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时间:2023-07-18 17:2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一、文献述评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这一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在对国内研究中,牛若峰(1998)和陈吉元(1996)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牛若峰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基于农户并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产供销和农工商的一体经营,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前中后环节的互相联结以及引导分散农户的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是参与主体自愿结结合而成的利益共同体。陈吉元的定义则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为经营原则,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综上可知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主要强调市场和经济效益,这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市场体制导致的。

2.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分析。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起步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正逐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转变,农业产业化呈现出领域持续拓宽、布局持续优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特点。但也存在问题,林万龙(2004)、李庆庆(2007)等学者认为制度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源,制度创新才能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动力。

3.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各学者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服务体系不配套、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够强等。总结各学者的观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基本归纳如下:(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2)建立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机制,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体系;(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一体化程度;(4)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技术创新;

二、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并表现出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起步晚、规模小、农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以下解决思路。

1.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产区,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各地政府应组织农业产业化培训,让农民在思想上对产业化经营有一定认识,逐渐改变落后的观念,把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以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基础,这样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进一步发展。

3.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和服务机构要引导农民建立起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并由农民自发管理,实行民主决策制。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和组织跨区域经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努力开拓融资渠道以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加强统筹安排,保证划拨的支农资金切实到位。第二,加强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基金,采取并购等手段发展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第三,创建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整合农村信用社,使之成为农民参与的金融实体;同时发挥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固有优势,加大其支农范围和力度。

5.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提高产业化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桥梁的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应引导集中各类资本,发展优质龙头企业,并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来。同时围绕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展系列产品的研发,扩充产业链,促进农村区域化产业经营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联动发展。

三、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的。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经济水平,积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有了助推力,农民增收也会有更多的实现途径,这样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2]夏英,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及国际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1996(12).

[3]林万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4]李庆庆.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第3篇

2014年,米东区将投入20亿元用于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亿元用于六大基地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建完成百亩以上设施基地8个,开工建设食用菌大棚100座,蔬菜春提早育苗2500万株,4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已经全部动工建设,8个肉菜保鲜库已开工建设两个。根据米东区农业发展规划,将形成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带”;以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山区逆温带和春提早为重点,建立“无公害、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带”;以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为重点,建立天山菌草产业区;城市近郊主要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精品区。种植业在长山子镇、羊毛工镇、三道坝镇,建成以“秋田小町、昌优、选珍”等名、优、特品种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在古牧地镇、三道坝镇、柏杨河乡、芦草沟乡,建成名、优、特高档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在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建成名、优、特食用菌生产基地414万平方米。

2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农业身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生产能力不足

最近几年,米东区利用国家项目加强了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对产量不高地区进行的工程改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目前,米东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依靠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民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重施化肥,轻施邮有机肥的观念没有被彻底改变,导致了农田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变差,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环境中。

2.2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小

因为重量补贴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米东区的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方式多是都以家庭生产为基本的单位,土地资源零星分散,产业规模较少。此外,在一些地区中,虽然发展了较大的规模的产业,但是产业化程度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了产业在发展过程十分缓慢,经济效益低下。此外,乡镇和村落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

2.3农民缺乏正确的农业产业发展观念,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在米东区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都舍弃了农业种植,而外出去打工,这时遗留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就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这些老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劳作方式和种植理念,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撂荒的土地不断增多,导致了地区的农业总产量不断下降,再由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农业使用人才带头人,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后继乏力,导致了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发展程度低下。

3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3.1强化基地建设,突出规模效益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必备条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守合理规划、统一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加紧少原则,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加大蔬菜大棚重视和畜禽等几个产业基地的培育和扶持,而畜禽类产业由于米东区的回民居多,所以主要养殖大多是牛羊。通过尽力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全面促进整个米东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次,要积极的开发业主经营,从而形成业主加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米东地区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带头人,这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人在米东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

3.2增强农业产业化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的作用

现阶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想尽办法及时改变这种现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地开展科技致富典型宣传工作,从而切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意识,积极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讲座,从而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人才。

3.3加大财政局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自治区应该通过多种体制构建全新的资金供给制度,加大地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收税支持,还是在金融支持方面都应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最大程度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的提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和乡镇的评选方式,在本地区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整体的经营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制度不断对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进行规范,不断加强对对本地区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最终全面提升整个产业发展的效益。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86-01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 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 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 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 000t,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 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 在长期稳定农村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第5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榕江

十一五期间,榕江县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大县”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1]。把蔬菜、脐橙、锡利贡米、小香鸡、笋竹等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加以科学规划,着力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并积极稳步推进,使该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目前榕江县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产增收难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榕江县仍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和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切实解决诸多制约因素,成为榕江县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蔬菜产业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 886.67 hm2,产量9.7万t,总产值2.2亿元,其中以早熟为主的反季节蔬菜1 293.33 hm2,产量3.167万t,产值5 320万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诚等沿河乡镇。在巩固、扩大、提升古州、忠诚等河谷区乡镇为主的各类蔬菜基地的同时,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规模生产化也开始起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蔬菜种植业收入达729元,纯收入达39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3%,蔬菜产业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产业

