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时间:2023-07-18 17:24: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第1篇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传统体育对于当代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意义近年来伴随着体育养生观念的深入而不断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体育,通过结合养生观念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在体育养生范畴的重点。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之下,进行科学的体育养生,同时正确地认识中国传统体育的养生意义和作用以及相关的体育养生范畴和方向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传统体育 体育养生 意义 影响

一、综述

伴随着国学思潮和养生观念的深入,近些年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热点话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结合体育运动的同时,更加注重阴阳五行的融合,因此从养生范畴来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更加的科学合理,它结合人体运作的规律,通过调动整体来实现身体各个机能的强化。通过对于传统养生理念的融入而进行的体育锻炼,能够充分结合人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强化。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实质上不仅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长期练习下去,对于缓解身体机能出现的问题也有大的积极意义。本文从当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现状入手分析,通过正确认识传统体育养生的作用之后,结合中国传统体育当中养生理念较强的五禽戏和八段锦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都建立在笔者的实践研究之上,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对于体育养生的实践之后,提出个人的见解,旨在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核心价值,从而在发展传统体育的同时,更好的推动全民建设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环境

(一)放松身心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努力和付出。因为市场竞争的积累,从而导致在当下快速的社会发展当中人们生活压力过大,而且各种困惑压抑了人们生活的丰富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如何能够从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挣脱出来,寻找舒缓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成为当下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不仅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而且也能够强化身体素质,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发展当中的价值作用逐步凸显出来。

(二)思想观念的改变

在近些年的社会调查当中,人们生活休闲方式逐步转变,首先思想观念已经发生改变,“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是当下的健身当中能够感受到的。通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锻炼的开展,不仅缓解工作紧张节奏,而且放松身心。体育作为休闲的一种良好方式被人们所广泛认同并接受。休闲作为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追求,它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标识。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性。

(三)生活结构更加优化

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是当下中国传统体育能够更好推广的关键。从收入的角度看,收入的增加给人们创造了休闲的经济条件。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人们的价值观经历了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变化,人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休闲,而在传统体育当中进行养生活动的开展,更是一举两得。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方式

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都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方法。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作为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五禽戏巧妙地把动物的肢体运动与人体的呼吸吐纳予以有机结合,作为我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五禽戏对后世的导引、八段锦,乃至气功、武术都有一定影响,不仅得以流传和发展,而且成为历代宫廷重视的体育运动之一。八段锦是一种在中国古明的健身方法,由八种肢w动作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八段锦属于中国武术的一种,也有人认为是气功的一种。

五禽戏能治病养生,强壮身体。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做到外形和神气都要像五禽,达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备的效果。

四、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识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气功。就气功而言,其内容极其丰富,虽然锻炼的形式各异,但基本都具有“调身、调息、调心”三大要素,即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调整和锻炼,达到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疏通、脏腑功能协调之目的。中国的体育养生方法多是围绕气的运行来设计动作,选择运用意念来调节“气”,使之处于最佳功能态。从锻炼的形式来看,大多是以静为主,甚至有些功法根本就没有外在的肢体动作,或即使有动作,但最后还要归于静态,这种特殊的锻炼方法极少增加机体的负担,是一种“储能”过程。

五、总结

中国体育养生方法以它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体育养生方法对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价值,是适合现代人练习的养生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红旗,孙亚平,郭兰,郭红,易剑东.从中西体育比较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01).

第2篇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体育健身;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69-03

Inspi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on Fitness Exercises

LI Xiao-lan, TIAN Hai-yan, JIA Jun-Jie

(1. P.E.Dep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Henan China;

2. P.E.Dept., Shenyang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110131, Liaoning China)

Abstract:As an ess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physical culture,the traditional fitnessoriented sport has its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expression form and principles. Its essence, non-harm,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tness-oriented sport,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moral quality, spreading national spirit, increasing fun in life and forming cultural awareness for mass sports. Its role in the culture is irreplaceabl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health-keepingexercise; inspiration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02400430088)。

作者简介:李小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破坏,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还有各种不可知的如非典,猪流感等,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这种风险下,如何养生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养生预防显然要比治疗更明智,更便宜,养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基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保健应该从机构帮助(医疗单位的帮助)向自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转变[1]。早在1986年,时任中国卫生部长的崔月犁就在日内瓦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发言上指出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据调查,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体育场馆,场馆不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2]。说明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制约了人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因此,找到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适合大众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重大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1 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根据《吕氏春秋・节丧》中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3]”。所谓“养”就是扶正祛邪,所谓“生”,就是指生命、身体,合而为一,“养生”就是指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护平衡和适应,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的最早记载应当首推甲骨文,现存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调理生活、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论述。也有人认为养生始见于道家的《道德经》或《庄子・内篇》[4]。《庄子・盗拓》[5]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古人夜宿于树木之上不仅可避禽兽的侵扰,而且在纺织未兴的古代亦可避免夜间地面的寒湿之气对身体的侵害。《庄子・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认为气候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暮栖木上”可以看作是古人最原始的养生防病法萌芽。

而传统体育养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在那时中华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之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具雏形,而其核心――中国古代哲学也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意象思维模式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已经形成,并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日后的历史走向。而这些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有学者把传统体育养生定义为: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生命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以人体自身的调形、调气、调神为修身养性的基本手段,能够改善性命协调程度、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诱发生命内在潜能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简而言之,是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发展,并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传承或影响至现代甚至未来、内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的性命修炼方式[6]。

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式

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包括服气、行气、呼吸吐纳、导引、按摩、按跷、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段锦、太极拳等。本文以易筋经为例阐述。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导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养生家健身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导引术》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徒中找到原型。

易筋经除具有动功功法的基本特点外,在健脾强肾,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易筋经・总论》[7]曰:“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骨髓,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动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梢神,提挚动用,试观筋弛则痪,筋缨则痪,筋靡则疾,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令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可见易筋经锻炼具有健脾强肾、增强体质的功效,可使机体发生本质性变化。

3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3.1 注重预防,强调整体,神形俱养 我国传统养生主张未雨绸缪:“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抱朴子外传・地真》)这种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做法突出了养生体育中预防的观点。除了强调预防之外,还强调整体。前人的阴阳五行学说就表明了人应该做到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心身统一,简而言之即形神同一。由于“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类经》),所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达到神形具养,实现性命双修,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3.2 注重实践,强调内倾,刚柔结合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动静结合,所谓动即指实践。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并非一般性地理论上解析人体系统,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解决人的现实问题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换言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体育健身来养生。所谓静即指“内倾”。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宗旨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除了上述的“动以养形”之外,还须静以养神。静以养神即内倾是通过内求达到自身的完美,例如儒家强调内省。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要求人的形体运动应该保持适量,同时注重人体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现代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5 min的身体练习是机体取得变化的最低限度,强度越小,所需时间越长;而60 min是坚持正常运动的人最大的时间限度,因此专家赞成每次练习在20~60 min以内。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提倡的运动以负荷不大的导引、功法、拳术等套路为主,这些项目都是刚柔结合。如孙思邈所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符合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符合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4 传统体育养生对现代人保持健康的启示

4.1 传统体育养生中“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对保持身体健康的启示 宋代曾糙编辑的《道枢・颐生篇》中的养生名句“养生者以不损为本,进道者以无病为先。少思寡欲,则声色自无矣。虚心弱志,则神气永宁矣[8]”,道出了传统体育养生“以人为本、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生命健康与长寿的过程中,就必须遵循自然、心理、饮食、劳逸、起居等方面的合理科学行为,尽可能地防止生命受到伤害而影响健康长寿。梁朝的陶弘景在其编辑的《养性延命录》说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9]”;葛洪《抱朴子・极言》中以“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引出一系列伤生之事:“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10]”这些相关养生的论述都明确指出,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必须遵循以不伤不损为生命健康长寿之本的价值取向。

