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

时间:2023-07-18 17:2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 文秘人才市场 文秘专业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崛起,企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各种文秘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大量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招不到合格的文秘人才。这说明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是看好的,但文秘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教育需加以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适用性,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二、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3.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较能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查阅、分析各种信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4.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就业指导

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在校生生活在象牙塔里,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毕业时择业过程中存在很大盲目性,缺少全局观念。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缺乏正确就业导向及对就业意识的片面认识,很多学生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仍居高不下,故往往导致择业失败。而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还做得不够,就业信息来源分散,同时在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的层面上,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所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给予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意识。许多文秘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是领导的参谋、助理,做的是传达领导指令,检查督促的工作。如果只是打打字,,接打电话,忙于琐事,简直是委屈了。一个专家说过,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会扬长补短,择业阶段要学会扬长避短,就业阶段要以长带短。作为旁观者的老师要及时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能树立起“人人有才,人无全才,个个成才”的自信心;但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

其次、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意识指导须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就文秘专业实践体系,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要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鼓励学生考取多种能力证书,如文秘职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汽车驾驶证,报关员等证书,以更好提高就业竞争力并能为就业过程顺利转岗打下基础。

第三、就业心理辅导。由于文秘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繁杂的义务工作,工作不定时不定量,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没有和职业相适应的特殊个性心理素质,恐怕难以服和,所以学习就业的心理辅导

课的开设对加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健康的秘书人格是很有意义的。

三、反思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文秘工作也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要求。正确认识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文秘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文秘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2篇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对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又具备相关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但教育部制定的商务英语培养计划中,英语能力为主,商务知识为辅。而在实际工作需求中,确实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并重。培养计划中所设置的商务课程与工作中所需要的商务知识是不成对等比例的。

关键词:商务英语 三大就业方向 课程设置合理性

一、引言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

在全球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人们渐渐认识到:若想在经济贸易领域与各国企业、客户进行有效的交往,仅仅靠原来的基础通用英语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商务英语顺应这一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甚至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许多院校也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商务英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商务实用。职业场上,商务知识是英语知识基础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据2010年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情况及待遇检查结果①显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有三大就业方向:外事外贸外企方向,涉外型的银行金融系统商务翻译方向,接下来我们将会分别从这三大就业方向所需的商务能力探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商务相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二)商务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商务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在教育部制定的商务英语培养计划中,英语能力为主,商务知识为辅。而在实际工作需求中,确实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并重。培养计划中所设置的商务课程与工作中所需要的商务知识是不成对等比例的。且在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初步问卷调查是,初步得知,学生亦感到了专业课程中商务知识的不足。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一)调查目的

商务英语作为一个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在文学方面仍有所侧重,而在商务方面略显不足。我们将根据其就业发展三大方向——外事外贸外企,涉外型银行证券系统,专业翻译(商务相关)所需要的商务能力进行归纳总结,与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从而对大学商务英语教学效果进行可行性评价。

我们发现,我们学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商务课程可能设置不够,或者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据此,调查目的如下:

1.了解心声。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的调查与研究,了解是否其他的学生对此也有同感,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方案中商务相关课程设置的看法,听听他们的心声。

2.横向比较。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的实地走访调研,实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各友校的比较,了解本校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商务能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有助于自身更好的改善和提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业,其实就是一场职场大战,我们在了解彼此的优缺点后,可以培养出更具有竞争力的学生,为其在今后就业大战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查意义

1.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前期对本校部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探访,我们发现多数大一大二的学生选择该专业是基于对国际商务知识的浓厚兴趣,而他们对大一大二未设置相关课程表示遗憾;大三认为,只有第三学年一年的时间学习商务相关知识,略显不足;而大四学生在实习阶段明显感到到自身商务知识的欠缺。我们接下来将对全院以及各友校外语学院的所有年级学生进行全面的走访及调研,得到更具普遍性的结果。我们希望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和建议,为学生和学校间提供一个沟通的桥梁。

2.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老师来说。经过前期对我院部分老师的初步探访,我们了解到很多老师收到学生关于增加商务知识讲解的建议,如:一些学生希望商务英语课本上的每个单元都得到详细的阐述,翻译课上商务英语翻译达到足够的重视等;且老师自身也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多地传授给学生。但这些皆因课时不够,无法达成。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老师们对自己所教授课程的看法和意见,为老师与学校间提供一个沟通的纽带。

3.对学校来说。学校一直致力于对商务英语专业的积极建设,在2010年正式成功申请将商务英语作为单独的一个系存在,即从 2010届英语专业本科生开始,之前的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正式升级为商务英语专业。这一做法体现出学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视,及培养具有更全面商务综合能力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决心。(1)此次调研可帮助学校在现阶段结合三大就业方向所需要的商务相关能力,真正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及老师对培养方案的看法与建议,为校方制定相关课程的规范提供一定的依据,为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2)通过对友校(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学生,老师及领导的调研及探访,结合具体系统化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包括我校在内三大高校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方面各自的优势及劣势。如此,便可取其精华之处,修正客观抑制因素和强化客观促进因素实现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进步。

三、可行性论证

(一)调研背景的支持

1.学生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商务相关课程的需求可能大于学校所提供的课程,需求大于供给,我们这次便是探究这种现状的普遍性及如何使二者趋于均衡状态。

