从进出口重心演变的漂移化来看,同GDP重心演变的漂移化有些类似,即呈现出先东南、后西北的转移路线。我国以往的发展模式强调投资与出口拉动,尤其是进出口的模式呈现“大进大出”的现象,由于东南地区有先天的进出口优势,其进出口的重心集中在东南方向。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的需求出现较大下滑,进出口贸易额受到剧烈振荡,并且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战略的逐步实施,倡导以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发展的重心依靠进出口导向的模式。就经纬度而言,2002年和2012年的进出口重心纬度都在116.4度,而经度则北移了1.1度,因此,现阶段的进出口重心演变,出现了向北部漂移的趋势。

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均衡化

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总体表现出西移的特征,虽然单项的经济重心演变漂移向西推进,还不足以充分说明全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演变,但东部区域的经济重心向西漂移,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经济重心的演变趋势。

首先从GDP重心演变均衡化的过程来看,以2003年为节点,在此之前,我国的GDP重心聚积在东部地区的现象非常明显,虽然在东南部地区的经济重心有振荡现象,但总体聚积在东南部的结构形式没有改变,而在此之前中西部区域的GDP重心变化微小。但自2003年之后,中西部区域的GDP重心演变程度逐年大于东部地区,在经度上已向西漂移了4.8-4.9个经度。从中可以看出,GDP重心演变向西漂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东部区域的GDP重心西移的趋势加快,其二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方针的逐步带动,使得中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加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在全国GDP总额的占有率,加快了GDP在全国的分布走向均衡化。

其次从投资重心演变的分解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区域投资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而西部地区的投资规模和质量都难以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但自1995年之后,投资重心西移的趋势开始加速,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东部投资重心的西移进程加快,推动了投资重心的格局改变,其二是中西部地区的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投资重心西移,并且二者所产生的投资重心西移的幅度一致,已向西变化了5.94个经度,说明自1995年以后,我国投资重心的均衡化趋势开始加速,并呈现出投资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

再次从消费重心演变的分解来看,以2004年为节点,在此之前,东部地区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中西部地区对消费重心的贡献远低于东部地区,此时的消费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但2004年之后,出现了两个阶段,其一是2004年至2008年期间,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消费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仍然是中西部小于东部地区,而在2008年后,随着国家推动中西部消费发展的政策出台之后,一系列民生政策的牵引,促进了中西部消费的改观,使得消费重心向西变化了0.25个经度,远大于东部地区消费重心西移的0.15个经度,此后,区域消费重心向西漂移的趋势变得更加明显起来。

最后从进出口总额重心演变的分解来看,我国的进出口重心整体上呈现西移的趋势,其中以2004年为节点,在此之前,进出口总额的贡献主要是依靠东部地区的经济带动,并且中西部的进出口贡献质量和规模都较东部地区有很大差距。但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进出口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对进出口的依赖性很强,这也决定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对东部地区的冲击力度远强于中西部地区。从另一方面而言,对东部地区进出口经济的影响,也在推动着进出口重心的西移进程,自2004年之后,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贡献逐年递增,逐渐与东部地区的贡献能力相当,呈现出进出口重心的均衡化趋势。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进出口重心只向西变化了0.5个经度,说明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仍然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的进出口主要重心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的重心虽有向西移的发展趋势,但东部地区的进出口核心地位没有改变。

区域经济格局均衡化与漂移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漂移化演变和均衡化分解的情况来看,我国的GDP重心、投资重心和进出口重心发生明显转变的时间点,基本同在2003年至2004年这一时间段,呈现出显著的重心西移现象,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战略性转折时期,表现在诸如GDP总量、进出口总额和投资重心偏移方面,并且三者的变化非常显著。发生以上演变同两大因素直接相关,其一是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在市场的调节下,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得到了促进,在人力、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的西移进程加快,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二是我国政府的干预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了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明显变化,并推动了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各项内容,为各项重心西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2003年之前,我国经济重心向西漂移的“三驾马车”是,政府的政策干预、中西部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规模的形成,在这三个因素的聚集下,经济重心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向西漂移趋势。自2003年之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规模逐渐壮大,为经济发展的均衡化和漂移化提供了基础,吸引了人力资源的进入,其中以人力资源的西移为代表,中西部地区的创业和择业质量与规模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创业与择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区域经济重心演变的西移。

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成熟,政府主导的经济干预作用空间被压缩,而由于政策优惠所带来的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宽松货币政策、四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的振兴战略,使我国产能过剩的现象更加突出,尤其表现在重复建设方面等问题凸显。随着地方政府政策指导出现偏差,且没有形成机制性的配套发展规划,导致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大量的建设资金流动性变强,给经济的稳定性带来了挑战。在某种程度上说,东部的挑战也推动了经济的西移,而经济西移中的产业西移作为重要部分,一般是高端产业的西移略滞后于低端产业,并且西移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高端产业的附加值高,抗市场风险和振荡的能力强,其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要滞后或小于低端产业。

通过对GDP重心、投资重心、消费重心、进出口总额重心的漂移化演变和均衡化分解来看,其西移力度由慢至快的顺序为消费重心、进出口总额重心、GDP重心和投资重心,并且西移共同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化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土地空间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空间结构的优化中得到三条启示:其一,2003年之后人力资本逐渐西移,而政府的干预作用明显减小,促进了中西部的整体发展;其二,2003年至2004年间,是我国空间区域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其中GDP重心、投资重心、消费重心、进出口总额重心都已西移,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化;其三,在经济的各项指标都呈现西移的过程中,西移力度由低至高的顺序为消费重心、进出口总额重心、GDP重心和投资重心。其中,GDP重心、消费重心、投资重心和进出口总额的重心构成了西移的漂移模式,但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重心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某些甚至占有绝对优势,经济西移的潜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加大中西部人力资本的引入、优化发展环境和提高中西部的消费,将是巩固和增加经济重心西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调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关键所在。

综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对比非常强烈,因而研究区域格局重心的演变原理和机制,把握其重心漂移化的深层因素,针对性的制定出区域经济重心格局演变的政策措施,将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佩芸,邢俊.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述评及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3,6(16)

2.杨霞,徐邓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动态演变的空间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尚妃,籍晓冬.长三角地区旅游重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3(8)

第11篇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