榕江是贵州十大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沿江低热河谷地区光热水土条件优越,自然生态完好,是优质脐橙的最适生态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将榕江确定为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林业局授予榕江标准化优质脐橙生产示范县。“五榕”牌脐橙先后获得了“贵州省优质农产品”、“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贵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金奖”等称号。

2009年全县已建成以纽荷尔脐橙为主导拳头产品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4 200 hm2,总产量1.3万t,产值3 500万元。其中“五榕”牌脐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规模基地8个,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60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6 000余户2.4万余人,解决8 000余名劳动力。2009年全县脐橙总产量8 000 t,总产值2 200万元。果品产业以榕江县优质脐橙开发总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培育果品产业合作社(协会),推动果品产业化进程。

1.3特色优质稻米产业

榕江县“锡利”牌贡米已先后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农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黔东南州农产品金奖”、“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为主的特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7 533.33 hm2,总产量5.3万t,总产值2亿元。其中锡利贡米种植面积1 533.33 hm2,总产量1万t,总产值5 200万元。收购和加工锡利贡米500 t,企业生产加工锡利贡米产值达21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每年能为广州市场承接200 t产品订单。特色优质稻米产业以榕江县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方式。

1.4小香鸡产业

榕江小香鸡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以榕江山农发展有限公司为小香鸡产业龙头企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香鸡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小香鸡原种场,种群从原有的100多套发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笼达20余万只,产值660万元,其中千只以上规模120余户,建立了车江断颈龙水库和忠诚镇果树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小香鸡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为小香鸡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品牌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笋竹产业

榕江县竹林栽培历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广泛,竹种也十分丰富,竹林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竹种以楠竹为主。2009年全县笋竹面积已达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杂竹333.33 hm2。人工营造的笋竹两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个笋竹面积的61%。目前榕江县尚无笋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主要以经纪人收购鲜笋外销。2009年笋竹总产值达6 600万元,笋竹农户收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交通不便

榕江属典型的农业山区,“地无三日平”的现实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当前,榕江县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内乡村公路存在路险、坡陡、弯大等问题,道路崎岖狭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贵阳367 km,距州府凯里173 km,距广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车艰难,事故多发,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由于受这一交通“瓶颈”制约,没有快捷、通达、便畅的交通条件,且远离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大生产。如榕江县蔬菜产业建设,从示范数百亩早菜到1998年开始规模化产业建设,当年种植逾400 hm2畅销周边市场,价格好,种菜收入高,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种植早菜热情空前高涨。2000年早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条件限制不能远距离运输,县内及周边市场接近饱和,当年大量集中上市时销售价格猛跌,造成产品积压腐烂,经济损失大,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榕江县是贵州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远远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着榕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如榕江县2008年1—2月遭受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和2009—2010年发生秋冬连春的特大干旱,使全县种养殖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2.3农民从业人口素质较低

榕江县有16个乡镇处在“两山”贫困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素质不高,稍微有点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受限,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从榕江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尚无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只有 5家,且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加上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对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就现有龙头企业加工生产情况来看,加工产品方式以粗加工为主,没有进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脐橙果品加工只进行选果、洗果、分级、打蜡、包装等简单粗加工,蔬菜加工只进行分级、冷藏保鲜、包装等粗加工,则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影响了榕江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的提升。

2.5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健全

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传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和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大量的农产品外销靠一批农民经纪人,这是榕江县农产品进入周边市场销售的主力军,在榕江县产业化建设初期、农产品规模较小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的农民合作组织初级形式,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规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到总农户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其覆盖面太小。龙头企业与农户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获得龙头企业加工增值的好处,导致生产、加工、销售出现脱节。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如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2009年与1 890户农户签订了1 890份锡利贡米收购订单,订购量达1万t,而农民按订单交售的数量只有5 000 t,履约率仅50%。

2.6农业产业基地少

龙头企业普遍缺少紧密型的生产基地,企业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原材料生产保证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产品优势和特色不突出;少数龙头企业经营观念不正确,忽视“第一车间”的建设,一些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生产发展“坐失良机”,规模效益没有达到早应有的水平。

2.7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

毋庸置疑,种养殖业产品效益比较低,必须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搞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因此,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必须注入必要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榕江县是贫困县,地方财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建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8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转现象是自愿、分散、无序、小规模的租赁、倒包或返包等状况,农民大规模、大面积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或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的难度大,产业大户少,规模效应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非农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的持续减少,较高的土地成本和紧张的农业用地使榕江县农业产业经营的土地成本逐渐提高,致使同类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较其他地区相比而逐年丧失。

3发展对策

3.1组建产业实施队伍,强化推进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榕江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有一个规划、有一套人马和一套保障政策。对重点调整和近期规划实施的主导产业,要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为成员,明确责任,联席会议调度,合力实施产业建设[2]。

3.2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强化产业基地投入

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要发展现代农业,创办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必须进行必要的保障性资金投入。在农业产

(下转第392页)

(上接第374页)

业企业自身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榕江县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基地,配套排灌沟渠、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地的早日建成投产。

3.3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榕江农业产业发展亟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精深加工和产品外销,以拉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带动农民增收,也必须要形成全县上下特别是四大班子的共识。为此,要进一步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已分别引进丰源公司、山农公司开发蔬菜、小香鸡,培育盛泰公司、县脐橙公司、盛源公司等开发特色优质稻米、果品、山野系列农特产品等,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企业兴旺,产业繁荣,取得明显效果。

3.4着力产业合作社建设,强化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下分散、规模小的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带来的是高风险,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小生产与大市场”、“卖难”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困难。榕江县一方面着力产业合作社(协会)的建设和农民经纪人培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宣传及报道[3-4],全方位提高榕江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为从终端拉动榕江县农产品的销售拓展更宽更广的空间。

4参考文献

[1] 赵东龙.临沂市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设想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18-220.

