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

时间:2023-07-18 17:2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

第1篇

这是巫山县通过打造农村集中安置点等方式,强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让高山村民享受新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3.5万深山村民斩断了“穷根”。

生态立县 破解难题

按照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战略部署,地处库区腹心的巫山,属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面临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抢抓机遇,破解瓶颈,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是关乎巫山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巫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旗帜鲜明地提出走“生态立县”之路。

“生态立县”突破口在哪?有哪些路子可走?县委书记何平表示,巫山根据生态涵养发展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找到了一条破解发展与生态矛盾的路子――对高寒山区村民实施生态扶贫搬迁。

经过多年的人口梯度转移,巫山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扶贫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6万多人居住在深山峡谷、偏远高寒和地质灾害区,生活水平较低,脱贫致富难度大,而且他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生态搬迁规划,明确3年搬迁3.3万人,实施1个村6个社“整体搬迁”,建成66个农村集中安置点,减少人口载荷,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侵害,不断修复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弘扬生态文明进步,帮助村民走上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打造、小城镇建设,巫山县规划建设搬迁集中安置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选址,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户核算,统筹安置,并注重贫困户搬迁承受力。

目前,全县已启动建设集中安置点46个,基本完工25个;已签订搬迁合同3650户12785人(含4种搬迁方式),占任务的100%,实施搬迁2956户10355人,占任务的81%,其中贫困户4722人,占搬迁户的45.6%,集中安置和相对集中安置比例达75%。基本完成“一村两社”整体搬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亮点纷呈,多次得到市领导和市督查组的高度肯定,万州、丰都、巴东等区县纷纷到巫山考察学习。

探索经验 全力推进

从2007年以来,巫山投入1.87亿元,采取农村集中安置、分散插花式安置、进城进镇安置、县外投亲靠友安置等多种方式,搬迁了3.5万人,实施了“一乡两村”的整体搬迁,庙堂整乡搬迁创全市乃至全国搬迁典范,效果十分明显。搬迁户中有70%以上的贫困户能脱贫,有50%以上找到了致富门路。

短短几年时间,巫山县就使深山村民斩断了“穷根”,具体举措是什么?巫山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春奎表示,巫山成功探索出四条经验,让深山村民搬家搬出了新生活。

第一是确立搬迁原则。巫山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分类安置、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县外投亲靠友安置、县内分散“插花”安置、县内农村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进城镇安置等模式,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引导、帮助和促进农民自愿搬迁、主动搬迁、多渠道搬迁。

第二是进行科学选址。首先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倾斜,避免政府重复建设、浪费投资;其次要向城镇建设拓展区倾斜,以此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再次要向重点产业发展区倾斜,以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最后要向文化旅游重点区域倾斜,使搬迁农户融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

第三是部门通力协作。整合农业、建设、扶贫、国土、交通、水利、林业、卫生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主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巩固和改善人居环境,改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培育农民增收特色产业;组织开展安置地群众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并优先安排其就业。

第四是强化保障措施。出台《生态扶贫搬迁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将生态扶贫搬迁作为单项考核。县里统筹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生态搬迁资金问题,并由县财政配套200万元工作经费,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简化搬迁手续办理程序,全程为搬迁户做好服务工作。

村民“下山” 自我发展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大阻碍。由于区位的劣势,尽管高山地区群众十分勤劳,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即使解决了温饱,也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饱而复饥、温而复寒”的情况时有发生。

要斩断“穷根”,必须走出新路。从2006年以来,巫山把生态扶贫搬迁作为从根本上解决偏远高寒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帮助3.5万余人逐步走上了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子。

目前,在主要安置区,已开发整理土地3000多亩,修建公路30余公里,并大力发展了烤烟、柑橘、中药材、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支柱产业。同时新建了人畜饮水工程、沼气池、高低压线路及学校、村级卫生室等,基本解决了搬迁户用电、饮水、上学、就医等问题。让村民不仅搬得出,稳得住,还能通过发展产业逐步致富。

“不光是居住有了新家,政府还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从金坪乡大红村搬迁至茶园村安置点的村民李宗天说。

“通过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生态扶贫搬迁已初见成效。”县发改委主任陈恭福说,全县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行差异化分类补助标准,突出向困难群体倾斜支持。同时,有效推进农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对原有的仙桥、乌龙、茶园集中安置点进行了升级改造,对新启动的杨坝、福坪、柳池、伍柏集中安置点强力推进,认真策划庙梁、龙溪、三合集中安置点建设相关工作。

整体扶贫开发 推进效果明显

2013年,巫山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实施项目400多个。减少贫困人口1.39万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难6500人,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213公里,实施生态扶贫搬迁10355人,开展各类扶贫培训3892人,完成21个村整村扶贫并接受市级验收,新发展党参、金槐等中药材3万亩,集中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点3个,推进2个小片区扶贫综合开发。

在主打高山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巫山县的整体扶贫开发坚持规划符合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定位,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切实搞好“三个结合”,即:结合城乡统筹,鼓励小城镇发展;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将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景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生态扶贫安置区建成该县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区。

