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石油的化学变化

石油的化学变化

时间:2023-07-18 17:2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石油的化学变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石油的化学变化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变化;兴趣;实验探究;价值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3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15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乎我们的衣食住行、医药与健康、环境污染与治理、电子技术、石油化工等领域,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社会的层面考虑,学好化学能够推动材料、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从个人的层面考虑,学好化学能够引领科学的生活方式,增进健康,活跃思维,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在学习物质,研究其组成、结构、性质、变化时往往借助于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报以极大的探究兴趣。然而,这样的兴趣仅仅是对实验本身的热忱,并不足够持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分子、原子、元素等抽象、晦涩的化学概念时常因缺乏兴趣而掉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化学科学的重要性及价值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维持持久的化学学习兴趣的动力。因此,在化学学习的入门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科学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科学呢?我区使用的教材是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教材,第一节《化学真奇妙》共3课时:第一课时《化学改变了世界》(探讨化学的价值、研究内容),第二课时《神奇的化学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三课时《物质构成的奥秘》。下面以《神奇的化学变化》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归纳概括得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3. 通过对燃烧、玻璃等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材料的举例,认识到化学变化是获得新物质和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途径,感受化学学科在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2)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

四、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坩埚钳、酒精灯、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镁条、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五、 教学过程

[导入]形态万千的物质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物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神奇的变化。这些变化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这些神奇的变化。

[投影]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目标是行为的动力,当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目标的时候,就会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动得以维持和加强,最终克服困难达成目标。在上课伊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

环节一: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问题]列举纸张、饼干能发生的变化,并对列举出的变化进行分类。

[结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

[举例]生活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例子。

[质疑]为什么水沸腾、水结冰两个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提升]“新物质”是指与原物质的组成、结构不同的物质。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饼干、纸张、蜡烛能发生哪些变化?学生能列举很多。此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例可举,充分体会到化学并不神秘、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列举变化进行分类并归纳概括出每一类变化的特点,很自然地就得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通过举例、质疑等环节,及时评价学生是否真的明确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内涵与外延。

[练习]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玻璃破碎 B. 蜡烛燃烧

C. 湿衣晾干 D. 灯泡通电发光

(2)材料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材料的获得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油制成塑料 B. 砂石制取玻璃

C. 铁矿石冶炼金属铁 D. 石块磨成石刀

[过渡]化学变化为我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时时刻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祖先从铁矿石中冶炼出了铁,从此我们告别了风雨飘摇的茅草屋,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打造的楼房;我们的科学家以砂石为原料获得了玻璃,我们就跟纸糊窗说了再见,从此感受到了窗明几净的惬意与温暖;我们的化工学家用石油制造出了塑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化学变化已经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化学家们是怎样研究化学变化的呢?

设计意图:环节一与环节二的衔接,借用了关于“材料”的练习题。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评价学生对化学变化这一重要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通过产生新物质、新材料改变我们的生活,体会化学变化在人类“获取新物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化学变化如此重要,如何进行研究?引出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化学实验。既进行了方法的引领又自然地过渡到了环节二。

环节二: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演示实验](1)镁条的燃烧

(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学生分组实验](1)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2)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小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伴随着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设计意图:以上4个实验既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既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到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在动手实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本中提供了四个实验,采取何种方式呈现?我们认为:学生学习化学之初,尚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都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不切合实际;倘若都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感知体验,另一方面部分实验远观时现象不够明显,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需求。所以,我们采用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镁条的燃烧对于初学化学、缺乏基本实验技能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设计为演示实验,其余三个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在实验技能方面只涉及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但我们确定“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用于演示,因为这个实验现象明显,远观效果也非常好。同时,借助此实验的演示,指导学生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为分组实验做好实验技能上的铺垫。

[质疑]有的化学变化同时伴随多种现象。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化学变化的发生?

[小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过渡]在镁条燃烧的实验中,化学变化除了一定产生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设计意图:物质与能量是不同的概念。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初,往往将这两个概念混淆。他们认为:发光、放热也是产生新物质,而据此判断该变化为化学变化。所以,此处过渡语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引入下个环节:体会化学变化能实现能量转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强调新物质与能量是不同的概念。

环节三:体会化学变化是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途径

[过渡]人类认识的第一类化学变化是“燃烧”。燃烧为人类带来了光能和热能,而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是物质本身蕴含的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

[学生交流]蜡烛燃烧、电池充放电、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化。

[小结]化学变化是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途径。

[练习]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过程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取能量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电灯通电发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能量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热量

[提升]获取新物质和实现能量转化是人类研究化学变化的根本目的。

设计意图: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化学变化,燃烧也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类通过燃烧这个化学变化将化学能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光能与热能。通过分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电池放电、电池充电、光合作用等变化中能量的转化,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在能量转化中化学变化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过渡]化学就是这样一门神奇的科学。化学变化不断地为我们创造新物质,不断地为我们实现所需要的能量转化。通过化学变化,我们拥有了像鸟儿一样自由翱翔的翅膀 (飞机);我们可以像鱼儿一样畅游在海底(潜艇);它甚至帮我们实现了遥远的太空梦想(神九、神十、天宫一号)……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吗?有没有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变化呢?

[学生交流]有害的化学变化举例。

[问题]如何避免或延缓这些有害的化学变化?