2.老师的忧虑:学生多次向老师提出增加商务知识的讲解,而由于课时有限,课程量不足等原因老师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

3.学校的重视:在学校几年的不懈努力下,商务英语专业在2010年终于可以成为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一个独立的专业,而不再附属为英语专业的一个方向,由此可见学校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视及对商务英语本科生教学的重视。

(二)资源优势

1.专业的优势。我们熟知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并能切身体会课程设置给我们带来的效应。且我们经过双学位的学习,已掌握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所以我们能更快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人际的优势。在本校,我们与本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与大四的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这为我们在本校高效的调研奠定了基础。在友校,即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我们亦有广泛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好友同学的协助,探访相关专业的老师领导,完成真实有效的问卷调查。

3.老师的指导。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将邀请袁奇老师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老师将会从专业角度更加全面地为我们做出相关的指导与分析,我们坚信这将会是一次高效率高质量的调研。

第3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5万人,到2013年大学毕业生已达到69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结合高校和地方实际,针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展开研究,对提高该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就业指导;经济管理;毕业生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优劣势分析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优势。(1)社会需求宽泛,就业面广。从本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的专业及专业方向看,经济学类的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下设的国际商务方向、国际物流方向,管理类的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四个专业,这些专业涉及二、三产业的很多专业领域,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是相当大的。(2)国家总体经济环境良好。从根本上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良好的经济环境。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国的GDP保持较高的增速,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劣势。(1)实践环节锻炼经验缺乏。理工科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由于专业特点,较短时间内就能上手工作并发挥作用。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技术培训,实践经验也需要不断的积累,管理经验更是需要较长时间积累的。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意识,不愿意招聘后花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培训,只愿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才。(2)经管类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严重。全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中就有四个专业属于经管类,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全国有一半以上的高校都开设这些专业。经管类专业属于社会需求比较宽泛的专业,就业面较大加之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很多学校都会根据市场需要开设多个热门的经管类专业。虽然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巨大,但就业市场不可能充分消化这些专业的所有毕业生,毕业生滞销的情况在所难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就业指导工作全方位和个性化相结合。我们应当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招生、教学与就业相衔接。新生入学前,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入学前咨询服务,为其提供包括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专业内容设置、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咨询服务。入学后还可以允许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问,有利于今后顺利就业。通过全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和地理位置,结合所开设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等状况,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行业范围,对毕业生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市场。如我校依据浙江地区民营中小企业高度发展的经济结构特征,以及现阶段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家族财富传承与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于2013年1月创建了国泰安创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突显自身特色。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等方式,还要积极开展咨询服务、体验实训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可以通过模拟式教学,将求职过程中的某些过程进行模拟,老师通过点评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引导、教育学生。作为高校应该积极与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建立友好的联系,争取让重点地区、重点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暑期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如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暑期实践活动。在大一暑假安排有专业认知实习、大二暑假安排有专业调查、大三暑假安排有暑期专业实习,为本专业学生更好的了解市场,了解专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就业技能培训与综合能力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教授学生简历制作、笔试应对策略、面试礼仪与面试技巧等技能。同时也要开展互补性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旨在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强化其法律、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因为这些知识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涉及到。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训。

(四)就业指导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就业指导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加强市场调研是保证就业指导正确方向的手段。只有加强市场调研,才能了解经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及专业发展状况。通过了解已就业学生的情况、掌握专业培养中的不足,可以最终改进学校的教学,还可以给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提供建议。例如宁波大红鹰学院近几年开始都会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针对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针对调查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更好的开展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五)健全就业指导机制,四方各司其职。人才的培养不能单单依靠高校。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各尽其能。四方应为大学生提供全面、高效并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动大学生充分顺利的就业。

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都会影响其对职业的看法。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实际状况和社会需求,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使其更加切合实际,实现由“精英化”就业向“大众化”就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焱.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0(04).

第4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系统掌握与工商管理相关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拥有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较强的数理分析技能,具备识别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专门性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和中外工商企业、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新能源;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房地产;

5 其他行业;

6 建筑/建材/工程。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人事专员、招聘专员、行政主管等工作,大致如下:

1 人事专员;

2 招聘专员;

3 行政主管;

4 人力资源经理;

5 销售经理。

1、工商管理专业就是商科的大杂烩,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把其中一门专业课学好,就可以多一个就业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广泛的需求。所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一直供不应求,发展空间也比较广阔。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很多领域中选择工作,所以无论是就业方向还是就业前景都很宽泛。在校期间,学生不要只学习一个学科,可以再选修一个工科或是技术性的学科,形成“工商管理+XX专业”的知识结构,只要你肯用心学习,不愁没有好的发展。这种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学生,才是最抢手的。

第5篇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

1、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学科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提高相关教学要求。

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测量、机械基础、传热学基础、工程材料、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及自动化控制、通信导航、运筹优化、技术经济分析等知识领域。

3、专业知识

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的核心知识领域,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实践中的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一般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载运工具理论与技术装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港站枢纽规划与设计、旅客运营组织、货物运营组织、运营调度指挥以及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运输商务、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安全、现代物流和综合运输等知识领域。具体课程及内容,可针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共性知识领域,也可结合某一种运输方式(道路、铁路、水运、航空)或者综合运输的特点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

