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

时间:2023-07-18 17:2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目前医疗行业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医疗行业现状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通过计算竞争优势指数,得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特别是高端产品占明显劣势。第二部分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五大发展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提高,医疗器械产业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初具规模。我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新兴市场,潜力大,发展快,吸引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眼球,争先进军中国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少发展后劲,存在国内市场占有额低、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应树立民族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改善产品结构等,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近几年的医疗器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都呈现较大的逆差,且贸易逆差呈波浪形的增长趋势。

就医疗器械行业贸易方式来看,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则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输出的是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所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总体来说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现状。

我们从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一下医疗器械的行业现状。竞争优势指数是净出口与外贸总额的比值,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劣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RNXij=(Xij-Mij)/(Xij+Mij)(式中,RNXij——竞争优势指数;Xij——i国j商品的出口额;Mij——i国j商品的进口额)。

我国医疗器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2001年至2005年均为负值,处于(-1,0)之间,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平均水平以下,医疗器械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大。但2005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117,接近于0。

再看另外一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MSij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超过5%,从而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而从国际上来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是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18%,而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偏弱,主要归结为“六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占的份额低;四是进出口不平衡,世界市场份额小;五是有自主品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形资产创造的企业竞争能力薄弱。六,是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站稳脚跟——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若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处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进而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企业间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拳头产品——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首先要解决资金瓶颈,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放手搞科研。其次是要实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先是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积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第三,建立品牌——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一个在享誉国际的品牌。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将产品技术、产品质量等内在指标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积极发挥广告与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与策划的作用,打造中国百年品牌,靠核心竞争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3)完善医疗器械评估与检测中介组织机构;

(4)加强医疗器械技术监督工作。

第四,优化结构——提升企业出口效益。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要随时保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续开展传统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小型设备出口的同时,要加大设备类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效益,并使我国的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参考文献】:

[1]蒙志莹、蔡天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现状与国际化.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年04期

第2篇

摘要:卫生部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将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这引起了广大有识之士的热议,到底社会资本引入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它能否被公众认可,能否切实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本人对此进行了分析,相信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社会资本; 医疗卫生行业; 民营医院现状

1 导语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医改”),在万众期等中新医改终于出台了。新医改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逐步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些无疑都是令人振奋的,其中新医改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慨颇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2 社会资本引入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其实所谓的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也就是鼓励民营医院的兴办来缓解公立医院就医难的问题.那到底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如何呢?目前国家虽然有了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但由于民营医院的发展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对民营医院认识上的误区和相关政策的不尽完善,应该说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竞争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表现为民营医院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又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可以说,民营医院现在是在美好的前景中曲折地发展着。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09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各级民营医院1477所,占全国医院总数(17844所)的8%,中外合资合作医院200多家,目前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已超过500家.与公立医院相比,他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元化、市场开拓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等优势,以其“简、便、廉”的特色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有四大特点:一是民营医院规模偏小,所占医疗市场比例很小,在医院整体水平上还不能与公立医院抗衡,只是“有益补充”而远未形成“共同发展、平等竞争”;二是民营医院资金、技术跟不上,在管理制度上,科学化、规范化明显不足,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经验;三是民营医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及沿海地区民营医院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等方面均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四是民营医院的发展面临空前大好的政策环境,激烈竞争的时期已经到来,医疗市场将呈现公有制医院、民营医疗机构、中外合资医院“三分天下”的态势,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方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开始逐步形成。

3 关于“社会资本引入医疗卫生行业”能否真正缓解就医难的疑问

新医改后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议,而关于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条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的认为这一举措能够有利于民营医院的发展,形成与公立医院相抗衡的局面,从而起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而有的则认为民营医院尚未深入人心,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人们对其还持怀疑态度,导致对缓解公立医院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不了很大作用.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人们到底对民营医院存在哪些担扰?

3.1 民营医院技术设施跟不上.由于民营医院是个人或集团投资,所以在资金链上和公立医院是没法比的,由于资金不充足,所以对先进的医疗设备配置不足,有些设备甚至过于陈旧,更是由于资金短缺也吸引不住优秀人才,人才流失和变动较为频繁,这些都直接限制了民营医院的治疗效果.

3.2 民营医院医师过于追逐利益导致诱导需求严重.虽然这是一些医院的普遍现象,在公立医院也不时存在,但民营医院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再加上相关管理不规范,所以诱导需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是增加了其心理负担。

3.3 民营医院医生技术不过硬导致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特别是一些妇产科、整形专科等,由于监管疏忽的原因,一些医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取得过相应的执业资质就被肆意渲染炒作,因此医疗事故也屡见不鲜,人民群众往往不能放心入院,只能选那些声誉较好的公立医院.

3.4 民营医院的发展自身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表现在如下方面:

3.4.1 医疗行业是一项长期投资而且所需资金量大,并且不能快速收回成本,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医疗行业是有一定风险的,以至于有很多人不愿意投资或者投资规模较小,这也是民营医院规模一直发展不大的一个原因,这也限制了它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4.2 民营医院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一方面,由于民营医院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它主要会建在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而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则无人问津,而农村地区则恰恰是看病难看病贵集中的地区,所以至少民营医院对农村地区的这一难题是缓解不了的;另一方面,即使在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民营医院的医疗资源也主要集中在高端人群,如一些贵族医院等,很多民营医院有VIP会员,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这对于急需医疗资源的广大平民群体来说也起不到什么缓解作用.

3.4.3 民营资本进入的一些科类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大多是一些无关生死悠关的科目,如五官科、整形科、妇科等等,而且这些科目过于集中,大有供过于求之态势,像一些生死悠关的重大科目如心脏、脑、神经等科目由于难度大、风险高则很少有人问津,人们只能去拥挤的大医院.

综上所述,我认为就目前的形势来说,社会资本的进入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对缓解公立医院的看病难问题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总之,政府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需要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民营医院也要做大做强,去除为社会所不认可的一些诟病,努力向国外民营医院的一些典型学习,好好探究其成功之道,相信民营医院的明天会更好,真正使社会资本的进入能够缓解医疗行业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曹文军. 走进民营医疗系列报道(六) 民营医院:在挣扎中前行[J].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03,(07) .

第3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护设备;应对策略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医生判断病人病情的望、闻、问、切需要借助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来完成。医疗设备虽然没有主观能动性,但高科技医疗设备相比于人类而言,拥有较高的客观性、准确性。鉴于此,我们国家很多医院也不惜花费重金引进了大量的高端医学设备,这一举措有利于提升医院医疗工作效率,增强对症下药的针对性,从而更好的救死扶伤,服务社会。

但目前许多医院存在着"重引进,轻维护"的错误管理理念,造成医院医疗器械故障频出,同时又由于医院设备科又存在医疗设备维修水平欠佳,医疗设备供应商垄断经营,技术壁垒等原因,造成医疗设备维修费用居高不下。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医院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的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因此该问题必须及时得到解决。

1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大致存在者三种主要的维修模式:

1.1自我维修为主,供应商维修为辅[1] 这种维修模式要求医院设备部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并且拥有较大的工作积极性,能不但学习跟得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同时,医院管理层必须对设备科加以重视,否则要求设备科能够留住人才简直痴人说梦。