[学生交流]可以通过低温、真空包装延缓食品的腐烂,可以通过通风防止矿井的瓦斯爆炸等等。

[提升]化学变化有益有害,学好化学、习得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控制条件控制化学变化向着有益于人类和自然的方向发展。

设计意图:前面的教学环节中所提及的化学变化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片面的认识。此处教师着意进行了一次慷慨激昂的历数化学变化的丰功伟绩的宣讲,一方面突出化学变化的价值,另一方面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认知冲突:并非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是有益的。学好化学,我们就能抑制不利变化,从而引导学生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化学变化,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根本在于学生。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素材的选取等都是为了服务学生的学习。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感知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初步体会实验在学化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燃烧、玻璃、塑料等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和材料的举例,使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通过对“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是否全部有利”进行讨论,促使学生辩证地认识化学变化,认识到可以通过控制条件来控制化学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的方向发展,初步构建物质的变化观。然而,在这节化学的入门课中,知识、技能、方法、观念的形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体会到化学变化的价值,让学生爱上这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着这样一个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有意思、更有价值。有意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化学变化乃至化学学科的价值可以将这份兴趣持久的维持下去。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贴近生活的素材或者明显的实验现象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而关于材料、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等例题的选取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价值,体会“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从本节课的实施过程看,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劲头。从学生交流和反馈练习的情况看,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第2篇

1、化学能的定义:化学能是指储存在物质当中的能量,是一种很隐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来做功,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才可以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像石油和煤的燃烧,炸药爆炸以及人吃的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时候所放出的能量,都属于化学能;

2、电能的定义:电能是指使用电以各种形式做功,即产生能量的能力。电能被广泛应用在动力、照明、化学、纺织、通信、广播等各个领域,是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经济飞跃的主要动力,

3、化学能可与电能互相转换,如原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四步教学法 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 螺旋状梯形教学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普遍实施,近年来中考化学试题出现以下四大特点。

1.试题依然立足基础,除重视考查双基即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外,同时也注重基本方法的考查。

2.注重创新,加强化学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将三个基础的考查置于解决问题的情景之中进行。

3.强调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试题的以上四点,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化学基本能力及基本素质,根据考题考点及考题特点,设计如下四步复习法,构建螺旋状梯形化学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和应试水平一起发展,效果显著。

一、基础知识回顾、识记、巩固阶段

本阶段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与识记,做到以教材为本,深刻领会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保证基础知识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本阶段充分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及识记的特点,确保教学行为有效。具体做法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将本章需要识记的基础知识以填空题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如在复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设计了如下填空题:知识清单:1.( )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物质的( )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的性质,如物质的( )等。3.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 )。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阅读题目并填空,在填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重现重点,同时标注记忆模糊和遗忘的知识点,有效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环节,通读教材,解决疑点,再次在教材中勾画重点和被遗忘的知识点,理解、有意识记重点和被遗忘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同时对教材中的精美图片、趣味知识、前沿科学等资料进行无意识记,使基础知识进一步完善。第三环节,应用尝试回忆的有效性,要求学生脱离课本填全第一环节中标注出的模糊点和遗忘的知识点,检测前两环节中的学习效果,做到基础知识点个个清。

二、基本技能的形成阶段

本阶段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根据本部分知识要点,编写选择型训练题,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内容要贴近生活、生产,贴近社会,题中问题的叙述要尽量渗透常用的化学学习方法及研究化学的基本过程和思路。如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选择题:1.我们课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①潺潺地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铁矿石冶炼成钢铁;⑤钢铁可能变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你辨析并用序号填空: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复分解反应的过程被化学家描述为“交换舞伴的交谊舞”,下列图示可以被理解为复分解反应过程的是:

所编训练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引导学生在完成选择题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对相似知识加以比较应用,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习体会探索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积累经验,为能力的形成作铺垫。第二环节,对本部分重点知识设计简单的解答题,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解决化学问题,避免出现学生会想不会说的尴尬局面。本阶段是第一阶段知识的简单应用和初步深化,在本阶段中形成的基本技能是零散的,需要在第三阶段中提高。

三、综合能力的形成阶段

在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和基本技能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能力的形成训练。本阶段通过设计与中考题型接近的简答、实验、计算等训练题,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进而用化学眼光分析化学世界,用化学方法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并用简洁规范专业的化学语言阐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的分析、实验、表达、思维能力达到同步发展,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奥秘无穷,化学与人类的生活 、生产密切相关,是化学使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讲《能源与环境》时,我选了这样一道题:空气的污染与人们使用的燃料有很大的关系,人类也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善所使用的燃料。 ①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家庭以煤为燃料,在冬季经常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其原因可能是();②到20世纪70年代,虽然仍以煤为主,但已用“蜂窝煤”取代了“煤球”,请用所学化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好处( );③到了20世纪80~90年代,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又取代了“蜂窝煤”,请说出使用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煤气的注意点( );④随着“西气东输”的全线贯通,许多用户用上了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必须将管道内注满氮气,主要目的是( );天然气本身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在使用时常在天然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加入乙硫醇的作用是( );⑤燃烧液化石油气、煤气和天然气都要用到燃气灶。燃气灶是由灶体、进气管、进风管、开关等部件组成。使用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C3H8和C4H10)的用户,在改用天然气作燃料时,需对燃气灶加以改造,你的改造方法是( ),其理由是( )。一道题呈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所用燃料的变迁,试题紧扣知识点,步步深入,难度螺旋上升,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兵场。类似的一点一滴,在综合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形成立志用化学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价值取向。

四、创新能力的开发阶段

本阶段是复习过程中的拔高阶段,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是用已有知识结合所遇到的问题提供的某些信息,进行能动思维活动,反复推敲,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智力成果。创新能力的开发是传统教学中的难点,是教与学的最高目标。经过前三阶段的复习,学生已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对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入复习的拔高阶段,教师可参考有关资料,编写形式多样的开放性试题,抛砖引玉,诱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和顿悟,摆脱习惯思维的定势影响,使思维向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发展,形成创新能力。在讲化学活动与探究问题时,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一次实验时实验室缺少滴管,我就让学生找生活中可以代替滴管的物品,学生找来很多代用品,其中一位学生买来了一次性注射器代替滴管,我觉得有点大材小用,就问学生注射器除了作滴管外还可以完成哪些实验。第二天学生设计的如图所示的方案呈现在我面前时令我惊叹不已,在学生们的眼中,注射器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万用仪器:量筒、长颈漏斗、反应容器、滴管、气体推进器、气体体积测量仪……

