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外出打工青壮年规模很大,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铜仁市留守儿童的总体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对照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言语智能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道德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状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德育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投资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国函〔2011〕131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同时撤销县级铜仁市。本文中,铜仁市均指地级铜仁市
③《铜仁年鉴》编辑部编.铜仁年鉴(2012)[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④⑤⑥铜仁妇女网:。铜仁地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界定与全国妇联的界定不同,如根据全国妇联“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界定,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比例可能会更高。另外,据笔者了解,在城区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时间:xx元月23日-27日
地点:叶县廉村乡第一初级中学
形式:访谈形式
主体: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9-2班 马德水
社会实践内容:一.我乡镇乡村中小学教育的总体情况
二.调查方式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四.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的策略
五: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一: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2%的比例,然而就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员政绩思想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学成了空想。
2. 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 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 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师生。
5.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 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 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
四.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广大农村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5.农村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结合,国家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6.针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困失学。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还有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到教学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五: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认识和了解,而且为对改革家乡义务教育提出粗浅的建议,同时还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和顽强拼搏的信心,为日后报效家乡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受益匪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下发奋学习,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在此,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衷心感谢院校领导和团委给予我这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
此致:
敬礼!
【摘要】 如何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增进农村居民健康,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本文探讨了农村医疗卫
>> 社区医疗卫生改革现状与发展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与深化改革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印度的医疗卫生融资改革 新加坡的医疗卫生措施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湖南农村乡镇医疗卫生现状及对全科医生需求的分析与对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与财政投入现状分析 即墨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站的现状分析 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的财务管理 浅谈医疗卫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河北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机制创新 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感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与认识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7-14.
[2] 张灿灿.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报,2004-11-08.
[3] 肖庆利.浅谈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几点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12-08.
[4] 李守利,庞文政.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亟待深化――由豫皖丙肝风波想到的.山东人大信息网,2011-12-05.
[5] 吕兴权,等.我国乡村医生教育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2年第9卷第3期.
[6] 就农村医疗卫生目前现状谈对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互联网,2008-12-08.
[摘 要] 新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实施成效的凸显是造成广大农村地区学龄人口过疏化的重要原因。从城乡教育
>> 关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探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遮谈 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背景下小产权房存在的法律困境及解决途径 论当前新城镇化的解决对策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索 浅谈城镇化视阈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我国农村家庭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浅谈我国实现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纵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谈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12-10].
[3] 徐玉斌.完善农村走教制度,构建教师共同体[J].河南教育,2008(11).
[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央政府网站,2014-3-16.
[5] 2009年华商报乡村教育调查报告: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N].2009-11-14.
[6]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8).
[7]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9-9.
[8] 雷万鹏.城镇化进成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9] 肖其勇.四位一体,培养农村中小学全科教师[N].中国教师报,2014-4-15.
