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行业研究

休闲农业行业研究

时间:2023-07-18 17:2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休闲农业行业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休闲农业行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 海南省休闲农业;台湾省经验借鉴;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激烈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的迅猛冲击,导致台湾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台湾农业发展逐渐面临着衰退和萎缩。一种能够加快农业转型,改善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促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新的农业经营型态——休闲农业便成为台湾农民与农政单位极力突破困境的不二选择。台湾休闲农业由于起步较早,经过将近40余年的发展,走过创立期、成长期,已经步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向与目标、政策与措施、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领导,积极支持

1.组织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就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休闲农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核定、计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农业主管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导,“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台湾休闲农业从“农委会”、“农林厅”,直到基层农会都有专人负责。台湾农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休闲农业的规划和行动、管理和咨询,并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并不失时机地出台各种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

2.资金支持。台湾当局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配套部分资金。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建设,经费一般用于修建通达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

3.服务提升。除了组织保障和资金扶持之外,台湾当局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一是组织各种类型的辅导班、研讨会,开展培训;二是组团前往发达国家参观考察;三是聘请研究单位帮助农园规划,指导建设。除了出国考察外,其它各项活动均由政府组织和资助。

(二)强调规划,重视研究

1.强调规划。为了防止休闲农业背离农业本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休闲农业区建设规划。台湾“农委会”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综合农业规划之中。台湾从省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除了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规划布局以外,一般农园和农户自身也有近、中、远期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休闲农业后期的发展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重视研究。休闲农业的综合特征以及多样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机构的协助与扶持。台湾相关部门机构在做好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会根据休闲农业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诸如经营模式研究、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关系研究、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农园规划建置研究等。目前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专家以及不少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人员都与当地的休闲农企联系密切,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三)健全法规,规范管理

1.健全法规。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台湾“农委会”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业发展条例”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规划、登记及运营,均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2.规范管理。“农委会”作为台湾农业最高管理部门,负责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标准的制定,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企进行审查评估与考核管理,确保休闲农场、农园或是民俗村落都能够依法运营,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增强盈利能力。

(四)培植专才,创新经营

1.培植专才。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台湾当局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才培养,致力培植专业团队,从市场定位、价值分析、项目策划、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台湾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台湾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休闲农业专业,其中有5所大学在企业管理系设了休闲农业专业,有十余所大学在旅游系统设立了休闲农业专业,积极培养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2.创新经营。把农产品不当农产品看待,而当成体验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最大特点。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农渔特产,创新经营,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大力开展网络宣传促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横向联合。第三,开发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休闲农业品位。

三、台湾经验对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琼台两地同属岛屿型经济,在地理气候、土地面积、农业资源和人文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两岸三通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休闲农业成为两地合作的焦点,台湾的经验结合海南的资源,两地休闲农业合作和发展前途光明。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借鉴台湾经验,由政府牵头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细化目标、强化责任,形成“主要领导决策部署,分管领导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配合实施,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虽然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但海南休闲农业以民营企业家、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任由经营者盲目的投资与开发。海南要把加强规划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规划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海南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

(二)创新发展机制,规范行业管理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借鉴台湾发展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投资融资、农民参与四个方面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保障、促进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体系。

海南目前还没有休闲农业专项法规和行业标准,整个行业的发展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容易导致无序竞争甚至损害游客利益。因此,海南迫切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台湾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强制规划项目,严格审批制度,设立准入门槛。台湾采取的进行先期发展指导,以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两种不同的准入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并伴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进行相应的法规修正,以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海南参考借鉴。

(三)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扶持

海南各相关部门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休闲农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乡镇企业治乱减负有关政策,从严查处“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休闲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银信部门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重点,完善有关政策,适当放宽信贷条件,增加信贷额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指导和服务。大力加强休闲农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休闲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海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支持和引导好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制定创业优惠政策、培育市场氛围、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安排项目等方面。