学生的创造力真不可低估!这一教学案例时刻提醒着我: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力的手段。此后的教学中类似的教学案例很多,这些案例进一步肯定了我的教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上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都是前一阶段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巩固加深和发展,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试能力的螺旋状提升的过程,故称之为螺旋状梯形教学法。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中考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所需化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及中考命题的趋势和特点,精心组织复习教学,摆脱题海战术,杜绝“以生之勤,补师之拙”的不良现象,正确引导学生复习,取得化学基本素质、综合能力、应试水平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潜能与创造力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

第4篇

【文章一】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的相关观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分子是原子构成的考试用书

3、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4、分子、原子都不断运动

5、分子、原子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

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7、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只是间隔改变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组成和种类都改变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中是否可以再分

10、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三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13、稀有气体原子和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但达到稳定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14、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15、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

16、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17、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18、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 Fe Ca Na K Mg H…………人体中前四位的元素的含量:O C H N

元素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19、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23、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变化,化合价一定会改变。

2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质子数

【文章二】

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物质分类

1、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般指形状改变或三态转变考试用书

2、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4、微观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得到新分子,生成新物质

5、氧化物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两种元素 ②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6、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 ②有空气或氧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7、可燃性气体+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8、提高燃烧效率的两种方法:

①有充足的空气 ②增大可燃物和空气的接触面积

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共同点有:

①都和氧气反应 ②都放出热量 ③都是氧化反应

10、特别的物理变化有:石油的分馏,干冰升华,矿石粉碎,潮解

11、特别的化学变化有:煤的干馏,物质变质,风化

12、特别的混合物:

溶液,合金,矿石,空气,煤、石油、天然气、水煤气都是混合物

13、六大营养物质:

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其中前四位是有机物,

14、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

【文章三】

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表示意义有:

①表示某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有:

①表示某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想一想哪些不符合)

③表示该物质由何种元素组成

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3、离子符号表示某离子

4、化学方程式可知:

①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③参加反应的粒子数(计量数)

5、活用:

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即原子的个数比)

③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7、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文章四】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中“三个不变”原子(元素)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一个一定变”分子种类(分子组成)一定变 ,

“一个不一定变”分子数目不一定变

元素化合物

1、氧气具有氧化性,常见的氧化剂

2、碳在氧气燃烧放出白光,产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CO2)

3、硫在空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纯氧气中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产物都有刺激性气味

4、磷在氧气中产生大量的白烟

5、镁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产物为白色的固体

6、铝在氧气燃烧产生白光,产物为白色固体,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7、铁在氧气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物为黑色固体。瓶底要放点水或铺些砂,铁丝要缚在一条小木条上。

8、铜在空气中加热由红色变黑色

9、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燃烧都产生蓝色的火焰,鉴别应看产物

10、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入肥皂水或加热

11、水净化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13、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归纳物质的性质

14、紫色石蕊遇酸液变红色,遇碱液变蓝色,酚酞遇酸不变色,酚酞遇碱变红色,指示剂遇中性试剂不变色

15、酸的性质:

①酸和指示剂反应

②酸和活泼金属反应入出氢气(注:酸只能是稀盐酸和稀硫酸,不能是 浓硫酸和硝酸)

③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

酸和某些盐反应

⑤酸和金属氧化物发生复分解反应

【文章五】

质量守恒定律

16、碱的性质:

①碱和指示剂反应

②CO2 SO2 SO3和可溶性碱反应

③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反应

盐溶液和某些碱溶液反应

17、盐的性质:

①盐溶液和某些碱溶液反应

②盐和某些盐反应

③盐和某些金属反应(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出来)

酸和某些盐反应

18、氧化物的性质:

①CO2 SO2 SO3 和水反应生成酸(也是水的性质)

②K2O Na2O BaO CaO和水反应生成可溶 性碱(也是水的性质)

③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

④金属氧化物和还原剂反应

19、金属的性质:

①金属和氧气反应

②金属和酸反应

③金属和某些盐反应

20、溶液的内容:

①溶液的三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②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的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溶质的质量

③溶解度的规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极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文章六】

气体制取和收集

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考虑:

①反应物的状态 ②反应的条件

2、收集装置的选用应考虑:

①密度和空气比较 ②该气体对水的可溶性

3、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4、制氧气的注意事项:

①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并放一小团棉花,

②氯酸钾制氧气时不能混有可燃物

③导气管应只伸入试管少许

5、制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①应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不能用碳酸钠

②应用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

③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CO2溶于水)

6、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出集气瓶口,燃烧得更旺

7、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8、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9、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第5篇

喷嘴孔径不同:液化气炉灶液化石油气出气口小。天然气炉灶天然气出气口较大。

气体成分不同: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为地下岩层里面储存古代动物经化学变化产生。液化石油气是石化产品,主要成分是碳4(丁烷)。

炉具标牌字母不同:天然气炉具标牌上用“T”标注。液化气炉具上用“Y”或“R”表示。

液化气灶与天然气灶的区别:

1、通常煤气的的压力大、燃气喷嘴孔径小,而天然气压力小、孔径大,所以不能混用。另外在设计灶具时,通常还关心空气中氧(20。9%)助燃量,即混比,液化石油气要求的空气多,相应其它两种就少。

2、天然气灶和煤气灶的工作原理和外形都差不多,不同的是气咀的孔眼不同,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和煤气的燃烧热值不同,还有就是压力不同。天然气的压力是2800帕,管道煤气的压力是2000帕。管道煤气灶可以改成天然气灶。这过程需要把灶具的喷嘴和火盖更改一下就可以了。