[10] 毕天璋.实用教师教学技能[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农村医疗保健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农村卫生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的高低[1]。
资料与方法
根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乡村医生发展历史、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确定湖北省某县的乡村医生为调研对象,该县在我国的农村卫生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该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革命老区,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先驱县之一,其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比较健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某县为调研对象后,对三乡镇78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纵观问卷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维度: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工作情况等。发放调查问卷78份,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100%。
结 果
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①性别情况和年龄情况:被调查的78名乡村医生中男65名(83.3%),女13名(16.7%)。说明当地乡村医生以男性为主。年龄45岁及以上所占比重最大(53.9%),年龄在25岁以下2.6%。②接受教育和培训情况:乡村医生的最高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和初中水平,中专以上10人(12.9%),中专及中专以下68人(87.1%)。76.9%乡村医生的累计培训时间在2年以上,说明该县的培训情况基本到位。③从医年限和资格资质情况:大多数的乡村医生的从医年限都在10年及以上(85.9%)。78名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9名(11.5%),无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69名(88.5%)。说明该县执业助理医师化水平低。
乡村医生的经济收入情况:该县乡村医生的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0 000元以下,其主要来源是卫生服务收入和农副收入,比例分别为71.1%和27.5%,政府补助仅占总收入总和0.2%。说明行医收入是目前乡村医生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由于该县乡村医生收入偏低,在乡村医生收入满意度自评中33.3%对自己收入不满意。
乡村医生的工作情况:①服务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乡村医生主要从事诊断治疗、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工作。且仅29.5%乡村医生从事孕产妇保健工作。②有利于乡村医生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的条件。安心工作条件中列前2位的是:发放养老退休金、改善工作条件,分别占93.6%、55.1%;业务培训和提供防保补助并列排在第3位(46.2%)。说明发放养老退休金是乡村医生最关注的事情。
讨 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湖北省某县乡村医生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乡村医生的发展。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介绍如下,以进一步针对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乡村医生的工作条件差、风险大、待遇低。乡村医生处于医疗工作的最底层,工作条件很差,只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他们随时都可能面临急症,随时都可能发生医疗事故,所以他们的工作风险很大。然而待遇却很低,政府给予乡村医生的补助仅占其总收入总和的0.2%,没有退休金及养老保险。乡村医生的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卫生服务收入,而在卫生服务收入中很大部分来自于药品差价,诊疗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的,收入来源稳定性差,这就加剧了将治疗疾病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其后果是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负担。
乡村医生的培训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被调查的乡村医生累计专业培训时间在2年以上(76.9%),然而还有67.9%的乡村医生认为专业技术需要提高,说明现行的培训机制还不能满足乡村医生的需求。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政府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是以短期卫校培训和乡镇卫生院培训为主,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理论知识,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然而乡村医生所需要的是临床进修及临床培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政府组织培训的目的与乡村医生想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差距表明,现在实施的乡村医生教育,所采用的思路以强调供方居多,而对需方的要求体现不足[2]。
乡村医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化水平低。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更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求[3]。
乡村医生性别比例失调。当地缺乏女乡村医生,仅占调查总数的16.7%。缺乏女村医的原因可能是:①农村的服务半径较大;②乡村医生负担较重,需要具有全科医生的能力;③工作条件较差,各种设备还不齐全。加之女乡村医生体力不足,望而却步。缺乏女乡村医生不利于孕产妇保健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常见妇科疾病的普查和诊治开展,不利于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的开展,给农村女性看病就医带来不便。
乡村医生年龄偏高。从调查结果可知乡村医生的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47.5%,
政策建议:①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乡村医生待遇。②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的退休养老制度。由于乡村医生的职业特殊,高龄离岗现象非常普遍。建立乡村医生退休养老制度,使之能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③以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完善培训规划。应该在落实乡村医生培训的经费的前提下,对不同年龄段的乡村医生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对于较高年龄的乡村医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他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掌握的新技术却相对不足,所以应该以新理论、新知识和适宜的新技术、新方法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对中等年龄段的乡村医生培训应该将理论培训和临床培训相结合。而年轻的乡村医生因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所以应该以临床培训为主[2]。④鼓励乡村医生获得高层次的学历,加快在岗乡村医生的执业助理化进程。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并严格人员准入制度有效控制无学历人员上岗,为群众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积极鼓励具备正规中专及以上医学学历的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考试,对于年龄>45周岁,工作满20年,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者,经过考核可免试转为执业助理医师。⑤鼓励大中专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到乡村医生的队伍。这样既解决了一大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乡村医生的后继力量解决了断层问题。还要优先吸收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女医生到村卫生室工作,改变乡村医生的性别比例以达到初级卫生保健的标准,促进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仇爱红.姜堰市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5):30-31.