1、到大型的交通运输企业,比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等就业。这是交通运输专业对口的行业,并且入门比较低,工作比较容易上手,待遇也不错,许多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工作。

2、到物流公司就业,比如顺丰等公司。随着电子商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物流行业也迅速壮大,吸收了大量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有时还会出现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3、到国家交通部、地方交通厅(局)、行业协会等单位就业。这些单位一般都是公开招考,职位大多工作稳定,并且社会地位高,很受毕业生的青睐。

第6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程度的逐步加深与市场化竞争体制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地位的确立,当然,部分仍然由政府完全控制或者由政府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部门除外,如水、电、交通等等,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进一步地,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工商产业链条时代,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正式为消费者占有和支配,中间经过大量的环节,如大量的分销商与零售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即将选择或者已经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一专业一知半解,加之高职院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两年多了,对此感触颇深。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往往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也是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决定着高职院校盈利的多寡;对整个社会而言,相对稳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国家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前提。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为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发展及未来就业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收获颇丰,如文献[1]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论和职业技能以及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两个角度去探寻该专业中的适合教学方法;文献[2]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给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文献[3] 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分析工商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帮助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这一专业,进一步地,让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与上述文献不同之处主要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的特点,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问题。分析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影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师资力量不足;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③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进一步地,解决措施主要有四点:①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②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③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的宣传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2 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门在吸收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优点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同时,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对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体现了其时代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薪酬福利方面极具提升空间的专业;是一个培养大学生毕业之后工作3到5年,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能力之后逐步走向开始独立或者合伙创业道路的专业;更是一个未来具有无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专业。然而,我国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地,影响到了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等文科类专业的发展。本人仅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2.1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很难期待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有多少是优秀的。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日益萎缩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生存下去,只能在加大招生投入的基础之上,逐步减少或者控制办学经费的不断提高。相比公办的高职院校、一本、二本院校,动辄一个博士7万以上的年薪,教授10万以上的年薪(包括科研等项收入),外加五险一金的待遇,民办高职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研究生、博士学历教师为辅的青年教师队伍,年富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团队由于引进成本太高无从谈起。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滞后又无法保证对学生产生持久吸引力,反过来又会阻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2.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而无用,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这跟专业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混淆了工商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后者的课程设置严格参照了前者,如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进一步地,会产生一个恶果,即在同等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竞争力要高于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点毋庸置疑。从而,在高职生里面产生厌恶、恐慌、乃至无所适从的情绪,究其根本原因,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科培养模式与市场定位错误。结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开设一批市场亟需的,学生充满浓厚学习兴趣的专业课程迫在眉睫。

2.3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理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人均占有量要多于文科类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人均占有量。换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设置,但是缺乏专业发展所亟需的实验实训设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昏昏欲睡,老师也感觉缺乏上课与教学的激情。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与就业方向,如ERP方向,出于节约办学成本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愿意购买ERP物理沙盘,而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所亟需的ERP电子沙盘闭口不谈;如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一本教科书加一名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仅此而已等等。实验实训设备、场所的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大力度引进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形势的实验实训设备成为高职院校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措施。

2.4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

在21世纪信息化爆炸的的今天,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及其家长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他们所亟需的与专业相关的所有信息。笔者以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得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尚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缺乏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系统认识。他们在选择专业之前或之后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专业认识的空白期。如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不对本专业进行适当宣传,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扭转。

3 对策分析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

诚然,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目的考虑,必须克服困难,开源节流,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从物质到精神领域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忠诚度。以我国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招生形势还一片大好的前几年,在校生规模达16000人左右,据网络消息称,到了2012年招生规模只有300人左右,学校面临倒闭的境地。进一步地,在民办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不以教学为目的团队,即招生团队,他们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尤其是创办人,也需要不断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提高他们的薪酬福利待遇,以较高的待遇吸引人,进而留住人。

3.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

在这里,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尤其注意,既要善于发现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又要改革学科发展思路,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上升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激烈的变革过程中,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遭到破坏,社会对复合型、知识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基于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多学习一些会展或者营销策划与管理、金融、财政、法律等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余力的话,还需要系统学习一些软件方面的知识,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等等。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就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3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甚至某些公办大专院校里面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例,要逐步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如建立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ERP电子沙盘实训室;建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实训室,采购大批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建立财务管理操作实训室等等。结合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科特点,可以单独设立实验室,也可以与其它文科类专业,如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专业的实训室放在一起,交叉使用。进一步,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逐步建立一种学校、政府、企业共同管理、合作发展的模式,以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为借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4对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信息加以必要的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新生对工商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存在认知空白的实际情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系统讲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等内容,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确立一个可行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尤其,重点讲授一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人力资源方向、财务管理方向、ERP方向、国际贸易方向、生产运作管理方向、运营管理方向、营销管理方向等等,给学生竖立一个良好的发展与奋斗目标。

4 结论

论文主要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提出了必要的对策分析,即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本人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时间尚短,经验存在欠缺,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丽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析[J].商业文化,2011年09期