3、从燃烧特征讲,天然气与煤气不具备互换性,因而燃气向天然气转换的时候,必须对原有煤气灶具、器具、计量表、输配管网进行更换或改造。其中人工煤气燃具应该改造或更新为天然气燃具,家用灶具通过更换喷嘴、火孔盖改制成天然气灶具。家用热水器通过更换喷嘴(主火、长明火等)燃烧器改制成天然气热水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的知识1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

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

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

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

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

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

金属与氧气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

初三化学的知识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实验

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

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

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初三化学的知识3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

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

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

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第7篇

关键词 化学观念建构 能量观 初中化学教科书 科学探究

1 能量观的内涵

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地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化学能量观作为重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九年级学生初学化学期间就开始逐步建构,是认识物质世界、理解科学的关键观念,有利于学生了解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思维方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教授认为: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总观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化学知识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来的。当学生在多年以后逐渐地将所学的学科知识遗忘,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学习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这些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时候观念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能量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化学学科研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是研究物质的理科课程的共通问题;然而现在对中学化学的教学研究中,多数偏向于微粒观、元素观、变化观等,缺乏对能量观的研究;有的研究将能量观点纳入变化观之中分析。梁永平教授对中学化学能量观提炼出以下要点:(1)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具有内能;(2)核外电子按照能量高低分层运动;(3)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使原子处于能量较低的稳定状态;(4)物质转化过程伴随有能量转化;(5)物质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是物质转化的必要条件;(6)物质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7)原子核内贮存有巨大的能量。梁永平教授认为能量观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能量思维方式,了解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思维方法等。此外梁永平教授还探讨了能量观建构的基本策略。该阐述虽然详尽,但由于能量观基于物理学习,又与微观世界联系,抽象程度比较高,所以多在高中阶段关注,初中阶段则鲜有研究和实践。

学生在九年级初次接触化学,启蒙阶段其实是建构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联系的基础上将与能量有关的化学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能量观的重要性,有利于丰富、完善初中化学教学的内容。

2 课标与教材中能量观点分模块例析

我们按照九年级化学的“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5个模块,分别举例对能量观进行阐述。

2.1物质的化学变化

正如上文提及,能量观往往作为变化观的一部分,能量变化是化学变化的重要特征,所以该模块是最直接体现能量观的部分,在课程标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二级主题中,明确指出“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人教版修订教材在第一单元课题1阐述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时,明确指出“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点明了这种能量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重要特征,并且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存在多样性。

课程标准在本模块里提供了3则与能量相关的学习情境素材。

[例1]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的热量能煮熟鸡蛋

该素材在人教版修订教材中,被安排在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作为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导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的体验有利于消除迷思概念: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吗。该课题借此明确点明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体现利用化学反应释放能量的燃料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原教材曾经应用镁条与盐酸的化学反应作为例证,但与如今的实验相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太远。生石灰取材于食品干燥剂方便易得,与水的化学反应既是生活中制备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方法,又作为九年级化学中获得碱的重要途径;既是历史典故背后的化学道理,又是生活中即热饭盒的运作原理,也可以作为误服干燥剂带来的伤害解释之一。

[例2]葡萄糖在体内释放能量

作为对人体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该案例最早出现在生物教材中。但是此时初中生在物理中还没有学习到能量的概念,所以难以深入体会。在人教版化学教材“氧气”课题中,动植物的呼吸作为典型的缓慢氧化之一,并指出放热是氧化反应的特征之一,但是在缓慢氧化中并不容易被察觉。在“人类的重要营养物质”课题中,明确给出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缓慢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放出能量的作用是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并且用1g葡萄糖释放的能量数值、糖类提供能量占据人体所需的百分比等数据强化该反应释放能量的意义所在。

由于该模块是化学的学习基础,且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所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将以上2则案例分散在“燃料及其应用”、“化学与生活”2个单元中。

[例3]干电池和充电电池

电池与化学主要是高中化学课程内的重要学习内容,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直给出这样的建议,尤其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列出“观察铜锌原电池实验”。人教版教材没有安排该实验和详细知识介绍,只在“金属资源保护”中介绍了废旧电池的污染。其实该素材能充分体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而且学习物理教材中的水果电池已经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初步了解,所以九年级化学教学已经具备了介绍化学电池的基础,沪教版教材在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中,针对“能源的综合利用”,并结合生活、科技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铜锌原电池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化学反应形式;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就是电解水,但教材的重点落在微观解释,也没有对其他电解反应过多阐述。

2.2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转化过程中伴随有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相互转化,这种认识不是通过告知的方式形成的,而需要在化学变化现象的不断积累中得到强化。在建立化学变化概念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到有新物质生成的关键特征,也要注意到所伴随的热能、光能等现象。所以化学物质的反应事实是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中学习、体验能量变化的重要载体。具体事实的学习是化学能量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事实积累,很难形成一定的化学能量观。

[例1]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九年级化学最重要的一类放热反应,课标要求“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教材中体现为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一氧化碳以及以甲烷、乙醇为代表的诸多有机物与氧气的反应。氧化反应的能量释放通过实验现象多有呈现,例如铁丝燃烧时的熔化与火星四射都是能量释放的效果;又如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大量放热,如果不冷却就继续实验,会导致实验误差;碳单质、氢气、酒精、甲烷和一氧化碳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放热更加是它们成为燃料的先决条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还可以通过光能形式释放,例如镁条、硫黄等物质燃烧中的发光现象。