[2]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J].综合经济导刊,2000(5):33-34.

第6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综合发展是以市场发展为基础,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基础基地,构造出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全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将广大的基础农户和广阔的市场有效连接起来,使得经济效益及多方面资源利用率不断扩大,这也能够有效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自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为有效的经营体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产业经营的有效管理。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组织的整体数量在不断扩大,各类组织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实际分布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但是地域之间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大多农业产业经营的产品都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大的产品。产业虽然分布的范围较广泛,但是经济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前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之间仍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是产业化经营的中心点,与农民的基本利益之间联系紧密。其中,各类制度中的合同制与过去体制相比更具稳定性,也更加突出了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这也表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当前农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式不正确

在经济体制发生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政府的管理及对资源的协调利用作用重大。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综合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多农户在市场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立的状态。所以,当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做到“少干预,多服务”。在农业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可以让多个产业之间合作,促进不同产业组织形式的形成,为维护产业经营发展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更好地促进生产经营的有效发展。

(二)管理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性企业在自身组织建设以及保障农民基本利益的环节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的地区呈现出混乱无序的发展局面。比如,有的地方农业蔬菜市场分散与集中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矛盾。有许多批发商直接避开市场的管理,与农户直接进行交易,这样严重破坏了市场发展的稳定秩序。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管理力度不够,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管理素质较低,责任意识较差。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发展的良好秩序,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行政干预管理手段,更好地制止市场中的分散交易。

(三)未形成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是农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需要根据农业经营的基本规律建立起相关的市场运作方式。相关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建立相关的生产基地,过于追求大产业的发展会出现各类失误。在产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利益等分配是维护产业经营长久发展的源泉。但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经营的短期利益,使得农户处于被动的位置,自身的利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以,在当前完善市场运营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三、我国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要创造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条件

政府要立足于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情况,积极创造良好的经营条件,进行有效的改革,加快市场之间各项生产要素的交流。深化改革发展,使得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此外,还要对市场中各项基本的设施进行完善,使得农业产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要打破地区之间管理贸易的限制,使得各类生产经营信息流通速率加快,政府要完善自身发展渠道,加大各项政策的支持力度,实现各类资金的有效利用。要在实际产业经营过程中对各类大型企业各项行为进行管理,避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推动农业市场化的发展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发展的模式,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建立全新的市场产品销售模式,使得各类生产要素能够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和管理机制,以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逐步完善市场规则,整改所有的市场垄断,规范市场化的竞争。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推动劳动力的发展,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全面有效地发展。健全农村地区市场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资本市场及投资市场。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

当前为了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多层面及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政府要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产业信息之间的服务交流,使得农户更好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市场行情。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要更加全面,包括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化肥农药的生产供应等。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规范市场服务经营的范围。相关农户之间可以自愿成立农协组织,为了更好地防治市场的垄断行为。政府需要在制度及措施的层面上给予农户更多的扶持,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要想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就需要相关部门处理好农业和农民之间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从根本上拓宽经营的有效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的基本形态,更好地促进农村和城镇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高建浩,王彬,等.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4(2):248-252.

[2]李秀芬.靖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4-5.

[3]刘纪梅.忻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12(11):58-59.

第7篇

【关键词】推进;结构调整;发展;产业化

近年来卢龙紧紧围绕甘薯、酒葡萄、蔬菜、核桃、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以“产业有特色、基地有规模、产品有品牌、企业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通过扩基地、增龙头、上项目、创品牌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6%。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基地规模逐年扩大。依托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按照“发展鲜食型,提高效益;减少淀粉型,降低污染”的原则,将全县甘薯总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蔬菜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南、中、北三个块状区域63个行政村的蔬菜生产基地,播种面积达到7.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达到3.8万亩。全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90%以上为赤霞珠品种,常年产量6万吨以上,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列为全省首批30个重点产业聚集区之一;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12万亩,达产面积近2万亩,核桃年产量700吨左右。以肉羊养殖为主畜牧产业发展较快,全县肉羊存栏31万只,出栏65.8万只,被列为“河北省肉羊养殖示范县”。目前“一村一品”专业村已达到60个,蛤泊乡鲍子沟村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

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和带动能力逐渐增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出台一系列奖扶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施新建和技改扩建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到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其中甘薯制品加工企业17 家,葡萄酒加工企业10家,畜牧养殖及饲料加工企业13家,果品蔬菜加工企业6家,粮油加工企业5家,其它企业8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0亿元,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13亿多元;申请省、市扶持项目107个,获得扶持资金1200多万元。联结农产品基地15万亩,吸收农村劳动力6000多人次,带动农户达5万多户。