4.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神具养”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启示 早在先秦时期的《管子・内业》中就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黄帝内经》提出“能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的形神统一观点[11]。《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体的统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斥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同肉体不能分离,二者是合二为一的辨证统一关系。

1984年中国体育报载:通过对11省市20所大专院校与科学院的调查,二万名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为58.2岁,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寿命70岁。1995年中国青年报载:死亡的知识分子平均年龄降至55.34岁。知识分子的过劳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锻炼。而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12]。因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动养之道、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居养之道,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具养、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保持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值得大力提倡与推广。

4.3 “治未病”思想对现代人健康的启示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重要思想,分为五个层面:1)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2)治其未发,即针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先病服药,治在症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在疾病病势不是十分强盛时进行治疗;4)治其未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既病防变,指己病慎治防变、防传、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达到治疗己病脏腑的目的;5)治其未复,瘦后防复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复燃,杜绝病根[13]。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就要预防为上,防患于未然。而体育手段则是预防的灵丹妙药。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 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养生体育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养生体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14]。传统体育养生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研究所证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病症能够通过传统体育养生术的锻炼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一些药物和仪器达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传统体育养生对亚健康、慢性病都能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总之,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观念的指导下,长期适时、适度运动能使人强健身体、延年益寿,调其心志;能使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做人、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的成败得失;使人逐步具备宽厚、仁慈、博大的胸怀,具备抵御因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的能力,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能有效的回避和克服现代社会在人类健康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麻仲学.中国医学预防法大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

[2] 赵军,王小美.弘扬传统养生文化,促进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3(8):80-82.

[3] 胡晓飞.享受传统体育养生练习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556-1557.

[4]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1-65.

[5] 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老子・庄子(下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5.

[6]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33.

[7] [明]宗衡道人著,〔清〕李鸿江校译.白话少林易筋经[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108-109.

[8] 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霍桂桓.文化哲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 何萍.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

[12]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678.

第3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养生体育;传统文化;民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洗涤后,变得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在当前高校开展的民族体育文化教育中,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们对传统体育认识的思想转变,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1.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1.1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影响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武术不仅是锻炼人们身体和保持健康的一种艺术,也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体育项目,并且作为中华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象征,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认可。我国国家体育局也于二零零九年对武术体育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整治,使其变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此外,我国的武术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以“制止侵袭”为基本技术指导,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它不仅是人们精神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人们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在武术的体育项目练习中,以技击为基本训练,其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为套路、格斗和功法等,是一种实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而进行的运动形式。此外,以武术为主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含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这在国家体育局的体育运动项目记载中可以得到证明,以此,当今时代的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中,也应该加大武术体育的推行,使得学生们对我国民族体育教育有着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从而加强学生们的民族文化意识。

1.2武术作为学校教学提升学生们民族文化意识

当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展以中华武术为题材的体育教学,在实现学生们强身健体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对民族体育以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因此,学校在开展武术教学的课程中,教师不能只从武术的技击方法或者套路和格斗方面对学生进行授课,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们传授这套武术技巧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文化内涵,因为武术本来就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形式,而是一套由意识形态构成的全面系统的运动体系。学生们在进行武术学习时,可以感受到儒学、佛学等思想理念,还有中华传统美学以及哲学等传统理念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以武术学具有很高文化底蕴和价值,我们不能只从拳法、步法等角度去学习武术,要全面把握我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底蕴,否则,利用武术对学生们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将很难实现。

1.3武术内外兼修思想影响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中国的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的武学就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这种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此外,我国的武术还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训练中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等思想便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当年,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这是象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另外,武德也是我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武术思想以儒家学派的“仁”为核心思想,从古至今,我国各家武术学派中无不贯彻这一思想,这不仅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尚,也体现出我国人民素质的高尚。所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武术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多介绍和引进我国的文化瑰宝,学生们在对武术的招式进行练习时,能够从中感悟到中国文化的高尚,从而激发学生们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进而有利于中华民族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1.4武术中高尚的道德标准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

自古以来,我国的武术精神中就包含宽容谦和、尊师重长的思想,当今社会也是如此,习武之人不仅仅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还有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但是也不能持强凌弱,这是习武之人的基本素质修养,同时还有注重以宽容谦和的态度去面对他人,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师长,要更加尊重、有礼貌。同样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当今社会中所急需的道德标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中的砥柱,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因此,我们在培养大学生们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其素质文化的教育,让学们不仅有高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还要具有高超的个人修养,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学校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传授时,要注意结合我国传统的武学教育思想,教育学生们凡事以德为先,先做好自己,再教育他人,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个人修养,还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优良学生,同时,加强了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

2.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养生体育对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2.1养生体育中的“养生保健顺乎自然”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养生问题便成为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并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作为传统养生中最重要的体育养生的关注却一直都很冷淡,并且体育养生在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这可能与人们对养生之道的宏观看法有关。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天运》中对传统的崇尚自然的养生观进行简单表述:“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要求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符合自然万物的规律,以求得身体内部的平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和谐,从而加强学生们的养生意识,使学生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2.2养生体育中的“动与静平衡”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动与静相协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养生观点。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欲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他主张人的养生也要遵循动与静相协调的原则,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对人体进行保养之道,否则恒动必将超越人体所能承受,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而恒静犹如朽木一般,毕将会蠹枢,所以人们应该讲究一种动与静相对平衡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武术学习时,通过武术学习中的动与静,便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养生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2.3养生体育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养生体育中,传统的中医思想占据着很大地位,如《尚书•洪范》已成为人们养生的重要参考之一。通过养生保养一个好的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古至今,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贫民百姓都希望做的事情。在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养生体育教学不仅丰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强化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健康水平,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国家是一件好事,并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各种学派的高尚思想,如儒家学派、道教以及佛教等哲学思想,这些思想都讲究清心寡欲和修心养性等方面内容,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同时也讲究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将此引入到学生们的大学体育养生教学中,对学生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修心养性,还对学生的性格塑造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在未来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沉着有力,如道家的柔静、佛家的顿悟以及儒家的以理制心等,这些思想使学生们在面对未来的难题时能过学会控制,并且沉下心来去感知事情,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难题。由此可见,这些思想不仅与当代的养生学有着极为相似的观点,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部分。因此,在当今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除了利用一些技法对学生们进行体育养生教育外,更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内在的修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教学目的,只要将学生们的内在修养工作做好,他们才可以真正静下心来去学习知识,这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们信息大爆炸的情况下也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和研究,同时,也为学生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益处。最后,这种哲学思想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养生技巧,在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3.民族体育中的民俗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3.1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形式

民俗体育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发明的体育形式,然后在悠久的历史选择中,被广泛传承而留下来的体育文化。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社会演变的体现,此外,也是我国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最出名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他就是我国传统民俗体育的典型代表,虽然龙舟与当今时代下的划艇有着很大差距,但是龙舟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底蕴确是当代水上划艇远远不能替代的。由于赛龙舟活动始于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因此这种民俗体育活动便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赛龙舟既是对诗人屈原的祭奠,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使得学生们在尽情地进行民俗体育玩耍的过程中,还能很好地理解和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此外,在民间像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其中包括中国象棋、舞龙等传统活动都属于民俗体育,这些民俗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最简单的游戏踢毽子、打陀螺等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并且又深深吸引着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投入到民俗体育的学习中,此外,这种活动具有较简单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学习中。

3.2利用民俗体育提高在校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民俗体育,并且每个民俗体育都有着不同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事先对这些民俗教育进行了解,然后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民俗体育的教授以及民俗体育知识的讲解,如果情况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民俗体育的运动,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少数民族体育对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中,各民族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被政府所保护和重视,并就此特意成立了少数民族体育大赛等活动,可知,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也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在当今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逐渐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引入到学生们的学习中,这不仅使学生们生活更具特色,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真正理解,这对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在此,民族体育作为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枢纽,学生们通过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了解和学习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此外,在我国的某些高等院校中,已经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体育教育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传统武术和养生体育一样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利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授给学生们,这些文化都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对学生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语

总之,传统民族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社会中,某些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体育教学时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提高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作者:马莹 郝震

参考文献:

[1]张英.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培训,2016,(22):119.

