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7:2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技术支撑,为实现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获取、处理、分析、应用、传输、存储和管理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而建立起的一个技术体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数字化建设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并逐渐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然而,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上仍是集中于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准农作中的3S技术应用,而没有较全面地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精准农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和问题,为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提供思路。
2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以GPS/GLONASS,以及欧盟即将通过“伽利略”计划建立起的导航卫星系统为代表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具有快速、方便地获取高精度位置信息的优势。目前,差分定位(DifferentialGPS,简称DGPS)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到亚米级水平,实时动态差分(RealTimeKine-matic,简称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特别是美国政府取消GPS数据精度选用政策(SA),GPS的民间用户将能够使定位精度提高10倍。因此,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将在很多领域逐渐取代常规的光学和电子测量定位仪器。卫星定位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使空间定位技术发生巨大变革,为信息化农业获取高精度定位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遥感技术蓬勃发展,能够获取多传感器、多时相、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地球表层地物光谱特征的遥感数据。极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如0.61m分辨率QuickBird)民用化和商业化,能够满足大比例尺的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将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数据源。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展现出遥感在农业中应用的蓬勃生机。在遥感影像处理方面,引入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使遥感信息提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9]。地理信息系统正向网络化、组件化发展[10],GIS逐步融入IT主流,其应用正走向企业化和社会化。GIS传统功能日臻完善,如查询统计、空间分析、编辑、地理数据可视化、制图等;系统分析和设计全面采用面向对象技术(OOA&OOD),以及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等都为GIS在农业中应用提供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11]。所有这些核心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分析、管理和决策,以及系统集成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技术基础。
3精准农业技术思想
3.1精准农业的技术思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农田内以米为单位的小区作物产量、生长环境条件等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国外学者产生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Site-specificManagement)、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VariableRateTechnology)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提出了精准农业(PrecisionAgriculture)的概念。精准农业的思想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获取农田内不同单元小区的农作物具体生产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各个小区内的最为经济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投入,达到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最高回报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2,3]。
3.2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定位、定量、定时的最优化生产管理,由此可见,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精准农业的技术核心,基于知识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农田精准农业技术体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地理信息技术(GIS、RS、GPS)、生物技术、农业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工程装备技术等[13]。通常所说的精准农业的核心是强调减少种植管理过程中的农业投入,因此研究将精准农业分为田间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处理、决策分析、精准实施4个过程[12]。精准农业的目标不单是尽量减少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最高回报,因此笔者认为整个精准农业种植循环过程应该经过产前规划、产中种植管理、产后分析、产后加工和产后销售等5个环节。其中产中种植管理是体现精准农业核心思想的重要环节,几乎涉及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所有技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核心在于种植管理中的时空变异信息获取与提取(传感器、遥感软硬件研制)技术、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分析集成系统,以及携带DGPS的智能农机系统,这些正是精准农业实施和推广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
3.3精准农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许多学者着力于研究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资利用率,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统一,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他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建立了若干支持精细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系统[1,4~7],如美国CaseIH公司的AFS(AdvancedFarm-ingSystem)、英国MasseyFerguson的FieldStar、美国JohnDeree公司的GreenStar等。在实践过程中,也已经获得较好的效果,精准农业在大农场生产中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并且许多成熟的技术已经形成。据统计,到1995年,美国约有5%的作物面积上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精准农业技术[12],在西方发达国家,精准农业技术思想也逐渐被农场管理人员了解和接受,并且成立了许多以精准农业为基础的服务机构。近年来不仅西方发达国家对精准农业的技术实践引起重视,在日本、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亦已开始了试验示范研究[8]。在我国,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首先开始了精准农业研究,随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地理科学和生态学研究人员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先后开展了关于技术体系、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14~23]。但从总体上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还处在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体系。目前已经在北京和上海建成两个精准农业示范区。
4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应用
精准农业实施的前提是及时采集分析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信息,生成田间管理处方,以实现精准的定位和定量的田间管理,因此,地理信息技术应在精准农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国外关于精准农业的研究基本上仍是集中于利用3S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DSS)为基础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准农作技术,而没有较全面地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整个精准农业体系中的应用。
4.1全球定位系统应用
GPS技术为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特性、水分、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草害及农作物产量等田间信息采样和决策方案的田间实施提供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精准农业中,GPS作用主要有三点:控制测量、农田信息采集定位(采样定位和遥感信息定位)和控制导航。目前,GPS应用研究主要在研制基于移动电脑或掌上电脑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和携带GPS接收机的智能农机系统两个方面。如美国FieldWorker公司的基于掌上电脑的信息采集软件FieldWorker能很好地满足精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的需要;美国Trimble公司的AgGPS160PortableComputer能实现田间成图、各种作物及其生长环境属性信息记录、获取来自各种田间环境传感器的信息。智能农业机械在田间进行农作生产时通过GPS获取的精确定位信息实施导航监控,同时能够实时获得农作物生长状态信息和与之相关的空间位置信息。目前智能农机应用研究最为成功的是带有GPS定位系统的能够获取田间作物产量信息的联合收割机[24]。变量施用机具是精准农业的田间实现,国内外的研究均很多,如变量施肥机、变量播种机、变量灌溉和喷药机等,其中变量施肥是精准农业变量施用技术的第一项内容,也是研究最多的项目,但无论如何,单纯用于农田信息采集的软件系统将随着遥感在农田信息获取应用的不断深入而被淘汰,取代它的将是集成GPS的遥感系统与智能农机系统。可以预见,集成GPS的遥感成像系统将在获取田间“空间差异”信息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2遥感应用
田间时空变异信息获取方式有传统田间采样测试、GPS田间信息采集、智能农机系统作业采集和多平台遥感信息采集系统。然而遥感能够以“无损测试”方式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反映较大面积内的“面状”地物性质与状态信息。而其它方式获取的“点状”信息显然不足以了解全局,而且人工采样都会对作物造成不同程度上破坏。因此遥感将在实现大面积情况下作物长势与营养实时诊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遥感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面光谱测量数据和采样测试相关数据的分析,建立遥感数据与土壤状况或作物生物物理化学参数(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土壤特性等)之间的相关关系,结合作物生态生理过程间接获取作物农学特性(作物冠层营养水平、籽粒与生物质产量、质量等信息)。在大面积农作物宏观长势监测、农作物宏观估产、农情宏观预报、农业资源调查等方面,遥感已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研制出了可行的技术路线[28,29],如东北玉米、华北小麦和南方水稻估产精度达到90%以上。高光谱遥感是遥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很好地描述作物的“红边”特性(红边位置、红边斜率、“红移”、“蓝移”),区分作物叶片生化成分、含量及其变化[27],还可以用来减弱土壤对作物光谱的影响,作物具有一些明显的、独特的吸收特征。作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息是研究理解植被生态系统过程和生理机制的重要参数,是诊断植物营养状况的重要依据,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涉足高光谱遥感在植被生物物理信息和生物化学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25,26]。高光谱遥感以其高光谱分辨率特性所携带的丰富光谱信息为遥感应用带来了强大的活力,通过分析高光谱植被指数与农作物特征的关系,选择表征农作物特征的特定波段和光谱参量可以较好地反演作物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信息。在精准农业体系中,遥感(特别是高光谱遥感)将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遥感技术将成为监测土壤和作物养分变化、水分胁迫和病虫害等的主要数据源。由于航空、航天遥感成本较高,而且受信息获取的滞后性、信息分析处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许多学者开始研制基于地物光谱特征,并用于田间低成本间接测定作物养分和生化参数的仪器和工具,如NDVI测量仪、LAI测量仪、谷物品质测量仪等,这在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前,正在被发展为高密度获取农田信息的技术手段。
4.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GIS在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用不仅在于从田间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管理、信息分析,到田间决策方案实施的整个种植管理过程,而且贯穿规划、种植管理、产后分析、产后加工及销售的整个种植循环过程。这要归功于精准农业实施对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在精准农业体系中,GIS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围绕精准农业核心思想而提供较全面的地理信息服务的平台,而且该平台与其它系统或用户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紧密联系。概括来说,这种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服务、信息交换与更新服务、信息决策分析服务和信息服务等4项,如图2所示。
4.3.1农田信息管理
农田信息具有多源性,具体表现在存储格式多样性、多尺度性、获取方式多样性,另外还包括系统或数据库数据组织的复杂性。通过GIS平台,在融合多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农田管理系统,实现对多源、多时相农田信息的有序管理和分析,这是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其作用表现在数据组织和集成管理、空间分析查询、空间数据更新与综合处理、可视化分析与表达。GIS为田间信息采集提供基础信息,也为田间变量实施决策分析提供信息源,因此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是精准农业实施的信息管理员。目前GIS在国外精准农业应用中还处在农田边界图管理、土壤肥力管理、产量分布图管理分析和GIS制图阶段,并没有充分发挥GIS应有的作用,相应的管理软件也不成熟。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许多GIS产商开发了诸如ArcGIS产品系列、MapInfo系列等通用GIS软件,但这些软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功能只是很小一部分,而且它们价格昂贵。然而,应用于精准农业的GIS应用系统应该是小型廉价且适用的农场信息系统FIS(FarmInformationSystem)。因此根据农业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分析的特点,研发功能针对性强的FIS是农业GIS发展的一个方向。
4.3.2信息更新与交换
信息更新与交换服务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是系统的血液,平台的生命力在于信息的现势性及可更新性。信息更新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定期的局部数据更新;二是周期性的全局数据更新。信息交换是信息进出服务平台的通道,解决服务平台与各种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遥感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农田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然而从遥感获取的不是直接用于精准农业的信息,如土壤水分、作物冠层生化参数等,而需要通过分析建立遥感信息与土壤和作物生长状态相关的参数之间的关系,这是限制遥感信息应用与农业信息获取的“瓶颈”。GIS的参与将为遥感信息提取提供新的思路,提供背景数据和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集成研究,脱离庞大昂贵的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开发服务于具体应用的遥感和GIS集成系统,是GIS应用于农业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4.3.3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服务是整个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核心部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根据不同应用目的,集成相应的知识和模型,分析生成供决策服务的知识,这是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应用中的首要目的。信息分析服务是一个知识挖掘的过程,其关键是GIS与专家系统、模型库系统集成,其集成程度决定分析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决策分析可以归纳为产前规划评价分析、产中监测与控制分析,以及产后分析与销售管理。规划评价主要利用区域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产量历史数据、作物品种特性等进行农业区的规划、种植区划、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和作物品质区划,这方面的GIS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32,33]。实现以高产、高效、优质和实时管理为目标,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合理、详细、完整的农田作业规划,它是精准农业实施的基础。如通过分析产量数据、肥力水平和作物生长的适宜性,选择合适的品种、肥料和农业机械设备,制定合理的耕作计划。监测与控制分析是信息分析决策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最能体现精准农业核心思想的内容。将GIS作为决策分析的平台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决策和控制的依据是其在精准农业中的另一个发展方向。通过GIS集成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与作物生产管理与长势预测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和智能化农作专家系统,根据作物长势和其背景状况做出诊断,提出科学处方,调控操作。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如土壤、作物、气象和土地历史等,与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农药渗漏、作物生长、土壤侵蚀等各种模拟模型和专家知识和推理机整合,产生支持定位实施的“农作处方”,这一切都需要集成模拟模型和专家系统的GIS应用服务平台的支持。也正是GIS的这一功能才使得用于变量作业的农艺处方生成得以实现,同时也能够通过专家系统实现精准农业实施中的自动控制。国内有学者开始研究采用GIS进行施肥推荐处方生成[30,31]。