[2]刘俊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第7篇

【关键词】职校 经济管理课程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55-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教学目标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趋向成熟,竞争和机遇接踵而至,使得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开始不断增加,这对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虽然职校经济管理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型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但是从整体来看,却依然存在着影响职校经济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职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就业效率和市场需求的对比差异上面。而且,多数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上岗时依然需要度过较长的适应期。所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就成为了时下发展的重点课题。

一、顺应未来社会职业变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数码等高端设备的不断普及,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幅度在市场上开始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这些新兴的或者是未来几年间可能成为时代主力军的行业,恰恰为职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和要求。职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教学方案时,首先要考虑到未来社会职业的变化需求,并针对社会上的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动态,按照其技术特点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此让职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符合时代的发展走向与趋势。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在渗透工学合作机制的同时,还将一些企业文化传达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岗位工作的特点。此外,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方面,笔者也作出了系统的整改,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实习,鼓励他们利用新型技术(互联网)调查当前市场发展规律和走向,总结调查报告,以此增强他们对岗位的代入感。

二、将岗位就业设定为教学目标

我国毕业生在参加岗位工作时,普遍存在着一个尴尬的问题:教学与工作岗位脱轨严重,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求。长此以往,毕业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将很难应对岗位上的挑战。所以,在设置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就业导向上,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科学地导入岗位情境,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都获得最充分的提高与成长。例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全面改革传统教学目标(提高分数,可以完成理论试题),将目标确定在面试和实习上面。目前,我国多数毕业生在面试和实习上容易出现问题,常常无法准确回答人事部门提出的问题,无法学以致用。而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变革,学生将面试和实习视做学习的最终目标,可以让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好地应对企业的人事部门和实习岗位。此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其目标主旨方向不但要设计大量的工作技能,同时还要涵盖许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概念。

三、根据岗位工作主线设定课程

在构建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时,教师要根据岗位工作主线设定课程内容,并将就业导向当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方向,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感受工作氛围。其中,因为课程教学内容要满足岗位工作主线要求,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设置的方法和内容要满足学生所学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要求。以会计专业为例,传统教学中,当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很难快速上手,经常需要一些企业的老人手把手教才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所以,在为该专业的学生布置课程内容时,要格外注重对制单、出纳、成本核算等课程的规划,争取提高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练完美结合,从而让他们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胜任岗位工作。此外,在构建职校经管类课程的时候,构建方向要以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并帮助学生现场解决一些技术类的问题,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心所在。

四、构建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体系

构建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中,笔者主要参照了KAS培训模式。在教学的时候,笔者是这样解读KAS模式的:首先,将K比作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素养;其次,将A比作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理解能力和使命感;最后,将S比作为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这个环节时整个培训模式的关键部分。在培养的过程中,针对这三个方向的性质及特点,需要学生达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针对K时,只需要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并能理解财经杂志中所提出的一些术语;针对A时,学生不但要全面掌握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提出自己的市场营销规律及走向的见解和想法;针对S时,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参与市场调查,并可以初步撰写经济文章。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K和A的培养结果则会决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业绩。所以,教师要正确处理KAS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12-03

一、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情况

笔者对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与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及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开设有国贸专业的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得知目前各学院的国贸专业一般以模块式的课程设置为主,以“通识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课程”这五个模块进行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院校从专业选修课模块分出两个方向,如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方向,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方向;但这两个方向要不就是所有的国贸专业要开设的课程,跟选修模块没分方向的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体现专业选修的意义;要不就是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没有体现金融学课程是国贸专业课程的补充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各院校就业目标比较

从就业角度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设置了“宽口径”的就业方向,都希望培养出各行各业的通用人才,能够胜任国贸、经济、政府、企事业等单位的各种工作(如表1所示),但各独立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并没有对应的“宽口径”课程设置。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真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

(三)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

表2和表3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表,我们从表格可以看出,本院2004-2007级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私营企业,到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四至六成,占当年就业人数6成以上;其次是国有企业,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大概20%,占当年就业人数为20%~30%之间。这两部分就业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六成以上;占就业学生人数80%以上,最高接近90%。

同时,本人从学院就业指导办最新的已就业信息了解到,2008级的许多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而只的少数几个毕业生进行国贸类工作。而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国贸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各种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些现状一方面导致国贸企业找不到专业性的人才,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国贸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甚至无法就业,导致就业率偏低。

二、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述几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的情况,笔者发现目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厚基础”但达不到“宽口径”的要求

大部分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开设的课程均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必修课设置上基本一致,全部是国贸课程,国贸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符合国家倡导的“厚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于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偏向于国际贸易课程,没有体现经济学的分支是国贸专业的特点,对金融、经济类课程设置不重视,不能体现出此类专业课程是对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补充作用,这也与国家倡导的“宽口径”课程设置的要求不符。

(二)课程设置改革出现两种极端,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部分独立院校分国贸、国际金融,或者分国际商务、国际经济等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以满足国贸专业学生多方向的就业需求。但是分了方向之后课程的专业性就更强,如国贸方向减少金融相关课程的学习;国际金融方向删减国贸课程的学习,导致了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的课程设置现象,没有体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或者分了方向跟没分方向没有任何区别,无法满足“宽口径”就业的需求。