第4篇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特色发展

我院历经十六年的发展和积累,办学理念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学院提出了“创建特色学院”的办学目标,各学科都在围绕“特色建设”努力开展工作,促使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特色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几年来,我院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硬件设施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下,根据学院发展的整体思路,创建出属于自己的大学体育课程特色。

一、我院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特色建设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学校体育教授的体育知识技能服从于当前社会条件下大众参与体育锻炼和运动休闲的重要内容的指导方针,以满足大学生健身为目的,服务于社会体育,这也符合我们国家由体育竞技强国向体育健身强国转变的战略调整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我院的场地、设施条件,选择普及面广、安全性强、能满足学生健身需求的有特色的教学项目。

高校体育课程既是一个人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体育一分子的起点,我们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体育发展培养中坚和骨干的重任,大学阶段不仅要强健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要培养学生具备社会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走进社会后仍能持续参与体育活动,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奠定可持续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着眼于大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和社会体育有机衔接,培养学生长远的、可持续的健身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二)教学目标

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闲暇时间相对充裕,通过体育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使其至少在一个项目上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加强科学的健身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卫生保健常识,能够结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状态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奠定坚实的科学体育健身的理论基础,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健身项目,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激发自己内在的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内因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三)特色教学

1.开设有特色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紧跟大众健身发展的前沿,针对男女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和健身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深受女生们喜爱的NIKE炫舞,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有氧健身操课程可以开展,如广场舞、尊巴舞、有氧拉丁健身舞等,而不再是仅仅教授一些健美操规定套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参与健身。当然,每年搞一两次大型的炫舞活动只能起一个推动普及的作用,虽然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了普及,但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象广场舞那样形成一个经常自发开展锻炼的常态,一周有三到四次,每次大概一小时的组织锻炼,并且定期都有内容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健身氛围,达到健身目的,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继续通过课堂教学推广普及极限飞盘项目教学,此项目是在国内刚刚兴起的运动项目,才进行两个学期的推广教学,便已经深受一部分男生的喜爱,通过已经举行的两次极限飞盘比赛来看,我们发现学生的不同运动兴趣点,很有一部分同学平时对篮球、足球不感兴趣,根本玩不好,但是玩极限飞盘却上手很快,找到了运动的自信心和运动特长,在课余时间也能自觉出来运动健身。我们希望通过二――三年的推广教学不断总结,先解决学生的技术问题,再解决战术打法的问题,然后把比赛形式再拓宽,比如:飞盘掷远赛、掷准赛、勇气赛、花式飞盘赛、高尔夫飞盘赛等,逐步形成特色,最终达到使学生像经常打篮球、踢足球那样自觉组织参与飞盘运动的锻炼习惯。

另外今年新来的体育教师是体育养生专业,我们也计划把更多的导引养生功法引入课堂,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养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很多人对体育养生还带有偏见,认为那是老年人的专利运动项目,不适合自己,其实适度运动才真正有利于改善生命质量,动静结合才是养生之道,而不是年轻人喜欢的剧烈运动,社会上的养生功法名目繁多,良莠不齐,我们也希望通过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展,传授规范有效的养生功法,拓展学生的健身项目,满足一部分体质本来就比较弱的学生健身需求,使他们增强体质,强健身心。

同时,也探索把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引入课堂,如跳绳、空竹、毽子等,这一类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又安全,趣味性也强,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项目学生打小就玩过,只是现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也与时俱进,玩的花样更多了,如果真的想玩好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样不仅达到了健身效果,激发创新热情,形成了运动特长,还找回了童年的乐趣。今后可以举办一些单项的挑战极限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己能力的途径。

继续加强集体项目的教学,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老的教学内容必须赋予新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这些团队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生处于业余阶段的事实,更新教学理念,在加强最基本的、最实用的技术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点通过课堂的教W比赛去强化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全局观,克服单打独斗现象,教师要认真的参与到教学比赛中,对学生在技战术运用方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战术意识的养成不是靠在战术板上讲讲就可以解决的,必须通过加强课的小结来实现,首先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在场上的位置,然后清楚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进攻和防守时的不同职责,知道如何与周围的同伴协作,要树立球队的中场核心,强调对中场的控制,教师要用心的培养其自信心和开阔的视野,必须让他得到全队的认可,要通过课后小结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整节课的表现,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整体比上次课有否进步,不能直接就宣布下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的教学目的。

2.多举行各单项的竞赛,尽量突出集体项目的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带动推广,提高影响力,鼓励走出去参加竞赛和交流活动。毕竟年轻人都有好胜不服输的个性,都希望表现出自己的特长。鼓励学生以社团的形式加强对外体育交流参与竞赛,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全局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尊重对手、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格。

3.具体教学进度安排方面,突出最实用的基本技术,要围绕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规范基础动作,增加练习时间,变换练习方法,每节课不宜安排太多练习,重在掌握住,多开展课堂教学比赛,并以此促进学生对基本技术的重视,最终以培养团队配合意识和大局观念目标,引导学生不仅会参与锻炼和比赛,还要使学生在战术层面上会欣赏和评价高水平的比赛。

4.重视一些小众运动项目的n外辅导。如健身房的健美锻炼,我院的健身房规模不大但器械全面,足以满足一般的健身练习,经过六年的带动培养,从只有老师去练到现在已经有一批男生经常性的自觉进行健美训练,人员比较分散,来自各个年级专业的都有,已经形成一个传、帮、带的良性循环,训练自觉、刻苦,很多学生都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人变得健壮有型了,更自信了,最重要的是真正养成了健身习惯,更有两人毕业后到健身房做了健身教练,收入可观,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了很好的谋生手段。再如篮球社、舞蹈社和轮滑社等,学生都能自觉组织锻炼,应进一步的加强支持和指导。

5.教学评价。体育成绩的评定,以往的教学评价只是简单的技术和体能指标,完全不能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进步程度和学习态度,必须重视学术的课堂表现,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促进学生加强锻炼的一个压力因素,必须严格执行。考勤与课堂表现占20%,身体素质占30%,课堂教学内容考核占50%,并且这部分成绩里还包含10%-20%技术评定。

6.师资方面,要求一专多能,向全面教学型发展,根据学院的青年骨干教师提高计划,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加强现代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向学生传导正确的健身理念;在运动技能方面,每个人都要结合自身优势,有计划的学习一些新项目,尽力做到互补。

(四)教学科研

鼓励老师们立足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用教学实践去验证科研结论的良性循环,培养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力争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参加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以便更好的知带教学和服务社会。

二、建议

1.加强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统计,便于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为体育科研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2.尽量增设不同项目专长的体育老师。

3.尽快出台科研奖励办法,提高老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4.增加室内运动场的建设。

5.完善体育器材管理,设立专门的器材保管人员,一是避免丢失,加强维护,二是为学生课外活动借器材提供方便。

6.大力支持学生创办社团,为社团的发展提供资金、师资、场地、器材的支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改革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ptional Courses of Wushu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YAN B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Wushu optional courses ar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optional curricula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is area, there exist a series of problems like outdated notions, monotonous teaching materials, diverse student motivations in choosing such courses and different physical conditions, unscientific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hours, and backward assessing system, etc.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form wushu optional courses teaching. Changing the teading idea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increase teaching content, adjust teaching load is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martial art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optional courses of Wushu, Teaching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逐渐凸显,并在全民健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武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养身健身的体育特性,武术已经逐渐成为大学尤其是体育院校体育选修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然武术选修课进入大学课堂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重新认识当前武术选修课的培养目标、如何合理安排武术选修课以及如何进行武术选修课教学改革是我们当前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1体育院校开设武术选修课的必要性