第2篇

基层是个大舞台 精准扶贫显特色

近年来,福建精准发力农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福建已经建成一批带动扶贫的优势特色产业与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的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一批与贫困村和贫困户多元合作的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和直接参与的农村新业态,并发展一批贫困户直接受益的资产收益模式。

据统计,在福建省7个千亿产业、10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7%,毛茶产量、产值全国第一,食用菌产量、出口量、出口额全国第一,并且在扶贫开发县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县。

“基层是个大舞台,群众是首创主体,创造了很多模式。我们要当好学生,善于发现、总结、提炼和借鉴。”伍斌表示,福建贫困地区资源特色不一,贫困户发展条件不同,要根据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来帮助贫困农民增收。

例如,屏南县就探索了一条以支柱产业牵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该县鼓励经营主体吸纳贫困人员务工,与贫困户签订蔬菜生产订单,提高贫困人员从业意愿和产业技能。全县规划建设30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经济实体+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700多户。

与屏南县不同,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的脱贫致富路则是靠村级经济引领。

该村支部通过村委会成立合作社,依托联社经营的客家山寨丁屋岭乡村古村落发展旅游产业,直接带动1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占全村贫困户的80%。

而福建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走的是龙头企业带动的路子。

该村充分发挥东坂畲医传统和药源优势,在村口建设畲药科普园,带动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由公司负责种植技术指导并提供苗木,带动村民增收近60万元。

“一产接二连三”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但是,受种种因素影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业拓展能力有限,一二三产业未能有效融合发展,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制约。

伍斌指出,“十三五”农业扶贫攻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福建将突出抓好“一安全、三农业、一建设、一融合”工作。

第3篇

乡积极探索帮助解决困难党员和群众发展致富的“党员信贷”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架起了致富“桥梁”,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摸清底子,搭建平台。2***年的一次经济普查中,乡对5**余户农户的经济收入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发现:缺资金、贷款难、少帮助是限制农村党员发家致富、增效增收的“瓶颈”。群众想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又不敢放开“手脚”贷,是造成群众贷款难的原因。如何搭建这座“桥梁“,乡实施了“党员信贷”工程。由乡政府出面,为党员提供贷款担保、承担贷款贴息,鼓励有路子、缺资金的党员积极申请信用贷款,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党员贷款信用户。党员贴息贷款金额一般在2***元至5***元之间,如果发展的项目和产业投入资金较大、有示范作用的,贷款金额可适当放宽。

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制定《乡“党员信贷”工程管理办法》,对党员提出申请、审批、核实、提供证明、发放贷款方面作了详细规定。二是建立服务制度。党员领到信贷资金后,乡党委、政府委派和指定与党员发展项目相联系的乡直站所技术服务部门人员挂钩联系该项目,为信贷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建立监督制度。该乡“信贷办”工作人员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员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受助对象所发展的产业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信贷贴息资金挪作它用的,及时取消其受助资格,限期归还贷款,并建立“信用”档案,三年内不能贷款;贷款到期未归还、但发展势头较好又需要增加投入的,可先归还本金,继续提供贷款;严格按《办法》规定实施的党员信贷户,继续贷款可增加信贷金额。

创新载体,形式多样。目前“党员信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群众要致富,支部来帮助。群众需要贷款,党支部根据平时掌握的农户“信用”程度,提供证明,农户即可到农村信用合作社顺利贷款。二是党员先致富,带头找出路。“党员信贷”工程中,很多党员依靠信贷,发展种植、养殖,自己跑市场、捉信息、找出路,先富了起来。三是农户想致富,党员同帮助。村党支部鼓励党员为群众作担保人,共同发展致富。

自“党员信贷”工程实施以来,共发放贴息贷款***万元、带富农村党员3**余名、群众624户;养羊业也得到空前发展,山羊存栏136**只,户均存栏5*只以上的有12*户,山羊养殖年产值1***万元,乡也成了马龙远近闻名发“羊财”特色乡。