[例2]溶解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不是单纯的物理变化,其中伴随的能量变化其实也涉及到微粒的运动与作用力,当然九年级教材只要求从温度表征层面了解即可。课标里在“水与常见的溶液”二级标准中提出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有“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3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人教版教材也有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与该建议配套,不仅要求观察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还要求记录溶解前后的液体温度具体数值并加以比较,来了解溶解吸放热的情况——这是一种半定量的实验思维去建构能量观的教材呈现方式。另外,人教版教材在“浓硫酸的腐蚀性”部分,强化突出浓硫酸稀释实验,并提示通过触觉感知、现象分析等途径了解这一典型的溶解放热现象,以此点明稀释要点。

2.3物质构成的奥秘

微观世界同样伴随着种种能量变化,虽然九年级尚未涉及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问题,但是核外电子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反映,核外电子按照能量高低分层运动,这在人教版“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中有明确描述。

而分子和原子本身就具有能量,温度越高,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就越剧烈,物质具有的热能就越大。人教版教材中利用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加快的案例进行了例证。

课程标准要求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虽然相关知识在物理中已经涉及,但是九年级化学需要学生了解温度对物质微粒运动和间距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其对物质三态转化的影响。

2.4化学与社会发展

能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三要素之一,人类研究能量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获取和应用。所以“化学与社会发展”模块与其他模块充分联系,有利于在知识在社会和生活的应用中建构能量观。

[例1]燃烧和燃料

燃烧作为氧化反应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放热反应之一。笔者认为教学中不应只拘泥于“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还需要了解那些加热释放氧气的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氯酸钾、硝酸钾和双氧水等同样会体现助燃的效果,所以在药品存放、使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这一点在事实水平上能强化学生对燃烧的理解,也能完善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当学生在日后的深入学习中对于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理解性认识,就可以在氧化还原水平上认识燃烧现象,从而将发光、发热与原子得失电子等事实联系起来。虽然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中无须从微观层面诠释燃烧和氧化反应,但是在能量观建构中不断发展对燃烧现象的理解,也是强化物质转化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的重要举措。

基于燃烧反应,一些热值高、来源广的可燃物,成为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燃料。在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人教版教材以碳的不完全燃烧为例,指出不完全燃烧导致的燃料燃烧利用率降低,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空气;还从燃烧三要素角度提出燃料充分燃烧的2种方法。

[例2]为人类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

课程标准中要求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其中最主要是供能物质,除了葡萄糖为代表的糖类,还有蛋白质和油脂。人教版教材对这些营养物质的供能数据和对人体一日的需求满足百分比做出定量描述,见表1。

2.5科学探究

人教版教材里,科学探究模块的要求除了在第一单元有独立的设置,大部分内容通常渗透在各个课题的教学中。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外在表征,在“走进化学世界”单元里,能量观渗透在蜡烛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测定之中。而作为最常见的反应条件之一的加热,则是一种为反应体系提供能量的方法。

3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能量观建构的建议

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能量的观点渗透在九年级化学各个模块,且不能通过孤立的知识呈现出来,往往需要不同模块的联系和支撑。例如,课程标准里“物质的化学变化”模块提供的2则情境素材(生石灰与水的反应、葡萄糖的供能反应),在教材中分别出现在“燃料及其利用”、“化学与生活”2个单元中,体现与“化学与社会发展”模块的综合。笔者结合在江苏书人教育集团面向化学特长生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建构能量观的建议。

3.1吸热还是放热

判断一个化学反应吸热还是放热,逐步建构能量观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请学生去感受实验中的温度变化。生石灰与水反应,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温度的变化给予学生最直接的体验,而且请同学在不同时间段感受温度逐步升高的趋势;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别只局限于实验原理和装置,也让学生摸摸试管——也是烫的;酸碱中和时,不要局限于指示剂的变色这种明显的现象,也让学生触摸试管——热的。几次摸试管就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热量从哪里来的疑问和思考,通过温度变化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建构化学能量观。

观念建构教学的问题还应有一定开放性和挑战性,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到层次、范围不同的结论。

例如,在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有很多放热反应的典型案例,但是人教版教材对吸热反应只提及一句话: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建议在这里补充另一个吸热反应的实验:氢氧化钡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在烧杯中研磨,实验前,在烧杯底部放一片硬塑料片,在硬塑料片上滴2滴水,再将固体混合物研磨,过一会儿硬塑料片就和烧杯粘在一起。

由这个补充实验想到:判断一个变化(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吸热还是放热,是否只有各种教辅书上提及的温度计的方法?以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放热除了对温度有影响,还会引起气体压强、空间体积、物质溶解度、物质状态等的变化。结合学生的思维我们得出如下几种可能的角度:①温度的变化,除了使用温度计外,用手去触摸感受最直接但是无法定量比较,基于目前化学实验教学的现代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字化实验在监测温度变化中的应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即时反映温度的改变趋势和变化幅度,是作为研究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重要手段;②气压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如图1的实验装置,由于溶解放热会引起气体压强增大,所以通过观察液面a、b的变化进行判断;③可以通过一个体积可变但压强恒定的容器(例如带活塞的气缸),观察活塞的运动,了解体积的变化;④如图2所示,将烧杯置于涂有石蜡的木块上,再将浓硫酸和水混合,通过观察石蜡状态的变化,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⑤如图3所示,将浓硫酸和水混合后的试管放在盛有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观察固体的析出情况。

通过实验表征观察、分析能量变化,是重要的化学学科方法,也是建构能量观的重要途径。

3.2拓展对燃料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的“化石燃料的利用”、“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教学常常陷入科普化怪圈,如何让这部分内容化学味道浓厚一些?例如以下这些问题就不拘泥于一般的考试题目,但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问题深入思考,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

(1)燃烧能为我们做什么?

(2)是不是所有可燃物都可以充当燃料?充当燃料必须具备怎样的特征?

(3)联系国内现状,如何综合分析国内大众使用三大化石燃料的利弊?