1?郾1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武术融会贯通了古代哲学、兵法学、医药学、养生学、伦理学等文化思想和观念,无论是武术理论、运动内容,还是技击思想、训练方法等,都蕴含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文化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1〕。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育院校开设武术选修课,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1?郾2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武术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运动,除了要求动作规范、劲力协调之外,更注重精神、意识和气息的培养,在提高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同时,能改善内在系统和器官的功能,达到内外兼修,形神共练,身心全面发展的效果。正是因为武术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特性,使它成为当前全民健身的首选项目,这也正是武术区别于其他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优势所在。武术能够同时均衡全面发展人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跳跃、平衡、灵敏等多种素质,练习武术对正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有着重要作用,在发展、提高他们身体各项素质的同时,还注重对他们“精、气、神”的培养,从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此外,武术还是一种有效的自卫防身术,武术的每个动作都具有鲜明的攻防含义和很强的实用性,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可以掌握攻防格斗的本领,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自卫能力。

1?郾3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专项技能

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体育院校的毕业生必须是一个“全才”,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体育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自身专项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习其他各项专项技能,以适应今后就业的需要。武术是当前的一个热门专业,除了在健身领域的重要角色之外,已经逐渐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院校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往往是中小学校,因此,学习和具备一定的武术技能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1?郾4 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教育

武术历来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倡导“济危扶困,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之拳德。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尚武崇德”是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当前的德育教育中,武德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当代大学生通过武术训练,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会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团结合群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达到修身养德的教育作用。

1?郾5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武术之所以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除了其独特丰富的健身功能之外,还因为它不受时间、季节、场地、器材以及年龄人群等因素的限制。坚持练习武术将使人终身受益。武术应当成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内容,开设武术选修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2体育院校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现状

2?郾1观念的陈旧滞后

长期以来,在教师眼中,学生来参加武术选修课锻炼,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并能记住和完成整个套路就可以了,至于武术文化内涵、价值功能、技击等深层次东西可一带而过,没必要作深入探讨和讲解。教学过程中常常只重视套路招式的传授,而没对招式的本质进行剖析、讲解,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培养;直灌式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2〕。

而在学生眼中,武术就是学习一些长拳、太极拳等套路,路线复杂,名称多而难记,认为武术其实就是花架子,在现实生活中用处不大。学生对武术的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武术健身运动的心理倾向及行为。

2?郾2教学内容单一,教材老化

目前,大部分体育院校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多年来一直都是初级长拳、初级剑、初级刀、24式太极拳等规定套路,有些套路中的动作陈旧繁多且记忆困难,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而勉强记住动作,至于动作规格根本谈不上,选修课结束也就会很快把所学技术抛于脑后,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院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上显示的教学内容很多,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受学时等因素的限制,仍然进行这些陈旧套路的教学。教材的陈旧和教学内容的单一使得学生在选课时的选择范围狭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2?郾3学生选课动机不一、身体素质等参差不齐

目前,大部分的体育院校除了体育系、运动系、社会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系之外,还增设了一些非专业体育类系部,例如体育旅游与外语系,体育新闻与管理系等,这些系的学生往往体育基础比较差,身体素质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了选修课的学生中,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参差不齐。另外,学生的选课动机和兴趣爱好等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选课是纯粹为了拿学分,有的是为了了解武术文化,有的是为了锻炼身体。这些参差不齐的学生特点往往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不面面俱到,从而影响教学进度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郾4课时安排不合理

受总学时的限制,体育院校武术选修课一般安排不超过36个学时,短短的36个学时要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技能、发展武术专项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这么短的学时仅仅能够使学生勉强记住动作,选修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忘记动作的开始,根本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个别院校将选修课安排在大四临毕业之前,由于学生临近毕业,大都忙于找工作,而无心学习动作,参加选修课大都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已,选修课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教学目的。

2?郾5考评体系老套

武术分值的评定多年来一直是以百分制为主的定性评定。以武术比赛规则的要求评价学生的分值,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轻易就得到高分,而有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习、认真锻炼可分值最终却很低的情况。低分可能打击学生对修炼武术的兴趣,导致学生对武术的厌学,这与武术选修课的教学目的是矛盾的。另外,有些教师在考评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印象评定分数,这种评定方法也是不合理的。

3武术选修课教学改革的对策预设

3?郾1转变观念,树立教学新理念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校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3〕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一定的武术技能,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引导和培养。教学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只有摒弃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才能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郾2丰富教学内容

陈旧的教材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必须改善和丰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开设学生喜欢的、易学易练的、实用性强的教学项目,通过武术选修课能够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例如,武术套路教材一定要简单易学,防止因为一些繁难复杂的动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武术教师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编一套针对性较强的套路;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教学项目,比如太极推手、舞龙舞狮等,能够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充满乐趣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对动作的掌握;增设擒拿等实用性较强的教学项目,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践;开设传统体育养生等课程,以迎合当前人们推崇养生健身的潮流。另外,还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拳种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这也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总之,教学内容要呈现多样化,每个学生在选课时都会有不同的选课倾向,通过开设多样化的教学项目,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虽不同,但都能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认识和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3?郾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在教学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能够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练习难度和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4〕。学生在选报武术选修课时,选课的动机不同、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实际教学中,会出现有的学生学习消极,没有兴趣,还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却“消化不了”等诸多不利于教学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技术水平、身体条件以及对武术的感知能力来对学生进行分层,采取高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阶段练习效果和个体表现来对其所在的层次进行调整。

3?郾4合理安排课时

由于武术选修课自身的课程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安排过多的课时,在短时间内,既要让学生对中国武术能够有深入的了解,又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达到学有所得,这对于武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课时虽短,但教师要利用好每一分钟,不仅要利用好实际教学课时,还要多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好课后的潜在课时。另外在统筹安排课时的时候,尽量避免将选修课安排在毕业学年,防止学生由于临毕业期间找工作等原因而无心上课甚至旷课的现象发生。另外,练习强度不大的项目例如太极拳、传统体育养生等,不宜安排在冬天,防止由于气候原因让学生对武术选修课产生抵触情绪。

3?郾5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如果只局限于学生技术规格而忽略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练习勤奋度等因素,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教师过分地凭借主观因素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也会产生不公平,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与武术选修课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实际的考核中,应当将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由原来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转变,合理的评价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应该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个人价值和学生自身的满足。

4结语

武术选修课凭借其传统文化特色和养身健身的特色,已经逐渐成为体育院校选修课程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武术选修课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修习主干课之余,能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同时掌握实用的武术技能,达到对身心的全面锻炼。当前的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过去“只注重技术传授,不顾学生是否接受”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转变,同时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融入课堂,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王琼 我校武术选修课开设初探〔J〕?郾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2):38-41.

〔2〕林虹全,梁建军?郾论高校武术选修课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08(5):195-196.