4.3.4产后分析与销售管理
从精准农业实施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角度考虑,GI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并没有随着精准农业田间实施全过程的结束而终止,它还在后续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产后产量分析为下一种植循环的规划提供决策信息,这是当前国外精准农业体系中注意得比较多的一项内容,但仅此而已,它们并没有从市场销售角度考虑GIS的应用。目前,作物生产已开始由单纯追求高产模式向优质、专用和高效的方向转变,利用品质监测信息可用于指导粮食分类加工,大幅度提高加工品质和附加值,这是产后基于GIS分析的又一个内容。市场分析是根据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分析,用于指导粮食销售价格和销售方向,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销售管理主要对客户和粮食配送的管理,分为客户关系管理和物流管理,它是提高粮食销售管理效率的必要前提。因此研发为精准农业服务的产后市场分析和销售管理的应用软件是GIS应用于精准农业中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4.3.5空间信息
利用GIS进行空间信息服务是精准农业体系中“空间变异信息”的重要消费者,它通过Internet或无线(有线)通讯向公众原始和分析结果信息。的空间信息可以包括农田作物长势监测信息、作物产量及品质监测和预测信息、产品供需分布信息等,空间信息将使地理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走向社会化,这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5应用前景与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贵州农业;中小企业;大数据
一、贵州农业现状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多民族省份,世居民族以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为主共计18个。贵州全省以高原、山地为主体,兼有丘陵、盆地等地形。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地形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复杂的地形结构造就了多样化的生物资源。有30多种粮食、油料及经济作物,400余种水果品种。作为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拥有天麻、杜仲、珠子参、何首乌等32种地道药材。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水丰富、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整体的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具有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及潜质。并且贵州在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截至2002年,贵州已发现矿产约110种,其中有76种已经探明了储量。煤、锑、金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大数据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大。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大数据所给予我们的数据共享、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及储存,进行精准营销,从而真正地实现对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的个性化推销。中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改变传统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模式,从而为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支撑、产品开发思路。中小企业通过大数据改变了对市场的认识,通过互联网技术,企业已经将市场从线下发展到线上,从有形市场发展到虚拟市场,使得目标顾客群体呈现几何倍的增长。中小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原材料采购方式及采购地,为中小企业减少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打下基础。
三、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
1.如何转变原有的思维观念
传统的农村中小企业,往往是以实体经营为核心,以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为主体。主要面向的对象也是周边城镇的居民。所以整体的运营规模相对较小,竞争意识薄弱,也很难发展成大型企业。在大数据时代,社会已经极大的给农村发展中小企业解决了市场距离远、信息不对称等等问题,为农村提供了更好的创新、创业机会。但是由于观念的制约,我们往往看到,贵州农村地区许多的电商,仅是实体经济的一种补充。许多贵州农村地区兴起的电商营运中心尚未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当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2.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在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单一的资源利用或者资源加工,已经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像贵州这样一个以山地为主,矿产丰富的省份,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将现有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相互结合。但是在农村地区,如何整合某地区的各种资源,形成整体性的开发,从而达到最优配置一直是人们在探讨的问题。
3.如何进行融资及资金的良性使用
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上,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地区由于当地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中小企业自身缺乏技术、人才优势;中小企业财务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发展许多农村中小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缺乏合理性、科学性规划,投融资机构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后期资金使用监管相对困难。这些使得农村一些优质中小企业被挖掘、扶持的可能性,相对于城市中小企业而言要困难。
四、促进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1.打造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圈
当前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应该形成“抱团”模式,形成特色的产业链、特色经济圈,发展对应的配套产业的整体化发展道路。形成一点带面最终形成片状发展。所以以特色种植业为例,贵州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我们以当地特色种植业为基础,将上下游的加工、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形成特色经济圈,增强整体的经济活力,解决单一中小企业知名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2.合理对大数据进行开发及利用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利用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的中小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尝试对数据的开发及应用。以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但是农村中小企业对于数据的开发也应当配合自身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实力。当地政府也应该做好配套的监管及引导措施,保证农村中小企业合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以促进农村地区企业的创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佩让.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4(01)
[2]覃巍.农村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3(02)
[3]张庆亮.农业供应链融资:解决农业融资难的新探索[J].财贸研究,2014(05)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创新;措施研究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基础民生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经过国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有效的发展,不仅完成了用7%的世界农耕用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数量的壮举,还使得我国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经济,有效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减少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我国农业也开始了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的发展。然而,当年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其他的问题,如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农村人口结构失调、农村贫富差距较大、农村的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等,这些都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改善。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当前农村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1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农产品供需关系不协调
农产品的供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基础民生,但是经过多年的经济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受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市场过于关注特定经济从产品的供给,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很容易导致农产品结构单一并使之产能过剩或是不足,使得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波动,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另外,近些年我国因为农产品质量问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与农产品自身的供需关系、农产品生产技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应该主动的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优胜劣汰来淘汰质量不过关的农产品,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有效措施加速净化农产品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1.2农民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经过多年的市场分析调查,农产品供需问题需要国家减少对其宏观调控的干涉程度,但是提高农民收入则应该加大宏观调控的干预力度。当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有农业经济发展所占有的人口比例以及各种资源投入比例,使得我国农业经济长久发展受限。另外,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低下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长久影响下产生的问题,单一的扶贫政策和项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贫困农民收入问题,所以国家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进一步改善民生问题。
1.3农村经济呈现区域不均衡发展状况
我国地大物博,城市之间受到地理环境和政策的制约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东部沿海周边的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得到省市内一定的经济扶持和政策倾斜,极大地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而我国东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广大东村因为地理环境限制,想要进行农业发展和农业转型难上加难,再比如山区地区散落的小村镇,想要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更是无望。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硬伤,国家应该重视其现有的实际情况,研究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
1.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生活设施直接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其设施是否完备也间接的显示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国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高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地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其中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常住人口结构失衡,基础设施的经济和公共效益低下,缺少有效的资金注入,使得基础设施的质量不过关。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后续的维护和保养,但是因为资金不到位,相关的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实施,而缺少人员的正常维护,农村的基础建设自然显得破旧和落后。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后期的使用和运维比前期的建设还要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对现有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损耗和浪费。
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新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2.1重视研究农业市场化经济规律,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及国家民生的重要问题是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应该重视研究农业市场化经济规律,重视对农产品的供应调控,注重把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但是在上文中提到过我国农业供给存在过剩和不足的问题,并且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过剩的产能直接对农民的收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仅造成农业资源极大的浪费,还使得那些真生需要的地区不能得到充足的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则需要通过市场自由竞争,逐渐淘汰不合格的农产品,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国家应该通过物资的调度平衡地区之间的价格差距,让更多的贫困地区人民受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2重视经济宏观调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其中国家应该重视经济的宏观调控,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的积极性。首先,良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有活力的人口结构,现有经济发展环境让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中,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遇到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政府部门应该设立农业补贴,引用各项优惠的经济项目来吸引农村人口的回流,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基础,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限制。其次,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还是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应该进一步的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化、集群化和现代化,让农民专心生产,减少农民思想负担,更高效的集中进行产能调控,促使农民可以更容易使用到农业高科技产品,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率,扩大现代农业技术的发挥空间,增加地区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2.3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合理转型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受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挤压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将来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政府将退耕还林与扶贫旅游政策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原本滞后的农业经济向旅游产业转型,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回流速度,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且良性的发展起来。
2.4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国家应该做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工作,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为将来农业农村经济转型打下好的基础。其次,应该加强对已有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提高农民的基础生活质量,给当地农民经济发展提供信心和支持。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前景探讨。
网站建设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利用Internet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lsnj110.gov.cn)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
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转贴于 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黄端祥,张瑛,廖小丽。对山区农技110运行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3(增):217-218.
