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训练的特点

体育训练的特点

时间:2023-07-18 17:2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训练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训练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体育训练;男女差异;个性差异;运动差生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6-0095-01

体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质,让每个学生爱上体育训练,养成体育训练习惯为重要目标。体育训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在体育训练课堂上,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想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体能和训练情况,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训练,让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持续参与训练。

一、正视男女差异,合理引导释放训练魅力

男女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发育和技能存在越来越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升入高年级后,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材施教、量身定制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必须正视男女学生的差异,并结合男女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负荷的训练活动,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训练,从而在训练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比如训练“立定跳远”时,教师要根据男女学生的体质特点,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法。由于男生力量比较大,爆发力比较强,而女生柔韧性比较好,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分组,并结合立定跳远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男女生小组的体能特点进行二次分组,对弹跳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进行弹跳力训练。立定跳远对学生的体能、弹跳力、技巧都有一定的要求,男生爆发力强,训练时要注意整体动作的协调性,而女生比较柔韧,教师应训练她们的爆发力,使女生能够在瞬间起跳,将潜能爆发出来。男女的性别差异还体现在体能上,教师要综合考虑不同的训练项目,合理安排训练运动量,使学生能够以系统的方法参与训练,让身体更健康,训练过程更有趣。

二、正视个体差异,个性引导释放训练魅力

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设置训练方案,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弹性空间和合理的训练空间。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若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方面可能引起部分学生“吃不消”的现象,另一方面可能引起优秀生“吃不饱”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身体素质的差异会不断变化,体育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设计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案,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一些体育教师的思维中,长跑就是让学生围着跑道一圈圈地训练。长跑表面上看是慢跑,但它对学生的体力和耐力要求很高,如果教师不能用系统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训练,会让学生对长跑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产生让学生身体受伤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长跑训练时,一定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质特点和体能情况,为每个学生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案。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为每个学生的训练找到合理的弹性空间,将每个学生的训练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案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教师要引入趣味化的训练项目,改变传统枯燥的训练方式,借助多元化的辅助方式帮助学生增强体能,提高耐力,在训练中感受长跑的乐趣,产生积极的训练情绪,获得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正视运动差生,用心引导释放体育训练魅力

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是体育训练的重要目标。有些学生身体素质不好,对体育不感兴趣,或肥胖,或体质差等。体育教师必须关注这些学生的发展,主动为这些学生的体育训练找到合理的训练方法,并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引入趣味体育训练项目,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信心。

在体育训练课堂上,有些学生由于体能方面的原因,有时无法完成动作要求,或者所做动作不规范,这时,就会有些学生嘲笑他们。他们会因为同学的嘲笑,产生自卑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越有这样的心理,学生就越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对体育训练产生排斥情绪。这类学困生是体育训练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群体。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宗旨,教师要结合这类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以系统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感受体育的乐趣所在,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系统训练方法。比如,在一次短跑比赛中,有些男学生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们的成绩甚至比女同学还差,无形之中他们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为此,教师先对嘲笑他们的学生进行教育,然后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并为他们设计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案,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训练。

四、结束语

总之,体育训练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在体育训练中,学生存在差异性是客观事实,体育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积极为每个学生的体育训练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体育训练的趣味,并产生持续参与体育训练的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体育训练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体育事业领域也随之发展并不断变革。由于多年的成就和经验积累,体育训练在体育领域里积累并储存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要想使体育事业站在更辉煌的高度成就更高的荣耀,就必须充分挖掘体育训练中的训练数据,充分发现体育训练中的科学规律和模式,使之能够克服训练中的复杂性和难度性。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体育训练 人工智能技术

数据挖掘是发现数据知识的一种方法,是发现大量数据中隐藏的特殊关系的过程。数据挖掘是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检索和识别,是通过人工智能方式对数据库内数据信息的发现、处理和利用的过程。将数据挖掘应用于体育训练指导中,实现体育数据信息的管理和优化,使体育训练资料能够得以充分地勘探和研究使用,从而发挥体育训练的最大动能。

一、传统数据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问题

体育训练和指导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体能水平、基本素质、专项素质及技能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通过各种技能指标、体能水平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等对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和运动成绩进行评价和预测。在体育训练中,由于不同的年龄、体重、性别等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量化检测标准。训练指导员只有通过不同的训练测试数据进行有区别的分析,才能发现运动员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制定符合实际的训练方案。随着体育训练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更新,传统的数据检测、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并且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弊端。

(一)无法达成训练指标的及时优化

训练指导员通过长期的体育训练经验总结和制定出大量的训练内容和指导方案,储存了大量的体育训练和指导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存在离散、模糊等特点,训练指标之间相互独立,无法达成融合交汇,无法形成系统完整的数据分析标准,无法实现体育训练各项目之间的成就共通,导致各项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各项体育训练数据和指标未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整理。

(二)无法达成训练状态的正确评价

无论是哪项体育训练,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身体素质和身体状态,使运动员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和最优的水平来迎接比赛和挑战。传统调节运动员体能状态的方法仅仅是依靠训练指导员的经验,在比赛准备期间进行强化训练。然而这个方法是不完全可取的,如果教练员的经验不足或者未能充分了解到运动员当前的身体状况,就无法分析出当前运动员竞技水平情况,无法正确评价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好坏,从而造成训练决策的失误,进而影响训练结果和比赛成绩。

二、数据挖掘在体育训练指导中的应用研究

现今对体育训练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是传统的统计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体育训练数据主成分的分析明确运动项目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通过训练数据的连锁分析明确运动指标间的联系性,通过统计分析预测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体育训练中运用统计分析法,打破了传统训练指导员依靠个人经验指导训练的状态,但是这种突破并不完全。对于优秀的运动员,统计分析法的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在体育训练中采取更加先进的、科学的数据分析技术尤为重要。