第4篇

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年均降雨量可靠值仅383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82元,有贫困人口7.04万人,贫困面16.1%。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县把扶贫开发作为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坚持基础先行、产业突破、整村推进、区域开发“四位一体”发展,有效地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722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4个,使13万贫困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全县贫困人口由20.04万人减少到7.04万人,贫困面从47%下降到16.1%。二是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栽植果园80万亩,户均8.42亩,人均1.83亩。预计今年果品总产量40万吨,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收益2650元,果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梯田化程度达到8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成了甘泉调水等一批人饮解困工程,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2.1%,耕作难、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群众素质逐步提高。每年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大部分群众掌握了果园管理、科学养殖和旱作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围绕瞄准扶贫主体,走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路子。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以整村推进为抓手,以科学规划、超前启动、连片开发为前提,每年通过“三看三比”,即:看项目规划、比特色产业,看工作基础、比建设热情,看扩展延伸、比示范带动,择优确定项目村,不仅帮助贫困村找到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治穷致富的积极性。二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走结构调整、产业支撑的路子。始终把整村推进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壮大增收产业上,大力发展果品、草畜、洋芋等特色产业。124个项目村中,有71村实现了果园全覆盖,16村成为养殖专业村,辐射发展果园化专业乡13个,养殖大户4500户,年种植新品种洋芋30万亩以上。群众从三大产业中人均纯收入201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三是围绕改善发展条件,走基础先行、综合治理的路子。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项目村共完成工程造林13万亩,建成提灌、塘坝等水利工程52处,集雨水窖1.8万眼,完成自来水入户2.7万户,新修梯田13.6万亩,道路1476公里,建成村小学96所,村民服务中心124所,改造农村电网270公里,贫困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四是围绕提升发展能力,走技术推广、科教扶贫的路子。从破解群众思想贫穷、观念落后、技能缺乏入手,实施了“领出去看、请进来讲、沉下去教”三步走培训计划,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项目村劳动力基本实现了3次以上轮训,贫困家庭主要劳力基本掌握了1—2项先进实用技术。五是围绕扩大扶贫效应,走以点串线、连片开发的路子。针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产业培育难、设施共享难、巩固提升难和脱贫速度慢“三难一慢”的问题,县上提出了以点串线、轴线开发、整村整区域推进的扶贫新思路,最大限度地推动公共服务向周边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延伸,特色产业向相邻村扩大。近10年,辐射周边197村同步发展,带动建成了8个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示范带。六是围绕创新扶贫机制,走部门联动、高效运作的路子。县上立足推进大扶贫、培育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县级领导划片包干,跟踪问效,在布局安排上注重整合涉农项目,实施拼盘开发,形成了各把一关、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同时,注重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取得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巩固,三年上水平、五年大发展”的良好成效,有力地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项目效益。

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在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五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坚持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由点到线,集线成片,块带结合,整流域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效益。二是坚持改善基础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特色,才能实现农业增产、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外部“输血”与自我“造血”相结合,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才能达到扶贫扶志、治贫治本的根本目标。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集合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广益,才能增强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五是坚持持续开发与巩固提高相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后续管理,巩固建设成果,才能提升发展水平。

第5篇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目前,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既是先进性教育的要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为此,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素质。

第一,提高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就必须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能力。一方面要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自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经济,并努力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避免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谋取局部的眼前利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使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上,使农村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示范和表率。

第二,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党在农村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善于做政策的宣传员,向群众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自觉带头落实工作,做执行政策的模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加强。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还要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基本法律法规的内涵,特别是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违法的事不干,违纪的事不做,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涉及群众权益的利益矛盾,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依法办事。

第三,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涉及群众利益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各种纠纷,影响稳定。这就需要农村党员干部既要做发展的推动者,又要做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不断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把先进性落实到维护社会稳定上。农村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经常性地做好应对各种矛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旦发生矛盾,切忌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多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矛盾不激化,事态不失控。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引领农村新风尚,在树文明乡风,建设和谐农村中体现先进性。

第四,提高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能力。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缩手缩脚,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农村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始终站在农村发展的前沿,紧紧把握农村工作发展的脉搏,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能为了担心个人进退得失而裹足不前。要勇于走出田间地头,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带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为群众致富找门路、趟路子,当好带领广大群众发展致富的带头人。

第6篇

一、确立新路子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不仅是人道主义精神对全社会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谷城县委、县政府一直很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搞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首先,从全县残疾人分布情况来看,有4万多名残疾人生活在农村,生活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重点在农村,大头在山区,必须走靠山脱贫、依山致富的路子;其次,从全县的地理特色、资源优势来看,谷城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80%的版图面积是山区,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潜力在山区,优势在山区,必须走靠山脱贫、依山致富的路子;再次,从全县已有的扶贫开发成功实践来看,可利用山区资源发展食用菌栽培、茶叶生产、花椒种植、特色养殖等项目。同时在开发上述项目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致富典型。因此,解决残疾人的脱贫问题,有现成的模式,有典型引路,靠山脱贫、依山致富的路子是走得通的。

通过对本地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谷城残疾人贫困的原因在山,发展经济的优势在山,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在山。搞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必须靠山脱贫,依山致富。

二、探索新途径

(一)抓重点,发展种养项目。山区的优势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山场资源。只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山区残疾人的脱贫问题就有希望解决。因此,我们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

1.发展食用菌栽培。全县山区到处都长有丰富的桦栎木,而桦栎木是栽培食用菌最好的原材料。谷城历来有生产食用菌的传统,技术力量雄厚,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很适合残疾人参加,缺的只是启动资金。自1996年以来,我们利用康复扶贫贷款在4个乡镇滚动扶持了3500多户残疾人发展食用菌生产,每户年增加纯收入达800至1200元,为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五山镇残疾人蔡以芝夫妇,通过发展食用菌生产,不仅还掉了2万多元的债务,而且盖起了新楼房。