1.2依靠市场,托管维修 通常情况下,市场竞争的确能够降低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成本。但这种情况出现的前提是,维修技术对于市场的门槛不高,而现代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已经远远超出大多数社会单位维修范围,特别是在供应商实行技术壁垒,以实现垄断的情况下。

1.3供应商维修为主,自我维修为辅 该模式下,医疗设备供应商的主动权过大,医院的医疗设备的维修时间限制非常严格,从设备停运到正常运行的时间间隔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计算的。而供应商的业务重点往往放在销售环节,对于售后维修往往不太重视,这就导致了这种模式下供应商和医院的矛盾。

从以上三种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放眼整个医疗设备维修行业,将医院、供应商、社会维修机构协同考虑,才能找出真正导致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窘境的原因。以下在了解医院设备维修三大模式基础上,从医院、供应商、社会维修单位三个角度分析,找出致使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原因。

从医院角度来讲:首先医院管理层对医院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够重视,使得整个医院没有形成维护医疗设备的风气。医疗设备十分精密,只有经常性地进行预防性保养和针对性维护,才能保证设备一直处于高精度的运行状态,同时也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减少维修费用。此外,大多数医院的设备维护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将自己定位为医院的边缘人员,设备出问题时,只是走走形式检查一下,修不好就直接上报上级,返厂修理。这种工作态度极大的影响了医疗设备维修效率,给医院乃至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当然员工积极性丧失也和医院管理层重视不够有关。

从供应商角度来讲:医疗设备供应商是设备的生产者,消费者(医院)购买的不仅仅是医疗产品,还包括售后服务,为医院提供保养和维护培训以及产品维修是医疗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但国内,大多数设备供应商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这也是影响我国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重要原因。

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市场的竞争机制能使得市场中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始终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将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市场化,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我国部分医院也在这方面有所尝试,但结果往往令医院管理者不甚满意。原因在于,医疗设备维修的技术和安全门槛过高,利润吸引力不足以是人们越过医疗设备维修的门槛。因此社会上能够承包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社会单位较少,竞争偏小,加之政府对此行业监管不力,该行业市场秩序十分混乱,大多数医院不敢轻易将关系到生命健康的医疗器械交给得不到保障的市场。

2针对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的应对策略

通过面对医院设备维修的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行医疗设备维修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医院、市场、供应商三个方面,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真正的解决问题。以下是应对策略:

2.1重视设备维护,调动维修人员积极性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木桶的装水量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现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医院设备维护俨然已经成为限制医院提升医疗效率,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短板,医院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医院设备保养、维护和维修的重视,这样才能从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设备维修问题。首先管理者应当通过开会研讨、集中宣传在医院形成一种重视设备保养和维护的风气,防寒于未然,让被动的维修变为主动的维护[2]。其次,应当提升医院维修人员的待遇,明确设备科工作人员的责任、权利和权益,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调动维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样设备出了小问题,医院内部能够自己解决,不仅节省了时间,为更多病人提供了及时就医的机会,还为医院节省了一大笔维修费用。

2.2约束设备供应商,确保售后服务 医院在进行大型医疗设备采购时,不仅要关心医疗设备的性能和价格,也要把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签订购买合同的同时,应当签订相关的售后服务合同。且售后服务应当包括产品使用和维护培训、产品保养和维修讲解以及出现非人为故障时供应商的及时维修。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在售后合同中明确产品维修周期,以免供应商出现推诿现象,造成时间上的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在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时,设备维修部门负责人应和财务部一起进行购买,综合考虑产品性能与售后,以免出现设备故障出现后,部门之间相互抱怨的情况。

2.3降低准入门槛,规范医疗设备维修市场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医疗产品维修市场的形成,为意图进入行业的企业或单位提供便捷的办事流程,同时加大对该行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来保证该行业的健康发展[3]。此外,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设备维修市场,避免部分维修商家形成垄断经营,以此来确保医院医疗设备的在市场上能够以正常的价格获得优质的服务,保证维修的时间和质量。

3结论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窘境不是单纯一个原因造成的,医院不够重视、供应商售后不完善,甚至和整个社会浮躁的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想将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从巨大的沼泽中拉出来,需要医院、政府等多方努力,并采取正确的策略,医疗设备维修现状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运立,韩秀霞.本地区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现状与对策[J].科学管理,2012(6):104-106.

第4篇

图1

1 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现状

1.1 医疗旅游的定义

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指以治病和防病为目的的出国旅游,如高水平的健康检查、整容、住院治疗、美容等。但目前为止,医疗旅游概念界定在学界仍未达成共识。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从医疗旅游服务角度出发,定义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其中,一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病愈后的旅游活动为辅助,通常分为基本无生命危险的项目、有生命危险且医疗资源较为稀缺的项目以及客源国尚未开发或被法律禁止的项目;另一种以康体、休闲为目的,如温泉疗养、中医保健、人工按摩、美容体检等,正逐渐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的主旋律。

1.2 国际医疗旅游发展现状

国际医疗旅游目前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但在美国、瑞士、匈牙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已流行已久。2010年,全世界全年有600万人到本国以外的地方寻求医疗服务。2013年度全球医疗健康旅游产业规模约占全球旅游产业经济总体规模的14%。可见,医疗旅游已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产业的新宠,人们能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享受他国风光,在康复过程中体验异国风情。

匈牙利以拥有丰富且独具医疗效果的温泉地热资源及其旅游地完备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吸引大量旅游者前往治疗。据预测,每年将有数10万来自东欧的退休老人到匈牙利接受治疗,给匈牙利带去稳定的国家收入。印度作为亚洲最早开展医疗旅游项目的国家之一,被誉为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国。2014年印度工商联合会和毕马威会计公司对亚洲国家医疗旅游市场进行调查,其研究结果显示,印度、泰国、新加坡医疗旅游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其低廉的医疗费用、优质的医疗资源。另外,还有一些国家也为医疗旅游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如日本的高端医疗之旅、韩国的美容整形之旅、他们都希望能后来居上,从国际医疗旅游这一巨大市场中分一杯羹。

从上述这些国家发展医疗旅游现状来看,价格低廉、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语言交流能力强等是有效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医疗旅游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都还有待完善,国际医疗旅游服务也主要分散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南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先进或医疗保健资源丰富的地区。虽然具有旅游资源丰富、医疗旅游成本较低、中医疗养特色等众多潜在优势,但还存在诸多弱项不容忽视,如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行业监管机制不健全、医疗旅游高附加值项目少,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医疗旅游人才匮乏等。

2 上海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分析

2.1.1 旅游资源丰富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集医疗、旅游、养生、保健于一体,寓休闲于治疗、寓治病于休闲,所以旅游资源也是医疗旅游患者考虑的因素之一。优质的旅游资源可以增加行业竞争力,形成品牌优势。上海具有丰富而独特的都市娱乐休闲旅游资源,至2013年年末,上海共有星级宾馆271家(五星级60家)、旅行社302家、A级旅游景点88家(其中5A级3家、4A级42家)、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接待国际入境游客757.4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3.37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5990.6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968亿元。上海与周边的苏州、杭州、南京、黄山等城市实现了大上海旅游经济圈资源互补,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旅游活动有利于吸引世界各地的医疗旅游者。(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局网)