(一)利用分类整理对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利用数据挖掘的分类功能,将现存的大量模糊的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发现隐含于其中的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数据。利用数据挖掘分类功能,按照体育训练数据信息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合理编排,实现体育训练信息的自动化分类,并对此做出归纳性的推理总结,使训练指导员能够在不同条件下及时调整训练对策,理性地面对训练对象,从而做出正确的训练方案和训练方式。

(二)利用回归分析法对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充分反映出体育训练数据库中数据信息的属性值,通过函数表达方式充分发现体育训练指导数据信息的属性连带关系,使训练指导员能够更加准确地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身体素质进行预测,并在不同状态下采取针对性的调整策略,使运动员能够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和素质迎接比赛和挑战。

(三)利用关联规则对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利用关联规则法,充分发现体育训练数据库中隐藏的训练数据关系,实现一个训练数据带动其他相关训练数据项的出现,实现海量体育训练数据信息的相关联,从而满足体育训练中训练指导员对运动员状态和成绩的预测需求,使训练指导员充分了解运动员相应的状况并及时做出训练方案的改善。

(四)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行处理、按步储存、高度容错的特点,可以将体育训练数据中不清晰、不完整、不严密的数据信息进行高度处理。利用前馈式神经网络模式对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分类预测和模式识别,利用反馈式神经网络模式对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联想记忆和优化速算,利用组织映射模式对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自动聚类,使训练指导员能够及时发现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问题,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五)利用Web方法对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

Web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法,可以从文档结构和使用集合中发现隐藏的模式类型,从而实现数据信息输入和输出过程的高度转换。利用Web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实现体育训练数据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映射过程,实现数据信息的充分利用。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充分发现大量复杂运动训练数据中的科学规律性和相关性,实现体育训练指导和分析的最优化,实现人工智能、数据库和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祝玮东.当代体育研究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第3篇

一、课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

1.按受伤部位

肌肉和韧带的挫伤、撕裂、肢体骨折、颅骨开裂、脊椎损伤、关节脱臼、内脏损伤、脑震荡等。由于运动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相对较少,其中好多属于小创伤,其中以肌腱、肌肉、韧带和关节囊伤最为常见,然后是半月板断裂、肩臂损伤和髌骨软骨病。

2.按受伤的时间可分为新伤与旧伤

新伤主要是指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病证并立即就诊者;旧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3.按机能丧失的严重程度

①受伤后还能进行练习的轻伤;②受伤后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训练的中伤;③不能进行训练的重伤。

4.按损伤部位有无与体表相通

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二、造成体育运动训练损伤的原因

造成体育运动训练损伤的原因有很多种,可分为诱因和直接原因两种。诱因可以分为训练技术特点和生理学结构特点;直接原因也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1.直接原因

(1)内因

①心理素质。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假如注意力不够集中,发生伤害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情绪波动不稳、急躁冲动、心急火燎,或者在锻炼时因为胆小、紧张而迟疑不决者,尤其容易造成运动伤害。

②身体条件。a.年龄:青少年时期骨骼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抗击打抗防御能力相对较差。正在发育的软骨组织和肢体骨骼也显得相对脆弱。当韧带突然受到外力而发生损伤时,软骨组织和骨骼等常常先被损伤。b.性别:男生、女生发育时间不同。女生肌肉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各关节部的剧烈运动伤害发生概率女性相对较高。女生激素分泌呈周期性,如果月经不调,就会造成雌性激素分泌下降,也是造成疲劳性骨折的重要原因。c.体质和技能:脂肪相对较多、身体重的人会使肌肉发达度减小,因此灵活性和耐久力也相对比较差,更容易造成伤害,体重重的人处于不利地位。体质差的人容易感冒、发烧等。d.其他:在身体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对意外事件缺乏敏锐的判断和快速准确的保护反应,就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2)外因

①个别体育运动员由于不顾自身的条件的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损伤的发生率不同。例如,练习蛙跳动作增强腰和腿部的肌肉力量时,发力过快就会出现膝关节受损,因此课余体育训练要科学。

②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训练过度是运动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训练过度是因为训练者运动的负荷量太大,使身体没有得到充分的恢复导致,症状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等。如训练过度纠正不及时,免疫机能就会下降,这样必然增加了慢性疲劳和感染的发生率。

③环境影响: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不宜在坚硬的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训练衣装和运动鞋不合适,运动场地高低不平杂物障碍,器械规格质量不符合训练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训练特点等,这些也都是造成受伤的原因。

2.课余体育锻炼运动损伤的诱因

(1)正常人体解剖学特点

有些部位所处的特有的解剖位置在锻炼中容易与周边组织发生挤压和摩擦,如踝背伸60°~70°角发力跖屈时,跟腱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但是胫后肌和腓骨肌却相对比较松弛,这是如果突然用力,可能发生跟腱断裂如肩袖。运动中由于相互间力学关系的改变,可导致负荷最大的组织发生损伤等。

(2)各项体育运动的技术特点

因为每个运动项目都有相应的技术特点,人身体每个部位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每项运动都可能造成人体伤害。

总之,因为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在这些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每个运动项目中所造成的运动伤害都有相应的规律和特点。掌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防护、诊断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能,而锻炼伤害的造成常常会使运动员的身心都受到一定的伤害,因此,预防于没有发生之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训练者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保护自己,从而使体育运动训练安全健康而富有成效。