[2]张蕾,陈超,展进涛。农户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渠道与需求状况分析: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份411个县的抽样调查。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农业信息化又可分为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化。笔者首先通过对中国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到消费者手中的具体流通环节进行研究,得到农产品产后流通模式。然后通过对农产品流通模式中的加工、储运和销售3 个环节的信息化现状进行研究,得出现阶段这3 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探讨了实现农业产后信息化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代替传统的各种人工管理,减少人员操作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结合一定的硬件技术实现更加自动化、高效化的管理,实现产后加工、储运和销售等流通过程的信息化,为农业产后信息化提供了可行的方式。
关键词 :农业产后信息化;农产品加工信息化;农产品储运信息化;农产品销售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619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村镇服务业技术集成示范(2006BAJ07B09)。
第一作者简介:高万林,男,1965 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技术。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 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Tel:010-62736755,E-mail:gaowlin@cau.edu.cn。
收稿日期:2013-08-12,修回日期:2015-01-19。
0 引言
在中国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果蔬类的损耗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控制在5%以内,美国只有2%。高消耗必将导致低收入,因此将直接影响农民的积极性,最终将会导致新农村建设的缓慢[1-3]。造成巨大损耗的原因主要有: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化建设还很不完善,农产品流通方式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农产品市场体系仍不健全,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农业市场难以实现。由于中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造成了农业很多方面的发展不健全,包括:农产品物流,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和工作等方面。如何建立一个健全的产后信息化体系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4-7]。
1 农业产后信息化的基本现状
农业信息化就是用信息的理论和技术装备农业的过程。根据农业生产过程的时间顺序,可将农业信息化分为产前、产中、产后3 个阶段的信息化过程,产后信息化指储运、加工和销售等过程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大体包括五化: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现今农产品产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基本运作模式如图1 所示。这个模式通过储运、加工、销售等方式完成。
1.1 农产品储运
储运即仓储营运作为农产品从生产出来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至关重要[8]。据国外物流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储运环节发生的费用占到物流成本的50%。而物流费用占货物价格比重在英国、美国和中国分别为10%~32%、8%~25%和20~60%[9]。
以易腐类产品为例,由于目前80%左右的肉类、水果及蔬菜等采用普通卡车运输,其余20%才利用冷冻冷藏运输,由于运输效率较低,因此造成大部分保鲜食品损耗教高,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10-12]。
1.2 农产品加工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大约有44.8 万个,其中有7.1 万多企业具有中等以上的规模,在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占有16.2%的企业份额。而农产品加工业的人数大约有2839 万人,占全部制作业的33.8%。尽管规模很大,人数众多,但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无论从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方面还是农业产值方面,中国距离发展国家的水平还很远[13]。
1.3 农产品销售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卖难”问题尤为突出,陕西芹菜被碾碎在地里、海南辣椒烂在田里等等类似的情景时有发生,农民增产却难以增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副产品的交易仍然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尽管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较多,规模也相对较大,但是由于商流和物流的落后,农产品的交易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 农业产后信息化的问题分析
2.1 农产品供需矛盾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受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和消费之间还存在很大矛盾,由于市场供求信息定位的缺乏实时性和准确性,造成了中国农产品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2.2 农产品的生物特性
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在对农产品进行储存、保鲜及加工过程中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例如大部分农产品具有易腐性,需要利用冷藏冷冻技术对其进行保鲜,减缓其自身特性,另外还有部分农产品在进入市场流通前需要进行防疫措施等,这些都需要利用专门的设备,同时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高效的完成。而中国目前相关技术及设备较落后,无法满足农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2.3 农产品流通的先决条件
为保证农产品能够顺利流通,通常需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对农产品加工包括多个方面,从安全方面考虑,一些鲜活产品需要进行防疫措施,才能让其流通到市场进行交易,对于一些易腐类产品,可以通过加工来延长其保存期限,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对于部分农产品,可以通过加工来实现产品的增值及产生副产品。可见加工对农产品的发展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 农业产后信息化的方式
信息化的方式可以是建立信息系统代替传统的各种人工管理,减少人员操作的方式,如建立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也可以是建立信息系统结合一定的硬件技术实现更加自动化、高效化的管理,如使用RFID 技术[14-15]自动采集信息,传入信息管理系统。这些方式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可以提供货物位置、发货状态、承运人信息和车辆跟踪等信息查询服务。这样,通过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改变中国农产品物流落后现状,减少农产品损耗。
要实现以上目标,应该首先要认清基础设施建设才是信息化建设和提高农产品效率的重点,加强基础信息建设,提高农产品供求信息的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才能使中国农产品信息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下去。
通过整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使其应用于物流当中,可以拓宽农产品的物流活动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使物流更加贴近需求并因此获得收益,由此,促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物流制度安排被创新出来。通过信息化的信息实时流动,可以高效地知道哪些产品运往哪里,在哪里进行何种加工比较经济合理。
3.1 农业产后储运信息化
通过建立网络信息传递平台保证信息的流动:一是完善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建立物流企业、货主企业、供应商以及有关事业单位等相互之间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配置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等硬件设备,建立畅通的现代信息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二是大力开发物流信息系统。
在使用以上的信息手段进行信息化时需要采集大量的信息,由于使用信息系统信息传递的高效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信息采集方式,避免出现信息化短板,目前可用的解决方式是应用RFID 技术,通过RFID 技术协助管理人员对农产品的生产时间、运输时间及仓储时间进行快速的获取,从而确定农产品的保存时间,同时借此选择部分产品优先出库,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2 农业产后加工信息化
农产品产后加工信息化存在多种方式:加工企业应用计算机统筹兼顾各环节;加工过程可视化;加工具体环节应用RFID技术。
企业大量采用计算机,从市场分析、经营决策、产品设计,到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最后到销售和售后服务,包括原材料、生产和库存管理、财务资源管理等全部运营活动,在一种全局统筹指导下,在更充分发挥人的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的氛围中,关联起来集合成一个整体,逐步实现整个企业的计算机化。目的是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加工过程可视化,就是将原料的外观品质及内部品质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相关信息及产品质量的信息等转换成人的视觉信息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显示出来,这既可以大大提高质量的跟踪能力和监测能力,同时还可根据市场需求把产品加工过程的相关甚至全部信息公布,使消费者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产品真正安全、真正卫生,进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该技术亦可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用,构成基于网络的可视化,整个信息可在网络上传输和显示。
在具体的加工环节,RFID技术也能够在信息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利用RFID 标签中的信息对产品进行分拣,符合加工条件的产品才能允许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对进入加工环节的产品,利用RFID 标签对农产品的加工阶段进行记录,使加工人员有计划的对未加工产品进行加工,大大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效率[16-18]。
3.3 农业产后销售信息化
在对农产品销售中,应合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除了在农贸市场、超市等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外,还可以通过网上交易的方式,实现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19]。
中国农产品产后销售的具体操作方式的发展也出现严重不平衡,在某些地区还是传统的交易方式,通常的流程是看货、订货、装车、人工过秤、开单、付款等,既慢又不安全,如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信息化即市场交易电子化、市场结算电子化实现实物电子交易。电子交易的基本流程是:买方看货、订货、装车、电子过秤、刷卡、交易完成。卖方将所有货款都划到自己的IC 卡上。卖完货后直接到市场结算中心取货款。既不用担心货物丢失,也不用担心票据丢失,既方便又安全[20],效率大大提高,如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现在提倡的超市农业是探索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和产销体系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优质农产品,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通过标准化建设原料基地,组织生产,根据超市的经营业态要求进行分级、整理、包装、储运、配送,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产销体系。超市农业将农业直接与超市相连,省去了农产品进入超市前很多中间的流程,对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另外还有信息农业,正是集知识、信息、智能、技术、加工和销售等生产经营诸要素为一体的开放式、高效化的农业。
4 讨论
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产后储运、加工和销售等流通过程的管理与改造,建立从产地到市场到农民的全程信息化体系,其中笔者认为应重点进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积极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支持农村超市农业、订单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发展。本研究的要点在于农业产后信息化的方式研究,但是对农业产后信息化具体技术本身而言,还不完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空间也很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对农业产后信息化做更深入的研究,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贾冬青,柯新生.信息流引导下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63-267.
[2] 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257-261.
[3] 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66-470.
[4] 陈淑祥.简论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J].农村经济,2005(2):18-20.
[5] 陈美中.湖南省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6] 张倩.浅议农产品物流[J].农村经济,2003(9):48-50.
[7] 焦德杰.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7(19):44.
[8] 刘玲.开创信息化、规范化、自动化的高效储运工作[J].大学出版,2002(3):34-35.
[9] 李贞,陶君成.中美农产品的产销及物流主体[J].物流技术,2008,27(10):12-14.
[10] 章胜勇,杨菁,吴春梅.以现代物流促进农产品流通[J].农村经济,2003(1):9-10.
[11] 杨楠,田艳丽,郑亚.中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其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6):10-11.