〔3〕杨志辉.师范院校武术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弱势群体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以及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1]。由此,在体育课程及教学改革中不同的学者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设性的建议,如学者刘成[2]首次提出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学者周二三[3]对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等;包晓法[4]、杜治华[5]等学者从体育课程资源的角度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指出设立体育保健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领域。而随着社会对健康及大学生体质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针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开展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探究,旨在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到体育保健课程活动,并有利于体育保健课程目标达成的各种因素。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2大类[6]。素材性资源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锻炼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等5方面;条件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doi:10.16104/j.issn.1673-1891.2017.01.034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刘晓莉(亳州学院体育系,安徽亳州236800)摘要: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特殊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身体部分异常和病、残、弱及体质不及格且体重指数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5方面。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探索和创造一切有可能进入到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各种因素;而对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利用则是要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因此,对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丰富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完善体育保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节约体育经费投入,对促进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康促进理念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2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2.1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观念淡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观是对保健课程资源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还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效果。目前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由于受到传统体育课程教材权威性观念的影响,认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从而限制了教师对教材内容开发利用的创造性以及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其次,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保健课程观,在“三基”指导要求下,更加注重培养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课堂适应性、正确的健康促进理念和有效的健身方式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2.2体育保健教师专业成长缓慢自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要求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及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已近14个年头,整体实施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一是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规范和监督具体的实施情况;二是没有对以康复、保健为主的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导致部分高校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任课;三是配套的以保健、康复为主的教材及辅助教材空缺或是不足,导致相关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依可循。目前体育保健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由保健学专业、康复学专业或是一般体育教师担任,这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担任常规的课堂教学,但是对课程的理解和贯彻力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进一步提高或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空间及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出现精力不足或懈怠现象。因此,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迫切需要专业教师的快速成长,以便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实际,在构建自身专业化水平及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构建体育保健课程教材框架,完善教材内容,满足学生健康需求,实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和学生健康促进的现代化。2.3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效差目前,体育教师在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用方面多以《大学体育与健康》为主,或兼顾体育保健或体育康复课程内容,较少有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需求及学校情况进行编制或研发的《体育保健课程》校本教材。这就为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但同时,由于教师的非专业化以及监督管理力度的松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资源的盲目开发,如侧重于对体育设施、信息和课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素材性与条件性资源间的相互转化。另一方面,意识淡薄导致大量被开发的课程资源不能够及时利用,形成了有价值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闲置和湮没。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相关的专业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并结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状况及体育运动需求研发或编制校本教材,切实做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2.4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有待提高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丰富程度,决定着体育保健课程目标实现的广度和深度。而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质就是利用开发出来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并促进与提升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大学生。目前,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优化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尚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探索与提高。同时,制定并研发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是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

3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3.1以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身体健康实际为本的原则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主要是针对病、残、弱等学生群体进行的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因此针对以该部分群体学生为教学对象的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体质状况,再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如针对患有疾病且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可以选用健身走、远足、郊游等学生喜欢且又不引起学生健康隐患的运动项目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再根据学生的具体体质状况及对健康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既能够参与到健身康复活动中,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质健康水平。3.2有效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康针对性原则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康复教学,主要采用分层教学或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设置运动健身处方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设计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但其宗旨一定是符合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因此,在择取课程资源及教学内容时,要突出不同个体学生的体质现状和健康需求,实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和高利用率。3.3因地制宜原则不同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文化背景及传统体育养生特色不同,要求各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的情况下,体现区域特色、地方特色和传统养生特色。不同的高校要根据本校所处的环境背景及师资力量、场馆设施等条件,有选择地引入并优化到体育保健课程教学中。比如身处“武术之乡”的亳州学院,就可以重点借助亳州的体育养生文化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传统华佗五禽戏、晰杨掌、六合八法拳等民俗特色项目的开发利用,不仅有效促进传统地方高校的文化发展与传承,还能够有效优化和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体质健康水平。3.4经济实用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节约体育教学经费,还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教学实效,因此在实际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尤其是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注意经济实用性原则。经济实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进行科学健身及有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因此,简单实用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开发成本,降低教学器材消费,还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课余健身的兴趣和积极性。

4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4.1教材内容资源的开发体育保健课程教材内容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用等方面。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运动项目的简化,包括简化规则、技术动作、战术等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团队意识的提高、适应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对于有氧性的走跑类项目,比如快走、健身跑等,重在培养学生健身的热情、意志品质的提高等方面。在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方面,主要根据学生的体质现状进行选择,比如定向运动、瑜伽、拓展训练、健身舞等方面资源的开发。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开发,比如亳州武术之乡的拳术等。4.2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保健课程的人力资源是直接促进课程资源建设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对于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师或是专业教师资源的开发、学校领导资源的开发、地方特色体育传承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相关人员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比如,对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学及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并对实际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相对了解,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使用,节省了教师针对教学资源利用的培训时间,缩短了针对教学资源的熟识度,方便了教学,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实效。地方特色体育传承人资源的开发,可采用外聘的形式,指导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同时还可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等。4.3信息资源的开发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的开发,旨在利用网络传媒的快捷实效性特点,及时了解体育保健、养生、体质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最新消息,以及生动直观的视频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吸收和相关教学内容的更新引进,比如央视开展的健身舞起来、养生堂等栏目,不仅对大众健身进行了普及,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选取相关内容进行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实现体育保健教学的实效化。4.4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物质保证,因此,对于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高校可以依附体育专业建设的体育场馆、实验实训室、康复保健室、体质测试室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教学。比如针对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实验实训室、体育康复实验实训室、运动康复实验实训室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现状及教学层次,有选择地进行使用,既保证了体育场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率,还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还可以依附学校校医院的保健康复器材进行针对性教学,校外健身俱乐部以及医院保健康复部门的校企合作等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4.5自然资源的开发校外的自然环境是最直接最经济的体育保健课程的绿色资源,因此在校内教学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利用空气和阳光进行慢跑、有氧健身操、日光浴等有氧运动;利用季节变化进行水上或是冰雪运动;利用野外环境进行定向、越野等适应自然环境的教学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还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5结语

高校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课程及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属于新课程改革领域中的新篇章,其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尚需要深入细致的研讨。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还需在加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筛选,研发并编制体育保健课程教材;强化校外课程资源开发,避免资源的闲置和荒废;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内生性;构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体现课程资源设置的最优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作者:刘晓莉 单位:亳州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EB/OL].(2002-08-06)[2016-11-18].http///20021227/3074984.shtml.

[2]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5,5(12):72-74.

[3]周二三,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体育学刊,2008,7(15):47-49.

[4]包晓法,叶献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5,25(6):100-102.

[5]杜治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6):92-94.

[6]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张伟东,龚勋.黑龙江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100-101.

[8]施小菊.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2003,12(4):20-24.

第7篇

摘 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内容,它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学习太极拳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的耐性、悟性、柔韧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毅力、意志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 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249-01

前言

以来,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继承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太极拳练习者越来越多,太极拳将健身、表演技术为一体,要求动作缓慢柔和,连绵不断,心平气和。为了使太极拳运动大众化,国家体委组织专家研究太极拳运动并编制了易于学习的简化太极拳,出版了五式太极拳专著。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教练太极拳的课程。

学习太极拳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有着显著的特点,他们知我意识明显,自主性强,见识广,眼界开阔,对外界的变化反映敏捷。他们存在的缺点就是缺乏坚韧,容易浮躁。在平常的学习当中,压力比较大,脑力活动比较多,因此一部分同学参加的体育活动相对较少,个别同学除了学习外,很少参加体育运动,运动量比较小,大部分时间没有达到运动效果。太极拳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它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价值很高,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太极拳以意念引导动作,符合人体的生理保健要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节。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安静和平衡。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可以对人们身心进行调节,使人的心情愉快、心情平静,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健康长寿。学生学习太极拳对学生有这重要的影响。

1.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培养青少年自觉性

练习太极拳应当每天坚持。自觉打太极拳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用强迫,学生都会自觉地去锻炼身体。

2.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思想完全沉浸其中,消除大脑的紧张。练太极拳时神志专一、轻松柔和、气势均匀,许多人能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和干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摆脱了焦虑和烦恼。在脑力工作时,能排除外界形形的影响,身心都进入了太极拳的宁静状态。习练柔和、缓慢、轻灵的太极拳,以意念导引形体运动,导引气血运转,可以达到形神兼备、精神与形体双重修炼,培养沉着、耐久、坚毅、机智的品质。在现实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当遇到外界形形的诱惑时,学生的自控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和发挥。

3.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

加强青少年果断的意志,太极拳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节气息,改善人体机能,强身健体十分有益。培养青少年坚强意志,必须帮助青年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太极拳中把有一定困难的任务交给他们去完成,教育青年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正确的态度。练习者要晨起晚归,风雨无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懒惰、散漫的个性可以克服,提高个人修养,健全人格。

4.强身健体

改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比以前更加强壮,生病也少了,上课也更有精神。太极拳健身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有时太极拳练习者当被歹徒袭击时,还可以自卫防身。

5.有利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

大部分学生喜欢太极拳,通过太极拳教学,学生们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观,以及太极拳的种类、拳理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这样学生也自愿去练习太极拳,也可以带动其他人学习,有利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