2.1.2 医疗资源丰富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这些都为上海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上海拥有多家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I)认证的医疗机构,以及美国医学协会(AMA)认可的国际质量协会保健护理类(ISQua)认证的医疗机构。其中,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标准是全世界范围内验证医疗机构质量的国际“金字准绳”,更是世界卫生组织推崇的评审,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从2008年至2015年,上海和睦家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分别通过JCI认证,全面提升了上海国际医疗旅游的服务水平。

2.1.3 医疗旅游成本较低

低廉的医疗价格仍是吸引医疗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和人力资源相关的成本一般约占医院总成本的71%,我国很多医院的人力资源成本约占医院总成本的20%-30%,虽然上海人力资源成本在全国范围内较高,但相对于优质的医疗服务,仍赋予上海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极大的优势。例如,心脏搭桥术治疗在美国医保者需要8万美元,无医保者需要17万美元,而在上海治疗的费用大约是美国医疗保险者的1/5。与此同时,上海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干细胞临床治疗、“体部伽马刀”治疗、质子刀治疗等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这些性价比极高的项目也受到大量国际医疗旅游者的青睐。

2.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2.2.1 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医疗旅游作为一种特殊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国家也开始着力开发制定一些法规、条文对其进行管理。目前上海乃至全国尚无建立有关医疗旅游的法律法规,也无相关行业规范,医疗旅游相关立法基本空白。医疗纠纷、医疗黑市、医院认证标准、医生资质、资源分配不均、市场缺乏监管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上海国际医疗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2.2.2 复合型人才欠缺

医疗旅游不是医疗和旅游服务的简单叠加,因此只有做好医疗和旅游双重工作,才能满足医疗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旅游产品及服务。从上海市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的数据显示,上海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客户以北美等国的中产阶级为主体,由此可见,语言也是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印度来说,上海医护人员总体学历水平较高,但双语人才相对匮乏。医护人员缺乏语言沟通和服务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外加文化差异,本土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安全感易受到患者质疑,对上海开展国际医疗旅游具有一定消极影响。

2.2.3 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医疗资源水平是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基础。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公立医院。伴随国际医疗旅游的大力发展,大量外来患者势必与本国居民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使得医患矛盾更加突出,这对处于医疗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势必将阻碍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

2.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3.1 国际医疗旅游发展迅速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现代通信技术和航空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国际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医疗旅游既成为医疗国际化的产物,也成为旅游国际化的产物,并以每年以20%-30%速度递增。根据有关研究部门报告,医疗旅游是目前全球成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消费水平约为一般旅游消费的两倍以上,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2014年上海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高达791.3万人次,比2013年同期增长4.5%,旅游外汇收入57.05亿美元,同比增长6.8%,为上海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提供了客源基础。(图2,图3)

2.3.2 健康意识提高、老龄化程度加剧

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身体健康,并对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产品有较大需求。目前,全世界已有约6亿老年人,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必然带动医疗旅游的升温,给上海发展医疗旅游提供机遇。

2.3.3 国家、政府大力支持

从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健康旅游到2013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无不看出国家对于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信心。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也十分重视国际医疗旅游的发展。上海市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于2010年6月16日在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商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旅游局等多部委联合支持下,在上海市发改委提供的“服务业引导资金”保障下正式投入运行,为上海开展国际化、多元化医疗旅游服务提供保障,填补了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的空白,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重要模式。

同时,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上海还成立了上海国际医学园,以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为导向,逐步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医疗保险、医疗会展等,形成医疗服务相关产业链。这些都为推动上海发展国际医疗旅游事业创造了条件。

2.4 威胁(Threats)分析

国际医疗旅游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医疗旅游市场全球竞争愈演愈烈,医疗旅游产业中心也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从市场份额来看,以泰国、马来西亚、印度所占份额靠前,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紧随其后。

泰国已经成为世界医疗旅游产业的“领头羊”,目前正欲打造“世界医疗旅游服务中心”。马来西亚也雄心勃勃,欲打造“下一个顶尖亚洲医疗旅游目的地”。新加坡将“亚洲医学中心”列为发展目标,并开设专门网站以便游客咨询。菲律宾也计划在2015年实现医疗旅游收入30亿美元。印度则表示未来六年医疗旅游产业年产值将达170亿美元,并一举超越泰国,成为医疗观光产业新龙头。韩国的医疗观光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其高速发展之势将有望成为亚洲新观光医疗中心。自2007年成立“韩国国际医疗服务协会”后,致力修法并推动“医疗观光特区”发展,修法通过医疗院可合法招揽外国观光医疗客,韩国将下一个目标设定为2020年以前吸引100万医疗旅游者。

3 促进上海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对策

3.1 创建医疗旅游产品特色

从各国医疗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如瑞士的羊胎素、匈牙利的温泉、日本的体检、韩国的整形,印度的瑜伽等产品都各具特色。上海不仅具有高端的医疗技术,中医保健疗养资源也极为丰富,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努力构建具有治疗康复、保健养生、休闲观光等多元化、有特色的医疗旅游产品,积极开拓中、高端医疗旅游市场,形成上海国际医疗旅游产品品牌特色。

3.2 完善医疗旅游相关法律体系

医疗旅游是一种与医疗相关的旅游产品,其专业性强、风险性大。为保证上海国际医疗旅游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快医疗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医疗旅游行业市场行为、加强医疗旅游行业市场监管,促进医疗旅游行业健康发展。从准入体系、运营流程、评价体系、监管体系等四个维度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保护医疗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3.3 加强医疗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

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必须大力培养国际医疗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系统医学知识和旅游服务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医疗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外语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为上海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4 建立医疗旅游行业协会

国际医疗旅游市场上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中国台湾地区,大多具有全局性的合作、协调机制,以解决如入境签证发放、医疗机构对外开放、医疗旅游资源整合以及相关法律保险问题。上海可借鉴成立“医疗服务国家化专案办公室”或在卫生行政部门成立国际医疗旅游办公室、在旅游部门设立国际医疗旅游协调处,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与高效联动。上海应尽快成立医疗旅游行业协会,加强对医疗旅游行业的指导与规范管理,实现上海国际医疗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3.5 促进医疗旅游产业融合

医疗旅游产业贯穿保健养生、餐饮住宿、交通出行、购物娱乐、旅游休闲、医疗旅游保险、市场宣传推介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环节。上海应结合区域医疗旅游已有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配合医疗卫生改革的战略布局、顺应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利用好上海(浦东)国际医学园区、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旅游产业资源、上海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等既有优质资源,借鉴国内外特色旅游品牌综合配套服务的开发模式,开发适合上海市自身特点的医疗旅游产品,促进上海医疗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

第5篇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就业现状;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及对策

随着美容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发展势头迅猛,但近年来逐渐进入到发展的瓶颈阶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迫切的需要高校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的是有针对性的培养相应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历年来的就业现状,校企合作情况,探讨教育教学中改革的思路、措施与对策。以期更好的指导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的发展和进步。

1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就业方向模糊

从毕业生的角度来讲,就业方向模糊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很多报考本专业的学生都以为是从事医学美容及其相关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以医学美容为主,培养目标以能够熟练掌握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各种操作项目,具有较强的医疗美容技术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美容整形科、皮肤科和美容中心从事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胜任激光美容、生物注射美容、物理美容、美容皮肤治疗以及文刺美容等工作,从而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类型是“技师”。可毕业后由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不能考取执业医师职格证,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从事医疗方面的相关职业[3],导致毕业生心理落差较大。其就业主要集中于生活美容[4],而生活美容准入门槛低,劳动强度大,从业人员素质差,毕业生在医院实习一年之后,不能准确定位应聘到与医学相关的行业与职位,因此,很多学生选择专升本,或者改行进入其他行业,从而失去了继续从事美容行业的信心。