[12] 任红梅,吴新杰.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2011(1):144.
[13] 张群,单杨.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7(1):99-102.
[14] 林浩,王江红,夏鲁朋.RFID 在农产品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29-6632.
[15] 陈丽妮.RFID 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可行性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1(3):45-47.
[16] 史卫华.基于RFID智能管理系统设计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33(3):42-44.
[17] 杨景萍.RFID 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14.
[18] 童刚.基于RFID 技术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研究[J].信息与电脑,2008(4):64-66.
huayang0980作为吧里的分析专家,平常精准的市场分析让大家赞叹不已,其实盘在本周凭借重仓持有黄金股――辰州矿业(002155)获得本周收益第一。近期黄金期货迭创新高带动辰州矿业反弹,本周涨幅高达9.42%,huayang0980靠此本周收益率达到9.47%。huayang0980操盘历来以中线为主,在辰州矿业短期涨幅较大情况下,目前继续持有该股。
jellyzyx007则从周一开始持有莲花味精(600186),中途不断做T降低成本,直至周五全部高抛,短线锁定5.5%的收益。
在新股上尝到甜头的朱泓瑞,周初狙击新股桑乐金(300247)轻松获利6个多点,尽管中段在德力股份回吐了部分利润,好在及时止损保住了利润。周五再次全仓出击姚记扑克(0002605),收获2%盈利。全周收益3.3%跻身前三。
本周排名前三位的实盘基本上是满仓操作,在大盘急挫的背景下,能获得正收益既有运气也是技术使然。从短期操作的角度来看,jellyzyx007操作更胜一筹,集中资金攻击目标股,实现盈利后,迅速脱离,不做过山车。而huayang0980中线持股,受大盘波动甚大。朱泓瑞搏杀新股,风险甚大,偶然的成分更多些。期待下周实盘选手能创造更高的收益!
关注两个周线时间
主持人:上周您提出2610点不能破,但周五已经破掉,请问大愚和尚是否就此改变对8月行情的观点?
大愚和尚:本周跟随外盘破位下跌,周线上看,确实比较危险。8月重要的周线时间在8月15日这周,9月份重要的周线时间在9月19日这周。此两周是下半年重要的转折周线时间,会出现重要的转折点。
从日线看,8月重要的日线时间在8月8日(前后一天)、8月19日前后一天以及8月30日,9月份重要的日线时间在9月14日(中秋节附近)前后一天和9月30日。
结合周线和日线时间,市场下面走势两种可能:第一种,8月8日见短期低点向上运行,在8月19日前后一天或8月30日见高点,再向下到9月14日或9月30日见重要低点后大幅向上。中间要注意的是8月30日和9月6日这两个节点。第二种,要到8月19日前后一天才能见重要低点向上运行,而9月14日或9月30日这里是一个同等级别的低点。两个级别的低点在空间上相差不会太远,同为较重要的低点。
两种可能比较下来,一致的是9月中下旬的时间是一个低点,不同的是8月份低点出现在月初则级别相对不大,出现在下旬则级别相对较大。个人倾向第一种可能。
短线多看少动为好
主持人:A股遭空袭暴跌,怎么看后市?
硅谷子:2650点平台最终失守,目前市场中期下跌趋势始终未能扭转,前期低点2610点附近若不能形成双底支撑的话,就会形成C浪杀跌,下跌空间将会打开。而周五跳空缺口性质十分关键,若短线不能回补,则成为7月25日突破缺口(跌穿2750点平台)之后的持续量度缺口,中线走势就更不容乐观了。
市场热点方面,近期次新股、中报题材股等主流品种炒作力度和持续性开始变差。前期热点如摘帽(博盈投资、金瑞矿业)、涉矿(天业股份、ST梅雁)、化工(炭黑行业的龙星化工)、水泥,以及舟山群岛、珠海横琴等区域板块基本上都是反弹一日游行情,短线操作相当困难。在成交如此低迷和的市道中,只有创业板为首的中小市值品种(如安居宝、电科院、恒泰艾普等),以及个别强势题材股(如登海种业、多伦股份、ST中源等)尚能保持一定热度。在下周加息窗口、宏观数据公布和市场动荡等众多不确定因素下,以及中线下跌趋势未改变前,操作仍宜谨慎,保持轻仓或空仓观望,短线多看少动为好。
冠农股份股价上70元是必须的!
主持人:感觉股灾又来临了,浪子还有信心吗?能找只可以充当“诺亚方舟”的个股吗?
开心浪子:的确,大盘周线上的“三只乌鸦”意味着后市不容乐观,未来很久或许都会没有起色。量在那里,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在这混沌的世道里,要找避险的个股实属不易,好在还是让我找到一只能够放心持有三年的股票――冠农股份。它具有“钾肥资源+新疆重组+农业抗通胀+水电热电+矿业”等众多概念。我今天只想谈谈它的钾肥。
冠农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就是拥有国投罗钾公司20.3%的股权,因为这个原因,它的长期成长性才有了三个确定。
第一个确定性是资源属性决定国际钾肥价格上涨有支撑。我国属于钾肥缺口较大的国家,如果想不步铁矿石的后尘受制于他国,只有加大自己的产量,如今钾肥国储制度已经提上日程,钾肥价格和销售未来有保障。
第二个确定性是股票含钾量高。罗布泊钾盐资源初步探明储量为2.5亿吨,占全国钾盐探明储量的50%,是最优质的露天硫酸钾矿,国投罗钾公司拥有这一地区的垄断开采权。目前硫酸钾的价格3300元/吨,则冠农股份拥有的钾肥矿权价值为2.5亿×3300元×20.3%=1675亿元,则每股理论上含462元矿权值。
摘要:期贷体现大量交易者的预期,利用期贷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可以发展现代贸易流通,安排商品生产,建立“期货农业”模式,建立产业化信息体系。利用期货信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利用信息开发培育更完善的期货市场功能。
关键词:期货信息贸易政府宏观调控
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微观经济单位决策的基本依据,而且会改变经济形态、甚至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而具有卓越的战略意涵。此外,发达的信息资源体系亦是大国崛起所需的基本要素。
现代市场体系中,期货体现着大量交易者的预期,对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具有良好的促发或引导作用。经过深加工的期货交易信息还可以成为经济的晴雨表,能更好地被用于观察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国际实践表明,掌握期货信息资源,并充分合理利用,不仅有助于健全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活力,而且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期货市场方兴未艾,很多部门和民众对期货所隐含的信息却又认识和利用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途径加大期货交易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并向全社会传播推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利用信息安全维护金融安全,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
经济和金融安全是所有国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以往,经济或金融安全主要从国外和国内的经济和金融内部运行机制进行考虑,但是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则警示人们:信息安全的内含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资源的开发、披露、传播和利用必须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1、美国金融危机中隐含的信息披露难题和监管困境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2008年又演化为冲击全球金融安全乃至实体经济安全的严重金融危机。关于这次危机的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尚在经济学家的研究之中,但是衍生品在危机中的作用也成为无可否认的关键一环。客观考虑,衍生品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所有的衍生品最初的设计目的都是用来防范或转移风险。那么,美国金融危机中场外衍生品(其实只是CDS)怎么推动了危机的持续蔓延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CDS等信用衍生品存在严重的信息披露难题。
首先,资产负债表无法显示市场隐含的巨大风险。在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后,会计平衡表仅能记录表面上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很难揭示出实际隐含的风险内容和风险规模。正因如此,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品交易就可能会逆转、加速或者减弱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因此在危机产生后,美国大量金融机构出现大规模资产减计和流动性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传播和演化。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监管当局、交易对手方及其他机构很难对公司信用等级和交易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当市场承受压力时,缺乏关于某公司市场及信用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对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从多方面冲击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一是,在谣言、市场恐慌等不利信息作用下,使债权方撤资,最终损害公司的融资途径。二是,导致市场参加者进行防御性头寸调整。
2、不合理的现代信息传播方法也促成了美国金融危机
互联网在世界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和有益的作用。“十多年来,互联网使信息民主化的作用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它能赋予个体投资者力量,让混乱的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并且创造出了新一代的普通投资者,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投资从标准普尔500指数到棕榈油期货的任何东西。”“信息需要自由,信息能够创造一切”到21世纪达到了顶峰。
但是,信息自由也造成了金融中不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等。这种不对等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付费信息与不付费信息之间存在差异,使投资者划分为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和没有能力获取信息的人。其二,信息分析能力的不对等。普通投资者在享有信息自由的同时,往往会淹没在数据当中,无法全面了解和深入评估其投资的产品。而交易商、银行业者和金融策划师则建立起了随时跟踪、分析和选择各种信息和产品的捷径。因此,那些大量数据形成的数据迷雾“帮助华尔街一些自作聪明的人像玩电脑游戏一样轻易地劫持了全球经济——凭借的是即时信息和数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因此,避免下一次类似危机的办法就是改进信息资源的传递机制,加强互联网整合信息的能力,使所有的普通投资者、政府以及监管机构能合理享有和充分利用金融产品信息。今后,金融体系必须能够对信息做出解释:现在的金融市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警惕什么。
3、建立以期货交易所为模式的正规交易平台和信息平台是实现金融安全的基本归宿
客观而言,美国金融危机中的CDS等信用衍生品是非常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其之所以发展成为危机的“肇事者”之一,关键的原因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披露不足和监管困难。作为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本身就具有表外性,因此信息披露和监管本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场内交易期货和期权的安全性和重要性。在危机过程中,那些在期货和期权交易所进行衍生品交易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亏损和倒闭。因此,从衍生品市场的角度看,实现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应将加强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信息机制重新构建。可以选择的方式有:第一,将部分场外交易的衍生品移植到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第二,场外的衍生品应选择合理的交易系统或平台。第三,利用清算所或者期货交易所的清算所对衍生品进行集中清算。这些选择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合理的信息披露途径,使更多的投资者能够有机会对交易产品的价格信息和风险特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有助于监管层对衍生工具交易过程隐含问题的展开动态持续监管。
4、信息安全范围扩大成为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内容
一般看来,信息安全的解释和理解或从技术角度考虑,或从保密角度考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忽略了基于经济和金融安全角度的信息安全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信息安全的内含和外延都应有所扩大。不利于实现经济安全或者金融安全的信息体系必然隐含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安全或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理论上看,信息内容上的不完全、信息传播体系的缺陷甚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分析能力的巨大差异,都应构成信息安全理论的新的要素。
所谓信息不完全应有多方面的理解。第一,市场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能力存在限制。第二,经济或市场本身不能生产足够的信息。第三,即使信息充足,市场也不能有效地予以配置。这些方面的信息不完全经过积累或发酵很可能成为金融不安全或经济不安全的诱因。所谓信息不对称则是指不同市场主体对信息拥有能力的差异。应该说,如果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将在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并影响金融安全。