关键词:乡村 生活垃圾 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是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核心,也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然而,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乡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生活垃圾产量日渐增多,水源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土地质量、水源安全和生态环境, 乡村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威胁着村民的身心健康。
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碧海蓝天、风景迷人,每年吸引万千游客慕名而来。三亚市共有社区45个、行政村92个。但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生态环境难免遭遇“侵蚀”:城市形态风貌失控,土地资源耗竭,城与乡、滨海与腹地、度假区与老城区发展不均衡,旅游城市特殊性导致配套困难等,这些都亟需修复和修补。抓好乡村垃圾综合治理,对于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加快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工作,对于定位为排头兵的三亚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本文对三亚市乡村垃圾的产生特征和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三亚市乡村垃圾的收运处理对策。
一、乡村生活垃圾现状及主要特点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生活垃圾现状及主要特点是:(1)生活垃圾随处乱丢,村民的生态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污水乱流、粪土乱丢”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2)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蔬果品、肉食禽蛋等;(3)在蔬菜种植中,大量使用塑料膜;(4)生活垃圾中含有玻璃、废弃的电池和金属等;(5)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大、成份复杂、种类日益多样化,再利用率不高;(6)农用生产垃圾随意处置。每当瓜果、蔬菜耕种和收获季节,化肥袋、农用地膜、农药瓶、瓜果保护膜随地置放或做简单掩埋处理,加剧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使乡村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7)乡村垃圾收集处理等环卫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手段落后,设置不合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有待提高。(8)日常管理不到位,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三亚市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乡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根据2013年三亚市环境统计综合年报,生活污水排放量5025.25万吨,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6.138万吨,2014年,生活污水排放量5531.37万吨,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4.69万吨。乡村的人均生活垃圾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比城市市区低一些,但是乡村人口众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垃圾量非常惊人。日益增长的乡村垃圾量与垃圾处理能力欠缺之间的矛盾成为乡村垃圾问题的主要矛盾。
二、乡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由于乡村垃圾得不到有效的收集处理,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具体表现在:破坏乡村的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蚕食土地;影响乡村的人居环境;影响乡村的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一种表现。
虽然乡村路口前后几乎设置了几个垃圾桶(箱),仅能集中堆放部分垃圾,一些有害物质如干电池、废油、塑料和电子产品等未经分类直接进入垃圾,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增加了无害化处理难度,同时,这些垃圾桶(箱)都离村民居住集中点较远,加上受生活习惯影响,村民大多都选择随处乱扔垃圾。另一方面,有院子的村民,一般喜欢在自家院子里挖个坑,把所用的垃圾堆在一起直接填埋或焚烧,使得垃圾成分更加复杂化,造成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物质资源的浪费。
三、乡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对策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三亚“双城(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内涵式发展之路为契机,由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从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入手,对污染源的控制,即从源头上将非点源堆放的垃圾降低到最低限度,源头控制才是乡村垃圾处理的根本举措。在恢复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利用全市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协调好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努力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建立全覆盖的乡村生活垃圾清扫收运保洁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和机制,为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强化环境目标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的体系和机制,积极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通过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模式,推进农村清扫保洁收运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建立起全覆盖的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体系,市环卫职能部门要负责督促监督各区政府做好乡村垃圾清扫保洁及收运工作,同时各区政府要负责督促环卫中标企业按标准配备村庄保洁员和垃圾箱、沿街垃圾桶、转运车辆等环卫设施设备,严格执行保洁标准,创建一批环境友好、容貌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
2、加强和完善乡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
全市各区要以“城市治理管理年”为契机,将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部门工作任务来落实,各区政府、各相关单位负责人要亲自抓,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清除乡村各类垃圾,彻底清除乡村居民院落、房前屋后、村边、路边、水边、山边生活垃圾,加强对乡村道路两侧、集贸市场、施工工地、鱼塘河道、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的生活垃圾、渣土、废弃物进行全面清理,务必做到一条村路一条村路整、一条巷道一条巷道扫、一条河溪一条河溪清,确保每条村路、每条巷道、每条河溪不留卫生死角,加强和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3、开展乡村“清洁家园”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是清洁城市、美化乡村,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各区政府、各部门要广泛发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采取各种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益处,增强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并做好文明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的宣传工作,协调新闻媒体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宣传报道。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村庄道路(巷道)、路灯、绿化、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逐步建设到村户,对目前污水设施不能覆盖的乡村区域,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收集和处理污水,将污水处理系统向乡村延伸,逐步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便捷群众生活生产,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四、结束语
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来避免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发掘三亚乡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垃圾收运治理对策,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旧村庄改造、改水改厕进程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减少分散居住给周边环境带来的生活污染。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淑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J].科技资讯,2008,(1):135-136.