1.2国家政策存在的缺陷

我校于2003年开设美容医学专业,前两届毕业生可以考取医师资格证,至2005年根据高职高专的招生171录将本专业名称更改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2006年,卫生部下达文件,规定医学技术类专业既不允许报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又不能考取护士资格,限制了学生在医院择业的渠道。近年来,全国大中型城市很多医院开设美容科及民营医疗美容医院越来越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即使学生到医院实习表现优秀,医院科室想留用本专业的毕业生,可无相应的人事职称,更无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呼吁国家相关部门统一政策,设立美容技师岗位,保障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就业渠道,促使该专业良性发展。

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办学模式,合作方式多元化。合作形式主要包括顶岗实习、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共同参与、多形式推进等等,但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机制,远没有达到科学的、深层次的合作,学生实习很难落实教育部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学校仅为就业,企业仅为招工进行的校企合作,往往造成学生就业率高,而就业稳定性差。从就业情况调查来看,学生就业稳定性,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凡企业底薪低、晋升机会少、劳动强度大、管理不够人性化、福利待遇较差的企业,学生就业稳定性就差,人才流失率高。

3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对策略

3.1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对入学新生做好专业思想教育、树立职业目标、培养专业兴趣和解答职业困惑。在教学中专业老师要客观详细的介绍职业特点,择业范围,让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珍惜大学时光,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第二个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认知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5]。早日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修养、择业创业教育列为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扎实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热爱医疗美容专业,投身该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3.2深化校企改革,充实合作内涵

[6-8]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合作不深入、机制不健全,缺乏校企统一管理的合作和实践经验,合作关系消极被动等问题。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提高校企双方的认识,并建立好相应的合作机制,第二,根据校企和就业需要,灵活合作形式,第三,加强双向沟通,加快校企改革,充实合作内涵。

3.3做好顶岗实习安排工作

顶岗实习模式开辟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通道”[9-10],如何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怎样优化管理策略,是保证实践教学与就业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实习模式的创新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单位深层次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这就要求学校作为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者和运作者,首先应该商定严密的工作方案、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措施。同时制定出定岗实习计划手册,实习纪律,考核方案。对带队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及时处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与企业内的老师共同管理学生,使定岗实习管理精细化。

3.4创建自己的就业实习基地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生活美容行业,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容专业学生一般在技术方面成长很快,但是因为没能进入医院其会产生很大心理落差,相比周边学历较低的美容从业打工人员,应该在教学方面突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校内建设一个美容服务中心,能够让学生参与“服务中心”的管理和运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创业能力的开发,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习美容相关技能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进入生活美容行业之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内“服务中心”以服务师生为目的,主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及社会人群需要,同时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师生提供实践见习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3.5做好课程改革

首先,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构建美容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将专业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美容实践技能课程的学时比例,不断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力求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覆盖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推行校企联合培养、工学结合,促进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等措施。第二,构建考核考评方案实施“6+3+1”综合考核考评即理论考试占60%,技能考核占30%,素质考评占10%。每年外派专业部教师去美容企业回访调研,通过考察学生实习就业的现状,分析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美容岗位的对接情况。考察美容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市场情况,分析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11],每年派往美容企业进修学习。全面提升我校医疗美容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力。

4讨论

我国美容产业具有广阔前景,随之也成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但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面临尴尬境地,这就要求院校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增强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美容技术人才,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郝超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美容科

[参考文献]

[1]张秀丽,王庆,寇晶堃,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5):90-593.

[2]周鸿波,赵丽,侯慧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669-670.

[3]唐正东,张秀丽.美容保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展望[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1):71-72.

[4]柴林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6):773-774.

[5]张明,李丽琼,吴艳霞,等.我校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1):48-50.

[6]卢玉仙.以护理岗位为切入点深化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7):43-44.

[7]杨晔,章益,陈冬笋.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9-10.

[8]周鸿波.校企深度联合建设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32(2):166-167.

[9],瞿志强,马廷升,等.高职高专药学专业顶岗实习模式与就业导向结合的探索[J].中国药业,2015,24(8):10-11.

第6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2012年国际移动互联网使用率达到了8.5%,而我国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发展到了8亿之多。移动互联网如此快速的发展促使医疗行业也正式向移动领域进发[2],并借助方便、快捷、丰富的医疗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中不断扩展运营。

1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

当前移动医疗应用可以分为面向医院医生(B2B)和面向用户与患者(B2C)两种模式。前一种模式通常用于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或者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些医学知识库、医学工具等。后一种模式则用于求医问诊、医联预约、远程会诊、病情咨询和院后随访等。

国外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移动医疗行业发展比较兴旺,在部分发达国家,远程医疗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且随着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智能化发展,远程医疗也正在向移动领域不断渗透[3]。例如,在2009年,美国某科研机构曾研发出一套远程卒中系统(telestroke),能够对急性中风患者进行远程急救和护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患者出现急性神经性脑中风时,可以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接入系统,为诊疗提供必要的病情及影像资料,藉此实现对患者的远程辅助诊疗,为抢救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的时间,增加更多的生存机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德国研发了一套远程皮肤病学信息系统,可以为皮肤病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患者在手机上安装相应的应用程序后,可以直接用手机摄像头采集皮肤图像数据[4],然后结合自身的生物反馈信息一同发送给医疗诊断单位,医疗人员则借助计算机终端设备及相应的数据分析平台对患者进行诊断。法国研究人员将一种内嵌式低功耗传感器进行改进,制造出一种微型的可移植医疗设备,利用双向传感起搏器来监测患者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变化[5],当患者身体出现异常状况时可以及时进行报警。比如能够基于地理位置来查找附近医生并进行预约的ZocDoc;能够借助手环、头贴、手机等设备检测睡眠质量并提供针对性睡眠指导的ZEO等。移动医疗应用的不断普及也带动了医疗商业的发展,使得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不断成熟和健全。

2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移动医疗应用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豌豆荚、91助手等一些知名的手机应用平台上检索“医疗”这一关键词,能够找到上千个应用,而检索“健康”一词得到的应用数量更是达到几千个之多,这些应用的覆盖范围十分广,包括求医问诊、预约挂号、医学宝典、健康指导、药物手册、移动药店等方面,一些优质应用的下载量已达到百万级别。由此可见,国内移动医疗应用行业正在蓬勃兴起,受到相当数量的群体关注。

如今,国内相对比较出名的移动医疗应用有以下几个类型:①医患交互类,这类应用整合了相应的医疗数据库以及医生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远程医疗咨询或打造私人家庭医生,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春雨掌上医生、5U家庭医生等。②专业辅助类,这类应用一般基于CDSS系统,内容涵盖了临床评估、医学计算、药物、手术、医学检测等方面,可以帮助专业医生进行医疗信息的查询、决策,提高一线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全科医生等。③面向患者的用药指导类,可以为普通家庭提供药物信息查询、药物真假鉴定、药店查询等,这一类比较出名的软件有家庭用药助手等。④综合服务类,这类应用一般由医院机构合作开发,能够为用户提供移动导诊、预约挂号、病情查询、健康档案查询等综合医疗服务,并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话费来支付相关费用,其中比较出名的应用有移动医院、医事通等。