三、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及基本方法

体育训练时,要从思想上对运动损伤的预防给予重视,并遵守课余体育训练的一般原则,同时,要全面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1.保持身体处于良好的运动状态

(1)训练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提前热身活动不但能提高基础体温、增加肌肉内部的血液循环、提高肌肉的应激性和增强关节的柔韧性等,还能缓解运动前的压力和紧张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损伤的发生。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运动负荷安排过大,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全身机能下降,协调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损伤。为了减少损伤,教师、参加体育训练者应严格按照运动训练的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损伤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训练后应注意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是指在运动后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心率、呼吸、体温等回复到运动前的正常水平。从防护损伤的角度来看,这同运动之前的准备活动同等重要。根据运动强度和项目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放松,可以防止训练后肌肉酸痛,这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

(4)个人防护

训练者除了提前做好热身活动和准备活动以外,还应该懂得和掌握初步缓解训练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肌肉酸痛的早期可做温水浴、物理疗法或自然按摩。如果疼痛继续或者加重,应去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同时训练中应密切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及时发现锻炼受伤的早期症状,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2.创造课余训练的适宜环境

体育设备、器具、场地等在运动前都要进行认真的安全检查。例如,学生的配饰、锐利物品在锻炼时禁止佩戴;训练者应根据自身特点、足弓的弧度、脚的舒适程度选择适宜自己的训练装备等。

3.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

科学体育训练包括五大要素,即全面性、渐进性、个别性、反复性、意识性,前三个要素对预防损伤较为重要。全面性是指训练者应对体能加强全方位的训练,不能只是对一些个别运动的重复练习。渐进性是指训练者应慢慢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防止身体不能适应而致使身体伤害。个别性是指训练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年龄段、性别、技能熟练度等不同,活动方法和活动负荷也应该不一样。

4.加强易伤部位训练

增加容易受伤的部位和比较脆弱部位的训练,增强其运动功能,是防止锻炼受伤的有效方法。比如,为了防止弄伤腰部,要增加腰部肌肉的训练,增强腰部肌肉的韧性,并锻炼腰部肌肉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损伤与防治需要我们基层教练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尽可能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达到科学训练的目的。努力提高学校课余运动队伍成绩,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第4篇

则;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9—0047—01

业余体育训练是竞技体育训练的基础,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也是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内在体现。搞好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对体育教师和专项教练员来说尤为重要。那么,应当如何有效地开展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呢?

一、明确业余体育训练指导思想

业余体育训练有运动队、专项训练点等多种形式,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都要在坚持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要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要着眼未来,贯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逐步提高”的原则;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要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重点抓好思想教育、体力训练、耐力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成梯队、分阶段地进行业余体育训练,并提出详细的训练目标,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训练。

二、处理好学生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就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因为体育训练而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其所产生的后果可能就是训练的停止。为此,在开展业余体育训练时,教师必须处理好学生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要加强对队员文化学习的辅导。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不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体育教师、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都要通力合作,重视业余体育训练队员的文化学习。体育教师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要和班主任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学好文化课,并把业余训练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学生文化课学习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召开学生座谈会,检查学生作业、自习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然后,在训练制度上要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关心,平时决不随意占用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时间。最后,要加强辅导,做好个别帮助工作。在训练前,教师应先检查学生作业的情况,若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可要求其先做好作业,然后再进行训练。学校可作出以下规定:学生外出比赛后要回校进行补课,由任课教师给予单独辅导。

三、遵循科学训练原则

在训练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锻炼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及区别对待的原则,还应注意指导学生补充营养及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恢复活动等,按计划对学生进行长期不间断的训练。业余体育训练主要是采用平时的分散式训练(利用课余时间)与寒暑假集中训练的方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对于中小学生的体育训练,如果像成人训练那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把训练寓于游戏之中,与游戏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在愉快的气氛中忘却疲劳,从而主动进行训练。如,要提高学生的耐力,教师可运用美式橄榄球比赛或者足球比赛的方法进行训练,这不但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很受学生欢迎。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如,分层练习、组织比赛、情境设计等。除了要在训练中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评,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期末将平时训练积极且训练成绩良好的学生评选为“体育特色学生”、“优秀运动员”等,并在全校学生大会上进行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第5篇

摘 要 现在的高考生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盲目的选择体育训练。体育高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判断自己特长体育方面,再根据自己的特长圆自己的大学梦。本文主要根据体育高考生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他们在处理文化课和体育训练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 体育高考生 文化课 体育训练 问题 措施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体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高考报考体育的考生逐步增多。高考对体育考生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体育技术,还需要有优秀的文化课成绩,这些导致了许多考生由于某一方面受限,不能满足高考录取的要求。怎样处理好文化课与体育训练的关系,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高考生对于处理文化课与体育训练的现状

运动员需要智能训练,特别是体育高考生,他们不仅需要科学的体育训练,还需要文化课的学习。这不仅关系到运动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还关系到国家体育人才的培养。目前,体育考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化课成绩较差,从历年的体育高考来看,好多体育考生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达标与自己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这种失衡现象,不仅影响到人才的全面发展,还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对雷州三中体育高考生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雷州三中的体育高考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根据研究内容的要求,查阅各种有关体育高考生处理文化课和体育训练关系的文献资料,作为调查的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雷州的体育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0份问卷,收回96份,其中有效问卷达到90份,无效问卷6份。根据上面的问卷分析得出体育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仅局限于兴趣层面,对文化课的学习不重视;任课教师则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体育训练不重视。