(4)给出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价格和热值,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家庭使用哪种气体燃料最经济?

如果与其他单元联系,则可以有更有意义的问题衍生出来。观念建构的问题本身应该潜在地体现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同时它又蕴含着新的关系和规律,这种联系不只是针对问题的表面特征,更主要的是针对问题中的深层关系和结构,即在观念层面上有联系。例如与科学探究模块中加热这一操作融合,可以提问:

(1)实验室里有多少种加热的手段为化学反应提供条件?

(2)如何在实验中节省能源?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燃料话题可以联系社会与科技发展,既有利于强化能量观,也体现考试的热点。例如秸秆的不完全燃烧造成了烟霾的污染,而充分利用秸秆,是改变条件促使其充分燃烧呢?还是将秸秆转化为其他可燃气体来完成生物质能一化学能一热能的转变呢?

3.3放热反应与反应类型

中考化学复习需要知识的系统化归纳,需要针对大量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分析其中规律。从能量变化角度分类是一种体现能量观建构的新颖角度。在“物质的化学变化”模块复习中,可以提问: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各有哪些放热反应的典型实例?再举出2例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放热反应。

第8篇

【关键词】集输管线 腐蚀穿孔机理 含聚浓度高

1 集输管线腐蚀现状调查

在计量间所构成的系统中,油井具有相同的掺水压力,水井具有相同的注入压力,所以以计量间为中心的小区块内的油水井在输送介质、干线压力、管线材料以致投产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将一个计量间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用计量间平均穿孔速率来表征该区块腐蚀的程度(没发生腐蚀穿孔的不统计在内)。

图1 井网管线腐蚀情况分布图

结果表明该工业区为腐蚀严重地区,东部尤为严重。该工业区有各类管线347条共计1026处发生腐蚀穿孔,腐蚀管线占全矿总管线数量的20.7%,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并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2 探寻管线穿孔机理

2.1 取样分析,进行室内模拟实验

根据所查资料表明,该区矿化度为5633.75m g/L,而其他区块矿化度为4327.62mg/L,该区矿化度明显偏高。

金属腐蚀是在周围介质作用下,由于化学变化、电化学变化或物理溶解而产生的破坏或变质。影响金属腐蚀的原因很多,如环境、土壤、细菌、杂散电流、管线材质等。一是Cl-对腐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不均匀地吸附在金属局部某些点上,从而使得吸附部位的金属表面得到活化。Cl-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透过保护膜层,加速腐蚀的进行。二是SO42-为硫酸盐还原菌提供条件,细菌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对腐蚀产生促进作用,最终构成腐蚀化学环境。三是矿化度增大促进平均腐蚀速率升高 。

对该区内的深度处理水、中转站总掺水、计量间掺水、某井掺水及回油进行取样及介质成分分析。发现水样中SO42-含量相对于其他水样过高,促进管线的腐蚀,所以说聚驱在管线腐蚀穿孔上面临巨大压力;而单井水样中Cl-具含量最高,加速了管线的腐蚀程度。

2.2 明确管线腐蚀穿孔机理

2.2.1 宏观分析失效管段腐蚀穿孔机理

某井2011年穿孔15次,腐蚀严重。该井管线2003年底投产,为φ60×3.5的20#C钢管。该管段为回油管道,内表面附着有油,用石油醚初步清洗后,仍然未除干净,表面呈现黑亮色。表面无塑性变形,无裂纹;凹凸不一,有颗粒状和层片状的覆盖物,致密,结合力较强,黑色覆盖层不易脱落。从腐蚀情况看,已脱落覆盖物下部明显有腐蚀发生,腐蚀产物呈红褐色,有多处穿孔,最大穿孔直径达16mm;从分布看,无明显规律,但密度很大,比较集中,50cm长的管段上穿孔数量达8处,相当严重。

观察切割后管段端面,管壁薄厚不一,厚度范围在0.5mm-3.5mm之间,覆盖物厚度约为0.1mm。从宏观形态初步判断可知:(1)腐蚀产物主要以红褐色为主,产物中有Fe3O4存在,腐蚀产物表面还附着有黑色的垢层,需做XRD进一步判断其物相组成。(2)从腐蚀孔结构形态上初步判断,主要是内腐蚀造成管道穿孔。

2.2.2 微观分析失效管段腐蚀穿孔机理

对该井聚驱回油管道失效管段进行管线材质分析、管线断口电竞扫描、管线内外表面X射线衍射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以微观的角度探寻管线腐蚀穿孔乃至失效的具体原因并得出初步结论。

通过电镜扫描看出,断口表面附着大量的腐蚀产物,看不到管道基体,腐蚀产物分布杂乱无章,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其上有裂纹存在,表明存在应力,或者多项产物共存,而且存在可溶性、形核、生长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其次腐蚀产物不致密,呈多层分布,错落无序,为给二次、三次腐蚀(点蚀)创造了条件。管线有明显裂纹存在,裂纹穿越多层腐蚀产物层,裂纹的扩展是沿着小的腐蚀孔生长的,使得小腐蚀孔连成线,裂纹继续生长,直至腐蚀产物层断裂,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剥离基体表面。

图3 管线外表面X衍射分析曲线

管线内表面衍射曲线表明腐蚀最终产物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和硫化物,而断口上的团状产物,主要成分包括O、Fe、S、Na、Mg、Al、Si、S、Cl和Ca,有腐蚀产物又有垢,还伴有一些杂质化合物。

管线外表面衍射曲线表明管内壁腐蚀产物除了含有铁的氧化物,还含有少量的硫化物和氯。曲线分析得出,含有Al、Si、Ca等其它氧化物,形成氧化物的结垢层,随着垢下腐蚀的进行,垢层与基体结合力越来越小,直至垢层剥离,漏出带有少量腐蚀的基体,腐蚀产物及垢层会交替剥离,使管壁变得越来越薄。