2.发展茶叶生产。谷城是全国闻名的茶叶之乡,有规模的茶园4万多亩,年产值8000多万元。茶叶生产、管理技术容易掌握,劳动强度不大,因此有许多残疾人参加。我们从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对参加茶叶生产的残疾人给予支持。资金方面,向残疾人每户发放1000元小额信贷,作为他们的启动资金;技术方面,将技术资料翻印后分发给他们;销售方面,让残疾人与茶叶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和收购保护价,使残疾人加入到“公司+农户”的农业公司中去,达到公司、农户“双赢”。残疾人杜立江从事茶叶生产后,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如今已成为远近有名的“茶老板”,年获利3万余元。

3.发展花椒种植。我县冷集镇地处汉江之滨,土质非常适合花椒生长。经过几年的开发,如今已形成了万亩花椒基地。花椒种植和茶叶生产、管理相似,劳动强度不大,比较适合残疾人参加。我们对从事花椒种植的残疾人按照茶叶生产模式对其进行扶持。1300多名残疾人通过种植花椒先后实现了脱贫。肢残人黄德军自从种上了花椒后,他家的4.6亩花椒如今每年能获利5000至8000元,相当于以前全家两年的收入。

4.发展特色养殖。利用丰富的山场资源,扶持残疾人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等项目,效果十分显著。椐统计,全县通过我们扶持的残疾人每年可出栏牛1300头,羊55000只,猪30000头,土鸡40万只,产值达6500万元,户均增收300至600元。

(二)抓难点,纳入全县扶贫规划,实现共同致富。

全县3万名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就有1.6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3%。这么多的贫困残疾人,单靠残联一个或几个部门去解决是难以奏效的,而残疾人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县扶贫攻坚的全局。农村残疾人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解决贫困残疾人温饱问题并非一日之功。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已脱贫的残疾人还可能返贫。因此,残疾人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全县扶贫规划,统筹规划,统一安排。

近年来,谷城县委、县政府针对残疾人扶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从资金、技术、物资上对残疾人给予倾斜支持。同时,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间广泛开展“一助一”、“结对子”等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每人帮扶一户贫困残疾人,用3到6年的时间使他们摆脱贫困。县四大班子领导带头参与,率先垂范。县长李传寨对所包特困户采取定期专访、帮扶的办法,使所帮特困户一年内就走出了困境。这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现新突破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工作,县委、县政府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努力使我县残疾人扶贫开发取得新的突破。

1.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扶贫办、民政、财政、科技、农业、劳动、妇联、团县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县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县政府办公室专门印发文件,对每一个成员单位的职责给予了明确。

2.强化资金投入。残疾人之所以长期贫困,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启动资金。我们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用于残疾人扶贫。同时,由县政府出面与金融部门协调,每年由县残联向银行承贷100万元,滚动扶持500至800户残疾人脱贫(每户发放小额贷款1500至2000元)。另外,县政府还要求县直机关党员干部每人包扶一名残疾人,每年帮扶资金不少于200元。这样,全县每年用于残疾人扶贫开发的资金可达200万元。

3.强化技术培训。全县农村残疾人中,80%以上的残疾人具有劳动能力。然而山区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致使他们参加劳动实现自食其力的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农村残疾人文化程度偏低,要想使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对有一定文化知识、就业能力和就业要求的残疾人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年来,共组织了950多名残疾人到武汉、襄樊、十堰、东莞等地学习家电维修、服装裁缝、保健按摩等实用技术。这些残疾人学成归来后,绝大多数实现了就业,有的在家乡开起门市部自己当老板,有的则到外地打工,收入不菲,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盲人夏光友学了按摩技术后,到广东东莞开办了自己的保健按摩院,经过10多年的努力,如今资产已达200多万元,并吸纳了23名残疾人就业。

第7篇

2013年上半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乡“挂包帮”工作紧紧围绕全乡工作大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贫困村帮扶工作,以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建设、结对帮扶、调解为目标,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我乡2013年上半年“挂包帮”工作总结于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了把全乡“挂包帮”活动落到实处,乡上成立了以书记、乡长为组长,乡党政领导为成员的“挂包帮”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乡“挂包帮”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由同志负责全乡“挂包帮”活动日常事务。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帮扶村完成了3公里便民路改造;帮扶村等新建及整治10口,新建及整修蓄水池4口,新建及整治渠道6公里。全乡新建入户沼气池150口,新建卫生井120口,解决乡场镇饮水困难群众450余人。

2、强化产业发展。公路沿线集中种植九叶青花椒400亩,种植核桃600亩,树1000亩,2013年大春种植水稻3280亩,玉米5910亩;养殖红田鱼600亩,发展生猪养殖大户3户,发展种植大户3户。