3 未来移动医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移动医疗应用的普及得益于移动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然而,移动医疗应用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①医疗本身属于一种严肃性、复杂性的活动,从事相关业务必须符合政策规定,具备相应资格,这使得目前的一些移动医疗应用面临着违法的风险和指责。②医疗活动需要提供真实、完整、稳定的医疗数据,而移动医疗应用能否满足这一要求还有待考量。③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需要行业资源的深度合作和大力支撑,需要构建一个各机构相互补充、促进的联合运营体系,而目前这一体系并不完善。④必须探索一套健康、完整的移动医疗商业运营模式,移动医疗才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改变用户观念,增强用户付费意识,逐渐打造一条健康、有序、有活力的移动医疗产业链。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移动网络及设备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移动医疗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移动医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研究,努力健全移动医疗行业体系,使移动医疗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汪鹏,吴昊.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4:1.

[2]张冬娟.移动医疗引发英国医疗服务新变革[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12.

[3]林敏,乔自知.移动医疗的需求与发展思考[J].移动通信,2010:6.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模式;发展趋势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又被成为创业投资,是一种投入到新兴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权益资本,具备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是风险投资青睐的对象。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成功率,在进行投资之后,一般会通过参与创业企业董事会、对创业企业进行实地经营和管理、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使企业的运营更加顺利。纵观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数目逐年提高,被投资企业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风险投资风靡全球,因为它有以下几个优点:1.促进创业公司技术创新。2.促进信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成长,增强竞争力。3.促进高新技术成果有效投入实体经济,主要是由投入的风险资金填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出现的资金缺口实现的;4.激发高新技术研究员的创业动力;5.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科学化合理化。

一、医疗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存在很多问题,设备落后、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严重滞后等问题众多,已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医疗消费需求,医疗端、医药端以及医保端等环节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伴随我国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医疗健康行业涌现大量投资机会。具体表现为需求增长、技术支持和行业政策支持。

(一)需求增长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使未来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其次,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进程。调查统计,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数的9.7%,这对推动医疗保健服务发展有积极作用。第三,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变化,增加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二)技术支持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新技术与互联网融合,先进技术、商业模式能很快渗透到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购药都更加高效、个性化。

(三)行业政策支持

医疗服务弊端日显,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医疗模式更新等方面着手出台政策,仅2015年就出台10多条相关政策,昭示对医改的决心。互联网医疗伴生重大机遇。特别选择与之联系密切的六条政策,如下表1-1所示。

二、我国互联网医疗风险投资现状

资本快速布局移动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研究院投融资数据库统计数据表明,在2013-2014两年时间里,我国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共发生66起创投事件,投资机构共计活跃91次,披露融资额有5.8亿美元之多。2015年上半年,国内该领域风险投资总额就实现了近8亿美元,在该流域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前两年全年投融资额。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在2014年达到29.5亿元,预期的2015年的市场规模是42.7亿元,增长率达44.7%。

2014年总共发起的58起互联网医疗项目主要分为四类:穿戴式设备类(16起),医疗服务类(10起),移动医疗应用类(13起),健康应用项目类(6起)。随后,几乎每隔两月,投资机构就向互联网医疗,特别是比较成熟的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并且主要集中在C轮。与此同时,2015年BTA巨头也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比如腾讯就在丁香园C轮中投入7000万美元,随后又向挂号网投入1亿美元。马云参办的私募基金云峰基金,出资3200万美元,购买医用成像设备制造商华润万东的股份。

三、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

按照“控端―导流―变现”的思路,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大致分为:医疗端、医药端、健康端这三种模式。

(一)医疗端

医疗端模式是指把医院资源、医生资源充分利用,通过提供诸如远程医疗服务,如网上问诊,形成一个医疗生态链的闭环。通过销售医疗产品,实现盈利。这个模式中,医院及医生资源居于核心地位,谁的资源越多越有优势。

其代表企业有春雨医生。作为我国首家基于手机终端的医疗品牌,春雨医生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用户就医难题。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建立移动医疗体系。其合成伙伴包药商、可穿戴设备厂商等企业,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健康大数据实验室,能够实时监测使用者数据,特别在慢性病方面,能够提前提醒,降低发病率,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合的医疗服务。

(二)医药端

随着《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中药品采用电子监管码的实行,以及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放开,医药电商业务、医药O2O行业直接获得很大提振。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医药馆是典型代表,实现由过去单纯的药品提供商向健康方案服务商的转变,使其医药的生态链更加完整。

(三)健康端

健康端指把依托大数据平台的APP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端,通过分析整合海量数据提供医疗服务。目前,体检健康平台、医疗服务平台是健康端的主要载体。代表企业有专注于运动社交平台服务和软件开发的咕咚,天猫医药馆。

四、风险投资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

1.医药电商实现爆发式增长。随着处方药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和监管模式不断打破原有规则,未来处方药网售权限开放值得期待。医药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能有更多采购、销售的途径,利于企业综合实力提升,医药电商有望爆发。

2.软、硬件结合更加充分,数据价值进一步放大。随着医疗设备、配套技术的完善,医疗服务通过软、硬件结合可以实现更迅速、更高效智能的服务。未来对数据价值利用得越充分,比如在精准医疗等方面,谁就能获得超额收益。

3.线上、线下整合增强。具备线下整合能力、能够更好融合线下资源的健康医疗类应用的竞争力会更强。企业通过加强线上线下整合能够更具优势。(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10.

[2] 孙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医药行业投资评价》,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第12-18页,21-29页,33-37页,42-29页

[3] 张卫华,戴淑芬,《风险投资运作中的风险分析――导入期风险企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经济》,2000年

[4] 吕雅娜,曹阳.以风险投资解决医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J]上海医药,2011(04):195-197.

第8篇

[关键词]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

一、引言

(一)关于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背景

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是当今发展较快、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市场需求稳定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也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产出的产业,其战略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据统计,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从2002年210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43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7.49%;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这10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66%,预计到2050年我国在医疗器械市场所占份额将达25%。但总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监管等差距还比较大,产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医疗器械作为朝阳产业,已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宁波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已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医疗器械产业作为生命健康产业的支柱产业,将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宁波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05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14家。出现了诸如以海尔施、美康为代表的体外诊断试剂骨干龙头企业,以鑫高益磁共振成像系统为代表的民族医疗设备规模企业,以蓝野为代表的口腔治疗设备及医用灭菌设备生产企业,以宁波天益为代表的浙江名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及上市的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但是,宁波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众多,普遍规模不大,存在着多、小、散现象;产品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和市场竞争水平提高不快、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度偏低等问题。与国内和周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猛的深圳、江苏、上海等省市相比,呈现差距逐渐拉大趋势。