从上述院校就业比较及我院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各院校均希望自己的国贸毕业生能走“宽口径”的就业路线,可是课程设置又偏重国贸专业,而学生就业情况说明国贸对口的就业并不多,国些企业大都处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中小城市,工作、生活条件都不能与南宁、桂林、柳州等中心城市相比。这些情况也说明各院校没有从学生学习兴趣与就业的“宽口径”的角度考虑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而影响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率。

(三)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目前成立的大部分独立院校都是一本学校增设的,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师资的共享性等。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几乎都是母体学校的直接复制,没有区别对待一、三本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性。三本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城镇,知识面与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具体实践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所以与一本学生相比理论课学习并非他们的强项,可一旦涉及到各种需要创意与动手的知识学习,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成果都是很可观的,这从国际贸易流程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面均可看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出色表现。

三、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人认为独立学院课程设置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科目的课程设置改革

国贸专业选修课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一方面,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要体现其基础性,增加与国贸专业相关的金融学辅课程,如国际结算、货运保险、国际金融市场工具操作等,以体现出金融学课程对国贸相关专业课程的辅作用,为学习之后的国贸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基础学科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经济学的教学重点,避免基础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从而使得基础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知识的要求,同时也增加本专业学生的金融学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宽口径”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的相关课程设置应按照现今的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国贸专业外语”等课程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根据二=三本学生的特点,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课程设置改革,理论知识教学要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增加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性、操作性与实践性。

(二)从学生就业层面考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从提高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出与目前社会对国贸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针对目前国贸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的现状,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课程,应根据国贸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例如现今国贸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缺口较大,我们可以有针对地设置报关实务理论与实践性课程,把课程学习与考证指导结合起来,提高报关员的过关率,既满足国贸企业的报关人才需求,又能让毕业生增加一个可选择就业岗位。通过类似的方式设置国贸各种专业实务流程课程,提高国贸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此外,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也发现,本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专业性不强,但就业面很宽,就业的重点都在私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贸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这样的信息可以提示我们,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放在“宽口径”上,也就是说要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学技能的培训,如证券操作入门知识、银行的经营管理等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重视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过关培训等。既能满足各院校对于“宽口径”就业、“复合型”人才的期望,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择业需求,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总之,国贸专业应该根据提高学生就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金融基础知识又拥有国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三本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三)促进校企合作

第9篇

一、学情分析

近年来,中职学生大部分为中考落榜生,或中学不考高中的保送生,有一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行为习惯不佳,在选择专业时只凭一时热情或为了混一张文凭,并没有把学习当成一项事业。有的艺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绘画基础和审美情趣了。如果学习的课程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很快就对该课程的学习敷衍了事。3.就业情况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的迅速兴起,各行各业乃至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包装”。如城市建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小区规划、标志性建筑、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创意产业甚至影视、动漫、广告、IT网页、UI界面等,相应地促进了服装设计、色彩规划、装饰艺术、外观包装设计、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专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晋江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创意经济产业的政策,以创新、创意、创造为特色的“三创园”经济开发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良好,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有了比过去更为广阔、多元的发展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毕业生却成为多方争抢的“香饽饽”。

二、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开发论证

近年来,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骨干专业教师、行业技术专家和安排课程的教务教师,经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决定把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拓展成为工艺美术、动漫设计与游戏制作、鞋类设计与管理、印刷技术等四个专业方向,进行专项的研究和实践,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工艺美术领域里富有就业竞争能力的实践型、实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对专业课程中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其中主要涉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找到专业所特有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优化课程内容组合,构建课程体系。传统的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课程结构,把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平台基础课、专业化方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类。专业平台基础课主要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据,以该专业拓展出来的共同学习单元(项目)为载体,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形成专门化方向职业能力的共同基础。专业化方向课程是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侧重的方向不同,设置针对某一岗位能力的发展、以相关任务为载体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完善职业人格、与就业岗位对接的课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根据课程结构和社会需要,对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专业中传统课程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并加强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相互转换功能。以实用、应用为原则,设置以电脑美术课为中心、以专业基础课为支撑、以创意策划课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在新的课程结构设计中,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目前,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课程设置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的专业课程方案理论知识系统化,专业基础课程统一化,专业方向明确化。将系统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过程知识,更加注重专业化方向和综合实训,并把培养目标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学习项目,让中职生对就业充满信心,也让企业更愿意接受中职毕业生。

2.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一个系统规范的工程,对部分教学方法和专业课课堂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素描课可以培养和锻炼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力、概括力、表现力和艺术处理能力,是学习任何艺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但缺乏必要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因此,在设计性较强的专业中,可把速写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可采用写实的、意象的、想象的手法。除此以外,针对图案课、色彩课等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等,相关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相应改革。总之,职校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内涵,将影响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为艺术设计的专业培养设立了方向和目标。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教育水平,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开设课程,使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专业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作者:曾金华

第10篇

关键词:西部 普通本科院校 日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H3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09-02

1 我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中日这两大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需要,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日语专业,培养专门的日语人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短短十余年,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日语专业也进入了不寻常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空前,学生人数剧增,传统教育与应用型教育并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教学质量发展不均衡,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日语专业正在逐渐进入新的转型期。

近十年来,日语专业的发展可谓“火爆”至极。据教育部公布的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以及开设学校的资料,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在2010年已达到466所,仅排在数学专业之后,列开设学校数量的前十二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日语专业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本科学校为820所(含民办),经过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311所,合计1131所,占大学总数的