一、活动主题
在党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指导下,紧密围绕“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这个大主题基础上,结合我们医学院的特点,小分队把此次“三下乡”动的主题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了解农村文体活动”。
二、活动目的
组织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乡镇广泛开展“浙江省农村文体活动”调查、调查研讨、健康娱乐知识宣传教育、咨询服务等活动,以问卷调查、咨询宣传为沟通了解桥梁,对健康文体活动和不良文体活动进行理性对比,从而了解农村文体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引起乡镇政府机关对于农村文体问题的重视,结合医学院学生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医学方面的活动,并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奉献社会,展现嘉院学子的精神风貌,结合实际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培养严谨的调查研讨态度,丰富暑期生活,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了解金华农村文体娱乐活动开展的现状,对农村文体娱乐的研究现状有一个科学的总结,为我国未来农村文体娱乐活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活动背景与可行性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的是人民群众得实惠。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文体活动形式仍然单一,最需要关注。活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解当地文化体育活动进展情况,并对当地文化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和相关周边设施的清理,希望达到使当地农民了解健康文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的益处,并且将当地文化体育活动地点整理干净,有利于当地农民的正常活动。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大致流程
1.前期准备
包括具体选址,有关乡镇村的联系,招募队员,查找相关资料(涉及农村文体活动方面),相关医疗器械的准备等;
2.开展活动
活动内容下已详述;
3.后期整理
包括新闻宣传报道(当地媒体)、材料统计归档及队员返家等;
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一)、做好问卷调查
在本地区较广泛的乡镇村进行抽样调查,在主要街道设立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知识宣传点,并开展问卷调查,零距离接触调查主体,获取农民娱乐活动现状及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二)、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知识宣传
通过海报、黑板报(乡村街道等)健康文化体育方式宣传单及当地媒体等共同参与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知识宣传,为创建农村健康文体活动氛围发挥自己的一份努力;
(三)、健康体育活动
在乡村与当地村民举行体育活动(羽毛球、篮球、掌上压等趣味运动),分别组织大学生联队和农村农村联队,获奖者颁发小奖品,亦在丰富农村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当地农民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营造农村健康文体活动氛围;
(四)、活动地点维护和整理
在当地主要体育设施处进行设施维护和整理,清理周边活动范围的垃圾及不相关物品,并宣传保护体育设施的重要性;
(五)、医疗活动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结合医学院专业特点,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和医疗知识宣传;
七、活动具体日程安排
8月5日—8月20日(具体安排另定)
八、所需材料
旗帜一面、横幅一条、白大褂若干件、海报若干、问卷表、宣传资料、相机、工作证、血压计等;
九、活动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服从领导,规范管理,一切以大局为重;
2.穿戴整洁,态度端正,能展示嘉医学生文明、健康的形象;
3.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4.文明用语,爱护公共设施,不得违反当地的有关管理规定;
5.服从实践地安排,若有不妥之处,尽量寻求协商解决;
十、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预算
交通费用:15*50=750;
食宿费用:10*100=1000;
其它费用(照片、宣传资料):300;
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梁漱溟认为,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乡村建设理论》,2006)。乡村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乡村生产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罗建河、韩迎春,2007)。乡村传统文化氛围对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在我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节庆、禁忌、游艺、歌舞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等都能通过榜样、言教和舆论等方式对人进行品德教育,另外,对祖先的崇拜等仪式也会对人的人伦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乡村人口迅速向城镇转移,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也使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化趋势,乡村文化的主体性逐渐消失,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与文化重构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当我国乡村同时面对传统文化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将难以实现。因此,延缓乡村的解体,倡导眷恋乡土、重视亲情、恪守乡规民约、勤俭质朴的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实现社会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当下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重新认识与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容
我国对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区分不同层面的保护,至少应在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开展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是乡村社会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总汇,影响和支配着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乡村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非物质形态的(比如,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传说、乡村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乡土农事活动等),而乡村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物质形态的(比如,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乡土服饰等)。在非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又分为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思想层面包括:乡村生活的独特价值、乡规民约、宗族组织与文化、孝文化、民歌与民谣、民间故事与传说等;行为层面包括:农耕方式、乡土农事活动、民间文体活动、民间手工艺术、传统节庆活动等。在物质层面,保护与传承的内容包括:乡村自然风貌、乡村传统聚落、乡村历史建筑、不同地域的传统乡村服饰和民族服饰等。
3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路
3.1寻求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与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协调
从经济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关系复杂。在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出于满足生存之需,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往往让位于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济价值逐渐展示出来,保护与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维系一种互促关系就成为可能。从生态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挖掘这些智慧有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多重作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但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之下,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促关系,能实现在乡村经济发展中保护与传承、在保护与传承中促进发展。
3.2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模式
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吸收国内不同地域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探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科学规律、利益平衡杠杆、有效发展路径和政府承担的角色以及干预的手段等,归纳总结出保护与传承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具体可以通过选择典型乡村开展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模式,以促进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3.3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机制