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帮扶社区完成村级阵地建设,并购置了办公设施设备。

4、强化基础组织建设。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着力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大加强。一是对分类定级为中间支部和后进党支部的,落实领导进行挂点,制定整改措施,在2013年11月底前上档升位;二是帮助落实好“一定三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求,选优训强干部队伍,全乡4个支部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三是帮助3个村完善了组织工作制度,提高了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5、认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乡党政领导12人实行每人挂一个支部、一个企业、联系一户帮扶群众,帮助支部强化队伍、加强建设、发挥堡垒作用、创优争先。帮助企业协调问题、强化服务、保证企业日常生产。帮助所联系的农户,寻找一条致富的路子。全乡机关干部20余人,每人联系2户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送去致富信息,发展一条致富路子,确保增收。

总之,我乡2013年上半年“挂包帮”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下半年,我们将围绕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增添措施,开拓创新,全面完成“挂包帮”活动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帮扶成效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第8篇

编者按:她貌不惊人,却有一股决不认输的韧劲;她身在农家,却为群众脱贫致富任劳任怨;她默默无闻,却深受群众尊重和信任。10多年她充分发挥大山的优势,带领山区群众走上一条勤劳致富的新路子。**就是该镇**村的妇女主任。她带领周边3村100多村民,在山靠山,大力开发杨桐树等来料加工产业,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50多万元,成了**镇第一个立足山区带领致富的农村女经纪人。她始终坚持“诚实守信、保质保量”的经营理念。10年多来,为了保证质量,她对加工人员严格要求,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会加工技术,对收回的产品一件件地验收。正因为**的热心和真诚,10多年为周边群众增加收入500多万元。**等人用她的勤劳、守信、真诚、热情,不仅成了厂家信任的经纪人,而且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富民”带头人。

她貌不惊人,却有一股决不认输的韧劲;她身在农家,却为群众脱贫致富任劳任怨;她默默无闻,却深受群众尊重和信任。她就是**县**镇的**,10多年她充分发挥大山的优势,带领山区群众走上一条勤劳致富的新路子。

在山靠山妇女勤劳

**县**镇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境内拥有**飞瀑、华顶森林公园、铜壶滴漏、高明寺、万年寺等众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寺院,等而且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当丰富的山区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86.9%,周边大山有稀的动植物资源。

一直以来该镇的妇女群众在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山风景地貌等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药材、笋竹、名优水果、高山蘑菇等主导农业产业发家致富外,农闲之余她们还充分发挥勤劳能干的特色本领,在农闲季节上山采集一些药材等已成为山区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诚实守信群众信任

**就是该镇**村的妇女主任,今年45岁。1999年至今她带领周边3村100多村民,在山靠山,大力开发杨桐树等来料加工产业,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50多万元,成了**镇第一个立足山区带领致富的农村女经纪人。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邻县新昌亲戚里得知,有日本客户在他们那里高价回收杨桐树叶,得知这一情况后她非常兴奋,想方设法联系到客户接下这比业务,没想到这项业务一做就是10年。业务接下后,她始终坚持“诚实守信、保质保量”的经营理念。10年多来,为了保证质量,她对加工人员严格要求,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会加工技术,对收回的产品一件件地验收。为了按时交货,她有时还要挨家挨户地动员,上门收货,经常工作到深夜,对于有困难的妇女,**总是及时伸出热情之手。遇到厂方不能及时结清款项时,她总是自己想办法先垫上,从不拖欠工资。

带领致富声远名扬

正因为**的热心和真诚,10多年为周边群众增加收入500多万元,**年该镇克服了年初罕见的冰冻灾害和下半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人均收入4777元,同比增长12%,这其中离不开象**等人通过她们的辛劳而实现的增收。

在农业产业化强镇建设和来料加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等人用她的勤劳、守信、真诚、热情,不仅成了厂家信任的经纪人,而且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富民”带头人。

第9篇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支部建在产业链。围绕农村产业发展。突破地域和行政区划限制,依托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示范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在产业链上示范创业。镇伯林、金民、田驰三家果业公司联合成立了镇果品协会党支部,对全镇果品统一销售管理,苹果远销至东南亚、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年苹果销售量达到4000多吨,收入达1000多万元。镇依托南山苹果协会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服务带动作用,引进苹果集团、晟林果业等7家企业,集中连片建成果品基地4500亩,并对全镇苹果产业实行统一规范管理、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和品牌商标,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问题。全区有41家农头企业和产业协会建立了党支部,支部的引领和协会的带动下,全区果品面积达到55万亩,总产值达6.7亿元,其中苹果面积达到33.8万亩,苹果在国内外创出了品牌,年直接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