41.2%。[1]

与日语专业的极速发展相应的是大量毕业生激增,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就业岗位急剧减少造成日语专业学生入口和出口的巨大反差。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和中日关系紧张以及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着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间教学水平和生源素质的不均衡、专业教学的时间缩水等,都成了日语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2 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日语专业发展步入窘境

2.1教学资源缺乏成为发展瓶颈

虽然近年来,从日语专业的整体发展来看,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已经有大幅度改善,但是与东部沿海和东北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的日语专业,尤其是近几年新建的日语专业和名气不大的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在图书资料、教师队伍、对外交流、专业建设等方面基本上还处在摸索阶段,前景不明朗。虽然近几年高教出版社、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等专门为西部地区举办了培养师资的研修班,但是大多数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有待时日。

2.2办学定位尴尬凸显劣势

目前开设日语专业的本科院校,从学校性质及办学资历上,主要可以分为重点本科院校、专门外语类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四类。重点本科院校及专门的外语类院校的日语专业,办学时间长,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强的师资力量,依托它们自身多年在招生和就业市场积累的名气,在发展中有压力但优势明显。

职业技术学院,即高职高专的日语专业往往跟自身的职教特色相结合,向一些专门企业定向输送日语人才,订单式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一般定位日企蓝领,不挑剔不抱怨,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

最尴尬的就是大多数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师资缺乏,课程设置老套、毫无特色,知名度和师资不能和重点院校及专门外语院校竞争,技术类专业知识,和学生培养方向不敌高职高专,在招生和就业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

2.3经济条件制约专业实践导致理论偏离现实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有限,日企数量少,本土企业涉日业务也少,加上信息滞后,使得西部普通院校无论是从教师角度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还是从学生视角看的专业实践机会、实践条件,都使日语专业的教学无奈地成为纯语言学习式的“空中楼阁”。学生得不到锻炼,会直接延长将来就业的适应期,也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要想长足发展,谋求创新之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3 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3.1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与时俱进”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这种结构所采取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人才特征,它不仅直接反映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决定着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就业方向,而且关系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长期发展环境的维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相应地调整。因此,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只重视外语本身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这种注重语言能力培养、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已经与实际严重脱节,与行业和企业需求相去甚远,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五六年以前,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外事、外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等工作。但近年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职的比例逐渐增加,估计这种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近年来,日资企业或从事对日经贸活动的外向型中资企业要求日语专业毕业生既会普通话、方言、日语、英语、韩国语等多种语言,又懂得经贸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等等,他们不愿意雇佣只懂外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外语毕业生。事实上,如果不懂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也不可能做好该领域的翻译。因此,现在日语专业既要培养日语语言文化的人才,更要培养懂得外经贸业务、金融业务,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国际化、多元化、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社会需求对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2人才培养思路僵化

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在发生变化,而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却很缓慢。据调查,有半数以上的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培养方向仍然是“日语语言”或“日语语言文学”,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大多数学校虽然开设了经贸日语、旅游日语、科技日语、商务日语等应用方向的课程,但在教学方面趋向于形式化,表面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用性体现得还远远不足。

西部地区上百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仅四川省就有十几所开设了日语专业,以笔者执教的乐山师范学院的日语专业为例,从2002年招收第一届日语专业开始,十年来虽然几经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但修改的都是些具体课程的课时及开课时间调整,或增减部分课程,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没变,最终导致课程设置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以我校日语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为例,主要课程是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日语阅读、日语写作、日汉互译等,全是培养日语语言技能的课程。虽然在第三学年也开始了经贸日语和旅游日语两门课程,但这两门课程仍然由日语语言专业教师担任,从课程内容上看,教师仍然是在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而缺乏对经贸、商务、旅游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讲解。[2]

再以西华大学日语专业的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1版)为例,主要课程仍然是日语精读、日语语法、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日语口译、日语写作、日语泛读等等。尽管从大三也开设了中日跨文化交际、日语商务谈判与技巧、国际商法等所谓的发展基础课程,但基本上也是以选修方式开设,学生不可能深入地了解这些领域的知识。

从查阅研究文献来看,还呈现一种现象,即针对日语教学的研究与英语研究思路雷同,对西部本地高校研究与东部高校研究雷同,这种忽视开设日语专业院校本身条件,缺乏地域细分的研究思路显然不利于西部高校日语专业的健康发展。

4 借“它山之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培养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日语+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顺应社会的需求而出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英语专业率先开始改革的,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通过商务英语等多种途径,培养了大量具有英语能力和经济、金融、商务等相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日语专业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经济文化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国际商务日语等等。

除这些重点大学外,东部及东北的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改革也很值得借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正在探索实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就业和技能为核心、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实训体系,形成了知识技能深化知识提升技能的实训课程体系,从一年级基础日语教学开始就融入了商务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支柱性核心主干课《商务基础日语》课程的建设为主导,并开设了《日本商务礼仪》《口译技能实训》《写作技能实训》等课程,以及《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日语商务流程实训项目》《商务日语综合实训项目》等二级实训项目。[3]这种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使学生毕业后能更从容地在日企从事翻译工作。鸡西大学的日语专业也正在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置了“基础日语+专门用途日语”模式,学生在二年级时分流,可自主修旅游日语、商务日语会话、外贸电函、商务日语、科技日语、旅游日语等课程。此外,还设置了“日语(主修)+英语韩语(辅修)”的双语专业,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会做日语、英语、韩语翻译。[4]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采用“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日语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形成了“日语过硬,技能领先”的复合型、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5]