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地加以研究。在探寻保护与传承的新型模式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多重目标构建多重机制,并进一步确立政策支持体系和具体政府建议。针对乡村传统文化破碎化和主体性逐渐消失的现状,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认同的重建机制;针对城市文化等外来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要构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培育机制;以维系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的互促关系为目标,要构建以乡村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针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会逐渐被周边村镇效仿并分享经济利益的现实,要构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果的地域共享机制;针对政府在引导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要构建政府在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机制。
3.4提出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西端,属低山丘陵地带。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千米,辖17个乡镇,366个村,总人口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3万人,耕地面积43400公顷,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近一半。由于历史发展、地理区位等原因,我市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农业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已是农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 广水市农民素质及教育培训现状
2012年,全市拥有农村劳动力47.7万人,外出务工为22.86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约18.54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3万人,仅占整个农村劳动力的11.80%;初中文化程度21.76万人,占45.62%;小学文化程度14.15万人,占29.66%;文盲及半文盲文化程度6.16万人,占12.91%。由此可见我市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教育培训。
近年来,国家一些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在我市逐步实施,如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业生产总量和质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仅以广水市农广校为阵地,先后培养了大中专学历生3548人,绿色证书培训11061人,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200人次,短期实用培训23000余人次,阳光工程培训农民9481人,退耕还林培训农民4985人。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4476人,成为乡村干部236人,相当一批已成为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需培训的农民数量多,培训难度大
据统计,全市47.7万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每年接受农技培训的农民不足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有2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留在家里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大。
2.2 农民的学习意识不强,组织培训难
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不强,“我要培训”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有些农民认为自身文化程度低,学不进去;有些农民抱着“种田不为巧,别人怎搞我怎搞”的思想,宁愿打麻将,也不愿参加培训;还有些农民虽然参加了学习,完全是为了得到一些实习物资而被动地来学。由于农民参训意识不强,组织他们培训难。
2.3 参与培训的部门多,培训效果差
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劳动、民政等)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有些部门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浮在上面打电话、造培训资料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还有些培训机构重在搞关系,培训敷衍了事,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这样会造成培训内容难以统一、重复培训多、培训缺乏连续性等结果,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培训效果不理想。
2.4 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自身知识需更新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他们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技能的需求。而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2000个农户仅1名教师,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另外,部分教师知识更新不到位,授课不生动,培训效果不能达到最佳。
3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3.1 统筹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迫切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应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农民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培训,发挥培训基地优势。依托农业系统技术资源,以市农广校为主体,把各个部门的涉农培训资源、资金整合起来,形成人力、财力的综合优势,合理规划,统一协调,有计划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3.2 分类办班集中培训,创新培训工作机制
分类培训在原则上握三点:一是按照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村民代表的分类逐级进行培训;二是根据参训农民年龄、学历不同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三是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努力方向,开展群众乐于接受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授课与创建基地相结合、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开设“网络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等,按农事季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利用定期培训、网络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
3.3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我市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需大量的资金支持。市财政应该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科目,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设一个上下协调、适应需要、功能完备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首先,要完善县乡村的三级互联互通的知识、信息传播渠道。以中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资源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建设新型农民教育网络。其次,要完善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4 搞好培训监督管理,保证工作做出实效
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督查。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管理制度及培训内容、进度等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对内不断提高自身人员素质和能力,对外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参与教育培训,使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成为自觉行为,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一、农村基础教育暴露出的弊端
1、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脱离农村
陶行知先生当年曾批评中国传统乡村教育严重脱离乡村社会实际,完全以城市为价值取向。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陶行知先生的批评是针对当时主要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而言。即便是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陶先生的话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城市和农村本是以职业和地域划分开的,无高下之分。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以及工业给城市带来的空前繁荣。城市几乎集中了一切优势力量,城市和农村的区别逐渐拉大,生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农村,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离开土地,奔赴大城市遂成为农民及其子弟们奋斗的目标。
2、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容脱离农村
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教育源于生活,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在现今的农村基础教育中,农村生活中的淳朴生活经验和智慧受到忽视,农村世界的价值在比照中沦为低层级的价值特性,农村本土的优良文化传统和自然野趣在外来的主导文化冲击下被强行剥离了教育体系。只有使教育真正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