(四)突出产品特色,开发精品线路

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竞争中的关键要素。海南在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的基础上要突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能照搬全抄。海南休闲农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如热带特色、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景观、温泉景区、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和黎苗风情等特色,以海南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台湾有针对性地开发休闲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如:自驾旅游、青年旅游、校外教学之旅、银发族养生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等。海南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主题和精品线路,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五)实施人才战略,促进相互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而作为一个教育相对滞后的省份,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限制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海南目前仅有海南大学开设“观光农业”专业。因此,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既是相关企业的紧迫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各大科研院所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力度的项目。海南应当学习台湾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琼台两岛文化传统背景大体相同,自然资源相近,农业形态相似,经济互补性强,休闲农业合作潜力巨大。把台湾的发展理念、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特色方面的优势,同海南的劳动力、土地、市场、自然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可推动两岸休闲农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琼台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免税”的政策优势,开发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打造无障碍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区。当然,海南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同时必须要突出海南当地特色,不能照搬全抄。

四、结束语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由此可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将是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张健.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88-291

[2]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8):16-20

[3]彭溢,车轮.台湾“金点子”破解我省休闲农业突围“密码”[N].黑龙江日报,2009-08-14

第2篇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机遇;问题;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1-0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都市上班族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亲近自然、寄情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来舒缓压力。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的休闲消费需求正在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1]。

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观光休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可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状况,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2]。

1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

1.1 产生背景

观光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其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是对旅游业外延的扩大、内涵的丰富[3]。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及人们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4]。

1.2 发展意义

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升级。②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劳动就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④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享受农家生活,普及农业基本知识。⑤开拓新的旅游领域和空间,缓解城市旅游的拥挤现象。

2 面临的机遇

2.1 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产业和消费的增长[5]。截至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基本条件和经济保障。

2.2 居民休闲消费方式多元化、个性化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推动人们去追求丰富多彩的的生活休闲方式。

2.3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市病”增加

为摆脱精神和环境的困扰,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6]。

2.4 便利的交通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随着道路交通改善、汽车普及、二级公路免费,人们的出游率、旅游消费大幅增加。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法规建设等方面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针对各地迅速增加的观光农业项目,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标准和管理政策,但因缺乏宏观控制,投资决策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①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决定着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7]。观光休闲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地方旅游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将旅游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8]。②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投资决策随意而盲目,造成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下滑。就单个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而言,因缺少投资、规划、市场定位及设施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后期经营管理困难,只能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收入来维持。③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企业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旅游增收致富。但受地理位置、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经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若盲目发展项目,易遭受经济损失,挫伤农民积极性,使整个产业失去发展动力。

4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坚持科学发展观

观光休闲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收益,满足游客需求,最终实现农民富裕;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9]。

4.2 科学规划,有效管理

加强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措施:一是合理布局旅游项目与景观,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10]。二是严格控制项目数量,保证开发质量。对已有项目进行审查评估,提高竞争力。三是发挥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组建经营联盟或行业协会,协调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成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富裕。

4.3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观光休闲农业[11]。在经营管理上,大胆创新,建立多元化经营体制及“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等运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水电设施,开辟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出游。各地政府和经营者应重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现有的管理、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4 加强宣传,打造绿色产品

政府应加强对观光休闲农业景点景区的宣传和推介。编写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线路图,推出多种旅游主题[1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打造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绿色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5 结语

我国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发展;经营者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有关规划部门要坚持生态规划的理念,着重体现自然生态和地方特色。随着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日臻发展成熟,必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路。

6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技术经济背景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2004(8):11-12.

[2] 钟春艳.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96-9798.

[3] 张平远.世界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第三产业,2001(5):38.

[4]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5] 徐萍.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陕西文化消费探析[J].职大学报,2007(3):91-92,87.

[6] 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67-69.

[7] 张力越,马俊.加快河南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30-132.

[8] 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9] 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5):32-35.

[10] 郑伟民,陈少青,杨诗源.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432-22434.

第3篇

农家乐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3]。济宁市农家乐数量较多,主要形式为田园农家、滨湖渔家、山里人家和城中农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点周边、各种大型的农业园区附近和城镇郊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具有明显的农家特色,但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多数局限于餐饮、垂钓、住宿,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2民俗村

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3农业旅游节庆

农业旅游节庆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竞技、农作物、土特产、物产、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各项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农俗、农事及相关资源为主题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庆典活动和公众集会[5]。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围绕休闲农业策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旅游节和中国泉乡(泗水)泉水节、梁山莲台祈福休闲万人庙会、梁山春节水浒游、曲阜市大樱桃采摘节、邹城草莓采摘节等。开展这些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观赏、采摘快乐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济宁市的农业节庆活动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种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活动内容多为观赏和采摘,活动时间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节庆活动期间出现了停车难、就餐难、住宿难等问题。