二是发挥先锋作用。党员聚在产业链。注重把从事相同产业的党员组织起来。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采取教育培训、技术服务、信息传递、低息贷款等措施。提高党员致富能力,产业发展中率先示范。镇二十铺村党员武正权带领12名党员成立了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183人,发展苹果2000多亩,年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镇汪李村7名党员成立了养殖业协会,发展养殖小区2个,生猪年存栏量5000头,年产值达1000万元。目前,全区农头企业、专业协会710多名党员中,"党员致富能手"达580多名。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群众富在产业链。以产业党建为平台。为群众出点子、供信息、传技术,采取协会联支部、支部联党员、党员联群众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社棠镇下曲村将132名葡萄种植大户联合起来,成立下曲葡萄专业技术协会,并与东山、郭坪、咀头三村成立联合党总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带动三村栽植葡萄400余亩,进一步壮大了下曲葡萄产业发展规模。镇在后川村成立"农家乐"旅游协会,组织12名"农家乐"党员与周边村51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业,辐射带动全镇150多户群众走上"农家乐"旅游致富的路子。截止目前,全区309家农头企业、专业协会党员与困难群众建立帮扶对子540多对,吸纳会员2.5万多人,带动农户8.7万多户,全区仅果品收入达千万元的村3个、5万元以上的农户560多户,靠果品产业致富买私家车的农户达120户。

四是注重示范引导。产业链上积极培树典型。镇张白村农民党员陶军创办众兴菌业有限公司后。为周边地区16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典型树在产业链。通过开展"先锋"创建、争当强农惠农先锋和致富先锋、开设致富能手宣传专栏、打造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出资为张白村建起了5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为300户菇农供应菌种,公司年上交利税达210多万元,先后被省、市、区评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其本人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先锋双百"创建活动中,区委命名表彰"强农惠民"先锋20名、农村致富先锋30名,产业链上树立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广大农村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致富先锋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各项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10篇

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带来的突出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单薄。由于没有属于村级集体支配和运用的财力,一些村级组织的运转举步维艰:村级组织没钱办事,村干部误工补贴难以兑现,一些村集体的公共开支要村干部先行垫上却长期不能报销,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一些村干部无心于村级组织工作,村级组织难以承担起组织和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据调查,在遂昌全县390个村中,只有142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持续在1万元以上,仅占全县行政村数的36.4%,而大多数村还处于“空壳村”状态。

2.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级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削弱。在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的条件下,大部分村民凭借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自身的聪明勤奋先富了起来;然而一些村由于忽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集体经济萎缩衰退,村集体入不敷出,村级组织的功能弱化,威信下降。调查发现,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如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在一些村难以实施;一些村的村级事务由先富起来的小老板直接影响和操纵,少数小老板采用以一次性支持村集体经济1~2万元的做法,公开要求村支书、主任推举他当选人民代表或村干部。而这些经济薄弱村的当家人也放弃原则、网开一面。这些小老板以此变相贿选的手段捞取政治资本后,便寻求更大的投机逐利机会。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这样的村组织战斗力何在,如何担当得起带领全体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3.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集体公益事业无力兴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村级组织承担起大量村级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调研发现,一些村级组织没有经费来源,根本无钱进行村集体公益事业,如村内道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村级集体资源的开发等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较为突出,村民怨声载道,村两委干部威信难以树立;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资金缺乏,村两委也难以有效地组织带领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以致村级基层组织凝聚力下降,群众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

由此看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村级集体经济处境窘困,已经严重影响了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利于农村基层工作水平的提升,妨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

二、村级集体经济难以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一些村干部和群众只考虑个人和家庭经济发展,不关心、不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一些村干部和群众缺乏艰苦创业精神,认为兴业办厂的资源、资金、门路都缺乏,畏难情绪严重。二是基础条件较差。一些山村偏远、交通闭塞,对外联系和交流不便;一些村将几乎所有的耕地、山林分包到户经营,导致村集体缺乏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村集体固定经营性收入项目少,无稳定的经济来源。三是私心杂念作怪,能力素质不高。部分基层干部工作避重就轻,只知当家用钱,不知当家理财;一些村干部头脑中搞政绩、形象工程的思想严重,不顾财力实际,热衷于上马能看得见、摸得着、马上能出形象的公建项目,只重视养“不下蛋的公鸡”(指的是只投入或只消耗不产出的事项),不重视养“会下蛋的母鸡”(指的是少投入或少消耗能带来持续产出的事项);一些村干部在换届选举过程中,为了取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任,承诺上任后,为村里办几件实事,便不顾村集体经济的实际,借钱搞建设、兑承诺;部分干部觉得借钱搞建设(反正后人会还)比费尽心思抓集体经济建设来得容易,既省心又省力,他们这样做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四是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村集体生产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管好用活的机制,一些村集体茶园、山林等资产长期或无人管理,白白闲置,或被长期占用而未向村集体上缴租金,对上级下拨的项目款和补助款自领自用、财务收支票据长期不做账、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过多等。五是村级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一些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文化程度不高,年龄结构欠佳,思想观念陈旧,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本领不强。六是上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干部认识有偏差,缺乏长远观点,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只强调发展千家万户,忽视发展村集体经济,缺少深入、系统研究,缺少政策支持,缺乏工作力度,终使问题久拖不决。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本思路

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增加村民个人收入结合起来,走强村富民之路。农村经济发展,既要富农户,又要强集体,两者不可偏废。我县云峰镇长濂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中,通过组建长濂经济开发公司和长濂旅游发展公司,建设标准厂房出租,搞旅游开发经营,把村民的山林、田地和古旧物品等资产评估后作为股份入股,每年给入股的村民分红,既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带动了村民致富。