因此,确保衍生品市场的信息安全,并有助于实现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从内容上看应至少包括:第一,风险预警机制,如建立起完整、可靠、灵敏、精准的金融和经济风险预警体系;第二,信息获取能力的公平性,如要使普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具有平等的信息获取能力,或者应控制大型机构对信息资源的滥用;第三,信息需要合理规范的平台,如通过建立规范的金融产品交易平台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正在交易的产品的风险;第四,信息应成为监管的重要内容。政府当局不能只重视金融机构、投资者的具体交易行为,而且更要将重点向信息监管进行一定程度的转移。
二、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实体经济面临日益增多的国外国内市场风险。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科学化解风险,合理安排生产,有效促进流通,往往需要借助期货市场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1、利用期货信息发展现代贸易流通
健康的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在国际上,粮食、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的贸易,均以期货价格作为合同的定价基准,即商品现货价格主要参考权威期货市场对应的期货价格。利用期货价格和基差信息已经成为安排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例如:利用基差信息对商品进行定价和交易在美国商品现货流通中具广泛运用。商品买卖双方确定的未来价格往往是期货价格与基差之和。这就使得美国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能真正融为一体,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利用,现货贸易流通方式也实现向更高级形式发展。
如今,我国众多生产、贸易、加工、消费企业开始利用期货价格来组织采购、生产、物流和营销等经营活动,并取得不少进展。在有色金属行业和大豆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跟踪利用有色金属和油料油脂期货市场的价格,这些行业企业要比那些不利用期货信息或缺乏期货信息作为指导的行业企业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例如上市公司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采取“上期所月加权平均价”作为合同定价基准,浙江宁波金光采用“基差+DCE豆粕期货价格”的方式的解决了现货贸易中定价的难题和贸易方式的缺陷。但是,与美国经验相比,我国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也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利用期货信息安排商品生产
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可以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期货价格。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都是在期货市场内完成。因此,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制定生产计划、选择销售时机、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已成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我国各行业对期货信息的利用已经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农业为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由小家小户的农民组织完成。对于广阔和剧烈变动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而言,绝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信息的准确把握,因而大大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近些年,在期货市场逐步发展并被农民逐渐了解的地区,期货信息已经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中,大豆、小麦、玉米、橡胶等期货价格也已经成为东北、华北、云南等地农民以及农业产业组织安排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确定销售计划、锁定预期利润的重要依据。例如,东北豆农和云南胶农充分参照期货市场的信息把握销售时机和价格,实现了收入的较大增长;云南农垦近年来通过期货市场交割比现货市场销售价格平均每吨高出1,000元,垦区2005年人均收入1.07万元,较2000年增加了69%;2006年黑龙江省海伦市农民根据专家建议,决定多种玉米,少种大豆,当年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增收10多亿元。
3、推动建立完善产业信息化体系
当代经济体系是一种高度依赖信息的经济体系。在全球大宗产品供求关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价格信息对现代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信息化体系特别是农业信息化体系发展依然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里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例进行说明。农村信息化体系落后的一个体现就是缺乏完整的信息整理、机制,信息数据库也不完整。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开的信息市场,在现代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期货市场接受来自销区、产区以及世界各地的信息,在期货市场上新生成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出去。可见,农产品期货市场本身就是农产品信息集散中心。因此,可以利用其支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农业信息体系。第一,可以利用期货市场信息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第二,利用期货信息促进信息标准的统一,并推进公用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实用性。第三,一些期货信息能够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如天气期货,为农业生产规避因天气变化而带来的自然灾害起到强大的市场引导作用。
4、利用期货推动建立“期货农业”模式
期货农业是订单农业的一次提升。在订单农业中引入期货交易、期货标准、期货信息,有助于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第一,利用期货推动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由于期货交易对交割货物的标准有统一的要求,农产品购买者更愿意通过期货市场放心购买具有统一规格的农产品,农民更加愿意生产优质品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存在能够促使农民自觉地了解标准化,增强标准化意识,从而在生产全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第二,利用期货交易完善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在我国推行起来存在很多现实难题,如何保障订单的履约始终是关键缓解。发展期货农业,不仅可以如前所述,为农产品提供充足合理的市场信息,同时也有助于对冲农产品购销各方的市场风险,确保订单农业的稳固运行。
5、问题的紧迫性
尽管这些年我国实体经济中各部门对期货信息予以了关注,在部分领域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的进步只是个开端,全方位深入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发展滞后。如,我国目前有近百家央企从事大宗商品进出口和生产加工,但是参与期货市场的却很少。相比之下,95%的国际500强企业都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我国的粮食企业,目前进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形成有规模的粮食企业至少几十万家,但是根据期货交易所统计,粮食方面的法人客户还不到1万家,更不要说农民或农民组织了。因此需要各界联合探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发展期货市场、推动期货市场信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利用期货信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1、现货市场价格作为调控依据具有滞后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具有不同的市场基础,一是基于现货市场独自发展的调控,二是基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发展的调控。由于现货市场是空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期货市场是时间上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具有不同市场基础的宏观调控方式、调控信息、调控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在没有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经济体系中,一般来说,观察通货膨胀和经济走势时首先会想到CPI与PPI,但是这两个数据是每个月公布一次,且所反映的是前一个月的状况,就某种层面来说,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落后性质,这对于需要把握先机的交易者和宏观调控主体来说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政府在做宏观经济决策时,会因为现货市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而缺乏有效性和前瞻性。即使调控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模型和测量工具对未来市场价格信息做出预测,但这种预测和判断往往不具有准确性。另外,由于现货市场价格的调控存在“消耗效应”,也会使调节效果逐渐削弱。
2、期货市场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信息源
与只有现货市场体系相比,在衍生品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则具有了新的决策信息源。由于期货价格能够不断根据变化的市场信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调整,并最终形成一种体现未来市场供求变化的动态均衡价格,因此这种期货价格要比通过宏观经济模型做出的价格预测更为准确,也要比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研更省力,因此完全可以成为调控部门的决策参考选项。例如,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期货价格的长期大幅度上涨和下跌,可能预示着多方面问题,如供求关系可能或者已经出现失衡,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构筑合理的商品期货指数,有助于宏观调控主体根据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避免陷入滞后调控和盲目调控的被动局面,降低调控成本,提高调控效果,即,使宏观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入契合现代市场运行规律。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积极使用利率和外汇期权、期货以及远期合约进行市场分析,其中包括英格兰银行、美联储、日本银行、法兰西银行以及意大利银行在内的一些主要国家的银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商品期货交易的信息含量对于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调控部门政策的预警作用和决策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是发达期货市场国家宏观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CRB指数是一种较好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可以成为通货膨胀的早期预警指针,为观察通膨状况的重要依据。CRB指数与债券收益率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应借鉴路透CRB商品指数经验,组织国内期货交易所以合理的产权形式,建立适合国内需要的商品指数期货,更好地为投资者和宏观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利用期货信息增强宏观调控的基础性力量
我国拥有庞大的农产品储备体系。储备物资的轮换不仅要从产品宜存角度考虑,而且应根据期货市场价格走势选择合理的轮入轮出时间。如期货价格走低,国家的储备物资可以轮入现货;价格再轮出储备物资,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削减市场价格波动幅度。
4、增加宏观调控的影响途径
期货市场信息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具有先导性。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仅需要研究期货价格走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和手段来引导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甚至在危机时刻直接参与期货交易),进而通过期货市场影响现货市场,再通过现货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达到宏调目的。
四、利用信息开发培育更完善的期货市场功能