4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4.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4.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4.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休闲农业企业涉及农业、旅游、经贸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确。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难以管理。济宁市休闲农业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门票定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服务上缺少管理规范,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5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5.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5.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5.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5.4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4篇

从下图可以看出,不同年代,创业企业所属的行业差异较大。早期以工业加工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服务业、餐饮和休闲娱乐业的比例在逐年提高,这似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密不可分。

创业年龄和学历的行业差异

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年龄和学历有很大的行业差异。从各行业创业年龄的比较中,我们发现:26~35岁是不同行业占主体的创业年龄,其中,以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36~45岁的创业者在工业和农业加工业中占了很大比重;而相对较年轻的创业者多喜欢从事信息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

从下图各行业创业者学历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低学历创业者多分布在传统的工业加工和农业加工业中,而高学历创业者多喜欢从事信息服务业。

不同行业的融资渠道

各行业资金门槛不同,他们的创业资金来源也各有特色。从下图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个人资金是所有行业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除了个人资金外,合伙集资也是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而信息服务业、工业和农业加工业则更较多地从银行获取贷款作为其创业的主要来源。

不同行业投资回报预期

从投资回收预期图中可以看出,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农业养殖业和信息服务业希望能尽快收回成本,其中希望半年内收回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加工业和农业加工业则对投资回收周期较为理性,希望在5年后可以收回成本的所占比重最大;而休闲娱乐业、农业种植业则主要预期在2~5年之内收回投资。

从投资回报预期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加工业和信息服务业对创业的投资回报更为乐观,希望达到10倍以上回报所占的比重最大;农业、批发零售业则较为保守,希望能达到投资总额1倍的占主体;而餐饮业、休闲娱乐业预期达到5~10倍投资回报的比重最大。

不同行业的资金门槛

从下图可以看到,工业加工业的资金门槛是九个行业中最高的,投资规模主要集中在50万~100万元;其次是农业加工业,投资规模主要在30万左右。信息服务业和服装加工业的投资规模主要在5~30万之间;餐饮业、农业种植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10万以下。

各行业依赖优势不同

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和产品差异,所要求积累的资源和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从下图各行业依赖优势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批发零售业而言,熟悉项目进货和销售渠道是其最大优势,而工业和农业加工业、信息服务业则更看重对行业的熟悉程度;掌握关键技术则是服装加工业的最大优势所在。

不同行业创业初期的困难

第5篇

【关键词】苏中地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泰州

苏中是江苏省中部扬州、泰州、南通这长江北岸沿江三市的简称,地处江苏省地理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黄海之滨,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江淮平原南端,且皆是长三角26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上海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平原、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在地理地貌及先天条件方面均有许多共同之处。近年来,该区域内休闲农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方面还需要提升。在此以泰州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进而期望给苏中地区其他城市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概念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最早对产业集群给予了关注,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里首次提到了“产业区”,而后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然而,由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地理学均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对产业集群的理解角度不同,从而没有一个统一定义。但普遍认为,产业集群可理解为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一种集合。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来看,产业集群可归纳为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地理的邻近性,一个是产业的关联性。地理邻近性反映的是集群内的各主体在空间上是靠近的,关联性说明各主体之间是具有互相联系的。此种特征可形成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合作创新、知识溢出和外部效应等结果。地理的邻近促使交易主体之间便于相互了解,增加互信,利于合作,反过来也让彼此了解对方情况,自然而然出现一种竞争氛围。

(二)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概念

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产业化是其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化发展则是其必然要求。根据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特征,我们尝试将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其是以休闲农业相关企业为基础,处于共同区域内,包含一二三产业的由众多分散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及相关要素集聚起来形成的,具有较大空间规模和合理产业结构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体(范子文,2013)。

二、泰州市地理状况及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泰州市地理状况

泰州是苏中三市之一,处于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北翼,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处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南边沿江地区真高2一般为2~5米,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为5~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为1.5~5米。全市总面积有5787平方千米,陆地面积占77.85%,水域面积占22.15%。

(二)泰州市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多年发展,目前泰州地区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三大集群:南部长江沿线以泰兴森萱农庄、靖江埭上人家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中部主城区周边以秋雪湖景区、泰州田园牧歌景区、溱湖农业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北部里下河地区以千垛菜花景区、李中水上森林景区、泓膏生态园、桃花岛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三、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理位置上聚集,但缺乏沟通机制