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部分学校领导、教师、体育考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对处理体育高考生文化课和体育训练关系的看法。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雷州三中体育高考生的调查得出,学校的领导对体育高考生的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任课教师们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不关心他们的体育训练;学生个人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不够,不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体育考生在处理文化课和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多数的体育高考生只重视体育训练,认为文化课成绩的好坏没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引,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加之他们性格比较活跃,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上课时精力不能集中,还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任课教师的授课。他们的教练没有对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只重视体育训练,有的认为文化课成绩差是很正常的,有的认为这些是文化课老师的责任,并且他们分配给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比较少,学校领导对学生不关心和推卸责任的现象不重视,使得他们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只倾向于体育训练。

(二)不能统筹安排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

国家需要的人才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是单方面的优秀,也是残疾的一种表现。对于体育考生,我们普遍认为要多进行体育训练,只要竞技水平高了,自己的将来就一片光明,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有些体育运动员只是专心的致力于体育训练,有些虽然很想认真学习文化课,但是由于体育训练耗费大量体力,使他们上课不能认真听见,思维能力较差,这对运动员是不公平的。总之,体育考生不能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

四、体育考生在处理文化课和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严格选拔体育高考生

每年高考时总会有很多学生要报考体育院校,但是这些考生的质量相差却很大,为了对学生负责,学校可以对体育高考生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选拔时首先要测试学生的体育水平,选出能力较强的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些学生中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的要继续保持,学习成绩较差的要强抓文化课的学习。

(二)让体育高考生树立正确的心态

体育考生每天都从事竞技类的活动,心理压力比较大,对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教练要时刻观察其肢体变化和心理变化,合理调整运动量,保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同时,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帮助心理素质比较差的学生,经常进行技术交流,让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多注意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当然,还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教练在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练的一句鼓励和表扬的话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斗志。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合理安排好每个学生的训练日程,当学生状态比较好时,教练要及时的给予表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情绪低落时,教练可以适当的提高训练成绩,增加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三)科学安排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

1.合理安排文化课学习

体育考生要合理安排好文化课的学习。首先,需要让学生理清文化课和体育训练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化课的主体地位和体育训练的辅助地位。对于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好但体育成绩差的考生,首先,可以和普通的学生一起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合理安排好学习的时间;其次,要加强体育训练的强度,这些学生要尽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训练,特别是自己薄弱的项目,要多和教练沟通,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对于体育成绩较好但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学生在继续保持基本的体育训练之外,要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力度,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体育高考生文化课学习班,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当然,这些体育考生之间也要加强学习和训练的交流,文化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文化课弱的学生补习文化课,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提高体育训练质量。

2.合理安排体育训练

对体育高考生要提早制定训练计划,给学生充分的训练时间,减少他们的训练压力。一般情况下,体育训练是从高二开始的,第一学期主要是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让体育学生对体育有初步的认识,选取出自己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第二学期主要是科学安排训练时间,让体育考生掌握体育项目的精华,并进行适度的训练,高三阶段主要是加强训练和调整阶段,这是最关键的阶段,考生要合理用好高三时间脚踏实地、刻苦训练。总的训练计划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基础训练阶段、冬训、提高阶段、考前阶段和考试阶段这六部分,考生可以和教练共同探讨制定各个阶段最佳的训练计划。

(四)加强体育高考生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练的沟通和交流

1.加强体育考生与学校领导的沟通和交流

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高考生与学校发展的关系,采取各种措施,重视体育高考生文化课的学习和体育训练。在文化课方面,学校领导可以实时的对这些考生进行文化课的监测,发现文化课较差的学生,强制其停止训练,主修文化课;在训练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专业的、学历较高的教练来指导这些学生的体育训练,对于成绩较好的教练和学生要进行奖励,以此作为鼓励。

2.加强体育高考生与班主任、教练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体育高考生的文化课成绩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班主任、教练和任课教师的影响也特别大。有了班主任、教练和任课教师的帮助,考生才会有更大信心和勇气努力学习和训练。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和考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最近的学习情况和训练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教练可以经常和考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便于他们制定更加有效的训练计划;任课教师要经常和考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制定更有效的学习计划。加强体育高考生与班主任、教练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实时的了解考生的心理动态、训练动态和学习动态,便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训练计划的顺利进行。

五、结论

体育高考生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它要求考生合理的安排好文化课和体育训练的关系。根据现在考生的现状,应该重视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树立良好的心态、并且要及时同学校领导、班主任、教练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保证考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都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同时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兴国.谈中学高三体育考生的训练管理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1.

第6篇

关键词:领域目标;业余训练;人心;人才

前言

21世纪作为一个新型的时代,对所有人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体育人才也要全方位的提高,成为高素质、高素养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部分,学校体育首当其冲。本文就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现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实现五大领域目标进行了探讨。

1.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概念及任务

1.1何谓学校业余体育训练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一部分热爱体育运动,身体素质较好,又有某项运动专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的训练过程①。

1.2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任务

学校业余运动训练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专项的技术、战术与知识,加强身体、技术、战术等全面训练,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提高对所从事的专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总的来说是为了学生打好身体、技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基础。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群众体育骨干服务。

2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也沿着竞技体育的单一路线大步向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重视竞技体育的时候经常会忽略学生的素质教育,就会出现业余训练最常见的问题,即:学生文化科学习成绩下降,因为学习成绩的下降,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思想上也更容易出现偏差,变得“中体轻智”,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到小学、初中,大到高中、大学,在学校里出现抽烟、打架,以强欺弱的违规违纪事件,而这类参加业余运动训练的学生最后就会被贴上“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标签。