6.促进心理健康,陶冶性情

练习静心养性,以动中取静的运动方式,可以消除心理疲劳,使学生情绪开朗,乐观向上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可以帮助调节青少年学生烦躁的心理,太极拳要求首先调息、调心、调身;它强调心静体松,意念先行。太极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还能对人的心情进行调,培养了学生的性情,当学生遇到恼怒、悲愤之事时就可以,及时理智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迅速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即使发了火也能很快地镇静下来。

7.提高学生的社会适性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认识更多的人,彼此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增加了,练习者有可能成为朋友,这样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社交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一步提高。

8.预防因心理因素诱发的多种疾病

练习太极拳对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作用,太极拳要求体舒心静,摒除杂念,注意力集中,用意不用力。可以很好的训练大脑活动,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习压力比较大,脑力活动比较多,心理因素诱发的多种疾病比较多,例如容易产生忧郁、焦虑,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从容不迫、坦然自若又精神集中、舒适安详,可以减少从外界输入中枢的信息,思维活动减少到最低程度,意识却处在清晰的入静状态。因此练习太极拳能使练习者身心方面的紧张状得到放松。

9.调解运动系统

太极拳属于有氧代谢运动,运动量可以通过姿势的高低来调解,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平时立不正、坐不正弯腰弓背,因此容易患腰椎间盘突出、颈椎、腰椎骨质增生,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加腰椎的力量,并且通过脊柱两侧伸展到全身各个部位量。

第8篇

【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亚健康――患病与健康之间的身体状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得出亚健康的分类与内容、亚健康产生的四大原因、五大危害及临床表现,提出如何克服亚健康走向健康的合理方法。

【关键词】健康 患病 膳食 运动健身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健康是福,没有健康将一事无成。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而在一定条件下,许多人却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某种状态上徘徊,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运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或降低,心理失去平衡,抑郁、焦虑,恐怖等,生理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上减弱,但临床检查机体无确切病症,这种机体状况称为亚健康或灰色状态,它是健康与患病的临界态。一般人称之为“病前征兆”。

1 亚健康的分类和主要内容

1.1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 ① 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 ② 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1.2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 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 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如乙肝病原携带者、结核菌携带者、某些病毒携带者等;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

1.3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可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2 亚健康的原因

亚健康在人一生中可间断也可持续,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诱发疾病。是患病的主要诱因和起源。亚健康是怎样引起的呢?其中有社会的、心理的、营养的、环境的等诸多因素。

2.1 过度紧张和压力。研究表明长时期的紧张和压力对健康有四种危害:

①引发急慢性应激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和胃肠系统,造成应激性溃疡和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加速血管硬化进程和心血管事件发生;

②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

③破坏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

④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恶性肿瘤和感染机会增加。

2.2 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如高盐、高脂和高热量饮食,大量吸烟和饮酒及久坐不运动是造成亚健康的最常见原因。

2.3 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如水源和空气污染、噪声、微波、电磁波及其它化学、物理因素污染是防不胜防的健康隐性杀手。? 2.4 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这是心理亚健康和躯体亚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

3 亚健康的危害

①亚健康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前状态,大多数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均是从亚健康人群转入的。 ②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工作效能和生活、学习质量,甚至危及特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如高空作业人员和竞技体育人员等。 ③心理亚健康极易导致精神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④多数亚健康状态与生物钟紊乱构成因果关系,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 ⑤严重亚健康可明显影响健康寿命,甚至造成英年早逝、早病和早残。

4 亚健康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①生理性轻度失调,经常患感冒,身体乏力,食欲欠佳,烦闷,心悸,健忘,失眠等。 ②轻度身心失调没有得到调整或控制,却进一步发展,成为患病的高危趋势。如长久头痛,偏头痛,头昏耳鸣,精神不支,反复感冒,给人印象是精神不振,活力减退,对周围环境冷淡等,则主要表现在营养不良,长久痨损。 ③已经有病变,症状尚不明显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被明确诊断。

5 对策

我们要足够地重视身体所处的亚健康状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把疾病防范于未然。①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三餐营养合理搭配,饮食多样化,减少脂肪、盐的摄入。调整机体各组织的营养补给,调整血液循环和机体新陈代谢及免疫力从而调节机体功能状态。 ②调整心理状态并保持积极、乐观;及时调整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③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运动健身如登山、跑步、游泳、保健操等各项体育活动都是走向健康的主要途径。

科学合理的运动健身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机体活力,加强血液抗凝系统活性,延缓衰老。可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4

[2] 陈青山,鄢红洁.传统体育养生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 冯理达.健康健美长寿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方法;研究

要想使中专体育专业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得到应有的发展,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打破原有旧观念的束缚,寻求新思路、新方法,从教育方式方法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调整,促使各个要素能够协调发展,才能使体育专业的教学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最终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并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所谓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具有稳定的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

二、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改革,创设高效的课堂情境

中职体育教学一般都是依据单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造成体育教师无法将教学内容顺利进行下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消除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应多样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二)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学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教学组织活动交给学生带领,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三)应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僵化、刻板,学生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各种技能项目的锻炼层面,片面地认为,只要身体素质好,刻苦锻炼就能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体育教学不单纯涉及体育竞技项目,还包括其他层面的知识,甚至关系到行为学、心理学等层面,必须提高中专生对于体育专业的整体认知水平。只有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才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的效果。(四) 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应适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进行小型比赛如:小型球类比赛、田径赛、守擂赛等。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依据,适时的展开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积极性,还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竞赛的同时也达到以比赛促教育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自主积极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三、选择适合中专生发展的专业教材,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教材的选编与搭配应有特色体育运动因人而易,不同的人所承受的体育运动也有所不同,在因人而易,因地制宜的状况下,制定出以发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目标,将健身和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体育运动选编入课程内容。通过这些具有传统性、文化含量高、健身价值大、娱乐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加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材选择上,要权衡利弊,重视体育教材的锻炼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不忽略基础知识、技能技术的同时,又能协调好素质方面的知识的教材才是首选教材。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教材,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体育课程整体的认知.

四、增强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理论的体现。任何一门技术课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传播,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通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他们体会体育技术课的乐趣,并通过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技术融会贯通,从而加强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要充分考虑中专生的发展阶段性特点,根据中专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水平、智力发育程度和思维状态,确定适合中专生发展的课堂教育模式,增强理论知识在授课环节中的比重,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让他们熟悉与课程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熟悉人体的结构特征,充分了解人体的运动机能,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课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把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全面、客观地展开,才能提高中专生对体育课程的整体把握。另外,在上技术课时,教师还应多传授给他们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医疗保健知识、医务监督、体育养生法等,使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来减少体育运动中的损伤,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五、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已将营养、运动损伤、心里健康等有关知识融入其中。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锻炼身体、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同时也学到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使学生达到全方位协调发展。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中职学校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与主导者,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如:责任心、耐心、各方面的知识等,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各学校在改革中更具创新性、独特性,以便使学生在中职学校学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培养出体魄健壮、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专业人才。

六、教学评估动态化

现行单纯的运动成绩和动作技能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应被以多种动态考核制度所代替,应把教学评估作为一种检验和促进教学的手段、而不能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更注重科学性、过程性、公平性、适应性的原则,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不仅考核其绝对运动成绩,更应以动态发展的观点考查其成绩升降变化和巩固率的相对成绩,还应对其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面的考核,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中职学校中,体育课是一门对学生情操、品德、意志培养的学科,是一个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核心的教育学科,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我们只有突破传统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从教学内容、方向、目标等进行全面科学的改革才能使体育教学在中职学生中得到新的认识和重视,从而提高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达到终身锻炼身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现代体育 传统体育 文化