我们寄希望于建设新农村的同时能够顾及到农村教育的建设和改革。它要走的不应该是单纯城市取向的道路,而应该是融合的、兼容并包的。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弊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不能抛弃自己的特色,完全让位于城市取向,要吸取城市学校的精华,将其与自身特色融合到一起。农村教育需要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农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农村生活的一些文化元素,有着建构农村生活秩序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农村人淳朴善良、勤劳坚韧的品质,农村人团结互助的热情,农村安宁祥和的氛围,绿色环保的生态,这一切都应该是农村教育应该传递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认同这种价值观念,热爱家乡,也是农村教育应追求的培养目标。因此,农村教育要发挥传递甄别的能力,有选择地借鉴城市文化,保持和延续自身的良好习俗,书本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城市文化的横向渗透和农村文化的纵向传承,课堂教学与自然世界的紧密融合,教育不仅成为城市文化的传递者,也成为本土文化的弘扬者,活化农村文化价值。
其次,教育管理机构应给农村学校更多的自主权限,在确保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弱化地方课程,大力发掘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丰富校本课程,让真实的乡村生活走入课程,让自然淳朴的生活世界走进课程,让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走进课程,让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走进课程,让农村学生能更多地去感受、发现农村的独特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为了生活,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能凸显其优势,呈现其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最后,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做到请得进来留得下来。因为优秀的教师人才是具有专业素养的,能够开发地方特色课程,从而改变单纯的国家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模式。农村教师队伍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开发战略的实行,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经费长期不足很难拥有城市学校那样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农村学生的素质养成和提高就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农村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应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
[关键词] 农村体育 发展现状 思考分析
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的关键因素,农民问题是三农的关键,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极大的作用,而农村体育的开展能够极大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体育的特点
1.季节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一个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时从事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农闲时节则组织一些全民锻炼、体育竞赛等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灵活性。当今农业现代化的推广,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农村体育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既有个人组织的也有群体组织的,既有传统的民族项目,又有现代的新兴体育项目,既有五六十岁老年人参加的活动项目又有一二十岁青年人喜欢的项目,从而为参与者提供多种选择。
3.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农业人口分布广,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决定了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南方农村的赛龙舟,北方农村的扭秧歌、蹬高跷,西北游牧民族的赛马、摔跤,各种项目趣味十足,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风情。
二、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不同地方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总体来说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明显强于西北地区。但是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1.体育经费投入很少,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经费投入的多少一般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财政收入多少直接关系着体育事业的投入。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是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开展体育运动的。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
2.农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观念落后,体育意识存在偏差
当前,农村仍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地区,这除了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外,缺乏体育锻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农民,包括一部分干部都认为体力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没病就是健康”,缺乏对健康的认识。
表1 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对体育健身重要性的看法比较
非常有必要有必要关系不大没必要
城镇(%)5035105
乡村(%)5155030
3.缺乏必要的社会健身指导,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的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匮乏,且都在大城市或大学任职,甚至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体育老师。体育与健康的宣传严重滞后。多数农民受教育缺乏的影响,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加上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基础薄弱,没有健身指导,也没有关于群众体育的宣传及组织的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太少,认为体育就是“跑得快”、“跳得高”,与自己无关,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是不知道。
三、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1.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科学发展观
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业,所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应当引起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农体育发展实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把体育事业纳入每年的经济计划,成立有干部分管的体育领导小组,每年拨出专款有计划的在农村逐步建设一些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积极引导一些当地的乡镇企业在体育设施上进行投资,在农村现有体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好农村学校设施和场地对推动农村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据调查,体育锻炼率随着文化程度增长而增加,城市居民锻炼率明显高于农村,农村地区的教育程度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提高农村教育迫在眉睫,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强调今年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中央财政今年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其中三农教育为预算重点。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力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三农教育方面的支出,这一切都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指导
可通过分期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动员体育院校学生到农村进行义务教育等途径,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广告、标语口号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群众体育,促进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举办以乡镇为单位的具有农民特色的运动会,及农民喜欢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等,深层次挖掘影响农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原因,转变观念,培养农民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结语
农村体育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抓住2008奥运会这一契机,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促进我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体委.国家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学,1992.