休闲农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形态,涉及了众多部门和行业,从产业集群理论上看集群层应包含核心层,主要是引致层及支撑服务层。其中根据其特质可知农业是提供休闲农业产业产品的核心层,层主要是对核心层给予支持与服务的,在休闲农业中一般包括交通运输业、规划设计业、金融业等。在集群发展的要求下,这三个层之间必然要横向或纵向联系,进而导致交易费用大幅降低。然而从课题调研来看,泰州地区的三个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在区域内虽然都形成了集聚,但是内部主体之间沟通缺乏,同时也缺乏与外部的沟通合作,因此从产业集聚理论角度看聚合效应并未显现。

(二)集群内部缺乏合作项目,同质化普遍

从对泰州休闲农业集群的调查来看,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之间竞争远大于合作,各休闲农业主体间过多考虑自身利益和短期收益,害怕自己的项目被别人抄袭,同时却去抄袭别人的项目,最终形成开发一窝蜂,项目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使得各主体处于“红海竞争”之中,不仅不能促进个体经营效率,更不利于新技术、新思维在集群内部的传播,不仅扼杀了创新,也增加了群体内部各自的创新成本和经营风险。

(三)发展“北强南弱”,各地发展不够均衡

由于先天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历史不同等因素,泰州市的三个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征,其中最北面的兴化市发展与中部的姜堰区发展远远超过南部的泰兴市和靖江市,兴化市千垛菜花景区以及姜堰区的溱湖湿地公园在全国均有较高的知名度。2015年,北部的兴化市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部的姜堰区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究其原因,一方面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有关,而另一方面也因属于不同行政区划各地重视差异有关。

(四)产业发展人才匮乏,集群化发展受约束

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人才做支撑,而其从业主体的来源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大多来自于传统农业、房地产行业和其他规划设计行业等等,这些从业者的知识、能力以及心理水平尚没有随着跨行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发展与提高。在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中,限于人力资源的约束,导致发展往往缺乏长远意识,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而且,因为泰州三个休闲农业集群所处地理位置与城市有较远的距离,导致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泰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升级。

四、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一)优化统一规划,搭建平台,进行整体布局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作为地级市的泰州市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应尽快优化统一规划,注重建立集群的沟通机制,尽快搭建沟通协作平台,实行侧重发展但不失平衡发展,在现有基础之上继续打造现有三大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对北部、中部区域强化集群内部合作,对南部区域则给予政策扶持,努力实现以大带小,促进优势区域快速升级,薄弱区域迎头赶上,最终实现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整体竞争力增强的格局。

(二)建立组织,指导集群内部整合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

鉴于目前泰州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状,一方面应指导各集群内部整合资源,形成企业联动常态化;另一方面,应帮助经营主体进行差异化发展,实现“和而不同”。具体措施包含:一是尽快建立地方休闲农业行业发展委员会,将现在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单位整合形成委员会制,进而指导集群整合各方资源,达到集群产品的统一营销、统一认证;二是对已经形成的大型休闲农业单位,鼓励其大胆创新,不断挖掘农业多功能,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进而保证本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优势;三是协助中小型休闲农业企业拓展自身主题,突破项目同质化的问题,打破现在普遍存在的“餐饮+住宿+娱乐”模式,走精致化的发展道路。

(三)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区域一般都位于农村地区,加之泰州三个产业集群所在位置政府财政实力不同,地理风貌不同,导致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差距较大。而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极大地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泰州市政府应做好路线规划,增强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交通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与道路照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尝试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与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建设统一开展。

(四)外引内培,保障产业集群发展的智力需求

休闲农业学科融合了农学、园艺学、经济学、旅游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而且各个基础学科深层次交叉、融合与渗透。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然而,目前由于休闲农业集群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不利于企业发展,更不利于产业集聚。仅仅依靠企业个体自身很难解决,政府应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与行业专家对接,解决技术及科技支持问题,同时应制定专门政策如“创业券”,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行业发展。

五、小结

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y chain, makes a vertical decomposition, and proposes to reconstr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ular divis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explores ways of cooper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proposes to expand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alize high-level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leisure industry of cross-strait from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ed and breakfast and other industry cooperation perspectives.