二、宁波市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欠合理

我国科技部门在划分学科领域时,把医疗器械分别归入了机械、电子技术、新材料、仪器、医药生物等其他学科,造成医疗器械新技术、新产品归类不明确,在申报政府有关部门支持项目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宁波市医疗器械企业大都处于初创期和微小企业,急需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可现有一些扶持和奖励政策往往与初创期和微小企业无缘,且目前一些扶持政策(财政经费)都散落于多个部门,类似于撒胡椒面的做法不能使医疗器械产业得到很好的开展。表现在:一是“平均主义”虽然使大部分企业都享受到了政策支持,但也意味着每一家企业真正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还是很有限,因此宁波市当前的政策导向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际意义,对于扶持规模企业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二是“平均主义”不能体现政策导向,没有从根本上发现一些潜力比较大、成长性比较好的医疗器械企业,因此也就使这些企业不能迅速脱颖而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中高端人才缺乏,研发体制欠缺

宁波市医疗器械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在初创期面临资金困难以及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育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难题,导致企业普遍存在中高端研发管理人才缺乏的现象。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研发实力不足,因此医疗器械研发主要依赖于大学和科研机构,而宁波市恰恰是医疗器械人才洼地,本地高校在医疗器械等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不足,本地医疗器械生源也不能满足企业目前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为医疗器械产业服务的咨询、中介、金融、市场推广等专业机构缺乏,研究机构的优势与科技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很难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研发体制,普遍出现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发展后劲缺乏等问题。

(四)行业布局分散

国内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经验均证明,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是做好该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己形成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区域。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之和及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它们中有的己具备与国际大公司竞争的实力),比如,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含天津、辽宁、山东),形成了骨科器材和心血管器材、计算机导航定位医用设备、呼吸麻醉机、数字超声、加速器、DR、 MRI的产业集聚区。借助政府政策和高校的科研力量,在集聚区中的企业迅速发展,一批小企业在几年时间中,产值己超过亿元。相比之下,宁波虽然地处长三角,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但宁波市医疗器械主要产品分布比较分散,全市各县(市)区都有医疗器械企业,不能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已经严重制约了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五)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监管力度不强

医疗器械是涉及到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产品,产品的质量是整个行业的生命。然而,目前国内部分企业追求自身利润而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挫伤了用户使用国产器械的积极性,转而使用进口产品。如国内各类手术中需要的钢板、螺丝钉很多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国产的钢板、螺丝钉容易断,存在质量风险。同时,因医疗器械质量导致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虽然我国出台了《医疗器械质量体系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器械监管政策法规仍需不断完善与提升,市场监管力度需不断加大。

三、加快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对策

医疗器械产业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战略选择。为有效推动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从而占领未来该领域的制高点。本文提出以下五方面对策。

(一)理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和监管体制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建议政府积极向上级反映,并在宁波市把医疗器械产业像生物医药技术一样单独划分归类,以便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足够重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是健全监管体制,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宁波市应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制度,提高本市产品使用安全性,打造一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健全规章制度,理顺行政部门的管辖关系,实现主管部门的独立,建立促进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平台及不良反应上报体系,确保用械安全;完善医疗器械产品标准体系及检测制度,建立和健全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规模型企业

政府集中财力,针对一些惠及民生的急需项目出台有力度的扶持政策,结合宁波医疗器械产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出一些科研或研发资助项目,融合产、学、研、医、用五方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相关部们应当从多方面出发,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培育规模型企业。调动地方政府及开发区的积极性,促进产业聚集和上下游配套单位的完善,以具体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与龙头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促进企业自有品牌与集群品牌结合,鼓励区域产业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区域突出,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医疗器械产业体系;鼓励企业联合兼并,提高集中度,遴选和促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做精做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医疗器械企业。从而使宁波市基层医疗服务中心的设施和力量得到加强,又使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

(三)拓展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渠道

建议政府部门借鉴上海、江苏等地经验出台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医疗器械领域高层次人才到宁波创业就业;建立起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平台,拓展企业引进一流和领军人才的渠道;从国际和医疗器械行业前沿视角建立海内外行业顶级人才专家库,为企业招聘提供帮助,为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规划发展与创新提供支持。

(四)巩固拓展医疗器械产业园

根据宁波市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巩固拓展现有医疗器械产业园,大力新增发展特色医疗器械“小微园”;以实施“区域品牌”为战略,加强产业布局和产业带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向专业性产业区域集中,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块状集聚优势,尽快使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步入快车道。

(五)加强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度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宁波市长远的规划和整体调控。首先,需要市政府层面制订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组织制订“十三五”宁波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把宁波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作为编制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课题,组织考察调研。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发挥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作用,开展对国内医疗器械发展先进省市的考察和对全市医疗器械行业调研,提出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建议意见,为编宁波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其次,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支持力度,实现相关部门工作紧密衔接,集中优势资源,促进行业资源的集成优化;再次,应该加大政策扶持与保护力度、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产业是作为福利事业进行扶持的,我们可以借鉴参考。此外,政府在采购政策上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宁波市本地医疗器械产品。

参考文献

第9篇

微创医学是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外科新技术,主要采用微切口和窥镜方法实施手术,它以无须开刀手术(或只需小切口)、创伤小、愈合快、安全可靠受到患者欢迎,目前许多传统开放式手术,已被窥镜手术所取代。

微创医学涉及到许多学科,其中包括泌尿医学、胪脑医学、普外医学、肝胆医学、胃肠医学、肿瘤医学、介入治疗医学等,建立各学科的医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机构事在必行。

传统外科学受到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医学理论的制约,外科手术是当时疾病治疗观念的产物。传统观念的转变,为比较微创理念和方法,还需待以时日。随着疾病诊断的早期化,在21世纪这个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型期内,微创外科将展示更加广阔的前景。

微创医学是在腹腔镜外科发展基础上提出的,一般认为应包括腹腔镜外科、内镜外科、介入放射治疗和介入超声治疗等。这些微创方法治疗的病种,过去是用开腹手术和开胸手术治疗,而这些微创方法的治疗结果等于或好于传统手术方法,对病人机体的创伤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差异显著。

采用普外腹腔镜手术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手术的专业之一,近十年来专家对腹腔镜外科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创造(或规范)了多种腹腔镜手术术式,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很多普外手术,包括肝、胆、胃肠、阑尾、胆总管和某些肿瘤,可以不开腹而在腹腔镜下进行,其特点是手术细致,伤口微小,目前开展的微型腹腔镜手术又使该专业的腹腔镜技术再上一层楼,很多手术甚至可做到无血无疤,恢复很快,深受病人欢迎,更重要的是至今无重要并发症发生,享誉全国,全国近三十个省市先后有300余名专家接受过培训。

外科学的发展既推动科技的发展,又因后者的进步而臻于成熟。因此,外科的模式总是服从于不同时期的医学观念,取决于医生对特定疾病治疗的理解和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碍美观的切口,痛苦大减的创伤,较快的术后恢复,是实施微创手术的特点。微创手术以其独到的优势,受到医患双方的格外青睐。然而,随着各种高科技手段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微创外科概念的内涵将出现哪些变化?在整个外科领域中它将扮演何种角色?21世纪微创治疗的走势何在?都需要医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