2.2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2.2.1训练理念的错误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授业者,学生的竞赛成绩出众,体育教师也万分光荣,但如果在开展业余训练的时候为了追求自己的名誉,只是一味的紧抓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便是训练理念的错误,也是造成学生“中体轻智”不良后果的根本原因。

2.2.2学生自身能力的薄弱

“贪玩”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自控及抗压能力尚显薄弱,而面对着繁重的文化科学习任务,以及从早做到晚的作业,很多学生就会抗拒学习,甚至逃避学习,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一大因素。

2.2.3教练员自身素质

教练员是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运动训练的效果②。目前,在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教练队伍中,大多教师来自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的体育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这与现行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有一定的差距,难以达到培训高水平运动员的要求③。

3“训就人心,练就人才”,对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建议

通过翻阅资料,及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参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实践,总结问题,究其原因。新课改下的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不能再盲目从事,如何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新型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作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执行者的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五个必须。

3.1认识自己的错误,纠正训练理念

学生接受业余体育训练最后的走向如何,都是由教练员所决定的。是继续做“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族,还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做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教练员的训练理解是方向标③。所以针对以往错误训练理念造成的不良后果,教练员应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深切贯彻国家新课改的方针、政策,重视训练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德育、智力及社会适应等的全面发展,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3.2育人先育心,增加师生交流,全面了解学生

要真正使一个学生得到好的教育,不出现思想偏差,首先要从学生的心入手,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智健康才是体育训练乃至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

对问题训练生,教练员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3.3家校紧密联系,文化、素科团结协作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成功与否,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教练员一个人的责任和任务,而是学生家庭、学校以及各学科的共同职责,只有学生家庭和学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得到了学生家庭的认同与支持,才更利于学生参加业余训练,只有家校紧密联系,才能时刻关注到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而只有文化、素科的相互团结,相互协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得到基本的保障,文化、素科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才能合理调配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使学生自己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以致文化学习和业余训练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4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良好的训练氛围,出真正的体育人才

完整的训练体制是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21世纪的今天,我国作为竞技体育大国、强国,任何一项取得成功的项目,都有其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想要取得成功,也必须具备一套完整、健全的训练体系,良好训练氛围的营造,能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业余体育训练的快乐,只有完整的训练体系以及良好的训练氛围,才能培养处新型的体育人才。

3.5提高教练员自身综合素养

在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教练员一方面是训练的执行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的学习模板,大量的研究表明教练员的自身水平在学校业余训练中对于学生训练兴趣的激发有着显著的作用,教练员的自身水平越高,学生就越是崇拜,而就是这种崇拜心理,促进着学生更刻苦,更认真的训练。所以,教练员在进行训练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学习、钻研先进的训练知识和方法,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德、智方面的能力,为人师表,言行端正,举止大方,确立自身人民教师的正确形象。

4.结论

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本来就是一件很复杂、很繁重的事,而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对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对众多学校业余训练的教练员访谈,结合自身参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实践经验,发现学校业余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参与训练的学生造成的不良后果,提出了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广大的学校业余训练教练员提供借鉴。而要真正实现新课改对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所提出的目标,广大学校业余体育训练教练员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浦江县郑宅中学)

参考文献:

[1] 张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J].科技资讯,2009(7):44-46.

[2] 李良生.课余训练的概念与任务[J].研修专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2012(9):23-25.

[3] 吕坤.试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论文天下,2011(7):71-74.

注解:

① 张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J].科技资讯,2009(7):44-46.

第7篇

摘 要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人体质的健康发展,也能帮助人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包括体能训练和心理训练两部分,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时,既要注意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也要重视对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和控制,使他们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体育训练 身体状态 心理状态 调节

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它能够使人们产生愉悦、兴奋的情感体验。但是体育训练是高强度的运动过程,会经历“强度刺激、适应、恢复、再刺激、适应、再恢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力消耗很大,身体机能在不断下降,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否定自己、放弃训练的消极心理,导致他们身心俱疲。因此,在学生进行了大强度的训练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身心进行调整训练,使他们的身心有缓和平稳的过渡,进而保证正常的体育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体育训练过程中身体状态的调节

(一)根据运动特点调整呼吸节奏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呼吸是一种随意运动,但是人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呼吸的节奏,调节呼吸的深度和方式,以此来保持身体机能有良好的运动状态。因此,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来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比如,在耐久跑训练中,可以采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均匀呼吸方式,并保持呼吸的深度,这样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就较为轻松。学生根据运动特点来调整呼吸节奏,也有助于机体运动和呼吸技能合理协调发展。

(二)根据身体状态调整运动负荷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运动负荷规律是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保持相对稳定,然后逐渐下降,再到相对安静。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同时要根据体育训练的特点、体育器材、天气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运动负荷曲线。但是,在体育训练中,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训练中学生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体育教师要能够结合每节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身体状态,科学地控制和调整他们的运动负荷。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学生的过度疲劳,防止他们出现运动损伤,还能够提高训练的效果,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训练过程中适时作调整训练

不少人在参加了体育锻炼后,会出现小腿抽筋、肌肉酸痛的状况,甚至第二天仍会感到疲惫不堪。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重视运动后的调整和放松训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强烈的训练,教师应当适时地让学生进行调整训练,使他们的身体逐步放松,使身体机能从运动到停止之间有一个缓冲、整理的过程,通过舒展的慢动作和正确的气息,使紧张的肌肉逐渐放松,让快速跳动的脉搏逐渐恢复常态。

二、体育训练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调节

在体育训练中,面对有难度的某项运动或技术动作,学生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惶恐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情绪表现,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克服训练中的困难。