三是品牌战略大力实施,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打造各类品牌。目前,全县农产品拥有省级著名商标11个,市级知名商标12个。“卢龙粉丝”、 “卢龙石门核桃”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个核桃优质品系在河北省首届无公害果品展销会上被评为“金奖”,卢龙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薛庄西葫芦”、“鲍子沟”葡萄等蔬菜和林果先后注册了商标。“香格里拉”葡萄酒被评为中国十大葡萄酒品牌,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2010年卢龙被评为“中国葡萄酒之乡”。环增蛋鸡养殖公司生产的“秦康”鸡蛋,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食品,并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秦皇岛赛区禽蛋类唯一供应基地。

四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得以发挥。依托地理位置、配套设施及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卢龙已经形成三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分别是以香格里拉酒业、奥星食品和光友薯业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龙城食品加工园区;以大天龙、红堡、柳河山庄、呐D烈档雀适碇破贰⒏珊炀啤⑷槠飞产龙头企业为主的刘田庄、蛤泊食品加工园区;以华新食品、高成食品等龙头企业为主,面向韩国招商的双望韩国食品加工园区。初步形成了左右舍相关联,上下游相配套、产学研相互动,专业分工明晰、内部交易成本低廉、外部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促农增收作用明显。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不断创新,国家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卢龙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到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43家、家庭农场72家,涉及蔬菜、酒葡萄、核桃、奶牛、生猪等重点产业,入社农户达到4800户,带动全县农户5万多户,参加合作组织农户年均可增收1600多元,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904元,同比增长11.2%。

卢龙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的前提是规模化。目前,受传统思想影响,农民对土地仍有较强的依附性,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土地难以集中规模经营,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卢龙蔬菜种植仍是点状分散在全县的60多个村,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尚未形成。核桃基地虽然发展较快,但“重栽轻管”的现象严重,后续发展劲头不足;酒葡萄基地多年来未有大的突破,品种更新慢;畜牧养殖方面受市场因素影响大,规模始终处于徘徊状态。基地小,导致规模效应不能充分显现,从而使特色产业规模难以快速扩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企业实力弱。卢龙的龙头企业,大部分固定资产仅仅几百万元,平均规模1120 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1亿元的10.2 %,规模普遍偏小;省级龙头企业仅3家,还没有一家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企业。企业没有自主的研发能力,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品,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存在着等、靠、要观念,企业发展较慢,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没有推进资本经营加快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是产业链条短。企业的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产品品种单一,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在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市场意识等方面,科研开发投入较少,自主开发能力弱,二次以上精深加工率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与农业增加值比为1.04:1,全国平均已达1.5:1。

四是知名品牌少。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意识不强,卢龙现有17家市级以上粉条加工龙头企业,商标有17个,省级著名商标仅十八里1个;12家葡萄酒加工市级龙头企业商标12个,仅有香格里拉、一品红等少数几个品牌有一定知名度,产品档次低、品牌杂,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不高。

针对存在问题,今后在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应重点解决好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思路方向”问题。“思路决定出路”。目前卢龙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仅仅是确定了五大产业及预期目标,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市场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与基地发展脱节,没有形成整体,思路尚不太明晰。解决这一问题的就必须明确主攻方向,既要确定符合卢龙发展的重点产业,又要在建设大基地、增上大项目、建设大企业、争创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强化大支撑等方面统筹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化经营有创新,目标更明确。

二是解决“土地瓶颈”问题。目前,不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土地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道重要关口。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因地制宜。如蔬菜产业安排在南部平原地,核桃集中安排在北部山地较多的乡镇,对产业的发展有利。二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将土地从农民手中转租过来,发展特色“集中”种养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要完善扶持政策。认真解决龙头企业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突出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发展庄园经济或现代农业观光园。

第8篇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4-02

纳雍县地处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多地少,属于几不延的内陆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纳雍县创新发展机制,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如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优势中药材等,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纳雍县也由此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纳雍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理念,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多种措施,建设发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该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1.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全县已培育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通过QS认证企业8家。在组织建设多元并举的条件下,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且特色基地不断扩大,帮助农民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极大促进了畜牧、经果林、茶叶、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因此,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主要带动力量。

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全县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拥有成员3 825个,注册资产23 411.47万元。涵盖多个行业,如蔬菜、茶叶、中药材、粮食、畜牧经果等,形成了县、乡、村多级组织网络,技术服务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纳雍县农业特色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提升层次、加快发展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1.3 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塑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品牌,“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康苠银针”等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玛瑙红樱桃”享誉省内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费者青睐;纳雍“糯谷猪”、“黑山羊”、“牛肉干”等产品销售前景看好;反季节蔬菜、纳雍辣椒、脱毒马铃薯、旱半夏等在省内外占有一席市场。具有纳雍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1.4 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

全县25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合理引导土地流转面积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转面积5 420 hm2,合同签订率达70%以上,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2 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较低

纳雍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产业名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还不大,个别区域品种老化,商品性能差,严重影响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效益。此外,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2.2 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