借鉴以上院校的成功经验,西部普通本科院校也可尝试“日语+方向”的培养模式,根据各个高校的专业配置及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来具体设置“日语+英语”、“日语+电子商务”、“日语+法律”、“日语+企业管理”、“日语+对外汉语”、“日语+国际贸易”等等培养模式,使学生就业范围扩展,提高就业率,最终提高西部普通院校将来在招生和就业中的竞争优势。[6]

另外,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外语导游人才缺乏,尤其是日语导游以及部分小语种导游人才急缺,而在专业方向上,设置了旅游(方向)专业的外语类高等院校仅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学院和西安外国语大学4所院校。[7]西部仅有川外一所,针对目前市场的需求,在日语专业设置“日语+旅游”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完全可行的。

5 “日语+方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施关键要素

“日语+方向”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目前部分高校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西部普通本科院校,在具体实施中还应特别注意两个关键要素:

5.1结合地方特色,强化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体现高校的最大价值。但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不能人云亦云,切忌全都改革成一样的培养模式。各个高校应注意整合本校已有的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突出自身的特色,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各个高校应跟自己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日语人才。这样既能使毕业生在就业中占据优势,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5.2结合学科建设,强化专业师资培养

“日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日语教师队伍的构成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高校日语教师中80%左右的教师都是语言文学方向出身的[8]。在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后,需要有一部分日语、日本文学出身的日语教师,也要有一部分日本社会文化、日本政治、日本经济等领域出身的日语教育者。“日语+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对日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科研要求,日语教师进行的科研范围将扩展到日本研究的更广领域,使日语教师一方面是日语语言教师,另一方面也是某一日本问题研究的学者。因此,要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日语专业学科建设,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给现有教师创造学习机会的同时,适当引进相关方向的专业教师。对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更便捷的一种方式就是结合自己学校已有的专业,将日语专业与经贸等相关院系或专业联合起来培养的方式,实现院系之间资源共享。

总之,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要想在日语专业急速增长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迫在眉睫。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劣势,在改革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通过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变劣势为优势,化压力为动力,终将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

[2][6]杜玲莉.西部普通院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想――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3]王玉.论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实施[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3.

[4]李萍.高职院校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2010.8.

[5]杨丽华.高职院校“专业+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第11篇

【关键词】外贸转型 报关与国际货代 专业方向 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院级课题社会科学类:基于外贸转型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设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06-02

一、外贸转型下市场形势

江苏是我国利用外资第一大省,苏南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处于全省领先位置。随着2010年12月1日我国开始对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在华外资企业无法再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与此同时,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低迷持续发酵,欧美日是江苏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对外贸易重点出口市场。近期,像光伏产品等相当一批拳头产品出口增长遭受了极大的阻力,外资在江苏的投资力度也明显减弱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苏外贸的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和压力下增大,国内面临着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局面下,经济发展在相一段时期会相对低速增长,给外贸发展和转型的挑战更为直接和突出。尽管江苏早已将转型升级作为对外贸易的今后发展的方向,但转型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应对外贸形势严峻的挑战,外贸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且要加快步伐。首先应对企业减税,逐步减少政府对外贸的行政干预,全面清理不合理的外贸政策,让企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转型上。虽然江苏外贸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大对产学研的投入力度,不断进行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适应外贸转型的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

高职院校在国际商务专业下增设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或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是顺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满足外贸转型企业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和完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需要,服务江苏外贸转型的需要。党的十后,江苏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已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苏南各市来说,既是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一场新的挑战。外贸转型的成败,关系到外贸在经济发展中能否再次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二、外贸转型下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方向人才要求的变化

1.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学生不仅要掌握国际货运及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还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商务办公自动化软件,对英文函电处理,缮制外贸单证。在专业技能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的能力,熟悉国际货运各环节的运作与管理,掌握国际货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中的具体问题。一般而言,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因产品的不同而不同,学生须具备以报关报检能力、国际货运及组织能力、国际贸易业务能力为主的不同的岗位的专业能力。

2.要求有更强的国际商务应变能力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人才代表外贸企业开展外贸活动时,既要对各种国际贸易规则、惯例、不同贸易对象的相关规定十分熟悉,又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以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外贸形势。这就要求该专业方向不能囿于培养学生传统的外贸和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而要将培养重心拓展到贸易活动的筹划组织能力上来。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如何寻找新的客户、寻求或推广新的产品、与客户建立并维护贸易关系,不仅要理论指导,更要多多加以实践让学生具备应变能力。

3.要求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外贸转型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仅是对原有技术、设备、产品、生产方式等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转型。这就要求在新产品、新技术、新规则不断产生的同时,作为最为关键因素的人要先变化。企业想得到的人才是那些具有很强学习能力、上手快的“学习型”人才。在转型过程中,要求外贸人才更快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4.强调人才的外贸综合素质