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与传统的契合

在世界扁平化与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当代高校体育教学自然吸收了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理念;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事实上也有显著的西方教育的特征)影响之下,高校体育教学也必然需要高度关注当代大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与心理健康。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当代高校体育教学的现念基础。在以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背景之下,中国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子日渐模糊。尽管当前高校领域或者社会领域的体育赛事当中还有一些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但不可否认,这些项目的存在无法掩盖学生对当代体育运动的追求。学生对足球、篮球的概念远非体育传统项目(如武术)可比,甚至像乒乓球这样的运动项目,学生的热情也常常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这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缺失。

自然,这样的现象早就被体育同行们注意,但为什么没有一个明显的改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又如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理解更多是受中小学阶段学习的影响,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传统体育项目的经济效益不足以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高校体育教学应当具有纯粹的一面,体育教学就应当为体育而生,过多的非体育因素的考虑,并不能完全使高校体育教学行走在健康的轨道之上。如果在大胆吸纳当代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精华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那就可以更好地在W生心目中树立起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应有的形象,而这自然是传统继承的应有之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在现代体育理念的基础上追求体育传统的继承,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一方面,即使是最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也是来源于社会发展的积淀,不同的只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演绎而成,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历史的选择。文艺复兴与多次技术革命已经使西方国家走在了教育的前列。囿于传统的近代中国不断走向封闭,传统教育的力量已经在对外开放中被消解。这是历史的选择,而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之际,重析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精髓,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

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继承的不足之处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从认真反省的角度看待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最典型的恐怕是一些鲜明的对比,如对现代体育竞技项目的狂热与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漠视的对比,也包括对体育的热情与无视的对比。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体育学习中的利益价值取向。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了高考应试压力(当然高校学科考试的压力仍在,但这已经基本上不可与高考应试压力同日而语),学生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与选择自由。在这种选择中,体育运动项目更多集中在竞技项目上,这可以由体育选修课的结果看出来。如同前文所说的一样,笔者并不排斥这样的选择,但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轻视,确实暴露了学生在体育学习的价值取向上有所不足。

第二,体育教学的内容缺乏包容性。体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对体育学习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体育就是运动”(这恰恰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固有认识),否则对体育学习的理解一定走向狭隘而不具有包容性。如果建立体育学习的文化视域,那学生的体育学习就可以形成一个精神纽带,显然在这个纽带中,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应当不能缺席。

第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理解过于技术化。今天的高校体育教学的视角,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不同体育赛事的延续,其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而这显然不利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生存,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在以三大球、跆拳道、柔道、瑜珈、野外拓展等项目充斥学生体育选择视域的情况下,毽球、八段锦、太极拳等则很少能够成为学生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技术而忽视了内在精神与文化传承需要的缘故。

尽管文章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但我们仍然需要申明的是,指出这些不足并不是出于非此即彼的思维,而是希望以现代教学理念做好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承工作。

以文化为纽带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实践表明:完成现代教学理念上的传统继承,最迫切的就是文化纽带的建立,因为从多种途径尝试的过程中,笔者觉得这是最能够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现代与传统结合起来的纽带。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即使在高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语境下理解文化,也会发现其是一个寓意丰富且功能强大的概念。譬如,在我们引领学生理解传统体育的时候,发现机械灌输并不会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欢,而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则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譬如,在学生讨论足球运动(这是学生喜欢的运动)的基础上,笔者跟学生讨论蹴鞠这一传统运动。不出笔者意料的是,学生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他们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昏庸皇帝与大臣的娱乐项目而已,其中还不乏对他们丧志的鄙夷(请注意,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只是非体育范畴而已)。于是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足球在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可以成为一种牵动全国的运动,而在发源地却至今踢不出像样的足球呢?”这一问题直指当下学生的痛点,即使是女学生也被吸引到这个话题当中来。常规的答案是难免的,这可以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来,但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已有理解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对今天的中国足球提出建议,你会怎么说?如果让你在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运动中坚定一种信念,你会如何选择?事实证明:这些问题往往可以在学生的思维中种下文化的种子,从而让学生在现代体育运动中有思考传统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可能。

强调文化在现代体育运动理念基础上继承传统的作用,还是因为当前大学生对文化往往有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可以使得学生对现代体育运动的认知迁移到传统体育运动上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寻找一个有效的联系纽带,以让学生的认知发生有效迁移。其中,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在教授学生现代体育的过程中,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因子。譬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三大球运动的时候,让学生不仅将其看作一种竞技,更要看到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事实上,每一个竞技的背后都有文化因子的,尤其是今年的排球教学,可以选择国家女排力克强敌,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事例。可以肯定地讲,对于大学生而言,简单的精神灌输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在排球场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甚至是无法战胜对手的时候,他们对郎平及整个排球队的训练付出才能够有一种深刻的体会。这个时候所产生的一种力量往往并不需要体育教师作过多的描述(事实上笔者也是考虑到体育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而选择了这一教学策略),就能够在学生的心中自然形成。

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构建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联系的过程中,文化往往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当然,这还与文化教学的策略选择有关系,如在乒乓球运动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乒乓球成为国球的文化史,因为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具有太多的吸引力。笔者所用的策略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乒乓球对抗片段(这个从技术上来讲并不困难,因为现在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足以完成这一活动),然后由教师提供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再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一片段好在何处(自己选择理由)的时候,就有一个信息技g的支撑。其中,特别要求学生从超越对抗本身的角度去解说自己所选择的对抗视频,于是学生自然就会从运动员技术、技巧与运动天赋等角度发现乒乓球运动的美。这种美实际上根植于乒乓球自身的文化土壤,是学生在乒乓球运动中领悟到的一种属于学生自己所理解的乒乓文化。有了这样的文化传递,笔者再将学生的体育运动视角延伸到更为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来,以让学生发现原来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中国武术就既有对抗的技术境界,也有个人修身的道德境界;而像毽子这样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果一旦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美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事实上,笔者所教班级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包括男生选择了这种运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念中继承的传统生本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调现念上的传统继承,最需要的就是教师自身建立生本理念。所谓生本理念,其实就是以生为本的意思,只不过在高校体育教学这一具体的背景之下,生本理念有着另一种理解。

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体育观。大学生体育观其实是有效体育教学的基础,忽视了学生的体育观而从事的体育教学,永远只可能在体能训练与技能培养上做文章,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形成体育与健康的学科态度甚至是生活态度,更不要说现代体育理念上继承传统体育思想了。根据笔者这些年进行的不完全统计,可以认为有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学生其实没有明显的体育观,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理解往往就只是体育课上的训练;而实际上体育从宏观上看,有体育与健康两个组成部分,背后还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这些都是体育课堂上需要择机渗透的内容。

其次,关注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程度。说到体育文化,就不能不提当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缺失。笔者以为不管从体育课程的完整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来看,体育文化都不应当是体育教学中缺少的内容。而具体的体育文化教学的方式,显然又不是空洞的讲授,而应当是基于具体的体育学习过程之上的一种意识琢磨,进而在教师的显性指导下,学生对体育的一种文化性理解。笔者在评判学生是否具有体育文化的基本素养的时候,常常是从学生对某个体育运动项目的认识上进行的,如果学生能够超越某个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从该项目的历史传承或者发生背景角度来描述,那就说明其具有了一定的文化脉络。这种文化脉络实际上铺就了学生关注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发掘传统体育之美的道路。

再次,需要研究学生对体育文化迁移作用的认知。在研究学生的体育认知从现代体育向传统体育迁移的过程中,要评估文化所起的促进迁移的作用。因为,尽管我们认为文化是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的一个有效联系纽带,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无论什么样的、借文化之名而进行的教学都是有效的。文化本身的理解是多元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理解原本也是一种个体文化,只有学生在经历过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解且能对一个类似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产生新的认识的时候,才能判断出这样的文化是起到了促进迁移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李小玲:《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概论〉》,《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第13期。

第11篇

公司离退休职工已经达到13000多名,并还在以每年600名左右的速度增加。如何使这些曾经为邯钢的发展和建设付出艰辛的广大离退休职工晚年的幸福生活更加丰富,已成为当前需要广泛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就是说,“文化养老”课题的提出和践行,实际上已经摆在我们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面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不管你如何理解,都不能改变。因此,需要我们对“文化养老”这个课题,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加深认识,加以研究,理解含义,认真抓好。