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增加村集体实际收入结合起来,走“育养母鸡”之路。集中力量发展能够带来实际收益的“造血型”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即“多养母鸡、少养公鸡”,或用力“养母鸡”,量力“养公鸡”,坚决制止为了提高集体一时收入而将村集体资产一卖了之的“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通过“养母鸡”来逐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通过“养母鸡”来逐步积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为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如口乡根竹口村,通过盘活资产、出租经营,有了稳定的集体收入后,村集体出钱建起了垃圾箱,聘请了卫生保洁员,而且每年给村民搞福利,公益事业红红火火。现任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村支书、村主任在换届选举中再次当选。该乡石仓村没有集体统管山,而农户村民山林较多,由于缺乏劳动力,多处于荒弃状态,村两委从农户手中返租倒包山林进行统一开发经营,既增加了农户收入,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十几万元。

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挥当地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走因地制宜发展之路。全县各村在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情况不一,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而必须立足当地实际,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如柘岱口乡毛阳村,地处海拔800多米的高山,近年来,随着毛阳毛峰茶叶在市场上逐渐走俏,该村把村集体所有的茶园改造后承包给村民种茶叶,每年都能收取一笔稳定的承包款。

必须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结合起来,走发展与管理并重之路。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时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开展资本经营,发展社会化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和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完善积累机制,落实各项财务公开制度和监督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清理化解历史债务,确保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我县三仁畲族乡十三都村,通过加强对村里闲置的校舍资产管理,理清各种关系后进行盘活,招租搞休闲旅游开发,使村集体也有了一笔稳定可观的租金收入。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1.找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的发展路子。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土地经营型,走以地生财的路子。对地处城镇及郊区的村,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二、三产业设施,或通过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增加集体收入;对地处山区的村,可对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资源,实行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方式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对农户无能力开发的承包地、山林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可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所得收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成;还可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村庄整治等工程,增加归村集体所有的有效土地,用于发展种养业,稳定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资本运营型,走盘活集体资产的路子。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五保户房产和废弃的学校等设施和村集体货币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使村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资源开发型,走靠资源开发增收的路子。充分挖掘村域内的山、林、水、矿产、风景等自然资源潜力,由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它资金参股进行开发,开发后采取集体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三仁乡际上村,一直以来没有稳定的集体收入,但有一块面积达二三十亩的集体荒山。经联系,一家单位与其结对扶持了3万元资金,前年春天种上了毛竹,该村支书高兴地说,再过二、三年,村集体每年便有2万元左右稳定的收入了,村里办公益事业和干部误工报酬就有了资金来源和保障。四是项目兴业型,走企业强村的路子。积极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村兴办企业,由企业独资或与其它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进行市场化经营,增加村集体收入。五是有偿服务型,走依靠服务创收的路子。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有偿社会化服务,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及时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开展购销服务,适当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村集体收入。

2.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县专门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采取“扶两头,带中间,先富帮后富”的办法。一头继续扶持贫困村,加大帮扶力度,计划从2007年起,连续用5年时间,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母鸡项目”,同时,整合各有关部门扶持农村的资金,捏指成拳,捆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建设,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增强“造血”功能,使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壮大;一头扶强,鼓励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发展二、三产业,做大做强,继续走在前列。先富帮后富,即通过扶持富村项目来帮助带动穷村脱贫。县里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政策出台后,各村两委想项目、议项目、包装项目、争取项目的积极性高涨。为避免一哄而上、工作劳而无功,我县正积极稳妥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开发模式的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的试点,今年计划扶持30个左右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在此基础上稳步推开。

3.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按照交足国家的(税),留够集体的(各种提留),剩下都是自己的(收益)分配原则,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承包到户的大田,也要按统一标准收取承包金。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面等资源,一律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突破传统的实物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如新农村规划后的旧房用地及宅基地是村集体的一笔较大资产,要根据有关政策处理好,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规定和完善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制度,实行财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同时,要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工作,把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使其健康发展。

第11篇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我镇作为全县党员大培训的试点镇,今天党员大培训工作圆满结束。参加这次培训的基层党支部共有x个,党员x名,其中农村党支部x个,农村党员x名。这次党员大培训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以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为切入口,切实提高农村党员掌握科学种养能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力,为重塑农村党员形象和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此次培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大培训活动有效开展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确保领导力量到位。为使党员大培训工作有效推进,镇党委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员大培训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制定和完善了具体的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

二、因地适宜、分期分批,确保大培训活动取得实效

根据各村发展经济、种、养等不同,以抓好农村党员和骨干农民培训为切入点,分期分批分层次抓好培训工作。

一是组织村“两委”负责人、党员学习等会议精神。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党员的政策理论素养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

二是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以我镇大棚瓜菜、果树种植、奶牛养殖、黄烟等支柱产业为主导、以涉农部门为主干,分别聘请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烟草公司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同时将课堂培训与实践辅导有机结合,语言、教材简单易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广大农村党员接受了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增强了致富能力和带富能力。