农业龙头企业虽有很大发展,但缺乏产品覆盖面大、市场知名度高的大规模企业,总体表现为数量和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显著,“基地大、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就马铃薯来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但是无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未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

2.3 特色产品品牌培育不够,企业与农户间缺乏有效连接

特色农产品种植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覆盖面较小、凝聚力较弱,没有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

2.4 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这是特色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农、林、水和土地等,其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滞后,有待改革,农业产业化领域在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工商资本、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仍属于松散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3 对策

3.1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纳雍县特色产业总体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上级政府和部门加大项目扶持、扩大扶持补助范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集约化育苗,通过改造和扩大特色产业现有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1-2]。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转化力度。

3.2 加大龙头企业资金投入,配套落实优惠政策

资金不足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最大难题,化解资金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融资体系。建议省、市加大农产品贮藏保鲜库及加工企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贴息等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和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简化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扩大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突出做强龙头,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是要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带动强”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是引进与培育并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二是提升素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三是发挥作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来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3.3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展农产品流通网络

纳雍县农产品销售网络还不够健全,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建议贵州省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产地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进行扶持,重点用于配备检测设备,完善市场交易功能。扶持在终端市场设立营销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4 强化农民专业组织建设,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并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3-4]。充分发挥纳雍县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传统农产品品质,打响纳雍县特色农业品牌。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做好机制创新、规范运作、典型带动等方面的工作。

3.5 突出品牌带动,提高市场开拓水平

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纳雍县良好的生态优势,打响生态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农产品市场。四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参考文献

[1]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

[2] 刘继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8):15-16.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区域优势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它使农业拓宽到大农业的范畴中,通过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在我国现阶段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家一户或三家五户种几十亩果菜,或养一、二百头(只)猪羊;某一乡县有一大批农户从事同样的粮食、果品、蔬菜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某地,如丹东东部地区的稻米、草莓、水产品、北部山区的板栗、香菇等,多年来就成为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但缺乏有组织、成规模的销售渠道,农民只能单家独户到集市上零星出售,产品形不成批量,商品率在低水平上徘徊;某乡集体或个人开办了一个中型米面加工厂或牛奶加工厂,面向社会收购原粮或牛奶,加工后销售,与周围生产原粮或牛奶农户的关系,只是单纯买卖关系。上述几种情况,虽然有的也具有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某些因素,但达不到一定规模或形不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机制,还没有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具备的标准,还不能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我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一)由一大批承包农户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数量,并能达到一定批量的商品产量和产值。如果不能带动一大批农户并生产一定批量的商品,表明生产基地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就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附近,有一个或几个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载体为依托,龙头载体可以是加工企业、经销企业、专业市场、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科技团体等,龙头载体可以是规模较大的1-2个,也可以是规模较小、数量较多的群体。总之,必须对基地农产品具有较大的收购、加工、经销能力,成为连接基地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三)龙头载体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应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链和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龙头载体与农户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利益机制,可以是较多松散的信誉型市场交易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书面契约或章程建立起紧密型合同制或合作制利益共同体,因而形成有机结合的农工商或农商型产业链,并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实现基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也是维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的核心内容。

(四)基地范围内应有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龙头载体对基地农户的服务和各阶层社会化服务。有的完全依靠龙头载体的服务,有的以龙头载体服务为主,也有的以各阶层社会化服务为主。总之,基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的社会化服务应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五)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的组织化程度。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越来越多,只有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式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为此,必须通过一种农民乐于接受的组织形式,使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互助合作组织,以便于协调生产,加强对龙头载体及市场的联系,克服一家一户的局限性,发挥群体的优势。

二、丹东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丹东农业经济发展迅速,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建设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子,但与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短。丹东发展农副产品有独特优势,板栗、柞蚕、食用菌、水产品、中草药等构成了丹东的“特色农业”。但是,多年来丹东的“特色农业”无“特色”,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农产品销售中,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像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仅停留在出卖原料或半成品阶段,资源优势形不成商品优势,农业经济始终处于低效益、低水平、低产量、低发展的状态。

(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全市农产品的优良品种率低,农药、化肥残留量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市每年向黄海排放污水1.2万吨,悬浮物1.47万吨,COD1233吨,农田化肥流失率超过60%。近海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已严重影响渔业生产的发展。

(三)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市场牵动力不强。丹东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以小型加工为主,规模小,档次低,农产品生产、加工处于分散、脱节、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加工企业中,中小企业多,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企业少,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则更少。而现有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吸纳能力差,经营方式粗放,不能真正起到调节市场,牵动产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的作用。

(四)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在全市众多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除水产品批发市场具有一定的对外辐射力外,其他如草莓、河蟹、果菜、林产品等批发市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对外辐射力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全市农业发展的需要。例如,本市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却没有较大规模的林产品批发市场,全市木材、家具市场几乎没有本市的产品。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全市曾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诸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水产研究所、草莓研究所、果树研究所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市原有的农业科技人员,由于科研经费短缺、知识老化等原因,已逐渐成为河蟹、草莓、甜瓜等新兴农产品生产的门外汉,无法指导农民进行新的产业生产和病虫害防治,而新的农业科技人才又无法及时引进,严重制约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丹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根据丹东市当前农业产业化的现状,需要抓好以下几个的主要环节。