期货市场所具有的功能是众所周知,又被人们广为乐道的话题。一般而言,期货市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但是,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与期货交易的链接与融合,以及投资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信息需求水平的提高,期货市场的另一种功能属性——信息开发功能,开始凸现出来,并逐步发展成为与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一样的又一功能。这个新的功能并不和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功能相割裂,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交流,共同推动着期货市场发展的高度化。
1、期货交易信息是价格发现功能的基础
通常而言,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现货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和决策依据,不仅会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且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对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期货市场来说,由于具有公平的交易规则和日渐合理的交易方式,众多买家和卖家能将自己掌握的各方面市场信息充分汇集到期货价格中。期货价格中所融入的各种市场信息不仅包括了现货价格的实际变化、投资者对各种市场信息的判断,而且也包含了其对历史交易信息的整理加工、对即时交易信息的深度挖掘利用。由于期货交易定单流可以将宏观经济信息的判断或预期等各项内容都考虑到或者融入进来,因此很多投资者(当然不是全部)完全可以将期货交易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载体,通过深入分析期货交易历史信息和价格动态做出买卖决策。由此各类现货信息和历史期货交易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将有助于较快速度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合理的价格信号。
2、利用期货交易信息完善风险管理功能
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所有参加者熟知的一项功能。这个功能虽然有其固有的基本交易策略,但是也不是动辄就能完美无缺,很多期货交易者在实践中往往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损失。风险的来源主要源于对平仓时机的选择。何时平仓必须依靠对基差信息的深入分析。所谓基差实际上就是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差额。实践表明,基差的变动可以使套期保值者的头寸状况得到改善或更加糟糕;例如,对于将来要卖出现货的空头套期保值者来说,基差出现扩大就意味着套期保值出现盈利。相反,基差出现缩小,则套期保值状况出现恶化。因此,所有套期保值者不仅要分析基差历史变化,而且也要就要深入了解影响基差的变动各项信息,在最尽可能有利的基差点上完成套期保值。
3、信息开发:期货市场的新功能
在期货交易的方式、价格、流程及利润源中,信息是充斥在各个环节的,信息作为期货交易基础能更好地解释期货交易的过程,期货市场中信息场的存在更能说明各种信息的综合作用对期货交易基础的演变过程。单从前述的两个方面看,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虽然是发达期货市场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这种功能从根本上看,离不开期货市场的高度通畅的信息流。应该说就此而言,交易信息对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的影响已经足够大了。但是,问题并不仅仅止于此。事实上,假如期货市场所的市场信息开发过程能和期货交易活动真能实现高度融合,那么在期货市场中必将酝酿出一项新的功能——信息开发功能。
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选择和整理信息的功能,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重组和创建信息的功能,改造和开发信息的功能。从客观条件看,期货交易所在期货的信息场中处于枢纽地位,具有整理交易数据的先天性条件。对于期货交易所来说承担着三个方面的信息开发职能。
——设计合理的交易机制和市场规则。这是提高信息效率的基础。
——采集、挖掘、过滤和整合信息。这属于信息开发本身范畴。——披露和传递各种信息。期货交易所开发信息必须有完备的信息披露内容和规则,也必须有高效的信息传播途径,以此保障信息功能的高效性。
事实上,如果期货交易所能够主动、自觉地开发期货交易信息,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传播渠道,那么很明显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将明显提升,并系统地促进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
总之,高度发达的期货市场将是一个信息资源得到高度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期货市场的信息开发功能不仅有助于从质量上提升期货市场功能,同时也拓展了期货市场功能的范围。无论对于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而言,要想不断将期货市场的功能向更高度予以推动都离不开对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挖掘。期货交易所的信息开发职能始终是期货市场信息开发功能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五、利用信息服务创新增强期货交易所竞争力和定价权
1、全球期货交易所竞争日趋激烈
期货交易所是争夺定价权的前哨。近些年,全球期货交易所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各国大宗商品和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争夺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争夺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期货交易所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控制力,即交易所力图通过品种和规模的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二,信息控制力和影响力,即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服务水平来影响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经营收入水平。这两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相应,相互促进。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全球一些主要的交易所掀起了合并浪潮,在合并过程中关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出现四个趋势。第一,信息供应逐渐被国际大型期货期权交易所控制和垄断。第二,以市场的成熟为基础,对期货交易信息进行一定形式和程度的收费成为潮流。第三,信息服务为交易所经营和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第四,调整交易时间,加快技术整合,提供各洲的不间断交易,扩大信息影响力。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很多证券期货交易所的收入来源已经发生变化,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收入途径的变化,不仅增强了交易所实力,而且也反过来为其信息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国际期货交易所信息开发与服务收入
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的市场数据销售大都是通过数据卖主进行的。数据卖主获得交易所授权后,将市场数据销售给个人或机构用户。部分交易所不仅通过数据卖主销售数据,而且可以通过数据传输专线直接向终端用户供应数据。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最终用户可以从认可的数据卖家或者直接从交易所通过CME数据传输专线获得数据。一些交易所还允许卖主将数据销售给下一级卖家,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卖主经批准后,可以作为直接的或间接的卖主,从事再次销售市场数据活动。
近些年,期货交易所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由于现货和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不断活跃,交易者对信息的需求相应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由此也带来了期货交易所信息服务收入的增长。总体来看,国际主要期货交易所2001,2005年期间的信息服务收入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例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报价数据费在2004财年内增长了15%。从信息服务收入占交易所总收入的比重来看,大部分交易所的这一数据在14%~18%之间。总体上看,随着市场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服务已从昔日的“副产品”转变为期货交易所的正式商业业务,信息服务收入也随之成为期货交易所的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3、我国加快期货交易所信息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今天,召开全县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大会,主要目的就是要表明县委、政府的三个态度:一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要凝聚一个强烈的共识,实体是发展之基,工业是强县之本,要始终高举“工业强县”的大旗不动摇;三是表达一个鲜明的态度,企业是经济的脊梁、企业家是发展的中流砥柱,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发展是领导干部的天职。特别是,面对新常态,作为县委、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企业背后,拿出更多的智慧和勇气,通过市场化的理念和手段,进一步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寻求企业需求和政府服务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在调整、社会结构也在调整。也就是说,今天的富裕并不代表明天的富裕,今天的贫穷并不代表明天的贫穷,今天的落后并不代表明天的落后。成都,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云集了世界上大的电子商务企业,由过去典型的休闲城市成为电商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贵州,最有名的是茅台酒,近年来提出大数据、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现在IT产业发展非常迅猛。重庆,号称“山城、火炉”,依靠金融产业的发展,撬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近年保持着11%左右的高速增长。西安,成立10个招商分局,紧盯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企业,狠抓招商引资,外力作用明显。一个地方,发展靠内生动力固然重要,但外力推动更为重要;一个地方,发展的好坏快慢,取决于事在人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只有勤奋加刻苦,才能补齐先天不足;一个地方,如果永远躺在资源上做文章,就永远没有长远发展。
下一步,某城必须要把打造“四个样板”作为路径选择,才能在新常态下实现县域经济的换道超车、跨越发展。一是要打造东西合作的样板。学习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产业、人才、资源、平台等多领域进行多层次合作交流,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解决我们实体经济发展当中外力不足的问题。二是要打造转型升级的样板。在企业转型上,要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产品换代,突破原有服务半径、服务边界,谋求企业的转型发展;在结构转型上,要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形成一条税收贡献比高、经济拉动性强的产业链。三是要打造科学发展的样板。客观看待并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土地计划供给,严把招商引资门槛,切实提高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杜绝资源浪费、先建后拆等影响长远发展的现象发生。四是要打造弯道超车的样板。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要向外借力,通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利润率,以最小的阻力、最大的推力,实现换道超车。
刚才,位企业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从不同方面做了表态发言,讲的都很好。希望大家会后把今天的想法,真正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发展成效上。下面,围绕打造“四个样板”,讲四句话。
第一句话,要明确目标、凝聚信心
工作思路: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把新经济、新业态作为“一号产业”,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一号引擎”,加快“1+3”产业体系建设,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抓工作争第一,创特色争唯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实现县域经济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一是要上下一心,谋求共同发展。某城发展的好、发展的快,对大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某城发展慢、发展差,对大家百害而无一利。对在座的领导干部来说,去年换届到今年的月,某城有名干部提拔为副处级领导,名干部提拔为正处级。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对于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县委、政府拿出多万用于奖励,离不开某城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军功章里有你们的一半。上下一心、拼搏实干、共谋发展,必须是全体某城人永恒不变的追求!