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医学有了新的认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效果和治疗期快速康复的要求越来越关注,自身医学知识也在逐渐提高。这种变化表明,医疗服务中的选择性消费群体正在逐渐增大――这种主动的、有选择的医疗消费将在全国兴起。对于这种变化,医疗机构应该在各项治疗方案与治疗标准、医疗服务项目的设置、医疗服务环境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在中国要开发和营造现代医疗市场的新氛围,要以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将医疗行业机构、生产单位和营销部门组织起来,共同建造医疗保健的广阔平台,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国有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学科优势、学术环境和技术力量,是我国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我们要发挥这种力量的权威性,指导、普及、带动全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微创医学应有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要扩大视野,使外科治疗微创化,包括减轻患者对创伤的不良反应和改善创伤后的治疗过程。纳米时代的到来,将使外科进入另一个新的境界。在我国外科史上应提倡微创医学,这要成为每位外科医生的信念,亦是外科医生的追求。

微创外科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重点课题之一,目前,已经具备发展条件,关键是改变观念。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应当认清和跟上科学发展的形势。树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原则。选用和掌握使用病人得到合理治疗而所受损伤最轻的治疗方法。微创外科与传统外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微创外科必须以传统外科为基础,以传统外科的标准来衡量微创外科的治疗效果,微创医学是外科学发展的方向,有一个集中、扩散、推广、普及的过程,需要全体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

第10篇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1]。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改善行业作风,是摆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新形式下的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通过分析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负面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一些措施和途径。如加强政治思想建设,规范卫生服务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公共卫生投入等。

医疗卫生服务指为被服务对象(患者)提供与其职责及资源相一致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便、快捷、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流程。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要求要设计和实施为卫生服务对象提供连续的医疗服务和在医务人员之间进行协调的程序;保证被服务对象信息的转移而转递;保持服务者在各个窗口的连续性医疗服务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新形势下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在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岗位上,广大卫生服务工作者能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医德原则和规范,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是因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2],在工作产生误区,表现为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服务意识不强,给患者开提成药,开提成检查项目,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对服务对象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缺乏责任心,缺乏应有的医德,败坏了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个别卫生服务人员事业心不强,有的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上班无精打采,对被服务对象(患者)缺乏感情,缺乏责任心;不能做到爱岗尽责,对被服务对象(患者)感情冷漠,态度粗暴[3]。②不平衡和消极埋怨的心理。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使一些行业在一定时期内有较大的赢利,社会上一部分人员收入过高,与卫生服务人员的收入差距较大,知识廉价、医疗技术工作低人一等的不正常心态,这种心态在医务人员中有一定的市场。③部分卫生服务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卫生服务意识削弱,义务感淡薄,在卫生服务活动中不讲医德,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准则,片面追求效益,损害被服务对象(患者)利益。

如何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是搞好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卫生服务工作者要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必须对医务工作者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如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②坚持反腐倡廉教育。要不断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上级有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精神,不断培养全体职工的责任感、事业心,从而做到爱岗敬业,一切以被服务对象(患者)为中心,一切从被服务对象(患者)要求。③加强专业技术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医疗卫生工作者业务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人民健康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为此,要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健全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规章制度是保证。如针对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建立一套规范的德、能、勤、绩考核制度,让被服务对象(患者)打分,对那些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的护理人员,通过末位淘汰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取消奖金、降级、停职,直至辞退的处分[4]。通过提高管理效能,促使大家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热情对待被服务对象(患者),精心搞好医疗护理工作。建立监督制度,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适当提高人员待遇,合理配置资源是解决问题的保证。

作为一名卫生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平时就应当加强自身修养,规范卫生服务活动,“细节决定成败,责任重于泰山”。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有些问题也不是仅仅靠卫生行业自身就能根本解决,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形式下的市场运作的将进一步规范,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促进卫生行业作风的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 马德普.变革中的中国公共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 张昌彩.事关百姓的五大改革.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第11篇

关键词:政府行为;分级诊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1日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现状及实施分级诊疗的意义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现状。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到2013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总经费达27,846.84亿元,人均医疗卫生经费达2,056.57元,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究其原因,我国目前存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药品、检查费用偏高、过度医疗等问题。

(二)实施分级诊疗的意义。分级诊疗即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施分级诊疗,能够起到一系列巩固公立医院改革成效,促进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作用。

1、防止过度医疗,避免大型医院患者扎堆,缓解“看病难”。广大患者不同疾病到指定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避免小病大治,使大型医院能够腾出更多床位和卫生人力资源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分流不同类型患者,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

2、减轻患者费用负担,缓解“看病贵”。患者更多的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更低、起付线更低、报销比例更高,可极大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3、盘活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使全社会医疗卫生行业良性发展。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大型综合医院负责收治疑难、危重患者,促进大型综合医院从常见病治疗中抽身出来,投入更多精力到高水平医疗技术之中,县区一级医院实现与上下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总体上使得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相互促进发展。

二、政府行为影响下分级诊疗实施情况

(一)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推行分级诊疗效果显著。各级政府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宣传等手段,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分级诊疗的实施,各级卫生行政、医保、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联合行动。通过医保政策调整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院考核要求,要求基层首诊,在基层不能解决的复杂疾病逐级转诊到上级医院。患者因为报账比例调整,更多的选择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而大型医院因为政策要求,在对患者宣传及自身收治患者时也更关注于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治。同时,行政部门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增加人员编制,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各方面政策扶持、资金扶持,保障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设备能够应对基层首诊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要求。增加人员待遇,让基层医疗机构留住卫生人才。农村居民首诊在乡、村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提高,县域内就诊率提高,三甲医院住院人次平均下降,分级诊疗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滞后,患者不愿意选择基层作为首诊医院,影响基层医院首诊制度落实。目前,三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虽然得到初步缓解,但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在技术水平、设备、人员方面有所不足。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在多方面均大幅度落后于上级医院,无法对患者构成吸引力。普通患者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也对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不信任,患者更多的选择仍然在三级医院首诊,基层首诊制度落实仍无法达到预期。

(三)大型医院发展思维重量不重质。大型医院为保证医院发展目标,大量收治不同病种患者,归根到底是医院发展思路的问题。新建住院大楼、建设新院区等医院发展模式依旧是规模扩张型的,这造成了医院不遗余力的将增加住院患者数量作为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一环,在举债建设扩大规模之后,为了建设成本,又不得不继续扩大患者收治规模,形成恶性循环。

(四)部分不规范社会办医进入医疗行业,导致基层首诊公信力缺失。将社会资本引入医疗行业本身是为了通过市场促进医疗行业良性竞争,但由于监管不到位甚至权力寻租的问题,使得民营医院基层首诊公信力严重缺失,社会办医在很多城市无法真正发挥市场竞争作用,无法提供更好的就医选择,反而破坏了医疗行业整体形象。

三、进一步利用政府行为推行分级诊疗的建议

(一)合理布局,确保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开展。要确保分级诊疗更好地开展,首先要强化此前卫计委对医疗机构规划的部署,严格控制三级医院盲目扩张,促使医院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按照区域人口合理规划医院数量和规模,严格把握评审三级医院的准入标准,形成每个区域的金字塔形三个层级医院布局,从结构上保证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二)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政策扶持。为了让基层首诊切实有效地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有口号,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继续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吸引和留住足够的医疗卫生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医院要真正实现功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更多的患者相信基层医疗机构,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才能让基层首诊执行到位。