(一)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确定优势产品的重点生产领域,从良种供应、生产基地、技术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予以扶持,促进优势产品向生产区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巩固草莓、板栗、贝类、食用菌等产业基地,扩大鸭绿江淡水鱼、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林木产品的基地规模,提高优势品种、项目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重点抓好优质稻米、水果、蔬菜、水产品和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二)发挥优势,做强做大外向型农业

1.扩大农产品出口。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日、韩、朝、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冲击,我们的农产品要冲出国门,必须过好“三道关”。一是质量关。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常常设置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因此,要拿到农产品的“签证”,必须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解决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和滥用生长激素等问题,杜绝检疫性病虫,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品牌关。加强农产品认证、开发,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名牌产品占领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标准关。统一的国际标准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准则,加快农产品出口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片。

2.加大农业引进力度。制定并落实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利用丹东与日本、韩国等国相毗邻的优势,重点做好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其投向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生产项目。特别要加大对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引进。

(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重要措施。

1.科技兴农,良种要先行。实施“种子工程”,加快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试用和示范推广。目前,重点选育和推广优质新品种,开发和应用与新品种特征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或养殖技术,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和咨询。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

2.加快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推广农业机械化。在抓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同时,抓好具有丹东特色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和水产、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农村经济运行新机制

加入WTO后,农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走农业企业化、农民组织化的道路,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延伸产业链,搞好加工和营销,这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关键。把做强做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上做好做足农业经济发展的文章,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发展来带动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

2.搞好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引导农民与加工企业、销售组织、科研单位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关系。

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经济合同为纽带,实行一体化经营,大力兴办生产、加工、销售、技术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群体作用,实现规模效益。积极引导水产品、果菜、食用菌、板栗、粮食等产业中有条件的加工企业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以此为基础,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公司+农户”是主要模式。因此,构建公司与参与农户认同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实行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体现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之间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关系。要鼓励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之间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原则下,形成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

(五)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应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抓好主要江河的治理和大灌区改造,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农药、兽药及其它有害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及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的制定,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状态,促进农业生产走上标准化轨道,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3.完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以信息为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农业生产、市场、科技等信息的采集和,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

注:本论文是“鸭绿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153)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03-02

桥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围绕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示范主体小循环、示范样板区中循环、县域农业产业化大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利用物质再生原理和利用技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废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结合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品牌专用粮食试点、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大力培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构建了一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种养加融合发展的生态、绿色、环保、节本、优质、高效的良性循环模式。

1 现代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1.1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循环模式

1.1.1 农业龙头企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宿州市金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秉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下辖宿州市飞龙实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宿州市惠丰有机肥有限公司和金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2011年投资8 500万元建成10hm2的现代化猪舍、2 000m3的大型沼气无害化处理设施;2014年投资500万元,建设投产有机肥厂,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公司在养殖场周边流转土地40hm2,进行葡萄栽培20hm2和水产养殖20hm2。通过肥水一体化工程把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葡萄栽培。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利润2 600万元;有机肥厂年产量6 000t,利润达180万元;20hm2葡萄主要有2hm2日光温室、智能联动大棚1.33hm2、现代化避雨栽培大棚10hm2、6.67hm2常规种植,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为农业部认定的绿色农产品,2016年利润达300万元。该公司年总收入达1.5亿元,纯利润达3 080万元,实现“猪-沼-果”的循环生态农业。现已建成生态型、观光型、农牧结合型示范园。

1.1.2 专业合作社农牧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模式 宿州市草源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有核心成员12人,员工300人,直接带动农户520户。2015年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社严格按照“五统一”模式进行运作。目前,合作社种植牧草和青贮玉米333.33hm2,养殖肉牛10 000头、奶牛200余头,其中在内蒙古科尔沁草源拥有2.67万hm2草场,在内蒙繁育架子牛,运输到宿州育肥,每年消耗小麦秸秆、青储饲料30万t。建设了年产3万t的有机肥场和年加工3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草源牧业鲜奶在宿州、合肥、南京等地广受好评。合作社还注册了“天牧维康”商标,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年收入2 200万元以上。

1.1.3 家庭农场型主体小循环模式 宿州市桥区彭庆林家庭农场为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2013年流转土地面积50hm2,年养殖肉鸽1万对,生猪500头,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15.33hm2,葡萄栽培4.67hm2,小麦―玉米大田种植26.67hm2。建有中型沼气池1个,鸽子粪便喂猪,猪的粪便用于沼液池,生产沼渣沼液,再用于果蔬和小麦玉米的生产,小麦玉米加工成饲料喂鸽子和猪,形成的循环,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现粪污的综合有效利用,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推行种养殖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可追溯体系。2016年被安徽省授予省级蔬菜标准园。沼气池实现粪污的综合利用,每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费用10万元以上;果蔬品质提高,价格提高,每年可多收20多万元,年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

1.2 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循环模式

1.2.1 模式名称 绿色小麦“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

1.2.2 模式概要 宿州市桥区永安镇示范样板区在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区,样板区内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常规作物,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种植青贮饲料玉米、大豆发展肉羊养殖,利用金海面粉企业的仓储和加工能力,进行绿色粮食产品加工。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大力实施小麦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发挥桥区小麦和高蛋白大豆主产区域优势,挖掘粮食产业品牌培育潜力,提升小麦产业化综合效益。