(一)调节紧张心理

由于训练难度、训练方式,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导致他们出现紧张心理,进而影响了他们对技术动作学习和掌握,甚至会给他们造成运动伤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训练情况作出及时的、客观的评价,尤其是对于有紧张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哪怕他们只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缓解紧张心理。即便学生的进步不明显,教师也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紧张心理,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进而提高他们的训练效果。

(二)调节焦虑心理

在体育训练中,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一般是因为训练目标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或者他们因为一次失败或挫折而引起的消极心理状态。当然,失败在体育训练中是家常便饭,任何成功的运动员都是在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后,才提高了身体素质,掌握了高难度的动作,提高了运动成绩。因此,体育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说理、举例、分析来消除学生焦虑心理,还可以通过一些集体项目来抑制他们的焦虑情绪。例如,各种球类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健美操、有氧健身操等也对抑制学生的焦虑情绪有明显的作用。

三、结语

虽然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但是在长期、枯燥的体育训练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身心俱疲的状态,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训练成果,也可能会给他们造成身体伤害。因此,体育教师要采用有效措施来调节学生身体和心理状态,使他们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许正波.浅析如何在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0).

第8篇

>> 基于拓展训练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研究初探 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初中体育情感教学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初中体育教学的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拓展训练研究 初中体育立定跳远的教学与训练研究 基于创新体育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中考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健康第一”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新课改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在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初中体育创新教学刍谈 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教学研究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自主—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刍初中体育的训练教学研究 刍初中体育的训练教学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玉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初中教学中,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改革,初中体育训练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初中体育的训练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体育;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45-02

在我国初中教学阶段,体育学科作为重要的辅学科,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在应试教育制约下,体育训练教学更是难以发展起来,教师普遍认为只有学好其他学科就行了,对于体育训练教学缺乏系统的研究,学生对于体育训练教学也是缺乏参与兴趣,直接影响到体育训练教学的效果。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体育训练教学,培训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初中体育训练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到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的发展。

1、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认为体育训练教学只是简单的体能训练,不需要被引起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被严重忽略,教师缺乏对体育课的足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完成表面教学工作,很少或根本不去备课,也没有在每节课前写出教案,体育课渐渐成为学生的个人活动。在课上学生也是自由活动,这种体育训练教学模式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直接影响到体育训练教学的发展。

2、缺少现代化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很少运用多媒体等高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这主要还是由于教师对体育课重视不够,对现代化教育手段缺乏了解,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思想的创新,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初中体育教师产生了思维定式,缺乏对体育训练教学模式创新和思考的热情,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无法真正提高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体育训练教学的发展。

3、缺乏体育教学资源

体育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在目前的体育训练教学中,体育教学资源被无限缩小,体育教师将体育训练活动完全局限于课堂上,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体育训练空间的拓展。部分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往往局限于几项活动中,缺乏体育教学资源的拓展,缺乏对体育教材内容的研究,直接影响到体育训练教学的效果。此外,由于以上一些问题的存在,这就造成学生本身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存在排斥体育课的现象,缺乏体育学习兴趣,这就进而造成体育训练教学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二、初中体育训练教学研究

1、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体育训练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求。在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彰显出现代学生的活跃性格和积极心态,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和反复性,进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体育教学在课下应当认真研读体育教材,思考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现状和缺失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拓展知识点,加强体育训练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防身术、武术技能等,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初中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应用到各个科目的教学中。体育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强烈的体育训练后得到身心上的放松,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快节奏的音乐,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进而达到体育训练教学的目的。对于难度较大的训练动作,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反复播放高难度动作,让学生在观看中模仿学习,领会训练项目每个动作的要点,教师在现场指导和示范中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领会训练的内涵,进而达到提高体育训练的教学质量。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制约下,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项目中。教师可以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了解体育训练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耐力,使自己更好地投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可以通过陶冶学生情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全民健身的角度来看待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习惯,养成自觉锻炼的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进而有效提高体育训练教学的质量。

4、拓展体育教学空间

教师在初中体育训练教学中应当积极地拓展体育教学空间,为学生开拓体育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在课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兴趣融入到其中,组织学生自行结为训练小组,例如武术组、太极拳组、篮球组等,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等来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通过举办竞