(3)腐蚀严重管段的腐蚀主要是硫化物破坏了氧化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出现了电极电位的不均衡,在Cl-等离子的参与下,使得钝化膜破坏与修复产生了交替,基体逐区域逐层被腐蚀掉。

(4)通过化验分析结果反映出化学元素对管线腐蚀的影响很大,极易产生内腐蚀现象,导致管线穿孔,进一步加大腐蚀速率的升高。

参考文献

[1] 杨文治,等.腐蚀与防护全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第9篇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彩、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一种需求,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从趣味实验、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视频、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或危险操作中解脱出来,更专注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引导学生走向知识,避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倾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讲到镁的性质探究时,通过播放节日天安门前的焰火,焰火内的药剂。激战前的信号弹等影像资料,激起了学生展开探究的浓厚兴趣。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展示篝火晚会、煤炉烧饭、奥运圣火、火箭发射这样四幅图片,同学们会带着好奇观察、联想、交流,为继续学习准备了动力。化学课还有许多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在以前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拓展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将学生情感激发起来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成为“粉丝”“影迷”等,一方面是因为处在这一年龄阶段存在一些不成熟认识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他们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章节间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的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含金量。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收集报纸、刊物、视频中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及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

例如,讲到“铁的冶炼合金”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空气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城市霓虹灯夜景等,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时,播放电视连续剧《悲情母子》中用亚硝酸钠腌咸菜、炒菜的片段,引出亚硝酸钠的一些性质。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让学生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环境。通过能源、材料、健康、环境等方面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工业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转换思维模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

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只能靠想象来进行。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三维制作,使小分子动起来、高分子转起来、晶体搭起来,使看不见的微粒化解成可视的图像、图形,变微观为宏观,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在美妙的音乐伴奏和清晰的文字注解下模拟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微观过程,把学生带到了奇妙的原子、分子变化大世界,冲击学生视觉,开拓学生思路。接着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慢放、定格和重放等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动画变化过程,把难以理解的质量守恒定律形象化,从而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难点,学生易于掌握。又如,在讲解原子概念时,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清楚地看到氧原子与氢原子的分离: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跑出来;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跑出来。通过演示,运用图形、图像把原子概念的难点化解,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这一概念。再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氧分子”和“氢分子”,再分别拆为氧原子、氢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模拟错误操作,强化实验教学,让学生实验操作规范起来

实验操作教学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仅凭教师分析错误原因及其危害,学生印象不深,实际操作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把动作放慢,实验步骤分解,把错误的原因、造成的后果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避免错误操作,同时还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强化了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例如,浓硫酸稀释操作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飞溅出来;比如,氢气的尾气处理,没有检验纯度便点燃,结果导致发生装置爆炸;又如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浓硫酸冲出试管外,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再如氯化氢尾气处理,用直导管通入水中,液体倒吸入装置导致炸裂。通过这些错误操作的模拟演示,学生不但能够找到操作错误的真正原因,而且既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又规范了自身实验操作步骤。

五、增大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学生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加大知识容量,增加教学信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获得在普通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实验和体会。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间很长,如缓慢氧化、石油和煤的形成、钢铁生锈等,学生做这些实验时间跨度比较大,在课堂上难以完成。用计算机虚拟实验,可在短时间内将实验过程用图像显示出来,使之形象化,其直观性一目了然,让学生在自然、趣味的环境中得以处理大容量的信息。

可见,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巧妙的链接组合、优美的动画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地展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强烈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这一角色塑造得活泼生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采收率 驱油 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TE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051-01

1我国油田的现况

目前我国经济在高速度地增长,国内石油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石油的进口量在不断地增加。我国的老油田已出现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在剩余的可采储量中,多是低渗油和稠油,采收难度愈来愈大,自然对采收技术与工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尽管如此,老油田的石油增产潜力很大,需要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和努力,合理应用采收率技术对老油田进行有效的开采。

2主要采油方法辩析

石油工程的技术发展最终目的就是将地下油藏最大限度地采集出来。当前世界石油界普遍存在着石油采收率不高的难题,先进的国家也只能采出原始地质储量的30%~50%的石油。为了有效地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内外石油开采行业的科技人员,探索研究了水驱、热力驱、化学驱和微生物等采油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石油采收率。

2.1注水驱油法

向油层内注水以补充采油的亏空体积,增补地层能量后再将油采出,这种方法称为压力保持法,为世界上应用最早、最普遍的水驱油法。原因是水的价格低、水源广泛、采收率高。把水注入油石层,水在岩石的微小孔隙内流动,将油驱动至生产井的采集范围内,水还能够使地层压力不减,所以注水驱油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方法。水驱油法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还存在不足的问题。如水洗油的效率还不彻底,在水驱达到经济底线时,地下油石层仍有高达50%~60%的剩余油。要将剩余油采出,还要使用工作剂或其他能量注入到油石层内,使其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达到预定的效果来驱油。

2.2聚合物溶液驱油法

聚合物溶液驱油是将聚合物溶解到注入水里,提高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注入水流度的一种驱油方法。这种方法提高了水驱油的效率,弥补了水驱油的不足。常用的聚合物有聚丙烯酰胺和多糖。聚合物驱油受岩石组成和油层条件的影响很大。地下有气顶的油藏、地层裂缝、孔洞都不能采用聚合物驱。由于聚合物驱有着工艺简单,驱油效果好,成本低等优越条件,所以比较广泛应用在采油工程上。使用聚合物驱油是需要精心设计的过程,在使用前,要从油藏的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和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保证聚合物驱油产生效果。