金海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是一个以小麦产业为主攻方向、农牧渔相结合的产业联合体,2013年发展小麦绿色生产基地0.33万hm2,2015年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其中金海面粉有限公司负责小麦品种的选择和收购;翔宇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张炎家庭农场、金幸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用绿色增产模式,生产绿色食品小麦;博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朱才刚家庭农场等收购联合体内的小麦、玉米、大豆秸秆进行青贮和黄贮发展肉羊养殖,金海面粉以优惠价格供应麸皮,发展“养殖+沼气+小麦(大豆、玉米)”种养加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养殖场向联合体内种植户供应有机肥。金海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以金海面粉有限公司为核心,开展标准化原料生产、订单收购、粮食烘干、收贮、加工,和联合体内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合同,通过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产业,以共赢打造全利益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2.3 模式内容

1.2.3.1 主体技术 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实现粪污的无害化综合处理和有效利用;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1.2.3.2 配套技g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

1.2.3.3 支持政策 项目资金支持、政府奖补、金融支持。

1.2.3.4 运行机制 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切实抓好落实,严格督促检查,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1.2.3.5 效益分析 一方面生产小麦绿色食品,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150kg/hm2(约300元/hm2),减少农药费用450元/hm2,合计1hm2节约费用750元;另一方面种养结合,联合体成员互相协作节本增效,1hm2增收750~1 500元;其次,通过发展绿色品牌粮食,公司高于市场价5%收购,种植户1hm2增收1 500元,公司通过生产品牌绿色食品,产品价格提高,利润增加。

1.3 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大循环模式 通过无数个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小循环和若干个中循环,不断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小麦专用品牌项目和小麦绿色高产创建项目等模式,通过落实“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广适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建设)和“三控”(控肥、控药、控水)技术,构建县域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大循环模式,并产生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 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存在问题

2.1 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仍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 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农业收入仍然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很大差别,工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的力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度不够等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2 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强,生态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有效组合是关键,但目前缺乏有效的优化组合新技术。一直以来,我们的生态农业建设过于依赖传统经验,如农田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要创造更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首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支撑。其次,要向规模化要效益,向集群衍生化要效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协调发展,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方面条件不完全具备。

2.3 资源与环境压力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瓶颈 随着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规模养殖业的不断扩展,已经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环境污染。如过量施用化肥、大量施用农药。由此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矛盾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将日显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循环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制约因素。

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建议

3.1 加大宣传发动力度 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利用各种形式宣传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形成广泛认识,进一步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浓厚氛围,人人参与,户户小循环,村镇中循环,使现代生态农业大循环逐步变为现实。

3.2 加大项目推进实施力度 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尽快发挥其作用;基本完成的要完善其相应配套设施;正在实施的项目要加大督查和调度,按照实施方案及设计标准尽快组织实施。紧紧抓住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大循环的发展机遇,集聚项目向新型经营主体小循环、核心区中循环集中发力,使农业项目发挥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 发展要点 策略

[中图分类号]F0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44-01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呈现出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关系市场化,农业经济持续增长,逐渐形成复合型的经济结构的发展特点。但是我国农业经济仍然存在科技水平比较低,农业投入不足,利用市场信息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对于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要取得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就要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进行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整合优化各种农业资源,并且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增加农产品的产出。例如,要根据市场、季节、地域的差异性,对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种植业发展要向集中化规模化的产区进行转移和发展。其次,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关产业的发展,生产市场需要的高品质的农产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建立信息监测系统与速报系统,可以对水旱灾害、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等进行及时监测与预报;建立信息数据库,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信息和技术资源;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建立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可以推广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农业信息化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进步,逐渐采用高效低耗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自动化发展;并且可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改变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从事知识劳动的劳动者增多,促使农业增长向知识密集型的增长模式转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加经济效益。

三、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将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结合于一体,并且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农产品的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完全统一起来,有效的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能够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将散落的资源进行集中并优化配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拓展了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的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抵抗市场的风险给农产品带来的冲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四、坚持科技兴农策略,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转化能力

(一)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渐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但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仍然很低。因此,必须增加用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投资。只有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才能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

(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般包括技术研究开发、科技管理、技术服务以及科技企业等。重组农业的科学技术机构,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组建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五、结语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促进农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发展,坚持科技兴农,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增加资金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红枣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品,有着约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全国已有133.3万hm2枣树,主要集中于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5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全国枣树共有800余个品种,主打品种为制干与加工品种,其中名优品种上百个,尤以金丝小枣、赞皇大枣、稷山板枣、临猗梨枣、交城骏枣、太谷壶瓶枣等著称。山西省是我国红枣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根据2006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全国红枣总产量为246.3087万t,其中山西省为50.3万t,约占全国总量的20.4%,位居全国第二位。目前,山西省从事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的企业共有200多个,其中以太原市汉波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山西恒丰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天渊枣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红枣加工龙头企业依托红枣产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将生产、加工、销售连结起来,初步形成了红枣产业化链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西枣业经济的发展。而技术创新是指一种将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新的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它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的过程,还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也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没有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带动,就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在红枣产业化发展战略中,只有以工业化的思路引领红枣经济、用工业生产方式推动红枣产业化发展,才能延伸红枣产业链,全方位提高红枣产业的整体效益。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山西省的红枣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迎难而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创高效”的目标,增强和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并且有着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①做强做大龙头,增强带动作用;②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加工品质;③加强基地建设,形成产业特色;④不断研发产品,满足消费需求;⑤扩大营销网络,打造枣业航母;⑥投资高科技产业,谋求可持续发展。