技比赛活动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教学中。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体育训练 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1]。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因教学内容单一,难免会产生乏味、困倦的心理,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为此教师将体育游戏加入体育教学,从而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度,使其更积极地参与训练。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选择学生喜欢的且开放性较强的游戏,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融入其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熟悉游戏规则,避免在开展活动时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比如常见的开放性游戏有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均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跳绳、踢毽子、投篮等体育活动。其中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当学生进行这样的体育游戏时,不仅能够体会到游戏多样化带来的乐趣,而且能够在运动中增强同学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班级凝聚力,在参与中展现个人风采,发挥自身在集体之中的价值。另外,学生在自由组合及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其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可见应用游戏教学法开展体育训练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作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体育课程,其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能够对一些体育竞技比赛的规则,取胜点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思考体育训练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增强体育训练效果。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体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从而增强思维训练效果。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教师应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及防守、进攻策略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反应力与思维能力得到锻炼[2]。在体育训练中运用创新性思维的手段多种多样,且不同的方式均能实现相同的目的,从而既能满足学生对实践活动多样性的要求,又能达到训练创新性思维的目的。另外,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真正融会贯通,培养创新思维。在体育训练的内容上应灵活多样,应用学分制的考核形式,扩大学生在体育训练内容上的选择空间,学生拥有主动权之后,便能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与学习效率。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定义为充满创造力与创造热情。体育训练或体育教学有效实施与创造思维密不可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思想进行指引的,因此,当思想上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之后,才会出现富有创新性的行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锐意进取与创造精神融入体育训练中,结合学生的需求与时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设定新的教学目标及富有新意的实践方法。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创造更多能够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大学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朝着更高的目标行进。以跳绳这一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这项体育训练时,应摒弃传统单一的跳绳方式,采用花样跳活动,如绕八字、蹲双摇、单摇编花等。让学生不断挑战自我,体验各种高难度的跳绳动作,从而使其在丰富的跳绳运动中感受体育运动的趣味性[3]。让学生在竞争中挑战自我,敢于树立更高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体育运动项目不是单一的,只要发挥创造力,就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运动玩出花样,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善于思考,通过自己的创意,将体育运动进行加工再造,从而达到在运动中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在竞争中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制定富有新意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各个关节。同时教师应重视进行相应的指导,实现体育锻炼与实践的融合。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与风险性,而正因这两个特点的存在,体育才令人着迷。竞争意识强的人能够在体育比赛中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让体育精神成为其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在竞争过程中,学生为了研究如何取胜而对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拓展其思维能力,增强体育训练的实践性。如学生在短跑比赛中开始前会通过多次实践来研究如何超越对手及跑得更快的方法时什么。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其创新思维由此得到锻炼。在体育竞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充分将自身的潜力释放出来,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育竞争的风险性并不会因为参与者的能力而有所减弱,身体是体育运动的载体,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应做好心理准备及相应的防护措施[4]。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训练,在训练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展示自身的优势,发挥善于挑战的精神。

五、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彰显。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教学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助推作用,教师应善于总结,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体育训练之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波.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02):165.

[2]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141-143.

第10篇

【关键词】运动训练;快乐体育;心理健康

短跑项目属于由无氧代谢方式供给能量。短跑技术强调的躯干稍前倾,但不能低头弯腰。两臂应该弯曲在体侧做前后摆动。由此可见,短跑技术要求特别高,是一项要求全身配合,反应快,灵活性高,强度大的剧烈运动项目。在体育训练中,通过揭示短跑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合理探讨短跑的体育训练方法,有利于体育教师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潜在价值,更好地发挥它在体育训练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体育训练的发展。

一、传统短跑运动训练的不足之处分析

1.训练时组织形式单一,急于求成,不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致使体育训练课堂枯燥、乏味。

2.体育训练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和纪律等,而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这种灌输式的训练方法、权威性训练态度、统一的训练模式,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3.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另外,过多的强调体质教育,注重负荷量的不断增加。

二、提高学生短跑成绩的教学方法分析

在短跑体育训练中,通过采用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一体的方法,可以增加体育训练课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新鲜感,有利于体育训练的顺利开展针对小学生比赛任务多,就如何抓好短跑训练,结合我校的现状,我略谈几点想法。就跑的基本技术来说,人们都习惯采用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专门练习来改进跑的技术。其结果是,学生几乎每次准备活动都做这些跑的专门练习,但跑的技术却没有多大改变。现在世界优秀运动员跑的技术动作倾向动作幅度大、充分向前抬腿送髋、后蹬腿并没有完全蹬直,即折叠向前摆动。这一种跑的技术一方面利用腰腹力量,使髋关节绕纵轴做前后摆动,增加了腿的前摆幅度,增加步长。另一方面,后蹬腿并未完全蹬直就迅速折叠前抬,缩短了摆动腿的转动半径,加快了腿的前后摆动节奏,增加了步频。

1、在一般准备阶段,学习和改进跑的基本技术时,应花时间、花精力,着重加强摆臂、抬膝送髋、折叠前摆伸小腿等关键技术动作的学习

2、摆臂技术可加快摆臂动作,摆臂动作越快,则腿的动作也就越快,从而加快跑的速度。大多数摆臂练习时,要求学生成弓箭步,听口令或节奏,直接做摆臂练习。

3、抬膝送髋伸小腿

(1)走动中,每走第3步时完成抬膝送髋伸小腿动作,循环进行。(2)跑动中,每跑第3步完成抬膝送髋伸小腿动作,跑动时上体不能后仰,注意身体重心跟随前移,速度由慢及快。(3)每一步皆完成抬膝送髋伸小腿动作,注意上体稍前倾,膝抬到最高处时再向前送髋伸小腿,两臂要配合两腿大幅摆动,动作节奏由慢到快。

4、折叠前摆伸小腿

(1)后踢腿跑。练习时身体适当前倾,膝关节放松向后折叠,脚跟触及臀部,脚前掌弹性着地,动作幅度逐渐加大,动作速度由慢到快,过渡到途中跑,动作轻快,重心平稳。(2)车轮跑。练习时身体尽量保持直立,膝关节放松向后快速折叠、前抬、向前送髋伸小腿,积极下压,鞭打“扒地”,两臂配合两腿大幅摆动,动作速度由慢到快,过渡到途中跑,注重身体重心平稳向前移动,不能上下起伏过大。

三、大运动量训练

1.爆发力练习

爆发力由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确定,即速度与力量。因此,可采用以下练习方法:1、跳深;、2、纵跳;3、负重纵跳;4、负重蹲跳起;5、负重深蹲;6、负重弓箭步交换跳。

2.柔韧的练习

柔韧素质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在短跑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增大运动员的步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训练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体前屈练习;(2)、把杆拉腿;(3)、纵、横臂叉;(4)、肋木体前后快速屈伸;(5)、踢腿(正、侧面以及外摆内合四个方面),盘腿坐膝等;