关键词: 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两岸合作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cross-strait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59-03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形态的转变,带来民众休闲意识增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形态转向城郊、乡村,寻求新的休闲项目,因此未来休闲农业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两岸在休闲农业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合作,但两岸休闲农业已面临许多大同小异的发展困境,本文基于产业链研究的视角,从产业链整合、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对两岸休闲农业合作进行探讨,为新一轮的两岸高水平的农业合作创新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为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

1 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从近十年发展来看,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

目前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都较为广泛,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而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根植于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视为旅游服务产品之一。两者的研究有较大的交叉性,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本文研究基于产业合作的理论将两者的融合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内涵仍包含于休闲农业中,即本文所研究的休闲农业产业不仅包含休闲农业经营与休闲农业园区的层面,其第三个层面,也是更大的一个层面是包含乡村旅游的旅游产业。

2 休闲农业产业链

2.1 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是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联系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组织系统。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产业相互之间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时空顺序。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对其上游环节提出需求,而又对其下游环节进行供给,与横向产业环节进行互补,从而,不仅出现了相向的以某一产业链为主的供给与需求传递,而且构成了多产业链间的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传递。

2.2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结构 休闲农业产业是多产业交叉融合的产物,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经过休闲产品生产,休闲服务的提供,使消费者获得体验消费,产生附加价值。休闲农业产业链主要是由基本产业链,辅助产业链,与其他的子产业链共同构成的产业多维网络。

普通农业产业的基本产业链的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销售。而这一产业链在休闲农业产业中仅仅是作为辅助产业链而存在。

休闲农业的基本产业链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艺景观主题活动农事参与体验、休闲健身度假、乡村文化体验等等,我们可以把它按次序分为四大环节(P1-P2-P3-P4),如图1所示,而这一产业链随着资源不同,经营对象不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各种各样,最终使消费者可以获得不同的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和自然生态体验。

2.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特点 第一、顾客参与程度高。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上企业服务的提供都需要顾客的全程参与才能顺利实施。如图1所示,首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需要顾客在欣赏中获得愉悦,而在种植业、养殖业环节,需要顾客参与农事体验,欣赏农艺景观;休闲农场提供的休闲健身活动,以及乡村文化体验,均为高程度的顾客参与。顾客参与包括顾客智力上、体力上和情感上的努力与投入,是顾客与休闲农业项目的互动,最终目的是圆满完成休闲者的休闲体验。因此,企业需要了解顾客的多种真实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去组织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从而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不断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

第二、产业关联性强。休闲农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纵向的供应链、横向的协作链以及混合链。无论是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关联,该产业各环节的相互依赖性较强。尤其是横向协作关联,日益成为产业链的主体。如台湾南投县的清境休闲农场,在住宿环节,共有99家大小不一的民宿企业,提供了各种层次的住宿餐饮服务,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战略联盟。其中不少英式、法式以及各种北欧风格的旅馆,不光是建筑风格、室内起居、餐饮为欧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均为欧式,满足了一大批酷爱欧洲乡村风格的消费者需求,该休闲农场也成为了台湾休闲农业的一大品牌。

因此,休闲农业产业各环节更多的是一种横向协作关系,休闲农业企业已经不能仅仅关注单个企业价值的实现,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才有可能提供最大的顾客价值,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

第三、产业链的网络化特征明显。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休闲农业产业链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只有进行多产业的参与,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3.1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分解 目前两岸多数休闲农业还停留在一条龙的一体化经济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的资金巨大,拥有的管理与技术不能应对每一个经营环节, 这导致许多休闲农场和休闲农业园区项目粗放经营,属于简单化低层次消费,如果园采摘类,无法持续为顾客提供各种新体验,导致一个休闲农业项目经营2-3年就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因此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休闲农业企业走出困境。这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纵向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个产业模块。

3.2 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重构产业链 根据最新的产业创新战略理论,在模块化分工条件下,原有产业链不断分解和重新整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状产业链。产业链变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产业分工的变化,从一体化分工到专业化分工再到模块化分工的。