一、对“文化养老”涵义的理解

(一)关于“文化”

去年,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我们了解到,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成果;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人类有如此多的民族、语言,人类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文化也就丰富多彩。要把握文化,首先要将文化条理化。

文化又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表层文化,又称物质文化,即围绕衣食住行所体现的去取好恶;二是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即借助物质来体现底层的文化,包括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等。三是底层文化,又称哲学文化,就是个体和群体的伦理观、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

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正如同志说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反映了主导型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养老之中和它的全过程。

(二)关于“养老”

养老就是一种满足老年人生命需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养老”应当具备养老资源和养老方式两方面。养老资源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服务和精神资源,而养老方式就是对养老资源提供办法、方式和供养模式。

(三)关于“文化养老”

“文化养老”指的是政府、社会或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精神慰藉,使老年人有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追求,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心更加健康。“文化养老”就是要以文化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愉悦为目标,使老年人心悦身健、安享晚年。

“文化养老”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适应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出来的,是新时代倡导的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养老”或“待遇养老”而言的,它是养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具有高境界、高品位的养老方式。它涵盖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基本内容,为改善和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更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基本途径。

发展“文化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教育养老、文艺养老、科学养老、动态养老等内容,直接涉及到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和老年产业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养老”需要一种适宜老年人口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需要相关部门联手协作,配套措施的及时跟进。当前,我们要引导广大老年人树立起“文化养老”新理念,建立起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将传统的“物质养老”向高层次的“文化养老”转变,让“文化养老”进一步推进老年人“物质养老”的落实,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老龄工作上的集中体现。

文化养老的功能:导向功能;引领功能;提倡功能;有效功能。

二、“文化养老”的活动内容

“文化养老”活动主要是注重引导离退休职工和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做到精神健康的文化环境与搭建教育实践平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主要指人们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和精神信仰的总和。精神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做到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指在精神上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很好地把握环境和现实,积极面对人生状态。用世卫组织提出的精神健康标准测量,这种状态表现为“三个良好”,即良好的个性品格、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什么是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指的是人类对自身心理需要的追逐,对各种各样基本生理需要之外的满足感觉的追逐。人活着就得思想,有思想就有精神,思想和精神不能始终处在原始的状态,需要生活者用自己的悟性、用高品位的文化来净化、来提升。这就说明,人确实需要一种精神来牵引。凡真正热爱生活的人都不会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人更需要精神境界的提升,更需要有精神的力量来牵引。就是说,精神生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人总得有点精神寄托,总得有点信仰追求。

(一)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指导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同样需要有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理念。理念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理性色彩的、自觉化程度较高的先进观念。它是科学的,能够指导我们实践的一种思想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崇高的精神追求主导物质追求,老年人的生活就更丰富、更灿烂、更辉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就应当把她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用以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用积极的精神追求感受老年生活的与时俱进,享受时代的生活气息。精神追求是积极的,是向上的,是用追求来感受的精神的慰藉的。例如,学习计算机、学习数码照相、学习先进的厨具使用等等。

(二)参加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内容也是载体。从内容来说,老年人上老年大学参加学习,从个人来讲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求知、求技的追求。从国家来讲,是积极应对老龄化采取的文化养老的政策的落实。体育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文艺活动,陶冶情操, 修练形体,舒展身体。通过我们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提升我们的素养。即使我们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都充满着文化的内涵。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三)参加旅游观光和娱乐等休闲活动

离退休职工在岗在职时,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参加娱乐活动。退下来后,就应该把速度慢下来,慢下来去发现风景,去弥补心中的遗憾。我们就有不少老同志几乎每年都有出游,从中感悟,寻找愉悦。有些人在旅游前做功课,有个认识,在旅游中去细细品味,在旅游后慢慢回味,从中学习吸取营养,得到升华。参加积极向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同样是在用文化来安度晚年。

(四)参加利用优势和资源,发挥余热的社会活动

老同志政治坚定、思想常新、阅历丰富、拥有经验、具有特长。他们退下来后,利用这些优势,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本身做的就是“文化养老”的事业。如我们的老年党支部书记、我们的老年大学、协会的同志,举办讲座、出书带徒、受聘讲课、宣传健康知识等等。

(五)倡导全社会关爱老人

传统文化把“敬老”列为“孝文化”内容,孝敬老人不仅仅是物质上赡养照料老人,更重要的是要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这是新时代赋予“文化养老”的一项新内容。当前,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到来的现实,传统的敬老、助老、养老方式方法己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老年人的经济需求,他们要求保障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希望有一种新的举措新的做法能让老年人更加健康地生活、快乐地活着。而“文化养老”是把敬老养老融入“教、学、为、乐”文化元素中,以求让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丰彩、身心更加健康。

三、“文化养老”活动的形式和载体

“文化养老”形式和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做了,而且有些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是否真正从中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是否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去做了,还真的需要重新来回顾。

(一)正确的思想引导和素质提升,让我们的精神不老

如组织理论学习,让广大离退休职工特别是党员同志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举办形势报告会和专题讲座,让广大离退休职工了解党情世情国情,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建设,不至于失落。组织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组织红色旅游,瞻仰烈士陵园等,增强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幸福感,安享晚年。

提倡多思、反思,学会多思、反思,乐于多思、反思,勤于多思、反思。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多思、爱思就能善思、深思,久而久之,就会在不经意中发现,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是可遇不可求的灵感悠然而至。

(二)积极努力办好老年大学,让我们的脑力不老

国际教育文员会主席埃德加.富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的一劳永逸的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说明,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晚年幸福生活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能源。

老年大学实际上是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应对当今社会正发生着的变革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与个体素质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是我们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人生追求、共同追求、终身追求,转化为提升生活质量安度晚年的能力。

老年大学办学应当坚持幸福养老这个核心或者这条主线。围绕三大支点即养身、养心、养神,五大框架即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学教育、生活教育、时政教育,九大原则即幸福导航、养生宝典、疾病防治、兴趣天地、生活百科、老年维权、和谐家庭、奉献社会、时事纵横来办学。

在老年大学的学员中可以提倡这么几种精神: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通过求知达到进取;享受知识的快乐精神,以求知来求乐;自信自立的责任精神,自尊自信自立,多国家、社会、家庭、子女、自己负责;登高远望的豁达精神,站在人生的高点看社会,看人生。

(三)组织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让我们的身体不老

我们的文艺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文艺作品和体育项目的水平也较高,曾多次在省市的表演和比赛中获得奖励。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引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组织。提倡广大离退休职工中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同样要有明确的理念支撑,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的标志口号很好的传递了全民健身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天天健身、天天快乐的健身理念。如 “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每一天”等等,实际上就是一种理念。离退休职工的文艺体育活动同样有他的多种形式,一是活动的广泛性,提倡的的项目要多,要符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参加的人要多,使更多的人通过参加活动达到身心健康。二是活动的引领性,需要有骨干有精品,来带动来引领。三是普及型,例如推广的健排舞、太极拳等等。

(四)组织书画摄影展、诗歌演唱会、文艺演出,让我们的心理不老

人人都有表演欲望、表现欲望。我们组织这些活动,就是给老同志提供一个充分展现的平台,使这些老同志的成果充分展现出来,让他们有成就感,来平衡心态。心态积极是好事,但不能强求。

(五)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提供养生保健的知识,让我们的心态不老

广大离退休职工在工作岗位上紧紧张张工作了几十年,推下后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如何保持良好的、平和的心态,对能安度晚年至关重要。

(六)评选康乐有为老人,树立典型,典型引路

发展“文化养老”,就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方针,需要我们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个人爱好兴趣出发,去努力拓展养老工作的领域,为老年人搭建好“文化养老”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养老”强调的是老年人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追求的是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这些都顺应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及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对于进一步提升老龄工作定位、推进老龄事业持续科学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