三是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法制知识培训。针对法制意识淡薄,学法用法行为不自觉,造成农村党员时有违法行为发生的情况,镇党委聘请了国土资源局专家,结合我镇实际,针对土地管理、使用、承包等法律法规进行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党员的法律意识。

三、活动效果

(一)通过这次党员集中培训使广大农村党员接受了政治思想和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增强了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深化了我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党员素质的提高,增强我镇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和活力。

(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党员大培训,党员科学种养能力明显增强。农民致富路子越走越宽阔,农民党员比进步,比致富的激情更加高昂。

第12篇

艰难的寻找

“九星村办农业,行不通!”吴恩福首先否定了这个出路,“产出低,一亩田地年收入不过千元,九星人均三分地,只能糊口,谈何致富。况且,发达的交通已经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处于上海郊区并且业已部分城市化的九星,劳动力成本上升,同全国千千万万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相比,九星发展农业已经毫无优势可言。”

“搞工业?”吴恩福向记者摊开双手,“当时全国众多农村选择工业化、搞乡镇企业的路子,但乡镇企业也有先天不足,九星也面临办工业带来的风险,既缺少资金投入,也无专业人才。”

而当时的国情是,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尚且发展困顿,多以为国企做配件生产的村办企业的发展更是前景不甚明朗。

“搞房地产开发?看似有大笔资金进帐,但实质是‘卖地’,是对未来资源的一种挤占,如果把收入分摊到未来的几十年中去,其所得不过是极少的年租金而已。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生计将无以依托。”看多了“失地既失业”的吴恩福拒绝重蹈其他村的覆辙。

吴恩福明白:上海近十多年来的城市开发,引发对土地需求的膨胀,其结果是让许多的郊区村子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村民成为市民,而作为代价的是村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

事实上,上海许多郊区的村子就是这样,一步步地高楼林立,或者厂房林立,同时村子失去土地,村民成为市民,获得政府安置,至于安置之后的结果,则要看个人所在的单位的效益。确实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扬眉吐气当征地工,又灰溜溜当下岗工;也有农民被征地补偿一次性买断而自谋职业。

破冰“村办市场”

“九星商行”是九星推出的第一个村属商业市场。当时的政策并不允许村级办市场,政策规定市场只能由工商部门来办。虽然取名为商行,但其提供场地、对外出租的性质,却是市场的范畴。

上级领导部门给了九星足够多创新的空间,在九星所属的七宝镇工商所向闵行区工商所作了汇报后,上级部门给出“试一试”的结论,由此,九星顶住压力开始了村办市场的探索。

1998年,政策瓶颈得以松动:这年7月,经闵行区人民政府批准,由闵行工商局注册颁证,九星综合市场正式成立。

于是,从8月至11月短短的3个月时间,九星村办起了五金、食品、南北干货、胶合板、农副产品五大批发市场。如今,更成功开设了包括五金、陶瓷、灯饰、石材、钢材、电器、茶叶、窗帘、家具、玻璃、菜场、水产、胶合板、防盗门、不锈钢在内的二十多类专业商品分市场区。

目前,九星村建成了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万多间、分设22个专业区域的上海规模最大的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5400多户商家、18000余名经商务工人员,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市场村和申城市场的航母。

这几年,九星村的经济效益始终保持着高位增长的势头:2005年,实现农方收益33132万元,净利润18035万元,上缴国家税收8502万元,劳均收入35000元。迄今,已经连续两年在上海市特色亿元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而在今年4月16日,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授予了上海郊区12个村“中国特色村”称号,九星村以其村办市场特色,荣获这一殊荣。除了特色经济村之外,此次评选还归出“农业精品村”、“民主管理特色村”、“民俗文化特色村”共四大类特色类型村庄。

九星模式,不可复制?

90年代的上海,经济发力,城市大发展、大建设催生了房地产热潮,带动建筑行业的火爆。而上海对房屋的需求有其非常特殊的原因:当时,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仅2平方米,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更推动了对房屋的刚性需求。

正因为九星起步时赶上上海对建筑装潢材料的巨大需求,九星才得以借助构建建筑装潢材料市场起步。如今,九星市场已成为经营以生产资料为主,建筑装潢为辅的多品种大型综合性批发零售市场。

如果不是上海房地产开发业的火爆,是不是就没有如今的九星?

从前九星是远郊区,手中的土地没人看得上;同时,1600亩的土地足够建立市场,因为市场不是只有零星的土地就可以建起来的。随着上海城市化的推进,九星成为近郊而后是城郊,这个时候要再去想拿这块土地就要付出高昂的市场拆迁费用,这也是九星市场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

九星的成功在于那套“种砖头”理论,其核心是“滚动发展模式”,九星十年里建造了60多万平方米的市场,由小到大,这期间,没有一分欠债。在建仓房没有钱付工程款时,采取的办法是给工程队免半年或者一年的租金,以商招商,而后再回收。以后的改造思路也是从低端到高端,不求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