模块化分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各业务的模块化,实现能力规模和能力边界的扩大;其次是能力要素的模块化分工,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要素的模块化;第三是组织结构的模块化,指在深度分工基础上进行组织间的松散耦合。通过业务和能力要素对纵向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企业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组织结构也体现出模块化,大大增加灵活性、创新性。当合作企业发现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和能力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时,通过该价值接口,实现企业间的耦合,形成一个外开的网络状产业链,使相关企业的价值生成以及知识创造与共享分布在整个网络上,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如图2所示,休闲农业基本生产链环节由P1-P2-P3-P4构成。在P2、P3上,子产业的不断扩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形成一组企业群。接着,随着业务和能力要素的深化分工,原来的企业群逐步发展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形成模块化组织。产业A与产业B在从拥有单个企业到企业群再到多个模块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在形态上发生了从纵向分解到模块化重构的演进。

休闲农业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还会继续耦合深层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4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途径

4.1 两岸休闲农业的互补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湾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具有更多的资源要素,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资源储备。但大陆休闲农业目前亟需注入新的经营理念,实现管理创新和产业链的整合,便构成了两岸合作基础,为台湾企业投资大陆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

4.2 合作途径 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可以着重在以下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4.2.1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产业 台湾非常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如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提升了产业价值。而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2.2 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传统资源的约束,从而突破休闲产业发展瓶颈。大陆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目前面临进一步利用与转化的瓶颈,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对当地非常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缺乏利用,亟需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对如何将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领域合作空间大。如借鉴台湾成熟经验,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可以增加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

4.2.3 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4.2.4 餐饮、民宿与会展业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而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键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9.

第7篇

谈到对“十二五”我省现代农业的展望,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同志首先表示,“十二五”对我省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升级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十一五”期间,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很快,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收入增加,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直接进村入户,这都对“十二五”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黄同志看来,“十二五”期间我省现代农业,有两大亮点他十分关注并看好,一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黄同志说,绿水青山,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生态环境在全国数一数二,交通的通达性很好,自然景观很多,农业景观方面比较有特色。“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休闲农业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省休闲观光农业村镇约有1000多家,直接吸纳劳动就业人员万人以上,接待顾客2000多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近80亿元,初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群。”

“十一五”期间我省休闲农业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因此,黄同志认为,“十二五”期间休闲农业将会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之所以看好休闲农业,黄同志说,是因为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很好途径。“休闲农业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方便,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打破‘小而全’的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

黄同志说,现在省里正在制订我省休闲农业的标准,估计不久的将来会正式出台,这为休闲农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时机,因此我建议“十二五”期间政府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比如帮助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鼓励加强与休闲农业行业的合作交流,等等。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是我关注的另一个亮点。”黄同志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快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处于井喷状态,到年全省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435个,比2005年增加1.5倍,联结农户超过40万户。

不过,黄同志也谈到,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上规模小,区域服务和联合还不大。“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一个趋势。”因此,黄同志建议,“十二五”期间,我省应该注重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上一个新水平,“加强政策倾斜,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人把合作组织做起来,对合作组织的支持甚至可以像支持龙头企业那样。也可以建立合作组织的示范试点,从正面进行引导”。

第8篇

1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太原近郊农业区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包括太原市6区4县及晋中的榆次区。区域内东为太行山支脉,西处吕梁山东翼,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贯穿太原。最高海拔2659m,最低760m,平均800m。农业国土面积8289.45km2,64个乡(镇)和20个涉农街办、1287个行政村,总人口400.76万人,农户28.92万户,农业人口79.84万,现有可耕地面积1145万hm2(17177万亩)。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得到加强,近郊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型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2.54万hm2,总投资额46.65亿元[2];还发展了2个“一县一业”特色基地示范县(即小店区奶牛基地和清徐县蔬菜基地)和153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选定了十大主题产业园(即山西水塔醋文化产业园、山西大禾高效蔬菜科技园、太原万亩葡萄产业园、太原华辰葡果休闲农业园、山西青玉食品加工产业园、山西梅芝园艺花卉产业园、山西九牛牧业循环产业园、山西裕吉农产品物流园、太原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太原惠农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个,实现销售收入101.13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3]。总体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突出太原近郊农业的优势特色,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支撑不足、起点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种单一、品位不高和供求信息不畅等问题。