2.3热力采油法

热力采油方法第一类是将蒸汽从地面通过井筒注入油层,粘稠油受热后,石油粘度降低,增加了石油的流动性,使石油流畅,来提高石油的采收率。第二类是在油层内产生热量来驱油,如火烧油层法,又称为火驱。第一类热力采油法是热力采油的主要方法,是成功的强化采油措施,此法可用于稠油的油藏中,驱油效果显著。

2.4微生物采油法

微生物采油目前是具有宽广前途的采油方法。微生物采油就是利用微生物在地下油藏中繁殖生长,通过发酵代谢的过程,产生酸气,分泌表面活性剂,使石油的沾度降低,便于石油的采收。微生物产生的气体可增加地层压力,微生物产生的酸性物质可溶解石油,减低石油的粘度,增加石油的流动性,从而提高石油的采收率。微生物采油法要满足适合微生物采油油藏的基本条件,如地层的深度、温度、压力、水化学成份等等,这些因素对微生物的生存和代谢都会有影响。利用微生物采油,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施工工序简单等优点,对于低产油井和残余油层更需要微生物方法采油。

3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的措施

为了解决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的不平衡,一是要加强对我国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并要加强对老油田的技术更新和设备的改造,提高石油的采收率。二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利用我们在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到国外开发石油能源,保障我国石油的供应。三是优化人口数量,减少能源消耗。我国人口十三亿,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是消费大国,只有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率,使我国人口减少至合理的数量上,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这样对能源的消耗就有显著的下降。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十分重要,对提高单位人口生活质量和生态平衡具有现实意义。

4结语

技术进步是提高石油产量的主导。随着采收率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更先进的采收率方法会在低渗透油田、稠油田和老油田上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

一、树立学生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二、在化学课中渗透国情教育

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思想品德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国家的一些紧缺能源在化学中可将国家公布的有关统计数据的原因告诉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拟编成习题,让学生进行化学思考、练习,使学生对能源危机有所了解,同时把我国的国土资源、矿产资源从世界部分国家进行比较,在进行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有关内容教学时,从水资源在我国也不丰富,算得上中度缺水国,而且各省市水分布还不均匀,也有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现象,从多方面分析,让学习知道,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爱护水资源的好风尚。在学习H2、CO、CH4的化学性质时,结合化学与能源的关系,特别是“绿色能源”,分析H2作为氢能源的3大优点:原料来源广泛;发热量高;生成物是水无污染。CO作为能源的优点和弊端(CO有毒)对空气带来污染。CH4作为能源对我国广大农村的能源、环境卫生、农作物的肥料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潜意识的要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国情教育。结合教育,介绍空气的发现史,分子原子的发现史,元素的发现史和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从小学会协作,学会自立。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有得天独厚的学科条件。化学教师应努力创造化学实验的机会,或演示或分组或布置家庭小实验,或演示下放分组或补充趣味实验。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都应严格实验规范操作,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品质。对于失败的或效果不明显的都应重做,以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环保知识渗透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2,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又如我国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能源的利用,过度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的气体有:SO2、CO2、NO2、CO等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形成酸雨,而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相当不利,对金属材料和大理石雕塑等建筑材料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随着车辆的增多,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气体NO2也随之增多,这将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所以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增加废气处理设施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1.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结合教育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物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

2.世界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而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通过化学变化的现象及本质的认识,通过化学变化及其条件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事物处于相对运动中,又是不断变化的。用客观、微观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树立学生运动的思想。

3.量变、质变;内因,外因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处于永恒变化中,而且变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的变化。而且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结合化学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结合化学变化的条件研究,催化剂的对比实验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学习;还可以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教育,由分子结构上一下氧原子的差异,致使他们性质大不相同。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对立、统一的观念

第12篇

初三的化学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但是我们又面临着中考,时间紧迫,做好复习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知道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1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五、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六、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八、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十一、溶解性表的记忆口诀

钾钠铵盐个个溶,硝酸盐类也相同

碱溶铵钾钠钡钙,硫酸盐类除钡钙,

氯化物除银亚汞,碳磷酸盐多不溶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2一: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二:其它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

(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

(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启普发生器由三部分组成:球形漏斗、容器、导气管。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

(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写出下列物质的颜色、状态

胆矾(蓝矾、五水硫酸铜CuSO4?5H2O):蓝色固体

碱式碳酸铜(铜绿):绿色固体 黑色固体:碳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CuSO4)、氯酸钾、氯化钾、氧化镁、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锌

紫黑色:高锰酸钾 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FeSO4)

32、要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3、由双原子构成分子的气体:H2、O2、N2、Cl2、F2

34、下列由原子结构中哪部分决定: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②、元素的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④、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⑤、相对原子量由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35、学过的有机化合物:CH4(甲烷)、C2H5OH(酒精、乙醇)、CH3OH(甲醇)、CH3COOH(醋酸、乙酸)

36、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1)五个不改变:认宏观看元素的种类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从微观看原子质量、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

(2)两个一定改变:认宏观看物质种类一定改变,从微观看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3)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总和可能改变。

37、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8、写出下列物质的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沼气:CH4、煤气:CO、水煤气:CO、H2、天然气:CH4、酒精:C2H5OH、

醋酸:CH3COOH、石灰浆、熟石灰、石灰水:Ca(OH)2、生石灰:CaO、

大理石、石灰石:CaCO3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3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酒精燃烧C2H5OH+O2—

甲醇燃烧CH3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CO+O2—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

①除杂:CO[CO2]通入石灰水CO2+Ca(OH)2—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

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

[(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中气体矿物燃料是:天然气,固体矿物燃料是煤,氢气是理想燃料(来源广,放热多,无污染)。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4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 + OH -

NaOH==Na+ + OH -

Ba(OH)2==Ba2+ + 2OH -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化学知识点初中提纲5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四、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