3.动作速度的训练

这个环节是短跑训练的关键,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辅助练习法、重复法、比赛法和游戏法。其中比赛法是进行速度训练经常使用的方法,由于速度练习时间短,经常使用比赛法,能使运动员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速度。和比赛法作用一样,可以激发运动员高涨的情绪,同时,由于游戏过程中能引起各种动作变化,还可以防止因经常安排表现最大速度的练习而引起的“速度障碍”的形式。

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训练思想,采用灵活的训练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训练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进鼓励、竞争机制,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参考资料 :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仍是以自然班的形式上课为主,教学条件以及师资配备都不够完善,上课形式和内容大多比较传统,这就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师很难因材施教。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使得体育教学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解决学生运动兴趣不大以及如何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得到因材施教,使其自身的个性得到发展,这都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一、更新教学观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其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淘汰以往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师生关系上看,体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中要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改变以往老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

二、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体育教学往往是只重视技能训练,体育老师大多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项技能而进行反复训练,试图通过反复的训练来达成某一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并且在不知道重复的练习的意义的前提下,学生只会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使得体育教学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调整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不仅应该重视体育训练项目,还应该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项目活动时能够明确各种体育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必要时,还可以在课堂上对各种体育项目的渊源和原理进行阐释,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遵循以下措施:

1.在每次确定完体育训练项目之后,体育教师可以抽出一两节课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所进行的体育训练项目有个大致的了解。

2.在进行体育训练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进行的体育训练项目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于该体育训练项目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这些措施,不但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训练,使学生能够更自觉地参与体育训练活动。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加入理论教学还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小学体育中创新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根据儿童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方法

儿童的心理有以下特点:注意力时间较短,好动、好奇心重、喜欢模仿和竞争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并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上课的前半部分处于高峰,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该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安排在课堂的前半部分,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则应该安排一些对儿童有吸引力的游戏性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组织方法,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组织和分配,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中享受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组织多媒体教学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的实践性和形象性充分结合。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重复的示范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然而,多媒体的运用则可以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图像和影音的结合,不仅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3.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

所谓情景教学,是指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创造与教学活动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和气氛。进行情景教学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的情感,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运用情景教学的时候,对于场景的设置,应该以竞赛和游戏为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投入到教学中。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处于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在选择体育训练项目时,教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依据学生的依据安排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加一些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投入到体育学习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想要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景阳.新课标指导下对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的再思考[J].才智,2011(02).

[2]刘争义.试析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29).

第12篇

摘 要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是实现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战略措施之一,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学生在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关键词 课余体育训练 思想教育工作 研究

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体魄健康、抗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身体素质是学生主要素质之一,但在训练过程中仅仅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显然不够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好坏甚至决定了学生的运动成绩,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运动成绩的提高和未来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作用[1]。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思想教育工作就迫在眉睫,必不可少了,本文探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如何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期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体育训练要注意培养运动员健全的心理素质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有一句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既健身又健心,既强健体魄又振奋精神,“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这也是体育理应具备的德育功能。体育本身作为一种强力的训练,它不仅需要运动者承受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因为缺乏优良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差,本来具备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发挥失常,导致失败的例子在体育赛事中屡见不鲜。为此,在体育训练中,一是要开设心理培训和训练课程,必要时请体育心理学专家为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帮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和阴影,发挥心理优势和力量,促进他们身心都健康和谐发展;二是进行正确的成败观教育,通过多种手段培养运动员“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心理品质,确保运动成绩可持续发展;三是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多渠道开展对外的对抗性比赛互访,增强他们比赛的临场经验和抗挫折能力;四是不断更新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加强教练员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人文情怀的养成[2]。

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培养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不为其他事物或意识干扰而分散。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对于教练教学和运动员训练都格外重要,尤其是室外训练课空间大,学生运动员兴奋状态容易迅速高涨,并会因外界事物分散注意力,这种状况在器械教学时表现的更为明显,一些心理素质较差或积极好动的学生运动员,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而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学生运动员自我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注意力的培养,一是要培训学生运动员对专项技术的强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专项技术酷爱,才能使训练收到意想不到效果;二是练习听觉、视觉的集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如默记钟表走动次数或某一人的微小动作的同时,自己都发出相应的反映,反复连续练习,不断提高注意力和快速应变能力;三是学会忘掉环境、对手和自己,不总是关注比赛的胜负,放松自己过度紧张的情绪,可以保证比赛超长发挥。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自我认识,有了准确的自我认识就会产生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学生运动员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在体育训练中应让学生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慢。

三、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对抗性、运动性等特征,要求参与者能以平常心接受各种内外环境的磨砺,只有具有顽强意志品质的学生才能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成功。在课余体育训练 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必须按部就班由简到繁的练习。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各种方法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加强。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学生要克服自身困难同时,也要克服来自外部的各种干扰,更要求学生要耐得住性子完成一些枯燥无味但有利于扎实基本功的练习。

四、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三结合工作

要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做好“三结合”,一是整体推进与区别对待相结合。整体推进是指课余体育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向整个训练队的每一个人,区别对待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运动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做好工作。二是严格要求与真情关怀相结合。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因学生运动员参加的项目单一,运动负荷较大,容易因缺乏新的刺激而降低兴趣点和注意力,要求教育者必须严字当头,并且要真情地关心和关爱运动员,时刻留意身体和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高教育的有效性[3]。三是说服教育与制度规范相结合。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因此教育者必须坚持说服教育,以有关理论和生动的现实事例,提高说法教育的感染力。然而,仅靠说服教育是不足的,要提高课余体育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必须加强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通过制度执行和落实,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巩固和强化道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丁杨.业余体育训练中应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战线.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