[3]王君.关于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4]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群健康模式发生明显改变。从人口学模式看,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口期望寿命增加,使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从流行病学模式看,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以心脑血管病、慢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率、致残率和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消耗有限卫生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成为导致我国医疗费用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成为我国重大的疾病经济负担。所以,慢性病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我国农村慢性疾病工作特点是农村居民家庭住址分散,农民慢病防范意识差,卫生知识严重缺乏,加之部分医生对慢病工作的认识不足,知识不够和责任心欠佳等原因。所以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以及对慢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管理,为把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做得更好而努力。
为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农村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重点服务人群和服务功能逐步清晰。要切实解决农村慢性病管理问题,关键是在发展农村卫生服务,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农村慢性病管理模式,必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及康复等“六位一体”工作。作为这一系列服务的基础是及时正确的开展慢性病随访管理,了解辖区内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拓展随访管理思路,根据每个患者和医疗、科技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与常规随访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接受正确及时的治疗,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辖区居民,特别是慢性病患者。
建立社区慢性疾病随访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固定的随访机构:制定完整科学的随访制度,开题互联网址及随访专线电话,建立随访信息数据库,对收集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建立定期上门随访管理制度:对于辖区内的居民要定时进行上门服务,了解居民家中是否有慢性病患者。记录慢性病患者姓名、性别、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资料,并记录患者疾病类型、病程、症状、所采用治疗方法等医学资料。另外应记录患者家属的一些基本资料,以便及时与患者联系。
建立分级随访制度:对于已掌握慢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疾病类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将患者分为不同等级,并制定相适宜的随访计划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正确的慢性疾病管理制度
对疾病危险行为干预制度:农村居民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所以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指导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延长人的寿命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定期举行戒烟活动,减肥活动,合理营养饮食活动,健身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普及健康知识,推广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行为干预教育,普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知识。对中、小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以“四要四不要”为重点内容,不要吸烟和酗酒,要合理膳食,不要挑食。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把这些东西逐步变为农村居民的自觉行动。
慢性疾病的体检制度:对慢患者群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尿常规、心电图、眼底的检查以及自查知识的操作进行培训,要让他们学会自查,提高慢病的控制目标,阻止疾病的再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用药科学指导制度:指导患者用药要规范科学,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及时调整用药。安排好监督用药机制,动员家庭力量参与。治疗时强调运用这些措施的型别化、个体化,直至达到有效治疗的目标。
按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要进行正确有效的随访管理工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至关重要,所以对工作人员按时进行培训至关重要。培训随访技能知识、慢病健康知识、干预能力知识、定期监测内容知识、用药指导知识、责任和家庭义务等相关工作。培训对象为所在辖区乡村责任医生和护士。
慢病的科学管理,要达到疾病防残,限制残障,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所以慢病防治任重道远,全面构筑慢性病的各道防线,是乡村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需要更多的具有奉献精神和较强专业知识人才深入农村,更好的为广大人们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桂珍,郭海明.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新世纪图馆,2006,4:10.
2黄迎春.面向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9:22.
3李蓓,周宇葵.如何利用免费的网络医学继续教育资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7):439-440.
4邱坚,张幼华,卢晓玲,等.上海市医院(学)图书馆现状调查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21):4133-4139.
5陈励和.广东省医院图书馆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29(1):61-63.
6尹晓莉,包家元.浙江省医院图书馆现状及调研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3):5-7.
7赵蕾,林赞,郭中晓,等.四川省各级医院图书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4:284-287.
8徐丽萍.医院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4:22-24.
9王莉萍.对二级医院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9,22(8):1470-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