二是要科学全面地认识发展现状。今天的某城,正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某城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但我们的实体经济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规模不大。**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经济总量依然偏小,“蛋糕”依然不大。二是结构不优。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散而不聚、服务业强而不活。**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效益不高。全县工业企业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家,中国驰名商标只有件。整体呈现出“四个低”的状态:科技创新能力低、企业品牌效益低、生产产品附加值低、单位亩产效益低。
三是要毫不动摇地坚定发展信心。某城,是某部百强县,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现在领导干部,思路在转变、思想在解放、精气神在凝聚。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人是关键因素。特别是,去年月到某城视察,为我们的发展点赞、加油,这是对我们发展的最大鼓舞。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可贵亮点。**年多项经济指标领跑全区,某区六县考核一等奖。这些积极向好的因素。就是我们增强发展信心、坚定发展的最强动力。
第二句话,要正确处理好七对关系
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这里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模式。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本身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第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硬件,也就是电脑,那么虚拟经济就是软件。软件设计的科学合理,电脑就运行流畅;软件不配套,电脑运行就会变慢,或直接死机。第三,虚拟经济如何为我所用?要立足实业,不要妄想空中楼阁,要立足好的实业,让虚拟经济成为推动实体经济的强心剂、助推器、催化剂。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信息与工业资本、工业技术、工业产品等要素的有效嫁接,已由简单的乘法关系转变为几何倍增关系。信息化已成为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成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强有力“引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阿里巴巴能有今天的成就,就在于拥抱互联网。
三是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要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大手拉小手,走路不怕滑”。对大企业来讲,如果生产的各个环节一家独揽,就会增加管理、技术等成本的投入;如果有针对性的购买服务,就可以间接降低生产成本。对小企业来讲,如果围绕大企业的产品需求做上下游,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销路的问题,企业也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还会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对县域经济来讲,有大企业顶天立地,支撑主导产业,小企业铺天盖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就会实现大小企业抱团发展、相互取暖,形成县域块状经济,就会有更大的招商吸引力、更强的产业竞争力、更好的地区发展力。
四是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的关系。增量市场,关注的是产品的功能、推销能力,这是企业能快速发展的关键。好比手机,第一次使用手机时最关心的是通话功能,而后是手机的外形、系统、续航等,这就为企业提供了新的销售突破口,从而带来新的增量。存量市场,关注的是产品的体验和感受,做的是顾客的持续购买力。这就要求企业用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留住顾客。同时,还要看到,消费方向和消费市场的转变,实现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动态转换,以存量市场为基础,做好现有产品,以增量市场为方向,研发新的产品,不断把增量市场转化为存量市场,在转化中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引领市场潮流。
五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传统制造业,只有打上“知识和创新”的标签,才能成为先进制造业,才能抢占“微笑曲线”的两端。好的企业,三分之一搞研发,三分之一搞销售,三分之一搞生产。要想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不能局限于制造加工环节,必须向研发与营销环节延伸,必须发展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必须让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聪明的大脑”与传统制造业“聪慧的双手”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赢。
六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开放,已成为时代的主潮流,成为主导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没有坚定地“走出去”,就看不到广阔天地、先进潮流,更发现不了市场走势、市场潜力;没有勇敢地“引进来”,就不能重组嫁接、资源共享,更实现不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某钢构,作为某城某企与某城某企的嫁接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在新材料合作上赢得了市场,占得了先机,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七是“破”与“立”的关系。鸡蛋从外部打破。顶多就是个荷包蛋;从内部打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常说,有的企业拖死不如早死。处理“破”和“立”的关系,破,就是要破得有力、破得彻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舍弃已经走过的老路,另辟蹊径、另谋新生;立,就是立得有理、立得坚定,瞄准市场需求,紧盯市场走向,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转、并、破、立”,通过嫁接、重组、并购等方式,把不良资产转换为优质资源,走一条市场需要的路,走一条符合企业发展的路,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第三句话,要厚植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实体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发展动力和后劲的竞争,只有厚植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才能始终保持一流,永立不败之地。
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对政府来讲,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税收结构。对企业来讲,今天的有效投资,就是明天的有效产出。扩大有效投资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以有效投资换有效供应;就是要围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有效”下功夫,牵住项目“牛鼻子”,切实做好“实、足、早、快、优、全、高、严”八篇文章,加快形成全县上下共推有效投资、共抓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要着力强化双招双引。要加大对外开放交流,以东西合作为统领,深化理念、产业、资源、人才、平台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切实融入和服务东西合作。要以“蚂蝗精神”抓招商,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真情,扩大视野、拓宽领域、盯牢盯死、精准招引,采取蹲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的方式,确保对接一个,成功一个,签约一批,落地一批。
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要有效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技术需求,与东部顶尖科研单位、知名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引进东部科研单位设立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和优秀企业入驻。
要着力推动转型升级。今天我们如果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将面临痛苦的“折磨期”,今天的“短板”也会变成明天的“陷阱”。没有过剩的行业,只有过剩的企业。对于现阶段的某城来讲,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就是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做好“浴火重生”的文章。在嫁接、重组、转型上下功夫,盘活停产半停产、长期停产的企业。二是做好“腾笼换鸟”的文章。在某工业园区进行“腾笼换鸟”,实施“退二进三”,有效挖掘某工业园区109以东地块价值。三是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我们提出“1+3”产业体系,其中的“3”就是我们一直抓的新经济、新业态,这些产业某城以前就是白纸一张,现在只要我们先做起来,就抢占了高点、赢得得了先机。
要着力增强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依然是我们发展的“软肋”,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都是制约某城发展的“拦路虎”。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主要还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大家都习惯于网上购物,这就是传统零售行业的模式创新;现在不少企业都在使用大数据,分析出哪个地区、哪个城市的人们喜欢用什么产品,这就是传统市场分析的互联网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要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好“三院一站一中心”的作用,真正让科技创新,在推动某城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力。
第四句话,汇聚发展的强大合力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着力健全政策、金融、人才、环境支撑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政策支撑体系。会上印发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产业的政策意见,出台多条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抓好具体操作落实,真正为某城的本土企业撑腰鼓劲。广大企业也要准确把握、借势发展,尽快打开新的发展局面,开创新的辉煌事业。
二是金融支撑体系。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推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工业领域。要引导鼓励重点企业全面对接资本市场,实现更多企业上市融资。要抓实抓好PPP模式运作,更大力度策划包装推介项目,与央企、国企、大型民企深入合作,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某城发展。
关键词 多维度 创新 县域产业 融合发展
一、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6年这个县的工业结构从行业分类主要有:化工、农机装备制造业、新能源(风电厂和生物电厂)、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业、采矿业等主要行业。县域内共有规模工业企业37家。这些工业门类的渊源与当地的资源、消费群体关系非常密切。例如,这里是国家级产粮大县之一,从资源角度种植业的果实转化发展了养殖业,为养殖业服务尽而发展了农副产品深加工业,而从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角度发展了化肥制造业、农机装备制造业。目前具体有七大支柱产业:
第一,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六大门类,包括以圣源食品为龙头的肉牛加工、以双庆食品为龙头的禽类加工、以中辉肉类为龙头的生猪加工、以五味福食品为龙头的鸡蛋加工、以绿色芳山为龙头的花生加工、以跃进集团为龙^的饲料加工;第二,以现代农机、宁越农机为龙头的农机装备制造业;第三,以好为尔保温材料为龙头的新型建材制造业;第四,以国电、辽电为代表的百万风电场;第五,以西洋特肥为代表的百万吨化肥制造业;第六,以鸿运煤矿为龙头的采矿业;第七,以万程土矿为龙头的膨润土加工业。
主要形成了化肥制造业产业集群,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和农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我们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了以风电、新型建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但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少。我们的农机制造业产成品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农产品深加工业的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
作为产粮大县我们的农产品主要是玉米,还有少部分高梁、稻谷、花生、大豆等的种植,由于是玉米的主产区,历史上勤劳的人们发展了生猪、肉蛋禽的养殖,并获得了黑山褐壳鸡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荣誉。
近年来,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与规划日益形成了规模化养殖,使这个县成了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蛋鸡养殖第一县。这样的规模化养殖转化了一部分的玉米做饲料的同时也带动了饲料产业的发展,如以跃进集团、民发集团、宝龙集团为代表的饲料生产企业。
其他杂粮多为精包装或是食用油方式出售,这以绿色芳山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从调查中获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六大门类中肉牛加工、禽类加工、生猪加工多为分割后出售的初级加工阶段。鸡蛋加工、花生加工则可成为休闲的即食品。
针对初级加工行业的企业,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应用科技创新推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向产成品精品方向迈进。使我们的种植业产出的玉米、杂粮、畜禽产品通过科技创新,通过工业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再通过服务业直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即食的食品。这其中的一、二、三产业必将实现融合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服务、监管、溯源体系等平台建设,还是企业内部运营等各个层面都需要不断地创新。
二、为工业发展支撑的管理与服务及企业管理的现状
县域政府部门通过政府官网了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在行政审批中心各相关审批部门合署办公。但是我们的企业成立需要怎样的流程依然不是很清晰,如作为一个创业者准备新建一家生产企业,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厂地问题;它都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证照,经过哪些部门去办理什么样的许可,准备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注册成为合格的法人企业,并正式投产运营;生产的产品经过哪些注册机构,通过什么样的检验标准、检验合格,方可出厂进入流通领域,供广大消费者使用。
企业自身运营,目前来看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有一部分不是专职的,尤其是小微企业。中央出台的“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在企业内部的落实需要些细致的工作,需要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来施行。企业行政管理,多为家族式的管理。
企业间的协作没有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如农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30家小微企业,产业方向是否同向,生产的产品是否重复,这里如果信息不对称,势必形成集群内部企业竞争的局面。
三、多维度创新促进县域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从县域政府层面上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
由静态的政府官网权责清单的形式,改进为动态智能化服务。通过“互联网+”建立互联互通的为企业服务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信息,让企业办证照前在平台上咨询就可以知道办相关证照需要通过哪些部门,通过怎样的先后顺序,需要准备哪些基础材料。而且企业提供的材料,要不断地简化;随着平台的运行,企业自身的材料可以作为基础数据链接到平台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共享。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创业的大环境中。作为为企业服务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不仅明白自己应该为企业做好什么服务,还要为企业协调解决一些事情。让企业办事人员在一个部门办事,获得更多超值的服务,这都需要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资源共享来实现。
(二)在现有的创新机构的基础上创新
以农机装备制造业为例,这个有以宁越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和现代农机装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小微企业30家的产业集群。两个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内部生产企业多有自己的专利产品。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参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以此为导向,以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成立县域企业制造业服务平台。
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协同和交易,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打破企业界限,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