2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布局

太原市地形、地貌类型多,气候条件差异大,自然资源禀赋各异。以太原市近郊农业生态区划和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依据[4],按照“一川一线两山”的总体设想,制定近郊创意农业规划,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1)一川。一川是指太原市近郊平川地带,包括7区(太原6区及晋中市榆次区)1县(清徐县)的平川地带,重点发展现代温室蔬菜、现代温室园艺以及现代化畜禽水产健康、清洁养殖业,培育现代农业休闲、观赏、采摘、品尝、体验、教育园产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太原市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和休闲环境。(2)一线。一线是指太原市郊区大运高速交通干线两侧地带,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境内大运干线两侧。以大运路为中轴线,依托太原畜产品工业园区、清徐食品工业园区和阳曲农产品综合园区,重点围绕太原市居民需求,充分发挥近郊农业资源、交通及区位等优势,融合农业、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发展近郊创意特色农业。(3)两山。两山是指太原市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地地带,主要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县以及晋中市榆次区的丘陵山地地带。遵循现代农业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发展要求,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确保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基地。

3科技创新推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重点

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传统近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实现生产集约化、栽培设施化、农业生态化、产品精品化。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包括设施农业(温室蔬菜、温室园艺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创意农产品等)、休闲观光农业(理念创新、环境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1)设施蔬菜、瓜果、花卉领域:一是积极开展优质多抗、特色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的选育,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开展蔬菜、瓜果、花卉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肥料和生物农药;三是开展蔬菜和瓜果规范化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将关键生产技术、产地环境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新型的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标准;四是日光节能温室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2)生态农业领域:一是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将农业生产和加工剩余产品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低碳农业技术,重点加强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3)休闲观光农业领域:一是开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培育适宜观光农业发展的种植、养殖品种;二是开展观光农业植物观赏性和游人参与性方面的栽培技术研究和观光采摘等功能研究;三是开展观光农业的生态功能研究,如植被保护、抗逆植物育种、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四是观光农业的生物防治研究;五是观光农业的环境容量研究。

4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

(1)搞好5个对接,加速创意农业发展。一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需求对接,依据现在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适时拓宽农业服务范畴,丰富近郊创意农业的内涵,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对接,跳出农业抓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抓手,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近郊创意农业转型升级;三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市场流通对接,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交通便捷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提高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活力;四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实现交通、水、电、通信、市场资源等共享,为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近郊创意农业与科技创新对接,要与省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超前预测市场需求,建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创新中心,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入驻科技园区,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关键性加工装备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研究;六是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队伍结构,培养有文化的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拓展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2)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实施创意农业推进战略。科技创新项目是载体,是抓手,抓住了项目,就抓住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要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太原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应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筛选一批有影响、有科技含量、有推广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与相关企业对接,推动企业尽快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获得一定的档次,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3)建立科技创新专家团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专家。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按行业或产业试行首席专家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分行业研究各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技术瓶颈、市场、趋势和前景等,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方向、扶持环节等提供依据的同时,通过首席专家制度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帮助企业开发创意产品、解决工艺技术难题、策划市场营销和管理方案等,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联系,进行合作,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队伍,快速取得高新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4)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技创新离不开信息,但目前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且分散,信息面五花八门,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应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着力畅通信息流,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生产实际应用进行较好的无缝连接,形成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与城乡发展之间的信息融通、信息对称的良好格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应由政府出面以政策或制度的形式抓好软件建设,尤其是信息类型、采集渠道、筛选及传递方式、信息分享等机制的建设,以切实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5结语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意农业是以科技创新来提升农业及农村经济品质,创意农业的发展不仅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而推动,而且还需充分发挥制度、组织、战略、政策等非科技创新因素的协同、保障作用,才能凸显创意农业效益。

作者:陈敏克 段亚利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第9篇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56)

摘要院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院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院F3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33-03

0 引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 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豫。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 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 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 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此外,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第11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探讨;石门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旅游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石门县地处武陵山片区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湘西北门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并已初具规模。

1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基础条件好

石门县境内资源种类丰富,品质优良,许多资源还具有唯一性的特征,非常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从自然资源来看,高山、平湖、漂流、温泉、峡谷、瀑布、溶洞、奇泉、鸟岛、桔岗、茶山等一应俱全。县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纵横全境的河流沟溪有236条,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1、6%,已发现的矿种35种,年平均气温17、8℃。从农业资源来看,石门是“中国柑橘之乡”,南部有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橘生产与出口基地、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秀坪园艺场;石门是湖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是“中国禅茶之乡”。从旅游资源来看,南部有夹山寺,是国家4A景区、茶禅文化源头、闯王李自成禅隐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部有仙阳湖,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分布有龙王洞、热水溪温泉、国家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白云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皂市商周遗址等;北部有壶瓶山,是“湖南屋脊”、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东山峰是南方冰都、茶山花海、避暑胜地。寺—湖—山形成轴线,体量庞大,观光和休闲资源并存互补。