2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西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监管不足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条块分割使得涉农部门统一管理存在缺失等方面。

2.1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促进果品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市场体系建设等的相关资金投入、信贷扶持、人才培养、技术转让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枣产业快速发展。而红枣加工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基础不牢固,企业资金需求矛盾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红枣行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加之政府对红枣加工科技投入不足,社会投融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加工企业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较大的研发效益,致使企业科技实力不强,科研机构力量薄弱、规模小、人员少,最终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现象。

2.2市场开发不足

红枣产业发展的根本希望和制约点都在于市场,其中包括国内外枣产品当前的市场容量和对未来市场的开拓水平。这些年,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看是发展数量大有成效,但发展质量急需提高,市场开拓严重滞后。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一直局限于华人圈,在有50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干枣、蜜枣等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消费习惯,而以营养见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鲜枣和功能性枣食品还没有真正打出去,目前枣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全国红枣出口总值为l0717万美元,然而早在1996年全国红枣出口总值就达到过12468万美元。

2.3条块分割使得涉农部门统一管理存在缺失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农业及其上下相关产业的调节管理是分而治之、各自独立的,红枣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分别由农业、商业和轻工业等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所在。调查中发现,涉及红枣产业的部门多而分散,每个部门只管其中的某一方面,要想了解有关红枣的全部内容,至少需要跑六七个部门,而且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工不清,导致有些职能相互重叠,而有些职能无人问津。显然,这种条块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是不利于红枣产业发展的。

3加快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的建议

通过对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快山西省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走产业一体化发展道路,在优化品种与产业布局、扩大红枣出口贸易、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建立红枣调控机制等方面狠下工夫。

3.1优化品种与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的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鲜食枣产业。扩大中、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实现周年、亚周年供应;适度控制制干品种规模,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要扩大金昌枣、骏枣1号、矮化梨枣、大果梨枣、不落酥1号等优良品种的面积,这些枣的平均单果重都在30g以上,最大单果重达80g,而且大小均匀,是我国目前红枣中优良的大型或特大型品种,有着很高的栽培价值。今后应合理调整干、鲜食品种的比例,逐步增大鲜食品种份额,同时注意不同成熟期的搭配。要把技术队伍培养列入议事日程,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红枣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经营水平。

3.2扩大红枣出口贸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红枣在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胃肠恶性肿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并可使人精力旺盛、延年益寿。红枣加工企业要加强研发,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品种,以满足国际市场对红枣产品的需求。为鼓励企业出口,提高红枣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建立面向企业的进出口银行或在进出口银行中专门设立企业部,切实解决企业国际经营的融资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或者通过补贴利率发放出口信贷,减少企业产品出口风险,扩大企业出口比例。检验检疫应及时向红枣加工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出口商品信息,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政策引导、信息咨询,包括指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且派员深入红枣加工企业按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从对原料基地管理、生产环境布局、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的检验、包装、储存、运输等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加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保证红枣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性的同一标准生产、产品的同一质量指标要求成为必然趋势。

3.3加大对科技扶持的力度

在红枣产品的延伸加工方面,历史上中国北方以自然晾晒的干制品为主,南方以加工果脯为主,其他主要红枣制品包括枣酱、枣粉、枣片、枣酒、枣茶、枣醋、枣泥等,缺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高附加值是发展方向,但技术瓶颈无法解决。比如枣粉冲剂,可以像咖啡一样速溶。已经有企业开发出了相关产品。但一直无法解决纤维素沉淀的难题。精深加工实际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至于从枣中提炼保健品、药品、胶囊等,都有产品线,但市场对此反应颇为冷淡。红枣加工企业应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一流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中心,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科技后盾。而作为政府来讲,应加大对红枣加工企业的科技投入资金,建立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与科技研发机构的协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府应通过发放技术改进补助金,给予红枣加工企业贷款,提供新技术企业保险;也可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投资等方式,为红枣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惠政策和风险资本。同时,还应加强对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培训等服务,包括为红枣加工企业在专利申报及使用方面提供便利。

3.4建立红枣调控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发端的经营活动,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农业产业化不能完全置身于市场竞争中。它需要必要的政府调控,但政府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在市场发育不足和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应是因势利导地促进市场发育和帮助完善市场,并尽力为农业产业化的潜在参与者提供有关市场前景和供求潜力等方面的预测信息,以利于他们能更全面地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有较多的了解,从而尽早作出恰当的决策。因此。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从总体上、宏观上去认识、规划、处理红枣产业化方方面面的发展问题,找到红枣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各环节得到互相协调,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4结束语