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支持企业深化质量管理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在线计量、在线检测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模式。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推动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鼓励发展面向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通过县域企业制造业服务平台,探索同省内涉农高校机械制造学院,食品W院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使我们的工厂成为高校的实习实验基地,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的时间,通过大数据为企业提供多维度的信息与服务。以宁越农机为代表的O2O模式已初现端倪,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继续探索农机装备制造业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三)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企业领导者自身及员工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一系列改变要求不断地创新。尽管县域企业多为小微企业,但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依然很有必要。在一家农机生产企业,我们看到:企业员工有20人左右,生产的农用机械有自己的专利。企业里里外外都由老板娘一个人管理,管理起来很累。企业的会计是兼职的,不坐班。企业的统计数据、一些文字材料没有一个专人来管理。这样的企业在县域内很有代表性。那么适应“两化融合”“互联网+”信息流的采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市场分析与预测怎么进行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企业内部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的制度。这样企业的出资方就有时间学习,对搜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同职业经理人共同探索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都要求我们小微企业的老板不仅要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还要有超前的眼光。我们的目标是《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
由此可见,这个以“农”为纽带的县域工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政府层面上、建议建立的县域企业制造业服务平台,还是企业自身管理等多维度都需要不断地创新。
在2017年的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现……振兴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立足“农”字,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文章;要做好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的文章;要做好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文章……
县域政府层面上已确立了工作的重点。由多维度的创新带来的以农机装备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在县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制造业发展生产高附加值的精品的不断涌现,必将带动供给侧结构改造深入推进。同时,工业的发展必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程,也必将向县政府提出的目标迈进:要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机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十三五”规划……围绕“农”字大做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富民强县。
(作者单位为黑山县经济局)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S].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融资; 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筹资难、筹资少、融资贵、风险大等问题,使得小微企业在生存和发展时缺少强大的助力,这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小微企业发展及融资现状
(一)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
小微企业是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企业人数相对较小的小型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目前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完成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名副其实地占据全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
1.区域差异大,集群化趋势明显。小微企业主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经营惯例等形成地方特色,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以陕西为例,陕北地区依托当地的煤炭资源形成煤化工集群,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地区依托当地高校、科研单位众多的优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陕南地区依托当地的生态资源形成现代中药加工集群。
2.行业分布广,产业链进程加快。小微企业经营灵活,涉及国民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且大部分依附于大中型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并逐步发展成为贯穿整个产业上、中、下游的产业链。
3.管理不健全,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小微企业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运营模式单一,财务与管理不健全,全国90%以上的小微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小微企业微乎其微。
4.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相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经济实力较弱,遇到外部环境变化时,经营状况容易恶化,抗风险能力较弱,但其经营灵活,成长性好,规模增速较快。
(二)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就融资而言,尽管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贷款却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80%,而大量的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60%,其贷款却占不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20%。根据阿里巴巴集团2010年10月份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调研显示,有63%的小微企业有融资需求,在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中,75%的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在100万元以下。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是:企业内部融资比例在融资结构中偏大,有71.81%的小微企业将内部积累作为主要资金来源,通过银行贷款获得所需资金的仅占11.41%。
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性,对整个产业链具有补充性,前景具有广阔性,融资需求具有多元性及“额小、面广、期短”的个体性。
2008年,银监会明确提出“两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即: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同时,推进大中型银行加强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提出了单列信贷规模、单独配置资源、单独信贷评审、单独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的“四单原则”,逐步形成了以“六项机制”为基础,以“四单原则”为保障,以“两个不低于”为目标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二、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1.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据中国银监会数据,2011年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长率15%,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万多亿元,增长25%,高出平均贷款增长10个点,反映出商业银行在支持小微企业方面取得了成果。
目前,各银行纷纷成立专门的微贷中心,建立独立的信贷体系,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从全国性金融机构来看,2008年建行陕西省分行率先在西北地区同业中成立了第一家小企业专营机构——西安小企业经营中心,三年多来建行陕西分行累计支持省内小微企业客户1 200多家,累计投放信贷资金约180亿元,贷款余额从2008年的5.2亿元增长至目前的80多亿元;民生银行西安分行中小企业金融部经营管理500万元以上的贷款,零售银行部下设的“小微企业团队”负责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从地方金融机构来看,西安银行有三个部门负责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一是公司金融业务部下设小企业金融业务部,负责信贷产品的设计和营销、小企业经理团队的管理和考核、小企业金融业务的规划和指导;二是在信贷管理部下设小企业贷款审批中心,负责对超过支行授权的小企业贷款进行审批;三是在客户经理部设立小企业客户经理,负责小企业贷款的营销和管理。
2.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1年末,陕西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 356.78亿元,较年初增加487.58亿元,增长26.09%,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7.08个百分点,增量与上年持平;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不良率低于0.5%。全年投放2 020.53亿元,连续三年完成“两个不低于”的监管目标。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陕西省工农建中四大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05.53亿元、38.36亿元、71.75亿元和20.61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5.40%、22.5%、23.42%和35.25%,尤以工商银行增幅最大,在四大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总额中占44.67%,农业银行占16.24%、建设银行占30.37%、中国银行占8.72%。
3.支持产品不断丰富。除传统的金融产品外,各家商业银行都相继推出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专属金融产品。
(1)服务对象细化,具有针对性。目前很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行业特点、区域特点等制定专门的服务产品。如,为全面支持陕西省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在2011年初开发了为科技型小企业的“科易贷”产品,专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针对陕西省近年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文化类小企业,建行还为其量身定制了“文保通”产品,在不到七个工作日的时间内为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2)简化办理流程。各行专门成立了负责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部门或中心,按照“信贷工厂模式”,大大缩短了业务运作流程,明确了各环节办理时限,审批效率显著提高,如工商银行的“订单贷”业务,订单一签好就能向银行申请贷款,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每年投放小微企业贷款超过300亿元,近三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幅超过100%。
(3)采取形式多样的担保方式。小微企业融资难就在于“担保难”。对此,各行在担保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扩大担保范围;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促进银行与担保公司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规定普通商业银行与担保公司二八开;政策性专业银行与担保公司三七开。
(二)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由于小微企业贷款工作量大,与大额贷款比较,成本要高得多,且风险大,目前银行业普遍高度重视大客户和大项目,存在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思想。
2.运行机制有待加强。银行业没有真正落实“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要求,仍然停留在应付监管层面,没有发挥小企业专营机构特有的功能。
3.营销管理有待提高。一方面对小微企业贷款营销不主动、不积极,畏难情绪较大,惜贷思想严重;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精准的市场分析,在客户选择上把握不准确,导致小微企业贷款出现不良。
4.激励考核有待提高。当前尚未建立权责利对称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激励考核机制,工作业绩与劳动报酬未能挂钩,进而导致客户经理办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三、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银行对小微企业实行专业经营
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形成经营合力,打造一套“前台抓营销,做产品制度保障,后台进行授信审批和风险管控”的业务管理模式,按照“四单管理”和“六项机制”的要求,有效配置资源,加快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积极推广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一站式”审批模式,实现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工厂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三化管理”。
(二)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产品要创新
根据小微企业的发展生命周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提供适应性金融产品。针对工业生产型小微企业重点推出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质押贷款、园区厂房按揭贷款、股东联保信用贷款等业务品种,使其技术、厂房和股东信用等都能够转化为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建设中;针对商贸流通型小微企业,重点推出商票融资、保理、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同时,还可与第三方联合,以企业的原材料、存货、半成品等作为抵押物进行保兑仓单质押融资;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积极开办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国内信用证等贸易融资类产品,不断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针对涉农类小微企业,开展保险贷款、林权、宅基地抵押贷款以及“农户+村长+党员村民”联保贷款组合产品。
(三)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扶优限劣
银行要切实提高信贷支持的质量。一是有扶有控,提高市场性。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努力满足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同时严禁介入产能落后、高污染、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小微企业。二是整合资源,提高适应性。整合外部资源,借助中介机构拓宽客户融资渠道,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担保公司、租赁公司、行业协会以及小微企业围绕的核心大型企业等多方机构的合作,弥补营销渠道单一、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服务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三是营销细化,提高针对性。细分市场,实施多元化的针对性营销模式。依托产业集群,通过“商圈战略”和“行业战略”,探索“一圈一策”、“一业一策”的授信模式,通过批量营销、批量授信、批量处理的方式,形成“零售业务”批发做的营销模式。
(四)对小微企业客户经理实行激励约束
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公平合理、操作简单的激励考核办法,突出对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正向激励,使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其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在考核实施方面,加大力度,拉大差距,充分调动客户经理办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银行严控信贷风险
严格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加强贷后管理,密切关注企业资金流向,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于民间借贷、炒股、炒楼等高危行为,客户经理在贷前调查环节必须通过系统查询相关客户的违约记录情况,并在调查资料中真实反映,从而有效降低贷款风险。同时完善重大风险报告制度,按月对分支机构、相关部室通报公司客户违约情况、不良贷款记录情况,加强银企信息沟通,强化风险排查,化解风险信号。在风险监管方面,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控制目标,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工作尽职免责制,切实解除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在贷后管理中,将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纳入到贷后管理中来,以“售后服务”代替“贷后管理”,进而构建以客户价值贡献度为基准的售后服务模式,实现贷后管理与综合服务的有机结合,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健聪.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实证分析[J].辽宁经济,2011(9):53-55.
[2] 姜重安.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和探析[J].金融经济,2012(9):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