1、2发展势头好

石门县休闲农业发展至今虽不足10年,但已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到2017年底,石门县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48家,其中农家乐31家,三星级以上休闲观光庄园17家,全年共接待游客51、4万人次,营业收入12544万元,同比增长20%。罗坪长梯隘村被评为2017年度“常德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园)”,罗坪长梯隘银杏客栈、千柳庄、璞谷生态文化公园、维新镇仙阳楼酒店等4家星级农庄入选“湖南省休闲农庄电子地图”。

1、3带动作用好

石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石门县罗坪长梯隘银杏客栈为例,银杏客栈所在的长梯隘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338户1068人,其中贫困户131户397人,占总人口的37、17%。据统计,自2014年,长梯隘村贫困户中有60余户以各种形式从该客栈的旅游开发中受益,累计收入约160万元,其中旅游工程及劳务收入约40万元,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约35万元,餐饮住宿收入约15万元,林地流转收入约70万元。2015年,银杏客栈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2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发展规划欠缺

石门县休闲农业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发展为主,无论是从县政府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都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全县休闲农业存在布局不够合理、经营模式粗放、功能不够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全县还没有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庄,已有的农庄小而散,内容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2扶持措施缺乏

虽然常德市制定了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奖扶政策,但是力度远远不够。如,2017年常德市共认定休闲农业示范园4个,示范点10个(石门县1个),给予每个示范园5万元、每个示范点3万元的奖扶资金。目前,石门县还没有制定有关奖励政策,而且,县级农业部门只提供较少的项目申报服务工作,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没有给予业务指导和政策争取,产业引导乏力。此外,要经营好一个休闲农庄,所需的资金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目前投资休闲农业的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和农民,资金实力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向银行融资存在困难,制约了石门县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石门县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基本上是家族式经营,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在经营决策上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另外,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手段,在市场推广上基本依靠游客口口相传。服务水平不高、特色不够鲜明的休闲农庄,游客不会有第二次消费,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有的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缺乏行业自律意识,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形象,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2、4道路建设滞后

石门县是常德市唯一没有高速和国道的县,从县城到壶瓶山的路况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虽然石门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乏交通支撑,直接导致可进入性差,总是处于人流不大、人气不旺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休闲农业发展。

3石门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休闲农业大有可为,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休闲农业工作机构,理顺机制,搭建平台,协调农业、旅游、经管等部门职责,明确重点,改变目前对休闲农业重视不够、服务不够、协调不够等现状。

3、2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和完善休闲农业支持政策,从项目、信息建设、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监管,严禁出现对休闲农业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在项目扶持方面,一是设立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减少经营主体后顾之忧。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减少发展休闲农业的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三是大力支持经营主体申报休闲农业示范园(点),使其既可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又可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用地政策方面,一是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户土地,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强化服务管理,对流转的土地给予保护。二是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建设方面,一是建设休闲农业“互联网+”,实行线下+线上一体化运营,拓宽营销渠道。二是发展可视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消费者看得见、放心吃、放心玩。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借鉴外地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大力培养本地人才,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3、3注重规划引领,促进合理布局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县政府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石门县休闲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结合、与资源优势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同时,遵循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做到城乡同步发展,总体推进。根据石门县实际,引导休闲农业投资重点投向夹山寺、蒙泉湖、龙王洞、仙阳湖、壶瓶山、长梯隘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实现以点带面,逐步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要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选择最合适的经营模式,要与当地乡村风格相协调,结合当地主导产业、人文自然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在建筑风格、作物种植、活动设计等方面突出特色,体现出和谐、朴素、自然的风格,避免明显仿效、雷同浮夸的现象发生。同时,坚决禁止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名脱离农民主业、改变耕地用途等行为发生,保障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州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064-03

引言

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副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1]。休闲农业不仅让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更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用,丰富了农业内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2]。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 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

2 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

3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

[1]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