外贸转型下的企业,在要求更高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也越来越看重外贸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因此,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商务礼仪、商务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在外贸业务中与内部和外部进行顺畅高效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很好地理解各种技术并完成报关与国际货运业务的每一业务流程,以自身不断提高的外贸操控能力,通过多种贸易平台开展业务。

三、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在国际商务专业下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方向

外贸转型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专业应该重新审视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专业培养的方向是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是否被市场接受。就业导向是衡量专业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专业的建设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不少高职院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设置以来虽然不断发展,但目前定位还不是很明确,似乎在培养外贸方面的“全才”,很多学校该专业的学生学了很多课程,甚至包括会计等课程,虽然迎合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但多而不精,方向十分不明确,对专业的发展不是好事。尽早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方向无疑会对国际商务专业清晰定位,培养适合外贸转型人才起关键作用。

在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前要通过外贸行业的调查,邀请企业专家召开专业培养座谈会,听取企业对专业和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应该重视职业规划和分层次教学。

2.专业方向的设置必须具有特色

我院正处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关键时期,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要依托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学院系内和跨系专业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结合我院的优势,在设置专业方向之初就该明确今后培养的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的学生应侧重于机电、模具、电气和车辆类产品,这样不仅能够通过专业的融合,促进学院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发展,对相关专业的拓展发挥作用。通过专业融合利用其他优势专业的教学资源和财政资源,为本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完全对口的零距离上岗人才。

3.明确就业导向,加强工学结合

在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后,要在教学设置上与之前的国际商务专业有所差别,对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要有所侧重,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如会计、会展实务等课程不安排在一课。对就业需要加强的课程,如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实务等课程可以适当增加总课时和实践课时,一切以就业为导向。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的学生好国际商务专业一样采用“2+1”的培养模式,学生有一年的企业实习期,而根据外贸行业的特点,一般学生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一家企业往往只能接受几个学生,为了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必须加强工学结合。目前我院的校企合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经过多年的努力,运作比较成熟。学院和系部应该借助这个优势与原有的外贸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同时将校企合作拓展到整个泛长三角地区,寻求新的就业实习基地,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授课教师普遍缺乏一线工作岗位的经历和实践经验,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多的来自于以前所学的书本知识和相关指导书,而且知识陈旧,无法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培养模式还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外贸转型期,外贸实践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快,所以必须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中挂职锻炼,通过派遣教师到报关与国际货运相关的企业带薪顶岗实践、为企业开展业务咨询服务、承担企业项目开发等活动,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掌握了相关技能并做到真正具备双师素质后再回到学校任教,会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学校急需引进来自于企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把岗位一线的相关技能和要求,以及行业的最新动态传递给教师和学生。

5.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实训体系和相关设备和软件,在硬件投入方面,需要新建立报关与国际货代实训室,建立电子大通关平台下的报关以及国际货代运行环境,仿真实际业务操作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训中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加以实践来处理实际报关与货代问题。

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必须实现“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要求。报关与国际货代实训体系要使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前就了解报关与货代业务操作流程,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中逐渐发现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完善的实训体系不仅指实训室实践教学,还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环境的仿真,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能够紧贴实际使所教授的内容满足实际应用需要,能为学生所掌握。完善的实训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它是学生毕业前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步骤,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海关、报关公司、货代公司中去,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氛围,了解各个岗位的技能素质要求。只有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互为支撑,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竹君,陈丹晔,赵海燕.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消费导刊,2009(2):247.

[2]滕颖.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 2011(2):195.

[3]屈建龙.高职报关专业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与革新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4]梁春梅.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5]李志刚.外贸转型期国际经贸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10):124.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 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端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发展前景大,就业形势好。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科技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入分析其现状,找到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非常有必要。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内涵特征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运用,兼顾研究利用电能处理信息的一门学科。它涉及范围广,包括与电气工程有关及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突出的方法论特点和系统、集成的特点。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工科类的专业,目的是培养掌握自动化控制基本理论,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常用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能力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分析

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员是当今社会经济市场上的高需求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也是我国鼓励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专业之一。目前,我国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状况较好,已成为新型技术专业。随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报读此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促进专业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实情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缺少专业教学人才,不利于其快速高效的发展。另外,高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没有开设,这也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校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每年流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基数很大导致就业压力很大。但是高端技术人才数量所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却不大,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缺少。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使得这一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因此,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人员的数量,是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只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才会不断向前。作为高精尖行业领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体现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前景广阔,就业形势良好。

3.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3.1.1发展方向的定位

工业强国,走新工业发展的道路需要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行“全才”教育,自动化专业发展要按学科办专业,应该是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1.2培养目标的定位

现代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现状,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的现实也需要我们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要符合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大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专业人才,使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1.3改革思路的定位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符合自动化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层次的特点又要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

2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2.1电气自动化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发展速度快、人才需求量大、福利待遇高是信息产业的优势所在。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2.2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广泛,几乎能渗透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除此之外,他与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国防都密切相连。因而导致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缺乏、供不应求的现状。

2.3电气自动化专业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结束语:

总之,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专业。重视和发展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人才,从而研发出更多的高端科技产品,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毋庸置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道路宽广、前景辉煌,同时我们坚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清时.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未来几年热门专业[N].生活时报.2002-07-04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