(三)加强社会办医监管力度。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在大力鼓励社会办医的同时还要强化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完善医保报销支付政策,规范社会办医,防止个别民营医院利用政策漏洞谋取不当利益。同时,改变单纯增加民营医院数量作为医改成效的思维,要开始重视民营医院质量和声誉,通过鼓励政策和合理监管引导民营医院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与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环境,让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四)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普通患者的思维模式。医院自身公益性的要求以及为了患者安全,必然不会将来院患者拒之门外。为此,要让患者选择医院,行政部门要改变目前普通患者观念,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广大患者转变观念和思维模式。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宣传,是普通民众接受分级诊疗相关信息的最关键渠道,行政部门不仅要将宣传工作放在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也需要关注各类新媒体、网络论坛等,向不同的人群灌输分级诊疗的思想。只有患者从内心认可分级就医,而不仅仅因为医保报销的比例不同而选择基层首诊,基层首诊才能获得更多的群众基础。

(五)通过医保和物价政策细化落实,引导患者流向和医院办医观念。目前的医保政策已经开始改革,通过不同疾病在各级医院报销比例,起付费用的差异化,分流患者到各级医院就诊。医保部门和物价部门可以进一步根据各地差异,将不同疾病在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金额和比例作出调整,三个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服务费用适当调节,降低药品、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等成本区别不大的项目收费标准。大病在三级医院报销比例与小病相比有较大程度提高,引导患者有选择的就医。

(六)通过政府对医院考核、医院评审等方式,重新规划大型医院功能定位。大型医院都设立有健康体检,慢性疾病康复等专业和科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行使了部分基层医院的职能。而由于相同职能出现在不同级别的医院,民众和患者更倾向选择到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更高、设施设备更完备的大型医院,从而限制了基层医疗相应职能的作用。政府需要通过对医院的考核,三级医院评审与复评考核标准等方面作出调整,将基层医院的职能从大型医院剥离出来,把市场还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

(七)探索设立更高级别医院作为跨行政区域医疗中心。作为医疗行业的最高层级,三甲医院这个概念范围已经从各大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覆盖到县级医院。探索建设更高级别医院可以更好地定位和布局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三级医院。可以将地级市三级医院作为新的三级医院定位,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影响力较大、技术实力领先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调整为更高级别,发挥其教育、科研方面的优势。在逐步形成小而精的教学医院的同时,也补足三级医院因剥离部分职能而缺失的收入来源。

(八)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其他职能,保障双向转诊顺利开展。慢性病、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此类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均已完成,继续治疗的费用较低,不利于医院营收。因为医院是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自负盈亏的,随之而来的是医院发展问题。这就需要行政部门在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基础上,要把慢性病治疗、康复治疗、健康保健等一系列属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职能充分调动起来。

分级诊疗的实施,不只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唱独角戏,需要多个行政部门相配合,利用政府行为引导医院、患者接受新观念,让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充分发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自的特点与功能,利用政策重新规划大型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增强基层医院健康保健职能,才能真正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强.中国经贸导刊,2014.30.

第12篇

1医院中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意义

医疗行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其内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方面,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可以保证医院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让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对医院的全部固定资产份额了如指掌,可以帮助医院相关负责人利用医院里现有的固定资产份额对医院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第二,医院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使医院的发展更为稳固,相关人员利用固定资产的核算可了解到目前医院的实时情况,例如在哪一方面较为薄弱,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确保医院可以均衡健康地发展。

2现行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常出现的问题

2.1现有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并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会计标准中,出现一些与医院固定资产的现状及管理需求不相符合的地方。第一,依据我国的相关制度与标准,医院的固定资产指的主要是在500元价值及以上的设备,或者是价值在800元及以上,同时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原有的物质形态基本不变的专有资产。但是随着这几年来我国的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现有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已与目前的医疗状况不相符合,特点是目前我国的医疗设备价值已大为提高,因而如果继续沿用这个标准,将给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带来诸多不便。第二,相关的财务标准还作出了以下规定:尽管单位价值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与要求,但是如果耐用时间达到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当作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及管理。在这个规定与标准中,“大批同类物资”没有具体的标准,因而给确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同的医疗在进行“大批同类物资”确认的时候,标准也存在差异,部分医院有可能把数量十件以的设备确认为大批同类物资,也有的医院可能把数量20件甚至更多数量的设备称为大批同类物资,因此出现了可能在不同医院中,固定资产核算标准不相同,使医院无法满足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统一化的要求[1]。

2.2医院并未进行精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摊提

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现状来分析,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摊销规定了一定的使用年限。然而存在一些医疗设备并不能与实际的应用相符合,使得这些医疗设备的应用频率非常低,使用的期限也非常短,然而在进行折旧摊销的时候,参考的使用年限比实际使用年限大很多,导致了实际使用中出现报废或者停用等情况时,并没有在帐面对这类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的折旧摊销。目前大部分医院选择用平均使用年限法摊销内部的固定资产,在摊销的过程中也不对残值率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不能体现出来,尤其是对于部分更新换代比较快的医疗设备[3]。

2.3医院对于固定资产引入使用周期过程的管理并不完善

从采购固定资产开始,医院要对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维修维护工作进行一系统的管理,但是就目前我国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来说,管理的过程缺乏系统性,使得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价值缺乏可追溯性,医院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资料并没有起到供参考查阅的作用。

2.4账目存在混乱的情况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规模相对较大,拥有的固定资产种类和数量也较多,因而医院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为医疗机器,部分医疗机器并没有进行定时的检查,相关人员仅仅是完成了盘点的工作,对于一些需要维修与报废的机器并没有在账面上进行记录。加上检查时并未对其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而仅仅对数量进行了清点,一些需要报修甚至报废的设备仍然存在账目上且其实际状态没有得到应有记录。加之工作人员不主动告知财务人员这些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长此以往造成医院固定资产账目混乱,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2.5分类不灵活

在新会计制度下,我国大部分的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中,分类较少,同时缺乏灵活性,也没有足够的折旧项目。例如目前每家医院都拥有很多计算机、打印机、电话等固定资产,但是关于这些分类并不明确,甚至没有列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4]。

3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3.1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修订

对于目前我国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确认时,相关标准的僵化问题,必须进行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的修订,使得标准与我国目前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需求相适应。第一,必须使医院提高关于固定资产的确认规定及标准,因为目前医院在固定资产确认方面,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与规定,因而使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相关部门与单位必须根据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确定与广大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标准,才能使医院固定资产确认与医院的现状相适应。同时不同的医院在进行具体的核算时,除了根据国家的相关会计标准进行固定资产的确定,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与该医院的固定资产情况与符合的标准的制定,将固定资产在国家确认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分类,使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得到有效的加强。第二,现在我国的相关会计制度的单位价值尽管还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与标准,但是对于耐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记作固定资产管理。但如上文所述,大批同类物质的确认标准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因而使医院会计人员进行核算时难免会出现问题。所以,应加强对大批同类物质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明确标准[5]。

3.2加快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新会计制度下,对于医院固定资产方面的核算更为严格,要求其更加规范、及时与可靠,这些要求使得医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医院可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固定资产变动、登记、库存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避免或者减少进行资产的重复购置,医院固定资产资源的调配与利用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地规避了过去医院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的产生,节省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

3.3加强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的专业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及医疗行业的发,对我国的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要求,也就是要求相关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因此医院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求相关的医院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医院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明了对自身在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权利。与此同时,财务人员还必须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自身信息素质跟上时代的发展[6]。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